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高二上册语文总结十篇高二上册语文总结十篇

高二上册语文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8:19:08

高二上册语文总结篇1

练习是语言技能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练习的编写模式、题量与题型和课型的目的密切相关。不同语言、相同技能的语言教学具有相似的教学原则与方法,因此,不同语种教材的编写理念及方法可以互相学习、借鉴。

在听、说、读、写四项技能中,汉韩二语写作研究数量明显不足(刘弘、凌雯怡,2012),汉韩二语写作教材练习的研究更为薄弱。语言不是教会的,而是练会的(杨惠元,1997),汉韩二语写作水平的提高,关键也在于练习。对写作教材练习的考察,有助提高写作教学的有效性。本文对中级汉韩二语写作教材练习编写模式、题量、题型进行考察,同时对教材使用者进行调查,获得教材反馈信息,在此基础上对中级汉语写作教材练习的编写提出建议。

本文考察的两套写作教材分别是:

(一)《发展汉语中级写作》(i、ii)(蔡永强编著,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2),以下简称《汉语写作》,是中国汉语二语写作较为广泛使用的中级教材。

(二)《???????????(中级韩语写作)》(i、ii)(韩国延世大学韩语学堂编,韩国延世大学出版部,2008年),以下简称《韩语写作》,是韩国二语写作方面经常使用的中级教材。

二、两套教材练习编写模式的考察

(一)《汉语写作》(i、ii)练习编写模式

从形式上看,《汉语写作》(i、ii)练习按照三大模块编写:范文分析、写作实践、课后作文。

范文分析部分主要包括范文内容解读与范文写作思路的整理与归纳,以i册第1课练习为例:

1.解读范文《我的朋友――李明》

(1)李明是从哪儿来的?

2.分析范文《我的朋友――李明》的写作思路。

在《我的朋友――李明》中,“我”是这样介绍李明的:新朋友李明的基本情况“我”周末常和李明住一起。

写作实践部分由三个小组活动构成,“活动i”一般包含5-7个词语替换、改写/仿写句子、改写/仿写语段等的练习,“活动ii”通常是口头语段练习,“活动iii”则是语段写作练习。下面以i册第2课练习为例:

小组活动i:

1.试试看,用“原来……,所以……”改写下面的语段。

我和她说了半天,她好像什么都没听懂。她不懂英语,我就把汉字写在纸上和她交谈,这时我好像感觉不到自己是外国人了。

小组活动ii:两人一组,说说你从“飞机降落”到“坐上出租车或机场大巴”的过程。(可以尝试使用范文《来到中国》中的重点词语或结构)

小组活动iii:互相说一说你刚来中国时遇到的困难,并写一写。(可以尝试使用范文《来到中国》中的重点词语或结构)

课后作文部分主要包括课后写作,以及上次作文的修改抄写。

《汉语写作》从范文解读,到熟悉范文重点词语与结构的句子/语段的改写、仿写,再到语篇的创作,体现了练习安排的层次性,反映了“过程训练”的写作教学理念。

(二)《韩语写作》练习编写模式

《韩语写作》i、ii的练习编写模块不太一致。

《韩语写作》(i)练习按照四大模块编写[1]:导入、准备、写作、整理。

导入部分是写前热身活动,主要引起学生对写作的注意和联想,以i册第1课练习为例:

1.导入:

你们有博客或个人网页吗?

你们在博客或个人网页上留过评论吗?

准备部分是与写作相关的词汇与语法练习。下面以i册第2课练习为例:

①想一想如果写下决心的内容,需要什么样的词。

②用所给的格式完成句子[2]。

写作部分包括“思路仿写”和“语篇仿写”。“思路仿写”即写作过程中的步骤模仿;“语篇仿写”即对照范文进行作文仿写。

整理部分是对前边仿写作文内容的拓展,以i册第4课练习为例:

③看看朋友写的广告,你想买什么东西?

④你想卖什么东西?请把你想卖的东西贴在广告栏里。

《韩语写作》(ii)练习按照三大模块编写:范文解读、句法练习、语段语篇写作。以ii册第1课练习为例:

范文解读:

2.根据范文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

收信人寄信人希望

1)祝你成为一名好大学生

2)郑老师

句法练习:

①用“托您的福”句式改写句子[3]

语段语篇练习:

②根据提示完成生日卡的写作。

(三)两套写作教材练习编写模式比较

比较两套写作教材的编写模式,我们可以发现写作教学理念基本相同――重视“过程训练”的写作教学理念。《汉语写作》i、ii与《韩语写作》ii的编写模式基本相同。《韩语写作》i关注应用文的书面表达,试图将语言运用、语篇形式、表达功能结合起来,依然关注写作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训练。

三、两套教材练习题量的考察

(一)《汉语写作》(i、ii)练习题量

练习题量以可以单独抽出作为练习题进行统计。如“课后作文”虽然包含“参考题目”、“口头作文”、“作文要求”三个大题,但是每题不能单独抽出,属于课后作文的一部分,算作一题。如果一个练习题包含两个练习项目,如“下面的语段中,‘当然’的前面省略了哪些内容?试试看,用‘对……来说’改写下面划线部分的句子。”我们将看作两个两习题。据此,《汉语写作》i、ii各15课,题量统计如表3-1:

表3-1《汉语写作》(i、ii)练习题量统计

课堂练习题量课后练习题量总题量总平均题量

第i册2633029319.53

第ii册2793030920.6

合计5426060220.07

由表3-1可见,《汉语写作》i、ii总练习题量为602题,平均每课20.07题。第i与第ii册练习题量相差不大,第ii册总题量比第i册多16题;第1册每课平均题量为19.53题,第ii册每课平均题量为20.6,稍高于第i册。

写作练习通常分为堂上练习与课后练习,课堂充足的练习是顺利完成课后练习的保证。从表3-1可以知道,课堂练习题量占总题量的90.03%,说明该教材非常重视课堂练习。

我们为了直观地了解《汉语写作》(i、ii)练习量每课变化情况,根据统计结果制作了图3-1。

图3-1《汉语写作》i、ii每课题量分布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到,《汉语写作》i、ii折线波动基本一致。每册除第8课(写作复习课,主要是语段、语篇的写作)题量较少以外,其余每课题量比较相似。第i册20-21题,第ii册比第i册稍多,在21-24题左右,显示该套教材练习量有规律可循,有利于学生学习。

(二)《韩语写作》练习题量

练习题量统计方式与《汉语写作》一样。《韩语写作》i、ii各20课,题量统计如表3-2:

表3-2《韩语写作》(i、ii)练习题量统计

课堂练习题量课后练习题量总题量总平均题量

第i册2568333916.95

第ii册3586542321.15

合计60514876219.05

由表3-2可见,《韩语写作》i、ii总练习题量为762题,平均每课19.05题。第ii册总题量比第i册多84题;第1册每课平均题量为16.95题,第ii册每课平均题量为21.15,高于第i册。课堂练习题量占总题量的79.4%。

图3-2直观地展示了《韩语写作》(i、ii)练习量每课变化情况:

图3-2《韩语写作》i、ii每课题量分布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到,《韩语写作》i、ii折线波动差异较大。第1册练习题量分布较为平均;第ii册练习题量则分布不均,变化较大,练习少的一课仅9题,练习多的一课达到34题。

(三)两套写作教材练习题量比较

比较两套写作教材的练习题量,我们可以发现在练习题总量方面,《韩语写作》题量较大,比《汉语写作》多150题。在课堂练习题量方面,《汉语写作》课堂练习题量占总题量的90.03%,《韩语写作》则是79.4%,说明《汉语写作》更重视课堂写作练习。在每课练习量方面,《汉语写作》两册练习题量分布均匀,《韩语写作》则分布不均。

四、两套教材练习题型的考察

(一)《汉语写作》(i、ii)练习题型

题型是指为了考察某一内容的理解情况,或为了训练某一语言项目而采取的具体练习形式。我们对《汉语写作》(i、ii)练习的总体情况进行了考察,归纳出14种题型,见表4-1。

表4-1《汉语写作》(i、ii)题型表

序号题型具体例子

1解读范文找出描写张雨外貌的语句。

2分析范文写作思路分析范文《我的“三分钟热度”朋友》的写作思路。

3句子分析下面句子中,哪个词语的后面可以加上“着”?

4语段分析下面的语段中,什么地方可以加上“虽然”?什么地方可以加上“但是”?

5改写句子试试看,用“虽然……,但……”改写下面的句子。

6改写语段试试看,用“……。其实……”改写下面的语段。

7仿写句子试试看,模仿下面的句子,介绍一个地方的气候。

8仿写语段请模仿下面的语段,写一段话。

9语段写作两人一组,互相说一说自己的个性,并写一写。

10口头语段表达两人一组,说一说你对青岛的了解。

11补写语段试试看,把“于是”后面的内容补充完整。

12词语填空或替换根据表格中的内容,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

下面的语段中,哪一个词语可以换成“这时”?

13语篇写作课后作文

14抄写作文我的作品(即抄写修改好的上次课的作文)

各种题型的题量分布如表4-2:

表4-2《汉语写作》(i、ii)各种题型题量分布

题型解读范文分析范文写作思路句子分析语段分析改写句子改写语段仿写句子仿写语段语段写作口头语段表达补写语段词语填空

或替换语篇写作抄写作文

第i册13714105191721315141341515

第ii册14014213221421317142801515

合计277281218413142632284143030

使用

频率9.230.930.40.61.371.030.130.871.070.931.370.131

1

从表4-2可以发现:

1.从题型上看,第i册与第ii册相比,“词语填空或替换”为第i册独有题型。第i册与第ii册题型基本一致。

2.从题型的题量上看,范文分析的题量最大,“解读范文”和“分析范文写作思路”共计305题,占总题量的50.66%,显示出编者对范文示范作用的重视。

与词语相关的练习――“词语填空或替换”共计4题,占总题量的0.52%;与语句相关的练习――“句子分析”、“改写句子”、“仿写句子”等题量共计57题,占总题量的9.47%;与语段相关的练习――“语段分析”、“语段句子”、“仿写语段”、“语段写作”、“口头语段表达”、“补写语段”等题量共计176题,占总题量的29.24%;与语篇相关的练习――“语篇填空”、“语篇写作”、“抄写作文”等题量共计61题,占总题量的10.13%。可见,词语练习的比重非常小。语句、语段、篇章题型占总题量的比例分别是9.47%、29.24%、10.13%,说明编者注意句子、语段、篇章之间的组合关系,重点练习语段的表达。

《汉语写作》与《韩语写作》教材的练习模式各有特色,汉韩学习者对各自教材练习模式的认可度也有差别,具体调查结果见图5-1及5-2:

图5-1《汉语写作》i、ii练习编写模式对写作的帮助

由图5-1可知,《汉语写作》i册练习编写模式对使用者写作帮助少的比率占4%,帮助一般占25%,帮助比较大占33%,帮助大占38%,帮助比较大或大共占71%;《汉语写作》ii册练习编写模式对使用者写作帮助一般占4%,帮助比较大占56%,帮助大占40%,后二者相加共占96%。

可以看出,使用者对《汉语写作》练习编写模式总体比较认可,认为帮助比较大或大均超过71%,对《汉语写作》ii册的认可度更高,高达96%。

图5-2《韩语写作》i、ii练习编写模式对写作的帮助

由图5-2可知,《韩语写作》i册练习编写模式对使用者写作帮助一般占38%,帮助比较大的占50%,帮助大占12%,后二者相加共占63%;《韩语写作》ii册练习编写模式对使用者写作帮助一般占30%,帮助比较大的占60%,帮助大占10%,后二者相加共占70%。

可以看出,使用者对《韩语写作》练习编写模式比较认可,认为对写作帮助较大或大均在63%以上,对《韩语写作》ii册的认可度比第i册稍高。

比较图5-1、5-2可以发现,使用者对《汉语写作》练习编写模式的认可度总体高于《韩语写作》。

2.关于每课课堂练习题量[4]

写作属于语言的输出,对语言运用的要求最高,是语言难度最大的一项技能。在有限的课堂时段,过多的写作操练会让学习者不堪重负,练习过少又无法检验学习者是否真正习得,因此,适量的写作操练显得尤为重要。我们以教材小题为计算单位,调查2个课时的适宜练习量,调查结果见图5-3、5-4:

图5-3《汉语写作》i、ii适宜的课堂练习量

由图5-3可知,《汉语写作》i册的使用者有6%的人认为适宜的课堂练习量为1-2题,43%的人认为3-4题适宜,38%的人则认为5-6题适宜,13%的人认7题以上适宜。可见,认为3-6题题量适宜的人数最多,占81%。

《汉语写作》ii册的使用者有20%的人认为适宜的课堂练习量为1-2题,

48%的人认为3-4题适宜,28%的人则认为5-6题适宜,4%的人认为7题以上适宜。可见,认为3-6题题量适宜的人数超过一半,占76%。

由上可知,《汉语写作》i、ii册的使用者大多认为适宜的课堂练习量为3-6

题。

图5-4《韩语写作》i、ii适宜的课堂练习量

由图5-4可知,《韩语写作》i册的使用者有24%的人认为适宜的课堂

练习量为1-2题,25%的人认为3-4题适宜,38%的人则认为5-6题适宜,13%的人认为7题以上适宜。可见,认为3-6题题量适宜的人数最多,占63%。

《韩语写作》ii册的使用者有20%的人认为适宜的课堂练习量为1-2题,

60%的人认为3-4题适宜,各有10%的人认为5-6题或7题以上比较适宜。可见,超过半数的人认为3-4题题量适宜。

由此可见,使用者认为《韩语写作》ii册的练习量应该比i册相应减少,

如果i册适宜的课堂练习量是3-6题,那么ii册则是3-4题。

3.关于题型实用性

不同的练习针对不同的语言技能,实用的练习才能有效促学。《汉语写作》的常设题型实用性调查结果如表5-1、5-2:

表5-1《汉语写作》i常设题型实用性统计

我们将表5-1中各种题型实用性较高和高的百分比相加,得出各种题型实用性由高到低的排序:语篇写作(60%)――分析范文写作思路(57.5%)――语段写作(仿写/改写/补写)(52.55)――口头语段表达(45%)――改写句子(40%)――解读范文(25%)。

表5-2《汉语写作》ii常设题型实用性统计

我们将表5-2中各种题型实用性较高和高的百分比相加,得出各种题型实用性由高到低的排序:分析范文写作思路(60%)、语段写作(仿写/改写/补写)(60%)――语篇写作(56%)、口头语段表达(56%)――解读范文(52%)、改写句子(52%)。

我们将《汉语写作》i、ii册6种题型实用性较高和高的数据分别合并,取平均值,得到表5-3:

表5-3《汉语写作》i、ii册6种题型实用性较高和高的数据合并表

从表5-3可以看出各种常设题型实用性由高到低的排序:分析范文写作思路――语篇写作――语段写作(仿写/改写/补写)――口头语段表达――改写句子――解读范文。比较而言,改写句子、解读范文两种题型的较高实用性未达到50%,是实用性偏低的题型。

《韩语写作》的常设题型共有6种,第i册仅使用了“完成句子、回答问题、仿写语篇”3种题型。我们分别对使用者对题型的实用性进行调查,结果如表5-4、5-5:

表5-4《韩语写作》i常设题型实用性统计

我们将表5-4中各种题型实用性较高和高的百分比相加,得出各种题型实用性由高到低的排序:仿写语篇(62%)、完成句子(23%)-回答问题(6%)。三种题型比较,“回答问题”属于实用性较低的题型。

表5-5《韩语写作》ii常设题型实用性统计

我们将表5-5中各种题型实用性较高和高的百分比相加,得出各种题型实用性由高到低的排序:仿写语篇(58%)、句子(完成/改写)(50%)――解读范文(29%)――词语搭配或选择(21%)――回答问题(17%)。比较6种题型,后3种实用性偏低。

六、结语

通过对两套汉韩中级写作教材练习的考察,以及使用者的反馈调查,我们发现:

(一)两套教材的编写模式基本相同,反映出相同的教学理念,都重视过程写作的训练,这种编写模式得到学习者的认可。

(二)在练习题量方面,《韩语写作》总题量比《汉语写作》大;《汉语写作》课堂练习题量的比重高于《韩语写作》;《汉语写作》每课练习题量分布均匀,《韩语写作》分布不均。学习者认为的适宜练习量均比现有教材练习题量少。

(三)在练习题型方面,两套教材共有6种共选题型,《汉语写作》的常设题型比《韩语写作》丰富。从学习者反馈看,分析范文写作思路、语篇写作(仿写)、语段写作(仿写/改写/补写)、口头语段表达、句子(完成/改写)等题型实用性较高,而解读范文、词语搭配或选择、回答问题等题型实用性偏低。

注释:

[1]蔡永强.发展汉语中级写作(i、ii)[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2.

[2]韩国延.世大学韩语学堂[m]???????????(中级韩语写作)(i、ii).韩国延世大学出版部,2008年。

[3]李绍林.对外汉语教材练习编写的思考[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3).

[4]刘弘,凌雯怡.国内外而与写作研究现状与特点的比较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2,(3).

[5]杨惠元.论速成汉语初级教程的练习设计[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3).

高二上册语文总结篇2

关键词:华文教材;中文;语言;交际;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5-0217-03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5.137

一、教材概述

华文教材《中文》是1996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委托暨南大学华文学院专为欧美地区周末制中文学校的华裔小学生学习中文而编写的。主编为中国暨南大学华文学院的贾益民,副编为暨南大学于红梅、于珊、王碌取U套书基本按照小学6年制,12个学期进行课程教材的编排,书册的数字越大所对应的年级越高,如本文中所选的《中文》修订版第九册一般为小学五年级的教材。整套教材共包括48册,其中《中文》的课本有12册,练习册有24册,并设有a、B两册,教师课堂参考用书有12册。本文中所采用的《中文》为1997年二次修订版。

二、编写理念与原则

第一,华文教材《中文》的编写旨在通过配合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

第二,课文的设置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普及中华文化常识。

第三,因为华文教材《中文》的对象为小学生,即初级汉语水平的学生且多为少年儿童,所以教材基于儿童心理和习得的特点,更注重趣味性及直观性。同时,鉴于此教材的对象所有的特殊的环境和家庭背景,对教材的内容选取和思维方式也有专门的思考与编排。

第四,教材的编写依据《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等级大纲》《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及《现代汉语常用字表》进行科学定量的编排。

三、总体框架

四、《中文》每课结构体制表

五、教材课文分析

这里我们选取《中文》第九册作为研究对象对课本中各项作分别的分析说明。

华文教材《中文》(修订版)第九册教材的整体结构体系如下表所示。

教材名称《中文》(修订版)第九册

页数156页

单元数4

每单元课数3

组织结构目录

第一单元:第1课至第3课

综合练习(一)

第二单元:第4课至第6课

综合练习(二)

第三单元:第7课至第9课

综合练习(三)

第四单元:第10课至第12课

综合练习(四)

总练习

附录查字典(一)

查字典(二)

查字典(三)

音序生字表(简繁对照)

音序生词表

句子

第一册音序生字表(简繁对照)

第二册音序生字表(简繁对照)

第三册音序生字表(简繁对照)

第四册音序生字表(简繁对照)

第五册音序生字表(简繁对照)

第六册音序生字表(简繁对照)

第七册音序生字表(简繁对照)

第八册音序生字表(简繁对照)

分析可看出,本教材将12课分为4个单元。每一个单元之后都紧跟着一个综合练习,用以及时巩固每个单元所学知识。在整个教材的最后还有一个总的练习,用以对整册教材作总结性的提炼和复习。同时,在部分单元之后,如一、二、三单元之后都有额外的一部分查字典,通过三部分的讲述和操练,能够使学生学会使用汉语字典。附录部分有音序生字表(简繁对照)、音序生词表及句子,用以方便教师及学生查找学习。在修订版的华文教材《中文》中还很贴心地设置了前期教材的音序生词表附录,以方便教师和学生查找、对比学习。如我们在这里所研究的《中文》(修订版)第九册的附录上就增加了第一到第八册的音序生词表。

(一)语音

从语音设置上看,《中文》(修订版)第九册在每篇课文及阅读课文中的文段上都标注了清晰的拼音以供学生学习及朗读。这样的设置很好地避免了学生在不认识生词的情况下,随时进行字词的查询而导致无法通读文章、了解大意的情况的发生,同时也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及课堂时间的占用量。但是,这样的设置也有它的弊端,如会使学生产生依赖和惰性,学生将不再查阅学习工具,朗读文章时也会直接索取标注好的拼音,不会加深对不了解的生词的记忆和掌握。这种现象的结果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可能会比较慢,学生在脱离书本之后可能不会很快地反应出已经学过的知识。

(二)字

从生字的设置上来看,不论是数量还是选取的范围都有一定的特点。

从数量统计来看(见下表),教材所选取的生词数量适中。

《中文》生字数量统计表

数量

对比项生字量每课平均一课最多一课最少

课文196161912

阅读69674

《中文》(修订版)第九册的教学对象应该是年龄在10岁左右的小学五年级(六年制学制)学生。在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的认知度及接受能力都与教材所给的生词量及难度基本匹配。

从难易程度上看,本教材中的生字的难易程度略微偏难。鉴于《中文》课程的设置是对华裔的学生全日周末制版型提供的教材,我更觉得应该将兴趣放在首位。虽然说华裔的学生对象基础背景有优势,但是这些学生毕竟从小在非全汉语的环境里成长,并且在一周当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接受非汉语的课程,加之周末的课程原本就很劳累,中文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比较枯燥难懂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更应该让汉语学习轻松化、简单化、交际化。所以,我认为在生字设置上可以相应的简化或趣化。

从汉字教学的角度来看,是非常有意义的。在教材的每一汉字设置部分都有田字格的给出,同时练一练的设置还给出了空白的田字格留以学生巩固练习。中国汉字是汉语魅力组成的一部分,它表达着中华文化的秀美,也展现着中国精神的奥秘。我们说中文的推广也便是文化的推行,中国汉字就是中国文化很好的一张名片,所以中国汉字教学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虽然在教材的设置少了一些趣味性,但我们同样可以把汉字部分抑或用漫画图形,抑或用象形表达的方式将它们的美展现给学生。

(三)词

从生词设定的角度来看,教材的编选还是做得很好的。先从数量上说(见下表),本册教材的生词数量并不多,基本涵盖文中的生词。但是从正本教材来看,词汇选取并没有很好地遵循再现复现的教学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仔细认真分析,充分做好备教材,将所学知识和词汇有机结合,并做到前后呼应,融会贯通。

《中文》生词数量统计表

数量

对比项生词量每课平均一课最多一课最少

课文1129222

阅读73685

(四)句子

《中文》教材的句子的设置十分巧妙,其并没有设置语法这一项,而是由句子来充任。从根本上说,语法的学习就是要造出合乎情理的句子,然而大多数情况下,语法都是枯燥难懂的,所以编者出于学生的年龄及认知的考虑,将句子部分作为了学习重点部分,通过让学生分析句子,从句式入手将语法知识内化。这种方法的选取,在少儿汉语教材的编写上面是不可多得的。

(五)课文

从题材的选择上看(见下表),《中文》(修订版)第九册选取了多种题材的文章供学生学习,如记叙文、说明文、童话、传统文学、成语故事、古诗、名人故事、外国文学及对话等。在这些选材当中,记叙文、说明文及名人故事为多选题材,对话部分只出现在练习板块。从这样的布局倾向上看,编者是注重记叙文体、说明文体及人物传记故事的阅读培养的。在经过了之前八册的分别学习之后,水平达到这个层面的华裔学生此阶段应该加强记叙文及说明文等描述性文体,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写作的增进也是大有裨益的。

《中文》课文题材数量表

数量

体裁记叙文说明文童话传统文学成语故事古诗名人故事外国文学对话

课文3211131

练习10

阅读13111131

各体裁在课文中所占的比例表

比例

体裁记叙文说明文童话传统文学成语故事古诗名人故事外国文学对话

《中文》

第九册11.76%14.71%2.94%5.88%5.88%5.88%17.65%5.88%29.41%

从主要学习的课文内容来看,本教材包括两个部分,分别是课文和阅读(见下表)。这两个部分构成了我们综合课的课文主干,并且其中的课文部分作为精读课来学习,而阅读部分则是用作为拓展延伸,充当阅读材料或泛读材料。鉴于这样的设置,这两部分的后续相关部分也有不同的安排。课文之后除了配以生字、生词、句子之外,还有相关的练习,而阅读部分则只配备了生字和生词。

《中文》每课名称表

课号课文阅读

1剪纸我的小制作

2中秋之夜丰富多彩的中秋习俗

3家庭音乐会迎春音乐会

4猪八戒吃西瓜三打白骨精

5皇帝的新衣小红帽

6成语故事返老还童叶公好龙

7桂林山水海上桂林

8神奇的机器人智能机器人

9古诗二首古诗二首(今译)

10孔子求教闻过则喜

11杨振宁获奖诺贝尔

12总统道歉拿破仑开枪救人

表格中的各个名称都简洁生动,有吸引力,尤其是符合该年龄段学生的接受及认知范围。这一个个由故事组成的课文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和产生兴趣,激发学习动力。

我们再从这些文章的话题分类看(见下表)。中国传统文化占总文章的比例最大,然后是现代生活及科技。所以,这些话题的设置依旧遵循文化优先的原则和与现代中国生活紧密相关的原则。

华文教材《中文》话题数量统计

话题

数量《中文》(修订版)第九册

现代生活与科技7

外国文化故事4

自然景观2

中国传统文化及知识11

另外,外国文学的提及能够让学生对自己熟悉的材料产生认同感,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中国自然景观文章的设置,能够丰富教材种类,增添教材可读性。

(六)练习

练习部分在整个华文教材《中文》中拥有不容小觑的地位。练习作为检验和巩固所学知识的一种良好手段,在教学过程中一直是重头戏。对外汉语教学也一直强调精讲多练,操练为主,说的便是这个道理。所以,《中文》(修订版)第九册也遵循这个原则,在练习部分进行了认真的排布。

练习部分包括:写一写;读一读;替换;对话;想一想,说一说;综合练习;总练习。

下面我分别从这几部分进行简单分析。

1.写一写。这个部分主要是田字格生字的重复巩固练习。在之前课文部分已经分析了汉字教学的优点,为了让学生能够复现所学的汉字,练习部分的写一写应运而生。田字格本来就可以很好地规范汉字的布局结构,加之一课当中复现多次,更加促进了学生的认知及掌握。

2.读一读。这个部分选取大量的词语让学生进行词汇的感知。这些词语并非随意选取而是根据课文中的生词,抑或同根抑或相近拓展开来,集结在一起供学生学习。这部分的设置很好地将课文中的生词及词语进行扩展,加大了学生的词汇认知量,有效地提供了词汇积累素材。

3.替换。替换部分是正本教材的一个最巧妙的设置。在这个部分编者通过句子的替换设置将句法学习渗透其中。在教学对象所处的年龄段,对语法的理解及接受相对困难,而且语法的设置相对较难且枯燥,也不利于这个年龄段的学习者进行高效学习。通过找相同及不同进行对比学习,学生能够相对轻松地掌握这部分知识。

4.对话。对话的设置旨在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交际中。语言学习的终极目标就是交际的无障碍化,所以在《中文》教材编写的时候,根据文章内容设立类似交际情境的对话的编入也是要将交际引入教材,让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与实践并上。这样的安排有效地避免了学生只掌握教本语言而不善生活会话的现象。

5.想一想,说一说。这部分的设置有些类似于阅读理解,旨在查看学生对文章含义的把握,提高阅读能力。这一部分在文章学习时也可以充任教师对文章阅读的问题考察,减少教师备教材的任务量。

6.综合练习。在《中文》(修订版)第九册中,每一个单元结束都会设置一个综合练习。综合练致包括:音、字、词、句子、对话、写作等部分。通过不同方面的整合对整个一个单元所学习的重难点进行总结概括。这部分的设置可以很好地向学生和教师指明教学的重难点,同时还能依据遗忘理论及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和复习。

7.总练习。总练习的设置是在全书所有单元结束后,它大致包括:查字典、选词、句子、阅读、写话。这个练习比总练习升级了很多,对这本书的掌握的考察和知识贯通的练习都比综合练习要求要高。

(七)其他

高二上册语文总结篇3

摘要:本文根据自身实际,选取了所在任教的小学的汉语教材进行分析。通过系统了解该套教材的编写内容和配套资源,加上自身的教学实践,对该套教材进行评价,以利于日后在教学实践中发挥其长处,弥补其不足,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韩国;小学;教材;分析

教材作为联接教师和学生的桥梁,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发展,关于对外汉语教材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际成果,都已经有了显著的进步。然而进一步地了解,发现关于国别的,再到同个国别的不同阶段的教材资源方面,所能利用的资源还是不足,存在很大的进步空间。笔者现在作为汉语教师志愿者在韩国的小学教汉语,利用自身实践,分析教学使用的教材,以此更好地指导教学。

一、教材现况

(一)所用教材概括

笔者在小学所使用的教材是《》,翻译为《好棒儿童中国语》,分三册,每册10课。课文里有很详尽的韩文翻译,很适合汉语零基础的儿童。

(二)体例安排

《好棒儿童中国语》这套教材一共分三册,每册十课。内容如下:一册包括,1.你好!2.你叫什么名字?3.这是什么?4.他是谁?5.珍妮去小熊家。6.你是哪国人?7.你几岁?8.你喜欢小狗?9.你去哪儿?10.匹诺曹,你去哪儿?其中第五课是第一至第四课的复习课,第十课是第六至第九课的复习课。

第二册包括,1.你吃什么?2.你喜欢什么颜色?3.我有铅笔。4.这是谁的?5.金斧子银斧子。6.今天几月几号?7.现在几点?8.妈妈去哪儿?9.我会游泳。10.灰姑娘,你去哪儿?其中,第五课是第一至第四课的复习课,第十课是第六至第九课的复习课。

第三册包括,1.你怎么了?2.天气怎么样?3.你想当什么?4.你在做什么呢?5.奶奶你怎么了?6.这个多少钱?7.哥哥比我高。8.你坐什么去中国?9.怎么走?10.白雪公主比您漂亮。其中,第五课是第一至第四课的复习课,第十课是第六至第九课的复习课。

在每一册的第五和第十课作为复习课,都是以童话故事的角色进行叙述,用前面学过的句子来讲故事。每一课的具体内容都分为几大板块。以第一册为例,包括课文、节奏歌、发音练习、说一说、儿歌、做一做、步步高和生词汇总。每个生词和句子都附有韩文翻译。每册教材还配有CD,便于辅助教学。

(三)语音编排

该套教材的语音编排采用分散式的布局。其中第一册全部介绍声母,按发音部位将声母分散到每一课。第二册全部是韵母教学,大致按四呼将韵母分散到每一课。第三册的语音部分则是声调练习。

(四)生词

作为低龄初学者的汉语教材,其选用的生词难度并不是很大。该套教材对生词的处理,着重体现在第一册,每课的最后一个版块就是生词汇总,先是汉字,然后是拼音,再后面是韩文翻译。

(五)课文

依据前文教材体例的介绍,该套教材三册的话题大致如下,如打招呼,自我介绍,介绍他人,询问年龄,爱好,颜色,日期,询问时间,地点,运动,天气,理想,买东西,交通工具,问路等。

(六)练习

该套教材在第一册部分并没有安排练习部分,在第二册和第三册才专门加了一个练习版块。该练习部分以三道题为主,分别是看图补充音节,填空题;听力题,判断对错;句子练习,将生词排列成句等。

(七)中国文化

因为是零基础的汉语教学,所以该套教材采用先语言后文化,再语言文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编排。该教材在第一册没有文化部分的内容,在第二册和第三册用中国文化版块替换了第一册的生词汇总版块。该文化部分的内容在教材的表现上也比较简单,以指导性为主。如第二册第二课,你喜欢什么颜色,在文化部分,就是简单介绍了红色是中国人认为的幸运色。

二、对该套教材的评价与教学建议

经过细致了解该套教材,同时笔者根据使用该套教材进行教学的实际情况,认为该教材总的编写都比较科学,符合了教材编写应遵守的原则:针对性、实用性、科学性、趣味性和系统性。但是还是存在一点瑕疵,可以进行改善,从而更有助于教学实践。

在教材的体例安排上,尤其是第一册,以话题为主。从第二册开始,课文的前面会出现简单的语法知识点,如第二册的第一课就是,吃+固体,喝+液体。这种设计遵循了学习者的习得规律。其中每课内容细分为几大板块进行教学,充分体现了教材的趣味性和丰富性。但是不足的是几大板块的顺序存在一定问题,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发音练习插在说一说节奏歌和说一说的中间,就显得有点脱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前备好课,灵活安排。

语音方面,该教材将汉语拼音分为声母、韵母、声调三大部分分别教学,其中声母又按发音部位,韵母按四呼以及声调拼合规律各自分散到每课当中去。优点是很系统很细致地呈现了汉语拼音的情况,每个语音知识编写得也很规范。不足的是,整个拼音知识分散到三册才讲完,没有总的概括。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容易忘记前面学过的,得不到系统性的认知。这就要求教师在使用这套教材的时候,自己进行汉语拼音的调配,可以根据学生情况,将拼音相对集中地挪到前面学完,然后再分散到剩下的课文里进行不断地复习巩固。

生词方面,第一册的生词汇总版块,任务量有些庞大,尤其是对于零基础的小学生,容易产生畏难心理。该教材在第二册、第三册的处理上比第一册更加进步。直接将生词标注在课文句子和练习的旁边,便于学生理解。但是不足的是太过分散,学生有时把握不住重点,需要教师加以整理。

课文内容上,句子编写得简单实用,学生能比较容易地把握该句型,很符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的。不足的是课文内容话题性不足,缺少交际性。课文的人物对话缺少关联性,为了句子而说句子,缺少一定的灵活性。

练习方面,因为教学对象的特点,该教材的练习部分是比较简单的。主要是用于复习语音知识和句型,学生容易掌握。但是每课的练习形式都很单一,学生容易产生厌倦。建议部分练习加上汉字书写部分,这样既丰富了练习的内容,又弥补了该套教材对汉字的处理不足问题。

中国文化部分,该教材在这方面处理得比较简单,都是从课文的某个部分引申出来的。笔者认为这样过于随性,没有一定的规律性和系统性,不利于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也不便于教师的教学。建议教师根据自身的能力和学生的喜好,灵活地选择文化话题进行教学,既引起学生们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同时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提升中国形象。

以上主要从教材体例安排、语音、生词、课文、练习、中国文化等六个方面对《好棒儿童中国语》这套韩国汉语教材进行分析,发现其优点,弥补其不足,希望能对工作在一线的对外汉语教师们提供些许参考和帮助。(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刘.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m].2000年

[2]张晓曼.韩国汉语教材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07(6):244-247

高二上册语文总结篇4

关键词:《汉语教程》;《中国语》;对比分析;教学建议

汉语教材的编写和研究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界非常重视的一个问题。现今,汉语教材层出不穷,数量和种类都很客观,但精品教材却为数不多,由此可见,

汉语教材需要更好的改进和发展,特别是对学生有着重要影响的初级阶段的教材。本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两部不同类型的汉语教材《汉语教程》(国内编写的通用型教材)和《中国语》(韩国编写的国别教材),就其各自的版面设计、教材体例、课文内容、练习形式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汉语教程》编写的几点建议。

一、《汉语教程》和《中国语》比较

杨寄洲主编的《汉语教程》(修订版)自1999年初版问世以来,被国内外很多汉语教学机构选作教材。这套教材是根据《语法大纲》、《功能大纲》并参照HSK考试大纲编写而成的,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总的来说,《汉语教程》是一套比较传统的综合性教材,它以语法教学为重点,遵循了由易到难的循序渐进的理念,较为系统地向学习者展示了汉语的语音、词语、语法、汉字、语篇等语言知识。

韩国真明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语》是韩国本土编写和使用的一套汉语教材,内容丰富多彩,适合零起点的汉语初学者。《中国语》重视听说读写四项语言技能的训练,融语言和文化教学为一体,使学习者在学习语言的同时真切地感受中国文化。

(一)版式设计方面:《汉语教程》插图数量较少,以第二册为例,上下两册一共75张插图,《中国语》与之相反,仅一册插图就有200余张。《汉语教程》文字以汉字为主,英文用来辅助解释生词和较难的语法,《中国语》大面积使用韩文标注和解释。两套教材均采用黑白印刷,但《中国语》在课本前后增加了介绍中国风土人情的彩色图画。就纸质来说,《中国语》的纸质要好于《汉语教程》。总的来说,《中国语》在版式设计方面更胜一筹,设计比较精美,图文并茂,更富趣味性。

(二)教材体例方面:《汉语教程》第二册分上下两册,每册10课。每课包括课文、生词、注释、语法、练习五部分内容。每一课一开始就是课文,没有导入环节。《中国语》上册12课,下册10课。每课包括想一想、听一听、说一说(1、2两部分)、读一读、写一写、活动、语言点、Chinesetips、考一考共十部分内容。“想一想”是是课文之前的导入部分。相比之下,《汉语教程》的特点是结构清晰,系统条理,《中国语》虽然内容充实,但较为杂乱,重点不够突出。

(三)教材人物角色方面:《汉语教程》没有固定的人物,《中国语》有四位固定的主人公:李燕(中国学生),金志慧、金仁浩、朴昌元(韩国学生)。以这四个人物的学习、生活为主线,引出一个个话题。

(四)交际场景方面:两套教材都选取了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场景,比如家里、学校、路上、商店、饭店、电话交谈等。

(五)词汇方面:《汉语教程》是根据《教学大纲》和HSK考试大纲来编写的,在词汇的数量和选取方面是比较合适的。第二册(上、下)收词736个,平均每课收词37个,大部分属于甲级词和乙级词。生词部分就是将课文中出现的生词列成一个生词表,生词表中的每一个生词除了汉字以外都标有拼音和词性,还有英语解释。《中国语》1、2册收词834个,平均每课收词38个,以甲级词和乙级词为主,课文的生词标注在页脚。对于初学者来说,刚开始学习汉语就要求掌握三四十个生词有一定的困难,最好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

(六)语法方面:《汉语教程》以语法为纲,语法点出现在课文中,课文之后有专门的语法部分进行详细解释,有些还用英文释义,并有课后练习巩固语法点。《中国语》只在语言点部分对个别语法进行解释说明,主要通过句型练习来学习语法,缺少必要的语法解释,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语法规律并及时总结说明。

(七)文化点:《汉语教程》没有单独的版块介绍中国文化,对文化知识涉及得较少,只在词汇、注释部分简单说明。《中国语》重视文化教学,有专门一部分“Chinesetips”来介绍中国文化,除此之外,丰富多彩的插图也展示着中国文化。

(八)话题:两套教材的话题都具有多样性,围绕学习、生活展开。

(九)文本材料:《汉语教程》初级阶段1、2册的课文体裁大都是会话体,每一课包括两组对话,选用生活中的实用对话。第3册是叙述性短文。课文所包含的语法点以及课文长度都是随着学习的深入而逐步增加的,第二册以后课文不再标注拼音。《中国语》初级阶段1、2册“说一说”包括两组对话,下方加注拼音,“读一读”是叙述性短文,第二册开始短文只标声调。

(十)听说读写所占比例:《汉语教程》听力所占比重较小,《中国语》比较均衡。

(十一)练习形式:《汉语教程》练习部分集中放在了每一课的最后,题量适当,题型设置较为单一,每一课练习的固定题型有:辨音辨调、朗读、替换、选词填空、完成会话、改错句、回答问题、读后说、写汉字。缺少听力练习和交际练习。存在的问题是为了练习而练习,大多属于机械性、重复性练习,缺乏趣味性和实用性。《中国语》练习分布比较分散,练习部分没有一单独列出来,而是与课堂教学相融合,包括听、说、读、写、语言交际各项练习,练习的设计上,运用图片、游戏等形式增加了练习的趣味性。部分练习提供了答案供参考。

(十二)教学辅助材料:光盘。

两部教材的优缺点总结如下:(见表1)

二、对《汉语教程》的编写建议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两部教材,总结出各自编写方面的长处与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完善《汉语教程》编写的建议。

(一)提高教材的趣味性

趣味性、实用性、针对性和科学性是评判一本教材好坏的四项基本原则。针对《汉语教程》缺乏趣味性问题,我们提出增强教材的趣味性,这样才能调动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与热情。《中国语》的部分做法很值得借鉴,比如,教材可以改用彩色印刷并多运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课文尽可能选择学习者感兴趣的话题,在语言和版式设计上尽量做到注意生动有趣等等。

(二)完善课文结构

在每课的课文学习前设置导入环节,用提问、视听材料、图画等各种形式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自觉探求知识的兴趣。学习《中国语》的课文编写模式,将全书的课文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设定几位固定的、个性鲜明的、具有代表性的主人公,让学习者在学习课文的时候可以跟着这些主人公一起生活、学习、工作,既能加深对课文的记忆,又能产生情感共鸣,提高学习兴趣。

(三)改进语法教学

注重语法知识点的循环再现,加深学习者对语法学习的记忆掌握。语法讲解可以采取先练习后讲解的方式,即教材先给出相关的练习,学习者通过练习自己总结语法规律,教材再给出简明扼要的语法介绍和例句说明。这种方式使枯燥的语法学习变得有趣,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主体,也让学习者对所学的语法知识理解得更透彻、掌握得更牢固。

(四)重视语言技能的综合练习

注重听、说、读、写各项训练,将灵活运用的题目与机械操练的题目相结合,增加听力练习和交际练习。丰富练习的题型,改变每一课练习的题型一致的传统模式,增加小游戏、唱歌、采访等形式,力求让练习具有趣味性。

(五)重视文化教学

文化在语言传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汉语教程》应该努力做到将文化教学融入语言教学之中,真正地做到“结构一功能一文化”三者结合。可以每课单独列出一个板块来对文化知识进行简单的介绍,介绍要避免用说教式的口吻,尽量采用简洁幽默的语言,还可以配以插图进行说明。

(六)增加辅助教材

《汉语教程》可以考虑增加一些辅助材料,包括教师用书、练习册、视听材料等。教师用书能够帮助教师有章可循地进行教学。配套练习册可以用作课后练习,学生可以针对自身情况进行巩固提高。视听材料可以让学习者真实地感受交际场景,更好地帮助学习者进行语言交际训练。

三、结语

本文围绕版式设计、教材体例、词汇、语法、文化、练习等多个方面,对《汉语教程》和《中国语》这两部不同国别的教材进行了对比研究,旨在为《汉语教程》编写提供一些改进的建议。通过对两部教材的对比研究,我们发现,《汉语教程》作为使用较广泛的一部汉语教材,在教材编写的一些方面仍存在不足与缺陷,只有通过不断改进与优化,才能使《汉语教程》成为一部优秀的对外汉语综合性教材。

参考文献:

[1]杨寄洲.汉语教程[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

高二上册语文总结篇5

关键词:非目的语环境汉语初级阶段教材有效使用《今日汉语》

一、非目的语环境与教材的有效利用

第二语言教学的环境有两种:一种是目的语环境,这种环境下,学习者无论课上课下都处于目的语氛围中,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和日常交际活动两者结合习得语言;另一种是非目的语环境,绝大多数学习者在这种环境下都会选择通过系统的语言课程习得语言,此时的环境主要是指课堂环境,学习方式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此时,学习者往往只在课上集中接触目的语,课后又回到母语环境中,所受的语言刺激远远少于目的语环境,学生学会的只是教师传授的课本上的词句,没有活生生的交际环境加以灵活应用,缺少成就感的刺激,学习热情易被消磨,甚至中途放弃。可以说,非目的语环境下的二语习得,其语言环境正是教学和学习的最大困难之一,如何弥补非目的语环境的不足带来的一系列弊端,促使学生的学习向习得转化,培养交际能力,则是非目的语环境中课堂教学需要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那么教师和教材作为学习者接收语言信息最主要的来源,就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教材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中介,是课堂教学的媒介。一本好的教材,是教师的得力助手,有利于学生提高兴趣,强化学习效果。但是,社会环境千变万化,学生背景千差万别,无论再好的教材,都不可能完全满足课堂和学生的需求。因此,教师首先要正确理解教材内容,准确把握重难点,继而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出发,在顺利传授教材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带领学生进行语言操练,并创造接近真实的语言环境,帮助学生学以致用,实现交际目标。这是一个对教材整合优化、再加工再创造的过程,也就是对教材的有效利用。

综观世界范围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尽管有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来到中国,在目的语环境中学习汉语,但仍有更多的学习者是在本国非目的语环境中通过课堂教学进行学习,并且以初级阶段为主。因此,研究非目语环境下初级阶段的汉语课堂教学,努力强化教学效果,对于国际范围内汉语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汉语教材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媒介,其有效使用则是汉语教师需要花费心力思考和研究的重要内容。笔者有幸作为国家公派汉语教师赴南美洲厄瓜多尔任教,多数南美国家官方语言都是西班牙语,《今日汉语》正是针对西班牙语背景的学习者而编写的教材,在南美洲使用最广泛。因此,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就《今日汉语》的有效使用进行了探索总结。

二、《今日汉语》教材评析

1.《今日汉语》教材的特点与优点

《今日汉语》是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规划的汉语教材,全书分三册,每册由课本、练习册、教师用书配套组成。其中第一册和第二册适合初级到中级的学习者,第三册适合中高级学习者。目前,南美国家的汉语教学开展得比亚洲、欧美的许多国家要晚,发展要慢,很少有学校开设专门的汉语专业,多数学习者都是凭着对中国或汉语的兴趣和好奇选修或者进修汉语,因此教学对象以初级阶段为主,学习时间有限,一般每周不会超过10课时,学习一年到两年,一般只有综合课,没有听力、阅读等课程的划分,也就是说单纯依赖一套教材,由一位教师任教,虽然每课按4至6课时设计,但实际教学中,往往需要8至10课时才能完成一课,除去假期,在一到两年的时间里,就只能完成第一册和第二册部分内容的学习,第二册由于难度加大,能否学完,还要视学生程度高低而定。本文的探讨以第一册和第二册为主,不涉及第三册。

《今日汉语》是一套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教材,其最大的特点在于突出交际性,全部课文均以日常交际对话构成,贴近真实生活。其次,该教材重视听说,听说领先,在此基础上全面培养听说读写四项技能。第一册前五课均为语音课,不涉及汉字和语法,让母语为表音文字的学生感到入门易,接受快,零起点开始学习就能开口说汉语,比较有成就感,语音与听力练习贯彻始终。再者,教材中的词汇、句型与语言点的选择都具有实用性,由易到难,螺旋上升,相应的练习很丰富,分布于课本与练习册中,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多样化练习。最后,文化点覆盖较全面,既有课文对话中蕴含的交际文化,又有每课最后的文化点介绍,如长城、中国菜、属相和四合院等专门文化知识。此外,配套的教师用书确实是教师的得力助手,对重难点进行总结,提供例句和练习,并有西语翻译,还有教学方法方面的建议。此外,教师用书对重点词汇语法都有比课本更深层的讲解,若学生层次高,则教师可以借鉴,在授课时进一步深化。

2.《今日汉语》教材的不足

没有哪套教材尽善尽美,教材本身会有问题,应用于教学时往往会出现与学生需求和时展不符的情况。就《今日汉语》来说,其不足表现在:(1)练习设计侧重书写,与对话体的课文相应的口语交际练习较少,而事实上,学生对书写练习往往感到乏味,积极性不高。(2)个别词汇和语言点分布不合理,最典型的如第一册第十六课和第十七课,生词量突然增大,同时第十七课语言点由平常的三个增至六个,其中包括“得”、“才”、“就”等较难的点,学生难以消化吸收。(3)个别内容与当地情况或学生背景不契合,学生很难理解,更难以应用,很快就忘。比如第一册第四课以拼音形式出现的“苹果多少钱一斤”,很多厄瓜多尔学生对于买水果按斤标价的方式接受得很慢,原因是在厄瓜多尔的农贸市场根本看不到秤,这里买卖的单位不是斤和千克,而是用大小不等的袋子或小筐等容器装好后定好价格进行售卖,像西瓜、西兰花个头较大不易盛装的,就按个卖。学生对这段对话感到很陌生,理解较慢。再如第二册第十二课在川菜馆点菜,事实上很多厄瓜多尔学生对于中国菜的概念仅限于南美常见的CHiFa中餐厅的炒饭,真正做中国菜的饭店只在少数几个大城市才有,价格偏贵,数量不多,多笛生对中国菜知之甚少,要掌握课文中的词汇句型难度较大。(4)随文识字,汉字编排难易程度不同,缺少汉字偏旁和简易独体字的过渡性教学。(5)每课课后的文化点,即专门的文化知识介绍虽然有中文和西语方便学生阅读,但缺少生动形象的图片和视频信息,学生往往兴趣不浓厚。

三、《今日汉语》教材的有效使用

有效使用教材,就需要在全面了解教材的基础上,发挥教材本身优势,弥补其不足。事实上,无论发挥优势还是弥补不足,都需要教师从学生需求和教学目标出发,对教材再度加工和创造,促使学生从学习转向习得,培养汉语交际能力。结合以上对《今日汉语》教材的评析和教学实践,现我提出关于有效使用该教材的建议。

1.教师讲解让位于课堂活动

第二语言教学的课堂绝不能只是教师讲解生词领读课文完成练习的课堂,学生的语言操练应大于教师的知识阐述,这点已经达成共识。教师对教材有效使用,最大精力应该花在对课堂活动的准备上,设计关于语音、汉字、词汇、句型以致语篇的操练。这方面的参考书比较丰富,有必要选择一两本为自己的课堂设计提供灵感。需要指出的是,课堂活动不等同于做游戏,没必要每个活动都达到如娱乐节目一样的开怀大笑的效果,语言习得的课堂活动应是机械性操练与交际性操练的结合,在反复认读反复认写的基础上才能进行交际性练习。

2.教学效果让位于学生兴趣

初级阶段,学生学习动机不够强烈,学习持续时间无法保证,保护学生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这里的学习氛围跟国内不同,绝大多数学生不会像中国学生那么刻苦,比如在中国高中生牺牲睡眠时间拼搏奋斗时,这里的高中下午两点就放学,而对作为选修或进修的汉语,学生很难像中国留学生那样认真对待,教师不能以对待中国学生或国内留学生的标准要求他们,应当适应当地环境,调整教学方式。即便经过一年两年的学习,学生仍然无法流畅说汉语,无法流利写汉字,但通过汉语课能够了解中国,认识汉语,保持并提高对中国和汉语的兴趣,达到比多认几个汉字、多说几句汉语更好的教学效果。

为了保护学生的兴趣,在处理《今日汉语》教材时,首先可以适当取舍,突出重点。比如对于第一册第十七课,词汇量和语法点太多,教师可以挑出重点中的重点,进行反复操练,带领学生掌握。通过十七课的学习,笔者所教的学生都可以针对日常活动的时间进行流利的问答,连补充生词中的多数时间词都能应用,虽然只有个别学生明确“才”和“就”的用法,课文没有像之前一样脱离课本进行对话,但学生在有限课时内切实提高了语言技能,未因课文太难而降低积极性。对于学生没有掌握的部分,教师应记在课后总结里,在之后的课程中重现时提醒学生,经过多次重现之后,之前陌生困难的内容会慢慢地变得简单,到时再反复操练落实到交际中也不迟。另外,《今日汉语》的书面练习过多,学生兴趣不浓厚,这部分练习可以有所取舍。其实,对教材中每一课,教师都可以对知识点有所区分,适当舍弃,不必要求学生细致全面掌握,只要学生的水平在兴趣中提高就是最好的结果。

然后需要对学生降低要求,以鼓励为主。所谓降低要求,也是较国内留学生和中国学生而言,至于具体降到何种程度,要视学生情况而定。总的来说,要摒弃那种今天学过练过,明天学生就必须记住的观念。在工作和生活节奏较慢的南美,很多人难以想象和相信中国人的加班加点,勤劳拼搏,这是不同社会决定的差异,那么在处理教材上学生应掌握的内容时,教师应该注意到这种差异带来的学习习惯的不同。多数学生难以做到回家完成大量作业,不会花时间背生词和反复朗读背诵课文。在每课的复习环节,教师如果一上来就提问新内容,譬如“我们昨天学了什么”、“请某某复述一下课文”等问题,学生一般会一脸茫然,回答不出来。适当的方法是教师把之前学过的词语、句子或者图片直接展示出来,迅速地带领学生复习,帮助学生唤醒记忆,再进行提问或其他形式的复习,并且对学生的正确回答加以肯定和表扬,这样学生有成就感,保持兴趣,教师不会有挫败感。总之,在非目的语环境中,教师常常要扮演带领学生复习的角色,而非w生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毅力主动掌握,这是教师引导学生在自然状态下将学习转向习得的过程,在不断的复习重现下,学生才会较轻松地把知识转化为技能。

3.练习与作业多样化

如何提高学生写作业的积极性是每位教师需要重视和研究的问题。课上在教师带领下可以进行机械性操练,但课下却少有学生能完成机械性的作业。把课后练习及练习册直接拿来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是不可取的,学生会认为无趣,时间长了会感觉汉语学习枯燥乏味。那么如何处理《今日汉语》丰富的练习呢?建议在每课讲解新知识时,每讲完一个点就选择课后或练习册相应的题目来练,此时学生还保有新鲜感,有动力检验实践下刚学的内容,学完一课后教师再从未完成的题目中适当选取进行练习巩固。这样分散完成,学生不会感觉枯燥,反而轻松地进行语言操练。

那么该留什么样的家庭作业呢?首先作业量不宜多,难度要适应学生水平,然后在形式上需要教师好好设计作业,布置多样化、灵活又有趣的作业才能让学生有兴趣完成。比如第一册第十六课学完日期属相后,可以让学生回家为每一个家庭成员制作卡片,印上照片,写出生日、属相、年龄、职业等信息,并标注拼音,方便与家人交流发音。教师批改卡片内容后,可以应用这些卡片设计课堂活动,比如互换卡片进行问答或者抽卡片猜猜是谁。等学到第二册第一课的运动和第十七课的爱好时还可以对卡片内容进行扩充。又如,第二册第十二课,由于学生对中国菜感到陌生,可以让学生搜集图片或视频,应用所学汉语每人介绍一道本地菜,也可以要求学生回家录制家人做菜视频,由学生自己用汉语介绍。总之,作业要符合学生兴趣,形式多样。

4.汉字教学提早进行

按照《今日汉语》的编排,到第六课马上开始随文识字,学生容易觉得汉字太难,失去兴趣。建议在学完第一课或第二课,学生对拼音有所了解后就系统进行汉字部件和独体字的教学。从象形字入手,结合图画,是学生比较喜欢和容易理解的方式,每节课抽出时间教四五个汉字即可,认识一些象形字之后教师就可以教授基本笔画和笔顺,建议将笔画及拼音名称一直放在黑板一侧一个月左右,每节课书写简单汉字时都重复笔画名称,经过两三个星期学生就会了然于心。而后过渡到指事字,再到会意字,此时开始灌输汉字部件的概念,之后再选择一些简单常用的形声字,让学生明白汉字的理据性。学生只需知道笔画及汉字即可,没必要讲出“象形”、“形声”等名称。了解这些后,汉字对学生来说就是有规律的了,不会再有类似图腾一样的抽象神秘感,对于之后的随文识字,学生接受起来就容易多。

5.重视图片视频资料的补充

图片视频资料是使教材中生冷的词汇句子生动起来的最直接最简单的方式,不过并不意味着每节课都要准备精美课件,多媒体虽然先进高端,但是传统教学方式有特有的优势,并且制作精美课件过于费时,有些得不偿失,合理的方式应是将两者适当结合。

针对《今日汉语》教材,在讲解生词时,最好多数词汇能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既对非目的语环境的语言信息缺少的不足有一定弥补,又能贴近生活,提高学生兴趣,还能通过一些展现中国社会生活的图片帮助学生将汉语与文化相结合,之后更能应用这些图片设计课堂活动,如问答对话练习和相关讨论。比如第一册第十八课的“条件”一词,学生感觉有些抽象,笔者准备了中国不同条件的学校、医院、办公室等学生学过的场所,让学生来说这些地方条件怎么样,继而讨论学生所在国家或地区的相应场所的条件。在这个过程中,“条件”一词结合场景反复出现,学生不再陌生,也练习了“……怎么样”这个句型。在视频资料方面,最好是短小精悍的,不占用课堂时间,又形象生动,不过该类视频不容易找到。很多视频时间很长,这时就需要教师在备课观看时截取适合课程的部分,可以在笔记本上记下时间点,课上直接找到进行播放,也可以用“爱剪辑”等软件截视频。每节课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是否准备视频,总的来说,第一册前半部分,由于学生词汇量有限,适合观看的视频并不多,第一册后半部分和第二册就可以考虑根据课程需要选择视频资源。但是每课最后的文化点介绍,多数需要视频资源补充,这是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地理、风俗、社会生活的好机会,应当好好把握,视频资源正是让书面介绍活起来的好方法。所选择的视频可以是纪录片,还可以是影视剧,灵活多样。讲到中国菜时可以截取《舌尖上的中国》的某些片断,讲到故宫时可以找故宫纪录片,当时笔者还配合纪录片选取了《后宫甄执》第一集的片断,使学生不仅了解了故宫的历史和构造,而且对宫中皇族的生活兴趣浓厚。除此之外,还可以配合课文选择电影片断和歌曲,并借用这些资源设计课堂活动,课后把完整资源给学生,由其自主选择是否课后观看。

四、非目的语环境下有效使用教材的其他建议

首先,要做到有效使用教材,必先选好教材。《今日汉语》教材,对于多数南美国家的学生来说,难易适当,容易入门,比较适合,但若是对于那些想要精通汉语,或者想氖掠牒河锵喙毓ぷ鞯难生来说,就过于容易,可以考虑其他难度更大的教材,如《新实用汉语课本》。对于其他非目的语环境下的汉语教学,应充分考虑学生需求选择教材,当然选好后对教材的再加工再创造是必不可少的。

其次,因材施教,多种教材配合使用。可以一本为主,同时吸取其他教材的精华。另外,教学时难免会遇到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除了在提问、练习、课堂活动等环节教师灵活进行差异化教学外,还可以借助教材。课上以难度适中的适合班级水平的教材为主,课下引导程度较高的或者对汉语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关注难度较高的教材,教师适当给予帮助。

最后,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学习,提高学习兴趣,使课上教材与课下教材相结合。目前网络上有许多免费汉语学习材料及网站,如《长城汉语》,还有新浪、淘宝之类的展现现今中国社会和生活的网页,更有大量的优秀汉语影视音乐作品,在这里推荐viki(),很多大陆剧都有多种语言字幕,适合初学者。在南美,纸质书籍并不丰富,价格也很高,网络免费资源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这正是对课堂教学的后续补充,且为那些对汉语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渠道和更大的提升空间,当然前提是教师先做有心人,为学生寻找和甄别。

参考文献:

[1]陈昌来.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高二上册语文总结篇6

关键词:改革开放初大学英语教材教学模式

一、引言

Brown认为,成功的教材一要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二要有利于教学法的贯彻。也就是说,教材在整个大学英语教学体系中处于中枢地位,一头连接着教学大纲,另一头连接着教学法,即课堂教学模式。因此,教材的质量是影响外语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教材已经更新换代,教学模式也有了巨大的进步。实际上,每一次教材的发展都是建立在以往教材的经验基础上。回顾一下老教材,我们可以找到我国教材发展的脉络,从而为未来教材的发展和完善提供理论准备。

二、改革开放初的大学英语教育背景

1977年以后,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和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大学英语教育开始恢复发展。1980年8月,《高等学校理工科本科四年制试用英语教学大纲(草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自1983年起,高考英语成绩计入总分,极大地调动了中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开放政策使社会对英语水平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在大纲的指导下,广大英语教师结合当时由于造成的学生基础差的情况,编写了适合当时的英语教材。其中,依据教育部1978年于湖南长沙召开的大学英语教材会议《关于编写零起点教材的决定》编写的《基础英语》(大连海运学院主编,1978年出版,共两册),对恢复我国高等教育的英语教学起到了铺路石的作用。适应恢复高考后我国中学英语教学逐步提高的需要而编写的高起点《英语》教程(吴银庚教授、张彦斌主编,1980年出版,共四册),为1985年《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制订提供了依据。这两部教材在全国各大高校选用最广。另外还有清华大学陆慈主编的《英语教程(理工科用)》(1981年出版,共四册)和复旦大学外文系主编的《英语(非英语专业用)》(1981年出版,共四册)(供文科使用)。由于1980年的大纲只规定了语法教学标准,因此各种教材的突出特点是都以很大的篇幅来教授语法。

三、《基础英语》――零起点大学英语教学的铺路石

1.《基础英语》是为那些从来没有学过英语的大学新生编写的。教材从字母和音标开始,而且注意选材的真实性。全书共分两册。第一册内容包括语音、基本语法和大约六百个工科通用词汇,为学生阅读专业英语书刊资料提供初步的语言基础;第二册内容是为深入学习阅读专业英语书刊资料所必须掌握的一些疑难语法现象和大约四百个工科通用词汇,以求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在《基础英语》使用总说明中,编者提出的目的要求如下:

(1)能借助学过的语音规则和国际音标顺利而正确地拼读单词;

(2)能基本正确地区分意群,朗读课文;

(3)熟练地掌握所学单词,能汉英可译;能汉英互译所学短语(不包括阅读材料中的生词短语);

(4)正确地分析理解简单句、复合句和长难句;

(5)借助词典能独立翻译中等难易程度的英文科普和科技文章(限于无专业性困难者);在生词量不超过10个时,每小时翻译速度为1500个印刷符号。

3.本套教材中所体现的教学模式。

本套教材基本上以语法为纲,吸收了结构主义的成分,强调句型操练、翻译能力的培养,侧重于科技文章的阅读,其它方面少有顾及。没有针对听力和口语的教学内容和练习。

以第二册第1课为例。课本建议6学时完成。生词0.5学时;语法句型2.5学时,本课学习动词的时态。后面有大量的语法练习。课文及练习2.5学时。课文学习advancesinmaterials,引导学生从词语用法、语法结构、习惯用法等方面培养综合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课文实质上是以课文为载体系统传授词语、语法结构等知识。阅读材料0.5学时。有三篇文章:a.SeeingisBelievingmunicationoutsidetheearthC.LawofConservationofenergy。阅读材料主要是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阅读文章的能力。本书的阅读材料是三篇和正课文题材相同、内容相近的文章组成,符合知识传授的系统性原则,而且保证了一定的阅读量,有助于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独立阅读文章的能力。

教材的编排符合语法翻译法的基本特征。语法翻译理论认为:学习外语首先通过语法规则的详细分析;使用以母语翻译过的单词表进行翻译练习;句子被认为是语言教授和练习的基本单元;外语学习的目标是阅读文献或从外语学习中获得思维能力的训练(JackC.RichardsandtheodoreS.Rodgers)。语法翻译法从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40年代支配了欧洲外语教学。在今天世界有很多地方还在使用修改变化后的语法翻译法。它为外语教学新方法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也符合我国当时经过十年“”后的学生英语水平。在大纲修订后所编的教材乃至今天的教材和教学中仍然能看到语法翻译法的影子。例如《大学英语(精读)》侧重阅读中词汇、语法的分析和练习。现在的大学英语教材也是同样的情况。这反映出我国大学英语教育继承发展传统的特点。语法翻译法的优点是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使用很方便,只要教师掌握外语基本知识,就可以教外语了,这也符合了当时我国大学英语比较落后的教育状况。

四、《英语》――较高起点英语代表作

1.由上海交通大学外语系吴银庚主编的《英语》使用对象是已掌握700个左右英语单词和一定英语语法知识的入学新生,教学目标是以培养阅读能力为主,并适当进行听、说、写的训练。本教材共分四册。试用单元教学作为本教材的编写形式。第一册和第二册每个单元有课文、词汇学习,结构学习,有指导的会话、听力训练和阅读材料。从第二册开始增设有指导的写作,第四册增设英译汉指导。

课文前两册以科普文体为主,宜于学生基础阶段的学习,以便较多地接触常用的普通词汇和半科技词汇,熟悉基本的语言结构,并利于开展听、说、读、写的训练。第三册和第四册以科技文体为主,以适应学生最终阅读科技文献的需要。

阅读材料:题材、词汇、语法力求配合课文。每个单元配2―3篇阅读材料。阅读材料(a)篇必读,有一定的教学要求;阅读材料(B)篇供自由阅读。

听力训练:主要培养耳听会意的能力。通过理解性练习检查学生的领会程度。

词汇学习:第一册安排动词和介词,以后三册增加词组、同义词对比和常用词缀等内容。

结构学习:相当于一般教材中的语法部分。以中学已学的语法知识为起点,重点讲解常用结构。

有指导的会话:内容从学校生活到科技对话。第一册到第三册安排一些口语习用句,第四册训练学生就某个科技题目作有准备的简单发言。

有指导的写作:第一册不单独列为项目,而是结合课文安排一项中译英练习,从而培养学生使用一些常用词组和写作一些句子的能力。从第三册开始列为项目,介绍科技英语的常用概念的表达法。第四册介绍科技文章摘要的一些写作特点,并进行初步的训练。

2.本套教材的教学模式。

(1)以阅读为主,同时对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也有一定的要求。本书课文和阅读材料的选择、词汇学习和结构学习的安排,都是围绕培养阅读能力这一根本目标而进行的,相当一部分练习也是为了提高理解能力和阅读技巧性而设计的。根据课文判断正误、回答问题、词汇填空和翻译句子等,这符合阅读教学法理论。阅读能力分成几个层次。在阅读过程中,有几个层次的因素在起作用,包括词语识别、语法分析、语境知识。阅读时,各个层次的知识互相补充。练习的设计涉及背景词汇、主旨及隐含之意,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注意重要信息。

(2)注意培养语言的实践能力。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讲解力求简明,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这表明本教材在以语法翻译法为基础的同时,有时也运用了交际式教学法的某些做法。表现最明显的就是有指导的会话部分。

交际法是一个多元理论的联合体,至今也没有一个能概括其内涵的定义。交际教学理论泛指1971年欧共体讨论单元―学分体系意念―功能大纲交际教学法的多种变体都用到的语言教学观点。撇开发展过程中的变化,现在来理解它的内容,主要是按学生需要取材,功能为经;教学交际化;学用结合;学到语篇,用得得体。从宏观上概括,其目的是学用一致,其途径是教学交际化。目前交际法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语言交际能力,避免只记一些死的语法、词汇,注重语言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本书中所体现的交际法仍主要保留在语法层面,对真正的交际原则和文化原则没有涉及。因此,本时期的交际法充其量是涉及语言知识层面。

我认为,语法翻译法和交际式教学法没有本质的冲突,实际应用中它们是相互促进的。简明的语法讲授可以让学生更快地学习外语的单词拼写、语法结构、篇章结构,提高学习效率,这是交际式教学做不到的。另外,授课时适当的母语可以打消学生在交际式教学中可能产生的误解。可以说语法翻译法在基础阶段是很好的教学手段,交际式教学法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上的能力提高。

本套教材中所倡导的教学模式是在1985年《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制订前编写的。但它所体现的目标和后来的大纲的教学目标非常贴合,或者可以说它为《大纲》的制订提供了可行的参考依据。

五、文科教材的代表――《英语》

相对于理科教材,文科教材的发行量和影响力要弱很多。影响比较大的有由王慧玲、李荫华等编写《英语》(非英语专业用)。本教材编于1980年,于1981年出版。到90年代仍有很大的影响力。本套教材是为文科学生学习基础英语而编写的,旨在帮助学生学好语言、词汇和语法的基本功,注重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兼顾听、说、译、写的能力。教材中每课的语法和词汇占据了大部分篇幅,练习也以此为中心,因此教学模式也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语法翻译教学模式,虽然也兼顾了听、说能力,使用了交际法等其它教学模式,但内容很少。如第二册第一课用很小的篇幅介绍askingtheway,练习中设计练习“i’dliketo...”句型操练。虽然很少,但也涉及口语训练。这也是符合了学生的英语基础和时代现状的。

值得一提的是,本教材的主编李荫华等是后来《大学英语》系列教材中《精读》的主编,因此,从该教材中课文、词汇、练习的编排中可以看到是和《英语》一脉相承的。这也反映出我国大学英语教材继承借鉴的传统。

六、本时期大学英语教材的主要问题

本时期的教材为那些从未学过英语或英语知识很少的学生打下了一定的英语基础,为我国的英语建设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利用语法翻译法讲授语法时概念清晰,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了很快提高,翻译能力也得到了适当的培养。但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它的缺点也是很明显的。

1.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单一。各套教材都把语法和翻译当成教学的中心,忽视对听、说、写的培养,学生得不到或得到很少的听说训练,口头交际能力缺失;过于追求语法的准确性,忽视了学生的语言创造能力,不能充分发挥语言学习者学习语言的主观能动性。在语法翻译法教学模式下,教师是教室的中心,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学生只是知识的接受者。这样效率很高,但缺陷也是明显的,其中最关键的是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始终处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的地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忽视,甚至被压抑。所以传统教学模式总是与“一言堂”、“满堂灌”、“填鸭式”等名词相连。很显然,这与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是不相符的,这种模式担负不了培养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重担。

2.体裁、题材单一。理工科的教材的文章都是科普文章,没有记叙文体,更不用说诗歌、文学作品等了。这违背了教材编写要选择不同体裁、题材、语域的多样性原则,也很难选出有代表性的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文章。同时文章缺少趣味性,忽视了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知识的原则,也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

3.忽略了阅读方法和技巧的训练。各大主要教材中没有一处涉及阅读方法和技巧的训练,也缺乏其它英语学习策略的指导。这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无法满足学生后续学习中进一步提高的要求。

七、结语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当时的大学英语教材还有很多问题,基本上以语法为纲,能力的培养侧重于阅读,其它方面少有顾及。但是它们为我们后来的教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后来教材的编写提供了经验。同时,目前外语教学界应该对国内、国外教材进行横向、纵向对比研究,以便发现问题,发扬优点,从而推动我国的大学英语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大连海运学院英语教研室.基础英语(共两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78.

[2]吴银庚等.英语(共四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3]复旦大学外语系.英语(试用本)(非英语专业用)(共四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高二上册语文总结篇7

关键词:英语教学;新概念英语;写作

中图分类号:tU8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6-0279-2

随着社会的发展,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现在人们越来越关注彼此之间的交流。英语,作为一种重要的交流工具,在许多领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就教育领域而言,近年来国内外对英语教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当然,对二语写作的研究也不例外。英国著名学者路易·乔治·亚历山大先生和何其莘编写的《新概念英语》第二册,在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方面是一本典型的好书。它充分体现了建构主义中的支架理论。

20世纪70年代,一些美国学者提出支架理论。支架这一词首先被用到建筑领域,它指的是建筑工人在建筑一座大楼时所搭建的暂时性框架结构。当大楼的主体结构足够稳当时,工人们就把支架拿走。当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任务时,教师就不再对其进行帮助。最近发展区指学习者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水平与在成人或能力较强人的帮助之下,学习者解决问题的潜在水平之间的区域。因此,找到学习者写作的最近发展区是帮助其提高二语写作能力的关键。通过二语写作相关理论的研读,可以知道二语写作易受学习者母语思维的影响,以至于在写作的时候他们会创造出一些错误的短语或句子。那么,该从哪里着手二语写作教学呢?在进行写作训练时,应该考虑到学习者的“准备状况”,即可以使他们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交接点。我认为该书的交接点就是基于课文的理解,而不是凭空给学生一个话题就要求学习者去写,绝不应该要求学习者做力所不及的事情。

在进行写作训练时,该书就采取了基于课文理解的以句子为主要形式的分级训练。具体分析如下:

1写作训练的主要方法

1.1摘要写作

1.2作文练习

从第二单元开始的作文练习与摘要写作密切配合,同时进行。

通过对《新概念英语》第二册写作训练的分析,不难发现其很好地从如下几方面体现了支架理论的内涵。

2.1《新概念英语》第二册写作训练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写作训练是为处于英语初级阶段的学习者而设计的,它的目的是帮助他们学会写作并且能尽量少犯错误。在初级阶段,学习者必须学会写简单句、并列句、复合句和能组织文章。考虑到初学者的实际水平,该书从练习写句子着手进行写作训练。

2.2《新概念英语》第二册写作训练提供了多种形式的支架来提高学习者的写作水平

这些支架包括摘要写作和作文训练,同时这两种形式的支架都与学习者学过的文章有关,这样就降低了写作的难度。就摘要写作而言,它是直接建立在学习者对文章的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者只需要将问题的答案连接起来就形成一个摘要。这些答案都是按照从简单句到复合句逐级设计的。就作文训练而言,在前三个单元主要与摘要写作相配套,关注的是简单句,并列句和复合句的巩固性练习。但在第四单元,将重点转移到片段练习,难度逐渐增大。

总之,在进行《新概念英语》第二册写作训练的过程中,有了一个个的支架在那里帮助学习者提高写作能力,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作者介绍:冯晓霞,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教师,中教一级。

高二上册语文总结篇8

一、选取经典,仿写文本

小学语文课本是特别宝贵的写作素材库,很多课文都是名家作品,其文学底蕴深、取材范围广,写作方法与技巧是学生作文的最好范例。因此,语文教师既要教会学生识字、理解字意,又要让学生了解语言特点,进行学习与模仿。仿写是学生从阅读向写作过渡的途径,也是他们练笔的重要方式,在仿写过程中使用课文的词汇语法,模仿其写作技巧,为提高学生语言水平与写作能力奠定基础。

1.句式仿写

学习小学语文材料的经典句式,既能积累写作经验,又能帮助学生对语言学习进行规范,以增强他们运用文字的能力。虽然此方式较为简单,但这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基础环节和必经环节。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就开始要求学生对感叹句、反问句、拟人句、比喻句等进行仿写,其中排比句是小学阶段学习难度较大的句式。例如,学习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太阳》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练习较为简单的排比句:“没有水,就没有()、没有()、没有()……”句子练习的难度会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加大,例如学习《记金华双龙洞》一文时,学生读到“溪流时而窄、时而宽、时而急、时而缓”的排比句子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模仿造句。通过练习,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并开展语言文字方面的训练。

2.段落仿写

对段落进行仿写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句子间的联系,因此要支持学生对段落进行仿写,了解段落与句子间的结构,增强习作质量[2]。段落构成的方法有很多,包括总述―分述、总述―分述―总述等形式。例如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东方之珠》一文在对铜锣湾、海洋公园、浅水湾进行描写时,三部分是并列结构,每个段落是总―分的段式,是学习仿写的优秀范本。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莫高窟》,采取总―分―总模式,描写彩塑与壁画。同时,在段落与段落间,通过“不仅有彩塑,还有壁画”的句式,将两部分连接起来。学生也可以练习这种写作方式,这种练习和老师反复说明其承上启下的功能相比较,效果更佳。

3.篇章仿写

模仿是读写间进行沟通的桥梁,符合小学生写作心理,可以训练其语言表达能力。篇章仿写是选取和学生实际生活有关联的文章、课文,其具有较为清晰的脉络,有章可循,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将生活与文本相联系,学习文本的写作方式,记录事物和生活,并进行仿写。学生可学习课文的写作架构,例如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谈礼貌》属于说理性文章,学生了解文章结构后,先提出自己的观点,再选择实例进行证明,最后强调所持观点,进而试写说理文。也可以仿写同种类型文章,例如学习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九寨沟》后,可以描写家乡景点,学习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夹竹桃》后,可以仿写一种熟悉的植物。

4.立意仿写

写优秀作文的重点是立意和选材[3]。文章以立意为统率和灵魂,好文章一定具有深刻、鲜明、正确的立意。教师既要引导学生了解、掌握课文的中心思想,又要激发学生学习课文作者选择题材与彰显思想的手法,进一步增强学生作文立意的水平。课文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富饶的西沙群岛》,以优美的语言描述西沙群岛的富饶,并指出了是英雄的人民守卫海岛,才使海岛更加美丽。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仿写相似题材的作文。

二、利用留白,拓展文本

在小学语言课本中,一些课文会有留白,为学生的想象提供了空间[4]。在教学时,教师要借助留白空间,寻找文章未尽之言,引导学生以生活经验拓展文本、填补留白,在开展“随文练笔”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1.填补空白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部分课文,作者以简练、含蓄的笔触体现中心思想,局部出现空白,为学生提供想象空间。教师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刷新、填补这些空白,在想象的过程中获得写作灵感。例如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将相和》一文叙述了三个小故事,具有很强的故事性,但作者略写“负荆请罪”,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想象空间。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阅读、理解课文,鼓励他们以补写的方式写清楚“负荆请罪”的过程。在写作时,可以刻画蔺相如、廉颇的性格,也可以描绘二人的动作、神态、语言。借助此方法,在“随文练笔”过程中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和阅读思维。

2.扩展情节

教师在让学生了解课文内涵的基础上,应找到文本中具有较多含义的句子,通过学生想象进行续写,进而提升对课文的认识与了解。教师要独具慧眼,准确找到课文的关键句子、词语,引导学生对其“添枝加叶”扩展文本内容。例如学习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次抱母亲》时,课文中写母亲年复一年地背着担子翻山越岭,艰难地将孩子抚养成人。教师抓住关键词,引导学生想象母亲的艰难,并对母亲在不同环境下翻山越岭进行想象,如在烈日炎炎时、在阴雨连绵时、在漫天飞雪时等等。扩写能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进而培养其描述事物的能力。

3.看图想象

小学语文课文虽然具有较完整的情节性插图,但缺乏全面的文字描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照一定顺序仔细观察,观察人物时要注意其动作、神态、衣着,对其心理活动和人物语言进行揣摩,然后拓展文本内容,完善课文情境。例如学习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西门豹》时,教师引导学生品读文章、观察插图,让学生补写西门豹与衙役、巫婆之间的对话,使图中人物更加鲜活,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对于插图不完整的,教师要基于课文开展合理想象,让相关情节更加丰满。学习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女娲补天》时,插图只有女娲娘娘以彩石补天的情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女娲是怎样寻找彩石的,面临怎样的困难,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换位改写

改写就是对原文的表达方式、体裁、结构等进行更改,充分发挥想象,对文章进行加工、组织[5]。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使用不同方式对课文进行改写,如将课文改成招工贴、电影剧本、广告词等。此举既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理解课文的程度,也增强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例如学习古诗《村居》时,教师让学生通过“草长莺飞”来想象春天欣欣向荣的景象。《赠汪伦》可以让学生写成故事或剧本,让学生扮演李白或汪伦,体现送别时的心情与动作,也可以扩展古诗,想象两人在王府相遇的故事。

三、增加感悟,深化文本

“随文练笔”的内容要在细读文章时科学、自然地获得,教师要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心理,了解文章表述特c,选择恰当的时机,提高练笔的质量。小学语文课文的小结、文尾处,很多作者都留有余地,给读者想象的空间,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此处续写,加入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对文章的感触,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1.小结抒怀

很多作者因为表述的要求,写作时会在小结处留下空白。教师要充分理解文本,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进行随笔练习。当学生学习课文时,文章表达的情感和学生情感出现交汇时,就会出现“情感磁场”。小学语文教师要把握文章情感点,引导学生在随笔练习时提升对文章的认识和感悟,让情感获得升华,增强表达能力。例如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小露珠》,以童话的形式和优美的笔触写出小露珠形成、消失的过程。教师可以将感悟融入教学,让学生在朗读中体现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当小露珠消失时,教师要启发学生有什么话对小露珠说,并对学生发言进行总结与评价,同时要求学生写下想说的话,作为一次“随文练笔”训练。此类训练既能够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能增强他们的写作能力。

2.文尾续写

一些课文的结尾较为含蓄,文虽尽而意未完,为学生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既要鼓励学生认真感悟文本,又要引导学生积极分析、大胆想象,推测出故事的发展趋势与具体情形,让学生对情节进行续写。例如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草原》,作者以淳朴的笔触刻画了内蒙古草原的民族风情与自然风光。课文结尾处写姑娘跳起民族舞蹈,小伙子摔跤、套马,游客也跟着唱歌跳舞,结尾写道“蒙汉情深何忍别”,教师要抓住“何忍别”这个关键词,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和续写。以此激发学生的真实感情,调动学生与文本交流的积极性,科学地开展语言和思维训练。

3.读后感言

语文教学将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和语言表达水平作为教学核心与教学目标[6],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小学语文教材有很多振奋人心、启迪学生思想的文章,是学生写作“读后感”的优秀素材。例如学习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时,课文描写五壮士为了掩护连队主力和群众撤退,将敌人引到山顶后跳崖的英雄壮举。课堂上教师可以设置练笔环节,引导学生对壮士跳崖后是否有人生还、生还者还会发生什么故事等问题进行联想,进而展开写作。这既是随笔训练,也是一种与原文互动的读书方法。在“随文练笔”时,应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作文习惯,让随笔具有一定的结构,进而有效增强学生把握作文结构的能力,提升其写作水平。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随文练笔”,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深刻体会、自由练笔,准确、用心地选择读写结合点,给予学生了解学习对象与展开想象的根据,支持学生对句式、段落、篇章、立意进行仿写,在课文的基础上填补空白、扩展情节、看图想象、换位改写,并在小结、文尾、读后对文本进行拓展,加入自己的感悟,让学生通过合理的语言体现思想,认识生活真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教师对教学内容和课文内涵的挖掘能够更好地体现出“随文练笔”的价值,要科学地利用资源、有效地开发资源,让“随文练笔”体现出无法替代的作用和独具特色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夏盛油.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指向微探[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12).

[2]李福红.小学作文教学质量的方法及效果初探[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S4).

[3]沈丽英.小学习作课“小练笔”的教学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11(2).

[4]金玉.浅谈“随文识字”教学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20).

高二上册语文总结篇9

【关键词】注册会计师;英语水平;对策建议

一、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英语水平较低的主要表现

(一)我国已“走出去”的会计师事务所屈指可数

会计师事务所不管是积极携手国际盟友,在与盟友的合作中提高自身能力,在合作中“走出去”;还是强化自身实力,同时到国外设立分所,自主规划国际化版图,对Cpa的英语水平均提出了高要求。因为英语水平是培养国际化审计人才的关键所在。由于目前行业内了解国际情况、能够与国际准则接轨的专业人士数量太少,大批资深注册会计师外语水平一般,无法适应境外审计需要。这种状况直接带来中资所业务能力不足和在高端市场上的空白,并由此导致能够真正“走出去”的事务所数量有限,目前仅有立信、中瑞岳华、京都及信永中和等不足10家。而截至2009底我国中资所的总数是7280,“走出去”等仅占0.14%。

(二)后备Cpa的英语水平不容乐观

从2005年起,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决定,在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的同时,实施英语测试,作为选考科目,不计入总成绩;目的是考察注册会计师在国际环境下,运用英语进行沟通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处理业务的能力;主要是用于掌握应试者的英语水平,为今后行业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确定培养目标和对象,并激励和引导考生提高英语水平,以满足中国经济和行业发展对国际化人才的需要。

从表1的数据中不难发现:Cpa统一考试和英语测试的参考人数悬殊过大,参加英语测试的人数和通过率呈下降趋势。这其中固然受考生精力有限和英语测试成绩不计入总成绩因素的影响,但同时也很难想象有一定英语基础的考生会选择放弃参加英语测试,整个注册会计师后备群体的英语水平太低已成不能否认的事实。会计界曾普遍认为:刚走出校门的年轻会计师语言水平较高。但从以上测试结果看,显然是有些乐观了。

二、我国Cpa整体英文水平偏低的成因

(一)Cpa考试制度对英语的要求偏低

2009年我国采取新的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考试分阶段进行:第一阶段,设会计、审计、财务成本管理、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经济法、税法等6科。第二阶段,设综合1科。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各科目均不设英文附加题。第一阶段的单科合格成绩5年有效。对在连续5年内取得第一阶段6个科目合格成绩的考生,发放专业阶段合格证。第二阶段考试科目应在取得专业阶段合格证后5年内完成。对取得第二阶段考试合格成绩的考生,发放全科合格证。将2007、2008年实行的在考试科目中增加英文附加题制度及英语测试制度加以合并,与有关国家和地区会计师组织联合举办统一的英语水平测试。水平定在“在英语环境中工作的能力”。英语水平测试拟于2009年开始实施,考生在取得注册会计师考试全科合格后才能报考。英语水平测试合格证书独立于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合格证书。

新考试制度规定的报考要求是,具有下列条件之一的中国公民,可报名参加专业阶段考试:高等专科及以上学校毕业的学历;会计或者相关专业(指审计、统计、经济)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特别允许在校会计专业的学生报考)应引起注意的是,考生在拿到全科合格证之前没有任何英文考试内容和要求。

新做法固然能够全面提升注册会计师行业英语测试水平及国际认可度,但在我国目前整个Cpa行业英文水平比较低下的背景下,在Cpa考试的漫长过程中不考虑英语因素显然有失妥当。因为正常情况下一般考生要经过3~5年的时间才能通过6科考试,再加上综合测试的时间起码又要一年时间,那么在4~5年的考试历程中,英语能力通过什么途径提高,提高的动力又何在呢?

(二)对考取国际与我国Cpa同类资格的人员政府和行业缺乏激励

我国考生由于受语言、考试成本等的约束,考取国际同类资格的人比较少。我国Cpa在本土是金字招牌,国外再有影响的会计师在我国也没有签字权。

考过aCCa的考生英语水平无疑较高,因为考试和答题必须使用英文。英文不过关的考生,对aCCa绝对会退避三舍。目前,中注协致力于支持中国Cpa取得国际有影响力的国外职业资格,但对我国考生直接考取国际同类资格没有相应的鼓励和支持。

(三)中注协和会计师事务所对Cpa英语后续教育整体要求偏低、培训力度较小

中注协在这方面作出了很大的努力,但已经开展的培训项目基本上属于职业培训,虽然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巨大投入,但毕竟人数有限,普及面窄,对整个Cpa行业英文水平的提高杯水车薪。

(四)相关部门对高校会计教育在培养后备Cpa英语水平中的作用不够重视

万丈高楼平地起,培养能够胜任承接国际业务的人才,壮大国内所的Cpa力量,需要从基础着手。对Cpa人才的教育培养,一般可以分两个阶段进行,一个是在校的前期教育培养阶段;另一个是在职的后续教育培养阶段。这两个阶段的工作密切相关,对形成和提高注册会计师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我国目前对高等院校会计教育英语没有硬性的要求和具体的指导和奖励措施,高校即使对Cpa专门化专业也没有英语的教学具体目标。

三、提高我国Cpa英语水平的建议

在Cpa审计行业,人是关键因素,资产就在人的脑袋里。发展培育100家左右具有一定规模、能够为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提供综合服务的事务所、培养在英语环境下可以开展Cpa业务的国际性人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系统工程。为能够抓住我国Cpa行业的发展关键,给国际化人才建设打下牢固的英语基础,建议在以下几方面多管齐下,共同努力,以产生联动效应。

(一)完善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

1.针对不超过一定年龄的考生特别是在校大学生在报考条件中明确英语要求。目的在于使新生的Cpa后备力量有较高的英语起点,为今后具备英语环境下工作的能力夯实基础。同时也必然会吸引更多优秀的金融、财会、审计人员参加该项资格认证测试,中注协可以据此进一步提高行业影响力。英语要求可定位为已过四级,更好的办法是先单独进行英语的面试笔试,确保考生有一定程度的英语沟通能力。

2.在考试内容上,逐步增加一定量的英语专业试题。具体操作上可暂沿用2007、2008年的做法,增加各科英语附加题,不管是10分还是5分,把能起到奖励作用作为出发点。以后再根据需要逐步在各科考试内容让英语占上适当的比例,作为必考内容。在决定这一比例时,需要综合考虑我国的诸多因素,例如考生结构、行业需要、历年考生英文考试成绩等等,这是个渐进动态的过程。

(二)鼓励报考国际同类资格考试

可否考虑对已通过国际公认度较高的同类资格考试的人员能直接发放我国Cpa执业资格证书,这样做势必会对后备Cpa从业人员英语水平的推进起到积极的作用。但确认国外同类资格国际认可度的标准,需要根据客观情况由中注协组织认定。譬如aCCa、Cia。

aCCa在注册会计师国际化方面比较突出的是,具有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aCCa)会员的“特许公认会计师”,取得这一资格,便拥有一项国际认可的专业会计师资格,在英国、欧洲及世界上其他一些主要国家(大部分为原英联邦国家)被认为具有法定会计师资格,可成为执业会计师(即注册会计师)。aCCa考试共有14门,分为基础、证书和专业三个阶段。从1990年开始,aCCa在中国进行培训和考试,相当一部分参加学习考试的中国学员已取得了aCCa资格。

Cia是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CeRtiFieDinteRnaLaUDitoR)的英文简称,它不仅是国际内部审计领域专家的标志,也是目前国际审计界唯一公认的职业资格。Cia需经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nStitUteoFinteRnaLaUDitoRS简称iia)组织的考试取得。我国考生可选择用英文或汉语考试。另外,还有美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国的注册会计师等等。

(三)在后续教育中强调英语能力的培养,可作为限定年龄以下Cpa年检的一项内容

根据Cpa的年龄层次,对年轻的Cpa提出英语后续教育的要求,并作为年检接受后续教育和培训的内容。各地注协需认真组织英语教学,选取有能力的师资,教学内容侧重专业英语,而非公共英语。具体教学形式酌情面授或远程。

(四)会计师事务所加强内部治理,对能够在英语环境下工作的Cpa采取重奖机制

外因通过内因发挥作用,现在是市场经济,提升本土事务所的竞争力说到底还是要取决于会计师事务所自己的努力程度。会计师事务所应按照《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治理指南》的要求,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和专业发展目标,制定实施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政策和专业人才结构规划,注重人力资源的有效使用、合理配置和战略储备。

尤其是那些已经“走出去”,在中国香港和国外设点的事务所,若能够对在境外做好项目、为事务所在境外扎根作出突出贡献的Cpa施行高奖励制度,使他们的收入位居行业榜首,势必将带动所里的其他Cpa加强英语学习,从而提高整个事务所使用英文进行沟通和工作的能力。

(五)在高校会计教育中注重培养后备注册会计师的英语能力

单就英语而言,笔者认为需要在以下几方面作出努力。

1.调整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在一些高校设置的大会计专业,只注重培养一般企事业单位的会计人才,并没有把注册会计师人才的教育培养摆到应有的位置。1995年,为加强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人才的培养,经全国注册会计师培训工作领导小组批准,财政部和有关高校专家组成的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资格评审及教学质量评估委员会确定了清华大学等23所院校为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试点院校。该专业至今已毕业的学生约有9届,大约有8000多人,而我国注册会计师的需求量为35万人,有20多万人的缺口。

在会计专业之外,另设注册会计师专业,只是一种过渡办法,不利于高校实施素质教育和通才教育。因此,不宜长期坚持下去。而应该拓宽现有大会计专业的口径,把培养未来的注册会计师作为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之一,使所有会计专业的学生都能接受注册会计师所要求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训练。

2.提高会计师资英语水平。师资水平的高低,不仅反映了一所院校的总体教学质量,而且也是影响实现预期目标的最重要因素。目前我国高校会计专业英语教育的师资力量还比较薄弱,尤其是师资的实际业务操作能力十分欠缺。应当看到,高校会计专业师资水平的提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除了高校内部采取一些激励、竞争措施外,还要依靠国家、社会尤其是会计职业界的大力支持,要为广大教师创造参与实践的机会。

目前,既懂财经会计知识又能熟练运用英语教学的教师奇缺,除积极引进具有海外学习和工作经历的教师外,还必须加强现有教师队伍的培养,可考虑由教育部或中注协出面,选拔有一定英语功底的会计教师到境外大学或事务所学习,参加境外Cpa业务实践。

3.对会计专业主干课程开展双语教学。提高会计专业教学质量和学生外语实际运用能力,开设双语课程是必经之路。因为能够胜任会计专业课双语教学的教师英文水平高且专业知识比较丰富,能够熟练使用国外优秀的原版教材,培养学生阅读英文文献的习惯与能力,让学生随时了解、吸收和借鉴学科前沿知识和最新动态。经过大学专业课双语学习的学生,必然会为未来具有英语环境下的工作能力打下牢固的语言基础。

建议财政部会同教育部对高校会计专业加强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在师资培训、教材和教学设施的配备上给与大力支持。

4.将中注协“选拔Cpa专业方向学生到境外实习”的范围扩展到整个会计专业。为全面贯彻落实行业人才培养“三十条”的有关要求,加大行业后备人才培养力度,培养高质量的行业人才后备队伍,促进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办学质量和Cpa资格前教育水平的全面提升,中注协建立了Cpa专业方向优秀学生赴境外实习的选派机制。自2005年开始,每年选拔一批品学兼优的Cpa专业方向在校学生,到境外国际会计公司实习三个月。至今已成功举办四届,累计将336名学生送至境外各国际会计公司实习。此举极大提升了Cpa专业方向的社会影响力,现已成为Cpa专业方向院校本科教育中的亮点。

为我国整个Cpa行业的发展,适当考虑在全国所有高校的会计专业学生中开展此项选拔可能效果更好。因为目前具有Cpa专业方向的院校还是相对较少的,不到30所,而大多文科类院校和部分理工类院校均有设置会计专业。仅就Cpa专业方向选拔学生,难免会遗漏同样有潜力且将来准备从事Cpa职业会计专业的优秀学生,效果势必有悖此举初衷。

【参考文献】

[1]陈毓圭.顺应国际化趋势培养国际化人才――关于中国Cpa行业人才培养情况的介绍[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8(10).

[2]顾奋玲.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走出去”现状及战略研究――基才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走出去”调查问卷的分析[J].中国财经信息资料,2009(8).

高二上册语文总结篇10

“今天的中学生,就是将来各项事业的就业者”。①语文教学肩负着培养中学生“把话说得清楚、流畅、得体;把文章写得准确、达意、传神”②的重任。要顺利完成上述重任,就得打破中学生语文修辞教学以辞格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语文教学走出误区,走上修辞教学之路。

一、语文与语文教学的职责

什么叫语文?“‘语文’就是语言的意思,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在口头谓之语,在书面谓之文,合起来称为‘语文’”。中学开设的语文课,是一门特殊的工具课。语文教学的职责应该是: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现代语文能力。要使中学生具有以上的现代语文能力,就要求中学语文教学应该十分重视修辞方面的内容。但遗憾得很,不管大陆抑或香港,从其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所反映的情况来看,都没有把修辞教学摆到语文教学的重要位置上,都是以修辞格的辨识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样,其实都是把修辞当作语文教学中的一种点缀,从而把修辞教学引向了误区。

二、大陆语文修辞教学的现状

第一,修辞教学大纲——空白

建国以来,国家教育部门曾两次制定汉语语法教学大纲(1955年的《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1981年的《中国教学语法体系提要》),却从未拟定过有关修辞的教学大纲。致使广大中学语文教师对修辞教学应如何教,应达到什么目标,均感到茫然。

第二,修辞教学的重点——不明

由于没有修辞教学大纲,许多中学教师对语文修辞教学的重点不明,普遍误认为初中语文课本第六册后附的《修辞复习提纲》中12种常见的辞格,就是中学修辞教学的重点。教完了十二种辞格,就算是抓住了重点,就算是完成中学修辞教学的任务了。

第三,修辞格教学往往依赖——“教参”

由于上述第一、二的原因,所以许多中学语文老师都依赖“教参”(即教师教学参考书)作拐棍来讲修辞,缺乏对中学语文课文中的修辞实例作深入的分析、研究。这原因有多方面,如缺乏适合中学修辞的教和学的参考资料;教学任务繁重,没有时间进行钻研;怕按自己的讲法去讲,出了错不好办等等。这样就势必出现“教参”怎么说,教师就跟着怎么说,“教参”说对了的,自己照着讲当然也就对了,如果“教参”说错了,那自然也就跟着讲错了。

三、香港语文(汉语)修辞教学的现状③

香港现行的语文(汉语,下同)教材共十册,收课文128篇。一至六册收入课文102篇,为初中教学用;七至十册收课文26篇,为高中教学用。笔者作比较用的教材是根据香港教育署课程纲要及中学中国语文科课本编纂指引编写的,所收录的课文,也是全部依照课程的纲要提供的教材篇目选择的。从教材所反映的全部内容来看,香港语文修辞教学的现状是:

第一,没有提出修辞要达到的总目标。只提出了本课程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读、写、说、听、思维等语文能力,提高学习本科的兴趣,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进而启发思想,培养良好品德,增加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加强对社会的责任感。”④

转贴于第二,没有提出修辞教学的重点。只是在有的课文前面设置的“教学重点”中提出要学习的某些修辞手法。例如:“认识对偶和比喻”;⑤或在课后的“应用练习中讲点修辞知识,并让学生试用某种修辞手法来描写景物。例如:“对偶是指两句句子的词性相当,意思相对,试在下面的空格填上适当的字,使成为对偶句:

(1)天高——地()

(2)户外——峰秀——窗前();⑥

或在每册课本后面“教学重点分布表”的“语文基本知识”中,设“常见修辞”栏,并在这一栏里,把本册中凡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即修辞格)的都扼要地填写上去。比如第1册第四页《鸟的天堂》中用了排比修辞手法,就在这一栏里标出:“1、学习排比”又如,第十四《傅雷家书》中用了借喻,示现修辞手法,就在这一栏里标出:“认识借喻、示观”。⑦统观全套(十册)教材,均无讲到修辞教学的重点是甚么的问题。

第三,修辞教学也往往依靠课文前后及教师手册中有关修辞的提法来讲授。课文或教师手册没提示到的修辞理论及修辞手法就很少给学生介绍。据统计,目前香港通用的中学语文教材《中国语文》提出要学生学习和掌握的全部修辞内容,也只有18个修辞格而已。现按教材册数序号,依辞格出现的先后(重出的均不计入)秩序摘出转述如下:⑧

第一册:比喻,对偶、叠字、排比、拟人、对比、借代、典故、示现。

第二册:夸张、设问、反复、反问。

第三册:顶真、层递、映衬。

第四册: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