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高一化学总结十篇高一化学总结十篇

高一化学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8:17:00

高一化学总结篇1

化学教学是研究化学教学规律的一门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化学知识系统和化学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联系,相互作用及其统一.它的中心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怎样才能在教与学的统一中完成这个中心任务呢通过对学生的研究,发现学生差别很大,主要表现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方法上和信心上三方面.针对这种情况我采取以下分层教学对策:

一,弹性调节难度

教学要坚持因材施教原则,一定要适合学生的胃口,对不同层次学生有不同要求.若要求过高,过难,学生接受不了,会产生厌学情绪,成绩更差;若要求过低,学生会感觉太简单,无味,不投入精力学习,成绩平平,甚至后退.所以我对不同层次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广度要求不同,进行弹性调节,使每个同学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二,加强方法指导

对原有知识基础较好,学习方法得当,学习信心强的学生,重点是指导学生把知识向纵,横两个方向发展,开拓学生思维,让学生学有余味;对原有知识基础一般,学习方法欠佳,学习信心时弱时强的学生,重点是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坚持由学生自己阅读,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三,课堂,课后有分别

不管是难度和广度的调节,还是学习方法的指导,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教师的教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法,课堂教学是完成教学中心任务的主战场,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主渠道,所以提高课堂效率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备课时坚持启发性和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化学学科的待点,多做实验,联系生活,从各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时候适当利用课件加强教学直观性.注重课堂的节奏,容量大小,充分发挥教师语言的特点,形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课后对不同的学生采取培优补差的方式.

四,积极抓好日常的教学工作程序,使教学工作有效开展

高一化学总结篇2

一、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

今年新课标人教版教材的编排有了大的改革,比以前要系统,但知识点间的联系较差,因此我在备课时,参考和分析了很多有关资料,尽量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方式,认真写好教学纲要,尽量使知识点的教学有条理性,学生较易学和理解。同时课后及时对刚上完的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记录自己的不足和收获,从而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方式进行改进,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二、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验水平

人教版新教材在编排上增添了不少实验和有关图画,图文并茂,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对学生的实验能力水平的要求也更高了。在教学中,我根据本校的实验设备条件,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做的实验或学生实验,或调换一些实验,或适当做一些选做实验。同时鼓励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些家庭小实验,以进一步激励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探究精神。还严格要求学生,指导他们逐步达到能正确地进行实验操作,并得出正确的结论,加强学生的实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实验水平。

三、虚心请教其他老师,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因为广东省第一年实行新课标,第一次教新课材,经验不足,在教学中难免会遇到不少问题,比如说在教学的设计、教学方法和方式,教学难度控制等方面。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时,我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同科组老师的课(尤其是同级的老师),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也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水平。

四、认真批改作业,及时进行针对性评价

作业是一种很好的信息反馈方式,从作业中能够发现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布置作业要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对市面上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选编习题,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能起到较好的效果。在批改学生的作业时我认真分析并记录了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针对性的评讲,并及时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做到有的放矢。

五、根据学生实际,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我教的二个班中,大部分同学上课还是很认真,学习劲头也较浓,只是个别班后进生面太大了,后进生基础太差,考试成绩也就差,有些学起来就没信心,更不想去学。针对这种情况,我通过找他们个别谈话和分析他们的作业、试卷了解原因,对于对化学不感兴趣的,我就用一些实际例子跟他们说说学习化学的重要性,或聊一些有趣的化学故事,提高他们的兴趣;对于没有努力去学的学生,我提出批评以后再加以鼓励,并为他们定下学习目标,时时督促他们,帮助他们;对于由于基础太差,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态度,或过分自卑,考试怯场等一类的学生,我就帮助他们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分析原因,鼓励他们不要害怕失败,要给自己信心,并且要在平时多读多练,多问几个为什么等等。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同时,后进生一有进步,即使很小,我也在作业或练习或在课堂上及时地表扬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绝大部分的同学都养成了较好的学习习惯,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高一化学总结篇3

本学年度,我担任高一化学(3至7班共5个教学班)的化学教学,兼106班付班主任,兼高一化学备课组组长,化学科组长。现在就高一化学备课组和科组建设中,本人的工作作一个小结。

高一化学备课组是一个充满活力的集体

高一化学备课组成员由詹海东和杨健敏老师、孔毅英老师组成。高一化学备课组,是一个团结奋进的备课组,各成员间通力合作,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受到学校领导的肯定和学生的一致好评。现简单总结如下:

一、有计划的安排高一第一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

新学期开课的第一天,备课组进行了第一次活动。该次活动的主题是制定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及讨论如何响应学校的号召,开展主体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改革活动。

一个完整完善的工作计划,能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完满完成,所以一定要加以十二分的重视,并要努力做到保质保量完成。高中化学新教材第一册共分七章,第一学期完成前四章内容的教学,中段考到第二章。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坚持每周一次的关于教学工作情况总结的备课组活动,发现情况,及时讨论及时解决。

二、定时进行备课组活动,解决有关问题

高一化学备课组,做到了:每个教学环节、每个教案都能在讨论中确定;备课组每周一次大的活动,内容包括有关教学进度的安排、疑难问题的分析讨论研究,化学教学的最新动态、化学教学的改革与创新等。一般每次备课组活动都有专人主要负责发言,时间为二节课。经过精心的准备,每次的备课组活动都能解决一到几个相关的问题,各备课组成员的教学研究水平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

三、积极抓好日常的教学工作程序,确保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

按照学校的要求,积极认真地做好课前的备课资料的搜集工作,然后集体备课,制作成教学课件后共享,全备课组共用。一般要求每人轮流制作,一人一节,上课前两至三天完成。每位教师的电教课比例都在90%以上。每周至少两次的学生作业,要求全批全改,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及时在班上评讲,及时反馈;每章至少一次的学生实验,要求全体学生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课后认真书写实验报告;每章至少一份的课外练习题,要求要有一定的知识覆盖面,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每章由专人负责出题;每章一次的测验题,也由专人负责出题,并要达到一定的预期效果。

四、积极参加教学改革工作,使学校的教研水平向更高处推进

本学期学校推行了多种的教学模式,要使学生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来,更好地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更自主地学习,学会学习的方法。本学期分别安排了詹海东老师的名师示范公开课、中段考复习公开课,杨健敏老师的新教师上岗公开课。都能积极响应学校教学改革的要求,充分利用网上资源,使用启发式教学,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高一化学备课组,充分发挥每个备课组成员的聪明才智和力量,使高一化学的教学任务如期完成,并得到了学校领导和学生的一致好评和肯定。高一化学备课组,会再接再厉,创造更辉煌的成绩。

五、以老带新,互相促进,互相提高。

杨健敏老师是刚毕业的老师,是学校安排给我的“帮带”对象。她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多听老教师的课,多虚心请教老教师。杨健敏老师在一学期中听课共计有53节以上,既有高一的,也有高二和高三的老师的课。杨健敏老师在教学中不断成长,迅速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

六、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化学意识

化学奥林匹克竞赛组由詹海东老师负责,任务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化学意识,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加以深化,使学生具备参加奥林匹克竞赛的能力。每周五第8节为上为上课时间,内容包括化学兴趣指引及学法指导、离子反应专项练习、氧化还原反应专项练习、实验专项练习、基本计算专项练习、阿氏定律及其应用专项练习等。杨健敏和陈银珠老师负责高一化学的兴趣组活动,每周三第8节为活动时间,主要进行了:变色温度计、晴雨花、制叶脉书签、化学仪器介绍、暖袋和冰袋的制备等,内容丰富,很受学生欢迎。

化学科组是一个团结向上的集体

我们科组的教师,在化学的教学改革,尤其是实验教改、教学科研、加强教研组、备课组集体力量、中青年教师锻炼与培养、优秀生培训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等各个方面坚持改革,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上取得了良好效果。在学校领导的正确指导下,在深刻体会学校教研处的《认真落实各项教学常规工作》精神的基础上,以饱满的工作热情,端正的教学态度,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共同提高化学科的教学质量。

在南海一中首届《科技周》活动中,化学科组全体老师和高二化学班的学生们通力合作,创作了很多有很高水准的节目,表演的效果获得大家的一致好评。同时,很好地配合学校,完成了《省实验室工作会议现场交流会》的开展。

关镜青老师的论文,在《中学化学》中发表;叶月丽等四位老师的论文,参加了南海区优秀论文的评选。

高一化学总结篇4

1、我和同组的老师们商量要多同学生谈心。

找学生谈心,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最主要的方式。要求是:谈心不论时间长短,路上遇到、课间十分钟、早自修时间,只要有空,就找上一两个学生谈心,询问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了解班级的一些不良表现。从我们决定之后,进办公室的学生也多起来,有不少学生对化学学习也比较感兴趣,学生们也愿意把我们当朋友,都能实实在在地把他们的苦恼、喜悦告诉我们,甚而与我谈及未来的梦想,我欣悦他们的坦诚,也尽心帮助他们,解决他们生活、学习中的一些困难。我们会把这种做法一直坚持下去。

2、研究得失,积累经验,不断进取

在大、小计划之先,我们都要讨论老师们直接或间接的经验教训,然后确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在大、小考试之后,我们都认真的进行研究和总结,调整教学状态,优化教学过程。天天交流得失,更成为我们教研常规。在这一个月我们所做的有:了解学情,有的放矢;鼓励学生,提高兴趣;及时反馈,及时强化;自制小卷,先是考试;合理安排,螺旋上升。以后要注意的地方有:在因材施教方面还应多下工夫。

高一化学总结篇5

怎样才能克服学习化学时普遍感到的多、乱、杂、理解不透、记忆不深刻和应用不好的现象呢?

在近些年的教学中,我采用了“章节知识总结”法,并把这一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这种方法。对提高教学水平、提高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起了促进作用。

所谓“章节知识总结”法,就是每学完一章知识后,进行一次全章的知识小结。即把学过的知识,根据自己的理解,把知识的体系,相互间的联系,内在规律,用最简单的语言或文字表述出来,使知识由点到线、由线成网。

总结知识的过程,可认为是整理和消化知识的过程,通过总结知识也可以检验自己学习这一章知识的效果如何,及时得到反馈,并得以矫正。

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一、高一年级(我称此阶段为培养阶段)

在培养阶段,每章讲完后,主要是教师带着学生做总结,特别是元素化合物这部分知识,教给学生总结方法,一般向学生介绍三种方法。

(一)读书笔记法

即按教材知识顺序,根据个人的理解,将重点、难点用简要的语言记述下来。

(二)网络图示法

根据化学的特点,以代表元素及其化合物为主线,按物质间的相互联系,将全章的重点知识整理出来。这样,将知识网络化,易于记忆。

(三)联络图示法

用分子式表示各重点物质,用箭头指示出各物质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形成相互转化关系的网络图。画好联络图后,再向学生提出五项要求:

1.写出各步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2.是氧化一还原反应的,分析氧化一还原反应过程。(包括分析电子转移方向数目;氧化剂、还原剂等)

3.是离子反应的写出离子反应方程式。

4.描述某些反应的反应现象。

5.指出某些反应的实际用途。

经过高一一年的培养训练,使学生逐步学会总结方法。

二、高二年级(称为学生自我实践阶段)

高一一年的训练,学生已基本掌握了总结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亲自动手。一般利用高一升高二的暑假时间,让学生将高一学过的知识,按着自己的理解,重新做一次总结,开学后让学生交上来,升入高二后,每学完一章,便让学生先自己做章节总结,择其优者,在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在学生互相交流时,教师适时的引导补充,然后让学生将自己的总结重新整理,完善后上交,教师进行批阅。这样学生自己动手,看书,查资料,互相讨论,深思熟虑后。把知识重新组织起来,变成有规律的,自己认可的东西,这样做的结果,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自学习兴趣。

经过总结,学生对知识从无疑到有疑,又从有疑到无疑,提高了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向着深层次,高水平的阶段迈进。高二学年结束前,搞一次元素化合物部分章节知识总结的展览。这样又为学生提供了复习知识和互相学习的机会。

三、高三年级(称为再提高阶段)

有了两年的基础,在高三进行章节知识总结时,就可以以学生为主了,教师适当加以指导,有时分专题让学生讨论;有时提出难点让学生看书,查资料后来解释;有时让学生自己出一份单元测验题。其结果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通过对知识的总结,可以巩固和深化已学习过的知识,给应用知识打好基础,学生总结知识不是单纯的抄书,是经过看书、理解、重新组织,并选择适宜的表达形式,这样就发展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了自学能力。

这种“章节知识总结”法,我已坚持实践了多年,效果比较显著。几年的实践使我体会到:

1.采用“章节知识总结”法,训练了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习成绩有大幅度提高。

2.采用“章节知识总结”法,其过程中增加了学生的活动内容,发挥了学生这一主体的作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高一化学总结篇6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校职业精神培养框架思考五化并育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x.2017.03.001

abstractimprovethefive-yearcareerspiritofHigherVocationalCollegeStudents'trainingeffectiveness,intermsofpracticalexperiencesandlessons,for"fivemeasuresforeducation",namely"culturesystem,thetargetlevel,measuresofrefinement,strictexamination,summarizingthescientific"trainingpatternorframework,oristhekey.

Keywordsfive-yearvocationalcollege;careerspiritcultivation;frameworkthinking;fivemeasuresforeducation

五年制高职校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实效性从哪里来?就实践的经验教训来看,培养系统化、目标层级化、措施精细化、考核严格化、总结科学化构成的“五化并育”格局或是破题关键,本文基于实践思考,阐述“五化并育”的五年制高职校学生职业精神培养框架。

1培养系统化

培养系统化,主要是指五年制高职校学生职业精神培养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该是多部门、多学科、多主体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的育人事业。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依存于特定的经济社会大系统,脱离了特定大系统就难以发挥其应有功能”,①其职教模式的系统工程特质值得借鉴。就当下国内五年制高职校的办学体制而言,学校、企业、社会(家长、行业协会)、政府(主管部门及相关职能部门)是显性系统要素,各方人、财、物及育人理念、育人制度、育人策略、育人方式等相互激荡、相互融合,幻化生成关于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最宏观的育人生态系统,我们的现实主体――学校领导、系部领导、企业负责人、各科教师、各专业学生及其家长等就在这个系统里面“载歌载舞”。

预设国家政府的政策法规既定、社会行业的氛围导向既成,就学校主观能动性发挥的可能性及可行性而言,五年制高职校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系统化表现为:一把手校长团结带领分管校长及校级部门负责人目标明确、立场坚定、协调一致地决策、督导学生职业精神培养工作,力戒“事务主义”地偏离职教初心;系部一把手主任团结带领系部分管主任及专业教研组、教研室、工作室负责人立足实际、讲求实效、团结一致地执行、落实学生职业精神培养工作,力戒“本位主义”地切割职教初心;学校系部校企合作部门及负责人团结带领团队战斗人员认真负地开展突出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校企合作活动或项目工作;学科教师就自己的学科教学自觉主动的挖掘资源、创新办法、坚韧不拔地落实有关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教学目标;班主任团结学生家长教育班级学生脚踏实地、珍惜机会、点滴进取地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提高职业技能、提升职业素养及人文素养。这样一个系统,忌讳的是目标模糊、立场摇摆、形式主义、得过且过。

2目标层级化

目标层级化,主要是指五年制高职校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目标应该是一个目标体系,而非单一鹤立的目标。这个目标体系的鲜明特征是层级性,即由基础性目标、专业性目标、职业性目标组成的,由低级到高级、由具体而抽象的螺旋上升样态。这样的目标体系与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具体环节相联系,是一个“自然生成”的实践体系。

首先,人文素养及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基础,也是进一步培养从而成为更高基础的具体培养目标。五年制高职学生已经接受了9年义务学校教育及初级广泛的家庭社会教育,累积的人文素养及行为习惯不可避免地成为职校生活的素养前提。五年制高职校继续存在、虽有所损益的公共基础课教学及德育管理工作,抱持良好愿望打造职校生应该具备的更高层次人文素养及行为习惯,成就五年制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基础性目标。其次,专业素养及专业能力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特色化培养目标。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区划标志――专业理论、专业实训、校企合作、技能竞赛――使五年制高职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有较强的专业性。专业理论课教学、专业实训课教学主要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及专业能力,校企合作、技能竞赛则进一步强化或初步检验淘选这种素养和能力,综合成就的是五年制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特色专业性目标。最后,敬业美德或敬业精神是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终极目标。学生经由常规德育、常规教学的确定性教育培养,再经由校企合作、技能竞赛的非确定性磨砺锻造,其中行为习惯、素养、能力反复熔化、几经融合,最终使学生参差不齐地具备了“职业人”资质,这样的一个结果,就职业精神培养而言,成就了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职业性目标,也是职业学校能够达到的职业精神培养的最高目标。

3措施精细化

措施精细化,主要是指五年制高职校学生职业精神培养方案举措的制定和落实要精心细致,本着实践精神和实践原则,在做得到的范围内,对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每一个方面、每一个层面、每一个预期效果、每一个方法手段,都尽可能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必循”。精细化的哲学依据是实事求是及实践第一。

不忘终极目标,着眼具体目标,措施精细化主要表现为:(1)常规德育环节以学生人文素养外化及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为主要工作目标,在班主任工作管理中、学生常规管理中、学生干部培养使用中、德育活动开展中等,都应做到目标明确、计划周密、方案可行、过程可控、效果可期。(2)常规教学环节以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专业素养及专业能力为主要工作目标,在学科教学资源挖掘方面、在学科教学目标设置方面、在学科课堂教学实施方面、在课堂教学效果估测评价方面等,在充分尊重学科教师首创精神的前提下,都应有严格要求、严格检查、严格评判,要摒弃“我们这里只负责专业教育”②的态度和做法。(3)校企合作合作环节以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实践检验和实践提升为主要工作目标,在相关活动的组织开展中、在学生企业实习的组织安排中、在校企联合办学的进退取舍中,要努力做到教育宣传到位、组织实施严密、管控分歧有效、权益保护有力、效果评价及经验总结客观公正。(4)技能竞赛环节以学生职业精神全面展示和升华为主要工作目标,应该在承认“精英化”培养的基础上,理直气壮地较高标准地组织实施。在赛前、赛中、赛后的各个工作环节中、各个工作细节中都要有明确具体的目标、规范、预期及意外管控,要思考到位、规划到位、落实到位,要努力克服随意任性的工作安排或工作指导。

4考核严格化

考核严格化,主要是指五年制高职校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效果检验要立足长远、不忘初心、坚持原则、坚守标准,要敢于并善于做“恶人恶事”。学生职业精神培养具有明显的长期性、艰巨性、反复性,要想取得实际效果,就得有点滴进取的精神和意志,对待效果检查或验收,就得有严肃严格的态度和作风,就得做到“执章必严、违章必究”。

具体而言:(1)常规德育考核的严格性,主要是对学生的德育考核结果要严肃对待、严格按标准执行奖惩,对于德育考核不合格或问题严重的学生,学校、系部、班主任、家长要协商一致地“治病救人”,杜绝不了了之、无原则迁就或“徇私枉法”。(2)常规教学考核的严格性,主要是对学生在校常规学习效果的严格考核或评价,关键是探索实现切合实际的“教考分离”,杜绝“自行出卷、自行考核、自行阅卷、自行评判”的无效考核模式。(3)校企合作考核的严格性,主要是基于严肃、公正、透明的校企协议,由校企双方(最好引进第三方甚至第四方,比如政府、行业协会、家长等)栏窨己搜生合作过程中的表现、成效、问题等,作出带有继往开来性质的客观评价,杜绝“无考核”或只交材料的“无效考核”。(4)技能竞赛考核的严格性,主要是基于“精英化”教育培训的现实考量,更高标准、更严要求地考核参赛学生的过程行为及思想觉悟,严格执行退出机制,杜绝以“大赛成败论英雄”或“一个奖牌遮百丑”的评价恶习。

5总结科学化

总结科学化,主要是指五年制高职校学生职业精神培养既要有实践探索,也要有理论思考,要重视针对性科学研究,围绕“合规律、合目的、合利益”三原则进行经验总结或教训反思,推动职业精神培养“从经验型向科学型、从专门化向专业化”③转变。合规律,即符合职业精神培养的教育逻辑;合目的,即符合职业精神塑造的“初心”;合利益,即符合最广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核心诉求。

首先,要进一步增强总结意识。无论是职业精神培养的哪一个方面、哪一个环节,总会有好的做法和经验,也免不了会有失败和教训,后续的培养工作必须在这些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前行,没有总结会迷失学生职业精神培养事业健康发展的科学逻辑。其次,要进一步鼓励总结行为。对职业精神培养的总结免不了要说长道短、扬长避短,免不了要与传统培养惯性相冲突,不能因为害怕丢面子、伤感情或惹是非而回避总结,也不能避重就轻、似是而非或无关痛痒的瞎总结,应该实事求是、正大光明地进行科学总结。第三,要进一步提升总结能力。总结是需要技能技巧的,总结能力或本领是需要不断提升的。对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总结能力突出表现为:对总结时机的把握能力、对总结角度的选择能力、对总结方式的创新能力等。第四,要特别关注总结效能。总结不是为了做事有交代,不是为了做事留痕迹,更不是为了各种创建准备验收材料,从根本上讲,总结是为了更好更快推动后续工作。对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总结,必须保持清醒的、一贯的提高后续培养工作效能的良好愿景,坚决摒弃好高骛远、天马行空、与当下及未来实践缺乏足够相关性的总结习性或做派。

注释

①励效杰.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经济解释[J].职业技术教育,2016(13).

高一化学总结篇7

关键词:高中生;高中数学;反思;培养习惯

“注意总结”是解题环节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首先,“总结”最直接的功能是将解法简化,认识升华。因为过于详细的解答反而淹没了主要的思路,弊多益少。要取得长足的进步,就应当从解答中提炼出主要步骤。其次,“总结”也是掌握解题规律、积累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过程。据此,教学中应注重以下几个习惯的培养。

一、养成解后总结的习惯

如果多做题是“由薄到厚”的学习、接受的过程,那么勤总结就是“由厚到薄”的消化、提炼的过程,也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增识过程。多做题,就可以多见、多知、多学;勤总结,便可以见而识之,知而识之,学而识之。这样,便能从解题和解后总结中,获得见识、知识和学识。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多做题,勤总结的目的,其实是为了生成一个良好的解题知识网络,这一知识网络的系统化、条件化、策略化和自动化的程度越高,解题者表现出来的解题能力就越强。而有些学生平时不善于进行概括和总结,他们的脑海中往往只是一些孤立的知识点,解题知识网络的系统化程度不高,当需要时无法自觉、顺利地进行检索和提取。正是基于对解题总结的重要性的认识,波利亚也特别把“总结”列为了解题四环节之一,并指出:“工作中最重要的那部分就是回去再看一下完整的解答。通过考察他的工作过程和最后的解答形式,他会发现要观察认识的东西真是千变万化,层出不穷。这样,通过解题后的回顾、反思与总结,就有利于发现解题的关键所在,并从中提炼出数学思想和方法。如果忽视了对它的挖掘,解题能力就得不到提高。因此,在解题后,要经常总结题目及解法的规律,只有多做题、勤反思、尚总结,才能“站得高,看得远,驾驭全局”,才能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养成归纳总结的习惯

比如章节小结等,因为只有小结才能理出头绪,提炼出规律,才能引发新一轮的思索,才能产生疑问,从而解决问题,透彻明悟。每学完一节一章后,要按知识的逻辑关系进行归纳总结,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专题化,这也是再认识的过程。它对进一步深化知识、积累资料,灵活应用知识,提高概括能力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若能从中悟出驾驭知识的认识规律,则必能学出高水平。因此,要学会高度概括、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这样就能把分散在各章中的知识点连成线、辅以面、结成网,使学到的知识系统化、规律化、结构化,这样运用起来才能联想畅通,思维活跃。

三、养成写数学学习心得的习惯

写数学学习心得,就是记载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思考、认识和经验教训,领悟数学的思维成果。把所见、所思、所悟表达出来,能促使学生数学经验、数学意识的形成,以及对数学概念、知识结构、方法原理进行系统分类、概括、推广和延伸,从而使学生对数学的理解从低水平上升到高水平,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学生平时的“随笔”,不仅提高了学生对数学的认识水平,防止今后的重复错误;而且也是教师的“好参谋”,我们从中看到不少问题:比如,复习课上,以往的经验中认为的“难点”,在这些学生中也许已经不再是问题了;可是学生能轻易理解的知识,他们却“转不过弯来”。学生这些记录的内容,还有许多应该深挖的东西,且每个学生写出的内容也应是不尽相同的。可以在课前练习中产生的问题列举下来,在课上订正时将错题改正过来,在课后复习中将答题出错的教训和得分的经验记录下来。这样像日记一样,形成每个学生自己的数学学习心得。通过独立答题,使学生在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对相应技能的掌握,从而加强对学生毅力的考验,使所学知识由“会”到“熟”;通过解决疑难,使受阻的思维变得思路畅通,使易错的地方得到强化,并在长期坚持中培养了锲而不舍的精神,使所学知识由“熟”到“悟”;通过系统小结,使学生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以教材为依据,参照学习心得与有关资料,进行分析、综合、类比、概括,揭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经常性、多层次的小结能使所学知识由“悟”到“通”。

尽管学生之间的差距仍然存在,但是优生不自傲、差生有信心,绝大多数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焕发出勃勃生机。以往老师上课提问很少,能回答问题的同学更少,所以到后来老师也就不提问了,整节课都在讲,学习差的同学越来越跟不上。以致于听不懂的、没兴趣的同学干脆就看其他科目的书,也有趴桌子睡觉的。可见,写数学学习心得,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而且也能促使学生数学经验、数学意识的形成,以及对数学概念、知识结构、方法原理进行系统分类、概括、推广和延伸,从而使学生提升对数学的理解,激发各个层次学生的积极性,转变其学习态度,进而相应地提高学习的效果。

参考文献:

高一化学总结篇8

【关键词】化学习题教学创新设计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1.156

进入高三化学总复习阶段,习题教学是化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如何搞好化学教学中的习题教学,是搞好高三化学总复习教学的关键之一。在进行校本研究活动中,我对高三化学总复习中的习题教学课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和实践,得到了一点体会。并上了一节“校本教研”习题课。现就如何提高高三化学总复习中的习题教学谈一下我的个人体会和做法,与同行探讨。

高考的目的是为高校选拔有发展前途的新生,但同时必须考虑有利于促进中学化学教学的顺利进行,这就是统帅高考化学命题的主导思想。从近几年化学科高考试卷来看,试卷的整体结构,已趋于标准化、规范化和相对稳定,考查的化学知识范围、题型结构、知识结构、难易程度和学科能力层次要求都处于国家考试中心颁布的《化学科考试说明》规定的比例。i卷与ii卷分工明确,前者以考查化学基础知识为主,但也组织了一定能力的考查,后者以能力考查为主,但注意了能力与化学基础知识的结合。其具体做法如下:

一、提高效益精心编题

教师是教学组织者,又是教学的倡导者,在复习每一章节前,教师就应做到心中有数,本章节在教学中的地位怎样?是通过哪一种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要达到何种的教学目的。教师则应依据所对应的教学目标来设一定的化学习题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上氨气的喷泉实验时,我就设计了以下习提纲让学生思考:

1.喷泉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2.依据物理学规律,何时能产生喷泉?

3.以下情况能否产生喷泉?(液体为大烧杯中液体,气体为圆底烧瓶中的气体)

a、水与氯化氢B、naoH溶液与Co2C、液溴与乙烯

4.如果去掉胶头滴管,如何能使喷泉喷起来?

课前教师根据所提出的问题预先准备好实验仪器和实验药品,课堂上要求学生针对所提出的问题自行设计并动手实验。有了问题,再辅助以必要的实验,整节课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讨论也异常激烈。这样不但将复习内容与课本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而且使学生更好的掌握了喷泉实验的原理,同时提高了学生对实验的设计能力和对实验的动手能力,将学生思维层次引向纵深。第二个问题的设置与物理学产生了紧密的联系,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学以致用的学习原则,融入了化学学科与其它学科间的联系。课堂上学生还针对本问题进行了必要的数据测量与计算得出了产生喷泉的相关数据。因此,这种围绕教学目的设计的习题教学,既较大程度的激发了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复习效果,又开阔了学生视野。

二、明确目的精心练题

教师选题,并不是漫无目的的拿出几个题目甚至是别人已组建好的一整套化学试卷来给学生一做了事,必须要明确每一个题目的功效所在。也就是说,教师在组卷之时必须明确每一道题目考查了学生哪些知识点,依据《化学考试大纲》的能力要求明确每一道题目考查了学生的哪些能力与思想品质,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应注意哪些学习方法等。例如在复习氧化还原反应是依次序进行的这一知识点时,我就设计了以下两道题目让学生思考和讨论:

1.在含1mol的Fe3+、Cu2+的溶液中加入amol的锌,当a取值不同时,溶液中的阳离子有哪些?是否有固体剩余?剩余的固体是什么?

2.在含1molFeBr2溶液中通入amol的Cl2当a的取值不同时,写出对应的离子方程式。

通过讨论以后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分析,两道题目的相同点是从不同的角度对氧化-还原反应是“依次序进行的”这一知识点的考查,不同点是第一题是不同氧化剂中加入同一种还原剂,当量不同时反应不同;第二题是不同还剂中加入同一氧化剂,量不同反应不同。因此两道题目的思维能力相同,考查知识点相同。要能正确的得出结论,学生还应掌握中学化学中常见氧化剂氧化性强弱、还原剂还原性强弱等记忆能力的考查,并且还要掌握氧化剂氧化性强弱、还原剂还原性强弱的比较规律,同时还应熟练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与技巧等相关知识体系。当学生明白以上两道题目的思维能力后,教师就应引导学生归纳出中学范围内中所有量不同反应不同的所有化学反应,将它们分类整理并及时的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相关能力进行全面的梳理。

三、侧重鼓励高效讲题

每一班级里,由于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不同,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不同,就会在学习能力上产生好、中、差等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此,教师在习题教学中应充分了解每一道题目哪些学生会做,哪些学生不会做。具体的每一个题目是针对哪些层次的学生进行考查。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习题讲评时有针对具体的学生进行习题教学,采取或详讲、或略讲、或个别辅导等具体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做到具体的、分层次的、依据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习题教学。之所谓教学的好与坏在课外而不在课内。切不可每一道题目都面面具到,教师讲得口若悬河,学生却昏昏欲睡。这样不但浪费了高三化学总复习中的有效时间,而且是收效甚微。

四、善于联想总结归纳

高一化学总结篇9

    中国高校规模扩张是在教育适龄人口对高等教育需求增长、精英教育转为大众化教育的背景下,中国政府为了克服亚洲金融危机影响,采取加快高校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招生规模,以此拉动内需的一项举措。此后,高校招生规模经历了跨越式增长,与此相关联的是,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就业形势严峻,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是社会经济结构转型期,需求与供给关系失衡所引发的矛盾。从数量关系看,高校扩招导致大学生就业数量增多,求职就业成功机会减少(曾湘泉,2004)。从结构关系看,行业吸纳大学生就业特征与供给结构的脱节导致大学生就业难(孙凤,2008)。从数量与结构的关系看,结构性失衡加剧和放大了大学生就业难(杨河清,2009)。本研究从大学生就业供给总量与结构的关系入手,试图回答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与就业供给总量是否有关。分析制约大学生就业规模增长的因素,探讨如何缓解大学生就业供给总量与结构性失衡的问题。

    图1显示,1999~2009年普通类高校总量增长了2.15倍,其中本科类高校增长了1.82倍,专科及职业类高校增长了2.56倍,大学生就业供给总量环比增长87.15%,劳动力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重提升了8.8%。

    

    图1 中国高校规模扩张的变动趋势

    注:图中数据根据相应年份的《中国教育统计年鉴》计算整理得出。

    就人力资本理论而言,劳动力年龄人口接受高等教育比重的提高,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但从大学生就业供给总量与结构的关系看,总量是结构的分布形式,结构是总量的特征。因此,大学生城镇就业与社会人口结构、城乡结构、就业结构和专业供给结构关系密切,并成为影响大学生城镇就业规模的主要因素。

    二、城市化、工业化发展与大学生城镇就业规模的变动

    一般而言,城市化发展水平高,有利于大学生城镇就业规模的增加。工业化程度决定着大学生就业结构的分布与构成;大学生就业供给总量与城镇新增就业需求总量受此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一)城市职业分布的多样性决定大学生的就业流向

    职业是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基本导向,职业特征是城市化发展的具体体现,专业化分工的深化与城市化发展相互作用,促进职业结构的多样性。职业结构的多样化程度与经济的发展呈正向变动趋势(于蜀等,1999)。大学生在城市就业,也是职业需求结构与城市发展相互促进关系的反映。职业与城市化的关系对大学生就业流向的影响,体现在职业的多样性与就业空间的选择上。职业多样性在城市分布的特征,决定着大学生的就业流向。因此,城市化发展水平是影响大学生就业需求与供给总量的因素。

    (二)城市化发展水平与大学生就业规模的关联性

    图2显示,中国城市化率、城镇就业人口比重、大学毕业生占城镇新增就业人口比重和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占劳动力比重均保持上升的态势。上升的幅度分别为11.81%、10.12%、22.7%和8.8%,城市化率与上述比重保持正向的变动关系。从变动的幅度看,大学生就业供给规模经历了大幅增长的过程。城市化率的提高与城镇就业人员及大学生就业占新增城镇就业人员比重的提高存在正向的关联。高等教育规模增长幅度超出城市化率的增长,是制约大学生就业规模的因素之一。

    

    图2 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高等教育规模与大学生就业关系变化

    注:图中数据根据相应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计算得出。

    一般认为,一个国家高等教育规模与城市化率存在正相关的关系(何志方,2001)。由于中国城市化率的提高速度,远低于大学生就业供给增长的速度,因此,高校规模扩张与毕业生就业供给总量增长,必然要受其发展水平的制约。用相应的比例关系衡量,城市人口规模与高校人口规模的增长应保持相对合理的比例关系。大学生就业供给总量增长远超于城市化率的增长,说明高校规模扩张与城市化进程关系不协调,所产生的问题是影响大学生就业需求与供给关系平衡的因素之一。

    (三)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的不协调对就业水平的制约

    相比较而言,城市化率总体上保持上升的趋势,而工业化率却出现前高后低的状态。工业化率滞后于城市化率,反映了工业经济驱动城市化发展力量的分散。工业化集中度不高,高端产业发展滞后,城市人口规模的两极分化与工业经济结构的粗放,两者间的矛盾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百万以上城市人口规模比重偏低,影响工业与服务经济结构的就业效应。

    2008年中国100万以上城市市区人口仅占18.6%,50万以下的城市人口占63.4%,50万~100万人口占18%(国家统计局,2009),从城市人口规模与经济发展的角度衡量,城市人口规模达到100万人以上,才会为工业和服务经济的繁荣提供需求。工业化集聚水平不高又制约城市规模的扩展,高端产业的缺失,导致生产性服务业有效需求不足,制约其产业就业效应的释放,也影响大学生城镇就业的水平。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水平受其自身的结构缺陷影响,导致工业和服务经济发展空间布局不均衡,形成大学生就业在不同城市间分布规模的差异。

    三、高校科类、层次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动

    就业结构反映了各生产部门劳动力需求在不同行业和职业中的比例关系、不同经济部门所承担社会分工性质及相互联系的程度,决定其专业就业规模的分布。

    (一)科类结构变动方向与就业需求

    表1显示,综合类、财经类和政法类高校所占比重上升,其余科类高校比重下降。按高校类型占比高低排序依次为:理工类、综合类、师范类、财经类和医药类,这些科类高校占高校总数的85.33%。高校内部横向结构变动特征表现为综合类高校比重上升。在高校规模扩张的同时,专科类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单科类高校变为综合类高校,采取“向上攀高”的价值取向,是导致大学生就业供给类型与需求相脱节的影响因素。综合类高校比重上升,意味高校研究型就业供给数量增加,而对应于企业,应用型岗位是绝大多数企业的需求。高校规模扩张与就业供给类型的错位,扩大了大学生就业供给总量与结构性的矛盾。

    

    (二)供给规模与就业规模

    从总量与结构关系看,总量扩张是结构变化的原因,结构变化是总量分布规模的特征。高校专业科类结构,是学科间比例关系的反映。对大学生就业而言,是就业供给规模在不同专业科类分布的比例关系构成的状态。

    图3显示,按专业科类大学生就业供给规模增长高低排序为:文学类、理学类、教育类、法学类、管理学类、医学类、工学类、哲学类、农学类、经济学类和历史学类分别增长了723%、432%、419%、402%、370%、330%、325%、209%、203%、184%和173%。高校专业科类规模变化,呈显著的不均衡分布状态。

    

    图3 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科类供给结构规模变动

    注:图中数据根据相应年份的《中国教育统计年鉴》计算整理得出。

    高校规模扩张引发了专业科类规模结构的失衡。高校专业科类规模结构不均衡的变化是规模扩张的结果。就高校内部而言,为了减缓投资兴建新校区负债的压力,选择设置“投入少,见效快”新专业,也是影响学科规模分布不均衡增长的因素。

    表2显示,城镇行业就业增长幅度最大的为58.79%,最小的为1.38%。与此相对应的是高校就业专业科类供给规模远大于其行业就业增长幅度,两者间增长呈典型的不对称状态。

    

    高校专业科类供给规模超出城镇行业就业规模的增长,将彼此间客观存在的需求与供给的平衡关系推向失衡的状态,表现为总量增长下的结构失衡。

    城镇行业就业增长幅度是由GDp增长的就业效应决定的,高校专业科类规模结构也应与此保持相应的比例关系。中国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规模与城镇就业行业规模增长,犹如高速列车与普通列车,二者在速度上存在较大差异。这是部分学科专业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所在。

    (三)供给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差异

    1.专业科类层次结构变动与规模的扩张

    表3显示,从总体上看,本科毕业生就业供给比例保持下降的态势,从1999年的52%下降到2009年46.23%,本专科比从1∶0.92调整为1∶1.16。但各个学科调整变化的方向不尽相同。就业供给的本专科比处于上升的学科依次为:经济学、法学、文学和理学;处于下降的为:教育学、工学、农学、医学和管理学。从本、专科学生比例的变化可以看出,高校试图采取调整部分专业层次的办法,以缓解其专业就业困难的状况。然而,受专业科类规模的限制,其效果并不显著。在总量不断增长的前提下,通过改变学历层次的办法,缓解部分学科专业的大学生就业压力,实属“无奈之举”。

    

    2.行业就业层次结构变动与专业科类层次结构变化的差异

    大学生就业专业科类供给层次反映了高校内部产出的纵向结构,不同专业科类本、专科生比例的变化应与行业就业层次结构变化趋势相吻合,即行业就业层次结构变动应与高校专业科类就业供给层次结构变化方向相一致。

    表4显示,大学生城镇行业就业本、专科生之比处于上升的行业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电力、燃气和水的生产供应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及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和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在这些行业中,本科生就业数量增长的幅度要大于专科生。本、专科生之比处于下降的行业为: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建筑业、住宿和餐饮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在这些行业中,专科生就业数量增长幅度高于本科生就业增长的数量。在其他行业中,本、专科学生之比呈微幅变化,本科生就业数量增长幅度略大于专科生。城镇吸纳本科生就业高于专科就业的行业为: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这些行业具有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特征。

    

    3.行业就业层次结构分布变化特征及趋势

    不同行业就业层次结构变动呈现以下特征:(1)知识与技术密集型或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对本科生就业吸纳能力优于对专科生吸纳能力。(2)服务业中,大学生城镇就业层次结构具有向上的趋势。说明服务业利用现代先进技术和管理科学,促进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技术及人力资本要素对行业驱动的作用在增强。(3)服务业就业层次结构的变动为相关学科专业的本科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与其他产业相比,在服务业内部,大学生就业层次向上变动的行业多于向下变动的行业。在部分劳动密集型行业中,大学生城镇就业层次结构出现向下调整的态势。

    4.不同行业就业层次的结构效应

    按照大学生城镇就业行业变动幅度大小排序,正向变动行业依次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教育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房地产业,制造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和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大学生就业层次结构上升幅度分别为:0.53%,0.48%,0.42%,0.27%,0.23%,0.15%,0.12%,0.11%,0.09%,0.04%,0.03%,0.03%。就业层次负向变动的行业为:农林牧渔业,建筑业,住宿和餐饮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业,采矿业,变化的幅度分别为:-1.56%,-0.64%,-0.39%,-0.23%,-0.21%。除农林牧渔业具有特殊性之外,行业最大变动幅度为0.64%,最小的仅为0.03%,说明大学生城镇行业就业层次结构相对稳定。从行业就业层次具有相对稳定的特征与技术结构变动的关系看,技术结构的重大突破,是改变就业行业层次结构的影响因素。因此,技术结构的渐进变化是大学生城镇就业层次结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原因。

    5.大学生城镇就业层次结构适应性

    按高校专业科类供给层次结构变动幅度从高到低,依次为:教育学、文学、理学、哲学、工学、医学、管理学、农学、经济学和法学,变动的幅度幅度分别为:1.19%、1.07%、1.01%、0.85%、0.84%、0.81%、0.65%、0.47%、0.28%和0.2%。从城镇就业行业层次结构与高校大学生就业专业科类层次结构变动的幅度看,高校大学生就业专业科类层次结构变动幅度,高于城镇行业就业层次结构的幅度。

    大学生就业专业科类层次结构变动幅度,反映高校各门类本专科生就业供给比例关系的变化,专业科类层次结构变动幅度应与城镇行业就业层次结构变动幅度相吻合。从高校专业科类层次结构与大学生城镇就业层次结构的关系看,两者间关系的协调与否,决定本专科生就业的状况。从城镇行业大学生就业层次结构与高校就业专业科类层次结构变动的方向看,农学、工学、经济学和理学与就业层次结构变动方向相一致,其他学科层次结构变动方向,存在与大学生城镇行业就业层次结构变动方向不一致的现象。

    其一,高校专业科类层次结构与城镇行业就业层次结构的差异性,缘于高校本专科设置比重调整的幅度过大。问题的原因在于,一是由高校数量不断增加而引起的层次结构变化,二是由于部分专业科类的专科生就业困难,不得不采取增加本科层次的办法,减少专科数量来缓解部分专业的就业压力。两项因素的叠加,是形成差异性的主要因素。大学生就业供给与需求层次结构关系的不匹配,加剧了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由此得到的启示是,高校就业本专科设置比例不宜进行大幅度的调整,大学生城镇就业层次结构是技术结构变动关系的组成部分,本专科设置比例关系调整变化,应符合行业技术结构的变动趋势。

    其二,高校专业科类规模结构受总量的制约,加大了就业供给层次结构调整的难度。高校专业科类及相互间比例关系的变化,是总量规模分布于不同专业科类的数量对比关系。从总体上看,高校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比例关系适当,但在专业科类之间规模结构差异较大。说明高校在大学生就业供给总量不断增长的条件下,规模结构调整的余地不足。

    其三,大学生城镇就业行业层次结构与产业结构相互作用,决定高校专业科类供给层次结构调整的幅度与方向。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大学生就业层次结构的影响体现在农林牧渔业大学生就业层次重心呈缓慢下移的趋势,制造业就业层次结构变化呈上下小幅波动,服务业就业层次结构从总体上保持上移的趋势。大学生城镇就业层次结构变动具有相对稳定性,就业层次变动的幅度取决于产业结构转换与技术结构升级的速度。

    四、规模结构与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形成

    高校规模扩张与大学生就业专业科类结构的变化,体现在各学科专业间比例关系及专业供给规模的变化。

    (一)高校专业科类结构与大学生城镇就业结构的变动

    高校专业科类结构与毕业生就业行业结构存在相互的关联,城镇行业就业结构,吸纳大学生就业专业的特征,决定其专业就业的构成。

    1.规模结构的“驼峰曲线”效应

    图4显示,在11个一级学科比例结构中,理工类占41.14%,农学占1.83%,其他社会科学类占57.03%。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总体的比例关系看,总体上,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产业结构相适应,但学科内部结构性矛盾突出。从高校专业科类规模结构看,专业科类构成比重变化呈“驼峰曲线”形态,出现了此学科专业膨胀、压缩,彼学科专业又膨胀的现象。如经济学“驼峰曲线”的削减,相对应的是文学类与管理学类的“驼峰曲线”的形成,造成就业供给量的持续增长。因此,学科就业专业供给规模在一定时期内增长过快,是产生“驼峰曲线”效应的原因。一级学科规模与其分级专业规模具有传导的作用,在以下数据统计中,将进一步分析验证。

    

    图4 毕业生就业专业供给结构变动

    注: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相应年份数据计算整理。

    2.“驼峰曲线”效应与就业压力的增加

    表5显示,高校学科专业布点数,在50%左右的共有12个,分布在工学、经济学、文学、法学、理学和管理学学科,这些学科就业供给比重达到84.61%,是大学毕业生就业供给规模最大学科专业群,说明在学科群内部、部分专业同样存在lwxz8.com北京写作论文“驼峰曲线”效应。由高校学科专业就业供给规模引发的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的矛盾,从形式上是相同学科就业供给规模过于集中,导致了毕业生就业供给与需求关系的不平衡,但其矛盾的根源在于受规模增长的制约和高校内部对自身利益的追求,以及市场周期性热点的诱导,而导致大学生就业需求与供给关系的扭曲。

    

    3.城镇大学生就业行业结构的变动与就业趋势

    表6显示,按三次产业划分,在城镇大学生就业生就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呈微幅上升,第二产业从12.55%上升到17.76%,第三产业①从87.4%下降到82.17%。从城镇行业大学生就业变动趋势看,第二产业大学生就业份额增加。说明现阶段中国工业经济处于高速发展期,对理工科大学生就业需求增长较快。国家将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制造业作为实体经济的重要支撑,理工科毕业生在第二产业就业份额依然会保持增长。

    

    在第三产业内部,14个行业中,有9个行业城镇大学生就业比重上升,5个行业出现下降。说明服务业内部结构变动与大学生就业关联效应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对大学生就业规模增长具有正向的效应。在大学生城镇就业处于上升的行业中,既有生产性服务业,也有生活性服务业和公益性服务业。从行业与大学生城镇就业的关系看,生产性服务业对大学生就业需求增长最高,其中上升最快的为租赁与商务服务业,大学毕业生在行业就业中比重上升了1.69%,说明在服务业内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能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将带动生产性服务业需求的增长,大学生在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的就业规模会保持相应的增长。(2)其他服务业大学生就业行业比重保持上升。在生活类服务业中,大学毕业生城镇就业的行业比重有小幅增长。伴随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和居民收入增长,以消费服务为对象行业的发展与大学生城镇就业的关联作用在逐渐增强,在公益性服务业中,大学生在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城镇就业行业比重的提高,是中国政府改善民生、加大相关领域资金投入与政策支持的结果。(3)服务业内部结构的优化与政府制定促进行业发展的政策,对大学生城镇就业规模增长具有积极的作用。大学生城镇行业就业结构中,处于下降的有教育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教育、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业是大学生城镇就业比重最高的行业,尽管其城镇就业行业比重从58.83%下降到49.73%,但依然是吸纳大学生就业最多的行业,说明服务业内部,大学生城镇就业分布的结构有所改善。

    大学生城镇就业,在服务业内部,从过度集中在公共分配领域,向生产性服务领域转移,是未来大学生城镇就业行业变动的发展趋势。在公共基础性的领域,政府资金和政策的引导,对大学生就业行业规模增长具有促进的作用。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高校招生总量增长与大学生就业专业规模膨胀存在因果的关系。总体上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学科设置比例关系适当,而专业结构却存在失衡的现象。说明总量增长是结构失衡的原因。若通过结构优化来缓解就业总量的压力,必须要有结构调整的空间,但从大学生就业需求市场总体上看,供不应求的专业很少,而供大于求的专业要远高于供不应求的专业,所以高校调整专业结构空间有限。从这个意义上讲,总量与结构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总量增长过程中导致的结构性失衡是大学生就业的核心问题。在总量保持增长的条件下,大学生就业依然会延续结构性失衡的状态。尽管可以通过专业规模结构的调整缓解部分矛盾,但要彻底解决问题,需要经济结构的持续改善和高校内部改革深化。

    从城市化率提高与城镇就业规模保持正向的关联效应看,城市化率高于工业化率,大学生城镇就业的服务业比重增长幅度应该高于制造业,但从大学生城镇就业的实际情况看,却与此相反。说明中国工业经济与服务经济的联系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工业经济为服务经济创造的需求不足以支撑服务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影响城市发展质量的提高和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大学生城镇就业规模也由此受到制约,基于上述研究,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根据工业经济与服务经济联系的紧密度不高,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的现状,中小城市的发展要以加强工业与服务经济的联系为着力点,以产业链集聚为政策的导向,以区域分工合作为纽带,在工业化项目、招商引资、项目审批、计划用地和人才引进等环节,优先向符合产业政策、促进上下游产业分工协作、有效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对地方服务经济具有促进作用的项目倾斜。并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形成以优化产业结构,工业和服务经济齐头并进,城市经济和人口规模增长相互依托,就业需求增长的效应。

    第二,适度控制招生规模增长幅度,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控制专业规模结构。对就业率低于一定限度的专业,应以学分制为依托,允许在校生选修第二专业,并实行相应学费减免政策,为大学生就业提供选择专业的机会。扭转进校后专业固定不变的“身份”。建立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环节的评价机制,改变由主管部门评价高校绩效的方式,建立由用人单位和行业组成的第三方评价委员会,以扭转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脱节的现象。采取政策引导,建立大学生“向下”流动和“向上”发展的机会均等的通道,并为其在基层发挥作用,创造工作条件,扭转大学生“沉下去”,“上不来”的现象。

高一化学总结篇10

                 蕲春县白河中学化学教研组  

 

    化学在初中阶段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学科,初中三年的学习中,只有在初三的年段里有化学,是因为必须经过初一、初二的学习打好一定的基础,才可以在三年级学习。而学习的初中化学内容都是为了给高中继续学习化学打基础,因此,要想继续上高中学习,初中的化学必须学好,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化学教研组根据这么多年在教学一线的工作,我和杨老师总结出了一套适合初中化学教学的五步教学法。在这里和大家探讨。

第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实践中,兴趣对人的活动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浓厚的兴趣将是人们刻苦钻研、勇于攻关的强大动力。""学生只有对化学感兴趣,才想学、爱学,才能学好,从而用好化学。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我们教学的第一步。

1、化学这门课已经给学生吊足了“胃口”学生都已经入学两年了,但是还没有接触过化学,对此学科会有一定的期待和好奇,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在初三化学的第一课《化学使世界变得绚丽多彩》,就会给学生展示一个新奇的新世界,让学生大开眼界,让学生知道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与化学息息相关,学习化学会使人们的生活品质得以提高,化学还创造出了许多神奇的事物,等等,这样谈一堂课之后,大多数学生都被化学这一新的学科所吸引,她会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去学习这门课程的。

2、上完第一课之后,接下来的第二课的学习并没有给学生带来失望,仍会给学生带来新鲜的事物,那就是演示实验。当你拿着各式各样的化学仪器走进教室时,学生的眼神都会变得亮起来,期待着会有一个什么好玩的事情发生,这样的一堂课也会非常成功的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的。用实验来吸引学生,是我们化学学科的一个法宝,在一年的学习中,先接触演示实验,再让学生在教室动手实验操作,之后再让学生进化学实验室循序渐进的一步一步的让学生的学习走上正轨。

通过上面的方法学生的兴趣都有了,但是光有兴趣是不够的,这个时候就要教会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

第二步:让学生有信心学习化学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充分体现了启蒙性、基础性。初中化学的教学是对现代的青少年(未来社会的劳动者)进行“科学教育”的主渠道,是实现化学教育社会化、科学化的重要环节。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在实际教学中,我常常运用“需要原则”。首先,选择能够满足学生现实需要的内容,先引起学生兴趣;其次,在学生对这些知识已经掌握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一些有点超越常规但又在情理之中的问题内容,再次引起的学生兴趣,因为这样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了解的欲望;最后再提出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此循序渐进。力争做到让每位学生都对自己的未来的化学学习充满信心。

第三部: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比如关键的记忆法。要学好化学,记忆很关键。初中化学内容多而散,需要记忆的内容比较多。我们应采取以下方法加强记忆:①理解记忆。理解记忆是建立在对事物理解的基础上依据事物的内在联系,运用有关的经验所进行的识记。如对质量守恒定律的记忆,应理解“参加”的含义是完全反应。“守恒”是反应前后各物质的总质量相等。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是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都不发生改变。再进一步理解得出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也不改变。②要点记忆。对复杂的概念、性质、操作可概括成要点,使记忆的内容简单化。如过滤的操作,概括成“一贴、二低、三靠”。氢气还原氧化铜的步骤归纳为“氢——灯——灯——氢”。③规律记忆。化学知识是有规律的,掌握了规律就能记忆知识、理解知识、应用知识。应注意总结规律、发现规律。如学习盐酸、稀硫酸的化学性质后,总结出酸的通性;通过实验,总结出金属跟酸、盐反应的规律。这样,记忆就很深刻,运用就更灵活。

第四步:打好基础。

初中的化学就化学学科的基础,因此抓基础就尤为重要。课本上的一些知识比如元素符号,化学方程式,前20号元素等都是要求学生必须会,如果不会的话,接下来的学习学生就会没有兴趣,没有动力,和老师以及其他同学之间的共同语言就越来越少了,慢慢的变成差生。为了防止这样的学生出现,我们利用考试本来解决这个问题。每天的课前5分钟都是考试的时间,在前一天告诉学生要考的内容,考完一定要及时反馈,一般我们都在当天就反馈,通过每天的这次小考,对每一位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都了如指掌,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并根据学生的知识情况制定下一步的教学,绝不赶进度,直到学生扎扎实实的掌握了基础知识我们才进行后面的学习。这样后进生的产生就减少了。但是由于时间有限,我们的进度总是很慢的,到最后的总复习的时间就很紧。所以,现在我们将这样的教学方式在上学期应用。

第五步:及时总结和反馈。我们教研组在教学中非常的注重及时的总结和反馈。总结分为课堂小结,作业总结,考试总结,实验总结,单元总结等,每一项总结都是在集体备课时我们将每个班的情况进行讨论后,再共同拿出一个共同的方案,再根据自己班级的情况做适当改动和添加。比如,单元总结,我们化学课本中共有12个单元,这每一个单元的总结形式都不同,比如第一单元我们就以道实验室做实验的方式进行总结,如果实验操作规范就一堂课通过,如果存在问题回到教室再强调相关问题,使学生即使出现了问题也能及时改进;再比如第六单元的总结,这是一个大单元,内容多且杂,学生每次都会在这里出问题,所以,这个单元的总结我们就会分两步,第一用知识脉络图给学生展示出来,再将各物质间的关系逐一讲解,学生边记边听,将所记内容当做书签放在第六单元的卷首,以后会一目了然。最后再强调一点,第六单元与三有关。第二用化学方程式总结第六单元,将所有的本单元的化学方程式进行组合用箭头将它们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经过这样的总结学生的知识会掌握的很扎实。所以,总结对学生的帮助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