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学生求职论文十篇大学生求职论文十篇

大学生求职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8:22:28

大学生求职论文篇1

1.文学理论的教学需要

大学语文是为学生的文学理论知识做存储的最重要的时期,恰当的文学知识存储对学生作品鉴定能力的提高和个人人文素质的培养都有着积极作用。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堂的授课核心在于引导学生客观、正确地把握作品,感官、细腻的分析作品,形成系统的文学理论体系。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堂的主要授课方式包括以文学理论为线索引导,以生动、形象、具体的阐述性语言为铺垫,将文学理论的精华贯穿于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堂的始终。正确的大学语文文学理论教学注重对作品语言和文字特色的分析以及对文学理论系统、全面、多角度的贯穿,以便于高职高专学生更好地接受大学语文课堂,然而现阶段中的高职高专语文课堂往往只对第一点有所重视而忽略了第二点的重要作用,这种错误的教学偏好使得高职高专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过于受到局限,不能前后贯通,一气呵成,语文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学生的文学鉴定水平得不到提高。因此加强高职高专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理论系统性的贯穿,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素养和文学鉴定水平都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2.文学在社会现状中的需求

在当今社会中,对于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伴随而来的,是要求我们要在学生学校阶段提高其自身素质,让学生达到在社会需求中的基本素质水平要求。而学生的文学素养从根本上决定了其自身的素质,从学生的实习面试,到工作之间的基本交流,都基本的文学素养为其奠定基础,用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以及人与人沟通中的表达。在高职高专中,对于大学语文的短板,更加明显的体现了出来。在高职高专学校中,普遍存在一种氛围,注重专业学科的学习,而轻视这种最基础性学科的学习。在原本缺乏文学知识的基础上,又不主动接受大学语文教育。学生对大学语文学习的积极性的缺失,则对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高要求要求,一方面,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给予他们在文学上的熏陶,让他们获得精神上的启迪,与审美上的提高;另一方面,则是让学生认识到大学语文对其的重要性,让其主动接受,并学习。面对社会的现状,大学语文的文学理论教学,是我们必须正视的问题。

二、高职高专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理论教学现状

1.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材

新编《大学语文》为了避免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枯燥、乏味和单一,采取减少写作练习,降低对文史知识的集中性重视,采用便于学生理解文体结构达到丰富教学内容的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学科的单一性,但也导致了学生不能以历史时间和作者作品为线索贯穿到整个语文学习中。语文模块支离破碎,学生对流派、风格、思潮等历史潮流不能做前承后接的分析和理解,使得语文的系统化、一体化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在教学内容上,老师往往更偏重于对教材中的基础语法知识的指导和教材圈定重点范文的解读,忽视了文化熏陶,精神启迪对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积极作用。

2.高职高专学生接受能力

从调查我们发现,大多数的高职高专语文老师认为高职高专的学生文化素养偏低,语文学习能力不足,重专业轻基础。这样的思维定视让高职高专语文老师在教学中有所懈怠,老师往往教语法、教基础、教文体后便草草了课,恰恰与学生追求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背道而驰。高职高专学生的文学理论接受能力并非表面的如此浅显,在一定生活阅历的基础上,学生渴望在浓重的文化熏陶,文学的优美审定中得到精神的娱悦,身心的释放。老师对文学理论的过分拘谨、约束不利于学生获取文学知识,理解文学内涵,提高人文素养。从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本上的文学理论知识看来,其安插生硬、尴尬,不能在上下文之间起到起承转合的积极作用,使得学生既不明白理论内涵,又不理解作品真正表达的含义,文学理论失去了自身的理论价值。因此,我们既不能将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文学理论教学过分的拘谨和约束,也不能忽视了学生的文学理论接受程度范围,老师在全面、系统的解读文学理论的同时恰当的安排文学理论教学进程。

3.高职高专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理论缺乏创造性

文学理论缺乏创造性即过分的采纳嗟来之物,使得自我的理论体系和文学思想没有成型的规定,本土理论过于松散。大学语文本是一个开放的课堂,在老师传授知识的同时更注重老师与学生在交流合作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另辟蹊径,创设我国具有时代特色和本土特征的文学理论体系。然而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堂缺乏的也正是这种创新精神,学生单一的吸收基础知识,解读文学理论,学习进程往往只停留在“吸收”过程,学生连举一反三的语文能力都不具备。能否真正有效的实现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理论教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创设富有我国本土特色的文学理论体制,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实现高职高专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理论教学的必要措施

1.建设科学的文学理论

科学的文学理论需要牢固的语文基础知识来保障,因此建设科学的文学理论所要走好第一步便是夯实基础,提高学生的基础语文能力。主要方法包括帮助高职高专学生对作品的文体进行准确地把握,以实现学生对作品的针对性分析理解;古文学习中教导学生查明每一个文言词字的表象含义,承接上文,启程下文,在上下文的结合中再对古文言词字进行深层解剖,提高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对于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文学理论结合历史背景,作者生前境况、遭遇进行正确的把握和解读,以提高学生对文学理论的理解和吸收。做好充分的思想工作后,便是在思想的基础上结合理论进行语文素养的进一步提高,实现学生文学人文素养的升华。如何以基础为前提,提高语文素养呢?便是海纳百川的学习精神和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对文学理论的深层次剖析需要充分的背景资料支持和坚定地思想支撑,在动态的文学活动中,把握真理的唯一方式便是在实践中发现理论核心,老师与学生在文学实践中调整理论方向,把握主体要领的同时做适时地文学延伸,以应对文学活动的时代变迁。在树立正确的意识目标后,便是对实践中发现的理论核心问题进行整理和总结,以实现系统、全面、一体化的文学理论体系,在促进文学理论发展的同时,满足现代社会对文学理论的需求,建设科学的文学理论体系。

2.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

在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注重对文学理论的理解和评估。为了实现高效、良好的课堂效果,必须在课下本着课堂教学目标,做好充分的具有文学理论指导目的性的教学准备。从实践中我们发现,新编《大学语文》注重古文言的学习,此外也将外国小说和西方古典文论包含其中,在中外理论一体化的教材设定上实现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那么在古文言文的教学准备中,老师又该怎样做到科学和充分呢,首先需要老师对我国传统的文论结合自我经验进行总结和概括,归纳教材古文言章节中出现的集中性理论、时代线索、背景概况,以直接归纳和直观综合为教学准备的指导基础。然后借鉴我国古文言文理论鉴定体制,在借鉴的基础上学习领会,为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提供可依赖的范本。在外国文学史及其文学理论的教学准备中,老师应该持“在肯定中适时批判,在批判中采其精华”的备课态度,总结19世纪至20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体制,结合时代背景,对例如“唯美派”、“象征派”的文学派别予以精神分析,在分析、批判的同时加强了对现代文学史的理解,以更好的授之学生,加强学生对教材中文学理论的理解。

3.多探寻教育创新之法

在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堂上,做好教学素材上的准备,我们可以适当的尝试突破课时的局限,以用来增加大学语文课堂的开放性,与多样性。可以定期地举办一些文学上的竞赛,让学生在参加竞赛的同时,主动地去吸收更多的文学知识,并且可以增强学生在思想表达与沟通上的能力。还可以布置下一些开放性的作业,比如让学生们浏览中国传统的名胜古迹,以及一些历史博物馆,通过思想上的洗涤,也可以达到文学上积极性的提高。在教育教学中,创新的作用不可或缺,教师可以针对学上在课堂上精神状态的反应,以及在课堂下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以及要求,来进行课堂上的实时改变。针对高职高专课堂上的不同,不断的创新教育方法,达到课堂上可以达到的最佳效果。

4.从学生思想上着手

高职语文在课程设置上,基本将课程安排在学生一二年级,而在一二年级时,学生还处在没有全面接触课程,对自己的职业,以及社会对自己的要求都知之甚少,毫无职业意识,这就导致学生无法了解学校开设大学语文科目的原因及目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变的盲目,而无目的性,只是僵硬的学习,而不求甚解。因此,我们应当从学生的思想上着手,首先让其了解社会对自己相关职业的基本要求,以及社会对于人才文学素质的要求,在学生了解大学语文科目的重要性之后,学生会重视起大学语文文学理论等相关教学工作,并且会主动补充自己的不足。通过让学生有前瞻性的学习,让其在面对将来的求职与工作中,可以从容面对,并且在品德上进行陶冶,成为高素质人才。

5.以实践为基础

对于文学理论的研究,我国文学研究工作长久以来的一大弊病便是过于在宏观上进行理论把握,集中于理论和社会文化意蕴的探索和揭示,在高职高专大学语文的文学理论教学同样有次弊病,过分注重理论内涵,忽视实践的重要意义。以实践为基础探索文学理论的科学教学法包括引导学生对语言、修辞、文体做精细的论析,课下针对教材中的难点疑点进行资料查阅,将理论落实到实践中去,填补传统知识积淀的漏洞。学生自我翻阅中国古代文学史和西方文论发展史的同时,加强自身文学理论建设,在实践中发现,在发现中创新,踏踏实实做好文本学的研究。对于高职高专的学生来说,接受文化知识的熏陶,提高个人素养是学好专业学科,未来做一名成功的社会人的基础和保障。

6.公平对待中西方文学理论

大学语文课堂在弘扬民族精神的同时也不可以过分的批评和纰漏西方文学的弊端,帮助学生对中西方文学有着平等的认知。老师以西方文学为参考基础和理论资源,引导学生突出本土文化底蕴。中国文学语境讲究“和而不同”,西方则更注重“鞭笞”,在两种思想理论的冲击下,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激发学生对高职高专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理论学习积极性。

四、结语

大学生求职论文篇2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文秘专业应根据社会对秘书人员的职业能力要求,转变观念,以秘书工作的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秘书工作任务流程为纽带,以实训教学带动理论教学,合理设置理论课程和实训环节,构建秘书职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

当前公司、企业等用人对高职毕业生的要求除了强调专业技能外,对综合职业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与技术应用型专业相比,高职文秘专业在职业能力方面对综合职业素质的要求更高,这就构成了当前高职院校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高职院校在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就必须针对社会对秘书人员的要求,进行教学和实训环节的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一、秘书人才的职业能力要求

职业能力可以概括为:人们从事某职业所应具备的基础能力,即人们运用必备的知识、技能、态度按规定的工作职责和任务的要求,完成职业活动的综合能力。职业能力由两大能力模块组成,即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通用能力与特定的、专门的职业技术知识无直接联系,它是从事任何工作的任何人获得成功所必需掌握的技能,是跨职业的、可迁徙的、有助于终身学习的、可发展独立性的能力。专业能力是指完成主要职业工作任务所应具备的专业技术能力,主要指运用专门技术和掌握该技术所需的基础知识及从事基本的职业工作的能力。[1]

当前用人社会对秘书人员的要求,一是注重综合素质,即要求秘书人员要德才兼备。二是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既要有较强的办事、办文和办公自动化能力,也要有有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诚实守信、爱岗敬业、能吃苦耐劳”的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以及公关能力、协调能力、市场调查与营销能力等。社会对文秘人才的需求比较注重实际工作能力,较看重综合素质,应用型、复合型秘书是当前社会需求的主要对象。

二、当前高职文秘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的现状

目前开设文秘专业的高职院校为数不少,尽管在文秘专业开设之初大都进行过相应的调研和论证,但在涉及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还是难以摆脱对文秘专业人才能力培养的传统认识,过分执着于办文、办会、办事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对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强调过多,课程安排更接近与传统的汉语专业,以老师为主的课堂知识的传授多于以学生为主的实际工作过程训练和相应的能力培养。这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

由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理论性、知识性课程过多,实践性课程相对较少,即使安排了实训课程,也往往是理论性、知识性课程的延伸,缺少由理论性到实践能力的转变,理论性课程孤立和脱离工作的实际。比如,花费很多课时讲授汉语知识和秘书理论,使课程成为枯燥乏味的教条,课堂教学效果较差。

(二)专业教师缺乏职业工作经验

秘书工作是一门实际操作性较强的工作,涉及到行政管理工作的很多方面,而目前高职院校文秘专业的课程大都是由中文等相关专业的老师承担,很多老师从来没有从事过文秘或相关工作,对文秘工作的理解往往是从书本上得到的,或是以自己的人生阅历来进行理解,缺少对文秘工作的真切体会。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不能理论联系实际,使课程的教学变成了纯粹的理论教学。

(三)实训教学环节虚浮

高职文秘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需要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而这方面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教学的设置和实施。目前一些高校在实践教学环节方面,一是设置不合理,二是实训教学设施不齐备,三是实训教学流于形式。实训教学本来是由理论学习到实际工作能力培养的过渡,学生通过实训教学一方面可以了解秘书工作的各个环节和流程,一方面通过实训掌握秘书工作的基本技能。但大部分高职院校文秘专业在实训环节的设置上限于学校在经费上的困境,难以设置基于文秘工作流程的仿真实训室,同时实训教学的老师因为缺乏实际秘书工作经验,也很难制定和实施合理的实训内容和环节,使实训成为脱离秘书工作能力培养的虚浮的形式。

三、文秘专业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对策

从高职文秘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要求来看,它应包括业务能力、办事能力、社会能力和个人能力四科。其中,业务能力是专业能力,是核心;办事能力和社会能力则是职业能力,是基本;个人能力则是其岗位能力的某种杰出表现,是拓展。[2]上述四种职业能力契合了社会对文秘人员的职业素质的要求,应该成为高职院校文秘专业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参照高职文秘专业人才培养要想符合社会对秘书人员的职业能力要求,就必须转变观念,以秘书工作的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秘书工作任务流程为纽带,以实训教学带动理论教学,合理设置理论课程和实训环节,构建秘书职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

(一)以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设置教学和实训环节和内容

按照秘书工作的岗位能力要求,对专业课程进行改革,将所有课程按照基本能力、业务能力和相关能力三个模块进行设置。基本能力主要包括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外语运用能力和办公自动化运用能力;业务能力指的是文秘人员自身应具有的职业特点的能力,是文秘人员完成本职工作中各类不同工作内容所需的能力,包括文字处理能力、信息收集和利用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办公室事务处理能力和公关策划能力、会务与商务活动处理能力等;.相关能力可分为摄影、摄像、录音、速记、驾驶、则税金融、法律法规、营销竹理等内容,是业务能力的必要补充。[1]

(二)联合相关专业,联合建立仿真实训中心或“仿真公司”

文秘专业实训室的建设应立基于文秘工作流程,在当前高职院校对文秘专业经费投入不多的情况下,文秘专业实训室建设可以考虑和学校其他相近专业共同组建仿真实训中心或“仿真公司”,这既可以实现校内资源共享,实现“公共职业环境”与“局部职业环境”的有机组合,同时又可以按照公司管理的模式完成基于工作流程的文秘专业实训。[3]

(三)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训练为核心改革课堂教学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针对秘书工作相关能力培养的目标,以工作任务驱动教学,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改变传统的知识传授式的“满堂灌”的做法,按照能力培养的需要,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训练为核心,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情景教学、现场教学等师生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进入工作情境,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4]

高职院校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是为学生毕业走上秘书或相关工作岗位的一个职业能力培训过程,培养的是“准职业人”,是能够适应社会对秘书职业能力要求的未来的职业工作者。因此,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成败不仅关系到学生未来的求职就业,也关系到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揭平英.高职文秘专业“准职业人”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

[2]郭荣梅.发达地区高职文秘类人才需求与培养分析[j].职业时空,2007(22).

大学生求职论文篇3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概论;课堂教学;问题现状;对策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9-0284-02

五年制高职是中职教育与高等教育融合的一种教育形式。教育部曾提出,招收初中毕业生,实行五年一贯制的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形式。20世纪90年代,专科层次的五年制职业教育就已经兴起,随着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五年制高职教育已初具规模,日臻成熟。由于只招收初中毕业生,大部分五年制高职学生年龄在15至20岁之间,正处于青春期发育高峰期,学习心理困惑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期,易受不良社会思潮影响,叛逆心理较强,价值观念淡漠。高职院校五年制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仍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怎样有效地适应网络信息社会和国家发展需要,怎样“对广大学生深入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精神”[1],是值得关注的重要议题,涉及五年制高职学生切身利益的各项改革复杂多样、具体深邃,思想政治理论课尤其是概论课所能承担的教学任务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是解决这一特殊群体现实利益的迫切需要。

一、五年制高职学生“概论”课堂教学问题现状

就概论课程本身而言,理论性极强,需要较为扎实的政治基础常识和良好的政治修为,但五年制高职学生政治基础知识普遍薄弱,学习态度不甚端正。在概论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多更易于采用传统的“物化式”“满堂灌”“限制”等授课方式,但传统的“说教式”、“灌输式”的“两课”教学模式,使德育与现实生活严重脱离,学生无法产生真正的学习动机和热情,无法进行也不愿意进行道德的自我实践和道德的自我教育[2]。这种教学方法单一,以教师为中心,理论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使这些五年制高职学生们对概论课教学的可信度、说服力产生质疑。

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地位凸显,“概论”课程居于次要从属地位,往往被一些学校领导和其他学科教师群体忽视,其应然地位与实然处境的产生了巨大落差,如概论课授课时间几乎不可能安排在一天的黄金时段,或晚上或周末或连堂或大班教学,无法考虑学生与教师的体能与注意力问题,授课时间与其他专业课程学习时间发生冲突时,往往成为舍弃对象。

五年制高职学生对“概论”课存在困惑,学习动力不足,兴趣不高,甚至产生厌学情绪等。为此“概论”课堂旷课现象较为严重,迟到早退现象较为普遍,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天花乱坠,讲台下的同学正昏昏欲睡,很大一部分学生课堂表现五花八门,聊天的、玩手机的、读报的,看其他书籍的,他们的行为与课堂授课内容完全是另类。此外,含“概论”课在内的课程,学生“裸考”的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学生干脆就放弃了这门课的学习,部分学生因学习基础差心有余而力不足,学习态度端正、兴趣浓厚的学生,可谓寥寥无几。

二、五年制高职学生“概论”课堂教学的对策

教学是一种尊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尊重学生自由意志,把学生看作是独立思考和行为的主体,在与教师的交往和对话中,发展个体的智慧潜能,陶冶个体的道德性格,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自己最佳发展水平的活动[3]。“概论”课堂教学就是要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依据五年制高职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概论”课程标准,制定出最佳教学方案、传授应用该课程理论知识和提高升华五年制高职学生思想品德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概论”课教师要不断思考每种教学方法模式的优势和不足,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创新,找到适合自己风格以及学生需要的课堂教学策略,是时代赋予的重要责任。

(一)课堂教学的对策方法要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为本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尽全力解决五年制高职学生面临的学习实际问题。在“概论”课堂教学过程中应依据五年制高职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生活状况,合理调节和充分地利用他们的情感和非智力因素,付出真情

爱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升这些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理论水平,使之成为思想觉悟高,道德素质好的基层医学领域的有用人才。

以学生为本就是要酿造平等、和谐、合作和公平、民主、正义的和谐课堂氛围,通过良性互动的师生关系传递价值信念、思维方式和人文关怀的正能量,才能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与时俱进的价值理念、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能充分地体现出“概论”课独特的思想因素和政治内涵。

以学生为本,就是要深入了解学生,做到因材施教。平等真诚地对待每一个五年制高职学生,善于倾听他们的不同意见,熟悉每一个学生、关爱每一个学生,根据五年制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和职业要求,把握学生的思想脉络,满足他们的合理需要,对于他们的正确意见和合理建议必须认真研究,提出整改措施并抓紧落实;以学生为本,就是要根据高职院校的实际以五年制高职学生为中心开展自主学习自我提高。交给他们自我管理的行为规范、方法技能和善于预测的步骤,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谋善断,制定出学习计划,进行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的策略。

以学生为本,就是要不断地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概论”课教师要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善用网络交流交流平台,融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开展教学工作,整合教学资源,创设教学情境,选择恰当教具,呈现精彩内容,有序组织课堂,科学考评作业,甚至精神饱满的情绪,形象生动的语言等,无不展示概论课教师的综合水平;以学生为本,就是要善于学会尝试多种教学方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其目的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吸引学生注意力,因为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手段特点各有不同,应扬长避短,博采众长。(二)课堂教学的对策方法要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就是要“概论”课堂教学中做到事中求理、理中求事、事理相融、理事服人,要实事求是地从事实中剖析理论,归纳理论,从理论中推论演绎事实,彻底弄清楚历史事实和逻辑理论的辩证统一,让五年制高职学生从中领悟到蕴含在事实论据中的思想道理。因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其精髓都是实事求是。”[4]概论课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实事求是的理论,其逻辑最为严密。

实事求是就是要处理教学资源,端正教学态度、选择教学手段、探求教学风格,以校园文化为有利载体,进行高品位高质量教学,实事求是地培养五年制高职学生敬业奉献、开拓创新,业精德诚的高尚品德,他们的思想态度就会严谨求实、行为方式也就会严格规范。

实事求是就是要关注五年制高职学生所思、所想、所需;实事求是地将教学内容形象化,教学素材典型化,授课方式多样化,根据五年制高职学生的思想特点和职业性质及时捕捉他们的反馈信息,根据他们的反馈意见来调整教学内容,调取教学素材,整改教学方法,把职业规划、生活要求、利益需要、兴趣爱好、重要关切融入到课堂,实事求是地引导他们面对现实、面对社会,面对未来。

实事求是就是要结合教材吸纳实践中的新情况,新信息,新发展,客观地对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进行旁征博引,案例事例实例必须真实可靠,时政热点信息必须丰富新颖,确凿有力,“概论”课教师务必率先知晓,及时涉猎学科前沿知识;实事求是就是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把大量社会知识、专业知识和自然常识等用作实证,用最大限度的课堂信息量去适应当今高度信息化社会的五年制高职学生的需求。

实事求是就是要搞好课堂思想政治教育。当今时代,没有良好的政治教养,没有牢固的政治知识,要提高道德尊严感和社会责任感是不可思议的;“概论”课堂本身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课堂上对五年制高职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每个“概论”课教师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要求他们在课堂上对政治知识边学边用,活学活用,才是“概论”课教学的最终目的,理性回归。

(三)课堂教学的对策方法要联系实际

联系实际就是要坚持所学理论与五年制高职学生客观需要和具体实际的辩证统一,与高职院校的目标要求和校园文化的辩证统一,与社会生活和现实现象的辩证统一,与国家路线方针和职业教育政策的辩证统一。理论联系实际就是既要让五年制高职学生们学理论,吃透理论,掌握理论,形成理论的逻辑思维,又要把所学理论知识用于现实生

活中去,帮助五年制高职学生解决生活现实问题。

联系实际就是要了解五年制学生对“概论”课的学习需要,学习情感和学习态度。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讲授,以旧见新地对专题理论巧做类比,善做提升。在一定条件下,要为学生创设开放性与互动性的学习环境,必要时走出学校去开展课堂实践活动,在课堂实践中领略红色文化,同时可以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联系实际就是要五年制高职学生将课堂教学中所学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以及其他学科的理论观点和实践过程结合起来,能独立分析正确对待社会的难点热点问题,因为很多的社会现象就是政治理论的缩影,如国内社会问题:人民币贬值问题,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又如国际社会问题:钓鱼岛问题、南海问题等。通过对上述实例的分析认识能增强五年制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也能及时地理解消化党和国家的最新方针政策。

联系实际就是要“概论”课教师能熟练使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工具,增加五年制高职学生课堂信息摄取量,图文并茂地把“概论”课理论与五年制高职学生实际生活现状都形象地展现出来,就是要概论课教师结合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地开展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使学生发自内心地产生理解与认同,使学生能创造性地体验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这也是培养专业领域中未来的学习和劳动基本思维方法的客观需要,从而增加课堂教学中的含金量,增强概论课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檀传宝.论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2.

[2]李丽.新时期大学生道德素养的研究[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90-92。

[3]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174—175.

大学生求职论文篇4

关键词:职业需求;高职体育教学;模式分析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6.06.028

高职院校是国家重要的人才培养机构,承担着给社会输送高技能、高素质应用人才的任务,所以高职院校不仅要教授学生一些专业的理论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满足社会对现代化人才的需求。本文主要对职业需求视野下的高职体育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希望可以促进高职体育教学的发展。

1研究目的与方法

为了深入了解职业需求视域下的高职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变化,本次选取某高职院校20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本次研究主要以下方法进行研究。第一,文献资料。本文调查并分析了有关体育教学模式的教学文献,旨在分析当前职业需求视域下的高职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情况。第二,问卷调查法。对该校2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经过问卷调查分析可知,目前高职体育教学方法主要采用“一刀切”、“传统理论教学”等实施教育。第三,观察法,为了排除研究外在因素影响,让200名学生亲自进行了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深入分析了高职体育教学实施特点。

2结果与分析

2.1现状分析

目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实施教育,不能实现体育教学和社会岗位的联系。在体育教学活动开展中,很多高职体育教师都是按照之前安排好的教学计划进行教育,没有制定明确的体育教学目标,不能正确认知体育教育和职业需求的联系。此外,很多教师还过分强调教师教学地位,影响了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不能满足现代化教育教学需求,所以必须及时实施改革。

当前职业体育教学比较重视理论知识教学,职业岗位和理论知识结合方式教学并未开展。同时运动技能和职业相关知识的联系也比较少,学生认知的职业知识非常少,对学生今后的成长和发展造成了很大影响。所以教师实施体育教育时,必须结合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式,积极学习并查找相关知识,为学生讲解未来的发展方向,实现体育教育和职业需求的结合,保证体育教学的进展可以满足学生工作需求。

2.2高职体育发展方向和特点分析

第一,发展方向分析。进行高职体育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对自己未来发展有利的知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施高职体育教学时,不仅要加强学生体育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还要实现体育知识和学生专业需求的结合。尤其是很多不是体育专业的学生,大学阶段很有可能就是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最后一阶段,因此,高职院校进行体育教学时,必须要投入更多心血,积极研究体育教学特点,提高高职体育教学质量,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了解体育带给自己的好处,提高学生的竞争力,促进体育教学的长期发展。

第二,高职体育教学的特点分析。随着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高职体育教学体系也逐渐趋于完善,课程内容和教师时间等方面均发生了较大变化。在教学背景不断发展的影响下,教学职业性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学内容开始向开放化发展。高职院校的主要办学目的就是给社会输送大量岗位型人才,进行相关教学时也要结合工作岗位,及时调整内容,保证职业素养和思想道德等均符合社会岗位发展要求。

2.3高职体育教学与学生职业需求相结合的必要性

第一,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体育教学时,教师只有合理地应用体育教材、器械和设备,才能给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教学运动,进而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提高学生自控能力和免疫能力。此外,利用大量的身体活动,还可以让学生掌握科学合理的锻炼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并学习更多的实际应用技能。

第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及社会适应能力。高职体育教学时,必须将爱国主义、人文主义、德育及美育等内容贯穿到实际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心理、应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更好地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给学生实施一些耐力训练及强度训练,可以锻炼学生面对困难不退缩和良好的意志品质。

第三,提高了学生的竞争能力和协作能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只有具备较强的竞争意识和协作能力,才能满足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进行体育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体育游戏、体育锻炼项目等对学生实施训练,得到良好的体育培养效果。

3结论与建议

3.1构建高职体育教学体系

进行职业需求视野下高职体育教学体系设置时,可以结合学生学科专业特点,给学生制定出合理的体育授课课程,满足职业需求。为了让课程制定符合实际教学特点,必须进行市场调研,结合调研结果,分析基本理论知识技能,分解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实现体育教学和技能教育的结合,科学合理地制定体育教学体系,让学生得到与专业技能教育相符的专业技能教育,给学生提供实践较强的专业化发展平台。构建教学模式时,可以将理论作为基础,将职业需求作为指导。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第一,体育理论知识中必须包含对人体健康评定的方式,或者体育健康活动必须掌握的常识,与职业相关的体育活动常识及职业疾病防控方法。第二,职业需求直接决定人才发展方向,所以必须保证职业需求内容精炼,加强高职体育教育需求的分析及汇总,得到职业竞争能力需求,重点进行职业指导和培训,主要培养合作能力、吃苦精神、承受挫折和竞争精神。以上各种品质均可以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得到锻炼,也是学生提升职业优势的主要方法,对高职体育教学的发展具有很大影响,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学生。第三,在学习体育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可以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体育技能,给学生讲述常规体育项目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体育认知,强化技能训练。所以高职体育教学具有很大的作用,可以高效服务于学生。

3.2优化高职体育教学课程

从当前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来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职业需求视域下的技能应用型人才,所以课程设置及教学都要符合社会专业知识和技能需求,满足社会发展,将高职体育教学培养成具有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教育,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养,进行体育实践教学时,必须综合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结合社会人才需求要求,实施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养,实现体育教育和学生发展的结合。设置职业体能教育时,还要及时对运动锻炼项目重难点进行分析,满足实际需求。进行体育教学时,还要体现不同专业的职业需求特点,满足各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尤其是对身体素质具有严格要求的职业。此外,在体育教学中,还可以适当地结合教学开展情况,给学生制定一些岗位观摩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对体育实践及理论知识的理解,满足社会职业需求,促进体育教学又好又快的发展。

3.3适应学生职业需求,创新高职体育教育

扩展训练是体育教学中新兴的教学项目,此种项目的主要特点是,可以在训练中发挥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完善学生的形象发展,克服学生懒散、推脱等不良习惯,增强学生学习体育的自信心,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理解力,可以让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到集体的特点,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责任心,能够直接有效地帮助学生改善人际关系。此外,特定的体育训练项目还可以让学生在互帮互助中完成任务,在体育项目完成中提高学生的团体协作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职业需求要求。

3.4结合高职体育教学需求,提高体育教师的职业素质

教师是培养学生体育素质、教育思想的主要指导者。所以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体育教师队伍已经成为高职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也是实现高职体育教学和学生职业相结合的重点。经过分析发现,提高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时,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做起。一方面,教师必须加强自我要求。教师开展体育教学时,必须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未来职业发展需求,及时转变教育思想,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增强自己的责任心和事业心,不断扩展自己的体育知识,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用精湛的体育技能、高尚人格和博学的体育知识影响学生,给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实现高职体育教学和职业需求的结合。另一方面,教师强化职业前和职业后教育,结合高职体育教学需求,认真参与岗前培训,积极做好教学研究工作,多方面、多层次提高自己的体育教学能力。

3.5需要注意的问题

为了保证高职体育教学的顺利发展,高职体育教学人员必须加强教学方法的分析和研究,认真了解当前学生的自学需求特点,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及身心发育,实现实践与理论的有机结合,必要时还要将现代教学工具如数字教学、视频教学等应用到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运动理论和技能。

加强学校和社会的密切合作,积极开展各项校外体育锻炼,可以采用体能竞争、技能竞争等多种方式开展教育,实现职业和体育教学的有机结合,必要时可以成立校外体育课程机构,提高高职体育教学质量。

此外,还要加强体育安全管理,由于体育教学具有很强的特殊性,所以必须积极做好各项准备活动,采用科学合理的措施减少体育意外伤害。

结束语

本文主要对职业需求视域下高职体育教学模式进行探究,为了实现体育教学和职业需求的联系,在制定教学大纲和选择教材时,必须与学生的专业特点进行结合,体现专业性差异,针对性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构建恰当的教学模式,满足职业需求和综合训练要求。

参考文献:

[1]刘鸿志.基于岗位需求的高职体育教学模式探究[J].科技展望,2015(26).

[2]刘斌.职业导向视角下高职公共体育教学模式探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6(15).

[3]李志刚.基于职业需求的高职体育课程模块教学探究[J].长江丛刊,2016(17).

[4]黄昀,时丹,冉荣.基于职业能力需求下高职高专体育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柳州师专学报,2012(01).

[5]金靓.基于职业需求分析的高职eop教学模式转向探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02).

大学生求职论文篇5

“岗位式教学”(或企业)场景植入教学过程,以职业活动为导向,

养为本位,以学生“学会学习”为目的,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职业素养为目标,符合我国现代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要求。高职思

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岗位式教学相结合,有利于实现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

[关键词]岗位式教学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作者简介]郭君(1971-),女,广东中山人,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广东

中山528436)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5-0085-02

一、岗位式教学的含义与特征

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为了更好地实现高职教育的目标,

服务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根本目的。所谓“岗位式教学”,

是指通过将行业(或企业)岗位职业的要求、场景植入教学过程,

选用真实项目,让学生在“企业”里学习,在“工作”中学习,在“岗

位”上学习。将工作过程融入教学过程,使学生既是一个“学生”

又是一个“准员工”。岗位式教学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职业性。岗位式教学以能力为主线、以就业为导向,

强调“学中有工”,“参与”“体验”把工作

“工中有学”学生直接与,

过程与学习过程联系起来,凸显了课程教学的职业性。

第二,真实性。岗位式教学通过将行业(或企业)岗位职业

的要求、场景植入教学过程,选用真实项目,让学生在“企业”里

学习,在“工作”中学习,在“岗位”上学习,使学生的学习知识与

工作任务紧密联系,学生在亲身经历中获得经验与学习。

第三,实践性。岗位式教学强调按照职业岗位的要求组织

教学内容,学生在实验实训、顶岗实习、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活

动中,通过融入企业的真实环境中,触摸工作流程,体验职业生

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不断探索、大胆实践、勇担责

任、敢于创新的个性品质。

第四,开放性。岗位式教学强调学生将学习任务与工作任

务的结合,围绕职业岗位的要求,在课前的准备、主题的选择、研

究的视角、思路的确定、框架的设计、目标的定位等有较大的自

由度,给学生和指导教师发挥自己的特长留有足够的空间,促使

学生去关注生活、观察社会、认识岗位、体验职场,积累更丰富的

人生经验和实践知识。

二、对岗位式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契合的思考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的若干意

见》指出:开放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

性和职业性。”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

使之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相结合,突出职业性、实践性、开放

性,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并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的目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及相关的管理部门当前所面临

的紧迫问题。

岗位式教学以“岗位”为中心,融“教、学、做”为一体,学生在

“企业”里学习,在“工作”中学习,在“岗位”上学习,在做中学会

学习、获得经验、学会合作共事,提高了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合

作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对高职学生而言,学习的内容就是工

作,在工作中来学习。因此,重点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力。衡量的标准不是知不知道,而是会不会干。现代社会对人

的工作素质要求在变化,企业对高职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高职

院校毕业生不仅要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还要具有良

好的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心理素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较强的

实践能力等职业素质。这就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以

就业为导向,按照企业的岗位标准和素质要求创新教学模式,提

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按照基于

岗位式教学的教学理念设计教与学情境,通过自由讨论、完成任

务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其思想政治素养、关

注他们情商的健康发展、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和

创业观,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提高自学能力、探究意识、创新能

力等,为高职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以及高职学生成长成

才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基于岗位式教学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设计

通过将岗位式教学纳入课程改革,深化课堂理论教学,提高

学生职业能力,升华思想境界,铸造优良品德,促进学生的全面

发展。通过完善课程体系,配合专业课程。一方面使学生掌握

较高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学生追求积极的人生意义、正确的

价值取向、良好的职业道德、科学的劳动观念和健全的人格,在

学会做事的同时学会做人。依据教育部有关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课程改革的要求,基于岗位式教学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课程体系改革可作如下设计:

(一)课程理念方面

理念是行为的指导,教育理念的状况直接影响着教学的内

容与方法。以“知行统一、理实一体、适应岗位、服务专业、培养

能力、提升素养”为理念,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规划,探索思

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努力谋求思想政治教育新突破,全面培

养学生过硬的综合素质,增强认识能力、思辨能力、表达能力、合

作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促进学生的全

面发展。

(二)课程内容方面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突出职

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立足行业(或企业)岗位职责的要求,着

力打造学生的行业通用能力,铸造优良思想品德,培养全面、协

调、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职业人才。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学习与实践。围绕职

业岗位要求选取、组织教学内容,强调在“企业”里学习,学生就

是一个“企业人”。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道德观、法律观、劳动观和职业观,逐步实现学习者角色与工作

者角色的统一,做到“知”与“行”相统一。

3.“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

学习和实践。围绕职业岗位要求选取、组织教学内容,选用真实

项目,使理论知识内化为行动指南,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学生运

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社会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

生成长为合格的职业人才奠定基础。

4.“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帮助大学生开阔视

野,审时度势,紧跟时代步伐,提高认识、分析、判断形势的能力,

理解、拥护、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领悟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增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事业宏伟目标的自信心与责任感。

(三)教学方法方面

1.情境式体验,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

授的知识多少,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情境式体验教学的基

本目标是要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教师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景、

实物、实事、实情入手,采用讨论、辩论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

新颖、别致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产生疑问,激发探索欲望,

乐于发现问题、创新学习。在解决问题和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学

生掌握明辨是非的尺度,认识道德判断的标准,在“企业与岗位”

情境中,体验工作过程,领悟职业道德,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

质和职业行为习惯。

2.现场式探究,诱导启发学生思考现实问题。思想政治理

论课的教学,要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相结合,突出职业性;与

高职学生的现实需求相结合,突出实践性;与时展的社会实

际相结合,突出开放性;因此,在岗位式教学中,要以突出生产、

建设、管理、服务等方面现场进行教学,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以突出教学的职业性、实践性与开放性,寻

求教学的最佳效果。在教学中主要可以采用如下方法:

第一,参观活动,获得感性认识。为获得某些思想政治理论

课的感性知识,充分利用中山的历史与文化资源为学生提供实

践基地参观的机会。通过参观企业(如中山咀香园),让学生零

距离触摸企业的工作环境、工作流程,了解企业文化,认知职业

道德,提升关键能力等,使学生对道德素质修养与企业文化的内

在统一性有了正确认识,这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职业

观念、职业定位都起到重要作用,为学生尽快融入企业,发挥个

人的技能,实现个人的价值起到重要的保证。通过参观,将企业

文化的理念、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引入课堂,指导学生树立高尚的

职业精神,确立正确的职业定位,将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指导相

结合,端正学生务实的择业态度。把能够胜任企业岗位要求作

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既重视学生理论知识

的理解,又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提高,使“知”

与“行”达到统一。

还可以通过参观伟人故居(如孙中山故居)、博物馆、纪念馆

等实践基地,全面了解革命者的思想体系和革命实践,切身感受

到他们伟大的爱国热情,同学们更加明确自己的重任,审时度

势,顺应历史主潮,力求德智体全面发展,把自己培养成社会需

要的人才。通过参观南朗崖口村,使学生深入了解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农村的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亲身感受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

第二,社会调查,提升理性思维。做过了才会明白,大学生

唯有体会到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的实际价值和意义

所在,才能真正地掌握、理解和接受。通过引导学生合理运用所

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和调查方法就某些实际问题进行调查,

理论联系实际,并提出自己的思考,有利于学生对政治理论加深

理解,能够达到入脑入心的效果。如“社会实践搭舞台,城市乡

村做文章——我眼中的家乡”使

的大学

的调查,“80后”“90后”

生真正感受到党的创新理论的意义,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

第三,课外制作,实现学以致用。岗位式教学将“岗位”作为

中心,把“用”与“学”整合在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中,融“教、学、

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形成“做中学”的教学方式,在

学习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从教学

的课前准备、框架思路的确定、材料的收集与选择、课件的制作

等多方面入手,创设以任务为引领的教学路径,引导学生在行动

中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如笔者所在学校制作“火炬人精神”简

报,学生小组在收集、整理资料过程中,加深对学院发展历程、火

炬模式、校规校训、人才培养等认识,结合课程内容,展示成果,

小组互评,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演讲能力、大学生的情

感和责任意识,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这

一做法有利于学生从问题、现象的分析入手,以完成任务为结

果,引发对教学中理论问题的系统思考。

3.组织职业实践活动,端正学生务实的择业态度。职业实

践活动包括实践基地的参观考察、校内外的实训实习等活动。

学生可以通过实践基地的参观考察、校内外的实训实习等活动,

观察企业员工是用怎样的职业素养从事本职工作的,感悟企业

的职业要求,亲身体会到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的重要

意义。同时,通过了解企业文化、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从而端正

学生务实的择业态度。

4.举办岗位教育专题报告会,确立学生正确的职业定位。

邀请行业企业先进人物、模范员工、管理人员、知名校友等到学

校来讲座与交流,立足自身经历,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从社会

用人单位选拔大学生时对学生能力和素质要求的角度,对学生

的大学生活与学习提出一些很有价值的建议,引导学生认识到

职业道德和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的重要性,感知敬业精神、责任

心、吃苦耐劳、虚心学习的必要性,认同职业岗位的重要价值,确

立正确的职业定位。

(四)教学评价方面

教学评价具有激励和导向的重要功能。基于岗位式教学的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促进高职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的发展为指导,并从评价目的、主体、内容、过程等方面创新评

价体系。

1.评价目的发展性。教学评价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

学生的素质与能力的提高。所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

立足学科特点,适应岗位需求,体现课程特色,注重学生对实际

问题的理论思考能力和提高职业岗位所要求的思想政治素质的

培育,培养高素质职业人才。

2.评价主体多元化。基于岗位式教学的课程改革要求将工

作过程融入教学过程、学习过程中,由此,评价主体不再仅仅是

学校的任课教师与实习指导教师,学生个人、学生团队、企业中

指导实习的师傅和员工、行业专家,甚至学生家长等,都可以对

学生的学习、成长进行评价。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促进

学生的全面发展。

3.评价内容立体化。课程教学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

以就业为导向,学生既是学生又是准员工。因此,评价的内容也

从平面式的理论考试转化为以立体化的综合素养和能力养成为

主。考核的内容涵盖学生在教学中的认知、情感、态度、能力、行

为等多方面,尤其是政治素养、道德素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情

况,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情况、适应社会能力、职业行为习惯等,成

绩考评和能力养成融为一体。

4.评价过程开放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种阶段性

教育,而是一种全程性教育,这个特点决定了教育和考核的开放

式。因此,岗位式教学的评价可以延伸到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

实训的表现,由企业、指导教师给予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职业道

德素质评价,并存入学生档案,真正将阶段性考核与全程性考核

相结合、课程考核与企业考核相结合,体现“育人为本,德育为

先”的教育思想。

综上所述,基于岗位式教学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

革,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按照行业、企业的岗位需求,组织教

学活动,使学生在掌握一定职业技能的基础上,适应岗位需要,

升华职业理想,强化职业素养,增长职业智慧,坚定人生信念,促

进全面发展,成为受用人单位欢迎的人才。因此,积极开展“岗

位式教学”,实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岗位式教学的

契合,是今后职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的

方向。

[参考文献]

[1]刘允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探析[DB/oL].省略/grid2008/detail.aspx?filename=2010040665.nh&dbname=CmZD

2011,2009-11-25.

[2]占建青.论以职业为导向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J].金华职业技

术学院学报,2010(18).

[3]郭君.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促进高职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探析[J].赤峰学

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0(6).

大学生求职论文篇6

论文摘要:近十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一些基本问题仍未完全解决,其中最根本的问题之一是人才培养的实际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因此,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研究仍然是职业教育的重点和难点,也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的核心任务。本文对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与证书、就业及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进行研究,从大量的调查数据中找出目前课程设置上的问题和不足,并针对其提出了一些方案,将课程与就业通过校企合作有效的连接起来,从而使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效果与市场需求相吻合。·

近十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一些基本问题仍未完全解决,一方面大批毕业生感叹就业艰难、工作难找。另一方面,企业界对难于招聘到合适人才的抱怨也日渐强烈,分析这种人才培养中供需之间的矛盾,以满足企业界对人才的要求、学校的办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职业发展,达到“三盈”成为当务之急。本文通过对一些学校的应届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对职业教育课程与证书、就业及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进行研究。调查选择2所职业中专、1所职业高中和2所高等职业院校的1700名应届毕业生为调查对象,涉及机械、会计、计算机、电子、土木、外语、工商管理、文秘等专业,共发放问卷1700份,回收有效问卷1508份。这些学生中的大多数都已经有了求职或就业的经历,对于研究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很有价值。

1.课程与证书

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用人单位基本上都提出了“有工作经验”和“有相关职业证书”的要求。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书”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落实“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的重要举措。对于应届毕业生而言,为了满足就业的需求,具有相关职业证书就成了获取就业机会十分重要的一个砝码。那么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是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获取相关证书呢?

表1显示,学校的课程设置在帮助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方面总体上来说是比较有帮助的,然而学校的课程设置在某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从表2可见,大部分毕业生认为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和与专业相关考证内容列人教学要求是学校最应加强的教学方面的工作。要加强这两个方面的工作,在设置专业前首先应进行行业的分析,然后再确定专业课程体系以及所开设课程的性质和内容,专业基础知识也应根据职业和岗位的需要系统化,以区别于学科课程体系中由一些专家事先给出专业的学科基础性课程或者由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学科专家的意见提出学科基础课程设置的做法。在具体操作时,与企业保持紧密的联系,由行业主管部门参与专业设置方案的制定,面向行业设置和按行业归类是必须的。这样学生在工作中需要加强的许多知识就可以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直接获得。学校可以建立实验室,请企业内的专家为学生授课;或与企业合作,定期让学生到企业参观、见习及实习,将课程与就业通过校企合作有效的连接起来,不但加强了实践性教学环节,还使专业相关考证内容更形象化。

2.课程与就业能力

就业要求中剥除对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的外衣后,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要求才是其根本需求。当然,职业教育的目标也是培养符合社会经济生产服务的高素质高技能型和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在培养目标上应该有明确的职业针对性,这一要求也体现在专业和课程的设置上。调查显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就业能力。那么,应该如何设置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使其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呢?首先,应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确定专业课,然后根据专业课的需要,设置专业基础课,最后再根据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需要安排基础课。按这种模式设置各专业的课程,在总体上应注意加强专业课,适当拓宽专业基础课,合理地压缩基础课。从实际出发科学地安排课程的课时比例。同时,在课程内容上专业基础课要突出专业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做到学用结合,基础课要充分体现为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服务的职能。只有这样才能使课程体系既有层次性,又密切了各层次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最终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这里举个例子来说明课程设置与就业能力之间的关系,表3是某学校数控机床专业的课程计划:

由表3可见,从普通文化课程方面看,没有突破原来的语文、数学、物理、政治这种框架,明显具有普通高中课程压缩的痕迹,没有心理教育、人际交流、环境教育、两性教育、各地文化教育等内容。生涯规划在各职业类学校还处于理论和实践的探索期,所以还不成熟,有的被窄化为就业指导教育,造成大部分学生生涯规划意识薄弱等,而这些能力在学校学习期间就应该慢慢培养起来的。从专业课程方面看,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第三学年上半学期学习的很多理论,没有上机实践,到下半学期用整个学期的课时实践,这样的安排学生反映很不合理,理论本来就枯燥难懂,还要进行一个学期的纯理论教育,肯定不能完全消化,到下半学期实践时理论知识就已忘得差不多,那么教学效果又有多少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提高多少呢?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就业能力。

职业教育不能光讲理论没有实践,实践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体现,是学生素质与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亦是学习深化与升华的重要过程。要科学合理地安排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解决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两个体系间有机结合的问题,彻底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编制,但也要注意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要从不同专业的实际情况出发,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穿

插进行,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后,马上通过实践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能力,或者先进行实践,碰到不懂的地方,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对书本的阅读等途径掌握相应的理论,这两种方式都可以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学校还应合理安排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总学时、内容和要求,形成系统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使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关联、相互配合、交叉互补。

职业教育的教学计划已经关注到与就业的相互关系,除了要提供更好质量更高层次就业的专业实践教育和证书教育的内容外,还需注意在理论教学上的宽厚度,及加强有关基础职业能力及生涯规划方面的内容,为学生职业发展的长远性,以及职后的继续教育打下基础。

3.课程与学生职业发展

表4的数据显示就实践性环节而言,在企业内的实习是更接近社会工作需要的课程,可以了解职业与工作场所以及了解和发现自我的职业发展方向对学生就业帮助是最大的。在校通过实习,毕业后能快速适应工作,学校应给学生创造一个既符合教学规律又有足够真实性的工作环境,解决理论与实际脱节的问题,这对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加强与行业、企业结合的力度,在课程设置中体现和强化企业内实习这一教学环节,可以为学生奠定良好的就业基础。可采取以下方法:学校成立由行业企业代表参加的就业指导委员会,请企业人士一起参与实习指导工作,制定学生的实训方案、训练的时间、内容和要领,缩短学生与职场之间的距离;学校应企业要求实行订单培养,课程设置上完全把专业与职业岗位对接,使学校、学生、教师的工作学习要求进一步明确化;学校把实训基地放在企业,把实习培训与学生就业工作合而为一,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教学主要由学校负责,企业内实习训练主要由企业负责,双方分工承担了教学任务。

然而学生获取实习的机会也是多种多样的。从表5“所有学校”一栏的数据看,各项较平均。但将“文科学校”和“工科学校”两栏对比看,就能发现其中的明显区别。工科学校的学生获取实习机会的途径主要是学校推荐和校企合作,而文科学校的学生获取实习机会的途径主要是亲属介绍。

绝大多数学生选择企业内实习,因为其可以帮助他们更好的获取就业能力以及今后的职业发展。可见学校的课程设置除考虑学生的就业外,还需要考虑学生的职业发展。学校应创造更好的条件让学生到企业内实习,其最好的方式就是校企合作,校企合作对工科学校的学生就业帮助最大,通过此途径与企业建立关系,一个企业需要该专业的人是一批量的,实习后如果没有问题,就可顺利进入该企业工作。而对文科类专业的学生通过实习直接找到工作的几率不大,因为一个中等企业需要其数量不会很多,但校企合作可以使学生积累工作经验,了解职业与工作场所、了解和发现自我的职业发展方向,这对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和就业帮助都是有很大帮助的。

校企合作对于长远地发展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中的实践环节具有深远的意义。学校在设置课程时,就需考虑企业用人的计划与标准,并与企业一起商定招生专业和数量,一起考核录取新生,实行招生与招工相结合,并且与企业一起编写一些专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制定学生三年实训方案、训练的时间、内容和要领,分工承担了教学任务,如: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教学主要由学校负责,校内外学生实习训练主要由企业负责。学校还需与企业加强沟通,定期召集双方的人员,一起研究教学、实习工作,协调和解决有关问题,校企双方共同培养既能顶岗进行熟练操作又能爱岗敬业的技术人员,学生一毕业就能迅速的适应企业的岗位需求,成为合格的企业人。

大学生求职论文篇7

关键词:高职高专、应用电子技术、课程体系、实践能力培养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和应用型的人才,它以培养目标的应用性,专业设置的职业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为特点,人才培养不仅要满足岗位需要,而且要能适应社会发展的不断变化。为了适应当前复杂多变的国内国际经济形势,进一步办好高职学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培养出更加符合当地经济需求的人才,2010年9月对铁岭地区电子行业人才需求进行了比较有针对性的调查,发表文章《铁岭地区电子行业人才需求调查》[1],根据调查报告的结果,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与实践能力培养模式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与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构建原则

根据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相关文件及近年来对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成果来看,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和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建设一般要遵循以下原则。

1、以能力为中心构建课程体系与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根据高职专业的职业岗位群要求特点,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实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按照文化基础、专业基础和专业技术现结合的原则,实现职业技能培养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建设。

2、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理论课按照“够用”原则设计。

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也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和技校教育,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个中间位置。高等教育要求掌握较深厚理论知识,强调理论知识掌握的多少,这与其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进行研究开发等工作岗位的要求是分不开的。而中职教育要求掌握较熟练的实践操作技能,不要求掌握多少理论知识,这也是其在工作中主要从事生产操作的岗位要求的。高职教育要求即要求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求掌握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其工作岗位也是介于设计和操作之间的某些中间位置,因此它对理论知识的要求为“够用为度”,不追求对高深知识的掌握,又要对专业方面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3、按照“一体化”教学思想,重点培养高职专业的应用能力,建立学生质量评价体系和方法。

“一体化”教学思想将技术理论与技能训练紧密结合在一起,对教师提出了“双师型”素质要求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引导、示范教学基本形式。在教学管理方面,以实践技能考试为主要考核形式,学历证书与职业证书并重,让计算机与外语教学不间断,实践教学不间断。

二、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

根据对铁岭地区电子行业企业类型分析,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毕业生工作所在电子行业可以分为如下几大类:1、从事电子信息产品设计制造的工业企业,占绝大多数。2、从事电子信息产品的销售和售后服务,集中在商品流通环节的商业企业,数量也较多。3、拥有大量电子设备的楼、堂、厅、馆等专业场所,需专业电子技术人员进行电子信息设备的管理。

以上几类电子行业工作单位的工作岗位基本上是电子产品的设计、改进、生产、检验、销售、售后、生产的管理、设备运行维护等,其中产品设计、技术改进等岗位需要的是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员,而生产岗位需要的是中职学历或经培训的熟练技术人员,高职毕业生的岗位大多定位在销售、售后、低层的生产管理、辅助设计人员进行产品的设计试验、保证电子设备的正常运行等层面。

根据以上分析,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定义为:面向电子技术应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与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掌握必需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电子技术应用领域方面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技能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三、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职业能力分析

根据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培养目标和就业岗位分析,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可以分为四个模块:1、以电子产品的生产制造为引导,学生应掌握电子产品的装配、调试、检测、维修、生产工艺路线的制定、生产管理等能力。2、以电子产品开发为引导,学生应掌握电子线路的阅读、仿真、pCB电路板设计等能力。3、以电子产品销售为引导,学生应掌握电子产品的销售、安装、现场调试、售后维护等能力。4、以电子设备的运行维护为引导,学生应具备常用及专用电子设备的使用、维护及保养等方面的知识。

此外,毕业生还应该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强烈的责任意识,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应变能力,能够不断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具有良好的对本行业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的感知能力和再学习能力,并能够在工作中推广使用,创造更多价值。

四、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

课程体系建设和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应该充分为专业培养目标和职业能力养成服务。借鉴基于过程的工作方法的思想,按照目标及能力需求进行理论和实践课程设置。

因为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设定为培养电子行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所需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层次低于本科学生,高于中职学生,因此理论课程要求为够用、适度,不必要求学生理论知识有多么扎实,只要满足岗位基本需求即可,如需加深可在工作中通过再学习不断提高,而实践技能要求就要相对高一些,实践课程设置应该充分体现岗位需求的能力要求。

根据以上分析,针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职业能力第一、二模块要求,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一学期,开设《电子产品设计制作》课,模拟电子产品生产企业试制生产一种电子产品的全过程,根据这一过程倒推出该行业企业从业人员所需具备的各项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从而确定出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具体内容。该课程的重点内容是让同学们自己制作出一款温度监测装置,能进行温度的显示和报警。因为本专业培养目标不在于理论设计,不必掌握过于高深的电子技术理论知识,因此该课程给出电路原理图,要求学生读懂原理图,要进行仿真、pCB设计、电路板焊接制作、单元电路检测、故障排除、产品调试、产品检测、归档文件等工作。根据课程要求应该掌握的内容,应开设的专业基础及专业理论课程应包括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路分析、传感器原理与应用、电子测量技术、单片机原理与应用、protelDXp电路设计、电路仿真技术、电子产品生产工艺、计算机应用基础。按照“一体化”教学思想,理论与实践训练应紧密结合在一起,因此在开设这些理论课的同时开设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数字电子技术实验、电路实训、传感器实验、电子测量实训、单片机实验、protelDXp实训、电路仿真实训、元器件贴装焊接实训、电子产品生产认知实训、计算机基础实训,同时对pCB课、仿真课、单片机课进行课程设计。针对第三、四模块开设的理论课有家电原理与维修、办公自动化设备、微机组装与维护,同样这些课程也开设有相应的实践课,并集中统一安排时间到共建实习基地考察参观交流,进行认知实习。

另外,无论哪个岗位的工作人员,都要求具有一定的文献资料收集查找能力,因此还应开设文献检索课程。由于电子行业的特点,很多元件、设备的说明书和技术资料都是英文的,很多企业的产品也外销国外,国际交流越来越广泛,专业英语课程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根据高职毕业生双证制度要求,学生毕业时还应考取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能够考取的资格证书为电子设备装接员,为此学校开设高级电子设备装接员培训课程,包括理论和实践课,进一步提升学生电子设备装接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该专业学生还可以考取通信设备测试员、网络维护员等其它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转贴于根据对铁岭地区电子行业人才需求的调查,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诚信、团队合作、人际沟通、责任感、再学习能力等个性素质要求都比较高,学生在校期间应该有意识的对这些品质进行培养,因此学校在公共课中开设了思想道德与法律、形势与政策、健康教育、就业与创业指导等课程和讲座,选修课中开设了科学技术史、前沿科技、中国传统文化、美术欣赏、公共礼仪、英语语音、文学欣赏等课程。学生在校期间固定举办电子设计大赛、计算机应用能力大赛、英语口语大赛、篮球联赛等竞赛活动,积极参加省和国家举办的各项电子专业竞赛,如毕昇杯电子设计大赛等,促使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再学习能力等个性素质的不断提高。高职学生第三年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撰写,进一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工作经验、再学习能力,调整好毕业找工作时的个人期望值,找好自己的社会定位。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毕业实习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为集中实习,要求学生全部到指定的实习基地进行顶岗生产实习,时间要求五个月以上,全面了解电子行业企业员工的工作情况,增加学生的工作经验。第二阶段为分散自由实习,学生可以自己寻找感兴趣的工作岗位进行实习,为毕业后在该岗位参加工作做相应准备。在毕业实习期间要求学生同时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任务。

根据以上分析,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基于当前地区就业形势的课程体系与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可以用下图清晰的表示出来。

四、结束语

通过对铁岭地区电子行业用人单位对员工需求的调查,充分了解了当前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的各项能力需求,运用基于过程的工作方法思想,依照理论够用、重在能力原则由需求设计应该开设的各门课程和应该培养的各项实践能力,从而建立起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和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相信通过这一课程体系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一定会更加适应当前社会需求,更加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参考文献:

[1]王永新.铁岭地区电子行业人才需求调查[J].科技传播,2011,1(上).

[2]许秀平.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09,12(6).

[3]巩云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建设的探索[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5.

大学生求职论文篇8

[关键词]高职文化新型大学文化重构文化特质

[作者简介]赵惠莉(1981-),女,河北邯郸人,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学;顾坤华(1957-),男,江苏扬州人,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学。(江苏南京211168)

[课题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转型研究”(课题编号:DGa090260)、2013年度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重点课题“高职文化建设的研究”(课题编号:JSJmY02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1-0023-03

高职院校是崛起于新型工业化时代的一种新型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发挥着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也在职业教育持续发展中发挥着引领性和高端性作用。今天,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发展正从“扩张论”走向“内涵论”,从“经验论”走向“制度论”;教育教学正从“工具论”走向“人本论”,从“认识论”走向“生命论”;教学内容正从“既成论”走向“生成论”,从“传授论”走向“对话论”;教学管理正从“行政论”走向“服务论”,从“刚性论”走向“柔性论”。因此,高职文化建设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到底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具有什么样的地位,是事关高等职业教育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一、高职文化重构的语境

高职文化是一种哲学、一种精神、一种力量、一种气质、一种形象、一种品质,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积淀形成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被高职人普遍认同、内化和奉行,具有个性鲜明的文化特质,既有大学的普遍特点,又有高职的独特要义。

1.高职文化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精髓。高等职业教育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思想解放的产物,具有独特的价值和不可替代的生命力。高等职业教育是在职业大学、五年制高职的基础上通过不断探索、大胆革新、深度转型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教育类型,成为一种别具特色的社会文化现象。尤其是在高等职业教育社会吸引力不足、公众认可度较低的文化环境下,高职人秉持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热情和执著,努力突破现有制度和政策的“瓶颈”,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开垦一片新的天地,其曲折艰辛的发展历程甚至要超过一些著名大学的发展历程。高职人的积极进取精神在日渐沉淀中滋养并丰富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主导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因此,高职文化是高职办学的信仰追求、高职师生的精神风貌、高职院校的灵魂寄托,深刻反映高等职业教育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发展轨迹,引领高职院校治学理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体现高职院校的品质、品格和品位。

2.高职文化是高等职业教育类型特质的诠释。高职院校作为大学发展进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类型,有着不同的教育体验、不同的创意人生和不同的缤纷未来。低进高出、人尽其用,使被传统高等教育招生“边缘化”的青年群体找到了人生与事业成长的天地。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为全国近900万个家庭实现了高等教育学历“零”的突破,实现了人类社会追求体面和更有尊严生活的梦想。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大学框架下的职业导向教育,具有“高等性”和“职业性”的双重属性,既有“大学文化”的基本内核,又有“职业文化”的个性特质。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在体现大学文化精神、大学文化内涵的前提下,坚持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重视大学文化和职业精神对学生的熏陶,强化学生职业素养、职业实践、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需求的学生搭建成长的平台,促进人人成才。

3.高职文化是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支撑。构建独立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急需高职文化提供精神支撑和智力支持,以高职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和约束力倡导、践行、提炼和升华高职教育办学理念、育人方针和运行模式,不断形成价值取向和理性诉求,增强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吸引力。因此,最为迫切的就是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满足毕业生继续深造的强烈愿望,探索建立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专科)教育、应用本科教育和专业学位教育相衔接、“类型”特征鲜明、“层次”结构完整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4.高职文化是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制度的保障。新的转型期高职院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构建反映个性差异、体现多元需求并被广泛认同的现代大学制度和现代学校制度日益紧迫。2012年7月,教育部颁布《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首次特别强调指出:“完善高等职业教育层次,建立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和专家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制度。”因此,要进一步优化教育结构,适度允许办学质量高、社会信誉好的高职院校积极发展职业教育本科,以及专业硕士、专业博士教育,切实解决高职教育的“断头教育”问题,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多层次、多元化、高端化、可持续发展。

二、高职文化重构的品质

高职文化是对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宗旨、使命、职能、办学方向、培养、社会责任以及运行模式的理性审视,是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和基本原则,成为一种追求真理、追求理想、追求学问的文化,一种具有求真务实、强烈批判意识的文化。

1.高职文化的人文性。高等职业教育文化传承创新的神圣使命在于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注重知识和技能创造能力培养的同时提升学生心性修养,满足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终极关怀,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

2.高职文化的创新性。高职教育是区域经济发展驱动式的一种教育类型,在世界高端文化教育的博弈中,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己任,不断发展、不断创新、不断超越、不断完善,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探究式学习,并尽可能提供才智发展的空间和技术创新的机会。

3.高职文化的特色性。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独具特色的高等教育类型,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质量标准、专业设置、教学模式、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各方面都有着自己深刻的内涵。因而,特色是高职发展的“生命线”,是办学实力和社会声誉的综合体现。

4.高职文化的职业性。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强调知识和技能开发,适应职业岗位需要,养成奉献的敬业精神、公平的办事原则、诚恳的待人方式、干练的工作作风、高尚的道德情操,其中培养职业能力是文化之本,锻造职业精神是文化之魂,营造产学研合作生态是文化之基。

5.高职文化的跨界性。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跨界教育,是连接职业与教育、企业与学校、工作与学习的桥梁,而高职文化则体现了学校文化与社会主流文化、区域经济文化、职业文化、工业文化、产业文化、行业文化、企业文化等的高度融合,在深层次的跨文化沉思中,让工业文化进教育、产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

三、高职文化重构的困惑

高职文化是高等职业教育向心力、感染力和创造力的源泉。但是,由于高职教育的“先天不足”“底蕴不深”,必然会在办学理念、生源构成、专业设置等多方面制约高职文化的健康发展,从而影响高职特色的彰显和社会地位的提升。

1.高等职业教育本质异化。毫无疑问,“职业性”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属性,但在实践中往往过多强调“职业性”,而忽视了“教育性”。高职教育是造就某一行业具备实际操作动手能力和研发革新能力的专门人才,但专门人才并不排斥人文教育,如果缺乏文化批判精神,如何创新,如何超越?如果忽略了素质教育这个育人的根本,一味强调学生的职业能力,注重专业实用性和职业定向性,使学生几乎丧失作为独立自主个体的地位,由“人”而变成“非人”,成为一种“知识的存储器”或一种“等待加工的产品”,则会出现人文苍白、道德缺失、精神虚无、文化贫乏、主体使命偏移、社会责任淡薄、文化认知单一等负面现象。

2.高等职业教育功能弱化。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起步较晚、底子差、基础弱,教育质量与社会期望有很大的差距,在管理体制、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高等职业教育类型属性表现得不突出,甚至有部分人将“高职”类型等同于“专科”层次,在急功近利等浮躁情绪的影响下出现了诸多问题:高职教育缺乏独立完整的法律体系,相关政策法规极不配套,规范层面与文化认知层面合法性缺失,在一定程度上致使高职文化中理性追求、人文关怀、崇尚学问、勇于创新的大学精神严重不足,高职文化研究至今仍是空白,甚至有“文化贫血”“文化沙漠”的倾向,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薄弱环节。

3.高职文化内涵狭义化。长期以来,业内常常用“高职校园文化”来替代“高职文化”,而这种认识既不到位、也不全面,绝不能用形式替代内容,更不能用活动替代精神。应注重精神导向,从理念、制度、行为、物质等多方面构建高职院校组织文化。因为,“校园”不是一个“组织实体”,而是一个“活动场所”,“高职院校”才是一个“独立的组织实体”。绝不能用形式替代内容,更不能用活动替代精神,而应注重精神导向,从理念、制度、行为、物质等多方面构建高职院校组织文化。犹如“大学文化”是组织文化一样,“高职文化”也是一种组织文化,校园文化只是高职文化的活动载体和物质文化的表现形式,还处于高职文化的表层,难以触及高职文化的核心内容和精神层面。

4.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功利化。多年来,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始终模糊且飘忽不定,与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存在着交叉重复和混淆不清,既不很准确,也不很明晰,在表述上几经变更、不断变化,从“技术性”到“技能型”再到“高技能型”,进而到“高端技能型”,直至“高级技术技能型”和“专家级技术技能性”,现虽将专科层次基本稳定在“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这一目标定位上,但仍局限于技能教育的培养,轻视基础理论和文化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忽视技术教育的重要性。由于过重的功利主义和工具主义导向,加之过多的技能训练和职业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精神贫乏、文化素质低下、竞争能力不强、社会适应能力较差。

5.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短视化。高等职业教育传统的“快餐式”人才培养已很难适应时展的步伐,必须立足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核心竞争力及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高职教育不能片面地将职业教育理解为就业教育,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就业,而应着眼长远,为学生职业生活做好准备,为学生终身职业生涯发展提供服务,注重关注人的全面发展需求,培养自主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四、高职文化重构的路径

一流的高职院校要有一流的文化,一流的文化是一流的高职院校科学发展的支撑。谁把握了文化发展方向,谁掌握了文化战略资源,谁占领了文化内涵制高点,谁撬动了文化力量杠杆,谁就赢得高职院校未来发展的主动权。

1.理念引领,锻造高职精神文化。高职精神文化是对高职院校办学理念、功能定位、人才培养、管理模式等基本问题的哲学抽象和核心价值取向,是学校整体形象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高职精神文化不仅需要领导层的执著追求和潜心培植,还需要教师的文化传承和言传身教,更需要学生的心智历练和躬身践行,使其成为引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

2.顶层设计,创造高职制度文化。高职制度文化是高职院校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思想品德的规范化,把握各个制度要素的合理性和制度体系的科学性,以高职文化的内涵规定现代学校制度的基本内容,以高职文化的特征完善现代大学制度的各项规章。高等职业教育急需建立与普通高等教育“横向等值”“纵向贯通”“多向转换”“类型突出”“个性鲜明”的独立完整体系;遵循现代产业发展规律,引入市场机制,完善政行校企合作制度;遵循现代教育发展规律,扩大办学自,完善现代学校制度;遵循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理顺管理体制,完善管理制度;遵循现代人才培养规律,拓宽学生成才渠道,完善招考制度。

3.回归人性,打造高职校本文化。高职校本文化是结合本校发展,挖掘、总结、概括、提炼自身特色的文化基因。高职教育的最终价值体现在面向人人,把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要传授学生职业知识、技能与能力,更要注重职业道德、情感和心性的熏陶;不仅要培养从事某一特定职业的劳动力,更要注重培养在各种专业中尽可能多地流动的能力;不仅要培养为社会变革、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做贡献的实用型人才,更要关注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和人生价值的实现。

4.追求卓越,铸造高职品牌文化。高职品牌文化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导航仪”,指引着学校发展的方向;是高职院校发展的“辐射源”,烘托着学校内涵的提升;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黏合剂”,凝聚着学校发展的各种优质资源。高职院校共同的发展背景、共同的战略规划、共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导致发展的趋同化。因此,必须追求个性化、多样化和特色化,树立品牌理念,反映高等职业教育类型特征和办学规律;必须以正确的价值导向和高尚的精神导向,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精神境界,促进学校品牌的铸就;必须以错位发展的策略,谋求学校发展,形成核心竞争力,打造一批优质的高职院校,努力寻求和定位生存与发展空间。

5.以身作则,塑造高职形象文化。高职形象文化是高职院校教师风采的生动展示。教师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也是文化的引导者,教师的高尚情操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对学生起到隐性的榜样作用。高职院校不仅要有大师更要有大爱,如果失去了大爱,还谈何“精神家园”。教师要尊重、理解和信任学生,教人做人、教人做事、教人学习、教人生存、教人成长、教人发展,使自身在“知识”“能力”和“人格”三方面积极引导和影响学生。

6.躬行实践,构造高职创业文化。高职创业文化植根于商业性生态系统,是高职教育通过真实的职场环境,培育创业精神、感受创业氛围、经历创业岗位、接受创业训练,让学生敬业、勤业、创业和立业的文化活动。高职院校搭建学生创业实践平台,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科技产业园区和大学生创业广场,与企业、行业协会、政府部门紧密合作,组织学生面向社会参与产品开发和技术服务,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倡导“做中学、学中做”,培养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充分发挥学校专业优势和学生个人特长,开展丰富多彩的创业文化活动,帮助学生追求财富、创造价值、成就梦想。

7.潜移默化,营造高职环境文化。高职环境文化是通过环境的渗透性、潜在性,以润物细无声的熏陶来实现对人塑造的物质文化。高职文化建设要充分关注学校“硬”文化氛围,设计和规划校园的物质环境,同时还应充分注重学校“软”文化氛围,优化校园的精神环境和心理环境,做到软硬件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在开展各种文化、艺术、体育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中,创造文化氛围,陶冶道德情操,提高人文素养,形成自己的文化认同,培养学生熟练的专业知识、深厚的文化知识、广博的生活知识,以及理性的批判意识和永无止境的探索追求精神。

8.科学发展,建造生态文化。高职生态文化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多维空间和多元环境和谐、协调、平衡发展的综合系统,是高职院校发展中面临的新课题。大学已成为提升大众生态文明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传播绿色思想和绿色文化的摇篮,这对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专业建设以及学生的行为规范有着深刻的影响,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态环境正处于日趋恶化的尴尬境地:资源配置不公,招生录取不公,社会待遇不公,难入社会主流,沦为“二流教育”“三等公民”,尤其是职业教育体系“链条断裂”“结构失衡”,使得高职教育成为没有上升通道和发展前景的“终结教育”,这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症结”。因此,必须明确高职院校在生态文化建设中担负的使命和实现路径,以及生态文明教育进入高职教育的重要性和实现举措,真正回归“大学之道”,建设层次多元、结构合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构建一种既不重复中专办学形态、也不简单照搬普通本科大学的高职院校办学新模式,追求信息时代和谐共赢的大学新文化,开创人类生态环境的新文明。

总之,高等职业教育通过社会功能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社会服务理念、技术创新精神等,在长期实践过程中积淀成独具个性、特色鲜明的高职文化内核:以“开拓进取、经世致用、崇德尚能、知行合一”为核心价值的精神文化,以“兼容并蓄、破立并举、刚柔并济、公平民主”为核心架构的制度文化,以“协同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德才兼备”为核心特征的行为文化,以“和谐校园、科技园区、实训基地、服务平台”为核心载体的物质文化。在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历史转型期,高职文化重构要以大学理念兴校、以职业精神立校、以文化建设强校为宗旨,进一步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内涵提升,培养合格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给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成才以正能量,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大潮中勇担重任。

[参考文献]

[1]石芬芳,胡类明.基于高等教育层类视角的高职文化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0(7).

[2]唐林伟.高等职业教育文化研究述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0).

[3]刘洪一.中国特色高职文化的建构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8(12).

大学生求职论文篇9

[论文关键词]高职;职业素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人员所具有的与从事具体职业相关的,对职业活动起关键作用的内在的品质和能力,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职业技能素质等。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择业观创业观,培养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等。从内容及其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看,职业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有着极大的相关性和相融性。随着高职“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改革的深化,以职业素质的培养为着力点,创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体系,是提升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一、围绕职业道德教育,构建“一体两翼”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容体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主渠道主阵地,承担着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目前高职的思想政洽理论课的教学体系是根据和教育部的“05方案”设置的,即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下称《基础》课)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下称《概论》课)。www.133229.Com新课程方案的实施对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深化、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新变化,整合、拓展、创新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内容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适应这一要求,笔者认为实践中可尝试构建以‘,05方案”为主体,以职业教育和心理教育为两翼的教育内容体系。

(一)以“05方案”为主体,整合拓展教学内容,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概论》课和《基础》课的开设,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法律法规的基本要求,引导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形成科学的“三观”。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围绕高职人才培养特色,结合学生的实际,可整合、拓展课程的教学内容:一方面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塑造和引导功能。如《概论》课可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在讲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的同时,将理论学习和学生关心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相结合,用理论指导实践,分析学生能感悟和触摸到的内容,这样既可避免理论宣讲的枯燥性,又可增强教学的说服力。另一方面,针对高职的就业导向、能力本位,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如《基础》课教学中可强化学生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及跟学生的就业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教育,如可增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等内容,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以“职业指导”和“心理教育为两翼。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

职业指导不等同于毕业前的就业指导,它应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涯的全程。职业指导课程应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根据学生发展不同时期的不同要求,施以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大一可开展“职业导向性教育”,引导学生在了解专业、了解自身、了解社会的基础上,制定学习生涯和职业生涯规划确立职业发展方向,制定职业发展目标;大二,可进行“职业融人性教育”学生通过实习实训,更好地了解社会分析自我,将职业生涯规划落到实处并有效地实施、修正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将之与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的学习职业道德的培养、职业素质的提升有机地结合起来;大三,町实施“职业拓展性教育”,针对毕业生群体的需求,在做好常规就业指导工作的同时,注重学生作为职业人必备的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提升,关注学生后续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教育培养。

高校毕业生就业呈现结构性和地域性的“供大于求”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在人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高校学生的心理压力和精神压力之大是不言而喻的。法国社会学大师莫里斯说过:“心理学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心理教育的任务就在于预防问题,发现问题,提供指导,为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心理基础。为此高职院校应立足高职教育的特点,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提升学生职业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设立专门机构,配备专职指导老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月等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理健康;以心理咨询中心、大学生心协为主阵地,以心理危机干预为主线,形成中心、院系、班级心理委员三级工作网络为支撑的日常工作体系……还可将心理教育与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与学生的专业教学、实习实训相结合,使之日常化、全员化、全程化,引导学生形成积极良好的就业心态。

二、服务职业技能培养,构建“多边合作”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践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教学是寓教于“行”的过程,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形式,也是深化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增强其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应立足于“就业导向”“校企合作”等人才培养特色,积极探索高职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育的新途径。

(一)健全实践保障制度,创新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内容

在组织实施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往往会遇到诸如实践课时、经费、安全等方面的问题,建立强有力的实践保障体系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这个保障体系至少应该包括组织保障、经费保障和制度保障。学校应组建一支包括党委、教务处、学生处、团委、财务处、后勤保障处等部门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教师的工作队伍,整合各方力量形成合力,为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组织保障;学校每年应根据学生数拨付一定的经费专项用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践教学,为其顺利实施提供经费保障;教务处要以要求专业课实践教学的标准来组织安排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践教学,明确把实践教学课时写进教学计划,有统一的大纲,有规定的内容和学分,有完整的课表安排,有规范的考核标准和要求,为实践教学提供长期实施的制度保障。

从实践内容上讲,可尝试将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践教学与学生的就业及和谐校园的构建相结合。利用实践课时,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查,深入基层,在实际工作中!学习与人交流,与人沟通,与人相处,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力;实践中了解社会需求,了解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行业企业发展的状况,科学地做好自己的学习生涯和职业生涯规划;与学生的专业实习实训相结合,让学生零距离地了解职业道德的内涵及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参与校园文化活动,通过知识竞赛、读书节等活动深刻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积极投身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构建;参观改革开放的典范,如华西村等,让学生切身感触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及党的领导的正确性……

(二)构建多边合作平台,多渠道探索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途径

首先可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践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相渗透。在构建和谐校园、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今天,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越发多姿多彩。高职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践教学,可与学校的党团组织相结合,与各院系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相结合,在各级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中渗透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践环节:利用“五四”“七一”“一二九”等活动纪念日,组织或参与组织学生开展读书节、征文比赛、演讲辩论赛、党团知识竞赛等活动,帮助学生在了解历史了解国情的同时,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情感,锻炼思考、表达能力;参与志愿者组织或公益活动,如参与为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捐款、义务献血、组织到敬老院、孤儿院帮助老人照顾儿童、参与和谐社区建设等活动,培养锻炼学生的参与意识、社会责任感及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等。

其次可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践教学与学生的实习实训相渗透。“就业导向”“能力本位”使得部分学生产生“短视”行为,重专业技能,轻思想政治素质。针对此.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可借助学生实习实训的机会,深入实习工厂,与实习指导教师及工厂的实习指导师傅们相互配合,让学生在实习实训中切实去体会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做人之本,是立足之基,自觉地去体会政治理论教育对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从而提高其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围绕职业素质提升,构建“全员全程”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考评体系

有学者指出,教育所追求的目标的全面性与考试的有限性永远是一对矛盾,无论怎样的考试都无法反映学生发展的方方面面。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考核尤为如此。高职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承担着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重任。短短三年的教育,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否提高了?科学的“三观”是否“人心人脑”?这一切很难用一个具体的量化的标准来衡量。这些特点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内容、彤式、标准等都应有别于其他的课程。要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状况,必须构建科学合理、客观公正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考评体系。

(一)重知重行,创新考核内容,丰富考核形式高职的生源构成、人才培养途径、

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都有着其特殊性,为此应围绕学校的办学宗旨、人才培养的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等方面来创新考核内容。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和考核要在根本上有助于学生知行素质的提高,其结果可从三个方面来评判: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能力是否提高;对理论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是否增强;在处理社会人生问题上的思想境界有无升华。这三个结果,传统的书面考试形式很难达到。因此应创新考核的内容,引导学生从记忆性、模仿性向探索性、创新性学习转变,增加主观性命题的比重,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和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形式和方法上讲,可采取开卷、小论文、调查报告、口试等途径,着重考查学生的“知行统一”、思考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等。

大学生求职论文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对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开设,虽然基本上可以得到保障,但从理论教育的实效性角度分析,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普遍存在着“低效”现象,与普通院校相比,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压力更大,问题更多,挑战更强。所以,开展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学分析,找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实现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任务的必然要求。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分析

1、高职院校学生面临复杂社会环境的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社会性开放系统,社会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起决定性作用。高职思想政治教学也正深受当今社会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首先,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和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大,西方敌对势力把意识形态的渗透作为其全球战略的重要内容,中西文化与价值观开始相互碰撞,人们的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个人主义思潮的蔓延,社会上的各种腐败现象和作风,对正在成长中的高职生不可避免地产生消极影响。其次,随着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形成了一种既独立于现实社会之外,又和现实社会有密切联系的虚拟化的“网络社会”。网上复杂的思想观念、暴力黄色信息给学生带来很多困惑和迷惘,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控制教学过程和教学对象变得更加困难。另外,我国正处于社会的急剧转型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不完善,各种深层次矛盾日益显露,如贫富差距加大、就业形势恶化等。这些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作用越来越大,导致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认同度降低,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2、高职院校教育对象自身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大多数学生爱党爱国、关心国家前途与命运,务实进取、积极向上,表现出良好的精神面貌。但也存在许多实际问题。一是高职院校的生源总体素质下降。目前,职业院校的学生既有应、往届高中毕业生,也有职中毕业生,还有中专、技校生等,并且大都是独生子女。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受教育背景、不同个性类型的学生聚合在一起,文化素质和基础知识参差不齐,使他们显露出许多新特质、新现象。如: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自控能力、意志力较差、学习主动性和成才意识弱,即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探讨的问题离他们的生活很近,也难以引起学生们发自内心的共鸣。二是高职学生学习行为功利性很强。相当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受的是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就是以专业课为导向,毕业后就是从事相关专业的生产活动,专业课是“硬指标”,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抽象、空洞,理论上说教多,与自己的专业学习和就业前途没有多大关系,再加之教学形式的单一,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终导致教育对象知行脱节。

3、高职院校自身结构性矛盾问题

在高职教育迅猛发展的过程中,由于高职院校自身结构性矛盾问题,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这种自身结构性矛盾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管理层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认知偏差。职业院校的办学是为社会培养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高素质决定了高职高专大学生应该有较好的政治理论水平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但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高等职业教育的功利价值取向变得日益明显,部分高职院校管理层往往片面强调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有意或无意地忽视思想政治理论和人文素质教育;专业课程和专业实践时间占有很大的比例,强调专业教学和实践训练,以专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双证”来体现学生的特色,因而一些学生除了专业以外,其它一概不顾。二是高职教育以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其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职业针对性,这样的办学要求客观上形成了高职院校注重技术、轻理论的教育特点,许多专业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也不以为然。三是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选择过于强调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只注重对学生进行道德规范的简单灌输和行为约束,不勇于和善于回答大学生关注的各种迷惑和疑惑,因此学习动力不足,削弱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开展。

二、改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的对策

1、营造和谐校园文化,积极推进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发挥教育合力作用

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构建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发挥积极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坚决抵制各种有害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侵蚀和影响,培养学生高尚情操,使学生在有利于全面发展的学校文化、学校精神的熏陶下健康成长,促进专业知识学习,提高学生思想素质。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因此,不能学校唱“独角戏”。根据全员育人、环境育人、实践育人的理念,我们要明确高校所有的课程均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不仅所有的教师应该承担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家庭和社会都应当重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学校与家庭教育要建立及时有效的和谐互动机制,切实发挥家庭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其次,学校还应与社会建立起互动和谐机制,努力化解社会对学校教育效果抵消的状况,最大限度地在多元价值并存的社会中保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使学校教育的思想、内容等与社会和谐统一起来。所以,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到社会的大系统、大环境之中,空间上向社会发展,时间上向课外延伸,从而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教育网络,共同为提高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提升高职学生思想理论素质服务。

2、端正认识,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观念,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地位

领导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认识是否到位,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获得实效的关键。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职院校作为社会主义大学本质特征的重要体现之一,涉及到高职院校的办学方向,不容忽视,在意识形态领域,高职院校同样要用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去占领这一阵地。其次,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也强调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高职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要达到这一目标,领导重视、政策支持是关键。其次,目前有相当多的高职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并非自己所学专业,由于社会和自身发展的需要,更多的人还会不断地变换工作岗位,在这种情况下,高职教育的培养除了要使学生具备某一专业技能之外,同时还要具备适应职业变化的综合素质,如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康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爱岗敬业、求真务实的良好职业道德素质等等。只有将“育人”与“育才”放在同等的地位,才能增强高职学生就业的软竞争力,以适应多元化社会对人才软实力的重视与需求。

3、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加强高职学生的自我教育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上的指路人,而且是马列主义和科学文化的传播者,随着新形势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新要求,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外,还应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体现科学理论的最新成果,不断地进行思想启迪、升华来感染学生。要具有广博的知识底蕴并能够厚积薄发,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有自己的真知灼见,找准和高职学生思想实际、成长成才要求、全面素质提高的最佳结合点,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和高职学生的特点与就业需求相联系,才能增强课程的可信度和实效性。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一要不断吸纳高素质和高学历的人才充实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二要拓宽培养渠道,有计划的安排现有教师在职进修、培训,给予他们更多的机会进行社会考察和社会实践,拓展知识面;三要鼓励教师大胆进行教学改革探索,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所谓自我教育,是指受教育者由于外界的刺激而引发自身内在的心理反应,进行自我驱动,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自我反省和自我调控。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因此,在搞好师生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外,还要使学生养成自我教育的习惯。教师要通过启发、引导高职学生内在的思想政治需求,培育他们自我教育的观念,增强其主体意识,使教育由原来的“你要怎样”自觉转化为“我应该怎样”,引导高职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养成求知好学,克己内省的好习惯。在教学中,要让高职学生有独立感悟、思考、探索的空间,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获得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最终能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分析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参与意识。

【参考文献】

[1]刘宏:高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4(10).

[2]林美卿、周新辉、吴伟安:“两课”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4(4).

[3]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