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小学阅读论文十篇小学阅读论文十篇

小学阅读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8:17:59

小学阅读论文篇1

1.轻视学生的自主阅读,师生之间缺乏互动。

在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仍然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的只是倾听者的角色。教师只是自己在对文章进行分析,并没有关注到学生的想法与感受,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与交流,由此抑制了学生思考力和创造力的发挥。

2.重数量轻质量。

有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只重视学生阅读的数量,而不管文章是否真正对学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这种重数量轻质量的教学理念下,学生即使阅读了很多书籍,往往收获也不大,且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也有待加强。

3.只重视文章的知识点,轻视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语文不仅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重要手段。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人文教育,有助于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建立健康的审美标准。但是,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学生对文章知识点的识记,而忽略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使得学生不能得到很好的情感熏陶。

二、有效提高阅读教学水平的方法

1.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注意力容易分散,若教师能够精心设计课堂导入,便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进行课堂导入时,教师要注意从学生的兴趣爱好着手,如可以从学生喜欢的游戏或者崇拜的明星导入,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学生爱看的动画片。总之,课堂的导入要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结合,只有让学生产生兴趣,他们才会集中精力认真听讲。此外,教师在进行课堂导入时,最好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让新旧知识之间产生联系,使学生对旧知识达到复习与巩固的效果。

2.阅读教学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师开展阅读教学要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认知规律,不能将目标定得太高太远,要根据学生实际提出适当的要求。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教师可以将目标定为能够根据拼音读一句话,并且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对于中年级学生来说,教师可要求学生在读懂每句话的基础上,通读全文。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要让学生带着感情阅读,并且能够将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出来。这样,教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可使学生的阅读学习更具有目的性,从而提高阅读效率。

3.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以主导者自居,而要转换角色,以指导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出现。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分组,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就某个问题让小组之间展开辩论,使每个小组成员都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小组合作学习,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同时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

4.营造轻松愉快的阅读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由于学生性格、阅历等方面的差异,因此他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也会不同。教师不能束缚学生的思想,要尊重学生的差异,让学生自己去品位文章,进行个性化的阅读。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阅读氛围,以便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下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畅所欲言。良好的阅读氛围,有利于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

5.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高学生对阅读知识的运用能力。

小学阅读论文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生主体;群文阅读

一、小学语文阅读中教学方法的改进

1.教师中心的讲授制教学方法

在中国传统的文化的认识中,教师的任务主要是传道授业解惑,讲教师毕生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细无巨细地传授给自己的学生,并通过严格的要求来保证学生吸收技能,掌握技能。而与此相应的课堂就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过程,也就是采用教师中心的讲授制教学法,教学的成效主要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分析是否足够透彻,语言的讲解是否足够清晰,课堂上关注的是知识内容的丰富性和完善性,这就应试教育背景下实施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并基此形成的师生关系、课堂氛围、学习方式对学生产生了终身的影响,也影响着教学方法的变化。

2.新型教学方法走入小学语文课堂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多元性和开放性对人才的要求也由知识单一性人才向向多元人才转变,发生在教育界的新课程改革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运用。小学语文课堂开始关注学生的能力的发展,改变传统的讲授制教学法,开始建立学生主体课堂,通过导学案、微课视频来引导学生展开课前知识的自主学习,明确学习中的主要问题,在课堂中借助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互动交流等多元方式促进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和交流碰撞,借助同伴公共的知识基础促进学生个体的成长。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的探究的主体,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由学生互动交流完成,教师起着主导作用,负责任务的分配和疑难问题的指导,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时间为5-10分钟左右。

3.新型教学方法常规化出现问题

新型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加学生的课堂体验度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对于学生责任意识和能力的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实践中,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只在公开课、赛讲课和观摩课等课堂中才使用新型教学方法,而在常规课程中教师仍然愿意采用讲授制教学法,掌握课堂内容的进程;或者即使在常规课程中使用了新型教学方法,也出现表面化和形式化的特征,教师给予学生交流和讨论的时间,却不对学生交流讨论的内容进行指导,对学生交流讨论后得出的结果也不予关注,在讨论结束后直接将自己的理解或者指定特定学生进行回答,不注重学生知识的展示,没有组间的互动交流。

二、群文阅读的必要性分析

当今时代是快速发展的时代,学生仅仅依靠在课堂上或者学校学习到的知识已经不能够满足终身发展的需求,学生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随着工作学习的需求和自己能力发展的要求不断进行学习,这就需要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需要具备知识的查找、筛选、辨别、运用的能力,网络上有着丰富的小学语文资源,但是这些资源是零散的、散乱的,需要学生在网络中不断筛选和提高,这个能力是教师系统的语言教不会的,需要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不断自我成长。群文阅读就是引导学生在自己的兴趣下选择文本进行自主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文本会有过程性解读,学生能力会得到发展。

三、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开展的有效策略

1.确定群文阅读的主题

群文阅读教学的开展的首要环节是群文阅读主题的确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思维能力,以教材为核心设计群文阅读主题,原则是既能够引导学生学习教材上的核心内容,又能够引导学生在自我兴趣的基础上展开更加广泛的学习。例如,在《草原》、《丝绸之路》、《把铁路修道拉萨去》的一单元学习中,核心思想关注的是边疆地区的建设,但是这些文本相对来说已经过去一段时间,教师在这个基础上,确定了“建设美丽的边疆”的议题,并推荐文本《新疆高铁的建设》、《川藏公路的修建》以及《边疆旅游区的开发》等,这样就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紧密地结合起来,展开更广泛的学习。群文阅读议题的选择不是选择后就没事了,而是要能够进行延伸,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形成综合成长。

2.以小组分享为途径,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建构

群文阅读是学生基于学习兴趣的一种自主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自主建构,形成对文本的初步认识,但是由于小学生的知识经验是有限的,自主阅读文本只能够掌握本文表面的内容,没有对文本结构和文本核心思想的深化认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组织学生以小组单位展开互动和交流,形成小组共性的认识,解决阅读中的难题。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阅读文本的分析,促进小组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加深对文本内容的分析。例如,在“建设美丽边疆”的群文阅读课堂分析中,教师以文本为顺序,按照小组的顺序进行分享,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渐分享了高铁、公路在边疆、高原地区修建的困难,这些交通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哪些便利,这些交通运输过什么东西等等,使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化。

3.建立开放性课程,促进课堂内容和课外实践的整合

随着知识的多元化,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在不断地扩展,学生仅仅依靠课堂上的知识是无法解决满足时代对人才的要求的,需要学生以教材为核心展开更加广泛的阅读和自主学习,形成课外学习和课内学习的整合。群文阅读的一个重要的优势在于,群文阅读的主题具有不断地扩展性,学生可以通过主题的扩展,在课下展开更加广泛的发展。例如,在“建设美丽的边疆”课堂群文阅读学习后,教师将此扩展为“离不开的边疆”,引导学生选择文本认识边疆在战略上的重要性,在国家防卫、资源分享、文化多元性等方面的重要性,扩展学生的认识,丰富学生的视野。

综上所述,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发生了改变,学生在课堂的发言权有所恢复,但是仍然新型教学方式非常规化的问题。在群文阅读的开展过程中,要结合教材确定群文阅读的主题;以小组分享为途径,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建构;建立开放性课程,促进课堂内容和课外实践的整合,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李庆忠.小学群文阅读的价值及教学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1:194.

小学阅读论文篇3

1.学生参与度有待提高。

自新课标实施以来,它在教学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该尽量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情感活动与思维活动中。但是事实上,进入高年段的学生越来越不爱在课堂上展现自我。大部分情况是,极个别学生很活跃,部分学生一直处于梦游状态。很多老师反映:高年段的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很沉闷,很难让学生全部参与到阅读活动中。另外,学生思维欠深入也是制约阅读教学的一大问题,每到体悟、体会环节,很多学生都在等待他人汇报。

2.学生阅读水平不一。

之所以在小学开展阅读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概括要点、把握文义、感受作品、探究内容等能力。但是,在一个班集体,由于学生智力、生活环境、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同,部分学生在读两三遍后就能明白大意,在老师的引导下基本了解文章;但是也有一些学生不能读透、只能读懂,甚至部分学生连读通都存在问题。

3.教学方式异化。

在现行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老师的目标意识有待提升,教学方式随意。在课堂教学中,部分老师让学生自学,有的则是按照课件讲解,也有部分老师钟情于拓展,在脱离文本,盲目追求目标生成的情况下,也有部分老师喜爱小组讨论的教学方式,进行深入探究。从语文教学标准来看:阅读是文本、师生交流对话的过程。但是实质上,当下的阅读教学并不是目标清晰的对话,很多小学的高年段阅读教学并没有潜心进行对话式阅读。

二、强化小学高年段阅读教学“篇章意识”的方法

1.掌握事件概括,明确表达顺序。

在《课标》中明确指出:5-6年级的阅读目标是“明确作品事件,掌握故事梗概,并且在阅读中领会作品表达方式”,它鲜明的指出高年段阅读教学必须以文本整体阅读为基础,这样才能清楚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在《课标》中,它要求紧抓阅读文章的重点,这也展现了高年段整体把握的要求。例如:在学习《船长》一课时,必须是在通读整篇课文的基础上,有目的的引导学生熟悉整个事件的经过、起因与结果,最后总结表达顺序,引领学生利用自身语言概括相关内容。在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时,可以先让学生结合课文标题,找出游览景点,再画出景区游览图,帮助学生明确表达顺序与写作思路。但是从课堂教学反馈的信息来看:并不是每个老师都会注重该点,特别是在观摩、展示课上,很多老师都会将精力放在引导学生分析表达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整体意识把握太史迎春(吉林省梨树县郭家店镇镇郊中心小学校,吉林梨树136502)摘要:文字作为生命烘炉的徐徐炊烟,很多书籍都是作者从内心唱出的歌,安慰着每个不安的心灵,并让其得到升华。本文结合小学高年段的阅读教学,对怎样展现“篇章意识”进行了简单的探讨。关键字:高年段;阅读教学;篇章意识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035(2015)03-0157-01式、掌握故事发展上,根本不能凸显文章精妙,彰显不出课堂教学的科学理念,最后造成教学目标偏移。事实上,当前很多高年段学生都未能很好的掌握语言,在清晰概括文章内容上还很欠缺。这也告诫我们必须在高年段阅读教学中,必须舍得下功夫、花精力,并且不遗余力的完成教学目标。

2.注重关联,带动整体性感悟。

从文章内容安排来看:每篇文章的情感、意蕴都是前后贯通的,并不是孤立的。如果只注重点,却忽略了面,就会在体悟与理解上造成偏颇与困难。特别是高年段学生,在文本深度不断增加的同时,要求我们利用更多的整体意识将文本贯穿,以提高整体感悟。如:在《天游峰的扫路人》中,理解老人的“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在理解该句时,就必须引导学生讲课文的第7与第2自然段联系起来,通过领会天游峰的险、高、玄与游客登山的艰难,帮助学生领会老人每天扫山的劳累。又如:在《轮椅上的霍金》,为了领会霍金这位科学家的伟大,需要以整体意识来贯彻文章。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先通过霍金的非凡成就,从文本语言中领略霍金的顽强生命力、悲惨命运和好学的科研精神,最后再回头来审视霍金取得的成绩,这样学生就能真正体会到霍金的非凡。

三、结束语

小学阅读论文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能力高效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087-02

语文课程改革标准要求学生要熟练的掌握阅读方法,要拓展阅读范围。从这个要求可以看出,语文教学中阅读环节是教学环节的重中之重。无论在中学语文教学还是在小学语文教学,都不例外。特别是在小学阶段,教师如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对于小学语文整体教学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状况

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占有很大的板块。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是其语文学习的关键所在。在新课程改革前,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延续着老式的教学方法。通常是教师首先布置学生进行阅读前的预习环节。学生通过预习后,在课堂中聆听教师的讲解,老师根据阅读材料中的难理解的词汇、句子、段落等进行讲解,学生做课堂笔记,随后教师进行作业布置,学生通过做作业复习相关所学内容。整个教学环节和其他相关内容的教学模式如出一辙。这个教学模式相对来说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整体的培养。具体表现在三点上:第一,教学设计环节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第二,学生预习能力好坏与学生课堂接受知识能力好坏之间的相互关系无法得到有效的判断。第三,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空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小学生阅读能力要求需要大幅度提高,因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课外交流等多个环节不断的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这就需要教师要在各个环节过程中不断的改善教学方法,采取多种方式,使小学生阅读能力能更好的提升。

二、小学语文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方法

1.教师要把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作为教学的切入点

众所周知,如果一个人对某件事情感兴趣,那么他一定会对这件事情特别上心,会想方设法把这件事情做好。学习也不例外。教师要想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阅读能力,首先要在学生阅读兴趣上下功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启发学生,安排更容易引起学生兴趣的阅读内容,要不断的激发学生主动阅读,探索阅读的热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不断的拓展自己的阅读范围,不断的在阅读中积累自己的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好的认识到阅读为其带来的益处。除此之外,教师要在学生阅读兴趣培养中注重把控环节,不能让学生的兴趣变为一时的爱好,要做到循循善诱。

2.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信息化、多媒体等设备进行教学

随着越来越多的信息化、多媒体的教学设备出现,传统的课堂教学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教师的教学手段越来越丰富。多媒体教学给学生带来了更加直观、更加清晰的认知学习过程。文字、图像、声音等使教学可以图文并茂。对于小学语文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来说,信息化多媒体教学不仅仅能使学生在阅读课堂中更加感兴趣,更加愿意深入去探讨,还能使学生在阅读课中的效率有一个很大的提升。比如说教师在古文阅读课中,通过多媒体教学中的声音、图像等环节,共同还原出当时的场景,使学生能很轻松的学习。古文中拗口、难理解的句子被声、图方式直观的展现出来,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对古文阅读材料讲解后学生理解困难的状况,促进了学生对古文等阅读材料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加深了阅读中的知识难点,为小学语文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3.教师要在阅读课堂中注重课外的延伸

课本阅读材料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基础。而课外阅读材料是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想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教师不仅仅要重视课本内的阅读材料,也要合理的选取课外阅读材料作为补充。如果学生在阅读培养过程中过多的依赖课本阅读,那么学生的整体阅读数量较小,阅读所涉及的方面相对不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乐于阅读学生能力的发展。

4.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学生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自我探索、自我寻找问题的一个很重要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学会发问,从不同角度去发问。而将其应用到培养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过程中。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文章的结构进行发问;第二,从文章的立意进行发问;第三,从文章中的写作角度进行发问;第四,从作者与文章的关系进行发问等等。通过这些发问,再结合教师的讲解,学生可以清晰的对文章整体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学生可以在学习阅读中探索出一个自我学习过程和经验,有利的培养了其自我学习的意识,使学生自我阅读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5.教师要注重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时,加大力度促使学生愿意朗读,从读中自然解决阅读中的困惑。现在好多学生都不愿意开口朗读,觉得面子上抹不开,可能会被人耻笑。小学语文教师要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不断的灌输学生开口朗读、大声朗读、有目的的朗读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能充分意识到朗读是一种提高自我阅读能力的途径。教师也可以举办朗读比赛,默读比赛等活动,促进学生朗读。

三、结语

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教师要想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阅读能力,不仅仅要在自身教学上下功夫,还要对学生的心理、兴趣等方面全方位的了解。小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学习群体,教师要在培养过程中为学生倾注起自我的耐心、爱心、真心,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阅读给学习带来的乐趣,让学生能真正的从阅读中找到自我学习的成就感。只有这样,教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行之有效,学生阅读能力才可能有巨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胡智恩,袁明军.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2(4).

小学阅读论文篇5

小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很多抽象的描述和文字仅靠教师的语言讲授学生是很难充分理解的,而多媒体可以用形象直观的图像解释抽象难懂的文字,展现图、文的交相呼应,通过视觉化效果,使得教师能够向学生深入浅出地讲授抽象的内容,化难为易,帮助学生解决语言表达、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等方面的困难,突破教学难点,使教学方便、生动、高效。例如,教师在讲授《争论的故事》一文时,可出示一张两人在争论的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提问:“从图中你能看出什么?”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说道:“从图中人的穿着可以看出时间是古时候,从表情可以看出他俩都很生气,从山、树木、房子可以看出地点是在小山村。”一张图片学生自然而然地就能把时间、地点、人物看出来。根据学生观察的结果,教师开始提问:“你们想知道这两个人是什么关系吗?他们为什么生气?”这样通过图片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也引出了教学的重点。教师还可将两人争论的话语设计成课件,把内容进行提炼浓缩,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体会到“反问句的使用”会让争论更激烈,更具有说服力,这样学生就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重点。在进行古诗教学时,经常会碰到一些需要重点分析的字词,但很多小学生无法理解,而恰当地使用多媒体就可以突破教学中遇到的这些难题。例如,“儿童疾走追黄碟”中的“走”字,“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坐”字,可以使用多媒体再现诗中形象,把学生引入古诗的艺术境界中,学生在情境中自然就理解了关键的词语。多媒体还可以将说明文中的抽象描述视觉化,帮助学生充分理解作者的用词。例如,在学习《爬山虎的脚》时,仅靠课本中的一张图片学生无法理解爬山虎生长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爬山虎生长的环境,它的脚长在什么地方以及如何向上爬的过程。这样,不仅学生对课文本身产生了兴趣,教学的难点也同时被化解了。

二、多媒体激感,实现入“境”解“意”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的创设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只有通过入“境”才能解“意”。教师要善于挖掘文本中的情感因素,拨动学生的“情弦”。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历有限,再加上时代背景的差异,有些课文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小学生可能无法理解。借助多媒体可以帮助学生进入文本所描写的特定情境,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融合在一起,入“境”生情,从而触发、唤醒和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他们准确把握和理解文本的意蕴。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具有浓重的感彩,记叙了首都人民在十里长街送别敬爱的的感人场面。但由于学生年龄的原因,要想深刻感受还有一定难度。因此,可借助多媒体,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当讲到的灵车缓缓开来,人们悼念总理时,教师可播放人民在十里长街送总理的纪录片,让学生在观看中体会人民的悲痛心情,并进而产生对总理的无限崇敬和爱戴之情。这样,学生带着这种感情朗读课文就自然而然地入情入境了。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中受到感染,情感的陶冶也就落到了实处。当然,教师必须意识到多媒体不是万能的,多媒体效用的最佳发挥离不开教师对文本的深入解读。教师要不断修炼解读文本的功力,准确地把握“语文味”,采用恰当的方法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到文本情境中去。

三、多媒体启发多种感官,培养思考力和想象力

小学阅读论文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c)-0018-01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想象力、创造力和好奇心最强的阶段,而语文阅读课是发展孩子天性的地方,通过对书本人物的理解,学生不仅可以总结学习人生最初阶段的关乎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而且可以开发智力和想象力,而现行的传统教学方式下,局限于学校的硬件设施和小学老师综合素质等因素,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课效果差强人意,通常学生的阅读课要么被老师占课,或者学校根本没有开设语文阅读课,因此,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要真正的贯彻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目标,加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课程创新,树立新的教学观念,全面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最终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水平。

1教学过程注意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精神

教学不同于教育,成功的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传播知识和文化的过程,也应当是塑造学生人格、培养学生意志的过程,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情和对自然的崇敬,语文文化极具丰富度,天文地理风土人情无所不及,所以在语文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珍惜生命的生活态度。每个人都有权力享受生活,而珍爱生命是一切精神活动的基础,珍爱生命才能做到热爱生活才能爱护他人,小学生还缺乏对生命的直观认识,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全身心的投入,带领学生阅读这类文字,同时自己的灵魂也在文字中得到洗礼,而学生自身也会受益终生。其次,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品质。让学生从小领悟到人类存在于自然之中,在欣赏自然的同时,对人类自身有了深刻清醒的认识,在文字中间感受自然的馈赠与温情,获得美的享受到同时陶冶自己的情操。

2老师要积极主动引导学生的阅读方向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花费大量时间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阅读课也是偏重于老师对文学作品的人物情节进行剖析,这样的结果是学生对文学常识的掌握度提升,但是缺乏了自身的理解,禁锢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教学创新使得语文阅读课堂更加开放,老师的干预减小,学生的主动权增加,但是并不意味着老师对学生应该放任不管,而是应当加大对学生的引导,比如阅读的方向或者阅读的话题,可以确定一个阅读的话题,让学生集中选择不同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获取信息进而进行读后感的交流,为学生提供了发展自己想象力的自由空间,于无形中激发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另外,语文阅读课堂是最富生命力的,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后通过自己的理解对作品进行再创造,让学生自由的挖掘埋藏在文字中的信息,探究文章,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应当具有开放的意识,在重视阅读话题的同时,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观点,敢于质疑,敢于有不同于老师的不同文学观点,让学生各抒己见,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实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

3善于运用外部环境为学生创设阅读环境

首先,教师在选定阅读话题之后,老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阅读情境,直观具体的展现文学形象,使学生身临其境,对其理解文字也会提供更多的帮助,比如有人物传记或者任何描写人物外形的作品时,可以展示几张有关人物的图片,让学生结合文字进行鉴赏,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人物的了解,也让学生学习作者的描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以期达到阅读课的最佳效果;其次,老师要“授人以渔”,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习惯和方法,比如区分朗读和默读,在阅读过程中详略得当,学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阅读过程中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天马行空的想法,从文字中不断有所发现,读出新意;最后,老师要将课内和课外的素材联系起来,有新思路新方法,在立足课内阅读文章的基础上,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利用课堂之余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积累阅读素材,学会评析并学会举一反三,对课本文章进行鉴赏。

4结语

阅读教学关乎学生知识的积累和沉淀,在小学生写作能力方面有着指导推动作用。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通过学生的广泛阅读,可以培养良好的语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对问题的思索,为增加学生的词汇量和交际能力夯实基础。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更新教学观念,进一步完善教学方法、过程和手段。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化小学阅读课教学改革,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小学语文阅读课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赵建华,李克东.多媒体计算机辅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础理论及其应用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1997(1):46-54.

小学阅读论文篇7

[关键词]语文阅读模糊教学自主阅读

一、模糊与精确是一对平行对等的概念

所谓“模糊”,是指客观事物(包括人类的思维和语言)的不稳定、不精确、不清晰。它与糊里糊涂、模棱两可不可同日而语。模糊与精确是一对平行对等的概念,二者看似两极,实则相反相成,相互补充,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当代文学理论家鲁枢元说:“模糊性实质上是基于作家艺术家深刻敏捷的感觉能力,是一种理性上渐趋明确,知性上朦朦混混的模糊,它以模糊的方式实现复杂的精神现象上的准确。”因此,阅读教学中实施模糊教学,并非让学生糊涂,而是使学生更真切、更完美地理解和感受文章丰富的内涵,最终收到精确性的教学效果。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模糊教学的必要性

其一,学生对阅读材料的认识具有模糊性特点。阅读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是一个学生运用“已知”探究“未知”并重构认知结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阅读者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知识与能力基础及审美情趣,各不相同、千差万别,阅读的结果也必然不相同。所以,教师不应把自身对教材的理解强加给学生,而应运用模糊教学,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想象、思维,甚至制造矛盾,引起争论,在教学中搞“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其二,阅读材料本身具有极强的模糊性特点。阅读材料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社会生活的复杂、广阔、深刻、多变,加上作者独特的感受,导致阅读材料本身的“不清晰,不精确”,从标点、汉字、词语到句子、段落、篇章都会蕴含着模糊的因素。

另外,《标准》要求教师要善于开发课程资源,模糊教学以其独特的模糊性,必定会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生成新的教学内容,这无疑给教师开发课程资源提供必要的信息。

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教学过程中必须要运用模糊理念,实施模糊教学,方可称得上是真正的阅读教学。

三、让“模糊教学”引领学生进入自主阅读的王国

1.感受性阅读中运用模糊教学――引领学生进入“王国”的大门

感受性阅读是指通过字面对阅读材料获得初步感受,大致印象和表层意义的阅读。它是理解性阅读的基础,一般与直觉思维有关。在感受性阅读中运用模糊教学,可拓展学生感受的空间,让学生在感受中又生成新的感受,使学生在不断的感受实践中培养感受教材的能力。

2.理解性阅读中运用模糊教学――引领学生进入“王国”的殿堂

理解性阅读是一个从书面符号中进行译码而获得意义的阅读,它是阅读的核心,一般与学生的经验、知识、思维能力有关。在理解性阅读中运用模糊教学,能使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进一步培养理解教材的能力。

3.欣赏性阅读中运用模糊教学――引领学生登上“王国”的舞台

欣赏性阅读是学生对文章中的形象、意蕴、情感以及用词造句、语言节奏、情调风格等特色进行欣赏的阅读。在欣赏性阅读中运用模糊教学,能使学生充分的展示自己,张扬个性,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并使学生从中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到审美乐趣。

4.评价性阅读中运用模糊教学――引领学生坐上“王国”的宝座

评价性阅读是学生对阅读教材料的思想、结构、语言和表现手法等特色进行评价的阅读。在评价性阅读中运用模糊教学,会使学生在参与评价的过程中,显得很兴奋,觉得自己就是“权威”,心中充满自信,从而也在自己评价的实践中提高评价能力。

《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综上所述,不难看出,把模糊教学贯穿于整个阅读过程,让学生在不断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实践中,一定会提高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等学生实实在在地具备这几种能力后,阅读教学就不再难了。

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模糊教学要做到三个“必须”

1.模糊教学的运用必须结合学生实际

任何教学都是为学生服务的。由于学生知识背景、生活经历、情感气质等诸多因素的差异,因此,模糊教学的设计、运用必须以学生实际为基础,注重学生在阅读实践中的生成情况,因材施策,模糊教学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2.模糊教学的运用必须要有适当的方法

教师只有掌握一定的模糊教学方法,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得心应手,左右逢源。

如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体验,是模糊教学中常用的方法。由于引导学生体验主要是结合学生实际,通过想象、联想、情感等心理因素的参与而获得,从而表现出一定的模糊性。教师在教学中结合一定的语言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深切体味教学内容的意蕴,就可以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整体而又深切的感受,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享受学习的过程。在教《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回忆生前幸福情景部分时,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进行朗读。一般学生朗读时,都结合平时生活中失去亲人,越回想起亲人生前的一幕幕,越感到悲伤的体验,读得十分悲痛、催人泪下,这符合全文的基调。可有一位学生却读出幸福快乐的样子,开始,我不禁吃了一惊,我备课过程中,可没有读得快乐这一环节呀!听课老师也感到愕然。那位学生的体验是,人们太爱了,以至于在回忆时进入一种特别的意境,忘记了悲伤。学生的话音刚落,同学们和老师们都向他投去了赞赏的目光。

又如,猜读法,也是一种模糊教学法。曾祥芹在《阅读技法系统》一书中说,“猜读法是一种通过熟读精思,细心揣摩,从而达到融会贯通,透彻理解和掌握读物的内容和形式的阅读方法”。猜读,顾名思义,具有极强的模糊性。《标准》中提出,“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这里的“推想……揣摩”就是一种“猜读”。阅读教学中,运用猜读法,引导学生根据“已知”对“未知”进行一种合乎逻辑的揣摩、推测,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另外,像补白法、创意法等等,都在教学实践中表现出一定的模糊性,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儿童认识事物的特点及经验水平,采取相应的方法。

3.模糊教学的运用必须注重教师的导向作用

本文提到的要将模糊教学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并非是在教学中进行全模糊。模糊教学毕竟只是一种手段,其最终目的是指向精确。在这过程中,教师的导向作用就非常重要。阅读教学中,教师避实就虚地发出模糊信息,调动学生运用模糊的思维方法和审美意识积极参与,切不可一味过度模糊,为模糊而模糊,其结果只能使学生一头雾水。而应把握好“舵”和“度”,引导学生在模糊中生出“精确”来,并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效,方可称得上是真正的模糊艺术。

模糊教学是一门艺术,它的运用会使阅读教学更精彩,使课堂成为学生生命的课堂,享受的课堂。然而,模糊教学的内涵博大精深,如何把它灵活地运用于全部的教学活动中,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探索。

参考文献:

小学阅读论文篇8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课内研究性阅读研究型课外阅读

作为一种学习观,研究性学习是建立在现代学习理论基础上的科学学习观,它反对被动地接受、继承、记忆知识,主张学生主动地理解、应用、探索、创新知识,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的主要目的不在于记忆知识,而在于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研究性活动具有自主性、开放性、主题性、实践性、探究性、创造性等基本特征。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而言,不妨从以下两方面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尝试:

一、课内研究性阅读

研究性阅读就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运用近似利学研究的方法去读懂课文,获取知识,并受到情意熏陶,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一种阅读课堂教学新模式。研究性阅读的方式有许多:

(1)可结合复习检查,提炼课文主题进行研究性阅读。如在教学《白杨》一文时,有位老师先叫学生听写了九个词语,其中3个是带有“思”的词语,然后问学生:刚才听写的词语中,有哪几个跟“思”有关?学生回答后,再让学生默读课文,想想爸爸在火车上有几次沉思?这三思都思了些什么?(一思眼前白杨—挺拔;二思(边疆的建设者)胸中的白杨—心意;三思(想孩子能扎根)未来的白杨—孩子)那么爸爸的三思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为什么这样想,你有什么体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你可以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思,在全班交流前先同桌交流,一学生讲了后同学们补充、评价。整堂课,教师只有片言只语的点拨,相当于电视节目的主持人。

(2)抓住课后问题进行研究。如《西门豹》一文课后有这样一个问题:“西门豹用什么巧妙的办法惩治巫婆和官绅?”老师就可以抓住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研究:西门豹要惩治巫婆和官绅,把他们抓起来杀了不就得了,那么西门豹惩治巫婆和官绅究竟巧在哪里,妙在哪里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

(3)从小朋友的质疑中提出主题进行研读。如在学习《五彩池》一文时,有位老师让学生质疑,其中有一位小朋友问:老师,五彩池能不能游泳?听了这一似乎与课文风牛马不相及的问题,同学们哄堂大笑。机智的老师就抓住了这一问题,顺势导出了研究主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确定一个池能不能游泳,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多大、多深、池水有没有毒、池底有没有障碍物),研读课文,五彩池具备这四个条件吗?学生通过仔细地研究课文,知道了五彩池“最大的不足一亩,水深不到三米;最小的呢,比菜碟子大不了多少,水浅得用手指就可以碰到它的底。”“池底生着许多石笋,而这些石笋表面又凝结着一层细腻的石粉。”你看,这么大,这么深,池底又有这么多石笋的五彩池,即使水很纯净,你说能游泳吗?然后又补充:就算它具备了可游泳的四个条件,这么美丽的五彩池,你就忍心跳下去游泳,去破坏这种美吗?成千上万的游客大家都去游泳,文明吗?这样就把一个看似无稽之谈的问题,通过学生的仔细研读,不但解开了谜团,而且还接受了一次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教育。

二、研究型课外阅读

国家教育部新颁布的《全日制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搞)》明确表明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怎样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我们可以“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知识面。”(《课程标准》阶段目标),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不应只局限于课本,还得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型课外阅读。

(1)对作家传记、作品写作背景的研究。《将相和》一文开头只用一句话介绍了当时的时代背景:“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而这一时代背景,又对学生理解课文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课前老师不妨让学生去查找一些有关战国时候的历史资料,然后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筛选整理,课上花个十来分钟时间来展示大家的研究成果。又如《飞夺沪定桥》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北上抗日的红军必须夺下沪定桥”,至于为什么必须夺下沪定桥,课文中没有具体展开。课外老师就可为学生确定“红军为什么必须夺下沪定桥”这样的主题,让学生展开课外阅读,查寻关于当时的战斗形势、沪定桥所在的地理位置、夺沪定桥前后红军的处境等资料,最后得出结论。

(2)对作品中某些人物的研究。当我们学习了课文《将相和》后,了解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廉颇的晓勇善战、知错就改;当学习了《三顾茅庐》、《草船借箭》、《赤壁之战》等课文后,也初步了解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刘备的礼贤下士,曹操的生性多疑等,但作为历史人物,人们对他们的评论褒贬不一、众说纷纭,所以,在学习了这些课文后,老师不妨鼓励学生课外去阅读《廉颇蔺相如列传》、《三国演义》等书篇,对这些历史人物进行深人的研究,从而全面了解他们的精神风貌,培养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和鉴赏能力。

(3)对某一作家作品的研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教材选编了冰心奶奶的散文《只拣儿童多处行》,同学们在初读课文后,都觉得抓不住重点,不管老师怎么引导,学生也无法真切体会冰心奶奶在字里行间所流露的对孩子的爱。有位老师在教学课文前,先成立了“冰心研究协会”,几个同学成立一个小分会,让大家自己去查找有关资料,研究冰心,课上先花十来分钟时间进行交流,经过这样一个过程后,学生们明白了冰心是一个充满爱心的文学巨匠,然后老师再相机引导:看看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只拣儿童多处行》一文冰心奶奶又在歌烦什么呢?这样,当学生对冰心奶奶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了解了冰心奶奶的这些写作风格和思想精神后,就不难体会这篇课文中作者所流露的对自然和童心的爱。

小学阅读论文篇9

阅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效活跃的阅读教学课堂,会对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产生极大的影响,若恒久坚持,学生综合语文素养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很大提高。新课程改革的许多新理念给语文阅读课堂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阅读课堂开始走向自主、人文、活跃、开放。于漪曾说: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最为基本。确实,阅读教学可以检测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正如叶圣陶所言:“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更重要的是,阅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终身学习,终身有益。

阅读教学对语文课堂教学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语文学习重在知识迁移,立足课堂,阅读教学也就成了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单一的课堂教学则意味着放弃了语文学习的一半阵地,因为有效的阅读可以极大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如果说语文课堂教学的任务是为学生打好阅读的基础,使学生懂得各类文章的阅读方法,以起到举一反三效果那么有效的阅读则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扩展。同时,知识积累和学科的迁移,反过来又有利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而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只有课和课外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教学质量才可能得到较大提高。

语文阅读教学可以丰富学生的阅历,增进素质,改善气质。阅读历史、游记等可以丰富我们的阅历,它们可以让我们了解我们国家乃至世界的过去和现在的政治、经济、文化、风土人情,从而滋生民族责任感。阅读文学作品能增进我们的文学素养,遨游于这些作品中,我们会懂得真、善、美,会变得爱憎分明。阅读礼仪方面的书籍,我们知道如何梳妆打扮,如何待人接物,从而变得仪态大方,举止高雅,谈吐不凡。古语“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就是多读书能增进人的文化修养,改善人的气质。

阅读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写作水平。目前,高中学生作文的最大弱势在于言之无物,内容空洞说教,语言苍白,而通过有效的阅读,可以为写作积累大量素材,可以捕捉、洞察当今时事,丰富学生的思想内涵,做到言之有物,同时也可以填补语言的空白。学生如在进行课外阅读时适当摘录优美的语段、名句名言,则可以为自己的写作增添不少的亮丽的风景线。

二、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1、以学生为主体,构建能让学生能够参与的语文课堂教学情境

虽然已经开展新课改,但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因为一些原因还没被完全的摒弃。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够让学生有效的吸收知识,并激发思维。在新课改的要求中,学生必须作为学习的主体,但是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却没有将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上,同时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对教学互动的定位也不高,忽视了其重要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是要解答学生们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为学生指明学习地方方向,提出各种有意义的指导和建议。在课堂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讨论、思考,并一起分享自己在思考过程中所得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等。让学生进行思考可以有效的提高他们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进行《找骆驼》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在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动员学生们一起讨论,假如他们是文中的老人又该如何去帮助商人找到走失的骆驼。最后鼓励每一个学生都将自己所想到的方法大胆的表达出来。不管学生的答案如何,只要学生表达出来,教师都应该赞扬和鼓励学生,使课堂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动氛围。

2、拓宽教学环境

教育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教育离开了生活就不能够体现出其最终的目的,是生活则造就了教育。小学阅读教学不应该只局限于教室之中,有许多的课文都与生活和自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教学应该走出教师,让学生们到户外去感受大自然,去感受生活中的知识。在组织各种户外活动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阅读或者写作交流活动,或者去参观博物馆和图书馆,让学生们对更多的文化活动有一个了解。例如在进行《四季风光》的阅读教学时,可以带走学生走出教室,带着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感受大自然的季节气息。在活动结束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将自己的所感、所得,写成读后感或者是各种抒发对活动的看法的短文。这样可以有效的提供学生的写作能力。

3、有效的使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先进的技术与设备都运用到了现代教育之中。例如Flash、ppt等各种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都对教学改革有着不可磨灭的促进作用。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枯燥的教学变得更加的生动有趣,可以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使用各种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可以将课文生动形象的展示出来,让教学变得更加的有趣。例如在进行《狮子与鹿》的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Flash将课文中的内容展示出来,通过将文字转化为学生都比较喜爱的图形和动画,可以有效的提高小学生对文本阅读的兴趣。从长远的意义来讲,这种方法可以有效的提供语文阅读的有效性,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教学方法。

小学阅读论文篇10

一、让学生喜欢阅读,使阅读更加自由

萨特说:“阅读就是自由的梦。”学生只有插上自由的翅膀才能真正感受阅读的味道,在联想与想像的空间里学会理解,发展思维,陶冶性情,进而形成独特的情感体验和人生感悟。语文教学的第一要务是“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阅读教学的第一要务是“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只有把阅读真正还给孩子,孩子才可能真正地喜欢阅读。

1.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

阅读中的倾听和对话,就是读者和文本、读者和作者心灵的对话。这种心灵的对话,应该是自由的,而不是强迫的。在这种对话基础上的自由交流和讨论是更广范围内人们的对话,有利于每个读者认识的提高、思维的发展、情感的熏陶。就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形成了。阅读能力的不断提高,又反过来加深了读者阅读对话的深度和广度。

在做课堂预设时,教师往往更多考虑教学模式的选择,教学流程的推进,教学环节的衔接,而更多地挤占学生的阅读时间,来保证整个教学的完整性。殊不知,正是在一次次的演练中,孩子的自主阅读成为了一种形式。剥夺学生自己阅读文本,就是剥夺学生的倾听和对话,剥夺学生和作者的心灵对话,也就是放弃阅读能力的培养。没有充分的阅读,就扼杀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失去了阅读的快乐。

2.创设怡人的阅读环境。

良好的阅读环境是有效阅读的保证,学生是阅读的主人,教师有义务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

在教学初始,教师的导语可以把学生快速地引入阅读环境。开始阅读,教师根据阅读内容,可以灵活性地选择音乐渲染、多种阅读形式(朗读、默读、诵读、精读、略读、浏览等)、带问题读书等。学生读书之后,要创设开放自由的讨论环境。这些都有利于巩固学生的阅读效果,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在阅读过程中,问题的设计非常重要。问题是激发思考的钥匙,教师提出的问题应当具有开放性,难度恰当有梯度,反对满堂问和以问代罚,既要面对大多数,又要有利于个别学生的发展和思维。

3.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

有多少名观众,就有多少个哈姆雷特。阅读是个体的行为,个体由于性格、经历、知识体系的不同,同样的文字,阅读后的感受并不相同。新课标要求,要充分尊重个体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因此,在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中,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学生的个体观点,进行正确的评价和引导。

教师要注意倾听孩子的观点,不要轻易打断,让孩子把话说完。不要吝啬评价,评价时给点热情,给点期望,同时又要指出问题,指明方向,一味地表扬和一味地批评同样可怕。

二、让学生学会阅读,使阅读更轻松

语文课堂没有最终目的,但是有即时目的。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地阅读和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正是课程计划赋予语文课的重要任务。

1.循序渐进,有层次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文阅读课应该努力让学生自主读书,但自主不等于放任,阅读与训练是相辅相承的,学生的字词语言思维等阅读能力的提高都需要长期的训练。不同的年龄段,学生的阅读水平是有差异的,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也是有层次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规定。我们应该从各年段发展的连续性上整体把握,不要只盯着本年级的目标。如低年级学生阅读课文,可以按“读准―读通―读懂”这样几个层次进行,中高年级可以按照“读通―读懂―品读”这样几个层次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这里强调“品读”,按照年级的不同有一定的培养欣赏、评价能力,这样逐步培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

2.多元辐射,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

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小学阅读教学应该努力提倡学生创造性阅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语言和创造性思维。

广义地说,读、述、唱、画、演、问、比、思都是阅读的形式。教师可把它们有机结合,从而形成读述结合(把学生自读课文与指导复述结合起来,即把朗读、默读、速读与详细复述、简要复述和创造性复述相结合)、读唱结合(把指导阅读理解和音乐演唱结合起来,让学生在音乐氛围中加深对课文的领悟,提高朗读能力)、读画结合(把读与美术绘画结合起来,在读中或学生自画,或师生共画,或展现现成图画)、读演结合(把阅读和表演相结合,在学生阅读中,或教师独演,或学生自演,或师生共演)、读问结合(把阅读和质疑问难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读中学会问,在疑中加强读)、读思结合(把阅读和思考、联想、讨论结合起来,让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阅历加深认识,于思接千载、钩前联后中拓宽视野,在师生共议、争鸣辩驳中交流心得)、读比结合(把阅读和比较相结合,在阅读中或换词比较,或缩写后与原段相比较,或数篇课文相比较;或比较课文内容的相似点,或比较课文艺术手段的不同点)、读写结合(把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在阅读中或仿写,或续写,或扩写,或补写,通过写句成段来实现读写迁移),让学生自己与课文对话,从自我出发去感受和体验,从而创造性地阅读。

三、让学生广泛阅读,使阅读成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