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体育类职称论文十篇体育类职称论文十篇

体育类职称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8:24:56

体育类职称论文篇1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概念体系;理论元素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6)05-0105-05

收稿日期:2016-04-2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体系:概念、范畴与逻辑”(项目编号:BJa130096;主持人:周明星)。

作者简介:王良(1983-),男,山东乳山人,天津科技大学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教育学硕士,主要从事教育理论与政策研究。梁卿,教育学博士,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现代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系统的现代职业教育理论指导,因此加强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体系建设应是职业教育研究的首要任务。在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体系之中,概念体系处于基础性地位。基于这一考虑,本研究尝试建构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理论的概念体系。

一、概念体系建构的设计

本研究的现代职业教育指的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职业教育。所谓概念体系就是根据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而构建起来的概念集合。基于这一理解,概念体系建构的基本思路就是:获取概念――建构概念体系。

在概念获取上,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即从已有的职业教育研究文献中,提取职业教育的概念。职业教育的各类研究文献可谓浩如烟海,基于可操作性的考虑,本研究的文献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中国知网期刊网CSSCi库中“职业教育”领域的研究文献,它代表了职业教育研究领域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二是《教育大辞典》(第3卷)中收录的职业教育术语,它汇聚了数千名教育专家学者的智慧,是职业教育领域的权威工具书。这两类文献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代表性,能够反映职业教育研究的主要成果,基本能够囊括职业教育的主要概念,从而能够保证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在概念体系的建构上,本研究主要采用聚类分析法和德尔菲法。概念的聚类一般有指称聚类和定义聚类两种类型。指称聚类指的是根据概念的指称,即术语来进行聚类。汉语经常采用在核心词之前增加不同修饰词的方式构词,核心词就是最高层级的概念,指称聚类的目的就是要找出这个核心词。定义聚类指的是根据概念的定义来进行聚类。从理论上来说,只有经过定义层次的聚类,才能真正明确概念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将首先搭建概念体系的框架,然后通过指称聚类和定义聚类相结合的方式,建构概念体系。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将采取德尔菲法对概念体系进行完善。具体而言,在通过文献法和聚类分析法建构了职业教育概念体系初稿以后,采取通讯的方式,将初稿发给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的10位权威专家学者。经过三轮征询专家学者的意见,专家学者的意见趋于一致。在此基础上,根据专家学者的意见对初稿进行修改和完善,最终得到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理论的概念体系。

二、概念体系的建构过程

(一)筛选概念

建构概念体系的前提是确定作为体系要素的概念。那么,怎样才能获得概念呢?可行的路径是以术语识别为基础,获取概念。其依据在于概念与术语之间的关系。概念与术语的关系可以概括为:概念先于术语,但概念必然表现为特定术语。所谓概念先于术语是指,人们总是先形成相关概念,然后再使用相应语词指称概念。所谓概念必然表现为特定术语是指,任何一个概念一定通过术语表示出来。基于这一关系,可以通过对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研究文献的考察与分析,从中提取相关术语,识别相关概念。

体育类职称论文篇2

关键词:本科高职;技术本科;关系

作者简介:曲洪山(1955—),男,山东牟平人,沈阳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杨晓燕(1988—),女,山东烟台人,沈阳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在读研究生。

基金项目:本文为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研究基地专项课题“本科层次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及实施途径的研究”(项目编号:JGZXY11035)阶段性研究成果,主持人:曲洪山。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4-0040-03

本科高职,即本科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技术本科,即为进入应用科学和现代技术领域就业的学生提供具有本科层次的职业和学术准备的教育[1]。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学界关于本科高职和技术本科的探讨也日趋活跃,二者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是将其合二为一还是各自成为独立体系?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本科高职与技术本科完全属同一类型教育,二者之间可画等号。

一、从培养目标看两者关系

确定一种教育类型的决定性因素是这种教育类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关于本科高职和技术本科的培养目标,在我国尚无统一规范的表述,但从已有研究文献看,本科高职与技术本科在培养目标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基本定位都是培养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其主要特征不外乎“技术应用性”、“职业性”、“基层性或现场性”。

技术应用性是本科高职与专科高职主要区别之所在。专科高职主要培养高技能人才,本科高职则是培养既掌握高端技能又具备较强技术应用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职业性不仅是高职教育的特性,也是技术教育的基本属性之一。《不列颇百科全书》如此定义技术教育:“技术教育即为进入应用科学和现代技术领域就业的学生提供学术和职业准备的教育。”可见无论本科高职还是技术本科,其教育目标都是为其毕业生进入职场做准备。

本科高职和技术本科毕业生的工作岗位一般都是在生产、服务第一线,或直接从事较复杂的、科技含量高的技能性工作,或从事生产技术的管理工作,总之工作岗位都显现出鲜明的基层性或现场性。

广东省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进行本科高职教育试点的院校之一。该校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本科高职)的培养目标是这样表述的:“该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核心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素质,综合运用现代机械制造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电子技术,从事机械及模具制造领域内的设计制造、应用研究、机械设备维护、运营管理和经营销售等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技术人才。”

上海电机学院是自主进行技术本科试点的新建本科院校。该校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培养目标表述如下:“本专业培养学生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领域内的工程技术应用、技术开发与技术管理能力,同时掌握先进设计与制造方法、计算机应用能力,能从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领域内的工艺路线及工装夹具设计、技术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可以看出,尽管上述两种表述不尽相同,但是其基本要素和基本含义并无本质区别,都是定位于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二者均重视培养人才的技术应用能力,包括将技术创造原型进行具体化设计并组织实施于生产实践的能力,发现、分析和解决综合性实践问题的能力,对基层技术员或业务员提供指导和咨询的能力,运用专门知识与技术向特定顾客提供全面或综合的能力等。因此,二者就培养目标而言是属于同一种类型的教育。

二、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分类标准看两者关系

无论是研究本科高职还是技术本科,学者们都不免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修订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作为重要依据。该文件将整个教育体系划分为7个级次3种类型,其中高等教育包括第5、第6两级,第5级作为高等教育第一阶段包括了大专、本科、硕士研究生教育,第6级作为高等教育第二阶段主要指博士研究生教育。(见下图)。

如图所示,高等教育第5级分为5a(学术型—普通高等教育)、5B(技术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两类。5a类教育有两种指向:一种是按学科分设专业(5a1),主要是基础学科,比如说哲学、历史、经济学、社会学、物理学、化学等;另一种是按行业分设专业(5a2),如工科、农、林、医等。5a1是准备进入博士研究生教育的,5a2是准备培养各行各业的高级专门人才。5B类是培养实用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的,5B与5a是同级不同类的教育。

主张发展本科高职的学者普遍认可将我国的本科层次高职教育划归为5B类,如,厦门大学教授潘懋元指出:“多科性或单科性职业技术型(或技能型)高校(相当于5B),它们走‘专科(副学士学位或文凭)职业本科(学士学位或文凭)进入专业硕士’的培养阶梯。”[3]

原国家教委职教司司长杨金土先生在对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的解释中指出:“5B与我国高职教育目标基本一致。”[4]

上海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研究员郭扬认为:“我国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应明确定位于SCeD5B。”[5]

主张把技术教育作为一种独立教育型态并与其他教育类型(包括职业教育)区别开来的学者们也把技术教育划归于5B。如上海电机学院夏建国教授认为:“技术本科属于5B中技术性教育的本科层次,是高层次的职业教育,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高等教育。”[6]上海电机学院杨若凡教授在发表于《中国高教研究》的“开展技术本科院校评估的思考”一文中表达了同样的观点。

根据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的精神,5B之中只有学制长短与学历层次高低之分,并无人才类型之巨大差别。仔细分析二者之间在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式、师资队伍及教学资源配置要求等各方面特征,可以说基本上是一致的。纵观国际上培养技术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教育实践,如德国的技术科学大学(Fachhochule)、英国的多科技术学院(polytechnics)、日本的技术科学大学(Universityoftechnology)、美国的技术学院(instituteoftechnology)、我国台湾的技术学院和科技大学等,谁能说它们是技术本科而不是本科高职或者相反?查阅文献,研究本科高职和技术本科的学者们不都以它们作为自己观点的实证吗?因此说,二者不过属同一事物的不同称谓而已。

三、从“职业技术教育”称谓的历史演变看两者关系

在我国的职教史中,围绕“职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称谓之争历时百年之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正式颁布之前的十几年里,“职业技术教育”名称一直占据统治地位,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流提法。即便1996年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采用了“职业教育”的名称,确立了“职业教育”名称的官方地位,“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时的‘职业教育’早己不再是对应Vocationaleducation的狭义职业教育概念了,它至少同时包含着Vocationaleducation和technicaleducation两种教育类型在内。”[7]直到目前,学术界仍然在使用“职业技术教育”的概念。“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作为教育学二级学科的“职业技术教育学”、高职院校的统一称谓——“职业技术学院”等等,无一不体现了职业教育与技术教育一体化的特征,也在向人们展示着职业与技术密不可分的关系。

从国际上看,从1962年开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开始使用“技术与职业教育”概念,198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了《技术与职业教育术语》,给出三个相关词条(第7、8、9条),其中第7条为主导性条目:“技术与职业教育”(technicalandVocationaleducation),尽管又分别解释了“技术教育”(technicaleducation)和“职业教育”(Vocationaleducation)的各自的含义,但是,其导向是不言自明的。1999年汉城第二次国际职业教育大会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共同把培训纳入其中,称作“技术与职业教育和培训”(technicalandVocationaleducationandtraining)即“tVet”。可见,职业教育、技术教育、职业培训相互融合,形成所谓“大职业教育观”早已是世界性趋势。在2005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总理的讲话采用的就是大职教观的视角,他明确指出,中国的职业教育包括了技术教育、技术培训,职业教育、职业培训,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

四、从国情背景和职业技术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看两者关系

(一)将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归为一类管理,符合中国国情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特有的一个概念,在普及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上,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在上世纪末根据教育和经发展的需要,从国情实际出发,结合国际职业教育发展总体趋势所采取的一项重大教育决策。国外很少有高等职业教育的提法。而一些西方国家所称的技术教育在我国一直没有被官方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形态来对待。我国在规划职业教育(包括高等职业教育)时,并非无视国际上存在的技术教育,而是将其包含在职业教育的内涵之中。关于这一点,我国许多专家学者,特别是当年参与过职业教育决策的教育部职教管理部门老领导曾做过论述。比如,杨金土先生就曾指出:“鉴于‘职业教育’是我国的法律称谓,它的实际内涵包括了技术教育而又不仅仅是技术教育,实质上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技术与职业教育’同义,因此,我国本科教育层次所实施的高等技术教育,还是应该归类于或定位于高等职业教育范畴……。”[8]

郭扬指出:“所谓高等职业教育,是一个颇具中国特色的概念。因为,从国际上看,其他国家是很少有人使用这一名词的,即使有,也与我们所理解的内涵不尽一致。……因此我国的所谓高等职业教育就其实质而言,应属培养中间技术型人才的技术教育范畴,而并非是指培养直接操作型人才的狭义职业教育”。[9]

杨金土先生在2007年6月给《职教通讯》杂志负责人的信中说:“据时任国家教委职教司司长的孟广平同志生前多次告诉我说,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实际内涵在国家教委当时的有关领导中是很明确的,即包括了‘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称“技术与职业教育”完全同义。”[10]

原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司司长(现任中国职教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刘来泉指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62年起称呼的“技术与职业教育”,1999年起称作“技术与职业教育和培训”,我国原来称“职业技术教育”,现在称“职业教育”。我国台湾叫做“技职教育”,“在我国它们是同一个概念。”[11]

我们注意到,我国也有学者主张将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分槽饲养”,从中等职业教育阶段起,就将技术教育、职业教育分开管理,中专教育视为技术教育,技工学校视为职业教育。笔者认为这样做不符合中国国情。上世纪末我国根据大职教观所进行的“三教合一”(中专、技校、职业高中统称为中等职业教育)改革,是一种历史的进步,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不仅有利于职业技术教育的统筹管理,还与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相适应。改革前实行的所谓技校培养工人、中专培养干部(技术员)的体制早已难以为继了,怎能再走回头路?同样道理,将本科高职与技术本科划归一类管理,也符合中国国情。

(二)将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归为一类管理,符合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方向

分析研究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的发展趋势,应把握如下两个基本点:

第一,科技越是发展和普及,技术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度就越高。因为在高科技无处不在的当今社会中,“技术”与“职业”已密不可分。在科技发展水平较低的年代,有些职业对于从业者的技术水平要求较低,一般仅限于单一的体力劳动或者掌握简单的操作技能即可胜任工作。然而,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和高新技术的空前发展对社会职业岗位的内涵和外延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高科技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使得工作岗位对从业者的技术要求越来越高,很难再找出没有科技含量的职业。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的技术要求越来越高,职业教育教学内容的技术性必然越来越强。

第二,教育层次越高,技术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度也越高。分析职业技术教育的内涵,“职业”反映了教育的目的,“技术”反映了教育的内容,技术之中包含技能,而技术与技能之间各自所占总体的比例因教育层次不同而有所变化。随着教育层次的由低到高,技术所占比例逐渐增加,技能所占比例逐渐缩小。中等及以下层次的职业教育一般只教会学生掌握简单的技术原理和操作技能,而专科高职则需要培养高技能型人才,本科高职则要求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到了本科高职层次,技术教育与职业教育已融为一体,难以区分。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与技术教育之间本就是密不可分的,而本科高职与技术本科的关系也就是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与技术教育的关系,它们属于同一层次且同种类型的教育,可将其合称为“职业技术教育”。如此说来,如果采用三分法对高等教育进行分类,那么可以分为学术型、工程型、职业技术型三种类型。

参考文献:

[1]徐涵,杨科举.论技术本科教育的内涵[J].职教论坛,2011(10).

[2][3]潘懋元.分类、定位、特点、质量——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若干问题[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5(02).

[4]杨金土.我国本科教育层次的职业教育问题[J].职教论坛,2003(01).

[5][9]郭扬.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新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的定位[J].职业技术教育,1997(08).

[6]夏建国.技术本科教育概论[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119.

[7]郭扬.“职业教育”=“Vocationaleducation”?[J].职教通讯,2007(01).

[8]杨金土.我国本科教育层次的职业教育类型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3(01).

体育类职称论文篇3

关键词:艺术类高校薪酬激励全面薪酬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要“提高教师地位待遇。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如何能够充分的调动艺术类高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力,这关系到学校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本研究在全面薪酬理论的基础上,以北京某艺术类高校为切入点,围绕艺术类高校薪酬体系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深入研究艺术类高校的薪酬激励措施,从而促使艺术类高校教师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一、全面薪酬管理理论的概念

全面薪酬管理体系是以员工为导向的整体性的系统薪酬设计,它认为从激励的角度来看,薪酬是员工个人行为所导向的目标和工作动机产生的源泉,有效的薪酬体系及其管理必须让员工明确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是组织所倡导的。全面薪酬管理体系的理论基础应该由人性的Y理论、需要层次理论、eRG理论、目标管理思想、双因素理、公平理论等基本理论构成。简单的说,全面薪酬=直接薪酬+间接薪酬+非货币性薪酬。直接薪酬包括基本薪资(固定薪资)和奖金(变动薪资)。间接薪酬主要指福利,包括国家法定福利和企业补充福利等。非货币薪酬主要指来自工作本身、工作环境、身份标志、组织特征几个方面带来的心理效应。

二、艺术类高校薪酬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艺术类高校整体收入过低,与社会其他行业收入差距大

目前各高校执行的工资制度还是2006年第五次工资制度改革时的绩效酬薪制度。各高校的绩效薪酬总额均由上级主管单位核定,学校可以自主分配绩效工资部分,但近些年高校绩效薪酬的总额的增长并不尽如人意。根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15)》中数据显示,教育行业在北京地区分行业国有单位就业人员的年度平均工资中排名第8,处于中等的水平。但高校教师属于典型的知识密集型行业,与同样是知识密集型的其他行业相比,如金融、卫生、文化体育、科学研究、信息传输等行业,其年度人均工资远低于这些行业,几乎属于知识密集型行业中年度人均工资垫底的行业,与教师个人价值相当不匹配。

艺术类高校的年度平均工资更是不容乐观,以北京某艺术类高校为例,其隶属于北京市市教委,属于北京市市属高校,其2015年度下达的工资总额为51078493元,实有人数为515人,其年度人均工资为99182元,低于北京地区教育行业的年度平均工资。我们再与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进行横向比较,后者要比北京某艺术类高校的年度人均工资高出35000元,因此艺术类高校教师的整体收入明显不具备任何外部竞争力。

(二)职称晋升困难,薪酬待遇跟不上

根据《北京市高等学校岗位设置管理指导意见》和《关于调整北京市高校职称结构比例的通知》文件精神,“普通本科院校教师岗位一般不低于岗位总量的55%”,“高级职称比例为40%-70%之间”。以北京某艺术类高校为例,目前上级单位核批的高级职称比例为60%,高级职称人员已经处在饱和的状态,由于没有高级职称人数的腾退,高级职称的评审已暂停一年。造成职称晋升困难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国家主管部门对于高校高级职称比例是有相应的指标控制的;二是目前高校教师普遍要求具有博士学位,入职以后就是中级职称,两年以后就可以参评副高级职称,参评高级职称的人口基数增大,竞争激烈;三是国家鼓励延长退休政策的出台,如女副高以上职称的教职工可从55岁直接延聘到60岁,使原本可以通过自然减员腾退的高级指标直接延后了5年。以上这些原因造成高校中中级职称和副高级职称人员的数量大量堆积,竞争日益激烈,千军万马走独木桥,晋升途径变成瓶颈。而高校教师的职称的高低与薪酬又直接相关,由于职称晋升困难,也导致了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收入普遍偏低。

(三)缺乏灵活多变的的绩效考核体系,绩效工资内容设计单一

由于高校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在某种程度上,是难以简单量化和观测的。例如课程的数量是可以量化的,但教学的质量很难评价;教学的人数是可以量化的,但人才培养的质量很难评价;科研的成果是可以量化的,但成果的价值很难评价。更何况艺术类高校教师与普通高校教师在工作内容也有很大的区别,艺术类高校教师更像是“双师型”的教师,既要有艺术理论上的知识贮备,又要具有艺术创作上的实践经验。在教学形式上也比普通高校更灵活多样,美术馆、博物馆、电影院、甚至于人声鼎沸的闹市都可能是艺术类高校教师的教学场所,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来讲,艺术教育更像是一种精神教学,传达的更多的是前人的思想和艺术特有的思维模式,更重视的是技艺的传承。但艺术类高校现行的绩效考核体系基本还是沿用普通高校对教师的考核办法,以北京某艺术类高校为例,绩效考核体系中最为看重的还是教师上课的课时量,教师只要达到标准课时量,就可以拿到满额绩效工资,而绩效工资的高低又与职务职称相关,职务职称越高,绩效工资越高,至于科学研究、教学成果转化、艺术创作、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因素并没有纳入绩效考核体系中去,所以现阶段艺术类高校教师的绩效工资只有保健作用而并无任何激励作用。

三、基于全面薪酬理论提升艺术类高校薪酬满意度的措施

(一)提高直接薪酬水平

目前高校教师普遍要求具有博士学历,艺术类高校也不例外,高校教师前期人力资本的投入要高于其他行业,因此高校教师在步入自己的职业生涯以后,对直接薪酬是有一定期待值的,但由于高校属于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国家在工资总额上是有一定的宏观控制的,这就导致高校教师收入远不及其他知识密集型行业的收入,尤其是艺术类高校,与其他艺术行业相比,收入差距更加明显。面对其他行业收入上的巨大诱惑,导致一些艺术类高校的教师,不能安于本职工作,在校外兼职,有的甚至出现以兼职为主,以学校教学工作为辅的情况。

因此,第一,从国家的层面上,要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扶持力度,提高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参考劳动力市场的薪酬水平,适当提高高校教师的直接薪酬。第二,从高校的层面上,要丰富绩效工资的内容和项目,避免绩效工资仅与课时量和职称挂钩的情况,要同时考虑艺术类高校教师的科研研究、教学成果转化、艺术创作、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因素;引入岗位工资系数和分值管理模式,弱化身份管理,强化岗位管理,通过岗位评价确定各岗位价值,量化不同岗位间的工作价值,从而确保直接薪酬分配的公平公正。

(二)注重间接薪酬待遇

为了能够吸引和保留住人才,确保高校教师可以心无旁骛的安心治学,高校尤其是艺术类高校应该更加注重间接薪酬的待遇。简单来讲,艺术类高校教师的间接薪酬主要指学校所提供的各种福利,包括社会基本保险、教师带薪寒暑假、新入职职工一次性住房补贴、教学科研指У纫话愀@。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艺术类高校教师特有的福利待遇需要我们关注。第一,艺术类高校应该注重教师的文化素养的培养,满足教师艺术上的追求,提供各种教育培训和参观考察的机会。鼓励艺术类高校教师参加各类学术交流研讨会,资助骨干教师到国内外著名大学进行学历学位进修或访学,提供各类艺术考察的机会,使艺术类高校教师不断开拓视野,提升知识层面。第二,要加强艺术类高校教师的工作自。艺术类高校教师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其教学内容和形式也与普通高校教师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在艺术类高校教师的工作上,学校应该给予更多的自。在教学方面,允许教师自己选择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地点;在科研方面,给予教师足够的科研时间,对于骨干教师可以适当给予带薪科研假期;在艺术创作方面,提供给教师各种交流平台,给予足够的创作便利和时间空间上的支持。第三,让艺术类高校教师更多的参与到学校的决策中去。成立教授委员会,定期召开各类座谈会和研讨会,听取教师们对学校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发扬民主,充分发挥艺术类教师的各方面优势,从而使艺术类高校教师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和目标决策中去,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和归属感。

(三)兼顾非货币薪酬作用

由于高校教师的学历层次一般都较高,在思想上都有一定的追求,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认为艺术类高校教师是属于“自我实现人”的范畴的。因此,艺术类高校教师不仅仅只是追求物质上的满足,在精神上他们同样看重自身能力的提升、自我价值的实现、社会的认可程度等等,高校教师尤其是艺术类高校教师的这一特性也就决定了非货币薪酬激励的有效性。

艺术类高校应该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加大感情投资,加强校风、教风的建设,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体系,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营造相对宽松的、自由的学术环境,从而增强艺术类教师的归属感、荣誉感和责任感,肯定其主人翁的地位,充分调动艺术类高校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其工作满意度。

薪酬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也是艺术类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和难点。艺术类高校教师作为典型的知识型劳动者,是有很强的主观能动性的,而且他们自身所存在的艺术特征鲜明,看待问题也更加感性,因此传统的薪酬体系已经不能满足艺术类高校教师的需求,基于全面薪酬理论的薪酬激励措施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只有处理好直接薪酬和间接薪酬、货币性薪酬和非货币性薪酬之间的关系,才能促进艺术类高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实现艺术类高校教师和学校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体育类职称论文篇4

【关键词】健康教育;素质调查

【中图分类号】R19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959(2009)09-0275-01

健康教育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及效果,掌握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的素质状况,分析存在的问题,科学合理地调整人才策略和人事政策,才能保证健康教育工作拥有一支高素质、能战斗的健康教育队伍而得以顺利开展。因此,我们对全市范围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健康教育人员进行了调查,全面了解健教人员的素质状况。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本次调查为全调查,调查对象为市级、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及街道预防保健所所有专兼职的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共发放调查问卷64份,回收62份,问卷回收率为96.9%,有效问卷62份,有效问卷率为100%。

1.2调查方法:

①问卷调查:制定统一的标准化问卷《深圳市疾控机构健康教育人员状况调查表》,在调查员的解释和指导下,由调查对象自行填写。

②访谈法:采取集中式的访谈形式,对市级及各区级专职健康教育人员共8人进行访谈。

2结果

2.1性别分布:健康教育人员男性38人,占61.3%,女性24,占38.7%,且市、区、街道三级机构中健教人员的性别构成没有显著差别(χ2=0.098,p=0.952),说明健教人员整体以男性居多;

2.2年龄分布:年龄主要集中在“20~30岁”及“31~40岁”段,分别占35.5%和33.9%,不同级别机构的年龄分布无显著差别(χ2=5.486,p=0.483),说明健教人员以中青年为主;

2.3职称分布:职称主要为“初级”,占41.0%,中、高级职称分别为16.4%和21.3%,但职称“未评定”者也占到了21.3%,说明健教人员整体的职称水平不高。三级机构的职称构成具有显著差异(χ2=14.772,p=0.022),其中,高级职称主要分布于市级和区级机构,街道防保所无高级职称健教人员,更多地为“未评定”和“初级”。

2.4职称类型分布:主要为卫生系列医师,比例为60.0%,卫生系列技师也占到16.7%,其他类型包括统计师、中文、工程师、新闻摄影、经济师、医学信息管理、护师等职称系列,不同级别机构的职称类型不存在显著差异(χ2=9.220,p=0.056)。

2.5学历分布:主要为“本科”和“大专”水平,分别占到53.2%和32.3%,“研究生”仅为9.7%,不同级别机构的学历构成无显著差异(χ2=7.476,p=0.279)。

2.6专业分布:以预防医学专业为主,占50.0%,其次是临床医学专业,占14.5%,护理和艺术类专业分别均为4.8%,其他专业占25.8%,包括平面设计、卫生事业管理、生物技术、编辑出版学、新闻编辑类、摄影摄像、医学信息管理、中文等,不同级别机构的专业构成无显著差异(χ2=9.295,p=0.318)

2.7编制情况:人员主要为“在编”,占69.4%,临聘人员为30.6%。不同级别机构的编制情况存在差异(χ2=6.924,p=0.031)。市、区两级以在编人员为主,而街道防保所主要为临聘人员。

3讨论

3.1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力资源结构整体表现为年轻化、高素质特征。中青年段占69.4%,这一年龄结构应该是比较合理的,有一大批精力充沛、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健康教育人员投入健康教育工作,对本地区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是有利的。其次,健教人员的学历主要集中在“本科”和“大专”水平,比例占到了85.5%,说明大部分健教人员接受过正规高等教育,良好的个人文化素质能够为业务水平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3.2职称结构不尽合理,职称归口问题难以解决。一方面,健教人员整体的职称水平不高,职称类型冗杂。职称水平以初级为主,“未评定”职称者也占相当比例。高级职称主要分布于市级和区级机构,而街道防保所无高级职称健教人员。另一方面,职称类型以卫生系列医、技师为主,其他的非医学职称系列如:统计师、中文、工程师、新闻摄影、经济师等也占到不小比例。

一般而言,职称水平与工作经验、工作能力密切相关,还往往与个人的收入水平直接挂钩,构建起合理的人员职称结构不仅可以解决健康教育人员个人的后顾之忧,为稳定整个健康教育队伍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是健康教育工作水平和工作效果的有力保障。但是,由于健康教育是一门应用学科,所利用的原则来自医学、教育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传播学等有关学科领域[1],许多从事健康教育的人员也往往是多种非医学专业出身,因为有某方面技术(摄影、美术、电教等)特长而被指派从事健康教育工作,然而健康教育学科本身的专业划分并没有涉及到组织指导、文编、美编、音(影)像等专业,实际工作中也没有依据健康教育工作内容设置专门的职称系列,这不仅使得一些非医学专业毕业的健康教育人员的职称问题难以归口解决,即使是那些学医出身的健教人员也常常需要面对从事健康教育工作却只能选择挂靠其他与日常工作内容不相匹配的职称系列的尴尬局面,因此,职称评定上所遭遇的瓶颈一定程度上挫伤了部分健康教育人员的积极性,也影响了健康教育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3.3聘用人员占到相当比例,一定程度影响了队伍稳定性。健教人员中临聘人员所占比例为30.6%,尤其是在街道防保所,临聘人员的比例占到了48.1%。编制问题是否得到解决直接关系到人员能否安心投入工作。一般来说,正式编制人员的工作和收入水平相对稳定,而临时聘用人员却可能面临失业的状况,且收入相对不稳定或较低。如果健教人员在开展工作的同时,还要时时担心临时聘用身份所可能带来的高流动性或同工不同酬的问题,势必降低队伍稳定性,影响工作效果。

4建议

提高健康教育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水平是当务之急。当今,健康教育己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学科,应有相当数量的科技人才,在学历和学识水平等方面应形成高、中、初合理搭配的专业职能组织形态,实现专业化健康教育人力资源的有效配备。

建议首先设立单独的健康教育科室,形成清晰明确的健康教育组织架构,其次保证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的有效配备,一方面要解决人员的编制问题,另一方面还要保证从事健教工作人员的数量和质量,做到健康教育人员“专人专用”,把具备健康教育工作素质的人员安排到健康教育工作岗位,对非专业的健康教育人员要经常性开展专业化培训以保证其业务水平,引进高素质的健康教育专业人员拓展基层健教工作内涵。此外,还应该大力敦促构建相应的职称体系等支持性工作的落实,从而保证人员不仅有适宜的健康教育工作水平,还能够安心工作,做出成绩。

参考文献

[1]黄敬亨主编.健康教育学.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1:4-12

体育类职称论文篇5

关键词:田径运动;文献信息;研究

中图分类号:G82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10)05-0142-03

analysisoftheResearchersintrackandField

DinGLigang,wanGFaxiang,LiURunzhi

(BeijingSportUniversity,Beijing100084,China)

abstract:thedocumentontrackandfieldtrainingisanimportantmethodforcoachestolearnadvancedconceptsandexcellenttrainingapproaches.therefore,itisnecessarytoreviewthetrackandfielddocumentsinthecoresportjournals.thestudyontheresearchorientation,theproportionofeachevent,andthecitationintrackandfielddocumentsstillhavealongwaytogoinChina.whilethereisablankinthestudyontheresearchers,sothearticleaimstofillthisblank.

Keywords:trackandfield;document;analysis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2004年-2008年间发表在13种体育核心期刊上的田径科研论文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在中国知网查阅并研究了13种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5年间发表的与田径相关的科研论文。

1.2.2数理统计法

对本文需要研究的14项8324个数据输入eXCeL数据库;对2826条引文的引文学科属性、引文类型、引文名称3项10511个数据输入eXCeL数据库,其中完整引文2377条8726个数据进行了统计。

1.2.3专家访谈法

对北京体育大学多位田径和文献研究方面的专家、教授进行访谈,对本文研究对象的选取进行了咨询。

2分析与讨论

2.1田径运动研究的总体概况及发文指数

2.1.1田径运动研究的总体概况

田径运动是现代竞技体育的基础大项之一,与游泳项目,水上运动并称综合运动会三大夺金项目。因此,在当今竞技发展中体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现今对田径运动的研究主要集中分布在田径运动训练学,教学研究,运动人体科学,裁判器械和心理等方面。这种分布趋势反映出田径运动的研究热点,现实需求和科研投入的流向等实际情况。

2004-2008年5年间,在我国13种体育类核心期刊中,与田径运动相关的科研论文共有534篇。其中以运动训练作为研究主题的论文为356篇,占全部田径运动科研论文总量的66.7%,以田径教学作为研究主题的论文为53篇,占全部田径运动科研论文总量的10.1%。这两方面的论文占到全部田径运动科研论文总量的76.7%。由此可见,当今田径运动的研究热点重要集中在运动训练学领域和田径的教育教学论两方面,并以田径运动训练研究作为主导的基础上,研究如何促进我国田径运动员的专项训练水平和竞技水平。

2.1.2田径运动各项目研究的发文指数

2004-2008年田径各项目科研论文的发文情况详见表1,5年间,体育科研工作者在我国13种体育核心期刊中共发表科研论文534篇。从时间角度分析,我国田径各项目科研论文的数量基本呈稳定趋势,2005年的发文数量为119篇,居首位;2008年97篇,与其他4年的发文数量相比较,发文数量较少,其原因是2008年为奥运周期的末期,主要研究工作已经处于收官阶段,体育科研工作者的精力由奥运前期的备战工作转向为运动员的服务工作。在奥运前期的准备阶段,国家科技部实行了“奥运科技(2008)行动计划”,其中的重点之一就是“从解决运动训练实践中的难点和关键点出发,应用现代科技理念、手段,集成先进,科学的训练方法,全面提高我国运动员的科学训练水平和运动竞技水平。”根据这一总体要求,极大的促进了我国田径各项目科研的发展。

投稿日期:2010-03-01

作者简介:丁立刚,馆员,体育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表12004年到2008年5年间534篇田径各项目科研论文发文分布

年份短跑跨栏跑中长跑竞走跳远跳高三级跳远撑杆跳高铅球链球标枪障碍铁饼全能总和20081771412101051

7126239720071741312

10114364106431072006156157131317

9184241052005268178121032

1223844119200422108417955

525617106总和9735674362531818

391028301321534

如图1所示:近5年间我国田径论文在13种核心期刊的发文总量在数量上从2004年到2007年间有着明显的提高,这也正是奥运周期期间我国田径科研工作者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为我国田径运动员能够在北京奥运会上创造更好的成绩。2008年为北京奥运会年,这一年的论文数量相对减少也是在情理之中,所有的科研工作者都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奥运赛场,对奥运期间各个国家优秀运动员的表现进行科学的监测,学习国外优秀运动员的训练方法和赛前从心理到生理的热身准备。

图12004-2008年发表在13种核心期刊的田径论文总体情况2.2对田径各运动项目研究发文作者的研究分析

科学发展史的无数事实证明,在认识真理、探索真理的过程中,不但要付出艰辛的劳动还要勇敢的面对传统的观念、习惯势力以及来自权威的挑战。另外,科学学指出:人类的科学劳动,因其具有创造性、复杂性,相对于任何物质生产劳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就显得更为需要。因此,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需要的不同的素质,每一个科研者展现给出来的是不同的智慧和创新理论。

2.2.1作者群的职称结构分析

职称就是职务名称,在理论上职称是指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能力,以及成就的等级称号。就学术科研论文而言,它具有学衔的性质,职称越高,其专业科学技术知识与科研能力也越高。根据表2的统计可以发现,不同的职称的科研数量和科研作品的质量都不一样,并且其论文的学科交叉运用能力体现不一样。

首先,我国的田径科研者的职称与的数量存在着很大的关系,中级职称和副高职称的研究者占到大多数,其科研数量占到41.3%,其次是正高和初级职称,学生的发文数量相对最少。同样,对150篇不同的文章的引用文献进行抽样调查中可以发现,文献引用率最高的是具有副高职称的研究者,以下依次是正高职称和中级职称研究者。但副高职称研究者与正高职称研究者的比例相差较大,约为45:23。而其中外文文献的引用则能表明一个科研者的吸纳外部新事物和对当前国际最新科研关注情况的一个反映,表中反映出来引用外文文献最多的是具有副高职称的科研者,其比例占到了46.4%。另外,发表的文章其学科交叉运用能力体现也不同,能够更好的运用各个领域的知识总量来发挥自己科研能力最高的依然是具有正高和副高级职称的科研者,两者所占比例大约为41.7%、36.8%。这说明他们拥有较高的多学科知识综合能力,能开阔自己的思维,拓展思路,从而更好的交叉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科研。具有硕、博高学历的科研者在不同职称科研者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正高12.8%、副高36.9%、中级41.5%、初级8.0%,反映了近两年我国田径科研工作者的队伍正在朝着年轻化和高学历的方向发展,但是年轻者和年龄稍大的科研者在学历方面差距极为明显,有待改善,而副高级职称科研者高学历人数剧增可逐渐解决这个极端化的问题。

表2不同职称研究者的论文数量分布

研究者分布学生初级中级副高正高总和科研者总体分布33216514751398具有硕士、博士学位作者21718215189文章学科交叉的硕博作者4605327144引用外文文献的硕博作者13174532972.2.2作者群的年龄结构引文分布与发文分布特征

科研是一种主观能动的创造活动,而每个人在不同的年龄的创造力、理解力以及记忆力都是不相同的,科学上把人主观创造力最好、记忆力最佳的时期称之为最佳年龄区。最佳年龄区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人种、学科、民族等,因此不同的个体的最佳创造年龄也是不同的。但是,从宏观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总体来说,论文的科研的创造的最佳年龄区又是相对稳定的,这个现对稳定的最佳年龄区的研究对于能够揭示当今论文科研者的年龄和其论文科研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表3不同年龄作者的研究领域的发文分布

主题61~73岁56~60岁51~55岁46~50岁41~45岁36~40岁31~35岁22~30岁总和人体科学010281315241运动训练41572135635218215教学01347917849心理0012363015裁判器材0231342116其它0030332112总和4212031621029331364

在引文方面呈现的规律是:科研工作者在年龄初期阶段引文数量较多,随着年龄的增长,引文数量逐渐减少,但是到41~45岁这个年龄段,引文的数量和引文的科学属性都有明显变化,数量上急剧增多,而引文学科属性上也变得更加交叉多样,该年龄段科研者能够更好的运用各个领域的知识来丰富自己的科研。科研主题上各个年龄段的科研者都集中在运动训练和运动人体科学主题上。通过表6分析,我国田径运动科研工作者的年龄与其科研能力存在着以下规律:在2004-2008年的田径运动科研中,不同的科研年龄段内科研数量由多到少依次为36~40岁、31~35岁、41~45岁、46~50岁、51~55岁、56~60岁,其中36~40岁的科研工作者的科研成果最多,发表了102篇论文,占到了所有科研总量的三分之一,因此该年龄段为田径运动的科研高峰年龄段,即田径科研创造力相对稳定的年龄区。61~70岁年龄段,由于发表的论文数量较少,不具备普遍规律,另外22~30岁的科研工作者大部分科研主题比较分散,没有固定的科研方向,科研能力还不够成熟,因此未纳入分析范围。

2.2.3作者群的机构属性特征分析

从表4中可以得出,我国田径方面的运动科研者的主题依然普通高校和体育专业院校机构,两大单位呈现特点也不同,普通的高校发文数量为最多的占据绝对优势,而体育专业院校在机构平均发文数量上则居前,并且成果科技含量也明显高于普通高校,表明体育院校机构研究者仍是提高我国田径运动科研水平的主体。另外,通过对作者群的机构属性还可以了解我国研究机构、各类院校的人才组织结构、学科交流态势、机构学术水平分布、科研发展状况等情况。

表4作者不同工作属性论文数量分布篇

主题小学中学研究部门训练部门普通高校体育院校总和人体科学325836运动训练1158176125316体育教学351651心理11314裁判器材7815其它639总和11882601634412.2.4对论文作者分析

通过对2004-2008年我国田径运动科研论文作者研究的发现,现阶段,我国田径运动科研论文作者无论是二人合著还是三人合著都显示出无规律态势。究其原因,首先,田径运动的学科特点决定。田径运动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其研究以研究人员的个人智力因素为最佳研究模式,同时起决定性的作用的是研究人员的个人和小规模的二人合著模式。其次,我国田径运动还是相对落后于世界水平的项目,所以导致我国田径发面的课题较少,规模也相对较小。最后,我国田径运动科研方面与其它学科交叉渗透研究不够,科研课题难度与规模的加大与田径科研工作者科研观念的限制性也决定了这一现象的产生。综上所述,这些原因导致了我国田径运动研究者二人合著与三人合著指标率呈现出无规律趋势。

表52004-2008年独著合著论文数量分布篇

年份独著2人合著3人合著4人合著2004324717120054938173200647322062007434128720084639129总和2171979426

期刊论文作者的合作规模是科学智力合作规模,一般用合作度指标来考察和评价。通常用篇均论文作者数来统计科研劳动组织规模在期刊论文中的真实体现,不可能了解合著论文的合作作者信息也不可能进一步准确考察出某一科学共同体的科学智力合作规模。主要是由于传统检索刊物以及文献数据库中对作者人数著录规则的限制。但是可以通过其他方法来考察评价科学共同体智力合作规模,即区分并统计出检索刊物和文献数据库中两人、三人及以上作者合著论文数量,还有合著论文中两作者、三人及以上作者合著率这些指标。同时使用此方法对我国田径运动科学智力合作规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作一研究并分析其原因。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从本文调查研究的结果看近5年我国田径论文的发表总量呈现平缓趋势,数量上没有明显增长,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田径训练、理论教学等方面。其增长速度没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2)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田径运动科研论文研究内容已涉及到了田径运动的各个专项,且内容较为丰富和广泛。但各个专项的相关研究内容却呈现不平衡状态。这对田径运动的整体发展水平是不利的。

3)参与田径运动科研的年青学者太少,使得科研思路不够开阔。

3.2建议

1)加大我国田径科研的力度,尤其是在运动人体科学方面的研究。只有运动员和教练员

更加深刻、彻底的领会技术动作,才能够使运动成绩提高显著。在训练方法上也会少走弯路。所以加大我国田径科研的力度,是势在必行的。

2)多鼓励年青学者参与到田径运动科研事业当中来,给田径运动的科研注入新鲜血液。

参考文献:

[1]董伦红.体育信息管理的理论构建及应用系统开发研究,2002.

[2]许治平.我国体育类核心期刊田径运动科研论文文献计量学分析,2004.

[3]韩珏.关于“情报”与“信息”称谓之争的思考[J].图书馆建设,1998(51).

[4]纪树立.中国大百科全书光盘1.1版―哲学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10.

体育类职称论文篇6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学工作面临较大的困难,其毕业生的素质也受到普遍质疑。本文针对高职院校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有一句广为人知的话:“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教育”。但是,作为高职院校教学一线的会计教师,心中其实充满无奈,这句话无形中增加了老师的压力,不是所有的人接受同刘翔一样的训练都能成为世界跨栏冠军,同样,同一个老师讲课,由于学生的素质差异,导致对老师所讲知识的掌握程度不一,能判断说老师讲得不好吗?还是这个老师,如果他面对的是入学成绩普遍很低的高职学生,他该怎么讲才能让学生明白?

高职院校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基本都设立了会计专业,并且各个会计专业的招生情况较好、报到率较高。但是,高职院校的会计教学遭遇到很多难题,其中一个最主要的难题就是怎样讲才能让学生理解,教学的艰难直接影响了毕业生的质量,下面我们对这种情况进行剖析。

1高职会计教学面临的主要困境

1.1学生水平偏低

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虽然是招生较好的专业,学生的素质相较于其他专业并不低,甚至可能还要高。但由于目前高校的大量扩招,高职院校招到的生源本就有限,各高职院校分数可能不一样,但从整体看学生的入学成绩普遍偏低,此外各高职院校每年都有补录的学生,还有面向本地生源招收的专科三批的学生,这些学生的入学成绩可能更低。以河北省为例,2010年专科三批的控制分数线,面向河北省招生的专科:文史类288分,理工类200分;河北省市属专科由河北省各市招生委员会划定控制分数线,但普通文、理科不低于200分;控制线上完不成招生计划,经院校申请,可以降分录取。因此从入学分数看,可以说高职院校的学生理论学习的能力较差,素质较低,尽管有些人认为分数低并不代表其他方面的能力低,但不可否认的是个体的很多能力是相通的,分数在某种程度上能说明一定的问题,代表学生的基本素质。

1.2会计知识难度加大

随着经济业务的日益复杂化,财政部日益出台更多的会计准则进行规范,2007年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就是其代表,会计的内容越来越多,难度也越来越大,这是会计人员普遍的共识。会计职业可能仍然比较容易入门,但是,要想在会计领域有进一步的造诣,如想通过会计师和注册会计师考试,仍是相当困难的,换言之,会计不再是任何人都能从事好的职业。

这样导致的直接结果是会计课程越来越难讲,但是,又不能不讲。尽管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并不是会计专业的高级人才,而是面向广大中小企业的应用型人才。但是,当高职毕业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他们面临的同样是会计初级职称、中级职称和高级职称等的一系列考试,作为提供知识的学校,没有理由不向自己的学生提供他们需要的知识,因此,会计教学的难度可想而知。

同时各个高职院校由于要贴近“职业”的特点,普遍将较多的学时放置在实践课上,缩短了理论课的学时,导致教学所需学时的紧张,更造成教学的艰难。

2解决对策

2.1策略之一:吸引更好的生源

目前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普遍不够好,是因为现在社会上普遍有一个观点,就是能上本科就不上专科,因此很多家长宁愿选择收费高昂的三本,也不愿意让孩子上高职这样的专科职业院校,家长们的这种错误认识,主要是源于高职院校宣传不到位。

其实,职业教育是一种相当具有吸引力的教育形式,被研究较多、证明力最充分的就是德国的职业教育,德国的教育体系十分完备,大体上可分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进修教育四大类。而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学生升学就业的主要渠道。据悉,德国约有75%以上的初中毕业生直接进入企业中的培训机构接受职业技术培训,同时进入各类相应的职业学校学习基础知识。这种相互交叉、有机结合的管理体制,有利于培养出既懂理论又有动手能力的生产和管理人员。

同样是职业教育,中国目前的高职院校则面临困难得多的处境,无论会计专业办得多么火,招到多少学生,无法找到有潜力的优秀人才就是失败。而以目前高职院校的吸引力,要找到最优秀最聪明的学生确实太难。对于一个成功的会计专业来说,它应该主动地去吸引和留住优秀的学生,而不是坐等随便什么样的学生来,这是区分高职院校能不能生存下来的重要标志。

因此,建议各个高职院校下大力气进行形象的塑造和宣传,改变家长们的错误认识,以吸引更好的生源。

2.2策略之二:提高教员素质

目前各高职院校的师资从学历上来说,是比较高的,应该说完全能满足教学要求。但是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没有实际工作经验,讲课只能按照课本讲理论,无法将课程与会计实际相联系,就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因此,建议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制定硬性规定:凡是学校刚毕业的学生不能直接应聘到学校工作,学校需要师资,必须从企业招聘。同时,即使是从企业实际引进的具有真正双师素质的教师,也要求在教学工作中不断深入实际。因为企业在不断地采取新的工艺技术,出现新的经济业务,只有不断地深入企业,才能在企业中随时随地掌握生产中所需要的新工艺、新技术、新业务,从而能更好地从事教学工作。

2.3策略之三:改革讲课的常规模式

会计课程的课时较多,内容较多,而常规的讲课方法,是由一位教师将一门课从头讲到尾,这种讲课方式,不仅使学生由于总是面对同一位老师容易疲劳,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不利于教师发挥自己所长。

因此,建议改革讲课的常规模式,将会计内容分成各个模块,比如资产模块、负债模块、所有者权益模块、特殊准则模块等,各会计老师可以选择自己拿手的内容,即不同的模块由不同的老师讲解,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能保障学生听到最好的讲课。

2.4策略之四:改革会计职称考试模式

会计职业所需要的职称考试包括会计从业资格、初级会计师、中级会计师、高级会计师考试。自从实行会计职称考试以来,应该说培养发现了大批的专业人才。

但笔者认为目前的会计职称考试存在一定的缺陷,即偏理论轻实际。会计职称考试历年的试题较难,其考题也类似于注册会计师考试题,就是理论性、有难度的知识较多,而贴近会计实际操作技能的内容少。从2009年开始,注册会计师考试开始改革,增加了综合内容,注重考察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能力,会计职称考试没有理由不进行改革。

因此,笔者建议会计职称考试应该取消难度大、实用性不强的内容,增加实际操作和对工作中出现的疑难问题的处理,不能一味地增加难度,应尽量减少理论内容,加强与实际的联系,做到理论与实际结合,以利于培养实际技能型会计人才。

体育类职称论文篇7

【导语】江门专升本考试是大学专科(高职高专)学生进入本科学习的选拔考试的简称,是中国教育体制大专层次学生升入本科院校的考试制度。

江门成考专升本考试科目为:两门公共课为政治、外语;一门专业基础课。

根据招生专业所隶属的学科门类共分为八个科类,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考试科目分别如下:

(一)高起本:

1.文史类〔含外语(文)、艺术(文)、体育(文)〕:语文、数学(文)、外语、历史地理综合(简称史地)。

2.理工类〔含外语(理)、艺术(理)、体育(理)〕:语文、数学(理)、外语、物理化学综合(简称理化)。

(二)高起专:

1.文史类〔含外语(文)、艺术(文)、体育(文)〕:语文、数学(文)、外语。

2.理工类〔含外语(理)、艺术(理)、体育(理)〕:语文、数学(理)、外语。

(三)专升本:

各科类统考科目为政治、英语和一门专业基础课。

1.文史类:政治、英语、大学语文。

2.艺术类:政治、英语、艺术概论。

3.理工类:政治、英语、高等数学(一)。

4.经济管理类:政治、英语、高等数学(二)。

5.法学类:政治、英语、民法。

6.教育学类:政治、英语、教育理论。

7.农学类:政治、英语、生态学基础。

8.医学类:政治、英语、医学综合。

9.体育类:政治、英语、教育理论。

10.中医药类:政治、英语、大学语文。

专升本有两大类型:

第一类是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普通高校全日制统招专升本),选拔各省当年应届普通高校全日制(统招入学)的专科毕业生。

第二类是成人教育大类专升本。四种途径,包括自考专升本、成人高考专升本(业余,函授)、远程教育(网络教育)专升本、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专升本。

统招专升本,即在正规大学里面的全日制学习的专升本。全称为"选拔优秀高职高专毕业生进入本科学习统一考试",正式文件中一般称为普通高校专升本,简称普通专升本,也称"统招专升本","普高专升本","全日制专升本","3+2专升本",个别省份如河北省称之普通高校专接本,江苏省称之普通高校专转本,广东省称之普通高校专插本,其余省份皆称之为普通高校专升本。

体育类职称论文篇8

【导语】苏州专升本考试是大学专科(高职高专)学生进入本科学习的选拔考试的简称,是中国教育体制大专层次学生升入本科院校的考试制度。

苏州成考专升本考试科目为:两门公共课为政治、外语;一门专业基础课。

根据招生专业所隶属的学科门类共分为八个科类,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考试科目分别如下:

(一)高起本:

1.文史类〔含外语(文)、艺术(文)、体育(文)〕:语文、数学(文)、外语、历史地理综合(简称史地)。

2.理工类〔含外语(理)、艺术(理)、体育(理)〕:语文、数学(理)、外语、物理化学综合(简称理化)。

(二)高起专:

1.文史类〔含外语(文)、艺术(文)、体育(文)〕:语文、数学(文)、外语。

2.理工类〔含外语(理)、艺术(理)、体育(理)〕:语文、数学(理)、外语。

(三)专升本:

各科类统考科目为政治、英语和一门专业基础课。

1.文史类:政治、英语、大学语文。

2.艺术类:政治、英语、艺术概论。

3.理工类:政治、英语、高等数学(一)。

4.经济管理类:政治、英语、高等数学(二)。

5.法学类:政治、英语、民法。

6.教育学类:政治、英语、教育理论。

7.农学类:政治、英语、生态学基础。

8.医学类:政治、英语、医学综合。

9.体育类:政治、英语、教育理论。

10.中医药类:政治、英语、大学语文。

专升本有两大类型:

第一类是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普通高校全日制统招专升本),选拔各省当年应届普通高校全日制(统招入学)的专科毕业生。

第二类是成人教育大类专升本。四种途径,包括自考专升本、成人高考专升本(业余,函授)、远程教育(网络教育)专升本、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专升本。

统招专升本,即在正规大学里面的全日制学习的专升本。全称为"选拔优秀高职高专毕业生进入本科学习统一考试",正式文件中一般称为普通高校专升本,简称普通专升本,也称"统招专升本","普高专升本","全日制专升本","3+2专升本",个别省份如河北省称之普通高校专接本,江苏省称之普通高校专转本,广东省称之普通高校专插本,其余省份皆称之为普通高校专升本。

体育类职称论文篇9

【导语】黄冈专升本考试是大学专科(高职高专)学生进入本科学习的选拔考试的简称,是中国教育体制大专层次学生升入本科院校的考试制度。

黄冈成考专升本考试科目为:两门公共课为政治、外语;一门专业基础课。

根据招生专业所隶属的学科门类共分为八个科类,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考试科目分别如下:

(一)高起本:

1.文史类〔含外语(文)、艺术(文)、体育(文)〕:语文、数学(文)、外语、历史地理综合(简称史地)。

2.理工类〔含外语(理)、艺术(理)、体育(理)〕:语文、数学(理)、外语、物理化学综合(简称理化)。

(二)高起专:

1.文史类〔含外语(文)、艺术(文)、体育(文)〕:语文、数学(文)、外语。

2.理工类〔含外语(理)、艺术(理)、体育(理)〕:语文、数学(理)、外语。

(三)专升本:

各科类统考科目为政治、英语和一门专业基础课。

1.文史类:政治、英语、大学语文。

2.艺术类:政治、英语、艺术概论。

3.理工类:政治、英语、高等数学(一)。

4.经济管理类:政治、英语、高等数学(二)。

5.法学类:政治、英语、民法。

6.教育学类:政治、英语、教育理论。

7.农学类:政治、英语、生态学基础。

8.医学类:政治、英语、医学综合。

9.体育类:政治、英语、教育理论。

10.中医药类:政治、英语、大学语文。

专升本有两大类型:

第一类是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普通高校全日制统招专升本),选拔各省当年应届普通高校全日制(统招入学)的专科毕业生。

第二类是成人教育大类专升本。四种途径,包括自考专升本、成人高考专升本(业余,函授)、远程教育(网络教育)专升本、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专升本。

统招专升本,即在正规大学里面的全日制学习的专升本。全称为"选拔优秀高职高专毕业生进入本科学习统一考试",正式文件中一般称为普通高校专升本,简称普通专升本,也称"统招专升本","普高专升本","全日制专升本","3+2专升本",个别省份如河北省称之普通高校专接本,江苏省称之普通高校专转本,广东省称之普通高校专插本,其余省份皆称之为普通高校专升本。

体育类职称论文篇10

【导语】武威专升本考试是大学专科(高职高专)学生进入本科学习的选拔考试的简称,是中国教育体制大专层次学生升入本科院校的考试制度。

武威成考专升本考试科目为:两门公共课为政治、外语;一门专业基础课。

根据招生专业所隶属的学科门类共分为八个科类,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考试科目分别如下:

(一)高起本:

1.文史类〔含外语(文)、艺术(文)、体育(文)〕:语文、数学(文)、外语、历史地理综合(简称史地)。

2.理工类〔含外语(理)、艺术(理)、体育(理)〕:语文、数学(理)、外语、物理化学综合(简称理化)。

(二)高起专:

1.文史类〔含外语(文)、艺术(文)、体育(文)〕:语文、数学(文)、外语。

2.理工类〔含外语(理)、艺术(理)、体育(理)〕:语文、数学(理)、外语。

(三)专升本:

各科类统考科目为政治、英语和一门专业基础课。

1.文史类:政治、英语、大学语文。

2.艺术类:政治、英语、艺术概论。

3.理工类:政治、英语、高等数学(一)。

4.经济管理类:政治、英语、高等数学(二)。

5.法学类:政治、英语、民法。

6.教育学类:政治、英语、教育理论。

7.农学类:政治、英语、生态学基础。

8.医学类:政治、英语、医学综合。

9.体育类:政治、英语、教育理论。

10.中医药类:政治、英语、大学语文。

专升本有两大类型:

第一类是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普通高校全日制统招专升本),选拔各省当年应届普通高校全日制(统招入学)的专科毕业生。

第二类是成人教育大类专升本。四种途径,包括自考专升本、成人高考专升本(业余,函授)、远程教育(网络教育)专升本、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专升本。

统招专升本,即在正规大学里面的全日制学习的专升本。全称为"选拔优秀高职高专毕业生进入本科学习统一考试",正式文件中一般称为普通高校专升本,简称普通专升本,也称"统招专升本","普高专升本","全日制专升本","3+2专升本",个别省份如河北省称之普通高校专接本,江苏省称之普通高校专转本,广东省称之普通高校专插本,其余省份皆称之为普通高校专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