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初中生科技论文十篇初中生科技论文十篇

初中生科技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8:25:29

初中生科技论文篇1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教学;信息技术教材。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让信息技术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信息技术课程编入初中教学任务中,对于我国信息产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初中的信息技术教育并没有太过深入讲解,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传授信息技术的理论与应用基础,为学生今后的信息技术学习打下基础。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的适用性和正确性,对学生今后是否深入学习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起着决定性作用。

一、初中信息技术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理论与技术陈旧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信息技术这个将计算机技术与信息科学结合在一起学科,逐渐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信息技术产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决定了初中信息技术的教材必须要保证新颖和有实用的价值。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学科,它与传统的语文、数学及物理等学科有所不同,信息技术的学习不具有传统学科的连续型学习的特点,它要求学生学习最先进、最前沿的相关理论和技术。但当前我国的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的理论内容陈旧、重复,没有及时进行更新和调整,失去了原本信息技术的教育意义。当前的初中教材已经不能反映出信息技术理论的最新成果,它的一些观点已经被时代淘汰。同时,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的技术内容也比较落后,大多数软件已经更新换代,旧有的软件功能已经不符合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新的理论和技术才是信息技术最有价值的内容,也是学生学习后应该掌握的主要内容。

2.教材内容的实用性差

初中信息技术教育基本上是教给学生浅显、易懂的部分,旨在让学生了解基础的信息技术,培养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当前,我国初中信息技术的教材还存在着实用性差的问题。教材的知识体系不连贯,不利于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的规律,也不利于学生将学习到的信息技术知识系统性的储存、记忆,到最后学习到的知识在应用于实践时往往会遇到困难。初中的信息技术教材还存在着一个问题,教材上给学生的列出的学习内容部分偏难,特别是一些信息技术的计算机软件和应用的部分,教材上的相应步骤列举繁琐,如果学生原本没有计算机软件方面的基础,在具体操作时就会容易出现问题和错误,还有一些软件的相关操作过程中运用的一些知识也是初中生未接触到的,学习时就会给学生带来困难和阻碍。在学生学习过后,不仅对知识容易忘记,还不能实际掌握信息技术方面的计算机操作,缺乏实际意义,容易让学生失去对信息技术深入学习的兴趣,更不利于初中生普遍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

3.教材忽略信息人文的教育

信息技术在发展中逐步形成自己的学科特点,它与传统的的学科不同。信息技术在信息理论和计算机技术方面逐渐发展的同时,还应该注重人文方面的发展。当前我国初中信息技术教材重视信息理论和计算机操作的教育,但是忽略了信息人文和道德方面的教育,这不利于初中生信息素养的全面发展。当前,黑客等扰乱网络信息安全的人,通过邮件或网页等的手段来传播木马病毒,盗取别人电脑设备中的信息,还有人利用信息技术制造、散布各种虚假信息,给人们带来恐慌,引起网络的混乱。对于这些缺乏信息素养、缺少信息人文道德的人,部分原因是由于教育不全面的问题。所以信息技术的人文和道德教育至关重要,初中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阶段,对于是非对错的判断能力还不成熟,初次接触信息技术,极有可能因为好奇心强、自控能力差而做出危害信息安全的错误行为。

二、对初中信息技术教材中存在的问题的思考

1.要及时的更新、调整教材内容

学生是未来科技进步与发展的主力军,也是国家发展的接班人,掌握信息技术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是当前初中教育的基本要求。初中信息技术的学习是学生初步接触信息技术,培养信息素养的时期,对学生的信息技术兴趣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的教育工作者务必要解决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的陈旧与过时的问题,保证教育工作跟上时展的步伐。信息技术教材内容的落后,主要是最新的理论成果没有纳入到教材里,造成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理论的滞后。教育工作者应及时收集信息技术的最新理论成果,同时选取一些符合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内容编入教材,让学生及时的学习信息技术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对于信息技术相关的计算机技术,要选择当前社会正在使用的一些软件和各种应用,必要时可以选择未普及的最新技术适当编入教程,增加教材内容的适用性。教师应该及时的学习最新的理论知识,掌握具有前瞻性的信息技术软件及应用,在教材未及时更新时,适当的增添和补充一些最新的信息技术内容,拓展教材以外的新知识、新内容。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的编写者及教育工作者们要认识到信息技术教材对学生教育的重要性,删除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的陈旧部分,及时更新,确保初中生可以更好的掌握信息技术,为今后的信息技术的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信息技术发展好实用教育

信息技术教育在发展中或多或少会遇到一些问题,当前的教育工作者务必要意识到教育实用性的问题,学生不能一直在象牙塔中困顿,必须将教育的实用性作为教材编写的重点。对于当前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缺乏实用性的问题,我们要正确规划教材的教学重点,在教材的理论编写方面要做到将最新理论的基础编入,再循序渐进的介绍相关的理论依据和成果,尽量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来编写教材,保证初中生可以了解并熟记知识,避免过多的专业术语出现,影响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将教材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作为编写过程中的原则,让学生可以形成自己的知识构架和体系,以便今后对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同时,我们要严格规划教材中关于信息技术的计算机操作方面的内容,选择当前社会正在使用的一些软件和应用,必要时可以介绍前沿性的一些技术软件。当前,教育工作者要调整我国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的不实用部分,将教材的理论内容建立系统、连续的知识体系,将信息技术的计算机操作繁琐、偏难的部分重新编写,甚至删除,确保初中信息技术教材让学生学到可以运用到实际中的知识,更好的发展信息教育。

3.教材包含信息人文教育

信息技术的人文教育正如信息技术的第一颗扣子,扣好这颗扣子才能更好的继续学习信息技g的理论知识和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这门学科发展时间短,教育的方向和教育的重点都还在实践摸索当中,对于我国的信息技术教育,必须要在理论和实践操作的教育同时,加强信息人文的教育。教材可以编入信息技术的相关案例,将信息安全与信息责任的重要性教授给学生,提醒学生注意自己的个人信息安全,同时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技术的相关社会责任和人文素养,扣好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第一颗扣子。教材可以编入一些信息技术的活动任务,让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关于信息技术安全的相关练习,教育学生对网上的垃圾信息的抵制,使学生在利用信息技术时可以做到遵守信息技术道德、遵守网络法规。信息技术的道德修养关乎我国的信息技术发展和进步,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的内容是否有信息人文、道德的教育,关乎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

教育是民族发展的基石,是人才成长的关键。信息技术是当代中国研究、发展的重中之重,要更好的培养初中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水平,才能为学生将来更好的学习信息技术、融入信息化社会打好基础。因此,解决初中信息技术教材中存在的问题刻不容缓,提高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的价值更是当务之急。所以我们要认真思考、努力钻研,完善初中的信息技术教育,更好的培养新一代的信息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蔡广艳.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阴山学刊,2014,(3).

初中生科技论文篇2

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正呈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如何加强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发掘信息技术学科的实用功能,让学生对本学科产生积极探索的兴趣,是当前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师所着力探索的主要问题。本文就笔者从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相关经验展开论述,讨论初中信息技术的创新教学理念和新思路。

关键词:

信息技术;创新理念;教学方法;初中

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正呈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如何加强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发掘信息技术学科的实用功能,让学生对本学科产生积极探索的兴趣,是当前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师所着力探索的主要问题。本文就笔者从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相关经验展开论述,讨论初中信息技术的创新教学理念和新思路。

一、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新思路

开拓创新是广大教师从新课标的文本内容中提炼出的核心思想。以创新的思路和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的核心思路。告别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今的课堂教学,尤其是在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与时俱进,审时度势,将目光放长远,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和学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在过去的时间里,大家对于信息技术课的印象往往都是上机课就是“游戏课”,枯燥的二进制算法令人头疼,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对于信息技术学科都没有一个清晰的正确的认识。当时在人们的眼中,信息技术只是一个新兴事物而已,对于计算机的普及和社会的全面信息化似乎还很遥远。而如今,信息技术已经覆盖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无法离开计算机和手机带来的便利,信息的传播方式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对于信息技术学科,人们也急需有一个更加深刻的且全新、全面的认识。因此,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就需要以一个崭新的思路推进。这也是现阶段众多信息技术学科教师所共同面临的问题和考验。

二、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新方法

在传统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占据主导位置,除非是上机实验,否则学生只有一味地听教师的讲解,上机的不频繁往往让很多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随着教学条件的不断改善,以及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思路的更新。人们逐渐认识到了信息技术学科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的重要性。因此,不仅学校加大了信息技术上机实验室的投资,信息技术教师也需要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法,应用在这个曾经不被看好的学科教学过程中。“翻转课堂”在美国兴起,风靡至今,已经逐渐覆盖了世界上的多个国家,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翻转课堂”给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带来的改变,得到了广大家长和师生的认可。尤其在中国,素质教育的推进工作已然遇到了瓶颈,在升学考试的逼仄之下,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或学生,都无法忽视应试能力给自己的带来的“知识改变命运”的优势。因此,如“翻转课堂”这般新型的教学方法在中国的课堂教学中获得的成果,更加坚定了广大教师对这种教学法的青睐。对于“翻转课堂”教学法不了解的人来说,这种教学法看似以一种西方角度完全开放式的教学理念为核心,放任学生在课堂教学的时间进行“散养式”学习。但是,“翻转课堂”教学法的重点在于教师事先给学生布置下去的任务和课题,学生在课外的学习时间里,对于问题和课题的解答过程,就是自我学习能力培养和探索的过程。因此,这种教学法尤其适合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这样一个重视动手能力和主动思考能力的学科教学。在学生处理信息技术教师布置的相关上机操作任务时,首先就需要调动自主思考和学习的能力,通过具体的实践获得的相关知识的验证,能够加深学生的知识记忆程度,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这样一个循环的过程,就是学生知识学习和理解加深的过程。像“翻转课堂”教学法这样的新型教学法,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显示出强大的契合性,也收获了巨大的教学效果。

三、结语

在信息化的社会中,我们已经无法忽视信息技术学科所面临的挑战,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素养,以应变当前变化万千的社会现状,而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信息素养也已经成为了当代学生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如同人们基本的语言沟通一样重要。虽然在新课标的不断推进下,信息技术的教学结构已经发生了明显的调整和变化,但是教师、家长和学生仍然无法忽略强大的升学压力带来的沉重负担,应试教育虽然在理论界日渐式微,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依然以压倒性的优势压制着素质教育。在信息化社会不断推进的今天,学生是否能够掌握信息技术,具有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已经逐渐成为检测素质教育推进效果的标准之一,相信在今后的日子里,广大的师生必定能够共同以更加创新和开放的意识去共同推动信息技术学科的发展。

作者:陈春羽单位:连云港市赣榆区柘汪中学

[参考文献]

[1]刘名卓,祝智庭.微课程的设计分析与模型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13,(12).

[2]梁乐明,梁锦明.从资源建设到应用:微课程的现状与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13,(08).

初中生科技论文篇3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StS教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6-0285-01

StS教育是以science(科学)、technology(技术)、society(社会)三者为基准进行教学,在基础知识中融入StS教育理念,物理教学本身就是一门具有超强科学性和逻辑性的教学,而StS教育思想正好迎合了物理教学的这种趋势,把科技教育渗透到初中物理基础教育中,不仅传授基本知识给学生,而且重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强调了在基础知识的学习中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把理论联系实际,在学习的过程中重视技术的形成,然后在根据这些去解决社会生活中的生产和生活问题,践行了新课标课程改革的理念。因此,我们对StS教育在初中物理学中的渗透应该引起高度重视,那么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就成为当前物理教学中首要问题。

1.StS教育对初中物理教学产生的影响

1.1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内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物理教学在内容上是为学生介绍一些基本的物理知识,然而如果仅仅指示局限于书本知识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而StS教育以多方位的知识教学让学生在接触基础知识后,对科学、技术、社会的知识有所了解,同时在课堂中适当拓展知识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未知事物总是充满了好奇,吸引了学生的注意。

1.2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做到真正意义上地理论联系实际。物理这门学科是和我们生活的息息相关的,科技带来的社会进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我们要让教学适用于社会发展,而不是一味地一成不变,StS教育加强了物理与科学、技术、社会的联系,让学生用所学知识去解释社会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现象,而且科学实验教学的开展,让学生把所学知识通过自主实践来体现,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1.3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与社会接轨,让学生能适应社会生活。科技的快速发展不管是对于经济还是教学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科技让教学手段的变得多样化,也让我们的社会生活变得纷繁复杂,很大程度上对学生适应社会提出了很大的挑战,特别是对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来说,StS教育结合当前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教学,把物理教学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去了解科技的魅力,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为他们日后步入社会打下一定的基础。

2.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

StS教育的实施对于物理教师素质的要求不再局限于专业知识,在现有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更多地是对多方面知识的汲取,尤其是科学、技术、社会三方面,因为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而初中学生由于认知能力的局限,那么对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种种都会视为权威,所以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成为中学物理教师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特此针对当前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性格差异,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以下的教学策略:

2.1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传统的课堂教学就是一本书、一只粉笔、一块黑板,这样长期下来会给学生带来一种枯燥无味地课堂氛围,让学生对物理教学失去学习兴趣,但是现代物理课堂有了多媒体教具的加入让传统课堂变得丰富有趣,比如在上课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图片、视频、声音等方式来进行教学,在物理声音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找到不同的音频文件让学生来感受声音,然后在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

2.2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利用实验来渗透StS教育。物理教学中如果了实验的操作,那么物理课堂就会变得索然无味,因为实验课能提高学生的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课堂积极性,同时也能活跃课堂气氛,以这样的方式来渗透StS教育更能为初中生所接受,在做实验的过程中穿插一些小科技知识,比如在初中物理中电学的学习中让学生进行电路图的连接,不仅能加深理论知识的印象,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让他们知道电的产生,以及对现在生活产生的影响。

2.3把物理教材中的内容生活化。其实初中物理教材中有很多与我们社会生活相关的例子,因为教材的产生来源于生活,最终我们的学习还是要回到生活中。初中物理有大部分内容都在讲力学,而力学在生活中涉及的面那么多,如果全部都按照书上的内容来讲解的话,学生不仅不能够理解而且时间长了会对这种授课方式产生一种排斥。如果我们能把书本上的内容生活化,比如在讲弹力这一内容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进行带一个皮筋来让他们拉伸,用不同的力度拉伸看产生的弹力大小。

2.4举行科技小发明比赛,让学生变废为宝。创造是打开思维最好的方式,初中物理的教学目标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和逻辑思考能力,现在社会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我们的生活环境出现了许多问题,举办科技发明比赛,让学生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也让他们把生活中的一些废物经过自己的发挥创造赋予新的意义,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3.总结

在很长一段时间的教育实施过程中,我们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更多地是把所学的知识用于试卷中,在这种教育体制下,过度地重视理论知识的教育而忽视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而且很多理论知识在没有经过实践后并不适应学生的发展。初中生处于基础知识储备的关键时期,由于他们年龄的增长、认知能力的提高,对知识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加,初中物理则是一门打开他们探索世界的一扇窗户。我们要把物理教育从课堂走向生活,从生活走向科技,StS教育的渗透帮我们实现了这一目标,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内涵,培养了他们的多种能力,也让初中物理教师在不断的改革创新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之路。

参考文献:

[1]李园.对初中物理教材中如何渗透StS教育的一些思考.[J].中学教学参考.2013年11月

[2]稍亚洲.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的教学策略.[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2年第12期

初中生科技论文篇4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困境;改进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03(2013)13/15-0017-02

一、初中信息技术教学面临的困境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的运用已很普遍,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初中学生不可缺少的学习课程。就目前发展来看,中学的信息技术教育显得滞后,它面临许多困难。其主要的困难有如下几点。

(一)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积极性不高

很多初中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课可有可无,不少学生经常上课时看其它科目,或者根本不听课,或者把信息技术课看作是“聊天课”、“游戏课”。另外,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大多数学校没开足,造成学生基础知识差,学习缺乏自信心。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再讲授一些稍难的内容,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掌握。

(二)教师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很多初中信息技术教师是半路出家的,他们中有的是其它专业改行的,有的是兼职的,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信息素养。在教学中他们还要承担计算机、校园网的维护和其它临时性工作,这影响着他们的教学。在教学中,很多教师还是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照本宣科,无法将信息技术所蕴含的魅力体现全面。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很难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也无法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乐趣。

(三)一些家长对信息技术的认可度偏低

根据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调查,一些家长对信息技术课的认可度偏低。很多学生家长没有认识到信息技术在未来发展的重要性,认为信息技术就是玩游戏、上网聊天。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积极性往往大打折扣。

二、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改进措施

(一)转变教师和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的认识

很多教师和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课和计算机课没有根本的区别,这样也导致教师和学生没有正确地认识到这一门课程的重要性。虽然在教学当中,我们还是通过教学教导学生计算机的使用方式,但是我们仅仅是教授一种信息处理工具的使用方式。所以,我们需要明确地认识到信息技术课在初中教学当中的地位,改变对于信息技术课的错误认识,最终将信息技术课摆正位置。

(二)初中信息技术课中教学对象状况的问题

1.提升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

(1)合理地将比喻的方式运用到理论学习部分

很多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都不感兴趣,主要是由于理论知识的讲解不仅枯燥,更是存在很多学生难以理解的词语。这时,我们就可以采用比喻法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windows的基础操作时,我们就可以将新“文件”的创建比作“练习本”,将数据的输入比作在练习本上写作内容,将“复制”比作为复印机进行材料的复印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才能够很好的理解,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从而让教学变得生动有活力。

(2)将教学方法运用到实际操作

例如:我们可以在教授学生学习word软件的处理的时候,首先给学生展示一件图文并茂的作品,学生就会尝试着想一下为什么能够制作这样的作品,然后教师让学生根据一定的要求,通过word图文混合排版,对于字号、位置、图片大小等提出详细要求,并且给学生制定具体的任务,这样学生就会对操作产生强烈的兴趣,也会渴望自己能够完成一件作品。在操作当中,教师也可以针对学生遇到的不同问题进行针对性解答,在这样的实践操作中,学生才能够获取成就感。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当中,还有其它的方式可以运用。例如:多元智能理论下的分组教学。在进行word文字排版的教学当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某一个方面的智能强弱来进行合理的分组。如果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比较强,就可以安排其根据视频教材进行自主的学习;对于拥有较强的语言文字智能的学生,就可以针对书本上的知识点进行学习。这样的方式下,学生就能够发挥出其长处,也能够轻松地学习信息技术知识。

2.解决学生之间的水平差异

(1)了解学生水平差异

在学生刚进初中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进行一次摸底测试,了解每一位学生对信息技术掌握程度,了解其兴趣方向,然后通过课外时间,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相关的培训,让其追上优等生的进度。

(2)分层次的教学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可以进行分层次教学。针对不同“级别”的学生,安排不同难度的任务。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就可以有效地避免学生出现不愿意学、学不懂的局面;优等生也能够获取更多的挑战,避免其认为教学太简单,没有挑战性,从而失去了兴趣。

总之,本文通过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所面临的问题和困境,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旨在为我校的信息技术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初中生科技论文篇5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优化情境导入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也逐渐得到了重视。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就是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并且将学习到的信息技术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信息技术课虽然已经被列为一门基础性的学科,但是不同于语文、数学等学科,其日常的教学活动通常在机房中进行,强调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基于这样的学科特点,信息技术一直没有被列入中考的考查范围,这就造成了从教师到学生都没有给予信息技术这门课程足够的重视。

另外,在课程安排上,很多学校将信息技术课安排到了上午的最后一节课,这个时候学生的注意力比较分散,听课效果不好。优化情境导入的教学方法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最佳方法,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优化情境导入的基本理论

应用情境教学法首先要对情境导入的基本理论进行研究,对这些基本理论的研究直接关系到情境导入能否更好地应用到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情境导入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情境导入的概念、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优化情境导入的必要性和情境导入的策略,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情境导入的概念

教学活动中的情境,主要是指为学生营造一种有利于学习的氛围,让学生能够在轻松的氛围中更容易地吸收所学知识,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教师通常会通过教材上的教学素材和课堂活动的教学目标来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快速地投入到学习状态中。情境导入,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结合所学知识的难易程度,创建与之有关的情境进行课堂导入,进而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情境导入则是利用多媒体等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丰富课堂教学情境,优化教学效果。

2.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优化情境导入的必要性

信息技术课程是在素质教育的号召下兴起的一门学科,其中涵盖了很多其他学科的内容,具有综合性学科的特点。当今社会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这一点在信息技术领域体现得更加明显,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这一特点,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另外,信息技术还有实践性强和趣味性强的特点,实践性强是指学生大部分的课堂活动基本上都是在机房中完成的,要靠动手操作才能掌握一些基本知识和必备的技能;同时,信息技术又充满了趣味性,信息技术是一门涉及声音、文字、动画等多种元素的学科,对于喜欢新鲜事物的初中生而言非常有吸引力。基于以上这些初中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只有情境导入才能在教学活动中结合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创建符合实际的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情境导入的策略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的不断普及,在课堂活动中进行情境导入的方法和手段也更加多样化,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来选择情境导入的方式。在制定具体的情境导入策略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来选择情境导入的策略。比如,在每堂课前用一些文字性的材料来让学生大概了解要学习的内容,这是一种比较直接、目的明确的方式。其次,要注重利用问题导入的方式。所有的思考都是建立在问题的基础上的,教师利用问题进行情境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进行深入思考。

二、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优化情境导入的方法

基于对情境导入的基本理论的研究,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教学情况,选择科学合理的情境导入方法来优化情境导入教学,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

1.虚拟情境导入法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有些情境能够以真实的状态展现给学生,但是大部分的场景需要利用虚拟情境导入法来创建教学情境,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来实现这一点,比如通过多媒体,把情境中的声音、图像和文字有机结合起来,为学生创设更加真实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提高听课效率。

具体举例:比如在七年级的教材中有“畅游齐鲁”这部分学习内容,教师没有办法将齐鲁的风光以真实的状态展现给学生,但是教师可以将齐鲁的一些名胜古迹、无限美景制作成图片和视频,在上课前为学生播放,为学生创建齐鲁的情境。

2.游戏情境导入法

虽然在传统的教学思想里,课堂应该是严肃的,但是过于严肃拘谨的课堂氛围会让学生产生疲倦的情绪,不愿意投入到课堂活动中。如果能够在课堂上进行一些小游戏,可以为学生营造相对轻松愉快的氛围,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会更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完成教学内容。

具体举例:比如在学习“Flas制作”这部分内容时,在动画中出现了引导层,这个引导层非常重要,如果没有层,那么在动画中就不会有运动,它的主要作用就是为动画设定运动的轨迹和路线。为了让学生更易于理解引导层对Flas的作用,教师可以带领大家做一个小游戏,让一个学生按照老师划定的路线走,一个学生自己走,对比两个学生到达终点的时间及运动过程中的状态,让学生明白既定的路线和轨迹对运动的重要性,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引导层的作用。

3.实践情境导入法

前面两点都是比较传统的情境导入方法,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为了进一步优化情境导入,我们还可以对情境导入方法进行创新。比如采用实践活动情境导入方法,即带领学生进行适当的室外实践活动,将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活动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增强信息技术学习的实践性,还能让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而不是盲目地学习。

具体举例:比如,在学习photoshop这部分内容时,由于这部分内容实践性很强,单纯靠教师讲学生会觉得很难学会。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到户外,用相机拍下自己眼中的风景,然后回到机房中,由教师为学生讲解一些photoshop中有关照片处理的技巧,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所拍的照片进行处理,这样的情境导入法不仅能让学生更容易掌握所学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眼光。

综上所述,情境导入的教学方法比传统的教学方法更适合学生,教师应该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选择科学合理的情境导入方法来不断优化情境导入,为学生创建有利于学习的情境,提高课堂听课效率。

参考文献

初中生科技论文篇6

关键词:初中生;信息技术;教学成效

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0-0238-02

随着科学技术的深入发展,互联网走进了千家万户,几乎成了每个家庭必备的电子设备,大到几十岁的老人小到几岁的孩子都开始接触这个高科技,这也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但是他们所了解的仅仅是通过电脑可以聊天、打游戏等等娱乐活动,对于真正的信息技术知识很匮乏。学生上课对于理论性的知识没有兴趣,时常会出现厌学的现象,下面就初中生学习特点进行一下几点小结。

一、初中生学习特点

初中学习与小学学习不论是从学习内容上还是学习方法上,都存在这很大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学习科目增加,内容加深。升入初中后,学习量逐渐增大,学习内容的深化使得学生的学习压力也随之增加。三大主科——语文、数学、外语由小学简单零散的知识内容,演变成系统、完整的学科体系,也逐渐涉及到了一些外部知识,有时候还会出现延伸的内容。这就要求学生要加强知识的积累,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与此同时,又新增加了政治、历史、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以及信息技术等学科,这些也都在初中生的学习范围之内。对于这些内容来说,不仅仅是为了当前的考试,更重要的是为以后的学习做铺垫。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学习成绩出现分化。人们往往都会普遍的认为小学学习好的学生到了初中学习成绩一样会好,可这并不是绝对的,恰恰相反,在小学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到了初中往往能够站在学年的上游,这种情况在初中二年级会表现得更为明显,这样的波动是怎么回事呢?原因在于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态度不够正确。升入二年级,学生的学习思维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的一种定式,可是随着学习内容的加深,学习科目的增多,这种学习方法就很难取得成绩的上升,相反的换来更多的是考试分数的下降。此时,学生们的学习成绩会出现明显的分化,差距也逐渐增大。

3.学习的自主性增强。在小学,学生不论是学习还是学校生活方面都被老师照顾的无微不至,各项的学习内容也大都是在老师的督促下完成。因此,处于此阶段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一般都较差,换句话说那种自主学习的思维根本就不存在。当升入初中之后,随着学习科目的增加,学习内容的增多,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也逐渐曾强,不再像小学那样依赖班主任。可是,由于此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接受新事物的心理很强,对外界的诱惑缺少抵制的能力,容易出现偏差,使得学业荒废。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进行配合,促使学生保持学习兴趣,这也是初中生学习的最大特点之一。

由此可知,初中学生的学习内容基本上是以基础为主,那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主要在于学生的兴趣,以及教师的教学方法。

二、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性的途径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对本科目产生学习的欲望,最重要的是要激发他们对本学科的兴趣。其实,初中生是特别喜欢计算机课的,但只是对于那些信息技术的基础理论缺乏兴趣,基于此,信息技术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感兴趣的切入点,从这个点出发,创设一个使学生感兴趣的平台,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本节课内容的印象。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对那些图文并茂画面的记忆尤其深刻,也很容易被其吸引注意力,所以教师要特别注意利用这一点,将枯燥的理论演变成优美而又富有乐趣的课件,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上获得更多的知识技能。

2.深入教材,清晰把握知识脉络。教师要认真的研读教材,在课前认真备课,明确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在课堂上自如的控制讲课节奏,灵活的运用各类知识内容,才能真正的换发本节课的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教师要依据实际情况适时的提出些问题,来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此外,还要注意的一点就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而信息技术本身就是科技的代名词,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根据当下的实际,适时地调整课程的内容,保质保量的完成教学任务。

3.细心观察,查缺补漏。对于刚刚升入初中的学生来说,信息技术课堂最常见的一课内容就是练习打字,熟悉键盘,这也是为他们更好使用计算机的必修课。但是,单纯的利用word进行练习未免有些枯燥,久而久之学生们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甚至觉得这是在浪费时间,随之带来的就是课堂教学效果的下降,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是每一个信息技术教师都要面临的。其实,只要你用心就会发现,学生对那些有点小游戏般的学习软件充满了兴趣,所以教师可以安装一个练习打字的软件,这种软件本身就带有评估系统,可以直观的看到每个人的练习情况,也便于教师掌握学生的练习效果,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大大地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保证了教学质量。

4.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对于刚刚升入初中的学生来说,习惯了小学时候的培养模式,在自学能力方面是有所欠缺的,因此,教师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信息技术课堂是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计算机已经不再陌生了,在他们身上俨然已经存在了使用它的能力,这时教师的作用就转变为后台指挥,当出现问题的时候进行及时解答。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开发学生的脑力,对于培养学生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要提高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成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这也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要有与时俱进的意识,在教学中不断的积累经验,认真备课。同时,还要研究此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针对此特点有的放矢的组织课堂,有助于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初中生科技论文篇7

【摘要】初中物理教学是一种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高效的实验教学对物理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StS教育是科学教育改革中兴起的一种新型科学教育,强调科学、技术以及社会三者之间的重要关系。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结合StS教育,合理把StS教育渗透到实验教学中,做到物理知识与科学技术和社会实际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知识能力,提升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科学评价能力、以及科学价值观。本文研究了StS教育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作用以及应用实施。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StS教育

现代科学技术影响着整个国家的发展,带动着经济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因此,社会需要更多的科学技术性人才,要求其具有一定的科学意识和价值观。StS教育强调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的关系,重视科学、技术以及社会生产。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融合贯通StS教育,是培养未来人才的必要条件。

一、StS教育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作用

StS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的简称,StS教育重点强调现代科学素养以及社会价值观。初中阶段对学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学生智力、认知、感觉、思维、想象力以及记忆能力得到不断的增强,理解、分析等方面的能力也在成长。而初中阶段增加物理科目主要是为让学生引起对物理的兴趣,进而对生活中其他的科学技术进行关注,为今后的物理学习和科学素养打好基础。初中阶段物理教学中以实验为主导地位。通过实验对事物进行观察、思考、理解总结出物理学中重要的理论。而实施StS教育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能有以下作用:

(一)改变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应用的偏向

(下转第23页)

(上接第22页)

物理教学是一门实验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初中物理教学主要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的初步知识以及应用,结合比较全面的物理理论知识,合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并逐步了解物理以及其他与科学技术相关的学科。但是在传统的物理教学中,比较偏向物理教学的理论知识而不注重物理实验教学和实践环节,缺乏实际的应用。StS教育能结合物理与科学、技术、社会的实际问题,突出物理实验和实践的重要性,使学生掌握物理知识的同时,还深刻的认识到这些知识的实用价值。

(二)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StS教育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其体现出较强的综合性。其所涉及到的知识和学科比较多。在学生的综合能力测试中是以现实生活中的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命题,考察的知识多样、复杂。可见,StS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用整体的、综合的观点来分析问题。

(三)开辟多样化、开放式教学

传统教学主要以课本知识为主要的吸收工具,且教学形式比较单一。而在物理教学中实施StS教育,能将现代科技以及社会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及时地渗透到物理教学之中,教学内容的选取突破了教材内容的限制,有利于更新教学内容,使物理教学紧跟时代的发展。同时,实施StS教育,将学校与家庭、社会以及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式的教学。

二、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StS教育的应用

(一)StS教育的内容选取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主要采取渗透式教学,然后选取合适的内容。由于StS教育内容较为广泛,因此,在选择内容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性:所选择的StS教育内容应该与物理教学内容联系密切且相适应,应该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相适应,做到深度和广度适当。(2)时效性:StS教育内容能够及时反应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相联系的社会问题。(3)综合性:StS教育内容应体现学科之间的综合,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根据以上原则选取渗透式教学内容。

(二)StS教育的教学组织形式

StS教育的教学内容涉及到科学、技术以及社会等多方面,因此,其教学组织形式也是多样化的。可根据编写的StS教材和StS教案适时地开展StS活动课。具体如下:(1)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为主的活动课系列。一是定期开展小制作、小实验、小创新、小发明以及实验操作活动,如引导学生利用废旧材料制作照相机、潜望镜、潜水艇等。二是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实践操作,如测定炉子的效率,安装照明电路,测定太阳的直径等。(2)以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主的活动课系列。如举办“生活用电知识竞赛”“生活中的大气压知识竞赛”等。(3)增长学生见识、扩大学生视野的科技讲座系列。例如,超导、新兴电源的发展前景、核能的利用等。(4)以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的StS报和科技小论文系列。如举办物理StS报和开展撰写科技小论文活动等。

(三)StS教育的社会实践

StS教育的社会功能主要是引导学生去接触大自然,领会物理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以及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结合本地的特色,开展社会实践教学。如环境污染调查,围绕环保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分别到油漆厂、特种水泥厂、造纸厂、化工厂等地进行调查、访问,使学生切身体会到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白色污染、光污染等给人们带来的危害,并让学生进行讨论,探索怎样控制、消除这些污染等。

三、加强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建议

(一)开放实验教学内容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开放有两个方面,一是内容要开放;传统的实践教学中主要是以课本的实验内容为主,教师按照课本的实验步骤进行讲解并做出来,最后得出的实验数据和实验结果告知学生即可。实际上,这样的实验教学并没有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因此现代物理实验教学应该不局限于课本的内容,既要将课本中的实验,特别是演示实验,扎扎实实地做好,以帮助学生理解有关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又要注重适当增加实验内容,特别是探索性实验,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使学生遇到实验现象与课本中的内容有出入时,有勇于探究的精神。

(二)改变实验教学形式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除了课堂上老师演示、学生操作课内实验这些传统、简单的教学形式外,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到室外进行各种实践教学。实验教师可以提倡学生根据实验教学相关物理知识,结合实际生活,设计完成一些小实验、小制作、小修理等实践操作。此外,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相关电子仪器厂等进行实践,定期组织学生到现场参观、学习。使得学生更加深刻感受到科技创新技术的内涵和重要性。除此之外,学生可以课外到图书馆、科技馆等地方阅读学习,增加物理兴趣。

(三)把握实验教学原则

在初中物理教学实验中,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同时还要教会学生怎么学习,使学生主动的学习,在面对问题时,能独立的思考,积极进行探索。同时,还要根据物理知识进行实践。但是实验所用知识最好不要超过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接受程度,要与教材紧密结合,对实验所涉及的知识进行应用延伸。不要离学生的日常生活太远,要保持学生的好奇心。实验过程提出的要求不要太高,最好是学生经过努力后能够达到的要求,否则学生会失去信心。

结语

总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主在培养学生的动手、管理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而加强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是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StS教育则是主要的教学形式,提升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林海.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StS教育[J].教育界,2013,10

(22):136-136

[2]阮雪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应渗透StS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09,12(2):144,147

[3]邵亚洲.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的教学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9(12):29

初中生科技论文篇8

1初中英语有效教学的实质

1.1关注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素质教育要求教育要面向每一个学生。教师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让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角。教师就要转变自己的角色,教师充当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这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

1.2关注学生的全面进步与个性发展

新英语课程标准不仅仅关注学生的英语知识与技能的获得,更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情感世界,个性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上去促进学生个体的全方位发展。这是初中英语有效教学的核心特征。具体的讲,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初中生要有明确的英语学习目的——“我国中小学的英语学习应是素质型的,而不是应用型的。其目的是通过一门外语的学习,提高文化素养,让他们从小了解开放的外部世界,而主要不是培养能用英语与外国人流利交流的专门外语人才。”其次,初中生要在小学和初中掌握了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上,初步培养综合运用英语的交际能力。再者,注重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的内驱力。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让学生“乐学”,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1.3关注教学的效益

《九年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在不同的年级需要达到的不同目标,时间的有限性以及结果的明确性,这本身就暗含着对“效益”二字要求。教学的效益不是取决于教师教了多少内容,而是指通过教师的教,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会不会学习,有没有继续学下去的乐趣。教学的效益应该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让学生在“三维目标”上,获得全面发展以及持续的发展,对于初中生来讲,尤其重要的是学生自主、创新的学习能力的养成。

2有效教学对初中英语教师的素养要求

影响英语有效教学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教师教的素养是核心因素。“有效教学”研究隐含的假设之一是“教学的转型以教师角色的转变为前提”。因此,教师通过研究自己的课堂教学,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促进角色转型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初中英语教师应具备以下的素养。

2.1拥有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

有效教学除了要求教师要热爱英语教学,关爱学生,具有“以生为本”的人文素养之外。还要求教师应该具有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要熟悉国内外先进、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关注教育教学方法的新发展,并以此作为自己的专业行为的理性基点。作为英语教师必须通晓诸如认知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以及外语教育心理语言学理论等。同时,初中英语有效教学,强调“以学为中心”,教师要为此转变角色。施良方教授在其早年的论著《学习论》,曾经详细提及到众多的有关学习的理论,如果潜心研读的话,一定会使人受益匪浅。

2.2具备多维的知识结构

2.2.1本体知识:本体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对英语教师而言,本体知识就是英语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首先是具有英语学科内容知识。它包括:中学英语学科特点的知识及英语学科发展动态的知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达到的目标、中学英语学科的课程体系框架结构、英语学科中各逻辑知识点的内容及学科所需要的知识等,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英语语言专业知识。其中语用知识是合格的英语教师所必备的专业知识,而在我国初中教师的素质结构中这方面比较欠缺。英语教师还必须具备系统的语言学理论,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以及丰富的英美文化习俗知识。其次,要有丰富的母语知识。英语教学目的是达成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相互转化与交际,这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母语水平,否则两种语言之间很难达成交际与沟通。很难想象,一个母语水平不高的教师会是一名优秀的英语教师。而在我国对英语教师的素质要求中却忽视了这一点。合格的初中英语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汉语言运用能力以及相应的语法知识。

2.2.2条件性知识:语言与文化是相互衬托的,英语学习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英语文化的学习。条件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包括人际关系学知识和心理咨询与辅导的相关知识。新的发展趋势是,新编的英语教材内容向综合化、跨学科、多文化的方向发展。英语教师必须具有更为丰富的英美文化知识、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和社会知识。同时教师还应该拥有教育学科类知识,教师要加强对人的认识(尤其是人际关系学和教育心理学方面的认识)、教育哲学、课堂管理策略、教育教学活动设计、教育评价、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和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2.2.3实践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行动中所具有的课程情景知识及与之相关的知识。具体地说,就是专业化教师必须具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技能和能力;通俗地讲,实践性知识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一个教学有效的教师应该具备以下的技能:动力技能;讲授及交流技巧;提问技巧;课堂管理技能;评估技巧。

2.2.4学习策略知识:学习策略是指学生在发展第一语言或外语技能中,促进学习而使用的具体的行为步骤或技巧。现代教学已经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到“以学生为中心”,从重视教师的教转到重视学生的学。因此,教会学生学习的策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每个教师应有的追求。

3教育智慧

教育智慧是良好教育的一种内在品质。作为教育的一种内在品质,教育智慧是应当渗透、内化于师生教育教学活动中。拥有教育智慧是教师专业素养达到成熟水平的标志。教师的教育智慧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表现为:教师具有敏锐感受、准确判断生成和变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形势和新问题的能力;具有把握教育时机、转化教育矛盾和冲突的机智。

参考文献

[1]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初中生科技论文篇9

关键词:十六世纪中至十七世纪初蔗糖业生产技术发展与影响

关于十六世纪中期至十七世纪初的我国蔗糖业生产问题,史学界的先行者对此关注不少,所取得的成果也较为丰富,在制糖业方面,学者们对十六世纪中期白糖的发明问题较为关注,季羡林先生[1]、于介先生[2]均作了专文的探讨,此外,赵匡华、周嘉华先生对十六世纪中、十七世纪初,白糖的制作作了技术性的考证[3];在甘蔗种植技术方面,农史学家对这个时期的甘蔗种植技术也作了简要的总结[4]。

对这个时期的地方性蔗糖业的研究,学者们主要对广东省与福建省的蔗糖业进行了较多的关注,冼剑民、谭棣华在《明清时期广东的制糖业》[5]、陈学文在《论明清时期粤闽台的蔗糖业》[6]、杨国儒在《浅述明朝、清前期广东的甘蔗种植业和制糖业》[7]的文章中均对广东与福建的糖业生产作了区域性的探讨,其中又以对广东制糖业中的生产关系探讨为重点。

笔者以社会史研究的方法对我国蔗糖业生产的发展作了长时段的研究与关注,认为我国糖业生产的发展如果仅从技术的角度去划分,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十六世纪中期以前,这个时期是我国蔗糖业生产的基础性阶段,这个时期蔗糖制作技术与甘蔗种植技术的发展是一个渐进性的发展时期,经历了粗糖期、沙糖期、糖霜期三个发展阶段[8]。

第二个阶段就是十六世纪中期至十七世纪初,即明嘉靖年间至清初顺治初年约一百五十年左右的阶段,这个时期内,嘉靖年间,白糖的发明是我国糖业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明末宋应星于崇祯年间成书的《天工开物》,以及这个时期的一些时人如屈大均等人的著作,均对这个时期我国的甘蔗种植技术作了介绍,这些著作是我国封建社会时期对甘蔗种植技术的一次总结性的展示,可以说是我国蔗糖业发展史上,在甘蔗种植和制糖技术方面取得较大突破性的重要时期。此后至1934年,虽然始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末期,特别是1898年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外国的近代工业化进程对中国造成了极大的刺激,国内掀起了兴办民族工业的热潮,办厂之风在全国迅速展开,中国大陆内,部分商人也在尝试兴办糖厂,如光绪12年(1887年),福建商人在福州兴办制糖厂[9]。1910年,南洋华侨郭祯祥于福建漳州设立华祥制糖公司,资本四十余万元,以新法制糖[10]。这些民族资本家所举办的糖厂规模小,并且生存的时间极短,并没有形成扭转历史的标志性开端,所以从16世纪中期至1934年代,我国的糖业制作技术与甘蔗种植技术基本没有突破封建社会时期的生产力水平。

第三阶段是1934年以后的近现代化糖业生产阶段,1934年中国大陆第一家现代化糖厂广东市头糖厂建立后,标志着糖业生产由传统的作坊生产,向近现代化生产迈进,糖业生产发生了质的变化,本文拟在以后作专文的探析。

然而,综观学者们对十六世纪中期至十七世纪初的我国蔗糖业生产问题的探讨,大多作制糖或是甘蔗种植之间的单独性技术考证,二者的关联没有作更多的考察,对糖业生产在这个时期取得的成就论述得不足,并且对这些成就对今后蔗糖业发展的影响估计得不足,至今未有专文予以述及,这就是笔者所撰此文的初衷,敬请方家与同仁不吝指正。

[1]《白糖问题》,《历史研究》1996年第1期。

[2]《白糖是何时发明的》,《重庆师范学院学报》1980年第4期。

[3]赵匡华、周嘉华:《中国科学技术史》(化学卷),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610页。

[4]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轻工部甘蔗科学研究所主编:《中国甘蔗栽培》,农业出版社1963年,第5—6页。唐启宇编著:《中国作物栽培史稿》,中国农业出版社1980年,第565—566页。

[5]《广东社会科学》,1994年第4期。

[6]《广东社会科学》,1991年第6期。

[7]《中华蔗糖史》附录二,见季羡林:《中华蔗史》,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年。

[8]关于这个时期的论述请参阅拙作《16世纪中叶以前我国蔗糖业生产概论》,《中国农史》,2003年第4期。

[9]孙毓堂主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辑一(下),科学出版社1957年,第987页。

[10]汪敬虞主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辑二(下),第1005—1006页。

一、制糖技术的突破

(一)制糖工具的发明。

明代的制糖工具比宋元时期有了较大的突破,发明了榨蔗用的“糖车”。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作了图文并茂的述说:“糖车”的制作方法和使用功能是:

凡造糖车,制用横板二片,长五尺,厚五寸,阔二尺,两头凿眼安柱,上笋出少许,下笋出板二、三尺,埋筑土内,使安稳不摇。上板中凿二眼,并列巨轴二根(木用至坚者重),轴木大七尺围方妙。两轴一长三尺,一长四尺五寸,其长者出笋安犁担。担用屈木,长一丈五尺,以便驾牛团转走。轴上凿齿分配雌雄,其合缝处须直而圆,圆而缝合。夹蔗于中,一轧而过,与棉花赶车同义。蔗过浆流,再拾其滓,向轴上鸭嘴投入,再轧又三轧之,其汁尽矣。[1]

这种“糖车”,比前代榨蔗以人力为主的先进之处是,用畜力拉动二辊以榨糖,既省力又能使甘蔗的出汁率大增,整个明清时代乃至民国初年,广大的乡村糖寮均使用这种榨汁技术,清代以后“糖车”的使用,只不过是畜力的使用在数量上有所增加而已。其基本原理与明明的“糖车”是相同的,所以“糖车”的发明对制糖业是个重大的促进。

(二)制糖技术的突破。

明代制糖技术比前代取得了较大的突破,表现在如下的方面。

1.白糖的发明。

关于白糖的发明问题,史学界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于介先生在《白糖是何时发明的》[2]一文中再次强调了其早在1960年便提出白糖发明于明代嘉靖年间的观点,季羡林先生在《白糖问题》[3]一文中,较全面地论述了白糖产生于明嘉靖年间的史实。此外,持此观点的学者也不少,如陈学文等[4];有的学者则认为白糖的发明在明后期,如刘国良等[5]。但无论持那种观点,对明明白糖,且在明后期制作白糖的工艺得到推广的认定则是一致的。

明代白糖的发明,最早见于明代刘献廷的《广阳杂记》中的记载:“嘉靖以前,世无白糖,闽人所熬皆黑糖也。嘉靖一糖局偶值瓦屋随泥于漏斗中,视之,糖之在上者,色白如霜雪,味甘美,异于平日。中则黄糖,下则黑糖也。异之,遂取泥压糖上,百试不爽,白糖此始见于世。”[6]说明白糖在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已经发明。白糖的发明虽带有偶然性,但这种偶然性经过古代手工业者的多次实验均获成功,广泛推行于制糖业中也就成为必然。

白糖技术虽在明中期嘉靖年间发明,但在理论上进行比较全面的技术总结是明后期成书于崇祯七年至十一年,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该书对白糖的制法记载如下:煮好的糖液“将桶盛贮,凝成黑沙。然后,以瓦溜置缸上。其溜上宽下尖,底有一小孔,将草塞住,倾桶中黑沙于内。待黑沙结定,然后去桶中塞草,用黄泥水淋下。其中黑滓入缸内,溜内尽成白霜。最上一层厚五寸许,洁白异常,名曰西洋糖。下者稍黄褐。”[7]宋应星第一次在理论上总结了造白糖的技术“黄泥水淋法”。

2.冰糖技术的掌握。

宋代王灼在《糖霜谱》中记载,宋代的四川遂宁、广东番禺等地,开始生产冰糖(当时称糖霜),但宋代所生产的糖霜,是在较稠的糖水瓮中插入竹片,由其自然结晶生成的糖霜,没有一定的生产工艺进行遵循,所耗时间长,短则五六个月,长则一年半,产量低,有的甚至“不能成霜”,只好将成瓮的糖水卖给人家制粗糖。[8]

明代的冰糖制作,在技术上是有保障的,形成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冰糖制作技术。据《天工开物》记载:“造洋糖者,将洋糖(即白糖)煎化,蛋清澄去浮滓,候视火色。将新青竹破成篾片,寸斩撒入其中。经过一宵,即成天然冰块。”[9]从此,我们可以看出,明代总结而成的冰糖制法,是在白糖的基础上,利用蛋白加热后,能凝固除杂质的特点,掌握好水火的时间与温度,进行加工冰糖,制作冰糖,所用的时间仅为“一宵”。与宋代比,不仅省时间,而且质量好,是比宋代制作糖霜较为先进的的制糖法。

3.糖制品的丰富。

由于明末已经熟练地掌握了糖的制法,清初,这些制糖技术已经得到推广和普及,糖的成品非常丰富,明清时期所有成品糖基本在明末清初便已经出现,如砂糖、糖霜、冰糖等。而且,糖成品的再造品甚为丰富,如明末清初流行于广东的再造糖品种有:广州市面上普遍有卖的“茧糖”,即窠丝糖。制成条状而且透明的“糖通”。小孩喜欢吃的中间空心的“吹糖”。实心而小的“糖粒”,祭灶用的“糖瓜”。还有“铸成番塔、人物、鸟兽形”的“响糖”。此外尚有“芝麻糖、牛皮糖、秀糖、葱糖、乌糖等”。这些成品糖中,各地均有自己的特色品种,“葱糖”是潮阳的好:“极白无滓,入口酥融如沃雪”。秀糖以东莞为最,糖通则以广州为代表。这些糖广泛用于“吉凶之礼”、“祀灶”、“宴客”和“杂食”。[10]

十六世纪中至十七世纪初这个时期所取得的制糖技术的突破,基本代表了明清时代乃至民国初年我国广大乡村地区制糖业技术的水平,为明清时代糖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使糖的成品品种较为丰富,基本能满足糖成品在销售环节中的保管、储藏和市场供求的需要。

[1]宋应星著,钟广言注释:《天工开物》第6卷《甘嗜》,广东人民出版社,1976年,第167页。

[2]于介:《白糖是何时发明的》,《重庆师范学院学报》,1980年第4期。

[3]季羡林《白糖问题》,历史研究1995年第1期。

[4]陈学文:《论明清时期粤闽台的蔗糖业》,《广东社会科学》1991年第6期。

[5]刘国良编著:《中国工业史》(古代卷),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第561页。

[6]刘献廷《广阳杂记》卷2,中华书局,1957年,第104页。

[7]《天工开物》第6卷《甘嗜》,第169-170页。

[8]宋王灼《糖霜谱》,《四库全书》子部9第844册。

[9]《天工开物》第6卷《甘嗜》,第170页。

[10]屈大均:《广东新语》卷14《糖》,中华书局1985年,第389页。

二、甘蔗栽培技术的进展

制糖技术的突破,使糖的产量不断增加,向甘蔗种植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种形势下,明末清初甘蔗种植技术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标志性的成果是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此书写于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至十一年(公元1638年)间,书中对甘蔗种植和制糖技术方面的理论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屈大均(公元1630-1696年)晚年所写的《广东新语》,也对明末清初的甘蔗种植作了重要的介绍,此外,明末清初的许多著作中如《广群芳谱》》、明朱权的《瞿仙神隐书》均对明末清初的甘蔗种植技术有所总结,明末清初的这些著作,基本对前代的甘蔗种植在理论上作了阶段性的总结,清中期以至清末的著作,关于甘蔗种植的介绍均没有超出这这个时期总结的成果,也没有太大的发展。透过明末清初这些甘蔗种植的理论著作,我们可以得知明末清初甘蔗的种植栽培技术主要在以下的方面有所继承与发展。

(一)种苗的窖藏。

甘蔗的种植,种苗的窖藏是很重要的环节,宋应星认为种苗的窖藏必须放在干燥的地方,指出“凡种荻蔗,冬初霜将至将蔗砍伐,去杪与根,埋藏土内。土忌洼聚水湿处。”[1]

(二)浸种育苗除分蘖。

明末清初甘蔗种植在浸种、育苗和除分蘖方面的技术前代是没有的,这是明末清初在甘蔗种植上的重要发展。屈大均指出,新种的蔗种必须用水浸,等发芽后才下种“新者以水久浸之,候出萌芽乃种。”[2]《天工开物》在记载育种和移苗分栽时更为具体“雨水前五六日,天色晴朗即开出,去外壳,砍断约五六寸长,以两个节为率。密布地上,微以土掩之,头尾相枕,若鱼鳞然。两芽平放,不得一上一下,致芽向土难发。芽长一二寸,频以清粪水浇之,俟长六七寸,锄起分栽。”[3]其中的种苗要“去外壳”的技术一直沿用到至今。甘蔗育苗移栽方面懂得了育苗的优选法,即除分蘖法,在甘蔗种植前进行选苗,将优良的种苗保留移种,不合格的剔除,朱权在十五世纪前期成书的《月瞿仙神隐书》载有,种植甘蔗时“候三月间出”,“去旁边小苗,留大苗。”成书于十七世纪上半叶的《群芳谱》也载有:“节间生苗,去其繁冗。”[4]这种除分蘖的技术直到目前仍然是被普遍使用的技术。

(三)择地。

据现代的植物学家分析,甘蔗的种植适宜的土壤是“以轻松而排水便利之砂土或砂质壤土为宜,冲积土次之,……土壤的含水量一般20-25%,以25%为合适”[5],所以对甘蔗的种植,土壤的选择很重要。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对种植甘蔗的择地,作了精辟的论述,并且被实践证明是科学的:“凡栽蔗必用夹沙土,河滨洲土为第一。试验土色:掘坑尺五深许,将沙土入口尝味,味苦者不可栽蔗。凡洲土近深山上流河滨者,即土味甘亦不可种。盖山气凝寒,则他日糖味亦焦苦。去山四五十里,平阳洲土择佳而为之。”

(四)开畦。

《天工开物》记载,明末的甘蔗种植对开畦技术作了改进“凡栽蔗治畦,行阔四尺,犁沟深四寸。”[6]种蔗开畦四尺,比以前甘蔗种植开畦仅为一尺,更便利于牛只的进入与耕作。甘蔗的种植使用牛只进行开畦,大大减轻了人力的负担。

(五)种植。

甘蔗的种植时间是“谷雨内于沃土横种之。”甘蔗种植后覆盖的土不能太厚,否则会影响到蔗的发芽。这一点宋应星有所指出:“蔗栽沟内,约七尺列三丛,掩土寸许,土太厚则芽发稀少也。”[7]

甘蔗的套种是先进的生产技术,新中国建国初年尚当作先进的生产经验予以介绍,但这种被认为是现代甘蔗种植的先进技术,在明朝的时候早就出现了:“(甘蔗)种时,取蔗尾截断二三寸许,二月于吉贝中种之,拨吉贝时,蔗已长数尺”[8],在将要下种的甘蔗地里套种棉花,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同时又荫蔽地面,利于甘蔗的发芽和小苗的成长。

(六)田间管理。

甘蔗是耗肥料,喜高温、湿润的农作物。但用肥料和浇灌的技术是有讲究的,并不是越多越好,明末清初已形成了一套施肥和灌溉的有效制度,认为:甘蔗种植“虽常灌水,但俾水势流满湿润则已,不宜久蓄。”[9]只要保持甘蔗的湿润就行了,施肥“浇粪多少视土地肥硗。”[10]并且要不断地根据甘蔗的长势,追加施肥,二月用猪毛和土,作为种肥与甘蔗一起下种,当甘蔗“长至一二尺,则将胡麻或芸苔(麻饼或菜饼)枯浸和水灌,灌肥欲施行内”,“至七月,……加以粪秽,候长成收取。”根据甘蔗生长的不同时期,施以不同的肥料的技术,在甘蔗的种植技术上比前代有所发展,这种技术在甘蔗的种植方法上直到目前尚有指导意义。

(七)耕耘培土,除虫防倒。

耕耘,利于甘蔗的根系生长,促进甘蔗的发育,所以甘蔗的种植“芽发三四个或六、七个时,渐渐下土,遇锄耨时加之。加土渐厚,则身长根深,蔗免欹倒之患。凡锄耨不厌过勤,高二三尺则用牛进内耕之。半月一耕,用犁一次垦土断旁根,一次掩土培根”,到七月初进行第一次“取土封壅其根”,九月初再次“培土护根,以防砍后霜雪。”[11]可见明末清初时总结的耕耘和培土制度是非常具体明确的,特别牛只使用于耕耘,大大减轻了人的劳动强度。

衰老和凋谢的老叶,有遮光,妨碍甘蔗的光合作用,对甘蔗的生长极为不利,必须摘除,屈大均在总结甘蔗栽培技术时说道:“剥其蔓荚而蔗乃畅茂”。所谓“蔓荚”即老叶。防虫也是甘蔗种植的关键一环,所以屈大均又说,当蔗“已成干,则日夕揩拭其虫兹”。这里的“虫兹”即指虫,要求每天都要进行除虫的工作。屈大昀又指出“蔗之珍者,……质甚脆,必扶以木,否则摧折”[12]。即要求在甘蔗将要成熟收获的时候,必须用木将甘蔗捆绑固定,以防倒伏。

(八)轮作制度。

植物的轮作,是为了保证地力,提高植物单位产量的有效手段,明末清初时人已经认识到轮种的重要性,屈大均在其《广东新语》中,介绍了广东增城甘蔗与芭蕉的间种的经验:“增城之西洲,人多种蕉。种至三四年,即尽伐以种白蔗。白蔗得种蕉地,益繁盛甜美。而白蔗种至二年,又复种蕉,……其蕉与蔗,相代而生,气味相入,故胜于他处所产。”[13]在明代,蔗与其他农作物的轮种制度不仅在广东存在,而且普遍存在于种蔗区的全国各地,《群芳谱》对此作了相关的记载:

今年种蔗,明年改种五谷,…以滋息;来年种稻,今年可种大麦;如种棉,则不种大麦。棉稻可种之田,种棉两年,翻稻一年。(如是可使)草根溃烂,土气肥厚,虫螟不生。[14]

利用蔗田进行轮种,在台湾亦如此,黄椒敬在康熙年间到台湾巡视时,对台湾的甘蔗与其他作物轮种的制度也作了记载:“台邑土壤偏小,绝少水田,农人多种瓜执麻杂植蔬豆,栽蔗碾糖,间种早稻,以佐食纳粮”。[15]

甘蔗种植技术在明末清初的较为全面的总结,对甘蔗种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此时甘蔗的种植品种十分丰富,基本包括了明清时代所种植的主要品种。[16]

[1]《天工开物》第6卷《甘嗜》,第163页。

bstract:Fromthemiddleof16thcenturytothebeginningof17thcentury,thesugar

refiningandsugarcanetechniquehadabreakthrough.itrepresentedthe

sugarproductionlevelinthefeudalsociety,whichhadmulti-dimensionalimpactsonsocialeconomyandpeople.

[参考文献]

[1]季羡林.白糖问题[J].历史研究,1996,(1).

[2]于介.白糖是何时发明的[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1980,(4).

[3]赵匡华,周嘉华.中国科学技术史:化学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4]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轻工部甘蔗科学研究所.中国甘蔗栽培[m].北京:农业出版社,1963.

[5]唐启宇.中国作物栽培史稿[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0.

[6]冼剑民,谭棣华.明清时期广东的制糖业[J].广东社会科学,1994,(4).

[7]陈学文.论明清时期粤闽台的蔗糖业[J].广东社会科学,1991(6).

[8]杨国儒.浅述明朝、清前期广东的甘蔗种植业和制糖业[a].季羡林.中华蔗史[m].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

[9]周正庆.16世纪中叶以前我国蔗糖业生产概论[J].中国农史,2003(4).

[10]孙毓堂.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辑一(下)[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

[11]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辑二(下)[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

[12]宋应星.天工开物[Z].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76.

[13]刘国良.中国工业史:古代卷[m].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14]刘献廷.广阳杂记[Z].北京:中华书局,1957.

[15]屈大均.广东新语[Z].北京:中华书局,1985.

[16]杨逸农.台湾甘蔗糖业面面观[m].台湾华冈出版,1974.

[17]覃延欢.论明清时代广西农产品的商品化[a].叶显恩.清代区域社会经济研究[C].中华书局,1992.

[18]周正庆.明清时期我国蔗糖外销的流向[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2).

[19]周正庆.试述清人饮食用糖的特点[a].明清人口婚姻家族史论[C].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

[20]周正庆.明清时期医学用糖的演变其原因初探[a].明清史论丛,2002,(4).

[1]周正庆:《明清时期我国蔗糖外销的流向》,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2]季羡林:《中华蔗糖史》,第530页。

[3]周正庆:《试述清人饮食用糖的特点》,载《明清人口婚姻家族史论》论文集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年。

初中生科技论文篇10

一、课程标准指导理念的比较

我国《初中科学课标》提出了核心理念: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并罗列了五大基本理念,分别是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发展、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科学的本质、体现科学探究的精神、反映当代科学成果。美国《科学教育框架》中提出了六大指导理念,分别是儿童是天生的调查者、专注于核心概念和实践、对科学的理解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科学和工程都需要实践、联系学生的兴趣和经验、提倡平等。

从篇幅来看,《初中科学课标》对这一部分的介绍仅仅占了两页,每一条理念的论述非常简短;《科学教育框架》在这一部分的介绍用了将近六页的篇幅。从内容上看,两者在要求科学课程要面向所有学生,以学生为本,遵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及坚持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等方面同样持肯定的态度,但是《初中科学课标》中对每一条理念的论述仅仅是从较为宽泛、概括性的角度进行了介绍,并且每一条理念的提出没有强调证据的支持,不免给人一种笼统、空洞、类似喊口号的感觉,不利于读者对其中真正内涵的理解。《科学教育框架》是根据已有的研究作为证据支持而提出指导理念,这些研究包括了《美国实验报告》(调查了实验在高中科学教学中的作用)、《在非正式环境中学习科学》(研究了校外科学学习的作用)、《国家科学评价系统》(研究了大量的科学学习评价)、《K-12年级教育中的工程教育》(关注了在K-12年级要向学生介绍的有关工程的知识和技能)[1],等等。在每一条指导理念的论述中均体现了有理有据的特点。

二、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比较

1.课程目标

(1)课程总体目标。《初中科学课标》中提到科学课程的宗旨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体来说有三点:①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整体认识和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②发展学生在科学探究,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等方面的认识和能力;③使学生逐步形成用科学的知识、方法和态度解决个人与社会问题的意识,保护自然的意识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2]由此看来,我国所提出的总体目标中所涉及的学生将要学习的范围较宽,尽可能涵盖科学素养的所有方面,稍显得空泛,不够具体。

《科学教育框架》也提到了新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到12年级之后,所有的学生都能感受科学的美好与奇妙;拥有丰富的科学与工程方面的知识,能够参与有关的公共事务的讨论;针对生活中的一些有关科学与工程的信息做一个明智的消费者;在校外生活中仍有能力继续学习科学;具备从事自己的事业(包含但是不仅限于科学、工程与技术)所需的技能。总体看来美国新课程标准仅仅是围绕了科学与工程两个方面做了描述,强调了实践和技能的掌握,目标具体而明确。同时还反映了课程标准希望改善美国国家目前科学课程中的一些弊病:只重视学的“宽度”而忽略了学的“深度”,没有给学生提供参与科学与工程实践的机会,等等。

(2)具体目标。《初中科学课标》对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四个方面分别提出了不同的目标,同时针对每一学科领域的每一个主题内容设计了详细的课程内容和活动建议,但是没有指明适用于哪一个年级或哪一个年段,显得比较笼统,很难作为实际操作的指标。《科学教育框架》以2年级、5年级、8年级、12年级区分年段,有依据地分别对“概念”和“实践”的学习目标按年段进行了划分,详见表1。

不论是“概念”还是“实践”的学习进程,都展现了一个螺旋式上升的模型,从简单到综合,从生活化到学科化,从朴素到科学,从宏观到微观。目标之间衔接贯通,同时也更具体,可操作性更强。

2.课程内容

从《初中科学课标》的课程内容来看,与三维目标相对应:知识与技能(科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和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科学教育框架》所设定的课程内容可以归为两类:实践(科学与工程实践)和概念(交叉概念,学科核心概念)。

(1)“科学探究”与“实践”。在《初中科学课标》中将“科学探究”定义为:学生经历与科学家相似的探究过程,为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学习和掌握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以科学探究的实践来实现“做科学”,以此真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教育框架》则使用了“实践”这一概念,既包含了“科学探究的实践”,也包含了“工程设计的实践”。科学探究的实践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是如何发展的,提供机会让学生了解用来调查、建立模型、解释世界的多种方式;工程设计的实践让学生了解工程师的工作,以及工程和科学之间的联系。这样加深了学生对学科概念的理解,使得学生所学的科学知识更有现实意义,赋予了“做科学”更丰富的含义。[3]除此之外,“科学探究”与“实践”在具体环节上也有所不同,详见表2。

(2)“知识技能”与“核心概念”。《初中科学课标》与《科学教育框架》中设计的学科领域有相同之处,都包含了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科学教育框架》中还增加了“工程技术和科学的应用”,这也是与“科学与工程实践”相呼应的。《科学教育框架》中“核心概念”的设计是基于美国科学教育研究者对于“学科核心概念”的进展研究和对于学生学习科学的认知发展研究上的。[4]与之相比,我国《初中科学课标》中对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内容和要求的确定似乎缺少了一些证据支持。

(3)“课程整合”与“交叉概念”。《初中科学课标》提出为了使学生能够从整体上认识自然和理解科学以提高科学素养,强调科学课程的整合。首先是力图超越学科界限,保留带有结构性的基本内容,注重不同学科领域知识与技能之间的融通与链接。其次是将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过程、方法与能力进行结合与渗透。整合科学课程的途径有:在教学方面可以使用统一的科学概念和原理,注重不同学科领域知识与技能之间的融通,强调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组织科学探究活动等;在课程内容设计方面,通过专题的设计采取多种整合方式,可以从不同领域探讨同一对象,也可以保持一定的学科逻辑结构并与其他相关学科内容相联系。

《科学教育框架》中提出了“交叉概念”,其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将各学科知识和实践联系整合起来,形成一致的、科学的世界观。根据在科学和工程中的重要作用罗列出了七种主要的“交叉概念”:模式,因果关系,规模、比例和数量,系统和系统模型,能量和物质,结构和功能,稳定和改变。下面用“生命科学”中的一个例子来说明交叉概念与学科核心概念及实践在课程中的体现,详见表3。

三、实施建议的比较

我国《初中科学课标》依次从教学、评价、教材编写和资源开发与利用几个方面提出了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美国《科学教育框架》中实施建议则分为五大部分,整合三个维度(学科核心概念、交叉概念和实践),从课程、教学指导、教师发展、评价等方面实施,科学和工程教育里的平等和多样化,对课程标准完善者的指导,展望未来。两个标准在这一部分有相同的地方,例如,在教学中强调课程内容的整合,强调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不同的地方在于:第一,《科学教育框架》中每一部分的“实施建议”均附有大量的参考文献,有证据可循。第二,《科学教育框架》在“实施建议”部分再次使用了大篇幅强调了教育平等,而在《初中科学课标》中仅仅在“课程目标”中有所提及。第三,《科学教育框架》中对教师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实施建议,而在《初中科学课标》中没有提及。第四,《科学教育框架》中提出,课程、教学、教师发展和评价是科学教育过程中的四大关键因素,并强调四者的连贯性,包括了横向连贯、纵向连贯和发展性连贯。横向连贯,即向课程标准看齐,拥有相同的目标,共同发挥作用;纵向连贯,即各级(课堂、学校、地区、州和国家)对科学教育的目标有共同的理解,对评价的方法和意图也一致同意;发展性连贯,即对于不同年级重点教授哪些概念以及如何提高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力有着共同的观点。而《初中科学课标》中没有强调这其中的连贯性。

四、启示

1.重视相关研究证据的支持,提高科学课程标准的实证性

课程标准应当建立在大量相关研究结论和证据的基础上,这样才能经受住理论和实践的检验。[5]从美国《科学教育框架》中的每一部分所附的参考文献的篇幅就可以看出其实证性。相比而言,我国《初中科学课标》显得缺乏实证性。

2.着力课程目标的细化和具体化

与美国《科学教育框架》相比,我国《初中科学课标》在目标的制定上显得较为笼统和宽泛,可操作性不强,同时对某一年级或某个年段没有设定具体的标准,这必然会影响到教材的编写、教师的教学、评价等过程。

3.工程、技术与科学教育相结合

科学、工程、技术本身就是相互联系的,而且国家实力竞争也越来越倚靠科学、工程、技术之间的联系。[6]美国已经有Stem项目,科学教育中逐渐重视工程学和技术教育。《科学教育框架》中提到,工程和技术作为科学应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检测他们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并将其应用到实际问题的环境,有助于他们对于科学知识的掌握,增强兴趣,了解科学、工程和技术之间的关联。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上海,200234)

参考文献:

[1][4]王磊,黄鸣春,刘恩山.对美国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的前瞻性分析――基于2011年美国《科学教育的框架》和1996年《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的对比[J].全球教育展望,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