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最后一头战象读后感十篇最后一头战象读后感十篇

最后一头战象读后感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8:29:24

最后一头战象读后感篇1

象性格温顺,是人们的伙伴,但它只是动物。不过,在读了《最后一头战象》这本书后却让我感受到,动物身上也有着人类的情感。

课文讲述了在战争中幸存下来的一头大象——嘎羧。它自知生命大限以至,便重披象鞍,到江滩缅怀往事,凭吊战场。最后,它来到埋葬自己战友们的“百象冢”旁挖了一个坑,庄重地把自己掩埋的故事。

这是一头“怀旧”的战象。嘎羧原本是得去祖祖辈辈留下的象冢长眠的,但它没有.我想它一定是无法割舍战争时光,无法忘记战友们。它告诉我们历史不能重演,而历史也不能忘记。

这是一头“纯洁”的战象。嘎羧的心里,不是对功名的渴望,不是对自己战绩的骄傲自豪,而是并肩作战的战友,是慈爱的波农丁,是善良的乡亲们,是它久久渴望的和平与安宁.的确,没有什么可以做到永恒,但是,我们必须要守护自己最珍惜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心灵的净土.嘎羧比我们更早懂得这一点,因此,它二十六年来一直怀有纯洁的心.在它那为所有人动容的壮举面前,我们都是那么渺小.

这也是一头“忠诚”的战象。“忠诚”是因为它临死时重披象鞍,它希望自己是最后一头战象,希望这个世界永远和平。当我读到课文中的这句话,“二十六个春秋过去,象鞍已经破旧了,仍显出凝重华贵,嘎羧披上象鞍,平添了一股英武豪迈的气概。”从中我读懂了象鞍上记载着凝重的历史,记载着嘎羧的忠诚,垂暮的英雄,博大的胸怀仍在!

最后一头战象读后感篇2

  2022最新《最后一头战象》读后感

  暑假里,我读了著名作家沈石溪写的动物小说《最后一头战象》,刚看到这本书的题目时,我觉得没什么意思,但当我看几页后,感觉跟我想的恰恰相反,如果你打开了这本书,一定会看得停不下来。书中讲述了一些动物的生活习性和趣味事件,主要是大象、棕熊和野猪,因为作者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所以把文章内容写得很生动,动物的形象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最令我记忆犹新的是给大象拔刺这一章节。一只小象的前腿受了伤,母象和公象不忍心看到小象痛苦的样子,便拦住“我”,让“我”给小象治病,在给小象治疗的过程中,小象难免会有疼痛,但是公象和母象不想让小象受半点委屈,于是严厉的“教育”了“我”一番。从这一点我明白了不止人类之间有感情,动物们的“父母”也是会有爱子之心的。在棕熊的故事里,母熊也是把生的希望留给小熊,把痛苦留给自己。

  象警这一章节也令我非常感动,因为大象身体很庞大,所以它们不仅要照顾它们的同类,还当起了其他动物的守护员,有一天烈日如炎,河流干枯,只有一条河还流着一些水,但是那里面有好多只鳄鱼,好多小动物都饥渴难耐,这时它们的救星--大象来了,大象们在水里围了个圈,而且警惕性非常高,一只鳄鱼都别想进来,动物们可以放心的在水里嬉戏。

  从这本书里,我明白了很多道理,知道了很多知识,相信你们读了也会喜欢这本书。

  2022最新《最后一头战象》读后感

  听完王红波老师上的《最后一头战象》,被大象的精神所感动,被这个感人的故事而震撼。于是,马上买了一套《沈石溪动物传奇故事》阅读。在每天上、下班的公交车上,是这些可爱的动物陪伴着我。

  在他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每种动物都有其可爱的一面,而且都通人性,都有自己好听的名字呢。这些动物在沈石溪的小说中都是以主角的地位自居的,从中可以看出沈石溪在对动物种群的长期细致的观察、体验之后,酝酿出来的审美感受的深刻程度和丰富程度。他说:“动物小说之所以比其它类型的小说更有吸引力,是因为这个题材最容易刺破人类文化的外壳、礼仪的粉饰、道德的束缚和文明社会种种虚伪的表象,可以毫无遮掩地直接表现丑陋与美丽融于一体的原生态的生命。随着时代的变迁,文化会盛衰,礼仪会更替,道德会修正,社会文明也会不断更新,但生命残酷竞争顽强生存和追求辉煌的精神内核是永远不会改变的。因此,动物小说更有理由赢得读者,也更有理由追求不朽。”

  从沈石溪的作品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作者关爱野生动物之情。作者以明朗而优美的语言、深沉的笔触,通过对动物社会的描写,揭示了动物之间情感纠葛的内心世界,使读者不仅了解了动物的生活习性,还可以从中引发联想,体会其中的内涵,引起人们深沉的思索:动物世界尚且如此,我们人呢?

  2022最新《最后一头战象》读后感

  《最后一头战象》,这本书是擅长写动物小说的沈石溪写的。这本书里有滑稽的话语,有悲凉的环境;有贪婪的笑容,有失去的悲哀。

  ‘黑熊舞蹈家’这篇文章很长。和‘棕熊的故事’比起来,‘黑熊舞蹈家’更有趣一些。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两只马戏团的熊——阿宝、圆逑的故事。阿宝性格粗暴,演技高明;圆逑性格温顺,演技一般。换名字这个环节最有趣。圆逑崇拜阿宝这个名字,却不敢得到这个名字;阿宝却十分讨厌圆逑这个名字,巴不得坐上去压扁。可是,阿宝最后改掉了粗暴的坏性格,变成了一只温柔+聪明的熊。这个故事最后句话是:梦,其实就是现实生活中的海市蜃楼。

  我读到这一句话时,不禁赞叹作者的诗意。这是多么生动啊!要是要我们说说梦是什么,顶多也是‘就是睡觉时看见的东西。’而作者写的这一句是多么让人赏心悦目啊!

最后一头战象读后感篇3

这个暑假我读了沈石溪写的《最后一头战象》,使我受益匪浅。

其中,使我倍受感动的是熊妈妈为了小熊出门觅食,却被猎人捉住了,当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时,熊妈妈冲破笼子顺着气味找到了观察站。可是小丽丽刚睁眼时看到的是作者而把他当成了妈妈一样寸步不离。母熊因小丽丽三番五次的回到观察站而很是恼火。

过了几天,母熊带着小丽丽觅食的时候,一只雪豹扑向小丽丽。母熊与雪豹搏斗了起来。雪豹死了,而母熊的肠子也流了一地,无奈之下母熊把小丽丽托付给了作者便死去了。

这只伟大的母熊尽到了以为母亲应该尽到的责任,并用实际行动告诉了我们人类,动物世界里的爱不比我们人类的少,母爱是伟大的,任何人都无法让母爱受到一点点的伤害。母熊虽然死了,但她对孩子的爱将永远闪亮在我们的心里。

初一:徐哲鸿

最后一头战象读后感篇4

一、反抛错误,不教而自醒

小学生由于受知识、经验、思维能力的限制,在课堂教学中常常会产生一些错误的信息。对教师来说,有些错误往往是很好的教学机遇,教师应善待错误,巧用错误调整预设,将错误转化成精彩,真正达到不教而自醒的目的。

如教学《赵州桥》一课,我为学生入情入境地范读课文,当读到“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这句时,有一位学生突然提出:“老师,你读错了!”我满脸疑惑,问他哪里读错了。他说:“‘吐出’的‘吐’应该读第四声,你读成了第三声。”他话音刚落,班里就有不少的学生纷纷附和。我灵机一动,对这位学生说:“谢谢你的提醒,‘吐’是多音字,能请你当小老师给大家说说这里为什么读‘tù’吗?”这时,有学生掏出字典查起来。这位学生自信满满地说:“我查过了爸爸的《现代汉语词典》,‘吐’(tù)有两种意思,第一种是东西‘不由自主地从嘴里涌出来’,第二种是‘被迫退还侵占的财物’。这里的‘吐’(tù)是第一种意思,就是水从桥上雕刻的龙的嘴里涌出来,形成了美丽的水花。”“原来是有备而来呀!那你能给大家说说‘吐’(tǔ)是什么意思吗?”这位学生立马就说:“‘吐’(tǔ)就是‘使东西从嘴里出来’。”我趁机说:“哦,原来如此,那这条赵州桥栏板上雕刻的‘死龙’当然不能使水从嘴里吐(tǔ)出来了!”此时,立刻有许多学生表示不同意:“它们不是‘死龙’,是‘活龙’!”我接过他们的话头:“你们从哪里读出它们是活的呢?”“从这个自然段的最后一句‘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看来,你们是在用‘心’读书!”其他学生潜心读文后也纷纷表示读“tǔ”好,这样才能表现出这些栏板上雕刻的龙逼真的程度,真的就像有生命的龙一样,那样主动,那样自然地张着嘴,吐出美丽的水花。如果读成了“tù”,就好像这些龙在被动地喷出水珠,显得生硬呆板,没有生命的活力。一个“吐”字,把龙读活了,也读活了课堂。

如此将错就错,巧妙“反抛”学生的错误信息,不仅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使学生从中感悟到自己的错误所在,还让他们真正感受到了文本的精妙和祖国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这种效果是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正确答案所无法比拟的。

二、合理取舍,弃伪而存真

课堂具有很强的不可预知性,课堂生成的信息丰富多彩,但这些信息也存在着重要与次要,有用与无用之分。教师应在短时间内,以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宗旨,对这些信息进行准确辨别,及时筛选,合理取舍。

如教学《船长》一课时,正当我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体悟哈尔威船长高大感人的英雄形象时,一位学生突然提出:“哈尔威船长在指挥大家逃离轮船以后,他完全还有时间离开沉船。他为什么要与船一同沉入大海呢?他太傻了。”立即有一部分学生赞同他的说法,认为船长不珍惜生命,死得没有价值。而另一部分学生却认为船长就应该与船共存亡,这样才能显示出哈尔威的英雄本色。双方各不相让,一场唇枪舌战一触即发。此时,我的脑海中闪过一个念头,要不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来一场关于生命价值的辩论赛呢?但是,我马上放弃了这个想法。因为,在这个时候进行这样的辩论,对于文本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感悟没有太大的意义,这毕竟是一堂语文课。因此,我引导学生从文本的角度来理解船长的行为:“课文的作者雨果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课文的结局,也正体现了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特色,塑造了哈尔威船长这个悲壮的英雄。在古代,航海人有‘船在人在,船亡人亡’的崇高信念。对于文学作品的结局,我们不能用现代人的视角,从珍不珍爱生命这样的角度去解读船长的行为。”这样,我把学生的注意力重新吸引到对文本的解读和感悟当中来,通过对文本中船长的语言、动作、神态的细细品读,学生感受到了船长的伟大人格魅力。

在教学《最后一头战象》时,揭示课题后,我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进行质疑,学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战象是干什么的?这头战象在哪里?为什么是最后一头战象?其他的战象到哪里去了?这是一头怎样的战象?这最后一头战象最后怎么样了?这些问题中,经过筛选,我认为第五个问题既包容了其他问题,又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地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体悟嘎羧的崇高情感。于是,我果断地选择它作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进行深入研读、探究。这节课,我没有拘泥于课前的预设,而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根据课题质疑的环节捕捉了有价值的课堂生成,将其纳入教学资源中,重新组织教学,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构建了开放、高效的课堂。

三、抓住即时,因时而制宜

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会在课前预测学生的思维走向,未雨绸缪,预备几种不同的教学预设。但在课堂实践中,总是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听到一些与众不同的声音。遇到这种情况,就需要教师具有快速反应的能力,抓住这些稍纵即逝的生成信息,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让课堂教学活动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如一位教师执教《自己去吧》一课时,在引导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山那边风景很美,自己去看吧”这一句时,一位学生突然插一句:“山那边的风大不大呀?”乍一听上去,这一问题似乎是无端打岔,教师却以一颗宽容而敏感的心,听出了其中的端倪――这个孩子对“风景”一词的理解可能有误。果然,通过提问反馈,不仅是这位学生,还有好几位学生对“风景”的意思也弄不清楚,以为这是一个跟“风”有关的词语。于是,教师果断地改变原有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山那边可能有什么好看的景物呀?”学生们七嘴八舌:有绿绿的树、各种颜色的花、清清的小溪,还有漂亮的小木头房子……教师趁机说:“是呀,孩子们,这些景物就构成了美丽的风景。”然后,教师又让学生说:“校园里有哪些景物,风景美不美?你还看到了哪里的风景很美?”引导学生把句子说完整。这里,由于教师及时抓住了学生反馈信息中的蛛丝马迹,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让这个教学环节有的放矢,有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使原本对“风景”不理解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具体语境和生活实际,不仅理解了词语,学会了运用词语说话,还锻炼了想象能力。

最后一头战象读后感篇5

一、品中探妙,加强语文实践

品,是语文教学的独有策略。教师引领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时,必须聚焦文本的语言现象,挖掘言语的“增值”点,也就是言语的品味点,引导学生进一步领悟文本谋局布篇、遣词造句的精妙,悟出表达方法的精巧,积淀语感。

1.揣摩传神的字眼,悟表达之妙

字词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元素,文本当中的有些词语往往看似一般,其实背后隐藏着无限的潜能。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引导学生沿径探源,批文入情,在不断揣摩、品析的过程中,感受语言的精妙奥秘,提升学生对言语的感悟力。

《老人与海鸥》一文中写道:“人少的地方,是他喂海鸥的领地。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对于这句话的学习,学生读书时做到了字字入目、句句在心。有的学生关注到了“动词”:作者用了一系列动词为我们生动地再现了老人喂海鸥的过程,体现了老人的爱心;有的学生关注到了“饼干丁”:老人之所以把饼干捏成一小块,是担心海鸥噎着,想让海鸥更好地享受午餐,多么耐心的老人!还有的学生关注到了老人与众不同的“退”字,这“退”字传递给学生的信息是:老人处处为海鸥着想,多么细心的老人!在扎扎实实的理解语言文字的训练中,《老人与海鸥》已经不再是一个纯理性的文本,学生借着文本的指引和召唤,揣摩着传神的字眼,触摸到了老人那颗“爱海鸥胜过一切”的滚烫的心。

2.咀嚼精彩的文字,悟表达之妙

于永正老师说:“任何文本都有两种意义,内容意义和形式意义。学习它不仅要了解课文写了什么,更要知道作者怎样用语言来表达,既要得文,更要得意。”字斟句酌,品字为先。教师要善于发现并挖掘出来,引导学生认真感悟、品味浓郁的语文味儿,进而“习得”。如品读《渔歌子》中的“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时,让学生细细咀嚼文字,发现藏在语言文字中的秘密:“青箬笠”与“绿蓑衣”文字对称,句式齐整,如“青”对“绿”,“箬笠”对“蓑衣”;“笠”与“衣”押“i”韵,富有韵律美、节奏美,长短句式的错落,读起来朗朗上口。“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只有在境界的“水”中游弋,方有语文的澄明和洒落。

3.探究特殊的标点,悟表达之妙

王尚文先生说过:“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精彩的词语,关键的语句,甚至是一个“会说话的标点”,都是指引学生咀嚼、感悟、品味的抓手。

《桥》开篇有这样的描写:“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像泼。像倒。”看似简单的四个字,中间使用的是句号,构成了两句话,便将暴雨的来势凶猛以及形势的危急形象地表现出来,为下文洪水肆虐侵袭,木桥危在旦夕,村民命悬一线的情势埋下了伏笔。教学时,尝试让学生把句号改成逗号,对比来读,通过声音的延续以及停顿的时长来体会暴雨如瓢泼一般倾泻而下的情景,从而以声摩形,通过朗读来再现当时的情景,让学生感同身受,如临其境。在语言实践中,教师只有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揣摩标点符号的含义及用法,才能使小小的标点符号展现出应有的魅力。

二、研导结合,加强语文实践

《学生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职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语文实践中,教师就应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展开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

1.导中求效

教师在钻研教材时,要正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依据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特点、课后思考习题等,把课文的精要提炼出来,确定课文的教学重点,由此设计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问题,提高设问质量。

如学习《珍珠鸟》一文,在学生把课文读通顺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借助问题理清事件的发展过程,把握“珍珠鸟是怎样逐步信赖‘我’的”,然后读书思考:“‘我’为什么能够取得珍珠鸟的信赖?”引导学生读文、品文、悟文,探究课文的内涵:是由于“我”对珍珠鸟的宽容和喜爱,让珍珠鸟开始信赖“我”。从而使学生由事明理,体悟到“信赖”的价值和力量。最后,让学生读书,通过美读来体验:“他们创造出了什么样的美好境界?”使学生由明理到生情。三个问题与文本契合度深,揭示了读书感受的三个层次:“事—理—情”,呈渐进式、生成式,学生的认识也在螺旋上升,围绕关键问题,集中全力突破重点,扎实地完成学习任务。

2.导中求创

赵镜中先生一直认为:“语文课要传授给学生思考的技巧。”在《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教学中,我不断地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自主的阅读实践。在一次又一次的提问中,尝试把书读“厚”,提升思维品质。在“比较三个事例有什么相同之处”时,学生依托文本,找到了八处:一是都有问号,有真理;二是发现都出于偶然;三是都经过反复研究;四是最后发现者都获得成功;五是并列的段落结构和写法相同,先写发现问题,接着写反复研究,最后写得出结论;六是发现者都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七是善于观察和善于提问的人,问题都写得较为具体;八是三个发现者都是外国人。以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在文本之间走上几个来回,文本也就显得尤为厚实了。

3.导中求拓

“初次阅读一本书,有如初识一位朋友,交换名片、记得相貌而已;重读则像老友重逢,有渐成新知的可能。书本成为良友,其意亦近于此。”学课文《草船借箭》时,学生已经读过《三国演义》,可以请学生来交流《三国演义》里的曹操是个怎样的人?学生交流得热火朝天之际,可以用课件出示易中天的“品读”:曹操的形象内涵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你们能从小说里找出相关事例来说说吗?学生再次走进《三国演义》,“三言两语话三国”。学生单纯的心灵融入这名著深厚浓烈的情感世界中,荡起了层层涟漪;学生稚嫩的思想与作者的深邃广博的思维碰撞,产生了智慧的火花。“三国之旅”阅读已经与学生的个性体验紧紧相连。

三、读写结合,加强语文实践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文质兼美的文章,在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上极具匠心。教师除了引领学生反复“含英咀华”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领悟模仿,举一反三,在有效地模仿训练中强化对语言的吸纳。这样,文本的典型范式就能逐渐成为学生的写作储备。

1.仿句式练笔

语文课程资源是一座丰富的“宝库”,课文里的佳句是学生学习、模仿、借鉴、创造的最佳蓝本。

我执教《老人与海鸥》一课时,引导学生“与文字相遇”,让学生来“露一手”,寻找自己身边熟悉的或相似的景物,仿写句子:

a.绿叶依风的节奏

,晃成一段浓密的树影,绘成一曲

B.蝴蝶

课堂上,学生的表达“发之于心,源之于情,吐之于声”,学生积蓄的情感得以宣泄、得以升华。

生1:绿叶依风的节奏飘飘洒洒,晃成一段浓密的树影,绘成一曲和谐美好的小调。

生2:蝴蝶依花的节奏翩翩起舞,融成一片灵动的春色,绘成一幅诗意盎然的画面。

生3:黄河依水流的节奏回旋澎湃,汇成一匹奔腾的骏马,涌成了一首激昂奔放的狂响曲。

生4:花儿依阳光的节奏频频点头,摇成一片起伏的波浪,绘成一段娓娓动听的小曲。

生5:骏马依人的节奏纵蹄疾驰,闪成一个迅捷的身影,谱成一首欢快的歌曲。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学生联系日常的生活经验,调取自身的阅读积累,进行仿写,进行语用尝试,能够进一步体会课文的语用规范感,把握课文的语用逻辑,感受课文的语用得体感,辨别课文的语用分寸感,从而获得丰富的语用经验,为灵活地运用言语夯实了基础。

2.在典型处模仿写

模仿可以作为学生学习写作的起点,是读与写的兴趣结合点。教学《颐和园》这篇课文时,我围绕课后讨论题“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引导学生勾画、探究,然后讨论交流。学生能够注意到这些语句:“进入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万寿山脚下”……这些语句显示了作者的游览顺序。我引导学生抓住“进了、绕过、走完、来到、登上、下来、走过”等记叙游览过程的动词,学习作者移步换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从读到写,读写结合。借鉴《颐和园》的写法,学生意文兼得,缘文悟法,迁移仿写,在文章中注入了“源头活水”。

4.在简略处扩展写

《最后一头战象》一文的学习中,通过品读“重披象鞍”“重回战场”两部分的细节描写,学生“走进”了嘎羧的内心世界。在“庄严归去”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聚焦“嘎羧一只眼睛睁得老大,凝望着天空”这一个镜头,引导学生在简略处扩展:面对着埋葬着八十多位战友的‘百象冢’,这头即将归去的战象可能在想什么?它又会倾诉些什么?这头战象没有去祖宗留下的象冢,它和曾经并肩战斗的同伴们躺在了一起,它永远都属于它所在的团体,即使要告别这个世界也要和战友们在一起。此时,这头战象在学生的脑海里清晰起来,不再是一头普通的大象,而是勇敢的战士!深情的战士!忠诚的战士!善良的战士!情深义重的战士!可歌可泣的英雄!让人满怀敬仰的英雄!让人饮泪歌颂的英雄!这样,学生在与文本的不断对话中,对嘎羧的认识循序渐进,从“战象”到“战士”再到“英雄”,学生的情感随之共鸣、升华。

5.在想象处延伸写

画家画画,总要留点空白,“踏花归来马蹄香”“蛙声千里出山泉”,目的是留给观赏者遐想的空间。写文章也如此,要么意犹未尽,要么含而不发,留下耐人寻味的“空白”。

“展开想象”是《蒙娜丽莎之约》一文最显著的表达方法。我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充分想象,体会栩栩如生的画面:“那微笑,有时让人觉得舒畅温柔……是那样耐人寻味,难以捉摸。”让学生思考并用细腻的笔触写下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为何如此引人遐想、令人神往?师生一同品味文句、揣测画面……学生思维的波澜被一次又一次激发起来,表达呼之欲出:蒙娜丽莎有时候让你觉得温文尔雅令人沉醉;有时嘴角微微上扬,一副傲视群芳的模样;有时又仿佛满目哀愁略含凄楚。那微笑有优雅,那微笑有沉静,那微笑有思想在浮动……在想象处延伸,使学生变得睿智,变得丰盈。

最后一头战象读后感篇6

《红岩》,被烈士们的鲜血浸染的石头。描写了解放前重庆残酷激烈的地下战争。许多完美的英雄形象映入眼帘。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红岩读后感600字,请您阅读。

红岩读后感600字1这个暑假我读了不少书,其中《红岩》给予我的印象最深。

《红岩》描写的是解放战争时期,在山城重庆,我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地下工作者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特务机关的残酷镇压和迫害,但是他们不畏强敌在监狱中与之进行不泄的斗争。虽然他们大部分的人都牺牲了但他们的精神激励了剩下的革命同志坚持到了革命胜利的英雄事迹。

当我读到红岩里可怕的敌人把尖利的竹签钉入江姐的十指,我的心渐渐缩紧了,仿佛看见了江姐苍白的面孔,流血的双手,我真替江姐担心;当我读到江姐临刑前,从容的穿上红色绒线的上衣,像往常一样的梳理头发,我被这位女英雄的气质深深地感动了。多么伟大的江姐!为了革命事业,他早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她为共产主义目标光荣地献出了自己光荣的一生!

读到刘思扬进监狱的这一段,我的心情难以平静。我在想为什么那个叫什么高会背叛共产党成为卖国求荣的鼠辈。我把许多入狱后的革命战士同他作比较,才发现,每个人都有两面。许云峰等宁死不屈的人战胜了自己的虚荣心,为党奉献了自己的一切。而他,这是被利欲蒙蔽了眼睛。它舍弃了自己的尊严苟活着,“苟”那我说是“狗”,他像狗一样活着。他让国民党引以为傲,什么狗屁共产党,到头来还不是到他们那儿当了一个连看门狗都不如的“人”!

书终于读完了,江姐那掷地有声的话语还在我耳边回荡:“竹签是竹子做的,但是我们共产党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革命前面对屠刀到无所畏惧,我更应该勇于拼搏战胜困难,做个像江姐那意志坚强的人!

红岩读后感600字2《红岩》读后感近期我们学校开展了红色经典读书活动,我早就听妈妈说过江姐,看了《红岩》后更是深受感动。该书讲述了一群革命工作者艰苦的地下工作,通过描写许云峰带领工人革命、成岗办《挺进报》,还有江姐、双枪老太婆、刘思扬等众多革命英雄,展现了当年共产党革命人民的艰苦斗争生活;讴歌了在叛徒的告密之下,许云峰、江姐、成岗等共产党人被捕后,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威胁利诱毫不动摇,坚决保守党的秘密的高尚情操。书中的很多画面都让我深切感受到,我们如今的幸福生活是靠当年无数位战士用鲜血换来的。

书中江姐是我印象最深的人物,她面对敌人的折磨,手指都被特务用粗长的竹签钉入指甲缝间,但是她非常勇敢,绝不透露一点党的秘密,致使猩猩这些坏蛋毫无办法。而我呢,总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女孩,平时很娇气,手上有一个小刮痕都要妈妈贴一个创可贴,遇到挫折和不如意的事总是动不动就哭,享受幸福的生活觉得是理所当然的。书中江姐十指滴血的形象震撼了我,令我羞愧。我从小学习钢琴,本来父母只是希望培养我的一个爱好,让我自己选择学习的,但是我很喜欢学琴却怕练琴,多练一下就嫌太累,手很疼,缺乏坚忍不拔的毅力;学习上也是,遇到点困难就想寻求帮助。

妈妈说我还小,对这本书理解还不深,我们这一代需要学习的品质还太多太多。我想,随着我年龄的增长,将来再读这本书,一定会懂得更多的道理,学到更多的优良品质。但我如今明白了,血染红岩,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永远不忘那些伟大的战士,将他们铭记在心!我要以《红岩》中的烈士们为榜样,珍惜幸福生活,努力学习本领,将来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红岩读后感600字3最近,我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读完了《红岩》这本书。《红岩》是一部中国军事文学名著。它描写了众多革命英雄:成岗临危不惧,视死如归;许云峰英勇斗敌,舍己为人;江姐受尽酷刑,从不畏惧;刘思扬出身豪门却参与革命;成瑶在共产党的熏陶下,渐渐成长,懂得处理各种事;渣滓洞的难友们,相互帮助,智斗敌人;白公馆的人们战胜敌人,迎来新中国。

在红岩里,我最钦佩江雪琴江姐。红岩开头不久,江姐的钢铁形象就已经在我心中树立起来。当她知道丈夫牺牲了,她不像普通女性一样面对残酷的现实变得不堪一击,擦干了泪水,重新站起来了,因为她知道共产党托付给她的命令还没完成,要舍小家为大家。而在渣滓洞监狱的生活过程中,她还是穿着那蓝色的旗袍,始终以干净的面貌迎接大家。当敌人拷问她时,她不透露党的任何秘密,当敌人用竹签钉她的手指,她坚强地说:“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做的。”最后江姐将要牺牲,她也让大家不要哭。

面对这些敬佩的同志,国民党只能给他们肉体上的折磨,却动摇不了他们精神上的一分一毫。现实生活中,在他们面前,我感到深深的愧疚。我只要遇到小小的挫折,就会想到放弃。读了红岩之后,我知道了越是充满困难的路我们越要走,越是艰巨的任务我们更要坚定不移。

“晨星闪闪,迎接黎明。林间,群鸟争鸣,天将破晓。东方的地平线上,渐渐透出一派红光,闪烁在碧绿的嘉陵江,湛蓝的天空,万里无云,绚丽的朝霞,放射出万道光芒。”这是红岩中新中国成立一个黎明的描写。这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是无数位战士用鲜血换来的,血染红岩,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更因该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永远不忘那些伟大的战士,将他们铭记在心!

红岩读后感600字4《红岩》读后感最近,我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读完了《红岩》这本书。《红岩》是一部中国军事文学名著。它描写了众多革命英雄:成岗临危不惧,视死如归;许云峰英勇斗敌,舍己为人;江姐受尽酷刑,从不畏惧;刘思扬出身豪门却参与革命;成瑶在共产党的熏陶下,渐渐成长,懂得处理各种事;渣滓洞的难友们,相互帮助,智斗敌人;白公馆的人们战胜敌人,迎来新中国。

在红岩里,我最钦佩江雪琴江姐。红岩开头不久,江姐的钢铁形象就已经在我心中树立起来。当她知道丈夫牺牲了,她不像普通女性一样面对残酷的现实变得不堪一击,擦干了泪水,重新站起来了,因为她知道共产党托付给她的命令还没完成,要舍小家为大家。而在渣滓洞监狱的生活过程中,她还是穿着那蓝色的旗袍,始终以干净的面貌迎接大家。当敌人拷问她时,她不透露党的任何秘密,当敌人用竹签钉她的手指,她坚强地说:“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做的。”最后江姐将要牺牲,她也让大家不要哭。

面对这些敬佩的同志,国民党只能给他们肉体上的折磨,却动摇不了他们精神上的一分一毫。现实生活中,在他们面前,我感到深深的愧疚。我只要遇到小小的挫折,就会想到放弃。读了红岩之后,我知道了越是充满困难的路我们越要走,越是艰巨的任务我们更要坚定不移。

“晨星闪闪,迎接黎明。林间,群鸟争鸣,天将破晓。东方的地平线上,渐渐透出一派红光,闪烁在碧绿的嘉陵江,湛蓝的天空,万里无云,绚丽的朝霞,放射出万道光芒。”这是红岩中新中国成立一个黎明的描写。这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是无数位战士用鲜血换来的,血染红岩,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更因该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永远不忘那些伟大的战士,将他们铭记在心!

红岩读后感600字5最近老师向我们介绍了《红岩》这本谱写共产主义者壮怀激烈的赞歌。

是的,共产主义者的意志是钢铁的。许云峰以超人的意志,在敌人魔掌中两次战胜死神,在与世隔绝的监狱中用双手艰难挖出一条越狱的通道,留给战友,自己却壮烈牺牲;江姐看到丈夫彭松涛政策的头颅挂在城楼上时,把刻骨之痛深深埋在心底,把满腔悲愤化为革命的动力.。她说:“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人的意志是钢铁!”成岗在狱中受尽各种严刑拷打,催眠术,测谎器,美国新药诚实注射剂…..然而依然无法动摇其革命信念,他居然还在敌人审讯室里大声朗诵“我的自白书”,不禁令敌人惊慌失措。

最后一头战象读后感篇7

[内容]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边防战士对祖国无限的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在理解词句,读懂每个自然段的基础上,继续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3.学会生字新词。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一、扣题设问,激发兴趣

1.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3.提问:你看到课题“中国石”后会想些什么?(“中国石”是一块什么样的石头?为什么把它叫“中国石”?……)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词。

2.默读课文,思考:(1)“中国石”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把它叫“中国石”?(“中国石”有拳头大小,黄白色,不仅整体酷似祖国版图,连表面皱痕的起伏也与大陆地貌相似,所以把这块石头叫“中国石”。)(2)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课文写驻守在戈壁滩上的边防战士拣到一块形状和祖国版图相似的石头,取名为“中国石”,并精心保管它的事。)三、自学生字词

1.读准课后生字的字音。

2.借助字典、插图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戈壁滩积聚版图不禁最佳盛誉孤独快慰姗姗来迟奉为至宝

四、细读课文,理清层次

1.默读课文,思考:(1)每一个自然段写的是什么?(2)全文可分几段?怎样归纳段意?

2.师生共同讨论后,教师小结:这篇课文可以分三段: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战士们经常拣石头,并举行“赛石会”;第二段(第2——6自然段)写拣到“中国石”的经过;第三段(第7、8自然段)写战士们喜爱并精心保管“中国石”以及这样做的原因。

五、识记字形,指导写字

1.自记字形。

2.检查识记字形情况。

3.指导写字,强调:“聚”,下半部是“”,“拳”、“誉”的上半部不同,下半部分别是“手”和“言”;“版”的左半边是“片”;“佳”的左半边是“亻”,不要写成“彳”,右半边是两个“土”,不要写成“主”。

第二课时一、复习生字、生词

二、精读训练

1.精讲第一段。(1)指名朗读第一段课文,思考,回答:①这一段主要写什么?(写战士们经常拣石头并举行“赛石会”。)②“可心”是什么意思?(适合、中意的意思。)③戈壁滩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开头要写戈壁滩的环境?(戈壁滩举目是无边的沙海,上面散布着漫滩的碎石头。开头写环境的艰苦,就为后文写战士们以苦为乐作了很好的铺垫。此外,沙海中有碎石,碎石中有奇石,有奇石才有写拣石、赛石。这样,不仅写出了“中国石”的产地,更重要的是写出了边防战士在恶劣的环境中,勇于并善于跟大自然作斗争。因地制宜,就地劝材”,拣石赛石,自娱自乐,充分表现了战士们不畏艰苦,昂扬乐观的革命精神。)(2)指导朗读这一段课文。

2.精讲第二段。(1)默读第二段,想想这一段写了哪几层意思?(这一段写了找石、洗石并发现“中国石”,仔细端详“中国石”三层意思。)(2)指名朗读第一层,思考:①为什么写春雨是“姗姗来迟”?(“姗姗来迟”一词,写出了人们盼雨、喜雨的心情,而人们盼雨、喜雨的真正目的则是盼望拣石好机会的到来。

因为经春雨洗润过的戈壁滩,一块块闪着珠光玉彩的“小精灵”全都裸露在黄沙上,任人挑来任人拣,这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所以春雨过后,“我”这个石头迷便背起挎包奔出了营房,一个“奔”字,足以看出“我”当时兴奋、喜悦的心情。)②雨后大漠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雨后的大漠是“风清气爽”,“一排排白杨显得更加挺拔、繁茂”,“瑰丽的朝霞倾泻在戈壁滩上,裸露在黄沙上的石头闪着珠光玉彩”。这样写的作用是借助对雨后大漠美好景物的描写来表达“我”对戈壁滩、戈壁石的无比喜爱之情。)③用喜爱、赞美的语气朗读这一层。(3)默读第二层,思考:①珍珠泉水为什么会由苦变甜?(因为昭君出赛路过泉边饮水,觉得泉水苦涩,就把戴在头上的珍珠扔到泉水里,水才由苦变甜的。)②“昭君出塞”是怎么一回事?课文为什么要引用这个故事?这个问题难度较大,教师可作如下讲解:早在两千多年前,居住在我国北方的匈奴族经常南下掠夺财物,给人民的生活带来很大威胁。到汉元帝时,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来到长安,提出愿意娶汉家女为妻,通和亲之好。元帝立即答应,当时宫女王昭君主动出来,请求远嫁,于是汉元帝将她许配给了匈奴首领。王昭君伴同呼韩邪单于出塞后,一直生活在匈奴游牧地区几十年,她努力维护汉匈友好关系,使我国北方边境出现了空前安定、繁荣的景象。课文引用这个故事有着深刻的含义:当年的王昭君为了国家安定,民族团结,挺身而出,远嫁匈奴,献出了自己的一切。今天的边防战士为保卫祖国的安全在无边的沙海上以苦为乐,默默奉献,这正说明了中华儿女为祖国和人民的利益而甘愿牺牲自己一切的精神渊源流长,代代相传。③说说洗石和发现“中国石”的经过。(4)自由读第三层。①画出描写“中国石”样子的语句?②结合插图,认识天山、祁连山、吐鲁番、长江、黄河、大兴安岭、台湾、海南等在祖国的位置。③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精讲第三段。

(1)指名读第三段课文,思考、回答:

①大伙是怎样对待“中国石”的?(大伙像看稀罕物似的抢着看,连长拿出了自己装军功章的盒子,文书工工整整地写了“中国石”三个金字,排长专门腾出一个抽屉。他们还嘱咐“我”一定要精心保管。)②“我”为什么把“中国石”奉为至宝?(因为这块“中国石”是“我”拣到、命名并精心保管的,更重要的是“我”把它视为祖国的象征。“中国石”在“我”身边,祖国就在“我”身边,“中国石”寄托着“我”的爱国情思,“中国石”又时时激励“我”更好地保卫祖国,使“我”寂寞时感到温暖,孤独时感到快慰,所以,“我”把它奉为至宝。)③课文结尾写道:“祖国”在我们身边,祖国在我们心中。两个“祖国”分别指的是什么?“祖国在我们心中”又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在全文起什么作用?(这句话中的两个“祖国”,前一个指“中国石”,所以加了引号;后一个指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所以没加引号。“祖国在我们心中”是说战士们身居边疆,胸怀祖国,心系国家和人民的安全,抒发了战士们无限热爱祖国的激情。这句话在全文的作用是画龙点睛,揭示中心。)④说说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这篇课文记叙了驻守在戈壁滩上的边防战士发现一块“中国石”的经过和他们对“中国石”的精心爱护,表达了边防战士对祖国的热爱,颂扬了战士们以苦为乐的高贵品质。

最后一头战象读后感篇8

初步理解这首词在意象选择上的特点及意义,从而把握词人的宽广胸怀和深沉的思绪。

以语言为依托,抓住关键词语,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出这些词语的丰富含义。

教学难点:

上下阙的景、情、志如何和谐地统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沁园春·雪》的内容,教师有感情的朗读[-教案910网最受欢迎最专业的教案资源网站],学生朗读[-教案910网最受欢迎最专业的教案资源网站]。师问:你今天重读这首词感受如何,以一句话表述。

二整体感知

1.明确本节课学习内容及学习目标

板书课题

板书:诵读、领会;品味、鉴赏

1.诵读

生自读、生齐读,大家对某生的朗读作评析,看该如何准确把握节奏和感情。

老师范读或朗读较好的学生范读。

2.视教师和学生情况,可采用就本词的内容、写法或理解有困难之处质疑,根据质疑,迅速梳理,组织学生讨论作答。或直接以任务驱动的方式,直接组织学生学习。

①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很大,为了表达的需要,语序往往倒装,而且常省略一些成分,就需要我们借助想象把诗意组合起来。看看开头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怎样调整就更顺畅一些,请具体表述出来。(深秋时节,我独自站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水向北滚滚流去。)

②“看”这一领字,一直控制到哪里?这几句视角和写景顺序极有特色,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特色何在?(远眺,近观,仰视,俯察;先勾勒出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然后染色“尽染”“碧透”色彩鲜艳丰富美丽,最后赋予动态“击”“翔”“竞”……)动词用得好,为什么好?作者笔下的秋景给我们的总体感觉是什么?(绚丽多彩、充满生机)

③联系我们曾经学过的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笔下秋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作者对景物的选取,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于立益,同时也与作者的身份、性格、胸襟、气度、经历关系密切。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是胸怀大志的杰出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

④有同学说“上阙就是纯写景”,你也这样看吗?请结合课文具体分析?(宇宙万物给在秋天里生气勃勃地自由舒展、蓬勃生长,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感觉。面对此景,诗人不由发出“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通过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自然联想到人类社会。形象地写出了词人关注国家命运,写出了词人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写景中融入抒情,景中寓情。)

⑤上阙提出“谁主沉浮”,下阙怎样回答的?(小组讨论明确)

(“携来”两句,写出就在这橘子洲头,词人曾与许多战友聚会、游览,度过了许多不平凡的岁月。自然从上阙的旧地独自重游,自然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恰”统领中间7句,形象地概括出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最后三句,以设问作结,形象含蓄的回答了“谁主沉浮”。主宰国家命运的,应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蕴含着意气风发的豪迈之情,抒情中显露出主宰沉浮的凌云壮志。)

⑥联系“时代背景资料”,突破难点,体会本词景、情、志如何和谐统一的。

最后一头战象读后感篇9

一、弄清图意、再现形象――插图练笔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章配有插图,作为特殊的对话成员――插图,不应该在阅读教学中被忽视\被遗忘。虽然有些插图只是一笔带过,但细致入微再现情境,教师就可以抓住这一重要资源,引导学生在弄清图意的基础上,联系课文的内容加上合理的想象让插图“活起来、动起来”,从有限的画内想象到无限的画外。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普罗米修斯》一课配有普罗米修斯被捆绑在悬崖上的插图,在引领学生体会“普罗米修斯遭受惩罚”这一重点段时,我让学生图文结合,仔细观察画面,想象人物的神态和心理,想象他还会遭受到怎样的折磨,他会说些什么。学生写道:“夏日炎炎,烈日炙烤,普罗米修斯的表情依然那么坚毅,他心里想,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他愤怒地摇动着碗口粗的铁链,发出山呼海啸般的呐喊:‘宙斯,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绝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还有的写道:“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普罗米修斯一直被捆在高加索山上,尽管狂风终日吹打着他,暴雨鞭打着他,但一想到人类在火堆旁载歌载舞的情景,想到人类利用火驱寒取暖,想到人类津津有味地吃着用火烤熟的食物……他好像忘记了疼痛。他的内心被一股伟大的力量占据着,那就是对人类的爱!”

这样的练笔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普罗米修斯遭受的煎熬,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利用插图,不要遗弃这些宝贵的教学资源。

二、读写迁移、尝试运用――仿写练笔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在阅读教学时,适时有效进行仿写练笔,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基本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之法。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2课《桂林山水》第二自然段,作者先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用波澜壮阔的大海和水平如镜的西湖与漓江这样的水形成对比,突出漓江水的独有特点,接着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准确而鲜明地渲染了漓江水的三大特点:静、清、绿。在引导学生感受漓江水的特点时,我先带着学生品读描写漓江水的语句,感受文章独特的语言美,然后引导学生结合文段的结构、语言进行仿写。这时学生便信手拈来。

在教学中我们不但要引导学生进行段的仿写,还可以进行篇的仿写。比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作者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描绘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迷人景色和丰富的物产。在教学中我们在与学生品析这些精彩篇章后,让学生尝试运用这种文体结构写一写“家乡的美景”“美丽的田野”等。这样的练笔模仿加创造有益于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三、情到深处、激发想象――补白练笔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经常采用“补白”这种课堂练笔形式。“补白”训练,对学生理解课文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23课《最后一头战象》第14自然段中有这样一段话:“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

最后一头战象读后感篇10

《三国演义》是一部古典名著,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天下之间发生的故事,在这段时间涌现了无数英雄人物。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三国演义读后感,供大家参考。

三国演义读后感1读完《三国演义》,书中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老奸巨猾的曹操、忠勇无双的关羽、宽厚仁义的刘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书中各个人物的出谋划策、运筹帷幄、斗智斗勇,让我懂得了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但是,让我感触最深的是这一场打来打去的残酷的战争。

刘备、曹操、孙权为了成为天下的霸主,为了自己的权势秣兵厉马,你打我,我打你,一场战争打了几十年。赤壁之战,曹操八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樊城之战,曹操的七军被水淹没,连带被水淹的百姓不计其数;火烧连营,刘备的七十五万军士兵所剩无几……《三国演义》几十年的战争,无数的士兵和百姓在战争中死去,无数的家庭在战争中破碎。那些争夺霸权的人们,不知道他们有没有想过那些战死的士兵?有没有想过那些战乱纷飞中的受苦难的百姓?而我就深深地感受到了那些普通士兵和平民百姓生命的脆弱,感受到了他们对和平的渴望。就像《半城烟沙》这首歌里写的一样“金戈铁马,替谁争天下,一将成万骨枯,多少白发送走黑发。……手中还有一缕牵挂,只盼归田卸甲,还能捧回你沏的茶……”

从古到今,很多战争都是没必要的,都是一些人为了自己的权势、欲望,为了自己的霸主地位而发动。在这些残酷的战争中,受苦受难的都是那些无辜的士兵和百姓。随着科技的发展,战争不仅让无数的人丧命,还破坏我们的生活环境,甚至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一颗和平的心,努力去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强大,使外敌的不敢入侵,尽可能避免战争的发生!

三国演义读后感2这个学期,我利用课余时间读完了《三国演义》这部中国古典名著。书中主要讲述魏、蜀、吴三个国家之间的争斗,最后三国归魏,从此天下太平的故事。

书中一个个传奇的故事: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赤壁之战……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鲜活的人物: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忠胆狭义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我还明白了“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含义。其中最令我感动的是“关羽刮骨疗毒”的故事。

关羽真勇敢啊!攻打樊城时,关羽被毒箭射中右臂,毒已渗入骨头。将士们找来名医华佗给关羽治伤。关羽问华佗怎样治法?华佗说:“我怕你害怕,立一柱子,柱子上吊一环,把你的胳膊套入环中,用绳子捆紧,再盖住你的眼睛,给你开刀治疗。”关羽笑着说:“不用捆。”华佗切开肉皮,用刀刮骨。在场的人吓得用手捂着眼。再看关羽,一边喝酒,一边下棋。过了一会,血流了一盆,骨上的毒刮完,关羽笑着站起来对众将说:“我的胳膊伸弯自如,好像从前一样。华佗先生,你真是呀!”用尖刀刮骨头一定疼痛难忍,而且当时没有麻醉药,可关羽居然还能一边喝酒,一边下棋,这是常人所做不到的,难怪连神医华佗都赞叹道:“我行医以来,从没见像你这样了不起的人,将军乃也。”想想自己,平时碰到一点困难挫折就畏缩,甚至痛哭流泪。有一次,我不小心被一块玻璃割破了手指,鲜血顿时流了出来。虽然血没关羽流的多,但恐惧加上疼痛,我哗哗大哭,眼泪和鼻涕流了一脸,邻居的小朋友们都笑我。现在回想起来,我只是伤了一点点皮肉就嚎啕大哭,以后怎么面对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与挫折呢?再说和关羽刮骨疗毒相比,我这点皮肉之苦又算得了什么?

读完了《三国演义》,书中的精彩动人的故事和英雄人物的事迹让我大开眼界,我不仅懂得了许多历史知识,同时还学到了一些描写人物的方法,真是受益匪浅啊!

三国演义读后感3假期读《三国演义》让我有了很深的感悟。而且,我还认识了一些传奇人物: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周瑜、吕布......我最敬佩的是人物是诸葛亮。

诸葛亮,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他喜欢作《梁父吟》,他自比管仲、乐毅,就连司马微都觉得他可以和姜子牙、张子房相比。诸葛亮他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他洞悉天下,了解天气,而且忠心耿耿,从不背叛他的主公。诸葛亮,他真伟大,我以后一定要多多读书,多掌握知识,我也想成为像诸葛亮那么聪明的人,以后做大事!

我最讨厌的就是吕布了。虽说吕布是个勇猛的人,可是他却是个见利忘义、有勇无谋的小人。其中有一回,写董卓给吕布金银财宝,他马上杀了他的干爹,又认了董卓为干爹。可见,他是多么见利忘义啊!

我认为最有意思的人是曹操。曹操,他很聪明,但是他把这聪明用错了地方,反倒是聪明反被聪明误,所以我认为他最有趣。

书中我最喜欢阅读的是第七回。这一回是讲曹操煮酒论英雄,曹操请刘备去喝酒,可是刘备一到,天空一黑,准备下雨了。这时,曹操说:“刘备,当今天下,你认为谁是英雄啊?”刘备说了几个他心中的英雄,曹操又说:“英雄一定要胸怀大志,而当今之,只有你我二人才能称英雄。”刘备以为他被识破了,吓得筷子都掉到地上了。这时正好天空中打雷,于是刘备借着古代圣人听到雷声也会害怕为由掩饰过去了。曹操见他这样胆小,就不再怀疑。

《三国演义》这本书刻画的人物形象可真生动,我好敬佩罗贯中呀,我现在要阅读更多的优秀图书,将来也写出像《三国演义》这么好看的作品。

三国演义读后感4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

《三国演义》通过描写了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的争霸之事,体现了天下大势久分必合,合久必分的真理。

《三国演义》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得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

先说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而约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可以说关羽是义的诠释。

那么,诸葛亮就是智的化身。虽然他没有成功扭转三国归晋的结局,但他成功改变了三国。

从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只要踏踏实实,仔仔细细地走好追求成功过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会不远的。当我们羡慕地看着别人成功时,往往忽略了他在成功的道路上付出的艰辛。

其实没有最后的胜者,也没有失败者。司马炎不是,曹操也不是,刘备孙权也不是失败者。他们都在自己的舞台上,绽放出他们最绚丽的光彩。

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耳边仿佛又传来了这句富有哲理的话,使我心中久久不能平静。让我们用心去读《三国》,品《三国》,道《三国》,用心去感受三国的史诗,感受它的悲壮之美!

三国演义读后感5我们生活在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文明国度,华夏子孙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多少令人折腰的胜景与巨作。辉煌灿烂的敦煌壁画,巧压天工的苏洲园林;凝聚着人类高度智慧的古长长城使我们流连忘返;然而这只是美丽的大中国的一部分,它也造就了文学史上的“奇葩”,其中三国演义是我最钟爱的一朵。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是明代四川人杨慎的词作,清人毛宗岗将它加进小说《三国演义》,作为卷头词。电视剧《三国演义》又以此作为片头曲的歌词,使之家喻户晓。

刚开始读《三国演义》时,只是囫囵吞枣,只了解三个国家的兴衰历。小说以魏、蜀、吴三国斗争为中心,曹、刘矛盾为主线,出色描绘了三国时期大规模的政治、军事斗争,勾画出东汉末年到西晋统一的时代风云,寄托着希望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的理想。再一次细致地阅读《三国演义》,进一步了解人物和情景。

通过这本书,很多人认为曹操是奸诈之人,但我却不以为然。这或许有点作者的情感,也或许是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是三位君主中最有才华的人,他爱惜人才,有很高的军事才能。在几十年的征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面积土地,使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是他使晋国成为三国中最强盛的国家,为后来晋统一天下奠定基础。

很多人也对曹操的我“宁教天下人负,勿让天下人负我”这句慷慨激昂的话心存厌恶。但拿破仑不是有一句“不想当将军的兵不是好兵”的嘛!人要有理想才有前进的动力。他很重视人才,对人才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自古以来的君王都是靠贤臣帮忙治理天下的,但人才难觅,所以曹操“唯才是举”不考虑出身只要是有才能的都重用,即使身上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他也不在乎。经过一番努力,曹操身边的谋臣不胜枚举,曾经得罪过他的,他也不计前嫌。

还有曹操的乐观、豁达,这正是我所需要的。赤壁战败后,他并没有愁眉苦脸,而是笑着说“今北方仍有我掌控”,他并没因此一蹶不振。我们也学过他的好几首诗,我都很喜欢。

再说另外一个人,此人身长八尺,头戴纶巾,面如冠玉,手执鹅毛羽扇,被刘备“三顾茅庐”请下山之人——诸葛亮。有多少人敬佩他,是他令周瑜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叹。但刘备死后,为了辅佐扶不起的阿斗——刘袢,他因过度劳累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