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初三化学教学反思十篇初三化学教学反思十篇

初三化学教学反思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3:21:32

初三化学教学反思篇1

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我们现行使用的教材总体说来是符合科学性以及适用性原则,无论内容,还是内容的编排顺序都是科学的,但编委专家不可能把使用教材的每一个班、每一个学生都切实地加以考虑,这就要求使用教材的教师灵活应用教材。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特点,备课时,不仅备教材,还需要备学生。内容要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科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科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并不是对教材作大的调整。如前后相隔几节课对调是不科学的,这样会引起学生学习上的混乱,增加学生心理负担,也会给学生复习带来不便。当然,一节课需几课时完成,每课时内容分配,先讲什么,后讲什么,每节课讲多少内容,讲到什么程度,可很据学生情况而定,不可强求一律。例如我们在讲授初中化学一、二单元的同时,可让学生每天适当记忆一些元素符号,以为后面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灵活应用教学方法

科学地安排好教学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寻求更有效、更灵活的方法将知识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知识,能力提高的更快。例如对于不同的内容,有的使用课件可能效果较好,但有的使用课件适得其反;对于化学演示实验,有的实验教师演示效果较好,但有的通过播放视频效果更好。

三、教学细节无小事

有了好的教法,但教学细节处理不当,必然会浪费时间,影响课堂效率。所以必须提高课堂的实效性。教师要引导学生要充分利用教材,合理运用教学手段,妥善处理教学细节,这就对我们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备课时,应考虑到教学的每一细节以及处理方法。课上一分钟,课下十日功。认真备课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关键所在。

四、重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的学,才能起作用见效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对于提高课堂实效性是十分重要的。

指导学生预习方法。预习不是看一遍书即可,教师可列出提纲让学生自学,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听课。

指导学生听课方法。要让学生做到“眼到、耳到、手到、心到”。动耳听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动脑加以分析、归纳,将知识加以整理以便加强记忆;动手将重点内容做笔记以备复习。

指导复习方法。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是先快后慢。这就要指导学生及时复习,到后来可间隔一定时间再复习,间隔时间随复习次数越来越长。

只要让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课堂教学效率必将大大提高,学生也将受益终身。

五、正确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

人们常说,十个指头有长短,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应回避,但个体差异是可以改变的,只要教师采取有效手段,差生是可以转变的。向40分钟要效率,我们就必需在转化差生上多下功夫,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提出不同的要求,特别是在中考前的复习教学中分层教学更显重要。

六、善于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无兴趣的课绝对不会有效率,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激发学习兴趣。喜爱才是最好的教师,高效率地提高课堂教学,向40分钟要效率,是我们每位教师终身所追求的目标。

初三化学教学反思篇2

关键词: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解决对策

新教材的知识结构安排、体现的思维方式及相应的教学方法,以及使用的教手段等都与旧教材有很大的区别。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的衔接问题是高一化学教学一开始就面临的一大难题,新教材将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安排在第一章就是为了解决好这一问题。现针对初中教材及高中教材就知识体系、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方法、化学用语、化学实验等方面加以对比,以便教学的有利开展。

一、初高中化学教学存在的衔接问题

(一)知识体系的衔接问题

初中化学知识主要是常识性介绍,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知识结构上以物质的分类为主干,即每一部分知识只介绍其中的一个点或很少的一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很少谈及。而高中化学知识则以物质的结构、化学反应速率及化学平衡、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理论为主,在教学中以学生在初中所学的知识“点”开始,注重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使学生把知识由点而发展成为一个知识层面,进一步注重知识面的应用及知识之间的联系而形成知识网。现就初中的几个知识点与高中化学的知识体系具体衔接列举出来。

1.高中新教材的第一章第一节就是氧化还原反应,对这一知识“点”来说在以往的高中化学教学中是一大难点。氧化还原反应在初中出现过两次,第一次是在化合反应中出现了氧化反应的概念,第二次在氢气还原氧化铜中出现了还原反应,只是从得氧失氧的角度认识,并且氧化剂、还原剂的概念为阅读材料,这样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是很少的,并且将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割裂开来,使概念不完整,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要使该概念完整,要求从化合价的角度认识,进一步提高对电子转移的认识,实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并从化合价升降、电子转移的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指出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使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形成一个知识面。在教材中还很直观形象地设计了一个彩图,将氧化还原反应与初中四个基本反应类型之间的关系表现得清楚明白,且用数学中集合的关系表示出来,使学生看起来很直观,确实由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在高中教材中将氧化还原反应这个难点采取了分散的形式,将氧化还原的配平安排在高中氮族部分,这有利于知识的不断加深和学生的掌握,最终形成知识网络。同时使学生得到启发:在学习知识时不能只看形式,而应抓住本质,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就是从“形式本质”的发展过程。

2.初中复分解反应的知识点是一个重点,但只是从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角度进行分类,没有揭示反应的本质,这部分知识与高中化学第一章第二节离子反应直接衔接,从离子反应的角度揭示复分解反应的本质,教学的切入点是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引入电解、电离及强弱电解质的概念认识复分解反应的实质,实现知识点的扩充、知识面的形成。

复分解反应条件■离子反应条件

①生成气体①生成易挥发物

②产生沉淀②生成难溶物

③生成水③生成难电离物

具体过程以书写离子方程式的练习训练体现出来,并且引导学生通过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不断加深理解,由一个离子反应过渡到一个离子反应代表同一类型的反应,揭示复分解反应的本质,特别强调:H■+oH■=H■o的离子方程式代表了所有的强酸与强碱反应的实质,不仅代表某一种强酸和强碱的反应;最后再通过应用,即离子共存问题和离子的鉴别(离子除杂质)实现知识体系的形成——构建知识网。

3.化学计算问题的衔接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难点之一,初中所学的化学计算有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和洛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有关生成物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是一个难点,也是中考的热点之一,每年都不例外。这一知识点在初中是重点和难点,也是化学计算、思路和方法形成的一个基础。在高中化学中经过一个过渡,即第二章《碱金属》中出现的两种混合物其中一种不反应的计算,是对初中化学计算的一个复习和总结,而且是对初中纯净物计算的一个知识点的拓展,为高中化学计算的难点“物质的量”做准备。高中化学的计算知识网是由“物质的量”为核心展开的,即高中化学计算的思路既有微观计算又有宏观计算,靠“物质的量”架起宏观与微观的桥梁,实现由初中的“质量计算’到高中的“物质的量的计算”的过渡与衔接。

4.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衔接问题。在初中只介绍某一种物质的性质,一般不考虑物质的结构,只是按其类型讲授、学习、总结规律。在高中以物质的结构为主干,以族的板块,从结构开始,推理出其性质变化规律,再通过实验验证其性质和规律,进而总结、应用得出推论,达到知识的灵活应用与迁移,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的目的。第二章《碱金属》有利于实现初中单一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思路与高中以族为板块,从结构上解决问题的衔接。让学生形成初步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思路及方法,通过具体的实例开阔学生的视野。

如:将金属钠放置在空气中最终会变成什么物质?

以金属钠着火后如何灭火(与初中用Co2或H2o灭火进行讨论)这个问题实现知识网络的构建,形成下列学习思路:

(二)思维方式的衔接

初中化学的思维方式只是向观思维,感性认识比较多,逻辑性不太明显。高中化学则以抽象思维为主,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因此,在高中化学中首先要完成学生思维方式的衔接和转变,为学好高中化学打下良好的基础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高中化学教学必须解决的难题。在教学中每节课都应培养学生学习本节知识的思维方式,这一点应贯穿教学的始终,如《碱金属》一章中的《碱金属元素》一节,从结构上进行分析,推测其性质变化,实验证明,结合前面钠的性质作对比,再分析找出结构上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这是新教材思路中的精华。又如物质的鉴别问题,学了焰色反应后,应形成物质鉴别的整体思路:三种物质以内用一种试剂,三种以上物质先分组,再一一鉴别(配套练习上有思路引导)。利用新教材图表资料多的特点,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找出其联系和规律,是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解决问题方法的衔接

初中化学解决问题的方法比较单一,只是从某一个方面看待问题,而高中化学需要从多角度、多方位、不同层次看待问题,这就是高中化学教学面临的义一个难题,也是将初中的知识“点”过渡到高中知识层“面”进而形成知识“网”所必须经过的途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完成这一过渡最重要的方法之一。这样易于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化学用语的衔接

经过多年的高中化学教学发现,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中对化学用语的使用不规范,直接影响高中化学教学,这一点表现得非常突出。特别是化学符号的书写,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实验步骤的正确书写,计算过程的客观反映等方面都有不规范的现象出现。望初中教师提高学生正确使用化学符号、规范书写及书面文字表达能力。

(五)化学实验的衔接

化学实验的教学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化学教学中科学品质培养的途径,是激励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源泉,在教学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变为生动活泼的信息的催化剂。初中化学实验与高中化学实验的衔接显得尤其重要,下面列举几个事例加以说明。

1.我们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三个问题:①实验室制氧气装置的气密性如何检查?②用na■o■和H■o制氧气选取何种装置?③该装置的气密性如何检查?引导学生分析两种装置的不同,初中制氧装置是固体加热,使用单孔橡皮塞;而用na■o■和H■o制氧气时固液反应不需加热,使用双孔橡皮塞,且有长颈漏斗。因反应条件和使用仪器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法检查气密性,为此教师要采取正确的讲解方法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在高中阶段如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2.关于量筒和滴定管读数的问题,即俯视和仰视读数与实际体积的误差比较,因量筒的起始刻度在底部,而滴定管的起始刻度在上部,这样读数时俯视和仰视其结果显然是不同的,启发学生应从不同的角度用比较的方法看待问题,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高中实验要求学生对装置及操作进行改进,如初中课本中Co的回收到高中的Cl■的处理,都是有毒气体对环境有污染,且引导学生根据二者性质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吸收装置。由此激励学生进行比较、讨论、改进装置,即从启发、引导、研究、探索的角度进行实验教学,这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4.在实验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在教学中要不断引导、不断提出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指导学生如何解决,并提供解决问题的时间和机会。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鼓励他们进行研究性学习,也是新教材的一个要求。

例如高中课本第一章第三节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讲到充分燃烧时的一个反应:

C(s)+H■(g)■Co(g)+H■(g)

工业上将固体燃料汽化增大了与氧气接触的面积,使燃烧更充分,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这时教师应立即提出问题,煤在家庭取暖中被大量使用,那么要使其充分燃烧,应在煤炉中加水吗?当然学生会答加水就熄灭。老师继续问,不加水该怎么办?学生无话可说,教师应马上启发,初中课本中有一个煤炉比较特殊,它有两个进气通道,起什么作用?它叫“双风炉”,在上世纪80年代兰州市红古区曾经在居民中推行“双风炉”,收到很好的节能环保效果,其原理学生都能理解,就是煤不完全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遇到第二个通风口进入的空气燃烧,使其充分燃烧又防止一氧化碳对空气的污染,使学生掌握充分燃烧的条件。

二、教学方法及教学对策

鉴于上述事实,我们在新教材的教学中应采取如下对策。

(一)发挥新老教师合理搭配的优势

新老教师合理搭配,是促进教学相长,发挥教师特长,体现整体教学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径之一。新教师具有接收新信息快、掌握或熟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老教师有比较丰富的教学创新能力,易于把握学情的优势,应将二者的优势通过组织教学的方式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特长,以提高教学水平。

(二)充分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

新教材的教学课时少,内容多,信息量大,教学难度不易把握,根据学情分析采取集体备课的方式组织教学为好。其优势有三:易把握难度,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通过集体备课,统一进度,有利于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大家集思广益,教学更有针对性,易于把握学情,为各位教师省出更多的时间辅导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有利于教学相长。

初三化学教学反思篇3

1.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以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丰富的理论知识为基础,立足于教学实践,以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为目的,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及教师自我为思考对象,对教学过程本身以及教学过程中的行为进行理性的审视和分析,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而采取相应的改进策略,修正、改进自己教学的过程,使之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以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教学反思既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备内容,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2.初任教师。初任教师指已经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处于专业发展的初期阶段,进入工作岗位任职1-3年的教师。任职第一年为入职期,第二、三年为成长期。对初任教师任职时间的界定基于这样一个依据:从我国中学现有学制来看,初任教师需要三年的时间完成初一到初三或高一到高三的教学工作。

二、中学初任英语教师教学反思能力存在的问题

中学初任英语教师教学反思能力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教学反思意识不够。初任教师没有良好的教学反思习惯,把握不住教学反思的机会,教学反思程度不够宽、深,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有些教师的教学反思仍然处于自发阶段,不能保证教学反思的质量,达不到优化教学的目的。第二,教学反思的途径单一。许多教师只是写写教学总结、教学反思日记。教师之间交流仅仅限于学校组织的公开课,教师很少学习新的教学理论,更没有进行教学研究,很少发表教学论文。

三、制约中学初任英语教师教学反思能力发展的因素

1.教师自身原因。

(1)初任教师理论修养不足。初任教师的反思存在反思视角狭窄,反思深度浅,反思方法单一,反思标准模糊等问题,其原因在于初任教师缺乏理论知识的指导,使得其反思局限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程度,很少对自己困惑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分析。但教学反思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不仅应具有课堂教学所必需的知识技能,而且还应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作支撑,否则,教师的反思只会处于浅层次和低水平,难有深入的提高和实质性的飞跃。因此,初任教师在教学中应多学习和接受一定的理论思想来做指导,开阔自己的视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教学策略、研究方法等问题从宏观的角度进行探讨,使自己的教学行为合理化。

(2)初任教师教学反思意识缺乏。由于教学理论的缺乏,初任教师教学反思意识薄弱;部分初任教师将教学看成是一种谋生手段,在教学中表现出被动和消极精神状态,不会去主动反思或深入研究教学;有些初任教师不愿意反思自己的教学主要是因为认识不到教师教学反思的价值,看不到教学反思对教师自身成长和专业发展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甚至对反思的价值持怀疑的态度。但无论是何种原因,只要教师缺乏教学反思的意识,他们都不会注重发展与提高自己的教学反思能力。

(3)初任教师教学反思方法欠缺。教师在初任阶段教学热情高涨,但是由于教学经验有限,教学素养不足,使得他们缺乏必要的教学反思方法。“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教师在反思时,没有掌握反思的方法,就会导致反思陷入混乱与无序,或者无从下手,不知围绕什么角度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或者仅凭个人的经验,而个人的经验很大程度上也意味着狭隘的经验,导致了原地踏步式的反思。这种原地式的反思对教学改进及教师的专业发展的意义显然值得怀疑。因此,掌握多样的教学反思方法对于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学校环境原因。

初三化学教学反思篇4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1了解《大纲》要求,把握教学方法

所谓数学思想,就是对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本质认识,是对数学规律的理性认识。所谓数学方法,就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程序,是数学思想的具体反映。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数学方法是数学的行为。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感性认识不断积累的过程,当这种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序时就产生了质的飞跃,从而上升为数学思想。若把数学知识看作一幅构思巧妙的蓝图而建筑起来的一座宏伟大厦,那么数学方法相当于建筑施工的手段,而这张蓝图就相当于数学思想。

1.1明确基本要求,渗透“层次”教学。《数学大纲》对初中数学中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划分为三个层次,即“了解”、“理解”和“会应用”。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了解”数学思想有: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的思想、化归的思想、类比的思想和函数的思想等。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有些数学思想在教学大纲中并没有明确提出来,比如:化归思想是渗透在学习新知识和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的,方程(组)的解法中,就贯穿了由“一般化”向“特殊化”转化的思想方法。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应该使学生能够领悟到这些数学思想的应用,而且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思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知,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教学大纲》中要求“了解”的方法有:分类法、类经法、反证法等。要求“理解”的或“会应用”的方法有:待定系数法、消元法、降次法、配方法、换元法、图象法等。在教学中,要认真把握好“了解”、“理解”、“会应用”这三个层次。不能随意将“了解”的层次提高到“理解”的层次,把“理解”的层次提高到“会应用”的层次,不然的话,学生初次接触就会感到数学思想、方法抽象难懂,高深莫测,从而导致他们推动信心。如初中几何第三册中明确提出“反证法”的教学思想,且揭示了运用“反证法”的一般步骤,但《教学大纲》只是把“反证法”定位在“了解”的层次上,我们在教学中,应牢牢地把握住这个“度”,千万不能随意拔高、加深。否则,教学效果将是得不偿失。

1.2从“方法”了解“思想”,用“思想”指导“方法”。关于初中数学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内涵与外延,目前尚无公认的定义。其实,在初中数学中,许多数学思想和方法是一致的,两者之间很难分割。它们既相辅相成,又相互蕴含。只是方法较具体,是实施有关思想的技术手段,而思想是属于数学观念一类的东西,比较抽象。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对数学方法的理解和应用,以达到对数学思想的了解,是使数学思想与方法得到交融的有效方法。比如化归思想,可以说是贯穿于整个初中阶段的数学,具体表现为从未知到已知的转化、一般到特殊的转化、局部与整体的转化,课本引入了许多数学方法,比如换元法,消元降次法、图象法、待定系数法、配方法等。在教学中,通过对具体数学方法的学习,使学生逐步领略内含于方法的数学思想;同时,数学思想的指导,又深化了数学方法的运用。这样处置,使“方法”与“思想”珠联璧合,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寓于教学之中,教学才能卓有成效。

2渗透整体思想,优化解题过程

整体思想注重问题的整体结构,将题中的某些元素或组合看成一个整体,从而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例如化简:1/(a+2)(a+3)+1/(a+3)(a+4)+/1(a+4)(a+5)时按常规方法进行通分,显然最简公分母比较复杂,计算量较大。若从整体观察分式的特征,可逆用分式加减法法则及规律公式1/n(n+1)=1/n-1/(n+1),将原分式分离变形。即原式=1/(a+2)-1/(a+3)+1/(a+3)-1/(a+4)+1/(a+4)-1/(a+5)=1/(a+2)-1/(a+5)=3/(a+2)(a+5),从而使问题简单化。

可见把问题放到整体结构中去考虑,就可以开拓解题思路,优化解题过程。

3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探究知识的奥秘

数形结合在数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数”与“形”结合,相互渗透,把代数式的精确刻画与几何图形的直观描述相结合,使代数与几何问题相互转化,使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有机结合。应用数形结合思想,就是将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巧妙结合,来寻找解题思路,使问题得到解决。数是形的抽象概括,形是数的几何表现。通过数形结合往往可以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如在数轴教学中渗透了“数形结合”思想,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坐标的几何意义若从图形来观察将有助于理解和应用。

例:点p在反比例函数位于第一象限的图象上,过点p作ap垂直x轴于点a,作Bp垂直y轴于点B,矩形oapB的面积为6,则该反比例函数的关系式为。

通过图象观察可知,由于矩形oapB的面积等于点p的横坐标与纵坐标的绝对值的乘积,而在反比例函数的关系式y=k/x中,k=xy,因为点p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且矩形oapB的面积为6,所以|k|=|xy|=6,再根据图象位于第一、三象限,可知K为正数,得到k=6,该反比例函数的关系式为y=6/x.

4渗透反证法,训练缜密思维

初三化学教学反思篇5

【关键词】初中生;反思思维;培养

当今社会是反思的时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乃至思维本身都要受到反思思维的批判考察。可以说,当今社会人人都必须具备的一种思维就是反思思维。那么,什么是反思思维?当代初中生又该如何培养自己的反思思维能力呢?本文试图对此做些初步的探讨。

1反思思维的含义

反思德文单词:Reflexion,它有三层含义:物理学含义指光源反射形成影像;心理学含义指把对外在世界的注意转向心灵经验、意识活动和认识思维的主体;逻辑学含义指、是一种推理的理智活动。那么,我们到底如何理解反思呢?

两千多年前,我国伟大教育家孔子就有提出“三思而后行”的观点;而学术上公认第一个探讨“反思”现象的人是洛克,洛克指出:反思是“心”对自身观念活动的反身觉察;斯宾诺萨则把反思规定为“再思考”;康德认为反思是对思维活动自身的规律以及正确认识先决条件的批判考察;冯友兰说所谓反思就是人类精神反过来以自己为对象而思之,即它是一种以思想本身为对象和内容的思考。郭维平认为“反思就是对自身的思维过程,思维结果进行再认识和检验过程”。由此可见,对于什么是反思思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认为反思思维的定义应该如此:反思是个体在充分证据的基础上,对知识产生的背景、理论、过程、方法以及评价知识的标准等正确与否进行主动的、持续的和周密的思考,进而做出自我调节和判断的过程。显而易见,反思是个体主动进行的思维活动,具有批判性,是一种有充分依据的判断。

2反思思维的特点

反思是个体进行主动的、持续的和周密的思考,进而做出自我调节和判断的过程。它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①反思思维是主动的、有意识的和受控制的思维;②反思思维是连续的、有严密逻辑的思维;③反思思维是在确凿事实和充分理由的基础上进行的;④反思思维具有批判性;⑤反思思维具有激励作用。

3初中生反思思维能力培养的意义

3.1初中生反思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初中生心理与个性的全面健康发展

心理发展是一个内化的过程,是个体自主建构与价值引导之间的对立统一。反思性思维在这个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内化就是一个反思的过程,是对社会文化的扬弃——取其精华、抛弃糟粕,而不是机械的毫无选择地完全接受呈现的所有文化信息。个体注意什么、选择什么与注意的程度,选择的正确度,要取决于个体的反思能力。所以,初中生反思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转变以前强制的灌输式为多给学生提供一个形成与发展的空间,让他们进行独立的的判断与选择,形成个性,这样就有利于初中生的主体人格与多元的个性。

3.2初中生反思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初中生地适应纷繁复杂的信息时代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典型的信息时代,这已经成为们人的共识。信息高速公路、国际互联网技术的成熟,不只是增加了知识生产和传递的速度,也使知识的良莠不齐,陈词滥调的现象更加严重。人们在错综复杂的信息中要选择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就必须具备反思批判的能力。“教育者要培养学生具有广阔的社会视野和人类意识。”通过反思增强初中生对来自互联网、各种大众传媒和舆论等形形知识辨别与区分的能力,从而减少各种消极思想的影响,增强初中生在新时代的适应性。

4初中生反思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途径

4.1我们应该把反思思维意识和技能的培养纳入到教育教学目标体系中来

传统的教学忽视了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思维过程,思考方式以及对自己思维过程的控制。许多初中生的学习行为存在着严重问题,没有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然而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只有经过自己的探究、思考与概括的认识,才能真正纳入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获得深刻的理解。”所以,教育改革得从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开始,重构课堂,创新自我。把反思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并把它纳入到教育教学的目标体系中来。

4.2转变教学方式,变传统的机械灌输式为互动讨论式,提倡对话教学

“教学对话是指通过教师的有效提问、激励与引导,学生自由思考、自由表达而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的教学方法。”在对话教学中受教育者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教育者也不在是“话语霸权者”,不再同化学生的思维,而是积极鼓励多元和发散思维,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视角考虑问题,从而进行独立的选择和判断,培养他们独立的质疑精神和挑战的勇气,在平等的对话中促进初中生反思思维能力的培养。为了使师生之间的这种对话更有效,作为学校教育的主体——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思考的机会,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审察同一个问题,提出不同的观点,并组织展开讨论,培养学生反思质疑的精神和勇气。

4.3改变传统的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建立科学的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传统教育评价以笔试分数作为唯一标准,认为学习好就是“好学生”,成绩差就是成了“坏学生”,这种“应试教育”为标准的评价观培养出来的人才适应不了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为此,作为教育者——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鼓励和支持学生以现有的知识和事实为依据,用科学的态度和审视的眼光来观察事物,用新颖的思路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李钟麟.论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初中生理性反思精神的培养[J].永州: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8).

[2]杨子均.论反思思维[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5(3).

[3]郭维平.反思性数学教学与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

初三化学教学反思篇6

〔关键词〕初中生;反学校文化;反学校文化结构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13)08-0009-04

一、引言

长久以来,学校一直被认为是传承人类文化的纽带,是青少年实现社会化的重要环境因素。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大众传媒的广泛使用,目前校园初中生的“问题行为”越来越严重,如师生冲突、奇装异服、打架斗殴、逃课厌学、自私冷漠等,而处于“叛逆期”的初中生在这些方面尤为突出。这些“问题行为”与学校主流文化所倡导的价值标准、行为规范相对立,也被称为反学校文化(郑金洲,2000)。反学校文化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综观国内外研究发现,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大多从反抗理论的观点出发,认为学生反学校文化的具体形式是“对抗”,并以反抗学校权威为典型特征,具有积极、正向的意义。因此,研究中国国情下的学生反学校文化有助于教育工作者从一个新的视角了解教育中存在的各类冲突和矛盾,更加理性地对待学生的各种“问题行为”。

以往研究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研究方法单一。大多数反学校文化研究者采用观察与访谈等质性研究方法,来描述学生反学校文化的类型、意义、影响因素等,由于受研究者主观因素影响较大,质性研究的结果缺乏代表性和推广性,也不便于对现象进行关系和因果关系的分析(秦金亮,郭秀艳,2003)。二是反学校文化结构不明确,难以形成一份信效度较优的问卷。反学校文化结构是指反学校文化所包含的成分以及这些成分之间的关系。以往的实证研究探讨了反学校文化的内涵,但对其结构较少涉及,不明确其结构,就不能从本质上了解反学校文化发生的机制,也就无法获得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

本研究以正处于“叛逆期”的初中生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参与式观察、个案访谈以及文本分析等方法,初步得出初中生反学校文化的结构,之后采用量化研究,编制初中生反学校文化问卷,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方法对所获得的结构进行验证,从而使研究结果更具有说服力。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本研究先后调查了三个样本。第一个是质性研究样本,选取杭州某中学初二(1)班全体学生及任课教师为研究对象。初二学生处于初中阶段最叛逆的时期,具有较明显的反学校文化现象,便于研究。

样本二为试测样本,用于问卷项目分析及探索性因素分析。从杭州市挑选农村普通初中、城市普通初中和城市重点初中各一所作为试测学校,每所学校随机抽取初一、初二、初三年级各一个班级。共发放问卷479份,回收问卷451份,回收率为94.15%。通过整理,将填答不全(空白题项超过5%)、疑似乱答(反应倾向明显)的问卷剔除,最终得到有效问卷438份。

样本三来自浙江杭州、金华、台州和江苏邳州、新沂等地初中学校,用于问卷结构的验证性因素分析。样本学校涵盖普通初中、重点初中,农村中学和城市中学,共发放问卷1300份,回收问卷1153份,回收率为88.69%。经删除填答不全、疑似乱答问卷,共得到有效问卷1075份,有效率为93.24%。

(二)研究过程

研究通过参与式观察、个案访谈等质性研究方法收集资料,初步架构初中生反学校文化的结构。并在此基础上编制《初中生反学校文化问卷》。

1.参与式观察

对样本一采取低介入的方式,以课堂教学观察为主,以课外活动观察为辅,总历时两个月。笔者每周不定期到校三天,课内观察主要集中在上午后两节和下午第一节课,共计观察课堂60次,涉及该班级所有科目,并参加了两次班会;课外观察主要在课间及午休,共计30小时。观察的主要内容包括课堂教学、教师管理方式、师生关系、学校活动、同学间交流、课间娱乐活动等,着重记录这些活动中的反抗行为以及笔者的反思。

2.个案访谈

根据观察和沟通,笔者选择那些反抗学校文化特征明显的学生作为深入访谈对象,共有8人,以开放式访谈为主,涉及学生对学校教育的观念、对学校生活的感受、在学校生活中的实际反抗行为等方面。对教师的访谈则以班主任作为主要对象,同时也访谈了4位主课教师,访谈采用半结构式,着重了解学生的反抗态度和行为,同时分析师生对于学校、教学的态度和观念的异同,以避免轻信学生的描述和看法。最终转录完成的原始文本资料共25个访谈录音,访谈时间为20分钟到45分钟。

3.问卷项目编制与评定

对质性研究所得的文本材料进行编码、归类和汇总,在此基础上参照文献综述分析结果、国内外相关问卷(如学生反抗学校教育问卷),形成初中生反学校文化理论建构,并设计问卷项目,编制预测问卷,共编制初始项目106个。邀请三位中学教师对项目的表述和内容进行评估,邀请3名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对项目与结构维度的拟合度进行评估,经过整理,最终形成的试测问卷共有58个项目。问卷采用Likert5点计分形式。

4.初始问卷试测

使用初步编制的问卷对样本二试测,对收集的数据进行项目分析,删除5个题总相关未达显著水平以及高低分差异不显著的项目,并对剩下的项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初步萃取初中生反学校文化的构成因素。

5.正式施测

使用修改后的问卷对样本三进行调查,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对初步确立的反学校文化结构进行检验,最终确立合理的初中生反学校文化测评结构。并对问卷进行信度分析。

(三)数据的处理

1.质性研究资料的处理

本研究借鉴扎根理论的编码手段分析资料。资料分析由三部分组成,首先是开放式编码阶段,笔者对资料中的每一条记录都仔细反思、总结概括,再根据具体的表现提炼出不同的主题;其次是关联式编码阶段,通过分析各主题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合并已经形成的主题;最后是选择性编码阶段,在本阶段分析关联式编码找出来的关系,根据这些关系选择具有统领性的核心主题,三种编码方法并不具有绝对的次序性,而是反复进行的。本研究还采用扎根理论的不断比较原则,在资料与资料、资料与理论、理论与理论之间进行反复比较,以提高主题和结构的精确性(王海宁,2007)。

2.数据分析方法

使用SpSS13.0对初中生反学校文化的结构进行初步探索,使用LiSReL8.7统计软件对所探索的结构进行验证。

三、研究结果

1.初中生反学校文化结构的质性研究结果

经过对质性研究阶段所收集的材料反复地分析、比较、校正,终于形成了一个最稳定的结构,该结构由不公感、无趣感、无助感、违规行为、形式行为和建设行为六个维度构成,分别体现认知、情绪和行为三个层面。

认知层面包括无益感、不公感两个维度。无益感是指学生认为当前的教育毫无应用价值,读书只是为了混文凭;不公感是指学生认为学校教育管理不公平、不公正。

情绪层面包括无趣感、无助感两个维度。存在无趣感的学生认为学校是个大囚笼,学业无趣,环境乏味;无助感是指学生在生活、学习中遇到困难不能得到帮助时的负面感受。

行为层面包括违规行为、形式行为和建设行为三个维度。违规行为是指比较明显、激烈的反抗行为;形式行为是指比较隐蔽的反抗行为,不易被教师发现;建设行为是指学生与学校、教师存在冲突,但能理性对待,会批判性思考。

2.初中生反学校文化结构的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

本研究中,Kmo的值为0.903,且Bartlett’s球形检验近似卡方分布值为3554.946(自由度为351),p

对53个项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及最大变异法旋转,删除与其他项目之间的共同度低,或者与潜在结构无关的项目之后,再次进行因素分析,同时增加陡坡检验,依据陡坡图和转轴后的特征值、因素负荷矩阵抽取因素,因素分析的结果见表1。根据陡坡图显示,从第六个因素以后,坡度线甚为平缓,表示无其他明显因素存在,因此从中抽取六个因素较为适宜,因素负荷矩阵和特征值也表明该六个因素效果良好,其累计解释率达到61.604%。六个因素共27个项目,结合每个因素所含项目的内容以及质性研究的结果,将这六个因素分别命名(见表2)。

表1转轴后的因素负荷矩阵、特征值和累计解释率

表2初中生反学校文化六因素的命名及内容

3.初中生反学校文化结构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

采用Lisrel8.7软件对探索性因素分析所确立的结构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主要从拟合优度的卡方检验(χ2/df)、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拟合优度指数(GFi)和相对拟合指数(CFi、nFi、iFi、nnFi)几方面指标来衡量结构模型与数据的拟合程度。表3是本研究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从衡量指标来看,初中生反学校文化结构模型与调查数据拟合度较高,因此初期构建的结构模型较为合理。

表3模型的拟合指标

4.《初中生反学校文化问卷》信度分析结果

本研究采用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α系数)、分半信度和重测信度作为问卷信度分析的指标。从表4可以看出,《初中生反学校文化问卷》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表4初中生反学校文化问卷信度分析结果

四、讨论

1.初中生反学校文化结构的两种研究结论比较

通过初中生反学校文化问卷分析,并未萃取出质性研究中“无益感”这一维度。“无益感”是指初中生认为当前教育毫无意义,不能为以后的生活带来帮助,是笔者通过访谈杭州某初二班级几个反学校文化特征明显的学生得出的结论。出现不一致的原因有二:一方面是质性研究对象单一且数量较少,很难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而量化研究通过大量施测,可以客观地反映宏观意向;另一方面,笔者在与一些中学教师交流的时候也发现,中国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普遍重视,中国历来就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当前社会也仍然把学历当做一块“敲门的金砖头”,因此无论哪个阶层的父母,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灌输“好好学习将来有出息”的思想。正如白媛媛和牛海彬(2009)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过程中文凭至上和学历主义思想甚嚣尘上,家庭教育也呈现出各种功利性,把受教育当做获得利益的手段。

因此,我国初中生反学校文化结构有六个维度构成:不公感、无趣感、无助感、违规行为、形式行为和建设行为。

2.初中生反学校文化结构的意义

通过对反学校文化结构的分析,验证了反学校文化研究中反抗论者的观点,即反学校文化具有积极正向的意义。反学校文化具有典型的“违规行为”“形式行为”等因素,但它不全然是一种扰乱秩序、亟需矫正的偏差行为,它还包括独立思考和理性判断的精神,譬如反学校文化的“不公感”是对学校教育不公平、不公正的认知,是学生批判性思考的体现;“建设行为”则是反学校文化学生主动谋求改变不合理控制和要求的创新精神。因此,正确看待和应对反学校文化有助于学生批判性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有助于学生为以后踏入社会生活作准备,也有助于学校和教师获得一次深度自省与思索的机会。

五、结论

基于质性研究的初中生反学校文化结构的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初中生反学校文化由认知、情绪、行为三个层面六个维度构成。其中认知层面包括不公感、无趣感;情绪层面包括无助感;行为层面包括违规行为、形式行为和建设行为。

《初中生反学校文化问卷》在大样本试测的基础上进行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最终形成六个维度共27个项目。正式施测结果表明,该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半信度、重测信度,以及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和效标效度均较优,因此自编《初中生反学校文化问卷》符合测量学要求,适宜作为测量工具。

主要参考文献:

[1]anji,Sun.Developmentandfactoranalysisofthestudentresistancetoschoolinginventory[J].educationalandpsychologicalmeasurement.1995:55(5):841–849.

[2]willis,p..Learningtolabour[m].newYork:ColumbiaUniversitypress,1977

[3]白媛媛,牛海彬.功利教育思想对当代家庭教育的影响及反思[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11(5):82–85.

[4]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5]高金峰,李森.初中生反学校文化的类型与原因分析[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9,4(1):51–53.

[6]秦金亮,郭秀艳.论心理学两种研究范式的整合趋势[J].心理科学,2003,26(1):20-23.

[7]王海宁.心理学理论建构的新方法——扎根理论[D].长春:吉林大学,2007.

[8]张人杰.校园文化与“反学校文化”[J].教育研究资讯,1994,2:89–102.

[9]周晓燕.青少年“反学校文化”:问题、意义与对策[J].教育学报,2006,2(2):60–64.

[10]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初三化学教学反思篇7

摘要:在目前阶段中,新课改正在全面融入现阶段的英语学科日常教学,因此针对初中英语原有的教学流程与教学模式都应当着眼于实现优化。通过施行反思性教学的途径与举措,应当能够在根源上优化英语学科的教学实效性。针对初中英语而言,应当借助现状调查的举措来全面明晰反思性教学的真实状况,从而给出可行性与针对性的教学改进思路。

关键词:初中英语;反思性教学;现状调查

从基本特征来讲,反思性教学的侧重点就在于反思现阶段的日常教学行为,针对当前的各类教学难题与课堂问题予以全方位的反思。由此可见,运用反思性教学在客观上有助于保障课堂合理性,同时也优化了现阶段的课堂整体效果。与传统模式相比,具备反思性特征的英语学科教学模式体现为更高层次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同时也有助于激发初中生在面对英语课时的探究热情与兴趣。

一、针对初中英语全面运用反思性教学的重要意义

近些年以来,初中英语学科的新课改正在致力于逐步予以推进。在现阶段的各类教学模式中,反思性教学构成了其中关键性的学科教学模式。这是因为,反思性教学更多侧重于判断当前的教学整体效果,针对初中生表现出来的英语学习疑惑也要着眼于全方位的解答。由此可见,运用反思性模式来施行英语教学的侧重点就在于明晰当前的困惑与问题,从而给出因地制宜的教学改进举措。

在传统的英语课模式下,初中生已经习惯于被动倾听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与此同时,教师也倾向于僵化与单一化的大纲知识传授,然后选择与之有关的英语学科习题让初中生对此进行演练。但是不应忽视,上述模式很有可能压抑了初中生在英语课上的探究热情,很多初中生甚至畏惧学习英语。与之相比,建立于课堂反思前提下的英语学科全新教学模式本身具备了更高层次的综合性教学效果。这主要是由于,反思性教学体现为针对性与科学性的特征,教师在随时反思的基础上就能够致力于优化教学实效性。

二、关于反思性教学的现状调查

截至目前,初中英语教学整体上表现为显著的教学优化趋势,教师以及学校对此也给予了更多关注。但是应当认识到,现阶段的英语教学仍然没能具备较强的反思性特征,以至于教师无法全面明晰当前各个教学流程的弊病与缺陷。针对上述现状如果要致力于全面加以改进,那么应当关注如下的反思性教学举措:

(一)反思课前预备

针对英语日常教学如果要显著优化现有的教学整体效果,则有必要将关注点全面转向课前预备。但从现状来看,现阶段仍有很多教师欠缺针对课前预备的全面反思,以至于忽视全方位的课前预备。探究其中的根源,就在于教师仅凭自身拥有的英语教学经验来完成日常性的课堂教学,因此针对现有的英语学科方案并没能着眼于实现综合性的改进。

除此以外,某些教师仍然怠于开展全面的英语学科备课,因此整个课堂表现为僵化与枯燥的不良氛围。在某些情形下,初中生将会感觉到学习英语是乏味并且无趣的,对此丧失了应有的探究热情。近些年以来,教师已经能够凭借信息化手段来辅助开展英语学科教学。因此为了全面加以反思,作为英语教师还需转变自身具备的课前准备认识,确保能将信息化手段运用于课前预备的整个过程中。

(二)反思英语课的日常教学

英语课堂教学是否体现为最优的教学实效性,其在根本上决定于全方位的课堂反思。具体来讲,针对英语课如果能够致力于全面加以反思,那么有助于显著增强英语学科的日常教学整体效果。由此可见,教师有必要开展经常性的英语教学反思,针对某些偏差的日常教学行为都要着眼于及时加以纠正。在此前提下,教师就可以为初中生创建愉悦并且轻松的英语课堂氛围。与此同时,针对英语课堂予以经常反思的要点也应当包含师生之间现有的沟通程度。

(三)反思课后实践

对于英语学科施行的反思性教学除了体现为上述要点以外,其还应当包含针对课后实践的经常反思。这是因为,英语学科实践在根本上关乎英语教学能够达到的成效性。具体在涉及到反思课余的英语实践时,关键点应当包含课后实践、完成英语学科作业的现状以及预习新知识的状况等。通过运用全方位的监控、反思、评价以及调节手段,应当能达到最优的英语学科综合反思效果。作为英语教师而言,其应当逐步培育优良的课后反思习惯,以此来提升教学层次。

初三化学教学反思篇8

一、了解课标要求,把握教学方法

1、明确基本要求,渗透“层次”教学。新课标对初中数学中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划分为三个层次,即“了解”、“理解”和“会应用”。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了解”数学思想有: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的思想、化归的思想、类比的思想和函数的思想等。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有些数学思想在新课标中并没有明确提出来,比如:化归思想是渗透在学习新知识和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的,方程(组)的解法中,就贯穿了由“一般化”向“特殊化”转化的思想方法。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应该使学生能够领悟到这些数学思想的应用,而且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思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知,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新课标中要求“了解”的方法有:分类法、类经法、反证法等。要求“理解”的或“会应用”的方法有:待定系数法、消元法、降次法、配方法、换元法、图象法等。在教学中,要认真把握好“了解”、“理解”、“会应用”这三个层次。不能随意将“了解”的层次提高到“理解”的层次,把“理解”的层次提高到“会应用”的层次,不然的话,学生初次接触就会感到数学思想、方法抽象难懂,高深莫测,从而导致他们推动信心。如九年纪上册中明确提出“反证法”的教学思想,且揭示了运用“反证法”的一般步骤,但新课标中只是把“反证法”定位在“了解”的层次上,我们在教学中,应牢牢地把握住这个“度”,千万不能随意拔高、加深。否则,教学效果将是得不偿失。

2、从“方法”了解“思想”,用“思想”指导“方法”。关于初中数学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内涵与外延,目前尚无公认的定义。其实,在初中数学中,许多数学思想和方法是一致的,两者之间很难分割。它们既相辅相成,又相互蕴含。只是方法较具体,是实施有关思想的技术手段,而思想是属于数学观念一类的东西,比较抽象。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对数学方法的理解和应用,以达到对数学思想的了解,是使数学思想与方法得到交融的有效方法。比如化归思想,可以说是贯穿于整个初中阶段的数学,具体表现为从未知到已知的转化、一般到特殊的转化、局部与整体的转化,课本引入了许多数学方法,比如换元法,消元降次法、图象法、待定系数法、配方法等。在教学中,通过对具体数学方法的学习,使学生逐步领略内含于方法的数学思想;同时,

学思想的指导,又深化了数学方法的运用。这样处置,使“方法”与“思想”珠联璧合,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寓于教学之中,教学才能卓有成效。

二、把握教学原则,实施创新教育

1、渗透“方法”,了解“思想”。由于初中学生数学知识比较贫乏,抽象思想能力也较为薄弱,把数学思想、方法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还缺乏应有的基础。因而只能将数学知识作为载体,把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学渗透到数学知识的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渗透的契机,重视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解决问题和规律的概括过程,使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展开思维,从而发展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形成获取、发展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忽视或压缩这些过程,一味灌输知识的结论,就必然失去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次次良机。

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有机结合,要有意识地潜移默化地启发学生领悟蕴含于数学之中的种种数学思想方法,切忌生搬硬套,和盘托出,脱离实际等错误做法。比如,教学二次不等式解集时结合二次函数图象来理解和记忆,总结归纳出解集在“两根之间”、“两根之外”,利用形数结合方法,从而比较顺利地完成新旧知识的过渡。

2、训练“方法”,理解“思想”。数学思想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方法也有难有易。因此,必须分层次地进行渗透和教学。这就需要教师全面地熟悉初中三个年级的教材,钻研教材,努力挖掘教材中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各种因素,对这些知识从思想方法的角度作认真分析,按照初中三个年级不同的年龄特征、知识掌握的程度、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和可接受性能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分层次地贯彻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初三化学教学反思篇9

一、数学教师要有反思意识

具有反思意识的初中数学教师,才能自觉地在教前、教中、教后严谨地审视自已的教学行为,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反思意识的教师,才能养成科学的对教学活动的自我评价的习惯,对教学过程进行修正和控制的方法、技能,才能得到相应地提高,增强自我监控能力;具有反思意识的教师,才能认真反思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仅是学生学习的结果,从而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具有反思意识的教师,才能俯下身子,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重视与学生的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促进学生的发展.

科学、有效的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我们减少教学中的遗憾.当我们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的时候,实际上就是我们的思维再活化、再碰撞的过程,它让我们站在研究者的角度来审视我们的行为,使我们能及时捕捉教学灵感和各种信息,分析并研究得出各种教学现象的得与失,加深我们对教学活动规律的认识和理解,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的见解.

二、培养初中生反思意识的途径

培养初中生的反思意识,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内容.结合题目结构特征的反思可培养学生的思维深刻性,结合解题思路的反思可培养学生的思维广阔性,结合解题途径的反思可培养学生的思维批判性,结合题目结论的反思可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1.例题教学中引导学生反思

例如,在探究“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时,提问: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有什么关系?你是怎么得到的?有的学生说是通过折叠得到的,有的学生说是通过构造全等得到的.作出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利用“SaS”证明全等,从而得到“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的结论.探讨了该例题后,我引导学生反思,该例题中的顶角平分线换成底边上的中线,或者换成底边上的高,如何能得到该结论?让学生思考,并进行小组交流.

2.解题训练中引导学生反思

在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解题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在解题过程中,自然会萌发出多种多样的解题策略.如果学生解题受阻,引导学生及时反思解题策略的正确性、可行性,加以调整,少走弯路;如果解题失败,引导学生反思失败原因,是由于审题不清,还是运算过程含有错误,或是解题方法不当.即使获得顺利求解,也要引导学生反思,解题过程是否最简,有没有更好的方法.通过反思总结成功的经验,寻求最佳的解题方法,从而巩固取得的解题成果;通过反思汲取失败的教训,找出错误的根源,以便下次不再犯类似的错误.

3.设计变式问题,诱导反思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设计变式问题,有助于数学知识的灵活迁移.教师应结合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的变式训练,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启发学生探究,诱导学生反思.

例如,运动场跑道周长400m,小红跑步的速度是爷爷的〖SX(〗5〖〗3〖SX)〗倍,他们从同一起点沿跑道的同一方向同时出发,5min后小红第一次追上爷爷.你知道他们的跑步速度吗?

变式1:运动场跑道周长400m,小红跑步的速度为200m/min,爷爷跑步的速度为120m/min,他们从同一起点沿跑道的同一方向同时出发,多长时间后小红第一次追上爷爷?

变式2:运动场跑道周长400m,小红跑步的速度为200m/min,爷爷跑步的速度为120m/min,他们从同一起点沿跑道的相反方向同时出发,多长时间后两人相遇?

变式3:运动场跑道周长400m,小红跑步的速度是爷爷的倍,他们从同一起点沿跑道的同一方向同时出发,5min后小红第一次追上爷爷.追上爷爷后,小红立即转身沿相反方向跑,几分钟后,小红再次与爷爷相遇?

通过反思探究各种变式所共有的本质要素,揭示问题的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知识规律.

4.创设合作探究的情境,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是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多让学生经历主动参与、合作探究、自觉建构的过程,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情境中树立反思意识.

例如,在讲“菱形”时,让学生类比矩形的性质和判定,从角、边、对角线、轴对称、中心对称等方面自主研究矩形的性质和判定.通过学生自主研究和小组合作探究,学生总结出菱形的性质.掌握了矩形、菱形的性质和判定后,引导学生反思,结合矩形、菱形的性质探究正方形的性质.

初三化学教学反思篇10

[关键词]初三化学综合复习讨论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70093

传统的初三化学复习课一般沿用“授-受”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这样的初三化学复习课

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只是参与者,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较差,课堂效率自然低下。

提高初三化学复习课的课堂效率,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教师在安排复习课教学内容时,必须以学生所需为基本点,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通过探索和实践,我发现应用讨论式教学模式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讨论式教学一种在教师的精心准备和指导下,围绕教学活动的某一主题,以讨论为中心活动内容,而形成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该教学模式中,教师作为“导演”,对学生的思维加以引导和启发,学生则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意识的思维探索活动。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问题―思考―探索―解答”的积极状态。每一个学生看问题的方法不同,会从各个角度、各个侧面来揭示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基本规律的实质,如果就这些不同观点和看法展开讨论,可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和高度注意,从而促进自主性、探索性和协同性学习。

一、讨论式教学法的特点和作用

1.有利于强化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课堂教学本身是知识技能等信息在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一种交流。

2.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讨论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改变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学生的思维不再受到教师的限制。

3.能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口头表达的能力。讨论式教学要求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对现有的问题进行分析、加工、推理和论证等思维活动,从而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充分有效地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4.能够加强学生小组合作的意识。在讨论式课堂中,学生独立思考,表达各自的观点,经过小组同学间的相互推敲,相互论证,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整个过程让学生充分认识合作的重要性。

5.通过讨论,同学间相互取长补短,扩大视野,增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

二、讨论式教学法的具体应用

讨论式教学模式是有别于课堂讨论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它由教师备课、讨论、整理、巩固、强化五个前后紧密联系的环节组成。现以《科学探究题的专题复习》为例,展示讨论式教学法在初三化学综合复习中的具体应用。

1.教师备课

初三复习课教师一定要做好备课工作,有效设置讨论的主题和讨论的情景,

论题至少需要兼顾以下几个方面:

(1)问题要具体,要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契合,要服务于教学,明确讨论目的。

(2)问题要有梯度。提出的问题要与学生的思维发展顺序一致,不能太过跳跃,否则不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

(3)问题要控制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要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相一致。

如在《科学探究题的专题复习》课前,我布置了系列预习问题:

①科学探究的一般基本步骤是什么?

②脱脂棉燃烧的条件是什么?

③碱的鉴定方法。

④如何鉴别Co2-3和oH-?

2.讨论过程

(1)布置讨论

在初三化学综合复习课堂中,我以伙伴式讨论形式开展讨论式综合复习课。根据学生日常活动中同学关系的调研情况、学生化学基础知识结构的情况、学生化学思维培养情况来分组,以科学的分组促进分组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在《科学探究题的专题复习》课堂上我设计了下面的讨论题和实验题:

过氧化钠与水完全反应的生成物是什么?

猜想可能是naoH。

接着请学生设计实验来验证实验产物是naoH。

(2)组织讨论

在讨论进行前,教师首先应告知学生讨论的目的,并教会学生如何倾听别人的发言、如何评价别人的意见,如果有异议应如何质疑、辩论,以及组长如何组织成员围绕问题进行讨论等,只有如此才能避免学生在讨论时无话可说或偏离话题,抓不住重点。同时,教师在讲明讨论目的和内容时,应教予学生讨论的方法,避免学生无从下手,谈闲话。在讨论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调控作用,进行必要的指导、提示、点拨、设疑和答疑,调控讨论现场。

在《科学探究题的专题复习》课堂上,同学们设计实验来验证实验产物是naoH。

实验操作:在完全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或FeCl3试液或CuSo4溶液。

实验现象分别是:①溶液先变红再褪色;②产生红褐色的沉淀;③产生蓝色沉淀。

(3)讨论总结

学生经过一定时间的讨论后,教师可以收集各小组的意见,做一个讨论小结以指导下一次讨论活动。教师要善于发现讨论中的典型问题,寻找典型范例。

在《科学探究题的专题复习》课堂中,学生对之前验证氢氧化钠溶液的实验提出了疑问:为什么在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会先变红再褪色?经过思考和讨论,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发现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了中间产物过氧化氢,过氧化氢具有强漂白性,能使变红的酚酞褪色。

3.整理过程

整理能使零碎和粗浅的认识理性化和系统化。整理要求:①语言要科学、精炼、准确和规范;②观点要鲜明,层次要清晰,同时要注意其适用对象、条件和局限性,不可绝对化,以免形成思维定式。

在《科学探究题的专题复习》课堂中,我引导学生在做探究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猜想要,利于方案的设计;合乎题意,不能。

(2)实验方案要紧扣提出的;方案要。

(3)结论一定是对的判定,反思评价一般是对实验、实验、等方面的反思,是探究题中最难的地方。

4.巩固过程

该过程是学生运用课堂上获得的知识与方法去分析和解决一些相似的知识性习题,从而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可以采用主题式讨论或者集体式讨论的形式,必须善于抓住学生练习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讲评。

5.强化过程

强化过程是对课堂知识的进一步延伸和运用的过程,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教师应着重选择一些理解性、应用性、综合性习题,加以引导并且及时讲评,进一步使学生明确解题思路、方法和规范的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