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五年级数学学习总结十篇五年级数学学习总结十篇

五年级数学学习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8:17:28

五年级数学学习总结篇1

我们对五年级部分出错的学生进行了访谈,整理后可以将错因归为两类:(1)由于题中两个问题非常相似,学生分不清哪个是求具体数量,哪个是求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要么都当成量,要么都当成率,或者思维混乱,分不清谁除以谁。也就是老师常说的“量”“率”不分。(2)学生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低年级求份数时,总数大于份数并且能够被份数整除。但到了五、六年级,学生的思维还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遇到份数比总数大或结果不能用整数表示时,感觉无从下手,凭感觉行事。

读懂了学生的错误,教学研究就能有的放矢。老师们围绕“区分量和率,学生的困难在哪里?”“针对学生的困难如何改进教学?”进行了研讨。首先从学习内容本身来分析,分数既可以表示实际数量,还可以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这是分数所具有的“量”和“率”的双重功能,与学生之前熟悉的整数、小数都不同,学生在建构上会存在困难。其次,从教材编排顺序来分析,学生在三年级初步认识分数时,只理解到分数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即“率”;四年级结合小数的认识,教材中出现了带单位的分数;五年级再次学习分数的意义时,结合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让学生理解用分数表示的具体量。因此,在五年级学习分数的时候,学生会受到“先入为主”的负迁移影响,习惯性地把分数都看作“率”。第三,在学完“分数的意义”后,学生做“每份是总数的几分之几”这类题时,正确率很高;在学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后,学生做“每份是多少”这类题目正确率也很高,但当两个问题综合在一起时就出现大量的错误。这说明学生对如何根据题意区分两类问题缺少方法。教师在教学时往往只关注了本节课的重点,忽视了知识之间的联系,不重视指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随着知识难度的增加,题目综合性的增强,原本隐藏的问题就会逐渐暴露出来。

如何改进教学呢?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分阶段解决。第一阶段,克服思维定势,重视对分数具体量的认识,帮助学生将其纳入知识结构中。在学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后,可以设计这样的题组练习:

8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4段,每段是多少米?

8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5段,每段是多少米?

8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9段,每段是多少米?

让学生通过比较发现:三个问题的数量关系是一样的,但是有的结果是整数,有的结果不是整数,这时可以用小数或分数来表示。因为除不尽时,用分数表示既准确又方便。这样设计有利于沟通整数、小数、分数之间的联系,让学生领悟到:分数和整数、小数一样可以带上单位表示具体数量;在解决具体量的问题时,分数和整数、小数的数量关系是一样的。

第二阶段,重视在变化和比较中使学生抽象出分数的本质。在后续练习课中可以设计如下练习:

把3米长的铁丝平均分成4份,每份占全长的几分之几?

先变换总量,再变换份数,然后提出问题: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归纳概括:求“每份占全长的几分之几”,不管总量是多少都看作单位“1”,只需看“平均分成了多少份”。列式:“1”÷份数。

第三阶段,加强对比练习,指导学生区分问题。可以设计如下练习:

把3米长的铁丝平均分成4份,每份长()米,每份占全长的()。

量、率出现在同一题中,可以变换前后位置,着重引导学生从叙述方式上区分两个问题,并比较解题方法的异同:两个问题都要用除法计算;“求每份占总量的几分之一”只需把单位“1”平均分了多少份,和具体数量无关;而“求每份的数量”必须用具体的总数量除以份数。

为使学生熟练掌握,在后续练习课中可以多次出现,灵活进行变式,以加深理解,巩固解题方法。如,量、率出现在同一题中,叙述方式发生变化:每份占(),每份长()或其中2份占全长的()等;还可以增强综合性,如,对折再对折,每份占全长的()。

教师在实施改进措施后,随堂测试统计,错误率下降至13.8%。

综上所述,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出错和改错的过程,教师要善于读懂学生的错误,养成深度反思的习惯,及时做出合理有效的教学改进。

参考文献:

[1]冷凤义.浅谈小学数学的简单应用题教学[J].好家长,2015(37).

[2]高丽.分数应用题教学中数学基本思想的渗透[J].江西教育,2015(9).

五年级数学学习总结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随着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成了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但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越发重要。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初浅的见解。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人才是小学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能有效树立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高小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更好地认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另一方面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学科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方法,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人才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中小学生创新能力缺失的表现

小学五年级已经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刚从四年级升上来,大多数学生未转换好角色,又要面临六年级的毕业,压力增大,据笔者调查,大部分学校对小学五年级学生加强了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目前在大多数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小学生创新能力缺失。主要表现如下:

(一)教学内容难度增加,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从内容上而言,小学五年级数学内容难度逐渐增加,开始涉及图形的变换、长方体和正方体、多边形的面积等几何图形,由简单的公式变得抽象化、形象化,这些学习也为初中几何思维奠定基础。这些几何图形对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至关重要,对于几何图形的空间想象力和重新组合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据笔者调查发现,目前,很多小学不够重视,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是一味的采取常规教学,强化学生硬性记忆,未能给学生一个想象和展示的空间和实践平台,将同学们的创新能力泯灭在萌芽状态。

(二)教学过程强化分数,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国家一直强调素质教育,但是真正落到实处的学校非常少,大多数学校都在为了升学而升学,为了分数而不择手段,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分数的要求始终放在第一位,忽视学生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加之,小学五年级即将面临升学的压力,对于大多数为了升学率而奋斗的学校来说,在他们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应试教育的培养,从而忽视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每一个从事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和业务,笔者结合前人的研究和数学教学多年的研究经验,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有以下途径:

(一)注意引导启发、质疑,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独立性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提出质疑,学生能够提出质疑,这本身就是创新。从学生好奇、求知欲强的特点出发,积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思考的能力,这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如何使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价值,有意义?这就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如:在讲授《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专题时,可采取自学方式,布置作业给同学们,让同学们观察周围物体的形状,哪些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并分成小组提出问题,进行讨论,最后教师归纳总结。在这一过程中,同学们通过观察、分析、大部分同学会提出质疑,然后经过全班同学的讨论,引起共鸣,最后教师高度总结,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增强合作精神。

(二)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加强与学生心理沟通

作为基础教育的数学教师,要想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最重要的是让他们喜欢数学课,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教育理念,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在数学博大精深的文化熏陶下,培养创新能力;二是教师要因材施教,与学生成为朋友。如:在讲授新课之前,教师要了解学生基础是否扎实,五年级的内容是否学好,然后进行因材施教。教师要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同时也要让学生尊敬老师,愿意与老师作朋友和多交流沟通。师生关系融洽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前提。

(三)教师要带领学生贴近生活,倡导实践数学

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数学是必要的,任何一门学科都是为生活服务的,离开生活将不存在,将数学教学生活化、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让同学们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到数学的社会价值与生活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在实践中引导学生,进行发散式思考,从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如:在讲授《统计》这一专题时,让同学们调查本班同学的身高,并让同学们自己设置一系列问题分组讨论,在好奇心驱使下,学生们积极的进行调查,分析,总结。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和培养创新能力营造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也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调查过程中提升了学习兴趣。

总之,数学是一门富有创新内涵的学科,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值得研究的一门教学艺术,如何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我们要在工作中不断地探索、总结。

参考文献:

[1]狄井跚.如何运用数学教学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小学五年级数学为例子[J].吉林教育(理科天地),2009,(10).

[2]刘丽丽.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教育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1).

[3]李世海,等.创新教育新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4]代峰.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探索[D].华中师范大学,2006.

五年级数学学习总结篇3

关键词:解决问题;数量关系;小学

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7-0109-03

现行教材删除了独立的应用题单元,将应用题教学与计算教学紧密结合,融为一体。不少教师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缺乏全局意识,导致了教学的“脱节”、学生解题能力的下降。我认为小学阶段数量关系运用的教学在新教材中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地位。重新审视数量关系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地位,使它能够“心安理得”地重新回到我们小学数学的课堂中。它的作用就是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分析、综合的方法,积累必要的数量结构,在获取信息后形成解题思路,学会解决问题。

一、小学数学数量关系教学的基本内容

“数量关系”,顾名思义,是指各种数量之间的关系。我认为小学阶段数学的数量关系其实就是加、减、乘、除的关系。“加”就是把几个数量合在一起,“减”就是从一个数量里去掉另一个数量,“乘”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除”就是把一个数量平均分成若干等份。如果能够把这些基本的含义理解透彻了,那么一些人为地总结出的大量的数量关系式就可以找到自己归属,学生可以更多地从这四种运算意义出发自己编写数量关系式,这样就可以避免因数量关系众多而给学生带来的记忆负担。用数学教学论的观点来说,数量关系是从一类有共同规律的数学问题中总结出来的揭示某些数量之间的本质联系,并以数量关系式来表示这种联系。它为小学生解决同类数学问题指出方向,提供基本方法,形成一种策略,是一种有数学价值的解决问题的模式。

小学阶段以数量关系的算术运用为主,涉及简单的方程运用。主要包括简单数量关系的运用、复合数量关系的运用,以及特殊数量关系的运用。教学中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一、二年级,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最简单的也是最为基本的四种数量关系的结构(部总、份总、相差、倍数);第二阶段主要是三、四年级,要求学生能够把握四种复合数量关系的结构(由四种最基本的简单数量关系经过交错组合而形成);第三阶段是五、六年级,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特殊数量关系的结构(把一般的份总关系运用到特殊情境之中,如:购物、工程、行程等问题情境,产生以下一些关系:单价×数量=总价,工效×工时=工总,速度×时间=路程)。

以上数量关系运用都可以分为两种情况:简单运用和变式运用。小学阶段不论是什么样的数量关系,都离不开四则运算的意义。许多数量关系都是在加、减、乘、除这四种运算的最基本的含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二、小学数学数量关系教学的基本方法

1.通览教材和教师教学用书,明确编写意图。苏教版教材中“数量关系”这一数学术语首次以书面形式呈现是在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五页第2题:用方程表示下面的数量关系。随后教学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材第8页例题7:“小刚的跳高成绩是1.39米,比小军少0.06米,小军的跳高成绩是多少米?”(教材是以图文形式出现)中首次出现数量关系的文字表达式:小军的跳高成绩-小刚的跳高成绩=0.06,在第9页的“试一试”下面提供了填空形式的表达式:(?摇?摇)的体重×33=(?摇?摇)体重。同时在教材第10页安排了相应的习题,如第5题: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并解答。之前教材中从未出现过“数量关系”这四个字,是否就可以认为教师不用教数量关系?学生也不用把握数量关系呢?五年级教师教学用书中说明,方程的等量关系的教学是在学生熟悉相关的数量关系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既然是用了“熟悉”一词,就应该想到之前教师应该有数量关系的教学,那么数量关系的教学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呢?

记得沈重予老师谈教材编排意图时曾经指出,数量关系是重要的数学内容,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程度,直接影响到解题思路的形成。而且我也翻阅了苏教版小学数学1~6年级的教学参考书,发现一年级的教参中提到数量关系的地方就有好几处,而在其他年级的教参中,关于数量关系的提法更是俯首皆是,不胜枚举。这充分说明教材的编写者从来也没有忽视数量关系的教学,只是没有在教材和教参中具体呈现。因为缺乏必要的依据,教师在教学时,往往关注情境创设,关注信息收集,忽视了数量关系的分析。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王林老师在《也谈解决问题与应用题》一文中指出:“第一学段就加强数量关系的教学,帮助学生通过理解数的运算的意义来理解基本的数量关系,抽象出基本的数量关系;根据分析数量关系的难易程度有层次地安排有关应用题的教学;重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逐步有机渗透解决问题的策略。”

2.结合日常教学过程,渗透数量关系。低年级用算术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往往依赖形象思维的支撑。因为学生往往借助形象思维和生活经验,很快可以列出正确的算式。而到了中年级,如果还是凭借直观的思维解决问题,数量关系抽象概括的缺失直接影响学生对数量关系的全面的、深刻的把握。数量关系的呈现需要经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从低年级的老师讲过渡到中年级的学生讲,从中年级的讲过渡到高年级的写,从给定的填空式过渡到自觉地寻找。低年级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经常性地、口头说说解决问题时常用到的数量关系式。如:看到“小红比小丽多跳2下”就能想到:小丽跳的数+2=小红跳的数,看到“柳树是杨树的3倍”就想到:杨树的棵数×3=柳树的棵数等。随着呈现次数的增多,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建立一个个数量关系的模型,到中年级时,教师就应该要求学生讲数量关系,不必要求语言多么严密,措辞多么严整,只要能够完整地表达数量之间的关系即可。在对数量关系有了一定的积累之后,高年级教师就应让学生写出数量关系式了,并且在写的过程中尽可能让学生完整准确地表达数量关系式。如标准量-相差数=比较量、标准量+相差数=比较量、倍数×倍数=几倍数、单价×数量=总价等。这样自觉寻找就容易多了。

这样的训练也不能过于机械,还应该适时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如设计一些只有一个条件和一个问题的题目,让学生感悟得出必须知道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才能求出第三个数量。

如“二年级植树24棵,五年级植树多少棵?”你能求出吗?为什么?生说不能,因为不知道五年级比二年级多几棵还是少几棵,也不知道五年级的棵数是二年级的几倍或二年级的棵数是五年级的几倍。这时教师可以及时告诉学生说不知道五年级和二年级之间的关系,不能求出。如果要求五年级植树多少棵,你能补充一个条件吗?要是补充一个“三年级植树32棵”这个条件能求出吗?还是不能,为什么?因为三年级的棵数和五年级没有关系。那我们要补充的条件必须是二年级和五年级两个数量之间的一个关系。然后启发学生补充条件如下:五年级比二年级多植树12棵或二年级比五年级少植树12棵;五年级比二年级少植树12棵或二年级比五年级多植树12棵;五年级植树的棵数是二年级的2倍或二年级植树的棵数是五年级的2倍。从中任选一个条件,你能求出吗?能,为什么?因为我们知道了五年级和二年级之间的关系。找“数量关系”就这么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到了孩子解决问题的策略里。如果是六年级的学生,还可以补充谁是谁的几分之几,谁比谁多或少几分之几等条件。经常进行数量之间关系的教学,对学生学习正反比例的意义以及中学方程的学习是非常有意义的。

3.提供相对真实的现实情境,抽象数量关系。苏教版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相对真实的现实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动态探索,理解感悟数量关系。这种明显带有个体“数学思考”成分的数学活动是学生运用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结合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安排了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教材提供了一幅猴子采蘑菇的情景图,有12个蘑菇,把这些蘑菇的■分给3只猴子,问题是:分给它们多少个?教学用书要求教师利用学生“对分数实际意义的理解,运用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通过动手操作探索解决,让操作和直观作为学生思考的依托,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和观察,来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情境中的问题与分数的意义相联系,充分经历思考与体验的过程。学生用圆片代替蘑菇,分前要先想一想这里■表示的实际意义,就是把12个蘑菇平均分成4份,取这样的3份的数;然后让学生边操作边列式,先把12个圆片平均分成4份,用算式表示为12÷4=3(个),再取其中的3份,用算式表示为3×3=9(个)。接着,教师不要急于总结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解决方法,而要在此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相似情境,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感悟自己总结其中的数量关系。如把12个蘑菇的■分给3只猴子,分给它们多少个?把12个蘑菇的■分给3只猴子,分给它们多少个?这些同样是先用除法求出每份是多少,再用乘法求出这样的几份是多少。在此过程中,学生也会有意识地思考情境中的问题与数学意义的联系,基本数量关系的教学也得到了潜移默化的渗透,这种原始的积累,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结合解题思路的叙述,表述数量关系。数量关系式的概括过程是学生把日常用语抽象成数学语言的过程,是将日常用语转换成符号语言(方程式)的前提。重视解题思路就是要重视教学中的分析与说理,这是因为不仅要通过数量关系的分析找出解答的计算过程,同时计算过程本身也反映了解题的算理。所以要重视教给学生联系运算意义,把解决问题中叙述的情节语言转换成数学运算,在理解的基础上用学生自己的语言叙述。

一步计算解决的简单实际问题,要训练学生表述简单实际问题的基本结构,使学生明确简单实际问题是由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组成的,缺少条件要补条件,缺少问题要补问题才能构成一道完整的题,同时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要有一定的联系。教学时可以进行提问题、填条件的练习。通过训练,学生看到相关联的两个条件能提出问题,看到一个问题一个条件就能意识到还要补充什么条件。这一训练还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认识,也为今后教学复合应用题提出中间问题做准备。教学时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指导,如引导学生用“先……再……”“根据……可以知道……”等语言来表述,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这是学生第一次学习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材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了问题:大猴采了3筐桃,每筐12个。小猴采了6个桃,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桃?

表述思考过程: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经验说出思考过程。①根据条件“大猴采了3筐桃,每筐12个”,可以先求出大猴采了多少个桃。②根据问题“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想到大猴采的不知道,应该先算大猴采的个数。表述算法的选择:无论哪种想法,当明确了这个“中间问题”之后,解题思路也就形成了。①求大猴采的个数,要用每筐个数×筐数。②求两只猴一共采的个数,要用大猴采的个数+小猴采的个数。表述结题思路:在学生列式解决问题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下面几个问题:这道题是分几步解答的?先算了什么?为什么要先算大猴采了多少个?是利用哪两个条件计算的?引导学生反思解题过程,初步形成用分析法和综合法思考问题的意识。显然,两步计算实际问题可以看作是两个一步计算问题的综合。因此,对一步计算问题数量关系的理解直接影响着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解决。在教学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还要让学生初步体会整理信息不是罗列条件和问题,还要发现条件之间的联系,研究条件与问题间的关系,能从中再生出新的、有用的信息。

除了加、减、乘、除意义的基本数量关系,还有密切结合某些实际素材的常见数量关系。如“单价×数量=总价”、“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等。这些数量关系的得出,都必须经过一个梳理和归纳的过程。而运用数学语言来提炼数量关系是此项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面对一个问题情境,教师应鼓励学生基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构建“原生态”的数量关系,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转换思维视角,从而获得更为简约、更为概括的数量关系模型,进而通过对这一数量关系模型的变式运用,实现数量关系结构化迁移。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数量之间的本质联系。像这样,让学生经历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对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总之,新课程并没有舍弃数量关系的抽象,而是要求创新数量关系的教学方法,强调在发展学生数学理解的前提下进行数量关系的抽象概括。当我们重新审视了小学数学数量关系教学的地位后,我们惊喜地发现数量关系在新教材中牢固的基础性地位不可动摇。我们更希望编写者能在教材或教师教学用书上为数量关系提供适当的空间位置,让一线教师更加清楚要为数量关系的教学做些什么,怎么做;更希望一线教师能充分理解编者的意图,将数量关系的教学渗透在日常教学中,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吴亚萍.数量关系运用的结构教学初探[J].小学数学教师,2007,(7).

[2]陆顺昌.新课程要摒弃数量关系吗[J].小学数学教师,2007,(9).

五年级数学学习总结篇4

在校长室、教导处领导下,以学校总体教学工作为指导,贯彻落实教导处工作计划。以教学管理常规落实为基础,以新课程改革、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学习成效为目标。按照学校的要求,扎实做好课题研究工作。发挥教研组自身的创造性,组织教研活动、开展各年级学生活动,加强校本教研、积极推进集体备课,不断提升教师理论与教学水平。

 

二、具体措施与活动:

1、以备课组为中心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加强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努力,共同提高。充分发挥各年级备课组的作用,做到每周定时、定地点集体备课一次,执行签到制度。备课有计划,有内容,有中心发言人。备课组讨论教材,切磋教法,研究学法,探讨教学重、难点,及时解决教学中遇到的的问题等,做好记录,使备课组活动真正落到实处。

2、认真执行《合师附校教学管理常规实施方案》要求,各年级备课组在教学中做到教学进度、基本练习、测试试题三统一。每位教师都要做好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课外辅导等工作,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各年级备课组教师要重视做好每次数学测试质量分析,要做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及时总结经验,善于反思,寻找差距,拿出有效的措施。学校公布每次阶段考试(期中、期末)平行班测试成绩,开展竞争。进一步做好数学“提优补差”工作,尤其毕业班的“补缺”做到“三确定”(学生确定、内容确定、时间确定),以促进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3、落实组内教学领讲课的活动。期初要求各组上报老师领讲课的课题、上课时间(周次)到教导处,正式开课前一周在校内公布。坚持组内教师听评课制度,完成学校要求听课的节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4、积极做好“十一五”课题数学子课题阶段总结、汇报工作。

5、积极配合学校完成“十一五”课题阶段成果资料汇总、中期评估检查工作。

6、搞好教研组活动。充分利用教研组活动时间,组织全组教师开展一系列专题研讨、学习,听课后的评课等。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接受新的教学信息,发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精神,把先进的教学理念用到教学之中。带领全组教师在活动中加强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力争每次活动有实效。

7、认真抓好教研组的其他各项常规工作。每月定期检查教师备课笔记,提出好的建议,参与集体备课、期中教学检查等。

8、继续开展“师徒结对”活动。结合区青年教师教学比赛,教研组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动员全组教师出谋划策,凝聚集体的智慧力量,帮助青年教师通过参赛提高教学能力,充分发挥青年教师的长处,使青年教师成为教学的主力,使整个教研组朝气蓬勃。

9、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及时掌握教改动态,更新教学理念。重视横向联系,学习、汲取兄弟学校教研工作的好做法

10、为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备课组为单位,针对各年级的特点和情况开展学生活动,活动做到“三有”(有计划、有准备、有记录),保证活动时间、内容及效果,有一定特色。

 

三、具体工作安排:

九月份:

1、制订教研组工作计划。期初检查教师备课笔记。

2、各备课组制定学期教学计划、进度,确定组内单元教材主讲人、教师单元教学领讲课安排(课题、时间周次)、学生活动计划安排等。

3、期初各备课组进行教材自培学习。

4、加强常规管理,督查数学教师课堂教学常规执行落实情况。

5、撰写“十一五”课题数学子课题阶段性报告,整理收集子课题阶段成果资料。

6、组织两届六年级教师参加包河区毕业班毕业汇考质量分析会。

7、组织教师参加省首届新课改观摩课暨名师报告会,并送交教学案例参评。

8、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参加庐阳区新课标研读活动。

9、充实教研组工作材料,迎接“市先进教研组”评选检查组的评估。

10、六年级开展学生活动:绘制长方体、正方体展开图,评出优秀作品展出。

十月份:

1、月初督促各备课组制定教师单元教学领讲课安排计划表、学生活动计划并上交教导处。

2、积极配合学校完成“十一五”课题阶段成果资料汇总工作,迎接省、市课题检查团中期评估工作。

3、积极配合学校准备“十一五”课题中期评估成果资料:论文、教学设计、课件、课堂实录。

4、积极配合学校准备“有效教师”课题评估成果资料:教师专业成长档案。

5、组织数学教师参加区片级特色教研活动,参加区数学“名师活动室”活动。

6、定期检查各备课组在集体备课室开展备课活动落实情况。

7、学生活动:二年级《七巧板拼图》展览。

十一月份:

1、配合学校做好期中教学检查各项工作:各年级教学质量检测及质量分析、作业抽查、教案检查、、随堂听课、家长会等。

2、组织数学教师参加区片级特色数学教研活动,参加区数学“名师活动室”活动。

3、深入开展“师徒结对”拜师活动工作。

4、配合学校开展校级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比活动。

5、积极参加“送教下乡”活动

6、学生活动:三年级《我的时间我做主》,展出优秀表格。

            五年级《了解我们自己》,制作统计表(统计图),评奖展出。共2页,当前第1页1

十二月份:

1、新课改优秀教学录像课、案例学习研讨。

2、收集教师新课改教学论文、典型案例和教学反思等,参加区评比,参加新课改总结活动。

3、配合学校开展校级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比活动。

4、参加区片级数学特色教研活动。

5、学生活动:一年级20以内加减法口算比赛,五年级《了解周围的家庭》调查活动。

元月份:

1、各备课组制定期末复习计划,组织好期末复习工作。

2、配合学校做好期末教学常规检查工作,各备课组完成期末试卷质量分析工作。

3、教师撰写教学设计,参加校年度教学设计评比。

4、教研组进行学期工作总结。

执笔:朱庆雯

五年级数学学习总结篇5

【关键词】思维品质;精练巧练;策略

我们知道,人类的活动离不开思维,钱学森教授曾指出:“教育工作的最终机智在于人脑的思维过程。”数学教学与思维的关系十分密切,数学教学就是指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教学实质上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数学思维活动,学习数学家思维活动的成果,并发展数学思维,使学生的数学思维结构向数学家的思维结构转化的过程。数学教师不仅要教知识,更要启迪学生思维。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练习被称之为“沟通知识与能力的桥梁”,既是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的手段,又是学生由知识向能力、智力转化和发展的有效方法,还是教师了解学生情况及调控教学的重要手段。因此,以练习课作为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的阵地是十分必要的。

从众多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及本人的教学实践来看,笔者认为“精练巧练”策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一题多变,洞察本质,培养数学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深刻性指“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以及思维活动的广度、深刻和难度”。在数学解题学习中,往往由于思维缺乏深刻性,造成解题或证题的片面性与漏洞。此时,需要变式练习和变式教学来补充,通过原题目延伸出更多具有相关性、相似性、相反性的新问题,深刻挖掘习题的教育功能。

一题多变的练习,不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而是为了解决一类问题,遏制“题海战术”,开拓学生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实现“以少胜多”。所以,数学课堂教学要常新、善变。正如伽利略所说“科学是在不断改变思维角度的探索中前进的”。通过变式教学,学生将更善于洞察数学对象的本质,认识数学知识结构及知识间的相互关系,掌握数学材料间的逻辑结构,形成恰当的推理和作出正确的推断与猜想。

数学课堂的变式练习多从条件的变化和问题的变化入手,例如:

(一)条件的变化。

例:五年级有学生160人,_______。六年级有学生多少?

补充条件:

1.六年级学生人数是五年级的2.是六年级的3.六年级学生比五年级多

4.六年级学生比五年级少5.比六年级多6.比六年级少

(二)问题的变化。

红星小学开展节约用电活动,十月份用电2700度,是九月份,。

问题:

1.九月份用电多少度?

2.九月份的用电量是十月份的几分之几?

3.九月份用电比十月份多几分之几?

4.十月份用电比九月份少几分之几?

这样的变式覆盖了分数应用题的基本类型,便于归纳出各量之间最本质的东西,这样通过一个练习题组解决了这一类的问题,为学生今后碰到类似问题提供思维的明确指引,很好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又避免了学生陷于题海而不能自拔。

二、一题多解,对比联想,培养数学思维的灵活性

培养数学思维的广阔性与灵活性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要注意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的教学中,从不同层次、形态结合数学知识间的联系,把知识系统化;在解题教学中,培养学生根据条件的变化,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问题,避免局限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行类比、对比联想。例如:

(1)在数学教学中进行一空多填、一式多变等形式的训练,培养了思维发散的机智。

例如:1=()

解:1=1+0;1=0.6+0.4;1=100-99

1=a÷a;1====……;1=×;……

又如:甲与乙的比是4:5,这句话换个说法是()

答案:①甲是乙的;②乙是甲的;③甲比乙少;

④乙比甲多;⑤甲相当于乙的80%

⑥乙是甲的1.25倍……

(2)一题多解的变式,能引导学生对同一来源材料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快速联想及思维问题,探求不同的解答方案,有利于学生解题思想与方法的形成,有利于巩固、深化学生学过的知识,从而拓宽思路,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如“从甲地到乙地,a车8小时可以走完全程,而B车却只需6小时,已知a车与B车的时速相差24千米,求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解法一:用归一法解。先求出a车时速,再求甲乙两地距离。

24×6÷(8-6)×8

解法二:用倍比法解。先求出a车行走2小时的距离,再求甲乙两地距离。

24×6×〔8÷(8-6)〕

解法三:用分数法解。设甲乙两地距离为单位“1”。

24÷(-)

解法四:根据求最小公倍数方法解。

有6和8的最小公倍数=2×3×4=24,24×24=576(千米)

通过六种解法的对比,学生不仅是在于接受知识,而是真正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学生掌握多种解题方法,更重要的是能培养灵活多变的解题思维,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达到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

三、夯实基础、善走捷径,培养数学思维的敏捷性

所谓思维的敏捷性通常是指智力活动的速度。思维敏捷就意味着反应灵敏,接受信息迅速,学习知识与技能时易得要领,而且能面对纷杂的局面做到思路清晰,善于发现问题,对问题理解到位。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学生思维敏捷表现为在具体的解题过程中,理解题意能力强,进入题设情境或意境快,知识与技能迁移迅速,解题失误少,正确率高。

通过练习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敏捷性,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点入手:

(一)通过多种形式的计算练习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为培养数学思维的敏捷性奠定基础。而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是衡量计算能力高低的两个根本标准。故通过练习对学生的计算能力进行培养也应该以这两个方面作为工作的起点和归宿。基于此考虑,我在计算的练习课中注意作这样的安排:

1.对比练习:在教学中将容易混淆弄错的题目放在一起,让学生区分比较,通过有目的地对比练习,使学生纠正错误,以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并及时评价学生的作业,纠正错误。

2.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速问速答来训练学生。如问:3个5相加是多少?学生答:5+5+5=15,5×3=15。教师又问:3个5相乘是多少?学生答:5×5×5=125。紧接着问:3与5相乘是多少?学生答:3×5=15,或5×3=15。通过这样的速问速答的训练,发现学生思维越来越活跃,越来越灵敏,越来越准确。改错练习:教师故意将学生作业中的典型错误板书出来让学生指出错误之处,说明产生错误的原因,并改正过来。教师要及时地发现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收集错题,定期上一节纠正错误课。让学生会诊,当“错题医生”,反复练习,以便对症下药。如在“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这一教学内容结束后,我把作业中的典型错误整理出来:

学生首先自己观察以上几题错在哪?如何改正?然后在小组内进行讨论逐题交流错因、应该如何纠正,最后再全班进行汇报。虽然这部分内容并不算太难,但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高,说的机会更多,印象也就更深刻,以后也能尽量避免同样的错误了。

计算能力是学好数学的基础,“万丈高楼平地起”,学生的计算速度快了,准确率高了,那么解题的时间将大大缩短,学生的思维敏捷性也得到了提高。

(二)在练习中提炼出典型例题,精心设计练习和讲评环节,让学生了解每一类型题目的特征,理解并掌握解决每一类型题目的解答方法,实现掌握一道题,弄通一类题的目的。

如在“比的应用”的新课学习时,同学们已经知道了“比的应用”这类型题的解题思路有两种:一是先把各部分量的比转化为各占总量的几分之几,再用总量乘这个几分之几;二是先把总量除以总份数(前项加后项)得出每份是多少,再用这个每份数乘各部分的份数就得出各部分的具体数量了。但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比的应用的问题远远不止这些,于是在新课后的练习课中我设计了一组这样的练习:

a.学校把植树580棵的任务按人数分配给五、六年级,已知五年级有135人,六年级有155人,两个年级各植树多少棵?

b.学校把植树的任务按人数分配给五、六年级,已知五年级有135人,六年级有155人,而且六年级比五年级多植树40棵,两个年级各植树多少棵?

c.学校把植树的任务按人数分配给五、六年级,已知五年级有135人,植树270棵,六年级植树多少棵?

在做完这组练习后,让学生观察这3道题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然后教师小结:在我们的比的应用的应用题中一般又分这么三类,不管是知道了总量、相差量还是部分量,我们计算的第一步都是求出“每份数”,但由于已知条件的不同,计算时应分别选取总量、相差量和部分量去除以对应的份数,从而得到每份数。其计算方法具体如下:

a.总量÷份数和=每份数

b.相差量÷份数差=每份数

c.部分量÷对应份数=每份数,

第二步都是:每份数×各部分份数=各部分具体量。

这样的练习对于优等生来讲犹如“如虎添翼”,而对于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同学来讲等于帮他们在茫茫大海中找到了方向,学生有了可遵循的方法,以后在遇到这类型的题就会迅速地根据题目所给的条件自主进行分析、解答了。

四、自觉检验,反馈调节,培养数学思维的批判性

数学思维的批判性品质的培养与培养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有密切关系。自我监控能力就是学生为了达到预定的目标,将自身正在进行的实践活动过程作为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的、自觉的计划、监督、检查、评价、反馈和调节的能力。教师可以从培养学生的检查意识和技能入手,来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自我监控能力。

在运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自我反省”的习惯。由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还不成熟,往往忽视自己的内部心理活动,对自己思维的破绽、错误不易注意。因此,在组织练习的过程中,要经常引导学生反省自己的思维,自觉地表述思维过程,对解答结果能自觉作出估计和检验。如进行三角形面积练习时,出示左图,要求学生根据图中数据用两种方法求图形面积。学生计算后发现,两组相对应的底和高求出的面积不相等。这是为什么?教师便引导学生讨论,找原因,从而发现,两条直角边长度之和等于另一条边,就不可能组成一个三角形。这样设计,让学生明白在审题时就应该对题目条件的可靠性进行论证,无疑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同时还促进了学生进一步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必大于第三边”是三条线段组成三角形的充要条件。

又如,在“概率和可能性”的练习中,为加深学生对可能性大小的理解,可以设计下题:口袋里有4个黄球和2个白球,要想使摸出黄球和白球的可能性相同,可以()。

a.拿出2个黄球B.加入2个白球

C.加入1个白球,拿出1个黄球D.加入1个白球。

再如:能与0.8:0.5组成比例的可以是()

a.5:8B.:C.0.48:0.3D.80:5

多种可能的选择题和其它类型的题目相比,题目虽然不大,由于问题提法的改变,涉及内容广度增加,学生要想选出正确的答案,需严禁、细致地思考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必须用批判的态度去理性思考,从而推动了学生思维批判性的发展。

五、独立思考,大胆创新,培养数学思维的独创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的独创性是指个体独立思考创造出新颖的有社会价值的智力品质,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态。思维的独创性表现为能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主动地提出新见解和采用新方法的思维品质。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但要向学生揭示教材实质,而且要教会学生思考。”例如,学习了梯形的面积计算以后,我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练习题:“求5~64这六十个自然数的和,看谁算得又对又快。”有部分学生经过思考,都能算出:(5+64)×60÷2=2070;问其算理,大多学生都说:“有一个算这类题的公式,我套进去算出来的。”看来,他们能解决问题靠的是死背公式。但其中一个学生解题的思路十分“奇特”,他说:“我们可以把这道题看作是很多小方木按照5~64的顺序垒起来的一个梯形,所以我们能按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算出这道题的结果。”如果这一题出现在别处时,可能这位同学未必有这样的“创见”,而这题恰恰出现在学习了梯形的面积计算以后,为学生的思维想象指明了方向。

总之,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尤其在练习环节中,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思维训练,以精练巧练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数学思维品质。通过练习,我们既要学生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使学生具备数学基础知识的素养;又要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学习能力,发展智力,培养创新能力,从而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朱智贤.思维发展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王宪昌.数学思维方法(第二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3]张天孝.现代小学数学思维训练解题策略[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五年级数学学习总结篇6

关键词:高校体育;“五位一体”综合考评;实验

1.前言

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提出新的要求,是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规划依据。纵观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三十年,虽然在素质教育、健康第一思想指导下“终身体育”“三维体育观”等现代体育教育观念初步确立,但高校体育课程培养学生体育意识习惯、体育锻炼能力、身心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目标仍任重道远。受应试教育和传统竞技体育思想束缚,传统体育教育观根深蒂固。就高校体育课程考核评价来讲,考核内容仍以技术和素质为核心,方法多采用一刀切的终结性评价。这种重结果,轻过程、重技术,轻能力、重运动素质,轻意识习惯的教育观,与新课程目标的精神相背甚远。基于此,“按系统、分层次、课内外一体化综合管理”的体育课程新模式,和与之配套的课内外“五位一体”综合考评新体系的探索,适应了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2002级为对照组,2008、2009级为实验组共计6730名学生。选取的三个年级分别代表了我院体育课程改革在不同时期的考评方法。

2.2.研究方法

2.2.1实验对比法

对照组是传统“三基”教学模式下的考评方法。内容以运动技术技能和身体素质的终结性评价为主。

实验组(2008级)采取“课内外”综合考评方法。内容包括课内教材的技评、达标,基础理论知识及运用能力,课外锻炼效果、出勤等过程性评价为主。

实验组(2009级)在“课内外”综合考评基础上,内容和方法重点改革。依据《纲要》五个领域学习目标,对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进行课内外“五位一体”综合考评。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与学生共评的方法。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增加对学生在课程中的情意表现(团队意识、协作精神、创新意识、教学参与程度、进步幅度)进行评价。

2.2.2.数理统计法

对2002、2008、2009级学生入学和第一学年的五项素质达标;第一学年自愿参加缴费体育俱乐部活动的人数;第一学年的课外锻炼出勤;体育基础知识及其运用能力考试成绩等进行统计分析。

2.2.3.逻辑分析法

根据数理统计和实验对比的结果,分析“五位一体”考评方法对学生的体育意识、运动素质、锻炼习惯和体育能力等产生的影响。

3.结果与分析

3.1.“五位一体”综合考评的基本内涵

3.1.1.“五位一体”考评内容:课内系统占全部考核的50%。其中所授教材的技评、达标占30%(运动技能),基础理论及知识运用占20%(体育能力);课外锻炼系统占全部考核50%。其中锻炼效果占30%(体质测试),课外锻炼出勤占10%(运动参与);课堂情意表现(团队意识、协作精神、创新意识、教学参与程度、进步幅度)10%。

3.1.2.“五位一体”考评原则: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改变以往期末统一时间终结性考试的做法,通过设置多个不同层次的标准供学生自主选择。各层次按时间分阶段,多级垒加分数。通过一级标准再向下一级迈进。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和区别对待的原则,相对弱化”考”的心理压力。

3.1.3.“五位一体”考评形式:学生自评、互评、教师与学生共评。使学生学会评价、敢于评价,互相借鉴、互相帮助,体验和谐人际关系带来的良好心理体验。

3.2.实施课内外“五位一体”综合考评取得的效果

3.2.1.学生自主健身意识和体育消费观改善

“体育是人一生的需要”,“体育锻炼是生活的一部分,健康也需要投资”这些现代体育意识已被更多的同学接受。2002、2008、2009级第一学年自愿参加健美、网球、乒乓球、街舞四项缴费俱乐部活动人数统计(见表1)显示,2008、2009级参加活动人数显著高于2002级。

3.2.2.促进了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

将课外体育纳入了课内管理,即对学生课外专项俱乐部活动次数和早操出勤进行考评。2008、2009级学生课外锻炼出勤合格率分别为95.4%和98.7%,而2002级合格率仅为42.9%,表明新的体育课程考评方法对学生体育兴趣、锻炼积极性促进效果明显。

3.2.3.学生身体素质明显提高

综合考评方法的实施使学生参加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时间和空间加大。实验组入学和第一学年的《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情况统计(见表2)可以看出,2008、2009级学生达标率、进步幅度都明显高于对照组。

3.2.4.对提高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五位一体”综合考评方法是在“课内外一体化”综合考评基础上,按照五个学习领域目标,重点改革考评内容和方法。对学习和评价过程均采用小组合作式方法。包括准备活动、游戏创编、都在教师指导下分组轮换进行,互动性学习得以体现。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师生共评学生在课程中的情意表现,使学生获得良好心理体验。以2009级蓝球专项课堂交流为例,某小队抽中题为“定点跳投训练方法”的问题,要求组内结合学习体会,快速制定一套训练计划,一人讲解,其他人合作演练。然后其他小队丰富补充,最后队内进行自评、队间互评、教师评分。不仅丰富课堂教学方法,同时提高学习效率。类似教学评价方法进行学生问卷调查显示(见表3):实验组总体满意度和单项的满意度显著提高。

注:总体满意优秀率总分为90分以上(包括教师的责任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评内容与方法、学生参与程度、学习效果等十项内容);单项优秀满意率为9分以上(仅选择了对考评内容与方法的评价)。

4.结论与建议

4.1.课内外“五位一体”综合考评方法,能有效地控制学生的体育行为,克服学生的片面发展,促进学生的体育意识、锻炼习惯、体育能力、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提高。

4.2.课内外“五位一体”综合考评方法,对学生在课程中的情意表现(团队意识、协作精神、创新意识、教学参与程度、进步幅度)进行综合评价,改变了目前只以运动成绩作为教学和考核依据,以运动素质代替身心素质的弊端,是实现新课程目标的有效方法。

4.3.课内外“五位一体”综合考评方法的整个教学和考核评价过程,以小组合作方式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进行。通过学生的相互交流、自评、互评、教师与学生共评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借鉴,学会寻求他人和团队对自己支持的能力,获得良好的心理体验。

4.4.高校体育课程是由许多不同的单项课组成,单项课建设是组成整个课程体系的基础,是贯彻课程指导思想,实现课程目标的基础工程和关键。高校体育课程中的考评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应遵循各单项课的特点有的放矢的进行。

参考文献:

[1]曲宗湖.扬文轩.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8.

[2]扬贵仁.牢固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J].中国学校体育1999.6

五年级数学学习总结篇7

当代青少年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由于父母的溺爱和隔代教育,他们身上普遍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独生子女病”,其临床表现主要为以下几方面:第一,娇生惯养,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第二,缺乏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第三,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第四,心理素质较差,缺乏坚强的意志。这种“独生子女病”容易导致青少年学生出现一系列的问题,比如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各种行为问题频繁出现以及学业拖延等,严重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有必要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预防和改善青少年学生的各类心理和行为问题。本研究试图探寻小学生自我控制、行为问题和学业拖延之间的关系,为后续干预研究寻找突破口。

一、方法

1.被试

以小学生为被试,在重庆市北碚区梨园小学进行随机问卷调查,共获得有效问卷374份。被试包括三年级117人,四年级128人,五年级129人;其中男生200人,女生174人;年龄在7至13岁之间,平均年龄10.14岁。

2.测量工具

(1)自我控制问卷

自我控制能力问卷由王红姣和卢家楣于2004年编制,用来测量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问卷共36道题,其中正向题10个,反向题26个,采用五级记分,从1~5分别表示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本次测量中针对小学生的特点对问卷进行了修改,删除了不符合小学生实际情况的题项,最终保留23个题项,包括情绪自控、行为自控和思维自控三个维度。本研究中各维度克伦巴赫α系数在0.49~0.78之间,总量表的克伦巴赫α系数为0.81。统计过程中将正向题转化成反向计分,问卷得分越高表明自我控制水平越低。

(2)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

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教师问卷)共28个项目,让教师针对学生的日常表现作答,包括了儿童在学校中常见的行为问题,共三个因子,即品行问题、多动和不注意—被动,另外抽取出10个题项用来测量多动指数。问卷采用1~4四点计分,得分越高表明该维度所表现的问题越严重。本研究中各维度克伦巴赫α系数在0.83~0.88之间,总量表的克伦巴赫α系数为0.93。

(3)学业拖延问卷

学业拖延问卷由郑素谨和卢家楣于2009年编制,用来测量学生的学习拖延状况。本次测量中针对小学生的特点对问卷进行了修改,删除了不符合小学生实际情况的题项,最终保留11个题项。问卷共包括四个维度:学习计划缺乏、学习状态不佳、学习行为迟滞、学习执行力不足。问卷采用五级评分,从1~5分别表示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得分越高表明该维度所表现的问题越严重。本研究中各维度克伦巴赫α系数在0.53~0.63之间,总量表的克伦巴赫α系数为0.85。

3.统计分析

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小学生自我控制、行为问题与学业拖延的特征分析

以性别为自变量,以自我控制、行为问题和学业拖延三者为因变量,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在自我控制、行为问题和学业拖延三项指标上,男生的得分都显著高于女生,这表明男生在自我控制、行为问题和学业拖延这三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比女生严重。

以年级为自变量,以自我控制、行为问题和学业拖延三者为因变量,分别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自我控制和行为问题上的年级差异显著,但在学业拖延上的年级差异不显著。其中,在自我控制上,五年级学生的得分大于三年级和四年级,说明五年级学生在自我控制上存在的问题较严重;在行为问题上,四年级学生的得分小于三年级和五年级,表明三年级和五年级学生的行为问题有待进一步改善。

2.小学生自我控制、行为问题与学业拖延的相关分析

采用相关分析探讨变量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小学生的自我控制、行为问题和学业拖延之间两两相关显著,而且小学生的自我控制与学业拖延之间的相关较高。三个量表各维度之间的相关也都达到了显著水平。

3.小学生自我控制对行为问题和学业拖延的回归分析

本研究同时也探讨自我控制对行为问题和学业拖延的预测作用,研究中将情绪自控、行为自控和思维自控同时作为回归自变量分别对小学生行为问题和学业拖延进行了回归分析,总的自我控制也单独进行了同样的分析,结果表明,小学生行为自控和思维自控对小学生的行为问题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小学生的情绪自控和行为自控对其学业拖延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总的自我控制对小学生的行为问题和学业拖延都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三、讨论

本研究发现,在男女性别差异上,小学男生在自我控制、行为问题和学业拖延上的得分都显著高于女生,说明男生在这三个方面所表现出来的问题更为严重。这可能是因为男生比女生更为活泼、好动,自控能力较差,所以在行为和学习上表现出来的问题更为严重。在年级差异上,与三年级和四年级的学生相比,五年级学生在自我控制上的表现相对较差,这可能是因为低年级的学生多根据外部的权威人物(如教师或父母)来进行自我控制,依赖外部的暗示、劝说或告诫,他们努力以好学生或好孩子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因而显得自我控制能力更好些。随着年级的增长,独立意识的增强,他们的自我控制逐渐带有明显的主动性,对老师和家长的要求不再百依百顺。在行为问题上,四年级的得分相对较低,三年级和五年级偏高,这说明四年级是小学生发展的一个平稳期,三年级和五年级是小学生行为问题的高发期。此外,三年级和五年级行为问题的原因是不一样的,三年级的学生主要是因为年龄较小,对外界充满好奇,对规则的意识不是很强,所以容易出现行为问题;而五年级的学生则是因为随着青春期的临近,逆反心理的出现,内心的冲突增多,才容易出现各种行为问题。

五年级数学学习总结篇8

【关键词】心理健康五年制高职护生症状自评量表调查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253-02

我校招收的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是初中毕业入校五年制的护生,在校完成四年的理论学习后进入临床护理实习。从学校走进医院,从理论到实践,高职护生的心理状况往往会发生变化。目前,在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1],存在心理障碍的比例高达30-40,更何况是初中毕业入校的高职学生,而高职护生又是学校向医疗卫生服务行业输送的实用型护理人才。临床实习对于临床教学老师和高职护生而言是一个特殊而重要的阶段,护生能否按要求完成实习关系到护理事业的未来,而护生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是圆满完成实习任务的前提。

1.调查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选择我校2008年-2009年在各综合医院实习的五年制高职护生(全部为女性)280名,平均年龄在20岁左右,均无精神异常史,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5.8。

1.2方法

1.2.1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2]与自行设计的情况调查量表(包括年龄、家庭经济状况、饮食、休息、最关心的事情、最大困难等问题)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护生均经过指导培训,受试者根据自身情况认真独立完成所有问卷,所有调查结果统一回收、测评和分析。

1.2.2对测试结果进行组间比较与组内比较组间比较是实习期护生与国内常模对照;组内比较是根据家庭经济状况等进行比较分析。

1.2.3数据处理调查数据输入统计软件SpSS11.0进行统计处理。

2.结果

2.1SCL-90检测结果

2.1.1实习期护生与国内常模青年组[3]比较表1显示,实习期护生的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敌对等因子分数与阳性项目数明显高于常模组,统计检验具有显著性意义。

注:p

2.1.2不同家庭经济水平的实习护生的SCL-90检测

表2显示,五年制高职护生家庭经济状况不同,其部分因子分也存在显著性差异。

不同家庭经济状况

2.1.3五年制高职护生四年级(实习前)SCL-90检测结果无明显差异与常模相比,在校期间的四年级高职护生接触的人还是同学与老师,为此SCL-90检测结果无统计学意义。

2.2自行设计量表检测结果五年制高职护生实习期存在的共同问题主要包括:社会低期望值与职业高发展目标之间的冲突(50.4%);希望提高护士地位,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认可(87.8%);希望毕业后找到理想的医院从事护理工作(76.8%);希望毕业后做到经济上自力更生,并能够依靠自己的收入缓解家庭压力(43.1%)。对自己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准备改行(20.3%)。除此之外,家庭经济状况相对优越的五年制高职护生在实习期为未来的担忧相对较少(45.4%),而家庭经济情况较差的五年制高职护生在实习期对未来担忧的比例相对增高(66.1%);家庭经济状况相对优越的五年制高职护生选择继续深造或改行的比例较高(50.7%);而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五年制高职护生选择毕业后先参加工作的比例较高(69.2%)。

3.讨论

五年制高职护生实习期的SCL―90总分与部分各因子分与全国常模青年组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以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敌对等因子尤为明显,这表明五年制高职护生实习期的心理状况已经存在问题。究其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实习是每一个护生成为正式护士之前必经的过渡阶段,护生开始承担一个护士所需面对的责任与风险;实习中耳闻目睹临床一线护理人员的工作付出与劳动回报不成比例。社会低期望值与职业高发展目标之间的冲突,社会低期望值是指社会上的人们因受传统习俗,社会偏见等影响,对现代护士职能做出较低的评价;职业高发展目标是指学生当被选择进入护理专业,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对护理专业充满憧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提高护士地位,改善护士形象,特别希望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认同,当受到社会较低期望影响时,则更易对职业发展目标失去自信,因而,更易对自己做出不恰当的评价和认知,而表现出对护理职业不感兴趣。对前景发生困惑或动摇,产生职业自卑感、失落感等,以至于部分护生不愿从事护理工作,而出现毕业后改行现象。[4]

总体来说,我校五年制高职护生因为入校为初中毕业生,年龄较小,虽然在校四年的医学知识的学习,但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在看待一些社会问题中,会出现一些认知偏差,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也应给予及时适当的干预。为此,在学校教育阶段,可适当调整课程设置以适应五年制高职护生的学习兴趣与期望,如在一年级时就对护生开展读书活动报告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以此来训练护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等能力,为以后的健康教育实践活动提供基础能力的训练,为护生进入临床实践活动树立信心。另外,二、三年级时要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再通过开展各种讲座与应对方式教育,进行挫折与户外心理拓展训练,引导五年制高职护生正确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激励她们勇敢、自信地面对生活和工作。四年级的护生可以安排一定的时间到医院见习门诊各科的护理工作,了解常见病的健康教育等,关键是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五年级时在临床实习阶段,临床带教老师要言传身教,培养她们运用学校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她们健康成长,平时要从工作、学习、生活等多方面关心和爱护她们,减轻她们的心理压力,使其改变对护理工作不恰当的评价与认知,重塑自我及对职业的认同感。实现学校教学与临床护理工作“零”距离的对接,以适应当今职业化教育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武英,李丽娜.唐山市两所高校三年级大学生心理状况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⑷:293-295

[2]戴晓阳.护理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93-94.

[3]金华,吴文源,张明园.中国正常人SCL-90评定结果的初步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6,12⑸:260-262

[4]曾美华.临床一线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09,106-107

五年级数学学习总结篇9

何励 

一、班级情况: 

1、总人数:70人,其中:男32人,女38人 

2、汉族:58人    少数民族:11人 (维族4人    回族2人    苗族1人    蒙古族1人    俄罗斯族1人    满族2人 ) 

二、班级管理目标: 

      本学期,我班学生已进入五年级下学期的学习。经过师生共同努力,多数同学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同时大部分孩子的自我意识更加强烈了,为了使孩子们身心健康发展,充分挖掘自己内在的潜力,巩固已经形成的良好习惯和风气,增强五年级3班的集体凝聚力,把每一个个体吸引在一起,使这个集体在学校各项评比活动中稳步前进,本学期,我班制定了班级总目标: 

团结一致  努力进取   发展个性   健康成长 

从开学第一天起,逐渐让这个目标深入人心,并贯彻落实到一切活动中去 

1、思想: 热爱祖国   尊敬师长   关心集体 

自觉守纪   团结友爱   是非分明 

2、学习: 踏实认真   专心听讲   积极发言 

          作业按时   认真完成   力争上游 

3、纪律: 早晨进校自觉读书或锻炼。 

          听讲认真  思维活跃 

          课间休息  安全快乐                   

          做操放学排队做到“快、静、齐”。 

4、卫生: 热爱劳动   做好值日   保持卫生 

          把个人卫生搞好。 

5、活动: 重在参与   积极创新 

三、采取的具体措施: 

<一>思想方面: 

1、以创建“和谐校园”为主题,充分利用晨检、午检时间进行各种思想教育。 

2、每周五召开班会,及时评定、教育。 

3、建立红花本,每天按小组评比表进行纪律、发言,两操等各项评比(有每周评比表),每周总结,及时进行家校联系,解决特殊学生思想、学习上的问题。 

4 、建立班级之星、红花少年评比制度,每周评比。 

5、建立优秀大组评比栏,促进大组同学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二>学习方面: 

1、设立红花本,每天分作业、发言两项以红花奖励。 

2、每节课的课堂均设立红花奖励制度,并评比课堂明星(发言积极分子),激励大家向他们学习。 

3、考试奖励金红花制:数学100分、语文95分 

4、每周开展“写字好、爱护、带齐学具、听讲认真、写字读书姿势好”的评比,红花奖励。 

5、建立金红花奖励制,红花本上单项评比得5朵花换1朵金红花。    

6、建立“读书大王”评比制,每天每月评比,奖励金红花。 

<三>纪律方面: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天评比,在红花本上打分。 

    2、以小队为单位,每天评比“优秀小队”,每周总结。 

    3、建立值日班干部制度,每天由四位班干部负责管理纪律并总结,均有记录(以表扬鼓励为主)。 

4、以四项标准为依据,进行学会自我管理的评比。 

<四>劳动方面: 

1、按值日表,每两周一天值日,建立红花奖励制度。 

2、每天评定课间劳动、值日情况,值日组长记录,红花奖励。 

3、安排好学生打扫教室、清洁区,红花奖励优秀并做记录。 

<五>活动方面: 

1、各项活动老师、班队干部负责组织,积极参与。 

2、每次活动后,班队干部做记录并总结,红花奖励积极分子。 

四、各月活动安排 

二月: 

1、做好学生报到工作,总结寒假作业,奖励优秀。 

2、稳定秩序,进行教育教学常规训练。 

3、建立红花本、优秀小队评比台、值日记录本、中队活动记录本、好人好事记录本、班级之星、红花少年评比栏等。 

4、以“快乐假期”、“美丽的新疆”为主题,办好主题展板。 

5、召开班级小干部会议,指导他们做好工作。 

6、积极准备,向学校申报自我管理班级。 

7、收旧利废活动。 

三月: 

1、继续进行常规训练,争做合格的自我管理班级。 

2、配合学校,搞好相关活动的准备工作。 

3、参加学校(年级)举行的写字比赛。 

4、中队会:3月8日——《母爱深深》。 

5、办庆“三八”小报、黑板报。 

四月: 

1、继续进行常规训练,鼓励学生做好自我管理。 

2、动员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 

3、配合学校本月(如:家长开放周)其他活动,搞好班级活动。 

4、做好期中分项测试工作。  

五月: 

1、继续进行纪律、卫生、两操等常规训练,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 

2、配合学校,搞好学校各项工作。 

3、组织学生进行期末考试的准备工作。1、民族团结教育。 

     4、读书交流会。 

       5、配合学校搞好“迎六一”活动。 

六月: 

1、组织学生期末复习,参加期末考试。 

3、做好学期末的表彰奖励工作。 

五年级数学学习总结篇10

第一周(5月26日——30日)学习内容:

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大小的比较

周一,三,五收看空中课堂五年级数学(共3节)

第二周(6月2日——6日)学习内容:

真分数和假分数,假分数与带分数或整数的互化,分数的基本性质

周二,四收看空中课堂五年级数学(共2节)

第三周(6月9日——13日)学习内容:

约分,通分,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周一,三,五收看空中课堂五年级数学(共3节)

第四周(6月16日——20日)学习内容:

分数与小数的互化,复习,第五单元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周二,四收看空中课堂五年级数学(共2节)

第五周(6月23日——27日)学习内容: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复习

周一,三,五收看空中课堂五年级数学(共3节)

第六周(6月30日——7月4日)学习内容:

总复习第一,二,三单元,课本p125-p127,p130-p131

第七周(7月7日——7月11日)学习内容:

总复习第四,五单元,课本p127-p130

具体要求:

根据实际情况定时收看空中课堂,培养自己独立学习的习惯,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学习时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注意思路和方法的学习.

遇到疑问要用心钻研,或打电话向老师和同学请教.

中央教育电视台CetV-3在每周一到周五上午9:10-9:40空中课堂有高年级数学课,同学们要安排时间及时收看.(具体安排以电视台预报为准)

学习建议:

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是系统学习分数的重要单元,是学习分数四则运算和应用题的基础,务必认真学好.

1,理解分数的意义;分子,分母和分数单位的含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比较分数的大小;认识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掌握整数,带分数与假分数互化的方法.

2,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比较熟练的进行约分和通分.

3,理解分数和小数的关系,比较熟练的进行分小互化.

4,初步树立实践第一,矛盾转化的观点,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注:你正浏览的文章由课堂作文网www.kt250.com整理,版权归原文作者所有*)

具体安排:

第一周(5月26日——30日)

分数的意义:5月26日——27日,教材p75-p79

注意要点:

理解单位"1"的含义.

要注意"平均分"的含义.

分数既可以表示一个具体数量,也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例如:教材p81练一练,教材p77例一.

理解分子,分母,分数单位的概念时,尤其要注意分数单位这个概念.分数单位实际上是单位"1"的若干分之一,不同分母的分数有不同的分数单位,任何一个分数都是由若干个分数单位组成的.

作业练习:课本p77练一练,p77-79练习12

5月26日上午9:10-9:40收看空中课堂——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5月28日——29日,教材p79-p82

注意要点:

要利用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的知识,理解例2的方法.

例3和例4是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具体运用.例3要掌握聚法的方法,进率使用要正确;例4要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分之几的问题,分清谁是被除数(比较数)谁是除数(标准数).

附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除法

一种运算

被除数

除号

除数(不能为0)

分数

一个数

分子

分数线

分母(不能为0)

分数值

作业练习:练习13,课本p81-p82

5月28日上午9:10-9:40收看空中课堂——约分

分数大小的比较:5月30日,教材p83-p85

注意要点:

掌握分母相同,分子不同的两个分数比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