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报告十篇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报告十篇

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5:59:46

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报告篇1

【摘要】纵观目前教育现状,学生的个性发展尚未受到足够的关注,许多形式主义倾向依然存在,由于过于强调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评价等方面的统一,而忽视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学生的学习已渐渐失去了个性,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个性发展和创新潜能的开发。学生的学习原本就是一个动态的充满灵气的个性活动,每个学生都是作为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参与教学活动的始终,他们的学习必然闪烁创造的火花和人性的光辉。为此,我们进行了“数学课堂中的小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实验与研究”的探索,在个性化学习的目标确定、内容创建、方式形成、开展评价、环境创造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初步寻求到了数学课堂中小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基本规律,从我们的观察、调查、访问的结果分析来看,在课堂中实施个性化学习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也能促使教师改变观念和调整教学行为模式,不断加强学习,勤于实践,善于反思,从而促进素质提高,以更好地适应新的课程改革和新的教育形势需要。但个性化学习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是一个崭新的课题,需要我们克服重重困难作不懈尝试和探求。【关键词】个性;差异;个性化学习;目标;内容;方式;评价;环境;效果一、研究背景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以成人本位、知识本位为主流,强调的是严明纪律、正襟危坐;注重的是步调一致,要求统一;学生如履薄冰、战战兢兢、亦步亦趋。从“传道、授业、解惑”开始,教育的舞台上就鲜见一张张活泼可爱的脸。在此课堂中的学习,无疑是千人一面,被动接受,失却了自我,流失了个性。自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人们在“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要求下,对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纷纷着手研究“如何面对学生的客观差异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促使全体学生都得到良好的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像理论层面上的《差异教学论》,实践层面上的“分层分组教学法”等都促进了教学向纵深方向发展。但这些研究对教育的理解仍是“给予”,研究的视角仍是“如何教”,并未从真正意义上去关注学习主体——学生,去关注教育的实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此,在新世纪之初,我们在吸取原来的改革的成果,但又摒弃现成的教学模式和程式化套路的基础上,确定进行“数学课堂中的小学生个性化学习实验与研究”,旨把数学学习回归真实的自然状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展示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的个性。着力解决三方面的问题:(1)是如何将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共性和个性结合起来,将教师个性化的教和学生个性化的学结合起来,寻求数学课堂中小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基本规律。(2)是如何在小学数学教育的性质和特点的定位下,在数学课程改革的框架下,把教育的理想和教育的现实结合起来,给学生的学习提供更为广阔的自主选择的时空。(3)是如何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兴趣、学习个性出发创造性地设计我们的数学教育教学。二、名词解说所谓“数学课堂中的小学生个性化学习”是指小学生在数学课堂环境中以个性特征为基础,以内心需求为核心,在教师引导帮助下找到自己个性才能发展的独特领域或特点,自主选择适当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通过多元化评价,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潜能的开发为目标的学习。注重学生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展示自己的个性,按照各自的个性来学习,做到教师个性化的教和学生个性化的学的统一,小学生学习共性和个性的统一。我们认为只有充分尊重小学生的学习个性,满足不同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需求,才能激发每一个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自主性、创造性,才能依托数学学科知识的学习,有效地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从而使数学学习在学生的人格发展中获得意义。三、理论基础1、现代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以为,学习的过程是个体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不同的个体知觉、记忆、思维具有不同方式,他们理解、贮存、迁移和使用信息具有不同的途径。不同的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具有相对稳定的、带有个性特征的认知风格。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和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不同的学生有不同意义建构方式。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学习是以人的自主学习潜能的发挥为基础,以自我主动学习为特征的,这种学习过程是认知、情意和学习者个性协同发展的过程。学习者对学习方向和目标的自主确定,学习内容和方法自我选择,这样的学习才会获得最好的结果。4、多元智力理论的课堂分析框架认为,“多元起点,激发动机”、“借助比喻,深化理解”、“多元表征,达到整合”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以自己的特点增进对课堂的理解,为我们课题研究提供了实践操作的途径。四、研究内容(一)课堂中小学生个性化学习目标的确定。个性化学习目标是学习者展开学习的起点与归宿,它与传统的教学目标在理解内涵上有着本质的区别。在这里我们用两个关系式来分别表示它们的实质。传统教学目标的模式:学习时间(C)学习者(C)教学目标(C)教学过程、方法、条件(C)个性化学习目标的模式:学习时间(V)学习者(V)学习目标(V)教学过程、方法、条件(V)注:C代表不变的量V代表变量从上图可以看出,传统的教学目标是把学习者个性视为不变的常量,作为群体中的个体,他们被允许使用的学习时间,被提供的学习方法、步骤、条件没有个体间的差异,对于个体来说,他们作为常量存在,在此不变量的作用下,教学目标也成了不变量。但事实上,这三者都是可变的,把它们无一例外地作为常量处理,最终只能使教学对一部分学生来说,呈失效状态。相反,个性化学习目标正为改变这一状态而努力。它把学习者作为变量来处理,相应的学习过程、方法与条件也根据学生成为可变量。在这些变量的相互作用下,学习目标也就成了达到各自不同的标准。这种学习状态和结果是个性化学习所追求和所能实现的,也是我们以现行教学改造的方向所在。因此,在实验和研究的过程中,依据学科课程的性质,我们实行了“双目标制”。即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或数学课程标准),从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个领域设计了一个课时、一个阶段、一个学期的基础性目标和倡导性目标。基础性目标是国家规定的数学课程学习目标,倡导性目标是促进学生向更高层次发展的目标,并以文本形式发放给学生,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学习基础、心理需求自主设计自己的学习目标。在目标达成的过程中,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时间和速度来完成自我设定的课时目标和阶段性目标,也允许学生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学期目标的达成要求“下要保底,上不封顶。”(二

)数学课堂中的小学生个性化学习内容的创建由于数学学科课程内容的具有相对稳定、逻辑性强等特点,如何在国家统一的课程标准下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我们设想通过对数学学科内容的提炼改组、拓展延伸、综合渗透,使课程内容成为一个开放的体系,来帮助学生选择确定个性化学习的内容。具体做法是:1、赋予内容开放的时空。学习是开放的系统,封闭的学习内容,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展示,只有使内容具备了开放的情景,开放的问题,开放的结果,学生才可能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生活经验和个性特长,主动而灵活地探究和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通分”时,我们采用了“构建‘思维胚胎’,灵活处理学习信息”的教学策略。(1)提供信息:依据我校实际情况出示:中午放学,五(1)班全班人数的2/7走东校门,全班人数的3/7走南校门。中午放学,五(2)班全班人数的1/3走东校门,全班人数的2/5走南校门。(2)描述信息:从以上信息中你知道些什么?(3)处理信息:在个人依据兴趣和能力选择问题进行探索的前提下,进行小组交流,形成认识:要解决五(2)班走哪个校门的学生多,多多少,一共有多少等问题可以转化为五(1)班类型。(4)反馈信息:各组汇报探索过程和结果,体验知识的源与流。(5)强化信息:针对共性问题和个性情况,强化弱势信息(如:通分概念与方法等)。以上放学走东、南校门情景中“同分母分数的关系问题”对学生来说具有可理解的意义,是“思维胚胎”;同时,它含有“异分母分数”相关知识的几乎所有信息;还有,学生除了对这组信息本身感兴趣外,还可以调动自己的全部相关的知识和经验去理解它。由此可见,拓展了学习内容的时空,学生就“可能”把依据个性特点开展学习变成“现实”。2、赋于内容选择的余地。有选择地进行学习是个性化学习的保障,我们一方面在一个年级中打破班级的界限,建立学生“选师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特长和学习基础等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师学习不同的内容。学习内容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个性分为基础达标型、拓展延伸型、提高发展型等。另一方面,我们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网络教学体系,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里充分展示自己个性,利用人机交互、生生对话、师生交流等方式,开发数学课程本身资源和学生内部经验资源,让学生在能选择内容的背景下,充满个性地学习数学。3、赋于内容情趣的体验。知识来源于实践,深刻于体验。数学课程则以传递人类文化的积淀为主,脱离于学生生活,枯燥乏味在所难免。在教学中我们加强数学学习内容与学生实际的结合,与社会发展的结合,激活“间接经验”,赋予生命活力,使“间接知识”具有现代意义。如学习最大公约数时,设计了“我为书房铺地砖”的学习任务,学生依据各自个性特点在设计、选材、画图的过程中不既深化学习了最大公约数的概念,而且通过与实际生活结合,体验了知识的情趣,看到了知识的价值,产生了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探索欲望。(三)数学课堂中小学生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形成。学习方式是人们在观察事物、理解事物和对事物作出反映所具有的独特的认识事物的方法,以及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感情上和生理上所产生的种种反映总和。学习方式没有好坏之分,只有不同之分。但传统的教学,教师只注重的是接受性学习策略的研究,学习过程变成被动接受教师的一个个指令的过程,学生缺失个性的现象甚为严重。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内部需求、学习风格和外部学习环境自由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其根本出发点和核心还是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做自己学习的主人。我们的具体做法是:1、尊重学生对学习方式的选择。每个学生都具有与众不同的学习风格,或喜沉思、或喜交流、或爱自学、或需指引……学生的学习过程其实就是展示自己个性的过程。我们允许并且鼓励和引导学生能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外部环境和客观条件灵活地动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来学习。如建立1立方米的空间的观念,我们就设计了“心目中的1立方米的大小”活动,有的学生用独凳拼搭出一立方米的大小,有的学生用语言叙述或画图的方式表达1立方米的大小,更有的学生利用合作伙伴“凑拼”出1立方米的大小……尽管他们的方法各异,但都用各自的方式理解并表达出1立方米的形态。所以说,尊重学生独特的学习方式,能最大程度地使学生产生对知识“生产性的爱”。2、从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角度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是有什么样的“教”,就有什么样的“学”,学生的学习根本就不可能有个性。因此要让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必须彻底改变重教轻学的教学方式。(1)是着重研究小学生学习个性中的共性和共性中的个性。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小学生;他们是一个处于特殊年龄阶段的群体,有着共同的特征和特点。我们根据小学生的这一特殊对象的共性,研究他们在数学学习选择学习方式的特点和规律,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个性特点,了解自己的学习风格,从而取长补短,灵活运用各种各式更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2)是确立合作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等新的学习观念与学习方式,重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动性与创造性。从而让不同个性的学习同伴,友好地开展数学学习,优势互补,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四、数学课堂中个性化学习评价的开展个性化学习的评价,从本质上说应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我们着力做了以下两方面的工作:1、评价标准的制定。以尊重学生自己的学习个性和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不同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标准,不强求统一。但考虑到国家课程标准的严肃性和学生发展过程中的人格平等性,我们在广泛征求专家、教师、家长、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分三个维度(国家规定的知识技能、学习过程的方法与策略、个体获得的情感与价值观),两个层面(参与程度、努力程度)制定了基础性标准与发展性参准,强调以学生自我为评价主体,同伴、家长、教师的评价为学生的自我评价服务。2、评价方式的展开。(1)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内差异评价”。我们从“学习准备(知识与情感)”、“发言情况(思考与表达)”、“合作状况(态度与效果)”、“课作绩效(常规与创新)”四个方面设计了“学生课堂表现自我评价表”,对每一节课进行过程性自我内差异评价,让学生能善于发现自己进步,在自我纵向发展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反省中获得成功的信心和前进的动力。(2)采用“他人参照”标准,引导学生正确评价他人。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我们还十分注重他人评价的运用,以便增强评价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我们在一学期集中6次进行学生间的互评,两次运用问卷进行家长对学生的评价,教师除了平时的随机性评价外,期末还要运用学生能够理解的语言,作出书面评价,说明学生学习活动中令人满意或需要改进的地方,以便学生能深入地了解和肯定自己的能力,以及确定努力的方向。(3)采用“量化参照”标准,进行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我们设计了三类试卷(基础类、提高类、综合类)让学生选择类别进行测试,这三类试卷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合与不适合之别,如果学生觉得考得不满意,仍可选择其他类型试卷进行测试或延期测试。从而满足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展个性化学习评价的最终目的不在于评价出一个所谓的等级(优、良、合格、不合格),而在于让学生全面地了解自己,认用自己,悦纳自己,进而赏识自己,激发持久强烈的探索求知的欲望、创造的热情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并逐步内化为一种稳定的个性品质。(五)数学课堂中个性化学习环境的营造现代教学模式论认为:“教学就是环境的创造”。环境的创造主要指物化环境和心理环境的创造,物化环境易得,/,!/心理环境难求。在传统的课程观中,教师对课堂中心理环境的创造研究很少,而实际上,课堂中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等心理环境作为课程环境的中心,对学生的个性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我们把它定位为一种服务关系,即“教”“为”“学”服务,“主导”为“主体”服务,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表现为对学生的理解、尊重、热爱,使自己的服务对象学得开心、学得舒心、学得有意义。其关系流程图为:学生:提取旧知自我探索交流结果解决问题形成新知新旧整合教师:提供材料参与指导协调评价点拨激励适当帮助组织比较学生与学生的关系,我们把它定位一种合作关系,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参与数学课堂学习,小组内部相互平等、互相学习、互相探讨。这样课堂中教师的服务既表现为对学生的个体学习服务,又表现为对学生合作学习的服务。从而保证了学生是学习主体,是发展的中心,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人。五、效果分析(一)数学课堂中小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为了了解学生在数学课堂中个性化学习的发展状况,我们在2001年1月与2002年6月,从学习程序和学习人格两个维六个方面对三年级的实验班与暗设的对比班的学生进行自然状态下的调查,结果如下:三年级学生学习状况调查统计表内容学习需求与动机确立学习目标自主设计学习自主评价学习效果专注和好奇心与人合作态度强一般弱能一般不能能一般不能能一般不能强一般弱好一般不好2001、1、8对比班105人65%32%3%8%31%61%2%10%88%21%52%27%85%11%4%45%40%15%实验班103人67%29%4%9%30%61%1%12%87%19%50%31%83%13%4%43%47%14%2002、6、18对比班105人63%34%3%9%33%58%3%8%89%24%49%27%87%10%3%44%42%14实验班103人74%26%027%41%32%12%18%70%37%41%22%90%1%00%51%37%12%从上表数据的比较可以看出:实验前对比班与实验班在自我把握学习程序和学习人格的现实状态上并无显著差异。实验后对比班各方面变化不大,实验班的变化虽然也不够很显著,但却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这一方面说明,这个转变不是在近期内很容易实现的事,我们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需要进行不懈的尝试,并把这种尝试进行下去;另一方面也说明,在数学课堂中实施个性化学习,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会不断增强。为了更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学习发展状况,我们还走访了实验班学生的家长,家长们大都认为:自己的孩子现在变得爱学习,能学习,会学习,而且学习的形式还特别多。(二)教师的观念与行为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实验中,教师深深认识到常常由于自身素质的不高而难以支撑理想的实验方案,定期的理论学习、研究活动以及随机的讨论成了教师内在需求,“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必须有一杯水”的传统观念被“用教师的‘一杯水’去引出学生的‘一桶水’甚至是一条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所代替。学习、实践、反思成了教师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观察、访问成了教师了解学生经常使用的手段,指导、引导、辅导成了教师因学生个性化学习状态各异而进行服务的随机性方式。这种变化既是教师适应新形势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与学生共同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也保证了研究之路科学而正确的延展:尊重而不放任自流,关心而不越位。(三)课题研究的影响越来越大。个性化学习的价值意义不既在于它本身是适应未来的一种学习方式;是为了探索一种以人为本,能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策略与思想,也在于它本身符合时展的需求,切合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切实能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一方面,我们课题组成员利用市继续教育兼职教师的资便,广泛地向市内各级各类学校阐述我们的观念与展示我们的实践,并不断吸取和整合有益建议,丰富我们的研究内涵;另一方面,我们积极主动地把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向更广泛的区域推进课题研究的理念与操作,以求得更为广泛的指导与斧正。目前,已有三篇有关课题研究的论文在全国范围内发表或获奖,七篇论文在常州市获奖并交流。诚然,我们参与改革与探索的热情固然重要,但我们目前深深感到需要宏观理论与微观实施的指导,否则就会“好心办坏事”,影响学生的良好发展。比如,在评价的实验领域,我们感到实验的理论储备不够,实验场境设置不很理想,实验内容设计缺乏系统性,实验效果分析不够具体、全面等问题。诸如此类的问题,虽难以一一解决,但我们相信,如果我们把这些在实验与研究过程中的问题与疑惑视为宝贵财富的话,一定能使我们研究工作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走向更高的台阶。主要参考文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钟启泉主编〈〈小学生个性差异与因材施教〉〉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99年9月〈〈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郭思乐著〈〈普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叶奕乾著〈〈解读中国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钟启泉主编〈〈学习风格论〉〉江苏教育出版社谭顶良著〈〈教学论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佐藤正夫著钟启泉译

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报告篇2

关键词:新课改下研究性学习学生评价

所谓教育性评价过程的构建,就是设计一个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本身教育功能的评价流程。这个流程的设计既要考虑到如何使评价过程本身发挥最大的教育作用,又要考虑到如何得出一个全面正确的评价结果,以服务于学生正在进行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从而进一步发挥它的教育作用。结合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我们可以把学生的评价过程设计为:

自我体验报告小组集体评议教师出具意见三方对话结论

一、自我体验报告

所谓自我体验报告是指被评价的学生通过反思,将自己在前一阶段研究性学习中认知、情感、能力、人际交往中的得失感受以书面的形式表述出来,这是一个描述性的定性自我评价过程。

研究性学习和一般的学科课程相比,一个很重要的区别是其目标取向的体验性,使学生“获得自主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自体验,产生积极情绪,逐步形成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索与创新的积极欲望”。如果我们把课程目标分成三大类:结果性目标、体验性目标、表现性目标,那么,体验性目标就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特色性的目标取向。

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某些体验,如研究中积极性的改变,是可以通过其外显行为表现出来的。而很多是无法通过外显行为表现、无法被外人准确观测到的内心感受和心理倾向上的变化,如在研究中获得的快乐感、成就感,为人处世观念的变化,科学研究志向的树立等。因而惟有通过学生的自我报告,教师才能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得失变化。

二、小组集体评议

它是指研究学习小组集体对小组中的某个成员进行评价的过程。它在学生的自我体验报告之后进行。但在小组集体评议时,被评议对象并不向小组宣读自己的自我体验报告,以免自我体验报告对小组集体评议造成干扰。另外,小组集体评议是当着被评议成员的面进行的,被评议成员在这一过程中没有发言权。这是一个描述性的同伴评价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作为被评价对象,需虚心倾听他人对自己的评议,不论对同伴评议的内容是否认同,都不得在此阶段发表言论,以使小组评议成员畅所欲言、大胆评议。被评价的学生的这种倾听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受教育过程。在倾听过程中,被评价的学生对于自己认同的评价意见,如果是表示赞扬的,就可以增强他的成就体验,进一步提高他的研究兴趣;而批评性的意见则可以帮助他在今后的类似情境中加以改进。对于自己认同的批评性意见,静心倾听本身就是对学生人格、心理耐挫力、人际合作意识和能力的一种训练。

三、教师出具意见书

它是指指导教师根据研究性学习的目标、自己对学生的观察和学生的个别差异,对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表现出示一份评价性的意见书。之所以称之为意见书,是因为它并不是学生研究性学习评价的最终结论,仅仅是与学生的自我体验报告、小组集体评议地位同等的最终评价的参考资料,是与小组集体评议同步进行的,代表评价的另一个视角。这份评价性意见书可以是等级定量式的,也可以是描述定性式的,还可以是两种相结合的方式。

四、三方对话

三方是指被评价学生及其自我体验报告、小组及小组的集体评价意见、教师出具的评价意见书。对话是指以研究学习小组为单位,将这三份评价参考资料放在一起加以辩论、协调的过程。对话应在一种和谐、求实的心理氛围中进行。对话的目的是为了将来自三方的评价意见进行融合,一方面查遗补缺,使评价更全面,另一方面对于三方评价不一致的地方加以辨别协调。被评价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有权对自己的自我体验报告加以解释,对小组评议的内容和教师出示的意见书发表意见,进行抗辩。小组成员也有权对被评价学生提供的自我体验报告、教师出示的意见书进行质疑。

三方的对话不仅有助于得出一个较全面、客观的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评价结果,有助于学生下一阶段的研究性学习的进行,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不论是被评价的学生还是评价小组的其他成员,都有助于他们客观地看待接纳他人意见的能力,协调自我评价与外界评价的能力及分享和合作精神的培养。

五、结论

经过三方对话后,研究学习小组(评价小组)根据对话协调的结果,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作出最终评价。等级定量式的评价,包括描述性定性式评价,既有利于学生研究性学习信息的反馈和下一阶段学习活动的调整,又有利于最终的课程成绩考核。这份最终评价要反馈给指导教师和被评价学生本人,如果教师和学生本人对最终评价还有不同意见,可将不同的意见记录在旁,最后存入研究性学习档案袋。

从学生自我体验报告到结论的五部分研究性学习学生评价流程,既可用于形成性评价,又可用于终结性评价,它可在一个课题研究中多次进行。每一个评价阶段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个教育过程,它的根本点不仅在于要得出一个全面正确、富有教育意义的评价结果,而且追求评价进行过程本身的最大教育性。整个评价过程是本着民主、合作、求实、平等、主动参与的精神进行的,这样的一个评价过程不仅对学生具有教育性,而且对教师树立科学的师生观,正确地认识学生和学生群体具有重大的教育意义。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报告篇3

1.作为一门课程,“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载体,整个教学过程围绕着问题的提出──寻找收集资料──分析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来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活动。而英语学科教学是以教材为依据和载体,教学过程是围绕完成教材所规定的目标而进行的教学活动的过程。

2.在英语教学中往往以教师为主,“知识”在教师那里,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只是单向“求学”,是知识的接受者;研究性学习主要由学生负责完成,它赋予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同时也承担达到目标的义务。

3.英语教学偏重于学生通过记忆、练习、重复等方式掌握学科基础知识达到简单应用的目的;研究性学习重视学习的结果,更注重学习的过程,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4.英语教学活动一般在课堂上进行;而研究性学习的活动不局限于课堂,它根据问题的需要走向开放的社会,向社会索取知识。5.英语学科教学的评价方式一般是以分数为手段的标准化考试;而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是一种综合的、定性的方式,它以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活动以及体验为依据。

二、英语研究性学习与英语学科教学是有联系的

从我校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来看,1.课题的提出基于英语教学,根据学科教学内容中的问题、方法、规律等提出探索性课题。如:英语语法学习和词的用法总结,英式英语与美式英语的不同,英语学习方法的研究以及从教学内容延伸出的课题等。2.在收集资料过程中,学生必然会运用已学英语知识查阅因特网上、图书馆中的大量英语材料;运用英语与外籍人士交流,对他们进行调查访问。3.学生运用已学的英语知识完成部分课题的结题报告。4.在答辩过程中,课题组学生得运用英语来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阐述。

三、如何进行英语研究性学习英语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实施计划

1.课题:(1)中西方餐饮文化的异同(2)美式与英式英语的不同(3)英语学习方法的研究(4)东西方身体语言的异同(5)讲英语国家的概况(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6)汉英句子结构的异同(7)语法的学习和词语的用法总结(8)英语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目标:(1)增进学生对西方国家政治、历史、人文、地理、餐饮文化、风俗习惯等的了解。(2)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的英语基础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探索创新精神。(4)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群体意识。(5)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增强科学意识。

3.计划:第一步:选题以及论证阶段四周时间第二步:资料收集阶段十二周时间第三步:结题阶段六周时间第四步:成绩评定阶段四周时间第五步:总结与展示阶段三周时间

学结报告·学习工作报告·公司学习报告·交流学习报告·出差学习报告

4.预计到的障碍:(1)缺乏资料来源(2)对西方文化无亲身体验(3)在遇到困难时可能出现畏难情绪(4)指导教师是否具有驾驭能力5.对策:(1)指导学生查询资料,利用因特网、图书馆、报刊杂志等查找所需资料。(2)近可能多地联系外籍人士,对他们进行调查采访。(3)注意研究过程中反映出的情况,及时调整计划,针对问题借鉴他人经验及时解决。(4)加强理论学习和方法学习。

6.预期成果:(1)总结报告、调查报告、论文、心得体会等(2)按照实施计划进入选题以及论证阶段,学生根据兴趣爱好选择研究课题,由课题指导组进行分组,此时课题组的学生和教师已打破了原来教学班的界限,如:我指导的课题组“东西方餐饮文化的异同”由来自同一年级四个不同班级的学生组成。课题组在指导教师的协助下写出开题报告,课题指导组进行开题评审工作。(3)资料收集阶段。该阶段是整个研究性学习中最为重要的阶段,在每一次活动前指导教师和学生都要做好准备工作,填写好活动安排表。每次活动之后作好记载,学生互相交流心得体会。(4)结题阶段。作为指导教师应开设讲座,让学生懂得撰写总结报告、论文、调查报告等的格式,学生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分工合作写出结题报告初稿,交各小组讨论,对初稿加以补充、修改、完善,最后定稿。(5)成绩评定阶段。首先根据课题组的开题报告、活动资料(包括笔记、资料、照片、活动情况记录、阶段总结等)、结题报告、小组答辩情况,由评审组打分,然后课题小组再根据得分情况、参考小组成员在整个活动中的参与情况,评出小组成员的等级。(6)总结与展示阶段。学生对自己在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活动情况进行反思、总结,互相交流学习,并展示研究成果,必要时邀请家长参加。

四、实施英语研究性课程的体会

1.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再处于中心地位。研究性学习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为基础,学生才是整个活动的中心,教师在很多情况下是以协调者或协助者的身份出现,协助学生解决他们在活动中遇到的麻烦。

2.教师不再是权威,对教学内容不再具有垄断。不是教师说的就是标准答案,课题所需的各种知识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很多知识已经超出了教师的专业范围,如本课题中涉及到的烹饪、营养等。

3.教学方法不像课堂教学那样有较为固定的模式和程序,它更具有灵活多变性。

4.教师成为更加主动的学习者。由于英语教学内容有教材可依,导致有的教师长期以来依赖教材,不思进取。而面对英语研究性学习,教师无优势可言,同学生一样,要学习的知识太广阔了,从研究性学习的流程、内容以及一般的科研方法到课题所涉及的其他专业知识都需要教师认真学习,否则难以适应研究性学习的指导需要。

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报告篇4

1、阶段目标

高一阶段: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信心,培养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使学生初步具备提出问题、采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研究问题的科学途径与基本方法,学习构建研究模式;通过教师指导去体验和了解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意义及一般步骤与方法;在探索、研究的过程中,体验付出努力、与人交往、合作互助的过程,增强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高二、高三阶段:培养学生提出问题、采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科学途径与基本方法,学习构建研究模式;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并应用到部分学科专题的研究中去,为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根据我校现有的条件和资源,学生的现实状况以及学生、学校、社会未来发展的要求,学校开设可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人发展的潜能而选择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其中包括学科学习拓展类、科技发明探索类(以实验研究为主)、学习生活技能类、体育技能类、报告讲座类、艺术类、活动类7种。

2、总目标

我校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的兴趣与特长,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而设置的。它将始终紧紧围绕“三有、四会、打基础”(有强烈社会责任感、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有健康的身心素质;会做人、会求知、会生活、会创造;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打下宽厚坚实的基础)的培养目标,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充实内容,完善组织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总目标可分解为以下几方面:(1)激发创新精神,培养实践能力;(2)增强主体意识;(3)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4)体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5)学会寻找信息源;(6)尝试相关学科知识的综合;(7)学会与人交往,增强团队精神;(8)培养主动、清晰地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二、学习要求

1、所有年级、所有学科必须将研究性学习课程融于学科教学中,以确保学生既达到中学阶段规定的基本学力,又具备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所有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授课教师都必须切实做好研究性学习课程的选题、开课及教材(方案)的准备工作。每个学期每门课(或课题)的分课时教案不得少于5个,每个学期每位教师教授该类课程应不少于5个课时。

3、一般来说,研究性学习课程不强调每门课都必须有绝对的系统性、完整性,而强调对学生有启发性,让学生学有所得。也就是说,研究性学习既强调内容的丰富多样、有较大的普适性,更注重结果的有效性、针对性、示范性,强调出精品。

4、在课程改革探索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注意发动学生,鼓励其积极参与;各备课组、学科组应有团队精神,群策群力。(2)注意不同学科知识间的联系,要有意识地加强与其他学科间的渗透。(3)注意运用计算机、局域网、摄影、摄像等现代化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服务于课程改革。

三、领导组织

1、组织机构

学校成立由校长任组长的课程改革领导小组,成员由主管副校长、科研处、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教研组长、年级组长等相关人员组成。

2、职责与功能

(1)校主管领导负责牵头,组织课改领导小组成员学习、研究有关课程的理论和经验,宏观控制课程的实施。

(2)科研处具体负责课程的行政管理,职责是保证落实,保管资料,安排活动场地,进行评比,建立课题库。

(3)科研处负责对师生进行科研方法指导,内容包括如何选题,如何写开题报告,常用科研方法介绍,如何撰写科研报告,并介绍好的范例。

(4)年级组长负责提供备选课题,协调班主任和指导教师的工作,交流,管理年级教学工作。

(5)指导教师负责组织、指导、评价和全面管理研究性学习课程。

(6)德育处、总务处等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课程改革,为其实施提供各种服务。教务处协同教学处统筹安排学校图书馆、机房、实验室、阅读室、语音室和各专用教室的使用,以利于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四、工作流程

(1)组织辅导报告,班级(年级)布置动员;(2)个人选择题目,拟订计划方案;(3)教师初审、合并相近选题;(4)公布初审题目,同学自由组成课题小组;(5)选举小组长,共同设计研究方案;(6)写开题报告,方案评审;(7)小组独立研究,教师指导、监督;(8)形成研究报告、个人或小组总结;(9)班级(年级)

展示,同学评议;(10)召开答辩会、年级报告会;(11)成绩评定、总结。

五、具体安排

1、研究性学习一般一学期每门课(或专题)安排15学时。

2、教师在每学期一月份应准备好2-3个学科内研究性学习课题,在各备课组讨论。各备课组将本年级本学科内研究性学习课题表上交到科研处;科研处将课题表汇总成“*一中学科内研究性学习课程菜单”下发给学生,供其选择。

3、鼓励各班自主选择综合性研究性学习课目。每学年5-6月份,各班在充分讨论、酝酿的基础上,选择综合性研究性学习课目,并填写《*一中研究性学习课题征集表》上交科研处。

4、提倡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提出研究性课题让同学们思考,并引导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每年寒假为学科研究性学习的结题时间,暑假为综合研究性学习结题时间。科研处组织进行评比,并对优秀指导教师和学生进行表彰和奖励。

5、鼓励教师利用当地教育资源进行研究性学习指导。对假期带学生外出进行社会调查(*市城区以外,*大市以内),学校给予每天50元补助,并报销来回车票。

6、各课题组要如实填写《*省*一中研究性学习课题表》,详细记录研究性学习过程。各班重点课题组需将课题成果制成展板,在校庆期间展出。对每班重点课题,学校可报销一卷胶卷的冲洗费用。

7、科研处对研究性学习结题成果评比,采取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实行匿名评比。

六、课程评价

1、对学生的管理与评价

(1)研究性学习课程允许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人发展的潜能自主选择课目,每人每学期必须选择1~2门课。

(2)学校对研究性学习课程实行学分制管理,每门课赋予1~2个学分。该学分是学生升留级、毕业、操行评定、评优的重要指标。每个学生高三毕业时至少要完成15个学分,否则不予毕业。

(3)研究性学习课程强调以发展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为主,考核内容以考勤情况和学习成果展示为主(如小论文、总结、展板、光盘、调查报告、小制作、小型表演等);缺勤1/4的学生不予记学分;一学期研究性学习课程结束后,教师应将学生上课考勤的原始记录和学生展示的学生成果上交科研处。

2、对教师的管理与评价

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报告篇5

1.作为一门课程,“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载体,整个教学过程围绕着问题的提出──寻找收集资料──分析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来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活动。而英语学科教学是以教材为依据和载体,教学过程是围绕完成教材所规定的目标而进行的教学活动的过程。

2.在英语教学中往往以教师为主,“知识”在教师那里,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只是单向“求学”,是知识的接受者;研究性学习主要由学生负责完成,它赋予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同时也承担达到目标的义务。

3.英语教学偏重于学生通过记忆、练习、重复等方式掌握学科基础知识达到简单应用的目的;研究性学习重视学习的结果,更注重学习的过程,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4.英语教学活动一般在课堂上进行;而研究性学习的活动不局限于课堂,它根据问题的需要走向开放的社会,向社会索取知识。5.英语学科教学的评价方式一般是以分数为手段的标准化考试;而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是一种综合的、定性的方式,它以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活动以及体验为依据。

二、英语研究性学习与英语学科教学是有联系的三、如何进行英语研究性学习英语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实施计划2.目标:(1)增进学生对西方国家政治、历史、人文、地理、餐饮文化、风俗习惯等的了解。(2)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的英语基础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探索创新精神。(4)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群体意识。(5)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增强科学意识。

3.计划:第一步:选题以及论证阶段四周时间第二步:资料收集阶段十二周时间第三步:结题阶段六周时间第四步:成绩评定阶段四周时间第五步:总结与展示阶段三周时间6.预期成果:(1)总结报告、调查报告、论文、心得体会等(2)按照实施计划进入选题以及论证阶段,学生根据兴趣爱好选择研究课题,由课题指导组进行分组,此时课题组的学生和教师已打破了原来教学班的界限,如:我指导的课题组“东西方餐饮文化的异同”由来自同一年级四个不同班级的学生组成。课题组在指导教师的协助下写出开题报告,课题指导组进行开题评审工作。(3)资料收集阶段。该阶段是整个研究性学习中最为重要的阶段,在每一次活动前指导教师和学生都要做好准备工作,填写好活动安排表。每次活动之后作好记载,学生互相交流心得体会。(4)结题阶段。作为指导教师应开设讲座,让学生懂得撰写总结报告、论文、调查报告等的格式,学生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分工合作写出结题报告初稿,交各小组讨论,对初稿加以补充、修改、完善,最后定稿。(5)成绩评定阶段。首先根据课题组的开题报告、活动资料(包括笔记、资料、照片、活动情况记录、阶段总结等)、结题报告、小组答辩情况,由评审组打分,然后课题小组再根据得分情况、参考小组成员在整个活动中的参与情况,评出小组成员的等级。(6)总结与展示阶段。学生对自己在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活动情况进行反思、总结,互相交流学习,并展示研究成果,必要时邀请家长参加。

四、实施英语研究性课程的体会

1.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再处于中心地位。研究性学习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为基础,学生才是整个活动的中心,教师在很多情况下是以协调者或协助者的身份出现,协助学生解决他们在活动中遇到的麻烦。

2.教师不再是权威,对教学内容不再具有垄断。不是教师说的就是标准答案,课题所需的各种知识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很多知识已经超出了教师的专业范围,如本课题中涉及到的烹饪、营养等。

3.教学方法不像课堂教学那样有较为固定的模式和程序,它更具有灵活多变性。

4.教师成为更加主动的学习者。由于英语教学内容有教材可依,导致有的教师长期以来依赖教材,不思进取。而面对英语研究性学习,教师无优势可言,同学生一样,要学习的知识太广阔了,从研究性学习的流程、内容以及一般的科研方法到课题所涉及的其他专业知识都需要教师认真学习,否则难以适应研究性学习的指导需要。

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报告篇6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课题;组织

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标准要求研究性学习课程化推进,要求基于学生自身兴趣和需要,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有组织、有计划地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经过几年来的探索与实践,我校在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组织形式方面形成了可推广的一般模式。

一、研究课题的生成

综合实践活动的自主性、开放性、生成性和实践性决定了学生是课题的主人,研究性学习的主题应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由学生基于兴趣与知识能力层次而自我选定。但事实证明,当学生对于研究性学习体验少、认识浅时,由学生完全自主确定研究课题的确有一定的难度,可操作性较差。实践中,我们将综合实践活动的推进按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分为三个阶段,在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方式生成研究课题。

第一阶段――针对初次接触综合实践活动或对综合实践活动尚缺少经验的学生,即高一新生所开展的第一个课题,由学校统一规定为班级文化建设项目设计。

第二阶段――针对有一定综合实践活动经验,但实践经验尚不充足的学生,如进入高中阶段的第二、三个课题,由学生自主结组提出选题,教师组织一定单位内的选题分析讨论,以可行性分析报告和答辩为主要方式进行选题,选出可行性强,研究价值高的主题,进行二次选题结组后开展活动。

第三阶段――针对综合实践活动经验较充足的学生,如进入高中阶段的第四、五个课题。在前几个课题的研究基础上,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课题选择和研究能力,由学生完全自主结组提出选题,论证后进行研究。

在主课题生成之后,子课题生成可以选择在课题生成课上进行。由师生共同提供主课题的背景材料,根据研究价值与可行性分析,结合兴趣取向选择确定研究角度,生成子课题,在大课题组内完成子课题小组的自由结组。

二、活动指导的开展

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活动指导是教师最主要的活动之一。根据指导的范围和目的,可分为一般性指导和针对性指导两种组织方式。

一般性指导――指面向大集体(行政班级组合、年级等)的,以集体授课、讲座等方式进行的关于诸如什么是研究性学习、如何选择研究课题、如何书写开题报告、常用研究方法介绍、如何选择成果汇报方式、如何书写调查报告、如何撰写结题报告等共性指导,也包括对常用研究具体实施方法的进一步讲解等,多在活动开展前期,特别是在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推行初期(如学生的第一次活动)进行。

针对性指导――在活动开展过程中,针对生成性问题做专门指导。如报告的具体撰写问题、调查研究过程遇到的困难或与预设相距较大的问题、成果汇报具体方式的选择问题等。可以以课堂讨论或个别辅导形式进行,视具体情况灵活组织。

三、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主干课型的组织

1.开题课

开题课是在主课题和子课题选定,完成活动小组组合后,组织小组进行开题展示评价的环节,通常以同主题小组同课的方式进行。具体课堂组织可参考以下流程:小组展示(开题报告)――答辩(由其他小组及教师提问)――小组互评(分项目讨论打分)――组间交流(评分及说明)――教师指导发言――组内修订。这样的组织既有利于总结前期工作,为后续研究提供保障,又强化交流和组间的竞争与合作,提高该环节的活动成效。

2.成果汇报课

成果汇报课按内容可以分为中期汇报与结题汇报。旨在为学生构建一个交流展示研究成果的平台,同时通过交流互评体现多角度的评价机制。具体课堂组织可参考以下流程:小组展示――组内互评(由小组成员对活动中每个同学的表现给予评价)――小组互评(讨论打分)――组间交流(评分及说明)――教师指导发言――选优并表彰优胜者。

在该课型组织过程中要注意鼓励创新,一方面强调汇报方式的多样性,另一方面注意汇报平台的多样性,指明课堂展示只是一种汇报形式,还可以选择网络、宣传园地、组织主题活动等形式进行汇报展示。另外,要关注成果评价的客观性,不以成果展示形式的差异作为评定活动过程的唯一标准,而要引导学生关注过程的真实性、方法的多样性、操作的有效性和成果的价值性。

3.结题总结

结题总结的组织多采用较大范围的集会型大课堂形式,一方面选择优秀小组或课题进行终结性成果的集中展示;另一方面作为一些实用型课题研究成果的推广平台,如提出倡议、发起新活动等;再有就是对课题完成情况做出终结性评价。其中在评价方面强调评价方式多元化,指导意见具体化,研究成果发展化。即要汇总多方面评价作出总体评价,多角度进行表扬与肯定;无论是肯定还是在谈不足时,均明确举出具体环节的实例,避免泛泛而谈;对研究成果的发展提出中肯意见和建议,鼓励成果的进一步深化,指出研究活动的结束并不是课题的结束,提高综合实践的效力。

四、课题研究的拓展延伸

某些研究课题具有强大的现实意义、教育意义和旺盛的生命力。深化这些课题的价值在于有意识地推进课题结题后的拓展。我们的做法是尝试将课题与德育教育活动、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社区服务等有机结合,组织相关主题活动,发挥同学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所收集资料、所获得研究成果和所提出倡议建议等的功能,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之外展现研究性学习的收获,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科学研究的实用价值,提高社会责任感,自觉提高自身认识,服务于社会。

总之,将研究性学习以课程的形式,有规划、有步骤、讲方法地实施推进,一方面有力促进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科学素养的养成;另一方面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体验,在钻研精神、思考习惯、团结协作、关注社会等方面也有巨大收获,促进了学科学习,提高了综合素质。

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报告篇7

关键词身边项目教学法社会工作专业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x.2015.06.058

theUseof"Sideprojectmethod"inCollegeSocial

workprofessionalteaching

YanXueqin

(theethnologyandSociologyinstituteofXinjiangnormalUniversity,Urumqi,Xinjiang830054)

abstractSocialworkprofessionhasastrongpractical,buttherealityoncurriculumclassroomandpracticalteachingoftenfarapartintermsoftimingandsoon,sothatthetimedifferenceplayedapracticeteachingeffectisverylimited."Sideprojectmethod"forlow-gradestudents,collegestudentsbydiggingaroundsocialissues,designprojects,andcarryouttheprojectonthebasisofeducation,capableofclassroomandpracticalteachingcloselytogether,throughpractice,reflectingbettereffectsandapplicationprospects.

Keywordssideprojectmethods;socialwork;professionalteaching

1身边项目教学法的提出

“项目教学法”顾名思义是通过“项目”形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方式,在实践性较强的高校专业教学中经常采用。一般来讲需要在授课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或组成小组设计项目的相关流程,包括项目需要解决的问题、搜集资料的方法、搜集资料的途径、分析资料的方法以及最后成果的表现形式,需要学生整体参与设计项目实施方案并最后撰写项目研究报告。近年来,也有一些项目教学方式是利用教师已有的研究项目,吸收学生加入项目研究小组参与项目的方式来实施。该方法较为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能够在实践过程中将课程所学知识活学活用,并在实践中检验和作出最终评价,能够极大程度上调动学生自身的多方面能力。

近年来,“项目教学法”在一些高校教学中在学生的实践教学过程中采用,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就社会工作专业而言,由于其专业本身就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随着近年来“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及越来越多的专业社会工作机构的建立,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教学能够接触一些实际操作项目,在项目实践过程中,锻炼自身的综合技能,体现出了很好的实践效果。就实习形式而言,目前在社会工作专业实践形式中采用并行实习和集中实习两种形式。①并行实习一般指实习活动与课堂的学习活动同步进行;间隔式实习指实习活动与课堂的学习活动间隔开,单独集中一段时间进行实习,如假期实习和毕业实习。②刘茂香、杨峥威等也提出了社会工作专业实践过程中与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结合的路径问题。③④然而,很多高校在社会工作课程设计中,由于实习经费限制等原因,往往重毕业实习,轻日常实习,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往往分裂开来。实践教学环节往往到大三才开设,这样的课程设置造成的问题在于学生在大一、大二的专业课学习过程中基本没有项目实践机会。集中实习方法并不能达到预想的让学生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效果。

为了探索将日常实习与课程结合的方法,笔者在社会工作专业高校学生的教学中尝试使用“身边项目教学法”,主要面向大一大二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即在学习基础专业方法课(如社会研究方法)时通过引导学生分研究小组设计“身边项目”,通过学生的调查实践,来研究自己身边的社会问题,并在学期末当成一项重要的活动公开报告研究成果。通过实践,笔者发现该方法是避免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割裂的有效途径。

2身边项目教学法的实践

所谓“身边项目教学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与日常实习结合,由大学生组成研究小组,围绕大学生身边生活中发现的社会问题,设计相关小型研究项目,研究内容可以涉及大学生群体,也可以涉及校园服务行业等方面。研究方法大部分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搜集基本资料,并最后分析资料撰写研究报告,报告研究成果的形式。在实践过程中,身边项目教学法的整体设计和实施过程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项目设计阶段。项目设计阶段是“身边项目教学法”的初始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所做的主要工作包括:设计整体教学方案、培训内容、考核方案等。如在设计过程中,笔者设计了相关的教学大纲、培训内容,并对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具体表现评分,作为课程的平时成绩。为了进一步激励学生勇于参与,笔者设计了成果环节,通过在期末举行公开成果会并奖励优秀的方式,进一步提升研究成果的质量,并锻炼学生的报告成果能力。在课程开始后,教师要公布整体计划和考核内容,并将学生按兴趣分组,开始思考相应选题。如在笔者组织的学生具体实践过程中,首先把班级30名同学分为5组,每组6名同学。然后引导学生围绕身边大学生群体设计研究主题。学生们开动脑筋,经过积极讨论,围绕自身生活中遇到的感兴趣的话题最后确定了以下五个项目选题:大学生民汉合宿现状研究;大学生消费观念研究;大学生对网络交友的态度研究;大学新生入学后的适应问题研究;大学生在校区搬迁后的适应问题研究五个题目。

(2)培训阶段。项目培训阶段是“身边项目教学”的准备阶段。一些项目的具体如何实施需要对学生进行相关的专业培训。社会工作专业基础课有社会研究方法等方法课,专业课有小组工作、团体工作等,涉及的方法也不一。本项目实践主要针对社会研究方法基础课。在实践过程中,笔者设计了几个相应的培训主题:如何设计问卷、如何抽样和实施、如何数据录入分析、如何撰写调查报告四个方面。并在四次课堂中分别有一节课的时间来专门向学生强化培训相关专业知识。

(3)小组讨论阶段。小组是项目实施的基本单位。“身边项目教学法”需要学生分成小组进行问题讨论和实践工作。如笔者在项目实践中,让5组同学自己召开小组座谈会,讨论研究问题与问卷设计,最后再通过指导老师参与现场讨论的方式制定出问卷初稿。通过学生互相讨论的方式可以进一步发现问卷中的问题,通过不断修订,最终制定出调查方案及问卷的终稿。

(4)具体实施阶段。项目实施阶段是“身边项目教学”的核心内容。以最为普遍的身边问卷调查项目为例,项目的具体实施方面包括几个阶段:抽样阶段、调查阶段、整理录入资料阶段、数据分析阶段。在抽样阶段需要做的工作主要是明确样本总体,设计较为科学的抽样方案和抽样样本数。如研究学校大学生群体的项目,就需要列出学校的主要宿舍楼和专业分布,并设计科学的抽样方案。在调查阶段需要做的工作主要是问卷调查和回收。在整理录入资料阶段需要做的主要工作包括整理问卷、编码、编订录入模板和具体数据录入并检查。数据分析阶段的主要工作包括核对数据有效性,挑选分析变量,并做单变量、双变量方面的试分析。在这个阶段,学生需要通过小组合作进行相关工作,小组长扮演者项目督导的角色,同时教师要经常关注项目的进展情况。

(5)成果撰写与成果报告阶段。成果撰写和报告阶段是检验项目实施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身边项目教学”的最终阶段。成果撰写与报告阶段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成果撰写。考虑到大学本科生大部分并没有很多的接触到学术研究的文献,对于学术文献的熟悉程度不够,很多都不清楚研究报告的具体写法。因此在撰写研究报告前,笔者特地专门召开了相应的专业培训,并挑选了部分典型的调查报告进行逐一解析,并让各小组围绕样本调查报告进行写法方面的讨论,取得了一定效果。经过前期的培训和讨论,学生基本掌握了数据研究报告的写法和流程,并能够按一定的规范写出较为完整的数据分析报告。

在成果报告阶段,笔者特地设计了公开报告会,并设立一定奖金奖励优秀的小组。报告内容包括项目的组织与设计、项目的实施、数据的分析、主要结论与反思部分,整个小组都需要集中智慧来促进项目的成果完善。报告会吸引了全院近200多人旁听,并邀请了领导讲话,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通过整体过程,学生的参与度提升,锻炼了学生的集体参与能力、现场报告能力、小组协作能力等。可以说是专业知识的一次系统化运用。

3身边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效果评价

与传统的“项目教学法”相比,“身边项目教学法”不仅具有“项目教学法”的大部分优点,在设计和执行方面还具有以下优点:

(1)经费要求少。因为涉及的都是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大学生群体,调查也主要围绕本校展开,因此花费经费仅包括印刷问卷等费用,基本没有交通费用,对于经费较为缺乏或较难获得日常项目支持的学校来讲非常适用。(2)容易设计和实施。身边项目大部分都是研究大学生群体或周围非常熟悉的社会现象,比较熟悉研究对象,受访率较高,容易发现关注的核心话题和问题,容易调查获得相应数据。(3)实施过程整体可控。由于各个小组基本都在校园内或周边进行研究,项目整体控制者可以随时掌握项目实施情况,随时抽查,避免了项目在校外实施中可能存在的不可控以及弄虚作假问题。

在身边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项目对学生的锻炼可以是多方面的,老师不仅扮演课堂知识讲授者的角色,更需要结合课堂知识内容诱导学生思考,进一步挖掘身边的社会问题,设计选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进行有效的监控,保证项目有效实施。学生需要设计题目、小组讨论、具体实施、报告成果,从这个方面看,对学生、对老师都是一项综合方面的锻炼。可以说,学生和老师都有可能从中受益。同时,“身边项目教学”也能为集中实习阶段打下良好的基础,可以促进集中实习这样的专业性更强的活动取得更好的效果。在一些如社会工作等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中,“身边项目教学法”的实施具有独特的优势,值得进一步发展和推广。

注释

①库少雄著.社会工作实习[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②陆飞杰,付晓萍,孙鸿平.构建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初探[J].社会工作(学术版),2009(2).

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报告篇8

【关键词】有效;指导;小学生;研究性学习

Howtoinstructtheelementarystudenttocarryouttheinvestigativestudyeffectively

HuQiongyuZhouShipei

【abstract】theinvestigativestudyiseffectivelytakestudent’sindependency,theexploringstudyasafoundation,undertheteacherinstruction,fromthestudentlifewiththesociallifeinthechoiceandthedeterminationresearchtopic,orthegroupcooperation’swaycarriesonbyindividual,throughpracticesthegaindirectexperiencebyoneself,masterstheessentialscientificmethod,enhancesthesynthesisutilizationtostudytheknowledgetosolvethequestionability,thusraisesstudent’sinnovationabilityandability.

【Keywords】effective;instruction;elementarystudent;investigativestudy

2007年3月开始,我校在高年级开展《中小学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评价研究》的科研活动,2008年4月,该课题被列为“教育部新课程综合实践”项目重点子课题,目前正在有序的开展研究,计划2012年结题后在我校全面推广。在这四年的研究活动中,我们在一点一点地进步,在一点一点的成长,我校课题组的老师们对这种新的学习方式的认识由模糊、朦胧渐渐变得清晰有序起来。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在教师指导下,从学生生活与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运用知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强调学生从学习和社会生活中确立自己感兴趣的专题,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通过对这一“研究性学习”概念的学习,我们认识到教师是学生研究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学生是研究性学习的主体;研究的过程是学生运用已知、突破已知、创新发现的过程;研究性学习就是要让学生在研究学习的过程中掌握获取知识的技能,并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从而探索问题的解决方式。认识到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着解决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解决问题互相合作和交流的过程。有了这些认识,我们便有序地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1指导学生科学选题

作为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对象”,选题在研究性学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决定了学生要研究的方向、目标,直接影响到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学生要参与研究性学习,首要的步骤就是要选择一个待研究的课题。尽管研究性学习主张学生自主学习,理论上讲无论什么样的课题学生都会有所收获,但经常会出现学生自主选择的课题超出学生的能力范畴、课题本身缺乏科学性、课题操作性不强等情况,导致研究难以进行下去,因此,老师所要做的第一步就是要科学严格地好选题关,在选题阶段就给学生以必要的指导,并明确告诉学生选题在他后续研究中的重要地位。所以学生所选的题目应符合一定要求,应遵循以下几条的基本原则。

1.1选的题应具有可操作性:可操作性是选题首先要遵循的原则,必须考虑我们农村小学生的能力、精力的限制和实际客观条件,不能一味求创新;课题的操作难度一定要适宜,既要有价值,学生经过努力又能较好地完成,否则将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1.2选题应具有开放性:研究性学习的选题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探究空间,不能仅仅是学生已知的概念和事物的翻版,否则一方面学生提不起研究的兴趣,另一方面,也无法让学生围绕课题进行拓展和探究。

1.3选题应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学生选择的课题应具备一定的综合性,允许学生融会贯通,多角度、全方位地认识问题。

1.4选题应联系实践:研究性学习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选题上,要充分挖掘社会和生活当中的材料,把理论和社会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2指导学生成立好课题研究小组

学生选择好课题以后,要组成小组开展课题的研究,开展合作学习,分组研究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实施形式。在学生成立研究小组时教师要在分组上做好协调和指导工作,要改变“优生”和“差生”的传统观念,根据对学生的学习风格的了解,引导、鼓励每一个学生参与到小组中来进行研究,小组的产生尽量避免“任命”的方式,鼓励民主选举产生组长及成员,同时要明确课题组各成员的职责。研究性学习和小组合作正好给了我们一个机会,让学生能够共同合作,共同去探究,在协作中提高自己的合作意识,培养合作精神,并促进同学间的团结,促进整个班集体的凝聚力。

3指导制定科学合理实施方案和活动计划

实施方案和活动计划对研究的开展影响很大,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课题实施计划,例如,以《研究笔的家族》为例,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制定了以下的研究活动计划。

组长庄雯宇组员李莎饶贺胜胡正强郑肖江赵仁燕等

时间2011.3.12地点四一班教室

活动内容研究笔的家族

活动过程1、分小组讨论并确定研究的课题。制定小组活动计划。(一节课)

2、小组成员分工收集相关资料。(两周)

3、小组分类整理收集来的资料。(两节课)

4、办一期关于本课题的手抄报。(一周)

5、整理资料,制作图文并茂的电子文档(两周)

6、课题总结(写研究报告)(一周)

7、自我评价、小组互评。(一节课)

8、参加全校举行的研究性学习展示交流活动。(一节课)

展示方式1、手抄报。2、实物标本。3、电子文档。4、研究学结或研究报告。

分工情况1、李莎负责收集标本并到图书室查阅相公资料。2、庄雯宇郑肖江责上网查阅资料。3、赵仁燕负责办手抄报。4、胡正强责整理资料并写研究报告。5、全组成员都参加访问记录并进行交流活动。

这样,学生根据活动计划,有目标地开展一系列研究活动。为有效地研究做好了全面的部署。

4指导具体研究

在课题的实施阶段,教师也肩负着重要任务,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结构、研究态度等方面的原因,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教师就一定要及时发现并认真分析这些问题,寻找对策解决问题,为学生保质保量完成研究任务创造条件。我们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时遇到的困难以及他们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我们教师要做学生研究信息交汇的枢纽,成为交流的组织者和建议者。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每一位学生在品德、能力、个性方面的发展,给予适时的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并进一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还有教师的指导切忌将学生的研究方向引向已有的结论,而是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探索和创新。在此过程中教师还要监控学生课题的进展,指导学生选择最佳的研究方法,快捷有效地获取有价值的课题信息,及时了解学生在研究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另外,教师还要通过多种方式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理解和参与,与学生一起开展对实施研究性学习有价值的校内外教育资源,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写好研究日记,及时记载研究情况,真实记录自己的体验,为以后进行总结和评价提供依据。

5指导总结、汇报成果与评价

这一阶段也就是课题的结题阶段,是对整个研究学习成果的大检阅,各研究小组对本组课程研究过程和成果进行回顾总结,将自己最闪亮的、最有价值的、最有特色的成果制作成ppt演示文稿、w0rd研究报告、手抄报,手工作品等进行展示。每学期我们都要进行一次全区的课题汇报成果于交流。今年四月,我校各研究小组的课题成果报告交流会生形式生动多彩,如《笔的家族》、《攀枝花木瓜》、《跟谁姓》、《认识死亡》等课题,师生们制作的演示文稿,紧密结合学生实际,展示了学生们在学习生活中存在的热点现象,并研究其根源,分析其价值,指出如何认识和对待正确,引起了学生们的共鸣;《为秸秆的妙用》、《含羞草为什么会怕羞》、《奇数和偶数》等课题的汇报,延展了课内知识,扩大了学生们的知识面,加深了对社会文化的了解。

各研究小组学生代表在ppt成果展示报告中分别介绍了本组课题研究的过程、成果、经验、心得与感受,各课题组之间实现了知识、经验、方法、成果的交流与分享。有的课题组代表说:“研究过程中,我们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我们还有许多问题想要继续研究,”有的说:“研究性学习锻炼了我们很多方面的能力,我们喜欢这样的学习方式。”还有的说:“通过汇报展示,还了解到其他小组的研究过程,学到了许多知识,我们应更加努力,做到最好。”

每次课题展示报告会上,以促使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开展自评、小组互评,教师客观公平的评价等。各参会的领导还进行了总结,鼓励学生们继续深入开展研究性学习,通过研究性学习扩大知识面,提高能力,提高素质,促进自我全面成长。

总之,作为一所农村学校,通过近四的不断努力,我校课题组的老师们在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和学生一起都在不断努力着,通过研究性学习课题活动的开展,在探究活动中不断成长起来,为我校高效课堂的积极推进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起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报告篇9

关键词:口语值日报告英语教学课堂交流

1.引言

上个世纪末以来,我国很多大学都已实行了一系列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措施,例如:新教材的不断推出和运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等。但笔者以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必须从教学课堂着手,必须以多种多样的课堂活动来取代原先的以教师讲解语言点为主的课堂教学。因此,如何使英语课堂活动丰富多彩,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如何能更有效地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和积极性,以达到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是所有的大学英语教师在教改中所面临的首要问题。

通常,为促进课堂交流,教师们经常采用的活动是小组讨论、双人对话、角色扮演等,而小组讨论似乎是目前最受欢迎、研究最多的一种课堂活动[参见Long(1990);吴英娜、张达球等,[2002]。不可否认,小组讨论有着很多比较明显的好处,但同时也有很多研究表明,没有一种活动是十全十美的活动,小组讨论也不例外,其在课堂上的运用也存在着一些不能忽略的问题。比如:在小组讨论中,有些学生有时会不自觉地用母语代替目标语进行讨论,而其他小组成员往往对这一现象表现出理解和宽容。另一个常见的问题是:在小组讨论中,性格外向或口语较好的学生往往说得太多,而性格内向或口语较差的学生经常充当被动的听众角色。

既然每一种活动都有着优点和缺点,那么,教师就应该在课堂上采用尽量多的活动形式,或者精心挑选适合具体学生群体的具体活动,使学生能够从课堂活动中得到最大的收益,同时也增加了课堂活动的多样性。因此,笔者在任教大学英语这十年中,除了采用以上提到的小组讨论、回答问题、角色扮演、双人对话等口语活动的同时,还坚持采用了另外一种经常为英语专业教师所采用,而被大学英语教师所忽略的口语活动――值日报告,并在过去的三年中,以每年所任教的两个班级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教学观察及问卷调查,试图研究值日报告在促进真正课堂交流以及作为课堂准备活动方面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2.研究对象与教学实践

2004、2005、2006级的经济管理班(以下简称a类班级)和2004、2005、2006级的理工信息班(以下简称B类班级),a类班级的学生人数都在32至36人之间,B类班级的学生人数都在41至48人之间。a类班级的学生来自我校的经济学院和管理学院,专业有金融、贸易、会计、管理等;B类班级的学生来自我校的理工学院和信息管理学院,专业有数学、生物、建筑、化学等。所有的学生都是经过全国高考进校的,因此,都具有一定的英语水平基础。

为活跃课堂气氛,笔者有意把值日报告作为一种课堂准备活动,也就是在每节课时(100分钟)的开始,值日的学生就上讲台用英语做报告,每次轮值两人。学生的轮值一般按照学生的学号排序,所以每个学生都能提前知道自己的值日日期,以便有足够的时间准备。报告的主题及内容由学生自主选择。由于大学英语课时有限,所以可以要求学生把报告时间控制在3至5分钟左右。要求学生提前作好报告的准备,可以预先写好报告或报告的提纲,但做报告时必须是脱稿报告。因此,所谓的“值日报告”其实是一次小演讲(minispeech),或者是一次个人陈述(individualpresentation)。本文作者采用“值日报告”这个名词,只是为了强调每个学生都必须上台演讲而已。如果个别学生的报告内容很长,也可以允许报告人在演讲过程中参考一下预先写好的发言稿。报告结束后,发言者必须当场用英语回答教师或同学提出的有关报告的任何问题。

3.值日报告教学理论基础及假设

(1)语言输出能力。经过高中阶段的英语学习,大学新生应该具备一定的英语语言输出能力。Swain(1985)指出:语言学习者有限的语言能力并非是由于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输入不够,而是由于学习者缺乏准确的语言输出的需要。他认为目标语言的输出可促进学习者更加注意语言表达的方式。Long(1990)也认为有准备的语言任务可增加学习者输出语言的数量及质量。因此,把值日报告做为大学英语课堂的一项准备活动的理论假设是:如果有足够的时间作准备,大学新生应该能够输出一定数量的目标语言(英语),而且一定数量的语言输出有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

(2)学习自及独立性。很多研究已经表明,给予学习者更多的学习自,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让学生自主选择值日报告的主题和内容,就是给予学生更大的学习自和培养学生的学习独立性。众所周知,我国的大部分大学英语教师和学生并无权自主选择教材或语言学习材料,而一套固定的教材有时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学习自。通过自主选择报告的内容,学生就可以就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与其他同学分享和讨论,从而促进学生之间以目标语为媒介的真正课堂交流。w.R.Lee(1992)就指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的学习,至少是口语的学习,最好是在与其他人有趣的交往中获得。而能引起学习者兴趣及注意的话题又是至关重要的……”。总而言之,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在动机,就必须使学生对所学的语言或所进行的活动感兴趣,并且从中得到一定的收益和乐趣,所以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自及培养学生的学习独立性。

(3)课堂活动的多样性。实践表明,课堂活动的多样性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有研究证明,教师的外表,动作或姿势等的细微变化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JeremyHarmer在其著作《怎样教好英语》一书中就提到,通常穿得很正式的教师如果有一天衣着随便地出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的精神就会为之一振。所以,毫无疑问,在每节课时的开始,新面孔的登台和不同的报告将会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值日报告作为课堂准备活动,可以让学生每节课有所期待,同时,不同的报告者及不同的报告内容也创造了课堂活动的多样性。

4.教学研究及问卷调查

(1)教学观察。经过几年的教学观察,笔者发现学生的报告选题范围非常广泛,有人物故事、体育、电影、电脑、网络、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问题、朋友交往等等。而且,学生们的报告内容往往能引起其他学生的兴趣及注意。大部分学生做值日报告时,充满自信,表情自然,报告内容清晰易懂,形式活泼,学生听众注意力集中。报告结束后,很多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与报告者商讨,课堂气氛友好、轻松活跃。

当然,也有部分学生由于个性、英语水平或准备不充分等原因,作报告时神情紧张,语言错误多。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听报告时就容易分散注意力,甚至出现烦躁、不耐烦的表情。报告结束后,学生较少提出问题,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压抑。

(2)问卷调查。每一学年结束时,笔者向学生发出以下的课堂口语活动调查问卷:

Questionnairesonoralactivitiesinclass

1.whatkindoforalactivitiesdoyoulikebest?(youcanhavemorethanonechoices)

a.Dutyreport

b.Groupdiscussion

c.textsummary/storyretelling

d.answeringquestions

e.Roleplayf.others_____________________(writedownyourfavoriteifany)

2.whatmakesyouliketheabove-chosenactivity(s)best?(writedownyourreason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what’syourcommentonDutyReportasaclassroomoralactivity?

a.verygoodb.goodc.justso-sod.idon’tlikeit(giveyourreasonher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what’syourcommentonGroupDiscussionasaclassroomoralactivity?

a.veryGood

b.good

c.justso-so

d.idon’tlikeit(giveyourreasonher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Doyouhaveanysuggestionsonoralactivitiesinclass?

这三年来发出的问卷总数为183张,回收的有效问卷为135张。在回收的135张问卷中,94位学生(约占69.6%)喜欢做值日报告,认为值日报告是一种效果很好的课堂口语活动;11位学生(约占8%)不喜欢值日报告,但认为值日报告很不错;有8位学生(约占6%)认为值日告的效果一般。

(3)研究结果。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看来,135位学生中,一共有105位学生对值日报告的评价是肯定的。这些学生提供了两个主要原因,一个原因是做值日报告能更加自由地操练英语口语,另一个原因是很多报告生动有趣。获得在公众面前演讲的自信心及能更好地认识他们的同班同学是另外一些学生喜欢值日报告的原因。可以这样说,这些原因在某种程度上证明了前面第2、3理论假设的正确性。

没有对值日报告做肯定评价的学生提供了这样的主要原因:紧张,不能用英语清楚地表达思想或听不懂其他同学的报告。这些原因表明了值日报告这种形式的口语活动仍然有着明显的不足之处,所以,只能作为其他课堂口语活动有益的补充。值得注意的是,一位学生认为就他们目前的英语水平来说,值日报告太难了。这些学生的情况表明了前面第1个理论假设――语言输出能力――仍然需要加以验证及修改。

5.结语

通过十年的实践和过去三年多的观察及调查,结果表明:口语值日报告可以作为大学英语课堂的一项准备活动。如果运用恰当,值日报告能够大大地促进真正的课堂交流,增加课堂活动的多样性,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达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目的。当然,任何活动形式的成功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运用和组织。

参考文献:

[1]wu,Yingna.“UsingGroupworkeffectively:SuggestionsonUsingGroupworkineLtClassroom”[J],teachingenglishinChina25/1:5-9,2002

[2]Swain,m.“CommunicativeCompetence:SomeRolesofComprehensibleinputandComprehensibleoutputinitsDevelopment”[a].inS.GassandC.madden(eds.)inputinSLa[C].Rowley,mass:newburyHouse,1985

[3]Lee,williamR.“asitSeemstomenow….”[J],eLtJournal46/1:5-11,1992

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报告篇10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强调的是一种主动地学习活动。

二.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开放性

前几年有一本书很畅销,它就是一位中国人写的关于美国人教育现状的书:《素质教育在美国》。书中提出了很尖锐的问题:中国的中学生屡获国际奥林匹克竞赛大奖,而中国至今尚未培养出获得诺贝尔奖的人。这与我们的教育现状和教育体制密不可分。

大凡已经进入高中的学生,绝大部分都已经顺应了学校的学习生活,形成了接受式学习的惯性。你不必考虑"学什么"。每当新学期开始的时候,各科新书就会及时送到你的手中,书本就是要学的东西,你也不必操心在什么地方学、跟谁学。学校、教室、课桌就是学习的战场。古训说:"师者,所谓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先生于我,必先学于我,凡事依靠老师,凡疑只问老师是十分正常的现象。当然,也没有太大的空间让你去思考"怎么学"。自打背起书包上小学起,学习的程序就被固定下来。上课、听讲、回答问题、做作业、考试……最终,你也没有权利决定"学到什么程度"。标准是统一的,考试的分数就是学习程度和水平的绝对代表,别人学习成绩的高低就是衡量自己的惟一参数。以上就是同学们目前学习方式的粗描,,与同学们熟悉的学习方式相比,研究性学习对同学们提出了完全不同的要求。

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什么”要由同学们自己选择,学习的内容是开放的。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题目,并有一定的可行性,都可作为研究课题。在研究性学习中“怎么学”要由同学们自己设计,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调活动、体验的作用。同学们可以走出校门进行社会实践;实地勘察取证、走访专家、收集信息等等。在研究性学习中“学到什么程度”要由同学们自己作出预测和规定.在同一主题下,由于个人兴趣、经验和研究活动的需要不同,研究视角的确定、研究目标的定位、切入口的选择、研究过程的设计、研究方法、手段的运用以及结果的表达等可以各不相同,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在研究性学习中“学到什么程度”要由同学们自己作出决定.因此研究性学习的最大特点是开放性。

2、探究性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习的内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确定的研究课题: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的过程。因此,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不宜由教师指定某个材料让学生理解、记忆,而应引导、归纳、呈现一些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由展示一个案例、介绍某些背景或创设一种情景引出,也可以直接提出。可以自教师提出,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自己得出结论。

3、实践性

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性活动。同时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施应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和可能。

三、研究性学习实施的一般程序

1、开题报告阶段

(1)先建立研究性学习小组成员,每班分成7组,每组7、8个同学,确定小组组长和邀请一位指导老师。

(2)接着要求师生共同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经过讨论,通过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有关研究题目的知识水平,在此基础上确定研究范围或研究题目提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完成开题报告。

2.实践调查阶段

在确定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以后,进入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实践、体验,形成一定的观念、态度,掌握一定的方法。同学们可以通过访谈、上网、查阅书刊杂志、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取资料。根据小组集体设计的研究方案,按照确定的研究方法,选择合适的地方进行调查,获取调查结果。并将得到的初步研究成果在小组内交流,逐步丰富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