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石油科技论文十篇石油科技论文十篇

石油科技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8:21:09

石油科技论文篇1

1.运作商业化国外科技中介机构分为非营利科技中介机构与营利科技中介机构两类,虽然在经营主体上有政府、公共、私人之别,但营利科技中介机构因其自身的灵活性与机动性,成为市场经济下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主体。作为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以盈利为目的的法人公司,营利性科技中介机构往往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准确把握自身定位与发展方向,以专业化服务吸引客户。例如美国SRi咨询公司将其业务重点集中在石化产品的市场供求分析预测、价格预测、成本分析、新技术的经济水平情况分析等方面,并通过定期出版有关市场、成本、技术等方面的客户报告,来满足各石化企业的需要,保持和拉紧与企业的关系。在动荡多变的石油技术市场环境中,国外各大石油公司强调科技创新活动的实用性,强调占有市场和获得商业效益是检验技术创新成功与否的最终标准,因此,他们特别需要像SRi咨询公司这样的专业化服务。

2.从业人员素质高国外科技中介机构从业人员都是具有很高的技术、商业、法律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性人才;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往往是科技中介机构成功的关键要素。国外科技中介机构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多方面培训,并通过与高校、研究院所、企业集团建立合作关系,与世界技术研究中心建立密切联系的方式,吸纳营养,提高自身水平,或实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高效服务。石油工业未来的技术创新活动将越来越依赖于跨领域、跨学科、跨行业的合作。在当前各大石油公司广泛采用合作研究、联合攻关的方式开展科技攻关的新形势下,拥有跨学科、高素质从业人员且与产学研合作密切的科技中介机构能够有效地进行技术的搜寻、评估和传播,为石油企业科技创新活动注入新的活力。比如,莫比尔技术公司(mtC)就是这样的一种机构,它主要通过与用户、大学甚至同业竞争者之间的合作研究与联盟的方式,为公司的勘探开发及油气加工、产品开发搜寻技术支持。

3.服务内容和方式不断创新为了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国外科技中介机构近年来在服务内容和方式上不断创新。以技术推广服务为例,以往主要针对创新活动下游,仅是将高校与科研机构的创新成果商业化,很少参与技术创新活动。但近年来,除了深化与发展技术推广下游服务的内容之外,科技中介机构还向创新活动的中上游转移,甚至在研究开发阶段,就与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9]。科技型风险投资公司也是近年来发展的一种新的服务形式,其服务对象是一般高新型、科技型企业或者具有转化潜力的科技成果拥有者,科技型风险投资公司通过对其的培育,特别是在资金方面的服务,创造出可以转化的科技成果,从而获得投资回报。对石油企业而言,风险技术投资公司能够利用外部科技资源,实现公司技术的跨越式发展。雪佛龙公司在1999年成立了雪佛龙科技风险投资公司(CtV),面向社会上的初创企业,投资石油天然气、新兴及替代能源、先进材料等领域,以识别、开发新出现的技术并使之商业化。

二、国内石油产业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现状

1.三大石油公司成为主要推动力量石油产业科技创新活动面临较大的技术风险、市场风险和资金风险,我国石油产业科技成果大都是石油企业内部投资,由内部科研单位完成研发甚至成果转化的。目前,我国石油领域科技中介机构主要由三大石油集团公司投资建立的,如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咨询中心、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评估机构——赛兰德科技评估中心等。其中咨询中心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直属单位,赛兰德科技评估中心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批准成立。这些石油领域科技中介机构都在多年来的发展中围绕本企业的发展战略、科技进步、生产经营做了不少服务工作,积累了一定经验,取得了显著成果。

2.业务范围不断拓展我国石油产业科技中介机构主要包括一些经济技术研究机构(原来的科技情报研究机构)、科技咨询机构、评估机构等,是改革开放以后,主要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才逐渐发展起来,这些咨询机构、评估机构最初也只是为本部门、本企业提供服务。经过多年的实践中,我国石油产业科技中介机构逐渐成熟,各类科技中介机构提供的业务也越来越广泛。例如,大港油田的经济技术咨询中心,1992年成立初期只能在石油天然气专业内开展规划咨询、评估咨询、投产后咨询3项业务,经过30多年的发展,其资质范围扩展为在石油天然气和石油化工两大专业,可开展科研项目建议、评估咨询、招投标咨询等6项业务。诞生于克拉玛依油田的石油管理局工程咨询中心在石油管理局和油田公司的支持下,在发展中由单一咨询业务扩展为工程咨询、安全评价、规划咨询和油气咨询四大业务板块,其中工程咨询和安全评价更是拥有国家甲级资质。

3.服务水平逐渐提高目前,我国石油领域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各类科技中介机构积极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探索规律,服务水平得到了提升。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咨询中心为例,该咨询公司汇集了一批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教授、技术专家等在内的石油行业德高望重的优秀科技人才,自1993年成立发展至今围绕中国石油天然气工业发展战略和油气勘探开发目标、重大工程建设项目,根据科学第一的原则进行了决策咨询、专题研究、可行性论证等,十余年来先后完成了上百项成果。咨询中心在发展过程中还根据油气勘探、油田开发、炼油化工、工程经济等不同专业建立了相应的专业咨询部门及机构,组织了专家委员会,定期举行专题研讨,在管理和服务等方面逐步形成了一套科学具体的办法和程序,服务水平在国内堪称一流。

三、提升我国石油产业科技中介机构发展水平的对策

1.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引导市场化和规范化运行科技中介机构是一种专业性的科技服务机构,应该以独立的法人身份参与市场竞争。我国多数科技中介机构依托于相关行政部门,对政府依赖性强,缺乏明确的市场定位。目前,我国石油产业科技中介机构多由三大石油公司投资建立,隶属关系极强,由于种种原因不仅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业务垄断,阻碍了民间独立石油领域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而且这些机构执业的公正性、透明性、客观性也往往受到质疑。因此,在我国尚处于经济与社会转型期的客观条件下,亟需依靠相关法律法规来规范中介服务市场秩序,为我国石油产业科技中介机构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制度环境基础。一方面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引导和规范石油产业科技中介机构,明确其法律地位、权利义务,使其成为政企分开、产权清晰、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公正平等的政策,为石油产业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鼓励民间独立石油产业科技中介机构的培育和发展。

2.吸收培养专业化人才,开展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素质相对于一般的科技中介机构而言,石油产业因其自身技术复杂性、专业性等特点,对石油领域科技中介机构的服务能力及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一批主要的石油领域科技中介机构,注重保持其人才队伍的质量,以中国石油集团石油科技评估中心为例,该中心7名年轻骨干均具有研究生学历,其中2人具有职业资产评估师、会计师、审计师资格,并有10年以上的业务经历。中心的资深专家则皆有教授级职称,在专业研究、科技管理等方面有较高的水平和经验。然而有相当数量的石油产业科技中介机构依然存在着人才结构不合理、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不重视从业人员的培训发展。我国石油产业科技中介机构应该通过充分利用石油高校、科研院所等人才群体资源,培养、吸纳优秀的专业人才;加强与国外知名石油产业科技中介机构的人才交流与合作;开展专业化、系统化的职业培训,定期或不定期为从业人员传授新的知识理念,为石油领域科技中介机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石油科技论文篇2

[论文摘要]基于油田图书馆知识资源的分布状况,了解油田图书馆所处的网络环境,针对油田图书馆科研读者的需求,设计知识资源管理系统的基本框架并阐释各功能模块的运行模式。

石油勘探开发是高科技、高风险、高投入的知识密集型行业。随着知识成为企业资本和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石油企业在战略中重视并研究自己的知识管理已成为必然。目前国际上许多油气公司都在积极探索,寻求实施知识管理的办法,试图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识管理体系,以提高勘探开发决策水平,减小风险,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从而提高企业的生存和竞争能力,增强企业实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江汉油田勘探开发业务的开展基于现有的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搭建一个网络环境下开放的分布式知识共享平台,整合现有的文献信息资源,构建知识资源的管理系统,促进相同区域和不同区域之间的知识交叉共享,引进外部的知识,对提高整个油田的创新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1油田图书馆知识资源分布状态

油田图书馆现有的知识资源由两部分组成:即纸本文献资料和数字信息资源。

1.1图书馆馆藏纸本文献资料

截至2007年底,油田图书馆馆藏图书158,890册;各类期刊现、过刊53,000多册,以石油地质类图书和期刊为主馆藏。日常业务由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iLaSii)运行。

iLaSii系统不包含了传统的图书馆自动化业务,而且设计了征订订购系统、联机编目系统、专项服务系统、电子阅览室系统、预约/预借/闭架借书系统、联合目录管理系统、期刊目次管理系统、网上流通系统、我的图书馆等等,形成了一个大的系统家族。

1.2图书馆数字资源

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让数字化文献在网络上传播、安全共享,对油田图书馆带来了很深远的影响。主要数字资源包括自建电子期刊、自建数据库、引进数据库和因特网上的公共数字资源:

1.2.1自建电子期刊

三新科技信息网于2001年9月25日正式开通。从2002年3月开始每周都有新信息上网。现已累计报道文献量达到900篇、330万字。其主要栏目有:①腾飞进军号:刊登有关领导的讲话和指示;②科技新视野:主要登载当今世界“三新”技术的最新动向和原始研究论文:③神州嘹望塔:主要登载国内油田、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及动向;④江汉科技城:报道江汉油田在勘探、开发和科研攻关等方面的进展情况;⑤网上读书城:登载《江汉石油科技》和《国外油气地质信息》的摘要供读者查阅;⑥创新金点子:选择性地刊登一些有关“三新”技术方面的读者来信或论文。

1.2.2自建数据库

《江汉油田科技成果数据库》是由研究院开发建没的二次文献型数据库,是江汉油田图书馆文献、技术档案等信息部门以及各二级厂处、科研单位了解我局科技成果、开展科研工作、成果查新、信息检索的必用工具。

《江汉油田科技成果数据库》收录了1973年至2005年江汉油田的科技成果,专业范围包括石油地质与勘探、石油物探、测井、钻井、油气田开发与开采、油气田建设工程、机械设备与自动化、油气田环保与综合利用等专业。约220万字。

该数据库的检索路径有分类检索:主要按石油地质、石油物探、钻井工程、测录井工程、油气田开发、地面建设、计算机应用、油盐化工等类别;关键词检索、课题完成人姓名检索以及综合性检索等检索方式。

该数据库目前链接于江汉油田局域网可供8000多个用户直接查询。

1.2.3引进数据库

江汉油田图书馆引进了《中国石油文摘数据库》、《国外石油文献数据库》和《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12个数据库。

①中国知网

江汉油田图书馆购买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有关本行业的理工a、理工B两专辑。开通了镜像站,月访问量约15000次,下载5000篇,该网信息量大,资料更新快,资料比较齐全,给科研人员的科研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现在已成为科研人员的主要文献资料获取方式。

②万方学位论文数据库

江汉油田图书馆引进的第一个镜像资源,该馆根据油田科研生产的实际需求引进了理学和工业技术分类中的石油、天然气工业及地球科学。它的引进,填补了油田在学位论文信息方面的空白,给科研工作者的科研工作又提供了一个强大的技术支撑。经过几年的运行,科研工作者对它的普遍反映是文章专业性、可参考能力强,由于它是作为一个镜像资源,所以它的访问速度也相当地快。访问量累计已达236030次,累计下载53600篇。

③《中外石油文献数据库》

该数据库包括《中国石油文献数据库》和《国外石油文献数据库》,是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开发建设的综合性、二次文献型数据库。

两库分别收录了中文期刊256种,外文期刊近200种(包括,英、俄、日、法、德等语种)。此外,还收录了会议论文、科研成果报告、学位论文、考察报告、技术讲座总结、专利、技术标准和科技图书等多种类型的中、外文文献。两库收录石油文献的专业范围包括石油地质与勘探、石油物探、测井、钻井、油气田开发与开采、油气田建设工程、海上油气勘探与开发、油气加工、油气储运、机械设备与自动化、油气田环保与综合利用以及石油工业经济和企业管理等石油工业12个专业大类。

④《美国石油文摘数据库》

该数据库由tulsa(美国塔尔萨)大学编辑出版,是一个查找石油勘探开发有关文献和专利最权威的英文数据库,收录的文献包括: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钻井、油气开采、油藏工程和开采方法、管道及储运、生态学和污染、替代燃料和能源、辅助工艺和其他矿产品等。

⑤《中国科技成果数据库》

该数据库始建于1986年,是国家科技部指定的新技术、新成果查新数据库。数据主要来源于历年各省、市、部委鉴定后上报国家科技部的科技成果及星火科技成果。其收录成果范围有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设计、涉及化工、生物、医药、机械、电子、农林、能源、轻纺、建筑、交通、矿冶等十几个专业领域。《中国科技成果数据库》数据的准确性、详实性已使其成为国内最具权威性的技术成果数据库。

1.2.4因特网上的公共数字资源

因特网上的公共数字资源可免费获取,根据油田科研生产需要,主要以专利文献数据库为主:

①《中国专利数据库》

该数据库记录了1985年实施专利法以来的全部中国专利文献的全文,面向公众提供免费专利检索服务和全文提供服务。提供检索的内容包括中国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相关说明书、附图、权利要求书的摘要与全文。

②《美国专利数据库》

该数据库由美国专利与商标局提供,可以检索并浏览美国专利全文。收录了1790年至今的美国专利,1790至1975年的专利只能通过专利号和现行美国专利分类号进行检索,1976年至今的专利可以通过多个检索人口进行检索。

③《欧洲专利数据库》

该数据库是由欧洲专利组织(epo)及其成员国的专利局提供的,可以免费检索。在数据库中可以查到文摘、著录信息和说明书全文的国家有:欧洲专利组织(epo)、法国、德国、瑞士、英国、美国、专利合作条约组织(epo。可以查到文摘和著录信息的国家有:中国、日本。仅可以查到专利文献著录信息的国家有澳大利亚、俄罗斯、香港、印度、爱尔兰、奥地利、比利时、巴西、保加利亚、加拿大、古巴、丹麦、埃及、埃拉、非洲地区知识产权组织、欧亚专利局(eurasianpatentoffice)等。检索结果记录中可以得到的项目内容:发明名称、专利号、公开日期、发明人、申请人、申请号、优先权号、国际专利分类号、欧洲专利分类号、等同专利号、权力要求项、专利说明书全文、专利附图等。

从以上分析可知,油田图书馆知识资源比较丰富。但各模块分别链接于江汉油田局域网,向油田读者提供初级服务,尚未构建统一的服务平台,知识化服务体系尚未建立。

2江汉油田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

根据笔者对油田图书馆部分科研读者所作的调查表明:科研读者目前利用图书馆文献资源的途径以局域网下载资料为主。到馆借阅逐渐递减;现有的电子资源能满足大部分的科研工作基本需要,但个性化和针对性的数宅资源还不能满足需要;大部分读者希望建立门户网站,提供简便检索方法,让读者自由使用电子资源。由此本文提出了江汉油田图书馆知识资源管理系统的构建方案:

2.1门户网站系统

江汉油田图书馆门户网站是在网上访问图书馆知识资源的入口点。主要任务为:

信息。包括新闻公告、专题资源、新书推荐、专题服务、读者指南、下载浏览器、FaQ等。这些栏目具有动态更新的特点,属于图书馆日常业务工作范畴,需要进行授权管理,规范数据加工过程与数据格式,及时、及时更新。这些栏目的实现是通过图书馆网站的功能来完成的。

系统嵌入。如电子资源、馆藏检索、咨询台、馆际互借与原文传递、站内导航等,各栏目分别由一个个功能独立的应用系统支持,构成了图书馆数字服务平台。这些子系统的建设可以引进第三方成熟产品,也可以自主开发。在建设过程中,网站系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可以实现对这些栏目的创建、修改、删除等管理操作,以便支持这些功能。

2.2电子图书库

江汉油田图书馆目前尚没有图书数据库。为了满足油田广大员工对电子图书的需求,目前急需建设一个能够与已建资源相互补充的电子图书库。由于之前的期刊、论文等资源相对比较专业,所以此项目需建设一个集石化、采矿、工业技术图书及综合社科类图书资源为一体的综合性图书数据库。

江汉油田电子图书数据库的读者定位为江汉油田的内部员工,所有江汉油田的员工将可以通过江汉油田内部局域网或互联网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访问江汉油田的电子图书数据库。超级秘书网

为了能够使得电子图书数据库与传统纸书起到相互补充、相互带动的作用,江汉油田的电子图书数据库需要与现有的纸书管理自动化系统实现无缝连接。通过纸质书系统与电子书系统的互联和互检,读者将能够从纸书图书馆到电子图书馆进行自由的切换访问并获取相应的借阅、查询等服务。

电子图书库应该具备资源管理、系统管理、用户管理等主体功能,为了能够及时监控电子图书的借阅、流通和使用情况,电子图书库的管理平台需要提供相关统计功能,并能定期生产统计报告,以方便图书馆迅速了解图书借阅情况,并调整相应服务策略或进行相关决策。

用户管理方面需要实现两者管理方式,lp范围用户管理和非ip范围用户管理。资源管理方面可以设置相关的检索方式,读者可以通过系统检索电子图书,实现简单检索、模糊检索、全文检索、分类导航等多种检索方式,无论是从书号、书名、作者还是图书类别或图书内容等都可以实现查询。为了能够保证广大江汉油田员工能够第一时间获得更多好书和新书,电子图书库的图书资源需能够定期更新,更新后的资源能迅速上架。

石油科技论文篇3

2.紧紧围绕主营业务实施科技创新工程——长庆油田公司2009年科技工作综述刘海浪,宋广寿,韩东,韩会平

3.主营业务驱动创新管理模式攻关取得硕果陈韶生,陆福刚,陈本文,尉小明,张凌达

4.推进"大科技工程"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新疆油田科技进展概况岳新建,YueXin-jian

5.我国发展装备制造业的政策及石油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态势刘炳义,李宝功,郝鸿毅,丛强,朱景萍

6.地层电性质研究与电测井方法进展·之二山前构造挤压区石灰岩、泥岩电性质与电测井响应研究应用与进展欧阳健,ouyangJian

7.石油科技论坛地震数据采集记录系统的发展与思考易碧金,姜耕,高华,YiBi-jin,JiangGeng,GaoHua

8.长城钻探分支井钻、完井四大核心技术邓旭,DengXu

9.川东北地区深井固井技术综述龙嗣源,陈道元,马自伟,LongSi-yuan,ChenDao-yuan,maZi-wei

10.油田湿气计量方法及现场应用分析毛立群,maoLi-qun

11.石油企业软实力之六:团队执行力郝鸿毅,HaoHong-yi

12.石油企业软实力之七:文化管理力王柏苍,wangBai-cang

13.石油企业软实力之八:管理控制力郭恩静,Guoen-jing

14.石油企业软实力之九:业务拓展力石油科技论坛于春林,YuChun-lin

15.石油企业软实力之十:产融结合力金三林,白立青,JinSan-lin,BaiLi-qing

16.井筒质量监督的系统工程方法张晓成,孙学军,ZhangXiao-cheng,SunXue-jun

17.几内亚湾深海钻井风险分析及应对方法王锡洲,wangXi-zhou

18."成果推介"之推介

19.海上地震勘探综合导航系统HYDRopLUS(V1.0)

20.KZ-28型可控震源

21.BH56RDX-71-178型高孔密大孔径射孔弹

22.多极子阵列声波测井仪

23.德玛综合录井仪

24.耐高温螺杆钻具

25.ZJ70/4500DBt深井交流变频拖挂钻机

26.ZJ90/6750DB超深井交流变频钻机

1.石油企业软实力之一:战略制胜力郝鸿毅

2.石油企业软实力之二:科技创新力于春林

3.石油企业软实力之三:决策支持力郭恩静

4.石油企业软实力之四:人才开发力王柏苍

5.石油企业软实力之五:风险控制力金三林

6.低碳经济发展趋势与石油公司的对策杨艳,袁磊,赵星

7.石油企业应在发展低碳经济中有所作为穆献中,冯孝刚,张志强

8.四川盆地找到大油田的可能性分析王毓俊

9.地层电性质研究与电测井方法进展·之一油层电性质研究与电法测井解释方法的进展欧阳健

10.微破裂四维影像油藏精细监测技术及其应用朱庆忠,常颜荣,方国庆,李洪川

11.地面交联酸携砂压裂工艺技术开发及其发展方向吴月先,李武平,钟水清,段明峰,王强,张佩波,李枝林,钟雨师Http://

12.可视化技术在石油行业的应用及发展趋势周定照,柳进,罗强,黄朝斌,刘忠军,文涛

13.创新科技管理促进科技进步努力实现"152"发展目标刘金国,姚玉强,黄凤忠,伯广娟

14.以"原点管理"促动项目管理王少飞,李文宏,梁鸿军,张立荣

15.中国石油—石油高校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初探李志刚,陈平,诸林,彭军,潘清川,徐玲惠,王逊

16.俄罗斯油气工业上游合作项目投资环境及潜力分析冯方,许升辉,许敏

1.企业科技投入产出评价研究石油科技论坛刘亚旭,龚小军,田党宏,张建军,张代秀

2.影响企业研发投入产出效率的因素分析牛立全,niuLi-quan

3.企业的科技投入与投入的回报田党宏,tianDang-hong

4.石油企业R&D投入影响因素的研究蔡建华,袁磊,杨虹,CaiJian-hua,YuanLei,YangHong

5.全球油气产量趋势分析与预测张凤莲,李朝霞,陈焕杰,ZhangFeng-lian,LiZhao-xia,ChenHuan-jie

6.生物柴油技术中国专利分析赵星,由杰,张运东,李春新

7."新能源热"的"冷"思考张抗,ZhangKang

8.录井技术创新探讨刘志刚,LiuZhi-gang

9.实施绿色钻井的有关问题王建华,wangJian-hua

10.稠油开发的主导替代技术研究王学忠,wangXue-zhong

11.稠油热采水平井测试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阮林华,王连生,吴军,芦学患

12.浅议科技政策与制度建设赵明,Zhaoming

13.油田开发抗风险管理的思考与实践谭河清,李国然,顾永强,孙海红

14.油田基层单位科技管理的实践与认识邓卫东,Dengwei-dong

15.国际新兴能源产业发展的法律政策体系评析穆献中,muXian-zhong

1.中国油气勘探60年回顾与展望李国玉,LiGuo-yu

2.高歌奋进为油开道——中国石油钻井工程技术回顾、现状与展望苏义脑,周煜辉,黄洪春,SuYi-nao,ZhouYu-hui,HuangHong-chun

3.庆共和国60华诞愿石油业再创辉煌谢展,XieZhan

4.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国际管道工程总承包商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ChinapetroleumpipelineBureau

5.知难而进勇攀高峰为国争光——12000m钻机研制情况简介王进全,wangJin-quan

6.加快技术创新步伐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李家民,刘栓祥,LiJia-min,LiuShuan-xiang

7.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引领和支撑企业发展李崇杰,陈万友,LiChong-jie,Chenwan-you

8.狠抓人才、条件和制度建设提升自主创新和服务能力刘显法,LiuXian-fa

9.学习科学发展观探究科学方法论(之二)傅诚德,FuCheng-de

10.油气勘探项目投资决策的风险分析杨祺,曹阳,tangQi,CaoYang

11.提高海上老油田开发效果的措施初探邱昆,QiuKun

12.油气井口换阀作业安全保障技术李长忠,马发明,马骏,梅宗斌,刘绘新

13.稠油开采技术专利战略分析汤琦,王洁雯,钟宏,tangQi,wangJie-wen,ZhongHong

14.科技项目管理创新的思考夏兰,XiaLan

15.建设好知识产权优势培育企业李静,LiJing

16.石油科技论坛国外降低勘探成本与提高勘探效益的一些做法江怀友,李治平,郭建平,孙乃达,姜龙燕,齐仁理

17.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2008年自主创新重要产品目录系列介绍(之四·采油领域)桥式偏心注采装置刘合

18.蒸汽驱抽油泵梁兴

19.压裂排液作业的气举管柱李勇

20.柔性转向剂罗健辉

21.优化抽油机井系统设计软件(opRS)吴国栋

22.功图法油井计量装置李楼楼

石油科技论文篇4

英文名称:JournalofoilandGastechnology

主管单位:湖北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长江大学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湖北省荆州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0-9752

国内刊号:42-1273/te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9

期刊收录:

Ca化学文摘(美)(2009)

CBSt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pж(aJ)文摘杂志(俄)(2009)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石油科技论文篇5

关键词:石油洧水石漆石脂水火油沈括

我国人民发现和使用石油的时间为世界最早。始于何时,据稽考,至迟在三千多年前就已开始。最早发现石油的记录源于《易经》:“泽中有火”,“上火下泽”。泽,指湖泊池沼。“泽中有火”,是石油蒸气在湖泊池沼水面上起火现象的描述。此书在西周时(公元前十一世纪至公元前771年)已编成,距今三千多年。

最早认识性能和记载石油产地的古籍,是一千九百年以前东汉文学家、历史学家班固(公元32-92年)所著的《汉书・地理志》。书中写道:“高奴县有洧水可燃”。高奴县指现在的陕西延安一带,洧水是延河的一条支流。这里明确记载了石油的产地,并说明石油是水一般的液体,可以燃烧。

最早采集和利用石油的记载,是南朝(公元420-589年)范晔所著的《后汉书・郡国志》。此书在延寿县(指当时的酒泉郡延寿县,即今甘肃省玉门一带)下载有:“县南有山,石出泉水,大如,燃之极明,不可食。县人谓之石漆”。“石漆”,当时即指石油。晋代(公元265-420年)张华所著的《博物志》和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的《水经往》也有类似的记载。《博物志》一书既提到了甘肃玉门一带有“石漆”,又指出这种石漆可以作为油“膏车”(车轴)。这些记载表明,我国古代人民不仅对石油的性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而且开始进行采集和利用了。

我国古代人民,除了把石油用于机械外,还用于照明和燃料。唐朝(公元618一907年)段成武所著的《酉阳杂俎》一书,称石油为“石脂水”:“高奴县石脂水,水腻,浮上如漆,采以膏车及燃灯极明。”可见,当时我国已应用石油作为照明灯油了。随着生产实践的发展,我国古代人民对石油的认识逐步加深,对石油的利用日益广泛。到了宋代,石油能被加工成固态制成品-石烛,且石烛点燃时间较长,一支石烛可顶蜡烛三支。宋朝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公元1125-1209年)在《老学庵笔记》中,就有用“石烛”照明的记叙。

石油还是我国古代最早使用的药物之一。明朝李时珍(1522-1596年)的《本草纲目》曾经记载,石油可以“主治小儿惊风,可与他药混合作丸散,涂疮癣虫癞,治铁箭人肉”。

早在一千四百年以前,我国古代人民就已看到石油在军事方面的重要性,并开始把石油用于战争。《元和郡县志》中有这样一段史实:唐朝年间(公元578年),突厥统治者派兵包围攻打甘肃酒泉,当地军民把“火油”点燃,烧毁敌人的攻城工具,打退了敌人,保卫了酒泉城。石油用于战争,大大改变了战争进程。因此,到了五代(公元907~960年),石油在军事上的应用渐广。后梁(公元919年)时,就有把“火油”装在铁罐里,发射出去烧毁敌船的战例。我国古代许多文献,如北宋曾公亮的《武经总要》,对如何以石油为原料制成颇具威力的进攻武器――“猛火油”,有相当具体的记载。北宋神宗年间,还在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设立了军器监,掌管军事装备的制造,其中包括专门加工“猛火油”的工场。据康誉之所著的《昨梦录》记载,北宋时期,西北边域“皆掘地做大池,纵横丈余,以蓄猛火油”,用来防御外族统治者的侵扰。

此外,我国古代在中,开始使用石油产品沥青,以控制火药的燃烧速度。这一技术,比外国早了近一千年。

最早给石油以科学命名的是我国宋代著名科学家沈括(1031~1095年,浙江钱塘人)。他在百科全书《梦溪笔谈》中,把历史上沿用的石漆、石脂水、火油、猛火油等名称统一命名为石油,并对石油作了极为详细的论述。“延境内有石油……予疑其烟可用,试扫其煤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自予始为之。盖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石油”一词,首用于此,沿用至今。沈括曾于1080-1082年任延路经略使,对延安、延长、县一带的石油资源亲自作了考察,还第一次用石油制成石油炭黑(黑色颜料),并建议用石油炭黑取代过去用松木、桐木炭黑制墨,以节省林业资源。他首创的用石油炭黑制作的墨,久负盛名,被誉为“延州石液”。事实证明,我国有大量的石油蕴藏,石油和石油产品不仅自给有余,还出口国外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确实“生于地中无穷”,并“大行于世”。九百年前,我国人民对石油就有了这样的评价,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尤其是对未来石油潜力的预言。更是难能可贵的。

我国古代人民采集石油有十分悠久的历史,特别是通过钻凿油井和气并来开采石油和天然气的技术,在世界上也是最早的。晋代张华所著的《博物志》记载了四川地区,从两千多年以前的秦代就开始凿井取气煮盐的情况。“临邛火井一所,纵广五尺,深二三丈”,“先以家火投之”,再“取井火还煮井水”。据载此法效果大,省事简办,“一斛水得四、五斗盐”,比家火煮法,得盐“不过二、三斗”,显然火井煮盐,成本低,产量高,被认为是手工业的一项重大发展。当时凿井是靠人工挖掘,公元1041年以后,钻井用的工具有了很大改进,方法也有所更新。据《蜀中广记》记载,东汉时期,“蜀始开筒井,用环刃凿如碗大,深者数十丈”。据古籍记载,古代在陕西、甘肃、新疆、四川、台湾等省发现了石油矿。据《台湾府志》记载,清朝咸丰十年,台湾新竹县发现了石油,一个名叫邱苟的人,挖坑3米,每天收集6公斤左右石油,并用其点燃手提马灯。

我国明代以后,石油开采技术逐渐流传到国外。明朝科学家宋应星(生于1587年,江西奉新县人)所著的科学巨著《天工开物》,把长期流传下来的石油化学知识作了全面的总结,对石油的开采工艺作了系统的叙述。全书18卷,图文并茂,出版于明末崇祯十年,即1637年,是当时世界上仅有的一部化学工艺百科全书。它的问世,使后者难以继了。书中记载,不但反映出丰富的化学知识,亦反映出当时的化学工艺生产水平。我国古代石油开采的许多技术环节和技术项目,皆有赖于此书而得以流传。该书十六世纪传到日本,1771年的日本翻刻本受到日科技界的注意。十八世纪传到欧洲,十九世纪上半叶起,陆续出现了欧洲文节译本,1869年出现了比较详细的法文节译本。二十世纪后半叶以来,全部被译为日、英、俄文,成为世界科技史的名著之一。难怪有的国家石油技术资料也公认,我国早在公元1100年就钻成了1000米的深井。说明在那时,我国的石油钻井技术就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

参考文献:

[1]《石油!石油!!石油!!!》[n];中国财经报;2004年.

石油科技论文篇6

关键词:Dea模型国内外石油公司投资效率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能源竞争日益激烈,成本不断飙升的压力迫使各国石油公司不断调整投资思路,在增加投资额的同时,更加重视投资效率。石油行业是一个资金投入高度集中的行业,同时也是一个高风险的投资领域,在面对种种风险和不确定因素时,提高投资效率,使有限的投资获得更大的收益,是规避投资风险,提高投资决策水平,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有效方式。

对于投资以及投资效率问题的研究,西方各国起步较早,并取得了卓越的成绩。Jorgensen将新古典生产函数引入企业投资函数中,承认资本和劳动投入之间替代的可能性,并运用连续时间的动态最优模型来描述企业的投资行为,产生了新古典投资理论,标志着现代企业投资理论的形成。此后,tobin(1969)提出的著名的tobin’Q理论以及后来modigliani和milier(1958)在企业微观投资领域提出的mm定理,都对投资理论进行了完善。

国内对企业投资效率的研究相对较晚,但Dea方法在投资效率分析中的应用发展较快。崔鸥晔(2008)对Dea模型在企业绩效评价中的应用进行综述。王坚强、阳建军(2010)运用Dea方法对房地产企业投资效率进行了分析评价,并证明了其可行性和有效性。谭志国(2004)基于Dea方法对汽车工业企业投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达到Dea有效的可行措施。另外,利用Dea方法对电信、保险、银行等行业投资效率的研究也比较多,Dea方法在企业投资效率测度中的应用日趋成熟。然而,Dea方法在石油行业中的研究还比较少。目前,对石油公司投资问题的研究多是从理论角度进行论述。王利民(2009)以中原油田为例,对提高石油公司投资效益进行了理论探讨。韦方娥、冯广平、钞彩云(2011)对国内外大型石油公司的投资战略、规模、结构和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我国石油公司应提高原油自给率,增加上游投资比例。董翠、戴勇等(2010)着重对国外大石油公司的投资特点进行了分析,发现勘探、收购获得新增储量以及注重风险控制和资产多元化是其重要特点。在具体化的测量方面,侯凤华、张在旭等(2001)用Dea方法对6个油田的投资效果进行了科学评价。罗东坤(2002)以净现值法为基础建立了油气勘探投资经济评价的数学模型,为勘探投资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刘金兰、陈丽华等(2005)基于模糊决策理论构建了适合石油公司特点的投资组合优化模型,为组合投资决策提供指导。安贵鑫、彭修娟等(2009)用Dea方法构建了石油企业开发效率评价的理论模型,并对中石油下属7家油田的效率进行了分析,为石油开发评价提供了新途径。

通过分析发现,Dea方法在企业投资效率的分析中得到广泛应用,其模型本身也逐步完善,但其在石油行业中的研究相对较少。目前对石油公司投资效率的分析主要侧重于理论分析,Dea方法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国内几个油田上,较少结合国外大型石油公司进行对比分析,缺乏一定比较性,这不利于我国石油公司发现自身不足,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因此,本文试图打破地域限制,应用Dea方法对国内外九大石油公司的投资效率进行分析研究。

二、Dea模型及其特征

数据包络分析(简称Dea),是由著名运筹学家a.Chanres、w.w.Cooper和e.Rhodes从1978年开始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系统分析方法。在要素规模报酬不变的前提下,CCR-Dea模型对DmU(决策单位)的技术效率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Banker、Charnes和Cooper提出BCC模型,认为技术效率可以分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

(一)CCR-Dea模型

CCR模型是最基本的Dea模型,它可以用于评价决策单元之间的综合相对有效性,包括规模有效和技术有效。具体公式为:

式中,θ为技术效率;xj为DmUj的投入要素集合;yj为DmUj产出要素集合;λj为重新构造的有效决策单元组合中第j个决策单元的组合比例;x0、y0分别表示DmUj0的投入向量和产出向量;s-和s+为松弛向量;n为决策单元个数。

CCR-Dea模型有三种经济含义:(1)决策单元既达到规模有效,又达到技术有效。此时决策单元Dea有效,相应的要素组合达到最优,即最优值θ=1,且s-=s+=0。(2)决策单元规模有效或者技术有效。此时决策单元Dea弱有效,相应的在技术或者规模上存在改善的空间,即最优值θ=1,且s-≠0或s+≠0。(3)决策单元既未达到规模有效,也未达到技术有效。此时决策单元为非Dea有效,即θ

另外,对于非Dea有效的决策单元,我们可以通过测算K(K=λj/θ)值来判断决策单元的规模收益,从而对其投资规模进行适当的调整。具体有以下三种情况:(1)规模收益良好。此时K=1,投入规模较恰当。(2)规模收益递增。此时K1,投入规模偏小。

(二)BCC-Dea模型

CCR模型只能对决策单元的整体效率进行分析,如果想要对决策单元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就需要对其整体有效性进行细致的划分,在此基础上分析决策单元的问题,从而更好地找到解决办法。对于非Dea有效的决策单元,BCC模型可以对整体效率进行区分,具体评价其纯技术有效性和规模有效性。其模型构成相对简单,只需在CCR模型中加入凸性约束条件∑λj=1即可。

上式中,如果σ=1,则说明决策单元是纯技术有效的,在这种情况下,投入与产出的配置比例合理;否则,则为纯技术无效。纯技术效率乘以规模效率等于技术效率,在知道纯技术效率的情况下,很容易计算出规模效率。

三、评价指标的选取

运用Dea模型对决策单元的投资效率进行评价时,对投入产出指标的合理确定是进行分析的前提和基础。根据投资效率最优原则,即投入最小产出最大,在选取指标时,投入应越小越好,产出越大越好。

1.投入指标。石油产业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投入的要素有很多,基于数据的可得性和前人的研究经验,本文选取了以下要素作为石油产业投资效率评价的主要投入指标:投资总额、职工总数、主营业务成本、固定资产净值。

2.产出指标。鉴于石油行业的特殊性,对石油企业产出的衡量不仅包括财务绩效方面,还应包括资源的产出量。因此,在数据可得基础上,本文将销售收入(主营业务收入)、原油探明储量、天然气探明储量作为主要产出指标。

3.数据来源。本文主要对国内三家主要石油公司和国外六家石油公司2009-2012年的投资效率进行对比分析,数据来源于各公司年报、国泰安数据库。

四、投资效率评价及有效性分析

为提高数据分析的准确性,将收集的原始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使数据分布均衡。

数据归一化后,决策单元形成的前沿面总体形状不变,对最后的评价结果不会产生影响。实证结果如表1至表4所示。

(一)整体效率分析

整体效率(技术效率te)有效即效率值为1,具体是指公司在现有投入要素一定的情况下,产出量最大,实现投入与产出的最优组合,达到生产的最理想状态。反之,各要素利用没有达到最优状态,存在投入资源浪费现象。从表1可以看出,国内三大石油公司的整体效率处于波动状态,效率值略有下降趋势,说明我国石油公司的投入产出并不稳定。相比较而言,国外石油公司的整体效率较稳定。从2009年到2012年,埃克森美孚、Bp和道达尔一直保持整体效率有效,实现了资源要素的有效利用,壳牌、雪佛龙、埃尼集团虽然在初期未达到整体效率有效,但是处于不断优化的阶段,最终实现了整体效率有效。

(二)纯技术效率分析

纯技术效率是整体效率在剔除规模效率的影响后得到的,其反映的是技术对公司生产经营的影响,即在给定产出的情况下,利用先进技术最大程度节约投入要素的能力。对国内石油公司而言,2009-2012年,中海油的纯技术效率值为1,实现纯技术效率有效,即充分实现了利用现有投入得出最大化产出的目标。中石油、中石化相对欠缺,但是整体上企业对于技术人员以及科研经费方面实现了纯技术有效,企业对于生产技术或方法的利用情况较好。对国外石油公司,其纯技术有效性明显优于国内石油公司,除壳牌和埃尼集团在2009年未达到纯技术有效外,其他石油公司都实现了产出一定时,投入最小的目标。

(三)规模效率分析

规模效率反映的是公司规模是否处于最优状态。如果公司规模处于最优状态,那么效率值为1,此时所代表的意思是,企业在当前的投入规模下,经营效率最优,经营效益最好。若效率值小于1,那么企业未达到规模效率有效,在当前投入水平下要想达到经营效益最优,就必须增加或者缩小投资规模。从表3可以看出,国内三大石油公司规模效率与国外相比波动较大,2009-2012年中石油、中海油呈下降趋势,中石化变动虽然较其他两家公司小,但是也处于不稳定状态,这或许与中国石油公司近几年来采取的积极走出去战略有关,国内大型石油公司为落实走出去战略,大量进行海外并购,扩大公司海外规模。规模的扩大在短期内无法产生积极的产出,投入与产出处于非最优组合状态。相比较而言,国外石油公司规模效率变化较稳定,除埃尼集团的效率值一直处于增长阶段,最后实现了规模效率有效外,其他几家石油公司基本上实现规模有效。这在一方面是由于国外发展较早,投入与产出达到了相对稳定的状态,因而其规模效率值不会有太大的变动。

从表4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处于规模效益递增或规模效益不变阶段。埃尼集团和中海油规模相对其他石油公司而言稍小一些,其规模效益递增表明企业规模还有增大的空间,在既定产出的情况下,因为投入要素较少,实际产出未达到最优目标。

五、结论及建议

本文运用Dea模型选取国内外主要九大石油公司,对其投资效率进行综合评价。评价指标的选取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原有传统财务指标进行企业投资效率评价的缺陷,得出结论如下:(1)2009-2012年国外石油公司效率值变化稳定,而国内石油公司变化波动较大。国外石油公司投资效率明显好于国内石油公司,我国石油公司需要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2)国内石油公司纯技术效率与国外相比变动差异大,说明企业在技术与管理方面存在许多不足。(3)国内石油公司规模效率值有递减趋势,投入规模与产出未达到最优。

结合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建议:(1)做好投资规划管理。首先,要完善内部投资管理机制,进行决策层次的划分,在集团总部进行投资总体方向指导的同时适当放权,使子公司等可以根据自身所处环境和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并明确各成员的职责以及决策范围,保证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和可实施性。其次,在投资规划管理中要明确投资方向、投资结构等问题,积极借鉴国外石油公司发展经验,在油气资源需求增加但资源量有限的情况下加大对上游油气勘探开发的投资,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开拓国际市场。(2)加大专业化科技投入,提高科技人员的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我国石油公司对科研总投入量较大,但是由于我国石油公司在很大程度上受行政因素的影响,投入决策权集中在上层,无法很好地了解实际的技术需求导致科技投入方向的失误,造成资金浪费。因此应加大专业化科技投入,提高基层员工的积极性,并注重提高员工的创新能力和研发能力。(3)注重规模效益。近年来,我国石油公司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积极进行海外石油开发和并购,这是我国石油公司持续发展和保证能源需求的必经之路。但是在此过程中不能只关注规模的扩大,还要考虑成本和效益问题。要充分利用与国际石油公司合作的机会,获得海外开采机会,分散投资风险;对于海外并购要注重并购对象的可盈利性并加强企业的整合,确保投资效益。X

参考文献:

1.崔鸥晔.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及其在绩效评价中的应用综述[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8,8(7).

2.王坚强,阳建军.上市公司投资效率研究[D].中南大学,2009.

3.谭志国.基于Dea的汽车工业企业投资有效性分析[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4,(6).

4.王利民.石油企业提高投资效益探讨[J].经济师,2009,(3).

5.董翠,戴勇等.国外大石油公司上游投资特点与启示[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10,(5).

石油科技论文篇7

关键词:双语教学采油工程实验教学教学模式

采油工程是石油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主要内容包括井筒多相管流,人工举升,注水、压裂、酸化措施,复杂条件下的开采技术,完井方案设计,和采油工程方案设计等内容。课程所涉及的内容、难点多,课程体系复杂,且相关知识技术发展迅速,更新很快。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家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石油工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随着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三大油公司积极发展海外业务,国际市场得到极大拓展,对人才的需求也更加趋向于复合型。此外,部分发展中国家派遣大批留学生来华学习相关的石油专业知识,以培养自己的石油技术人员。为了适应新形式下石油工业对人才的需求,各大石油高校纷纷开设双语教学课程,在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加强学生语言交流能力的学习,以期培养出适应油田实际,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一、采油工程双语教学的目的

双语教学(Bilingualteaching)是双语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指采取两种语言的教学,具体是在教材使用、课程讲授、考试等教学环节中同时使用外语(主要为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进行部分或全部的教学活动。英语作为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通用语言在当今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中愈来愈显示其重要作用。我国传统的外语教育偏重于语法,而忽视了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不能适应时展的新要求。高等学校双语教学正是冲破了原有的外语教育模式和专业课教学模式,使学生能有效掌握学科专业术语和英语表达特点,了解世界科技的前沿、最新的成果、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培养英语思维能力,阅读和翻译英文专业资料,并在学科专业英语中运用自如。

世界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全球一次性能源消耗的高速增长,能源需求已成为全世界各国关注的主题。特别是我国,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拉动能源特别是石油需求迅速增长,然而国内的石油供给已不能满足消耗的需求,自1993年成为原油净进口国以来,到2002年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因此以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等国内石油单位均已在广泛开展国外油气资源的业务拓展,比如协同开发油田区块甚至直接购买油藏的开采权等等,建立国内外两种资源同时开发的发展战略。在国际交流合作越加重要的大趋势下,使得石油高校必须培养出面向世界,了解国际形势,专业知识基础扎实且能够进行对外交流的复合型石油工程人才。

采油是石油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主要研究油田开采过程中根据开发目标通过生产井和注入井对油藏采取的各项工程技术措施,它所研究的是可以经济有效地作用于油藏,以提高油井产量和原油采收率的各项工程技术措施的理论、工程设计方法及实施技术。所以无论是对于现场生产,还是对其相关开发技术的学习,这门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采油工程双语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在专业上使学生有效掌握采油工程技术的相关知识与技能,理解采油工程各个工艺技术的原理与定律,并且及时了解本学科领域的最新前沿动态,加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此外,以双语教学为途径帮助学生掌握采油技术、增产措施等多方面的专业外语词汇、概念以及专业原理,使学生能熟练运用外语阅读学科专业文献,形成学科的外语思维,尽可能达到用外语进行学术交流的水平,方便日后工作或者研究学习时参与学科专业领域的国际交流与互动。同时促进学生与社会的融合,使其更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和激烈竞争的需要,在中国的国际合作和交流日趋频繁的环境下,争取为学生奠定扎实的基础,为日后工作学习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采油工程双语教材的选用

选取合适的教材是保证采油工程双语教学质量的基础,目前国内没有采油工程课程统一的“双语教学”教材,因此需要从相关的英文教材当中进行选择,针对教育对象主要面对石油院校本科学生的状况,教材主要应该考虑理论体系分布、内容深度、专业覆盖范围、应用实例等几个方面。选用的教材还需要适宜的英语难度和专业难度,不易过难。经过对国内外相关教材的反复对比选择,由michaelJ.economides主编的petroleumproductionSystems及BoyunGuo主编的petroleumproductionengineering,aComputer-assistedapproach在各方面均比较适合作为本课程的主要教材。书中覆盖了采油工程的基本内容,英文语句自然、易懂,知识点分布合理,同时原理及相关现场应用均有涉及,适合系统学习采油工程相关知识及理论。

除此以外,鉴于国内外石油背景及开发技术有较大的不同,如人工举升方式、稠油的开发开采措施等,所以需要综合考虑本国特色,教师也可以补充适当的学习辅导资料,将中文教材与英文教材相结合用于学生教学,使学生在与国际采油行业接轨的同时,能够了解中国油田实际开发的特点,为以后尽快适应开展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实施采油工程实验的双语教学

采油工程实验采油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实验课程主要包括垂直管流实验、有杆泵泵效实验及裂缝导流能力实验三项内容。在采油工程的教学工程中加入实验课程的双语教学,可以有效的增强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特别是通过对各种实验设备近距离的接触以及使用,掌握实验的原理和结果,例如在垂直管流实验中让学生观察并用英语描述井筒多相流动的现象,以增加学生对井筒多相流动型态的感性认识,因为这些现象在实际的生产井中是无法直接观察到的,而且课堂教学时也很难用简单的语言将其描述清楚。另外,增强学生运用计算机的能力,根据英文指导书,将实验流体的流量由计算机采集和保存,从而可以用计算机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学生通过做实验,既增加了对实验现象的感性认识,又能提高运用计算机的能力。

在实验环节的双语教学可以让学生将课本上学习到的知识与其相结合,并且建立直观印象,通过读、说、听、用、写等,能真正做到专业外语从“学”到“用”的转变。

四、采油工程双语教学的模式

双语是个非常复杂的语言、文化和社会现象,所以双语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同于传统的专业课程教学和英语教学。属于双语教育的现象有很多种,而且每种都有自己的特殊性,涉及学习者类型(语言多数群体还是语言少数群体)、教学使用的目标语(多数群体语言还是少数群体语言)、教育目标(种族同化还是语言丰富)以及不同的语言目标(单语还是双语、双文化)等。笔者认为对于采油工程课程而言,其双语教育是应该学会用一个简单的标签概括一个复杂的现象。因此,应该根据采油工程的课程内容、学生特征及双语教学需要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及手段,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外语水平提高和学习能力发展。

首先,需要建立专业意识,教师应全面解释国际和国内石油工业的发展历程以及采油工艺发展现状,使学生了解采油工程在石油工业中的应用及重要地位,懂得如何应用现有的知识熟悉和掌握该课程,并且能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做到活学活用。

此外,要制定良好的教学计划,以教学大纲为出发点,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课程内容和阶段性目标,并做出课程教学各环节和内容的合理安排,细化各个章节的教学内容,并针对相关的知识点和难点进行教学规划,以上环节均需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进行修正和改进。另外,还要灵活采用多种考核、考试形式,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注重双语教学实效。遵循“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外语认知水平,选择相应的方法和手段组织教学。如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学方法和手段远远高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无疑是拔苗助长,结果适得其反。

再次,在教学方式上,我们还要灵活使用教学方法和手段,例如在讲述有杆抽油泵、电潜泵以及螺杆泵等各种举升方式的原理时,可采用Flash或者录像进行演示,这样直观的方式学生可以很容易掌握理解相关理论,同时还避免了理论学习的枯燥,这是仅采用板书和文字解释所难以达到的。

最后,建立合理的考核模式。为保证教学质量,应建立与采油工程双语教学相适应的考核制度。比如可根据专业课程的特点,采用课上提问、实验环节、实际生产案例分析以及期末考试等相结合的方式,课上提问鼓励学生用英文进行回答,增强英文交流能力,实验环节可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生产案例分析则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应用能力,期末考试的试卷课选择全英文题目,在考核专业知识掌握水平的同时进一步促进学生的英文能力。

五、结论

世界石油工业的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使得石油高校面临国际化合作交流的挑战,石油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是和国际接轨最为有效的途径和手段,作为其中的主干专业课程,采油工程的双语教学是一个长期的,需要逐步的完善的系统工程,从教材的选择,教学的目标和手段,考核的方式都需要规范化、科学化,从根本上保证双语教学可持续发展。

只有坚持才实际出发,采用适度原则,专业知识与外语合理结合,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学生才能掌握基本的理论技术知识,建立前瞻性思维,并由此启迪巩固已知、探索未知和不断求新的精神,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国际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江厚顺.浅谈《采油工程》教学质量的提高[J].科技信息,2010,(7):534.

[2]谈多娇.高等学校双语教学的关键环节[J].教育研究,2010,(10):91-94.

[3]曾金胜.中国石油安全形势解析[n].人民日报,2004-9-16(16).

[4]张凯,张黎明,王建生.渗流力学双语教学实践探讨[J].现代企业教育,2010,(14):12-13.

石油科技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G2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6-0110-01

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和企业内部管理及对外宣传的重要平台,近年来报刊媒介在各类企业的关注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数量上来说,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各类企业报刊已达一万二千余种。相应地,随着企业报刊的蓬勃涌现,良莠不齐的现象也在所难免。这就在报刊质量上对相关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编辑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就是其中一个被广为关注的因素。

近年来,从事《长庆石油报》编辑工作的编辑大多来自非石油专业,要想做好石油报纸的编辑工作,成为一名合格的企业报编辑,我认为要从培养四种能力着手。

一、做好企业报编辑,要有较高的政治理论能力

作为企业报刊编辑,政治理论素质不可轻视。相对于政令政策直接的党报党刊来说,企业报刊编辑的理论素质更多时候体现得更为深入、更为内化。由于报刊定位的迥异,使得后者对于政治理论的宣传更多变现为感召劝导,润物无声。只有企业报刊编辑持续保持对党政方针的深入学习,使之达到沦肌浃髓的程度,才能在日常工作中时刻注意“用正确的理论引导人”,并将之运用得恰到好处。可以说,这是一个由内而外的过程。

这几年,长庆油田成为中国石油增长幅度最快的油气田,承担着向北京、天津、石家庄、西安、银川、呼和浩特等十多个大中城市安全稳定供气的重任,现为中国国内第二大油田。在快速发展时期,长庆油田在企业改制、医疗卫生、职工住房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这些决策的制定关系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油田职工生活的稳定。

编辑的认识过程需要有一个从“一般”到“特殊”并从“特殊”中领会新闻价值的过程。这就要求编辑对记者、通讯员的能力、素质、特点有基本的把握,能有效地与他们沟通,了解更多的事实,帮助他们发现新的立意。例如,长庆石油报社一位编辑在修改《找油的三件“传家宝”》一文时,感到原稿单纯围绕长庆油田的新科技展开论述,立意不新且技术性词语晦涩难懂,建议记者将长庆油田的科技工作者找油的过程形象地概括总结成“勇气、灵性、创新”这三个生动而浅显的词语。经过修改后的文章为读者详尽展示出科技工作者在被专家判了“死刑”的藏油区里应用“三件法宝”坚持不懈找油的过程。文章层次清晰,语言简练,获得2005年度陕西省企业报新闻二等奖。

统一企业思想、树立企业品牌、加强内部交流、促进对外传播是企业报刊自身定位的重要使命。而作为这一使命的理论执行者和具体实践者,企业报刊编辑必备的一个基本素质就是企业相关领域、相关学科的专业素养。恰如古人所说,“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只有根基扎得深广而稳健,才有枝繁叶茂、累累硕果的一天。

就笔者供职的《长庆石油报》而言,熟悉石油生产的各个环节并掌握相关的理论体系及具体参数是每位从业者任职的首要任务。否则,当基层稿件偶有疏漏甚至错误的时候,编辑将无法察觉,势必造成严重的事故。只有具备这样严谨的工作作风才能锻造出一个高素质的编辑队伍。同时,伴随着研究深入和学科发展,科技前沿日新月异,这也需要编辑对石油行业的各种前沿科技保持持续关注,切不可固步自封。

四、做好企业报编辑,要有栏目策划能力及创新能力

栏目是版面的灵魂。各个版面上不同定位、不同特色、满足不同读者需求的栏目,犹如报纸的一个个支点,形成了报纸的特色和个性。因此,编辑根据栏目的设置要求,在认真筛选与栏目相对应的好稿优稿外,还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栏目创新。

石油科技论文篇9

【关键词】石油工程地质水利水电勘察环境

在新千年,新世纪,虽然人类历史的第一页才刚刚翻开,但是以高科技主导的工业革命早已经开始轰烈进行。很显然,我们可以看到技术革命性的发展史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适应、相互协调以及相互影响的必然性结果,所以会存在很多不可调和的矛盾和表现性的冲突。而我们的石油工程地质学也一定会在这次革命的洪流中获得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石油工程地质勘查科学开始于二十世纪初,并且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再我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和长足的发展。石油工程地质主要是以研究社会石油工程建设和自然地理环境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科学。一般情况下,地质勘查工作和地质勘查可以解释为同义词,地质勘查的全称是地质勘查工作。指的是专注于对区域的地质地貌、地质层、岩石、矿物质、地下水的研究,并分析得出在不同条件情况下的结论,满足经济和国防等的建设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需求。如今,石油工程性的地质勘察早已是石油工程建设中的重要内容。最近二十几年来,大量的新技术、新办法不断出现,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运用,使得石油工程地质产生了一场技术革命,具体表现在许多方面:外业数据采集和信息整理、行业内的工作方法、程序以及质量测评标准等等都与以前相比发生了质和量的变化,大大不同于传统的石油工程地质。石油工程地质勘查是石油工程建设的基础,能否准确的勘查地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石油工程的效益。当然伴随机遇而来的是新的挑战,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的发展与对自然的破坏之间的矛盾愈发凸显,社会石油工程活动更加要注意与自然的和谐,不能以破坏自然生态系统为代价,所以这就要求地质勘查以及测评人员要严谨认真,承担起应尽的社会责任。

1石油工程地质勘测方法与原则

石油工程地质勘查的主要方法主要包括:地石油工程质地质测绘、石油工程地质勘测、地球物理勘测、石油工程地质测试、石油工程地质长期观察等等。在注意其有用性和和适用性的的基础上,结合自然地理环境和沿线的地质条件,并且坚持点面结合由浅入深的原则,总体运用遥感、全球定位系统、石油工程地质勘查与测绘、物探、钻探、原位测试、石油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测试等方法进行观测,为地质和施工做详细全面准确的信息。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石油工程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范围越来越广,传统的工作方法已经难以有效合理的解决这些问题,这就更要求地质勘查要朝规范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同时,在勘查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运用新的有效的技术和办法,尤其是要注意计算机技术在其中的使用情况,运用计算机技术不仅能够对资料信息进行细致精确地分析,以进行科学系统地管理,提高工作的效率,比如在绘制地质石油工程图以及质保统计分析,还可以模拟复杂的难以描述的演示过程,有利于制定出科学可行的实行方案,此外运用计算机技术还可以对已经设计好的石油工程设计方案进行施工模拟,并且做出合理的而评价结论,有利于石油工程使们能够地发现勘查盲区以及错误不足的地方,及时地修订方案,这样不仅可以节省很多资金,还可以节省很多人力和避免不必要的伤亡。

2石油石油工程地质勘察相关问题分析

2.1石油石油工程地质勘察的质量问题

总结地质勘查,可以看出明显地问题就是:石油工程概念模糊不清,勘查的重点内容不明确,没有针对性,方法落后或者不适宜;选定的石油工程地质分析所使用的理论、计算公式都与现实实际有比较大的不符,所适用的物理意义易混淆,不清晰;勘查报告里的地质条件不能够清楚地表达,重要的地质石油工程没有明确的界限,论证也而不能有力地反应提出的问题,问题漏洞或者结论性的错误,甚至有的没有报告结论或者没有充分地勘查就妄下结论。这些问题通常导致石油工程的审查批示工作不能够一步到位,拖拖拉拉,耽误建设时机,即使开工也会使得石油工程建设后患无穷,这种情况的后果难以想象。

2.2相关专业的理解问题

第一种情况是地质工程师没有广博的知识,对其他专业或者领域的内容没有比较熟悉的掌握,这就要求地质师领域专业的学习。第二种是设计施工等有关专业对石油工程地质的缺乏理解,比如:不明白地质却提出一些不实际的勘查要求,有些是由设计人员直接确定勘测的内容和范围,有的设计人员不懂地质领域设计出不切实际的石油工程计划,还有就是不能够尊重自然规律,强制施工,给自然地质结构带来破坏,造成严重的事故。经常可以看到事故一出,问题的责任就被顺理成章地推到了地质师的身上,让地质人员感到莫名其妙,甚是委屈。在这里引用在石油工程地质学界著名的专家孙广中的一句话:“事实上,在地质石油工程的实践活动中,脱离实际的例子很多,一般来说,地质石油工程中出现事故的绝大部分的原因是设计和施工没有联系实际情况,或者是没有弄清楚石油工程的地质情况就开始进行设计。如果没有了物质基础,则理论必然会做出错误结论。”

潘家峥等专家前辈早已经强调过地质学水工,水工学地质,充分地表明专业之间的互相渗透和交叉性,这些前辈早就给我们指明了关键之处,主要还是要看我们的实际行动了。

2.3勘测周期不合理的问题

其实我们都应该知道,从石油工程地质的勘查到地质报告的上交需要一定的时间的即一定的周期。但是缺乏这些常识的例子还是存在的,比如:缺乏前期的对于石油工程建设的基础性的研究,但是一经达成项目就要要求马上写出地质报告;还有些石油工程刚刚提交了可研究性报告,就被要求立刻提交初设报告。这些情况一般多出现在地方性的小型石油工程中,国家性的大型石油工程几乎没有这种不严谨、不负责的懈怠的现象。没有充足的研究周期会使得石油工程设计的地质条件不清楚,造成投资难以控制,施工时问题重重,多次修改或者重新制定方案,以及对于承包商的巨额赔款等严重的后果。还有可能为后来的安全问题埋下隐患,造成重大的石油工程事故。

2.4规程规范的问题

在石油工程建设的是否规范、符合规定这一问题上不合理现象还是很多,甚至出现混乱的场面。例如:在设计阶段,水利系统和水电系统具体内容是不一样的,其相应的规程规范也是不一样的。经过约十年的编写与不断地报批,在一九九九年国家才颁布了相关的标准《水利水电石油工程地质勘察规范》,由于我国在勘测的程序以及应用新的技术水平上都已经明显地差当代的发展的一大截儿,所以这个颁布还是不免会很难把握、实施并发挥应有的作用。还有一部让人比较困惑的国家办不到的相关标准《岩土石油工程勘察规范》,这是一部并不完全符合水电水利的实际情况,可是国家建设部的石油工程勘测的督导机构将此文件作为对水利水电进行勘察的质量检查的根据,这使被勘测的单位需要准备两套符合规定的地质报告来应付审查与检查。我国的实际情况是关于地质勘察规范出台所需要的时间很长,从制定到确立是需要一定的周期的,根本不能满足石油工程建设应该遵守的什么样的规范。自从水电和水利分离以后,虽然石油工程地质的工作性质在专业上是没有改变的,可是却依然有不同的勘查程序以及技术标准,我们不能让这种情况持续下去,这样不利于水电事业的长足发展,所以要急迫地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或者协调方案。

2.5人才问题

只有高水平高素质的地质师才能对于石油工程建设的勘查得出高质量高水平的地质分析结果和报告。其准确度以及深度都是难得的。想要培养一个地质专家,具有石油工程分析能力的能够应对复杂地质问题的真正的地质专家是极其不容易的。地质学科一直是比较冷门的专业,出了特别的爱好,一般的学生是不会选择这样的专业,这就导致学生源少,想要人才辈出就是难上加难,所谓的两三年的加强型培养即通过两三年的的集中专业培养就有会有真正的精通地质的人才是绝对不可能的,没有至少十年的时间,没有大量的实地考察研究以及实践的指导、自身的敬业爱业的精神,是不可能有真正的地质师的,还要坚持理论和实际相联系,其他相关的学科的交叉性学习和渗透。可以这么说,培养一名真正的地质师的难度远远超过培养教授、研究员或者博士。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对地质师的要求也是逐渐提高,其中不得不说的是跨多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满足国家的石油工程建设项目。当代竞争的本质就是人与人之间、人才与人才之间的竞争,所以要想地质科学获得长足发展,满足国家的发展需要和竞争的需求,就要以培养复合型地质师为战略目标。我们的勘测队伍要逐步地有计划地走向国际市场,学习先进的技术经验、借鉴优秀的理论成果,进行学术交流,推动和理论创新,实现进一步的发展。此外,我们还需要注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人才资源的开发。

2.6技术管理问题

在对石油工程地质勘察质量的控制上,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对技术进行管理。最近几年来很多单位所提交的勘察设计报告并不是地质师亲自写的,编写报告的人员中也没有地质专家来负责,或者地质报告没有院级地质负责人审查把关,报告和图纸中的错误较多。这种情况给总院增加了审查难度,同时也有损勘测设计单位的质量和水平形象,还会延误石油工程报批的时机。当然也有上级单位石油工程审查把关不严,助长了这种技术责任心不强的现象。

2.7其它问题

没有足够的前期投入,有些地方部门长期拖欠勘测经费;体制问题,市场竞争不规范,非水利水电勘测单位从事水利水电勘测工作存在工作方法、技术要求和石油工程地质评价等方面的差异;勘测工作经费仍然按落后的实物工作量计算,造成多勘探多争钱,地质分析多出力多赔本的事实上的不合理现象,长期以来得不到解决。勘测技术的科技含量低,新技术新方法投入少,不能满足现代石油工程技术发展的要求。

3解决问题的对策

解决问题首先要分清责任。规程规范和部分技术管理方面的问题应该由总院负责;勘测周期不合理,前期工作投入不够等问题应该是地方部门或者计划部门负责;质量、人才、相关专业的协调等问题自然应该由勘测设计单位负责;其它问题大家都有责任,但主要还是取决于大环境。

责任分清楚了,落实到要有人来抓,所有问题虽然我们不敢说都能很好地得到全面解决,但至少可以前进一大步。最可怕的是大家都在畅谈必要性重要性,结果都是纸上谈兵,没有实际行动。笔者在这里也就是夸夸其谈而已,不可能提出可以操作的具体解决方案,这种方案也不该我们提,该谁提?当然应该是谁负责抓,谁就提方案追落实精指挥勤检查,最终归结到谁领导的关键问题上。到此为止,我们的对策就算出台了。

其实,我们这里列出来的众多实际问题,本质上和深层次的是体制和机制问题,需要通过改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随着勘测设计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新技术与旧管理的冲突,老观念与新思想的交锋,既是矛盾又是改革的动力,这是不难理解的。

坚持一切从客观地质实际出发,并做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即辩证唯物论观点。坚持采用系统分析和综合评价方法,即整体论观点。坚持依靠石油工程经验与创造性思维的积极贡献,即经验支持论观点。如果石油工程地质勘查工作者和管理者们能够把握与运用这样的唯物主义实践理念,就能够做出公正、科学、可靠的石油工程地质决断。作为地质师,既要尊重事实,坚持真理,实事求是,还要努力学习,开拓进取,勇于创新,更要勤于实践,不迷信权威,不违心唯上。只有这样石油工程地质勘查事业才能永葆生机。

参考文献

[1]陆然.浅谈民用建筑石油工程地质勘察[J].科学之友,2010(10)

石油科技论文篇10

石油工程专业就业前景很好,毕业生主要到石油工程领域从事油气钻井与完井工程、采油工程、油藏工程、储层评价等方面的工程设计、工程施工与管理、应用研究与科技开发等方面的工作。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数学、物理、化学、力学、地质学、工程科学的基础理论和与石油工程有关的基本知识,受到石油工程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进行油气田钻井、采油及油气开发工程的设计、施工、管理以及初步的应用研究和科技开发的基本能力。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石油企业人员的不断更新,在石油生产管理与技术应用方面,将需要大量的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因此,石油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在石油生产企业具有较大的就业空间。

(来源:文章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