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农村医疗论文十篇农村医疗论文十篇

农村医疗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8:23:35

农村医疗论文篇1

目前农村合作医疗档案安全及管理现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健全档案管理制度

虽然农村合作医疗管理部门针对档案管理制定了相关制度,然而就安全及管理现状来看仍处于不健全状态。一方面档案保管基础设施不完善及保管制度不完善等原因造成频繁发生档案遗失或损毁吗。另一方面档案收集不健全导致其无法做到安全齐全或利用方面的缺失影响档案作用的正常发挥。

2)现代化管理水平有待加强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完善自然会增加医疗档案的种类及数量,尤其网络技术的普及,在社会各层次管理系统中以多媒体技术应用为主体的现代化管理已经得到普遍应用。然而通过调查得知,大部分农村合作医疗档案在管理手段上仍以手工为主,导致档案现代化水平低,阻碍档案工作的发展。

3)医疗档案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升

多数农村合作医疗档案管理人员为非档案专业或兼职,不能及时认识档案工作的重要性,也缺乏相应的档案管理知识。

2加强农村合作医疗档案安全及管理措施

1建立规范的档案安全管理制度

档案工作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基础在于建立档案安全管理制度,所以,有必要建立档案工作制度。首先建立档案资料归档制度;归档范围即在单位各项活动中形成具有查阅价值的各种文件资料,农村合作医疗相关部门必须按要求整理立卷并定期将所整理的材料移交至档案室,之后档案室将这些案卷归档并编写文件目录,部分移交档案时应认真填写移交清册,履行移交手续。其次有保存价值和利用价值的农村合作医疗档案要将其纳入单位档案综合管理体系中,必要时建立进出档案库制度,进一步确保档案的安全与完整。明确规定进出库房的档案、人员,其中包括库房管理人员不得到库房内从事与档案管理无关的活动,非工作时间不得进入库房,定期检查清点典藏的档案,进出库档案都要登记,尤其档案入库前要进行必要的消毒处理,以此确保农村合作医疗档案的安全和完整,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农村合作医疗工作。

2利用现代化手段,提高医疗档案安全及管理层次

由于农村合作医疗档案内容复杂、数量大、流动性强且保存期短,因此不可能全部实现电子管理。对此可以运用各种电脑软件辅医疗档案安全及管理,建立数据库输入患者基本信息、档案变动及档案转递情况,进而实现实体档案与电脑查询相结合的方式,充分提高档案管理效率。实现医疗档案管理现代化在于对计算机技术的利用,通过使用相应的技术可实现自动分类、编辑及统计等工作,档案管理人员只需在互联网所建立的贡献平台对所需医疗档案进行检索,便能将医疗档案调取出来。医疗档案现代化管理工作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需不断规范化和标准化,不是一时间可完成的。档案工作人员在进行此项工作时必须给予严格参照的档案部门所颁布的相关条例条规,相关部门也应及时给予关照和帮助,不能全权依靠档案局,进一步促进档案现代化管理的规范化及标准化。

3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

增强农村合作医疗相关管理人员的档案意识,不断加强医疗档案管理人员综合水平素质,必要时可开展相关培训,引导工作人员打破传统封闭思想束缚,以全新的思想观念迎接工作中的各项挑战。传统医疗档案管理都偏向于手工型,但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普及,应改革阻碍医疗档案管理工作开展的旧制度,逐渐往现代化管理方向过渡,同时对一些与档案现代化管理工作不相符的工作理论与模式进行改革,全面提升工作效率和效益。在日常工作中必然会遇到问题模,此时可积极调用全新的思路来解决,促使医疗档案管理工作往新模式方向发展。农村合作医疗档案管理人员应将加强档案管理和管理作为重点,从长远角度出发,为建好医疗档案开拓新局面。除档案管理主体部门之外,医院各部门也应把收集、整理档案作为常态化管理,逐渐形成规范化运作,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医疗档案工作管理队伍,提高档案管理效率。

3结语

农村医疗论文篇2

目前,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正处在调整和重构时期,它所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具体来说,存在以下一些主要问题:

(一)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衰退

原农村合作医疗是社员依靠集体力量,在自愿互助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社会主义性质的医疗体系,是社员群众的集体福利事业。建国后,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农村卫生工作,农村逐步建立了三级(县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室)卫生服务网络,基本解决了农村“缺医少药”的问题。另外,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部分农村开展了合作医疗。合作医疗指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个人共同筹资,为农村居民提供疾病治疗和预防的一种社区型医疗保障体系。合作医疗和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相互配合,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条件下,基本上解决了农民看不上病、看不起病的问题。我国人口的预期寿命由建国前的35岁迅速上升到1996年的71岁,这一巨大成就的取得,为占总人口80%的农村居民提供健康保障的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功不可没。

然而,从20世纪80年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农村医疗保障发生了严重的衰退。随着集体经济体制的解体,原有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所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不复存在,于是农村合作医疗事业发生了大幅度的滑坡,到1996年,全国农村参加合作医疗的人口由1976年的90%锐减到5%左右。绝大部分农民失去了医疗保障,退回到家庭保障状态。

(二)农民基本医疗保障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各级政府为恢复合作医疗体系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是成效不大。1998年卫生部进行的“第二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农村居民中得到某种程度医疗保障的人口只有12.56%,其中合作医疗的比重仅为6.5%,与80年代末的5%相比,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与70年代90%以上的合作医疗覆盖率相比,有很大差距。这说明合作医疗的作用大大下降,相当规模的农村居民失去了社会或社区提供的集体医疗保障,不得不恢复家庭保障和自我保障。1998年城市居民自费医疗的比重为44.13%,农村居民自费医疗的比重达到了87.44%。通过上述数据的分析可以得知,我国农民基本医疗保障的问题很多,局势严峻,未来一段时间必须通过各个方面的努力加大对农民基本医疗保障问题的重视,尽快促进新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建设,促进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对重建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政策资源投入不足

一项社会政策出台之后,需要政策资源的支持才能运作和执行。一般地讲,政策资源主要包括人力、财力、物力等,其中最重要的是财力的支持。目前,农村的医疗保障政策主要缺乏相应的资金投入,尤其是政府的财政投入。虽然国际上对卫生支出应占GDp的份额一直没有定论,但是大部分国家的卫生支出大于GDp的8%。我国一直以来在医疗方面的支出明显偏少,卫生总费用及其占GDp的比重近年来虽有所增长,但依然不足6%,且这一比例还在缓慢降低,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同时,我国的卫生总费用的支出结构也存在着很大问题,城市和农村的卫生投资出现严重的不均衡局面。

(四)农村医疗保障所需资金筹集困难,医疗保障制度覆盖率仍然很低

目前,农村合作医疗仍然是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主要形式。合作医疗所需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农户、县乡政府、村集体和农村企业。在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地方政府财政困难,农村企业不发达,所以无力负担医疗费用的农户出资反而成了合作医疗资金的主要来源。不少基层县、乡政府财政紧张,导致对合作医疗的投入严重不足,财政投入启动资金缺乏,前期的医疗保障得不到很好保障,农民参保率不高,基金规模太小,医疗体系覆盖率偏低。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在不少地方有过两次恢复合作医疗的努力,但是重建的合作医疗体系往往由于筹资困难、设计缺陷和管理方面的问题,持续时间很短。所以广大农村地区合作医疗制度的覆盖率现在仍然很低,现存的合作医疗也主要分布在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地区。

(五)农村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

实行财政分级管理体制后,不仅对卫生院投入减少,也使卫生行政部门对农村卫生机构缺乏有效的调控和监督,原有的医疗卫生保健网功能减弱了,依照农村行政设置的医疗卫生网点中,有不少网点业务量不足。同时,县乡医疗卫生体系机构重叠、人员臃肿的现象也比较突出,造成农村卫生资源不足与浪费并存的现象。乡镇除了卫生院外,还有计划生育站等机构,这些机构大多自成体系、自己进行小而全的建设,不仅造成医疗卫生设施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卫生技术人员的浪费,而且增加了不少非专业人员,提高了机构运行成本。

(六)农民素质局限,文化于扰因素很大

由于农民自身思想认识的局限性,看问题只看到眼前利益。一些年龄结构比较年轻、成员身体较好的家庭不愿意参加合作医疗。一些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家庭认为合作医疗保障的水平太低,也不愿意参加。只有那些年龄结构比较大、健康状况比较差、经济收入比较低的家庭才是合作医疗的积极参与者。由于允许自愿参与,这导致合作医疗面临严重的逆向选择问题。合作医疗的积极参与者,往往又是家庭经济困难的人,造成合作医疗基金的资金到账率不高,使本身实力不厚的基金更加雪上加霜。面对高风险的参保人群,合作医疗基金很难支持。

(七)农村医疗市场体系不完善

1.个体诊所遍地开花,由于体制因素、经费不足、人员培训困难、医疗成本的提高等原因以及医疗卫生人才的流失和个体诊所的挤压,乡镇卫生院大多门庭冷落,拖欠人员工资比比皆是。卫生院设备陈旧,设施不齐全,只能应付一些较轻的常见病。农民是小病上药房,大病上市医院。而个体诊所因为医疗成本低,行医准入门槛低,利润丰厚,纷纷涌人社会,现在个体诊所一个村三四个,一个乡镇七八个,甚至更多。

2.个体诊所医药用品进货混乱,管理不到位,安全隐患多。个体诊所大部分从小的、不正规的药店进廉价药品、注射器、输液器、检验试剂,甚至购进国家明令禁止的疫苗,并高价出售。为应付检查,个体诊所只从正规药店进少量药品和医疗用品。此外,个体诊所多数没有行医许可证,而上级主管部门对违规经营者仅作罚款和没收器械等轻微处罚。

3.医疗卫生知识水平低,技术设备落后。农村卫生院多数没有阅览室、图书馆,医务人员也不订阅专业杂志,医疗技术水平低下。而个体诊所医生更是胆大包天,唯利是图,“包治百病”。由于不少病人得不到及时、对症治疗,小病被看成大病,最后出现病危。有些个体诊所缺乏必要的消毒灭菌输血设施也敢开刀,做阑尾、胆囊的切除手术,这种乱医乱治的现象严重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对其进行整治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我国农村传统医疗保障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未能得到及时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瓦解了农村合作医疗体系所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导致了农村合

作医疗的大面积滑坡。时至今日,新型的行之有效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尚未建立,这一切都是因为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改革步伐没有跟上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进程所致。

(二)农民认识观念上的误区和滞后

农民普遍认为政府不会把农村医疗卫生问题作为当前的工作重点来抓,同时也不认为政府有能力解决农村医疗卫生保障问题,从而不能够积极主动地与政府部门进行配合,导致政府部门对农村工作效率低下,同时也影响到建设新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进程。

(三)农村居民经济收入水平不高,个人在医疗保障上的支出能力较为低下

巨大的就业压力、家庭压力和收入压力,以及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压力,使得部分农民还不会在医疗保健方面投入很多。医药费用上涨幅度过快,医疗保障制度尚没有建立,农民绝大部分属于自费医疗群体的现实,使得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降低,进一步制约了农村医疗卫生的发展。

(四)农村地区落后的历史文化因素影响农民的就医行为

传统的生活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健康水平的提高。加上传统文化中讳疾忌医的习惯和中华民族隐忍的特征,在不威胁到生命的情况下,对疾病采取的是能忍则忍、能拖则拖的态度,另外各种各样的民间验方、处理某些疾病的约定俗成的方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民的就医行为。

三、建立新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对策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货币化的程度加深,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也进入一个体制创新时期。由于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结构有较明显的二元经济特征,农村医疗制度创新也受到许多约束性条件的制约,如农业生产特点、经营模式、家庭结构、收入水平、文化习俗乃至医疗条件、医政管理体制等等。因而,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不能一蹴而就,应根据农村自身的特点和今后农村经济的发展从局部人手,逐步推进,走“渐进式”发展的路子。

(一)建立长期稳定的农村医疗保障的资金筹措机制,实行政府、集体经济与农民三方合理出资的办法

建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首要的是解决资金来源问题,必须建立长期稳定的筹资机制。农村医疗保障资金可以分为医疗救助基金和大病医疗统筹资金。医疗救助是政府社会救助职能的一项重要内容,应由政府民政救济机构负责。政府应该建立独立的医疗救助基金,通过政府投入、社会捐助和发行福利等方式筹集。对于基层政府建立医疗救助基金经济实力不足的,中央和省级政府应给予补助。大病医疗统筹资金的筹集则是一件比较复杂的事情。目前,在我国大多数地区筹措农民大病医疗统筹资金,单靠政府、村集体经济、农民哪一方都是比较困难的,必须三方齐心协力,共同出资。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在不同的地区三方出资比例可以有所不同。在经济发达的地区,政府出资的比例可以少一些,村集体经济和农民个人出资可以多一些;其他地区,政府出资则应多一些,村集体经济和农民个人出资可以少一些。

1.各级政府都应为农民大病医疗统筹出资。目前,全国大多数农村经济还不发达,大部分农民还不太富裕,对医疗保障可以出资的程度十分有限,没有政府的出资支持,单靠农民自己出资,大病医疗统筹很难办好。各级政府都应将对农民医疗保障的支持资金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中每年有所安排。从2003年起,中共中央、国务院便由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给予资金补助。省、市、县、乡四级政府也应对农民的大病医疗统筹给予资金补助,上下齐心协力,这件事才能办好。在补助资金使用上不应“一刀切”,上一级政府对所辖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应有一定的重点支持。

2.农民个人应出资才能加入大病医疗统筹。这样做有利于增强农民的责任意识,也是市场经济体制的普遍做法。对于农民的出资在现阶段应坚持自愿参加的原则。当前,如何增强农民的互助意识和保险意识,调动农民参加医疗统筹的积极性,是各级政府特别是县乡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农村的卫生机构、群众团体和新闻媒体,都应配合基层政府做好农民参加医疗统筹的动员和宣传工作。应通过建立大病医疗统筹,增强农民抵抗大病风险的能力,切实让农民感受到新制度的好处,从而自觉自愿地出资参加医疗统筹,以不断提高农村医疗保障的人口覆盖面。

3.村集体经济和乡村企业也应为农民大病医疗统筹出资。农民的医药费用是村集体经济和乡村企业应该支付的劳动力成本,同时,大病医疗统筹制度的建立也关系到“文明村”、“小康村”的建设,村集体经济和乡村企业理应出资。比较富裕的地区,村集体经济和乡村企业还应尽量多出一些钱,适当提高当地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

(二)举办多种形式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满足农村居民多层次的健康需求

1.在不发达的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仍应继续推广和完善合作医疗保险制度。从当前我国农村的实践来看,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模式有福利型合作医疗、风险型合作医疗、福利—风险型合作医疗、合作医疗健康保险等多种。但实践证明,现阶段我国的各种合作医疗保险模式已不具备普遍适应性,不可能成为新时期农村医疗保障的主要形式。另一方面,合作医疗制度有其特有的优势,在农村不发达地区尚具有适用性。广大农村落后地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人均收入和医疗支付能力还将处于低水平线,维护“低水平,广覆盖”的合作医疗是保障农民初级医疗需求的合理机制。同时对原有合作医疗机制实施中暴露的问题,应采用相应的完善措施。

2.在发达和中等发达的农村地区应推行大病医疗保险制度。当前,从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的情况出发,建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工作重点应该放在由政府组织引导农民建立大病医疗统筹上,即建立一种民办公质的、以分担农民大病医疗经济负担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政府、农民、集体经济和乡村企业集中有限的经济力量,重点解决农民患大病无钱医治和因治疗大病导致返贫的问题。目前,我国农民大多数是温饱有余,但抵御重大疾病的经济能力还十分脆弱,我们应该集中有限的财力,解决农民医疗保障中的主要问题。现阶段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不很富裕,农村集体经济和地方政府可以拿出用于农民医疗保障的资金十分有限,大部分农民能够对医疗保障的出资一般也比较少,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对农民的医疗保障既“保大病”又“保小病”,在经济上难以兼顾到。应该集中有限的财力去分担农民的大病医药费负担,这样就可以在缓解或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方面取得明显的效果。同时,“保大病”不“保小病”也有利于减少管理成本,只需要在乡镇设立管理人员即可,管理成本可以大大降低。因此,全国农村建立医疗保障体系的工作从总体上应推行农民大病医疗统筹。各地区因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疾病谱不同,农民大病医疗统筹的筹资水平、报销比例也应从实际出发,不要求一致。对比较富裕的地区且已经实行了“保大病”又“保小病”的农民医疗统筹、又受到农民欢迎的,应该支持他们继续进行下去,不强求全国统一。

3.在东部沿海农村及城市郊区全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的各项制度及服务网络。在东部沿海农村及城市郊区等生产力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较快的富裕地区,全面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条件已基本具备,应采取措施,全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的各项制度及服务网络。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应纳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范畴,农民的医疗保险制度可以向城镇过渡,甚至结合。目前,一些商业保险公司已经开办了各种各样的医疗保险项目,可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需要。但是商业保险公司以盈利为目的,一般来说保险项目的保险费较高,且缺乏社会共济性,在承保时往往排斥健康状况不良的人群参保,这使得商业医疗保险在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不具备普遍推广的条件。但是,在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农村,社会医疗保险不能满足富裕农民较高的医疗保障需求时,农民可以自愿寻求商业保险的保障,以满足他们不同层次的医疗保障需要。

(三)建立对农村低收入患病人群的医疗救助制度

农村医疗救助制度是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组成部分,也是大病医疗统筹的重要补充措施。目前,我国农村有贫困人口2820万人,还有几百万五保户家庭,在广大农村建立起医疗救助制度对于帮助低收人人群解决医疗负担问题,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是医疗卫生社会公平性的重要体现。

农村医疗救助应由基层政府负责。医疗救助对象主要是农村低收入的患病人群,应该包括四部分人,一是贫困户或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家庭;二是五保户;三是因患病等偶然原因造成返贫的家庭;四是为公众安全受伤而又没有医疗保障的人。农村医疗救助的形式,对于上述前三种人,在建立了大病医疗统筹的地区应该首先资助他们参加当地组织的大病医疗统筹;在这些人患病按有关规定报销了部分医药费后,经济上仍然有困难的应该给予医疗费用补助。在没有建立大病医疗统筹的地区,可以直接对救助对象给予一定的医疗补助。

(四)应该健全农村医疗保障的工作机构

建立健全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有健全的工作系统。中央已明确卫生部门负责此项工作,工作机构的建设必须尽快到位。目前,国家卫生部和省级卫生部门的“三定方案”中尚不包括这一项工作职责,也没有负责这项工作的专门机构及人员编制,大部分市县也是这种情况。建立健全农村医疗保障的工作必须从组织上落实,有机构负责,形成从上到下的工作系统,农民的医疗保障事业才能走上正常的工作轨道。对于农村合作医疗组织在制度上应该明确其性质。在目前的体制下,建议将农村合作医疗组织明确为民办公质的社团组织,纳入相应的法规管理。

总之,农村医疗保障工作一直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关系到保护农村生产力、振兴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稳定的大局,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重大意义。我国农村经济还不够发达,解决农民的基本医疗保障问题,不可能由国家和集体全包下来,也不能完全依靠农民自己负担。过去我国一直实行互助共济的合作医疗,解决90%以上农村人口的医疗问题。然而,从合作医疗纵向的历史和横向的现实情况来看,在新的条件下,其运行在大部分地区是不成功的。但是合作医疗的不成功并不代表农村不需要医疗保障制度。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制度的选择问题。而今后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要考虑的核心问题是要让该制度适应社会发展、符合民众需求、具备完善的制约和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王延中.中国的劳动与社会保障问题[m].经济管理出版社.

[2]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评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王红漫,周海沙,李政.农村医疗卫生发展制约因素分析[J].社会保障制度,2004,(1).

[4]李迎生.社会保障与社会结构转型一二元社会保障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5]朱玲.政府与农村基本医疗保健保障制度选择[J].北京:中国社会科学,2000,(4)。

[6]张雪峰.农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问题研究[J].成都:理论探索,2005,(1).

[7]江渝.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模式发展问题的探索[J]。北京:社会保障制度,2004,(10).

农村医疗论文篇3

关键词:化州地区农村建设合作医疗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思想的切入,广大地区大力抓农村发展,就农村合作医疗来说,党中央与国家非常重视“看病难、看病贵”和缓解“因病致穷、因病返穷”问题。于是在很大地区实施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战略决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基本形式,是以农民为主体,在政府支持和集体经济扶持下,农民遵循自愿、受益和适度的原则,通过多种合作形式筹集医疗专用资金,以互助共济的方式共同抵御疾病风险,从而减轻医疗费用负担的一种农村医疗保障制度。

化州自从在农村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以来,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按照省、市工作要求,始终坚持农民自愿参与的原则,规范管理,强化监督,积极探索,认真组织实施,调查农村医疗状况,了解农民对合作医疗的支持与态度,努力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最大限度地造福于百姓,对化州地区进一步开展新农村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基本概况

化州市通过抓好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监管,先后制定了《化州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章程》、《办公室工作人员职责》、《监督制度》、《廉洁自律制度》、《合作医疗救助基金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确保了市统筹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有章可循,实现了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并做到“六个统一”,即统一章程,统一补助范围,统一补助比例,统一封顶金额,统一筹资标准,统一资金管理。近年来,化州市把农村医疗卫生工作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来抓,大力改造乡镇薄弱卫生院,加强农村卫生站建设,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取得了较好成效。新华网广州2007年11月8日电(周飞跃)全市参加2006年度农村合作医疗人数607621人,人口覆盖率达60.42%,至2007年11月6日止,该市已有92.23万人参加2008年度的合作医疗,覆盖率达91.71%,在茂名市率先完成农村合作医疗90%任务以上,人口覆盖率达到100%有宝圩等11个镇(街道)。

二、化州市推行新农合制度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1)只要做法(茂名日报):

a.提高意识,增强责任感;该市把农村合作医疗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抓,与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认识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广大领导干部明确合作医疗工作是党委政府职责所在,从而增强领导干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B.领导重视,大力宣传;化州市政府高度重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市领导率先垂范,深入农村第一线督查,现场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另外,运用宣传车、电视、横幅、标语、宣传资料、义诊等形式大力宣传。镇里的干部也日以继夜工作,把党的合作医疗阳光政策送到千家万户。同时,该市灵活地利用连接千家万户桥梁的学校作为宣传阵地,以及镇卫生院下乡义诊服务、村卫生站与农民情感优势进行宣传,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C.下达硬命令,完成铁任务;该市把合作医疗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抓,实行包干责任制,领导包片,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组干部包户,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D.强化督查,限期完成任务。该市四套班子领导亲自督查所挂钩的乡镇完成任务,市合管办每3天对各镇(区、街道)工作实绩进行排位,编发简报,发通报等。

(2)由于化州市政府大力推行新型农村医疗,积极帮助更多又需要的农民解决“看病难、看病贵”和缓解“因病致穷、因病返穷”问题。农民对于农村合作医疗有更快的认识,农村合作医疗在农村得以更快发展,(新华网广东频道广州2007年11月8日电)自2006年,全市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人数607621人,人口覆盖率达60.42%;2007年度,化州市参加合作医疗人数737300人,参合率达73.31%;2008年度,该市已有92.23万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91.71%,在茂名市率先完成农村合作医疗90%任务以上。

三、如何加快化州市农村合作医疗的力度

新型农村医疗得以在农村发展化州市政府的功不可没,除了相关的制度外也依赖者宣传和决策。因为农村合作医疗不仅仅帮助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也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步伐。

据资料显示,(新华网,周飞跃)2004年以来,有35000多人次住院得到报销,报销金额4000多万元,大病救助1000多人,总救助金额为150多万元。2007年,农民住院报销比例从2004年的25%提高到2007年的60%,报销封顶额从2000元提高到2007年的10000元。

可以看出农村合作医疗从实上解决了农民很多问题,化州市下塘村民尤家才,患“胃穿孔”住院动手术。农村合作医疗依据规定,为他报销了1700多元。尤家才由衷感激党和政府建立这种新型的医疗保障制度,连声称赞这是真心实意为民排忧解难的德政工程。像尤家才这样由于生病住院而享受到农村合作医疗好处的村民不胜枚举。可见农村合作医疗是真实的解决农民看病问题的政策,但是该政策也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

(1)由于新型农村医疗制度以县为单位进行组织,所以有时候看病时,还要到大医院或本镇里才有报销;笔者想举个例子,例如某同学在官桥中学生病了,而她的家乡在杨梅镇,如果她的病情不是很严重,本想在官桥镇就医,但是新农村医疗就不能给予她报销。(她们全家在杨梅镇办的农村合作医疗)

(2)保障的目标依然是大病;从中国农村的来看,大部分地区都是比较贫困的,基于农村的发展,农村合作医疗政策是保障农民看病问题难而提出的,而基于大病才能报销,事实上,放弃了对大多数人基本医疗需求的保障责任,也不可能获得良好的投入绩效。在农村的现实生活中,真正影响农村居民整体健康水平的是常见病和多发病。许多农村居民的大病也是因为“小病无钱治而扛成大病”的。

(3)缺乏信任;由于农民的知识程度不高,作医疗制度的几经反复,农民对政府政策的稳定性及投资的持久性持怀疑态度,因此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信任。总是担心,医疗费不能报销或报销的费用太少。

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任务。目前的工作才刚刚起步,必须坚持以民为本,优化服务,强化创新,不断完善和提高工作水平,从而促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持续、稳定、健康地向前发展。上面已谈到化州市为加强农村合作建设而提出的措施,在此笔者不做强调,希望化州市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大力加强,另外针对农村合作中的几点问题,笔者想提提自己的看法与见解:

1)加强领导责任感;因为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于农村发展而提出的一项政策,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项惠民政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各部分应该切实增强做好新农村合作医疗的使命感。

2)加大农村合作医疗的宣传;虽然农村合作医疗在化州得以很快的发展,但是,建设新农村要给予每一户,以“满”为主而不是以“多”为主。另一方面,在宣传过程中要切实的从农村心理出发,通过宣传栏把合作医疗的报销公布于栏,降低农民的担心,提高农民对合作医疗的信任。

3)加强服务建设;农民是否支持合作医疗与相关部门的服务水平以及他的服务态度有密切的关系,为了加强农村建设,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发展规划》,全面提升服务质量。

4)加强镇与镇之间的合作关系;笔者认为对于化州市的合作医疗,可以采取“一县两制”的方法,也就是说,化州合作医疗在依循广东省茂名市的制度下,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采取一些合法的管理,比如加强镇与镇之间的合作关系,基于上面(1)问题,该同学可以再官桥也能获得一定的报销。

总结:农村居民是否愿意参与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成败的关键,为了加快农村建设的步伐,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出发,化州市从增强干部责任感、强化监督、加大宣传力度等等角度出发,从实际上着力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为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出一份力。

参考文献:

1.《对砚山县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调查与思考》作者:卫生局更新时间:2009-6-8

农村医疗论文篇4

关键词:新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制度设计,筹资模式

一、中国农村医疗卫生状况现状分析

我国目前进入了老龄化时期,65岁以上老年人在人口中的比例已超过7%,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1.43亿,占总人口的11%,21世纪中国老龄化有加剧的趋势。我国是典型的未富先老型国家,中国农村的医疗卫生状况令人堪忧,三级医疗网络濒临解体,乡镇卫生院1/3基本瘫痪,1/3仅能维持生计,1/3能够发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5),农民抵御重大疾病灾害的能力十分脆弱。

严格的城乡户籍制度造成了我国分明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甚大,国家对城乡间医疗保障制度的安排也不合理,而城乡居民面对的是统一的药品定价和医疗服务费用,造成了在中国农村普遍存在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有研究表明,医疗消费在中国农村有着奢侈品的性质,农民对医疗存在着潜在需求,但是受到目前收入水平的制约,医疗需求的满足尚处于从属的地位(卫龙宝,2005)。有以问卷形式对中国内地六省310个村庄进行了直接入户方式的调查访问,结果显示,有79.7%的调查对象反映,他们所在村庄存在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岳书铭,2005)。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的结果显示,在中国农村的贫困户中,因病致贫的户数占了很大的比例,该比例在1998年和2003年分别为21.61%和33.4%(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2004)。更有学者认为,在中国的不同地区,疾病导致了20%~70%的贫困(Jiang,2004)。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合理性分析

合作医疗制度能够提高整个社会医疗卫生服务的利用率和公平性,这一点已经得到研究证实。合作医疗能为大多数农村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与自费看病相比,参与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在花费相同成本的条件下能享受更多的医疗卫生服务。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对中国10个贫困县进行的调查,合作医疗覆盖的低收入人群比没有参加合作医疗的同等收入人群有更高的医疗卫生服务利用率,他们的经济负担(个人在医疗方面的支出占其总收入的比重)也相对低。这表明合作医疗提高了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利用率和资金筹集方面的公平性,以及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另外,以历史的观点考察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演进,发现合作医疗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并且执行层有历史经验可循,在制度探索方面可以总结经验,少走弯路。根据[2003]3号文件《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的规定,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主要补助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的大额医疗费用或住院医疗费用。保大病即在农民患大病的时候给予医疗费用保障,防止农民因看不起病而陷入贫困,有利于实现卫生资源在不同收入水平农户之间的合理分配。这种观点认为,农村民众更加关注医疗合作制度对大病的保障程度。补助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的大额医疗费用或住院医疗费用的制度更能提高社会的综合绩效和社会整体福利,同时也是农民当前所需要的。关于保大病还是保小病这一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有所争议,笔者认为这一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存在的缺陷及建议

下面分析实行保大病不保小病的医疗保障模式有悖于提高社会总体福利效益。构建简单评价社会总体福利效益的模型:建立三维坐标体系,分别以X轴表示参合的居民人数,Y轴表示社会平均单位参合人员医疗费用,Z轴表示社会平均单位参合人员福利效益。在X(参合的居民人数)轴与Y(社会平均单位参合人员医疗费用)轴所构成的二维平面的曲线积分表示社会用于医疗保障的全部资金;在X(参合的居民人数)轴与Z(社会平均单位参合人员福利效益)轴所构成的二维平面的曲线积分表示Q(社会总体福利效益);Y(社会平均单位参合人员医疗费用)轴与Z(社会平均单位参合人员福利效益)轴所构成的二维平面中,把从消费社会平均单位参合人员医疗费用的一个额外的数量中所获得的额外的社会平均单位参合人员福利效益定义为边际效用,假设Y(社会平均单位参合人员医疗费用)=0时,Z(社会平均单位参合人员福利效益)=0;根据边际效用递减的原则,确定Y(社会平均单位参合人员医疗费用)与Z(社会平均单位参合人员福利效益)之间的函数关系Z=Yb,其中(0b,Z(社会平均单位参合人员福利效益)=(a/B)b,社会总体福利效益为Z(社会平均单位参合人员福利效益)在X(参合的居民人数)轴上的积分,Q1(社会总体福利效益)=abB1-b.实行保大病不保小病的模式,医疗保障的覆盖面为患大病或住院的参合居民a×B,其中a为患大病或住院的参合居民人数与全体参合居民人数的比值(0Q2.结论为实行保小病不保大病的医疗保障模式比实行保大病不保小病的医疗保障模式更能够提高社会总体福利效益。

定位于保大病的机制,造成高成本、低效益、收益面过小、制度缺乏可持续性。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设立了严格的起付线,只有大额医疗费用或住院治疗费用才能纳入补偿范围。而1993年和1998年两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显示,中国农村人口住院率只有3%左右(刘军民,2005)。这么低的受益面显然无法激励农民积极参加,而且这种设置在很大程度上阻止了人们获取以预防、初级保健为重点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在自愿参加的条件下,即使参加以后也会有人不断退出,最后造成制度无法持续。而保小病有利于刺激农民参加合作医疗的积极性,同时真正影响居民整体健康水平的是常见病和多发病,保小病可以有效防止许多农村居民因无钱医治小病而拖延成了大病。

所以,要根据我国实际国情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充分考虑我国不同地区农民收入水平的差异,采取不同的医疗制度安排,在经济发达地区实行保大病不保小病的模式,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实行既保大病又保小病的模式,确保把农村居民中无力支付合作医疗费用的低收入者纳入到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当中。

四、筹资措施

从2006年开始,国家提高了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参合”农民的补助标准,中央财政的补助标准由目前每人每年从10元提高到20元,地方财政也相应增加10元,这样政府给每位农民补助提高到40元,而农民缴费标准不变。然而,即使政府给每位农民补助提高到40元,仍然不能满足农村居民医疗保健的费用支出,全国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每年医疗保健支出96.61元,其中发达地区120~270元,经济欠发达地区100~119元,经济贫困地区60~99元(王向东,2004)。农村医疗费用仍然存在较大缺口,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成为目前的一个焦点,农村医疗保障费用的筹措成为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发展的瓶颈。

从历史上看,中国农业对工业贡献的主要受益者是全民所有制企业和城市,表现为劳动积累和资本积累,以及城市扩张的用地。全民所有制企业和城市理应成为反哺成本的首要承担者。自从全民所有制企业更名为国有企业后,农民对原有的全民所有制企业的积累贡献被淡化,在国有企业改制的过程中呼吁保护工人权益的同时也淡化了全民中所包含的农民成分。由于国家具有强制力和财政资源的支配权力,所以以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为行为主体的工业反哺农业行为的政府反哺,应当是工业反哺农业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反哺。有学者研究了政府反哺实现机制和社会化反哺实现机制,认为工业反哺农业应当视为农业对工业的早期投资所形成的历史投资的一种“期权收益”和工商业为获取对农业生态产出的消费而支付给农业的生态建设基金(朱四海,2005)。农业应当获得对工业的历史投资所形成的期权收益以及农民应当参与国有企业(改制后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利润分红,同时农业应当为提供生态产出而获得工商业提供的生态投入及生态建设的基金。

农业为工商业提供生态产出,工商业为农业提供生态投入,生态消费者支付生态生产成本,这就是工业化背景下分摊生态责任的基本逻辑、基本思路。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有不断恶化的趋势。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成本不断提高,生态环境的恶化主要是由于工业化的进程造成的。工业对农业有负的外在性。工业发展过程中伴随着自然资源耗费、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种种后果。农业在承受工业发展带来的生态恶化恶果的同时却没有得到应该得到的补偿。单纯对生态环境的作用而言,农业对工业具有正的外在性,农民在进行农业生产的同时,不仅在从事生产实际的农业产品的工作,而且改善了农村和城镇居民共同生活的自然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具有明显的非排他性,农村居民在享受自己创造的良好生态环境的同时并不能阻止城镇居民享受,因而农民无法向城镇居民收取应该得到的生态建设资金,城镇居民无偿地享受了由农村居民生产的良好生态环境。所以应该由国家强制执行这一操作,以实现工商业为获取对农业生态产出的消费而支付的生态建设基金。这样不仅可以为农村保障制度进程的推进筹集到所缺乏的资金,更重要的是可以降低中国经济发展的社会总成本,有效解决外在性导致的无效率。当工业对农业存在负的外在性时,工业的边际社会成本大于行业边际生产成本,差额就是边际外部成本。工业为了实现行业利润最大化需要行业平均价格等于行业边际生产成本,而有效的生产应该是行业平均价格等于边际社会成本,外在性造成了社会生产的无效率,增加了社会总成本。同样道理,农业对工业的正的外在性也会造成社会生产的无效率,增加社会总成本。所以发展农业必须从过去单纯注重其经济意义向经济意义和生态意义并重的方向转变,工商业必须为获取对农业生态产出的消费而支付生态建设基金。

社会化反哺机制是对政府反哺机制的补充。社会化反哺就是发挥政府以外制度力量的作用,培育多元化的非政府反哺主体,提供多元化的非政府反哺供给,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反哺需求,实现反哺目标,并对政府反哺进行补充和完善。

农村医疗论文篇5

关键词:新医改;一体化;改革

在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医改方案呼之欲出的今天,农村乡镇卫生院生存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如何看待乡镇卫生院存在的问题?农村乡镇卫生院改革的道路在何方?都没有现成的答案,就此笔者浅谈一些个人想法。

1科学的界定农村乡镇卫生院功能

农村乡镇卫生院是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卫生服务及药品供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两项重要职能,它既是农村公共卫生的主要实施者、监督者,更是政府向农民提供健康服务的重要载体之一,它的公益性、福利性质毋庸置疑,这也是乡镇卫生院被定义为“卫生院”而不是医院的根本原因。在此情况下,当效率与公平发生冲突时,我们的卫生政策就应该更多向公平倾斜,除基本医疗可能略有赢利(注意:这种赢利可能需要建立在滥用药物的基础之上,“以药养医”)外,其他都是需要有政府资金投入的。一般常识告诉我们,疾病预防的投入产出比是巨大的,减少疾病的发生发展才是最经济有效的,把乡镇卫生院都往医院模式上逼是现实的无奈与尴尬。

农村基层卫生院是农村卫生服务三级网的枢纽(~at,-目前还没有任何—个组织能够将其取而代之),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尽管这些卫生醇河能有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但都不应该冠以“赢利性”和“非赢利性”的帽子,除非这些卫生院已经变成医院,如果我们政府投入不足以解决地方群众的卫生保健问题,能够有一定民间资本加入,也是一件好事,有总比缺失强。

2正确认识农村乡镇卫生院的过去,客观对待乡镇卫生院面临的问题

农村乡镇卫生院是在计划经济时代由各级政府和农村集体组织共同筹资兴建的,承担着农村卫生防疫、妇幼保健、健康教育、急诊急救和常见病的防治工作,经费来源主要是农村县市财政的投入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各种形式的扶持,卫生院的职工多数来自赤脚医生,他们离土不离乡,为当地的父老乡亲做着力所能及的工作,他们的工作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当时的农村卫生制度甚至被后来的发展银行誉为“发展中国家解决群体医疗的典范”,是农村卫生“三大法宝”之一。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市场经济手段在经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效率优先”的现实需求下,作为社会公益机构的农村乡镇卫生院不断地被“市场化”,进而逐步边缘化,逐步演变成为“翻牌医院”或“翻牌诊所”,公共卫生服务、社会卫生管理和疾病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职能被不断削弱,乡镇卫生院应有功能被人为地严重扭曲。

由于乡镇卫生院条件艰苦、基本经费无法保障,其中许多能够“治病挣钱”的优秀人才不断外流,使乡镇卫生院的生存状况进一步恶化,乡镇卫生院的就诊率不断下降,据统计,全国乡镇卫生院的诊疗人次从1985年的11亿人次下降到2003年的6.9亿人次;床位使用率由1985年的46%下降到2003年的36%,出现群众就医困难,职工无事可干的尴尬局面,有限的卫生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预防保健工作不断滑坡,1994年农村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分别是城市的1.9倍和2.9倍,到2003年农村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分别是城市的3.7倍和2.5倍,这表明,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村居民的健康状况与城市的差距在不断扩大。有关专家用期望寿命来推论,农村要达到过去10年城市人口的期望寿命将需要20年。

根据2004年第三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①产妇在家分娩的占33.9%途中分娩的占0.3%。在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为了保证产妇安全,为什么不选择在卫生院分娩呢?究其原因,首要问题是农村经济困难,28%是由此原因在家分娩;21%是急产而来不及去医院。其实,最终还是归咎于经济困难和卫生政策错误,若经济条件允许或卫生补偿政策合理是可以在卫生院住院待产的。②第二组数据显示:贫困地区有·36.8%的孕产妇没进行过产前检查,63.1%的产妇没有进行过产后访视,73.9%以上的产妇在家中分娩。

农村乡镇卫生院出现今天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政府在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没有给予应有的支持造成的,政府长期投入不足造成的,解决问题需要综合治理,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政府必须给予足够的财政支持。

3明确政府责任。科学指导改革

只有在政府有足够投入的基础上,必须从根本上解决乡镇卫生院的经费补偿问题,必须坚决打破“吃饭靠病人、赚钱靠卖药”的体制,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实施科学有效的收支两条线管理和合理规范的预算管理,使乡镇卫生院能够真正实现“六位一体”目标。面对中国国情,我们应该结合各地实际。稳步推行并积极探讨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卫生院改革,所有“一刀切”的做法都可能面临失败的危险,卫生院建设投^水平需要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积极探索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相对合理的发展模式。

4积极改革。稳步前进

我们应该积极对待乡镇卫生院的改革试点,所有改革必须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经济效益第二”的原则,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壮大,应该而且有能力为农民的健康事业提供应有的社会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建立,对农民的健康保障无疑会起到积极的支持作用,在需方补偿逐步加大的情况下,提高乡镇卫生院的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显得尤为重要,应该积极引导乡镇卫生院从“以药养医”走向“以服务谋生存”的发展道路上来,积极探索患者“双向转诊”和医生“双向交流”机制,逐步形成规范的“分诊、转诊”秩序,加强边缘乡镇卫生院建设,做大做实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在条件成熟的地区,可以积极推行“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工作,走乡村协调发展道路。

5创新发展思路,谋求城乡共同发展

在条件成熟的地区,可以尝试开展“市乡一体化”试点工作,必须充分认识到实施一体化管理,可以有效避免资源浪费,极大提高资源利用率;可以有效避免低水平重复;可以有效规范分诊、分诊秩序;可以有效避免重复检查;可以有效进行分类指导;可以有效解决群众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和避免医患纠纷的发生。但是,我们必须充分认清实施一体化管理工作的艰巨性、长期性和复杂性,必须充分认清实施此项工作对管理者的素质要求,没有一个高素质的管理者队伍是不可能做好此项工作的。我们还应该清楚:此项工作必须由当地政府大力支持,“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是“市乡一体化”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市乡一体化不可能实现。试点既要克服困难积极作为,又要认清形势稳步推进,避免“一哄而上、一哄而散”,必须尽最大可能发挥试点的示范效应,避免试点挫折,防止试点失败给今后的全面开展造成负面效应。

在市乡一体化前提下,必须积极科学有效地整合现有医疗资源,防止重复建设,克服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建设,重房屋设备更新,轻人才的培养和管理,重一次性投人,轻经常性维护投人隋况的发生。正确认识农村交通和通讯条件不断完善的状况,认真分析由此可能给医疗卫生机构布局带来的影响,传统的“市——乡——村”分级的模式已经或正在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农村卫生资源的配置必须尽快适应这种变化,必须认真做好区域卫生规划的制定工作。对因区域调整造成的“多余卫生院”绝对不能“一卖”了之,应该及时从新进行功能定位,提高现有及潜在资源的利用率,妥善安置和适当分流“多余”职工,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农民的健康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6充分发挥市场调节和计划调控两种手段的积极性作用。促进农村卫生院健康发展

不能简单运用市场经济手段解决乡镇卫生院发展问题的根本性问题,并不等同于否定市场经济积极意义,医疗服务市场客观存在,市场经济中的价值规律、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同样适用于医疗服务市场,鼓励并支持部分被撤并的乡镇卫生院进行多种形式的所有制改革,鼓励有资质、有能力的个体或集体在农村创建以专科特色为重点的个体诊所或“医院”,充分发挥“鲍鱼效应”,不仅不会扰乱正常的卫生服务秩序,还可以达到促进公办卫生院提高工作效率,扩大农民选择范围的双重目的,应该坚持“养事为主,养人为辅”,对个体诊所要综合运用“转”、“并”、“疏”、“堵”手段,把业务能力强、群众关系好的乡村医生吸收到卫生院工作,可以有效解决卫生院人才不足问题,有效合并个体诊所不仅可以有效避免资源浪费,还可以促进规范分诊、转诊秩序,同时,我们应该重点加强对农村非法诊所的打击力度,不有效打击非法就不可能保护合法者的权利与利益,就可能使越来越多的合法者向非法者看齐。

综上所述,乡镇卫生院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原因是错综复杂的,摆脱困境固然需要政府的资金支持,但仅有这一点还远远不够。农村乡镇卫生院所处的特殊地位,注定它不能用简单的市场化解决问题,综合配套改革对于农村乡镇卫生院生存发展是不可或缺的,用所谓的“断奶”、“断粮”、“甩包袱”对待农村乡镇卫生院,实践已经证明是错误的,这是一种政府不作为。

把加快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纳入重要工作是本届政府的庄严承诺,国家对农村公共卫生医疗体系建设欠账太多,如今作为三级初保网络的网底的“村卫生室”基本不存在,如果再没有乡镇卫生院,政府就没有办法构建农村公共卫生医疗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乡镇卫生院建设离不开职工队伍建设,加快培养农村卫生技术人才与农村卫生医疗体系建设同样重要,任何背离绝大多数人意愿的改革,注定以失败告终。

医疗卫生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首先需要强调公平,其次才能强调效率,这一点在农村卫生工作中尤为重要,世界各国的成功经验表明,社会越是发展,政府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应该越大,而不是相反。那种认为因为经济发展了,医疗问题都由个人行为来解决的观念是完全错误的,政府有责任对弱势群体给予更多的关心与支持,对农村特别是中西部乡镇卫生院应该给予更多的人力、物力支持,应该区别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解决农村卫生医疗存在的实际问题。

农村医疗论文篇6

关键词:市场经济;非货币型;农村合作医疗;路径

一、市场经济落后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运行困境

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完全货币化的筹资方

式不符合经济落后地区农村市场化程度低的实际情况。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以货币筹资为基础的一种新型农村居民医疗保障制度,这种完全货币化的筹资方式,客观上脱离了经济落后地区农村市场化程度低的实际情况。建国后到改革开放以前的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主要由集体来承担,个人只承担一小部分,而且一般不用交现金,而是以“工分”的形式从集体经济的收人中扣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采取国家、集体、个人三方投资,强调三方的责任,但在广大中西部市场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村筹资难度相当大,尤其是农民个人自筹的那部分资金。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村由于其市场化程度低,集体经济不发达,地方政府财政收入较少,有的地方甚至根本无力支持合作医疗的最低基金筹集。对于市场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民个人来说,尽管每年不少于10元的参保金的数额不大,但对市场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民来说,经济落后,交通又不方便,七沟八梁一面坡,几年进不了一回城,一家几口人,叫他们每年拿出几十元现金来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确非常困难。

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中西部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很难保障农村居民的基本医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遵循自愿参加,多方筹资,以收定支,保障适度,先行试点逐步推广的总体原则是正确的,但相对于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农村而言,仍是一种“富人”保障原则,也就是说只有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农村的“富人”才能缴得起合作医疗保障金,而真正需要保障的穷人,通常也是最需要帮助的人,因收^过低,缴不起合作医疗保障金,而无法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享受国家给予的合作医疗待遇。但当“参合率不能轹时,强迫命令就出台了。“新合医”成了政府对农民施惠的代名词,农民成了被动的受惠者”。这不仅不符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突出对经济弱势群体保护的—般陛原则,而且在医疗公平性方面易于两极分化,富裕居民的医疗卫生需求可以得到满足,多数贫困居民的医疗卫生需求,出于经济原因很难得到满足。同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自愿参加制度必然形成体制内和体制外两个群体,针对体制外人员侵蚀体制内资源的问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也难以避免。

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缺乏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筹资主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曾在农村合作医疗中扮演过重要角色,建国后到改革开放以前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主要依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基础。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集体经济组织基本解体,缺少集体经济支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资金筹集失去了这一稳定可靠的保障基础。因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设计忽略了农村集体经济这个稳定可靠的保障基础,从而直接导致了其运行的持续性难以为继。

二、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农村的特点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非货币型发展路径

(一)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农村的特点

1.市场经济发展落后,农民人均货币收入低下。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农民的生产收入主要来自各种农产品等实物收入,其中一部分由农民直接消费掉,剩余部分由于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当地交通不便的影响,很难通过流通转化为货币来形成农民的货币收入。据2004年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绝对贫困人口2610万人,其中西部l2个省区为1305万人,其人均年收入为668元。而他们的大量农产品却因为交通不便运不出去而卖得非常便宜,有的甚至烂在地里无人收购。比如,在云南西盟佤族自治县的岳宋乡有一个叫木古坝山寨,那里的茶叶是绝对的绿色产品,可是1斤茶叶只卖到2元钱,如果拿到城市卖,绝对可以卖到50元以上。木古坝的1斤茶叶在城里可以换到l0斤杂交稻种子,城里的1斤杂交稻种子在木古坝却能换到8斤茶叶。

2.市场经济落后地区货币经济缺乏,实物经济普遍存在。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和价值尺度,其作用应该是与实物经济的运行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依存的,是为整个社会生产和经济的正常运行服务的,其总量和构成都应该与实物经济相适应,而不应该脱离实物经济独自运行。因为货币脱离实物经济而独自运行虽然可能使个别经营者达到资本增值的目的,但对整个社会生产来说,不仅没有增加任何东西,而且还可能使社会资源的配置指向错误的方向。然而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货币经济的运行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已经与实物经济的运行脱节,具有了自己的领域,自己的运行轨迹。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多数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中近50%为实物收入,农产品商品率低下,以自给自足为主。

3.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农村劳动力过剩更为严重。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农村劳动力约有5亿左右,占全部劳动力的70%,而且每年还要新增几百万人,增长远远超过了农业生产的需求,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十分突出。据测算,根据现有的土地承载力,我国农业仅有1—2亿从业人员就足够了,剩下的一半以上的剩余劳动力亟需转移。尤其是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农村劳动力过剩数量更为可观,估计劳动力中有60%一75%为剩余劳动力。加快对这些剩余劳动力的转岗技能培训步伐,以区域化带动专业化,在剩余劳动力中创造劳务品牌,铸造劳务名牌,并使创牌的触角不断向高技术行业延伸,从而促使剩余劳动力在劳务品牌形成中逐渐升值,增加农民收入,乃当前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农村劳动力劳务化的当务之急。

4.环境劣势和自然资源优势同时并存。我国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大多位于西部,虽然那里的自然条件恶劣,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草地状况日益严峻,生态环境脆弱,生态率和土地产效率普遍低下,但是这些经济落后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等自然资源。在全国已发现的160多种矿产资源中西部地区均有发现,特别是能源、金属矿产以及生物等资源在全国占有显著地位,其中45种重要矿产资源潜在总量约占全国的40%,开发潜力巨大。以陕西陕北贫困县为例,一方面,这些地区七沟八梁一面坡,生存环境恶劣;另一方面,这些地区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等资源。一般来说,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农村大多为这种情况。

(二)市场经济落后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非货币型发展路径

在任何一个经济体中,非货币收入都是相当重要的。据美国经济学家估算,在美国这样发达的市场经济中,非货币收入平均占收入总量的25%左右。根据我国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农村的社会经济和自然资源特点,要在这些地区推行货币化程度很高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是十分困难的。因此,笔者认为在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农村可以探索建立非货币化的以实物合作为主的医疗制度,充分利用当地优势特点,从而使之“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其可能的发展路径有:

1.如果一个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土地资源丰富,就可以建立以土地合作为主其他资源为辅的合作医疗制度。在我国现阶段,土地不仅是重要的生产资料,也是广大农民的生活保障,土地作为保障手段对穷人尤其重要。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很不均匀,西部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土地等自然资源非常丰富,但海拔高,自然环境复杂,分散的家庭承包经营方式又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个体农户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力度与利用效度,从而导致土地等自然资源对缺乏劳动力的个体农户的保障作用失灵。在一个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如果土地资源丰富,那么建立以土地合作为主其他资源为辅的合作医疗制度,不仅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使用,提高经济效益,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农业规模经营,而且有利于农村劳动力的充分利用,促进农民增收。诸如建立体弱年老农民“以部分承包地换医疗保障”的机制,在公正公平、农民自愿原则的基础上进行书面签约,以不低于现行合作医疗的保障标准,按时支付补偿金。政府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社会融资,携手合作,联动发展,利用土地使用权抵押、土地合作信托、土地储备等方式,对置换出来的土地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共同投入,形成合力,高效盘活土地,实现土地产出的最大化。同时建立起完善合理的退出和约束机制,有效地保障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形成共赢共利局面。实践表明,在一些保留了部分集体经济或乡村工业发展得较好的农村地区,农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积极性非常高,有的农村地区的集体经济甚至还代替农民个人缴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筹集资金,因此,这些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与率都是100%,合作医疗制度运行得非常好。如陕西洛川县永乡乡郭家村利用部分村集体土地发展苹果产业,自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来,村集体经济组织每年都为全村所有村民缴纳合作医疗的筹集资金,村民的参合率每年都是100%,村民们都比较满意。这些农村地区的集体经济代替农民个人成了最大的筹资主体,既解除了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筹资压力,又缓解了基层地方推行合作医疗的筹资压力,同时也提高了合作医疗的出资额度,从而增强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能力。

2.市场经济落后地区货币经济缺乏,实物经济普遍存在。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和价值尺度,其作用应该是与实物经济的运行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依存的,是为整个社会生产和经济的正常运行服务的,其总量和构成都应该与实物经济相适应,而不应该脱离实物经济独自运行。因为货币脱离实物经济而独自运行虽然可能使个别经营者达到资本增值的目的,但对整个社会生产来说,不仅没有增加任何东西,而且还可能使社会资源的配置指向错误的方向。然而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货币经济的运行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已经与实物经济的运行脱节,具有了自己的领域,自己的运行轨迹。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多数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中近50%为实物收入,农产品商品率低下,以自给自足为主。

3.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农村劳动力过剩更为严重。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农村劳动力约有5亿左右,占全部劳动力的70%,而且每年还要新增几百万人,增长远远超过了农业生产的需求,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十分突出。据测算,根据现有的土地承载力,我国农业仅有1—2亿从业人员就足够了,剩下的一半以上的剩余劳动力亟需转移。尤其是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农村劳动力过剩数量更为可观,估计劳动力中有60%一75%为剩余劳动力。加快对这些剩余劳动力的转岗技能培训步伐,以区域化带动专业化,在剩余劳动力中创造劳务品牌,铸造劳务名牌,并使创牌的触角不断向高技术行业延伸,从而促使剩余劳动力在劳务品牌形成中逐渐升值,增加农民收入,乃当前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农村劳动力劳务化的当务之急。

4.环境劣势和自然资源优势同时并存。我国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大多位于西部,虽然那里的自然条件恶劣,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草地状况日益严峻,生态环境脆弱,生态率和土地产效率普遍低下,但是这些经济落后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等自然资源。在全国已发现的160多种矿产资源中西部地区均有发现,特别是能源、金属矿产以及生物等资源在全国占有显著地位,其中45种重要矿产资源潜在总量约占全国的40%,开发潜力巨大。以陕西陕北贫困县为例,一方面,这些地区七沟八梁一面坡,生存环境恶劣;另一方面,这些地区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等资源。一般来说,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农村大多为这种情况。

二、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农村的特点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非货币型发展路径

(一)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农村的特点

1.市场经济发展落后,农民人均货币收入低下。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农民的生产收入主要来自各种农产品等实物收入,其中一部分由农民直接消费掉,剩余部分由于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当地交通不便的影响,很难通过流通转化为货币来形成农民的货币收入。据2004年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绝对贫困人口2610万人,其中西部l2个省区为1305万人,其人均年收入为668元。而他们的大量农产品却因为交通不便运不出去而卖得非常便宜,有的甚至烂在地里无人收购。比如,在云南西盟佤族自治县的岳宋乡有一个叫木古坝山寨,那里的茶叶是绝对的绿色产品,可是1斤茶叶只卖到2元钱,如果拿到城市卖,绝对可以卖到50元以上。木古坝的1斤茶叶在城里可以换到l0斤杂交稻种子,城里的1斤杂交稻种子在木古坝却能换到8斤茶叶。

2.如果一个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就可以建立以劳务合作为主其他资源为辅的合作医疗制度。劳务合作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一种新型贸易方式,现已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外汇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劳动力作为一种特殊商品的概念已逐步被人们所理解和接受。我国部分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但劳动力素质很低。这不仅表现在市场经济落后地区自然条件差、饮水不卫生、医疗卫生条件落后从而导致市场经济落后地区部分农民的身体素质差方面;还表现在市场经济落后地区的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低方面。在这样的“贫困——人口多+素质低一贫困”的恶性循环地区,现行的合作医疗制度仅起着外因作用,难以通过内因发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真正效用。拉文斯坦首创的“推拉理论”告诉人们,人口流动是“推力”和“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推力包括人口增长、低生活水准、缺乏经济机会等;拉力包括劳动力的需求、在新居住地改善生活的可能性、获得更多的经济机会、优惠的劳动力政策等。新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劳动者在劳务市场上不停地交流和比较各种信息,做出流动与否的决策,对当事双方都有好处,劳动力富裕国家输出劳动力,可以减少潜在的社会经济压力;劳动力接受国似乎也从中找到了解决劳动力短缺的办法。因此,在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的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可以建立以劳务合作为主其他资源为辅的合作医疗制度。譬如,政府高效担当起自己的服务角色,加强对国际劳务市场的调研,建立境外劳务信息网络,抢占先机,对外承包劳务市场,对内给予一定支持,建立劳务综合培训基地,每年甚至每个季度都挑选出一批劳动力进行对口的职业技能强化培训。达到培训要求的学员,如果能劳务输出,就可以为国家赚得外汇,政府按其赚回外汇的多少,给予其家人一定比例的医疗支付补偿金,其标准不低于现行合作医疗的保障标准;达到培训要求的学员,如果能在国内流动,流^地政府也可依据合理的标准,对其家人进行—定的医疗支付补偿金,以保持流人地一定的劳动力数量,从而解决“民工荒”的困境。这样,政府的外部力量不仅有利于通过内因长效激励流出地劳动力积极主动改善自身素质和技术层次,而且有利于农民增收和农村脱贫,推动地区经济和社会持续协调发展。

3.如果一个市场经济落后地区既无一定的自然资源,也无可利用的社会资源,那么在这样的地区,只能发展外援型合作医疗制度。外援方式在当今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从国外来看,非洲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非洲国家中有相当部分地区,自然资源匮乏,社会资源也不丰富,外部援助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其经济发展,同时也增进了这些地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其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医疗卫生方面,外部援助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20世纪末,肯尼亚,津巴布韦等国利用外部援助,有效控制了人口增长,肯尼亚妇女的总生育率由1977年的811个降至1993年的514个。赞比亚利用外部援助,解决了其西部省的大部分农村人口的饮水问题,仅1985—1993年,由援助而兴建的水井高达108眼,使2115万人从中受益。从国内来看,宁夏在总体上是一个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都相对贫乏的省区,但宁夏是在全国较早利用外援的省区之一,其实施的外援项目,无论数量、质量、效果等方面,都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使宁夏的生态得到了很快恢复,农民生活环境和医疗卫生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由此可见,如果一个经济落后地区既无一定的自然资源,也无可利用的社会资源,在这样的自身力量相当薄弱的地区,实施现行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难以为继,那么发展外援型合作医疗制度乃其最佳选择。发展外援型合作医疗制度,争取外援、借助外力、加快发展,需要制定一套专门针对本地区具体情况的医疗卫生服务引进计划,同时,依据循证医学可知,大部分的疾病是与环境污染、营养不良和生活习惯不良直接相关的。因此,在利用外援时应将农村卫生的重点放在普及基本卫生服务的基础上,将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和健康促进等社区卫生建设结合起来,这样,农民的受益面最大,受益程度也最深。利用外援方式改善市场经济落后地区人口的健康状况,其关键在于强化政府牢固树立群众利益第一的观点,切实落实项目责任制,信守各项协议,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4.根据具体情况,也可建立以上三种路径的混合模式。混合模式的建立必须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遵循优势互补的原则,在结合当地丰富的土地等自然资源,丰富的劳动力等社会资源的基础上,有效利用外援,充分发挥三种路径的各自优势,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本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混合模式中,可以合理发展土地、劳动力密集型农业技术,积极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引进和改造,切实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水平,鼓励企业以农民医疗卫生事业为利益联结方式,带动基地和农户共同发展,实行农业从“土地——产品——加工——流通与销售——农民医疗卫生事业——农业的进一步投入”的规模化经营。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非货币型发展路径选择对策

1.非货币型发展路径选择应当遵循多样化、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农村情况复杂多样,因此在选择非货币型发展路径时应遵循多样化和因地制宜的原则,不能搞一刀切。一是要充分认识建立非货币型发展路径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我国农村地域广大,人口众多,走非货币型发展路径的工程量很大。同时,我国各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均衡,选择非货币型发展路径应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多样的模式,以满足不同发展程度地区农民对医疗保障的需求。

2.选择非货币型发展路径应积极探索建立合作医疗型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为农民提供社会化服务的组织形式之一,是新时期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因素,它既能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民的支付能力,又能节约市场的交易成本,还能维护农民的自身利益。在市场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村以非货币型农村合作医疗为号召发展合作经济,容易产生吸引力和号召力,也许这是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的一个新的突破口。

3.政府应把发展合作医疗型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列为非营利性组织,利用各级政府的扶贫资金给予支持。基于目前我国国情,卫生资源的投入能力有限,非营利性医疗组织应该在我国医疗服务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非营利性医疗组织的发展,政府应通过引导、调控和支持等方式,为其发展积极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对这种合作经济组织在管理上也可采取招标承包经营的方式进行。

(二)市场经济落后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非货币型发展路径

在任何一个经济体中,非货币收入都是相当重要的。据美国经济学家估算,在美国这样发达的市场经济中,非货币收入平均占收入总量的25%左右。根据我国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农村的社会经济和自然资源特点,要在这些地区推行货币化程度很高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是十分困难的。因此,笔者认为在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农村可以探索建立非货币化的以实物合作为主的医疗制度,充分利用当地优势特点,从而使之“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其可能的发展路径有:

1.如果一个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土地资源丰富,就可以建立以土地合作为主其他资源为辅的合作医疗制度。在我国现阶段,土地不仅是重要的生产资料,也是广大农民的生活保障,土地作为保障手段对穷人尤其重要。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很不均匀,西部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土地等自然资源非常丰富,但海拔高,自然环境复杂,分散的家庭承包经营方式又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个体农户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力度与利用效度,从而导致土地等自然资源对缺乏劳动力的个体农户的保障作用失灵。在一个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如果土地资源丰富,那么建立以土地合作为主其他资源为辅的合作医疗制度,不仅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使用,提高经济效益,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农业规模经营,而且有利于农村劳动力的充分利用,促进农民增收。诸如建立体弱年老农民“以部分承包地换医疗保障”的机制,在公正公平、农民自愿原则的基础上进行书面签约,以不低于现行合作医疗的保障标准,按时支付补偿金。政府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社会融资,携手合作,联动发展,利用土地使用权抵押、土地合作信托、土地储备等方式,对置换出来的土地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共同投入,形成合力,高效盘活土地,实现土地产出的最大化。同时建立起完善合理的退出和约束机制,有效地保障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形成共赢共利局面。实践表明,在一些保留了部分集体经济或乡村工业发展得较好的农村地区,农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积极性非常高,有的农村地区的集体经济甚至还代替农民个人缴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筹集资金,因此,这些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与率都是100%,合作医疗制度运行得非常好。如陕西洛川县永乡乡郭家村利用部分村集体土地发展苹果产业,自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来,村集体经济组织每年都为全村所有村民缴纳合作医疗的筹集资金,村民的参合率每年都是100%,村民们都比较满意。这些农村地区的集体经济代替农民个人成了最大的筹资主体,既解除了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筹资压力,又缓解了基层地方推行合作医疗的筹资压力,同时也提高了合作医疗的出资额度,从而增强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能力。

2.如果一个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就可以建立以劳务合作为主其他资源为辅的合作医疗制度。劳务合作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一种新型贸易方式,现已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外汇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劳动力作为一种特殊商品的概念已逐步被人们所理解和接受。我国部分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但劳动力素质很低。这不仅表现在市场经济落后地区自然条件差、饮水不卫生、医疗卫生条件落后从而导致市场经济落后地区部分农民的身体素质差方面;还表现在市场经济落后地区的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低方面。在这样的“贫困——人口多+素质低一贫困”的恶性循环地区,现行的合作医疗制度仅起着外因作用,难以通过内因发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真正效用。拉文斯坦首创的“推拉理论”告诉人们,人口流动是“推力”和“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推力包括人口增长、低生活水准、缺乏经济机会等;拉力包括劳动力的需求、在新居住地改善生活的可能性、获得更多的经济机会、优惠的劳动力政策等。新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劳动者在劳务市场上不停地交流和比较各种信息,做出流动与否的决策,对当事双方都有好处,劳动力富裕国家输出劳动力,可以减少潜在的社会经济压力;劳动力接受国似乎也从中找到了解决劳动力短缺的办法。因此,在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的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可以建立以劳务合作为主其他资源为辅的合作医疗制度。譬如,政府高效担当起自己的服务角色,加强对国际劳务市场的调研,建立境外劳务信息网络,抢占先机,对外承包劳务市场,对内给予一定支持,建立劳务综合培训基地,每年甚至每个季度都挑选出一批劳动力进行对口的职业技能强化培训。达到培训要求的学员,如果能劳务输出,就可以为国家赚得外汇,政府按其赚回外汇的多少,给予其家人一定比例的医疗支付补偿金,其标准不低于现行合作医疗的保障标准;达到培训要求的学员,如果能在国内流动,流^地政府也可依据合理的标准,对其家人进行—定的医疗支付补偿金,以保持流人地一定的劳动力数量,从而解决“民工荒”的困境。这样,政府的外部力量不仅有利于通过内因长效激励流出地劳动力积极主动改善自身素质和技术层次,而且有利于农民增收和农村脱贫,推动地区经济和社会持续协调发展。:

3.如果一个市场经济落后地区既无一定的自然资源,也无可利用的社会资源,那么在这样的地区,只能发展外援型合作医疗制度。外援方式在当今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从国外来看,非洲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非洲国家中有相当部分地区,自然资源匮乏,社会资源也不丰富,外部援助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其经济发展,同时也增进了这些地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其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医疗卫生方面,外部援助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20世纪末,肯尼亚,津巴布韦等国利用外部援助,有效控制了人口增长,肯尼亚妇女的总生育率由1977年的811个降至1993年的514个。赞比亚利用外部援助,解决了其西部省的大部分农村人口的饮水问题,仅1985—1993年,由援助而兴建的水井高达108眼,使2115万人从中受益。从国内来看,宁夏在总体上是一个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都相对贫乏的省区,但宁夏是在全国较早利用外援的省区之一,其实施的外援项目,无论数量、质量、效果等方面,都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使宁夏的生态得到了很快恢复,农民生活环境和医疗卫生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由此可见,如果一个经济落后地区既无一定的自然资源,也无可利用的社会资源,在这样的自身力量相当薄弱的地区,实施现行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难以为继,那么发展外援型合作医疗制度乃其最佳选择。发展外援型合作医疗制度,争取外援、借助外力、加快发展,需要制定一套专门针对本地区具体情况的医疗卫生服务引进计划,同时,依据循证医学可知,大部分的疾病是与环境污染、营养不良和生活习惯不良直接相关的。因此,在利用外援时应将农村卫生的重点放在普及基本卫生服务的基础上,将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和健康促进等社区卫生建设结合起来,这样,农民的受益面最大,受益程度也最深。利用外援方式改善市场经济落后地区人口的健康状况,其关键在于强化政府牢固树立群众利益第一的观点,切实落实项目责任制,信守各项协议,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4.根据具体情况,也可建立以上三种路径的混合模式。混合模式的建立必须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遵循优势互补的原则,在结合当地丰富的土地等自然资源,丰富的劳动力等社会资源的基础上,有效利用外援,充分发挥三种路径的各自优势,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本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混合模式中,可以合理发展土地、劳动力密集型农业技术,积极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引进和改造,切实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水平,鼓励企业以农民医疗卫生事业为利益联结方式,带动基地和农户共同发展,实行农业从“土地——产品——加工——流通与销售——农民医疗卫生事业——农业的进一步投入”的规模化经营。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非货币型发展路径选择对策

1.非货币型发展路径选择应当遵循多样化、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农村情况复杂多样,因此在选择非货币型发展路径时应遵循多样化和因地制宜的原则,不能搞一刀切。一是要充分认识建立非货币型发展路径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我国农村地域广大,人口众多,走非货币型发展路径的工程量很大。同时,我国各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均衡,选择非货币型发展路径应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多样的模式,以满足不同发展程度地区农民对医疗保障的需求。

农村医疗论文篇7

关键词:农村;医疗保障;合作医疗

目前,农民增收困难伴随着一系列负面影响,尤其是医疗保障方面显得更加突出,一些地方出现了农民看病难,看不起病,甚至因病而陷入绝境的现象。本文拟从农村居民医疗保障的兴衰、原因及政策性建议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期对目前现状的改善有些帮助。

1农村合作医疗的兴衰

建国后,中国政府十分重视农村卫生工作,农村逐步建立了三级(县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室)卫生服务网络,基本解决了农村“缺医少药”问题。另外,从50年代中期开始,部分农村开展了合作医疗。合作医疗指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个人共同筹资,为农村居民提供疾病治疗和预防的一种社区型医疗保障制度。合作医疗和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相互配合,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条件下,基本上解决了农民看不上病,看不起病的问题。中国人口的预期寿命由建国前的35岁迅速上升到1996年的71岁,①这一巨大成就的取得,为占总人口80%的农村居民提供健康保障的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功不可没。然而,从80年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农村医疗保障发生了严重的衰退。随着集体经济的削弱,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发生了大幅度的滑坡,到1996年,全国农村参加合作医疗的人口由1976年的90%锐减到5%左右。②绝大部分农民失去了医疗保障,退回到家庭保障。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村级卫生所、室或不复存在,或者转化为私人诊所。

2合作医疗衰退的原因

合作医疗大幅度滑坡以及恢复起来相当困难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弱化。时期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公社、生产队)不仅仅是经济组织,它们还拥有各项政治、社会、文化权力,直接掌握和控制农村的各项资源的分配,集体经济组织的强大控制力量是组织,推动和资金支持合作医疗发展的十分重要的条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农民经营自越来越大,原来的集体经济组织在农业生产、资源分配上的权力大大弱化。组织能力的弱化和只拥有十分有限的资源,挨家挨户收费又比较困难,使得集体经济组织难以一如既往地组织和支持合作医疗。

3农村医疗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

3.1合作医疗的衰退和农村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消亡或市场化,导致农民医疗费用的急速攀升,大大超出了农民的承受能力。从1990年至199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686.31元增至2210.34元,增长了3.20倍;而同期每人次均门诊费用和住院费用分别增长了6.20倍、5.10倍,医疗费用的增长大大超过农民收入的增长。在农村最贫困的农户(占4%)中,有一半属于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

3.2政府投入不足。1998年政府投入的卫生费用为587.20元,其中用于农村的92.50亿元。仅占政府投入的15.90%。政府投入不足不仅导致农村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的市场化和服务提供不足,由此增加了农民的医疗费用负担,而且也限制了公共预防保健机构的能力。因为投入不足,使卫生防疫站、保健站等机构把主要精力用于门诊、住院等有偿服务的开展,预防保健服务有所削弱。

4发展农村医疗保障的建议

4.1真正增加政府对农村的卫生投入,加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医疗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卫生服务质量。

4.2加强农村公共预防保健工作。公共预防保健具有投入低、效益高的优点。必须改变目前基层政府忽视预防保健的现状,要明确公共预防保健是政府的职能,政府应该加强这方面的财力、人力投入。尤其是在一些传染病、慢性非传染病、地方病等方面,预防保健尤其重要。4.3继续发展和完善合作医疗。①地方政府,基层政府要切实承担起组织和资金支持的责任。没有基层政府出面组织,合作医疗就会失去组织基础;政府的适当(根据财政支付能力)资金支持能够对农民参加合作医疗产生很大的引导和激励作用。②强化管理,规范合作医疗基金的使用和监督。一方面要杜绝基金的被挪用,另一方面要维护基金使用的公开、公平和公正,避免出现干部与群众之间在交纳费用、享受待遇等方面的不平等。③规范医疗服务行为,降低药品价格,合理确定补偿(报销)比例,保证合作医疗基金的收支平衡。④目前许多国有上市企业减持国有股,所得部分资金应用于合作医疗基金,因为过去靠工农产品的价格剪刀差使国企,尤其是大型国有企业才得以很快发展起来,在这过程中,农民是作了很大牺牲的。

4.4积极探索其他形式的农村医疗保障形式。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合作医疗迅速衰退的同时,部分农村地区也出现了其他形式的医疗保障。1998年,除合作医疗外,享受其它形式的医疗保障农村人口占6.06%,约500万人。实践证明,农村医疗保障不必坚持“一种模式”,而应多种模式并存,毕竟中国地理广阔,各地农村情况大不一样。各地应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因地制宜,确定适合本地农民需要的医疗保障形式。力求切合当地实际情况,也要符合农民的承受能力,并使农民得到有效的医疗保障服务。如对于经济比较发达的城郊农村,可以将农村的医疗保障纳入城市医疗保险体系,取消城乡之间的界限,这样可以拓宽医疗保障基金的来源,扩大医疗保障的覆盖面,降低运营的费用。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年鉴:200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870).

农村医疗论文篇8

各项制度是实现和谐干群关系的根本保证。新农合制度在运行中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需要不断加强新农合制度的构建。

(一)优化新农合的筹资模式和补偿机制

资金筹集是新农合制度的关键环节。一些乡村基层干部时常抱怨说,伴随着农民群众的医疗保障水平越来越高,但筹资模式用的还是“土办法”,村干部们集中时间挨家挨户收取参保费,每年筹资时间长达1~2个月,有时还要上门4~5趟才能收到钱,还会遇到多钱、少钱、假钱等问题。村干部上门次数增加,容易造成干群关系紧张的局面,还浪费了劳动生产的时间。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委托信用社代收参保费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从2010年起,邗江区就委托当地信用社代收新农合参保费。首先让当地群众以户为单位在该地信用社开设一个结算账户,参保户在每年11月20日前将家庭所有参保人员的参保费存入该账户,然后由信用社在11月20日将参保费统一划入新农合基金专户,最后基金专户对参保户进行确认,账户余额不足的则视为群众主动放弃参保。

(二)建立“征、管、监”相分离的新农合运行机制

政府应建立“征、管、监”相分离的新农合运行机制,即政府组织征收新农合参保费,卫生财政部监管保费,实现管办分开、各司其职的政府职能转变,体现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执政理念。

(三)保险公司进入新农合

2012年3月,强调,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对各类社保经办机构进行整合归并,有些服务可委托银行、商业保险机构代办。这实际上就是对新农合经办中保险公司进入模式给予了肯定。保险公司进入新农合,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稳步推进。一是选择试点。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商业保险市场竞争比较大、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比较完善的地区进行试点。二是总结经验教训。试点地区积极探索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新农合与保险公司的磨合度,完善保险公司进入新农合的经办方式、体制,以提升运行效率,并在经验成熟时向全国推广。三是鼓励市场良性竞争。推动不同支付管理模式,增强基金管理的效率,实行基金的监、管、办分离。四是出台全国性统一规定,让商业保险公司在推进新农合医保业务时能统一规划,符合制度安排,以达到规范化和制度化,从而提高办事效率。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公司新业务效益,也能保障群众切身利益,确保新农合经办工作的长期性和稳定性。

二、加强干部服务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一)干部要提高认识

增强做好新农合工作的责任感。加大宣传力度,避免夸大宣传、盲目承诺及实质性宣传内容少的问题。一些群众对新农合政策了解欠缺,导致盲目参保或弃保。干部要从思想上提高对此情况的认识,参合率不是检验政绩的标准。“打铁还需自身硬”,干部只有不断学习新农合的相关知识,才能如实、高效地宣传好新农合,为群众答疑解惑,同时要对群众的不同要求给予认真对待。因此,针对群众合理的能够及时解决的要求,要及时妥善解决;对于不能一时解决的,要细心说服和开导教育,争取使矛盾得到缓解和平息,大事化小;对工作中已经察觉和显现出来的问题和矛盾,则要尽快予以解决。

(二)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新农合经办人员的素质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新农合经办机构的工作效率和管理能力。湖北新洲区就通过举办新农合经办人员培训班来提高新农合经办人员的素质,以便更好进行工作部署和安排。主要是给新农合宣传人员讲解党和国家最近的政策和动态,给新农合定点医院讲解门诊统筹实施方案的具体内容、操作流程、工作重点、注意事项等,现场演示信息录入的方法和步骤等。做好新农合经办人员的宣传培训工作,有利于在工作中减少矛盾、提高效率。

三、提高群众主体地位和个人修养

(一)强化农民的主体意识和法律意识

参合农民是新农合的受益者,农民不仅能依法享受应享受的医疗保障权利,也有助于引导农民医疗消费合理化、合法化,保证基金的正常使用。首先,明确参合农民的权利义务关系,并在医疗就诊证上写清楚,强化农民的法律意识。其次,对农民进行医疗消费教育,使农民树立起科学的医疗消费观。最后,对农民的违规行为要视情节轻重给予相应的惩处,确保基金正常运转。

(二)提升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文明素养

针对一些农民健康观念滞后、互助共济局限、风险意识淡薄的现状,应强化群众教育,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科学文化水平。我们可以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经常发放一些简单易懂的健康小常识卡片,或者通过村广播、村宣传栏等宣传农村易犯的健康方面的错误,或者在农闲时节组织群众参加广场舞、篮球赛等集体项目。针对互助共济观念的局限,我们可以给群众耐心讲解新农合制度,解答其疑虑,让他们了解新农合是真正惠民的、靠得住的政策。

四、完善体制机制建设

(一)加快立法程序,提供法律保障

新农合的发展一直缺乏最高权力机构的立法作为保障。湖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决定,批准《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条例》,由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布施行。这是全国第一部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地方性法规。根据我国经济发展和国情现状,可以把新农合的立法放在整个社会保障立法的大体系中统筹考虑。新农合之所以有必要强调国家统一立法,是为了保障法律的权威性、稳定性和强制性,增强可执行性。能够通过统一的法律规范人们的行为,使人们清楚自己的行为规则,明确应该怎么做、什么不能做以及违反了法律将受到什么样的惩处。

(二)完善我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中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即农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由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三部分组成,承载着农民的基本医疗、防疫保健等初级卫生保健功能。新农合实施后,国家鼓励群众到县级、乡镇和村卫生室看病治疗,在这些地方治病有起付线低、报销比例大的特点。如果农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硬件设施、业务能力、服务效率都达不到要求,农民患病后只能去城市治疗,医疗治疗费用高,起付线高,报销比例也小“,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还是会发生,这就不能体现新农合的惠民作用。

(三)建立有效的约束监督机制

农村医疗论文篇9

(一)不同收入阶层的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存

在差异从我国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率方面来看,我国农村不同收入阶层的覆盖率存在差异,可以将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情况分为五个阶层,分别为高收入阶层、中高收入阶层、中收入阶层、中低收入阶层以及低收入阶层。根据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农村低收入阶层的居民在农村合作医疗的参合率方面普遍较低,而且低收入阶层居民参与其他保险的比例也相对较低。相反,中高收入阶层以及中收入阶层农村居民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率相对较高,参与其他保险的比例也相对较高,这就说明我国农村合作医疗的受益在不同收入阶层存在不公平性,低收入阶层的受益性较低。

(二)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在补偿公平性方面存在问题

从农村合作医疗补偿公平性方面探究受益公平性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论述,主要包括农村居民的职业情况和流动性情况、农村居民的融资能力、农村居民的住院天数以及农村地区的不同区域补偿政策等。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农村居民的职业情况以及流动性情况。可以体现在农村非农务工的数量上,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我国农村居民在医疗需求上的释放,一个家庭中非农务工的数量越多,得到农村合作医疗补偿的实际金额就越少,补偿比从某种程度上呈现出“U”型。第二,农村居民的融资能力。如果农村居民的实际融资能力较强,说明农村居民的社会关系较好,反之,若融资能力较差,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农村居民的社会关系较差。农村居民中融资能力较强者,主要是依靠自身的家庭储蓄以及通过别人帮助进行资金的筹集,而农村居民中融资能力一般的居民社会关系一般,资金的筹集能力不稳定,融资能力较差的居民则资金筹集能力较差。研究结果显示,农村居民中融资能力较差者通常是身体健康情况较差者,在农村合作医疗的人均补偿实际金额以及补偿率方面,与融资能力强的居民相比相对较低。第三,农村居民的住院天数。农村居民生病住院天数越多,所承担的住院费用也会越高,从而获得的农村合作医疗补偿金额也相对较高,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农村合作医疗的实际补偿率却较低。第四,农村地区的不同区域补偿政策存在差异。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政策,比如实行农村合作医疗低起付线并且高补偿比政策的农村地区,农村合作医疗的受益性较高。

二、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受益公平性的改进措施

(一)提高农村居民低收入人群的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

对于我国农村合作医疗来说,没有参与合作医疗的农村居民,一方面丧失了享受到我国政府对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助机会,从另一方面来说,也失去了我国农村合作医疗给农村居民带来的保障性权益。从调查研究结果可以看出,低收入人群的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相对较低,虽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国农村合作医疗是一种低参保费用的保障性制度,农村居民每年的参合费用很少,但是对于家庭情况相对困难的收入人群来说仍然是一项经济负担。国家政府要针对这一情况,采用有效措施,确保家庭情况困难者参与农村合作医疗,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农村居民的整体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

(二)从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利用率上提高受益公平性

从农村合作医疗的利用率上来看,农村居民中的低收入人群在农村合作医疗的门诊利用率以及农村合作医疗住院利用率都比其他收入人群的利用率高,农村合作医疗的利用程度与政府的补贴成正比,说明低收入人群的农村合作医疗受益公平性得到进一步改善。但是也要在此基础上,提高其他收入人群的农村合作医疗利用率,实现我国农村合作医疗的受益公平性,充分发挥我国农村合作医疗的实际价值。

(三)从我国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偿政策上提高受益公平性

要想确保农村合作医疗受益公平性,可以从农村区域补偿政策上进行改善,最大限度实现城乡合作医疗制度的有效衔接,完善不同区域农村合作医疗规章制度的科学化转移接续,使农村居民中外出务工者享受到稳定的合作医疗保障。严格控制宽松报销制度下农村合作医疗的不公平性,尽量提高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偿比,不断强化监管。提高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报销制度的透明度,从而实现农村合作医疗的受益公平性。

三、结语

农村医疗论文篇10

1.1农民对新农合制度认识不足农民对新农合政策认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对新农合的参保积极性。目前,农民对新农合制度的了解还存在很大不足,趋于表面化。经过调查,发现农民对于新农合具体政策规定大多模糊不清或根本不知道。在调查中,对新农合保险费用报销比例基本了解的农民仅有20.2%,不了解和了解很少的达到了78.2%。同时,参保农民对到市外医院就医须办理审批手续和补办手续最迟不超过住院后三个工作日的规定知道的只有24.3%,不知道的高达73.5%。显然,从中可以了解到农民普遍对新农合的相关政策规定缺乏认识。农民不清楚、不配合新农合工作,将在很大程度上增加新农合制度在农村地区的落实。

1.2新农合政策宣传效果差新农合制度的实施与推广离不开广大农民的支持与参与,而广大农民的支持与参与建立在对新农合了解的基础之上,这离不开有关部门的宣传。然而,在调查中,有78.7%的农民表示不知道当年新农合参保的封顶线;当被问及农民所在乡镇新农合参保的起付线时,高达55.9%的农民表示不知道,3.2%的农民对此无要求。许多农民只知道新农合政策,但对其制度以及参合人的权利、义务、药费报销和管理办法等内容了解甚少,个别农民甚至存在误解,把新农合等同于过去的统筹医疗或一般商业保险。这样就导致农民参合不积极、参保率低,阻碍新农合制度的推进。

1.3制度受益面小新农合制度的实施旨在减轻参合农民的经济压力,使每一个农民都能享有基本的医疗保健服务,从而拥有健康的身体。然而,通过调查发现,在新农合制度实行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农民受益面小的问题。在调查中,只有62.1%的农民认为参加新农合在很大程度上和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自身的负担,认为没什么感觉的有28.9%,更有7.7%农民认为没什么用,反而浪费钱、加重负担。在被问到参加新农合后是否觉得看病更方便了,24.3%的农民认为更方便,认为一般的占46.0%,认为没感觉和不方便的占27.8%,表现出农民对新农合带来好处的感知不强烈。而新农合制度对于农民提高自身健康意识的作用也不大,仅有39.6%的农民表示参加新农合后较关注和很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多达55.5%的农民和以前一样,没有更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

1.4新农合制度设计不合理目前,新农合在实施中存在制度不健全、管理不严格的问题,使得在实际运行中“大打折扣”。由于新农合定点医院普遍存在“小病过度消费、检查费用高、报销起付线高、报销比例低”等现象,使得农民在医疗机构的选择上改变不大。在调查中,53.3%农民基本上选择和偏向于选择新农合指定医疗机构,16.2%农民表示无所谓,去哪都一样,高达27.5%的农民选择没改变。同时,新农合报销程序复杂,有21.5%农民觉得太麻烦,难以顺利完成所有程序,选择有点复杂的占到39.7%,只有14.8%的农民认为现有报销程序是简单、应该、方便的,还有21.9%的农民选择不清楚。此外,新农合制度还存在运行不畅的问题,卫生部门更多的唱“独角戏”,缺乏各部门之间的联动。

1.5农村医疗卫生机构自身建设存在问题农村医疗卫生机构是新农合制度实施的落脚点,其建设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新农合制度在农村地区的普及率。当前,农村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质量与新农合要求与农民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在被问到定点医院对合作医疗参保农民的服务质量时,只有29.4%的农民选择很好和较好,而高达69.2%的认为服务质量一般和很差。同时,农村医疗机构服务内容单一。在调查中,有86.5%的农民认为很有必要和有就更好在乡镇卫生院添置中医药服务,仅有12.1%的认为无所谓和没有必要。此外,目前乡镇医院卫生环境不佳,普遍面临病人容纳量低、医疗设备落后、医药品种少、医生技术水平不高等困境,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农村医疗机构自身建设的不足。

2新农合实施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政策宣传不到位新农合制度的实施离不开广大农民的支持与参与,然而政策宣传的“疲软”让广大农民难以真正了解新农合制度,从而阻碍了新农合制度的推行。第一,新农合医疗机构宣传不到位。定点医疗机构应是宣传新农合政策的“主力客观因素的制约。在赣南地区,由于外出务工人数众多,加之农村地域的辽阔,一些偏远地区难以宣传到位,致使新农合制度存在宣传“死角”,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新农合参合率的不高。第四,欠发达地区农民文化水平较低,加大了宣传难度。赣南地区经济的落后限制了教育的发展,农村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进一步限制了该地女性的受教育权力,这就使得该地农民整体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女性文化程度相对于男性偏低,而目前留在农村的大部分是女性。由于文化水平低,农民对新农合政策的接受能力有限,理解能力有限,单纯的文字宣传根本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

2.2农民积极性不高新农合制度是农民自愿参加的医疗互助救济制度,因而农民积极性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新农合的参保率。然而,当前农民的积极性不高,主要有以下四个原因。第一,赣南农村地区外出务工人员数量多,他们与家乡失去联系,难以获取新农合政策信息和缴纳基金的时间,从而长期与新农合参保“无缘”,久之就淡忘了。并且,由于目前城市医疗保障体系还未将进城农民工纳入保障范围,这就导致他们被置于医疗保障的“真空地带”。进城农民工的医疗保障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二,在赣南地区,小农经济意识的农民传统的健康投入意识与现代的互助共济观念的矛盾比较明显。有些农民存在侥幸心理,特别是年轻的农民,认为自己身强力壮,不会生病,不愿意为他人做“嫁衣裳”。第三,新农合手续繁杂,特别在异地转院手续、报销程序上更是繁琐,很多农民因为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差,怕麻烦或是没有能力处理好相关手续而“望而却步”。第四,新农合参保益处有限。在新农合制度中报销的主要是农民的住院费用,而门诊跌打损伤等不在保险范围内,而且新农合报销起付线高、还有封顶线等诸多限制因素,从而降低了农民的参保积极性。

2.3运行机制不顺畅新农合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操作复杂、服务落后等问题,反映出新农合运行机制存在问题,降低了新农合制度的功用。第一,新农合报销程序复杂。很多农民不知道准备什么材料,对于何时报销、怎样操作也不清楚,而异地报销更是复杂。在调查中,25.3%的农民不知道新农合报销该准备的材料,有49.4%的农民知道一些,仅有23.9%的农民选择知道。第二,转院手续繁琐。新农合规定了定点医疗机构,向上一级医疗机构就医或者异地转院就医的审批手续复杂,降低了农民参保的积极性,甚至选择退保。第三,基金征收难度大。由于农民奉献意识差、新农合服务工作不到位、基金征收时间短以及外出务工人员难联系,导致基金征收工作难度大,也影响了农村家庭的参合。

2.4法律法规不完善完善的法律法规有利于新农合政策的高效、全面的实施,相反,则势必产生相反的遏制作用。新农合法律法规不完善体现在多个方面。第一,新农合制度存在不合理。新农合的政策限制较多,对医疗机构选择、报销时间、特慢病补助等方面都有明确规定,难以满足农民的需求。此外,还存在“无法可依,无例可寻”的问题。第二,健康医疗知识匮乏,维权意识比较低。赣南地区农民的人均收入较低,健康意识薄弱,对自身的健康关注不够,传统的生活饮食习惯存在误区,加之农民“小病拖,大病扛”的观念仍普遍存在,使得一些疾病无法及时得到治疗,严重影响农民的身心健康。此外,农民对新农合缺乏了解,法律意识淡薄,在繁琐的报销程序中,往往会晕头转向。他们对纳入新农合之内的药物和检查项目不了解,只能在治疗的过程当中盲目地相信医生。当自己的基本医疗保险权益受到侵犯时,很少农民选择坚决维护自己的权益。第三,配套改革慢。当前农村医疗救助制度仍未建立起来,农民患大病、特困家庭仅靠新农合补助难以有效缓解家庭经济困难状况,“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依然存在。第四,监管制度不完善。监管制度不完善导致乡镇、街道服务的不到位,同时恶性竞争加剧,药价高,定点医疗机构治疗乱象“越演越烈”。

2.5农村医疗机构发展存在不足与错位新农合医疗制度中将乡镇卫生院的报销比例定的最高,就是要鼓励农民就近就医,这样不仅能够节约治疗费用,还能够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但是,当前农村医疗机构发展存在较多不足,有其客观原因,但更多是主观认识的偏差带来了发展的错位,未能真正做到为农民健康服务。第一,资金不足。资金的欠缺使得农村医疗机构发展长期得不到改善,医疗设备短缺,救助力量有限,难以满足农民需求。第二,专业医疗人才缺乏。农村医疗机构中医生技术水平普遍不高,只能提供常规的治疗,对疑难杂症则“束手无策”。赣南地区乡镇医疗卫生机构人员中,具有执业资格的只是少数,全科医师等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力资源不足,已有卫生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相对较低难以满足农村居民对卫生保健需求和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新形势。第三,服务意识差、服务质量低。在关于新农合是否对农民有好处的调查中,高达47.1%的农民表示好处较少或没有好处,有10.3%的选择不清楚,只有41.3%的明确表示有好处。这反映出服务质量难以得到农民认同,深层次因素便是医疗机构服务意识的欠缺。第四,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医院和医生受利益的驱动,导致治疗、收费不规范,虚报住院费用,超范围用药,提供过度医疗服务等问题长期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