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农村青年论文十篇农村青年论文十篇

农村青年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8:23:31

农村青年论文篇1

论文摘要:在党和国家贯彻实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青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确保新农村建设的社会主又性质和方向.应切实加强农村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二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把提高农民素质特别是农村青年素质摆到了重要位置。农村青年占全国青年总数的近70%。这支庞大的队伍,既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中坚力量,又是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的主要来源;既是促进当前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生力军,又是决定农村未来繁荣进步和长治久安的重要力量。因此农村青年工作的好坏,不仅影响农村,而且影响全局;不仅影响当前,而且影响未来。

一、当前农村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其产生原因

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农村,薄弱环节在农民,而突破点应该是农村青年。当前农村正处于深刻的社会转型时期,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解决·三农,问题,首先得解决好农民问题。农村税费改革完成后,农民负担明显减轻.村级债务包袱有所化解,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干群关系得到改善各类农村矛盾相对缓和。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却拖了后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思想政治观念淡化。在市场经济冲击下,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利己主义驭动下,有的农村青年政治观念淡化,对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淇不关心;缺乏正确的是非观念,不择手段敛财,“一切向钱看,成为不少农村青年的行为准则;有的人片面地理解党的改革开放政策,认为“土地分到户,不要党支部’。其次,未能用先进文化武装自己头脑,封建迷信活动猖撅。当前,在农村的一些地方封建迷信活动盛行。有的农村青年对应该上缴国家的农税等不愿交但出资修庙、树菩萨等却毫不吝裔;有的农村青年外出打工赚钱归来,想的不是继续发家致富,或者带领乡亲致富,而是看风水砌高楼,大肆翻修祖坟、祠堂,丧事奢办,做道场、请神汉等,严重败坏了农村社会风气。再次,对基层干部持对立态度,干群关系紧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涉农政策和法规,政府也为农民办了大量好事实事,受到了农民的拥护和赞成。但目前在一些地的农村青年却普遍对党的基层组织、基层政府及其领导产生了逆反心理,产生了不信任感和疏远感,导致干群关系紧张。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乡村干部不够或者不能引起重视。一部分农村基层干部对当前要不要加强对农村青年的教育感到困惑,不知所措。有的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起不了多大作用;有的认为当前对农村青年的教育很难抓;有的则认为把农村青年管住就不错了.思想政治教育能抓则抓、不抓也行;有的甚至认为只要把经济工作搞上去了,其他什么问题都能解决。其次,教育载体不太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办点示范搞得很成功,普遍开展起来就一哄而起,很容易流于形式,往往是“热上头、温中间、凉下面气有的地方热衷于抓先进典型、贴标语、挂牌匾,不遗余力地大搞宣传、空喊口号,不注意创新活动模式、深化活动实效;同时,农村青年人口流动较大,尤其是青壮年外出务工经商的多,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是鞭长莫及。再次,教育阵地逐渐萎缩。由于农村经济正面临一些困难,各类工作经费紧缺,一些村镇的农村青年教育阵地、设施十分有限,连有一间标准的活动室、阅览室的已经不多,计生、法制、科技等农村青年夜校几乎形同虚设,各类民间文艺团体的发展也不令人乐观,一些不健康的文化、娱乐方式如“黄”、“赌”、“毒’.等在农村开始乘虚而入,抢滩登陆。

二、加强农村裔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做好农村青年的思想政治工作,事关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1加强农村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党在惫识形态的执政能力的内在要求。党不断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实践反复证明,党驾驭意识形态的能力愈强,整合人们思想认识、动员社会力量的能力愈强,促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就愈强。新的历史时期,农村青年占全国青年多数的国情告诉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农村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教育农村青年,强化思想武装,充分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的先进性。影响农村社会,凝聚农村青年群众。

2.加强农村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是用先进思想文化占领农村阵地的重要手段。大量事实表明,思想文化阵地不去占领,先进的思想文化不去拥有,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就必然会滋生蔓延。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不去学习,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文化就必然会乘虚而入.侵蚀渗透。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人,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交织.使群众思想呈现出独立性、差异性和多变性。思想文化的多元化是把“双刃剑”,必须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思想理论成果进农村、进农村青年头脑,用先进思想文化占领农村阵地。

3.加强农村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加强农村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其实就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十五届三中全会强调:‘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全面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三、切实加强农村青年思想政治教育

同志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这就旗帜鲜明地明确了新农村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从这一点上看,加强农村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意义尤为重要而深刻。具体来说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强化农村青年的全面发展意识。农民是最讲实际的,农村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果不能同农村综合产业开发和农民致富奔小康活动结合起来,不能同农村青年艰苦创业、建设家园的奋斗精神结合起来,就不可能在农村青年的心中占有一席之地,就不可能吸引农村青年群众热心投人、积极参与。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农村青年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又要着眼于促进素质的提高,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思想道德素质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保证。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强化农村青年的合作意识,营造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氛圈,推动人际关系的和谐,从而促进社会发展的和谐。要对广大农村青年进行持续渐进、系统有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发挥其心理调适的价值功能,帮助消除疑惧心理与对立情绪,走出狭隘性与自我封闭。增强对改革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新的道德意识,从旧有的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势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树立新观念、新思想、新道德,促进人自身的和谐。

2.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强化农村青年社会主义意识。当前,部分农村青年受不良思潮和消极腐败现象的影响,理想信念淡化,对社会主义前途和发展方向认识不清,对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缺乏正确理解,对社会主义性质表示怀疑.对党失去信任。精神支柱动摇,精神状态低迷。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全面落实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战略任务,不断用党的先进理论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想,全体农村青年团结奋斗,才会有共同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往。

3.要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强化民主法制意识。要结合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对农村青年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基本知识的普及教育,使之理解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引导农村青年增强民主意识,通过合法途径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民主诉求,保障自身的民利,激发农村青年有序参与村民自治的热情,提高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能力。要加大农村普法教育力度,针对部分农村青年法制观念不强,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问题,加强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法规的教育,增强遵法守纪意识;针对有的农村青年不懂法、不知法、不用法,影响发展致富的问题,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法规的教育,提高他们依法经营致富、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

农村青年论文篇2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农村的思想文化、道德、法制等方面的建设日益显得重要。如何运用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来加强对农村青年的教育,这不仅关系到能否卓有成效地引导农村青年投身改革、促进改革,在积极发展商品生产的过程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大是大非问题,而且也关系到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青年农民的政治、文化、道德等素质的提高,影响到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速度。因此,切实加强对农村青年的教育,努力改进教育的方式、方法,是我们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优化方式、提高效率的有效措施。从目前农村青年教育的现状来看,由于经济迅速发展和科技文化迅速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在智力投放、财力投放等方面有了逐年增长的好势头,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方兴未艾,但单就教育农村青年的内容和形式而言,可以这样说,内容总是相对有限的,而方式、方法的力量是无穷的。特别是恰当、得体、科学、实用的教育方式的作用就更为突出。因为方式是方法的具体表现,它比方法更为直接,更为具体。所以说,面对实际,因地制宜,努力在实施教育的实践中,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纵比和横比,精心选择和运用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是搞好农村青年教育的关键环节。根据最近对永新、宁冈等五县2300名农村青年的调查情况,笔者认为,在新的形势下,选择和运用以下几种方式来进行教育,比较切合农村青年的实际。

一、集体影响式:就是利用集体活动或制订带有地方性、群众性的乡规民约来培养青年合群意识、集体观念的一种教育方式。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解放了生产力,调动了积极性,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好经济效益,但同时这种分散经营的方式也使得农民过去那种狭隘的、封闭的、自私自利的小农思想有了新的发展。不少青年农民只种自家田、一心为赚钱,集体观念显得淡薄,公益活动参加少。从永新、宁冈等5县2300名农村青年的调查情况来看,其中63%的人认为:家庭、个人的经济收入是头等大事,国家集体利益我个人管不着。有些青年还认为交公粮、交集体提留资金是多余的事,是额外负担。分析产生这些想法的原因,不外乎有这几个方面:1.传统的“大统一”思想和平均摊派、无偿征用使青年对以前的“集体”产生了失望情绪和抵触情绪。2.近几年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放松,农村封建、宗法、迷信势力的抬头使很多青年的思想受到侵害,国家、集体观念日渐淡化。3.有益于培养青年集体观念的文化、娱乐和政治活动日渐减少,人为地放弃了很多教育和培养农村青年的机会和场所。面对这种客观存在的实际,若是继续采取过去那种“统一行动”强拉硬凑的办法来对青年进行正面教育的话,是很难奏效的。那种动不动就开大会,“起公伙”,评工分的做法就难为农村青年所接受。现实告诉我们,在新的情况下,对农村青年的教育必须采取新的对策。一般有效的形式是:1.通过集体讨论的方式,制订切合地方实际、民情实际的乡规民约,使广大青年在乡规民约的约束下,通过相互监督,共同遵守来逐步确立集体观念。2。利用民办公助的农田水利设施、村容村貌建设、民风好转等有关公益活动来培养青年造福他人,受益自己的爱国、爱村、爱家,帮贫助困,尊老重贤的思想品德,扩大他们接触社会的范围,使他们在公益活动中看到集体的智慧、众人的力量,进而不断增强合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3.通过组织村与村之间、乡与乡之间的各种传统的文化交往、节庆活动和体育比赛,培养青年为集体争光的思想并使之付诸行动,以巩固他们关心热爱集体的思想。4.完善和加强民主与法制的建设,通过县乡换届的选举活动和法制宣传、普法教育,增强青年农民的主人翁意识和法制观念,依法保护农村青年的合法权益,使他们真正享受到社会主义国家主人的权利和义务,加深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了解和热爱。5.依靠基层党团组织的先锋堡垒作用,通过帮贫助困和“一人有难众人帮”的形式,给农村青年以更多的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幸福感和安全感,以培养农村青年关心他人痛痒,自觉为社会、为他人尽义务的精神。

二、个别示范式:这是一种通过专业户、示范户和党团员的个别示范来教育和启发农村青年的形式。传统的个别示范往往受“高、大、全”的束缚,往往给农村青年以虚假的感觉。从永新等五县2300名农村青年的调查情况来看,88%的相信农村中有求实精神,能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党员、团员和乡村干部。100%的青年不喜欢吃吃喝喝、吹吹拍拍、无所用心、拿国家的钱、种自家的田的乡村干部。有些青年说:“有好样学好样,不是做给大家看。”这就说明真实的个别示范对青年的教育作用是客观存在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来:1.专业户、示范户的成功对农村青年的启发较大,因为他们之间在文化、政治和科技素质等方面的可比性因素比较多。因此,在发展农村商品生产的实践中“一带十”“户带村”的情况常有发生。2.农村党员、团员中的多数人表里如一,言行一致,遵纪守法,热爱国家、关心集体,他们的言行对农村青年起着个别示范作用。3.千姿百态、门类繁多的种养加工等专业人员的个别示范,找到了更多可供学习的个别示范对象。他们在见贤思齐的实践中升华思想、培养情操、学到本领。所以说,个别示范式只要运用得当,可以收到社会、人才、经济三个方面的好效益。

三、舆论抑扬式:就是通过舆论的力量来抑恶扬善、倡导新风、针贬时弊进而达到帮助教育农村青年的一种形式。农村的舆论习惯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这种方式往往能使那些行为不检点者受到良心和舆论上的谴责,对坏人坏事起到抑制作用。期间,农村中原有的舆论形式受到较大的限制,代之而来的更多的是大批判的吼声,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歌声。舆论显得千遍一律,空洞无物,而又机械盲目,苍白无力。带来的后果是,一方面青年农民觉得“左”的扬善脱离生活,虚无飘渺,不着边际,另一方面,他们又觉得“抑恶”过于残酷,不近人道,使人发休。因此,在今天运用舆论抑扬的手法对农村青年进行教育时,必须特别注意用生活中的生动的具体的事例和典型来教育他们,切实改变舆论宣传中眼睛向上或欺上瞒下,报喜不报忧的做法,要把注意力放在农村青年的日常生活中。正象列宁指出的那样:“我们很少注意工厂、农村和部队的日常生活,而这方面新鲜事物最多,最需要注意、宣扬和社会批评,最需要指责坏人坏事,号召向好人好事学习。”①所以,我们需要和提倡的应该是:1.“扬善”际须做到实事求是,联系实际。宣传农村青年当中的闪光的凡人小事,以增强舆论的可信性和真实性。2.“抑恶”应尽量做到事实确凿、言辞得当,既不过火,也不迁就,使青年农民感到公道公允。3.政策法制宣传应及时准确并保持连续性,使农村青年感到舆论宣传不是“花架子”,而是实际工作的先导。4.好事要多张扬,努力造成好事传千里的局面,以满足农村青年追求荣誉的心理,激发他们支持、利用舆论的内在动力,使“舆论抑扬式”能真正起到抑恶扬善、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

四、典范诱导式:从对永新、宁冈等五县2300名农村青年的调查情况中可以看出,92%的农村青年对保卫祖国英雄表示崇敬;89%的对农村中近几年来涌现出来的致富典型表示佩服和羡慕,而对罗健夫、张海迪式的典型,则57%的人表示精神可佳,但很难学到。因此,在运用典型对农村青年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教育时,一定要做到有比较有选择。1.全国性的典型要精用,大道理要少讲;地方性的典型要多用,小道理要多讲。“少唱些政治高调,多注意些极平凡的但是是生动的、来自生活的、被生活检验过的共产主义建设事实……,”②这样更容易使农村青年感到典型是人,不是神,典型就在眼前,是真实的、是可学的。2.农村青年典型的宣传、致富模范的介绍要多花气力。如“群星引路报告会”、“青年致富能手演讲团”活动最容易使农村青年产生思想共鸣,觉得自己同典型生长的环境相似,文化素质相近,有学头。3.宣传介绍典型要因地方而异,因发展商品生产的实际需要而异,不要强求一个水准、一个模式,多给农村青年留下一些反复学习、选择性学习的余地,使他们能在学典型的过程中,扬长避短,学有所为。4.树立典型要注意其综合素质,尽量给青年群众以更多的有血有肉有情的德才兼备的学习模范。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而个别示范的影响范围和影响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必须在启发教育青年的过程中,借助舆论的力量,使好的典型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进而达到激励诱导多数青年一起向上的目的。上述情况说明蓄在教育农村青年的问题上,集体影响式、个别示范式、舆论抑扬式、典型诱导式的使用必须遵循实事求是、联系实际的原则,“一刀切”、“大呼隆”机械式的照搬照用其效果往往适得其反。正如加里宁指出的那样:“教育工作也是不容许刻板公式的,那怕是极好的公式。当然要利用旁人的经验,但决不能不考虑环境、人事、任务上的种种特点,而机械地照搬现存的经验。”⑧因此,必须强调在比较中选择教育方式,在选择的过程中优化教育方式,看准火候,力求做到恰到时候,这样才不致于脱离实情,自费力气,削弱或损害党团组织、政治工作部门在农村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和科技文化等教育中的力量和作用。可以预料,伴随着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进程,青年农民将依靠自己的智力和体力上的优势,在发展商品生产的实践中创造出比老一辈农民更加令人注目的成就。

根据目前农村青年的文化、政治、道德等方面的现状,在教育农村青年的问题上,还有四种方式可供选择。

一、阵地式近几年,由于对农村文化场所的管理和建设问题不够重视,很多过去能供集体活动的场所利用率不高。一些农村“青年之家”也由于没有后续财源而不能更新和添制新的器材和书籍,吸引力减弱,很不利于农村青年的成长。而实践告诉我们,目}i往农村能帮助青年农民提高各种素质的有效办法还是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教育阵地。如“乡办团校”,“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中心”,“农民夜校”等等。根据调查情况,73%的农村青年是通过在这些场所的活动和学习获得农技、政策、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受到理想和纪律、道德等方面的教育。21%的农村青年通过夜校学习和短期轮训达到脱盲标准。因此,依托阵地对青年农民进行教育,不但有利农村青年文化政治素质的提高,而且有益于青年的业余文化生活,使青年的闲暇时间能得到合理的安排,这对于减少农村青年的犯罪,引导青年农民摆脱低级、庸俗的封建、宗法、迷信等活动的影响,不断破除传统观念的束缚,提高思想觉悟和政策、文化水平是很有好处的。

二、协会式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完善,为广大农村青年发挥聪明才智创造了更加广阔的舞台。在这个伟大的变革中,各种以发展生产为目的,经销和种养加工等方面的专业性协会组织也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这些组织,作为农村团组织的组织,第一可以加强青年专业户之间的往来,培养他们的合作合群意识,使他们在经营上互通信息,互惠互利,在物质上互补余缺,相互支持;在技术上互通有无,取长补短。第二可通过聘请法律、水产、农技等部门的专业人员当顾问和技术指导,使青年农民在协会活动中逐步增强法纪观念,学到致富本领。还可通过协会工作,使协会成员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使他们尝到守法、信法依法办事的甜头,在实践中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第三可通过协会组织多行业多形式的致富技术比赛和劳动建功比赛,培养农村青年勇于脱贫,立志创业的艰苦奋斗精神,鼓励他们为发展农村商品生产的大好形势推波助澜,出计出力。

农村青年论文篇3

关键词农村青年创业文献综述

一、创业研究概况

20世纪80年代创业开始作为一个学术研究领域出现,此后创业研究得以迅速发展并进入制度化时期。但这一时期一般采用定性分析研究方法,对研究内容进行一般性描述。20世纪90年代末,创业研究和其他学术领域之间已经建立了紧密的联系。从时间维度上看,创业研究之初集中于创业者、创业环境和企业家精神等因素,后来开始关注创业过程,通过综合分析创业机会、创业资源与创业者之间的关系来研究创业活动。

二、不同学科的研究视角

创业作为一个跨越多个学科领域的复杂现象,吸引了以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为代表的多学科的研究参与。不同的学科立足于各自独特的研究视角,运用本领域的概念和相关术语,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切入点,围绕着创业机会、创业者素质能力、创业过程、创业管理、创业环境、创业行为、创业政策支持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对创业活动展开了积极的探讨。

(一)经济学的研究视角。

经济学主要是分析创业者如何把生产要素组合起来,将其所利用的全部资本、支付的工资价值、租金和利息以及属于他自己利润的重新组合都体现在产品的价值当中。

(二)心理学的研究视角。

心理学主要是通过对创业者的心理特征和功能方面的描述来解释创业现象,他们利用个体所拥有的特性,比如成就需要、自主需要、信念追求、创造欲望和自信心等来分析创业者及其活动,力图找出其内在的关联。

(三)管理学的研究视角。

管理学主要是从组织行为的角度来研究创业现象,探讨创业者和组织之间的关系,以及组织的创业行为,进而把创业视为一个可能发生在任何组织类型内部的管理过程,把创业视为一种管理方法,从管理方法上解释创业活动。

(四)社会学的研究视角。

1、创业研究的社会心理学视角。社会心理学侧重于研究创业者的个性心理特征,即创业现象中涉及的创业家远见、创业机敏、直觉和智力等因素对创业行为和结果的影响。

2、创业研究的社会文化视角。社会文化的研究视角将创业的产生和影响置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之中。许多学者发现在某些特定的文化下更容易产生创业家,某种特定的文化必然培育某种特定的创业行为与方式,所以他们将文化看作是创业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

3、创业研究的社会资本视角。社会资本对创业的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考察,一是考察网络结构如何影响创业机会与创业行为;二是考察网络结构性资源和关系性资源,如信任和规范等如何影响创业家的创业活动。

通过对主要学科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发现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侧重从微观层面(创业者、创业行动、创业组织)对创业活动展开研究。而与上述学科相比较,社会学则侧重从宏观层面,将创业活动置于社会环境中进行研究,关注创业活动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分析影响创业活动的社会因素(例如制度环境、技术环境)和规范创业活动的行动模式。

三、创业研究的研究框架

(一)国外创业研究框架。

目前国外的创业研究多在timmons创业学模型的框架下展开,该模型提供了创业机会、创业团队、创业资源等不同的研究视角,认为创业是由机会、团队、资源三个要素组成,强调这三个要素之间的弹性与动态平衡。三个要素会因比重发生变化而产生失衡的现象,因此必须及时地对创业管理策略进行调整,掌握当时的活动重心,使创业活动重新获得平衡。

另外一个被学界经常应用的创业研究框架是Gem研究框架。Gem是指Globeentrepreneurshipmonitor,即全球创业观察的英文简称,是由英国伦敦商学院和美国百森学院共同发起成立的一个旨在研究全球创业活动态势和变化、发觉国家创业活动的驱动力、创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作用机制和评估国家创业政策的研究项目。该项目始于1999年,现已成为全球通用的创业环境研究项目。

(二)国内创业研究框架。

与国外创业理论研究相比,国内很少有对创业过程建立研究模型来进行实证分析,但也取得了一些启发性的研究成果。朱仁宏(2004)通过归纳具有代表性的创业定义,通过细化创业的影响因素和相关变量,提出了一个包含创业者特征、创业过程、创业结果与创业环境的概念框架——研究边界模型;池仁勇(2006)从创业研究领域的界定概括得知:创业过程由机会发现、机会评价、机会开发以及创业结果组成;在创业过程中,个体创业家是核心要素;创业过程受到社会或环境因素的影响;创业可以在新创企业中发生,也可以在已创建的企业中发生;此外,蔡莉等(2007)提出了一个由创业资源开发过程、创业周期及创业情景3个维度构成的创业研究框架,并着重分析了这3个维度之间的逻辑关系。

总而言之,创业研究作为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得到了越来越多社会人士以及研究人员的关注。但目前创业理论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一个共同为大家所接受的研究理论体系,还有待学界进行深入地研究。

四、我国农村青年创业研究现状

我国在创业研究领域除了介绍和完善西方的创业学术研究理论外,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致力于对本土创业现象的探讨和实证分析,并选择一个具体群体例如女性、青年、农民或农民工来对创业现象进行讨论。由于近年来国家对青年创业群体特别是农村青年创业群体的重视,农村青年创业群体近年来开始得到了学界更多的关注,并形成了一些专题性的实证研究文献,例如:《宁波市农村青年创业文化调研报告》(宁波团市委调查组,2005)、《浙江沿海地区农村青年创业现状与思考——基于宁波市鄞州区的问卷调查与分析》(周国红、张艳,2008)、《关于福建青年创业现状的调查报告》(张学军,2009)、《广东省农村青年创业现状调查报告》(广东青年干部学院青年创业研究中心,2009)、《吉林省农村青年创业问题新思考》(郑磊,2009)等实证调研报告,取得了一些具有代表性和启发性的研究成果。

宁波市团市委(2005)通过实证调查,指出当前宁波市农村创业文化整体水平较好,创业文化与创业活动密切联系,求富是农村青年最主要的创业动因,创业精神是农村青年最主要的创业条件,示范是农村青年最主要的创业精神来源。并指出创业文化培育应该着力培养农村青年的创业精神,农村青年的创业价值观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提升,政府应努力为农村青年的创业冲动转化为现实创造条件。

周国红、张艳(2008)通过对宁波市鄞州区的问卷调查,得出以下结论:浙江沿海地区创业氛围较浓,农村青年较有创新精神,家庭对农村青年创业影响较大;农村青年创业遇到的主要障碍是资金不足和经验不够;创业培训或讲座对农村青年创业帮助较大,但目前还比较缺乏;当地政策与中介机构对创业比较支持,但农村青年了解不够;要突破农村青年创业的瓶颈,必须大力优化创业环境、努力营造崇尚创新创业、宽容失败的社会文化环境并加强创业教育。

广东青年干部学院青年创业研究中心(2009)通过对广东省农村青年创业状况的实证调查分析,发现农村青年创业热潮逐渐形成,青年协会在促进农村青年创业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农村青年创业群体的类型包括农村企业家二代创业、务农青年创业、农民工青年回乡创业、大学生毕业生回乡创业和城镇青年到农村创业;农村青年创业获得成功的领域主要集中在现代农村、特色养殖业、农村工商业、现代服务业、休闲产业和环保产业。

郑磊(2009)在基于对吉林农村青年就业、创业问题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应建构一个从政策宣传与执行,到持续的职业技能培训,再到长效的充分就业和创业,再到从农村到城市的“社会保障建设一体化”的立体模式的农村青年就业创业新模式。

此外,还有一些学者对农村青年创业进行了一些对策性研究。丘运生、谢顺恒(2008)指出农村青年要创业,一要选准创业目标;二要选好或创造当地自己的品牌;三要形成一定的规模;四要搞好农产品质量安全;五要瞄准市场,扩大市场;六要找准定位。陈莉萍(2006)从成才教育的维度对青年创业进行了探析,指出针对农村青年的成才教育,一要加大宣传力度、营造社会氛围;二要开展技术技能培训,推动劳动力转移就业;三要树立创业成才典型,示范推广科技项目;四要提供信贷支持,使创业启动资金能够到位;五要创新青年的组织形式,建设农村青年中心;六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双学双促城乡互动。

五、结语

总之,农村青年创业研究已经成为学界进行创业研究的热点之一,但就总体而言,农村青年创业研究现阶段尚处于起步阶段,所开展的实证研究也多局限于现象的描述,而缺乏更深入的分析,另外也缺乏基于大样本调查的普遍意义上的定量实证研究。因此,农村青年创业这一热点问题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有必要对农村青年创业状况开展基于大样本调查的实证研究,完善相关理论,使创业研究既符合创业实践又具备理论高度。

参考文献:

[1][美]t·帕森斯著,张明德、夏遇南、彭刚译.社会行动的结构.译林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2]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2月第二版.

[3]黄德林.中国农民创业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4]林强、姜彦福、张健.创业理论及其架构分析.经济研究,2002(9).

[5]黄中伟.非均衡博弈:浙江农民创业的原动力.企业经济,2004(5).

[6]林离、张炜.邱琼:创业过程的研究评述及发展动向.南开管理评论,2004(7).

[7]王延荣.创业动力及其机制分析.中国流通经济,2004(7).

[8]郭军盈.影响农民创业的因素分析.现代经济探讨,2006(5).

[9]吴昌华.基于微观视角的农民创业模式选择.农村经济,2008(6).

[10]张玉利.杨俊.试论创业研究的学术贡献及其应用.外国经济与管理,2009(1).

[11]朱仁宏.创业研究前沿理论探讨:理论流派与发展趋势.科学学研究,2005(5).

农村青年论文篇4

农村青年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农村青年入党积极分子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后备力量,**县多方采取措施,拓宽思路,从“源”头入手,抓好农村青年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促他们早日成才,早日成为党组织的一员,早日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重扩“源”,纳百川。**县侧重提高农村入党积极分子队伍中经纪人才的比例,把那些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承认、并愿意履行党员义务的农村青年人吸收到入党积极分子队伍中来;侧重从短期外出打工经商、搞经营管理的农村优秀青年中物色培养对象;侧重从身边发现培养人才,把农村中的优秀青年培养起来,使之脱颖而出。**县通过多方吸收农村青年入党积极分子,使得农村青年入党积极分子队伍不大断壮大,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储备了充足的后备力量。通过村委会换届把一些优秀的农村青年入党积极分子选入村委会,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增添新的动力,调动农村入党积极分子参与村级事务管理的积极性,激发农村青年入党积极分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的热情。

重培“源”,强素质。今年以来,全县7个乡镇、4个牧场通过基层党校分四批对151名农村青年入党方积极分子进行了党的基本知识的培训,加强对农村青年入党积极分子的理想信念教育,做到使一些因外出务工的积极分子离队而不掉队。通过集中培训和分散培训的形式,组织农村青年入党积极分子学习中央一号文件等相关法规政策,进一步加深入党积极分子对国家农业农村政策的了解,便于其今后在农村开展工作。推选出30名学习优秀的入党积极分子,发挥其示范作用,开展学习交流5次,设置讨论展示课堂,采用学教结合,帮教结合,学考结合,动脑与动手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把知识的学习融汇于农村实际生产生活中。通过加强对农村青年入党积极的培训与学习,明确了他们今后的努力方向,为农村青年入党积极分子注入了新的思想活力。

重活“源”,突“双带”。**县注重增强农村青年入党积极分子“双带”能力。**县引导农村青年入党积极分子热爱农村,踏踏实实在农村干事创业,克服急于求成、盲目浮躁的心理。鼓励农村青年入党积极分子外出务工,学习新知识、新经验,达到输出一批,带动一批,致富一批的目的。为农村实用技术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鼓励农村青年入党积极分子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创造美好生活。大力宣传优秀农村青年入党积极分子的在带动干事创业方面的能手和典型,在农村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积极创造有利于农村青年入党积极分子成长的环境。现如今**县已有43名农村青年入党积极分子成为带领农村脱贫致富的行家里手,更多的农村青年在入党积极分子的带动下逐步成长为建设新农村的主力军。

农村青年论文篇5

(中国人民银行固原市中心支行,宁夏固原756000)

摘要:本文以人民银行固原市中心支行团委大力开展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创建工作为研究背题,通过建立完善“农村青年+征集+信贷”的信贷投入机制,打通了金融支持农村青年创业的“最后一公里”,有效解决了农村青年创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取得了显著成效。

关键词:金融支持;固原市;农村青年创业

中图分类号:F83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6X(2015)06-0031-02

收稿日期:2015-04-10

一、引言

2014年以来,人民银行固原市中心支行团委大力开展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创建工作,通过建立完善“农村青年+征集+信贷”的信贷投入机制,打通了金融支持农村青年创业的“最后一公里”,有效解决了农村青年创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主要做法

1.统一规范评定标准

人民银行固原市中心支行团委针对各金融机构对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评定工作程序不一、标准不一、评定结果不能够被广泛运用的实际,经过深入调研和充分论证,统一制定印发了《固原市县(区)信用青年农户、信用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考评办法》,实行定期考核、动态管理,形成了系统化、组织化、规范化的农户信息征集和信用评价机制,提高了评定结果的认可度和利用率。按照统一设置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2014年起计划每年为600名农村创业青年建立信用档案,每年评定300名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评定20个以青年为主体的农村经济信用示范合作组织,并定期对农村青年信用档案、信用评价结果进行更新,不符合标准的对其信用示范户称号予以降级或取消。

2.加强教育和培训

人民银行固原市中心支行团委以宣传教育培训为先导,充分依托全市建立的一千多个金融知识宣传站,组建由乡镇团委书记、银行信贷员、大学生“村官”和村团员骨干组成的义务宣传员和咨询员,通过集中授课和一对一宣传的方式增强农村青年的金融素养和诚信意识,引导他们诚信创业、诚信守业。为进一步深化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创建工作,推进金融支持农业青年创业的规范化、项目化和制度化,打通金融支持农村青年创业的“最后一公里”,人民银行固原市中心支行团委还牵头组建了全国首个金融支持农村青年创业导师团,通过集中辅导、定期咨询、日常联络和“联合会诊”等方式为创业青年提供金融知识、金融政策等方面的专业技能培训指导和结对扶持,帮助创业青年顺利获得创业资金方面的担保、信贷等金融支持。同时,联合金融机构共同出资探索建立了“六盘金融知识教育普及”基金,重点面向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开展金融知识普及宣传工作。

3.推动金融扶持

对于已确定具有较高信用等级的农村青年信用户和农村经济信用示范合作组织,人民银行固原市中心支行团委积极引导当地金融机构不仅给予较大的授信额度,而且在贷款利率方面享受优惠。如固原市农村信用联社对于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创业贷款项目贷款额度从5万元提高到10万元,对于农村经济信用示范合作组织贷款额度最高提高到100万元;泾源县农村信用联社对信用良好的农村青年推出“接力贷”、“富农卡”等信贷产品,满足了农村创业青年长期性、灵活性的信贷需求。为了帮助农村青年成功创业,人民银行固原市中心支行团委还专门建立了定期问卷调查和回访的长效工作机制,了解情况,解决困难,听取意见和建议,努力提升工作质量。自2014年以来,共回访信用示范户一百多户,协调解决各类问题二十多个。

4.搭建创建平台

为了搭建起农村青年与金融机构之间合作交流的平台和桥梁,交流创业经验,促进银农合作,人民银行固原市中心支行团委还举办了全市首届金融支持农村青年创业论坛,对涉及农村青年创业的金融优惠政策做了详细的介绍和说明,各金融机构对各自的农村信贷产品和服务流程做了全面细致的推介,农村创业青年代表结合各自的创业经历做了经验交流。金融支持农村青年创业论坛将围绕不同主题,每年举办一次。

5.争取政策扶持

为提高农村青年创业信贷需求的满足率,增加农村青年自主创业的成功率,人民银行固原市中心支行团委积极努力,向当地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为农村青年创业示范户争取到了财政贴息、减免税收、利率优惠等15项扶持政策,推动当地金融机构建立了农村青年创业贷款“绿色通道”,对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贷款实行“优先调查、优先评级、优先授信、优先发放”,保证在最短的时间内让他们拿到所需创业资金。

6.构建监督考核体系

为强力推进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创建工作,人民银行固原市中心支行团委积极推动地方政府部门将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创建工作纳入地方金融生态示范县乡考核范围,进行季度考核、半年通报和年终排名;当地人民银行按照金融机构在农村青年创业工作中支持度和贡献率,对金融机构单位和个人进行考核、表彰和奖励。同时,根据各农村金融机构在支持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创建工作中的贷款额度、利率、贷款条件等情况,在全市范围内动态调整支农再贷款额度,向重点支持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创建的信用社倾斜。

三、取得成效

1.有效解决了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固原市辖内金融机构依托评选出的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和农村经济信用示范合作组织,加大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创新力度,真正实现了金融机构与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互惠共赢的双赢格局。截止2014年10月末,固原市四县一区已全面开展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创建工作,县域覆盖面达100%,评定示范户200户和合作组织10家,共发放贷款5000多万元,为其减免利息支出250多万元,累计发放创业贷款1.8亿元,直接受益农户达4600多户。

2.建立了示范户创建工作长效机制

目前,泾源县已被确定为“全市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创建示范县”,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等4家金融机构确定“金融支持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创建工作示范单位”,全市还建立了6个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创建工作示范基地。人民银行固原市中心支行团委联合固原市金融团工委对在全市金融机构支持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创建过程中表现突出的20个先进集体和20名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奖励。

3.调动了农村青年的创业热情

农村青年论文篇6

关键词:农村青年;创业问题;研究

在我国,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了关系到我国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就业问题的主要对象为青年,而无论是青年中的大学生还是社会青年,就业问题都并非乐观,而创业是他们寻求自身发展的一个有效选择,但是,受到我国创业制度、融资制度等方面的影响,青年创业形式并非乐观,对于农村青年来说,这一形式就更加严峻。

一、现代从村青年创业问题简论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我国惠农政策的增多,农村青年的思想觉悟普遍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对知识越来越重视,对教育问题的重视度也在不断提高,而且农村人的视野和观念都在适应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在农村,土地已然不是他们生存的唯一方式。当前,农村青年在村集体的带动下,各种形式的创业活动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着,这种变化的出现相对于以前来说已经大有进步,但是,实际情况还不容乐观,农村青年创业所遇到的问题还是比较多的。

虽然农村人创业意识在觉醒,但是政府的相关保障制度和政策并没有及时跟上,存在一种制度保障同思想观念相脱节的现象。所以,就导致了从政策层面来说,农村青年的创业还处在一个萌芽发展的状态。政府部门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激励机制,农村青年的创业环境没有相关的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保障。除此之外,农村青年创业还面临着很多限制因素。

二、农村青年创业限制因素

当前,虽然我国农村创业形式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但是,农村青年创业问题却不容乐观,其限制因素还有很多,为了促进农村青年积极创业,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我们要深入研究农村青年创业过程中所遇到的限制因素,并积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1.农村青年素质因素

这是农村青年自身的原因,造成农村青年素质低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种,第一,是农村青年知识结构问题。在当今情况下,创业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尤其是技术水平和市场分析和洞察力,但是,恰恰农村青年在这方面是相对比较薄弱的,如果农村青年没有参加相关培训就进行创业,那么,其创业会经受到很多的困难,创业的激情也会随之而受到打击,多半创业项目都夭折了。第二,农村青年的观念先进性不足。虽然最近几年,农村人的思想关键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相对于时刻变化发展的社会,他们的变化同社会发展还是不相适应的,再加上生活在农村,受到小农思想的影响,农村青年在创新性上还是不足的。很多农村青年空有创业的热情,却缺乏创业的勇气和创新性,甚至有些农村青年害怕创业失败的打击,宁可在外打工也不会尝试自己去创业。第三,经济因素的限制。这是农村青年创业受到的最大阻力,有些农村青年不乏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和创业能力,但是,他们的经济能力有限,无法拿出大数额的资金进行投资创业,同时,他们对融资的程序和相关规定还不是很了解,这就限制了农村青年的创业发展。

2.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对农村青年创业来说是外部限制因素,这一因素包括了很多的内容,首先,政府因素。政府因素主要表现在政府对有些惠农政策的执行不到位,有些基层的政府部门或者权利部门会因为理解的偏差而导致了有些政策落实不到位甚至有些政策都没有得到落实,一定程度上打消了农村青年创业的积极性。其次,法律因素。对于农村青年创业来说,并没有切合实际的法律保障,这就给农村青年的创业活动带来了不必要的后顾之忧。再次,资金因素。资金因素除了表现为农村青年自身缺少资金,还表现为有些小额贷款或者相关的创业基金不能够在申请之后及时的发放到创业者手中,导致错失了很多创业机会,同时,有些国家的融资方式所需要的手续非常复杂,而且对资格限制非常严格,在申请时会浪费很多时间,而且还不一定成功,这就对农村青年创业的积极性造成了消极影响。

三、建立有效的农村青年创业激励机制

针对以上存在的一些问题,为了有效的推动我国农村青年发展创业活动,提高就业率,我们要建立一种有效的农村青年创业激励机制,在这一激励机制的保障下,农村青年的创业热情和成功率都会得到较大的提高。

1.政策上

从政策上来说就是要完善相关的创业制度,同时要有针对性的建立一种综合服务体系,为农村青年的创业活动提供最大的方便。首先,市场互动机制的建立。这种机制的建立是需要城市市场与之相配合,比如,开展一些产品或者商品的洽谈会,为农村青年的创业活动拓展市场,积极鼓励大型的企业同农村青年创业活动相结合。其次,信息交流机制的建立。信息是当今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农村青年创业也需要具有丰富的最新信息储备库,比如建立相关创业项目的会,建立人才库,把农村青年的个人信息组建成档案,进行有效地分类管理,同时还可以通过各种论坛,为农村青年创业提供交流平台。最后,资金倾斜机制的 建立。该机制的建立可以通小额贷款倾斜、农村创业基金会的建立、与信用社等银行的合作、简化创业基金申报手续等方式来实现。

2.教育上

人才一直都是社会发展的关键,农村青年创业也需要拥有丰富知识的人才作为基础,所以针对农村青年素质偏低的现象,要家大对农村青年的教育力度。第一,要充分发挥农村青年教育中心的作用,定期组织农村有创业意向的青年进行培训,并为其创业项目进行初步的利弊分析,结合实际给出中肯的建议,尽量让农村青年的创业活动少走弯路,保证其创业的积极性。第二,要充分结合农村发展的实际以及创业项目的现状,组织本地农村同外地创业者进行交流与合作,最好是参观发达地区的创业状况,提高农村青年的观念意识,激励他们的斗志。同时,还可以根据当地政府的实际情况,以及创业的发展状况,适当地组织科技下乡活动,积极进行思想教育和创业宣讲,让他们认识到创业的重要意义。

除了以上两点之外,还可通过创业环境的优化,提高创业人才管理方式,积极进行思想激励等方式来激励农村青年进行创业活动。

结束语:

农村青年的创业活动虽然当前还处于萌芽状态,但是,其具有着持久发展力,只不过在这一发展过程中需要我们从政策、教育上对农村青年创业所需要的资金、文化知识、制度保障、创业环境等方面提供保障,这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工作,需要我们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更新对其的扶持方式。(作者单位:吉林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吴文斌.上海农村青年创业金融服务供求现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23)

农村青年论文篇7

关键词:农村青年政治参与制约因素

总书记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1]因此,深入研究农村村民自治中农村青年的政治参与问题对破解“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实现农村的长治久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1.我国现阶段村民自治中农村青年政治参与状况

1.1农村青年的民主法制意识与权利意识有所增强。有关调查显示,我国农村青年对《村委会组织法》表示知晓的占58%,对在“村民选举中的权利和义务”表示知道的占74%。而1999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调查中有56%的农村青年不知道《村组法》的颁布。[2]这充分说明广大农村青年的政治素养有了明显的提高,农村政治文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1.2农村青年对村干部、村委会和村民自治制度的执行情况持矛盾的态度。在当前我国农村中,对于“选举的村干部能否代表农民利益”,竟然多数人不能作出肯定的回答;对“选举程序合法吗?”大多数人认为是在走形式;对“村里富裕的原因”,也大多认为是干部能力问题。

1.3农村青年对民主选举、管理、监督等缺乏积极性。农村青年在政治认知、政治信任、政治责任感以及政治价值观等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我国农村青年很少表示愿意参加民主选举;而在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方面,很多人都放弃了自己的权力,即使参加会议也只是“摆设”,很少发言。

2.村民自治中制约农村青年政治参与的因素分析

2.1农村青年民主参与意识缺乏。“一个社会的政治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本身的政治发展。”[3]农村青年在村民自治中受自身条件的限制,缺乏政治参与意识和热情,从而易产生政治盲从现象和非制度化参与。主要表现在:文化水平较低。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农村教育资源和基础设施投入不足,造成农村教育水平普遍较低的现象,限制了农村青年接受教育的程度。受教育程度偏低直接导致了我国广大农村青年民主参与意识淡薄、政治参与能力差,严重制约着我国农村现代政治治理模式的形成和发展。

2.2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影响。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和文化发展落后,农村青年在村民自治中的政治参与受到制约。首先,农村经济条件落后。国际经验表明,没有经济的高度发展,就不会有高度发达的政治民主。一般而论,经济基础与政治参与度之间成正比例关系,所以,积极参与政治的大多是富人,而最不积极的则是穷人。如果农村青年整天为了生存而忙碌和奔波,为生计而发愁,那么他们就不会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参与农村的政治建设。

2.3农村青年政治参与制度不健全。在我国,农村政治参与的渠道不畅、政治参与制度不健全、民主程序缺乏、民主运行机制不完善。这些都严重的阻碍了农村青年对农村政治的参与,打消了农村青年参与农村政治的积极性,制约了村民自治的发展。首先,农民自治组织有明显的行政化倾向。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村委会是村民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自治组织,农村青年可以通过民主选举、民主监督等多种形式参与各种村务的管理。但是,在实际中生活中却不能完全贯彻这一“自治”原则,不少乡镇政府公然以村委会领导的身份出现,以行政手段干预村委会的工作,使得村委会完全依附于乡镇政府机关,造成农村自治功能减弱,服从色彩浓厚。由于对法律制度的不了解、不熟悉,再加上诉诸法律成本较高,因而,法律在农村青年的政治表达上所起得作用非常有限。

2.4农村群体性组织存在缺陷。亨廷顿说“组织是通向政治权力之路,也是政治稳定的基础”。[4]在我国广大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与公信力下降。这种正式组织式微,导致了非正式组织的蓬勃兴起,同时,一些非法组织也有所发展,这些都影响了村民自治的健康发展与农村青年的政治参与。而作为农村青年的主体――农民工具有较大的流动性和分散性,无法形成有效的群体组织,也无法很好地参与到农村政治生活之中,从而阻碍了农村青年的政治参与。[5]

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与民主法治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村青年的政治参与积极性必将会日益高涨。在村民自治过程中,必须加强对农村青年政治参与的正确引导,为他们在农村自治中的政治参与创造有利的农村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环境,提高他们政治参与的程度和热情,才能使他们在村级治理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迈向新世纪创造新业绩――在共青团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祝词[n].人民日报,1998-6-20(1).

[2]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课题组:1999年中国农村青年状况调查问卷与数据[J]中国青年研究,2000(1).

[3][美]英格尔斯著.殷陆君译.人的现代化[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233-256.

农村青年论文篇8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的历史任务,总书记3月4日,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是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有机统一,赋予了社会主义道德鲜明的时代特征,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坚实的道德保障和强大的思想武器。通过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团结和带领广大农村青少年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伟大事业中当先锋打头阵,正是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围绕大局,围绕中心,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佳切入点。

在农村广大青少年中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我觉得首先要对农村青少年的自身特点,农村青少年工作的特定条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首先农村青少年总体的文化素质偏低。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农村每10万人口中大专及以上教育水平的人口有492人(城镇则是8,899人),高中和中专起点的5,316人,初中水平的有33,266人,小学及以下水平的有42,756人。有人测算,就教育水平而言,目前农村青年的平均文化水平还不到小学5年级。

其次农村公共文化体系不健全。城市中常见的公共文化设施如图书馆、剧院、书店等在农村都付诸阙如,一些被城里人视为普通的精神享受对农民来说还是奢望。由于文化公共设施陈旧老化,文化事业发展滞后,文化教育阵地匮乏,导致农村宗教封建迷信抬头,在农村修庙宇、求神朴卦盛行,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现象突出,一些农村、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等现象有上升趋势。:

最后共青团工作存在城乡二元结构。今年两会,消除在中国存在多年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农民享受市民一样的政策优惠、社会福利、公共资源成为热点之一,回顾以往其实共青团工作也有着一定程度的城乡二元结构,我们设计的一些工作不适合在农村现实条件下开展,只惠及了城市青少年。举个例子,假设开展活动,比如说一次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讲座,举办一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宣传,我们第一意识想到的一定是在胜利路某处,在一中、科大等学校,可能不会选择在岫岩偏岭子,台安铁丝房小学,原因很好理解,城市具有举办活动的场地、设备、人员等一切条件,而且青年集中,同样的资源消耗可以使更多的青年受益,那么活动选择在城市进行也就成了必然,但农村广大的服务对象被不经意的忽略了,共青团的引导、组织、服务青年的资源,集中在了城市,城乡共青团工作发展不平衡。

针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十字”要求,现实条件下在广大农村青少年中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需要我们开拓思路、创新手段。

一、深入调研,真正把握农村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开展符合农村实际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在农村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就要准确把握现阶段农村广大青少年的真正想法,把握农村青少年与城市青少年之间的文化差异,心理差异、需求差异,在此基础上,真正为在农村青少年中开展荣辱观教育设计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

二、加快农村青年中心建设,依托共青团专属阵地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青年中心是共青团进行基层组织创新、加强自身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做好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最有效的平台。有效整合区域内各类资源加速农村青年中心建设,为农村青少年成长成才提供切实服务,为农村青少年提供丰富健康的业余文化生活,使青年中心成为农村青少年学习的中心、发展的中心,娱乐的中心,成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主阵地。

三、创新与借鉴相结合,选好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活动载体。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必须把握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农村青年接受、喜爱、受益的理念,在积极开展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青字号龙头企业创建活动等原有共青团工作品牌的同时,坚持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广泛开展文化体育娱乐活动,用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占领农村青少年精神文化生活,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传授农业科技知识结合起来,大力普及科学文化知识。

农村青年论文篇9

关键词:农村;准青年劳动力;意愿;Logistic模型

导言

农村准青年劳动力是新农村建设的潜在主体力量,伴随农村精英流入城镇,现阶段农村社会建设遭遇人力资源短缺的瓶颈。因此研究当下农村准青年劳动力事农意愿及影响因素,能够为合理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并引导优秀的农村青年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决策参考。这既是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需要,也是抓好新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要求。

一、相关概念

研究有关名词界定如下:(1)农业活动:这里泛指和三农有关的一些列生产与生活活动,包括农林牧副渔、村官、农村科技推广以及农村地区粮食生产加工等涉农工业等。(2)从事农业活动意愿:是指农村准青年劳动力在未来五年内(以被调查者取得初中及以上学历日期起算)是否想要从事三农生产活动的主观愿望。(3)农村准青年劳动力:主要指出生在农村家庭、具有农村生活背景,初步具备劳动能力但未参加工作的16~26周岁(出生时间自1985年1月1日零时至1995年1月1日零时止)在校学生。根据研究实际,学校分为两个年级,即中年级(初三、高中、中专、高职)与高年级(大专以上学历)。

二、资料收集方法及样本特征

研究选定山东省宁阳县泗店镇为研究地域范围,并设计问卷[1]。选取南王村、泗店村、大孟村、古城村、肖家村、桃园村六个村庄,发放问卷110份,回收有效问卷90份。中年级(初三、高中、中专、高职)56人,高年级(大专以上学历)34人,其中男生51人,占56.67%,女生39人,占43.33%;对农村生活环境满意的被调查者占31%,其中非常满意5.56%,基本满意25.56%,一般占31.11%,对国家相关惠农政策满意的被调查者占33.33%,一般的占54.44%,显示农村青年学生对农村发展较有信心,而且多数都喜欢农村生活环境,但有37.78%的人很不满意农村生活环境、12.22%对政府三农政策很不满意,其具体原因需要进一步探究。

三、资料分析与讨论

(一)计量模型

受访者“肯定”的回答用“1”表示,其他回答用“0”表示,被解释变量为0—1型被解释变量。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当被解释变量为0—1二品质型变量时,不能建立一般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目前应用最多的是Logistic理论模型(薛薇,2007)[2~3]。以Logistic模型进行分析,显示各预订变量对农村准青年劳动力从事农业意愿的影响,模拟回归方程。

令被解释变量服从二项分布,设定y=1的总体概率为p,则y的概率分布函数为:

f(y)=py(1-p)(1-y),y=0,1(1)

计算被解释变量为1的概率p:

p(yi/xi,β)=f(x′,β)(2)

在这样的定义下,利用极大似然估计法估计模型为:

p(y)=fα+βjxij=1/1+exp(-α+βjxij+ui(3)

在(3)式中,p(y)表示农村准青年劳动力选择从事农业意愿的概率;xij是解释变量,表示第j种影响因素;βj表示第j种影响因素的回归系数;m表示影响因素的个数;α表示回归截距;ui表示随机扰动项;i表示观察对象(个体)的编号。

(二)农村准青年劳动力农村就业意愿影响因素的Logistic模型回归结果

笔者运用统计软件paSwStatistics18.0对调查的90位农村准青年劳动力的横截面数据进行了Logistic回归处理。在处理过程中,采用了向后筛选法。首先将所有变量引入回归方程,然后进行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将wald检验值不显著的变量剔除,然后再重新拟合回归方程,并进行各种检验,直到方程中变量回归系数的wald值基本显著为止(置信度为95%)。从各模型的运行结果看,模型整体检验基本可以,不同统计模型的估计结果和结论也相似,估计结果比较稳定。为了减少篇幅,本文只列出了计量估计结果可靠性最好的两种(见表1、表2)。

由错判矩阵知道,模型8总体正确率为86.5%,但是未来农村预期的p值>0.1的显著水平,不应拒绝零假设,认为回归系数与0无显著差异,它与Logitp线性关系不显著,故模型8不可用。模型9总体正确率83.1%,基本可信。HosmerandLemeshow统计值0.073

Logitp=6.042-0.408age+0.895farmhard-0.753knfarm+1.961newcou+1.654satis

1.年龄对从事农业意愿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有模型结果可知,农村准青年劳动力年龄越大,从事农业性质相关活动意愿越低。伴随知识的增长、视野的开阔,越来越多的农村出身学生,希望走出农村,跳出农门,这与前期分年级阶段分析结果基本一致。

2.农业活动辛苦程度对从事农业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新生代农村青年大多拥有较高的文化程度,他们经历了农村生活的艰辛,对未来的工作生活有着更高的要求,普遍不愿意从事辛苦的农业生产活动。农业活动辛苦对从事农业活动影响系数达0.895,并在1%的水平下显著。这说明,农业活动较其他行业活动过于辛苦,构成广大农村准青年劳动力事农意愿较低的直接原因。

3.农业知识技能对从事农业意愿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农业知识技能水平是指一个人参加农业劳动的频度和熟练程度,间接反映出一个人的农业兴趣。由模型可以看出,农业辛苦程度对从事农业意愿的影响系数为-0.753,且在1%的水平下显著。这说明新生代农民工中间绝大多数没有务农的经历或者经验,随着越来越严重的农业知识技能以及农业活动实践的缺乏,农村青年“厌农、弃农”等非农化倾向越加明显,农村准青年劳动力对农业生产活动没有兴趣,事农的意愿也就越低[4]。

4.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认识程度对从事农业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认识程度变量系数为正值,系数为1.961,且发生比为7.107,在所有指标中最高。说明农村准青年劳动力对新农村建设的认知程度对其从事农业意愿成显著正向影响,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由于受知识、视野的限制,许多准青年劳动力很难对未来农村发展做出积极的预期,多持悲观态度,造成了农村社会信息不对称背景下的逆向选择,越来越多拥有高学历的农村青年走出农村,拥有较低技能的老弱妇孺反而留在了农村。

5.对国家支农惠农政策满意度对从事农业意愿有显著的影响。政策效应变量对从事农业意愿的影响为正,这说明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政策对农村准青年劳动力有很强的导向性和吸引力。强有力的优惠政策有助于提升农村准青年劳动力从事农业的信心和意愿。

结论

1.农村准青年劳动力从事农业意愿较低,非农化趋势不可逆转。农村准青年劳动力从事农业活动意愿普遍较低,八成以上受访者表示不愿从事农业相关活动。现阶段,农村准青年劳动力对收入期望较高,农业知识技能缺乏、更喜欢到大中城市就业,但是看好农村发展潜力。从长远看,伴随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农村地区将逐步进入现代化,农村准青年劳动力非农化趋势不可逆转。

2.性别差异不明显。农村准青年劳动力在从事农业活动意愿上几乎没有差异,男女生得分平均数仅相差0.59,特别是在中学阶段,性别还不是影响从事农业活动意愿的最主要因素,农村准青年劳动力从事农业的意愿尚未有明显差异。

3.中年级从事农业活动意愿较高年级农村准青年劳动力积极。经统计分析,中年级得分较高年级高,并达统计上显着水准(p

4.随着年级升高,不喜欢农业及对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不满意的农村青年随之增加。

5.从事农业活动意愿与国家政策影响力、新农村认知程度、农业兴趣、合适工作机会有密切关系。

农村准青年劳动力是否愿意从事农业性质活动有许多考虑因素,但从研究分析结果得知:国家政策吸引力与农业兴趣两项因素对学生的影响不容忽视。国家政策越有吸引力,青年学生越愿意投身农村、报效祖国,也比较容易认为自己合适从事农业性质工作,喜欢农村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青年更可能投身三农,从事农业相关工作。因此,农村准青年劳动力的从事农业意愿与国家政策、农业兴趣有密切关系。

研究表明,农村准青年劳动力农村就业的行为决策更多地受自身所处的外部环境和个体特征因素的共同影响,只有当农村准青年劳动力对农村就业的成本和收益进行比较后,才会最终做出是否农村就业的行为选择;当前影响其农村就业的主体应该是社会、家庭、政府以及农村准青年劳动力自身;以山东省宁阳县调查情况来看,影响农村准青年劳动力从事

农业的决定性因素主要有农村准青年劳动力自身的发展成长预期、农村就业的国家政策待遇、农村环境满意度、新农村建设认知程度等。

参考文献:

[1]刘永贤.大学生职业兴趣,择业效能感的量表编制及其与专业承诺的关系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7:29-39.

[2]薛薇.SpSS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282-285.

农村青年论文篇10

关键词:农村;准青年劳动力;意愿;logistic模型

导言

农村准青年劳动力是新农村建设的潜在主体力量,伴随农村精英流入城镇,现阶段农村社会建设遭遇人力资源短缺的瓶颈。因此研究当下农村准青年劳动力事农意愿及影响因素,能够为合理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并引导优秀的农村青年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决策参考。这既是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需要,也是抓好新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要求。

一、相关概念

研究有关名词界定如下:(1)农业活动:这里泛指和三农有关的一些列生产与生活活动,包括农林牧副渔、村官、农村科技推广以及农村地区粮食生产加工等涉农工业等。(2)从事农业活动意愿:是指农村准青年劳动力在未来五年内(以被调查者取得初中及以上学历日期起算)是否想要从事三农生产活动的主观愿望。(3)农村准青年劳动力:主要指出生在农村家庭、具有农村生活背景,初步具备劳动能力但未参加工作的16~26周岁(出生时间自1985年1月1日零时至1995年1月1日零时止)在校学生。根据研究实际,学校分为两个年级,即中年级(初三、高中、中专、高职)与高年级(大专以上学历)。

二、资料收集方法及样本特征

研究选定山东省宁阳县泗店镇为研究地域范围,并设计问卷[1]。选取南王村、泗店村、大孟村、古城村、肖家村、桃园村六个村庄,发放问卷110份,回收有效问卷90份。中年级(初三、高中、中专、高职)56人,高年级(大专以上学历)34人,其中男生51人,占56.67%,女生39人,占43.33%;对农村生活环境满意的被调查者占31%,其中非常满意5.56%,基本满意25.56%,一般占31.11%,对国家相关惠农政策满意的被调查者占33.33%,一般的占54.44%,显示农村青年学生对农村发展较有信心,而且多数都喜欢农村生活环境,但有37.78%的人很不满意农村生活环境、12.22%对政府三农政策很不满意,其具体原因需要进一步探究。

三、资料分析与讨论

(一)计量模型

受访者“肯定”的回答用“1”表示,其他回答用“0”表示,被解释变量为0—1型被解释变量。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当被解释变量为0—1二品质型变量时,不能建立一般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目前应用最多的是logistic理论模型(薛薇,2007)[2~3]。以logistic模型进行分析,显示各预订变量对农村准青年劳动力从事农业意愿的影响,模拟回归方程。

令被解释变量服从二项分布,设定y=1的总体概率为p,则y的概率分布函数为:

f(y)=py(1-p)(1-y),y=0,1(1)

计算被解释变量为1的概率p:

p(yi/xi,β)=f(x′,β)(2)

在这样的定义下,利用极大似然估计法估计模型为:

p(y)=fα+βjxij=1/1+exp(-α+βjxij+ui(3)

在(3)式中,p(y)表示农村准青年劳动力选择从事农业意愿的概率;xij是解释变量,表示第j种影响因素;βj表示第j种影响因素的回归系数;m表示影响因素的个数;α表示回归截距;ui表示随机扰动项;i表示观察对象(个体)的编号。

(二)农村准青年劳动力农村就业意愿影响因素的logistic模型回归结果

笔者运用统计软件paswstatistics18.0对调查的90位农村准青年劳动力的横截面数据进行了logistic回归处理。在处理过程中,采用了向后筛选法。首先将所有变量引入回归方程,然后进行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将wald检验值不显著的变量剔除,然后再重新拟合回归方程,并进行各种检验,直到方程中变量回归系数的wald值基本显著为止(置信度为95%)。从各模型的运行结果看,模型整体检验基本可以,不同统计模型的估计结果和结论也相似,估计结果比较稳定。为了减少篇幅,本文只列出了计量估计结果可靠性最好的两种(见表1、表2)。

由错判矩阵知道,模型8总体正确率为86.5%,但是未来农村预期的p值>0.1的显著水平,不应拒绝零假设,认为回归系数与0无显著差异,它与logitp线性关系不显著,故模型8不可用。模型9总体正确率83.1%,基本可信。hosmerandlemeshow统计值0.073<0.1的显著水平,拟合优度尚可。通过分析可知,该模型预测效果基本可信。通过表1可以获得如下回归方程:

logitp=6.042-0.408age+0.895farmhard-0.753knfarm+1.961newcou+1.654satis

1.年龄对从事农业意愿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有模型结果可知,农村准青年劳动力年龄越大,从事农业性质相关活动意愿越低。伴随知识的增长、视野的开阔,越来越多的农村出身学生,希望走出农村,跳出农门,这与前期分年级阶段分析结果基本一致。

2.农业活动辛苦程度对从事农业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新生代农村青年大多拥有较高的文化程度,他们经历了农村生活的艰辛,对未来的工作生活有着更高的要求,普遍不愿意从事辛苦的农业生产活动。农业活动辛苦对从事农业活动影响系数达0.895,并在1%的水平下显著。这说明,农业活动较其他行业活动过于辛苦,构成广大农村准青年劳动力事农意愿较低的直接原因。

3.农业知识技能对从事农业意愿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农业知识技能水平是指一个人参加农业劳动的频度和熟练程度,间接反映出一个人的农业兴趣。由模型可以看出,农业辛苦程度对从事农业意愿的影响系数为-0.753,且在1%的水平下显著。这说明新生代农民工中间绝大多数没有务农的经历或者经验,随着越来越严重的农业知识技能以及农业活动实践的缺乏,农村青年“厌农、弃农”等非农化倾向越加明显,农村准青年劳动力对农业生产活动没有兴趣,事农的意愿也就越低[4]。

4.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认识程度对从事农业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认识程度变量系数为正值,系数为1.961,且发生比为7.107,在所有指标中最高。说明农村准青年劳动力对新农村建设的认知程度对其从事农业意愿成显著正向影响,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由于受知识、视野的限制,许多准青年劳动力很难对未来农村发展做出积极的预期,多持悲观态度,造成了农村社会信息不对称背景下的逆向选择,越来越多拥有高学历的农村青年走出农村,拥有较低技能的老弱妇孺反而留在了农村。

5.对国家支农惠农政策满意度对从事农业意愿有显著的影响。政策效应变量对从事农业意愿的影响为正,这说明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政策对农村准青年劳动力有很强的导向性和吸引力。强有力的优惠政策有助于提升农村准青年劳动力从事农业的信心和意愿。

结论

1.农村准青年劳动力从事农业意愿较低,非农化趋势不可逆转。农村准青年劳动力从事农业活动意愿普遍较低,八成以上受访者表示不愿从事农业相关活动。现阶段,农村准青年劳动力对收入期望较高,农业知识技能缺乏、更喜欢到大中城市就业,但是看好农村发展潜力。从长远看,伴随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农村地区将逐步进入现代化,农村准青年劳动力非农化趋势不可逆转。

2.性别差异不明显。农村准青年劳动力在从事农业活动意愿上几乎没有差异,男女生得分平均数仅相差0.59,特别是在中学阶段,性别还不是影响从事农业活动意愿的最主要因素,农村准青年劳动力从事农业的意愿尚未有明显差异。

3.中年级从事农业活动意愿较高年级农村准青年劳动力积极。经统计分析,中年级得分较高年级高,并达统计上显着水准(p<0.01),显示中年级较高年级更有意愿从事农业相关活动,随年龄升高对从事科学活动意愿不增反减。

4.随着年级升高,不喜欢农业及对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不满意的农村青年随之增加。

5.从事农业活动意愿与国家政策影响力、新农村认知程度、农业兴趣、合适工作机会有密切关系。

农村准青年劳动力是否愿意从事农业性质活动有许多考虑因素,但从研究分析结果得知:国家政策吸引力与农业兴趣两项因素对学生的影响不容忽视。国家政策越有吸引力,青年学生越愿意投身农村、报效祖国,也比较容易认为自己合适从事农业性质工作,喜欢农村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青年更可能投身三农,从事农业相关工作。因此,农村准青年劳动力的从事农业意愿与国家政策、农业兴趣有密切关系。

研究表明,农村准青年劳动力农村就业的行为决策更多地受自身所处的外部环境和个体特征因素的共同影响,只有当农村准青年劳动力对农村就业的成本和收益进行比较后,才会最终做出是否农村就业的行为选择;当前影响其农村就业的主体应该是社会、家庭、政府以及农村准青年劳动力自身;以山东省宁阳县调查情况来看,影响农村准青年劳动力从事

农业的决定性因素主要有农村准青年劳动力自身的发展成长预期、农村就业的国家政策待遇、农村环境满意度、新农村建设认知程度等。

参考文献:

[1]刘永贤.大学生职业兴趣,择业效能感的量表编制及其与专业承诺的关系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7:29-39.

[2]薛薇.spss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282-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