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高二生物必修总结十篇高二生物必修总结十篇

高二生物必修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8:15:50

高二生物必修总结篇1

关键词:新教材使用;有效衔接;合理整合

高考一直在不断改革,要使新课程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需研究和体会教材设计意图和学生需达到的能力目标,揭示教材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全局性地把握这个教学框架,才能让不同阶段的孩子达到应有的能力水平,因此我们应注重必修与选修教材的衔接和整合研究,达到高效学习。以下是个人的一些想法,希望和同行们交流探讨。

一、降难减量――《必修一》教材的处理

《必修一》是高中化学的基础和源头,它涉及与后续学习密切相关的章节有:

1.物质的量:高中计算的基础

2.离子反应:高中元素化合物学习的基石

3.氧化还原反应:高中元素化合物和物质结构学习的基石

4.元素及其化合物:高中所有知识的载体,但选修中不再涉及元素化合物的系统学习

《必修一》每一个章节都直接决定以后的化学学习效果。但理论章节需要深层次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量大、零散,需要大量地梳理记忆,短时间高强度的教学,效果很难保证。因此,我们可以把非金属中硫和氮等内容放到高一下期去处理,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石。

二、抛砖引玉――《必修二》教材的处理

《必修二》将高中化学的难点知识分散在必修和选修教学,因此,如何做好必修和选修教学内容的分割和衔接非常重要。笔者认为各章可作如下处理:

1.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三节化学键

内容:在化学键基础上补充分子极性、分子间作用力、氢键相关知识。

目的:为有机化学及元素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做理论支撑。

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

内容:将原电池和电解池内容分为必修二和选修四切割教学。原电池(除盐桥)所有内容,及化学电源部分整合在必修二完整教学,而在选修四不在进行化学电源的教学,重点进行电解池的教学。

目的:保持知识完整性,避免重复教学,浪费时间。

3.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三节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

内容:必修二主要针对化学反应速率教学,而选修四主要进行化学平衡的教学。

目的:降低教学难度,减轻学生负担。

4.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第一节甲烷

内容:补充烷烃的系统命名,适当拓展烷烃烯烃的同分异构体的书写。

目的:构建基本有机物研究框架,但不增加物质,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注意:教学分割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分阶段有梯度地教学,尽量不重复教学内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三、温故而知新――选修教材的教学

选修教材是在学生已有知识上的提升,教学时应密切联系必修课程的知识,紧扣必修课程展开教学。

1.“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的教学

该书与必修的衔接教学非常重要。教师应在对必修教学内容适当复习的基础上再进行新课教学。下面将必修二和选修四知识要求程度相关内容总结如下:

(1)化学反应与能量

《必修二》:能总结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能定性描述化学反应前后的能量变化关系。

《选修四》:会书写热化学方程式,能从化学键的角度对化学反应和能量变化进行计算。

(2)电化学基础

《必修二》:掌握原电池的基本原理和常见的化学电源。

《选修四》:复杂原电池的理解,电解池的原理,电极方程式的书写,原电池、电解池的综合运用。

(3)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必修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和速率的计算,理解化学平衡的建立和特征,知道化学反应有限度。

《选修四》:掌握化学平衡的相关复杂内容及平衡常数的应用,会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

2.“选修五――有机化学”的教学

在必修二的基础上补充。

(1)命名:必修二补充烷烃的系统命名,选修五学习多类别同系物的系统命名。

(2)同分异构:必修二只要求烷烃,烯烃的同分异构,选修五拓展到所有同分异构。

(3)同系物:必修二只要求烷烃,烯烃同系物,选修五拓展到各类有机物。

目的:《必修二》让学生形成基本的有机学习思路,在选修五教学中再逐步提升。

3.“选修三――物质结构”教材的处理――融合必修二,谨遵考纲。

《选修三》的知识应谨遵考纲。在回顾必修知识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在选修三的相关内容中融入必修二及元素化合物知识,用物质结构知识辅助记忆理解元素化合物及有机化学的相关知识,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并回顾元素化合物知识。

这是笔者对新教材教学安排和处理的一些思考,针对学生层次,不同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每一次改革,都是一个不断探索和不断完善的过程。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并总结思考,探索创新,才能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让教材适应学生,学生愉快地学习中,健康成长!

高二生物必修总结篇2

关键词有机化学;高考复习;知识链

有机化学是化学中极重要的一个分支,是一门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生活中有机化合物无处不在,人们的衣食住行所需要的物品,如医药、有机肥料、食品、炸药、香料、塑料和一些建装修筑材料等都是有机化合物。人体是一个有机体,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有机化学学科对于人类征服疾病如癌症、控制遗传、延长寿命将起到巨大作用。所以学习有机化学和了解有机化合物性质对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但是自从2006年9月我省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以后,高中的有机化学教学“岌岌可危”,这不是耸人听闻。有机化学教学这种现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我们要怎样改变已经边缘化的高中有机化学教学?在2016年我省高考并入全国命题的背景下怎样做好高三有机化学总复习,笔者想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新课程实验背景下有机化学课程设置、高考考试方案与我省教学情况

新课程实验实施以来,高中化学学科由两本书、两个体系(无机化学与有机化学)变成两个必修模块(化学必修1、化学必修2)和六个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实验、化学与技术、化学与生活)。化学中重要分支的有机化学知识安排在《化学必修2》与《有机化学基础》选修模块,前后配合教学。根据我省高中新课程实验方案,高考必做题出自《化学必修1》《化学必修2》《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知识,选做题出自《有机化学基础》和《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模块知识。考生要完成化学必做题以及二选一的选做题。所以高考理综化学卷的有机化学知识考题出现在试卷的两个地方,一是试卷Ⅰ的必做试题,二是试卷Ⅱ的选做试题。这样就产生两类考生:(i)类考生以“物质结构与性质”为选做题,高考只考有机必做题不考有机选做题;(ii)类考生以“有机化学基础”为选做题,高考既考有机必做题,又考有机选做题。

自主命题的我省高考理综化学卷的特点是:两道有机化学试题,一道是有机选择题(必做,6分),一道是有机选做题(选做,13分)。由于以《有机化学基础》模块知识命题的选做题,结构复杂,考点多,试题的答题点一般前后有关联,回答时容易造成失误,其题目给考生的总体印象难度高于“物质结构与性质”选做题,从这几年我省考生化学选做题的答题情况看:90%考生选做“物质结构与性质”选做题。

考生不选“有机化学基础”选做题,有机化学的必做题又是一道简单选择题,在应试教育思想还在校园中挥之不去的情况下,其结果是:高中有机化学的教学受到严重影响。目前我省高中有机化学教学的现状是什么?大部分学校《化学必修2》的有机化学教学“草草过场”,《化学与生活》(一般学校此模块教材都不订)模块教学“青蜓点水”,高三有机化学总复习是根据高考考试说明有机化学必做部分考什么复习什么。

2016年我省高考将并入全国命题范围,全国卷理综化学卷有机化学试题在必做题中分布增多(必做部分:有机选择题平均1.5题,26、27、28填空大题往往以有机物作为试题背景),我省必须改变当前有机化学的教学状况与复习办法。

二、基于选择不同选做题的两类考生的高考复习方案

重视公众有机化学的科学素养,培养或吸引更多学生加入有机化学研究的行列,提高高中课堂有机化学教学有效性势在必行。从学校、教师、学生三方面考虑,从有效教学的角度对这两类考生应该采取复习框架相同,复习要点、要求、时间不同的方案。结合高中化学课程有机化学教学要求和高考考试大纲有机化学考点,构建有意义的有机化学知识链,开展高三有机化学总复习,具体见表1。

说明:(i)类考生以“物质结构与性质”为选做题,只考有机必修不考有机选修。(ii)类考生以“有机化学基础”为选做题,既考有机必修,又考有机选修。

*有机化学实验复习可并入高三总复习“化学实验专题”。

三、高考有机化学选做题的难点突破

高考有机选做题的题型怎样?命题有什么特点?难点在那里?教学中要怎样突破难点?分析2010-2015年全国i卷理综化学有机选做题,发现有以下两个方面特点:

1.有机选做题命题常以有机新材料、医药新产品、生活调料品为题材,以框图或语言描述为形式,主要考查有机物的性质与转化关系、同分异构、化学用语及推理能力。设计问题常涉及官能团名称或符号、结构简式、同分异构体判断、化学方程式书写、反应条件、反应类型、空间结构、计算、检验及有关合成路线等。

2.有机推断题所提供的条件有两类:一类是有机物的性质及相互关系(也可能有数据),这类题往往直接从官能团、前后有机物的结构差异、特殊反应条件、特殊转化关系、不饱和度等角度推断。另一类则通过化学计算(也告诉一些物质性质)进行推断,一般是先求出相对分子质量,再求分子式,根据性质确定物质。至于出现情景信息时,一般采用模仿迁移的方法与所学知识融合在一起使用。推理思路可采用顺推、逆推、中间向两边推、多法结合推断。

下面以2015年全国i卷38.[化学――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15分)为例说明解题过程(试题略)。

本题的考点是:有机物分子结构,有机化学基本反应类型;有机合成路线设计。此题目学生“怕”在那里?难在何处?“怕”在有机合成路线步骤多、过程复杂。“难”在分析推断各步骤时,如果卡在“一步”或错在“一步”,都会影响试题答案的正确性。事实上此题若能采取以上介绍的分析法,即直接从反应物官能团、前后有机物的结构差异、特殊反应条件、特殊转化关系、不饱和度等角度,推理思路采用顺推、逆推、中间向两边推、多法结合推断等,不难推断试题的各步反应。

(1)步骤①⑤,从乙炔与丙酮分子含有碳碳或碳氧不饱和键,且反应前后元素原子个数不变,判断该步骤发生加成反应。

(2)步骤②⑧根据反应物由反应前的小分子变成反应后的高分子,且有不饱和键,判断该步骤发生加聚反应。由此可推出C4H6o2分子烃基处有一个双键。

(3)步骤③根据反应物分子有酯基,反应是在酸性溶液条件下进行,判断发生酯类水解。

(4)步骤④根据产物是聚乙烯醇缩丁醛,说明该步骤是聚乙烯醇与丁醛的缩合反应,则D为CH3CH2CH2CHo。

(5)步骤⑥根据反应物分子有一个叁键,氢气是加成试剂,该步骤是加成反应。

高二生物必修总结篇3

关键词:新课标;概念图;分析;应用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模块的章节自我检测中,很多地方出现了“画概念图”。《分子与细胞》第一章的自我检测中说道:“画概念图是指将有关概念用线条和文字连接成图形,直观而形象地表示出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这种方法可以帮助你梳理所学的知识,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可见,“概念图”的引入成为新课标教材的一大亮点,也成为新课程教学中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一、概念图的构成

什么叫概念图?概念图是把概念之间的意义联系以科学命题的形式有机地联系起来的来展示概念间层级关系的空间网络结构图。概念图通常由节点、连线、连接词、层次组成。节点是置于圆圈或方框中的概念;连线表示节点概念间的意义关系;连接词是置于连线上的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联系词;层次是用来显示概念间的等级关系。一般关键概念置于顶层,较具体的一般概念位于其次,依此类推。如,《分子与细胞》第一章自我检测中列举的画概念图(见图1)。

概念图不能与一般的流程图、模式图等相混淆。如,必修模块《分子与细胞》第四章中有氧呼吸过程图解(见图2),这是一张流程图而不是概念图。尽管它与概念图有好多相似之处,如,用方框或圆圈将相应的文字圈起来,用连线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但方框或圆圈内的文字不是概念,连线表示的也仅是有氧呼吸过程中先后形成的物质的顺序。

二、概念图的制作步骤

第一步:确定主题,列出与主题相关的概念。

第二步:分层次写出概念:含义最广、最有概括性的概念放在图的顶端,向下或四周辐射写出下一级的概念,直到最后层级。

第三步:建立连接:用连线将相关概念连接起来,一般是相邻层级概念间的连接,也可建立交叉连接。。

第四步:注上连接词:建立连接后,针对两个概念间的意义关系认真提炼出连接词,连接词必须是最概括、最简短的词语,最后标注在连线旁边。

如,必修《分子与细胞》第2章中,以生物膜系统的组成为中心构建生物学概念图(见图3)。

三、高中生物新课标教材中概念图的类型

1.从表示层级概念间意义关系上分析,新课标必修教材中概念图可分为下列几种类型

(1)反映概念间拓展延伸关系。(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5章:见图4)

(2)反映概念间组成关系。(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2章:见图5)

(3)反映概念间生理变化关系。(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4章:见图6)

(4)反映概念间操作流程关系。(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6章:见图7)

(5)反映概念间因果关系。(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4章:见图8)

2.从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上看,新课标必修教材中概念图的类型又分成几种

(1)给出了概念图的框架,补充完善概念图(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3章自我检测:见图9)

(2)给出相关的各种概念,根据概念间关系,要求构建概念图。如,必修模块《稳态与环境》第5章自我检测:画概念图:将以下概念之间的关系用概念图的形式表示出来。生态系统、食物链、食物网、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物群落、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第四营养级。(见图10)

(3)给出一个核心概念,要求构建概念图。如,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5章自我检测,以概念图的形式总结可遗传变异包括哪些内容?(见图11)

四、概念图在高中生物新授课中的应用

1.教师利用“概念图”组织教学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于一些知识性繁琐、难度较大的内容,可通过围绕核心概念向四周延伸知识点、层层推进开展教学。

如,在学习《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一节内容中,利用多媒体课件逐步展示如图12所示的概念图,引导学生层层探究。这样学生能逐步感受这节内容中有关的概念所包含的内容、概念的辨析、概念之间的联系。学生在理解蛋白质构成的基础上,能自己分析总结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理解蛋白质结构多样性与其功能多样性相适应的关系。

高二生物必修总结篇4

从2012年学业水平测试成绩来看,我校历史得a人数并不多,不仅如此,而且得a率相对于政治、地理、生物、化学等学科低许多。根据近两年江苏“小高考”的情况,考生单科得a的人数呈现下降趋势,得4a的总人数也呈下降趋势,主要目的是控制高考的加分,让学业水平测试回到它本来的要求,使血液水平测试符合最初的指导思想,确保大部分学生能够达C,而不要简单地把它理解为另一场“高考”。

2012年江苏历史小高考在必修一、二、三题目分值比例与2011年相比变化不大,从内容的教材分布比例来看,必修一44%、必修二30%、必修三26%。其中,选择题中必修一共15题,在卷面分值中占30%,必修二一共10题,在卷面分值中占20%,必修三一共5题,在卷面分值中占10%。增加了的必修一考查分值无疑增加了试卷难度。三本书最容易出难题的就是必修一政治史,如第6题内阁、第8题辛亥革命、第12题国民大革命、第38题走向联合的欧洲等,这些均是考生的拦路虎。判断题,重点考查的是学生准确记忆、严密思维,是最容易体现难度的题型之一,如第32题考查中国通讯传媒的发展史实,如学生缺乏准确的记忆必定会出错。2012年试卷判断题考查必修三的较多,占6%,这与最难的2009年历史小高考题时一样,另外两题判断题是必修一的内容,2012年判断题未见必修二内容,主观题仍然是材料解析题为主,三册书比分各占卷面分值10%。

从试题的立意来看,情景性比较突出,比如材料题及图片题在该试卷中都有大量体现,特别是在这一份试卷中运用了大小15幅图片,这也是2012年小高考历史试卷所呈现的一大亮点,这告诉教师在以后教学中需要特别关注课本上的图片资料。应该说,虽然2012年小高考试卷有一定的难度,但总体来说试卷还是考查以准确记忆为主的基础能力,尤其是重大事件和重要历史概念。

学业测试中,日常的学科教学,物理、历史、生物、化学、地理、政治各科的地位是完全平等的,可2012年的考试与往年相比较,控a率几乎就是由文科生选的物理和理科生选的历史决定的。这就客观上提高了历史和物理的学科地位和教学要求。故总结本次考试,思考如下,希望对今后的历史考试有所启示。

1.重视双基,强调规范

从2012年试题来看,双基仍然是整卷测试的主旋律。平时教学中就要夯实基础,只有基础扎实了对付难题才能以不变应万变。2012年的历史小高考试卷考查更多的还是基础题,如第1题宗法制的最大特点,第3题活字印刷术,第11题生活习俗服饰,第16题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25题卢梭思想,第30题美国参与的经济组织等,教学要紧扣《说明》的测试内容和要求,利用好教材梳理相关知识点,注重基础知识,做到逐一扫描,没有遗漏,打好基础关。平时还应注重规范性训练,如历史专业用语的使用规范、开放性试题的语言描述规范等。

2.关注过程,强调能力

能力立意是命题的总策略。教师要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能力的培养,如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等,要加强自学能力的培养,材料选择题和图片选择题题每年都备受命题者的青睐,如第5题王阳明思想,第7题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第12题国共合作,第17题运动,第23题新航路开辟后的殖民扩张与掠夺,得分率不高往往就是缘于考生自学能力的局限。

3.依据说明,有针对性训练

教师在完成日常教学的同时,应指导学生认真学习新一年的《考试说明》,尤其要注意区分测试要求中“了解”、“知道”、“理解”和“认识”等不同的学习要求。教师应根据《考试说明》不同的要求分析出该考点的测试题型与方向,并按单元构建知识网络体系,这点是得a的必要条件。另外,还应有计划地进行适应性测试训练,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要加强学生的解题方法和技巧的培训,提高学生分析、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

高二生物必修总结篇5

【关键词】高中物理;模块;划分

一、引言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全面促进了各地物理教学的研究,促进了教师改变教学理念,培养出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教师。同时一些比较好的学校开设了丰富多彩的选修课,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生活。

但现在高中采用的是模块教学的方式,由于课时限制和高考的要求,绝大多数学生不能把高中所有模块都学完,造成学生知识结构不完整,对大学理工科专业的学习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有必要对高中物理模块进行调整。

二、高中物理教学中遇到的困难

1、初高中衔接问题

初高中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同,思维方面从初中的定性、具体、感性到高中的定量、抽象、理性是一个跳跃,学习方法从初中物理学习偏记忆到高中物理偏理解又是一个转折,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

高中物理与初中数学的衔接不够,初中物理对数学的依赖性不强,但高中物理对数学依赖性较强。学生刚进入高一学习,数学工具跟不上,如讲位移、速度、加速度时有关矢量的表示;讨论s―t、v--t图象时斜率的物理意义等。运动学和力学章节调整后情况又是好转,但学习力的合成和分解时三角函数知识的缺乏对学生学习还是造成很多困难。

2、物理教学课时不足,矛盾突出

课标规定一个模块的学习课时为36个学时,这不能满足实际教学的课时要求。课标规定必修和选修的总体学习时间为三年,但是为了保证毕业会考和高考有足够的复习时间,课程内容往往高二就全部结束,这样三年的教学内容压缩到两年来学,课时少的矛盾更加突出,加上模块的学习有选择性,在课时紧缺的情况下,教师只得放弃知识结构的完整性,通过减少模块的学习保证高考的复习时间。

3、科学探究活动不能得到充分落实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指出:实验是物理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探究教学的意义和作用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充分肯定,但由于探究的过程需要较多的时间,加上实验条件的限制,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往往不能得到充分的开展和落实。

4、模块选择和教材编排有不合理之处。

例如,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属于力学知识,也是物理学的重要定理,没有和动力学知识一起放在必修模块里,而是放在选修模块里是不恰当的;相对论和波粒二象性都属于近代物理学知识,又分别放在3-4和3-5两个模块里也是不合理的。高中物理3系列共有7个模块,包括2个必修和5个选修模块,而许多中学除了必修的2个模块之外,5个选修模块只学习2个或3的。怎么选择由教师决定,有悖于当初制定选修模块的初衷。

三、高校部分理工专业对高中物理的要求

本科教育规模大幅度增长使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全民素质教育转化,高中毕业后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进入高校继续深造,高中阶段的学习状况直接影响大学的学习。大学物理作为一门核心基础课程是许多理工科专业的必修课程,确保大学物理课程与高中物理顺利衔接是学好这门课的必要条件。

我们以大学理工科专业的课程内容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专业课程内容的分析,呈现大学学习所需的高中物理基础知识。

对于机械和电子类专业,与物理有关的课程主要有普通物理、工程力学、电工电子学、电路、模拟/数字电子技术,这些课程的学习需要有高中物理力学和电磁学为基础。

对于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与物理有关的课程主要有物理化学、材料性能Ⅰ――物理性能、材料性能Ⅱ――力学性能、材料热力学,这些课程的学习需要有高中物理力学、热学和原子结构为基础。

对于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与物理有关的课程主要有力学理论(工程力学、流体力学)、热工学理论(工程热力学、传热学等)、电工电子学理论等。这些课程的学习主要需要有高中物理力学、电磁学和热学为基础。

对于有关航空航天专业,与物理有关的课程主要有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流体力学甲、弹性力学、振动力学、气体动力学、飞行器结构动力学,这些课程的学习均需有扎实的力学和热学基础。

对于有关海洋科学与工程专业,与物理有关的课程主要有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流体力学、传感与检测技术,这些课程的学习均需高中物理力学和电磁学的知识基础。

对于有关光学信息工程专业,与物理有关的课程主要有应用光学、物理光学、光电子学、光电检测技术及系统、光电信息综合实验,这些课程的需要有一定的力学和光学基础。

通过以上分析,考虑到还有未统计的专业,可以发现,力学和电磁学是几乎所有理工科专业都涉及到的知识,热学的涉及范围也很广,其次是光学和原子物理学知识。

三、高中物理新的模块设计

针对以上分析,可以把高中物理3系列的知识重新进行整合。考虑到现在许多中学必修+选修只学4―5个模块的现状,把现在的7个模块(包括2个必修模块和5个选修模块)整合成5个模块(包括3个必修模块和两个选修模块)。具体划分如下:

必修一划分为三个章节,分别是运动、力学、牛顿运动定律,与原来一致。

必修二划分为三个章节,分别是曲线运动、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与原来必修二不同的是撤掉天体运动,增加动量守恒定律。这样划分的依据是:天体运动是曲线运动的拓展,涉及许多物理学史等人文方面的知识,作为选修内容更加合适。动量守恒是物理学重要的守恒定律,应该作为必修内容,放在机械能守恒的后面是因为动能和动量这两个物理量有很高的相似度,同时它们的学习方法存在着顺迁移,放在一起可以促进相互之间的学习。

必修三划分为五个章节,包括静电场、恒定电流、交变电流、磁场、电磁感应。电磁的相关应用包括“互感和自感”、“涡流电磁阻尼和电磁驱动”、传感器建议划分到选修二电磁波这章。因为力传感器在探究牛顿第三定律的时候就有涉及,磁传感器在前面磁场中有涉及。在“互感和自感”中有介绍到电流传感器,故将传感器一章的内容浓缩到一节或放在电磁波后面进行总结比较好。

选修一划分为四个章节,包括分子动理论、气体、物态和物态变化、热力学定律共四个小节。具体内容与原来热学的选修3-3一致。

选修二划分为七个章节,包括机械振动、机械波、光、电磁波、波粒二象性、原子结构和原子核、相对论。这样划分的依据是机械振动、波、光在本质上有相似性,波的反射和折射用波面和惠更斯原理来解释,学生不好理解,这部分内容建议删除。“实验:用双缝干涉测量光的波长”建议删除,定量的分析过难。“相对论简介”这部分内容可以简化,教师对于这部分内容难讲,学生也很难理解,只需向学生传达出科技正在发展变化的思想即可。黑体辐射、康普顿效应、概率波和不确定关系等物理知识,应适当降低难度,可以将这部分知识作为科普知识介绍。

四、小结

高中物理模块按照以上方式调整以后,便于教师教学,学生的知识结构也相对完整,为选择理工科专业的学生进入高校顺利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2]余远奕.高中物理新教材优缺点

[3]文奥教育.高中物理和大学物理有什么联系以及有什么区别

[4]李金波.高职机械类专业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改革[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6):59-61.

[5]徐静.普通高中物理课程内容与大学物理课程内容的适切性研究[D].西南大学,2007

[6]张军朋.高中物理教材的国际比较研究[J].物理教师,2003(6):1-6.

[7]戴雄英.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对工科物理教学改革的前瞻性影响[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2):125-127.

高二生物必修总结篇6

1990年,根据国家教委印发的《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普通高中物理课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即“二、一分段”),物理大纲相应地作了调整,这项调整改变了过去的单一课程设置,是建国以来对普通高中物理课程的一项重大改革,在物理课程改革上迈出了一大步。

1990年调整后的物理教学大纲,必修课的内容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包括比较全面的物理基础知识,注意面向大多数学生,降低了难度和要求,缩小了初、高中的台阶,减小了学习困难。加之会考制度的实施,使大多数学生都能学到比较全面的物理知识,改变了过去学生文理科知识结构的不平衡现象。

但是“二、一分段”这种模式,仍不能适应不同学校的不同情况。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性质不同,要求不同,侧重点不同。必修课的内容要照顾大多数学生能够学得了,要求不能过高。重点校的师资、生源等条件好,多数学生感到必修课的内容浅,他们学有余力,高中的前两年“吃不饱”,影响他们的学习效率。另一方面,必修课的要求又不能降得过低,否则无法在高三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完成选修课的教学任务。这样,也还有一部分学生“跟不上”,不能适应必修课的要求。“跟不上”与“吃不饱”的矛盾,一直困扰着高中物理教学。

必修课的内容既要照顾到全体学生都能学到比较全面的物理知识,且学有所得,又要考虑与选修课的衔接,照顾到准备升入理工科院校的学生具有较高的知识和能力,在目前的高考制度和高中分段教学的情况下很难处理。1990年调整后,各地反映了不少意见。

在制定新的教学大纲时,应当继续1990年的改革初衷,总结几年来实施“二、一”分段的经验,充分考虑普通高中的性质、任务以及物理学科的特点,在原有的基础上对课程设置作进一步的改革。

高中是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要进一步使学生的素质得到更高层次的发展,又要为将来准备升入高等院校的学生打好坚实的基矗在课程设置上要充分考虑社会需求和学生情况的差异,要为有不同发展倾向或发展前途的学生开设不同类型的物理课,明显地分开层次,便于分流,既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解决“跟不上”与“吃不饱”的矛盾,使不同流向的学生都能有效地学习,且学有所得。

物理是系统性较强的学科,物理知识本身的特点决定了高中物理课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特别是对准备升入理工科高等院校的学生,能力要求较高。物理学是一门基础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矗物理知识在现代生活、社会生产、科学技术中有广泛的应用。不论学生将来的流向如何,在高中阶段都需要学到足够的、全面的物理知识,对物理学的概貌有所了解。由物理学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科学研究方法,对探索自然有普遍意义。在高中阶段学习物理课,使学生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熏陶,是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方面。这样,对全体学生来说,知识面不宜过窄,程度也不宜过高。如果仍采用分段的办法,则现在所暴露出来的矛盾仍无法解决,不能使不同流向的学生都学有所得。出路何在?与其分段,不如分为两类物理课,以便分开层次,便于在适当的时候分流,这样对高中物理教学可能会更合适些。

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看,物理课可分为两类。两类物理课的大纲要有不同的要求,各具特色,各有侧重,明显地分开层次。

Ⅰ类物理课属于基本要求的物理课,要学习跟现代生活、现代科学技术关系密切的基本物理知识。知识面应该包括物理知识的主要方面,使学生学到比较全面的物理知识。考虑到现行必修课的内容对全体学生来说要求较高,Ⅰ类物理课的程度要低于现行必修课的程度。定性的内容多些,定量的计算少些。

高二生物必修总结篇7

关键词:新课标;考试大纲;高考试题;比较;启发

一、2011、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试题比较

1.试题考查的知识点与能力要求及分值分布比较

(1)2011年试题考查的知识点与能力要求及分值分布(按考题序号排序)

选择题:1考查细胞的结构,认知等级Ⅰ,范围必修Ⅰ,分值6。2考查酶活性,认知等级Ⅰ,范围必修Ⅰ,分值6。3考查无机盐、光合作用,认知等级Ⅱ,范围必修Ⅰ,分值6。4考查物质的跨膜运输,认知等级Ⅰ,范围是必修Ⅰ,分值6。5考查动物生命活动调节,认知等级Ⅱ,范围必修Ⅲ,分值6。6考查实验,认知等级Ⅱ,范围必修Ⅰ,分值6。简答题:29考查光合作用、认知等级Ⅱ,范围是必修Ⅰ,分值9。30考查免疫调节,认知等级Ⅰ、Ⅱ,范围必修Ⅲ,分值10。31考查生态系统,认知等级Ⅰ、Ⅱ,范围必修Ⅲ,分值12。32考查遗传,认知等级Ⅱ,范围必修Ⅱ,分值8。39考查生物技术实践,认知等级Ⅰ、Ⅱ,范围选修Ⅰ,分值15。40考查现代生物技术(生态工程),认知等级Ⅰ、Ⅱ,范围选修Ⅲ,分值15。

(2)2012年试题考查的知识点与能力要求及分值分布

选择题:1考查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过程,认知等级Ⅰ,范围必修Ⅱ,分值6。2考查细胞和癌变,认知等级Ⅰ,范围必修Ⅰ,分值6。3考查水盐平衡的调节,认知等级Ⅰ,范围必修Ⅲ,分值6。4考查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人脑的高级功能、兴奋的传导与传递,认知等级Ⅱ,范围必修Ⅲ,分值6。5考查生长素的极性运输,认知等级Ⅱ,范围必修Ⅲ,分值6。6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认知等级Ⅱ,范围必修Ⅲ,分值6。简答题:29考查细胞呼吸、细胞呼吸速率的测定方法、认知等级Ⅱ,范围必修Ⅰ,分值11。30考查反射弧、突触的结构、人脑的高级功能,认知等级Ⅰ、Ⅱ,范围必修Ⅲ,分值10。31考查基因的分离定律、基因突变,认知等级Ⅰ、Ⅱ,范围必修Ⅱ,分值10。32考查种群和群落的概念、类比推理、实验分析,认知等级Ⅰ、Ⅱ,范围必修Ⅱ和必修Ⅲ,分值8。39考查植物组织培养,认知等级Ⅰ、Ⅱ,范围选修Ⅰ,分值15。40考查基因工程,认知等级Ⅰ、Ⅱ,范围选修Ⅲ,分值15。

2.2012与2011年试题内容的比较

必修一2011考查:细胞的结构、酶活性、无机盐、光合作用(选择题)。

物质的跨膜运输、实验、光合作用(大题)。2012考查:细胞癌变、细胞呼吸。

必修二2011考查:遗传。2012考查: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基因分离定律与基因突变。必修三2011考查:动物生命活动调节、免疫调节、生态系统。2012考查:水平衡的调节、神经的调节、植物激素的调节、种群的特征、群落。选修一2011考查:专题二: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2012考查:专题三:的组织培养。

选修三2011考查:专题五:生态工程。2012考查:专题一:基因工程。

3.2012与2011年试题分值分布的比较

必修一2011年39分,2012年17分。必修二2011年8分,2012年22分。必修三2011年28分,2012年36分,选修不变,都是15分。

4.2012与2011年试题难度比较

我自己认为,2012年的试题难度整体增大:选择题比较:2011年六道题都紧扣课本知识点,要说难那就是第5题。可2012年试题,4、5、6都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第6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信息获取能力(识图和分析图的能力)要求比较高。非选择题比较:必考部分2012年29题(2)(3)(4)考查植物细胞呼吸速率的测定方法,考查考生从曲线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三问都有一定的难度,第三问的答案能做出的学生少之又少。

选考部分必修一39题,比往年的试题难度大,和以往不同的是,本题以实验数据为背景,以表格为载体考查植物激素的种类和比例对组织培养的影响。考查了无机盐的种类、实验设计的变量,更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对今后教学的启发和建议

高考命题的原则是:保持相对稳定、遵循源于大纲、源于课本的主导思想,体现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基础知识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观点。高考试卷总是表现“三个为主”的特征:从教材的内容和现实问题的关系上看,以现实问题立意为主;从知识和能力的关系上看,以能力立意为主;从学科内综合和跨学科综合的关系上看,以学科内综合为主。面对今后的教学,提出以下建议:

(1)紧扣课本,加强基础知识、核心知识的教学,尤其要注重基本概念、基本术语的规范教学。

(2)要重视学科内综合教学。

(3)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计算能力的训练。

(4)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

(5)进一步加强生物学实验思想和方法的教学。

高二生物必修总结篇8

 

修理费的使用管理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利用设备现场检修过程中的信息收集和反馈,还要积极利用eRp等现代管理平台实现管理的信息化与集成化,抓好全部各环节的管理,使修理费开支必须有计划、有预算、有监控,充分利用eRp物资流、资金流、信息流“三流合一”的特点,从而达到降低总成本的目的。我公司自2004年投入运行eRp以来,不仅稳定运行了十多年,2015年8月还成功实现了同中石化eRp的大集中运行,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得到了一套依托eRp等信息管理平台有效的管控修理费的好方法。

 

一、利用eRp设备管理(em)模块检修项目审核流程实现修理费切块的有效执行

 

设备管理(em)模块中检修项目的立项需要具体车间、二级设备管理单位等五级审核,超过10万元的修理项目还必须由公司机动部及公司设备经理进行审批。同时模块中修理费分配控制功能,是由公司机动部将年度修理费控制指标分解到各二级厂,再由各二级厂设备科将修理费指标再次按照使用装置、结合当月生产及检修实际需要逐月进行分解下达。经过审核通过的检修项目在em模块中所生成的每一张检修工单,都占用修理费下达的额度。严密的检修项目审核有利于促使设备人员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现场检修工作,不仅可以避免上半年检修计划安排拖沓、计划占比较低,下半年时突击使用修理费,还能避免使用装置超进度使用修理费,临近年底时却发现修理费使用超标的情况。em模块检修项目审核流程及费用指标切块下达有效地实现修理费指标及其使用的阶段控制,做到了修理费使用的事前控制。

 

二、利用em模块中检修类别标识严控非生产性检修项目支出

 

为提高修理费使用效率、严控非生产性支出,公司机动部专门不仅对各单位的防腐、绝热、土建、防水等非生产紧急项目开展了分专业的招投标工作,并在em模块建立了相应的检修类别标识,以便分类统计核算。在具体工作中要求各二级厂在项目立项前先落实项目交底、编制工程项目预算书,进行几家外委承包商的询比价招投标后,经过公司机动部审核后再进行项目的立项。还积极利用检修工单中的检修类别标识在em系统时时抓取有关数据进行费用核算,阶段性地开展此类检修占总体检修计划的项目及费用比例分析,有效地控制非生产性检修项目的支出。

 

三、利用em模块设备物料清单(Bom)数据为压减修理费提供有力支撑

 

em模块中设备的物料清单(Bom)的结构是设备管理模块的逻辑结构基础,涵盖了主体设备的各种维修部件的组成,检修项目中物料费用占比一般在60%左右,物料清单定义了物料流转和变化所需的基本控制点,这些控制点也是eRp系统中物料数据分析的出口。物料清单的物料用量决定了物料计划的准确性和可执行性。检修工单的产生和执行在系统中将各种备件清单从物装仓库领出,转变为制造费用的一部分;em模块中的物料数据能够帮助物资部门在正确的物料计划前提下制定出合理的生产计划储备,不仅有利于满足设备检修的物料需求,也成为财务成本分析的组成部分。中石化eRp大集中后物资部门再次清理了系统内的物料数据库,为em模块的Bom运维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设备人员通过建立完善设备的物料清单数据库,相当于建立了准确修理成本等数据,不仅可以很有力地促进修理费的准确使用、各类检修项目的测算,杜绝在检修项目中申报与项目不相干的物料、压缩项目费用,还可以为物资供应工作提供很好的数据基础。

 

四、利用全面预算管理(tBm)系统加强修理费的实时监控

 

积极利用全面预算管理系统对材料费和劳务费的实际使用进行进度控制。每月二级厂设备管理人员经过对em系统内的检修物料领用情况及对劳务的实际支付进行测算后,通过在tBm系统中申报来确定本单位的修理费实际使用额度,所有检修工单发生的实际费用(劳务费和材料费)都从各装置下达的修理费指标中扣除。为准确预估实际支付修理费用,二级厂或具体使用装置必须要加强同物装部门的联系,通过了解物料订货及出库周期来很好地控制检修物料的进账及出库进度,实现了修理费在实际结算阶段的事中及事后控制。公司机动部、财务部门均可以通过tBm系统实时监控修理费实际结算费用进度,有效地指导了年度修理费的实际支付及使用。

 

五、利用修理费管理信息系统强化劳务费预算的准确性

 

因车间设备人员不是专业的结算管理人员、不能准确掌握检修定额,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对劳务费进行预估,或者因检修工作量的文字描述不准确,导致无法准确确认检修工作量的实际价值。针对这种情况,公司机动部正在积极推进的修理费管理系统的应用,即把现行的修理费概算定额子目通过接口导入到eRp系统em模块。装置设备人员在编制检修计划工单时,可以直接选用概算定额中的子目,项目的计划费用自动集成到检修工单中,并纳入修理费的预算控制。修理费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不仅为装置设备人员估算每个检修项目的成本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还为修理费预算管理创造了条件。此系统建设预计今年上半年完成。

 

修理费的控制不是简单地限制各种支出,而是运用科学、合理的管理理念,依靠有效的管理平台,主动摸索去积极降低总成本。通过上述现代管理方法措施,不仅理顺了各级管理关系和管理流程,避免了互相推诿和“踢皮球”的现象,同时又符合业务和专业管理的需求,管理责任也得到了落实。只有通过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掌握设备修理费控制的主动权,才能实现设备维修和管理的最经济。

高二生物必修总结篇9

关键词:高中物理牛顿运动定律“跳出课本看课本”

作为一名高中物理教师,我在教学之余听到最多的对高中物理的评价是“高中物理太难了,尤其是力学”。为什么物理学给人的感觉总是一个“难”字?高中生应该如何应对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物理,物理教师应该如何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高中物理知识,提高对物理的兴趣,让他们爱上物理呢?我觉得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物理教学体系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真正称得上学习物理学应该从初中二年级开始算起。在初中阶段学生就已经接触到了物理学中绝大部分的分支学科,但是只是介绍一些较为简单的知识和结论,定性地研究一些物理现象,不注重更深层次的研究。到了高中阶段,物理学的体系基本展现出来,在初中的基础上再次加深研究,除了理解一些物理知识和规律,还要求学生能够分析物理过程,熟练地利用初等数学知识定量地解决物理问题,掌握物理的基本实验技能,以及利用高等数学的思维(例如:微分、积分的思想)研究某些简单的问题。这些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是在为学学物理打好基础,做好过渡。而大学物理更是在高中物理基础上,将物理学的各个分支再次升华,将知识体系整理得更为系统,物理规律研究得更为透彻,物理现象的分析更为精确,但是最基本的切入点和思维方法还是与高中物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高中物理将是学生今后终身学习的基础。

学生感到物理学习困难的原因主要是对物理学的真谛和知识体系理解不深。

我在课后给学生辅导的过程中发现不少学生眼光太短浅,考完试成绩不好,在分析时只盯着一小块知识点。例如:一个学生在高一期末考试以后找到我,因为期末考试考得太差,向我咨询如何复习一下必修2。而我看到试卷的错题,显然不仅仅是必修2的问题,受力分析和牛顿第二定律的方程都有问题。我问他必修1学习得怎么样,感觉如何?他是这样分析的:必修1的第一章、第二章当时提前预习过,考试成绩都在八九十分,还很不错,到了后来有点沾沾自喜,所以第三章力和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成绩稍微差一点,但是高一期末考得还凑合,所以他认为必修1整体说来还是过得去,不需要复习。到了必修2突然完全没有头绪,一学期下来不知学了什么,也不知该怎么解题,所以他认为应当复习或者叫做重新学习必修2的知识,因为将来选科时他想选择物理。

我想这个学生的学习过程很有代表性,我们就这个实例来分析一下。

我想问这个学生或者我们教师一个问题:什么是物理学?

物理(physics),拼音:wùlǐ,全称物理学。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的最普遍形式的规律以及物质基本结构的科学。[1]在高中物理尤其是力学部分最突出的是研究物质运动的最普遍形式的规律。

二、高中物理教材(新人教版)必修1、必修2的知识体系

整个高一两本教材让学生认识了物质运动中最为简单的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平抛运动、圆周运动(包括天体运动),而这些运动之所以能发生是因为运动的物体受到了相应的合外力的作用,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合外力就可以决定物体作什么样的运动,而物体作什么样的运动也反映了物体受什么样的合外力,这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而这种关系是由牛顿第二定律决定的。所以高一阶段学好力学的关键就是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必修1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牛顿运动定律,在前三章作了铺垫:第一章、第二章通过简单的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让学生了解了用哪些物理量,如何描述运动,以及加速度α的含义和求解方法,为F=ma中的a作了铺垫。第三章相互作用让学生通过对重力、弹力、摩擦力的研究,对力的性质和特点有所了解,进而知道如何求解合外力,即为F=ma中的F作了铺垫。一切就绪以后就给出了牛顿的三个定律,以及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包括已知运动求受力和已知受力求运动的两大类问题,以及超重、失重的生活现象。所以必修1的体系是很清楚的。

必修2除了机械能看似孤立以外依然是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曲线运动和直线运动固然有不同之处,但是利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可以将曲线运动分解成直线运动来解决。而圆周运动更是由于合外力时刻指向圆心,与速度垂直,才使得物体的速率不变化,但是速度方向时刻变化,最终导致匀速圆周运动,所以依然有F=ma,只不过此时F被叫作向心力,a叫作向心加速度。了解了这一点,只要找到物体受到的合外力,利用牛顿第二定律:F=ma=m=mωr=m,其中a==ωr=,就可以解决圆周运动的问题。而天体运动则是在圆周运动基础上的进一步应用:F是万有引力,a依然是向心加速度,即F=G=ma=m=mωr=m,其中R为两物体间的距离,r为圆周运动的轨道半径。因此必修2中七章有六章实际上都是牛顿运动定律的问题,所以学好这个定律是掌握力学的关键,乃至对以后的学习都很有用。

而第五章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真的是抛开了牛顿运动定律而孤立存在的吗?

我们知道当力的作用引起物置变化时,力就要做功。由牛顿运动定律可知,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因此,力对物体做功的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所做的功应与某种描述物体运动状态量的改变有关。这种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量称为动能。动能的变化与作用力所做的功之间的关系,称为动能定理。下面我们推证一下:

设质量为m的质点,在变化的合力作用下,沿某曲线,由a点运动到B点,质点在a点和B点的速度分别为v和v。由牛顿第二定律得=m,质点在力的作用下发生了元位移d,在d内做的元功为da=•d=m•d,将d=dt代入上式得da=m•d=m•dt=md•=md(v•v)=d(mv)变力由a点运动到B点对质点所做的功

a=?蘩d(mv)=mv-mv(1)

这一结果表明,合力所做的功的确能够用一个运动状态量的变化来表示,这个运动状态量的形式是mv,我们把它叫动能,用e表示,即e=mv。

用e=mv表示质点在起点位置是的动能,用e=mv表示质点在终点位置时的动能,则(1)式可以写成a=e-e,这就是质点的动能定理,可表述为合力对质点所做的功等于质点对动能的增量。

而对于质点系我们有

a+a=e-e(2)

在一般情况下,质点系的内力包括保守内力和非保守内力。因此我们可以把所做的功a分成保守内力所做的功a和非保守内力所做的功a两部分,将a=a+a代入(2)式,得a+a+a=e-e,而保守力做的总功等于质点系势能增量的负值,即a=-(e-e),代入上式得a+a=e-e+e-e,即a+a=(e+e)-(e+e)。

上式等号右边第一项是质点系在B状态的机械能,第二项是质点系在a状态的机械能即

a+a=e-e(3)

上式表明:作用在质点系上的一切外力和一切非保守内力所做的功的代数和等于质点系机械能的增量。这就是质点系的功能原理。

由(3)式看出,当外力和非保守内力不做功,或所做的功的代数和为零,即a+a=e-e=0,则e=e,或写成e+e=e+e。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

这个结果表明:若外力和非保守内力不做功或做功代数和为零,则质点系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换,但它们的总和(即机械能)保持不变。这个结论称为机械能守恒定律。[2]

所以作为第五章的机械能部分也是源于牛顿运动定律的。

综上所述,其实高中整个力学都是在牛顿运动定律的基础上得到的,学生掌握好牛顿运动定律,理解知识和考试成绩都可以获得质的提高。

这个学生恰恰是没有学好最关键的牛顿运动定律部分,但是当时的考试没有引起他足够的重视。按照以上的思路我建议该生重新审视必修1、必修2这两本书,从必修1复习起,结果效果极好,做必修2的题目几乎不费力气。可见牛顿运动定律的基础是非常重要的。

当然这不仅仅是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教师在授课中也容易忽视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如果教师能在教学过程中将牛顿运动定律的思想贯穿始终,我想学生就能够“跳出课本看课本”,原来两本书就是一个牛顿运动定律,一点儿也不难。

这一点,日本的教材处理得很好,我有一本《川教授的中学物理教案》,目录为[3]:第一章《力是什么》,作为铺垫;第二章《力和运动》,建立运动与力的关系;第三章《各种各样的曲线运动》,将运动的范围再次扩大,使学生自主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到此基本上将我们两本书的内容都囊括在内,我认为这对学生认识力学,认识牛顿,认识物理是一个很好的帮助。

学生的兴趣一方面来自个人的爱好,另一方面是信心的建立。很多学生一开始对物理都非常感兴趣,因为物理学涉猎范围广,实验多,和生活结合紧密。但一些学生因为题目难,考不好,而丧失了对物理学的兴趣,见到物理就怕,就躲,就不想学。因此在目前的高考形势下,更多的学生选择了文科,因为他们觉得花同样的时间文科更容易出成绩,更容易考上大学。目前许多学校文科9个班理科3个班这种不合理的文理选科失衡将会对高中教学和大学教育带来困难。

所以,我们的担子很重,要解决学生畏惧物理的问题,一方面需要学生的努力,另一方面作为物理教师的我们更要给学生指好路,铺好台阶,这样学生才能大胆地前行,也只有这样才更加符合新课改的精神。

参考文献:

[1]刘筱莉,仲扣庄.物理学史.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彭长德.大学物理学.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9.

[3][日]川博著.吴宗汉,彭双朝译.川教授的中学物理教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8.

高二生物必修总结篇10

一、全装修住宅室内环境质量的检测

要控制好室内环境,把对室内环境污染的有害物质控制在有关规范以内,以满足人民生活的正常需要,作为专业监理人员应对室内环境污染有害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取样、检测方法、结果判定和处理程序有所了解。

1、室内污染物质的种类及物理化学性质

目前在常温下从建筑材料和装饰材料中释放出来的有害物质主要有氡、甲醛、氨、苯及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在民用建筑工程室内,氡的污染浓度限量为≤200Bq/m3;甲醛污染浓度限量为≤0.08mg/m3;氨的污染浓度限量为≤0.2mg/m3;苯的污染浓度限量为≤0.09mg/m3;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污染浓度限量为≤0.5mg/m3。

2、取样方法

(1)取样前注重事项

全装修住宅工程的室内环境质量验收,应在工程竣工至少7日后或在工程交付使用前进行;环境污染物浓度现场检测点应距内墙面不小于0.5米、距楼地面高度0.8-1.5米。检测点应均匀分布,避免通风和通风口;首先以样板房进行检测,在检测合格的情况下,抽查同批全装修住宅(套)数量的2.5%;室内环境中游离甲醛、苯、氨、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浓度检测时,对采用集中空调的全装修住宅工程,应在空调正常运转的条件下进行;对采用自然通风的民用建筑工程,检测应在对外门窗关闭一小时后进行;室内环境中氨浓度检测时,对采用集中空调的全装修住宅工程,应在空调正常运转的条件下进行;对采用自然通风的民用全装修住宅工程,应在房间的对外门窗关闭24小时后进行;布点应考虑现场的平面布局和立体布局,高层建筑物的立体布点应有上、中、下三个监测平面,并分别在三个平面上布点;确定采样时可用交叉点、斜线布点或梅花样布点的方法;全装修住宅检验时应当覆盖受检住宅不同功能的自然间(如卧室、起居室、卫生间、储藏等);采样时应准确记录采样现场的温度和大气压。

(2)取样数量

全装修住宅工程验收时,应抽检有代表性的房间室内环境污染物浓度,抽检数量不得少于5%,并不得少于3间;房间总数少于3间时,应全数检;凡进行了样板间室内环境污染物浓度检测且检测结果合格的抽检数量减半,并不得少于3间。

当室内环境污染物浓度检测结果不符合规定时,应查找原因并采取办法进行处理,并可进行再次检测。再次检测时,抽检数量应增加一倍。

3、检测采用的现行国家标准及方法

全装修住宅工程室内空气氡的检测除可采用国家标准《环境空气中氡的标准测量方法》GB/t14582-1993中的4种测量方法,即径迹蚀刻法、活性炭盒法、双滤膜法和气球法之外,还可采用现场仪器测定法;甲醛的检测按照《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进行测定,也可采用现场仪器检测方法;氨浓度应按国家标准《公共场所空气中氨测定方法》或国家标准《空气质量氨的测定离子选择电极法》进行测定,当发生争议时应以国家标准《公共场所空气中氨测定方法》的测定结果为准;苯的检测方法应符合国家标准《居住工区大气中苯、甲苯和二甲苯卫生检验标准方法——气相色谱法》规定;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的检测方法应符合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的规范规定。

4、结果判定和处理

(1)当室内环境污染物浓度的全部检测结果符合民用建筑室内环境污染浓度限量时,可判定该工程室内环境质量合格。系指各种污染物检测结果及各取样检测点的检测结果两个方面,均要全部符合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浓度限量规定,否则,不能判定为室内环境质量合格。

(2)当室内环境污染物浓度检测结果不符合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浓度限量规定时,应查找原因并采取办法进行处理,并可进行再次检测。再次检测时,抽检数量应增加一倍,室内环境污染物浓度再次检测结果全部符合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浓度限量规定时,可判定为室内环境质量合格。

二、全装修住宅室内环境质量监理的要点

1、施工前对设计图纸组织认真阅读和审查,对不利于减少室内环境污染的设计方案指出,并建议设计单位选用更合理的设计方案。

2、对施工单位的资质、人员进行审核,使用资质等级高、业绩丰富、专业化施工水平较高的装饰施工队伍,避免无组织无施工工艺的“游击施工队”进场施工造成对室内环境的污染。

3、对施工单位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进行审查,对翻样图、材料明细表,综合工艺流程图进行校核,避免因不良施工工艺给室内环境带来的污染。

4、核验进场装修材料的检测报告,检测报告应为有资质的检测机构出具的同批材料的检测报告,并在装修材料使用前,取样品封样后送有资质的检测机构检验,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5、工程使用人造板或饰面人造时,必须要求承包单位提交游离甲醛含量或游离甲醛释放量检测报告,检测数据应符合规范要求;工程使用水性涂料,水性胶粘剂和水性处理剂时,必须要求承包单位提交有总挥发性有机化物和游离早醛含量检测报告;工程使用溶剂型涂料时,必须要求承包单位提交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苯、游离甲苯二异氰酸酯含量检测报告,并核查其中数据应符合规范要求,工程使用无机非金属材料时,必须要求承包单位提交放射性指标检测报告,并核查其中数据应符合规范要求。

6、专业监理工程师应对施工过程中的节点、难点、重点进行巡视、旁站,通过对施工质量实施有效监理,提高全装修房质量,确保室内环境污染各项指标控制在标准以内。

7、在施工过程中,检查承包单位使用的稀释剂和溶剂,严禁使用苯、工业苯、石油苯、重质苯及混苯,并严禁在室内用有机溶剂清洗施工用具。

8、工程完工后,应督促建设单位或承包单位及时委托有资质的专业检测机构进行室内环境污染物浓度检测,监理人员应重点审查检测方案中采样的数量、采样点设置等是否符合相关规范检规定。

三、全装修住宅室内环境质量的防治

1、室内装修应选用符合国家标准、高质量的健康环保建材。一般来说,人造板材是最轻易造成室内污染的,在条件答应的情况下应尽量选择原木建材和家具。

2、施工工艺要尽量选用无毒、少毒、无污染、少污染的施工工艺。装修时应减少采用人工合成板,如胶合板、纤维板等。

3、推广装饰配件根据设计图纸要求工厂内机械化生产,将成品运至现场后直接装配即可的施工工艺。

4、消除室内空气污染,最有效的方法是通风换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