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主成分分析论文十篇主成分分析论文十篇

主成分分析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8:20:57

主成分分析论文篇1

根据财政部等颁布的《企业绩效评价操作细则(修订)》的相关要求,遵循全面性、代表性、以及数据易得性等原则,将港口物流企业绩效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①盈利能力状况;②资产运营状况;③债务风险状况;④经营发展状况。分别选取了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主营业务利润率、盈余现金保障倍数、成本费用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资产负债率、已获利息倍数、现金流动负债比率、销售(营业)增长率、资本保值增值率、三年资本平均增长率、三年销售平均增长率等8项基本指标和7项修正指标共计15项指标对我国港口物流业上市公司企业经营绩效进行评价,构建的企业经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为了使得所选取的指标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本文将所选指标体系中的适度指标在分析前作正向化处理,即将资产负债率指标按公式X9''''=1/(1+|X9-a|)进行转化[8],其中X9为原始数据,X9''''为正向化后的数据,a为该行业企业的资产负债率的理论最优值,在本文中令a=45%。

2港口物流上市公司企业经营绩效评价

2.1研究对象本文根据中国证监会公布的2012年第四季度上市公司行业分类结果,选取了截止2012年12月31日在沪深两市上市的30家水上运输业上市公司作为分析对象。为了减少异常值对结果的影响,本文剔除了4家St企业,最终样本为26家港口物流上市公司。数据分析软件为SpSS19.0及excel。数据来源锐思金融研究数据库(www.resset.cn)以及新浪财经网(www.finance.sina.com.cn)和巨潮资讯网(www.cninfo.com.cn)。

2.2企业经营绩效评价的主成分分析过程①原始数据标准化。对适度指标正向化处理之后,通过SpSS软件描述统计选项中的描述过程直接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消除所选指标量纲和数量级不同的影响,使其具有可比性。②计算标准化后数据的相关系数矩阵R。根据步骤(1)中标准化后的样本评价指标数据计算相关系数矩阵,检验待分析的变量是否适合做主成分分析。用SpSS软件计算得到的相关系数矩阵如表2,从表中可以看出,所选取的指标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可以进行主成分分析。③计算相关矩阵R的特征根和特征向量以及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和累计方差贡献率。采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得到如表3所示的结果,其中“合计”即为特征根,“方差的%”为每个特征根对应的方差贡献率,“累积%”为累计方差贡献率。根据主成分对应的特征根大于1且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不小于85%的原则,由表3可以看出,符合条件的主成分有6个,累计贡献率达到了86.181%,基本可以反映原始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因子载荷矩阵的数值是主成分与原始变量的相关系数,绝对值的大小代表了主成分与原始变量的相关程度,由此可以得到主成分代表的原始标量的信息而对主成分进行命名。

根据本文所得到的因子载荷矩阵对主成分进行命名比较困难,因此采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转(Varimax)方法得到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如表5。根据表5中数据可以看出,第一主成分F1与Z5(成本费用利润率)、Z3(主营业务利润率)、Z2(总资产报酬率)、Z1(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相关程度最高,反映了企业的获利能力,可以将该主成分定义为盈利能力因子。第二主成分F2与Z14(三年资本平均增长率)、Z15(三年销售平均增长率)、Z13(总资本保值增值率)指标相关程度较高,反映了企业的成长状况,可以将该主成分定义为成长能力因子。第三主成分F3与Z8(流动资产周转率)、Z1(现金流动负债比率)、Z7(应收账款周转率)等指标相关程度较高,反映了企业对资产的利用效率,可以将该主成分定义为资产利用效率因子。第四主成分F4与Z12(销售(营业)增长率)、Z7(应收账款周转率)、Z6(总资产周转率)相关度较高,反映了企业扩张资本能力以及资产周转状况,可以定义为资本运营能力因子。第五主成分F5与Z10(已获利息倍数)相关程度较高,反映了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因此可以将该主成分定义为偿债能力因子。第六主成分F6与Z9(资产负债率)高度相关,同时,该主成分还与Z4(盈余现金保障倍数)高度负相关,分别反映了企业利用债权人资金进行经营活动能力及其盈利能力,因此可以将该主成分定义为经营能力因子。提取方法:主成分•旋转法:具有Kaiser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将标准化后的26个港口物流上市公司样本数据代入到上述主成分得分表达式中,得到样本主成分得分矩阵如表6。综合得分为0是全样本企业经营绩效的平均水平,从表7可以看出,北海港、芜湖港和渤海轮渡三家公司的企业经营绩效最好,综合得分分别是1.902、1.596、1.448,中海海盛和宁波海运这两家公司的企业经营绩效最差,综合得分分别为-1.980和-1.643。排名最后的中海海盛和排名第一的北海港综合得分差为3.882。样本公司中综合得分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有11家,低于平均水平的有15家。对26个样本按综合得分进行系统聚类,得到的树状图如图1。

3研究结论与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过程及最后得到的综合排名,可以得到如下结论:①根据收集的26家港口物流上市公司样本数据,通过上述分析显示,仅有11家公司经营绩效高于平均水平,占样本总数的42.31%,低于全部样本数的一半,说明港口物流业上市公司整体企业经营绩效有待提高。通过背景分析发现,沿海一带港口受我国外贸环境疲软影响,增速放缓[17],而内河港口物流企业经营绩效则因经济运行环境的差异而存在不同。港口物流业由于需求不旺盛、运力供大于求、运价下滑以及竞争加剧是整体盈利能力不足、企业经营绩效不佳的原因。②样本企业经营绩效差异较大,两极差异显著。排名最后与第一名的公司综合得分相差3.882,差异显著。通过图1所示的样本企业系统聚类树状图可以看出,样本港口物流上市公司根据综合得分的高低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经营绩效最好,综合得分高于行业均值超过1;第二类除最后两家外综合得分均高于行业均值,但不超过1;第三类企业经营绩效一般,综合得分均低于行业均值,但不超过-1;第四类企业经营绩效最差,综合得分低于均值超过-1。由此说明港口物流企业总体企业经营绩效差异较大,特别是排名在最前和最后的企业差异显著。③港口物流上市公司样本企业自身各方面能力发展不均衡。从表3可以看出,排名第一的北海港虽然综合得分达到了1.902,但是其F5和F6两个主成分的得分为负值,说明该企业在长期偿债能力和经营能力方面还存在不足。排名最后的宁波海运和中海海盛两家企业的F2均为正值,说明其长期发展态势良好,有一定的成长潜力。说明企业资产利用效率很低,长期偿债能力较差。综合来看,样本企业各主成分得分排名和综合得分排名存在一定的差异,说明港口物流业上市公司各方面能力发展不均衡。④从地域来看,沿海地区港口物流发展状况远好于内地省份。在本文选取的26家港口物流上市公司中,仅有芜湖港和重庆港九两家分别来自内地,且企业经营绩效差异较大。综合排名分别为第2名和第14名。广东上海等地港口物流企业较为集中。由此说明我国港口物流业发展不均衡,且大多集中在沿海地区。

根据以上分析数据和结论,结合港口物流上市公司背景,有以下建议:①港口物流上市公司总体经营绩效不佳,受外贸影响和内地经济运行环境影响较大,因此,港口物流企业应该发挥自身特点,根据自身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经济环境特点,利用现代物流的思想,整合资源,将传统港口发展成为物流园区,充分发挥港口物流网络节点作用,既提高自身经营绩效,也能更好的为客户服务。②企业应各方面能力均衡发展,才能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从上述分析得到的样本综合得分可以看出,部分企业在某几个主成分上得分较高,但是各主成分方面不能够均衡发展,导致企业总体经营绩效排名靠后。例如中昌海运,主成分F5排名第1、F6排名第2、F4排名第3,但是主成分F1排名第23,综合得分排名第18,说明不均衡发展对企业综合绩效影响很大。③针对港口物流业各区域发展不均衡,同质化严重问题,港口物流企业应该强化服务理念,以客户为中心,提供特色服务,树立品牌形象,充分利用资源建设基础设施、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开拓内河港口市场,发展港口的第三方物流优势,才能促进港口物流业的全面发展。④应该加强政府政策引导,避免恶性竞争和资源浪费。由于各种利益驱动,使得港口建设重复投资、同质化现象严重,港口物流企业不能很好的把握港口建设与腹地经济区域发展的科学关系,导致无序化竞争严重,严重损害了港口物流业整体的经营绩效。因此要加强政府政策引导,合理布局,实现港口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功能分配,加强与腹地经济区域的合作,促进港口物流企业经营绩效的整体提升。

4结束语

主成分分析论文篇2

论文摘要:近年来,中美双边贸易的不平衡问题,特别是中美贸易巨额顺差问题,引起人们的关注,中美贸易平衡问题显然已成为中美经贸关系的焦点。对此,该文分析了中美贸易不平衡的主要成因和相关应对策略。关键字:中美贸易贸易不平衡产业结构产业转移1中美贸易现状自上世纪70年代中美建交以来,双边经贸合作不断扩大。据中国官方统计自中美建交以来,双边贸易额增长86倍,年均增长17%。至2005年,中美双边贸易额已由1978年的10亿美元增至2116亿美元,中国已成为美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和第四大出口市场,美国也已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出口市场。2007年两国贸易额更是突破3020.8亿美元。然而随着双边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也日渐凸显。近年来,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不断增加。从1979年到1992年的14年里,中方一直为逆差。此后美国对华贸易开始呈现逆差,并持续增长。据中国海关统计,1993年中方顺差为63亿美元,2000年中方顺差297.4亿美元,2001年则为281亿美元,2011年为873亿美元。2005年为1141.75亿美元,2006年和2007年分别达到1442.6亿美元和1633.2亿美元。而据美方统计,1979年至1982年美国为顺差,1983年开始出现逆差。1993年美方逆差为3亿美元,2000年为838亿美元,2001年美方有831亿美元的逆差,2011年美中贸易逆差高达1620亿美元。2005年则突破2000亿美元,2006年达到2325亿美元。2007年1至11月,对华贸易逆差也已达2375亿美元随着中美贸易顺差的不断拉大,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问题也日趋增多。自1980年美国对中国的薄荷醇进行首次反倾销调查开始,迄今美国已对中国产品实施了100多项反倾销措施,其涉及的中国产品范围非常广泛,包括纺织品、自行车等多种产品。并且中美贸易摩擦正从初级产品向工业制成品、高技术产品转移,从商品贸易向服务贸易转移。贸易摩擦的对象由原来的初级产品转向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如纺织品、服装、鞋帽等又转向资本密集型产品,如化工、轻工、钢铁、汽车等,更进一步向高技术产品转移。美国已成为世界上对我国产品提起反倾销诉讼最多、力度最大的国家。2中美贸易失衡主要成因2.1双方统计方法和口径不同导致双方统计数据差异(1)统计方法不同。中美双方统计采用不同的贸易统计标准进行衡量。美方采用总贸易制,以国境作为统计界限,对进入美国境内存入自由贸易区和保税仓库的货物均列入统计;而中方采取专门贸易制,以关境作为统计界限,存入保税仓库的货物不作为统计,因此造成美方统计范围略大于我方,使美方“逆差”加剧。美方因忽视转口和转口增加值而高估了从中国的进口。中美两国贸易的很大一部分是经我国香港转口的。据中方统计,中国对美出口的60%以上是经过以香港地区为主的第三方转口的,而转口到美国的商品额中的29%是在我国香港增值的。货物离开中国后在第三方增加的价值,显然不应计算为中国的出口。而美方的出口统计因忽视转口而低估了对中国的出口。此外,美国还因出口统计不完全而低估了对中国的出口值。(2)美国确定货物原产地所采用的方法,导致双方统计上的差异。美国确定货物原产地所采用的方法是:对一般的进口货物,通常是根据进口商的申报来判定原产地,被判定原产地为中国的货物被记录为来自中国的进口而不考虑是否实际上由中间方出口或者货物在中间方是否有增加值,因而某些被美国记录成自中国的进口很有可能是应该记录为自其他中间方进口的。2.2中美两国产业结构不同2011年我国GDp普查数据显示三大产业的GDp比重分别为l3.1%、46.2%、40.7%。显然我国经济是以制造业为主的国家。而2005年美国三大产业占GDp的比率分别为2.8%、23.4%和73.8%,到2005年则分别为23%,22%和75.7%。显然美国经济结构已经转变为以服务业为主的经济结构。而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具有本地化生产的特征,内需倾向突出,制成品的进口对本国生产、消费结构形成补充,因而进口需求旺盛,加之美国由于是过度消费国家,储蓄率极低,从而导致国内投资和产出或者说供给不足,需要大量进口,而中国又因为自己的资源和劳动力成本优势承接了大量由美国以及其他发达国家地区在产业升级过程中淘汰转移的制造业,并且质量又明显优于墨西哥以及南美等国家和地区,因此美国必然大量进口中国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而中国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家庭最终消费结构难以与之匹配,且居民收入水平较低,导致国内有效需求不足,进口需求也相对不旺盛。所以由此两方面原因,所导致的两国对贸易产品需求的不对称是造成美对华贸易逆差的长期因素。2.3世界产业结构调整2.3.1东南亚国家对华的产业转移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开始进行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把其已经丧失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国,由此形成了中国从这些国家和地区进口原材料及零配件等,在国内进行加工组装,然后出口到美国和欧洲国家的加工贸易格局。这些国家在向中国进行产业转移的同时,也把他们在美国的一部分市场和对美国的贸易顺差转移到了中国,形成中国与欧美发生贸易顺差,而与亚洲周边国家发生逆差的贸易格局。2.3.2美国对华直接投资美国及西欧一些发达国家在其产业结构升级调整过程中也逐渐将国内丧失比较优势的产业转移到中国,其中美国跨国公司在华直接销售和向母国返销占据很大份额。有数据显示,中国大量商品的出口是美国跨国公司向母国进行返销,中国对美出口70%以上是加工贸易,产品加工的原材料、零部件和包装物件基本上是美国或其他国家提供的,加上其他运输和管理成本,约占到该产品的85%左右,而中国获得的加工费为数甚微,仅占15%左右。据中国商务部统计,中国出口商品80%以上来自外资企业以及跨国公司。而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导致各国经济国界日渐模糊,尤其是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布局,使得国际贸易已经完全摆脱了传统的以国界划分的模式,以往的原产地统计标准已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国家问的贸易关系的背景下,美方仍采用以原产地规则为核心的国家贸易统计制度,中美两国在双边贸易统计数据上的巨大差异是显而易见的。2.4美国对华出口管制造成中美贸易结构扭曲,加剧中美贸易失衡1949年,出于冷战的需要,美国制定了“出口管制条例”,朝鲜战争爆发以后,美国商务部将中国列入全面禁运的国家名单。随着1979年中美建交,美国虽然逐步放松了对华出口管制,但在政策规定和执行过程中,仍保留有许多歧视性规定。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国会在美对华出口管制问题上的压力加大,2001年布什政府上台后,进一步恶意地实施对中国的技术出口限制。诸如通过制定相应的出口管制法律法规、颁布出口管制目录(如商业管制目录CCL、美国军用品管制目录USmL和核管理委员会管制目录nRCC)、执行许可证审议程序、强化执行机制与惩处力度等手段来管理和控制军民两用物品和技术的出口.高技术本是美国最重要的比较优势之一,但这一优势并未在中美贸易中体现出来。在高技术领域,美国一直保持生命科学、电子电机、柔性制造以及航空技术贸易上对华贸易顺差,且在电子电机和航空技术贸易上美国对华贸易顺差相对较大。然而在生物技术、光电技术、信息与通讯、高新材料、武器以及核技术贸易上,美国却一直存在着对华贸易逆差。特别是在信息与通讯贸易上,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巨大且呈上升趋势,2005年达了521亿美元,这些举措不仅未消除美中两国贸易之间的不平衡,反而更进一步加剧了中美贸易顺差。3应对策略建议3.1加快开放我国服务业,扩大美国对华服务贸易由于美国在服务产业上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并且对中国的服务业市场一直比较感兴趣,而中国服务业根据wto要求也应逐步开放,因此中国逐步开放服务业,不但可以引入竞争机制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促进国内服务业市场的发展,还可以减小中美贸易的不平衡。3.2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目前亚洲、北美地区一直是中国的主要出口市场,而欧洲,以及拉丁美洲、中东地区、非洲在我国出口地区结构中所占比例甚小,这使得我国外贸与北美、亚洲市场的依赖度过高。尤其是近年来,中国对美国的出口额占出口总额一直保持在21%左右,对美国市场的过分依赖也导致了贸易风险的加大,美国国内经济状况直接影响了中国出口贸易的增长。而且由于贸易不平衡和贸易摩擦问题,中国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因此,为改变这一局面,政府必须积极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发展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关系。3.3对外商投资产业进行积极的调整如上分析,中美贸易不平衡很大部分是由于加工、转口贸易以及在中国境内的外资公司或跨国公司。外资的进入虽然有利于国内的劳动力和资源优势的有效利用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那些集中在附加值低、劳动力密集型行业的重复投资,不仅不利于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还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压力和破坏。对外商投资产业进行及时的引导和调整,不仅有助于缓解中美贸易之间的不平衡局面,也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3.4推动经济结构升级加强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我国的出口产品主要集中在低附加值产品以及以转口加工贸易方式出口的高附加值产品,从而导致实际获利小而两国顺差大的不平衡局面。我国应当优化国内产业结构和出口产品结构,依靠科技创新和应用,以政府政策为依托,大力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低耗能、低污染企业;加快对相对滞后的医疗、教育、交通、环保、住房和金融服务等行业发展,并且适当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健全资本市场和社会保障体制,以扩大内需,促进内向型经济发展。3.5完善人民币汇率体制在以一篮子货币为基础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的基础上,增加反映市场供求变化的灵活性进;实施“微幅、双向、稳中爬升”的调控;适当放大浮动区间;同时配合其他政策。通过市场机制实现汇率水平向均衡水平的调整。这样不仅淡化给予美方在其国内定价过低的不良印象,也有利于我国对外购买力的提升,有助于缓解中美贸易不平衡局面。

主成分分析论文篇3

[键词]专利论文 可视化分析 研究热点

[分类号]G350

1.前言

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CHiResearch公司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委员会(U.S.nationalScienceFoundation)合作研究了专利评价指标,并将该类指标应用在公司价值评估方面。尔后,以F.narin为代表的学者考察了专利统计方法在企业创新力评价指标中的应用,并提出了专利引文分析方法,创造了一系列专利计量指标,计算r美国国家生产力、发明者生产力、引用影响与分布等,为研究美国国家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作出很大贡献。然而,目前我国对专利的注只停留在专利技术研发、专利检索和专利计量分析方面,极少涉及专利引文分析,专利价值应用范围狭小。国内外专利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差距较大,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主要原因是全社会对专利权过度注,而对专利研究缺乏注。只有深入专利研究,紧跟国际专利研究的热点,我们才能真正利用好专利,最大限度地开发和挖掘专利价值,推动我国的经济和科学发展。

本文利用可视化分析技术,对中外图情领域的专利论文进行计量分析,找出国内外专利研究的差距,分析具体原因并预测我国未来的专利研究热点。旨在呼吁广大学者加强对专利研究领域的注,更好地生产和利用专利情报,服务社会。

2.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米源情况如表1所示:

3.中外图情领域专利论文的研究热点分析

图1(左)显示了我国图情领域专利论文的研究热点图谱。利用词频分析法和共词分析方法,分析了我国图情领域专利论文的主要研究热点,如表2所示:

如图1(右)所示,国际图情领域专利论文的研究热点图谱中形成以中介中心性最大的键词所标识的科学、指标、技术、创新、专利权5个聚类。根据引文分析和共词分析方法,分析了国际图情领域专利论文的主要研究热点,如表3所示:

表4-表8分别列出了每一研究热点的高频引用文献:

4.中外图情领域专利论文的研究热点对比分析

通过以上我国图情领域专利论文的研究热点分析和国际图情领域专利论文的研究热点分析,我们发现国内外研究中存在小部分的相同点,如研究方法均采用定量分析为主,定性分析为辅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中有部分相似,但是二者之间的差异性还是非常大的,具体如下:

4.1研究对象的不同

我国专利论文中主要是以专利文献和专利信息为研究对象,侧重研究专利信息的获取和专利文献的分析,还有以专利申请量、专利法律状态等为研究对象,进行专利计量分析。而国际专利论文中主要是以专利引文信息和科技论文的参考文献为研究对象,从引证情况研究专利技术与科学论文之间的系,进而研究技术研发与创新、国家科技进步的联系等。还有以专利数据信息为研究对象,将其作为衡量指标,衡量基础科学对国家经济发展的推动力,衡量企业研发效率情况等。

4.2研究方法的不同

我国专利论文定量分析方法的运用,主要是对专利分析方法的实证分析运用。而国际专利论文中定量分析办法的运用,主要是对专利引文的统计分析和专利数据的计量分析。

4.3研究内容的不同

我国专利论文中研究内容大多与图情领域知识背景相结合,如对专利信息的检索和专利情报的获取的研究,对专利检索的教学研究,对科技查新尤其是专利查新的研究,对高校专利教学和专利转换的研究等。而国际专利论文中,研究内容始终是围绕着科学、技术、创新、经济展开的。

4.4研究主阵地的不同

我国图情领域的专利论文虽然不少,但是几乎没有高被引的经典文献,也没有核心期刊。同时,在专利研究领域里,研究面广且较浅显,没有完整的知识体系,没有核心研发团队和作者。而国际图情领域的专利论文主要发表在几本核心期刊中,如有:Scientometrics、Researchpolicy和informationprogress&managemen。同时,美国GHiResearch公司专注于专利计量研究,对于技术和科学发展的引用分析感兴趣,将专利数据作为衡量国家经济发展的指标。核心作者有narin、Griliches、JaffeaB等,高被引文献也比较集中。

主成分分析论文篇4

案例名称:黄花获奖纠纷案基本理论:

    1.知识产权法是调整在创造、使用、转让和保护智力成果或工商业标志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和法律规范的总称。 

        2.著作权是著作权人对其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依法享有的人身权和财产权,著作权人包括作者,其他依照著作权法享有著作权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我国著作权法保护对象包括以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形成创作的作品。

       3.民事主体是指在民事法律关系中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公民(自然法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人民事活动。

      4.监护是对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人身和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进行监督和保护的一种民事法律制度。

      5.监护的职责是被监护人进行民事行为,保护被监护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除为被监护人的利益外,不得处分其财产,被监护人成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时,向其交付财产并汇报账目。

      6.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有密切关系。法律义务包括作为义务和不作为义务,作为义务要求人们必须依法做出一定行为。

分析:1.黄花学画三年,参加全国幼儿园绘画比赛,获奖金5000元,符合知识产权法,黄花的画属于艺术作品,所以属于著作权范畴,黄花的奖金5000元属于依法享有财产权。2.黄花6岁,属于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而黄花的父母是她的监护人,可以对黄花的财产及合法权益进行监督和保护,但是黄花的父母没有处分其财产的权利,在黄花成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时,应像黄花交付这5000元奖金。3.奖金是对黄花作品的一种肯定,是奖励作者本人的,幼儿园作为一个教育机构,老师作为一个教育者,教书育人是他们的义务,所以幼儿园及张老师均无权要奖金。

分析结论:奖金应归黄花所有,幼儿园、张老师及黄花父母均不应当得到奖金。

法学案例分析报告范文拓展:案例分析报告及其范本

(1)案例分析报告的基本结构

案例分析报告作为案例分析结果的书面表现形式,具有一定的学术性。一方面它是案例分析过程和结果的记录,必须反映案例分析的逻辑关系和分析结果;另一方面作为一种学术体的正式书面文书,它又具有一定的规范格式要求和语言文字要求。这种格式的要求反映了案例分析的特点和逻辑分析线索;因此,案例分析报告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标题、摘要、关键词、案例概述、案例分析,其案例分析包括:背景理解、问题诊断与分析、对策与建议、结论。按照案例分析论文体的要求,其基本格式如下:

①标题

一般案例分析报告的标题可以沿用案例正文的标题,采取中性的写法,以案例正文中的组织名称作为主标题,以案例分析的主题内容为副标题,使读者能够从标题中看出案例发生在哪里,主要研究的内容。

②摘要。作为案例分析报告,要对案例分析的过程、基本分析框架、分析结论及案例分析的意义和作用进行概括性的阐述。

③关键词。按照学术论文的规范与惯例,摘要后面需要提供3-5个关键词。④案例概述。案例正文的编写请对你选择的案例进行简要的概述(大约300-500字)。

⑤案例分析。这是案例分析报告的主体部分。按照案例分析的逻辑线索,案例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背景理解、问题诊断与分析、对策与建议、结论。在案例分析中,各部分的内容绝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存在着紧密的逻辑关系。案例分析部分要与案例正文部分相互呼应,首先在背景理解部分对案例正文的基本内容、组织背景和特点、案例的事件及人物关系等信息应该有一个基本的理解和认识;在问题诊断部分,针对案例正文内容中所包含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主要分析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在对策与建议部分,根据问题的诊断提出对应的解决办法和对策,最后得出结论。各个部分之间都存在着相互铺垫、递进的关系,并相互包含了因果因素。整个案例分析部分需要对你的理解、问题诊断、对策与建议做出支持性解释、理论支持及经验借鉴等理由说明。

(2)案例分析报告书写的准备与计划

案例分析包括的书写准备与计划工作可以与案例正文编写的准备和计划同步进行。与案例正文编写不同的是,案例分析报告是在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将讨论交流的结果以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所以,案例分析报告的资料和素材多数来自案例分析讨论的原始记录、原始资料查证、理论和经验参考等。在案例分析报告撰写计划中,应该按照案例分析学习的基本步骤和过程,确定每个阶段的工作目标和主要内容,并将工作落实到具体的人。同时在每个阶段要对该阶段的工作进行小结,并安排下一步工作。

(3)案例分析报告的起草与修改

案例分析报告的起草工作一般在案例分析的讨论交流活动结束之后开始。按照案例分析报告(论文)的基本格式草拟一份案例分析报告(论文)的大纲,按照大纲的基本思路整理案例分析过程中的基本资料、数据和基本理论框架,逐步撰写。报告(论文)的草稿完成后,必须要进行修改。修改工作与案例分析再一次联系在一起,主要采取竞争性思维对案例分析报告(论文)进行批判式讨论。如果案例分析的内容能够经得起这种批评式讨论,一一排除竞争性解释,那它就可以站得住了,就具有说服力。一般这种讨论修改需要经过3-5次,最好每一次讨论能够寻找不同的人员参加,可以广泛听取意见,使得案例分析报告(论文)更加严谨周密。

主成分分析论文篇5

本专题三篇研究论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基于概念统计的信息政策文本计算与实证”(项目编号:11YJC870020)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信息政策扩散与转移研究”(项目编号:12CtQ024)的系列研究成果。具体而言,《政策文本计算:一种新的政策文本解读方式》主要从方法论角度讨论政策文本计算方法的可行性与应用前景,通过梳理计算分析方法在政策分析领域的应用,对政策文本计算的方法论、应用工具和典型研究议题的跟踪,提出了政策文本计算方法的主要特征以及政策计算分析的可能应用前景;《中国信息化政策扩散中政策主}跟踪研究》则以课题组构建的中国信息政策语料库中的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中长期规划为研究样本,从主题承继与主题创新、主题跃迁与主题衰退、政策扩散涟漪效应和漏斗效应等角度研究了政策扩散中的政策主题变化特征,并从信息化政策文本的计算分析中,发掘了信息化政策在地域扩散和历时扩散两个维度的扩散特征;《政策扩散时间滞后效应及其实证评测――以江浙信息化政策实践为例》则选择了从扩散滞后效应测度的角度,通过二维政策主题密度分布中的差异化象限,提出通过政策词频的密度分布可以间接反映政策扩散所处的阶段,从而间接测度扩散滞后性,并针对两省信息化政策文本与信息化政策理论研究的实测,发现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摘要:政策文本计算是大数据环境下政策分析科学与计算科学交叉融合的产物。文章通过对政策文本计算的方法论、应用工具和典型研究议题的跟踪和梳理,提出了政策文本计算方法的主要特征与不足,并讨论了该方法在精细化政策分析和定量政治研究领域的研究前景。

关键词:政策文本计算;政策诠释;政策分析;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D03文献标识码:aDoi:10.11968/tsyqb.1003-6938.2016110

abstractpolicytextcomputingisanewintegratedmethodologycombinedwithpolicyanalysisscienceandcomputingscienceinthebigdataera.thispaperreviewedthedevelopmentofcomputingmethodsinpoliticaltextanalysis,summarizedthetypicalresearchtopics,toolsandapplicationsinthisarea,thenconcludedthemaincharactersandshortcomingsofthismethodology,anddiscussedthepotentialapplicationofpolicytextcomputinginmeta-policyanalysisandqualitativepoliticalanalysis.

Keywordspolicytextcomputing;policyinterpretation;policyanalysis;methodology

1引言

政策文本是指因政策活动而产生的记录文献,既包括政府或国家或地区的各级权力或行政机关以文件形式颁布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等官方文献,也包括政策制定者或政治领导人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形成的研究、咨询、听证或决议等公文档案,甚至包括政策活动过程中因辩论、演说、报道、评论等形成的政策舆情文本,历来是政策研究的重要工具和载体[1]。如在政策研究方法论中,trauth[2]认为主要有“预测-描述”的诠释范式、“价值批判-价值构建”的价值范式、政策过程范式以及政策评估和绩效范式等主要形式,其中诠释范式又分政策文本分析、政策分类或框架体系、政策生命周期律、政策社会系统等理论。可见,政策文本研究在政策分析研究领域占有重要地位。

随着计算机方法的引入应用,政策文本分析所能处理的素材量和处理精度得到了大幅提升,并引入了新的方法和理念。尤其是政策文本数据,如文本型数据(textualData)、数据文本(textasData)、文本数据空间(textUniverse)等相关概念的提出,研究者在政策文本内容分析法的基础上相继提出了政策文本语料库分析和政策文本数据挖掘方法,并利用上述方法解读和获知政策立场、政策倾向、政策价值、政策情感等深层政策内涵以及广义的政策比较分析。我国李江等[3]提出运用政策计量(policiometrics)的研究思路来揭示政策引用、主题共现以及机构共现等政策关系。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政策文本内容分析、政策语料库以及政策文本挖掘的相关理论研究进展,探讨了政策文本计算分析的可行框架与应用前景。

3.1政策文本内容分析方法

政策文本内容分析是一种介于定性与定量之间的半定量研究方法,与之类似的还有一致性分析(Concordanceanalysis)、话语分析(Conversationalanalysis)、话语文本分析(Discourseanalysis)、计算诠释学(ComputationalHermeneutics)、定量文本分析(Qualitativetextanalysis)等研究方法。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业内就陆续研制了相关的文本分析软件用于文本标记、文本编码和相应的编码管理工具,如atlas.ti、maXQDa、QDaminer、nVivo、SpSStext

analyticsforSurveys、QCamap、Catma、LibreQDa、monKproject等文本数据管理软件工具。虽然引入了计算机软件对政策文本进行概念抽取和定量化统计,并具有文本数据的自动统计和关系识别方法,但其概念抽取方法仍采用传统的文本分析方法和流程,在数据处理环节仍主要依赖研究者的人工提取,体现为一种半计算化分析工具。

因此,这类计算处理方法能够处理的政策文本数据有限,一般处理政策样本集(Sample,n≤200),最多通过协作方式处理政策主题集(Subsets,n≈1000)范畴的政策文本集,而对政策语料库(Corpus,n≥10000)基本上无法处理。因而,这类研究方法的研究议题也主要沿袭了政治学和诠释学中的政治话语研究和政治文本内容分析框架中的符号论和政治语词解读(政策主题识别与比较)的研究传统。

3.2政策文本计量分析方法

政策文本计量分析主要是采用文本计量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方法,通过对已有政策文本数据库或政策文本语料库在政策主题分布、政策时间序列分布、政策引证以及政策主体关系等要素进行计量分析[3]。在Grimmer的政策计算分析框架中,政策文本主要来自政策数据库和已有语料库、网络政策文本和非电子化政策文本。因此,政策文本计量分析的主要方法和工具也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政策文本数据库自有的文本计量分析方法与工具,如Lexisnexis、proQuest、westlaw、Heinonline、北大法宝和CnKi政府公报数据库等政策或法律文本数据库,利用数据库自带的字段设定结合政策主题、类型、时间、地域等进行政策统计或计量分析,或应用共词或共现分析,能有效分析政策文献增长、扩散、流变等变化规律;二是利用网络分析和替代计量学(altermetrics)方法和工具进行网络政策文本分析[17],如wiley,npG和pLoSone等开始提供altmetric服务,altmetric也可以对国内新浪微博进行追踪,因而对社会媒体中的政策文本以及跟踪研究也成为可能,如匹兹堡大学创建的mpQa政策辩论语料和卡内基梅隆大学Sailing实验室Jacobeisenstein和ericXing创建的政治博客文本集语料;三是通过政策文本采集与语料库构建并提出新的统计口径和研究方法,如苏竣和黄萃等对中国科技政策的类型统计分析[18]以及卡内基梅隆大学wilson等对网站隐私政策的主题解析分析[19]。

3.3政策文本数据处理方法

从政策文本的范围看,政策文本结构性差异很大:既有政府的政策文本、法律档案(听证会材料、判例),也有政策新闻、媒体数据和政策研究文献;既有总统竞选纲领、演说文本集,也有社交媒体的公众政治言论和政治评论。而通过自然语言处理将政策文本解析为结构化文本数据(textualData),并构建语词、语义或情感等特殊对象,不仅能形成对大规模政策文本语料的系统化处理,而且能在不同的政策文本集中进行比较分析和一致性分析,推动政策文本融合分析。结合政策文本分析的应用,典型的研究方法和工具有政策文本自然语言处理和语法计量分析、政策文本处理以及政策语义分析(见表2)。

在政策文本数据处理过程中,政策文本或语料集适用于通用的自然语言处理方法和文本数据处理方法,政策语词分析和政策语义分析在政策主题统计(聚类)、政策热点识别、政策意分析中应用较多[20-21]。目前,在政策文本处理领域最受关注的议题:一是语料库尺度的政策内容分析[22-24],主要是对政策语料库的统计和计量分析,识别政策语境中的热点议题[25],关注政策议题的扩散或影响[26-27],尤其是政治演说语料库、政见语料库、政治纲领语料库分析;二是政党和选举研究中的政策立场分析和政策倾向研究,政策文本计算的概念本身即为比较政见研究(Cmp)的michchaelLaver提出,而基于先验词权(ReferenceScore)的wordScore和无先验词权的wordFish也是政策文本计算分析中应用最广泛的分析软件,Cmp以及后续研究项目(maRpoR)提供的政见语料库也是采纳率最广的语料库。

3.4政策文本数据挖掘方法

文本挖掘,又称为文本数据挖掘或文本知识发现,是指在大规模文本集合中发现隐含的、以前未知的、潜在有用的模式的过程[28],涉及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统计学、自然语言处理、可视化技术、数据库技术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技术[29]。与政策文本处理更注重政策语词或语义分析相比,政策文本数据挖掘更注重在大量文本数据集合中发现分类/聚类特征、发现关联知识或规则,并注重深层潜在语义的知识发现。因此,政策情感分析、政策意见分析、政府行为预测等典型方法得到政策研究领域的广泛关注,如Saremento等对用户评论的政策倾向分析[30]、Hopkins和King[31]对博客政策意见的分析。政策情感分析在西方国家选情预测中尤为关注,包括政治领导人的政策情感倾向[32]、选民的情感反馈与倾向[33-34]以及整体选情预测[35-37];在政策意见分析中,公众意见收集和政治意见追踪也是常见的研究主题,并将公众政策意见与其政治立场和政党支持度关联,建立了计算化的政党舆情监测、政党竞争或政党派系识别以及政策结果评估的分析方法[38-39];政府行为预测体现了政策预测分析的方法和思路,通过对政府领导人、政党的竞选纲领或关键政策文本的分析,挖掘潜在的政策热点或发展轨迹。国内研究者也利用数据挖掘方法对政策热点[40]以及政策价值[41]进行了分析,或系统利用文本挖掘方法对政策文本的内部结构关系进行了主题识别或关联分析[42-44],但总体上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

4政策文本计算应用研究进展

4.1政策文本语料库建设

政策语料库以及语料库语言分析是政策文本计算分析的基础。早期的政策语料库一般针对政府出版物或公开政治文本进行采集加工,如政策条文、相关政策解释、政治人物传记、语录或新闻纪录等;现在则扩展到更加多样化的语料来源。除了Lexisnexis、北大法宝等传统的法律信息服务提供商,目前比较典型的政策语料库有:

(1)德国柏林社会科学研究中心比较政见研究项目政见文本语料库(mRG/Cmp/maRpoR)[45]。manifesto语料库是目前政策分析领域加工最为成熟的开放政策语料,包括1945-2015年70年跨度,涉及所有欧洲国家和少数英美联邦国家(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非、新西兰)总计超过50个国家的4051个政见语料集,涵盖了1979-1989年政见研究组mRG(manifestoResearchGroup)、1989-2009年比较政见研究Cmp(Comparativemanifestosproject)以及当前基于政治表达的政见研究maRpoR(manifestoResearchonpoliticalRepresentation)持续研究的政策语料。在语料分析工具包中,既包括手工编码的政策术语编码手册(CodeBook),也包括794,536个跨语种的机器识别政策术语、短语或词条;既包括软件版本的wordScore分析工具,也包括R语言的分析包manifestoR。因此,manifesto语料库和wordScore分析软件是目前政见分析和政策文本计算领域引用率最广的语料库,尤其在政策立场和政策倾向研究中。

(2)美国康奈尔大学政策文本语料库(Corpusofpoliticaldiscourse)[46],它是康奈尔大学计算机系庞大的语料集中的一个子集,主要是由mattthomas,Bopang和LillianLee整理的总统国会演讲数据集(Congressionalspeechdata),同时因LillianLee设计开发了相应的情感开发工具Readme,因此在严肃政策文本的政策情感研究领域受关注度较高,目前共有22篇研究文献利用或援引了该数据集。

(3)美国匹兹堡大学计算机系的mpQaopinionCorpus语料库(multi-perspectiveQuestionanswer,mpQa)[47],主要是新闻报纸素材的语料,包含4个子库、4个词表和基于语料库分析技术开发的opinionFinder系统(目前提供2.0版本下载),其中有一个专门子库为政策辩论数据库(politicalDebateData)。同时,因其情感标注系统比较出色,因而也是博客、评论等开源语料政策情感分析的主要素材和工具。

(4)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Sailing实验室的政治博客语料库[48]。由Jacobeisenstein和ericXing整理开发,主要采集了2008年6个博客平台的13246个政治博客文本记录,并且通过意识形态的分层抽样,也是政治博客研究比较重要的语料资源。类似的语料集还有美国海军学院twitter政策语料集。

(5)香港浸会大学整理开发的政治演讲语料集(CorpusofpoliticalSpeeches-HKBULibrary)[49]。目前主要包括4个部分:美国历届总统演说语料文本集和多媒体文本(1789-2015)(约443万字)、历届香港总督或特首施政报告语料集(1984-1996,1997-2015,约43万字)、历届中国台湾地区领导人新年致辞和双十演讲语料集以及中国历届政府总理施政报告语料集,是比较完整的中文政策语料集之一。

此外,德国柏林Brandenburg科学研究院的阿德莱登・巴拉巴西提供的德政策语料集[50]则结合了政策语料分析与可视化研究,利用这个政策语料集可进行总统演讲频率、演讲主题和演讲所涉及的政策语言的可视化分析,网站提供粗语料、分词后的语料以及标引后的语料等不同版本的语料。

4.2政策文本分析工具研制

因语境意义对政策文本分析的现实意义更大,当前政策文本计算比较注重政策词典和政策文本分析专用工具的研制。目前,主要有两类研究方法:

第一,测试通用文本分析工具在政策文本分析中的适用性。典型如政策情感分析领域,LoriYoung等[51]对DiCtion、LiwC、RiD、taS/C、anew、DaL、wna、pmi以及LSD等众多情感分析词典的对比研究发现,LSD在选民情绪跟踪研究和对比研究中具有明显优势;BeiYu等[32]则发现政策评论或政策演说文本中,情感词汇的使用频率明显低于普通文本,并且不同于一般情感分析主要负载于谓词描述,大量政策情感负载于名词性的体词描述中,需要结合上下文才能完全识别,因此在政策文本分类的算法中(SVm、nB),训练文本需更充足。

第二,研制政策分析专有词表和分析工具。典型如政策立场和政见研究中的wordScore算法和wordFish算法。两种方法都注重政策语词对政策内涵表达的影响权重差异,wordScore方法通过专家判定的参考文本作为政策语词权重依据,从而生成政策分析文本中政策内涵的表达效果,其实质是对词频结果进行语义加权处理,类似一种基于动态“词典”的分类算法;wordFish算法认为政策文本具有不同的政策特征向量,在某一特征中政策语词的概率分布符合泊松分布,因此可以通过一种类似非监督学习的方式对政策文本所蕴含的“政策立场”进行分类。由于wordScore算法的分类效果和可解释性优于wordFish,但分类效果受参考文本的影响大,在历时分析或跨文化环境的比较参考分析中效度不高。此外,政策文本计算因德语或北欧国家特有的构词方式而具有一定研究效度,而在英语地区却并不显著,这也是当前政策文本计算研究兴盛于德国和北欧,而英美地区进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因此,政策文本分析词表、文本分析效度改进工具和跨语言政策文本分析工具都是目前政策文本分析工具研究的热点问题。

5政策文本计算的应用前景与障碍

政策文本计算方法是大数据环境下政策分析科学与计算科学交叉融合的产物,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研究议题和研究队伍。随着政策文本资料的日益丰裕以及大数据分析方法日益为社会科学研究者所采纳,可以预见未来政策文本计算在精细化政策分析和定量政治研究领域具有广阔的研究前景。

5.1政策文本计算的应用前景

就政策文本计算的应用领域而言,精细化政策分析主要体现在政策预测、政策冲突分析与政策辅助决策、元政策评价与政策比较等研究领域,定量政治研究则体现为政党研究、政治立场、政治态度、政策认同、政治联盟以及选举、外交等政治活动领域。

第一,政策文本计算在精细化政策分析领域已经具有研究基础,尤其在语料库政策语言分析中形成了相对成熟的研究框架。首先,计算方法的引入提供了跨语料分析和实时语料分析的研究可能,对政策预测的时效性和精确度都将大大提升;其次,计算方法的引入将改进政策分析的精度和深度,在政策制定中不同政策源的立场识别和主题识别可以避免显性的政策条款冲突,同时对政策主题关系识别也能评判政策相似度或政策形式质量预判,辅助政策制定决策;再次,通过政策文本与政策语义的对应关联,能够挖掘政策的潜在语义和元政策要素,从政策价值、政策倾向、政策工具、意识形态等高度评价或比较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甚至不同国别的政策差异,更好地跟踪政策扩散过程,促进政策学习与创新。

第二,定量政治研究则融合了政治学、媒介理论以及政党研究的理论视角,能通过泛在的政策文本载体,识别公众的政治态度、政治立场以及不同主体之间的政治互动关系,进一步通过政治文本解析框架可以分析政治立场、政治距离和政治关系紧密度,从而发现政党合作、国际合作的潜在空间;另一方面,通过不同政治参与主体的互动机制,可以在政策认同、政党监督、政党竞争以及选情预测等领域进行有效分析。

5.2政策文本计算的应用障碍

正如国内外学者对人文社会科学计算方法的担忧[13,52-53],政策文本计算不论从方法论本身,还是从应用场景的研究效度看,其只能作为决策分析工具,而无法替代政策分析者本身。究其原因,首先,政策文本语料库的局限。语料库具有一定时效性与完备性限制,而语料库规模和多样性是政策文本计算分析效度的关键,但语料库构建成本和可用技术的限制使得语料库很难完全满足政策分析者的需要;其次,文本挖掘和相关计算分析方法的局限。文本挖掘结果的呈现是抽象的或数据化的,只有结合相关的应用背景才能完全理解相关内涵;文本挖掘或计算分析注重研究创新点的突破,很难兼顾整体研究面的覆盖,因而其结论往往是片面的、非系统的;文本计算分析方法是探索性分析方法,其研究结论是非可预期的、不确定的,而文本语料库建设是高成本的,政策文本计算具有一定的研究风险;第三,政策文本算是跨学科研究方法,需要政策研究和计算机研究学者的紧密配合,而实际研究过程中很难兼顾二者。

因此,在未来的政策文本计算研究实践中,一是需要加强学科合作,推动专业化的政策语料库的建设,开发适用于政策文本分析的工具;二是政策文本计算研究具有良好的中立性与客观性,国家应该在智库建设和国际政策比较研究中更加重视政策量化和定量政治研究。

参考文献:

[1]Chiltonpa,Sch?]ffnerC.politicsastextandtalk:analyticapproachestopoliticaldiscourse[m].JohnBenjaminspublishing,2002.

[2]e.m.trauth.anintegrativeapproachtoinformationpolicyresearch[J].telecommunicationspolicy,1986,10(1):41-50.

[3]李江,刘源浩,黄萃,等.用文献计量研究重塑政策文本数据分析――政策文献计量的起源、迁移与方法创新[J].公共管理学报,2015(2):138-144.

[4]杨正联.公共政策文本分析:一个理论框架[J].理论与改革,2006(1):24-26.

[5]黄萃,任|,张剑.政策文献量化研究:公共政策研究的新方向[J].公共管理学报,2015(2):129-137.

[6]Beauchampn,Laverm,naglerJ,etal.UsingtexttoScaleLegislatureswithUninformativeVoting[eB/oL].[2016-09-20].http:///work/Beauchamp_scaling_current.pdf.

[7]HjorthF,KlemmensenR,HoboltS,etputers,coders,andvoters:Comparingautomatedmethodsforestimatingpartypositions[J].Research&politics,2015,2(2):1-9.

主成分分析论文篇6

关键词:统计学专业;毕业论文;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魏传华(1978-),男,山东嘉祥人,中央民族大学理学院,副教授;贾旭杰(1982-),女,河北保定人,中央民族大学理学院,副教授。(北京100081)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央民族大学校级教学改革项目“新办统计学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以全面提高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为导向”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4-0150-02

本科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科教学过程中最后一个重要的教学实践环节,是学士学位授予的一个重要依据。[1,2]然而,相较于其他教学环节,毕业论文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从而导致该环节存在着一些问题。[3]本文将以中央民族大学统计学专业毕业论文为例,在分析其现状的基础上,找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中央民族大学统计学本科专业设置于2003年,目前已有六届毕业生。经过学院和学校层面的努力,统计学专业作为新办专业取得了较快发展,所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好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近四成学生继续读研深造,就业的学生大都在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上,就业率一直在85%左右。

本科毕业论文环节在培养方案中是6个学分。学生在第七学期开始选择指导教师以确定毕业论文题目。经过前6个学期的系统理论学习,统计学专业学生已基本掌握了统计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具备了正确的统计思想和较强的统计软件应用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文献检索和资料查询等综合能力。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就是统计学专业学生将上述基础和能力进一步深化与升华的重要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得到进一步的充实和提高,同时也是衡量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因此对如何提高毕业论文质量进行研究是必要和有意义的。[4]

一、统计学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现状分析

从论文完成情况来看,每届的毕业论文基本都能达到论文教学环节的要求,通过对中央民族大学统计学专业2007~2011年四届毕业生的毕业论文进行分析,发现毕业论文及格率为99.18%。

从毕业论文研究的类型来看,主要分为两大类:理论研究型论文和实证型论文,理论研究型论文表现为总结和论述现有统计理论问题,表述理论研究的成果,或应用理论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说明,并提出自己的思考;实证型论文主要表现为针对某一特定的实际目的或目标,运用所学统计的理论和方法,对经济、管理、金融、医学、生物、工程、环境等领域进行统计调查、统计信息管理、数量分析等。

从论文知识点范围的分析来看,学生论文绝大多数是统计专业问题,极少数是其他数学分支的问题。从中央民族大学历届统计学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情况分析,发现毕业论文中研究其他数学分支的问题占总数的6.50%,主要包括:一是其他科目的应用研究(数学分析、常微分方程、运筹学及空间解析几何等),占总数的1.63%。二是数学专业教育和数学思维的研究,占总数的4.87%。研究统计学专业问题的毕业论文占绝大部分,比例为93.50%,选题内容广泛且多为社会热点问题,涉及经济、社会、医疗卫生、教育发展、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多领域,由于受学校人文环境影响,很大比例的学生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民生等问题进行了统计分析,约占总学生人数的30.08%。所使用的分析方法主要集中于抽样调查、回归分析、多元统计方法、聚类分析、判别分析等常用统计方法。

此外,统计分析显示学生成绩普遍偏高,统计学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尤其是实证类论文,存在着可以大量使用背景介绍和统计软件分析结果的特点,因此,一些论文没有创新性和学术含量,但具有较大的篇幅,与理学院其他专业的毕业论文成绩比较,其平均成绩相对较高,约80.42分。

二、统计学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

毕业论文的质量问题关系到本科人才的培养规格和目标,直接体现了学生本科阶段的学习成果,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通过对论文和考评结果的具体分析,发现学生的毕业论文在创新性、理论深度及论文写作常识多方面存在问题。具体表现为:

1.创新性不够

学生的毕业论文表现为理论性研究非常少,大都是实证型论文,并且多是简单的统计方法应用,缺少创新性研究和思考。从中央民族大学历届统计学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来看,理论研究型论文只占4.89%,与实证型论文的比例为119.45,比例悬殊,体现了学生在毕业论文大的选题过程中,避重就轻,缺乏创新的特点。如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学生选择“我国人均GDp的预测”这类针对某经济指标进行预测的题目,论文的主要内容就是利用aRma、灰色预测或者趋势外推方法等一种或多种方法对时间序列数据做简单建模和分析,论文没有对指标本身的意义以及国内国际的社会经济形势进行综合分析。这种方法简单套用性质的论文占有很大的比重。

2.选题过大、内容空泛,缺乏深入研究,存在抄袭、拼凑现象

有些学生在选择研究课题时,往往不能根据自身的专业知识结构特点和社会实践情况进行准确定位,只是一味的盲目的选择一些过大过空的社会热点问题,因此难以看到所要研究的问题的本质。如有的学生针对Cpi做研究,没有深入了解问题的实质,只是收集了一些文献,很难提出自己的观点或研究角度,造成了材料堆积且过于散乱,论文变成了一些材料的简单拼凑。有些论文针对某一社会经济问题进行研究,论文的主题只是针对现有数据利用简单的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对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以及方法的适用性不做针对性讨论,对所得的结论也不结合社会经济现实情况进行分析,导致论文质量不高。

3.相对前沿的分析方法利用较少

前沿的分析方法利用较少,通过毕业论文的写作,统计分析能力没有实质性提升。学生论文使用的统计方法主要集中于回归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相关性分析等,其中回归分析方法占有非常大的比例,约41.46%,其他各统计方法使用的比例分别为:聚类分析为5.69%,判别分析为7.32%,相关性分析为14.63%,多元统计方法为2.44%,时间序列分析为3.25%,极少有学生使用教科书外的相对前沿的分析方法。

4.论文写作上存在结构不合理、没有相关研究介绍、创新点表述不清、参考文献不会正确标注等问题

从学生的毕业论文来看,论文写作不规范,专业性差。主要存在论文形式不规范、结构不合理、题目含糊、有些论文杂乱无章、口语化严重、可读性差等问题。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针对上述问题,统计学系通过对论文进行详细审查以及组织指导教师和学生座谈,发现毕业论文出现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方面:

1.学生对论文不够重视

部分学生由于忙于考研学习而无暇顾及毕业论文的研究,还有部分学生由于忙于外出找工作、实习而无心认真撰写论文。论文撰写所需的必要时间难以得到保障,因此学生应付了事,从而无法保证论文的深度。此外,还有部分学生认为毕业论文只是一个教学环节,与考研的好坏无关,存在只要写了论文,教师都会让自己通过的侥幸心理,在思想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2.缺乏指导教师的针对性指导

指导教师所带毕业生人数过多,使得导师的工作量呈现超负荷状态,无法保证每个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从而致使部分学生的论文规范性较差,没有对存在的问题反复修改,使得学生论文存在诸多问题。

3.学生的专业训练还不够

大部分本科生没有经历过论文的写作训练,写作水平较低,不了解学术论文的规范性及其格式,不知如何从科研的角度构思文章、组织材料、安排结构,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毕业论文表达的观点不够准确清楚,论据亦不能很好地支持论点。另外,一些同学为了完成任务,直接将在网络中搜索到的资料不假思索的拼凑在一起,使得内容不成体系,观点混乱。

四、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建议和实践

1.加强毕业论文重要性的宣传,提高学生的重视度

加强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有助于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通过讲座、课堂传授等形式,让学生意识到毕业论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是任何教学环节都不能替代的,是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更是进行个人综合素质提高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4]从而使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毕业论文的重要性,投入更多精力进行毕业论文设计。

2.选题和教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提高论文的创新性

在选择课题时,为了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与指导教师协商,结合导师的研究方向制定课题方案。统计学专业的教师一般除了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这类对理论性和创新性要求较高的项目以外,很多教师还主持或参加有相应的应用研究类项目。应用类项目大都需要实地调研(以及问卷涉及和数据分析)或者大量的数据分析和建模。引导学生参加这类项目来设计和完成自己的本科毕业论文,能够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和创新潜力。此外,鼓励和引导一些成绩较好,如让具备保研资格的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讨论班或者课题组,选择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理论问题进行研究,可以使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和最新动态。最近两年,越来越多的学生,特别是具备了保研资格的学生,在大四上学期就能投入到项目和毕业论文的写作中。

3.重视平时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广泛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尽可能早地接触与本专业有关的实际工作,切身体会到如何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了解本学科的实际业务,从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加强专业知识的把握。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积极鼓励学生在大二和大三阶段参加校级和部级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申请“中央民族大学本科生研究训练计划项目”、“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和“国家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项目的申请和实施以及研究报告的写作,对学生来说都是一个很好的锻炼。目前,统计学专业本科生的参与率在70%以上。此外,建立专业实习基地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环节的设计和实施都有力地保障了学生本科毕业论文的水平和质量。

4.加强学生科技论文写作训练

加强平时课堂上大作业的规范化,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科技论文的写作能力。通过平时的实践活动,如学生数学建模以及大学生创新实践等各类实践性项目来提高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

5.实施激励措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

针对那些参与实际课题的学生,学院鼓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以劳务费的形式给予其奖励,另外积极鼓励毕业论文质量优秀的学生进行投稿发表。此外,还需对答辩程序和评分标准进行规范化,建立优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和优秀毕业论文奖励制度,以形成积极的导向作用,充分调动指导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6.加强教师责任心,建立完善的机制

加强学生毕业论文的过程管理,从开题到中期检查严格执行,指导教师严格把关。为了保证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学校可以通过建立师生信息反馈机制改善师生分离状态,为师生提供便利的沟通渠道,同时设置适当的教师激励制度,中央民族大学目前对教师指导本科毕业论文有额外的课时补贴。

参考文献:

[1]白先春,朱龙杰.统计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问题与对策[J].教学研究,2006,(1):74-81.

[2]蒋亦华.我国本科毕业论文制度的阐释与建构[J].现代大学教育,2009,(2):101-106.

主成分分析论文篇7

论文关键词:精神分析法文学批评弗洛伊德西方文学思潮新视角

20世纪人类在政治、文化、经济、科学、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空前的成就,这在一定程度促进了西方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与繁荣。尼采、康德等哲学家从各自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出发,对文学创作阐述了不同的观点与主张,成为西方文学思潮的重要思想源泉;l9世纪末、20世纪初,各种以非理性主义为主要特征的文学思潮在欧美国家粉墨登场,形形色色的批评流派精彩纷呈,形式主义、新批评理论、结构主义、现代主义、女性主义、解构论等风起云涌,潮起潮落,来去匆匆,它们以各自的方式影响着西方文坛。

在这股声势浩大的西方文学思潮中,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批评以其独特而深刻的理论体系对西方文坛产生了长远的影响,在分析、解读文学作品中发挥出十分独特的作用。由于历史的局限性,虽然该理论存在一些诸如泛性主义等不足之处,但总的束说,它对西方文学批评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是毋庸置疑的。www.133229.Com

1精神分析法的主要理论建树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为文学与心理学架起了桥梁,人们可以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去解读文学作品。它对文学批评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五点:(1)赋予文学意象更多的象征意义;(2)心理学概念恋父情结与恋母情结的借用与引入,开拓了文学批评家的研究视野;(3)弗洛伊德关于心理“类型模式”与“心理过程结构模式”的思想为文学批评家对作品人物进行精神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4)他的有关生死本能论有助于分析作品中的死亡主题;(5)他提出的人本研究方法,突破了以往剖析作家传记的传统思路框架。

20世纪西方文学思潮是白启蒙思想运动以来最大的人文解放,综观该历史时期的文艺批评,我们可以发现,精神分析法尽管面对像结构主义、现象学与原批评论等众多文艺思潮的不断冲击,它依然蓬勃发展,影响众多义学大家的创作,除了精神分析法本身的理论魅力之外,还得益于丁弗洛伊德的许多弟子,他们批判地继承与发展了导师的学|兑,并为精神分析法注入了新的活力。

2精神分析法对文学批评的贡献

精神分析法为文学批评开辟了全新的研究维度,为长期困绕文学研究的许多难题提供了耳目一新且令人信服的解释。它对文学批评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20世纪西方文论虽然流派纷呈,但是大体上有一个共同点:注重文本解读。根据弗洛伊德解读法,文学作品里存存着普遍的象征意义,其中许多象征还与性有关。譬如,精神分析者大多把作品中凹陷、圆形的事物比作子宫。更有甚者,他们倾向干把一座空房予比作是女性生殖器,躲在空房子里的人则象征着试图寻求母性保护;同时,精神分析者通常还把作品里出现的像树干、塔、蛇、高山等意象看作是男性生殖器的象征,剧烈的运动,诸如骑马与飞翔,都被看作是性快乐的体现。

20世纪西方的主要作家在创作中或多或少无不受到弗洛伊德理论的影响,这是不争的事实。文学批评家们借助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可以更好地挖掘出作品里的象征物及其内涵,有助于透彻地理解作品。

例如,象征主义大师、美国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也深受弗洛伊德理论的影响,他的小说别了,武器》(afarewelltoarms)就是借用象征手法创作的杰作。他富有象征意义的书名中的arms一词,不仅表示“武器”,而且象征着“拥抱、搂抱”,也就是“爱情”。此外,小说还自始至终交织地表现了两种主题:一方面揭露战争的残酷、主人公的厌战情绪,另一方面描写爱不断遭遇的挫折经历。

但是,弗洛伊德式的解读法并非无懈可击,其中的对文学美学功能的忽略及其语言媒质的缺省是两大软肋,为此,该理论常常受到一些批评家的责难。西尼曾说过,文学是给人“教育与娱乐”的媒体。

搴缪尔主张,写作的目的是教育,诗歌的目的是寓教于乐。由此可见,文学的美学功能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因为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且,语言在文学作品中还起到组织结构的作用。

批评者从“自恋”(self—eroticism,即表示儿童对自己身体的欲望)以及“阉割情结”(castrationcomplex)等表示原始的生物需求等概念中找到更多的象征意义。

其实,弗洛伊德式的很多象征意义往往太随意、太主观,因而经不起深入推敲,有时难以置信。

第二,弗洛伊德关于“恋父情结”与“恋母情结”的独到论述,对于评论者剖析作家牛平与作品母题之间的关系大有陴益。根据弗洛伊德思想,其情结理论揭示了人类精神领域一个重要的渐变阶段,即自我、超我的出现,人格的发展,从家庭(自然)走向更广阔的背景(文化)。而且,弗洛伊德认为,外在的权威意识与内在的道德感将影响人的一生。由此可以推断,弗洛伊德理论并;限于个体的存在,它还指向更深远的外部世界。

弗洛伊德最早在他的巨著梦的解析》里提到了“恋父情结”这个概念,他对此进行了全方位的论释,称它为“想实现某种愿望的掩饰性表达”。梦的解析》是一本对“两方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产生了巨大影响”的著作。

弗洛伊德通过对索佛克劳斯的俄底浦斯国王》与莎土比亚剧作哈姆莱特》进行独具慧眼的研究分析,创立了“恋父情结”理论。国内学者王宁(2ooo年)认为,“恋父情结”在文学批评中的运用是弗洛伊德对精神分析法做出的最杰出的贡献,也是20世纪莎士比亚研究的一大突破。在弗洛伊德之前,评论家们对哈姆莱特迟迟不肯实施复仇计划,对他优柔寡断的性格众说纷纭。他们禁不住要问:哈姆莱特真的疯了吗?他是不是装疯卖傻?著名英国精神分析学者厄内斯特·琼斯是第一位运用弗洛伊德理论分析莎土比亚作品的研究者。他在题为论运用恋父情结解释哈姆莱特之谜(19l0年)的论文中做出如下的惊人结论:正是凶手克劳迪休斯使哈姆莱特痛下决心报了弑父之仇,解除了童年时代的郁闷情结。为此,琼斯还列举了许多事实,力图证明哈姆莱特在实施报复计划的关键时刻犹豫不决、亢满矛盾与迟疑的心理状态。虽然哈姆莱特最终报仇雪恨,但他还是一个悲剧性人物。

另一为名叫诺曼·霍兰的学者运用“恋父情结”论从其他的角度来分析哈姆莱特。霍兰认为,根据精神分析治疗的临床病例,每个儿童的潜意识里都有“恋父情结”,即使在其成长过程中,这种情形也依然存在。根据这个理论,哈姆莱特之所以迟迟下不了复仇计划,是因为他无法解开自童年时代就郁结的那个情结,其次是为他不能释放自己潜意识里聚积起来的欲望能量。所有这一切都为评论家们试图解释哈姆莱特优柔寡断的性格设置了许多障碍。简而言之,用弗洛伊德(1899年)的话来说,恋父情结所描绘的是一幅经放大、夸张了的儿童画版本。

琼斯与霍兰都着重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研究哈姆莱特的心理过程,过分强调恋父情结,所以就不可避免地削弱了剧中反映的深刻的社会意义与美学价值。其实,如果脱离特定的社会背景,单纯地去研读文本,那么,文学作品就会沦为一堆心理分析的材料,势必缺乏一定的深度与广度。

第三,弗洛伊德认为,意识有三个层次,即前意识、意识与潜意识。三者相互作用,互有重叠,可以转换。后来,他又提出“心理过程的结构模式”。他用“本我”,“自我”与“超我”等术语来表达“本我心理学”与“自我心理学理论。

批评家卡佛尔·考林斯在深入研究了美国作家福克纳的名著《喧嚣与愤怒后指出,福克纳在这部小说中有三大段描写细微、视角新颖的内心独白,就是受到了弗洛伊德理论影响的证明。作品中的本杰明的一段自言自语可以看作是源自“本我”的翻版,昆汀的独白反映了他的“自我”意识,加森的自白则是“超我”的表现。由此可见,如果把这三个人物的表白加在一起,就可以对应弗洛伊德有关人格的三个层次理论。虽然文学创作中内心独白的技巧先干弗洛伊德,但是他的潜意识理论无疑为作家充分利用前意识与潜意识而进行文学创作开辟了崭新的道路。

卡尔·荣格是弗洛伊德的得意门生,他批判地继承了老师的精神分析思想,提出了“体现干原型中”的“集体无意识”理论。荣格发展并重新诠释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体系,这在很大程度上开拓了文学批评家的研究视野。如果说弗洛伊德理论有助干文论家探索人物的个体心理,那么荣格的集体无意识论(后来,他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原型批评论)使得文论家可以后退一步、全景式地解读文学作品,这样,从客观上讲,可以排除作品与读者之间的许多障碍,展现作品所隐藏的原型。

借助荣格的理论,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无意识的语言结构。在荣格看来,“法乐士”(phallus)就是一种指代,而不仅仅是生物意义上的男性生殖器,但是弗洛伊德的不足之处在于他过分强调了“法乐士中心”批评。

第四,弗洛伊德主张操纵“本我”的能量来自推动满足人类欲望的“本能”。而且,他进一步指出,死亡与爱情是人的本能的两种基本形式,因为死亡促使“恢复万物的早期状态”,即回到生命的起始地点,而爱情表明“保存能量”的另一方面,即“力比多”(1ibido性欲)。

弗洛伊德称“力比多”为“取自情感论的一种表达”,因此,把它“看作是爱情的量化尺度”。用精神分析论的术语说,“这些爱的本能就是性本能”。可是,大多数“受过教育”的人们不能容忍这种含有“侮辱性”的称谓,他们批评运用弗洛伊德理论分析文学作品时简直是“泛性主义”大行其道。弗洛伊德认为,“本能由历史决定”。

为此,他举例证明自己的主张。他说,有些鱼在产卵期宁可历经千辛万苦,也要把卵播撒在离平时生活区很远的特定水域,自然界的这种奇特现象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概括地说有三种途径可以释放或者满足“力比多”:(1)直接投射到异性身上;(2)和心理医生交谈有助干减轻性压抑;(3)事业上的成就和精神升华可以一时满足或者平息性欲的冲动。

《著名诗人艾略特的长篇诗作荒原》表达了人类的永恒主题一一爱情。作品开头描写了这样一个场景:生活在荒原上的人们在极度的空虚与绝望中挣扎,尽管如此,他们还是不顾一切地去追求爱与性。

艾略特借助大量的独白、对话、描写与隐喻,诗意地向读者展现现代的人们如何渴求满足本能一一性欲。所以,根据弗洛伊德理论,如果“力比多”压抑时间过长,就会产生“阉割情结”(castrationcomplex)。

最后一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对研究作家传记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尽管传统的文学评论家很看重作家生平与创作背景,但是他们往往忽略了对作品的艺术分析,为此,他们常常遭到形式主义批评家的严厉批评。然而,精神分析法可以为文学批评开拓崭新的视角:批评家不必置大量生动的人物心理描写干不顾而沉溺干烦琐肤浅的细枝末节。

运用精神分析法研究一些著名的作家传记,可以得出颇为新颖的结论,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譬如说,有些批评家认为杰克·伦敦只是擅长干写作动物题材的作家而已,于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他都倍受批评界的冷落。但是,1977年出版的《杰克·伦敦传记》为杰克“平反正名”带来了契机。批评家们通过细读这本传记,并借助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惊喜地发现,他的小说里蕴藏着恋父情结。从杰克的传记得知,他的童年颠沛流离,历经r许多生活坎坷,他患过精神紊乱症,达对他以后的性格、情感与创作等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于是,批评家们通过解读杰克的传记,重新确立了他在美国文学史上应有的地位:他既是赫赫有名的小说家,同时又是有广泛影响的社会活动家。当然,运用精神分析法研究作家的传记并非是万能的,不过,只要使用得当,就可能在文论研究里取得新的成果。

3结语

总而言之,当我们从全方位考察精神分析批评时,就会得出以下的结论:弗洛伊德理论因其独树一帜的研究视角,对西方文艺批评确实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影响,特别是他创造性地从心理学引进的“恋父情结”、“恋母情结”等概念极大地丰富了文学阐释的内容与手段,有助干研究者独辟蹊径,努力揭示被长期蒙蔽的隐含意义,从跟以往不同的角度去评价文学作品,去重新审视文学价值,从而不断挖掘作品的深层内涵(connotation),甚至可以改变某些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主成分分析论文篇8

一结构方面的特点

1.记叙文的结构特点

记叙文结构上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记叙文的顺序上,主要弄清文章是顺叙还是倒叙,有无插叙、补叙等。如:我在教初级中学第一册第一单元时采用了记叙文顺序上的比较教学,让学生分析辨别这单元中的不同记叙顺序。通过比较教学,学生既明确了各篇文章所采用的不同记叙顺序:《这不是一颗流星》、《背影》用了倒叙,《散步》、《金黄的大斗笠》用了顺叙,《羚羊木雕》一文用了插叙,又理解了各种记叙顺序在文中所起的作用,从而理清了文章的结构脉络,为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打下了基础。

2.文学作品的结构特点

文学作品在结构上各有不同,因此,在阅读时要从不同角度入手。小说和戏剧主要体现在情节的结构上。因此,教学这类文章要根据情节来分析文章结构。如:在教《七根火柴》时,首先让学生带着如下问题阅读课文:小说是如何紧扣“七根火柴”的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的?按照情节发展,可把课文划分为几部分?通过阅读分析,学生明确了课文按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与结局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写环境恶劣,渴望有火(开端);第二部分写无名战士献出了火柴,精神伟大(发展、高潮);第三部分写篝火燃烧,转交党证和火柴(结局)。这样,学生明确了这类文章的分段根据,同时也了解了课文的基本内容。

散文和抒情诗主要表现在作者感情的脉络上。认真分析并正确把握文中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就等于把握文章的主题。如:在学习《春》这课的过程中,让学生速读课文,理清文章感情脉络,使他们懂得了本文是按“盼春——绘春——颂春”的感情脉络进行描绘的,从而为划分文章段落层次提供了依据,明确了本文可分为三部分;同时对归纳文章主题也有一定的启示:本文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绘,赞美了春天的新、美、力。

上述问题若能弄清楚,不但了解了课文的内容,而且还掌握了用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方式来分析文章结构层次的方法。

3.说明文的结构特点

说明文的结构特点主要表现在说明的顺序和层次上。如从整体到部分、从部分到整体,按时间发展,按空间转移,按事物变化过程,按事物内容结构,按事物特性、功用,按操作程序等等。因为不同类型的说明文有不同的说明顺序,所以在分析说明文结构的过程中,要根据其不同说明目的和对象,采用不同的说明顺序来分析。如学习《故宫博物院》可指导学生按空间顺序来分析文章结构,而《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却按时间顺序来分析结构等。如此阅读分析训练,学生不但了解了文章的基本结构,也学会了说明结构分析的方法。

二内容方面的特点

1.记叙文和文学作品的内容特点

记叙文和文学作品在内容上以写人记事为主,对这类文章的理解主要是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或对事件的解剖来进行的。如在学习《小桔灯》时,让学生带着“文章从哪些方面来描写,表现了小姑娘的哪些性格?”的问题阅读课文。同时老师做适当的提示:分析人物主要从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行为、心理、细节等方面入手。这样,学生不但明确了本文的人物性格、主题思想,更重要的是掌握了这类文体的阅读方法,能提高他们的阅读分析能力。

分析事件,主要是剖析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和结果,以揭示事件所包含的思想意义。如:在学习《老山界》时,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把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和结果制成表格。

2.说明文的内容特点

说明文内容上的特点是以说明事物或事理为主,有的是只说明事物或事理的某个方面,有的是综合说明其全貌,但都必须抓住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如在《苏州园林》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明确本文的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苏州园林的特征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然后组织学生重点分析文章是如何抓住事物的特征来说明的。

3.议论文的内容特点

议论文的内容是以说理为主,通过各种材料来阐述作者的思想观点,可分为论点和论据两部分。要把握议论文内容的特点就要从论点和论据两方面进行。

议论文的论点在文中的表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学生在阅读议论文归纳论点的过程中,要明确论点的不定位性。如《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一文的标题就是论点;《谈骨气》一文第一句就开门见山地提出了论点;《想和做》的论点放在文中;《哨子》根据作者亲身经历的某种生活实例提出论点;有些论点在文章里,必须经过归纳得出。通过论点的分析归纳,把握了文章的灵魂,为进一步分析论据打下基础,而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辨别、概括归纳的能力。

主成分分析论文篇9

关键词:图形一背景理论 动态视角 简单句

图形一背景理论的研究始于1915年,最早由鲁宾开创,后被应用于研究语言,并把它划分为认知语言学的范畴。在语言研究领域,这一理论主要用于英语或汉语的相关分析。在汉语层次上,有谢艳红(2006)的“汉语歇后语的图形一背景论分析”,潘平(2008)的“浅论图形一背景理论在汉语中的应用”及张克定(2009)的“图形一背景论视角下的汉语存现构式”等。在英语层次上,有文旭(2004)的“英语倒装句的图形一背景论分析”,谢捷(2006)的“英语名动转用的图形一背景论分析”,蒋红艳(2007)的“英语被动句的图形,背景论分析”等。近年来,对这一理论在英语分析中的研究与应用此起彼伏,2003年到2009年相关论文可达30余篇。其中在匡芳涛,文旭(2003)写的“图形一背景的现实化”一文中,探讨了“图形一背景”这一认知结构在语言空间结构和时间事件结构中的现实化,从而增强了这一理论的认知解释力。周岩(2004)写的“图形与背景理论与介词用法,句法选择”,着重从介词和句法多样化选择上对图形一背景理论做出一定解释。姚兆宏,李海芳(2008)写了“中动结构的图形――背景论分析”一文,将图形一背景理论应用于英语中动结构和汉语中动结构的分析。

从以上文章不难看出,前人运用图形一背景理论来研究英语句法结构仅限于从静态视角入手,对英语简单句的研究也仅限于语言现象本身。本文将从动态这一新视角探讨图形一背景理论在英语简单句结构分析中的应用,并做出解释,揭示其认知特点和规律。

一 图形・背景理论概述

图形一背景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概念,由丹麦心理学家罗宾最早提出,后由完型心理学家用来研究知觉及描写空间组织的方式。在认知领域,“图形”指某一认知概念或感知中突显部分,“背景”指为突出图形而衬托的部分。它们同时存在知觉语场中,但不会同时被人们所感知。罗宾著名的“脸/花瓶幻觉”证明了图画中确实存在“知觉突显”,人们不可能同时识别脸和花瓶,只能选择感知中突显部分,把脸或花瓶作为图形,这是图形一背景分离的主要观点(许利,2009)。

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证明:图形和背景不能同时被感知为同一东西,容易被感知为图形的事情一般具有完整的形状、结构和连贯性,因此更容易被感知、注意和识别(周岩,2004)。根据完型心理学家的观点,选择什么样的物体分别为“图形”和“背景”,这要遵循“普雷格朗茨原则”,即知觉场总是被分成图形和背景两个不负。其中图形这部分知觉场具有高度的结构,是人们所注意的那一部分,背景则是与图形相对的、细节模糊的、未分化的那一部分(匡芳涛,文旭,2003)。因此,人们在观察某一物体的时候,总是在未分化的背景中看到图形。

从语言认知角度看,图形/背景区分的认知原则可以用来系统地解释英语简单句的多样化结构,说明语言的表达方式是基于人们对事物或事件的感知,并把它们划分成图形与背景来整合语言。通过了解这些认知特征,我们从而能够解释语言中图形和背景的众多复杂现象。

二 基于动态释义的图形-背景理论在英语简单句中的应用

根据句子结构,英语句子分为简单句、并列句和复合句。简单句的基本形式是由一个主语加一个谓语构成,其它句子形式均由此句型发展而来。句法分析是语言研究的侧重点,传统研究大多从语言本身入手。通过再研究发现,英语也可以从背景到图形,如英语简单句。

1. 主谓结构

这种句型的谓语一般都是不及物动词。例如:

a).thingschange.(事物是变化的。)

b).nobodvwent.(没有人去。)

从a)句可看出,说话者要强调“变化”一词,即change,在此句中,change作为图形而存在,强调一个动态过程,things是此句的背景。

在b)中,说话者要突显的内容是“去”,即went,次要内容是no-body,因此went是该句的图形部分,nobody是背景部分。

2. 主系表结构

在这种句型中,其实连系动词在形式上也是一种谓语动词,但实质上表语成了谓语。例如:

a).Shebecamealawyer.(她成为了一名律师。)

此句中,发话者的重点在句子后半部分,这也是听者想要知道的信息,即她成为的是律师,而不是任何其他的职业。因此可以把alawyer看作图形,She作为背景。又如:

b).themilkturnedsour.(牛奶变酸了。)

这个句子的分析思路与上句相同。我们得出结论:图形是sour,背景是themilk。在这两个简单句中,传达动态含义均为系动词,如a)中的became和b)中的turned。

由此可以看出,基于动态视角,英语简单句中的主谓结构和主系表结构是从背景到图形。

3. 主谓宾结构

这种句型的谓语一般多是及物动词。例如:

a).Susanresemblesmysister,

b).mysisterresemblesSusan,

在a)中,我们可理解为说话者要强调该句后半部分,因而重读也在后半句,即mysister,我们可以说图形是mysister,背景是Su-san,因而是以Susan为认知参照点突显mysister。而在b)中,我们选择的图形是Susan,背景为mysis-ter。这种分别对图形与背景不同的选择主要通过谓语动词resem-bles来实现,因为这个动词给人们提供了有效信息,传达的是动态含义,也突显了句子的重点部分。

4. 主谓宾补结构

这种句型的补语是宾语补语,与宾语一起即构成复合宾语。例如:

a).ifoundthenovelinterest-ing.

a)中,我们把interesting看作图形,thenovel看作背景。因为说话者强调的是句子的后半部分,指出宾语的特点,所以thenovel成了背景。它们通过动词found来体现,折射出动态视角。再如:

b).i’Ulethimgo.

如上所述,b)中的go是图形,him是背景。它们通过使役动词let来体现,传达主语的动态含义。在这一结构中,通过运用动态视角,也是从背景到图形。

传统意义上的语法认为一个句子由主语,(谓语)动词和补语(包括宾语)构成,实际上,句法的多样化不能简单凭借上述构成成分来解释。语言结构不能只靠单词拼凑或语法规则来理解,它更需要人们对外界事物及物质世界的感知。因此在分析句子结构的时候,我们要联系客观的物质世界和人的认知能力去分析各种句法结构。此外,我们需要不断运用新视角去分析研究各种语言现象。本文从图形一背景理论的基本思想出发,着重从动态视角探讨了“图形,背景”这一认知结构在英语简单句分析中的应用。这一理论对英语简单句结构分析做出了必要而合理的解释,并通过再分析英语简单句发现,英语不仅可以从图形到背景,也可以是从背景到图形。这将给我们以新的启示,值得我们去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F.Ungerer,H.J.Schmid.an

intro-ductiontoCognitiveLinguistics[m].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1.9.

[2]曹艳琴等,工具主语句的图形一背景论分析[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5).

[3]匡芳涛,文旭,图形一背景的现实化[J].外国语2003(4).

主成分分析论文篇10

科学的研究方法的选择是确保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前提。许多高校以教学为中心,科研特别是本科生的科研氛围不太浓,学生们常常不知道什么是科学的研究方法,不清楚不同研究方法的特色、差异及适用条件,更不熟悉这些方法的运用,这些问题的存在必然会影响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现实中,由于科学研究方法的缺失、错用或乱用等导致相当数量毕业论文的结论难以成立。近年来许多学者对此也都有过深入的研究,浙江大学马庆国教授早就对管理科学研究方法给出了“标准化”建议。本文以河南工业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本科2012-2014届598篇有效毕业论文为研究样本,分析这些论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情况,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1.研究背景

河南工业大学市场营销专业发展迅速,毕业生数量增长很快。现有的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类型繁多,主要包括管理学院双学位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以及国际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和国际学院国际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等多个层次。2010届毕业生183人,2011届毕业生130人,2012届毕业生234人,2013届毕业生212人,2014届毕业生211人,2015届毕业生219人。六届合计1189人。由于学生人数众多,指导教师只有23人(含3名双肩挑人员,还有一些教师出国深造、外出学习),教师年人均指导学生8.62人,论文指导的工作量较重。由于毕业生在毕业前忙于找工作、考研、考公务员、考会计证、考驾照等社会活动,大多心神不宁,难以全副身心投入到毕业论文的写作中,更遑论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了。到来年春天,只有短短八周时间,要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十分困难的。

什么是科学的研究方法?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应该选择哪些科学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各有什么特色和适用条件?本文通过对河南工业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本科2012-2014届598篇有效毕业论文所使用研究方法的实证分析,试图发现其中的问题,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2.研究方法和目标

在河南工业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本科2010-2015届1189名毕业生中,由于部分同学毕业论文的电子档案未能找到或者不全,本文只找到598篇资料齐全的毕业论文。因此本文只对这598篇有效论文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不同研究方法的使用频率中,试图发现毕业生选择不同研究方法的差异,分析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研究基础

1.科学研究方法的分类

在具体实证分析之前,本文先确定本科毕业论文有哪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在“中国知网”输入“毕业论文研究方法”等关键词,获取相关文献20余篇。删除一些级别不高、不太相关的文献,余下有近10篇重要论文(见文后参考文献)。在这些论文中,浙江大学马庆国教授在《管理世界》杂志发表的论文《管理科学研究方法与学位论文评判标准》最为经典。虽然该文主要是针对管理类(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谈研究方法的,但其基点高、立论准,能够为本文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

马庆国(2004)认为,从内部理性(logos,人的思维、推理、分析)和现实世界的关系来看,主要研究方法可以分为如下四个大类别(称为四类研究方式):从理论到理论的方式、数理分析为核心的演绎方式、实证研究方式和实验研究方式。“从理论到理论的方式”和“数理分析的方式”本质上是演绎式的。在管理科学中,一时还找不到“从理论到理论”的事例。以数理分析为核心的演绎方式,是理论经济学研究的主要方式。实证研究方式,即从现实出发,通过调查,获取数据,通过以统计分析为主的对数据资料的分析,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得出被研究对象的演变规律,或者相应的结论、理论。这是管理科学的主流研究方法,是国际通用的研究方法,也是相关结论被承认的基础,是研究论文的通用语言。这也是学位论文所要使用的主流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方式,也就是从现实世界中,提炼前提,用实验方法研究变量间关系,特别是因果关系的研究方式,也是管理科学研究的主流研究方式之一。它突出的是管理科学结论的可重复性。

欧阳桃花(2004)提出,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有很多种,比如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统计分析法、实验法、案例研究法等。

李仁意(2010)将国外营销研究方法分为假设法、实验法和模型分析法。国内营销研究方法分为分析法、调查研究法和评估法。

经过小组研讨并请教相关专家,本文将河南工业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划分为5大类:描述性研究法、定性分析法(参与观察法、访谈法、对比法)、定量分析法(实验法、调查法、实证法)、案例分析法(兼具定性和定量研究特色)、研究方法不明。

2.主要研究方法的特征

根据百度百科的介绍,上述研究方法的概念和特征如下:

(1)描述性研究法

描述性研究法是一种简单的研究方法,它将已有的现象、规律和理论通过自己的理解和验证,给予叙述并解释出来。它是对各种理论的一般叙述,更多的是解释别人的论证,但在科学研究中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定向地提出问题,揭示弊端,描述现象,介绍经验,它有利于普及工作,它的实例很多,有带揭示性的多种情况的调查;有对实际问题的说明;也有对某些现状的看法等。

(2)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法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地说是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达到认识事物本质、揭示内在规律。

参与式观察研究,是指研究者直接参加到所观察的对象的群体和活动中去,不暴露研究者真正的身份,在参与活动中进行隐蔽性研究观察。其优点是:不破坏和影响观察对象的原有结构和内部关系,因而能够获得有关较深层的结构和关系的材料。其缺点是:由于研究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处理不当易影响观察的客观性。

访谈法(interview)又称晤谈法,是指通过访员和受访人面对面地交谈来了解受访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心理学基本研究方法。因研究问题的性质、目的或对象的不同,访谈法具有不同的形式。根据访谈进程的标准化程度,可将它分为结构型访谈和非结构型访谈。访谈法运用面广,能够简单而叙述地收集多方面的工作分析资料,因而深受人们的青睐。

对比研究法,作为几个基本的科学探索方法之一,是把一组具有一定相似因素的不同性质物体或对象,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通过综合比较它们在构造方面的差异(因),在性质方面的不同(果),得出这种物体或对象某性质(果)是由什么、哪些因素(因)造成的。

(3)定量分析法

在科学研究中,通过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以便更加科学地揭示规律,把握本质,理清关系,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

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调查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市场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

实验法是通过主动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其主要特点是:第一,主动变革性。观察与调查都是在不干预研究对象的前提下去认识研究对象,发现其中的问题。而实验却要求主动操纵实验条件,人为地改变对象的存在方式、变化过程,使它服从于科学认识的需要。第二,控制性。科学实验要求根据研究的需要,借助各种方法技术,减少或消除各种可能影响科学的无关因素的干扰,在简化、纯化的状态下认识研究对象。第三,因果性。实验以发现、确认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的有效工具和必要途径。

实证研究法是科学实践研究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利用科学仪器和设备,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有目的有步骤地操纵,根据观察、记录、测定与此相伴随的现象的变化来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活动。主要目的在于说明各种自变量与某一个因变量的关系。

(4)案例研究法

案例研究法是结合市场实际,以典型案例为素材,并通过具体分析、解剖,促使人们进入特定的营销情景和营销过程,建立真实的营销感受和寻求解决营销问题的方案。

三、实证分析

1.统计结果

本文主要对河南工业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本科2012-2014届598篇有效毕业论文所使用研究方法的频率进行统计,以反映大学生使用不同研究方法的选择差异(见表1)。

本文发现,案例分析法是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首先的研究方法,占一半以上。其次是定量分析方法,达到四分之一。排名第三的是描述性研究方法,不足一成。定性分析排名第四,不足4%。研究方法不明的毕业论文将近一成。在定性研究方法中,应用最多的是访谈法,其次是对比法。在定量分析方法中,应用最多的方法是实证研究方法,其次是调查法,运用最少的方法是实验法。

表12012-2014届毕业论文研究方法使用情况

研究方法使用数量/百分比

描述性研究方法37/6.19

定性分析法对比法7/1.1720/3.34

参与观察法0/0

访谈法13/2.17

定量分析法调查法74/12.37152/25.42

实验法1/0.17

实证研究法77/12.88

案例分析法336/56.19

研究方法不明53/8.86

合计598/100

2.运用不同研究方法的原因分析

案例研究方法,即运用大学生身边、所处城市或地区、亲友所在的企业或行业的具体案例,去印证某一营销理论或策略,这对市场营销专业的大学生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在大二、大三的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学习中,类似的训练已在开展,只是规模小些。这也是一半以上的大学生选择此种研究方法的重要原因。

在学位论文中使用调查法、实证研究方法和实验法等定量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的一个方向。本次调查显示有四分之一的毕业论文选择这类研究方法,这说明相当部分高校已经将“科学研究方法”当作“毕业论文写作”课程的重要内容,也说明相当部分大学生已经较为熟练地使用了这类研究方法。这中间,选择调查法和实证研究的比例大抵相当。而选择实验方法进行毕业论文写作的比例甚少,说明高校在这方面的教学和训练不足。

描述性研究方法,亦即仅仅使用基本的经济管理理论,进行逻辑推理。具有一定难度,对于逻辑推理程度不强的学生来说,选择这种方法的可能性较小。使用这种方法需要一定的理论积淀,需要长期的理论关注,更需要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些并非短期内能够养成。在具体运作时也有一定的操作难度,本科生较难掌握。

在定性研究中,大学生较多地选择了访谈法和对比研究法,没有人选择参与观察的研究方法。

访谈法要求大学生与相关企业和行业人士就某一个营销问题进行深度访谈和交流,这种研究方法对于一些演讲能力强,与人交流畅通的大学生来说,不是什么难事。但应该承认,仍有部分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与人交流的能力较弱,特别是与企业和行业高层,就一个专业问题进行深度交流的能力较弱,这也是这些学生没有选择这种研究方法的重要原因。

做对比性研究,需要依靠科学的指导,精细的规划,才能得出有说服力的结论。如果仅仅做表面的比照,没有深入到问题的实质,就难以得出创新性的结论。大学生在这方面还是需要训练的,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实现。

参与观察的研究方法,看似简单,容易操作。但它需要一定的设施设备,还需要与被观察对象的深度沟通,赢得他们的信任,并与他们较长时间的相处。这对于处于毕业季、人心惶惶、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来说,操作起来就较为困难。

值得注意的是,近一成的毕业论文研究方法不明。也就是说,从网上拼凑一些资料,没有做深入的鉴别,没有做深入的分析,就得出一些看似“合理的”结论,仍是一部分大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广场做法。如果毕业论文体现不出“论”,说服力也就大打折扣。态度不端正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学校相关部门把关不严也会助长这种风气。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案例研究法、定量研究中的实证研究法和调查法是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中较多使用的方法,而描述性研究方法、定性研究中的访谈法、对比研究法和参与观察法,定量研究中的实验法在毕业论文的写作中较少使用。

造成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不同研究方法使用差异的原因,一方面是与不同研究方法的特点、条件和难易程度有关的,另一方面是与当前高校对本科生科研的重视程度、本科生的科研氛围有关的。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与大学生对待撰写毕业论文的态度和投入程度有关的。

2.建议

(1)进一步营造高校本科生科研氛围

本科生是高校的主体。本科生科研是高校科研工作的基石。具备了良好科研能力的本科生是更高层人才的前提。高校要加强对本科生科研氛围的营造,鼓励学术研究,讲究大胆创新。特别是要把“毕业论文写作”当成一门必修课,在大二下学期,或大三上学期开设。尽量让每一个本科生都懂得如何撰写学术论文。同时,要严把毕业论文的质量关,不让学生浑水摸鱼。要降低毕业论文的过关率,迫使学生高度重视毕业论文的写作。把毕业论文撰写当成本科生毕业前的一项重要业务活动来看待,与学分挂钩,与学位挂钩,与毕业证挂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