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师德建设学习材料十篇师德建设学习材料十篇

师德建设学习材料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5:59:14

师德建设学习材料篇1

新课改要求我们努力构建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特征,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标志的课程体系。数学要充分发挥基础学科的堡垒作用,在提升数学实用性、提高学生数学人文涵养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德育教育的探索。只有这样,数学课堂才不会仅仅停留在数学技巧和数学运算的传统教学模式上。

一、数学教师应深刻理解教材并加大教材挖掘力度

高中数学教材不仅仅是一门习题和讲义,在习题的背后,往往蕴藏着一些可以进行德育教育的材料和延伸部分。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加大仔细挖掘的力度,将数学教材作为一种知识、能力、德育的综合性材料。

(一)用数学家的故事激励学生

在高中数学的教材中,碰到新公式的时候,往往在课本的下方或者课本最后都会链接上发现这套数学公式的数学家的故事和简单经历。高中数学教师在数学课堂有效渗透德育教育,可以将数学家的故事连同相关公式一起讲解出来。当然,课本上的简介比较简单,这就要求数学教师要重视课后材料的整理与收集、延伸工作。通过绘声绘色地讲解数学家的成长经历和事迹来激烈学生,鼓励他们不断摸索,不畏艰辛,勇于探索数学中的奥秘,并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二)运用现实材料来渗透德育教育

在高中数学中,材料题的运算比较多。这类题型往往只是运用材料的躯壳,实际上只运用材料中的数学内容。在传统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讲解往往也容易忽略材料。在新课改下,教师为了更好地渗透德育教育,必须加强对材料的理解与运用,尤其是现实材料。一些现实材料涵盖了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进步的脉络,也涵盖了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成就。教师应该通过材料来提高学生对我国经济、社会、精神文明等发展的重视,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情操,并鼓励他们积极成长,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通过数学规律来讲解辩证唯物主义

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等高中数学的内容涵盖了很多规律性的东西,这些规律性的东西往往蕴藏着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和内容。比如等差数列,通过寻找特殊规律来实现规律的一般化处理。因此高中教师应该注重运用数学规律来向学生讲解辩证唯物主义,让学生们充分感受到事物之间的特殊联系,并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教师应充分利用数学课堂中的德育因素

高中数学的教学课堂是德育教育的一种重要载体,教师可以通过德育环境的创设、德育环节的搭配,来充分利用数学课堂中的德育因素。

(一)创设德育教育的课堂情境

数学课堂是开展德育教育的主要场所,高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一定的德育教育的课堂情境来有效地渗透德育教育。比如在开展数学教学前,可以通过与所讲的公式紧密结合的时事国情,特别是我国在科研创造、科技发明等方面的重大成就。通过播放相关视频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通过了解我国的新成就,来提升自己对该公式的重视。这样既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又能有效地渗透德育教育。

(二)通过学习小组来渗透德育教育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教育,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教学方法和手段来进行。比如开设学习小组或者课堂讨论小组。在讲解到某个数学规律时,让学生们分组进行讨论学习。通过学习小组,可以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能力,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高中数学教师通过学习小组,既能丰富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互助学习的氛围,同时也能有效地渗透德育教育。

(三)教师在课堂上要学会适时鼓励

课堂上,教师的适时鼓励和鼓舞,既可以极大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也能通过教师的客观点评渗透德育教育。当然,这种适时鼓励的方法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要求教师在进行点评的时候,要将内容进行一定的升华。比如有学生总结出了很好的数学记忆方法,教师在鼓励的时候,可以将鼓励的内容从认真学习上升到学生积极探索、主动求索的层面上。

三、在数学课堂上渗透德育教育的建议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德育教育的可行性。不是说所有的数学课堂都需要渗透德育教育,而是要根据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情境等适时适度开展德育教育。还需要仔细分析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从他们的角度出来,选取他们感兴趣的内容来开展德育教育。否则不仅无法有效渗透,还容易引发学生对数学课堂的抵触与反感。

师德建设学习材料篇2

【关键词】包豪斯;德州骑警;教学体系;特点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187-02

上世纪初至中期,在经历了多年巴黎美术学院“庞杂”式的教学模式后,传统的以渲染造型为主要课程的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当时工业化时代的需求,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不断产生,冲击着教学要围绕设计实践进行变革,因此一批又一批大师投身于教学模式的建设中,而其中最主要的模式有两类:“包豪斯”教学模式和“德州骑警”教学模式。他们所带来的变革,时至今日,依旧在影响着国内的设计教学。

一、“包豪斯”教学模式

“包豪斯”学院创建于1919年,办学14年直至1933年,学院的前身是德国魏玛市立工艺美术学校,在这段短暂的办学时间里,“包豪斯”学院汇聚了一批杰出的画家和设计师,并萌发了现代设计思想观念以及教学模式,提出了手工艺与艺术相结合的训练方式,改变了单纯的图纸作业,在教学实践中更加重视动手操作和材料分析。

(一)教学体系

“包豪斯”的教学体系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基础课程,主要内容为构成训练,方式是通过单元的形式,针对图形、材质、空间、色彩等主题进行训练,这改变了当时的教学中以素描色彩为基础课程的训练内容,也形成了构成类课程的起源,但区别于目前的构成课程注重造型能力的训练,当时“包豪斯”学院的构成课程更注重感知能力的训练;第二阶段为材料类课程,区别于传统的教学场所――图房和设计工作室,教学的场所设置在材料工作室进行教学,课程的目的一是训练学生熟悉各类材料的性质以及实践操作的能力,二是通过对材料工艺的认知,为后续专业方向的选择做好准备。当时的“包豪斯”学院开设了如建筑设计、工业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等专业,学生在材料工作室学习后再选择专业方向,因此基础课程和材料工艺课程如同一个大的平台课程,面向的是所有在校学生;第三阶段是专业课程,如巴黎美术学院般,授课的方式是进入不同的设计事务所协助设计师设计实践,略有别于巴黎美术学院的实践模式是,巴黎美术学院是纯粹的实际项目实践,而“包豪斯”的实践模式有很清晰的方向性,是带有研究性质的项目实践,设计师会通过模型对刚进入工作室的学生进行一段时间的指导,然后再开展项目实践[1]。

(二)教学特点

一是形成了从图房到材料工作室再到设计工作室的教学流程,课程内容也从入学初在图房进行统一的构成训练到二年级时在材料工作室学习各种材料制作的工艺,到高年级时在设计事务所进行项目实践的流程。随着学习的进度,教学内容的延伸,教学场所不断变化,从而满足了不同阶段的学习需求;二是形成了以感知能力训练和材料工艺制作为特色的课程内容。一年级的感知能力训练课程改变了之前以精确造型为主题的素描、色彩课程,加深了学生对于抽象艺术以及空间变化的理解;同时由于学院处于工业化大生产时代以及其前身为工艺美术学校的背景因素,学院设置了陶瓷、木工、金属等材料工作室,并要求学生学习相关的技艺,使得学生具有了工匠的能力;三是形成了以模型制作为表达形式的作业方式,通过制作模型来推敲方案。对比之前的图纸表达形式,模型制作更容易直观地观察空间变化,生成空间造型;四是形成了以平面功能分析为研究手段的教学策略。“包豪斯”学院的首任校长格罗皮乌斯发明了一种从平面功能分析入手,再到立面造型的教学流程,在教学中区别了巴黎美术学院时期快图+渲染的教学流程,高度重视功能的布局和排布。

二、“德州骑警”教学模式

20世纪50年代,柯林・罗等人开启了战后的形式主义的研究,对“包豪斯”学院的教学模式,即从平面分析着手设计研究的教学模式,形成了批判;在美国的德克萨斯,一批年轻的教师重新审视了现代主义建筑的传统教学方法,探讨和改革现代设计的教学方式,即如何使得现代设计可教,后来把因此形成的教学模式称为“德州骑警”。

(一)教学体系

“德州骑警”的教学体系是从专业基础课程到专业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的重点有别于巴黎美术学院中的素描色彩表现,以及“包豪斯”学院的图形图像感知,而是以奈特、柯布西埃和密斯凡德罗等人的形式系统为参照,研究空间、建构和造型之间的关系,重点是学习设计的方法并建立理性思考的习惯,具体的作业项目有九宫格练习等。专业课程同样是进入设计师事务所以实际项目为主题,进行实践学习的[2]。

(二)教学特点

一是创新了教学的方法,改变了以往快题+渲染或者是先平面图、再立面图的教学方法,从空间的建构出发,操作空间生成,以形成具像空间造型为目的,注重空间的体验效果;二是创新了实训场所,“德州骑警”的教学场所,既不是图房也不是设计事务所,而是设计实验室,学生的作业并非是做实际项目,而是通过对模型的直接观察和建构来体验空间变化;三是十分重视教案的编写,“包豪斯”学院的教学中,教师主要是凭借自身的设计素养,针对具体项目进行指导,传授知识,更多的是一种经验上的说教。而在“德州骑警”的教学中,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有效地自主发现设计策略,因此教案的设计变得尤为重要,此外“德州骑警”教学模式中还提出了一个理论,即以清晰的掌握现代设计方法为教学路径。

三、总结

20世纪初的“包豪斯”学院聚集了如伊顿,康定斯基,密斯,格罗皮乌斯等一批优秀的设计师和艺术家参与教学,其教学模式改变了之前以造型渲染为重点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平面功能的分析。现代材料技艺在建造中的运用,也是目前国内设计专业主要的教学内容和设计方法。在具体实施时一门专业课程时,课程基本由两至三个项目组成,项目是不同类型的空间设计,按照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的形式组成;时间安排上,项目周期为六至八周,前四至五周是以研究平面的功能分析为主,后几周以立面造型风格的研究为主。该种模式带来的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是割裂了平面和立面之间的关系,单纯地重视平面布局,使得造型形式单一乏味;二是割裂了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基础课程不涉及专业,没有形成完善的教学体系,这在之后的“德州骑警”教学中得到了较大的改进。在“德州骑警”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从入学初的基础课程中就进入到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建构的方式,建造空间,体验空间、材质、结构的变化,从而使得设计更加切合实际。之后“德州骑警”教学模式传播到了etH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得到了更加成熟的发展和运用,成为当下较为先进的现代设计教学模式和工作方法。

参考文献:

[1]弗兰克・惠特福特.包豪斯BaUHaUS[m].北京:三联商店,2001.12.

师德建设学习材料篇3

关键词:双元制生产型联合实验室生产岗位中职人才培养模式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以企业为主(学生2/3或3/4时间在企业),学校与企业分工协作,注重学生实践技能及综合职业素养的培养。双元制将企业和学校、理论和实践、知识和技能、教育和就业、专业和职业紧密结合。“双元制”职教模式是德国产品质量的保证,成就了德国制造业125年由弱到强的神话,是德国经济发展柱石,被许多国家学习借鉴。

我国的职业教育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也逐步摆脱传统学科体系的束缚,从过于注重理论转向“理实一体化”,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逐渐得到重视。但由于国情不同,我国的职业教育对职业学生非常重要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仍以在校完成为主,学校实训场所、设备、工艺及技术往往落后于企业的实际情况,学校开发的实训项目也常与企业需求脱节,且教师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计划也由教师自行制定,不知道企业需要什么规格的人才,致使学校设置的专业和市场脱节,学生毕业了无法适应企业岗位,进入企业后还要接受较长时间的再培训,这就造成了毕业生专业不对口率高、失业率高、职业稳定率低等现象。可以说企业参与少或不参与的职业教育是无根之木,难以持续发展。

德国的双元制是一套比较成熟、系统的职教体系,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但“双元制”复杂而庞大,不易复制和模仿。如德国双元制有法律保障、高投入、小班化教学在我国暂时无法实现,不能照搬。更为重要的是双元制能顺利实施的最关键因素是企业积极参与,学生是“先就业,再学习”。而在我国由于没有法律强制,企业又不愿牺牲短期利益,致使企业在培养学生这方面积极性不高,往往出现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一头热的现象。鉴于国内这种客观实情,学校只有不断创新,让企业在和学校合作过程中“有利可图”,让企业也受惠,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校企合作深入、长期、良性地发展。

上海市材料工程学校与上海轻工监测总站在多年合作的基础上共建生产型联合实验室,以“引企入校”的方式把企业吸引到职教中来,突破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瓶颈。联合实验室由校企双方投资,学校在经营、培养学生方面有发言权,通过协议约定培养细则,改变以往学校在校企合作方面的被动局面。联合实验室不仅承担企业的生产任务,还在生产的同时和学校共同培养学生。校企建立联合实验室旨在探索培养直接通向生产岗位与企业接轨的中职检测专业人才,实施过程借鉴了双元制的精髓。

一、生产型联合实验室的建立及运行模式

生产型联合实验室的建立是笔者所在学校探索校企深度合作的结果。根据前几年毕业生跟踪情况反馈显示,笔者学校检测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满足不了岗位要求,对岗位上要求的技能缺乏,原因是学校的检测专业仍只限于传统建筑材料如水泥、混凝土的质量检测等。根据市场调研,目前传统建筑材料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呈逐年减弱之势,而新兴材料如环保节能材料以及装饰材料等、室内环境、水质检测等对人才的需求上升较快。因此调整专业培养目标,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专业建设重点。德国的职业教育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是德国精良产品的保证。为此,笔者所在学校这几年不断派教师分赴德国学习,学完后不仅仅停留在写总结、谈体会的阶段,而是反复研讨,吸收德国双元制精华,打造校企联合生产型实验室。联合实验室由校企双方共同投资、共同经营,具有检测资质,能对外接单进行生产。实验室主要侧重于检测业务,包括各类建筑材料的质量检测、装饰装修材料有害物质的检测、室内环境检测、大气质量检测、水质分析等,可为学校检测专业拓宽检测领域和检测项目。根据合作协议,联合实验室场地设在学校材料实训中心(面积约800m2),学校提供仪器设备和师资,监测总站提供部分设备、技术、检测资质和技术人员。联合实验室不仅承担培养学生(学生以准员工身份进入实验室,跟着企业师傅在生产岗位跟单训练),同时开展对外检测业务,产生的效益双方互惠。联合实验室的建立基础是和企业互惠互利、优势互补。这一模式的特点是企业和学校是办学的共同主体,企业的需求决定学生的专业培养方向。企业参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因而我们培养的学生直接面向生产岗位。

二、生产型联合实验室人才培养模式

联合实验室类似于德国双元制企业一方,和学生签订准员工合同,具体对学生培养细则如下。

三年学制,第一年为职业基础培训年,学生在学校完成上岗前必需的理论和专业基础培训,期间安排学生到联合实验室开展2次为期4周的短期实习,提前让学生对企业、产品、检测工艺过程有所了解;第二年为职业岗位培训年,企业和学校共同选拔一部分优秀学生与企业签订培训协议,成为企业的“准员工”,学生1/2时间在企业,通过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在检测岗位进行训练,这期间主要完成一些小的生产订单,让学生对检测流程有充分的了解;第三年为职业岗位强化年,学生2/3以上时间在企业,和企业员工一样,正式接订单作业,并且要学会实施较大的检测项目(见图1),三年级末,学生通过双元考核,签约成为企业的正式员工。

图1校企生产型联合实验室培养通向生产岗位的人才模式图

1.双元的责权利

德国双元制模式中企业和学校基本独立,不存在业务或经济往来。之所以能一起合作培养学生,一方面是有法律保障,另一方面是德国企业追求精良产品的需要。但是中国国情不同,在培养学生方面企业看不到近期利益,因此很难让企业有积极性。鉴于此,笔者所在学校提出和企业共同建立生产型联合实验室。实验室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出资组建,生产型联合实验室相当于双元制中的企业一方,但由于学校出资入股,因此学校有一定的话语权和决断权,尤其在培养学生这方面,能让企业牺牲短期利益(如培养新生过程带来的工作效率降低等)同意和我们合作。

首先通过合同方式约定双元(校企双方)职责,并且成立校企联合办公室。校企联合办公室成员由企业领导、技术骨干和学校领导及教研组长以上成员组成。其职责涵盖了统筹合作方式、签订合作协议、紧密联系行业、制定学生培训计划、制定日常运行管理制度、开展跟踪调研、校企文化交流、共享合作资源等。本着互惠互利原则约定双方的责权利才能推动生产型联合实验室长效、健康运行。

2.双重的学生身份

德国双元制中,学生的第一身份是和企业签订了劳动协议的学徒,另一身份是学校里的学生,这种双重身份使学生有更多的责任意识。企业学徒身份使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工作。而国内大部分中职生对职业的认识比较模糊,未来目标不清晰,有的甚至认为是为父母学习,学习缺乏积极性。

生产型联合实验室的学生首先是经过学校、企业选拔后,挑选一部分优秀的学生和企业签订准员工协议(正常毕业后即可转为企业正式员工),所以联合实验室的学生也是双重身份,一是企业的准员工,另一身份是在校学生。

被选进合实验室的学生不仅有专业奖励,在企业培训期间还有津贴补助。学生一进校就明确自己的目标,这大大提高了学习积极性。联合实验室是轻工监测总站和学校合作的一个实验室,承担了几个比较重要模块的检测任务:材料检测、大气质量监测、室内环境检测、水质检测等。学生在这里能学到的技能比较全面,不仅可以满足轻工监测总站的岗位需求,还基本可以满足上海检测领域的岗位需求。由于就业前景好、就业面宽,学生积极性高,选的学生都能主动学习,主动适应企业岗位要求。

学生在联合实验室跟着订单进行生产任务,直接在工作岗位学习,有企业师傅手把手带教,从订单分析、检测流程(包括设备调试、试剂配比、工序操作、数据记录、数据分析判定等工作流程)到独立完成小项目的实施,如同技术工人在具体的岗位工作一样。另外,学生在学校接受配合企业岗位要求的完整教学计划内容培养。这种双元的学习和培训不仅使学生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得到提升,同时劳动态度、质量意识也得到很好的训练。如严格的操作规范,从上班的准备工作到下班收尾工作的严格训诫,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学校、企业相互间的相融性。这种培养模式的内涵是“既出人才,又出产品”,与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有异曲同工之处。

3.双元的专业建设

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各类企业培养和输送生产第一线高素质的技能大军。培养什么样的学生,跟学校的专业设置及后期的建设密切相关。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产业结构不断变化,许多传统职业逐渐消失,新兴的职业、交叉职业不断涌现,客观上要求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必须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动态相适应。要保持动态适应,必须要有企业参与。如德国政府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召集有关企业专家对培训专业进行重新界定,如1950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培训职业为776个,到1999年减少至345个。尽管我国职业教育近年来得到了迅猛发展,但学校设置的专业及专业的后期建设大多由在校教师承担,缺乏企业的参与,致使有些专业远远落后于市场变化,学生得不到关键职业能力的培养。

利用校企共建生产型联合实验室,企业专家、学校专业教师共同对检测领域进行职业分析。科学分析检测领域职业所含任务及作业项目,利用行为科学方法搜集检测行业从业人员的现场行为及其行为方式的素材,从而分析得出专业需承载的关键职业能力。结合学校原有的专业(建筑与工程材料、工程材料检测技术及环境检测技术专业)基础,确定联合实验室主营建筑材料质量检测、装饰材料质量检测、室内环境检测、水质检测业务。这些检测业务有利于培养学校学生的检测职业技能,让学生直接在岗位上训练职业能力。

生产型联合实验室还要根据市场变化调整专业培养方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教学条件及实训条件等,使后期的专业建设始终和市场上的职业直接对接。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利用联合实验室专家和教师,共同开发课程体系,开发教材,设计来自于岗位中的任务单用于教学中。总之,依托联合实验室鲜活的生产业务,使我们的专业建设直接和岗位需求对接。

4.双元的师资培养

德国“双元制”的专业教师既要进行课堂理论教学,又要担负实训车间的指导教学工作,还必须胜任学生到企业生产实习时的指导师傅职责,高水平的师资保证了双元制的教学质量。而我们大部分教师是高等院校应届毕业生,“出大学门,进职校门”,教师从学校到学校,缺少实践经历,教学中有些只能照搬教材,因此非常有必要强化师资队伍。借鉴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的成功经验,可通过生产型联合实验室培养学校检测专业的师资队伍,优化师资结构。

检测专业的师资培养实行双元培养,一元是学校,另一元是联合实验室。学校对教师进行各级培训,如班主任培训、新进教师培训、教师教学法培训、教师信息化能力培训等;对于学科带头人有教研组长能力培训、名师工程培训等。联合实验室主要在岗位上培训教师。为了强化教师的职业技能,所有专业教师都分批分段到联合实验室跟单实践锻炼,由企业师傅带教,提升教师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岗位中学习新技术、新工艺,接触新设备,参与企业技术改造,甚至参与校企双方共建的攻关课题。通过这种双元的培养,教师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术水平大大提高。值得注意的是学校杜绝一切到企业锻炼走形式的局面,鼓励教师把企业里学到的成果及时转化成教学实效,如部分教师通过在企业实践锻炼,在企业专家协助下开发了装饰装修材料有害物质检测模块、室内空气检测模块、水质检测模块等。教材也在企业实践后进行大力改革,专业教材全部采用基于检测工作流程开发的校本教材。

5.双元的考核体系

德国“双元制”的考核方式分理论考试和技能测试,合格后发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实行教考分离,监考和评分以及资格证书的颁发均由德国工商会(iHK)组织进行,企业和学校没有执行权,从而保证了考试的公平公正性,也保证了资格证书的含金量。生产型联合实验室的考核方式推行双元的考核体系,一元以企业为主导,参加培训的学生和企业员工一样参加上海市劳动局的职业资格考试,主要侧重操作技能和必要的理论知识的考核,考核模块有化学分析工、废水治理工、能效检测工、大气采样工等。另一元接受学校教学计划内的考核。学生只有获得两个以上的职业资格证书和毕业证书才能从准员工转为正式员工。即使学生毕业后不愿意留在联合实验室,学生也具备再就业的能力。只有这种高要求才能保证培养的学生质量。

从当前的校企合作来看,学校热、企业冷,致使校企合作难以真正落到实处,主要原因在于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天职。只有在校企合作时让企业觉得“有利可图”才能推动合作的长久性和有效性。校企共建生产型联合实验室,学校和企业共同出资、共同经营、进行生产任务,既可满足企业的生产,又可在生产岗位培养直接通向岗位的人才,是一种新型的中职人才培养模式。另外对于德国的双元制,我们要灵活借鉴,不要硬搬,一定要联系国情、学校自身基础才能探索出适合自己的模式。

参考文献:

[1]王成荣.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0(26).

[2]张志强.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4).

师德建设学习材料篇4

【关键词】问题情境;教学顺序;课堂结构;积累资料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对中学思想品德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程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成为教师首先应该解决的一个问题。由于受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方式的影响,长期以来,学生对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都不高,把思想品德课作为枯燥无味的代名词。要改变学生们的这一观念,激发学习兴趣,可以从以下几面着手:

一、讲好开头,引起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讲好课的开头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第一步。如果在上课一开始学生就注意听讲,有兴趣,他们就有可能连续认真地听下去。否则,他们的注意就不易稳定,掌握的知识也不全面,学习效果自然受到影响。教学中要努力设计出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语”:或通过讲与本节课有关的故事、成语导入新课;或在课的开头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造成悬念等。这样一下子就抓住学生的心,同时,在课堂教学做到语言生动、条理清楚,并联系实际讲好每节课的学习目的和意义,使学生明确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以思维见长的课程,思维能否调动,从而把书本的死的知识变成活的知识,这是一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由此,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思维,这是一种较好的做法。应用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材料忌太多太滥。上课所用材料太多太滥这种现象在普通教师身上比较普遍地存在,造成课课堂教学的散乱之感,同时也增加了学生负担,使课堂效率十分低下。而材料用得精,做到紧扣主题,一材多用,深入挖掘材料之内涵。使材料与主题水融,则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问题的设置要难易适度。我们现在不少教师设置问题时过多过易。学生照本宣科,不经思考很快就念出来,这样的教学是没有一点深度的,学生成了应声虫。.这是我们教师力求避免的。比如“什么是税收?税收有什么特征?”这样的问题最好少问。一堂课教师要设置一些有一定质量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这是我们应注意的。

(3)要科学地激励学生,调动学生。激发学生生命的活力。我们要注意,要适时适度地激励学生,把握好分寸。不要滥用表扬。也不要漠然地对待学生在课堂上的精彩表现。

三、要巧妙地理顺教学顺序,科学地设置好课堂结构

要按照课文内在的逻辑顺序,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其次,要突出重点难点。一堂课还要处理好课堂教学的内在结构,要做到:

(1)展与收的统一。展要展成凤头,先声夺人;收要收成豹尾,充实有力。

(2)浓与淡的统一。思想品德课既要做到浓沫重彩,挖深挖透,但也需要有些地方淡化处理,做到淡妆浓沫总相宜。

(3)断与续的统一。断之为续,当断则断,不可拖泥带水。当教师过渡到下一个内容时,要做到过渡承接自然,不可生硬。做到续之为断。

(4)动与静的统一。教师要以生动的讲述与巧妙的引导创设生动活拨局面。尽量让学生动起来,不要让课堂死气沉沉,但我们要注意的是,动是调动学生思维,静是深化思维。课堂要让学生动静相兼,动静相宜,达到既能让思维调动,又能深化学生思维的目的。

四、要做到科学性、趣味性、审美性的统一

思想品德课教学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教师上课时尽量做到用语准确科学,尽量杜绝课堂用语的随意性。比如有一位教师在讲到公民要树立自觉诚信纳税时,很随意地对学生说“你们可以同老师对抗,同家长对抗,但不可以同国家对抗”这种随意性的语言(或忽悠性的用语,或网络用语),没有经认真审核,脱口而出,破坏了思想品德课教学语言的科学性,是课堂的硬伤。为听课老师和评委所诟病。为之惋叹!这是我们一线教师一定要注意的。要做到这点,一定要在预设与生成上下功夫,做到预设要充分。生成要有依据。其次,我认为趣味性也是我们思想品德教师所要追求的,只有课堂教学充满趣味、审美性,才能吸引住学生,兴趣是成功之母。我们思想品德课,教材空洞枯燥,缺乏趣味,如果教师不对教材做适当处理,不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是很难长久地吸引住学生的,基层教学中,不少学生只所以对某些老师反映大,不喜欢上思想品德课,教师上课趣味性与审美性的缺失不能不说是重要的原因。

五、积累资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思想品德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时代性,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处理好理论与实际的关系,坚持杜绝脱离实际的空洞说教,一定要选取相当数量的实际事例进行教学。为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在尊重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的前提下,还从社会生活和文字资料中搜集授课的素材,注意积累。把积累到的材料分类分条标号记载,并装档存放,建立“教学资料档案”,需要时从中提取,方便快捷。利用资料,逐步使教学做到有理、有据、有趣,使学生对思想品德课愿学、乐学。

六、对学生几种能力的培养

1.培养认知能力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们必须以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为基础和前提,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的统一,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在教学中,我们不但要重视基本原理的讲授,帮助学生正确把握基本概念、基本观点的实质,通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而且要有意识引导学生按照认识的规律去学习基本理论和观点。

2.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思想品德课教师应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训练学生用全面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辩证统一、辩证否定等认识方法分析、思考问题。尤其是辩证分析与综合方法,即矛盾分析法。要使学生明白:如果想要准确地把握客观事物的辩证本性,就不仅要对各个矛盾及矛盾的各个方面深入细致地分析研究,而且要对客观事物的矛盾综合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使认识形成把握本质和现象、个别与一般、抽象与具体的统一整体。

3.培养质疑解疑能力

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启发思维、点拨疑难、发展学生智力,是素质教育基础性工作。现在的学生关心时事、敢于求真,老师对这些积极的方面和倾向应给予肯定并鼓励。

4.培养创新能力

师德建设学习材料篇5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遵循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依照《民办教育促进法》,坚持科学发展观,着力培养学生的文明素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学校办学品位,力争在2006年底,把洪泽外国语中学建设成为省市范围内质量较高,别具特色的三星级中学。

二、工作计划:

(一)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江雪清

副组长:孙欣

组员:张超谢维扬高焰施玉春曹海滨

金月昌陈德久詹志刚王其来孟献涛

(二)具体分工

环境建设

1、主要责任人:陈德久

2、具体工作:

(1)明确目标,达成共识:使全体教职员工和广大学生形成共同的教育理念和学习观念,确立共同的奋斗目标,践行“认认真真学习,堂堂正正做人”的校风,在2006年底成为三星级学校。通过星级创建活动,塑造洪外品牌学校形象,使洪外在走内涵发展的道路上更进一步。

(2)构建和谐校园:我校地处风景秀丽的洪泽湖畔,校园广阔,环境优美。作为中国著名民办高校西安翻译学院的附属中学,拥有雄厚的教育资源。目前在校师生已经达到3500余人,要下大力气建设学习型、节约型、花园型学校,如“三室”、墙壁、橱窗、展板的设计和布置,要凸显洪外的人文氛围,使我们洪外成为师生员工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和谐家园。

(3)向评估专家组奉献一本精美的宣传手册和一台能充分体现洪外师生风采和几年来办学成果的汇报演出。

队伍建设

1、主要责任人:高焰

2、具体工作:以人为本,加强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人事制度以及工资制度、教职工激励惩戒制度等,用制度优化队伍,以实效充当示范。一是加强领导班子和支部建设,培育领导干部和党员的奉献精神和先进性,要求他们做学习型和研究型的模范,做为人师表的模范,做忠实履行岗位职责的模范,向专家型管理者的目标迈进。同时,进一步完善的干部选拔聘任机制,以实绩聘用干部。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力打造学习型师资队伍。要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以师德修养、学生和家长的满意度、教科研成果和教学成绩为标准,定期评选名师,培养一支形象良好、素质过硬,“用得着、留得住、拿得出”的名师群体。招聘部门要严把教师进口关,保证新进校教师的基本素质。要高度重视师德建设,做到用人德为先。要完备教师业务档案,系统掌握每一位教师的教学业绩。教师合格率达百分之九十以上,教师学历职级比例必须达到三星级学校评估标准。第三,继续加强“三风”建设,培养“认认真真学习,堂堂正正做人”的学生集体。

教育科研建设

1、主要责任人:谢维扬

2、具体工作:教学工作小组负责反映教学常规水平的各种原始资料,保证90%以上的教师的课符合验收标准。具体内容为:

(1)常规要求:教学常规管理的全面到位。教师的备课笔记、集体备课记录、听课笔记、考试分析、获奖论文,学生作业、学生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材料,班主任工作手册、家访记录、考勤记录,各种工作计划和小结等要根据星级验收标准及早做好资料准备。;保证教师上好课并完善集体备课。要求所有教师做到按优课标准上课。进一步规范集体备课,逐渐形成具有实效的集体备课模式。

(2)搞好课程开发和课题研究等教科研活动。加强新课程研究、校本课程的研究,在课堂教学中贯彻具有开放性、实践性特点的研究性教学原则。确保在2006年8月前,学校承担的省级市级县级课题顺利结题;开办专家讲座。定期邀请专家到校开办讲座,以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提高优课率。加强同南师附中江宁分校的交流;每学期对县内外举行教学公开周活动。

制度建设

1、主要责任人:施玉春

2、具体工作:学校各部门要以学生处为榜样,搞好制度建设。要完善教育教学管理、行政管理、后勤管理、财务管理等各项制度的建设,使学校的教育教学、招生招聘、学籍、考试培训和竞赛、财务、安全、人事档案等管理领域科学规范地动作,符合制度化要求。就是要做到制度和职责明确,计划周详,分工细致,人员协作紧密,各项资料完备。

创建材料汇总

1、主要责任人:詹志刚

2、具体工作:负责学校验收材料。包括自评报告、汇报材料,完善各项工作制度、队伍建设、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新课程、教师业务、办学水平、办学业绩、基本建设等材料的汇总审稿。

(1)学习培训。安排创建成员学习省三星级学校创建标准和要求,领会创建省三星级学校的意义。

(2)专家讲座。邀请省市县相关专家到我校指导创建工作。

(3)外出观摩。到已通过省三星级学校验收的其他学校观摩借鉴,学习别人成功的经验,以他山之石而攻玉。

(4)材料收集。收集各部门创建的材料,并将其整理归档。

(5)初步自查。力争在2005年8月按照省三星级学校创建标准的要求,对学校进行一次全面的自我评估,发现问题,立即整改。

工程建设

1、主要责任人:王其来小陈老师工作室原创

2、具体工作:对照三星级标准,优化校园环境。添置现代化教育设施,保证校园“三化”、“六有”。

(1)综合楼建设环境布置,内部装备(电脑、图书、实验体育器材等)工作。保证图书资料和电教器材的资金的连续投入每年达10万元。

(2)校内景观设计建设和绿化带建设。投资约20万元。

(3)完成校体育场地及体育设施的维护和装备工作。投资5万元。

(4)教工宿舍的装修工作。投资60万元。

(6)其它投入约30万元。

四、具体要求及完成时间

(一)基本建设和环境改造方面

1、对照材料逐项落实(10月20日-10月31日)

按照验收标准,在图书馆、实验室、教学装备、运动场、环境改造,生活教学用房等找出不足的地方,列出具体数据,拿出规划,经费预算后报领导小组批准后实施。

2、分项实施,逐步到位(11月1日-2006年6月)

按部门分工拿出计划,分步实施,争取在2006年暑假前全部到位。

(二)教学工作:要突出教学这一块的要求,这是达标的关键。

1、第一阶段(9月1日-9月15日)对照标准,明确要求。

按照三星级标准,初高中分开进行。要求教师有意识积累各方面的材料,以便分类整理。教务部门要组织学习,基本统一备讲改辅考的各项要求,重申教师要以优课的标准对照课堂教学。

2、第二阶段(10月20日-12月20日)对照标准,分项整理。

将2004学年以来的教学工作各项材料分类整理并进行必要的修改,初步形成基本材料,经材料组审查合格后,按统一要求装订成册。2006年一年的材料根据上述要求在每学期结束后统一用10的时间进行整理和装订。

3、第三阶段(12月20日-2006年1月20日)推门听课,确保质量。

教学督导组对照新课标上课要求,实行推门听课。保证听90%以上老师的课,确保教师上课的规范和质量,确保优课的比例符合要求。

4、第四阶段(2006年1月-6月)狠抓常规,养成习惯。

对照标准,对学生文明礼仪常规、学习纪律、生活秩序、卫生习惯、教学管理、三操等进行督查和训练,保证教育教学秩序正常化,各项工作和活动流程符合要求。

(三)材料准备分步实施。

1、基础性材料:基础性材料即为各部门材料,应由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党支部、工会、学生处、团委、教务处、总务处、财务处、安全处)承担。

⑴第一阶段(10月10日-11月10日),熟悉标准,搜集材料。

各部门分头学习三星标准,借鉴兄弟学校经验,对我校原有材料进行搜集归类。

⑵第二阶段(11月11日-12月20日)对照标准,逐项整理。

按照各项条目,分项整理,形成基本材料,包括文字、图片、音像等资料。小陈老师工作室原创

⑶第三阶段(12月21日-2006年1月20日)对照标准,规范材料。

按照真实、规范、简明的要求,形成初步材料。

⑷第四阶段(1月21日-2月20日)完备材料,装订成册。

⑸第五阶段:(2月21日-3月21日)充实完善,不断提高。

由资料组审查后,再进行补充、修整。

2、其它材料,四个阶段完成。

⑴第一阶段(2006年3月10日-4月25日),分头座谈,评议特色。

拟开不同层次的座谈会,如校长座谈会、部分班主任座谈会、中层干部座谈会,老中青年教师座谈会等,挖掘特色。

⑵第二阶段(4月25日-5月25日),整理材料,创新特色。

在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形成共识,在原有特色上整理材料。在创新特色上制定标准,号召全体教师遵照执行。

⑶第三阶段(5月26日-6月25日),梳理特点,初步形成材料。

⑷第四阶段(6月26日-年7月26日)充实完善,基本形成文字材料。

(四)汇总材料,装订成册。

1、第一阶段(7月27日-8月16日)对照标准,审定材料。

对各部门上报的材料对照标准,逐项审定,指出不足。

2、第二阶段(8月17日-8月26日)分类梳理,修订文字。

对部门材料逐项审阅,对文字材料进行修正。

3、第三阶段(9月15日-10月15日),分项整理,装订成册。

三、附加说明

(一)总的要求

1、每周就由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召集例会,由各组汇报创建工作中的问题及材料进展情况,由材料组就督查情况进行汇报,集体讨论并落实解决措施。

2、各部门应设立专职材料员。

(二)目前存在的困难

1、学校各项基础资料不完备。

2、图书容量较少,人均占有和使用不足。

师德建设学习材料篇6

关键词:小学思品课;教学资源;教学重点

小学德育是小学教育的核心,开展小学德育教育是每一位小学教师的责任。小学德育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珍爱生命教育、基本文明礼貌和行为习惯教育、基本道德品质教育、遵纪守法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要重视资源的使用和教学重点的实施。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上好课的重要条件,也是实施课程最具挑战性的问题。教材不只是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的载体,其更重要的功能是学生进行思想活动所凭借的话题、范例。学习教材本身不是目的,它只是学生学习的一个拐杖,是调动学生进行心理、思想活动,促进学生自我建构的重要手段。

现有的教材一般给了使用者许多可用的教学信息,如话题、线索、范例、教学建议、教学说明等。也有许多教学信息是教材未给的,如本班学生状况,活动细节,活动的延伸,学校、家庭、社会的资源。所以,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上的信息,分析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发现两者的结合点,重新组合教材,丰富教学资源。

二、充分开发环境资源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获取资源比较广阔,包活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资源,包活各种有形和无形的资源,如教材教参、音像材料、互联网,其他学科的教学活动、班队活动,其他教师、社会成员、家长等与小学生生活相关的人们,自然界中的动植物、山川、土地水流。这些课程资源是多样的、开放的,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资源,为开展小学教学活动服务。

三、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实施要点

1.教学的展开以实践活动为主。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实施的不是教材的讲解,小学生主要从事的学习活动不是静听。小学生主要通过教师设计的讨论、资料调查、现场调查、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实践性活动、教学游戏、参观、访问、欣赏、练习、讲故事、讲授等形式与社会环境产生互动,在互动中体会社会规则,提升社会性发展水平。

2.教学过程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思想品德课程的实施过程应该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与主体性。与其他学科知识的积累不同,个体品德与社会性的发展要通过自身与外界环境的互动来建构,被动接受起不了什么作用。只有作为主体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学生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教学才是有效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不完全排斥教师讲、学生听,学生的思维完全跟随着教师的讲授,进行着比较、分析、归纳、演绎等思维活动时,他们同样是在进行主体性的学习。

3.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的活动过程。在思想品德课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既是设计者,也是指导者和参与者。尊重小学生自身的经验并不是教师对他们的活动放手不管,而是作出合理的设计与正确的引导。只有适时地引导才能促进小学生对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正确理解,正确认识社会价值观,正确规范自身的发展方向。

4.教师要做好活动的升华与延伸。教师不但要注意设计好活动的开始引入部分,也要重视设计好话动的结束部分。在活动结束阶段要以一定方式重申活动主题,给学生提出进一步思考的问题。例如“看看我们的学校”的教学,最后向学生提出课后把画好了的美丽校园贴在宣传栏展出。教学环节的最后升华往往起到画龙点睛、让学生顿悟的作用,例如资料中,“让我们学会合作”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要有合作的意识,最后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对合作条件的讨论与总结无疑会让这次教学提升到一个更高水平。

5.带领学生多元评价教学效果。反思与评价可以给学生领悟主题的机会,使活动主题得到升华。若缺少了这一环节,学生就可能把教育教学活动当成一次体力劳动、一次郊外放风或者当成一次自我表现的机会,教育教学活动的深刻意蕴就会大打折扣。集体形式的反思与评价还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理解,使他们相互之间获得启发。

思想品德课程的评价要强调多元化,评价者、评价方法都要多元,具体可采用观察记录、描述性评语、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作品评价、个案分析等多种方法。评价内容按教学目标来确定,应该包活情感态度价值观、习惯、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学习结果等内容。

参考文献:

[1]李雪红.小学品德教学拓新[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2]马乃根,丛立新.“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实施建议[J].人民教育,2003(25).

[3]叶子.教师如何组织和实施“品德与生活”课程[J].人民教育,2003(14).

[4]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活活力:论中小学教育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7).

[5]杨小薇.教学互动与学生德性成长[J].教育科学研究,2006(4).

师德建设学习材料篇7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件教学;新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1-0154-02

将多媒体课件引入课堂教学,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思想品德学科生活化、情境化的学科特点,使用课件教学更能为学生模拟、创造一种情境体验,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实现对思想品德学科知识的掌握,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升华。然而,部分教师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在课件的制作以及使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课件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作用分析

传统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主要依赖教师单纯的讲授,这种讲授是建立在教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之上的简单的说理教育,缺乏足够的内容支撑。这就导致在很大程度上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所接触的知识面相对狭窄,不能占有广泛的感性材料,不能有效地理解、把握思想品德课程所要传达的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积极性,导致课堂教学效果的低下。课件教学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陷,它为思想品德课堂提供了大量的教学材料,符合学生的身心特征,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总体来说,课件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课件教学符合学生的特点,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初中学生感性思维较活跃,加之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的相对抽象性、理论性较强,导致部分学生很难理解教学内容,很难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影响了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果。课件教学的引入,可以采用音频、视频的方式,通过情境化的模拟、真实情景的再现、新闻热点的播报等方式,将教学材料以一种具体形象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讲授“计划生育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这一课时,讲到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时,采用视频播放人才市场里毕业生人头攒动的场景,再展示近三年大学生就业率的相关数据,使学生从直观上感受就业压力。并提出问题: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说明了什么?结合本课的知识,如何解决?这样一下子就使得问题有了针对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课件教学能开拓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设计思路强调,思想品德课程要以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方面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传统思想品德课堂基于教学手段的限制,给学生展示的资料受到很大的限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视野和思路的开拓。采用课件进行教学,能有机整合音频、视频、图片等载体,在有限的时间内给学生展示更多的内容,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同时也促使学生对各种资料进行分析、概括、综合,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当前思想品德课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过多注重形式,割裂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的关系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件制作与使用过程中,广大教师能积极寻找课堂教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时政热点的联系,以现实生活为基本素材,积极结合课本知识进行课件的加工制作,使得初中思想品德课件呈现出丰富性、广泛性的特征,同时积极运用一些课件制作的技巧,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使课堂教学内容展现在课堂中,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探究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各种问题,有效增强思想品德课堂的教学效果。然而,有些教师由于对课件地位的把握上还存在一定的偏差,没有正确处理好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的关系,过分强调课件的形式;有的课件甚至是长达二十页、三十页,造成思想品德课堂俨然成了课件的展示课,变成“满堂电”。长此以往,严重压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增强。

问题提升不够,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把握欠缺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件教学中,部分教师由于过分注重对课件的形式的设计,如何设计出精美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能激发学生的讨论,更好地实现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升华,导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核心问题的把握,那就是对于思想品德课件教学中问题设置的问题。在课件教学中,广大教师容易出现偏差的地方在于过分注重对材料的选取,过多注重材料的新颖,不考虑所使用的材料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思想品德问题的设置,即问题的设置能否有效、高效,能否实现对学生的考查。在教学中,笔者发展部分教师虽然选用了一些新颖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但在对这些材料的问题化设置中出现问题,所设置的往往是相对简单、没有思维含量的问题,这就导致学生很难实现思维上的锻炼与提升,不能有效锻炼、发展学生的能力。

过分强调情感的升华,缺乏基础知识的提炼新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改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长期以来单纯的“灌输”,强调通过情境化的教学,实现学生情感上的升华,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实现自身的终身发展。但同时,部分教师存在唯“情感态度价值观”论的偏差,评价一节课堂的好坏完全取决于课堂是否活跃,课件是否形式新颖,能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忽视了学生基础知识的把握、能力的提升,没有正确处理好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的关系,导致学生对一些思想品德学科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能力欠缺。在这种情况下,何谈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3初中思想品德课件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要始终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实现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定位。

要处理好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的关系,实现课件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在思想品德课件教学中,要充分认识课件作为一种教学手段的地位和作用。从本质上讲,课件只是起到辅助的作用,课堂的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主导地位的发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避免“满堂电”的状况,加强对学生的引导,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而不能把课堂完全变成按照之前的预设进行课件展示的过程,这就夸大了课件的作用,割裂了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的关系。这种课堂完全看不到教师的作用,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课件教学要充分挖掘材料,努力促进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当前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重在强调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注重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很多教师在课件教学中综合运用视频、音频、图片等各种形式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引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导致在一定程度上教师忽视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在这种基础上产生的情感升华也是短暂的。因此,在课件教学中要努力实现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努力实现三维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师德建设学习材料篇8

中学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必修课程,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主要途径。同时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其教学模式及效果是影响德育实际效果的一个主要因素。作为政治课教师要有改革意识和创新意识,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并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努力增强政治课德育的实效性。

教育人本论认为,学生应该是永远的学习的主人,强调要尊重、关心、理解和信任每一个学生,它的三大基本目标是发现学生的价值,发挥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为了激发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活力,增强政治课德育的实效性,充分发挥政治课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每一位政治课教师要解放思想,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大力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全面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从而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学力,就应该大胆探索,积极实践,建立受学生喜欢的教学模式。

1建立新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的目标和原则

1.1建立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应达到的目标。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的构建必须是要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和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学好政治课知识;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的提高和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能够很好的认识和分析问题并能很好的解决一些现实问题。

1.2建立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应遵循的原则。即:方向性、科学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研究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创新性原则等。

2现阶段思想政治课新的教学模式

根据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新课程方案》,在方案中把“研究性学习”作为必修课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此课程的开设在国内尚属首次,它能够给我们思想政治课教学带来生机,它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使每一个人获得全面自由发展。根据思想政治课的特点和实际教学情况,结合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我们积极探索的政治课的教学新模式是:以“研究性学习”思想为指导,把它渗透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建立研究性教学模式、问题导学模式和专题研究模式。

2.1研究性教学模式。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中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提升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学校所处位置、政治课的特点和学生的素质,每期在教师指导下,结合教材内容,由教师或学生提出4至5个课题(课题应在现有条件下能够完成,容易操作),让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选择各组喜欢研究的课题,按照“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具体实施——分析整理——成果展示”程序去操作,用学校安排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时间去完成。这样做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够使学生的研究能力、协调能力、社交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并且在完成课题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政治和思想品德素质得到提高,充分体现政治课的德育功效。

2.2问题导学模式。 问题导学模式是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创设情景,设置问题,学生充分讨论与教师点拨相结合,共同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的一种模式。其目的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激活政治课,培养学生的兴趣,最大限度地压缩教师在课堂上讲的时间,促使每位学生都有足够的时间去主动学习,主动思考,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要工作是适时点拨引导和总结。操作程序是“自主学习——情景创设——问题设置——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完成目标”。其中“自主学习”是指学生根据教师的教学内容设计先行学习并能发现问题,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情景创设”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选取一些反映时代脉搏、重大时政、社会热点和学生生活实际并且符合教学目标的材料,让学生去分析感悟,产生问题。“问题设置”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设置富有启迪性,拓展学生思维和调动学生主动性的问题,让学生去分析思考并把它认真解决。“学生讨论”和“教师点拨”是在问题设置后师生共同完成设问的环节,这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讨论和导引,完成教学目标。

这种模式在操作时要注意:一是教师要求认真准备,精心备课和设计;二是可以打乱教材编排结构,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来取舍教材内容;三是选取的材料要具有时代感并能贴近学生,还要精炼;四是问题设置是这种模式的关键和中心,问题设置要精简实效,要具有适当的隐蔽性和启迪性,不能过于简单或高难;五是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很好的控制课堂秩序。

2.3专题研究教学模式。所谓思想政治课专题研究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选择一些与课本相联系的材料(时事政治、社会热点问题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等),以问题为中心,采用专题研究的形式进行教学的模式。这种模式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根据教学需要可以打乱教材原有的结构进行,可以随教学进度在每课、每节乃至某些适合的框题使用。设置专题要小而精,要覆盖所设的教学目标,为教学服务,它可以是紧扣教材知识点的简易性专题,可以是立足知识面生成的综合性专题,可以是围绕现实问题生成的跨学科专题。问题设置既要有启发性和递进性,又要能够拓展学生思维,让学生主动去收集资料进行分析思考。

师德建设学习材料篇9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高等工程教育;材料科学与工程

南京工业大学作为首批入选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高校之一,对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进行了系统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与认识。其中,“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作为南京工业大学的重点学科之一,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和优良的教学传统,教学、科研成果丰硕,在国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依托学科与专业优势,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通过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致力于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卓越材料工程师。

一、卓越工程师的基本特征

相对于在研究院所和大专院校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员而言,卓越工程师是指从事相关工程技术工作的优秀技术型人才。根据从事工作的性质,可以把卓越工程师分为3种类型:应用型工程师、设计型工程师和研究型工程师。卓越工程师培养也可分为3个层次:工程学士、工程硕士和工程博士。

一般而言,卓越工程师应具备的素质和技术基本特征有:(1)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社会公德与职业道德,有坚定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有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精神;(2)合理宽泛的知识结构与扎实的专业技能,能参与工程方案的设计开发,提出专业的技术见解,能够提出并解决问题;(3)较为丰富的社会知识、经济管理及人文知识,具备较强的综合竞争力;(4)较强的创新能力,能关注科技发展前沿及行业动态,在专业上具有前瞻性和先进性,有强烈地竞争意识和创造才能;(5)良好的团队协作、人际交往及沟通能力。

二、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基本模式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目标是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这与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一贯倡导的“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一致。重点在于改革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目前,国际上比较成功的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主要有美国模式、欧洲模式等。

美国的麻省理工、斯坦福、加州理工等大学是世界工程教育的典范。简单来说,美国模式为注册工程师模式[1],即职业资格认定制度。首先在获得高等工程专业教育相应的学士学位(或同等学历)后,参加美国工程与测量考试委员会组织的工程基础考试,获得相应的实习工程师职称,此时可以在工程师指导下承担一定的工程任务,但不能独立承担业务;拥有4年的实际工作经验后,再通过相应的工程实际等考试后才可以获得正式工程师资质。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作为工程师培养的摇篮,主要是文凭工程师培养模式[2,3]。即在整个工程师的培养过程中,专业学习和工程师资质认证均在学校完成,学校需把理论学习与实训结合在一起,学生需要在通过专业文化课考试及相应的实习阶段后,才可获得相应学位。该模式相对来说比较传统,需要较为完善的教育体制、师资力量、校企合作等。

我国的“卓越工程师”培养处于起步阶段,其相应的培养模式还在实践中探索,无论是美国模式还是欧洲模式,均对我国“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我国高等院校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专业性和目的性,工程师培养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在本科阶段主要完成应用型工程师的培养任务,为本科毕业后的就业或者继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工程应用基础;在硕士阶段以培养设计型工程师为主,毕业后主要从事产品或工程项目的设计与开发;在博士阶段培养研究型工程师,主要从事复杂产品或大型工程项目的研究、开发以及工程科学的研究。“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与传统的工程学科其他人才培养体系构成双向互通的并行体系[4,5]。

在“卓越工程师”的实践或实训培养阶段,企业占据重要地位,如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等均采用“产学合作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我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特点之一就是需要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学生的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个环节不分主次,共同构建完整的培养模式。其中,高校与企业、行业要建立联合培养人才的创新机制,将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为联合培养单位。高校和企业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共同制订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的培养标准和相应的培养体系,共同实施培养方案,共同管理培养过程。重点培养与强化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在企业设立一批部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让学生在企业学习和进行毕业设计。本科阶段推荐“3+1”模式,2年工程硕士阶段推荐“1+1”模式,工程博士主要在企业开展研究工作[6,7]。

三、卓越材料工程师的培养实践

1.卓越材料工程师的培养目标与培养计划

目前,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已经开始实施。制订了相应的“卓越材料工程师”工程学士、工程硕士、工程博士培养标准(细化为知识、能力大纲,该标准已落实到相应的课程和教学活动中)、校内培养方案和企业培养方案;并聘请足够数量的、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师作为企业导师。此计划已基本成熟,并开始在2010级学生中实施。

在学校的本科教学阶段,学院对“卓越材料工程师”采取“3+1”培养模式。学校高度注重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工学交替为手段,以回归工程实践为重点,培养“动手能力强、会设计、懂运行、善管理”的材料学科工程师。具体来说,在学校学习3年中,学分要求168学分;在企业学习、实践1年期间,学分要求37.5学分。在基础课教学期间,除了让学生学好基础学科课程,学院组织材料学科内的学科竞赛,并积极动员、组织学生参加校外高水平比赛,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知识融入实践。

学院本着“分类培养,因材施教,本研连读”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思想,在本科阶段组建了材料学科强化班,以提高本科生乃至研究生的教学质量,促进我院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对强化班的每个学生实行导师负责制,以此来培养创新性、研究性材料工程人才,提高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学院架构本科生考研平台,将学科强化班建成材料类研究生预科班,并进一步打破各种界限壁垒,加强材料科学与材料工程的关联。

学院采用跨专业课程组合模式来培养材料学科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使专业选择离学生志愿更近、离社会需求更近。从而有利于因材施教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有利于按需培养人才,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少部分优秀同学直接进入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或导师课题组,提前进入工程硕士阶段,使工程学士和工程硕士得到很好的衔接,获得更好的工程师能力和素质的训练。

在“卓越材料工程师”的研究生培养阶段,学院对工程硕士采用“1+1”的培养模式,即1年在学校学习硕士学位课程,1年在企业完成硕士毕业设计论文。工程硕士研究生学习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低于32学分。其中硕士学位课程约为28学分,学校与学院的学术报告2学分,导师设置的学术研讨会(Seminar)2学分,其他学分为选修课程。企业学习课程为3.5学分。为了密切与企业联系,聘任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担任研究生校外导师;同时,大量来自企业的研究项目除了保证了经费的支撑,更是保证了人才培养的“工程师属性”。学生在校企导师的指导下,从最初的确定课题开始,到制订研究方案并实施,到科学合理安排时间,全程参与、主动实施,培养了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卓越材料工程师的实践教学与产学研合作平台的建设

目前,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已与多家材料学科相关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基地,如与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建立“部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在建设过程中,以工学交替为手段(在校学习和企业实践交替进行),以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 operate)为模式,以回归工程实践为重点,以培育“高工级教授”师资为抓手。在部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培养过程中,统筹考虑学士、硕士和博士3个培养阶段,构建有利于大学生成人、成才的人才培养体系,探索培养“有创意、能创新、善创业”的卓越材料工程师的有效路径。

2010年10月材料学院还与全球领先的化工技术和特种材料公司——塞拉尼斯公司(总部在美国德克萨斯州)设立了“塞拉尼斯卓越工程师奖学金”,以推动我校工程教育的发展,同时利用企业资源协助大学培养未来的工程师。2011年1月南京工业大学与中石化南京工程公司签约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为双方的人才培养合作搭建交流平台,以形成“紧密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双赢格局,共同培养企业所需人才,为国家和社会共同培养急需的工程技术专门人才。

四、几点思考

(1)工程型师资队伍是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关键。目前大多数工科教师,没有直接参与过生产实践,教师自身工程素质不足,导致了工科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缺乏。高校应增强工科教师的自身工程素质;有关部门也应尽快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教师到企业参与生产实践。同时,由企业选派一定数量工程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热爱教学的工程师,与学校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背景的教师一起,组成“双师型”联合教学队伍,按照“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案开展课程教学和项目设计指导。

(2)实践环节的优化是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核心。在卓越材料工程师的实践教学环节,需要建立常态化、制度化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为学生工程实习、实训建设提供必要的组织和技术保证,将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在此过程中,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通过将理论课程重心前移,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强化综合设计训练,增加工程相关理论和实践课程,运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实现学生从注重“知识学习”向注重“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转变。

(3)校企良性互动是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基础。学校要主动向社会和企业敞开大门,使得学校通过企业背景“量体裁衣”,有的放矢地培养企业所需人才。同时还要注重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的培养,从而培养出满足社会和企业需求、满足未来发展需要、能够适应和引领未来工程技术发展方向的应用型人才。在实践环境建设上,企业实践基地要不断完善,包括完善企业教学场所、资料信息、实践设备等,使每名学生在真实的工程实践环境中充分地进行实践训练,提高工程实践能力。根据实际需要,还应对食宿条件、交通车辆等进行必要的完善,以保证实践教学顺利开展。

(4)科学的评价机制是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保障。相关评价评估机制的建立、健全以及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有效正确的评价是全面有效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重要保障。通过评价机制中反馈的问题不断改进优化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及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对企业、社会的适用性,使培养出的工程技术人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与企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吴伟,吕旭峰,范惠明. 美国工程拔尖人才培养新战略——“大挑战学者计划”实施评述[J]. 教育发展研究,2010(23):63-68.

[2] 刘建强.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模式对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启示[J]. 中国高教研究,2010(6):50-52.

[3] 娄平,张小梅,江雪梅. 美、 德工程师培养模式对我国 “卓越工程师” 培养的启示[J]. 中国电力教育,2012(3):57,75.

[4] 黄熙,张纹祯,殷世宇. 创新型卓越工程师培养机制研究[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 2011:794-800.

[5] 余志卫. 论本科院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J].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81-84.

师德建设学习材料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渗透;品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068-01

作为一线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捕捉小学数学本身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想内容,在给学生传授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加强德育渗透,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熏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健康的心理品质,使学生健康地成长。为此,本文我就从以下几方面谈自己的肤浅认识。

一、挖掘教材内容、搜集新的信息对学生进行“三热爱”教育

数学是用数据和统计材料来说明问题。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例题与习题中包含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具有说服力的统计材料,只要努力钻研、认真备课、就能利用这些材料在课堂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思想教育。例如:第一册?数学?第一节“准备课”中的主题画就蕴含了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看到图上五星红旗,教师可以告诉学生我们每周都要参加升旗仪式,唱国歌、聆听国旗下的讲话,这样在学生幼小的心灵里播下热爱祖国的种子。除此之外,利用图画,还能进行尊敬老师、友爱同学、热爱劳动、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等良好的思想品质教育。再比如:教学“10的认识”时可以告诉学生,10月1日是祖国的生日;教学“乘法口诀”时,可以告诉学生乘法口诀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产生的,已有很久的历史,使学生知道我国不愧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教“元、角、分”时可进行爱护人民币的教育;教“时、分、秒”时可进行守时、惜时的教育;教材中的应用题更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好教材。诸如爱劳动、学雷锋做好事、节约用煤、粮食增产等许多具体事例的数据资料都能使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而这些数据材料随着知识的拓展和学生见识增多逐步充实,从校内到校外、从城市到农村、从国内到国际,教材都作了一定的反映。当然,教材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新的数据不能及时反应到教材上。因此,教师要经常及时地搜集新的信息,精选一些富有教育意义的内容编成习题介绍给学生,这样赋予数学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以时代气息,学生容易产生共鸣,有新鲜感。

二、学好数学的目的性教育

结合数学内容,通过实际例子说明数学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到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练好基本功的重要意义,立志为参加现代化建设学好数学。

三、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

用有意义又有说服力的数目材料编成应用题,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旧社会的对比、我国古代数学家的重大贡献(如祖冲之的圆周率)、小学生的公益活动以及有趣的科学知识等,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

四、进行初步的唯物辩证观点的教育

例如,通过数和形的概念的教学,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知识都是从现实世界中得来的,人们掌握了它们,还要应用于实际,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又例如,通过一些实际例子,说明一些数学概念之间或运算方法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加与减、乘与除、积商的变化等),使学生初步领会到事物是相互联系的,是发展变化的。

五、培养一些优良品质

通过数学作业和练习,可以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独立完成作业、细心检查验算的习惯,书写工整、工作有计划、有条理的良好作风,有毅力、肯于动脑筋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

1、紧密结合数学教学内容,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寓思想教育于数学知识教育之中。教学时,要认真分析数学教材中思想教育的因素,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确定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例如,在低年级认识数“3”时,只要通过直观,引导学生数各种不同的实物,把它们一一对应起来,使学生看到这几种实物的个数都一样,然后说明所有跟这几种东西的个数一样的,都用数目“3”表示,就可以了。到了较高年级,可以举例简单说明数是从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又例如,在解答课本中有教育意义的应用题时,要通过有说服力的数目材料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2、注意通过数学课上的实践活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不单是使学生了解它们的意义和要求,重要的是身体力行,使学生在数学课上的实践活动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从一年级开始,就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细心思考,书写工整,格式规范,按时完成作业,自己检查验算等,从小逐步树立起工作认真负责的良好作风。通过实际测量、制作等活动,还可以培养学生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等品德。在实践活动中,做得好的,要给以表扬。

3、注意联系实际进行教育,并把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结合起来。例如,教师可以经常注意收集一些有教育意义的真实材料,编成应用题让学生解答。也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外收集一些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数目材料,把它们编成应用题。有时还可以利用数学墙报、数学晚会介绍一些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计算准确不出差错的先进事迹,我国古代和现代一些数学家刻苦学习做出重大贡献的故事等。这些真实的材料对小学生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和教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