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8:18:38

对语文总结篇1

1.引导学生开发和利用身边的语文课程资源。

历来,我们都把教科书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这样学生的语文学习就只局限在语文教科书上,而生活才是真正的教科书,有生活的地方就有语文,只有让学生带着生活经验与体验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才能让教学“活”起来,才能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可以让学生搜集一下广告牌中所出现的错别字,或分析电视广告中吸引人的广告语。有学生举了“激光仿伪”这一例子,通过这个生动的例子,区别了“仿”与“防”的意义。有人对“鹤舞白沙,我心飞翔”这个香烟广告语作了精彩的分析。“鹤舞白沙”是描写,“我心飞翔”是抒情。“鹤舞白沙”是一个美妙的意境,晴天丽日下,洁白的沙滩,蔚蓝的大海,轻盈的白鹤在翩翩起舞,此情此竟,“我心”当然随之“飞翔”,带给人们的是一种高雅的享受。这就是这则香烟广告的成功之处。

2.指导社会调查实践,积累写作素材。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往往出一个题目,或写一则材料,就让学生闭门造车,而学生往往会因为没“米”下锅而咬烂笔头。不如让他们走出去,到大自然中去,到工厂农村部队去到社会生活中去感受生活,汲取写作营养。

写作实践也表明,只有广泛地占有材料,才能保证选材的质量,生活空间狭窄,生活内容单调,选材单一这些似乎是中学生作文的通病,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压抑,学校和社会活动的苍白单调,逐渐养成了学生的思维惰性,情感的激发缺少特定的契机,导致了思维的单一,致使学生作文千人一面。所以,要使学生能在作文中展示生活的丰富多彩,让他们的感情与炽热的现实相连,使作文能真正表现青春的热情、社会的变化,就必须创建开放式的作文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参与社会调查实践,拓宽素材来源。

3.熟悉高考大纲,做到课标与考纲双挂钩。

课标是平时教学的依据,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直接依据,二者不可忽视。2012年全国课标卷考查内容和试卷结构都完全符合《2012年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考试大纲明确了语文高考的范围:“按照高中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组成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这个规定明确了课标与考纲的关系,实际上也明确了高中语文教学和备考的方向,我们应该以此为基础,合理安排必修课与选修课,夯实基础,突出重点。

4.注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以往的语文大纲在讲到课堂教学时,基本的表述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动性相结合;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本轮课改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怎样的一种方式呢?首先看这句话,它的中心语是“学习方式”,而不是“教学方式”。不要小看一个词语的变化,实际上预示着课堂上师生角色关系的转变。“教学方式”,主体是教师,是以教师的教为主体,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虽然也强调要运用启发式,以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教师的主体地位始终没变,学生始终在教师的掌控下、在教师的预设中“戴着镣铐”学习。“学习方式”,凸显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主。教师哪去了呢?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怎样组织和引导?这要涉及段落开头那句话的修饰语――“自主、合作、探究”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由此可以确定,所谓组织和引导,一是要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在自主学习中遇到问题时给予及时的引导;二是要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各抒己见,互相交流,共同探讨,引导他们形成合作意识,富有团队精神;三是在自主、合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质疑、重新审视、探究解决疑问的途径和办法,从而让学生能够自我构建知识和能力。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时代的呼唤,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必然伴随着信息的急剧膨胀,新知识新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为此,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使他们具备获取新知识新信息的能力,才能让他们自如地应对未来的生活和工作。只有这样充分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才能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欲望和兴趣,从而使语文学习真正成为一种生命的活动,充满激情和智慧。

对语文总结篇2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语文;复习技巧;探讨

中图分类号:G423.07

1.前言

在进入高三阶段后,证明学生已经踏上高考的路途。众所周知,高三教学不仅非常枯燥,而且非常艰辛,因此,想要从根本上提高语文复习的质量,既要求教师应该认真工作、刻苦钻研,又要在实践中不断的进行总结,为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作出巨大的努力。以下是对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总复习技巧和方法进行了详细阐述。

2.正确对待复习

在高中语文总复习阶段,有些教师错误的认为复习等同于复收,借助复习弥补之前的学习漏洞,这样一来,教师只是简单的让学生进行简单的练习,有些采用课堂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回答;也有些教师只是粗略的将重点知识重复一遍;甚至有些教师认为复习课可上可不上,并没有布置更多的学习任务。然而,上述这样的观点是非常错误的。事实上,复习是整个高中教学阶段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内容,特别是进入高三阶段,总复习极其的重要。教师引导学生科学的复习,能够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以便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并且,通过对高中语文的总复习,能够使学生及时查缺补漏,教师可以举一反三,及时弥补教学不足。这样一来,教师就必须正确对待语文的总复习,同时还要制定一套完善、可行性较强的复习计划,认真备课、采用合理的复习方法,从而提高高中语文复习的质量。所以,复习质量的提高,教师的任务极其艰巨。

3.进一步明确复习目标

对于高中语文复习目标的确定,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学习。在进入语文总复习阶段,应该熟练掌握知识体系进行合理复习,重点是对重点和难点的复习,这样一来,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减少解题阻碍,紧扣得分点。其次,结合课程标准进行复习。高中语文复习按照题型、内容等完成复习目标。尤其是教师把握好题目的难易程度,如果选择的复习题目较难,那么很容易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题目难度偏小,又达不到考查学生的目的。再次,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复习。教师要正确把握学生的求知心理,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要分别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因材施教。

4.增强复习教学的创新性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高中语文复习过程中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要受传统教学方法的约束和限制,更多的是教师让学生进行创新思考。例如:在鉴赏诗歌过程中,通常是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其中,"知人"指的是将作者和作品紧密联系在一起;"论世"指的是要将作者所处的时代与背景加以了解,从而更好的了解作品。近年来,高考始终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减少猜题、押题产生的负面影响,尽量将考试题目的诗歌不要选择名人名篇。这样一来,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时,使学生把握作者的情感,传授给学生一套鉴赏诗歌的可行性办法。

5.突破重点与难点的学习

近年来,高考试卷中,对诗歌或者文章的鉴赏比例非常大。这样一来,"赏析"成为语文复习较难的一类题目,由于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没有太多的知识储备,因此,担心此类问题的学习。一般来说,对诗歌、文章的赏析都是对作品写作技巧、内容等进行理解,任何一种问题都离不开上述题目的分析。只有多进行此类练习,便会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由此看来,想要从根本上解决此问题是非常简单的。

6.认真总结复习规律

在进入高中语文复习阶段后,教师要正确的引导学生理清知识结构,进而找出规律。例如: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不善于运用成语,但是,对成语的应用又是很常见的一种题目。所以,在复习阶段要进行总结。如:在在语句中应用"络绎不绝"一成语时,应用的对象是人,而不能是其它的事物。

7.优化复习方法

高中语文复习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准确解决的能力。想要达到此目标,只靠教师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最主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去思考和解题。因此,教师就应该帮助学生总结解题的技巧。例如: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快速阅读文章、通过所学知识,大概了解其内容;第二,结合题目要求,在文章快速找到此句子;第三,试着去翻译,从而找出最为合适的答案。如果题目要求翻译文章的某句话,那么就要把它放在文章中的段落中去理解,结合语境,其它和所翻译语句无关的直接可以不考虑。一般来说,解决文言文题目的思路大致相同,尽管出题的方式多样化,而学生只要熟练掌握解决方法,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语文总复习的效率,使学生在高考中取得更为优异的成绩。

8.结束语

总体来说,想要使语文复习收到良好的学习效率,教师就必须结合教材要求,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利用合适的方法进行复习,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复习教学过程中,从而快速深入的较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提高语文综合运用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在高考中取得更为优异的成绩,从而在实践生活中,能够更好的应用语文知识。

参考文献

[1]郝建梅.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总复习技巧探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23)

[2]张丽辉.浅谈高中语文总复习[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10)

对语文总结篇3

文本阅读是一个从辨识字、词开始到理解篇章意义为止的一个自下而上构建意义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词汇识别是其中关键一环(Gough,1972)。文本包括不同的语言和语体。其中,有的语言(如英语)有空格,空格可以为其提供词切分信息;有的语言(如日语)本身没有空格。但是其语言构成特点的形式提供部分的物理线索:还有的语言(如汉语)没有空格,语言本身没有提供词切分的物理线索。读者阅读没有词切分线索的文本则需要更多的认知资源进行词汇识别。

英语是有空格的拼音文字,其眼跳目标是基于词。阅读过程受词汇长度、空间密度水平等低水平的视觉因素的影响。因此,空格就是英语单词间有效的词边界信息,可以帮助读者单词识别和眼跳目标的选择。

与拼音文字(如英语)不同,汉语的书写方式是方块形,字与字之间没有空格,是连续呈现的,每个汉字所占的空间相同,通过笔画数的多少和结构方式来变化其复杂性(白学军,郭志英,顾俊娟,曹玉肖,闫国利,2011)。汉语文本中词与词之间没有明显的词边界信息,那么在汉语阅读过程中,读者是怎样对文本进行词汇识别的?大量研究表明,在汉语文本的词语之间插入空格对于汉语阅读的词汇识别有促进作用。Bai等人(2008)分别以空格和灰条作为汉语的边界标记,探讨插入词空格对汉语句子阅读理解的影响。结果发现,句子的阅读时间在词间空格条件和正常条件下没有显著差异,表明用空格和灰条来界定词边界,对阅读既没有阻碍作用,也没有促进作用。他们认为,文本呈现方式的熟悉性以及有无词边界信息所产生的促进和干扰效应存在权衡。有研究考查了美国留学生阅读汉语有、无空格材料的理解过程。结果发现,对于只有初级汉语水平的美国留学生来说,在汉语句子中插入词间空格能促进他们的汉语阅读理解。

母语和第二语言有无空格对语言学习有影响吗?李馨、白学军、闫国利、臧传丽和梁菲菲(2010)认为,不管是以有空格的语言为研究对象,还是以无空格语言为研究对象,空格在母语阅读中的作用对第二语言的学习有影响,即跨语言迁移的问题,跨语言迁移是指个体在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第一种语言所习得的学习能力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美国留学生的母语是有空格的英语,第二语言是没有空格的汉语,在汉语句子中插入词间空格能促进他们的汉语阅读理解(白学军等,2009;田瑾,2009;张涛,2010)。日语和汉语都是没有空格的语言,日一汉双语者在阅读有空格的汉语文本时,词间空格和正常无空格文本一样容易,词间空格促进了汉语阅读的词汇识别(白学军等,2011)。这两种研究的共同点:无论母语文本中是否存在空格,词间空格促进其学习二外的词汇识别。那么对于文本中没有空格,但是存在部分词切分线索的语言,空格的影响是怎样的呢?这个问题的考查对象要求:(1)母语文本中无空格但存在部分词切分线索、二语文本无空格也不存在词切分线索;(2)母语文本中无空格也不存在词切分线索、二语文本无空格但存在部分词切分线索。

日语文本是由日本汉字、平假名和片假名组成的,其中日本汉字和中国汉字一样是表意形式,平假名则是表音形式。日语文本这种表音和表意混合的文本组合形式在视觉形式上可提供一定的边界信息。Sainio,Hyona,Bingushi和Bertram(2007)研究日本读者阅读纯平假名(表音文本)和日本汉字与平假名混合(表意加表音文本)的正常无空格文本和词间空格文本时的特点。结果发现,词间空格促进了纯平假名文本的阅读理解,但对混合文本的阅读没有起到促进作用。日本读者对日语形式熟悉,已经具有阅读无空格文本日语的经验,习惯混合文本在视觉上提供的词边界信息。对于那些母语中无空格,以日语为二语的学习者来说,如果在混合文本中插入空格,是否能获取更多的词切分信息,从而帮助他们日语的学习呢?

对于汉-日双语者来说,日语是第二语言,与母语为日语的人相比,汉-日双语者阅读日语的经验相对有限,日语初学者(包括日本人和外国初学者)的教材中日本汉字是以纯平假名的形式表示的,且纯平假名文本之间有空格,但是只限于日语的初级读本。汉-日双语者对有词切分和无词切分日语文本熟悉度接近。因而,以汉-日双语者为被试。可以很好地控制文本呈现方式的熟悉性对文本阅读的影响。本研究采用Bai等人(2008)以空格和灰条作为日语的边界标记,由于汉-日双语者的词汇量有限,他们在阅读过程中不能正确地切分词,会造成阅读上的困难。本研究预测,相对于日语为母语的日-汉双语者来说,对于没有阅读空格文本经验的汉-日双语者来说,在日语学习的初级阶段,在日本汉字-平假名混合文本中插入空格将有助于他们学习日语。

2实验一空格对日-汉和汉-日双语者日语阅读影响的眼动研究

2.1被试

12名日-汉双语者是来自天津市某高校日本留学生,平均年龄23.1±4.69岁,具有两年的学习汉语的经验,均过汉语水平考试(HSK)六级。12名汉-日双语者是来自天津市某高校日语专业大三学生,平均年龄20.92±0.90岁,具有至少三年的学习日语的经验,均过日语水平等级考试n1或n2。

所有被试都从未参加过眼动实验,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实验结束后得25元报酬。

2.2实验材料

第一步:编制200个句子。所有句子由2名不参加正式实验的日本留学生认真阅读,并标出用词不规范或者理解有困难的句子。所有做标记的句子都被删除。

第二步:产生90个正式实验句子。句子由日本汉字和平假名组成。长度为17-25个字符(平均为21.92±1.74个单词)。5名不参加正式眼动实验的日本留学生在一个5点量表(1=非常不通顺,5=非常通顺)上对句子的通顺性进行了评定,评分结果为4.39。

实验中包括三种呈现方式,每个呈现方式下有30个句子。将三种呈现方式以拉丁方顺序进行平衡,构成三组实验材料。每个被试只接受其中一组实验材料,所有句子均为随机呈现。

2.3实验设计

本实验采用2(被试类型:日-汉双语者、汉-日双语者)×3(呈现条件:正常条件、词间空格条件和非词条件)混合实验设计。其中被试类型是组间变量,呈现条件是组内变量。

实验材料与条件如图1。

2.4实验仪器

实验采用由加拿大SRResearch公司开发的eveLink2000眼动仪记录被试右眼眼动数据。

2.5结果与分析

两组被试在阅读理解题中日-汉双语者的正确率为93.5%,汉-日双语者为91.27%。表明被试认真阅读并理解实验句子。

根据以下标准对有效项目进行筛选:(1)被试过早按键或错误按键导致句子呈现中断;(2)追踪丢失(实验中因被试头动等偶然因素导致眼动仪记录数据丢失);(3)注视时间小于80ms或大于1200ms。总共剔除无效数据占总数据的3.49%。

用evelink2000提供的数据分析软件将数据导出,使用SpSS16.0对数据进行处理。所有变量进行被试分析(F1)和项目分析(F2)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对两类被试日语文本阅读进行整体分析,表1是句子水平的眼动分析指标,表2是方差分析的统计值。

在三种空格呈现条件下汉-日双语者比日-汉双语者总句子阅读时间更长,注视次数更多。在总句子阅读时间和总注视次数指标上,呈现条件和被试类型存在交互作用(其中被试分析在这两个指标上是边缘显著,p分别为0.064和0.083)。简单效应分析的结果表明。日一汉双语者在正常条件下和词间空格条件下的总句子阅读时间和总注视次数(ps<0.05)。这个结果与前人研究一致。相比于正常条件,在非词条件下有更长的总句子阅读时间和更多的总注视次数(ps<0.05)。汉-日双语者在词间空格条件下的总句子阅读时间最短,总注视次数最少:在正常条件下的总句子阅读时间和总注视次数少于非词条件(ps<0.05)。

日-汉双语者和汉-日双语者在三种条件下的平均注视时间的呈现条件主效应显著,被试类型主效应和交互作用都不显著。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双语者在词间空格条件和非词条件下的平均注视时间一样,显著少于正常无空格文本(ps<0.05)。Liversedge和Findlay(2000)以及Rayner等(1998)认为注视时间的延长意味着加工难度的增大。

两种双语者在三种条件下的平均眼跳距离的呈现条件主效应显著,被试类型主效应和呈现类型主效应显著,交互作用不显著。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双语者在词间空格条件下的平均眼跳距离最长,其次是非词条件,最短的是正常条件(ps<0.05)。这一指标与文本的水平分布情况有关,反映阅读效率和加工难度。

3实验二灰条对日-汉和汉-日双语者日语阅读影响的眼动研究

3.1目的

在实验一中,在日语空格文本中加入词间空格后,汉-日双语者的总句子阅读时间更短,总注视次数更少,有效促进他们阅读日语文本。但是,在正常的无空格文本中加入空格后,增加了日语文本的自然长度。为了确保三种条件下句子的空间分布相同,本研究采用Bai等人(2008)对空间信息的操纵方式,采用灰条标记作为词和非词的边界。

3.2被试

24名被试同实验一来自相同的群体,不同之处在于12名日-汉双语者平均年龄22.6±3.69岁,12名汉-日双语者平均年龄21.1±1.24岁。

3.3实验材料和设计

材料和设计与实验一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空间信息的操纵。实验二采用灰条标记,产生三种条件:正常文本(正常条件):使用灰条标记每一个词(灰条词条件);使用灰条标记不同的字以形成非词(灰条非词条件)。

实验材料举例见图2。

3.4实验仪器

同实验一。

3.5结果分析

两组被试在阅读理解题中日-汉双语者的正确率为91.4%,汉-日双语者为90.55%。表明被试认真阅读并理解实验句子。根据实验一参照的标准共剔除无效数据占总数据的4.12%。

对两类被试日语文本阅读进行整体分析,表3是句子水平的分析指标,表4是方差分析的统计值。

与实验一的结果不同,在总句子阅读时间和总注视次数指标上被试类型主效应显著,呈现条件的主效应和交互作用差异不显著。进一步多重比较。结果表明,相比于日-汉双语者,汉-日双语者在三种灰条呈现条件下的总句子阅读时间更长,总注视次数更多(ps<0.05)。日-汉双语者在三种灰条条件下的总句子阅读时间和总注视次数一样多(ps<0.05);汉-日双语者在三种灰条条件下的总句子阅读时间和总注视次数一样多(ps<0.05)。

日-汉双语者和汉-日双语者在三种条件下的平均注视时间的呈现条件主效应显著和被试类型主效应显著,交互作用不显著。两种双语者在三种条件下的平均眼跳距离的呈现条件主效应显著和被试类型主效应显著,交互作用不显著。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双语者在灰条词条件的平均眼跳距离显著大于灰条非词条件(p<0.05)。汉-日双语者在三种条件下的平均眼跳距离显著小于日-汉双语者(p<0.05)。灰条非词条件和灰条词条件的句子插入相同数量的空格。句子长度是一样的。灰条非词条件的平均眼跳距离显著短于灰条词条件,说明相比于灰条词条件,灰条非词条件下加工难度更大。

4讨论

4.1空格对日-汉和汉-日双语者日语阅读的影响

眼动控制包括两个基本问题:一是什么因素决定读者何时(when)启动眼跳;一是什么因素决定读者跳向何处(where)。本文对第一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已有研究(白学军等,2012;李兴珊,刘萍萍,马国杰,2011)认为,词切分问题是指在汉语阅读过程中读者如何确定所读的哪些字构成一个词。阅读中通过空格帮助阅读者将词汇单元从文本中辨认出来即“切分”,是汉语阅读的一个必然的过程。它是阅读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

本研究探讨词切分对日-汉和汉-日双语者日语句子阅读的影响,日语文本中虽然没有空格作为词切分的线索,但是与日本汉字一起构成日语文本的平假名、片假名使得汉字的显著特征提供了词切分的线索。相比之下,汉语文本本身没有任何词切分线索。本研究探讨对于母语没有空格,第二语言也没有空格的日-汉和汉-日双语者来说,人为地提供词切分线索对其日语文本阅读的作用。

实验一结果表明,两种被试在总注视次数和总阅读时间两个指标上的趋势是一致的。被试类型和呈现条件的交互作用都是边缘显著,显示有交互的趋势,原因可能是由于被试量较少。对两个指标进一步分析发现,日-汉双语者的总注视次数和总阅读时间在三种条件下的差异不显著:汉-日双语者词间空格条件下的总注视次数和总阅读时间少于正常条件和非词条件,相比于正常条件,非词条件下需要更多的注视次数和更长的时间。这些数据表明,日-汉双语者在词间空格条件下的阅读与正常无空格条件下的阅读一样容易,而非词空格条件将对阅读加工产生更大的干扰,需要更多的阅读时间和多次注视才能达到同等程度的理解。因此,日一汉双语者的研究结果与Sainio等人(2007)以日本读者为被试的研究结果一致。汉-日双语者研究表明,词切分的确可以促进其日语阅读的词汇识别。对于日语初学者来说,在日语文本中插入词间空格对于阅读是有促进作用的。

4.2灰条对日-汉和汉-日双语者日语阅读的影响

在没有空格的文本中加入空格后增加了文本的长度,为了控制空间信息的分布,有研究通过对词进行标颜色的切分方式来标记词边界。

为了确保三种词切分条件下句子的空间分布一致,实验二采用Bai等人(2008)以灰条作为日语的边界标记。实验结果表明,在总的句子阅读时间和总注视次数这两个能够反映被试总体阅读情况的有效而重要的指标上,日-汉双语者和汉-日双语者的结果趋势非常相似。即两类被试在三种词标记条件下的总的句子阅读时间和总注视次数一样。在汉语文本中与空格同样提供词切分线索的灰条,在日语文本中没有效应,可能的原因有两个:(1)日语文本的混合组成形式已经提供一定的词切分信息,空格增大了空间密度,而灰条不仅没有增大空间密度,反而降低了空间密度。使得未发生切分的线索作用;(2)日本人学习日语以及外国学习日语的初学者的教材中日语文本是以有空格的平假名的形式出现的,对于日语学习者来说,无论母语中有无空格,已经对空格有熟悉性,所以对汉-日双语者来说,阅读有空格的日语文本出现了词间空格效应。

4.3词切分对双语者日语学习的启示

Shen等人(2012)要求中文二语者(来自英国、韩国、日本和泰国的留学生)阅读插入词间空格的汉语文本,来考查空格对于他们母语和汉语的共性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词间空格作为词边界降低非母语阅读者对于汉语构词的不确定性,因而加速词汇识别,进而影响他们对汉语文本的阅读。对于母语有空格的汉语学习者,比如英-汉双语者,汉语文本插入词间空格有利于他们汉语的学习(白学军等,2009;张涛,2010)。韩国留学生属于母语有空格,第二语言无空格情况,泰国留学生则属于母语和第二语言都没有空格。田瑾(2009)考察词切分对韩国和泰国留学生汉语阅读的影响,结果发现,他们在汉语阅读中有相似的眼动情况,词切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韩、泰两国留学生的汉语阅读。汉语文本插入词间空格促进汉语阅读。

本研究与上述研究的共同之处在于被试所学的第二语言都无空格。对于汉-日双语者而言,日语阅读的经验相对较少,对于日语文本形式上提供的词切分的信息的习得经验较少,而已有的教材是为初学者在纯平假名文本中插入空格帮助学习,如果在混合文本中插入词间空格可以更有效帮助日语初学者的日语学习。

总之,在日语文本中插入与拼音文字书写形式相类似的词间空格,对于日语为母语的日-汉双语者没有促进效应。对于汉-日双语者来说,在一定程度上使汉-日双语者阅读句子中的单词识别更为容易,促进了他们对句子的阅读;而插入非词空格,增加了日语句子中的单词识别的难度,从而干扰了汉-日双语者的日语文本阅读过程。 

对语文总结篇4

[关键词]总之;语义关系;语用功能

英语和汉语中存在着一定数量的“话语标记语”。如英语中的well、Youknow、imean、inotherwords[1]等和汉语中的“好”、“总之”、“我觉得”、“也就是说”等。对于这种常见的语言现象,语言学家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并且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2]。就命名来说,最近使用较频繁的话语标记语、话语联系语、提示语和语用标记语,究竟是统称为话语标记语好,还是统称为语用标记语更为贴切?众多学者对此展开了讨论。Schiffrin在语篇分析的框架内认为,话语标记语使话语或语篇更加连贯,将话语单元在各个层面上可能存在的相互联系展现出来,给话语理解提供指引[3]。Blakemore提出话语联系语连接的是语境假设;它们的作用是对话语理解进行语用制约,明示语境假设,减少听话人理解话语时可能付出的努力[3]。Fraser将话语标记语置于语用标记语之下,明确指出,只有那些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小句的词语才能叫话语标记语。使用话语标记语是为了让听话人准确识别语义关系[3]。冯光武指出,话语标记语是说话人展现对话语单元之间的语义关系的判断,语用标记语展现说话人对话语命题的主观评价。前者只是后者的一种,不能混用[3]。

本文赞同冯的观点,即,话语标记语的作用是点明或突出同一语篇中两个话语单元之间的语义关系,语用标记语则关注的是发话人的说话方式、对前述话段信息的主观评价及语境关联对受话人认知推理的影响。话语标记语是语用标记语的一种。并以此为研究基点,对现代汉语话语标记语“总之”从语义、语用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讨论。

一、“总之”凸显的语义关系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总之”用来表示下文是概括性的话。“总之”可以作为话语标记语,用来连接多种语义关系,原因是:一、“总之”虽然仍保留一定的语义,但语义已较虚,衔接作用大于信息意义,体现了语用语法化特征。二、在现代汉语中,“总之”具有一定的总结、提示之义,可以用来复指上文,引起下文,这增强了其一定的承接性。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指代关系中,编码使用得越多,听话人所需要的推理就越少。“总之”作为话语标记语引导和制约听话人正确理解话语,这样的提示作用可以减少“听话人”解码的时间。因此,从说话人的角度来说,“总之”的作用在于加强话语的延续性,从听话人的角度来说,可以付出更小的努力来理解话语。

通过对语料的分析和归纳,我们认为“总之”作为话语标记语位置通常在句中。在此,可以笼统地把“总之”前出现的句子称为“前项句子”,“总之”后出现的句子称为“后项句子”。其连接的语义关系主要有七种,即推论、强化、目的、解说、承接、转折与假设。下面我们逐一论述。

1.“总之”表示推论关系

“总之”用在句中,表示推论关系时,前项句子一般提出理由或根据,后项句子则是从理由或根据推出来的想要表达的结论。

(1)仓库中零部件的存放周期缩短了,生产过程中的浪费现象减少了,物流更加科学清晰了……[总之],带来的直接效益是,产品成本降低了。

(2)这套电脑系统可以避免堵塞、提供行车所需时间、侦察出路途中的障碍,[总之],将大大有益于改善城市交通。

(3)那么,在具体问题上,群众吃不上碘盐怎么办私盐冲击怎么办防治机构不健全、防治手段缺乏、防治人员待遇过低怎么办,[总之],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直到把主要问题解决彻底为止。

例(1)中想要说明的是在前项三个条件的共同作用下,才能得到的后项中满意的结果:产品成本降低了。例(2)中后项所表达的结论“将改善城市的交通”,也是从前项电脑系统的各种优势条件中推导出来的。例(3)中前项句子摆出一些困难问题,后项结论认为问题只能慢慢解决,直到解决为止。

2.“总之”表示强化关系

“强化关系”类似于复句当中的“递进关系”,表示后项句子的意思比前项句子的意思更进一层,一般由轻到重,由浅到深。

(4)寻求答案应当从环境资源日趋“稀缺”对社会经济、人民生活的冲击中,从环境污染与破坏对人们健康的损害中,从人们为获得环境资源最佳利用所付出的社会必要劳动中,[总之],应当从利用环境资源的物质交换过程的社会交换价值中来寻求真正的答案,从而建立环境资源的社会价值理论。

(5)哈佛经理的职位注定了哈佛经理的大脑必定是一部百科全书——无论经济、管理、法律、自然科学、文化礼仪……[总之],他必须无所不知。

例(4)中除满足前项句子的条件外,还应进一步满足后项句子的条件“从利用环境资源的物质交换过程的社会交换价值中来寻求真正的答案”,才能达到理想的状态。例(5)中后项句子比前项句子更加突出强调了哈佛经理的素质必须是全方位的。

3.“总之”表示目的关系

前项句子表明说话人想要做到的一些事情,后项句子说明做这些事情想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

(6)我们也可以组织社会实践考察,去中国高速发展的城市或者偏远落后的山区,去拜会成功的私营企业家或者给农村小学里的孩子教课,去报社、去政府机关、去百姓人家……[总之],让我们对中国的社会实况有了更加全面与广泛的了解。

(7)产品要么豪华名贵、要么古朴典雅,要么庄重美丽、要么怪诞离奇,[总之]这一产品必须是同其他产品有着相当明显的不同,而这些不同点又能为消费者带来自豪感。

例(6)和例(7)中都在前项句子说明了想要实现的一些条件,后项句子则清楚表明之所以实现了这些条件的目的是什么。例(6)中的目的是“对中国的社会实况有了更加全面与广泛的了解”。例(7)的目的是“产品与众不同,并为消费者带来自豪感”。

4.“总之”表示解说关系

前、后项句子间有说明、总分的关系,前项句子往往进行分述,后项句子一般进行总说。

(8)有时令人迷醉,觉得妙不可言;有时仿佛内含哀愁,虽是淡淡的,却能引起心灵的颤动;有时会感到美得有点不可接近……[总之],观画者感受不同,对微笑就产生不同的猜测和解释。

(9)有人提议设计方案必须像机械般精密与准确,也有人要求能应用于电视节目或室外广告塔的弹性设计;[总之]意见众多,构成要素显得很复杂。

例(8)中前项句子分述了微笑的不同形态,后项句子进行总结概括。例(9)中通过前项句子的分述,后项句子得出结论“意见众多,构成要素复杂”。

5.“总之”表示承接关系

所谓“承接”,在这里主要是指前后项之间有相承的关系。按逻辑顺序相继而下,做鱼贯式排列,一般不能变换次序。

(10)有人说他们去了上海或是南京,有的说他们去了海南或是深圳,[总之],背井离乡,在外靠打工谋生。

(11)鲍卡斯指出,[总之],美国在对、武器控制及贸易问题上的政策不应该使两国整个经济关系倒退。

(12)陈锦华强调,[总之],上半年的经济运行按照宏观调控的要求,农业、工业、交通运输、对外贸易等领域都保持了增长势头,物价上涨和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基金增长都逐步趋缓,利用外资情况也较好。

例(10)中后项句子紧承前项句子,缺省的主语可以适时补出来即“他们”。例(11)和(12)中,“总之”起一个缓和语气的作用,前项句子和后项句子先后相承。

6.“总之”表示转折关系

后项句子不是顺着前项句子的意思说下去,而是转成同前项句子意思相反或相对的方向说下去。

(13)当然,失败者的能力或技术不见得输给胜利者,但是问题在于他能否调整自己,适应周围的环境;[总之],物竞天择的道理在美国社会发挥得淋漓尽致。

(14)各色人群和错综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可以让人从中学到处理各种复杂问题的方式方法;亲临第一线指挥决策,可以造就人审时度势的政治才能,[总之],没有基层工作的经验,没有对基层工作真正熟练的把握,就不可能具备政治家治国的卓越才能。

在这两个例子中,前、后项句子所表达的意思并没有顺承关系。例(13)中前项句子围绕“失败者”而谈,后项句子却说明“物竞天择”的道理。例(14)中前后项句子所谈的主题也各不相同。相比例(13)中较为单纯的主题,则略显复杂。

7.“总之”表示假设关系

“总之”用在句中,表示假设关系时,前项句子提出假设,后项句子表示假设实现后所产生的结果。

(15)但无论是看门道,还是看热闹,还是看热闹中学会了看门道,看门道中凑了热闹,[总之],这一段时间,足球的氛围,空前地浓厚、热烈。

(16)也许是飞天的美丽,也许是诸神的呼唤,也许是先生的痴心,也许是敦煌历史的需要,也许是命运的安排,[总之],在先生的主持与劳作下,敦煌莫高窟千余年历史上第一个研究所建立了!

例(15)和(16)中后项句子产生的结果都是在前项句子提出的假设后实现的。前后项句子保持一致。即假设如果成立,结果就能出现。

“总之”可以连接、显示和强化构造不同的语义关系,比如推论关系、强化关系、目的关系等。我们在分析讨论的过程中发现,“总之”前、后项句子的顺序安排不是任意的,这些句子表达的顺序关系符合人们一般的认知规律。这也更进一步说明了“总之”作为话语标记语可以引导和制约听话人正确理解话语,减少听话人对话语解码的时间。

二、“总之”的语用功能

话语标记语作为语用标记语的一种是意义的,但不是传统语义学视角中的真值条件意义,而是一种加强或指导话语意义理解的语用意义。可以展现说话人对话语命题的主观评价,显示其语用功能。根据前贤的理论研究和笔者对语料的考察,我们发现“总之”用作话语标记语时主要有四种语用功能,即“总之”的推导、强调、总结、让步和话题标记作用。

1.“总之”用作推导性标记语

言语交际中,说话人为了使听话人更好地理解他所表达的句子之间的内在逻辑性,会使用话语标记进行提示。“总之”作为一种插入语,可以用来表示说话人的一种逻辑思维过程以及引出结论的推导过程。我们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7)通过这本书,人们会看到,企业家并不是持筹而算、锱铢必较的财迷,企业家在经济中的创新活动,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它需要哲学家的思维,经济学家的头脑,组织家的才干,政治家的度量,军事家的果断,幻想家的想象,律师的善辩,诗人的气质,战略家的眼光,外交家的纵横,新闻记者的敏感,[总之],企业家是一种需要天赋和才能的具有高度创造力的职业。

(18)你每月不过37元的薪水,为我的两个孩子和其他的孩子交学费,买课本、笔墨,还给我买药,[总之],你花在我们头上的还少吗?

例(17)和例(18)中的“总之”连接的是带有明显推导关系的信息结构,显示由原因到结果。例(17)中,“总之”表明信息前后的因果关系,企业家在经济活动中需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和素质,不同于以往我们对企业家持有的观念,因此,企业家是一种具有高度创造力的职业。例(18)通过对具体的事实原因,得出一个结论:你花在我们头上的钱并不少。

(19)也许是飞天的美丽,也许是诸神的呼唤,也许是先生的痴心,也许是敦煌历史的需要,也许是命运的安排,[总之],在先生的主持与劳作下,敦煌莫高窟千余年历史上第一个研究所建立了!

(20)也许是常年在粉尘扑面的地下坑道里钻来钻去,也许是阑尾手术伤了元气,[总之],手术后不久黄炳华常常干咳不止。

上述两句中,说话人运用“总之”来表示由假设到判断的推理过程。例(19)和例(20)中,前项句子提出某些假设条件,后项句子在此前提下得出相应的推断,并且前项句子构成的假设的条件,具有一种不确定的语气效果,后项句子的结论则较为肯定。

运用推导标记语“总之”以后,说话人的逻辑思维过程在语句中留下了烙印,这反映了人们认知过程中的一个基本规律,只有具备相应的前提条件,才能推导出相应的认知结果。

2.“总之”用作阐发性标记语

在会话过程中,说话人为了帮助听话人理解话语,常常需要对前面的语言信息作进一步的语义详述,包括用新的话语成分重新解释,使前面表达的内容更具体清晰,或作进一步的具体评述。“总之”能引入这类阐发性信息,充当阐发标记语。

(21)然后就在这个地方呢,就我看他这个家谱很有意思啊写的,就是说,后来看这个家族,大家后来就不上进了啊,不太上进就学了很多满人的习惯,抽鸦片哪,什么这个看戏呀,[总之],反正就有点儿这个堕落下来了,这个民族啊,就腐败了,这个家族。

(22)我们也可以组织社会实践考察,去中国高速发展的城市或者偏远落后的山区,去拜会成功的私营企业家或者给农村小学里的孩子教课,去报社、去政府机关、去百姓人家……[总之]让我们对中国的社会实况有了更加全面与广泛的了解。

例(21)中,“总之”引入的后续话语是对前面话语的补充说明和解释。说话人通过使用“总之”,后项句子进一步补充说明了前项句子中这个大家族不光学会了满人的一些坏习惯,而且家族堕落下来。例(22)中,后项句子对前项句子作了进一步的具体论述。表明前项中所做的一系列事情,都是为了让我们对中国社会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认为紧跟着“总之”之后,常常会有解释性的新信息出现,这种新信息往往和前项内容相关,起补充说明和进一步评述的作用。“总之”用作阐发性标记语的语用功能是不能够被忽视的。

3.“总之”用作总结性标记语

总结,是指后项句子包含的信息是对前项句子表达内容的总说和概括。“总之”自身的词义中含有概括性的因素在其中。当“总之”用在句与句之间时,往往可以连接前项句子和后项句子,表总结关系。并且,说话人为了使听话人保持话语理解的延续性,经常做一小结,引起听话人对后续话语的新鲜感。

(23)一,它们都产生于郭译《维特》问世后“维特热”在我国大兴的那些年,它们的作者极可能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得到了启发,受到了感染;二,它们的形式全为主人公写给某个知己者的信函,恰似一种内心独白(与《维特》基本相同;西欧其他著名书信体小说如英国理查生的《克拉莉沙》和卢梭的《新哀露绮丝》则为几位主人公的相互通信);三,它们的主人公也跟维特差不多,或是世界上的“漂泊者”,或者失恋者,或者多余人;四,它们的主要情节也多为主人公的不幸际遇,特别是爱情遭遇;五,它们的情调都是低沉哀怨、缠绵悱恻的;六,它们的主题思想多带有批判社会的愤世嫉俗倾向;七,它们的结局也往往是主人公的自杀,要不就是绝望的出走,[总之]都是悲剧。

(24)事实告诉我们:主宰科学技术的是人;人的阶级立场和政治倾向决定他用科学技术为哪个阶级、哪个制度服务;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决定他在科学技术研究领域的成功与失败;人的道德责任心决定科技服务的质量高低……[总之],人的阶级立场、政治倾向、世界观和方法论、道德素养决定科学技术是造福于人民,还是贻害于人类。

例(23)中前项的句子分别表述了悲剧的种种形式、特点,后项句子进行概括总述,说明这种种现象都是悲剧。例(24)中运用“总之”以后,前后项句子之间的总结关系更为明显。由此可见,“总之”用在句子中表总结关系时,可缓解听话人理解话语的压力,对前后句子有一个更为连贯的理解。

4.“总之”用作话题标记语

很多学者在研究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功能时,都注意到了它们有引出下文的用法。“总之”可以用来引出新的话题,即话题的改变。我们举例说明。

(25)他看到的是:穷人望着灯火辉煌的咖啡馆而不得入,服丧的穷苦寡妇“连痛苦也得节俭,卖艺老人晚景凄凉正如老文人穷愁潦倒”……他感到“对美的研究是一场殊死的决斗”,大城市的喧闹扰乱了孤独者的心灵,从生到死没有多少时间是幸福的……他在梦幻中抵御各种各样的诱惑,到那“一切都是美的、丰富的、安静的、正直的”地方去生去爱去死,在自己的屋子里认识了“极度快乐的永恒”……他思考着艺术家的命运,他蔑视公众(实际上是资产者)的口味,他嘲笑所谓法兰西人的机智……[总之],一种愤世嫉俗的情绪、悲观主义的思想笼罩着这个欢乐与痛苦、豪华与贫困尖锐对立的巴黎。

(26)在美国文学界有巴罗斯(Burroughs),品钦,或者说是伊兹梅尔?里德(ishmaelReed),在法国有新小说派及其后诸潮流,在文学批评领域也出现了新的类型,以新的关于文本性或者说文字(écriture)的美学为基础……[总之],文化这一概念在后现代主义中已极大地扩张了,而且商品也不再是一个纯经济的概念,它已经成为一个文化概念,含有文化的内容。

(27)人不少,有的人一路顺风,著作等身;有的人一鸣惊人,但很快成了过眼云烟;有的人屡当整人的英雄;有的才华横溢的作家、诗人,受冤几十年之后,或英才屈死,或神情麻木……[总之],你只要看看涂光群的37万字的《中国三代作家纪实》一书,你一定会感慨万端,获得许多生活的启示、哲理的思索,同时对年轻时狂热的作家梦泼进了一瓢清醒的水——至少在我是这么想的。

例(25)、例(26)和例(27)中“总之”引起话题的转换。例(25)中,他看到和感受到了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总之”的话题转换作用提示我们关注一种新的思想在影响着巴黎。例(26)中前项句子探讨关于文学的问题,后项句子引入了文化概念。二者虽然具有某种内在的联系,但差别仍旧是很大的。例(27)中,前项句子对人的类型进行了一些概括,后项句子则进行话题转换,引入一个新的话题:看《中国三代作家纪实》会让你得到人生的感悟。

“总之”的话题标记作用,显示了说话人对话题内容的组织和调控过程,有助于听话人理解说话人表达的意思。

以上,我们以“总之”为例,论述了它在不同语境条件下表现的多种语用功能。它的作用是不构成话语的基本意义或命题意义,但却具有丰富的语用效应。一方面,说话人利用这种语言手段,可以更好地组织话语结构进行表达;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听话人如何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话语。

本文从语义关系和语用功能两个方面,对话语标记语“总之”进行了分析和概括。认为“总之”连接前后项句子有七种语义关系和四种语用功能。由于语言系统各要素的复杂性,我们这里分析的也只是话语标记语“总之”的典型情况。遇到特殊的例子,还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汉语中,还有很多其他的标记语没有引起我们足够的关注,因此还值得进一步地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冉永平.话语标记语well的语用功能[J].外国语,2003,(3):58.

对语文总结篇5

一、公文标题结构原理的显著作用

长期以来,公文标题不规范的问题尤为严重,而在理论研究上,至今仍然需要破解好诸多难题。公文标题规范除文种使用正确而外,主要表现在公文标题结构规范方面。实践证明,要提高公文规范化水平,不能不在公文标题上下功夫;要实现公文标题拟制和评改的规范化,必须掌握公文标题的结构原理。“公文标题结构原理”体现了公文标题的基本结构模式,掌握它有助于走出认知误区,有助于牢固把握公文标题拟制规范和评改规范,有助于促进公文的规范化。

了解不同公文标题结构,可以在实践中规范地行文。拟制公文标题时,把握好公文类别及其结构特点,就可以避免不同类公文的交叉性影响,防止出现张冠李戴之误。把握好公文标题的语法结构特点,可有效避免语法、修辞和逻辑方面的错讹,为实现公文标题的规范化奠定良好基础。明确公文标题结构原理,可谓是拟制和矫正公文标题使之达到规范化标准的前提。

二、公文标题结构原理的基本内涵

“公文标题结构原理”包括公文标题所体现的两种结构形式:一是以“三要素”为主的总体结构,可称作“公文标题总体结构原理”。二是以语言表述为主的事由结构,可称作“公文标题事由结构原理”。两者既有联系,又有明显区别。公文标题总体结构基本上是一种较固定的、静态的语法结构;公文标题事由结构基本上是一种较灵活的、动态的语法结构。

(一)公文标题总体结构原理。要做到公文标题的规范拟制和矫正,必须首先掌握其总体结构。

根据公文处理法规的规定,公文标题由发文机关名称、事由和文种组成。公文标题总体结构,主要体现公文标题的项目构成。标题中的发文机关名称之后通常用介词“关于”引出关涉对象――事由,“关于”和表述事由的词语组成介词结构修饰文种。很显然,公文标题是个名词性偏正短语,而不是完整的句子,其总体结构可表示为:发文机关名称+“关于”+事由+“的”+文种。其中,除“三要素”外有两个常用的虚词,介词“关于”联结发文机关名称和事由,助词“的”联结事由和文种。这样组合后,其结构特点是:文种为中心词,发文机关名称和事由共同充当文种的定语。公文标题的“三要素”和两个常用的虚词,可统称作公文标题“总体结构的组成项”(以下简称“组成项”)。

(二)公文标题事由结构原理。要做到公文标题的规范拟制和矫正,还必须掌握其事由结构。

公文标题的事由结构,主要体现公文标题事由的语言组织。“关于”引出的事由除个别的由一个表意确切的词充当而外,大多由词组(也称短语)构成。根据语法功能,公文标题中的事由一般有名词性词组和动词性词组两种类型。其中,名词性词组多属于以名词为中心语的偏正词组;动词性词组多属于由述语和宾语组成的述宾词组,也有部分主谓词组(含主述宾结构,在事由需要表明主语而避免歧义时使用)。从数量来看,述宾词组在事由表述中所占的比例最大,偏正词组次之,主谓词组较少。拟制和矫正公文标题时,主要应注重事由表述中语言组织方式和语言组织关系的规范。

三、公文标题结构原理的具体应用

公文标题中的诸多问题,大多源自结构上的病误。“结构剖解法”是规范拟制和矫正公文标题的根本方法。在公文标题结构原理的具体应用中,须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把握好公文标题总体结构和事由结构的规范内容。明确公文标题总体结构和事由结构的规范要求并严格执行,才能在拟制和矫正公文标题时避免种种不规范的情形。概言之,公文标题“三要素”除个别情形外,一般不宜残缺,事由概括须简明确切,不能出现语法错讹。

把握好公文标题总体结构规范,主要应注重组成项的省略规范和组成项的位置规范。组成项的省略规范:一是以不影响公文的管理和利用为原则,决议、决定、命令(令)、意见、通知、通报、批复等下行文和公告、通告等泛行文一般不宜省略发文机关。二是除个别情况下的令和公告等公文外,一般不宜省略事由。三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省略文种。四是一般不宜省略事由前的介词“关于”和文种前的助词“的”。组成项的位置规范:一是发文机关名称位于标题最前面,文种位于标题最后,两者均不可出现在事由表述中。二是联结发文机关名称和事由的介词“关于”不可置于发文机关名称前,一般也不可置于表述事由的动词后。三是联结事由和文种的助词“的”一般不宜置于表述事由的中心语之前,而应置于文种前。

表述事由的词组无论是哪种类型,都不能违反语法规则。比如:若是述宾词组,则一不能缺少宾语,二不能述宾不搭配;若是主谓词组,则不能无端省略主语而产生歧义,等等。拟制和评改公文标题,不仅要对公文标题中以事由表述为主的语法结构有足够的认识,而且必须打牢语言文字功底,练就过硬的概括公文事由的能力。

公文标题结构具有一定的模式性,但这种模式性不能绝对化。公文标题的复杂性,决定了拟制上要有一定的灵活性,但这种灵活性必须建立在公文规范化的基础上。在拟制公文标题时,概括公文主要内容的语言及其结构方式可能有多种,需要择优确定既合乎语法规范又符合公文标题准确、简明特点的最佳形式。

(二)把握好公文标题的组成项和“三要素”的区别。公文标题的组成项和公文标题“三要素”是既有紧密联系又有一定区别的概念。理论和实践中很容易混淆两者的区别,比如曾有学界人士对转文类公文标题的结构提出不同见解,称:“一些论者将公文标题的结构表述为:发文机关+‘关于’+事由+‘的’+文种,其实并不准确,如果硬性定义公文标题的这种结构,不仅不规范,也必然自缚手脚。新《条例》规定,标题‘由发文机关名称、事由和文种组成’……‘关于’并非公文标题结构组成所明确规定的一个部分,在批转、转发类公文标题中,‘批转’‘转发’用词可以直接引出公文事由,能够准确简要地概括公文的主要内容。因此,不存在‘关于’该不该省略、怎样省略的问题。”我以为,如此阐述是把公文标题的“三要素”和公文标题的组成项混为一谈了。“发文机关名称+‘关于’+事由+‘的’+文种”实际上是体现公文标题总体结构的组成项,“标题‘由发文机关名称、事由和文种组成’”指得是公文标题的“三要素”。很明显,新《条例》有必要规定公文标题的“三要素”,却没必要规定用“关于”和“的”联结,因为这属于文字表述方面的问题;而公文标题的拟制在文字表述上符合语法规则,是无须规定而必须遵循的规范。

在拟制公文标题时,把握好公文标题组成项和公文标题“三要素”的区别,就可以总览全标题,既注重以“三要素”为主的总体结构,又注重以语言表述为主的事由结构,从而使标题拟制得简明规范而避免出现错讹。

(三)把握好公文标题事由结构和语法功能的多样性。公文标题的模式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其总体上的名词性结构是唯一性的,而事由的动词性和名词性兼有的结构和功能则是多样性的。学界曾有学者对标题事由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持否定态度,认为“介词的语法功能决定公文标题中的‘事由’是一个名词或主谓结构的名词性定语”“公文标题中的‘事由’肯定是一个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动宾短语从语法功能上属于动词性短语,介词后面是不能跟动词性短语的”“日常司空见惯的介词后跟动词性短语只不过是由于动宾短语的‘述语’(主语)不言自明、对其省略而已,而不是介词后面就可以直接跟‘动宾短语’”等等。笔者以为,此观点是站不住脚的,也很难自圆其说。

介词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其后面一般有名词、代词、相当于名词的兼类词或短语(从句)做它的宾语(此宾语和述宾词组的宾语迥然有别)。介词与它的宾语构成介词短语,在句中主要做状语和定语(个别的做补语或在“是”字句中充当宾语)。在介词短语中,介词后面多为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是不争的事实,但公文中介词后面常用动词性短语也是不争的事实。比如公文开头则大量使用表示目的的前置状语句,介词“为(为了)”后面往往连续使用动词性述宾短语。《现代汉语词典》也有类似的举例,如“为了教育群众,首先要向群众学习”中的“教育群众”就是动词性述宾短语,而不是名词性短语。当然,从语意来讲,此例前面的介词短语可转换成“为了教育群众的目的”(实际上是“为了达到教育群众的目的”),似可解释为“介词短语成分的省略”。然而,即便如此,省略的是介词后面的宾语中心语,而不是述语,更不是什么主语。在公文标题中,“关于”后面的事由大量使用动词性述宾短语更是不争的事实。从语法功能来看,“关于”后面引进的是某种行为或某种事物的关系者,组成介词结构充当定语时,后面一般要用“的”联结中心语(标题中的此助词“的”有时可省略)。“……问题”式和“……有关问题”式的事由,是公文标题中一种常见的名词性偏正结构式。由于公文标题的事由凸显行文主旨,“关于”后面大量使用动词性述宾短语的情形,似可视作省略了中心语“问题”。另由于公文标题的特殊性,事由后面加上文种(如“关于……的通知”)也就不会产生“关于”后面缺少宾语中心语的不通顺语感。还须指出的是,前面提到的“主谓结构的名词性定语”的提法本身就是错误的,因为它有悖语法常识,主谓短语属于谓词性(动词性)短语而非名词性短语。

对公文标题的事由结构,不管人们怎样理解,也不管学者作何解释,其名词性和动词性兼有的多样性特征是彰明较著且毋庸置疑的。笔者在《公文及法律语言应用规范》第四编“公文标题结构”第六章“公文标题结构范例赏析”中,曾列举国务院和国务院办公厅的诸多公文实例,并据此对公文标题的事由结构作了系统分类:一是述宾结构类型,具体包括单一述宾结构、并列述宾结构、述定宾式结构、述宾宾式结构、述述定宾结构、述动宾式结构、状述定宾结构、述状述宾结构、述套主谓结构、双宾特殊结构等等。二是偏正结构类型,具体包括无动词偏正结构、常规式偏正结构、变通式偏正结构、偏正加述宾结构等等。三是主谓结构类型,具体包括单纯主谓结构、定加主谓结构、带宾主谓结构、主谓述宾结构、主谓谓语结构、主谓宾补结构等等。书中也曾根据司法公文的特点,列举最高人民法院诸多公文实例,对其不同类别公文的标题事由结构作了如下归类:一是答复性公文标题,包括单一式主述宾结构、双连式主述宾结构、长状语式述宾结构、长定语式主谓结构、定中式偏正结构、状中式偏正结构等等。二是指导性公文标题,包括单述宾结构、双述宾结构、主述宾结构、偏正式结构等等。

(四)把握好批转转发印发性通知标题的结构特点。在一般公文标题中,无端省略介词“关于”往往会造成歧义,但批转、转发、印发性通知标题却不然。把握好批转、转发、印发性通知标题的结构特点,需要明确以下四个问题:

第一,事由中的动词“批转”“转发”“印发”前面的“关于”省略不用,标题的语法结构有所改变。以《××省人民政府关于批转省××厅关于……意见的通知》为例,前一个介词“关于”联结发文机关名称和事由,则发文机关名称和事由分别充当文种“通知”的定语。如果省略“批转”前的“关于”,变成《××省人民政府批转省××厅关于……意见的通知》,文种前的“××省人民政府批转……意见”系“主述宾”结构,整个儿充当文种“通知”的定语。

第二,事由中的动词“批转”“转发”“印发”前面的“关于”省略不用,标题的语法结构尽管有所改变,但语意未变。这是因为表述事由的动词“批转”“转发”和“印发”系发文机关本身的动作行为,所以即便发文机关名称和事由连在一起也不会产生歧义。由于基本语意未变,且不存在语病,学界已将其视为约定俗成的规范用法。

第三,必须注意批转、转发、印发性通知标题与其他公文标题在结构特点上的区别,切不可类推其他公文标题均可省略介词“关于”。

第四,批转、转发、印发性通知标题的这种省略毕竟使标题的语法结构有所改变,因此在某些情况下,比如事由中未体现出被转文的发文机关或拟文机关时,“批转”“转发”“印发”前面的“关于”还是以不省略为好。这大体上有三种情形:一是“×××批转(转发、印发)……的通知”形式的标题,“批转(转发、印发)”前面宜加“关于”。二是“×××关于批转(转发、印发)关于……的通知”形式的标题,宜保留前一个“关于”而删去后一个“关于”。三是“×××批转(转发、印发)关于……的通知”形式的标题,宜将“关于”移至“批转(转发、印发)”前面。仅举一实例说明:《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地震灾区恢复生产指导意见的通知》(〔2008〕52号),则最好改成《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地震灾区恢复生产指导意见的通知》(意见已是狭义公文文种,可独立行文)。

(五)把握好多层次转发性通知标题拟制的根本原则。批转性通知和印发性通知的标题结构比较单一,其基本形式为:“×××关于批转(印发)……的通知”,其中被批转(印发)文不可能是通知,整个标题属于“单层次批转(印发)”式。多层次转发性通知的标题结构比较复杂,实践中经常出现“××关于转发×××关于转发……的通知的通知的通知”式的标题。因其冗赘、拗口,很多人提出一律改为《××转发×××关于……的通知》的形式,主张“按照惯例,省略中间层次,只保留文件发源处的文种‘通知’”(所谓“文件发源处的文种”,确切地说是“首次被转发文即初发文标题中的文种”)。也有的阐述为“应压缩相同且重叠的文种,将发文机关的文种名称删除”。笔者认为,这种“一味简单压缩”的做法不宜提倡,而且公文标题中的文种绝对不可以省略,按所谓的“惯例”拟制和矫正公文标题很多时候并不规范。以压缩后的《××省政府转发国务院关于开展全国物价大检查的通知》这个标题为例,“通知”若是初发文标题中的文种,那么本公文标题没有文种;“通知”若是本公文标题的文种,那么事由中的动词“转发”后面没有与之搭配的宾语,本公文标题的事由就变成了“转发……大检查”,存在述宾搭配不当之语病,令人费解。自深入贯彻新《条例》和《党政机关公文格式》以来,诸多新出版的公文著作对此问题的阐释还在以讹传讹,如何把握公文标题的结构规范便成了常议常新的话题。

对语文总结篇6

关键词:文献综述英汉学术论文分布

中图分类号:H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1-0232-02

近年来,体裁和体裁分析成了语言研究领域的热门话题,对各类语篇进行体裁分析的研究层出不穷,其中对学术论文的体裁分析尤为突出。但以往的研究多集中在论文的其他部分(如:摘要、引言和讨论部分),而对作为学术论文重要组成部分的文献综述的研究甚少,其英汉对比研究更为少见。学术论文中的文献综述具有特定的交际目的和交际对象,并在语篇结构、文体风格、社会功能等方面都具有特定的体裁特征。文献回顾能够体现论文作者对研究问题的理性认识,论证研究必要性的能力,以及宏观综合文献的能力,是整个论文中最难写的一部分。[1]鉴于文献综述在论文写作中的重要性和复杂性,本文以Swales学派体裁理论以及Connor的对比修辞理论为基础,从分布特征对英汉论文文献综述部分进行对比分析,揭示同一体裁在不同的社会文化中的异同。

一、数据和分析方法

本研究所使用的语料库总共包括40篇应用语言学领域的实证性学术论文。根据nwogu(1997)提出的建立语料的代表性(representativity)、声望(reputation)和可读性(accessibility)的原则[2],确立了具有广泛代表性的4种杂志:《外语界》《现代外语》《appliedLinguistics》《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这些杂志均出版于2013和2014年。运用wolframmathematics60软件进行随机抽样,从4种杂志中分别任意抽取10篇论文,从而构成了本研究的语料库共40篇文章。

本研究中文献综述宏观结构对比,主要是针对所建立的语料库论文中文献综述的分布特征进行对比。应用语言学领域实证性学术文章的宏观结构主要包含imRD(introduction,method,ResultsandDiscussion)四个部分。[3]文献综述在论文中呈现的最主要的形式为引用,占据了文献中综述篇幅的大部分。Swales(1990)将引用分为两种类型:融入式引用和非融入式引用。在整合型引用中,研究者的姓名是句子成分的一部分。而在非整合性引用中,研究者的姓名以括号或上标数字加批注等形式出现。[4]运用pDF转word转换器软件统计这两种引用在英汉论文中四个部分(引言、方法、结果、讨论)中的字(词)数。英语论文的篇幅长度是以单词数为单位计算的,而汉语论文的篇幅长度是以中文字数为计算单位,因此不能仅通过统计英语论文的单词数和汉语论文的字数得出文献综述的分布比例。为了使本研究更具有说服力,文献综述的句子数和出现频率也作为分析的依据。在统计整理数据的基础上,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比分析英汉论文文献综述分布特点。

二、英汉论文文献综述宏观分布对比分析

1文献综述在论文各部分及整篇文章中所占的比例

表1是文章各部分文献综述字(词)数占相应各部分字(词)数的百分比。由表1可以看出,英汉论文都是引言部分的文献综述最多(英语论文中引言部分文献综述单词数24527,占引言总单词数的637%;汉语论文中引言文献综述字数16650,占引言总字数的495%),结果部分的最少。引言部分和方法部分的文献综述是英语论文多于汉语论文,而结果部分和讨论部分则相反。对于文献综述在整篇论文中的比例而言,英语论文略高于汉语论文(英语论文中文献综述总词数38401,占英语论文总词数的266%;汉语论文中文献综述总字数33667,占汉语论文总字数的225%)。除了上面说到的英汉论文篇幅以不同的单位衡量的原因外,这样的结果不能足以比较文献综述在两种语料中的分布情况,因此有必要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来检验两语料文献综述在各部分及整篇文章中所占的比例是否存在显著差异。表2显示了英汉论文文献综述在论文各部分及整篇文章中的统计分析的结果。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英汉论文文献综述在论文各个部分的分布没有显著差异(t=1615,1953,0215,-1870,1875;df=38;p>005)。

2.文献综述的句子数和出现频率

表3和表4是文献综述在论文各部分的句子数和出现频率对比。从表3可以看出,英语论文中文献综述在论文各部分的句子数都多于汉语论文,其中引言部分和方法部分最为明显(英语论文中引言部分的句子数771,汉语论文中为275;方法部分英文论文为185,汉语论文为50)。文献综述在论文中的出现频率与句子的比较结果相似,也是英语论文多于汉语论文,引言部分和方法部分差距较结果和讨论部分要大。为了使研究的结果更具有说服力,我们同样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来检验英汉论文文献综述在这两方面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表5和表6的统计结果显示,英汉论文文献综述的句子数和出现频率在引言、方法及整篇文章中有显著差异(p值均为0000,小于005)。研究表明,英语论文文献综述句子数和出现频率在引言和方法部分明显多于汉语论文,结果和讨论部分也是英文论文居多,但差异不明显。

三、结论

综上所述,文献综述在英汉论文中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其中引言部分的文献综述分布最多。英汉论文文献综述在论文各个部分的分布没有显著差异。就句子数和出现频率而言,英语论文文献综述句子数多于汉语论文中的句子数,出现频率亦是如此。这两方面在引言、方法及整篇文章中有显著差异。总的来说,英语论文作者更加重视文献综述的写作,尤其是在引言和方法部分。这可能是因为中西方文化差异导致的写作习惯差异。中西方对于“礼貌”的理解不同:中华民族历来重视伦理道德,人际交往讲究“客气”。西方人似乎无暇“客气”,人与人之间交流往往直截了当。[5]因此,在进行文献综述的写作时,中国学者常常采用委婉、含蓄、迂回等间接的表达方式;而西方学者则倾向于直接、明快的写作风格。英汉论文文献综述部分的不同之处比较清晰地反映出了英汉作者不同的写作习惯。文化习俗和写作风格都会影响篇章的形成。本研究对于学术论文文献综述写作教学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同时有助于学术写作者了解不同语言文化各自的写作修辞特点,提高跨文化意识,加强学术交流。

参考文献:

[1]王姿懿,高桂珍.中外应用语言学硕士论文文献综述体裁对比[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8:104-106.

[2]nwogu,K.n.themedicalResearchpapers:StructureandFunction.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1997,16:119-138.

[3]杨瑞英.体裁分析的应用:应用语言学学术文章结构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0:29-34.

对语文总结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效课堂认真准备小组合作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033-02

语文是我国小学生所接受的母语教育,他们能否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数量最多、质量最好的语文教育,是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由此,人们便提出了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这一概念。高效课堂,是指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主动参与、主动思考,在最短的时间内,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所获得的全面发展。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J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课前准备是每个学生与老师都应该完成的一项任务。教师在课前准备中,要深入分析教材,做好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衔接,并且预想学生在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想好应对措施,以免因为这些突如其来的问题打断课堂计划。学生在课前准备时,要对新知识进行预习,将疑问点进行总结与记录,以便讨论。在《难忘的启蒙》的课前准备中,我以新课标为指导理念,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是:小学生能够学会本文的生字词,理解文章大意,流利的朗读课文,体会启蒙老师的优秀品质;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文本,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谈谈他们对老师的感恩。同时,小学生要预习本课,根据已有的知识体系,尝试学习并理解新知识。然而,很多学生由于从小并未受到老师的过多关注,所以他们对课文所描写的启蒙老师的优秀品质的理解比较浅显。在明确了教学重难点,以及学生的疑问点之后,我以这些解决这些问题为主要方向,让学生对自己印象最深刻的老师进行演讲,以此来唤起他们回忆,使得他们能够结合自身实际,了解本文情感与内涵。

二、展开小组合作探究活动

义务教育的普及使得小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这就很难让老师兼顾所有的小学生,与高效课堂所倡导的让每一个学生实现发展出现矛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便可以展开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学习。这样一来,教师只要管理好数量有限的小组,然后让小组内部的学生管学生即可,大大降低了管理难度。另外,小学生在小组中直接面对的是自己的同学,这可以让他们感到轻松、自在,更利于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在《藏戏》一课中,为了让小学生对藏戏这种传统的戏剧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与藏戏有关的资料。每个小组成员都要有职责分工,有的学生需要负责收集藏戏的起源与发展,有的学生负责分析藏戏的特色等。在完成前期的准备工作之后,小组内部要分析资料、总结资料,以自己的认知来表达他们对藏戏的看法。然后,学生要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上与其他同学与老师进行交流与沟通。一组说完,别组补充,老师适时点拨与总结。另外,在指导学生学习《藏戏》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也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文中所提到的“面具”有什么特点及作用?本文的表达手法是什么?等问题。

三、及时总结与反思

总结与反思环节,是对教师的教学质量、学生的探究过程等进行研究与分析,这不仅能够及时发现问题,还能够让小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在及时改正问题的同时,能够肯定自己的努力,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对语文学习更有自信。另外,及时总结与反思,也能够让老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具体需求,不断调整教学计划,从而使得整个语文课堂能够一直引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语文课堂一直是高效的。任何一节语文课结束之前,我都会带着学生一起进行总结与反思。我会重点表扬一些表现突出的学生,批评明显违法课堂纪律或者是参与度较差的学生。然后,我便会对本堂课的知识进行总结,同时对于我在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表明改正的决心。学生在我的带领下,也开始进行自我表扬与自我批评,并且在我的鼓励下,将他们渴望受到什么样的语文教育表述出来。我也会考虑学生的建议,如果确实有教育价值,便会将其融入在下一轮的教学活动中。

总而言之,构建小学语文的高效课堂,是帮助小学生树立创新意识,使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的重要途径。师生双方要认真做好课前准备,了解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向,让语文课堂更有目的性;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让每个小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要认真做好课堂总结与反思,及时发现问题,了解学生需求,让小学生对语文学习具有更加持久的兴趣。

参考文献:

对语文总结篇8

关键词环节材料;阅读;原因

一、学生英语阅读的能力差异性的原因

在英语的日常活动中,部分教师认为阅读的英语文章多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自然就会提升,但英语阅读能力差异性,并不单单是阅读英语文章的多少。

1.学生对英语阅读缺乏兴趣

绝大多数的学生对英语阅读缺乏相关的兴趣,英语文章一旦看不懂,就放弃对英语文章的阅读,理解能力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最后导致英语阅读能力无法提高,在恶性循环的过程中丧失了英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2.学生的词汇量积累得太少

英语词汇的积累量是很多同学无法进一步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的重要原因,同样作为应用性语言的英语同中文一样,英语的运用能力是学习英语的终极目标,学生英语词汇量积累的太少,阅读起文章来自然相对困难。

3.学生不具备相应的获取信息的能力

绝大多数的学生学习英语的目标是在考试中取得良好的考试成绩,英语的阅读能力通常情况下是靠题目进行测试的,部分学生虽然能大体上读懂英语文章,但是相对不会从英语文章中获得相应的学习信息,导致学生即便是读懂了文章的大概,也做不出相应的题目。

4.部分学生语法知识欠缺

英语文章中的不少句子都镶嵌着为数不少的语法,语法知识的不了解与不会应用,也是为数不少的学生英语阅读能力不高的原因,不懂相关的语法知识,让学生在理解句子的情况下往往出现偏差,从而妨碍了学生正常的阅读能力。

5.绝大多数的学生对西方文化并不了解

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存在着诸多差异,绝大多数的英语文章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学生不了解英语文章产生的背景也会把握不住文章的主旨。

二、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的方法

1.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地自我激励

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教师进行培养,教师要进行积极的引导,鼓励学生阅读英语故事与观看英语电影,从有趣味性的英语电影开始接触起,慢慢地培养学生对待英语的兴趣。教师要在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建立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鼓励自己多阅读,从阅读中总结经验与相关的教训。

2.灵活地记忆单词

学生在英语阅读的过程中总会遇到生单词,在遇到生单词的时候不妨采用猜词的有效途径与其他阅读策略进行同步教学,最后让多种教学模式相互交融。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多猜单词,先根据段落猜测单词的具体意思,最后再查阅字典,让学生灵活多变地记住单词。

3.指导学生浏览时的阅读与仔细阅读

教师不光要善于引导学生根据文章中的语言环境猜测文章中单词的含义,也要帮助学生学会浏览式的阅读从而领会文章的主旨与大意。浏览式的阅读适合阅读相对较长的文章,在阅读的过程中需要学生自己提取需要的信息,让学生在获得了自身要学的信息的同时也要进行细节的阅读,在抓住文章关键性细节描写的过程中对文章的基本设置进行了解,从而把握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

4.学生要注重相应的语法积累

部分学生阅读简单的文章得心应手,遇到相对复杂的文章便不如简单的文章顺利,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不知道句子成分的划分,出现这类问题的原因,归根到底是因为这类学生基础的语法知识掌握并不牢靠,语法知识应用不灵活造成的。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要反复地向学生阐述语法的重要性,在普及语法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学生所要理解所学的语法知识,就要不断地加强与语法方面的联系,在运用语法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更扎实地掌握余下的英语文章,在阅读英语文章的过程中也实现了语法知识的总结与归纳。

5.多向学生讲解西方的文化知识

东西方文化显然是存在差异性的,在英语的文章阅读中,为数不少的学生甚至是教师都愿意把自己对东方文化的理解强加到英语的文章中,导致学生下意识地喜欢用自身的思维去阅读文章,绝大多数的时候会出现较大的偏差。

在日常的课堂中,教师要多向学生讲解有关西方的生活常识,促使学生在充分了解西方文化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最后加深自己对文章的理解。

6.教师要适当地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并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学生拥有了一定的阅读量,才能让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水平产生质的飞跃,教师可以在为学生推荐好的阅读材料的同时扩大学生的视野。

教师向学生推荐的材料应该尽可能地多样化,推荐的材料应该尽可能地涵盖社会,人文,政治,经济与生活的方方面面。

为了能够让学生更用心地阅读教师推荐的英文材料,教师应该想办法通过监测的模式检测学生的阅读效果,让学生在阅读新文章的过程中总结文章中句子的新用法,新句型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理解的内容,让学生在阅读了文章之后总结交流心得,教师再根据学生的疑问进行答疑,最后对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内容进行大的总结。

英语的阅读能力并不是朝夕之间就能养成,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教育工作者与学生的长期共同努力,除了学生要尽可能地加强自己的阅读量之外,教师也要在日复一日的教学工作中探讨出帮助学生增强阅读能力的新方法。

参考文献:

[1]田立花,朱玉鹏.浅谈如何提高高中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J].德州学院学报,2012,(S1).

对语文总结篇9

首先,要总结出一套科学的系统的语文学习方法。应在继承我国传统的语文学习方面和借鉴国外各种先进的语文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努力总结当代一些卓有成效的学者或成绩优异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科学的语文学习方法,然后加以归纳整理,以之指导学生的语文学习。

如:按课前预习,课堂授课、练习,课后作业、自读、阅读、写作等顺序,可归纳为:“课文预习法”、“课堂问题回答法”、“课堂笔记法”、“课文分析法”、“课文练习法”、“阅读法”、“略读法”、“精读法”、“作文材料积累法”、“作文题材提炼法”、“作文仿作法”、“作文修改法”、“作文应试法”等等。当然还有师生须共同掌握的“语文兴趣培养法”,课外的“读报法”、“演讲法”、“信息借鉴法”等等。

方法不单由老师总结,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总结,“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种种的法则”(叶圣陶语)学生自己摸索的方法往往更亲切,使用起来更得心应手。

其次,有效地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语文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在这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得到真正的统一。过去,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传授语文知识上,这样,学生被动地听,不能参加各种智力活动,实践机会少,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的主体作用受到排斥,那么教师的主导作用往往落空,这就是语文课上那么多课时,教师花那么大力气而往往收效甚微的根本原因。所以,我们语文教师在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应十分重视指导学生掌握语文的学习方法,努力教会他们如何学习语文,这才能很好地体现出教为主导与学为主体的关系。学是在教之下学,教是为学而教。

有效地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不仅应该系统地总结语文学习方法,而且要认真地去研究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教学艺术,也就是说既要设法寻找学习语文的“钥匙”,还要去研究如何教会学生使用这把语文学习的“钥匙”。当然这里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如,不同年级、不同特点的学生,怎样对他们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提出不同的要求;不同的语文学习方法,怎样采取不同的授受途径,等等。此外,还要从“学”的方面,认真注意教法的改革,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从一定的意义讲,教师的教法,往往成为学生学习方法的模式。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就接受了教师通过教学展示出来的学习方法。

与此同时,教师要注意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要他们改变笨拙的不科学的语文学习方法。转变学生养成的不良习惯是困难的,要改变它需要一定的毅力,摸索掌握新的科学的学习方法,也有一个过程。因而,一开始由于学生的不适应,他们在语文的学习上会有一段暂时停顿时期。教师应向学生指出:不要被暂时的现象蒙住眼睛,要清醒地认识到,科学方法对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巨大作用。

对语文总结篇10

关键词南亚研究馆藏数量藏书结构流通使用现状

南亚研究主要涉及南亚各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以及国际关系等,其涵盖面虽广,但由于南亚地区相对落后,相比于其他地区的研究,南亚研究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仍是一个较为偏僻的学科。因此,图书馆与“南亚研究”相关的馆藏,相对于其他学科也非常有限。本文试以北京大学和北京外国语大学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为例,分析对比两所大学南亚研究方面的文献资源的收藏情况,并通过系统抽查、调查问卷、个别走访等方式,对两所高校南亚研究领域的文献资源的流通使用情况进行初步分析。

1南亚研究领域相关文献的收藏数量及结构分析

1.1藏书概况及文种结构

截止2011年底,北京大学图书馆总、分馆文献资源累积量约1100余万册(件),其中总馆收藏近800余万册,包括普通图书263万种、534万册,除去古籍、期刊、地方志、地图等,剩余中文藏书218万册、外文图书73万册。分别以“南亚”及南亚各主要国家,如“印度”、“巴基斯坦”等为检索词,共检索出中文图书3500册(含订购中信息),占中文馆藏的0.16%;以上述相应英文为检索词,共检索出英文图书8975册,占外文馆藏的1.23%。合计中英文南亚研究相关图书占馆藏总量的0.43%.

北京外国语大学图书馆馆藏涵盖53个语种,文献总量101万册(件),其中纸质藏书约73万册,用同上方法检索出中文图书1061册,英文图书1384册,合计占馆藏总量的0.34%。另外,有大量小语种,尤其是南亚国家出版的当地语言及英语图书存放在各专业教研室和图书室,供本专业师生使用,此类图书的来源主要是当地政府和高校捐赠,如斯里兰卡总统2008年曾向亚非学院僧伽罗语专业捐赠图书2000余册。据统计,这些散落在各南亚专业图书室的中外文书籍至少5000余册,未计入馆藏,不能检索,除本专业师生(每个专业约20人左右)外,不对外流通。这种情况在北京大学也有,具体数量不详。

1.2藏书时间结构

馆藏图书的时间结构主要反映的是藏书的新旧比例,随着现代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信息量激增,图书文献的半衰期也在缩短,因此只有当新书在馆藏总量中达到一定比例,才能保证藏书被利用的活力。

从时间结构上看,两所大学馆藏情况对比见表1。

由表1可见,从时间结构上看,北京外国语大学图书馆的新书比例明显高于北京大学图书馆,但结合前面提到的两校南亚研究领域的相关图书的馆藏总量可以看出,北京大学图书馆该专业藏书在绝对数量上更胜一筹。以2001年至今的时间段来看,该专业北京大学图书馆的中文藏书有1365种,英文藏书有2154种,北京外国语大学图书馆有中文藏书622种、英文藏书722种。造成此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1)南亚研究作为一个并不热门的学科,相关图书的出版量也有限,因此收藏数量越大,其时间结构受到出版年限的影响就越大,例如,假设某类图书总出版量为100种,其中30种为近10年出版,如果只购买这30种,那么馆藏新书比例就是100%,而如果购买了全部100种,新书比例就下降为30%。

(2)北京大学作为综合性大学,相比语言类院校,涉及南亚研究的专业、院系较多,除外国语学院外,还有历史系、国际关系学院等,因此对该专业图书的覆盖面和数量更大;而北京外国语大学几乎只有亚非学院南亚语种专业的师生对南亚相关的图书有需求,亚非学院成立于1961年,当年开设的南亚语言专业只有僧伽罗语,其他南亚语言专业均为其后相继开设,其中印地语(印度)和乌尔都语(巴基斯坦)这两大南亚地区的主要语言更是2007年才开设。因此,该馆南亚研究相关馆藏中新书所占比例较大。

另一方面,从读者反馈来看,当被问到“认为本校图书馆在本专业文献提供上的主要不足”时,两所学校分别有33%和26%的读者选择“文献太旧”,而对于“近年来图书馆购买的本专业图书的品种和数量”,两所学校分别只有17%和9%的被调查者表示满意,更多的读者认为图书品种太少,不能满足专业学习和科研需求,增加图书数量和扩大覆盖面应是目前改善南亚研究馆藏的重点。

2南亚研究相关文献的流通使用情况及读者满意度调查

藏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流通使用情况上,一个图书馆的馆藏质量高低要根据馆藏中究竟有多少文献能真正为读者所用来判断,而对馆藏图书流通情况的分析可及时了解馆藏资源的利用状况,从而调整采访策略,使馆藏结构更加完善合理。另一方面,读者满意度也是衡量馆藏情况的一个重要标准,通过读者评价可以了解读者对馆藏现状的满意程度,及对馆藏发展的建议和需求。

2.1南亚研究相关文献的流通使用情况

藏书被利用的程度可以用藏书利用率来量化表示,根据《图书馆学基础》中的定义,藏书利用率是指“藏书被读者借阅的数量占全部馆藏总数的百分比”,即藏书利用率=(读者借阅总册数/全部藏书册数)×100%。代入相应数据可计算出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南亚研究相关中文图书的利用率为24%,英文图书的利用率为51%。

据报道,前苏联规定一般图书馆的藏书利用率要达到140%-300%,日本则要求达到400%,而据专家统计,我国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的藏书利用率仅达到30%-40%。相比之下,可以看出前面计算出的51%,仅仅达到了我国大多数高校图书馆的平均数,而中文图书的利用率还低于这个平均数。当然这个数字只是对南亚研究相关图书的统计,并不能代表北京大学图书馆整体的藏书利用情况。

对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图书馆南亚研究相关图书藏书利用率的统计,发现统计数据明显偏低,在后期对相关专业师生的访谈中了解到,由于图书馆新馆尚在建造中,给很多图书的借阅造成了不便,另外由于各专业教研室都有千余册相关图书供本专业师生借阅,相对于图书馆的馆藏,更实用更方便,因此他们很少去图书馆借阅专业图书,对南亚相关专业师生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很少和从未在本校图书馆借阅本专业相关书籍的师生占87%。由于存放在各专业教研室的图书并未计入图书馆管理系统,凶此无法统计其借阅情况,而如果仅对馆藏图书进行统计,其结果必然不能表明实际情况,意义不大,访问中得知,图书馆正在协商将散布在各专业教研室的图书收归总馆。

2.2读者满意度调查

读者对馆藏现状的满意程度是衡量图书馆馆藏质量的重要指标。本文从南亚相关专业读者对图书馆本专业图书的使用情况、需求和满意程度等几个方面,对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和北京外国语大学亚非学院的教师、本科生和硕士生进行问卷调查。两所大学各发放问卷150份,北京大学回收有效问卷101份,回收率为67%;北京外国语大学回收有效问卷145份,回收率为97%。本次问卷共设10个封闭式问题和一个开放式问题,以下主要从读者对馆藏的总体满意度、对藏书时间结构和文种结构的满意度三方面做出具体分析:

从图1可以看出,北京大学有超过70%的被调查者对图书馆已购置的本专业相关纸质资源表示满意,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数据为38%。而另据调查,北京大学有85%的被调查者认为图书馆的南亚研究书籍基本能够满足专业学习和教学科研需求,对于同一问题,北京外国语大学有55%的被调查者选择“不能满足”。

而对于不满意的原因两所学校也不尽相同,“文献太旧”是北京大学被调查者中选择比例最高的选项,而北京外国语大学则是“覆盖面不全”,这也和前面数据分析得出的结果相符合,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南亚研究领域的图书中的新书比例有待提高,而北京外国语大学由于该专业书籍总量较少,影响了专业覆盖面。同时两所学校都有超过90%的被调查者通过搜索引擎和专业学术网站来弥补图书馆文献资源的缺憾。

图2是从文种结构调查读者对馆藏的满意程度,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对北京大学的调查是针对外国语学院和国际关系学院,而国际关系学院的师生基本不会借阅南亚语种图书,因此图中北京大学南亚语种数据只选取了外国语学院的调查结果。从图中可以看出,两所学校师生对本专业中文图书的满意程度都较高,分别为80%和69%,对南亚小语种的满意程度最低,分别为21%和32%。而当被问到最需要的本专业书籍语种时,两所高校都有65%的被调查者选择南亚语种,可见小语种南亚研究文献是两所高校图书馆的薄弱环节,读者对馆藏现状不满意。然而同时,小语种资源建设也是图书馆采访工作的难点。首先,使用范围小,对南亚小语种图书的需求基本仅限于该语种专业的师生,而通常南亚小语种专业每2年或4年,有的甚至8年招生一次,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图书馆必然会优先购买中英文等使用范围和读者群较大的语种书籍;另外,南亚语种繁多,两所学校都各有十余个小语种专业招生,而图书馆采访馆员的语言背景不可能覆盖所有语种,因此选择推荐小语种图书就需要相关专业师生的协助配合,目前的现状是,两所大学的南亚语种图书的主要来源都是捐赠和回国教师代购,图书也基本存放在该语种所在的院系里,不计入图书馆管理系统,除本专业师生外,不对外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