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必修地理知识点总结十篇必修地理知识点总结十篇

必修地理知识点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8:12:47

必修地理知识点总结篇1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原始型: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现代型:三低(发达国家)、传统型:“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

必修地理知识点总结篇2

高三政治认识论知识点

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原理内容】

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②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方法论】

①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

②坚持正确认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科学发展观是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深入,对发展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深入和提高,体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同时,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必将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2.真理的属性【重点掌握】

【原理内容】

(1)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方法论】

(1)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能有一个真理,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要正确对待错误。

【应用范围】应用此原理: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但马克思主义也需要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和发展。在建设中国特色设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促进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6年8月,《江泽民文选》的出版。

3、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原理内容】

①认识具有反复性;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

【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认识,新探索,人类在认识和研究自然和社会过程中要不断深化、发展。

【注意】

①任何人,不论他的出身、社会地位、职业状况等如何,只要他的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他就有真理;

②谬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人们犯错误,通过总结经验,从错误中汲取教训,就会得到正确的认识。

③由于客观和主观条件的制约,一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而整个人类是在无限发展,因而其认识能力又是无限的。

 

高三政治认识论总结相关文章:

1.高中政治必修4认识论知识点总结

2.政治必修四认识论知识点总结

3.政治必修4唯物论知识点总结

必修地理知识点总结篇3

   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第一册中可比较的内容

   本册书着重讲述了自然环境的基本知识,在学习中恰当地运用比较法,可以使知识条理化、结构化、系统化。

   1.第一单元中可比较的内容

   在1.1节学习“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这部分知识时,教材先介绍了太阳的大气层,然后介绍了太阳活动的类型,最后阐述了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响的表现。为使知识连贯、有条理,可用列表1进行比较。

   在学习1.2~1.3节“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之前,为使学生将初中已学的经纬网知识与本课顺利衔接,摆脱对旧知识似有若无的感觉,应注意复习经线、纬线的基本知识(表2)。

   当然,对于“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更应及时比较总结(表3)。

   关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与昼夜长短的变化关系是学习的重点之一,也是学生颇感困惑的难点,在比较时应注意尽量使知识简洁明了(表4)。

   2.第二单元中可比较的内容

   (1)关于2.1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三大类岩石可以按照其成因、常见岩石及特点等几方面进行比较,从而达到去粗取精的目的。地质作用的两种类型: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可以从其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这三方面进行对比,从而使学生将一些零散的知识点组织起来,明确知识的内部联系。

   对于“外力作用与地貌”也可列表比较(下页表5)。

   (2)关于2.2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大气的垂直分布”虽然难度不大,但若分别从高度、气温的垂直变化、气流运动特征、天气状况及与人类的关系这几方面,将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进行比较,则更易凸现重点。

   “季风环流”历来是学习的重点内容,运用比较法可以使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表6)。

   关于“锋面系统”、“气旋与反气旋”,可比较的项目更是显而易见。前者可以从锋面剖面示意图、锋面符号、降水区位置、天气特征等方面进行比较;后者则可以通过分别绘制南北半球的平面示意图、了解分析其垂直气流的运动方向及其对天气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

   (3)关于单元活动“分析判断气候类型”。学习了解世界各地纷繁复杂的气候是令众多学生头痛的问题,而对于给出图表数据资料,进行气候类型的判断更是使相当一部分学生一筹莫展。前者可以根据不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分布地区、气候特点及形成原因等方面进行对比记忆;后者则可以选取常见的几种气候类型,分别从温度(如以0℃和15℃为界,看最冷月平均气温在哪个范围,从而推测该气候类型属于何种热量带)、降水类型(如年雨型、夏雨型、冬雨型和少雨型)两方面进行比较总结,使问题迎刃而解。

   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第二、三册中可比较的内容

   这两册书从人类最基本的需求——衣食住行讲起,阐述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及时比较、总结所学知识,可使学生迅速而准确地由此及彼获得新知识,同时加深对原有知识的理解。当然,也更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高瞻远瞩”地把握知识。

   1.必修二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中可比较的内容

   关于“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可以列表比较(表7)。

   关于“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可以列表比较(表8)。

   2.必修二第三单元“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中可比较的内容

   本单元先后着重学习了农业和工业,这两部分内容与学生生活接触不太紧密,为避免繁琐枯燥,可进行归纳对比(下页表9)。

   3.必修三中可比较的内容

必修地理知识点总结篇4

关键词:约束条件;设置原则;菜单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0—0026—03

一、现状与问题

20世纪80年代选修课制在我国大学开始试行,90年代以后逐渐朝纵深方向发展,提出了高校选修课的改革。改革背景之一是市场经济发展后新的用工模式对高校培养人才提出的新的要求。在市场经济的求职体制下,一个人再想一生从事某种工作恐怕就难以适应社会对人的需要。选修课作为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突破口,同时扮演着使学科体系向综合化、现代化方向发展的载体。二是高校经过了几年量的扩张之后,又将工作重心转向了质的提升。纷纷通过课程建设,教学管理,科研突破等方面来加强和提升各自的办学质量。在课程建设这个环节中,许多高校又不约而同的将多开课,增加选修课的比重和份量作为课程建设的重点。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的改变对高校课程体制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而选修课成为了课程改革大潮的当纲之选。

当前我国高校本科生的课程设置类别大致有公共课(可分为工具类课程和理论类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选修课等类型。部分学校设立平台课,类似于公共专业选修课,高一级的课程有如理论性强、为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而设置的研究型课程等。对选修课的关注点集中在作为一般性高校本科生的选修课设置、管理、考核等方面。比如认为选修课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制度层面、学科结构、教学管理、师资薄弱及选课指导等方面,针对财经类本科专业选修课的研究则很少。

高校财经类各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类别有所不同,有的简明划分为必修课、限制性选修课和其他教学环节;有的分为学科基础必修课、学科基础选修课、专业方向必修课;有的分为全校共同课、部类共同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有的分为通识必修课、通识选修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实验课、实验教学环节等。虽然类别名称不一样,但从课程性质和课程内容上讲,大致可以归类为公共课程、学科基础课、专业课程及实验教学课程和实验环节四类。

我们首先分析公共课程,又可以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类。其中必修课课程目录主要包括政治思想部分、英语、数学、体育、计算机、心理健康等,个别学校开设人文艺术通识课和社会科学通识课,但是所占学分不高。其中比较突出的是英语课,所占学分一般为总学分的20%左右,安排课时平均占总课时的30%左右。公共选修课部分包含人文艺术类选修课、通识教育大讲堂、法学类课程,具体方向和课程名称不明确,比较笼统,随意性很大,有的学校这部分课程安排各院系根据自身情况指导学生选修,这类课程一般占公共课程学分不高,所占课时比重低。其次是学科基础课。这是财经类专业都设置的课程,要求必修,主要设置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原理、财政学、金融学、统计学、会计学、计量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中级微观经济学等课程,占总学分比例大概14%左右。第三是专业课程,由各学校根据财经类各专业方向设置。这部分课程由各学校自行设立,体现专业方向及专业特点,但是各学校所开立的课程门数差距较大,少的开设26门课程,多的开设40门课左右,学生的选择范围大不一样。这部分又分设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其中必修课所设置课程数一般在5—8门左右,选修课所设置课程数一般在15—40门左右。第四是实验课程和教学实验。这部分教学课程和教学内容包括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以及毕业论文等。

总结起来,课程设置的特点或者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选修课虽然分为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两部分,但是公共选修课无论是所开设的门数还是所占学分比重都无法和专业选修课相比。公共选修课一般开3—5门,而专业选修课少的开25门,多的开40门左右。公共课程没有考虑文理科交融,自然科学科目类和思辩、哲学类科目基本没有。易导致学生思维狭窄,缺乏全面、辩证看问题的眼光和思想。以美国高校为例,其规定工程类本科教学计划中,人文教育理论课程达到20%左右,哈佛大学更是规定理工科学生必须修满25%的人文课程。德国理工科大学中的人文课程占到总课程量的四分之一。日本有的大学也规定大学工科本科教育中,人文课程要占到24学分,占总学分的17%。同理,我们财经类专业虽然归为文科类,是否也可以效仿其他学校,要求学生选修自然科学类课程,并要在总课程总占一定比例。

(二)选修课部分突出功能性,忽视人文素质培养。如英语、数学、政治思想、计算机等,大部分的课时和学分分配给这类课程。选修课部分体现人文素质则很含混,往往只列出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通识大讲堂、通识教育任选课程等。虽然从发展趋势看,选修课设置体现通识教育也是目前国内学界普遍认可的发展方向。一般认为,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公民;就其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但是,在具体课程设置方面,大多数高校的选修课设置并没有体现这一精神。表现为缺乏具体课程方向和名称及课时安排,随意性太大,所占课时和学分都很少。

(三)专业类课程设置褊狭。表现为没能够比较全面体现不同经济学流派的观点,即便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也归在政治思想课程部分,少有从经济学的角度介绍马克思思想。对自由主义市场经济学介绍则更少,只是在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中有所提及,缺乏对代表性的著名经济学家思想作专题学习,导致经济学专业学生毕业后,不知道哈耶克是谁,不知道弗里德曼是谁,甚至可能不知道凯恩斯。致使培养的学生缺乏多元化的价值体系及价值观,思想褊狭,立场单一,眼界低下。另一方面,专业选修课科目多,一般不少于25门课,多的达40门课左右,使得其内容杂、结构乱、质量差、地位低。并且课时安排少,好比蜻蜓点水,每门课都学点,但又都学不深,使学生不满意,教学效果也不好。

(四)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在校期间需要学习的知识总信息量大,各门功课学习时间相对紧张,采取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变成灌输知识,留给学生自由思考的机会不多,学生基本上是被动赶场的学习模式,缺乏自习的时间和心情进行复习与回顾,欠缺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训课时分配少,不能满足学生希望掌握实际技能的要求。

二、约束条件与设置原则

各高校由于存在生源质量、办学条件、资源禀赋等差异,其实现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目标时所面临的约束条件不尽相同,因此各高校在设置选修课的方式、选修课的内容编排、学生选择选修课的方式等方面都不应该一致,不同的学校应该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但是从整体角度而言,高校选修课的设置还是具有一些有规律可循的共性。首先表现为高校选修课内容设置和开设方式上应该体现并服务于课程的培养目标;其次表现为高校选修课的设置从内容到具体实施必须考虑到在校生普遍面临的约束、急待实现的任务和现有的知识结构等特点。

(一)择业、继续深造、获取财经专业各种职业资格证书等多重任务是在校生所面临的硬约束,这种约束的存在决定了选修课的设置应该坚持有助于缓解学生升学、就业和参加各种技能考试(含行业资格考试)之间矛盾冲突的原则。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就业压力空前增大,各用人单位不仅需要大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动手能力,而且要求他们具有各种行业技能证书和实际工作经验,对于财经专业学生对于而言,这一要求更多。学生在大二年级时基本上要开始考虑自己大学毕业时的出路和走向了。就目前而言,其发展方向大致就是直接择业、继续深造两种。如果选修课无助于减轻大学生的课业负担,无助于实现上述目标完成所面临的各种任务的话,那么选修课的效果必然不尽人意。因此,考虑到如今大学生所面临的各种外在的硬的约束,选修课的设置应该坚持有助于缓解升学、就业和参加各种技能考试(含行业资格考试)矛盾冲突的原则。

(二)学生自身条件和就读学校教学、科研的硬件和软件的约束决定了高校选修课既要坚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原则,同时要坚持扬长避短,因校而异的设置原则。在现行的高招体制下,学生自身的素质和基础已经在高考的招生录取中得到了初步分类。因此不同批次的高校同种专业开设选修课应该是不相同的,这里所说的选修课的不同是指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的不同,并不是指不能开设同种课程。一般而言,批次高的综合性院校和财经专业类院校往往定性为研究型大学,其学生素质也往往比较高,选修课的开设上可定位为跨专业设置选修课,学生的自主能力、自我识别和自我约束能力也强,可以采取把选修课的课程介绍和教授人的相关信息挂到网上,然后让学生在试听之后自主做出选择的方式;批次低的一般是地方性的财经类专业院校,定位于教学型专业性大学,学生素质较低,可以为相近专业设置选修课。学生一般基础和自制力也较差,在选修课的选择中,应该适度界定选择范围或实行导师适当干预选修的举措。还有一部分技能实用性院校,则以掌握多项技能为基本目的来设置选修课。总之,从学校的角度来说,选修课的开设应该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就是根据专业所面向的行业和领域,细化后的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坚持扬长避短,发挥和挖掘学校优势资源的原则。

(三)财经专业大学生所具有的知识体系模块化的特征,决定了选修课的开设从内容上应坚持有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优化和整合,有助于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观察并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原则。模块化的特征是指:在校大学生所学习的各种课程尤其是专业课,除了个别课程之间存在前后延续的逻辑关系外,多数课程之间并无太多的必然关联和严格的递进关系,各个课程之间往往是彼此相对独立的,因此具有模块化的特征。这种模块化的独立系统只有在相互组合成一个整体之后,也就是集成到某一个整体系统中去之后,就能极大的发挥彼此的功效。出于稳固已有知识体系(这对于兼顾学生从事各种类型的择业考试或者是继续深造都有极大意义),整合学生知识结构,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出发,选修课的设置必须充分利用学生这种知识体系模块化的特点。从整合和运用已经学过的专业知识来界定选修课的内容,从联系和解决实际问题出发来归属和界定选修课。如果选修课是一种已有知识的运用过程,是各种零散知识的组合应用过程,那么不仅起到了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观察并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效果,同时也加强了对已有知识的巩固和深化。不仅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增,而且这种稳固和深化还足以让学生从容应对各种类型的考试,避免了因为求职备考耽误正常学习的情况。由于这种选修课中新增知识并不多,所以需要完全讲解给学生的东西并不多,同时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思考的能力。

三、菜单模式

通过以上论述,结合选修课存在的问题、约束条件和设置原则,我们提出通过建立选修课菜单模式来体现选修课的改革方向。大致设想如下:

(一)第一层面,选修课的菜单设计,确定哪些课程装入菜单。合理设置并划分选修课的类别、性质和功能,好比区分哪些是米饭、哪些是蛋白质、哪些是青菜、哪些是水果,营养必须均衡。既兼顾继续升学和就业需要,也要满足培养人文精神,提高素质的需要,包括美学思想、艺术熏陶、艺术欣赏、心理健康、自然科学知识、思辨能力等。进行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建立选修课菜单目录,并确定每门选修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体系、教学方式方法,以提高选修课课程品质,体现培养特色。

(二)第二层面,针对批次高、研究型的综合性院校以及财经类院校,宜设计完全自由选择的选修课套餐,同样推出a、B、C、D、e…….等多套套餐,每一套餐里都做到营养合理搭配。这部分套餐与第二层面套餐的区别是学生可以只选择套餐里的几门课进修,而不是要求每门课都必修。教学管理只要求必须达到一定学分即可。

(三)第三层面,针对批次低、教学型的财经类专科院校,根据菜单目录,把不同类型的选修课进行合理组合,就像套餐一样,推出a、B、C、D、e……等多套套餐,每一套餐里都做到营养合理搭配。不完全由学生根据个人喜好选择单独课程,而是给与一定约束,但是学生可以选择B套餐或者a套餐等等。这个部分也许需要突破原有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固有安排或者限制,内容一般是包含要求学生必须修的课程。

(四)最后是选修课菜单课程管理建设。由于选修课的课程设计必须遵循综合性、基础性、多样化、层层递进、逐步提高等原则,因此必须依靠各个学科门类的专家才能完成。如有些综合性课程需要多个学科的专家共同设计课程,所以还要有相应的课程管理机制。比如设立专门机构进行管理,聘请专家(课程委员会)进行设计、完善相关制度保障。同时提高选修课的学分,强化选修课在课程中的地位,以此推动对选修课的重视,保障培养特色。认真研究并确定每一门选修课程的教学目标,请各学科专家精心设计教学目的、内容。在选修课教学组织形式方面,确定合理的选修班级人数以保证教学效果,配备助教进行研讨以提高学习效果。在师资方面,对开设通识课程的教师有一些必要要求,课程开设需要严格的审批程序,每年组织教师进行选修课课程教学研讨等。达到通过选修课的设计和学习,提升培养特色。

(五)更高级设想是实行“选修课护照”制度。针对现有选修课师资力量缺乏的状况,利用网络,打破各财经类高校间的选修课制约,让学生可以共享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宽泛的选修课选择范围,实行“选修课护照”制度,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完成的选修课学分记录于选修课护照,作为毕业考核合格的依据。当然,目前这一想法受很多外力制约,暂时无法实现。

参考文献:

[1]于立军.大学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途径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09,(2).

必修地理知识点总结篇5

1.地球运动规律与地理意义———地球概况、经纬线、经纬度、经纬网。

2.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与应用———地图三要素。

3.大气运动与气候类型成因———了解气压的概念。

4.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了解主要自然带的特征与分布。

5.工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与区位条件、交通运输布局及影响、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区域经济发展———对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有一定的了解,包括地理位置、气候特征、地形大势、资源状况、交通概况等等。但是,高中老师要注意,对初中地理内容的增加与补充,并不是单纯地重复,不是在高中课堂上把初中地理再讲一遍。如:在高中学习区域地理,着重地理事实的分布和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紧密联系,和初中学习有很大区别。区域地理的多重应用与考查,是高中地理学习的一个显著特点,学生较难掌握,初中死记硬背的地理表象没能在头脑中形成空间概念,涉及某个具体地方,学生往往在头脑中没有印象,更不能灵活地运用地图中提供的有效信息去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因此,需要教师将初中涉及的区域事实表象巧妙地引入,引导学生学会知识间的横、纵向联系,实现初高中知识的有效结合。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认知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其更快地适应未来高中学习

学生在进入高中后,教师先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建设,要让学生从内心认识到高中地理学习和初中地理学习完全是不一样的。如果依然沿用初中时上课跟随老师画一画课本,考试前背一背重点题目,这样的方法肯定是不行的。建议学生可以向高二、高三的学生咨询一下,先听一听学长们的建议,高中地理课程绝对是有一定难度的,也就是要求学生必须认真对待,积极思考,努力付出,才能有所收获。高中地理的综合性是比较强的,具有文理兼备的特征。必修一对学生的理科思维要求比较高,必修二又要求学生有文科知识储备,必修三则是对区域地理的联系十分密切。总之,要学好高中地理不是件容易的事。这就需要教师要帮助学生尽快地找出适合自己的方法来适应高中地理的学习。这其中,对地图的识别与判读是非常重要的。从高中入学的第一天,所有的地理老师都应该向学生强调地图的重要性。地图是我们地理的一门特殊语言,如果连这个学科的“语言”你都看不懂,你怎么有可能把它学好呢?所以建议高中老师开学的第一周一定要安排课时,教会学生读地图、用地图的方法与技巧,引导学生从第一课开始,就养成多看地图、地图多思考的习惯,为今后的地理学习打好基础。高中地理必修一的学习,是要求学生要多动脑思考、多动手计算的;必修二则注重区位因素的分析与总结;必修三是必修一和二以及区域地理基础上的总结,用案例的方式教会学生分析典型问题的方法,旨在引导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三、着力研究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对促进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研究,倡导开展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活动

必修地理知识点总结篇6

关键词:理论课程;实践;任务驱动教学法;问题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41-0067-02

一、汽车维修类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育合格的汽车维修技术人员。现代汽车维修技术人员基本素质包括: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熟知汽车基本原理,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和外语知识,正确使用检测和维修设备并能够拓展其功能,具备极强的故障诊断能力以及协同作业的能力。目前,我国大多数职业院校的教育显然无法培育出具备以上技能的人才,特别是与汽车维修相关的技能。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很多,比如教学设备不足、师资不足、教学方法单一,等等。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和投入资金的加大,诸如教学设备不足、师资不足的问题正在解决。但是,我国职业教育培养出的人才仍然面临着与市场需求不接轨的问题,这就要求广大从事职业教育的工作者下大力气深入地探索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以求取得新的进展。

汽车维修类专业培育的人才属于技能类人才,教学方法要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托汽车维修相关的职业活动,做到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衔接,毕业生“零距离”上岗。这种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被称为行动导向教学法。

本文就“任务驱动”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中的一种)在汽车维修类专业理论课程的应用做一个初步的探索。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内涵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围绕教师提出的“任务活动”为导向,在强烈的问题动机驱动下,通过教学资源的积极利用,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达到对课程所学知识及相关技能的深刻掌握。

三、汽车维修类专业理论课程的特点

汽车维修类专业理论课程的特点:①包含内容多,专业性强。包括《汽车构造》、《汽车电气与电子》、《汽车维修》、《汽车材料》等理论性较强、相对枯燥的知识;②要求学生对这类专业知识不仅要深刻记忆,而且能够活学活用,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达到和汽车维修这项技能的有效结合;③要求学生善于将学到的理论内容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培养他们将工作与学习结合,并不断归纳、总结、举一反三的专业能力;④汽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要注意培养学生对汽车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

四、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1.任务驱动法实施的一般步骤

一是课前准备:做好相关教学教学资源的准备和学生的分组。

二是任务导入和分析:简要地介绍本节课程的相关任务,进行初步的分析,分析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动机驱动下对课程的知识产生兴趣。也就是说,想完成任务就必须学会相关的理论知识。

三是相关知识的引入:对本节课程理论知识进行讲述,不仅要对课本的理论知识进行讲述,而且要对跟工作生产相关的知识进行介绍。

四是任务实施:任务要求是一个具体的任务,来自工作中的真实案例。需要一定的教学资源支持。任务可以不止一个,多个任务的编排应该先易后难,层层递进。任务实施的过程要求分组进行。

五是分组总结汇报:每组安排一名组长,对本组的任务完成状况、所学的知识做一个总结,并进行汇报。

六是教师点评:先对任务的完成过程做一个标准化的演示,然后对各组的完成状况点评。最后总结课程的知识,并布置相关的作业。

2.任务驱动法实施的具体案例

以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发动机机油”课题中的应用为例进行介绍。(一体化教学场地完成教学过程)

一是课前准备:全班39人分4组,由组员选出一名组长。安排四台桑塔纳2000轿车、举升机以及相关工具。

二是任务导入:如何正确的选择和更换发动机机油?使用发动机机油应注意什么事项?分析:要正确地选择使用机油,首先要知道发动机机油的使用性能、分类、规格以及机油的使用条件和选用等知识。然后才能根据使用条件选择机油,并作检查和更换。(地点:教室时间:5分钟)

三是相关知识的引入:重点讲述机油的使用性能:黏度、黏温性、腐蚀性、抗磨性、清洁性、抗氧化安定性、热氧化安定性;机油的分类、规格;发动机机油的选用标准及使用的注意事项。(地点:教室,时间:40分钟,资料:课本)

四是任务实施:现有桑塔纳2000轿车,经常在安徽地区行驶,对于其发动机机油的选用应该注意什么?应该做哪些日常性的工作?

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主要从使用注意事项以及使用机油的日常性工作两方面人手。前述机油使用注意事项,让学生做好总结;使用机油的日常性工作包括机油的检查、选用、更换,这些工作要让他们分组完成。每组分别下发一套任务书:任务书包括机油的检查方法,桑塔纳轿车厂家规定的发动机机油以及简介,发动机机油的更换步骤。让学生根据任务书分组完成任务,遇到问题集体讨论,如果集体解决不了的问题则咨询教师。(地点:实训场地,时间:50分钟)

五是组织学生分组汇报:让每组发言人就本组的任务实施过程、遇到的问题、心得体会做一个阐述。(地点:教室,时间:20分钟)

六是点评:教师演示一遍发动机机油检查、选用、更换的标准过程,就这一过程中的一些容易忽视的细节一一介绍,并把每组出现的问题或者错误进行反馈,各组做好记录。最后,要求每组把总结报告以书面形式交给教师。(地点:实训场地,时间:15分钟)

五、存在的问题

目前,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职业教育中的实施还不够广泛,很多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对这一教学法还不是特别了解,应该做好教师培训工作,改变教师的传统教育观念。现代职业教育教师不仅需要更新教学思想,转变教学观念,还需要不断地学习,达到理论和实践的高度结合,以此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必修地理知识点总结篇7

关键词:语法新课标《新标准》高中英语

一、引言

高中英语课程总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合发展的基础上(新课标)。其中,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大方面,语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功能和话题。知识是技能发展的根基,没有扎实的语言知识作为基础,又何谈技能的培养与运用。语音、词汇和语法在英语学习中十分重要,具有基础性作用,本文将对高中英语教材中的语法知识进行详细分析。

二、理论基础

语法是对词类变化和句子结构的科学研究,主要包括词法学和句法学,有关于此的研究涌现出一大批专家学者们,如许国璋、张道真等,他们的相关著作也为我们的英语语法学习指明了道路,提供了清晰完整的语法学习体系。

语法知识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性知识,因此语法知识的编写在教材编写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对高中英语七级语法知识目标有如下描述:(1)掌握描述时间、地点和方位的常用表达方式;(2)理解并掌握比较人、物体及物体的常用表达方式;(3)使用适当的语言形式描述事物,简单地表达观点、态度或情感等;(4)掌握语篇中基本的衔接和连贯手段,并根据特定目的有效地组织信息。七级是高中阶段必须达到的级别要求。

三、外研社(新标准)高中英语教材中语法知识分析

本文以外研社《新标准》高中英语教材为例,分析其必修一至五中的语法知识。根据新课标要求,完成必修五的学习应达到七级英语级别。以下是《新标准》高中英语教材中必修一至五的语法内容及编写顺序:必修一:复习一般现在时、以-ing和-ed结尾的形容词、后加-ing形式的动词、动词加-ed词尾、一般过去时的表达方式(表明是一般过去时的时间表达方式)、现在完成时、形容词的比较级、合成词、定冠词和零冠词;必修二:名词活用做动词、一般将来时、不定式to表目的、结果状语从句、时间状语从句、过去完成时、动词后加-ing或加todo形式、动词ing形式作主语、时间状语从句、原因状语从句、频度副词和表示地点的副词、副词和副词短语;必修三:被动语态、主谓一致、连词、过去完成时的被动语态、间接引语、不定式、but+不定式、限制性定语从句、定语从句ofwhom,inwhich、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定语从句(省略关系代词;必修四:将来进行时、祈使句、条件状语从句、让步状语从句、复习被动语态、by+动词ing、复习情态动词、mayhave,mighthave;必修五:复习动词形式、被动语态、状语从句和定语从句。

从以上具体内容中可以看出,对于语法知识的呈现大致可分为以下几部分:(1)动词的变式、用法、时态、语态和语气。(2)从句:状语从句和定于从句。(3)其它:形容词、副词、合成词、冠词、连词等的具体用法。其中,时态语态是重点,并在每一模块中,针对具体语法知识进行讲解和拓展延伸。总的来看,该教材的语法知识和编写顺序基本符合新课标中对七级语法知识目标的描述。形容词比较级的学习可以满足新课标中要求的理解并掌握比较人、物体及事物的常用表达方式;状语从句、定语从句、被动语态、主谓一致和连词的学习可以满足新课标中要求的掌握语篇中基本的衔接和连贯手段,并根据特定目的有效地组织信息。

该教材对语法知识的呈现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主要表现在对语法知识的不断重现,即已经出现过的知识会在后续学习中再次出现,且再次出现时会有适当的拓展和补充,这有利于学生的复习和掌握,也符合人的遗忘规律,再次学习或复习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消化和记忆。此外,在语法知识的教学方法方面,启发式教学法是该教材的特色,即通过提供一些文章中的句子等实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和总结,最后再由教师进行归纳和讲解,这与传统的教师灌输似教学有很大不同。且这种教学方式的优点也是显而易见的。让学生参与到知识获取的实践中来,以更有效地内化语法知识,通过身心体验也有助于长时记忆和正确运用;学习语法知识的目的绝不仅仅在于死记硬背语法规则,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但如前面具体语法知识所示,以状语从句为例,对于时间状语从句、原因状语从句、条件状语从句和让步状语从句等的呈现分布在不同必修的不同模块中,虽然有延伸和复习的功能,但对于一个既定语法项目来说,具体小知识点的呈现显得未免有些零散,可能会使学生们头脑中的整体语法框架不够完整,有些混乱。以小见大,必修五册书的语法知识点需要形成一个清晰完整的语法知识框架,以有助于学生们的学习和探讨。

四、建议

语法知识是一套完整的规则体系,在高中英语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高中毕业应达到七级目标,不仅要学会语法规则以满足应试需要,而且还要灵活运用,发展交际技能。因此,语法教学方式应多采用交际式教学法,这需要实际情境作支撑,虽然我国乃至很多东方国家,交际式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有很多阻碍,但这仍是教育工作者们努力的一个方向,它会给教学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除此之外,针对上文所说的语法知识分布零散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在进行完必修这五册书的学习之后,选修课的学习应灵活设置。虽然按顺序进行选修六至八的学习不失为一个有效途径,但这与必修课的学习本质上没有太大区别,不过是一个继续和延伸。因此,针对教材问题、学生实际掌握情况和应试需求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完必修的学习之后开发校本课程,结合本校实际开发设计自己的教材和安排切实可行的教学活动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途径。这样在校本课程中,可以实现对语法知识体系的整体梳理和教学方法的合理设计,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这将更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当然,校本课程的开发设计也对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提高了对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这些都是需要慎重考虑的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实验)【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

[2]陈琳,SimonGreenall(英).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7.

必修地理知识点总结篇8

计划本身又是对工作进度和质量的考核标准,对大家有较强的约束和督促作用。那么历史研修总结及计划该怎样写呢?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历史远程网络研修总结及计划范本2020,希望大家喜欢!

历史研修总结及计划(1)

通过学习,感觉收获颇丰,对历史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和认识。经过这次研修使我们对选修有了更深刻的把握和认识。当然,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有漫长的、艰巨的路要走,需要我们有正确地态度,与时俱进的理念,及时反思和总结。在这里,我对暑假学习做简要的反思与总结。

一、继续转变教师的角色。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的角色必须来一个重大转变。这几年的课改中,应该说这种角色已经有了一定的转变,但是还远远不够。以后的日子,我们要坚持新课改,继续完成这种转变。

二、继续转变教学方法。虽然近几年课堂教学模式形式多样化,但实质上并没有多大的变革,很多东西流于形式。我们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真正的把这些形式的东西内化为实质。新课改的课堂中,教师在设计、安排和组织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有意识地体现探索的内容和方法,让学生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活动的空间和机会。

三、继续转变教师的学生观。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在认知水平,认知风格和发展趋势上存在着差异,处于同一发展阶段的不同学生也存在着差异。学生的智力结构是多元的,教师要极其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要给每一个学生学习历史予以帮助和信心,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到有用的知识,重视他们的自主探索,自主发展,提供给每一个学生学好历史的空间。

四、继续转变教师的评价观。丰富的教学方式,学生个性的差异与发展,必然决定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观要做重大转变。那种纯粹以考试成绩论英雄的评价方式应废除。教师要注意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态度的评价,要注意对学生动态发展,横向联系的评价。既要看到他们学习的弱点,又要发现他们学习的长处。

五、继续转变教师的教材观。我们的老师大多习惯了拿着教材教。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材则赋予了新的内涵,它指出教材不是圣经、不是宝典。每一位教师必须采取“扬弃”的态度,合理利用,灵活利用。新课程、新教材、新理念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必须有新准备、新姿态,以便能迅速适应新课改,推动教育教学的新发展。因此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改就成了当务之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明确教材的定位,它只是知识的载体,而不是全部。每一位教师必须树立与学生一块成长的观念,积极投身课程改革,努力钻研课程标准,大胆探索课改方向。

历史研修总结及计划(2)

七月底八月初,为期6天的研修学习就要结束了。在这次研修中,我努力地学习着、思考着、收获着……

一、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

在这次的培训中,我认真观看各个时期的教学视频,各位专家都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给我们做出了学习目标的分析,重难点的解读并做好笔记。

二、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的进行反思。

在培训的过程中,对于各位教授的专题讲座内容联系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案例等积极的进行及时的反思;通过学习我明确了教学目标要以学生为主体要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好钢用在刀刃上”、要适合测量或评价。教学目标应该具体、明确、可以操作。我领悟到,教师应对历史学科的理论形成知识整体,更加关心国家大事,将时事政治融于自己的教学中,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知识不是空洞的,历史知识与我们息息相关。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以生为本,承认学生的兴趣和性格的多样化,在此基础上,开展创造性教学活动,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要通过各种形式引导学生愿学、乐学、会学。!”

三、积极参加各类互动学习。

在培训中,每天我都认真阅读同行的文章并发表自己的意见,在阅读文章的同时也开阔了视野,学到了对于同一个问题的不同的看法,积极吸取对自己教学有用的先进理念和教学方法。在远程研修中深深地感到自己的不足,感到远程研修的必要性,所以在这次研修中一直积极参与其中,不断学习先进教育教学理论,学习他人的经验,反思自己的教学,使得自己也能够不断成长和提高,研修即将结束,但是收获了很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把学到的知识更好的运用到教学的实际中去,能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历史研修总结及计划(3)

不知不觉中,为期6天的研修培训学习结束了。本着提升自己教学能力、新课程理念、理论水平等,因此我非常珍惜这次的培训机会,在这次的培训过程中我主要做了以下几点。

一、积极参与学习。

在这次的培训中,我认真收看视频,并做好笔记;写出了自己的心得体会和反思。

二、积极的查阅各种资料,进行培训学习。

我阅读一些相关的书籍,上网查阅一些资料先对专题的内容、外延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学习时旁边总有几本书以便及时的进行查阅。

三、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的进行反思。

在培训的过程中,对于各位教授的专题讲座内容联系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案例等积极的进行及时的反思;并将自己的反思写成文章上网与各位同仁进交流,以提高自己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

四、积极的参与互动学习。

在培训的过程中,每天我都用一定的时间去阅读别人的文章,发表自己的评论。通过阅读来学习别人的教学方法,“取人之长,补已之短”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五、积极参与每一培训课程结束后的集体反思活动。

必修地理知识点总结篇9

关键词:汽修理实一体化教学师资实训效果

一、汽修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必要性

据《汽车之友》杂志调查,全国现在有40%以上的中职学校的汽修专业教学还在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课堂上面理论教师单一的传授理论知识,理论学完后再由实习老师上实习课。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最大的缺陷就是理论管理论,实践管实践,理论和实践相互脱节,有的时候学生不能学了马上用,有的时候学生长时间的理论学习再安排实习,理论的早忘光了。还有很多学校的课本理论知识陈旧,和实践有很大的脱节,而学生实习的时间很少,或者实习设备没有,直接导致实践知识非常欠缺。据人力资源保障部统计,难怪呼90%以上招工单位都对学校的教学有看法,认为学校学三年不如修理厂学三月,因为很多的学生都要在厂里重新培训。在这种形势下,在全国各个教育部门,和人力资源保障部门的努力下,开发了新的教学方法:即理实一体化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通俗点讲,就是围绕企业的某一项任务,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为主导的情况下,采用边教,边学,边做的教学方法。理实一体化教学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打破传统学科体系和教学模式,根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要求来重新整合教学资源,体现能力本位的特点,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较好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问题,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二、汽修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要求

随着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这种全新理念的提出,同时也是对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照权威的教育机构的配置,可以说各个学校的资源都是要提升,具体包括:师资力量的配置,实验实训设备、学校教学环境的配置,还有和工厂其企业的合作等。

(一)理实一体化教学对师资力量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在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践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实践性教学能力,直接关系到学生专业操作的技能水平。职业技术教育对教师的要求较高,专业课教师要具有广博的专业理论知识,通晓生产环境与生产过程,同时还要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也就是说,教师的能力不应仅局限于单纯的课堂教学,职校老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还应有广博的实践知识,学生的年级越高,知识的专业性就越强,老师应该了解一些与自身相关的知识,并有机地把这些知识与技能结合起来,使教学过程产生更多的共鸣点和交叉点,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适应当前的职业教育的需要。师资力量的建设需要学校和企业、工厂的培养大量的优秀一体化教师,教师也要不断通过自身专业,特别是实践知识的学习来迎合时代的要求,满足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要求。所以,教师队伍必须双师化(即理论和实习都要会),专业课学习模拟企业的实际生产工序,将教室搬到实训室(即理实一体化教学场所),采用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进行分组教学,老师讲学生做,形成互动式的教学,主要解决了传统教学中难以解决的理论、实践互相脱节矛盾。

显然,这样的教学模式给专业课老师既增加了压力,也提供了动力。一方面,“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将专业课教师定位于“教师”与“师傅”双重身份,专业课教师要想独立完成“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求,理论教师必须进行更多的实践操作练习和经验积累,实践教师必须重新认真熟悉汽车专业的理论知识,这是“理实一体化”教学给教师增加的压力;另一方面,“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能使专业课教师全面掌握汽车行业发展的动向,做到了既熟悉汽修专业的理论也熟悉维汽修厂的实际操作,能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理实一体化”教学给教师带来的动力。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对学校实训基地和教学过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满足理实一体化教学需要的前提下,为充分发挥实训基地效益、创造企业生产氛围,从硬件到软件应该尽可能设置与生产和服务实际场所一致的实训工场,从而在这个真实而综合的职业环境里,对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技能熟练程度,形成专业技能、技巧和技术应用能力。

1、汽修实训工场的布置

新建的实训大楼,在厂房高度、面积大小、采光通风方案、电力配备、高压气源供应等方面,均应按照实际生产需要配置,实训场地分成两个大区,即总成区和整车区。总成区分为汽车电喷发动机、汽车电器设备、汽车底盘、汽车整车电路等工位,主要是对汽车各大总成进行拆装、检查和调整,通过训练使学生了解该总成的工作原理。实车区主要分为前台接待、销售与服务、维护保养、诊断维修和钣金油漆工位。整车工位是在总成类工位的基础上,进行实车的生产化训练。实车训练时以二级维护为工作基础,训练学生利用已掌握知识的能力,达到对总成工位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整合。

2、汽修班级的教学组织

教学中采用班组化,即一个教学班分为两个小班,每个小班分为四个学习小组,任课教师承担一个小班的实训教学。讲解示范时全班集中,分解组装时按小组分散学习和训练。这样,任课教师就有更大的精力进行有针对性教学管理,讲解的内容也会增多,且更为详尽;小组分散时教师能有足够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单独辅导,真正体现因材施教,做到有的放矢,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并且掌握所学的内容,从而能较好地完成每个层次的学习任务。另外,由于教师在同一工位不断重复进行专业知识和实践教学的讲授,为教师完善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指导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

3、汽修专业学生的考核

打破传统的学习考核方式,学习实行与生产相近的多样化考核。一是单独考核,主要考核学生个体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如重点考察对零部件的认知、总成的结构与工作原理、主要技术参数及生产用表填报等;二是双人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的协作和配合。如整车的二级维护考核,我们就以两位同学为一个小组,共同完成考核;三是班组考核,以小组为单位,检验学生的技能应用和技术拓展能力。如整车诊断与维修工位,教师利用先进的教学仪器设置故障后,由全组同学探究完成。这些考核与企业的生产任务紧密相关,更加贴近实际,接近生产,使学生毕业后能迅速融入到企业的实际生产环境中去。

必修地理知识点总结篇10

[关键词]整体优化课程体系素质教育

一、着眼素质教育,设立培养目标

素质教育是融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注重综合素质的教育。目前,军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着专业设置过窄和不能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等问题,而在培养目标上仅仅是“符合部队第一任职需要”也是不行的,更重要的是从长远出发,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以“空天一体、攻防兼备”的空军军事战略为指导,以构建信息化条件下院校教育的科学体系为核心,按照“紧贴装备前沿,着眼军队领先,胜任岗位需求,突出实践能力”的总体要求,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和信息素质,强化学员的实践能力和岗位任职能力,为部队培养“站得住、用得上、有作为”的高质量人才。不能因偏重于专业或职业教育而忽视素质教育,使人才培养过分注重传统知识和学科,忽视新学科和前沿知识,这样必然影响学员的发展潜力。

培养目标是对院校所培养的人的形象的构想和设计,因为育人是意识性、目的性非常明确的行为。也就是说,课程计划首先要明确把学员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没有这个基准点,课程计划中的种种规定和措施,都只能是无的放矢。因此,培养目标不仅是课程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课程整体结构完善的重要标志。

将“提高素质,全面发展”作为培养目标的核心。面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的学习能力来重新设计,这四种基本的学习能力为:学知(掌握认识世界的工具)、学做(学会在一定的环境中工作,实现从技能到能力的转变)、学会共同生活(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使用精神)、学会发展(以适应和改造自己的环境)。更有教育界的精英们认为,一种好的教育,不仅应有助于学员在专业领域内更具创造性,还应该使他们变得更善于深思熟虑,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成为更完善、更成功的人。这些话对如何使学员的知识、能力、素质得到综合发展,颇能给人以启发。

二、构建以专业类课程为主,专业类课程与基础类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结构

实施素质教育,实现教育观念和育人方式的转变,依赖于合理的课程结构。这里所说的课程结构,是指课程的表层结构,即课程设置中专业学科课程与基础学科课程及各学科课程内部按照一定的比例关系组成的有机整体。要达到这样一个整体的变化,首要环节是专业学科与基础学科比例的优化。以下面某校2008年本科期班某专业授课课程的课时分配为例。

图中清楚地显示出必修课与选修课以及专业类课程与基础类课程在课程结构中的课时比重。在必修课中专业类课程学时占总学时的50.51%,说明专业课程仍然是课程结构的主体部分,基础类课程是对专业类课程的补充、完善与发展。

上面课程结构从形式上来说虽然比较合理,但从素质教育的目标来看,并非最佳模式。如何对课程结构进行调整,使其更趋合理,这应该通过优化与规范课程内部结构来加以解决,而不应动摇专业类课程在课程结构中的主体地位。

1.优化必修学科。上述的课程计划中,必修课学时占总学时的74.40%,而在必修课中,各学科所占比例还是基本平衡的。

2.加强选修学科。上述选修课课时只占总学时的25.60%,与必修学科相比,比重小,学时少,但基本趋于合理。从开设的选修学科方面,应该根据不同层次的学员特点,有针对性增加或调整选修学科的课程比重。

3.开设短期课或讲座。这些课目在形态上属于短期化,在内容上又属于综合化。这些知识涉及的学科比较多,如果作为新课程,从目前条件来说,无论大纲教材的编制,还是教员的配备都有较大的困难,难以做到统一安排,但是如果作为短期课或以开设讲座课的形式进行,却很容易实现。它应该是各学科课程的延伸和拓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各学科课程的不足。

上述必修课和选修课中的基础类课时已经占到总学时的43.69%,这个比例说明基础类课程在课程结构中已经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从数字上看,这个比重是比较合理的,但是在基础类各学科间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都是今后需要调整与改进的地方。只有通过对学科课程的优化与规范,才能使专业类课程与基础类课程有机结合,相辅相成,才能达到课程结构的优化。

三、形成以必修学科为主,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学科课程体系

素质教育要求为学员个性发展提供尽可能多的教育机遇。无论是什么样的院校,课程设置都应是有利于打好学员共同基础和今后的成长发展创造条件。所以在课程形态上,必然要求既有必修课程又有选修课程,并且把这两种形态的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必修课,解决共性问题,通过选修课,解决个性差异问题。因此,在课程设置中,形成的是以必修学科为主、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