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小学科学多媒体论文十篇小学科学多媒体论文十篇

小学科学多媒体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8:25:37

小学科学多媒体论文篇1

变抽象的说教为形象的演示是多媒体教学的最主要特色。制作美术课件必须从教材本身入手,认真分析、研究教材,找准教学的突破口及重点和难点所在,并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制作课件。如我们在进行《绘画中的构图》一课的教学时,教师若能利用多媒体设计一个在一幅画上演示所绘物象在不同位置、不同大小时的不同视觉效果的课件的话,那么教学效果将会同没有课件演示的效果形成极大的反差。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可以把一些抽象的事物如思维过程形象化,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另在进行《自己的漫画像》一课的教学时,要求学生理解漫画的漫化过程,及由真实的人物艺术处理为漫画人物的过程。如果能在制作课件前,先收集一些学生和自己的照片,然后在adobephot0Shop、photolmpact下通行色彩高反差、拉伸、变形处理,把照片(真实人物)向漫画变化的过程用10-20张形象略有变化的图片表现出来,按教学的要求排序并制作一个片头,再任photoimpactaibum下播放。教学时让学生观察真实的形象逐步向漫画过渡,配放一些动画效果,这样孩子们会被深深吸引,他们的积极性会被充分调动,教学的目的在非常愉悦的气氛中将得以实现,教学效果非常好。相反在同年级的另一个班中采用传统的教学法,则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较差。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教师更容易营造美的气氛,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欣赏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小学美术课本中除专门的欣赏课外,在每一课的教学中都有供学生欣赏的内容,如果能用与作品内容有关的影视作品制作成vcD格式的文件,配上适当的音乐和解说词,这样就会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如在欣赏《狼牙山五壮士》一画时,如能先播放配有解说的《狼牙山五壮士》电影片段,画面上,五位英雄在和敌人战斗到弹尽粮绝后,毅然跳下山崖。之后再出示绘画作品,学生就会较容易理解画面的悲壮以及人物的伟大。电脑展示的画面十分丰富(有160多万种色彩),有动画效果,有故事情节,有优美的音乐,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使美术课真正做到寓教于美,美中育人。这些实例告诉我们电脑多媒体技术给教学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但我们现在将多媒体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的第一阶段基本上都是封闭的、以个别化学习和讲授为主。而要进入第二阶段,那么我们的教学观念、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教师的角色等都要发生较大的变化。我们应该日益重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学设计要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资源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整个教学对资源应该是开放的,在学习某一学科内的知识时可以获得许多其他学科的知识,在占有丰富资源的基础上完成各种能力的培养.学生应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组织者。按照对学生能力由高到低的培养顺序,着重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信息的加工能力、协作能力以及探索和创新能力。信息社会需要有信息能力的新型人才,而信息能力就是指获取、分析和加工信息的能力。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资源可以说是浩如烟海,如何在广袤的信息海洋中快速准确地找到自己所需的资源,如何迅速地判断资源的价值并对其进行取舍,如何合理地将资源重新组合为己所用,都关系到教师教学的成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就是要突破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用各种相关资源丰富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教学,来极大扩充教学知识量。那么作为教师如何利用计算机为自己构建方便和有利于课件制作的多媒体素材库呢?其实只需我们平时留心和积累,注意对多媒体素材的收集与制作,即对文本、图像、动画、声音以及视频影像等各种类型的多媒体素材的收集准备与制作,就可以自己构建一个对制作本科教学课件方便而有效的素材库。我们的素材库构建可通过如下途径来实现:

1.文本的准备

多媒体素材库中的文本主要用于呈现标题、按钮名称、菜单名称以及教学内容等,它是素材库的主要组成部分,并主要采用以下两种形式:

(1)普通文本。直接在系统创作环境中输入文本内容,或是通过外部文本编辑软件(如wpS、woRD等)制作文本文件或Richtext格式的文件(Rte格式),利用基本开发工具(如VisualBasic)中的函数读取到呈现区域。这两种方法的用途不同,在创作环境中输入的文本文件主要用于文本量不大,且没有特殊要求的场合。如果需要大量的文本输入,且文本的显示需要一定条件的控制,此时应考虑在外部制作外部文件或Rte文件。

(2)图形文本。图形文件是相对于应用程序运行时,操纵者所看到的文本内容而言的。

从严格意义上讲,这种类型的文件实际上应归属于图形类,称之为图形文本。图形文本的素材量比较大,但又有自己的优势,可以对图形文本进行特殊效果处理,如透明字、立体字、渐变字等。图形文本既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又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多媒体素材库中的图形文本可以在画笔或photoshop5.0等图形软件中制作。

2.图像的准备

多媒体素材库中的图像主要用于背景、插图、图形交互区以及图形按钮等处,它可以

通过下列途径实现:(1)利用图像素材库中的图像。多媒体素材库中的背景图像、按钮图形以及光标图形等,可从素材库中选择。图像素材库中提供大量的图像资料,一般存储于硬盘或CD-Rom光盘中。我们从中可以挑选出适合多媒体素材库使用的许多图像。(2)利用扫描仪输入图像。扫描仪的功能可以将外部绘制的图形、照片以及印刷图片等数字化后输入计算机。多媒体素材库中的教学内容的有关插图就是通过这种方法获取的。(3)利用绘图软件制作。利用windows的画笔(paintbrush)或专业绘图软件painter、CorelDraw等在计算机中直接绘制多媒体教学软件中的简单笔画。(4)利用屏幕捕捉的方法获取图像。对一些图标、按钮图形等素材,一般采用专门的应用程序(如piazzus)来捕捉屏幕获得。(5)利用图像合成的方法获取图像。图像合成是指在图像处理软件中,将多幅图像中的一部分或几部分取出来,重新组合成一幅图像。多媒体素材库中图像合成可在photoshop、photoStyle等图像软件中进行。(6)利用图形制作软件生成图像。在多媒

体素材库中可以选用专业动画制作软件3Dstudiomax来制作立体字与模拟物体等。3.动画的准备

动画是对事物运动、变化过程的模拟。多媒体素材库中的动画既有二维的、又有三维的。因此,动画制作的种类可分为:(1)二维动画制作。利用animatorpro和Director两个软件工具实现。animatorpro是一种专业动画制作工具,可以生成传统动画、位图动画、胶片动画、变形动画、文字动画与色彩动画等。Director虽然是一种多媒体著作工具,但是由于在Director中制作的产品可以生成动画文件,如mmm、aVi格式等,而且Director本身具有较强的动画制作能力。因此,可以利用Director制作二维动画。(2)三维动画制作。三维动画与二维动画相比,除具有二维动画X-Y平面的特性外,还增加了深度维,通过材质处理,产生运动物体的纹理感,在灯光与摄象机的作用下,运动效果非常逼真。多媒体素材库中的三维动画是在3Dstudiomax制作的。3Dstudiomax制作动画的功能非常强,着色输出的速度比较快,而且最终的动画文件,除具有对运动过程的描述外,还集成了声音要素,增强了动画的表现效果。除此之外,我们也可以直接用程序设计语言来编写动画程序。

4.音频的制作

多媒体素材库的声音种类包括声音、音乐与效果声。声音指朗读示范音与解说,音乐指背景音乐与主体音乐,效果声用于按键等.音频的制作要有硬件,即音频卡的支持,我们可以选用Creative公司的SB16声霸卡,音频制作与处理软件选用Creative附送的waveStudio2.0,通过以下的途径制作多媒体素材库的音频(1)声音。首先把普通话录在金属磁带上,然后通过录音卡座将音频信号输入到计算机中,将音频信号数字化后做进一步处理。(2)音乐。选用CD播放机或录音卡座将音频信号输入计算机后进行数字化。(3)效果声。选用保存与硬盘或CD-Rom音效库中的内容。

5.视频影象的制作

在多媒体素材库中,对视频影象的处理可以采用硬件压缩与软件回放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将视频源图象用视频卡进行采集,然后选择相应的压缩标准存储.视频卡可以选用Creative公司的Rt300视霸卡,压缩标准采用intel公司的indeovideointeractive.视频压缩与处理软件选用premiere、VideoStudio、VideoForwindows等软件。

另外,在一些电子出版物中有很多优秀的多媒体素材,平时应注意收集和整理,这也是提高制作速度与多媒体素材库质量的有效途径。以上我们所说的都是素材的采集,接下来我们就要整理素材和进行素材编辑,这样在制作课件时将这些素材输出,就能又快又好地制作出精美的课件。

小学科学多媒体论文篇2

关键词:多媒体栏目;数字阅读;学术期刊

随着多媒体技术日趋成熟,计算机存储以及网络传输能力越来越强大,期刊出版与动画、音频、视频等结合的条件逐渐成熟;同时,读者的阅读习惯悄然改变,数字阅读、碎片化、浅阅读成为国际出版的流行趋势[1-2]。2006年创刊的《JournalofVisulizedexperiments》(JoVe)是第一份同行评议的视频出版期刊[3-4]。此外,国际知名学术期刊《Science》《nature》《Cell》,以及计算机学科的《ieeeontransactionsonVisualizationandComputerGraphics》《ComputerVisionandimageUnderstanding》等相继开辟了多媒体栏目。包含音频、视频、动画在内的多种媒体形式和传统文本融为一体,提升期刊直观性、可读性和可靠性,满足现代作者的阅读需求。目前我国在多媒体出版方面还比较薄弱[3-4]。其原因主要是视频栏目对软硬件、存储、平台展示以及制作专业人才等出版的各个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5-7],同时对学科领域是否适合展示也有较强的依赖性;因此,开辟视频栏目,甚至打造优秀的视频期刊需要较高的投入和条件。但是,科技期刊面临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机会稍纵即逝,传统出版物应积极应对,与时俱进。本文着力呈现多媒体文章设计、制作、同行评议和出版的过程,总结多媒体文章出版的通用解决方案,总结栏目优势、出版条件、平台支撑等,并以《ScienceChinainformationSciencs》(《SCiS》)创办的moop栏目(multimediaopenonlinepaper,多媒体在线开放文章)为例总结实践操作及效果。

1多媒体栏目出版模式介绍

1.1栏目定义

对于学术期刊,多媒体栏目是指在传统科技论文基础上应用多媒体技术,通过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对常规文章内容进行扩展,旨在为广大读者直观展示和讲解科学实验的过程和结果、研究过程等内容,也可包括讲座、人物访谈等内容,生动报道学科领域的科技进展,以丰富期刊内容。

1.2与常规科技论文出版模式的对比

与常规科技论文不同,多媒体栏目在出版时除了常规文字内容外,一般还需要包括演示视频、讲解视频等多媒体文件。常规文字内容在出版时同时以纸质期刊和网站上的数字文件2种形式存在,多媒体文件则以电子附件的形式,或加载在pDF文件中,在网站上展示[8]。此外,由于多媒体栏目内容的不同,编辑在前期的约稿、评审,稿件录用后的加工、审读,以及最终正式出版上线的各个阶段的工作内容和要求也有所不同。它通常需要编辑付出更多的精力与沟通成本。在约稿阶段,编辑需要向作者清楚介绍栏目特点和要求,指导作者按照栏目特定要求准备文章内容。在稿件评审阶段,编辑需要及时向评审专家介绍期刊多媒体栏目的特点、与常规文章不同的评审要求等重要信息。在加工、审读阶段,编辑需要按出版体例要求对多媒体内容加工,压缩、调整视频格式,添加版权信息水印等。在正式上线出版阶段,编辑还要注意常规文字内容与多媒体电子附件的关联,避免遗漏上线文件。具体对比见表1。

2多媒体栏目优势分析

与常规论文相比,多媒体栏目在动态展示科研成果、增加文章内容可信度、满足当前读者多样化需求和扩大成果宣传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9-11]。

2.1动态展示研究过程和结果

单一的文字描述为静态的,它虽然能够向读者详细地介绍科学研究的背景、目的、方法和结论,阐明问题的分析、解决过程,但却很难向读者直观展示实验的结果。多媒体栏目文章可以打破常规科技论文只能依赖文字描述、数据图表等方式描述实验结果的限制,通过视频、动画等方式动态展示研究的过程和结果,这对提升科技论文的可读性和增强对读者的吸引力非常有帮助。

2.2增强文章内容可信度

某些学科领域,动态的视频演示效果可以直观地向读者展示科学实验的过程、方法、现象和结果,其易检验、易复用的特点,能有效保证刊载信息的准确性、权威性和严谨性,它是对科研成果最直接的证明,从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文章内容的可信度。

2.3快速评审,保护作者首发权

多媒体文件的加入,增强了文章内容的可信度,同时,降低了评审的难度。评审专家通过视频即可直观地看到实验过程、方法和结果,可快速判断文章的创新点和其真实可靠性;因此可以有效缩短评审时间,使得文章能更快地与读者见面,保护作者的首发权。例如,本刊在出版国内首款类脑芯片“达尔文”的文章时,由于该成果创新点在视频中显而易见,文章于2015年12月4日提交,12月14日即评审完毕,仅用短短10d。文章于同年12月16日上线出版,有力地保护了作者的首发权。

2.4满足现代读者内容选择多样化需求

随着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日常在网络和手机终端的信息需求已经由文字、语音需求转变为包含音、视频等多媒体信息的多样化需求。学术期刊的发展也应该顺应时代的变化,在常规文章的基础上,增加多媒体内容以顺应读者的需求变化。

2.5扩大科技成果的宣传效果

视频、动画等多媒体信息相较于单一、枯燥的学术论文,具有更广泛的受众群体和更多样化的宣传途径,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科研成果快速传播。未来可建社区,增强读者参与度,无论对于作者还是期刊,都是快速提升自我影响力的良好途径。

3多媒体栏目设计和实施条件

多媒体栏目文章不同于常规文章,需要具备可展示的可视化素材,需要投、审稿等系统和平台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对期刊编辑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1可视化素材

多媒体栏目可包含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类型的媒体文件;因此,期刊编辑在创办栏目前期,就应该考虑学科特点和限制,有针对性地组织多媒体栏目文章。一般来说,以下3个方面的内容可以考虑作为多媒体展示内容。1)实验成果演示。对于一些学科,读者非常关心实验的过程、方法、现象、结果,而演示视频,是最直观、便捷的呈现方式,最能在各种视频中吸引读者目光的是实验过程或结果展示。例如临床医学中的手术视频;又如计算机学科中的虚拟/增强现实、图形/图像处理、交互控制、无人驾驶等学科方向,其本身应用层就有实验结果视频,展示度非常好。这些学科是多媒体栏目最适合的选题方向。文章文字内容只需重点阐明研究思想、算法分析等,在多媒体附件中展现实验演示结果,使研究成果一目了然。2)研究过程讲解。一些学科,其实验环境、流程对于实验的成败至关重要,例如生命科学、材料化学的部分分支学科,作者的实验记录环节尤为重要。这些学科也是多媒体栏目合适的选题方向。文章的内容可以减少,实验重要环节的展示能大大提高内容的可信度,并可让读者易于模仿、复现实验结果。3)动画介绍成果。针对一些没有实验演示视频,实验流程又是常规操作,不便于展示的学科,可以考虑根据论文内容制作动画介绍文章观点或成果。这种方式也可以帮助读者比较直观、快速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并且动画兼具趣味性,对年轻读者很有吸引力。综上,可视化内容的选取非常重要,是否能为文字文章增色,以及涉及学科是否适合产出实验视频等都需要综合考量。

3.2平台支撑

期刊在创办此类多媒体栏目的初期,首先需要调研投审稿系统、门户网站等平台对视频等多媒体文件的支持程度,平台是否具备传输、播放多媒体视频文件的条件。当然,也可以放在一些第三方网站,例如腾讯、wetransfer等[9]。当前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这一条件还是比较容易达到的。编辑要在审稿系统中提前设定好栏目选项、文件支持的格式、大小限制等,使得作者和评审专家能够轻易区分此类栏目与常规栏目。投稿初期,编辑就要认真审查作者提交的视频内容与文章的契合度,视频文件的质量等技术标准是否达到栏目设定要求,以便稿件评审时,评审专家能方便地查看文章附带的多媒体电子附件,以辅助理解文章。此外,还要考虑门户网站对视频等多媒体文件的支持。所有视频文件都要和正式论文一样,拥有永久的访问链接地址。对于多媒体栏目文章,网站界面的展示也应该有别于常规科技论文,除了题名、作者、单位、摘要、图表、全文下载链接等重要信息外,还在网页上嵌入流媒体播放器,支持视频等多媒体文件在不同终端(pC、paD、手机等)的展示。针对终端显示界面大小的不同,有时候还需要专门设计针对移动终端系统的显示界面。

3.3编辑的沟通能力

多媒体文章在制作过程中比传统文章要复杂许多,除了要准备文字内容外,还需要作者额外准备多媒体文档;因此,一般来说,即使学科领域适合提供多媒体素材,一般作者也不愿意把额外的精力花在录制和编写多媒体材料上。此时,编辑的沟通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具体表现如下。1)启发作者撰写多媒体文章,清晰、准确地为作者描述需要展现的多媒体文件是何种内容、以何种方式达到何种效果,才能与文字内容匹配。2)了解作者的需求,根据其需求,为作者耐心、细致地讲解多媒体文章的优势,例如快审快发、可以提高文章的影响力等。3)提供必要帮助,在作者制作多媒体文件过程中,要经常保持与作者的沟通,在技术细节、音视频编排、讲解等方面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使得作者能够顺利地撰写完成多媒体文章。

3.4多媒体加工能力

尽管在投稿初期,编辑可以向作者限定多媒体栏目的投稿要求,但作者最终提交的视频等文件质量仍参差不齐;因此,编辑也需要具备一定的多媒体加工能力。这主要体现在加工后的视频等文件需要符合常规技术标准,在内容上要保证完整性,此外为便于读者观看还要做好注解等工作。1)符合技术标准。不同格式的视频文件在大小容量上差异较大,考虑期刊投、审稿平台和网站的传输能力、存储能力,以及期刊评审人是否能顺利下载的多种因素,视频文件首先应该满足文件大小符合容量限制。其次,视频图像的清晰度也需要达到一定的标准。虽然一些实验成果或研究过程的展示,对视频清晰度要求不是很高,但粗制滥造的视频会使读者失去阅读兴趣。视频内容清晰、文件容量小、便于下载和播放是对多媒体视频附件的基本技术要求。2)内容布局合理。视频的长短和内容分布很重要。据研究,读者最想在视频的第5秒前看到重要内容[12];因此编辑需要指导作者将重要内容及早展现,但是在展现之前,又须有必要的说明,使得读者能尽快理解视频将要展现的内容。其次,视频展示时间不宜过长,要在30~60s内快速展示重点和精华,过于冗长的视频容易让读者中途放弃。3)注解完备。单一的视频图像展示有时候也不足以让读者一目了然,作者可以在视频上增加语音解说、文字注解等信息帮助读者理解视频内容。其次,视频还需要显示与哪篇文章关联,因此在视频的首帧或末尾可加文章引用信息和下载链接等(链接地址应永久不变)。最后,为了说明是由期刊出版的,可加期刊的Logo、版权相关信息,以方便其他媒体转载,标明出处,这可以通过添加视频水印的方式实现。

4多媒体栏目出版实践

4.1栏目创办

《SCiS》是一种以计算机、自动控制、通信与信息器件4大学科为主的综合性学术期刊,编辑部自2016年开始着手创办多媒体栏目moop。编辑部在本刊所涉及的自动化控制、图形/图像、虚拟现实、交互技术等多个学科中发展moop栏目文章。通过近3年的实践,编辑部在多媒体栏目特点、实践条件等方面总结了一些实践经验,并提出了一个相对通用的应用框架。框架包括以下4个部分。1)栏目定义,明确栏目名称及涉及内容。要特别注意结合学科特点。在本刊所涉及的学科领域中,无人机、仿生机器人、自动化控制、交互技术、虚拟现实、图形/图像等学科,能够提供高质量的、与文章内容密切相关的实验视频,满足多媒体栏目开展的先决条件。如图1所展示的视频内容,实验视频与科学数据就结合得非常紧密,视频中飞机不断变换飞行姿态,左侧数据栏也随之变化,使得读者很容易抓到作者的创新点,满足读者快速阅读、趣味阅读等多方面的要求。2)栏目形式设计,明确多媒体文章格式。相关文章的展现形式,例如是文章加附件形式,还是视频插入pDF形式等。3)栏目评审标准。制订对多媒体内容的审查,报告文字与视频的匹配度、对文字内容的支撑力度及实验视频可信性、完整性等的统一标准。4)栏目展示平台。多媒体文件的存贮、读取、展示平台。《SCiS》的门户网站平台为moop栏目文章设计了多媒体电子附件(包括实验演示视频、论文讲解视频、ppt等文件)展示区域,如图2所示。

4.2学术影响

在提高期刊学术影响力方面,moop栏目文章也很有优势,但注意要持续刊登,且具备一定出版规模,即首先能让读者注意到有这个栏目。webofScience的数据显示,从2016年创办该栏目到2018年,发表的文章篇均引用率达到3.114,高于本刊影响因子2.731。4.3宣传效果编辑部针对录用或正式出版的moop栏目文章,在期刊微信公众号、杂志社微信公众号、科学网、eu-rekalert、Youtube等社交平台上加以展示和宣传。实践发现moop栏目文章具有优秀的宣传效果。以国外的eurekalert和Youtube为例,没有熟悉的作者、专家帮助转载,可以比较客观地反映情况。由于本刊文章相对“学术”,大部分moop栏目文章,阅读量仅几百次,但部分特别突出的成果可以在Youtube上,达到近4000次观看量(图3);eurekalert更加专业,例如,前文所提到的2015年出版的“达尔文”芯片的文章,当年的点击量即达到1万3482次(图4)。如果这些文章只有文字,很难想象在短时间内,能有如此大的阅读量。

5结束语

小学科学多媒体论文篇3

关键词小学科学多媒体技术意义分析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新课程改革推动了小学科学课程的发展,对小学科学课程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改变传统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能够实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目标。多媒体技术对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多媒体技术能够激发学生思维

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一些较为抽象的知识,往往无从下手。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加以解决。多媒体技术集图文影音于一身,能够将抽象难懂的知识转变得浅显易懂,这样能够使原本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讲解变得更加直观有趣,学生能够比较容易地理解教学内容中的难点,这种教学方法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在讲解“卵石是怎样形成的”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列举出三张鹅卵石的图片,鹅卵石分别处于河流的上、中、下游位置。要能够让学生发现三张图片中鹅卵石的不同特征,让学生了解鹅卵石采集地周边的环境,要能够让学生对鹅卵石有基本认识。之后,可以提供图片或视频,将鹅卵石的形成过程展示出来。岩石因为风化会发生破裂,受风雨的击打会摔下来变成碎块,然后在洪水的冲击下会移动到河中。然后因为河水的不断冲刷、石块之间也会不断摩擦,在这种情况下,有棱角的岩石就会逐步变成光滑的鹅卵石。接着,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学生在观看图片或视频之后,就会加深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能够得以提高。

2多媒体技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才能够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能够将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的信息呈现出来,这种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信息呈现方式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尽快投入到科学实验教学中。例如在讲解“火山”这篇课文时,存在的难点较多。因为火山的形成是由地球内部的运动引起的,这就使得火山的形成过程难以观察。教师可以在自己收集资料的同时,安排学生收集有关火山的图片与资料,之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图片与视频功能,将火山喷发的过程展示出来,这样就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火山喷发的场景,教师可以再加以解释说明,让学生了解火山的形成。应用多媒体技术能够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

3多媒体技术能够降低教学难度

多媒体技术可以通过音频、图片、动画、视频等途径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的视听效果,能够降低教学的难度,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小学科学实验课程中,经常有一些知识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学生很难掌握这部分知识。教师要能够适当地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制作教学课件,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与信息的归纳能力。例如在讲解“四季成因”这篇课文时,教师仅仅通过地球仪的演示,是无法让学生理解地球的公转与自转的规律的。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通过动画演示的形式来进行演示。在演示地球公转时,可以先通过动画展示地球与太阳,然后通过太阳照射的高度不同来讲解造成四季变化的原因。学生可以根据动画来思考四季变化的原因,对四季的变化现象进行推理。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提出问题,例如为什么赤道附近没有四季变化的现象?为什么南极与北极没有四季变化?学生可以就这些问题进行讨论,最后教师要能够进行课件演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降低教学难度,能够提高教学效率。

4多媒体技术能够缩短实验周期

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活动中,有的课文中的实验周期很长,需要观察很长时间才能够得到观察结果,有的实验需要观察几周,有的更长,甚至一个多月。这就导致教师很难在一个课时内完成教学实验,这就会影响教学效率、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用多媒体技术就能够简单地解决这个问题。例如在做种子发芽的实验、月亮的盈亏观察实验中,都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这方面的视频或者图片展示出来,让学生了解这一变化过程,这样既让学生观察到了实验过程,又让学生得到了实验结果,可以缩短实验操作时间,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

5多媒体技术能够规范实验操作

在小学科学实验课程中,有一些实验操作对于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如果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操作失误,不仅会导致实验失败,还会损坏实验仪器,甚至会带来一些具有危险性的后果,从而给学生带来心理阴影,学生会丧失做实验的兴趣,这就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在这种状况下,教师要能够学会利用多媒体技术来进行模拟实验。教师可以通过视频的播放,给学生营造一种逼真的实验环境,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讲解“热传递”这个实验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看热传递实验的视频演示,让学生仔细观察酒精灯的正确使用方法,教师要能够加以解释说明,强调实验的注意事项。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步骤。在多媒体模拟实验演示完毕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将具体的实验步骤与实验注意事项复述一遍,提出一些具体问题让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学生在利用酒精灯加热试管的时候,要仔细观察试管中水的沸腾情况,并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这种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教学方法中的弊端,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只要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使用这种方法,就能够进一步强化教学内容中的难度与重点,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都能够进一步得到提升,能够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综上所述,多媒体技术是一种先进的教学辅助工具,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活动中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有效地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与学习兴趣,能够降低实验教学的难度,能够缩短实验周期,能够规范实验操作活动。多媒体技术对于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积极作用远远不止这些,教师要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对多媒体技术的重视,充分发现并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并将其应用到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活动中来,进一步促进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的提升,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推动小学科学教学活动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兆祥.小学科学实验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策略.江苏教育报,2012.4.

小学科学多媒体论文篇4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实验教学趣味性多媒体手段

一、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趣味性的重要意义

在目前的小学科学课程的开展中,实验教学已经成为了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实验教学,老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小学科学知识有直观的认识,可以有效拓展学生的思路。从当前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情况来看,老师已经对实验教学引起了足够的重视,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利用了多种手段来提高实验教学的趣味性,其目的和意义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趣味性,可以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课程内容

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趣味性,对小学科学的教学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不但可以开阔学生视野,还可以为学生学习小学科学做出有益的指导。

(二)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趣味性,可以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学习过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该学科的成绩。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也是如此,所以,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趣味性具有重要意义。

(三)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趣味性,对提高小学科学整体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趣味性,小学科学教学工作得到了有效开展,整体教学水平也随之提高,对小学科学整体教学是一个有利的促进。

二、如何利用多媒体手段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趣味性

从目前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情况来看,多媒体手段能够极大的促进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开展,可以有效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趣味性。具体做法如下:

(一)利用多媒体的技术优势,模拟科学实验过程

多媒体的技术优势在于:图文并茂,易于被学生所接受,对于关键的科学实验过程,可以做到全程模拟。利用多媒体手段之后,科学实验省去了实际操作的麻烦,能够实现对关键的科学实验过程和科学实验效果进行模拟,使实验的趣味性大大加强,使实验结果一目了然。

(二)发挥多媒体的直观特点,为学生展现科学实验的最终效果

多媒体较传统的教学手段更加直观,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受到课堂时间的限制和实验经费的限制,在课堂上只能进行小规模的实验,甚至有些实验无法看到最终效果。利用了多媒体手段之后,学生可以看到更多的实验效果,实验教学的趣味性大大增加。

(三)利用多媒体内容的丰富性,增加学生了解科学实验的机会

利用多媒体手段,老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更多的实验实例给学生观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实验过程,并剖析实验原理,使学生了解科学实验的机会增多,对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是一个有利的促进。

三、多媒体手段对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促进作用分析

基于多媒体手段的诸多优点,多媒体手段对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多媒体手段提高了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实效性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重点是要有实效性,要让学生感受并理解科学现象,从而对科学学习产生兴趣。多媒体手段的突出作用就是提高了科学实验教学的实效性,能够更直观的展示出科学实验的结果,使学生更容易理解科学实验的全过程。

(二)多媒体手段拓宽了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知识面

多媒体手段有效模拟了多种科学实验场景,模拟了多种科学实验过程,展示了科学实验的结果,打破了课堂时间的局限,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够了解更多的科学实验知识,有效拓宽了小学生的科学知识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

(三)多媒体手段丰富了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内涵

多媒体手段是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原有教学手段的有益补充,为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趣味性作出了突出贡献,使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内涵得以丰富,使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取得了积极成果,所以,我们要重视多媒体手段的作用,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多加应用。

四、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介绍了多媒体手段对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趣味性的作用,分析了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趣味性的重要意义,并探讨了多媒体手段对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促进作用。为此,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一)要想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趣味性,就要探索新的教学手段

传统的教学手段对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趣味性作用十分有限,因此,我们必须探索新的教学手段来达到这一目标,多媒体手段就是我们探索出的行之有效的一种新教学手段。

(二)趣味性对于小学科学实验教学非常重要,我们必须在教学中坚持提高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而言,趣味性是第一位的,没有了趣味性,就失去了对学生的吸引力,所以我们必须不断提高实验教学的趣味性,做好教学创新工作。

(三)多媒体手段对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趣味性有重要作用,我们要将这一手段更多应用在小写科学教学中

在本文的讨论中,多媒体手段的积极作用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表现,我们不但要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有效利用,还要再其他教学领域对其进行有效利用。

参考文献:

小学科学多媒体论文篇5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藏语文;应用实践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科学技术也实现了快速发展,作为新式科技含量较高多媒体教学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喜爱,藏区属于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重点关注的地区,因此,加大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是众望所归,以下笔者浅谈一些在运用多媒体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和应用策略,望对各位同仁有所裨益。

一、在小学藏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存在的问题

1.多媒体教学技术的使用能力有限。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小学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的硬件能力和软件能力的不足,虽然近些年来,藏区的语文教师在整体素质上有所提高,但在新式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冲击下其教学能力的不足又充分的暴露了出来。在软件的应用方面,有些教师对于基础的办公软件:word、ppt、excel使用起来表现的相当困难,不会熟练运用这些办公软件制作教学课件。在硬件的使用方面,有的小学教师可能会表现出不会运用扫描仪、麦克风、音响等配套设备,而在教学中现学现卖显然有些慌张,难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2.应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开展教学的意识不足。很多藏区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意识上对多媒体教学设备不够重视,由于传统教学观念和藏区教学事业较为落后的原因,许多教师在思想上认为多媒体教学设备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并没有太大的帮助,应用与否可有可无。也正因如此,越是不用就越来越不会用,以至最后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对于多媒体教学技术形成了恐慌的心理,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小学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3.多媒体教学资源的严重匮乏。要想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实践,首先要确保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充实,原因是丰富的教学资源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小学语文教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但在实践中,教学资源的匮乏现象却成为了影响实际教学质量的绊脚石。在课程结构和教材内容发生变化的语文课程改革中,小学生需要大量的学习资源去丰富自己,以便适应新时代的潮流,但目前藏语作为一种少数民族用语,其使用的范围并不算广,因此,无论是在软件的设计还是藏文化信息的使用上都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二、在小学藏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实践策略

1.应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小学生学习质量的关键因素,在小学藏语教学中,教师要时刻注意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小学生认识到藏语文化的魅力。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多媒体技术的引入很好的实现了这一点,其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有很多凸出的优势。例如,教师在向学生讲解五年级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节课时,就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根据教材的故事情节制作出一个flash小动画短片,将地震中儿子被埋于废墟后父亲拼命挖掘的场面以动画的形式形象的展现在小学生的面前,通过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的引入,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提高了小学生学习藏语文的学习兴趣,实现了教质量的有效提高。

2.培养和提高教师多媒体教学思想。要想实现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藏语文教学中有效运用,就必须培养和提高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思想,让教师真正将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落实到位,形成会用多媒体、敢用多媒体、爱运用多媒体的良好教学风气,但在实践中,很多教师在观念中依然对于多媒体技术没有引起重视,针对这一点,学校可以开展培养教师多媒体教学思想的课题研讨活动,或者向语文教师讲述实施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让其在思想上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3.运用多媒体技术解决藏语文教学的难点。藏语文教学的难点主要体现在小学生对于一些语文教材中涉及的生活中不常见的概念难以理解,而教师又无法用更加形象的语言描绘出来,这时,多媒体教学技术便展现出了优势,例如,在学习鲸鱼、海底隧道、微生物等概念时,学生对于这些日常生活中从未见到的事物会表现的无所适从,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利于多媒体技术搜索相关图片或视频,给与学生最直观的展现有助于其理解。总而言之,在小学藏语文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技术以提高教学水平很有必要,但教学水平的提高并非一日即可实现的,还需要不断的对多媒体技术进行不断探索和总结,在总结中以递进式提高。

参考文献:

[1]陈嫱.浅谈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a].百川利康(北京)国际医学研究院.2014年教育探索与实践学术论文集[C].百川利康(北京)国际医学研究院,2014(01).

[2]灯孜志玛.浅谈小学藏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一)[C],2016(02).

小学科学多媒体论文篇6

一、新闻传播理论研究的新动向

就人文社会科学而言,一个学科如果没有一批学者认真关注纯理论的建构,就会被其他学科所轻视。本次研讨会的部分代表显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身体力行地围绕新闻传播的纯理论问题进行了很有价值的思考。这些思考可以分为两种:一是从新闻传播学科发展的角度,对一些基本的理论范畴、研究框架进行反思;二是从解读新闻传播思想史入手,并籍此阐述自己的理论构想。

在学科反思方面,令人关注的是一些学者从各自不同视角阐述了对传播学科发展的担忧。中国传媒大学陈卫星与江西师范大学项国雄在各自发言中均提到了传播教育、传播理论与现实脱节的问题,也都看到了传播学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研究范畴的混乱,他们都呼吁要在上述问题上取得共识,寻找出路。而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王怡红则在论文《争论能为人类交流做什么》中干脆提出了以“参与与共享”的内涵来重新界定传播,重新发展一套传播的话语与研究体系。作为对这些观点的响应,社科院新闻研究所姜飞在论文《跨文化传播研究对象初探》中反思了跨文化传播研究的纲要问题,强调了跨文化传播研究对象是以文化和传播为双焦点的文化他者。无独有偶,一些学者也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考察了新闻学的学科发展。湖州师范学院宋万林在论文《中国新闻学致命的弱点:实践与人学的双重无意识》中指出多数新闻学理论研究主要是在新闻学的或边缘徘徊,对新闻学的实践性和人学性关注不够,导致学科缺乏本体论。而与之相呼应,南京大学方延明在论文《新闻学理论与实践的学术品格》中强调新闻理论的学术品格是新闻正义、新闻自由和新闻真实。

在解读思想史方面,学者们不仅解读了具有个案性质的名家名作和名理论,也探讨了一些思想流派的谱系。前者可以说是百花齐放,其中较重要的文章有中国传媒大学蔡帼芬的论文《李普曼新闻思想再解读》、复旦大学殷晓蓉的论文《交流的失败:悲观?乐观》、上海大学郝亦民的《“第三者效果”研究的理论缺失与学术设想》、中国人民大学刘海龙的论文《传播游戏理论再思考》等,而后者可以说论证严密,如深圳大学何道宽的《继承与超越――媒介环境学的思想谱系》和南京大学夏文蓉的《发展传播学视野中的媒介理论变迁》。一切的思想史研究都是用来为当代思想做注脚的。蔡帼芬希望我们研究李普曼能够走出《舆论》一书的局限,殷晓蓉从《交流的无奈》中读出了彼德斯关于交流其实并不“无奈”的看法,刘海龙期待对传播游戏理论的再读解能对当下中国的传播现象尤其是网络恶搞带来一点启示,而夏文蓉则认为研究传媒与小康社会少不了发展传播学的介入。也许这些研究目前与经典文本的距离依然太近,但它们一定会是将来传播理论创新的垫脚石。

二、热点冷门均倍受关注

本次研讨会的多篇论文对新闻传播现实问题表示了高度关注,这显示了这一学科的活力。这其中既不乏“传媒与构建和谐社会”、“文化体制改革与媒介产业发展”、“新媒体传播及其管理”等热点问题,也包括一些素来少人关注的冷门问题。

“传媒与构建和谐社会”是当前传播学讨论的焦点课题,当然也是本次会议的热门选题。总地说来,学者们对于传媒的社会协调功能寄予厚望。中国传媒大学雷跃捷等在论文《大众传媒、政治沟通与社会和谐》中提出:大众传媒应从保障公民知情权和实施有效舆论监督两方面入手,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政治沟通。华中科技大学赵振宇在论文《加强舆论环境建设促进实现和谐社会》中提出: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加强舆论环境建设,保障公民依法有序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南京大学丁柏铨在论文《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大众传媒关系的历史考察》中,以历史的视角指出,只有允许大众传媒展开不同意见的讨论,传媒才能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有所作为。学者们对传媒的期望确实很有道理,但应当看到传媒只是建设社会和谐诸多因素中的一个因素,对其过度的强调未必有利于研究的冷静和深入。

“文化体制改革与媒介产业发展”问题的探讨也是当前媒介研究的热点问题。武汉大学刘友芝的论文《论我国统一的功能性传媒产业规制体制的建构》,复旦大学朱春阳的论文《新媒体经济:效率竞争、创新榜样与国际化示范》均从宏观层面高屋建瓴地分析着当代中国传媒的经营管理发展动向。而南京大学的丁和根则在论文《新中国传媒制度的建立与变迁》中,以历史为维度分析了中国传媒制度的发展与变革。这些在宏观理论上的空间偏向或时间偏向的倡导固然是可贵的,但南京师范大学方晓红等的论文《媒介资源拟合指数模型的建立及推导》以及中央财经大学谭云明的论文《试论我国报刊退出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也有自身独特的现实意义。尽管他们的观点尚不成熟,但新颖的切入点激发了许多共鸣,自然也就成为会议讨论的热点。

对于新媒体的热情一直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各种新闻传播研讨会的共同特征,与以往研讨会不同的是,本次研究会的新媒体研究除了强调新技术的未来外,更多强调的是对新技术的人文关怀。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吴玉兰对记者博客的研究,南京大学王蕾对网络女红人的研究。有一些选题是很少有人关注的冷门,但反而引发了热烈讨论,如南京大学秦州对虚拟教堂的传播学研究。

说到研究的冷门,中国人民大学的方汉奇再次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典范。他的论文《转变思维方式办好海外媒体――对提高在美出版的中国媒体国际竞争力的探讨》选择的就是一个冷门话题。方先生以翔实的史料,分析了美国华文媒体的基本特征与受众结构,提出海外中国媒体可以采取新闻报道与媒体立场分离的原则,以中华文化认同为外延提高媒体的凝聚力,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冷”与“热”一样可以产生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三、研究方法多元化取向表现明显

可能是受到研究条件和截稿时间的限制,本次参会论文中极少有大规模定量研究的力作,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与会代表采用多元化的研究方法。方法的多元化是一个学科繁荣的重要标志,从某种意义上讲,本次会议如此多元的方法的交流与碰撞,再次让人对中国新闻传播学的学科发展寄予希望。说到研究方法,其中值得大书特书的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令人感到振奋的是,本次递交大会的论文,有多篇采取了人种志的田野研究方法,这在以往的学术研讨会中是不常见的。浙江大学吴飞的论文《少数民族社区居民的电视体验报告》、江西师范大学邱新有的论文《村民直选过程中的信息传播――洲村的田野调查报告》以及南京大学巢乃鹏的论文《互联网传播与中国西部乡村社会结构的变迁――以黄羊川为例的一个初探性研究》就是其中的代表性论文。这说明,在《独乡电视》这样的传播人类学作品问世后,人种志方法已经逐渐对中国新闻传播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尽管这些研究目前与理论结合得还不够紧密,描述性色彩很强烈,但这一方法的取向无疑是值得肯定的。

小学科学多媒体论文篇7

林运来

[内容]

 <?XmL:nameSpaCepReFiX=o/>

新时期的语文教学改革,它不仅仅依靠单一的讲授,而且引进多媒体、多学科的运用,就是教师讲授,也根据教与导的需要,创造多种教学艺术风格,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

一、多媒体:优化组合多媒体是多种信息传播的媒介。教学上的多媒体包括文学、图表、影视、声像以及计算机软件的运用。新时期的语文教学把多媒体引进课堂,利用多媒体的有机组合和加工处理,发挥其交互性、集成性等综合功能,创设课堂教学的优良环境和氛围,增添教学内容的源头活水,扩大教学信息量。

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能提供并展示许多教学所需的资料,调动各种感官功能,加强教学的整体效应。如上《琵琶行》一课,提供一段优美的琵琶曲,会使学生感到声情并茂,心旷神怡,“余音绕梁三日”,接受美感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种特殊的活字典,能提供正音、带读、音乐合成的教学效果,为各类文字词典所不及。

这几年,语文教学实施情境教学,它除运用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表演体会情境、语言描述情境外,还可以摸拟创设多媒体的静态图像和动态图像等综合因素,创造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得生动活泼,学得主动积极。上《荷塘月色》一课,多媒体集形、声、色为一体,再现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创设广远的意境,为学生开拓无限的想像时空。

多媒体不但适用于语文群体教学,更适合第二课堂的语文个体学习。学生凭借多媒体的电脑、光盘,就可以自编程序,自控学习,提高学习技能和操作技术。换句话说,多媒体的大量信息传输,能够唤起学生个体大脑中的潜能,改变自身知识结构,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势,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电脑是多媒体的中心,引起许多语文教师的广泛兴趣,并运用其储存、修改、调用、重编、复制、检索等功能,提高教学效益。广州广雅中学语文教师黄永光,运用电脑编存教学纪要、一课一测、辅导材料、综合训练等专题。特别是按高考研究专题,编存高考题库,考试信息、题型研究、重点难点、规律方法等,编制《高中语文全方位训练》,用于从高一到高三整个过程的教学试验,在高考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利用多媒体电教手段,辅以音乐和动态画面,为语文教学创设相应的情境和氛围,有利于加强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广东珠海一中语文教师林小苹,根据不同教学目标,课文内容,设计情感类、形象类、愉悦类的配乐朗读,渲染课堂气氛,深化课文题旨,增强教学感召力。如上《菜园小记》,选择《南泥湾》这一历史歌曲的音乐录音,为课文的第10自然段朗读配音,使学生想像延安大生产运动时代,体会老一辈革命家当年那种“与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又如上《向沙漠进军》一课,选择琵琶曲《十面埋伏》为课文第4自然段配乐朗读。那种扣人心弦的旋律正好形象地反映出沙漠肆虐并侵袭城乡的强大攻势,学生就容易领会出“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这一事物的特征。当然,利用多媒体于语文教学,毕竟是一种辅助性教学。在应用过程中,既要考虑语文学科的特点,又要考虑具体语文内容的需要,不能喧宾夺主,替代教师的主导作用,替代学生的想像思维。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语文教师要更新观念,学习和从事电脑使用、软盘制作、多媒体操纵和综合应用等现代信息载体的新的语文教学实验,拓宽教学视野,接受继续教育。

二、多学科:交叉渗透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新兴学科有如雨后春笋,如系统科学、模糊理论、接受美学、现代思维学等。它们不仅传递了大量的现代科学知识信息,而且促进了人们思维方式的嬗变,引起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兴趣和热情关注,并进行了有益的实验研究。

新时期的语文教学改革,除运用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的原理,通过对知识的感知、认知、理解和运用,不断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外,还运用新兴学科理论,通过文理交叉渗透,对知识信息进行系统控制,提高教学信息量,引导学生“从文学中吸取艺术性,从科学中吸取科学性”,“既从文学中,又从科学中吸取许多养分。”(伊林语)

语文“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它反映了人类社会的事、理、情、志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基于这样的认识,许多语文教师主张语文教学应当弘扬人文精神,提出要以接受多文化因子为前提,认为文化品种越多,对文化内容研究得越深,就越有可能通过随机的碰撞而出现“优化组合”,并让创新的观念闪闪发光。改变语文教学长期走“单行道”的弊端,犹如爱因斯坦所说的黑夜中的亮光,引导人们走出单行道的死胡同。

人文与科学,两者相互为用,相得益彰。张志公先生在答《语文学习》杂志的记者时指出:“我们的语文教学,吃亏就在于没有科学性”。张先生并不反对“加强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因素”,“但把它与科学对立起来,就走向了极端。”(《语文学习》1996年第2期)著名作家徐迟,自新时期以来,在科学题材领域里,以诗人的目光和文学家的情怀,在科学的王国里探隐索微,采摘到许多属于“绝顶上的灵芝”和“冰山上的雪莲”。曾经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哥德巴赫猜想》、《地质之光》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我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早在本世纪20年代就指出:“为沟通文理两科之界限,习文科名门者,不可不兼习理科中之某种,习理科名门者,不可不兼习文科中之某种。”张志公先生最近提倡两个“全面发展”,即“培养跨世纪人才应注意德智体全面发展,智育应注意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全面发展。”“科学性和人文性都得加强。”(同上)运用新兴学科就是“沟通文理两科之界限”,“智育应注意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全面发展”,就是新时期语文教学现代化的走向。

新兴学科是以综合渗透性和边缘交叉性为主要特征。通过多学科、跨学科活动,文理交叉渗透,相互为用,为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有着极其旺盛的生命力。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多囿于学科内部结构,未能超越传统语文教学的藩篱。许多学生学习语文不感兴趣,其主要原因是语文教学内容和方法,大都局限于狭小领域,不能以新鲜知识信息去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不能充分调动其学习的主动积极性。

从系统科学的观点看,语文教学系统中的教材、教法、教学内容、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等是一个有机统一体。利用系统论中的整体性、结构性、相关性等原则,指导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或以读促写,或以写促读,读读写写,听听说说,充分发挥它们之间的双向交叉渗透作用,建构听说读写系统工程。

特别是语文教材中的单元组合和安排,既有对传统语文教材编写的继承,又有新时期新学科的应用。许多特级教师所倡导的教学设计、课型模式,如魏书生的“语文知识树”、钱梦龙的“三主四式导读法”等,都是系统科学理论在语文教学改革中的具体运用。

小学科学多媒体论文篇8

王娜江耀琴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信息与工程学院

摘要:在21世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运用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从多媒体教学

在独立学院思政课教学中的定位问题出发,继而指出当前独立学院思政课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出现的一些问题,最后试图探讨独立学

院思政课多媒体教学效果的措施。

关键词:独立学院;多媒体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

独立学院是指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

层次的二级学院。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数量迅速增

加,而高校本科招生新增人数的三分之一在独立学院。但独立学

院的学生与公办学校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特点,在学生的生源、心

态及管理教育等方面具有自己的特点,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以

下简称“思政课”)教学面临着比公办高校更严峻的困境。如何

优化独立学院思政课的教学过程和手段,提高独立学院思政课的

教学实效性,作为独立学院思政课的一线教师,笔者仅从多媒体

教学这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多媒体教学在独立学院思政课教学中的定位问题

独立学院思政课运用多媒体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知识传

授模式,具有丰富的表现力、现实感和实践氛围,进而提高思政

课的教学实效性,增强学生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某种意义上,

多媒体教学应在独立学院的思政课教学中占据主要地位。

这是因为,首先,多媒体教学具有很强的直观性、生动性。

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来说,思政课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可

以有效地实现文字、图形、图像和声音等各种信息的交互传递,

化抽象为直观、化枯燥为形象,从而使枯燥乏味的思政课教学内

容更富有吸引力,更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

性,达到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目的。比如,在讲授《马克思

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时,可以将书中的抽象的概念,枯燥

的理论通过文字、动画、声音、图像等多种信息表现出来,给学

生全方位、立体式的感官刺激,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从而提高

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

其次,多媒体教学能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在人文

主义指导下的思政课教学能够引导大学生寻求光明,探索真理,

追求完美的人格,唾弃愚昧自私。“人的生命是多层次、多方面

的整合体。生命有多方面的需要: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物

质的、精神的、行为的参与和投入。”思政课教学应该要为满足

学生们的这些需要服务,从而充分体现思政课的人文关怀。然而,

有的思政课教师在进行多媒体教学时,变成了机器的操作员和画

面的讲解员。教师很少与学生沟通交流,失去了与学生的互动,

思政课教学由过去的“人灌”变成了新的“机灌”,不利于大学

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因此,思政课教师在进行多媒体教学时应该

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比如个别提问,小组讨论,对抗辩论,也

可以通过思政课教师开通个人博客网页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联

系,了解学生们的内心世界、思想动向和价值判断。此外,也可

以引导大学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提

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再次,多媒体教学能进一步增强理论的可信度。传统的思政

课教学,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学生们认为这是老师在

进行“理论灌输”,信不信,不得而知。思政课教学不仅要讲授

教材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们真信,要在学生信上下功

夫。思政课教学采用多媒体授课,能够进一步增强教材上的理论

的可信度。比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内容比

较抽象,不是三两句话就能表达清楚的,而多媒体教学通过声像

图文全方位的激活学生们的感官,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的方式来

表现知识的内在规律,把许多宏观或微观的、瞬间或漫长的、简

单或负责的事物图文并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拓展了学生的

形象思维能力,克服学生理性思维上的障碍,而且还进一步增强

了理论的可信度。

二、提高独立学院思政课多媒体教学效果的措施

(一)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相结合

独立学院开设的思政课是对独立学院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

育的主渠道,思政课教学的目的就是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来武装学生的

头脑,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知与行的统一。在具体的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的多媒

体课件应该紧紧围绕这个目的,不能把多媒体课件变成各种媒体

的堆积,此外,由于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学生目不暇接,容易

让学生产生大脑疲倦,所以,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也要避免内容繁

琐,重点不突出。

(二)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传统教学主要是指运用语言、粉笔、黑板、文字教材来进行

教学,它与多媒体教学相比,各有优势和不足。有学者对多媒体

教学存在的不足进行过比较准确的概括: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

展、不利于教师个人魅力的发挥、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由于

不同的教学内容要求不同的表现形式,思政课教师在具体的课堂

教学中应相互结合,取长补短。通过多媒体教学把大量信息通过

时间、空间、声音、图像立体的传递给学生,这样就弥补传统教

学的不足。另外,思政课教师边讲解边操作,必要时可以板书,

提问,讨论等组织传统的课堂教学,来弥补多媒体教学的不足。

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师生

间的沟通交流,从而提高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

(三)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

课堂教学是由“教”和“学”两个方面构成的,教师作为这

一过程的主导者,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离开教师这个关键因素,

多媒体教学是无法发挥其作用和优势的。另一方面,学生是学习

的主体,有效的生动的课堂教学必须贯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

用的原则,而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才能

被激发出来。因此,在思政课教学中,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在课堂

教学中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学习的自

主性、创造性,而且还应该注意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积极性,使

学生能够自觉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让学生真听、真懂、真信。

参考文献:

[1]粟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人文关怀》,《新疆

职业大学学报》,2009(4).

[2]刘美丹,赵继颖.《关于多媒体教学改进的几点思考》[a],

《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1).

小学科学多媒体论文篇9

关键词微时代;科技新闻;科学美国人网(Scientificamerican)

中图分类号G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3)107-0167-04

1概念界定:“微时代”科技新闻

新媒体的发展使世界传播领域发生重大变革,进入“微时代”。“微时代”的信息传播以“微”字为核心,具有“微媒体”、“微内容”、“微用户”的特点。在twitter、Facebook、微博(weibo)、微信(wechat)等社会化“微媒体”上,碎片化信息基于用户关系以浓缩式的“微内容”形式即时迅速地传播。在媒介社会化的web3.0时代,每一个人都成为信息生产和传播者——“微用户”。

“微时代”的信息传播体现出传播者个人化、信息碎片化、传播裂变化等特点。在“微时代”媒介融合、大数据整合、多屏移动智能终端普及等背景下,作为“微内容”的信息在传播中不再以媒体为中心传播,而通过多层次的“去中心化”传播,并产生裂变式的传播效果,这从根本上改变了大面积的社会传播必须依赖“大媒体”平台的格局。

在我国,科技新闻是指针对科学技术领域内最新发生的科技研究成果、国家科技政策、科技前沿动态、科技工作者的取得的重大成就、科技界的活动等科技事件进行报道。①广义上的科技新闻一般也包括应时性科普类报道。西方国家的上述概念有所不同,科学新闻(Sciencenews)和技术新闻(technologynews)分别侧重科学发现和技术成就,前者范围更广泛,和我国“科技新闻”概念更接近。

处于“微时代”的科技新闻报道需要适应用户追求轻松、高效、浅显等“轻阅读”、“浅阅读”的习惯,采用多种媒介方式全媒体立体化报道,利用多屏移动终端等新媒介平台,力求使报道更具可视性、互动性、趣味性。

2微时代背景下“科学美国人网”的创新之处

2.1“科学美国人网”简介②

在微时代背景下,科学美国人网站(Scientificamerican,简称Sa)③将诸多资源整合,为我们提供了新媒介环境下科技新闻创新发展的借鉴样本。其科学报道对当今的科学技术新发展作以简明、通俗的介绍,涉及科学发展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环境、健康、地球、心理、太空等方面。

旗下同名杂志《科学美国人》④(Scientificamerican)是美国享有盛誉的大众化科普杂志,是著名杂志《科学》(Science)的姊妹刊。科学美国人网有效利用杂志的内容资源,结合《头脑》(themind)杂志《科学六十秒》(SSS)⑤等子资源进行整合营销和传播,成为微时代科技报道的典范。

2.2传播战略创新

2.2.1融合化⑥

科学美国人网在“媒介融合”背景下采用全媒体战略。在内容融合方面,网站在信息传播中整合了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多种表现手段,实现了多媒体融合化。如:news&features(新闻和特稿)、podcast(播客)、SlideShows(组图展映)、Video(影像)、Sa—magazines(科学美国人系列杂志)、Sa—products(科学美国人系列产品,如科学美国人珍藏版,电子图书等)。从渠道上讲,网站和相关新闻媒体互享资源,专门设置“合作伙伴新闻”栏目(newsfromourpartners),新闻来源包括Reuters(路透社)、nature(自然杂志)、Cnet(Cnet科技资讯)等。

2.2.2社会化

科学美国人网十分注重社交网络的运用和营销,首先,网站在明显位置嵌入twiiter等社交媒体,实时更新最新科技资讯。用户可利用email、RSS、Facebook、twitter、Youtube、itunes等追踪Scientificamerican的最新进展。每个编辑也都有自己的twitter,方便第一时间收到和发送信息。⑦其次,用户在每条科技新闻下面都可以留言和分享,可以直接通过社交网站通科学家交流。在科学美国人网站上,用户通过上述方式实现了内容制造(UGC)⑧和利用自身在社交网络的关系资源分享传播。

最值得一提的是,网站还依托用户的社交媒体开展社会化活动,并形成一定高粘性的用户群体。其中,一部分是科研工作者。《科学美国人》杂志是顶级科学家向公众传播自己的理念和成果的首选平台,多数撰稿者都是某一学术领域的专家学者,到目前,有145位诺贝尔奖得主为其撰稿。网站成为杂志的延伸平台,科研工作者往往很乐意借助这一平台和传播最新研究成果。他们通过Blogs(博客)等专栏为其撰稿,形成用户自制的内容生产(UGC)。因而,科学美国人获得大量高质量原创性独家内容。

另一部分群体是网站组织的科技活动参与者。比如常设的solveinnovationchallenges⑨(解决创新难题)活动。用户可以尝试解决给定的一系列科技难题并获得相应的丰厚报酬。再比如一些增进科学家和教育工作者交流的公益项目——1000Scientistsin1000days(1000科学家1000天)。这些活动很好的调动了用户参与性和互动性,使用户在现实社会中开展社会化的科技传播活动。

2.2.3平台化

科学美国人网试图打造整合式数字化传播平台。目前已有用户咨询平台、用户邮件资讯传递平台、用户订阅平台、社交媒体传播平台等。在社交媒体平台,通过Facebook、twitter、Google+、Youtube等微时代重要社交媒介推广传播信息。

它还建立多屏移动智能终端和传统纸质杂志相互促进的信息传播平台。除了传统的纸质版杂志、书籍,科学美国人网已经推出了专门的平板终端版(tabletedition),以提高平板智能移动终端的用户体验。目前,网站一般的新闻、图片、广播音频、视频等均可免费在线浏览,但是科技新闻深度报道、《科学美国人》《头脑》杂志和相关书籍实行付费阅读。网站推出多种传统和数字化套餐阅读形式,分别满足在线体验、平板视听、纸质阅读的不同需求。

2.3报道业务创新

2.3.1“微报道”

这里的“微报道”是指在“微时代”背景下微模块式的报道方式。具体说来:

1)外观设计借鉴微博,每条报道形成相对独立的微小模块空间,采用标题加摘要式呈现,力求图文并茂,色彩亮丽美观;

2)每个“微模块”篇幅短,切入点小。体现“微内容”特点,适应轻松、快速的“轻阅读”和“浅阅读”需求;

3)报道时间短、信息量大。如《科学六十秒》(sixty-secondscience,SSS)在60秒时间内报道最新科技,突出最重要信息,节奏快,满足“速阅读”需求;

4)实现整合下的内容细分。首先在模块分类上,如evolution(进化学说)话题下设9个子模块:archaeology&paleontology(考古学和古生物学)、Creationism(神创论)、Dinosaurs(恐龙学说)、paleoanthropology(古人类学)等。其次,实现了多层链状式延伸阅读,这弥补了“微内容”的不足。相关文章中的重点科技介绍下设3-4层链接,充分满足用户深度阅读(intensivereading)的需要。

2.3.2可视化

科技新闻报道往往涉及最前沿的科学技术,不免出现大量专业术语,将科学研究以视觉化的形式呈现,可以使报道深入浅出,读者一目了然。微时代是读图时代,更是“悦读”时代。科学美国人利用微时代多媒体优势将深奥严肃的文字内容用可视化的语言表现和传播,其手段包括图片、表格。漫画、示意图、模拟图、视频、动画、互动式模拟软件等。科技新闻可视化操作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时间先后类如新理论提出前各种经典理论的梳理、科学实验的步骤、某种效果的产生机制等。科技工作者可以画出流程图再辅以核心文字说明。

数据类根据需要绘制不同类型的统计图。

地理类按重要程度在地图上依次标出重要信息。

2.3.3趣味性

《科学美国人》不是《自然》杂志意义上的顶级学术期刊,它是大众化的科普刊物,提供一个论坛来呈现科学理论和科学新发现。⑩为了满足不同读者的口味,它不但介绍科学理论与发现,同时,也涉及社会科学与国际民生相关的各个社会科学分支?。

因此,科学美国人网非常重视科技新闻的趣味性(humaninterest)以attractaudiencesatthefirstglance(一见钟情)为报道原则。

首先,借助网络优势弥补杂志时效性不足,提供用户最想知道的信息。比如访问顶级科学家的talkshow(脱口秀)栏目,在第一时间制作了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节目。

其次,其科学报道选题往往富于贴近性,和生活紧密嵌套。例如在深秋适时推出《whydoautumnleaveschangecolor?》(秋叶为什么会变色?)

再次,节目内容情节化,制作精良。《即时理论家》(instanteggHead)是网站颇具趣味性的视频栏目,视频时长1——2分钟。在《whyisyawningcontagious?》(打哈欠问什么会传染)一期中主持人(蓝衣女性)先以打哈欠幽默开场,然后分析人们日常生活中打哈欠时的心理状态,接着探访表情对打哈欠人的影响,之后引出科学家对婴儿的实验,最后告诉观众打个哈欠吧。主持人语调抑扬顿挫,配以轻快的音乐,加之画面美感,情节化的叙述方式使观众轻松中获得新知。

2.3.4品牌化

《科学六十秒》(sixty-secondscience,SSS)?是科学美国人网极具辨识度

的名牌节目:在六十秒中,简明易懂又富于吸引力地呈现最新科研成果。节目短小精悍,伴随秒表的滴答作响的片头,SSS往往以细节切入,伴有吸引人的音乐、音效,节奏轻快,剪辑精当,成为著名品牌栏目。它把看似深奥的科学问题以看似随意,通俗易懂方式传播,充满着流行文化的气息。由于节目语音标准抑扬顿挫,词汇丰富、表达流利地道,成为世界众多英语学习者的必听节目。

3对中国科技新闻报道的启示

3.1搭建适应微时展的全媒体平台

目前,我国许多科技新闻报道机构都已经开始在新媒体方面进行有益尝试,如自建网站、手机报、微博、微信、手机app客户端等形式。但是,还有很多传统科技报道机构在利用新技术、新媒体方面已然存在一定的差距。有些即使开通了微博、微信,但又限于简单信息的,缺少契合微时代特点的专业性营销和版块制作。

在微时代,科技新闻报道机构应当充分利用微信、微博资源,设计文字有声传播内容、真正做到科普报道数字化,丰富传统报道载体形式,拓展视频、音频、图片、文字整合传播的全媒体平台。

果壳网?在微时代科技传播方面走在前列,网站在微版块视觉设计、可视化示意图制作、视频等方面均有借鉴科学美国人成功的经验。在内容生产方面,它尝试用户自制,依托科技兴趣小组创造专业、优质的内容。?

3.2树立“翻译”意识,增加科技报道的趣味性

科技新闻报道,既和新闻界跳舞,又和科学界跳舞。?科学松鼠会的创始者们认为:科学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就像味道鲜美却又不方便吃的坚果。而他们就是要像松鼠一样,把科学坚果外层的硬壳剥掉,把味美的果肉献给大众。因此就要求科技报道工作者具有翻译意识,把深奥的科学道理深入浅出地讲出来。?做好翻译科学的工作。

传统科技报道可以止于让公众“易读”,但微媒体背景下,要努力做到让公众“悦读”,其中选题贴近性和报道趣味性最为关键。

首先是创新选题思路,可以改变以往从科学界、科学论文里寻找线索的传统,将新闻事件纳入到视野中来,使选题具有生活贴近性和科学权威性。?

其次是将报道进行大众化、通俗化解读,少用专业术语,摒弃刻板报道语态,增加人文性。调动图示、音乐、动画等多种手段,力求情节化、故事化、风趣幽默地解读科学,使科技兴趣能成为人们文化生活和娱乐生活的重要元素。

注释

①梁索平:《浅谈科技新闻报道的问题和对策》,《青年文学家》,2013

②http:///wiki/Scientific_american2013-10-12,《环球科学》是目前在中国大陆发行的中文版

③http:///

④《科学美国人》是美国享有盛誉的大众化科普杂志,是著名杂志《科学》(Science)的姊妹刊。它创刊于1845年,目前每月出版,是美国历史最长的、一直连续出版的大众化科普杂志。

⑤Scientificamerican'sSixty-secondScience

⑥融合化定义参考(澳)奎因,(美)费拉克;任锦鸾译《媒介融合——跨媒体的写作和制作》,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⑦梁永霞、田宏:《Scientificamerican的成功之道》,《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年第1期。

⑧用户自制内容:UserGeneratedContent,简称UGC

⑨Solvepressingscience,technological,andpolicyproblemsandmakeinnovationhappen.applyyourexpertise,stretchyourcreativeboundaries,andwincashawardsrangingfrom$5,000to$1million—allthewhilehelpingadvancehumanprogressandmakingtheworldabetterplace...http:///openinnovation/

⑩梁永霞、田宏:《Scientificamerican的成功之道》,《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年第1期。

?用户自制内容:UserGeneratedContent,简称UGC

?Solvepressingscience,technological,andpolicyproblemsandmakeinnovationhappen.applyyourexpertise,stretchyourcreativeboundaries,andwincashawardsrangingfrom$5,000to$1million—allthewhilehelpingadvancehumanprogressandmakingtheworldabetterplace...http:///openinnovation/

?SSS源于“科学美国人”的播客(podcast)60-SecondScience。每天一条科技方面新消息,从医药、物理、生物、宇宙,到环保、食品甚至生活中的科学小知识,内容涉及方方面面。节目中介绍的科学动向,很多都是最近刊登在国际主要科学杂志上的新研究成果。

?SSS源于“科学美国人”的播客(podcast)60-SecondScience。每天一条科技方面新消息,从医药、物理、生物、宇宙,到环保、食品甚至生活中的科学小知识,内容涉及方方面面。节目中介绍的科学动向,很多都是最近刊登在国际主要科学杂志上的新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陈鹏.新媒体环境下的科学传播新格局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

[2]李华.用人文化表现方式塑造科技新闻“悦读”时代.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张丽,等.世界广播电视发展趋势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

[4][加]麦克卢汉.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译林出版社,2011.

[5]梁永霞,田宏.Scientificamerican的成功之道.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1).

[6]李正伟.对我国科普期刊的启示.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2008.

[7]董艳华.新媒体语境下期刊的科技传播研究.南都学坛,2009(5).

[8]郭涛.当前科技报道一些误区及对策.中国记者,2012,2.

[9]王亦军.迷茫中的中国科普期刊.今传媒,2006(10).

[10]田利平.中国特色的科学报道——新闻报道风格探索.科技传播,2009,8.

[11]张佰明.嵌套性——网络微博发展的根本逻辑.国际新闻界,2010,6.

[12]喻国明,张佰明.嵌套性——一种关于微博价值本质的探讨(下).新闻与写作,2011,9.

[13]田智辉.论用户制作内容对新闻传播的影响.现代传播,2008(2).

小学科学多媒体论文篇10

关键词:多媒体;物理教学;原则;实例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48(2007)8(S)-0053-3

多媒体辅助物理教学因能够增强课堂教学内容的直观性、趣味性,增大课堂的容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得到推广。其中,几何画板能提供丰富而方便的创造功能,用户可以简便地编写出自己需要的教学课件,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只要熟悉软件简单的使用技巧,就可自行设计和编写应用课件,帮助我们体现教学思想、实现教学目标。同时借助几何画板可以解决学生难以理解,教师难以讲清的问题,从而大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1利用多媒体辅助物理教学应遵循的几个原则

利用物理课件能将抽象的物理现象清晰、生动地展现出来,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这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做到的。但随之也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影响,如课件都是人为设计的一种理想化物理情景,与现实的物理过程有很多区别,给学生不真实的感觉,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也不利。怎样发挥多媒体辅助物理教学的优势,我们应遵循以下原则。

1.1科学性和使用性相结合

科学性是多媒体课件设计的基础,使用性作为科学性的进一步升华,是对科学性的检验。多媒体课件设计的科学性和使用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内容正确,逻辑严谨;动态演示过程真实形象;操作时快捷、可靠,便于师生控制;容错能力强,移植方便,能在其它媒体上演示、处理。

1.2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

多媒体通过设定的动态变化呈现物理过程的变化关系,对学生的认知过程提供感性刺激,促进学生的学习,但永远无法取代教师的地位。我们是为了教学而使用工具,关键要看是否有利于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课件的使用只能在其中一个或几个环节中起辅助作用。只有处理好多媒体辅助教学和传统教学的关系才能促进教学过程更加完善。同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主动构建物理知识,不能将所有知识由计算机预先设定好,应寻找有利于学生发挥主体性的多媒体资源[1]。

1.3理论推导和模拟实验相结合

很多多媒体平台不仅具有强大的数值测量和计算功能,而且还有较好的绘图功能。物理课件往往要通过抽象的理论推导得出表达式,利用多媒体将抽象的物理过程形象化,理论推导出的是静态结果,课件展示的是动态过程。采用的教学模式是:感性认识――理论推导――模拟实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如研究“光的干涉条纹间距”,传统的教学是教师先演示单色激光通过双缝射到光屏上的干涉现象,通过改变双缝间的距离、双缝到屏的距离及光的颜色,发现干涉条纹的间距变化。学生有了感性的认识,随后教师便给出定量的计算公式。而笔者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用几何画板构造动态变化的课件模拟此过程,如图1。让学生观察现象、记录处理数据,总结出干涉条纹间距的定量表达式,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1.4实物演示实验和课件模拟实验相结合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理论要从实验中得出来,并通过实验来验证。传统的做法是用一个演示实验展现某一物理现象,分析现象得出结论。但对一些复杂现象往往还要借助抽象的分析,这时很多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所学规律。而多媒体课件又是理想化情景下的物理实验,不能使学生完全信服。在实际教学中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使用会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中先让学生承认这种事实,再用几何画板制作可以动态变化的课件模拟物理现象。

如研究“自感现象”,实物演示实验按图2连接,发现断开开关,灯炮没有立即熄灭,而是逐渐变暗。调节Rp的大小,可能出现灯泡闪亮一下再逐渐熄灭的现象。随后笔者用“几何画板”模拟了该过程并描绘了灯泡中电流的流向及大小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3。通过分析学生很容易解释这种现象。

2实例解析

例题:如图4所示,在水平光滑平板上的o点固定一根原长为l0,劲度系数为k的轻弹簧,在弹簧的自由端连接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可视为质点)。若弹簧始终处在弹性限度范围内,现将平板以o为转轴在竖直平面内逆时针缓慢转动,直至平板变为竖直状态,则在此过程中()

a.球的高度不断增大

B.若弹簧的原长l0一定,则球的质量m足够大时,总能使球的高度先增大后减小

C.若球的质量m一定,则弹簧的原长l0足够小时,总能使球的高度先增大后减小

D.球的高度变化情况仅与球的质量m有关,而与弹簧的原长l0无关

析与解该题乍一看上去学生不知如何下手,题目问的是木板在旋转过程中小球的高度变化情况,很多同学想当然认为是变高,选择了aD。即使根据选项提示可能与弹簧原长、小球质量以及旋转的角度有关,但由于变量较多,学生也没有过大把握正确解答。小球位置虽然随木板升高,但同时又因弹簧的缩短而位置降低,小球的实际高度到底怎样呢?

3反思与结论

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我们不需要把它神秘化,其实它只是解决教学问题、提高教学质量的工具。当然,不是每一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个知识点都必须用多媒体技术,更不是让它主宰教学。我们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条件而定;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为目的、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和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例如,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模拟不易观察的物理现象和运动规律;控制物理现象进程的快慢;将抽象物理过程形象化等。

综上所述,我们要善于将多媒体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机整合,不断进行探索,寻找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最佳结合点。当然,理论指导还需要不断实践,随着多媒体课件的不断开发及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效果会日趋成熟。

参考文献:

[1]王柏庐.走进中学it教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