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校企合作总结十篇校企合作总结十篇

校企合作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8:30:55

校企合作总结篇1

一,找准定位,目标明确

校企合作办公室的工作目标定位是:"沟通服务企业,合作共赢".在工作中注重校政合作,校校合作,校企合作等多种形式.工作的职责可以主要为四方面:沟通外界,培训企业,服务师生,建设专业.

二,主动走访,沟通合作

主持开展的培训还有:社会工作者考前培训1期,斗门区妇女干部培训班2期,斗门区新当选村干部培训班1期,斗门区新上任科级干部培训班2期等.学员们对我院开展的培训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也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培训工作的全面开展不但培养了学院的企业师资力量,也向全省的单位宣传了学院的优良办学资源.

五,首次亮相中小企业博览会,受到领导和相关企业高度关注

第五届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暨中韩中小企业博览会于9月22

日-25日,在广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开幕.在校企办的积极筹备下,我院作为全国第一家节能降耗宣传培训基地——"广东(珠海)节能降耗宣传培训基地"首次亮相会,引发各方关注,并得到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刘小龙的高度重视.刘市长专程到学院展位,认真听取了学院党委书记党益群有关学院发展及为中小企业开展培训的情况汇报,并充分赞赏我院抓住了机遇,希望我院在节能降耗的宣传培训方面努力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把我院真正打造成为面向全省的宣传培训基地,成为节能降耗企业交流合作,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平台.我院因在珠海分团参展工作中成绩显著,获博览参展优秀组织奖,校企办主任杨莲清被评为博览参展先进个人.

六,积极协助市级主管部门,开展形式各样的节能降耗宣传活动

今年我院与各级市政及宣传部门合作,先后派师生组织或参与了四场节能降耗宣传活动,分别是:

(一)9月20日与科协合办"2008全国科普日大型广场活动".该活动是市科协每年定期举行的宣传活动之一,此次主题为"节能".我院作为"广东省(珠海)节能降耗宣传培训基地",由校企办蔡志廉老师带领学院25名学生自愿者参与了此次活动.我院师生承担的"宣传绿色节能,环保袋中装"签名,科普知识有奖答题等项目吸引了许多市民,男女老少踊跃参与,现场秩序热烈而有序,工作得到了市科协的赞誉.

了学生的组织能力.

七,充分调研市场需求,申报相关专业

近年来,我院各专业在外延发展,内涵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效益逐步提高.学院在未来数年内要达到在校生一万人的规模,因此,不断扩大办学规模,申报新专业成为校企办的工作重点之一.在进一步了解各系,专业建设状况下,分析办学效益,明确专业发展思路与规划,进行专业调研:

(一)调研范围

1.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列出我院拟新增专业汇总表.

2.了解拟开设专业的就业前景及人才需求情况.

3.了解拟开设专业在广东省(全国)各专科院校分布情况.

4.了解拟开设专业在部分院校的课程设置,特色教学和实训.

5.拟开设专业的建设现状,主要包括师资队伍,办学设备条件,办学社会形势,办学优势,办学薄弱环节,专业发展规划.

(二)调研方法

1.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

2.设计调查问卷,有针对性地对珠海相关企业发放问卷.

校企合作总结篇2

一、周密布置。

结合八部门联合下发的《通知》精神,制定了《2020年市全国科普日校园企业科普联合行动活动方案》,明确活动主题、活动目标、活动时间、参加人员、参观企业及行程安排,落实相关部门职责,切实保证活动有序开展。

二、创新方式。

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实地科普学习。邀请市职业中学数控专业的学生78人统一乘坐大巴到企业生产一线参观。结合学生日常所学的工学理论知识,通过参观铜产业从冶炼、生产、加工、精深加工全产业链生产线,让学生对我市特色产业有了更为全面直观的了解,让他们对自己以后的职业规划有了更为直观的概念;近距离观摩铜工艺品的打造,在学生心中种下了工匠精神的种子。

校企合作总结篇3

关键词:校企合作;新形势;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7-0074-02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和企业通过校企合作方式联合培养人才,对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山东理工大学作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首批试点院校,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工学交替为手段,积极探索工程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一、校企合作的模式

(一)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的模式有多种,山东理工大学采用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培养分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个阶段。采用本科工程型和硕士工程型两段制的工程师培养体系。本科工程型培养模式是四年制本科,“3+1”模式,即在校学习三年,在企业参加实训和毕业设计累计一年;硕士工程型培养模式为两年制全日制工程硕士,“1+1”模式,即学生本科毕业后,通过保送或考试攻读工程硕士,在校学习一年,在企业顶岗一年,同时完成硕士论文。2010年山东理工大学与鲁泰纺织有限公司开展校企合作,成立鲁泰学院,共同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专业人才,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一模式解决了学校缺少实际操作项目和设备的问题,同时为企业培养了高素质人才,做到了企业与学校的双赢。还有其他的校企合作模式,如:“工学交替、半工半读”模式,指学生在校期间,在不影响正常学习的情况下,通过合理安排去企业参加实训,进行技能提升训练。通过这种模式,可以将学生所学理论知识与企业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致用、教学相长;可以使学生体会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可以为企业节省岗前培训环节。

(二)“订单培养”模式

“订单培养”模式是指学校招收的学生由学校选拔的学生和企业招收的员工组成,教育的实施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完成。这种模式是建立在校企双方相互信任、紧密合作的基础上,企业参与程度深,能极大地调动学校、学生和企业的积极性,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实现学校、用人单位与学生的“三赢”,是一种产学合作的高层次形式。

(三)“学校引进企业”模式

“学校引进企业”模式是将企业引进学校之后,将企业的一部分生产线建在学校内,从而在校内实行“理论学习”和“顶岗实训”相结合的一种办学模式。这种模式既可以解决企业场地不足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学校实训设备不足的问题,真正做到企业与学校资源共享,获得“产学研”相结合的多赢途径。

(四)“校企互动”合作模式

“校企互动”合作模式,是指校企双方互聘,由企业指派优秀技术人员参与学校的专业教学,企业参与学校的教学计划制订,为学校提供实习基地、设备等,同时学校教师给企业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素质。通过这种模式,将理论和实践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技能训练,同时提高了员工素质,为企业创造了更大的价值,还为学校解决了实习材料费等问题,真正实现了在育人中创收,在创收中育人。

校企合作的模式还会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增多,应实现多层次、多形式、多方位的合作,合作不局限于一家企业,也不局限于一种形式。

二、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从全国范围来看,校企合作目前正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体来说,还需要深化合作理论、更新合作理念、创新合作模式、完善与严格合作保障机制。

首先,校企合作政策力度不够。自国家提出高等教育开展校企合作以来,在各方利益均等的条件下,各级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校企合作政策,对校企合作进行支持和鼓励。但从总体看,这些政策还不够完善,政府的扶持力度也很有限,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政策之间缺少整体联系:校企合作不仅涉及教育部门、高等院校和企业,还涉及财政、税务、企业管理等部门,但我国现有的校企合作政策都不具备系统性,较为零散,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现有政策的落实;二是政策需有严格性:政策的标准很难确定,比如奖励、惩罚的标准难以界定;三是政策的执行遇到问题:政策的执行者学校和企业受各自利益的限制,执行效果欠佳,在执行时也缺乏相应的监督与评估机制,导致校企合作过程中缺少协调与监督[1]。这些都导致校企合作政策效度不高。

其次,校企合作深度不够。许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仅仅停留在解决部分学生就业或实习这种浅层次的合作,没有把校企深度合作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企业注重的是短期效益,对校企合作没有刚性需求。目前的校企合作一般是由学校组织,企业只是配合学校的工作,出现校“热”企“冷”的局面。另外,企业无法或很少按照自己的人才需求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过程,教育教学管理缺乏主体性,这使企业难以形成市场主体意识。校企双方没有找到利益结合点,很难形成稳定和长效的合作机制。

最后,参加校企合作的学生管理存在问题。目前,从山东理工大学来看,参加校企合作的学生在学期之初与学校签订一份协议,然后定期将个人情况向辅导员汇报。但是涉及一些学校的教学环节,比如毕业设计,教师找学生有时就很困难,导致某些环节无法正常进行。对于企业来说,不愿承受学生顶岗实习的安全风险,管理模式与正常的企业员工有所不同,给管理带来了麻烦[2]。校企双方交流力度不够导致学生的管理处于疏散状态,有了问题得不到及时发现和解决。

总体来说,校企合作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深化。

三、加强校企合作的建议

(一)完善校企合作的政策

一是将校企合作政策系统化:校企合作政策应符合教育、企业、财政、税务等相关部门的发展需求,经过系统分析,确定政策框架,进行设计;二是将政策法制化:通过立法明确校企双方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的责、权、利,通过对企业有利的政策导向以调动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同时约束各方行为,维护共同利益,确保校企合作的有效开展;三是将政策规范化:设立各级校企合作监督与评价机构,针对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校企合作的政策进行调整,并对合作进展进行监督与评价[3]。总之,政策是从宏观方面促进校企合作的推动因素之一。因此,政策的着眼点就在于形成一种调和学校与企业、教育与经济的规范体制。这就需要政策具有层次性、稳定性、可靠性和可行性。

(二)促进校企深度合作

从学校方来说,应转变观念,从“多赢”角度出发,进行教育教学管理、师资培训和人才培养上的变革,达到国家、企业、学生、学校等皆赢的目的。在明确企业对人才需求规格的基础上,首先进行授课内容的调整,比如山东理工大学实行的是“3+1”合作模式,最后一年在企业中锻炼,为了使学生的学习不受影响,将专业重要课程调整在前六个学期完成,第七学期为几门应用型选修课,最后一个学期为毕业设计,这样,在外实习学生的学习不会受到影响;其次可选派学校教师去企业锻炼,实现理论与实践对接,既提高了授课的理解性,又增强了教师的科研能力;最后可根据企业的要求,学校进行相关教学方面的调整,既不影响正常的教学活动,又能满足企业的需求,提高企业的主体意识。从企业方来说,应引导其认识校企合作对自身发展的益处,通过与学校共同培养高技能型人才,能更好地解决企业人才紧缺的问题,最终提高其效益。总之,学校和企业需密切配合,形成密不可分的关系体,才能达到校企双赢。

(三)对校企合作中学生进行全程式教育管理

由于学生首次进入企业,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在进入企业之前,学生大多满心斗志,这时应让学生明确进入企业实习的目的、意义及岗位要求和学校要求,引导学生从更广的背景中去看待问题,从以往的学习经验中寻找问题的答案,用积极的态度去应对。进入企业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新鲜感渐渐消退,工作及现实中的问题逐渐出现,在这一阶段,要特别注意学生的思想波动,在企业中安排专门人员对这些学生进行管理,实时观察学生的表现,及时将情况反映给校方相关负责人,尤其是异常情况;在学生中安排两级或以上班长及组长等,对学生的实时情况进行汇总,报告给校方相关负责人,通过交流得到每位实习生的情况。在交流中,确定交流的频率,定期汇报,汇报不能流于形式,要采取措施掌握详细情况。对汇报的态度与结果制定一个奖惩方案,并且与学分挂钩,这样能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企业方和校方相关负责人要切实有效地完成对学生的管理,起到良好的作用。实习完成后,可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分析、总结,如毕业设计、总结报告等,结合企业的反馈,使学生从理性角度来认识顶岗实习,认清自己的兴趣和能力,积累经验。这样,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可真正受益,培养出社会与市场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达到校企合作的目标。

校企合作是适应时展的对企业和高校双方都有益的重大举措。本文结合山东理工大学校企合作的现状分析了新形势下校企合作的核心问题,校企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促进校企之间深度合作,积极探索工程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新内容与新模式,采取措施避免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向着培养“强实践、能管理、善创新”的未来优秀工程师目标迈进。

参考文献:

[1]兰小云.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效度刍议[J].现代教育管理,2012,(6).

[2]李振威.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实训教学存在问题和解决途径[J].中国科技博览,2009,(24).

[3]郭新宝.促进校企合作提高我国科技竞争力[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9.

收稿日期:2013-11-11

校企合作总结篇4

关键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致命弱点是校企合作,大力发展校企合作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突破的重点。如何破解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的难题,整合企业和学校的资源,实现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等多种教育方式的创新,成为中国教育界和产业界共同关心的焦点。而“校企合一”就是实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最有效的途径。

一、“校企合一”工学结合模式的内涵

所谓“校企合一”,是指以学校为本位,在现有的教学系统(包括理论课、实验课和项目安排)的基础上,将工厂环境引入学校,在校内建起技术先进、设备完善、环境逼真的教学工厂,形成“前厂后校”或“前校后厂”的办学实体,让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融合在一起,在中职院校塑造一个企业环境与教学环境紧密结合的办学模式。或者可以理解为:把企业办在学校,实现车间教室合一,学生学徒合一,教师师傅合一,作品产品合一及育人创收合一的教学模式。“校企合一”与我们常说的“校企合作”是有区别的,两者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有着本质区别。“校企合一”是以学校为本位,而“校企合作”中的学校和企业都是独立承担责任的主体。“校企合一”是“校企合作”的高级阶段,随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深入,各中职院校应该在加强“校企合作”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校企合一”,稳步推进“校企合一”。

二、“校企合一”工学结合模式的意义

工学结合必须以密切的校企关系作为前提。虽然各中职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做出了不少成功的尝试,但是要真正实现“校企合作”还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瓶颈。一方面是因为教育的公益性与企业的盈利性之间存在着矛盾,学校以培养合格人才为最大目标,追求社会效益,企业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追求经济效益。很多企业对工学结合的态度并不十分积极,中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是建立在能够给企业带来利益基础上的合作。另一方面,由于工学结合还处在探索过程中,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尚未制定具有现实意义的相关指导性文件,工学结合主要是靠学校自己去找企业,停留在以人情关系为纽带的基础上。《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中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最后一年要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学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这就对“校企合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校企合一”使实践教学工作不依赖于企业界,在校内即可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最终达到工学结合的目的。可以说,“校企合一”是实现工学结合的基本保障、是工学结合稳定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三、“校企合一”的经验总结

校企合作的内容不断丰富,校企合作的层次不断提升。有些经验就值得总结和推广:

1、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是推进校企合作的前提。首先是要树立校企合作的理念,积极主动寻找市场,寻找企业,寻找支持,寻找合作,探索校企合作的机制与模式创新。正因为积极推进了校企合作,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水平才能有明显提高,市场针对性、经济贡献率和社会吸引力才会明显增强。大家普遍感到,发展职业教育,必须与企业联合,走校企合作、共赢发展之路,只有这样,职业教育才能拥有长久的生命力。

2、政府统筹、搭建平台,是推进校企合作的关键。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表明,校企合作需要政府的统筹和支持,只有在政府的统筹下,部门、企业和学校才能在校企合作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能动性,创新合作方式,实现共赢的目标。由政府大力倡导和支持校企合作,鼓励学校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全面的合作关系,调动企业、行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共同努力,搭建校企合作的平台。建立教师到企业实习实践制度,将教师的专业实践作为提职、晋级的必要条件;以试行学分制为突破口,为学生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创造条件。

3、校企共建、厂校一体,是推进校企合作的重点。推进校企合作,就是要推进教产合作、校企一体化办学,做到学校中有企业、企业中有学校。在合作模式上,各地创造了校企共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利益分摊的“股份合作制模式”,学校依托自身资源、实行企业化管理、自主生产经营的“自主经营模式”,学校将实习实训设备租赁给合作企业经营、兼顾学生实习的“租赁承包模式”等等。

4、产教对接、工学结合,是推进校企合作的核心。推进校企合作的核心,就是要推进学校的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有效对接。一些中职学校在推进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就实现了“四个合一”,即:教师与技师合一,教学与生产合一;学校和企业合一,校长和经理合一,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一些中职学校就探索了“四个对接”的办学模式,即: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对接,实训要求与职业资格标准对接,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专业技能与企业要求对接。一些中职学校就实现了三个零距离的模式,即:实现“专业设置与培养目标零距离、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零距离、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零距离”。

5、能力为本、科学评价,是推进校企合作的重要环节。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要建立行业、企业和社会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最重要的是,要建立以贡献为导向的学校评价模式,和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模式。成立以职教专家、企业代表、学生家长及相关社会人士为主体的评教委员会,对中职学校办学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引导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和企业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建立提高学生技能水平、促进校企合作、多方参与的评价体系。

校企合作总结篇5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职林业技术专业人才培养

0引言

林业技术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专业,专业改革之前的人才培养没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课程设置以传授知识为主,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脱节,企业元素没有进入教学内容,学生成绩评价往往忽略职业标准和工作过程的考核。林业技术专业迫切需要以校企合作为切入点,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内容、师资队伍和教学条件等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与实践。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这种模式注重人才的实用性与实效性,根据企业反馈和需要,结合市场导向有针对性的为企业培养人才,是一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学校与企业实现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隶属于黑龙江省森林工业总局,在林业技术专业建设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行业企业优势。学院积极与森工总局下属的企业沟通合作,成立了龙江森工职教集团,林业技术专业以此为契机,开展多方位的校企合作,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全面开展林业技术专业的专业建设与改革实践。

1推进校企深度融合,实现人才共育

学院充分发挥学院依托黑龙江省森工总局办学的优势,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一体化建设。在学院组建龙江森工职教集团的基础上,建立由黑龙江省森工总局、黑龙江中林绿源科技有限公司及黑龙江省第二森林调查规划设计院等企事业单位的一线技术骨干和专业骨干教师组成的林业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作站,以此为工作平台,探索校企共同办学的实际运行方式,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利用学院的教育优势、人才优势与企业的资金优势、资源优势和项目优势合作,建立校企合作实体,大力开展校企共建。以林业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作站为平台,让行业企业专家和技术骨干切实参与到专业建设的各个环节中来。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共同打造“双师”结构的教师团队,共同进行职业技能培训鉴定,通过校企双方的深度合作,让专业设置与行业发展环环相扣,课程教学内容与行业技术应用紧密结合,形成专业与企业共同管理、共同指导、共同评价的运作机制,共同培养企业切实需要的林业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

2强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专业持续发展

以东北地区林业行业人才需求为依据,校企双方共同深化以提高培养人才质量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探索林业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规律,紧贴林业行业人才需求,为企业发展提供根本的人才保障。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建设促进林业技术专业持续发展。

专业与企业合作共同探索、研究和尝试“双环境工学交替,四阶段能力融入”的人才培养模式(图1)改革。在充分考虑东北地区林业产业地域气候特点的基础上,将学生在校三年(6学期)的学习过程划分为认知学习、职业技能专项学习、综合技能实训和企业顶岗实习兼创业培训四个阶段,在校区和林区两个不同的育人环境中完成工学交替的教学过程。

3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结合、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改革

校企双方开展对黑龙江省林业局和林业企业的随机抽样调查,对林业类岗位人才的需求情况进行调研分析。根据调研结果,由专业教师、林业行业企业人员和职业教育专家共同研究确定职业岗位,形成具有针对性的职业岗位分析表(表1)。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为出发点,归纳确定岗位核心能力。

开发多门以项目化、职业化为特征,针对性强的工学结合核心课程。开发涵盖专业培养目标、职业领域、人才培养规格、职业能力要求、课程结构、教学安排、教学条件等内容的专业教学标准。多方面尝试“交互式”教学法、基于榜样的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仿真教学法、现场教学法和角色扮演教学法,为林业技术专业不同课程寻求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贯彻结果与过程相结合的原则,采取单项目评价、多项目评价和综合项目综合评价等工具,全面实施以学生工作任务完成情况为主要指标的课程考核方法。

4建设和完善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师资队伍

充分发挥学院企业办学的优势,以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为保障,坚持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相结合,利用丰富的兼职教师资源和校外实训基地资源,构建“教师进林场,师傅进课堂”教学团队培养方式。以结构优化为主线,以骨干教师培养为支撑,以专业带头人培养为重点,以“双师”素质培养为导向,注重企业兼职教师队伍和校企合作教师工作站的建设,将林业技术专业的教师队伍打造成一支业务精良、专兼结合、行业认可的“双师”结构专业师资队伍。

5校企共建林业技术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

以校内外现有实验室、实训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为基础,整合组建林业应用技术实训中心。实训中心紧紧围绕林业技术专业“森林培育、森林调查、森林资源经营管理”三大核心能力为主线,深化校企合作,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按照“校中场,场中校”的建设思路,校企双方合作建成集生产性实训、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师资培训等多功能的,具有高起点、高水平、高科技特点的,适应职业岗位技能模块教学的,科研、培训、技术服务为一体的林业应用技术实训中心。

中心下设森林培育技术实践教学基地、森林资源调查实践教学基地和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实践教学基地三个实践教学基地,其中森林培育技术实践教学基地又下设种苗生产栽培中心、生物应用技术开发实训中心和森林保护实训中心。

参考文献:

[1]关继东,贺建伟.高职林业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J].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1):41-47.

[2]孟国忠,周捍东.基于校企合作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以南京林业大学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2,30(5):13-15.

[3]韩东锋,钱拴提.高职林业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途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9410-9413.

[4]苏付保,苏杰南,李荣珍,杨燕红,冯立新.高职林业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研究[J].广西教育,2011.1:57-59.

校企合作总结篇6

【关键词】企业文化校园文化职业教育

当前,高职院校处于由外延扩张向内涵发展的转型阶段,如何才能构建起既充满活力又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鲜明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是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高职院校只有在充分吸收企业文化内涵和养分的基础上形成校园文化,加强对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养成教育,才能构成高职院校最基本、最持久的竞争优势。

一、企业文化与高职校园文化的内涵

文化作为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类社会日积月累、逐步发展的产物。文化一经形成,便可产生无形的力量,即所谓的文化力,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积极推动或消极阻碍的作用。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价值观、信念、行为准则,以及具有相应特色的行为方式、物质表现的总称,它反映着一个企业特有的、为社会所公认的品格、素质、精神、作风,富含竞争、合作、质量、创新、规范、职业、岗位等元素。企业文化所形成的文化氛围、价值导向和企业精神,能够把员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调动起来,把员工的潜在智慧和能量激发出来。

高职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累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是学校的灵魂和精髓,是学校办学实力、竞争力和活力的体现。高职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方面。处于浅层次的校园物质文化是指构建校园的物质基础,是学校各种客观实体存在的总和,是校园文化的基本载体。处于中层的校园制度文化是指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总和,是保证学校与外界、学校内部各项活动正常进行的机制。处于深层次的校园精神文化是指学校全体人员长期或短期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的总和。高职校园文化具有开放性、职业性、实用性、技术性、创新性等基本特征,能够营造浓郁的人文氛围,提升师生的精神境界,形成优良的教风、学风,激发创造力、增强凝聚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高职校园文化蕴涵着学校的共同价值观,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学校的教育功能从根本上说就是借助校园文化的内化而完成的。

二、企业文化与高职校园文化有机融合的可能性

企业文化与高职校园文化看似有着不同的内容、特点,分属于不同的领域、不同的群体。但是,它们都受社会文化的影响,文化的本质内涵、文化的共性是一致的,企业和高职院校的管理对象都是有情感的社会人。校园文化培养人的能力,企业文化发挥和提升人的能力,都是借助文化这一载体使群体成员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为同一个目标而奋斗,以此来增强群体的竞争力和战斗力。

高职校园文化的开放包容性为企业文化的渗透提供了空间,为高职院校吸纳企业文化、建设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提供了前提。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日趋成熟的过程中,两种文化就有了相互融合的可能性和无限宽广的话语空间。高职校园文化是企业文化的前奏,企业文化是高职校园文化的延伸。企业文化与高职校园文化的有机融合不仅有利于高职校园文化的形成,也会在更深层次,更广阔的范围内促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学生在学校内感受到的是浓厚的企业文化熏陶,接受到的是具有企业特色的文化教育,体会到的是企业的严格管理和企业的文化内涵。学生感受到了专业知识、技能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从而提高学习专业技术的兴趣。学生在企业文化熏陶中树立了正确的职业认知、强烈的职业情感、积极的职业态度、坚韧的职业意志。

三、企业文化与高职校园文化融合的有效途径和措施

1、以物质文化建设作为切入点

高职院校在建设物质层次的校园文化时应处处突出“职”的特点,呈现出明显的企业文化色彩。在充分挖掘校园现有景观、雕塑的基础上,重点建设集美观、实用、富含企业文化的校园自然环境。可以通过具象或者写意的手法,把一些象征标志融入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在校徽、校服、建筑物的命名、指示牌的标识上都应力求突出职业特点。高职院校要让静态的教学楼、办公楼、图书馆、实训室等实现动态化、人性化和职业化。在教室里张贴一些著名企业家的画像,在实训室按照企业生产标准张贴安全标语、生产操作流程、安全操作规程等,营造出职业氛围和环境。学生统一服装,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程和操作流程上岗生产。使学生在校园文化环境和氛围里,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领悟企业文化的真谛,加深对职业内涵、职业道德、职业规范的切身感受和深刻理解,打下企业文化的烙印。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文化的传播者、参与者和引领者。高职院校要实施“双师”素质培养工程,有计划地组织教师结合自身专业优势,赴与专业教学密切相关的企业进行以专业实践为主的挂职锻炼。根据挂职教师现有的专业发展基础、专业发展方向、教学工作需要确定挂职岗位、提出具体明确的目标、任务和要求。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开展挂职锻炼活动,即教师在挂职过程中必须参与到企业的研究项目中,或者自带与企业生产、管理、技术改造等密切相关的项目、课题到企业中,与企业有关人员合作开展研究。教师在参与企业活动的同时,学习研究企业文化,在实践中真实地体会企业文化的真谛,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

高职院校要聘请知名的企业家和企业先进工作者为学校的客座教授,定期为学生举办专题讲座,介绍企业的运作和发展的前景、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用企业先进工作者的优秀事迹来感染学生,培养他们的敬业奉献精神。高职院校还要充分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校园文化建设委员会的作用。

3、以课程文化作为突破点

校企合作总结篇7

[关键词]:校企合作合作模式比较

随着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在分析大学与社会外部关系发展时指出“展望未来,将产生出最激动人心的管理方法――高等教育界与企业的联系”以来,校企合作教育合作模式越加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校企合作是“大学与工业企业之间为达到一定目的,通过协调作用而形成的一种互动关系”。作为连接校企双方合作的桥梁,以不同形式促进二者互通有无、互惠共赢、良性发展。近年来,虽然我国校企合作发展层次与水平有所提高,但相比国外发达国家先进模式而言,仍存在较大差距和不足。本文旨在全面总结、分析国外先进校企合作模式的发展特点,以期为我国校企合作模式的完善与创新提供一定借鉴意义和发展思路。

一、发达国家校企合作模式分析

纵观国外先进发达国家校企合作的发展,笔者按照校企双方在合作中的主导地位及作用程度,将主要校企合作模式分为三类:学校主导型、企业主导型以及校企并重型校企合作模式。前两种分别以学校、企业为主要组织者和管理者,在合作中起到关键性主导作用,而并重型模式则视校企双方地位平等,在合作中并驾齐驱。

(一)学校主导型校企合作模式

1.新加坡“工厂制”模式

“工厂制”模式并非在学校内建立系统完整的工厂制度,而是以学校为依托,将现代企业部分管理理念、经营环节引入学校。在新加坡“工厂制”模式合作中,学校能够使学生在校学习中直接参与工厂部分生产环节,更为真切地感受实际操作环境,从而进行更为针对性地专业技能培养。其最大特点就是“零距离对接”,即将工厂与学校有机结合,且校内设有工厂实验室,其配有精、尖、高的实验室设备以供学生科研创新、实践操作,更有利于学生技能培养。目前该模式广泛应用于理工学院和工艺教育学院的校企合作模式之中。

2.丹麦“模拟岗”模式

学校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寻求对口企业在学校内部成立模拟真实商贸活动的公司,模拟公司内部设立企业工作中的真实岗位,让学生参与到模拟公司的每一个模拟岗位中进行实际工作,整个过程中学校为主要组织者和管理者。相比“工厂制”而言,丹麦“模拟岗”以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为出发点,操作性更强、更具多样性和系统性,学生可以根据专业需求和个人特长,选择各种模拟岗位,在具体的业务操作中发现自身存在问题,从而提升职业技能。

3.荷兰“产业式”模式

校企合作对于荷兰而言,几乎当做产业来经营,学校对学生的技能培养也是按照产业运作要求进行的。具体来看,学校是合作中的主导因素,除一般教学设施外,政府和企业按照学校要求全面进行资金、技术、人员等方面的配合。例如,学校设有荷兰中小企业联合会组织就业部门,大大方便学生对就业岗位的咨询工作;教学内容融入企业意愿,企业会派送高级管理、技术人员参与教学任务制定;此外,企业应学校要求派遣高管或骨干作为学校客座教授、专业顾问,以期提高学生专业素养。

(二)企业主导型校企合作模式

1.德国“双元制”模式

德国“双元制”是世界范围内最早进行实践操作的校企合作模式,在要求学生进行校内文化课学习的同时,规定到企业中交叉接受技能培训,因而“双元制”下学生具有学生和学徒两种身份。总体来看,该模式以企业实践培训为主,学校知识学习为辅。学校规定学生在求学之时就与企业签订就业或培训合同,这就充分彰显了企业的主导力。合作学习过程中相比约30%的学校学习时间,学生有高约70%时间在企业接受培训。此外,企业大力资助学生学习,包括全部学费的缴纳和社会保险、生活津贴的发放。

2.加拿大“指导部”模式

加拿大校企合作运行机制较为完善,最为突出的表现为在学校内部通常专门成立负责安排学生实习与就业的“指导部”。该部门中有负责深入企业为学校学生联系岗位的外勤人员,也有内勤人员在学校内部配合外勤人员,将用人单位的最新资讯告知学生。在联结过程中以企业需求为主进行人才招聘,在学校课程设置及岗位训练中也充分考虑企业意见。此外,加拿大校企合作的培训体系以工学交替为主,企业为学校提供了大量的实习岗位与就业机会。例如,安大略省的工学交替培训体系中,企业为当地学校提供岗位培训机会已超过130种。

3.日本“产学研”模式

“产学研”模式相比其他模式,更为注重学校及学生的科研能力,企业往往与科研能力强、创新能力高的学校开展合作,并进行实验室、科学研究所的资金、设备等投入,以期学生科研成果为企业产品研发、科技创新服务,是将产业、学习及科研三者有机结合的典范。其中,以企业生产经营所需为出发点,主要存在中等教育阶段、高等教育阶段产学合作两种形式。日本每年高校同产业界合作研究经费中,仅电子信息工程学(电子、信息、仪表)投资一门专业,在1985年时就已达到132.2亿日元;1991年,仅文部省所属的国立大学和研究所承担的校企合作项目就达1139件。目前,较为成功的案例有丰田公司开办的“丰田工业大学”、松下电器公司创建的“松下电器工学院”等。

(三)校企并重型校企合作模式

1.澳大利亚“二元制”模式

“二元制”即两种运行机制――澳大利亚并行存在两种主要的校企合作机制:taFe学院制、新学徒制。前者包括技术和继续教育学院两方面,学院董事中有行业及企业进行参股,以学校为主、企业为辅;后者是澳大利亚联邦政府于1998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培训计划,学生即学徒与企业签订培训合同,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因而澳大利亚校企合作秉承“两手抓、两手硬”方针,两种模式侧重点不同但保持宏观目标的一致性,即“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满足学校培养学生的要求”。

2.英国“三明治”模式

该模式的实质是工读交替,要求学生在读期间一段时间到学校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一段时间到企业、工厂进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最后返回学校学习直到掌握本专业相关技能并获得结业证书。以学习时间长短可分为长期、短期两种,前者采取“2+1+1”模式即前2年在学校第3年到企业第4年返校,后者时间较短整个过程总共为6个月。以校企双方地位可划分为学校依托、企业依托两种,分别以学校、企业为主要组织和管理者。同时,英国效仿了德国校企合作模式的成功经验,对“三明治”模式设立了社会监督和保障机构,即工业训练协会,充分发挥了规范和约束作用,保证了该模式的良好运行。

3.美国“合作制”模式

美国是合作教育的鼻祖,产生于19世纪初,该模式重视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合作、共同育人,共同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在教学时间分配上,大致分为11,即一半在校学习,一半在企业劳动,而学习与劳动更换的方式则较为灵活多样,根据产学结合、工学交替的原则,将施行模式分为四种:工读轮换制,半工半读制,劳动实习制,全日劳动、工余上课制。在培养目标上,该模式以培养学生广义的职业能力和志趣为方向,同时学生和企业进行双向沟通,最终保障学校、企业与学生三方受益。相比其他国家校企合作发展而言,层次更深、更为系统。企业已由被动转为主动,将对学校资金、基地、设备等的投入视为推动人才培养发展的己任;学校的教学体制、授课内容也更具操作性,更加注重与企业的密切合作。

二、发达国家校企合作模式总结

为了进一步深化对前文三大类发达国家校企合作模式的探讨,笔者将其共性与差异总结如表1,从而为分析对我国校企合作发展的启示奠定基础。

由表1分析可知,总体上说,三大类校企合作模式中校企双方在参与积极性、政府制度及管理、社会合作基础来看,都为合作的良好开展创造了条件。具体来说,不同类型模式在发展过程中亦具有不同特点:学校主导型模式中学校为主导作用者,在为社会输送理论知识技能为主的应用型人才的同时,在社会中树立良好口碑,促进扩大生源和影响力;企业主导型模式中企业为主导作用者,培养学生目标以为企业生产、经营发展所需为主,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技能的实践操作训练,因而相比学校主导型而言学生就业率更高;校企并重型模式是校企合作模式发展的较高层次,具有完善的管理体系、健全的合作机制、较好的长效机制,校企双方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合作,培养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兼备的综合性人才,综合素质较高的毕业生更加受到企业以及社会的广泛认可。

三、国外校企合作模式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党在十七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强调,新时期下要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到更为重要的层面。针对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校企合作进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问题越加成为社会热点问题。笔者在前文分析了国外发达国家校企合作模式发展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生产实际、针对我国现实国情,提出以下方面政策建议,以期进一步提升我国校企合作发展水平、促进学生专业技能及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

1.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形式,促进合作模式的多样性、新颖性、灵活性

我国目前校企合作形式较为单一、合作方式较少,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校企合作作用的充分发挥。新时期下,要在巩固完善原有合作形式的基础上,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灵活多样的校企合作道路:一来,进一步推行“多对一”“一对多”“多对多”形式。例如,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校企合作对象就有300多家企业,并提高了学校就业率,使校企双方互惠共赢;二来,加强学校科技园创立、合作研发实验室、科技成果转让等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特别是加大发展层次较高的“全面合作协议”形式合作的力度,多种渠道推进校企合作的广泛开展。

2.大力促进企业参与程度,提升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长期性、广泛性

Coppers和Lybrand曾对美国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给生产率带来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相比没有进行校企联合办学的企业,美国参与校企合作企业的生产率比同行高处约59个百分点。但我国校企合作中企业多处于被动状态,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意识到合作潜在的巨大利润,而缺乏企业参与性的校企合作不可能获得真正成功。因而要全方位、多角度地提升企业参与度:首先,在社会中营造出校企合作参与氛围,特别是对企业高管进行讲座论坛和宣传教育,使其了解校企合作带来的潜在收益并树立合作的积极观念;其次,选择有利于企业的灵活合作形式,如企业在高校投资建立实验室或研发基地,并签订契约说明科研成果以及高素质人才一定程度上要为企业服务;再次,政府对进行合作以及发展良好的企业提供税收减免、提供补贴等鼓励政策,确保企业校企合作所获利益。

3.建立完善政府保障体系,突出政府在合作中的规范性、保障性、维护性

英国在1945、1946年分别通过《高等技术教育》和《科学人力》,提倡校企双方合作的开展;从美国1862年《莫利尔法案》到1980年《杜邦法案》,均将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办学形式视为教育发展的必然;德国1969年便推出了《联邦德国职业教育法》,对校企双方合作进行约束与管理。我国直到2004年7月才出台《必由之路――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操作指南》,现有约束机制、奖惩机制依旧缺乏完善性、系统性。具体来说,政府保障为了更好保障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要从以下方面着手管理:首先,出台与完善对于高教、高职校企合作的正式法规,并对企业对员工培训、企业校企合作义务等方面提出明确规定;其次,建立奖惩机制,例如英国政府对校企合作良好、培训学生数量较多的企业减免一定量教育税;再次,在校企双方合作中发生碰撞时,在社会中建立现成的规范和约束机制,像美国“国家培训局”、“全国行业培训咨询局”(itaB),加拿大“加拿大合作教育协会”(CaFCe)等机构的设立都起到了良好的规范作用,我国可以借鉴应用;最后,在行业中实行统一的资格认证制度,国家规定企业员工通过校企合作进行员工培训等。

参考文献:

[1]朱镜人.浅探战后英国高等教育与产业界的联系[J].外国高等教育,1998,(4):61-64.

[2]王延芳.美国高等教育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3]孔凡成,李美芳.发达国家校企合作模式的特征及启迪[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38-42.

[4]李占军.中加荷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比较与借鉴[J].成人教育,2010,(7):94-96.

[5]马思援.校企合作在发达国家的模式[n].中国教育报,2006-2-27(2).

[6]明航.校企合作模式的国际比较[J].教育与职业,2010,(30):12-14.

[7]盛国林.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5):10-12.

[8]张苏俊.中外校企合作教育比较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9):206-209.

[9]石丽敏.国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分析与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6,(12):81-84.

校企合作总结篇8

关键词:管理平台顶岗实习土木类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4(c)-0205-02

顶岗实习是土木类高职生一个重要的学习环节,但由于其行业的特殊性,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缺乏有效的监管,难以保障实习质量。企业对学生重劳动轻教育管理;高职院校对顶岗实习学生管理的过程需要与企业保持联系;实习生自身耐挫能力差,维权意识薄弱;校企生三方缺乏交流沟通的平台。

1管理平台模块功能需求分析

为了实现对土木类高职生顶岗实习的全过程管理,实现校企生三方的目标,管理平台的构建需要组建学校、企业和学生三大模块,并以三大模块为基础进行无缝对接,形成一个顶岗实习的管理平台,借助不同模块的协同功能发挥,实现管理平台的整体功能最大化。在具体构建过程中,要对不同模块的功能进行明确的规定,确保的信息的收集与管理平台功能的发挥。

1.1学校模块功能需求分析

学校实习管理平台模块在土木类学生顶岗实习中应该处于核心的位置,应该在学生和顶岗企业之间发挥桥梁与纽带作用。该平台应该发挥信息集散中心的功能,即时学生实习供给情况和企业顶岗实习的需求,并形成开放的系统为企业和学生建立起联系。

在具体建设过程中,将顶岗实习信息管理平台与学生学籍信息结合,通过给予学生专门账户的模式,要求学生根据自身学习进展不断更新自身的相关信息,结合实习的需要由学生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提出相应实习计划和目标。学校通过自身调查,与顶岗实习的单位建立起长期协作关系,并以契约明确权利和义务的形式,向有顶岗实习需求的企业提供进入本校顶岗实习信息管理平台的权限,在确保学生信息安全的形式下向顶岗实习企业开放学生信息,便于企业和学生进行信息的交流与衔接。

1.2企业模块功能需求分析

企业模块的功能既要体现企业用人的单位的特点,还要兼顾教育功能的发挥。有顶岗实习需求的企业,应该把参与顶岗实习学生管理的信息平台纳入本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通过与有长期协作关系的学校的顶岗实习平台相连接,进入顶岗实习管理总平台。企业模块最大功能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对企业自身人力和顶岗实习需求结合,即时向在学校顶岗实习管理总平台上企业的相关信息,为企业获得优质实习生资源创造条件;二是借助学校顶岗实习管理总平台,直接与有意到本企业顶岗实习的学生建立起信息交流机制,即时了解学生的要求,以此了解未来人力资源队伍的情况,并在该平台上适时处理学生在顶岗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并通过对相关信息的收集来明确企业的努力方向和目标,以对信息的处理来考核企业应对社会变化的能力,借助这一平台提升企业应对社会变化的能力。同时,企业还应该把参与顶岗实习信息管理平台建立当作是宣传企业的窗口和门户,借助该平台即时向社会公布企业的相关信息,宣传企业的形象。

1.3学生模块功能需求分析

学生作为顶岗实习岗位的需求者,要充分发挥顶岗实习管理平台的作用,建立自身信息窗口,为提升就业竞争力创造条件,因此,学生平台的最大功能是信息与传递。借助该平台的建设,顶岗实习学生能有顶岗实习需求的企业提供一个完整表达自身信息的机会,为有顶岗实习需求的企业获得相对完全的信息,尽量避免信息不对称给实习工作带来的影响。其次,顶岗实习的学生在自身信息模块建设过程中,针对企业要求,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能明确未来的努力方向,并通过自身合理利益诉求信息的公开,获得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初步经验,为未来进入职业市场奠定基础。

在顶岗实现管理平台建设过程中,这三大模块相互协作,并应该随着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信息管理平台的发展而适时进行修正和完善,确保平台功能的最终发挥。

2管理平台模块功能设计

2.1学校模块设计

学校是顶岗实习的主要管理者,在整个过程管理中,除了就业主管部门,具体还有指导老师或班主任进行日常具体工作,学校模块分为两个层次,系统管理层和教师管理层,通过权限的设置实现;同时由于系统管理员的权限大,出于系统安全的考虑,必须经过身份验证管理员才能进入平台;因此学校模块具体的功能应包括:

(1)信息的管理和维护,包括学生和校内指导教师信息的导入、授权等管理,信息的更新管理,信息的统计和维护,同时完成对数据库的操作;(2)提供就业指导服务,包括最新的国家和地方的就业政策和新闻;(3)处理招聘信息,包括审核企业资质,招聘信息的真实度,并及时;(4)求职学生汇总信息,如以专业为单位,生源所在地、男女生比例的统计,专业课程开设情况等;同时审核学生个人的求职简历;(5)即时统计学生单位落实情况;(6)向指定用人单位发送文件,如面向社会的培训或调查问卷等;(7)向指定学生发送信息,如时间安排、是否签约等;(8)接收和回复企业和学生留言。

2.2企业模块设计

企业作为顶岗实习学生的接收者,除了实习期间的管理与学校发生联系,其他的校企合作也因此可能产生;企业通过注册或取得学校分配的帐号密码进入平台,的信息需经管理员审核,一经没有修改或删除的权限,需要通过管理员修改信息;企业模块的具体功能应包括:(1)招聘信息和企业介绍;(2)浏览学校的信息;(3)实习结束时,对学生给出实习鉴定或实习成绩;(4)向学院或系部发送人员变更的消息;(5)接收学校文件并回馈。

2.3学生模块设计

学生通过平台获得的招聘信息是基本可靠的,从维护学校声誉的角度考虑,学生的求职信息也需要得到管理员的审核,同时在信息进入平台后,除了基本信息可以修改,关键信息的修改需要管理员进行;为保护个人隐私,只有得到学校分配帐号进入系统的企业才能浏览完整信息;同时考虑到土木类高职生顶岗实习的特点。学生模块具体功能应包括:(1)录入和修改本人简历,求职信息;(2)查看就业指导信息和招聘信息;(2)录入实习单位具体信息;(3)完成实习日志;(5)给学校留言并得到回馈。

3管理平台的实现

土木类高职生在进入顶岗实习前,系统管理员更新学院系部简介、专业介绍、各级就业政策;审核和求职招聘信息以供查询;导入学生信息和校内指导教师信息,其中学生信息包括专业、班级学号、姓名、性别,教师信息包括部门、姓名、联系电话、邮箱;导入信息后,为学生和教师分配登录帐号和密码,设定权限。

学生确定实习单位开始顶岗实习后,登录平台,录入实习单位和校外导师信息,选择校内指导教师;在与单位签订实习协议后,上传签订协议;申请请假,定期上传实习日志;给指定人员发送留言,如系统管理员、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同时,系统管理员根据学生提交的实习单位,给企业分配帐号和登录密码。

单位使用该帐号密码登录平台,定期对学生进行实习考核,实习结束后,给出实习鉴定和实习成绩。实习成绩是学生毕业成绩的一部分,在学生调换单位时,需在平台添加,而实习成绩由所有提交单位共同给出。企业填写学校的调查问卷,及时反映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

在使用管理平台后,就业工作人员不需要输入大量学生信息,信息也轻松快捷,大大减轻了就业工作人员的机械重复劳动量;校内指导老师不需要定期一一电话通知学生,询问实习和论文进展情况;企业可以及时关注本单位实习生情况,尤其在外地项目的学生,通过平台的约束,减少了学生跳槽现象,一定程度上防止人才的流失;作为管理平台最大的受益者,实习生实时与学校和老师保持联系,不因工作耽误论文写作,在遇到问题时,及时向学校或企业反映,从而提高了实习质量,有利于职业生涯的发展。

4管理平台的运行机制

顶岗实习管理平台运行的宗旨是建立起沟通企业和学校的强梁,以服务学生就业、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提升企业经营效益为目标,其运行机制应该有自身的独特特点。

4.1信息的收集与管理是管理总平台运行的基础

顶岗实习信息管理总平台是沟通学校、企业和实习学生的强梁和纽带,是三方信息交换的平台与枢纽,三方能否总重视信息管理总平台功能与作用,其关键在于信息管理总平台能否提供足够的信息,并确保信息管理总平台上反映的情况得到即时有效的处理,因此,信息管理总平台的信息与收集能力是管理总平台运行的基础。

对于学校来说,应该有专人管理顶岗实习信息总平台,而且管理活动应该专人化和日常化,充分信息管理总平台的信息中枢功能,向相关建筑企业推荐本校学生,让接受顶岗实习的企业能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实习技能和思想动态,使那些愿意接受顶岗实习的企业能从顶岗实习管理总平台获得足够而充分信息;学生能从顶岗实习管理总平台上,了解需求顶岗实习单位的情况,实习单位对实习学生的要求,以及实习单位能提供的相关的工伤保证以及实习期间的待遇问题,并结合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决定是否加盟该企业。

对于企业来说,应该积极主动参与职业技术学院顶岗实平台的建设,并定期参与的相关信息的。通过顶岗实平台,企业顶岗实习的职位需求、职位培训的相应技能,岗位职业发展的空间等。实习企业应该能在该平台上本单位顶岗实习的相关工作待遇以及系列纠纷出现的解决方法和途径,同时企业还应该结合本单位以往顶岗实习的成功案例,向有顶岗实习意愿的学生发出邀请,并充分利用以往该校留在企业的学生充当协调员的角色,利用校友关系拉近企业和学生的关系。

对于学生来说,应该利用好顶岗实习信息管理总平台,通过信息管理总平台了解当前的实体状况,结合以往的实习情况和社会经济发展,合理定位自己的实习目标和要求,避免定位过高无法实习,也要避免因对企业实习情况不了解而导致自身合法权益无法得到有效的保护。在具体的实习过程也要即时利用信息管理总平台,将自己的合理要求和体会表述出来,便于学生和实习企业进行协调沟通,如果因问题具有特殊性,可以通过专职实习老师和带队学生干部来进行解决。

4.2即时快速反映是顶岗实习信息管理总平台的作用发挥的基础

顶岗实习管理总平台作为信息交换的枢纽,必须做到信息即时妥善解决,增强三方对信息管理总平台的信赖,从而增强信息管理总平台的吸引力。

顶岗实习信息管理总平台能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关键在于能否真正解决实习过程中出现的系列问题。学校、企业和学生在实习信息管理总平台的上反映的信息,必须得到妥善有效的解决。这就需要学校充分关注实习过程的情况,通过专人负责实习管理总平台,即时就企业和学生反映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尤其是要考虑到当前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的特殊性,而建筑行业又是一个艰苦的行业,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感受和自己原来的预期往往会出现比较大的落差,当实习学生利用信息管理总平台倾诉自身的体会时,需要学校即时妥善处理学生的这些现实问题,并确保问题的解决在一定时间内,时间过长会让学生产生被忽视的感觉,这种情绪一旦被带入实习工作,会造成系列不良的后果和影响。

此外,企业在顶岗实习信息管理总平台上反映出来的问题,也需要学校通过实习带队老师和实习学生进行的交流,便于学生改进提高,使企业感觉到学校处理问题的态度和实习学生学习真实技能的诚意,有利于三者之间关系的改善。

4.3妥善解决顶岗实习中的纠纷和矛盾是信息管理总平台价值的重要体现

顶岗实习过程中企业和学生,学生和学校,学校和企业之间往往会因为工作关系而产生矛盾,信息管理总平台作为信息沟通的枢纽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做好化解矛盾的工作。

首先,学校、企业和实习学生对待三者之间的矛盾要有正确的态度。应为顶岗实习是涉及到学校、企业、学生三者的系统性活动,工作繁杂而艰辛,因此,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出现矛盾和纠纷是正常的事情,要用正常的心态来看待这种问题,并即时处理和化解矛盾和纠纷。学校和企业有要充分发挥顶岗实习信息管理总平台上学生的传递的信息,当发现某些矛盾和纠纷的苗头,应该即时沟通化解,避免矛盾的扩大。

第二,发挥信息管理总平台的引导功能。考虑到信息管理总平台的信息枢纽功能,学校和企业要利用这一平台即时解决问题,当实习学生反映顶岗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和情况时,企业和学校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对能即时解决要即时解决,对不能即时解决的问题,要给出相应的处理意见和方案,并在事先确定的时间内解决。同时,要充分发挥信息管理总平台的导向功能,对实习中出现先进事迹和先进任务进行宣传,形成宣传先进,学习先进,鼓励先进的氛围。针对现代大学生的特点,利用顶岗实习信息管理总平台进行教育,鼓励大学生发挥不怕吃苦、勇于奋斗、成功立业的精神,形成实习的良好氛围。

第三,注意矛盾纠纷处理的技巧性和科学性。顶岗实习信息管理总平台作为实习信息集散地,实习学生的各种情绪不免有所流露,有些信息可能是正面,也有一些负面的信息,这需要学校和企业注重处理这些信息的技巧。不要轻易对负面信息进行删除或者简单定性,针对一般性的问题可以集体解决,若是针对个体特殊性的问题,则要注意进行单独沟通和交流,简单的删除和定性,会让负面信息产生“蝴蝶效应”,使问题发展到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并导致整个实习的失败。

5结语

土木类高职生的顶岗实习基本从事一线技术工作,工作强度大,安全隐患也较大,顶岗实习管理平台的构建为校企生三方提供了一个信息交流平台,为提高学生就业质量作了先前准备。顶岗实习管理平台是包括学校、企业、学生三者在内的系统性工程,要建立好这个平台,需要三者共同努力,即时在信息管理总平台上完善的相应的信息,并形成各自的分工,确保平台功能的发挥。

参考文献

校企合作总结篇9

【关键词】地方高校;校企合作;课程嵌入

0引言

校企合作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增强了学校的办学活力和实力,提高了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构架了一条高校与企业之间的直通车,既解决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为企业提供了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实现了高校教育与企业需求“零距离”,是校企的双赢之举。

当前地方高校采取地域优先的原则,结合地方高校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与地方企业合作的方式有很多种。就办学形式来说,诸如“校中厂”、“厂中校”、订单培养、联合办学等等;就师资队伍建设而言,最常见的是聘请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到高校担任兼职教师的“请进来”和教师深入到企业“顶岗实践”、合作研究等“走出去”;就教学而言,最常见的是按照行业企业职业岗位真实工作过程及其任职要求构建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改革课程内容,遵循职业岗位技能形成规律,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为加大校企合作的广度或深度,不论是哪种合作方式都离不开日常教学,课程是日常教学的核心。因此,课程嵌入是校企合作的基础也是开端。

1课程嵌入在校企合作中的地位分析

课程嵌入校企合作方式即以服务地方区域经济为目标,通过调研深入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和职业岗位,把企业要求的知识、技能和素质与受教育者的认识、实践过程有机结合起来组织筛选相关教学内容,并通过先进的教学手段实现预期目标。课程嵌入是课程设置、课程教学内容选取、课程教学组织实施、课程结果评价等一系列教学活动的总和。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主要体现学校的育人思想和办学理念,是人才培养目标、人才规格的具体说明,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化、实践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实施则是由一系列的课程教学活动来实现。课程的设置既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也是教学活动的根本,因此,课程教学是校企合作的基础。

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是基于企业和学校双赢的层面。作为企业方,通过校企合作做好了人才储备;作为校方,校企合作为学校提升科研水平、提升教学资源、提高就业率等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受校企合作利益的驱动,地方高校和地方企业通常大面积铺开、多方式并进的开展校企合作,以期待达到遇期效果,但往往出现事与愿违的情景,校企合作开展的项目数量多但质量不高,最后演变成校企双方的“鸡肋”。学校的培养标准与企业的需求不接轨,就会影响企业合作的热情,地方高校校企合作的前提不仅仅是找准双方的共赢点,还要了解地方企业的特性及发展,并将其体现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为此校企合作开展的底层和基础即是课程嵌入。

课程设置,直接关系到对学生培养的具体内容,关系到学生未来的能力结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首先,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职业岗位的多变性以及学生需求的多样性,针对地方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独立的创造。地方高校可以很好的利用地方企业的地域优势进行深度调研,就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的选取、教材的选择、教学队伍的构建、实践环节的开展进行仔细的研讨。

2校企合作课程嵌入的几点建议

2.1校企合作共同开发教材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也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目前的教材大多数由从事教学的专家们编写,教材的组织结构符合教学要求,但往往与企业所要求的知识结构有出入。如果完全由企业岗位能手编写的教材,内容上紧贴企业的生产运作,但往往教材组织结构、知识体系的连贯等方面又不符合高校的教学需要。只有校企双方共同合作,由企业岗位能手列出具体的知识点,老师根据教学要求来组织教学内容。只有校企合作共同开发的教材才是最能体现课程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符合学生认识和企业需求的教材。

2.2校企合作课程嵌入的教学组织与实施

课堂教学是大学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高等教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在现代社会,科技和信息以及传播手段的进步发达,使全世界的高等学校都面临着一个问题,就是怎么样把学生留在课堂上?想要把学生留在课堂上就要对课程从教学形式到教学内容,从教学方法到教学评价等方面都要进行全面的改革。而以校企合作共建的课程是传统课程想要革新所达不到的,校企合作的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可以采取以企业具体的工作项目来组织课堂内容;在教学场地也不局限于教室、实验室;在教学团队上由校、企双方讲师共同完成;在课程考核可以采取以实际的工作绩效来评价。

2.3课程嵌入促进课程教学改革

课程嵌入实质是校企合作共建课程,这种方式增强了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增进了教师与企业的交流与沟通,同时也提升了课程教学资源的建立和使用。这些因素的改进有利于教师在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改革。教学内容按照企业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设计;教学方法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得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练教学内容,根据学生认识能力改变教学方法,在引导学生的同时老师对课程的理解也在不断升华,教学促进教改,教改反作用于教学。

3总结

地方高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服务区域经济,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地方高校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紧贴地方企业发展,注重实践教学体系,紧跟社会发展步伐。目前校企合作广度够而深度不足,究其原因就是校企合作要循序渐进,要从最基础的课程共建再逐步向其他多元化的形式展开,从而达到校企的深度合作。课程嵌入是校企合作的初步,在课程嵌入过程中,学校了解了企业的人才需求,明确了课程设置,改革了课程教学方法,在课程建设中也有利于专业建设中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课程资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考试方法改革,提升教师的教研能力。总之,校企合作课程嵌入是基础也是深度合作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王会刚,魏云平,吴娜.地方本科院校实施校企合作的模式研究.实践与探索,2012(11).

[2]胡昌荣.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比较研究[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04).

[3]吴瑰.基于VRmL和JaVa的计算机图形学课堂教学中三维可视化算法与实现[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17(05).

校企合作总结篇10

【关键词】校企联合培养酒店管理人才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9-0066-02

一充分认识校企联合培养酒店管理人才新模式的重要性

高职酒店管理教育是以培养应用型实用性酒店管理人才为目标,很大程度上需要培养学生从事酒店管理工作的实践能力。一些高职院校自开办酒店管理专业以来,虽然也开展了一系列校企合作并建立了一批校外研究基地,但真正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和联合培养的院校少之又少。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一般通过观摩或者短时期内的实践经验积累,虽然也能达到一定的上岗水平,但在实际的教学计划、教学目标、考核方式及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差距,这就不得不思考如何真正发挥校企联合培养的作用,如何构建有效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思考究竟怎样让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当中的学生、企业、学校和教师四方紧密融合在一起,突破传统的校企简单合作模式的障碍,推进校企联合培养学生的深度合作。因此,深入研究校企联合培养酒店管理人才的新模式成为重要的解决措施。学校与酒店的合作培养模式,学生在酒店接受技能培训内容、敬业精神教育,教师在酒店挂职的产教合一模式,必将推动酒店管理人才培养工作跃上一个新台阶。

二校企联合培养酒店管理人才理论机理和现实需求分析

校企联合培养酒店管理人才新模式的特点和意义在于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了酒店的设备设施和人力资源,一方面,学生可以将在学校学得的理论知识及时在酒店进行顶岗实习而消化理论知识,还可以在酒店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带领下,巩固理论知识,锻炼实践能力,为直接融入就业岗位提供了基础;另一方面,学生亲自参与酒店的服务经营过程,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酒店管理的职业氛围,加深了学生对酒店管理专业的整体认识,从而强化了学生的职业意识和技能培养,对于学生今后从事哪方面的工作提供了最直接的实践方向,也可培养学生从事这方面工作的兴趣。

当然,校企联合培养酒店管理人才,进行校企深度合作还源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需要,这一人才培养模式不仅使学生培养计划环节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而且在整体上创新了高职教育的管理方式。校企联合培养贯穿学生考评的全过程,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管理到学生的工作管理和期末的考核评价等都通过校企联合制定的标准来进行考核,让学生不仅能够体会到校企联合培养过程实际上就是今后到酒店从事相关工作应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素质标准,如何做好本职工作,通过这样的培训能够真正实现高职教育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能够让学生不仅学到课堂上的知识,而且能够学到实践中的知识。这种校企耦合效应,既是校企深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产物和内容,又是高职教育酒店管理专业科学地进行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

这一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教师轮流驻店带队实习,带队实训的教师既要承担管理的职责和教学的职责,还需全过程配合企业进行校企深度合作,深入酒店,参与管理,推动校企合作能够实现最佳的效果。同时教师在酒店带队实训的过程也为更新专业教学内容,提炼并开展课题研究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在现实中发现问题,提炼问题,形成自己的研究方向,争取研究成果,并将成果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提高了理论的深度和实践的指导性,拓展了高职教育酒店管理专业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

通过校企联合培养酒店管理人才的办学过程,对学生、教师、企业、学校四方都有利。对于企业来说,学生顶岗实训可以为酒店提供管理的活力,学生掌握了职业技能,形成了团队精神,将这些融入到酒店经营管理中,不仅能为酒店岗位提供很好的支持,还能推动酒店管理形成一种全新的氛围;教师得到了酒店管理的锻炼,改善了知识结构,提升了双师素质;学校拓宽了办学途径,发挥了高校对社会的文化辐射功能,并为自身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酒店在履行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提升了自身的社会形象的同时,也实现了人力资源上高素质、低成本的竞争优势。这种校企师生互惠共赢的格局,预示了高职教育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校企联合培养酒店管理人才新模式的总体目标与实施方案

1.总体目标

探索校企联合培养酒店管理人才新模式的总体目标是:创新教育模式,建立“能力建设+知识探究+人格养成”三位一体的酒店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实施以酒店定岗实习为主导的产学研联合培养酒店管理人才的“双导师”制和定岗资助制,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探索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2.实施方案

该项目具体分三个阶段来进行。第一阶段,筹划启动阶段(第一年):在学校启动酒店管理人才的培养计划;在校企联盟的基础上与酒店签订人才培养协议,探索校企联合进行酒店管理人才培养运行机制;制订培养方案,启动校企联合培养酒店管理人才新模式的探索。第二阶段,组织实施阶段(第二年):参与计划的大二学生;建立“能力建设+知识探究+人格养成”三位一体的校企联合培养酒店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实施以酒店定岗实训为主导的产学研联合培养酒店管理人才的“双导师”制和定岗资助制,初步接受一些校企联合培养的理念和成果。第三阶段,深化总结阶段(第三年):参加计划的大三学生,完成以酒店定岗实训为主导的产学研联合培养项目,总结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新模式的问题和出路。

四校企联合培养酒店管理人才新模式的措施

1.创建校企联合培养酒店管理人才的新模式

与酒店共建“酒店管理人才教育中心”,建构酒店管理人才教育产学研合作模式与机制;通过与酒店联合制订学生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案,共同负责学生的培养;确保学生有一个阶段在企业实习,学生的实习报告和学年论文课题应紧密结合酒店实际。

2.建立面向“三位一体”目标体系的课程体系

实施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的宽口径专业教育:通过跨学科课程的设计和实践项目,培养学生的实践合作能力;通过实践能力培育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开设综合性课程、讲座等培养学生关心和领悟酒店行业发展重大问题的意识及培养学生的行业责任感。

3.建立面向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建立校级训练平台与酒店实训基地,搭建面向酒店管理人才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平台;通过综合性、开放性、实践型的课程设计改革,加强系统化实践训练;改革毕业设计模式,强调面向行业实际,提高学生工作能力;结合酒店服务环节,培养学生关注酒店发展,捕捉酒店行业需求,善于发现、凝练、解决酒店服务过程中的问题的能力。

4.面向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的课堂教学方法改革

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探讨将教师的教学与酒店从业实践融合于教育教学之中的有效途径;发挥教育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采用与实际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方式,在案例引用、实践与科学研究相融合等方面积极探索。

5.建立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方法

建立面向酒店管理人才能力培养的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方法,包括课程教学效果评价、实践教学效果评价、培养过程控制标准、毕业生质量评价等。

五校企联合培养酒店管理人才新模式的保障策略

1.完善教师考核制度

改革教师考评制度,注重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2.改革教师聘任制度

就教师聘任、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定等事宜采取相关措施,提高参与酒店人才联合培养计划教师的待遇,鼓励在职教师到酒店亲历实践或进修,了解酒店需求,参与课程改革。

3.建立酒店兼职教师聘任制度

建立酒店兼职教师的聘任制度,聘请资深酒店行业从业人员担任学校兼职教师,加强学生酒店管理实战能力的培养。

4.健全制度保障

学校应成立校企联合培养领导小组,总体协调该计划实施中的重大事宜;学校要在经费投入上予以支持;加大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新模式的建设力度,建设面向学生能力培养的实践平台。

总之,学校通过与酒店深度合作,不仅使学生学到真正适用的技能,节省了设备、场地,也改善了实训环境,同时对于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实现校企“双赢”提供了支撑。建立校企合作的互动机制,真正驱动成功的校企合作。如完善协调、调整产学结合开展的机制,探索校外兼职队伍的管理机制,建立监控、保证产学结合开展的机制,建立检验与评估产学结合开展情况的机制。

参考文献

[1]戴明来、杨丽娜.国外高职专业设置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