首页范文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总结十篇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总结十篇

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8:11:33

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总结篇1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职高《化学》上册第一章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是一类重要的化学反应,研究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和规律,对以后参加实际工作或进一步深造都是很有必要的。在学习许多重要元素以及化合物知识时,凡涉及元素价态变化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只有让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才能使他们理解这些反应的实质,所以本节内容在本章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以及教学大纲要求,参照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从电子转移的观点加深对氧化、还原、氧化剂、还原剂、氧化———还原反应等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学会用电子转移的观点来判断氧化———还原反应,学会用箭头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能力目标: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分析,使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思想目标:对学生进行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三、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重点:从电子转移的观点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等概念,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难点:从电子转移的观点来分析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因为观察事物的外部特征比较容易,但透过现象揭示本质时学生往往觉得较难。关键:元素化合价的变化与电子得失的关系,只有抓住这一关键,才能揭示氧化——反应的本质,突破难点。四、教学方法

以分析归纳法为主线,抓住化合价变化跟电子得失的关系这一关键,通过氢气跟氧化铜反应,钠在氯气中燃烧等例子,从得氧失氧、化合价升降、电子的转移一环扣一环地由表及里地揭示反应的实质,这样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又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法,通过讲练提问讨论归纳总结的程序将问题逐步引向深入,使学生在知情意等整个心理系统的共同参与下完成学习化学的思维活动,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使学生对知识有清晰的认识,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让学生明白氧化———还原反应是矛盾对立的,同时又是统一的,借此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五、学法指导

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总结篇2

一、零散知识纳入相关知识体系中

一些现象、性质、化学反应可用某个基本原理中的同一部分加以解释.把这些零散知识结成一串,可纳入基本理论体系之中.

例如:下列四种现象可纳入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中.

(1)H2S气体燃烧时火焰颜色:空气中淡蓝色,纯氧中蓝紫色;

(2)木条在o2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要旺得多;

(3)nH3、Fe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在纯氧中可以燃烧;

(4)铝在液溴中反应速率比铝在氯气中快.

又如:空气中含有Co2,可引出许多化学问题.可以把这些零散的知识纳入Co2体系中.

(1)naoH、na2o2、水玻璃等试剂应密封保存;

(2)植物光合作用,自然界中钟乳石的形成;

(3)蒸馏水久置后pH值可能变小;

(4)碱溶液滴定酸溶液到终点后,放置,指示剂颜色可能变化;

(5)漂白粉的漂白原理.

将化学中零散的知识有意识地纳入某一知识体系中,有利于记忆,有利于使知识系统化.

二、求同存异,纳入有序记忆中

化学知识中,有些细微末节的知识很难统一到系统知识体系中,但是若能从“求同”角度出发,总能发现它们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这时可强化纳入记忆中,再运用求同存异法使之有序.

例如:与黄色有关的物质:

(1)钠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黄色,生成淡黄色物质;

(2)手不慎溅上了浓Hno3,会出现黄色;

(3)在玻璃导管口点燃氢气,有黄色火焰,原因是钠玻璃的焰色;

(4)氢硫酸敞口放置,会出现黄色浑浊,原因是2H2S+o22S+2H2o;

(5)浅绿色FeSo4溶液久置后会变黄,原因是Fe2+被空气中的o2氧化为Fe3+;

(6)碘化钾溶液久置,会变黄色,原因是i-被空气中的o2氧化为i2.

三、总结归类,掌握化学方法、思路与规律

从化学教材结构来看,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化学计算等是由浅入深、合理分散、循序渐进的方式安排的.但是教材中缺乏对同类知识的集中归类,更缺乏对解决化学问题的方法、思路与规律进行系统总结,不利于学生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技能,教师有必要从中学化学课程标准和学生学习化学心理规律出发,把化学学习中联系紧密的知识归类、整理形成单元的知识体系,在教学中适当穿插化学方法、解题思路等专题课,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化学知识系统化.从目前教学实际来看,化学教学中,教师要重点讲好近四十个专题指导课.如“化学中的颜色反应”,“怎样解答离子能否大量共存题”,“书写离子方程式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方法方法”,“原电池的电极方程式的书写”等等,使学生感到有规可循,有法可用.

四、适当练习,善于总结,增强解题的技巧性

课后练习题是巩固所学化学知识、培养解题能力的形式,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手段,也是考查学生是否灵活掌握解题方法的关键之一.要学好化学,必须做一定量的习题,阅读教材与做题的精力分配可以是4∶6.其实,学会解一道题仅是学习的低级层面,还应总结归纳、经常联想,找出同类题解题的规律,增强解题的技巧性,才能升华到学习的高级层面.平时好多学生都有这样的体会:“上课也能听懂,课下也会做题,考试就得不了高分”.这是因为除了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见题太少.在做习题时还要注重做后反思,如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要善于分析和把握题中的隐含信息,灵活应用简单方法,如氧化还原反应及电化学习题中的电子守恒等.再如,已知有机物的分子式确定各种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采用顺口溜:“主链由长到短,支链由整到散,位置由心到边,排布由对到邻间”,这样就避免了遗漏或重复,十分快捷,非常实用.通过对试题的解析与反思,才能总结出守恒法、极端假设法、分摊法、方程式叠加法等方法在试题中的应用.

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总结篇3

一、明确高中化学复习要求

1把握深广度。教学大纲根据国家对高中化学教育的培养目标,作过多次修订。复习时一定要选用按新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编写出版的教材。否则,对高中化学知识的范围(广度)和难易程度(难度)复习时无所适从,把握不准,对不要求掌握的知识花大力气去复习,等于做了无用功。

2把握重点、难点和关键。一般说来,教材本身有重点和难点之分。在掌握重点知识,突破难点知识的时候,我们要善于抓关键。如盐的水解反应,强酸弱碱盐,弱酸强碱盐,弱酸弱碱盐(中学不要求)都能发生水解反应。这个“弱”字就是弱电解质,盐的水解反应的实质,就是水中加入盐类以后新生成的弱电解质破坏了水中原来存在的电离平衡,所以,盐的水解反应的关键,就是狠抓“弱”字,水解发生的条件是看组成盐的酸、碱的相对强弱,考虑的原则是:“遇弱则水解,都强不水解”,水解后的相对强弱,其规律是:“谁强显谁性”。抓住了“弱”这个关键,naCl不发生水解反应,nH4Cl水解呈酸性,naHCo3水解呈碱性的事实,就一目了然了。

总之,复习伊始明确复习要求:根据新课标教学大纲把握化学知识的深广度;根据化学知识的重要程度分清教学要求的层次;根据认识水平,把握好化学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键。这样,就可以投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收到更好的复习效果。

二、重视高中化学复习方法

1正确处理复习中的几个关系

(1)教材与参考资料的关系。教材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是按高中生的认识水平编写的。而参考资料多数是按化学知识的系统化、条理化和网络化顺寻编写的。因此,教材是各类参考资料的基础。在复习时要以教材为主,参考资料为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2)打好基础与处理难题的关系。复习要全面,不能厚此薄彼搞猜题。也不要专攻难题,殊不知所谓的难题,其实是由基础化学知识综合起来组成的。此外,从命题的趋势看,“了解”“理解”“掌握”的内容约占90%,真正综合度大的难题一般只占10%。总之,从题量大,信息题增多,覆盖面广的命题趋势来看,我们必须全面复习,打好基础,以适应降底难度和增加迁移能力的考核要求。

(3)平均用力和加强薄弱环节的关系,由于学生的认知结构不同,教材的难点是相对的,也就是说,明明是难点知识,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得很好,复习的难点也就变成容易的了,反之亦然。复习时,不能平均使用力量,而要根据学生的知识缺陷,查缺补漏,加强薄弱环节。发现学生知识缺陷的很好的办法,就是查找“病历卡”――作业。复习时要求学生查看自己做过的作业,经验证明,凡是学生做错过的作业,考试时又碰到类似的问题,往往是照样做错。

(4)处理好集中复习与分散复习的关系。复习也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它包括感知、理解、巩固和运用几个阶段。认识过程是需要时间的。集中复习,一是很难找到恰当的时间,二是与认识的心理过程相悖。因此,复习时以分散复习为主,利用零碎的时间,把各个单元知识,一个一个地弄懂。然后再找到相对集中的时间,重点搞清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把相关的知识串成线,连成块,通过概括和总结,使化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才能简化记忆,便于灵活应用。

2复习方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就是说,得法者事半功倍;不得法者,事倍功半。

化学教学的目的,就是要用化学知识去育人。在知识与育人之间,“用”字就是指方法。在学习高中化学时要运用多种科学思维方法。

(1)比较法:对一些容易混淆的化学概念,我采用比较法,如元素和原子的比较。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素(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两者的不同点是:元素只有种类,与质量、电量无关;原子有一定的数量,一定的质量,呈电中性。元素描述宏观物质的组成;原子描述微观物质的构成。元素种类很少,已发现的只有100多种;原子种类多,有1800多种。元素和原子的联系是一类原子(含同位素)的总称。

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总结篇4

【关键词】实验;探究式

【教材分析】

1.内容:本节内容位于人教版普通高中化学标准教科书必修一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本节内容安排在氧化还原之后,可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做进一步的巩固,为接下来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学习打下基础。

2.方法:学生对金属的化学性质的认识主要通过实验和讨论等途径获得,并学会从基本原理(氧化还原反应原理)深化对这些性质的理解,为学生学习后一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学背景】

1.初中化学中关于金属的性质是以物理性质为主,同时介绍了金属活动性顺序,学生已初步了解了金属与酸或盐溶液反应的规律。

2.学生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理论,初步建立从物质类别的宏观角度和化合价变化的微观角度分析理解物质反应及相关性质的思维模式。

3.通过以往实验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学生初步具备对实验现象进行简单的描述和分析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钠的保存方法以及钠着火的扑灭方法,能结合相关知识进行解释。

(2)了解钠与水反应的实质,写出钠与水反应的方程式并对实验现象进行描述及解释。

(3)巩固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组实验、合作讨论的方法,体验探究式教学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

(2)在归纳金属钠与水反应现象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对实验现象进行整理、归纳、分析、总结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钠与水的反应。

难点: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对钠与水反应产生的现象进行准确描述并作出合理解释。

【主要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探究式实验教学法、分析归纳总结法。

【主要学习方法】实验探究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教学感悟】

特点:

1.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提高学习兴趣,锻炼其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总结归纳能力以及加深对该实验原理的认识。

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总结篇5

[教材分析]

前面从燃料的角度初步介绍了“化学与能源”的一些知识,了解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在选修模块4“化学反应原理”中,将从科学概念的层面和定量的角度比较系统深入地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本节内容是对前一节课的补充和完善,又是为学习“电化学”奠定必要的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掌握原电池的概念和形成条件,理解原电池的原理。

2.通过实验提高学生设计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及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帮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2.能对自己探究原电池概念及形成条件的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原电池工作原理及条件的探究,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利用实验进行探究,树立绿色化学理念,培养科学发展观,增强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

难点: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探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本质。

[难点突破]

本节课原电池中的微观粒子的运动状况是教学的难点,可以借助两种手段来突破。一是利用灵敏电流计判断电子的运动方向。二是借助电脑动画模拟演示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的运动情况,变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

[教学设计和过程]

一、新课导入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能给勤奋者以收获。今天我们再来演绎一个美丽的传说,美味的西红柿会发电,它能给善良者以欢乐。你相信吗?

二、演示实验:西红柿电池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

板书: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

设计意图:以这种新奇的实验现象,激发学生对这节课的兴趣。

学生:阅读教材,完成学案。

教师:同学们分组讨论学案上的内容。

学生:分组讨论,填写课堂互动卡反馈问题。

投影:课堂互动卡,疑难问题有:

1.如何将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的转移变为定向转移,形成电流?

2.物理上电子是从电池的负极流向正极,如何确定氧化还原反应中谁是负极谁是正极?

3.原电池工作的原理是什么?

4.要构成一个原电池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师生分析:如果我们把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在不同的区域进行,然后在它们之间搭一个“桥”,电子就会定向转移了。正负极的判断我们可以借助灵敏电流计。

教师:下面同学们根据学案上的实验方案和提供的仪器药品进行实验探究。

学生:实验探究。

学生:展示实验现象以及结论。

总结:电流表指针偏转说明产生了电流;铜片上的气泡说明H+在铜片上得到电子被还原成氢气。这种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就叫做原电池。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问:在原电池中,电解质溶液中阴阳离子是如何定向移动传导电流的呢?

多媒体:电脑动画模拟演示离子在溶液中的移动过程。

学生活动:认真观看。

提问:原电池工作的原理是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

教师:点评,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渡:同学们做下面的实验来解决第四个问题。

投影:1.实验用品:铜片、锌片各两块,稀硫酸、乙醇、导线、电流计、烧杯。

2.实验活动:(1)如果两极材料相同和不相同时,将会产生什么现象?(2)如果两个电极在同一容器和不同容器中,将会产生什么现象?(3)如果两个电极放入乙醇中,将会产生什么现象?

学生:分组实验,讨论总结。

学生:展示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教师:点评,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并体会实验给他们带来的乐趣。

首尾相应:请同学们现在解释西红柿能发电的原因。

学生活动:思考,展示。

教师活动:点评,表扬。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知识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三、反馈练习

利用Zn+2ag+=Zn2++2ag反应设计原电池,并标明正负极,写出电极反应式。

四、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以及对化学科学的新认识。

五、课后反思

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总结篇6

关键词:总结规律;进行三联;归纳能力

一、教给学生点金术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化学也不例外,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总结归纳规律,帮助学生自学。例如,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总结规律。氧化还原反应存在着四个规律:

1.强弱规律

任何氧化还原反应都可用通式表示为:氧化剂+还原剂=还原产物+氧化产物,而氧化性(得电子能力)的强弱是: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性(失电子能力)的强弱是:还原剂>还原产物。根据这条规律就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2.归中规律

含不同价态同种元素的物质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该元素价态的变化一定遵循“高价+低价一中间价”,不会出现交错现象。例:So2与浓H2So4不可能发生反应;■与浓H2So4只能反应生成So2

3.先后规律

一种氧化剂与几种还原剂反应时,总是还原性最强的还原剂先被氧化,再依次进行;一种还原剂与几种氧化剂反应亦然。

例如:向naBr和nai溶液中通入Cl2,首先发生的是:Cl2+2nai=2naCl+i2,再发生:Cl2+2naBr=2naCl+Br2

4.守恒规律

在任何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得电子(或共用电子对偏向)总数与还原剂失电子(或共用电子对偏离)总数一定相等。

通过归纳这些规律就可以帮助学生独立解决有关问题。还可以帮助学生挖掘规律的内涵,掌握一些解题技巧,提高解题效率。

在高一我们学习过的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这部分内容是整个高中阶段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就可以用上述的第四个规律:守恒规律。

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归纳出几种常用的技巧。

(1)全变左边配

氧化剂、还原剂中某元素化合价全变的反应,一般从反应物着手配平。

pt+Hno3+HCl――H2ptCl6+no+H2o

确定了pt+Hno3的系数分别为3和4之后,再用观察法配平其余物质的系数,得到:

3pt+4Hno3+18HCl=3H2ptCl6+4no+8H2o

(2)自变右边配

自身氧化还原反应(包括同一种物质中同种元素变价和不同种元素变价两种情况),一般从生成物着手较好。

(nH4)ptCl6■pt+nH4Cl+HCl+n2

确定了pt和n2系数分别为3和2之后,再用观察法配平其他物质的系数可得:

3(nH4)2pt■3pt+2nH4Cl+16HCl+2n2

(3)部分变两边配

Zn+Hno3-Zn(no3)2+nH4no3+H2o,先确定Zn和nH4no3的系数分别为4和1之后,再用观察法配平Zn(no3)2、Hno3、H2o的系数,依次为4、10、3。

(4)多变要整体配

Cu2S+Hno3-Cu(no3)2+no+H2So4+H2o

Cu2S中的Cu和S同时失去电子,应从反应物中把Cu2S当作一个整体来处理。

确定了Cu2S和no的系数分别为3、10之后,再用观察法确定H2So4、Cu(no3)2、Hno3、H2o的系数依次为3、6、22、8。

掌握了以上技巧,就基本上掌握了我们中学阶段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二、总结规律,进行三联

所谓总结规律,是指学习元素化合物部分应力求结合元素周期表,从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中掌握它们的规律性。例如,要了解硅酸的性质,可以从第三周期各元素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性质递变的规律去判断。其规律是从左到右,碱性渐弱、酸性渐强,根据氢氧化铝是两性氢氧化物,磷酸是中强酸,那么按照规律,可推知硅酸必定是弱酸,根据同主族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其酸性自上而下依次减弱的规律,可进一步推知硅酸的酸性比碳酸更弱。

对非金属的原子结构,聚集状态、熔点、沸点、主要化学性质、气态氧化物、含氧酸的酸性、氧化―还原性、稳定性、金属的性质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离子能否大量共存,以及重要的有机化学反应类型等等的知识,都可以总结出规律。

所谓“三联”是指联系基本要领和基础理论联系化学实验,联系化学计算。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理论知识,又可以检验学生的运算能力,更好地落实“双基”。

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总结篇7

高中化学学科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学起来是有些吃力的,化学成绩上一直处于低分水平,那么有哪些提高化学成绩的学习方法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三化学的复习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三化学的复习方法一:善待课本,巩固双基,挖掘隐形关系

课本和教材是专家、学者们创造性的研究成果,经过长期、反复的实践和修订,现已相当成熟,书本里蕴含着众多科学思想的精华。据初步统计,中学化学所涉及的概念及理论大大小小共有220多个,它们构建了中学化学的基础,也就是说,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的复习在整个化学复习中起着奠基、支撑的重要作用,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不过关,后面的复习就会感到障碍重重。因此,必须切实注意这一环节的复习,讲究方法,注重实效,努力把每一个概念及理论真正弄清楚。例如对催化剂的认识,教材这样定义:"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改变的物质"。几乎所有学生都能背诵,粗看往往不能理解其深层含义;假如我们对其细细品味一番,枯燥的概念就会变得生动有趣--我们可以思索一下"催化剂是否参与了化学反应?"对化学反应速率而言,'改变'一词指加快或是减慢?""'化学性质都不改变',那物理性质会变吗"等问题。经过一番折腾,对催化剂的认识就会达到相当高的层次。

再者,课本中的众多知识点,需要仔细比较、认真琢磨的非常多。例如原子质量、同位素相对原子质量、同位素质量数、元素相对原子质量、元素近似相对原子质量;同位素与同分异构体、同系物、同素异形体、同一物质等等。对课本中许多相似、相关、相对、相依的概念、性质、实验等内容,应采用比较复习的方法。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比较,明确其共性,认清其差异,达到真正掌握实质之目的。

透析近几年的高考化学实验题,可以发现几乎所有试题均来自课本上的学生演示实验及课后学生实验。因此,在老师指导下,将十几个典型实验弄清原理,反复拆开重组,相信你定会大有所获。

二:经常联想,善于总结,把握知识网络

经过,高一高二阶段化学的学习,有些同学觉得个别知识点已学会。其实,高考考场得分,学会仅是一方面,还应总结归纳、经常联想,找出同类题解法的规律,才能更有把握不失分。也就是说,化学学习,重在掌握规律。有人说,化学难学,要记的东西太多了,这话不全对。实际上,关键在于怎样记。例如对无机化学来说,我们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这部分内容时,可以以"元素单质氧化物(氢化物)存在"为线索;学习具体的单质、化合物时既可以"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为思路,又可从该单质到各类化合物之间的横向联系进行复习,同时结合元素周期律,将元素化合物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

有机化学的规律性更强,"乙烯辐射一大片,醇醛酸酯一条线",熟悉了官能团的性质就把握了各类有机物间的衍变关系及相互转化;理解了同分异构体,就会感觉到有机物的种类繁多实在是微不足道……这样,通过多种途径、循环往复的联想,不仅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记忆,而且有助于思维发散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光有许多零碎的知识而没有形成整体的知识结构,就犹如没有组装成整机的一堆零部件而难以发挥其各自功能。所以在高三复习阶段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把各部分相应的知识按其内在的联系进行归纳整理,将散、乱的知识串成线,结成网,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之中,从而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讲究方法,归纳技巧,勇于号脉高考

纵观近几年化学高考试题,一个明显的特征是考题不偏、不怪、不超纲,命题风格基本保持稳定,没有出现大起大落的变化。很明显,命题者在向我们传输一个信号:要重视研究历年高考题!高考试题有关基本概念的考查内容大致分为八个方面:物质的组成和变化;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离子共存问题;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物质的量;阿佛加德罗常数;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等等。

基本技能的考查为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的横向联系及与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因此,对高考试题"陈"题新做,将做过的试题进行创造性的重组,推陈出新,不失是一个好办法。高考命题与新课程改革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复习时可将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科学归类,联系教材,通过梳理相关知识点,讲究方法,归纳技巧,勇于号脉高考;因此在选做习题时,要听从老师的安排,注重做后反思,如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善于分析和仔细把握题中的隐含信息,灵活应用简单方法,如氧化还原反应及电化学习题中的电子守恒等。再如已知有机物的分子式确定各种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采用顺口溜:"主链从长渐缩短,支链由整到分散,位置由中移到边,写毕命名来检验",这样就避免了遗漏或重复,十分快捷,非常实用。

四:把握重点,消除盲点,切实做好纠错

分析近几年的高考化学试题,重点其实就是可拉开距离的重要知识点,即疑点和盲点;要走出"越基础的东西越易出差错"的怪圈,除了思想上要予高度重视外,还要对作业、考试中出现的差错,及时反思,及时纠正;对"事故易发地带"有意识地加以强化训练是一条有效的途径。每一次练习或考试后,要对差错做出详尽的分析,找出错误根源,到底是概念不清原理不明造成的,还是非知识性的失误。对出现的差错要作记载,每隔一段时间都要进行一次成果总结,看看哪些毛病已"痊愈",那些"顽症"尚未根除,哪些是新犯的"毛病",从而不断消除化学复习中的疑点、盲点;然后因人而异的采取强化的纠错方式加以解决。这里就扼要介绍几种常见纠错做法,以供参考。

1、摘抄法:将纠错内容分类摘抄,在其题下或旁边加以注释;

2、剪贴法:将纠错题目从试卷上剪裁下来,按照时间、科目、类别分别贴在不同的纠错本上,并在题目下部或旁边加上注释;

3、在资料及试卷上纠错:有序整理资料及试卷,或按时间段、或按类别、或按科目地分门别类,加以注释;

4、将纠错还原到课本:将纠错点还原到课本上,在课本知识点相应处,用不同字符标记纠错点,同时在其下部或旁边或附一纸片,标出该点纠错题目位置、出处,错误原由及简易分析等内容。

高三化学一轮复习备考方法构建知识网络

高三化学复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采用“知识主线——知识点——知识网”的方式,关注以下“3条线”,将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结构化,从而达到条理化、系统化、整体化。

(1)高三化学复习知识线

a)以某种具体物质为线索。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重要化合物——主要性质——应用——对环境影响。其中对“性质”的复习应归纳为:物质类属的通性、氧化性、还原性、在水溶液中的行为等方面。“应用”则包括:物质制备、物质检验、物质的分类提纯、环保科研中的应用等。

b)以某种元素为线索。元素——单质——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盐,掌握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c)以元素的化合价变化为线索。掌握物质的化学性质及规律,以及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

(2)高三化学方法线

化学反应类型讲清反应规律:每一种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复习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时,应按反应类型注重讲清化学反应的规律,避免因死记硬背化学反应方程式而产生对化学方程式恐惧、混乱、乱用、误用等问题.常见物质间的反应规律有:氧化还原反应规律、元素周期规律。

抓好“三个结合”

高三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与基本理论、实验和计算密切联系,在复习高三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时要将这三块内容穿插其中,使元素及其化合物与理论、实验、计算融为一体。

(1)与基本理论结合

在复习高三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时,运用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氧化还原、化学平衡等理论加深理解某些元素化合物知识,同时又能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并灵活运用。

(2)与实验结合

高三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复习元素及其化合物时,必须结合一些典型实验进行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而且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3)与计算结合

高三化学复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时,将定性深化为定量是必不可少的,与计算结合,既巩固加深对物质性质的理解和运用,又可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计算能力。

总结规律,突出重点

(1)在复习高三化学主族元素时,从相似性、递变性、特殊性入手,帮助学生总结规律。

(2)适时总结规律,有利于突出重点,强化记忆。

高三化学答题的加分技巧一、基础概念要清晰

化学这门科目很多基本概念都是比较难懂的,会有很多专业名词和一些方程式。但这些都是最基础的知识,只有打好基础复习才会更顺利。因而,平时考生就要复习好这些基本概念,对于一些名词、术语考生可以编一些口诀来帮助自己更好的记住。对于很多相似的名称,考生要擅于去区分,分析这些化学反应或者是元素之间的不同,只有找到了不同之处,考生才能更好的记住。有不懂的地方,考生更是要找老师问清楚,不要让不懂的知识点越积越多。

二、进行题型分析

考生除了教材上面的知识点要牢记之外,也要多多做题去巩固。考生每拿到一种题的时候,都要去分析解题的思路,运用合适的方法和途径去解题。当然首先的一点就是考生要明白题目当中考察了哪些知识,然后才能用规范、科学的文字进行表述。那平时考生就要多多训练自己读题的能力了,也就是要看懂关键词,看看具体考察那点知识。

三、训练自己的答题技巧

要做好各种题型,考生就要多多训练自己的技能。例如训练自己实验操作的能力,毕竟化学这门科目,少不了做实验。平时考生就要把握实验操作的每个机会。按照老师实验的每个步骤,做好每一步,不能出错。实验做完之后,考生就要把实验操作的目的、操作步骤、原理等等这些知识点都写出来,有空的时候就要反复看。也能使考生的理解知识点,更快的掌握做题的技巧。

四、注重错题分析

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总结篇8

对学生来说:

1注重基础

一轮复习就是打基础,而且乌市一模考试就是对一轮复习效果的检测,自然离不开对基础的考查。有的同学在考试后发现自己做的题总是这里错一点,那里错一点,好多题目都答不到位,他们总认为做错是因为自己粗心,其实是自己的基础不牢造成的,为此我专门把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化学方程式、有机反应、实验基础等等总结了一下,学生可以利用考前一周的时间把我总结的好好看看,再过一遍。

2思考总结

考前复习就是要回顾近期一轮复习中的易错点,将容易混淆的概念加以辨析,通过思考做到真正掌握。例如:纯碱是碱,其实是盐;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而氧气和臭氧组合是混合物;五水硫酸铜是混合物,而实际上是纯净物;过氧化钠阳离子与阴离子数1比1,其实是2比1;有阴离子的晶体中一定有阳离子,而有阳离子的晶体中就不一定有阴离子(金属晶体);有离子键的一定是离子化合物,而有共价键的不一定是共价化合物(如naoH);一般活泼性强的金属做负极,活泼性弱的做正极,而mg、al、naoH原电池中则是al做负极;一般强酸可以制弱酸,而H2S+Cu2+=CuS+2H+则是由弱酸制强酸的反应等等。通过这样一点一滴的消化、积累,才能把课本的知识变成自己的本领,才能最终表现出自己能力的提高。

对老师来说:

1钻研高考,合理取舍

在高三的后期复习阶段,因为没有时间对知识点进行全面的细致的讲解与练习了,那么就要求老师加强对高考考点的研究,对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对于易掌握,又易考到的内容要重点训练。对于易遗忘,易混淆的内容要反复练。总之要做到删难攻中捞易。

2做好培优补差

一个班里前10名有希望上重点大学,主要辅导弱势学科,我主要负责化学学科;对于10到30名的学生主要抓基础,不断反复练习基础题;其他要通过细心讲解,能进步一点是一点。另外我们要及时与学生沟通,及时解决学生问题,有效性特别高。老师对各别辅导要主动找时间,见缝插针地进行。找不到整块的时间就找零散的时间,针对各别学生,进行各别的讲解,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合理布局,提高课堂效率

针对高考,高考易考那里,我就重点突破那里,把近些年的高考相关习题组合在一起,然后不断讲解,自己讲完了,学生在不断的讲,学生之间不断的讲,这样对所学的知识重点突破,有主有次,有了明确的解决问题和目标。

4易考易错反复练习

经历过高考的学生发现,高考考的好多是平时练过的题,做的时候总是模模糊糊,这说明学生主要的问题在于没有真正的弄懂,或者只是懂了却不熟练,或者只是听懂却没有自己去进行总结提高。针对这种现象,我特别强调错题重练,只有重练,多练才能让学生形成一定的解题能力,提高解题速度。也就提高的学生的学习效率。

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总结篇9

鉴于上述情况,对教材可作如下调整,将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教学移至氧化还原反应基础知识之后、第三章氧族元素之前进行。调整后优点是重点突出,难点逐步突破。当然,调整后起点高、难点集中,一部分学生“吃不消”。为此,我同时又对教学做了三个阶段进行的改革试验。

第一阶段:知识准备

1.在进行高一化学教学之前,先对初三化学进行复习。使学生对原子、分子、原子结构示意图;化合价的实质;化合价与电子得失的关系有较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

2.在进行氯气化学性质教学时,根据原子结构,分析反应中得失电子、化合价的升降等,使学生既掌握了氯气的性质,又能判断化合价变化、电子转移数目。

第二阶段:氧化还原反应基础知识及方程式的配平教学

1.基础教学:起点和要求稍高一些,使学生理解和明确以下两点:(1)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氧化剂、还原剂在反应中的作用;(2)在反应过程中,电子转移或偏移的总数目应相等。

2.练习教学:(1)训练氧化还原反应的两种表示方法:双线桥法和单线桥法;(2)根据化合价的变化确定电子得失及数目。

3.过渡教学:(1)进行确定氧化还原反应过程中电子得失总数目的练习教学;(2)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分析探索既然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得失的数目必须相等,而每摩还原剂或氧化剂所提供或接受的电子的物质的量不一定相等。那么要使得失电子的数目相等,就必须使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而这个比例关系便是化合价升降数目的公倍数。学生理解了这一点,实质上就明确了配平所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

4.配平教学:以练习为主,使学生熟练掌握用双线桥表示法分析配平简单的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第三阶段:巩固、强化练习教学

1.强化训练:(1)在后面各章节的教学中,凡是遇到氧化还原反应,都引导学生分析并配平。(2)增大练习量。

2.跟踪检查:定期或不定期普查或抽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坚持辅导: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个别辅导和课堂辅导相结合。

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总结篇10

1对比初、高中化学教学及目的的差别

通过对比初、高中教学大纲对教学目标及目的的阐述可知: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从教科书及教学实际中可以看出初中化学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化学用语、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生产及国防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则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高中化学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对所学习的化学知识有相当一部分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学生要学会将所学知识应用在实际应用中并有所创新。初中化学基本上是学什么考什么,而高中化学可谓是“声东击西”。这对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来说,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2初、高中化学教材知识的衔接

2.1初三教材中有些知识点出现但不做要求,高中教材中没有出现但做要求的内容较多,此部分内容集中在高一年教材的第五章,在授该章内容时,应注意加以补充,以免学生出现知识的空白点。

2.2高一时需对初中某些知识加深、完善。

2.2.1氧化——还原反应。初中知识从得、失氧观点简单的介绍有关氧化——还原反应、高一年则从化合价升降、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即从本质上来介绍氧化——还原及应及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在高中化学中,氧化反应的概念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发展过程。

2.2.2结构理论的初步知识。①初三只举例介绍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情况,高一年级介绍了核外电子排布的三条规律,给出了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②初三只列举有关“离子化合物”和“共和化合物”的简单例子,高一则在此基础上介绍了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原子晶体的概念结构特征和物理性质等。由上可知高一年级教材中对于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较初中更为完善、更严密,难度也加深很多,也更兼顾科学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

2.2.3有关化学计算内容及方法的承继。①有关溶解度的计算。初中只要求掌握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解度三者之间的换算。但温度改变、溶解、结晶问题的计算是中学化学计算中的一个较为重要的类型,也是高考中常见的考点,在高一年级时要适当补充。②“差量”法的应用。此法在中学基础计算中应用较广,初中阶段不要求学生掌握该法,在高一年级要结合有关新课内容补充讲解并使学生逐步掌握。

2.2.4实验室制取常见气体。初中已学过o2、H2、Co2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并分别介绍其反应方程式,使用仪器装置内容。高一年级要结合Cl2、HCl、So2、nH3等气体的实验室制法从反应原理、反应装置、收集事项等三个方面对此加以归纳,并将之扩大为学习气体制法的一般方法。

3加强学法指导

3.1开设学法指导课。即可以在上高中化学课伊始,结合讲解初高中化学的区别:如知识的总量增加,知识的系统性与逻辑性增强,理论性知识的比重增大,对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表达能力、实验能力、计算能力、记忆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介绍学习高中化学应采用的正确方法:如重视实验,抓好课前的预习与课后的复习,及时进行各种知识技能的总结归纳,要用理解记忆法识记知识,等等。

3.2学法指导要与建立学习常规结合起来。学法指导的目的是使学生快速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要求,在“欲学”的基础上做到“会学”,进而达到“学会”。因此,学法指导应渗透于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与优化主要的学习环节和建立学习常规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