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小学生研究报告十篇小学生研究报告十篇

小学生研究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6:02:37

小学生研究报告篇1

为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安徽省合肥市自2002年起,在全面进行课程改革的同时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改革。经过11年的探索,学校综合评价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果。2013年,开始对学科检测和考试后简单公布分数甚至排名的做法深入剖析,进行《合肥市中小学学生学业成就报告单》(以下简称《学业成就报告单》)实验研究工作。前期选择了4所小学在数学学科进行实验。

二、研究目标

《学业成就报告单》实验是将传统考试从片面强调选拔、过分强调考试分数的排序作用,转变为与教育教学实现有机融合,成为教育管理和教学过程的有力工具和提升手段。

《学业成就报告单》实验以学生本身为主体,以学生个体的发展为本,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和需求为重心,发展学生潜能,为学生自学提供通向学业成功的指导及支持;基于课程标准,倡导系统的观念,与学校使命、具体教学目标之间建立清晰的联系,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

《学业成就报告单》追求学情分析的个性化,促进教师教学水平逐步提高。既重视学,又关注教,尤其聚焦学生的学业进步和学习结果。

三、创新做法

1.改变单一的考查形式

《学业成就报告单》借助数据管理和相关软件的控制,用统一测试整合替代各种名目的测试,依据国家课程标准命题,引导学校和教师严格按照课程标准进行教学。评价不仅关注了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加关注了他们学习的过程;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以五年级为例:先确定某单元作为考试的内容,由学校五年级年级组教师做知识分布图和试卷结构表的分解;按考试内容掌握程度的要求分为了解、理解、掌握、应用四个层次,再一一对照要求形成试卷;所出的试卷由市教研室组织专家审查并提出修改意见;命题组教师作出相应的修改,使试题符合课程标准并更具科学性、发展性;制定好的试卷由制卷人员做出标准化的答题卡、标准答案及讲解微视频等;考试结束后,采取网上阅卷,评价分析软件会自动得出学习成就报告单。

2.新潮的“成绩单”

《学业成就报告单》仅对测试中反映出的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分析,不呈现分数,从而避免学校公布学生分数和以学生分数进行排队。

现在,参加实验学校的学生每次考试后都能领到了一份很新潮的“成绩单”。这个成绩单上没有分数,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卡通表情和等级评价。报告单上详细记录了学生的卷面答题情况,比如计算题、填空题、选择题、解决实际问题的得分率以及失分题号,各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则用几颗红色小星星标注。“操作题还没有掌握,建议对该题型针对练习。”在报告单的最后,任课老师还会添加上类似这样的一段个性化评语。

3.像体检报告单的《学业成就报告单》

《学业成就报告单》为每位参加测试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反馈服务,针对学生试卷答题情况,进行细致的学情分析,提供落实到知识领域层面和具体知识点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建议,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减轻学业负担。

《学业成就报告单》就像医院的体检报告单,它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学业成就水平,是一个总体的评价,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待合格四个等级;第二部分是卷面答题情况,对答题情况进行量化分析,给出每一种题型的班级得分率及失分的题号;第三部分是更详细的知识点掌握情况分析;第四部分是综合评语,以“定性”的形式总结学生本次考试反映出来的学习情况分析报告。(如表1)

《学业成就报告单》让学生与学生之间没有分数的高低,只有自己学习情况的不同分析报告。

4.建立了一个数据库系统

《学业成就报告单》借助数据库,分别针对学生个体、班级、年级或者更大范围不同对象生成相应的、较为准确的、详细的学情分析报告,帮助学生、学校、年级组、教师等全面快捷地了解各自的学业水平或教学效果。它定位于学情分析、教学诊断,而不是选拔和甄别学生。

《学业成就报告单》对测试内容和关键性指标进行分析诊断,分项给出评价结论,提出教学改进建议,形成一定范围(班级、年级、学校)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报告。评价报告突出教学优势特色,并对需要加强的具体问题提出教学建议。

每次考试后,给每位学生一份《学业成就报告单》,给教师两份报告单:一份是命题质量分析报告,从信度、难度、区分度、试题结构分析等方面提供数据,帮助提高教师命题能力;另一份是班级/年级/学校整体情况的分析报告及试题讲解的ppt,列出每一题的得分情况、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得分率、标准差、错题学生姓名以及认知水平和各分段得分率等。通过报告单,任课老师能了解班级/年级/学生答题的整体情况,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对症下药”。这个测试测评体系不仅仅是针对学生某次考试或者单元测试,而是从进入小学到升入初中都将一直进行记录并不断总结分析。这套测评系统重视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为教师自我反思提供数据支持。

5.扫二维码就能让家长了解孩子情况

这套评价系统能自动生成学生学业成长档案,包括薄弱学科和知识盲点,通过对每一道题的分析来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大体情况,并能及时通过答案解析快速进行纠错。家长扫一下二维码就能看到自己孩子的学情分析,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在大数据系统的支持下,还可以实现与老师和其他家长的在线交流。

学生每次拿到《学业成就报告单》后,可以上网看教师对每道试题解答的微视频,及时解决测试中反映的问题。(如图1)

四、实验效果

学生家长对《学业成就报告单》实验怎么看?对此,我们做了专门的调研,在试点学校共发放606份问卷,收回586份有效问卷。统计显示:97%的家长认同这样的形式,其中42%的家长非常支持;绝大多数学生非常感兴趣。

1.取消“百分制”,为学生减负

取消百分制,是为了让学生发现自己的学习具体有哪些不足和问题,使学习更有针对性,从而达到减负的目的。

取消“百分制”,学校、班级、家长和学生不能再以分数排名。只有学生自己掌握学科知识点和技能情况的学习情况分析报告,自然减轻了他们的考试压力。

2.诊断式的《学业成就报告单》,有利于因材施教

每次考试给学生出具的学情分析报告,让学生能找到自己的知识短板。而任课教师也能拿到一份全班学生总体情况的分析报告,学校则可以得到一个年级的任课教师的教学情况。比如一道选择题,全班有多少学生做对了,哪个错误选项最多,是哪位学生出错,都有统计。通过这样的分析,任课教师能全面了解学生对考查内容的掌握情况,知道每个学生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更好地进行一对一指导。

3、“五星制”综合评价,更注重学习效果

《学业成就报告单》用等级加评语的评价方式,以学生个性为重点,彻底改变按照分数给学生进行排名的做法,引导大家真正把关注点集中在学情分析上,通过这样的评价改革直接考查学生群体的发展情况和学校的教育质量。这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全面的收集信息,根据数据和事实进行分析判断,改变了过去主要依靠经验和观察进行评价的做法;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注重考查学生的进步程度和学校的努力程度,改变了过去单纯强调结果、忽视发展变化的做法。

小学生研究报告篇2

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曾指出“如果在儿童的早年,不能合理地教育儿童,使儿童养成不良的意识和行为习惯,将给以后的再教育带来几倍,几十倍的困难”。《小学德育纲要》明确指出:“小学德育应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

少年儿童健康人格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而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则又取决于他们主人翁意识的激发和确立。

现在,班级中的大多数小学生是独生子女,在家倍受父母宠爱,较为优裕的生活条件也滋长着不少学生骄纵任性的行为作风。作为家庭中的"小皇帝"、"小公主",他们自我中心现象非常严重,产生了光想自己,不顾他人的不良心态。在一个班集体里,同学之间往往会为了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告状”现象时有发生。同时他们集体观念淡漠,集体意识不强,习惯于置身事外,推卸责任。

为了让学生真正适应集体生活,让学生真正成为现代班集体的主人,我们必须为学生营造一个全方位的自主成长环境,为学生创设自我教育的机会。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教育是促进学生自我教育的教育。”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是现代班集体教育的必然要求。

在本课题研究中,我们就是从培养小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出发,让学生学会做集体的主人,以此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1、探讨小学阶段学生主人翁意识的形成、范围及培养途径。

2、通过研究,提出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案和不良习惯的矫正方案。

3、通过小学生之间的互相交往和协作,培养学生对人、对己、对集体的主人翁意识及其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立足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入手,研究和探讨少年儿童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与主人翁意识培养的关系,探讨营建一个民主、开放、自主的新型育人环境的方法,通过形成一个与教育目标相适应的“校内为主、校外结合”的育人结构,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所负的责任的认识,带动学生遵守规范、履行义务的主人翁的自觉态度的培养,以此来促进学生良好规范的形成与巩固。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以行动研究为主,通过一个阶段的施教,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分析、研究,以了解在学生身上施用的教育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同时,还辅以运用以下方法:

1、比较研究法。多学科多角度开展对多个班级情报资料的比较研究,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同时,通过实验班与对比班级,同一对象的过去与现在的比较,为课题研究深化提供思路和理论框架。

2、实验研究法。选择相关学科,班级开展实验研究,运用系统分析和整体思维方式构建理论假设,作好实验设计和实施,提示因果关系。

3、个案研究法。在研究中,确立个案研究的对象,把握个案对象的具体情况及发展趋势,及时收集教育策略的反馈信息,从而进一步完善策略。

4、经验总结法。在研究中,进一步加强反思,用现代教育理论总结经验,形成规律,提高学生主人翁意识及其良好行为规范培养的效度。

五、课题研究的途径:

(一)、遵循规律,制定学生发展目标

在研究过程中,由于学生对于自我和人我关系的认知发展速度不同,他们对自我的认知先于对人我的认知,因此,我们应遵循“从自己到他人,从家庭到学校;从小事到大事,从具体到抽象”的规律,制订小学生主人翁意识的培养及良好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目标和操作体系,并将小学生主人翁意识的培养及良好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分解为若干方面,分阶段设计培养的目标,并按目标制订小学生主人翁意识的培养及良好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操作方法,从而使本课题研究有比较明确的方向。作为低年级学生,我们主要侧重学生与自我相关方面的责任心的教育,做好自我服务和诚实守信,要求他们对自己的事情,如学习、生活和游戏等负责:写完作业后自己收拾好,自己整理书包,按时完成作业等,对于老师交给的任务,自己记住并负责完成,答应别人的事也要努力做到。同时,在教育中还把知识与行为结合起来,并且更注重后者,要求他们保持行为的一致性。

(二)、培养学生做集体的主人

改革班级管理制度,提高学生的服务能力和意识。自我服务意识是建立在主人翁意识的基础上。通过服务岗位的确立,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班级内有为同学服务的机会,真正落实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人人有责负。具体做法是:

1、搭建自主管理的平台

在班级建设与发展中,我们让学生参与讨论了班级管理所需要设立的服务岗位。通过大家的出谋划策,在班集体中创建了“纪律监督岗、图书管理岗、卫生检查岗、学习记录岗、生物角护理岗”等特殊的岗位。这些岗位确立以后,小朋友们都感到非常激动和兴奋,纷纷“毛遂自荐”,应聘自己喜欢的岗位。通过这些服务岗位的确立,班级的小朋友们都找到了自己在班集体中的位置,感受到了自己的权利,同时也意识到了自己的责任。一段时间以来,他们在班级中有声有色地开展起工作来。

2、开展活动,拓展自主管理的空间

班级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使整个班集体充满活力、凝聚力。同时在活动开展过程中,通过让学生自行发起、自由组织、自主安排,学生的能力得到了锻炼,也再一次感受到自己成了集体的小主人。在班级里,我们以校德育活动为龙头,分别开展了“我与诚信手拉手、献出一份爱、出一分力、尽一分责”等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对于每项活动的开展,事先都征求学生的意见,活动的时间、方式、内容等都由学生自己决定。在“责任教育”活动中,学生们自发开展了一次“救书”行动。通过对图书角中破损图书的救护,学生们感受到了因自己的不爱惜给图书带来的“伤害”。在这次活动中,孩子们得到了行动上的锻炼,受到了认知方面的教育。在接下来的一些主题活动中,学生们相继开展了“我送妈妈几句话”、“妈妈,让我拥抱一下”、“说到做到、攀登目标”等自主活动。对于每一项活动的开展,他们都兴致勃勃,积极主动,而班主任则俨然成了一名普通的参与者。

3、打造“形象”,创设自主管理的氛围

学生置身于班级之中,班级形象工程建设既是学生集体意识的表现,又是发挥学生主体创造性的重要途径,对学生主体性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班级管理中,我们特别重视班级形象和文化环境建设,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班级环境建设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体现学生的个性。“小能手”展示区张贴着小朋友们的毛笔和国画作品。“从小勤学、长大成材”几个娟秀挺拔的毛笔字时刻激励着班级中的每一个小朋友前进。“七彩梦”栏记载着小朋友们优秀的作文、日记。在每期版报展示出来以后,一群小画家们总要争先恐后地为版报添一笔,还常常自我陶醉,希望老师能把其作品保留下来。当得到老师的认可后,他们服务于班集体的劲头更足了。通过小朋友们的共同努力,通过孩子们的自主建设,班级中呈现出了一个积极向上、美观温馨的“家园”。而所有这些班级文化建设,不仅给孩子们带来了一种美的享受,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了一种蓬勃向上的朝气,增强了他们集体的自豪感,强化了集体的自主意识。

4、放飞心灵,激发自主管理的热情

传统的教育管理下,总是对孩子不断地要求,对孩子不停地限制。为了让小朋友们产生自主管理的欲望,激发自主管理的热情,我们在班级建设与管理别注意调整并摆正自己的位置。作为班主任,不再是学生活动的指挥者,不再做学生学习的主导者,而是做集体中的一员,做活动中的一员。在把自己放入班级的同时,我们还努力要求自己成为一名榜样。德国哲学家黑格儿说过:教师是孩子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为了让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我们努力地做着、尽情地“表现着”,当看到走廊或教室里的废纸片或塑料袋时,我们会弯下腰来把它拣到纸篓里,看到教室里的物品,扫帚显得凌乱了,我们会去把它们整理好……作为班主任,我们在和同学们共同体验劳动的艰辛和乐趣。在学习上我们也对他们严格要求,认真上课,关注每个学生的听课情绪甚至每个眼神,做好后进生的补差工作,耐心辅导,不嫌其烦的讲解。我们在用自己的形象、自己的行动来感动每一位学生,激发他们奋发向上。

(三)、坚持突出课堂教学的作用

作为主人翁意识的培养及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的基础——自我责任感的培养,它的主阵地在学校,主渠道在课堂教学。所有学科的教学都会遇到非常个体化的学习问题,诸如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意志、学习情感、学习性格等非智力方面的心理活动,以及观察能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像力等智力因素的心理活动,所有这些都必须在学科教学中进行责任感的培养。要通过改革评价制度入手,在课堂教学的评价中,我们不仅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对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合作能力、学习习惯等方面进行了评价,用学生喜爱的评价介质来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用激励性语言、亲切和谐的动作,增进师生情谊,培养学生的良好情感,为学生主人翁意识的培养及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

(四)、形成合力,共同教育。

1、发挥家庭教育作用。

小学生研究报告篇3

[关键词]中小学生幸福感;调查分析;缺失因素;提升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4)01-0110-05

1概念界定,调查意义、价值及方法

1.1概念界定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well-being)是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生活质量所作的整体性评价,是反映某一社会中某一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学参数[1]。主观幸福感包括认知评价和情感体验两个成分,前者是对生活质量的总体认知评价(即生活满意度);后者是指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包括正性情感(兴高采烈、心平气和等)和负性情感(抑郁、焦虑、紧张等)[2]。对于“中小学生幸福感”,研究人员多以主观幸福感的概念为基础,再结合心理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的成分进行研究。

1.2调查意义

中小学生受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家长期望、人生目标等因素的影响,经常出现较大的情绪波动。虽然有充裕的物质条件,但现行教育过度关注孩子的成绩,忽略了孩子的年龄与身心特点,造成孩子各方面压力过大,在学习上大多数显得被动,致使孩子的主观幸福感在学习中缺失,甚至导致生活幸福感的缺失。了解中小学生幸福感状况及影响因素,探究让学生感到学习是幸福、快乐的教育教学策略,培养其健康的心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幸福观,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有重要作用。

1.3调查价值

主观幸福感在学校教育领域中虽有初步研究,但大多是从德育的角度进行研究,在实践中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操作模式和运行机制。中小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形成和培养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理念,必将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因此,在学习中提升中小学生主观幸福感,不但是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也将对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生理、心理协调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构建学习型社会打下坚实基础,而且对提升学校正确的育人观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1.4调查方法

本研究从中小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实际出发,采用问卷、走访等方法对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中小学生进行主观幸福感调查。调查采用自编的《肃州区中小学生兴趣爱好调查问卷》、《肃州区中小学生学习心理状况调查》、《肃州区小学生快乐指数调查问卷》、《肃州区中学生快乐指数问卷调查》、《肃州区中小学生主观幸福感问卷调查》等自制量表,以酒泉第四中学、东苑学校、南关小学的中小学生为调查对象,采取整群分层随机抽样的原则,发放问卷980份,收回问卷826份,其中有效问卷共794份。样本分布兼顾了性别、年龄及区域,基本符合随机抽样的原则。

2调查结果分析

2.1总体情况

在对中小学生“快乐指数”的调查中,“快乐指数”为4分或5分的学生占70%以上,为3分的学生占到22.5%。另外,约有5%的学生给出了较低的2分和1分。学生给出的“快乐指数”整体上处于中等以上水平,表明大多数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较高。其中,“快乐指数”最高的是“电视与网络游戏”,快乐平均分为4.36,其次是“与父母相处”4.35、“中队生活”为4.06、“与老师交往”3.91,最低的是“课程学习”3.69。

2.2在团、队生活方面的主观幸福感调查

中小学生在共青团、少先队生活方面的“快乐指数”平均得分为4.06,有57.5%的学生的“快乐指数”为4分或5分,有3.4%的学生给出1分或2分。调查反映了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职务对学生中队生活“快乐指数”的影响。

从性别比较看,男生“快乐指数”平均分为3.97,女生4.15,男生的“快乐指数”低于女生,差距较大;从职务比较看,总体来说,随着职务的降低,学生给出的“快乐指数”越来越低;从年级比较看,小学六年级~初一学生与初二~初三学生“快乐指数”差距较小,而小学三~五年级学生与两组高年级学生之间有明显差异,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给出的“快乐指数”越来越低。调查发现,团、队生活“快乐指数”较高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学生交往和团、队活动两个方面,其中回答“大家友好相处,在一起学习、玩、交流很开心”的占感受快乐学生人数的40.5%,“大家互相帮助”占14.2%,“活动丰富有趣,团、队生活充实热闹”占11.2%。“快乐指数”较低的原因则主要集中在中队活动、学生交往和学习三个方面,其中“活动少,中队生活乏味、平淡、无新鲜感”排在首位,占22.8%。

2.3在课程学习方面的主观幸福感调查

中小学生在课程学习方面的“快乐指数”平均得分为3.69,有55.5%的学生的“快乐指数”为4分或5分,有6.9%的学生给出1分或2分。

调查发现,“课程学习”快乐的原因,除了“课程有趣或喜欢”、“学到知识”外,“老师的积极对待方式,如风趣、认真、负责等”也对学生的感受起着积极影响。而不快乐的原因中,除了“课程乏味或不喜欢”以外,还有“学习紧张、累、压力大”和“作业多”。

2.4在人际交往方面的主观幸福感调查

从学生与学生交往、与父母相处、与老师相处三方面考察中小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快乐指数”,平均得分依次为4.36、4.35、3.91。其中,在与学生交往、与父母相处两方面均有约85%的学生的“快乐指数”为4分或5分,给出1分或2分的比例仅占2.8%和3.9%。而在与老师相处方面,仅有约66%的学生给出4分或5分,有6.5%的学生给出1分或2分。值得注意的是,在回答原因时,有一部分学生只报告了自己的感受体验,如“快乐”、“不快乐”、“一般”等,对于原因不作解释。

2.5对学生获得快乐的途径调查

学校里什么事情让学生觉得最快乐和最不快乐,以及自己希望获取快乐的事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内容,分类(活动、交往、课程学习、休闲娱乐、老师影响力等)进行归因,“最快乐的事”排在第一位的是活动,其次是交往,第三是学习。“最不快乐的事”由高到低依次排序为学习、交友、与老师交往。“目前最希望获取快乐的事”由高到低依次排序为学习、交往、玩乐。

3主观幸福感缺失的因素

3.1来源于学习

在我国,成绩是衡量孩子们的重要指标,所以学生在学习上的主观幸福感较低。学习成绩好,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感,这样的学生主观幸福感较高。在开放式题目中,学生们感到最不幸福的事排在首位的依旧是学习,原因主要是:考试成绩不好、作业多、学习压力大、上课枯燥等,与前者调查相一致。这说明,尽管近年来课程改革在教学目标、课堂形式、学习过程、教学评价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要取得掌握学科知识和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3.2来源于与老师的交往

老师的影响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学生交往和实施教育教学的态度、方式方法。通过与学生和与家长间的交往比较,学生与老师的交往能体验到的幸福指数最低,需引起重视。当老师以德服人、以识教人、以情感人时,打动的是学生的幸福感受,影响的是他们的内心世界,收获的是他们对老师的认同、亲近和更多地向上发展的动力。随着幸福指数的提高,老师的教育教学也会在宽松的氛围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来源于自身成长综合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认知、理解、判断也随之改变,带给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也不同。年级升高,综合“幸福指数”越来越低。这可能与低年级学生感受到的知识较新鲜、学业压力较小,课余时间较多、活动开展丰富有关。调查发现,小学三~五年级学生因“学到知识”而给出了较高的“快乐指数”。还发现,高年级及初中生因“学习紧张”而给出了较低的“快乐指数”。由此可见,知识学习依旧是学生评判幸福感受的最直接、最主要因素。另一个内在因素是,随着信息技术的推广,电视、电脑的普及,大部分学生沉迷于电视及网络游戏中,觉得只有在这些游戏中才能找到幸福与快乐。再次,随着年龄的增长,高年级学生比低年级学生更能意识到父母的期望,而父母的期望在集体主义文化中起着核心的作用,对生活满意度具有更多的影响。

3.4教育为学生提供的通过自身努力获得幸福的途径较为单一

一个社会组织形态越先进,提供给大家可选择的内容也越丰富,提供给个体幸福的体验机会也越多。有366位学生回答了“怎样做才能让自己实现所想要的快乐”这一题目。结果发现,“努力学习”是学生认为至关重要的一个途径,共有60.1%的学生选择这个答案。此外,还有与同学交往、考试成绩好、静静地等待(下课和放假)等,但这些途径所占比例都很小,均在7%以下。学生寻求实现快乐的途径较为单一,需要少先队组织、团组织提供更多机会帮助他们实现愿望。

4提升中小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有效途径

研究小组在两年多的研究实践中,根据课题的计划、方案,多方实验,全面实施,归纳出了提升中小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4.1注重从心理学角度塑造中小学生阳光幸福感

1)妥善处理消极情绪,培育乐观的人生态度。从问卷调查中发现,中学生的消极情绪主要体现为:学习问题,当学习成绩不理想,学习问题不能及时解决时;生活问题,由于住校,生活上不习惯时;感情问题,离开父母,缺少依靠的人,感情上孤独、寂寞时;压力问题,父母老师给的期望值过高,达不到要求时等等。对于中学生的消极情绪,教师要善于观察,及时发现,一起找出问题的根源,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妥善处理,使学生能够积极面对一切,快乐地学习,幸福地生活。(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幸福教育激励学生个体确立人格尊严,更加强调学生个性发展[3]。罗素曾经说过:“需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对学生个性的忽视和泯灭不但会窒息学生的创造性,而且更会阻断学生幸福之源[4]。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充满幸福感的重要因素[5]。和学生建立和谐的关系,首先要尊重学生人格尊严,不漠视、压制、打击、嘲讽和贬抑学生。在学生碰到困难时老师能以朋友身份真诚帮助;遇到迷惑、烦恼时,能诚恳地提出意见和建议。实践证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化解一切问题的基础。(2)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适当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让学生在繁重的学习之余得到身心的休息,学习与生活中产生的负面情绪自然而然随着愉悦的活动而得以消除。心理学专家研究发现:全身心投入到一项充满挑战的任务中,会给人带来很大的快乐并充满着幸福感。(3)帮助学生拥有乐观的生活态度。帮助学生思考、规划、管理自己的生活,充实、有张有弛而不忙乱;帮助学生掌握一些拥有乐观生活态度和经验的人的事迹,以模仿、激励甚至改变他们,如比尔盖茨、史蒂芬霍金、韩美林、桑兰、张海迪等,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幸福观。

2)传授减压技巧,造就愉悦情绪。在生活、学习或其它压力存在的情况下,乐观的人也会产生消极情绪。但是,他们能够很快恢复愉快的心情。教师应帮助学生学会这种最重要的技巧,帮助学生了解情绪的基本心理知识,对照情绪的分类,整理自己的情绪特点,并带领学生主动体验情绪,获得让自己处于某种情绪状态的方法活动。找:24小时内,你都产生过哪些情绪?请写下来。写:选择其中最强烈的一个,写一写它是怎样产生的?想:那时,你身体上有什么反应?你内心有什么感觉?你的这些感觉和哪些想法连在一起?你的这些感觉让你做了什么或没做什么?思:你的行为产生了什么后果?悟:这个后果是建设性的(有益健康、学习、人际关系),还是破坏性的(对你的健康、学习、人际关系有害)?同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引导学生把快乐和幸福告诉别人,与别人分享这份情绪。正视不良情绪,指导学生利用适宜的宣泄途径进行自我疏泄,如眼泪缓解法,眼泪能把机体在应激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毒素排出体外;运动发泄法,较为剧烈的劳动或体育运动;转移注意法,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如听音乐、逛街、吃东西、聊天等。

3)采用“阳性强化法”,培养阳光心态。“阳性强化法”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对人的行为形成与矫治的一种重要方法。它的基本原理是以阳性强化为主,及时奖励正常行为,漠视或淡化异常行为[6]。对于一些心理出现问题的特殊群体可以积极运用。比如,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对、偏执、抑郁型等。当这类学生出现情绪失控、不良行为时,应鼓励他控制情绪、行为,每次控制成功后,均给予奖赏。

正强化法的实施要注意:所选择的强化行为应是具体的、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所选择的强化物要与被试者的需要相吻合,在所需行为发生之后,应及时呈现;给予强化物时,物质奖励要与精神奖励(口头赞扬)结合起来进行;强化时,在数量上应把握好分寸,既使行为者感到愉快,又不使强化物很快失去吸引力;在撤销强化物时,可采用逐步消除的方法,或用社会性强化物代替,以继续维持所需行为[6]。

4.2开展丰富多彩的团队活动,培养中小学生阳光心态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使孩子成为有教养的人,第一要有欢乐、幸福及对世界的乐观感受[7]。中小学生科学幸福观的培养是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然而,传统的德育活动存在着片面性,在学校德育教育中对学生的幸福观不重视,忽视了对学生的科学幸福观教育和享受幸福能力的培养,造成部分中小学生不正确的人生观。同时,枯燥的说理教育对中小学生来说收效甚微。研究小组发现:开展丰富多彩的团、队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受教育,是培养学生幸福观、阳光心态的有效途径。

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知识来源于动作。”著名学者于光远说:“人之初性本玩,人一辈子爱玩。”[8]学生在玩耍中学习,在学习中玩耍,才是最快乐的、最幸福的。结合学校情况,每个月、每个节日都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共青团、少先队活动,合理设计每一个节日教育主题及活动,充分领会节日文化内涵,挖掘深化学生幸福观的体验资源,组织学生真正动起来、乐起来、懂起来、长起来。同时,重视学生的体质健康和课间娱乐,大课间活动丰富多彩。酒泉第四中学在传统的广播操基础上,大胆借鉴广场锅庄舞、韵律操等学生喜爱的活动形式,并逐渐增加花色,学生从徒手跳到手持彩带,逐步形成了以锅庄舞为主的校园大课间特色活动。师生在欢快的民族舞蹈中放飞了心灵、愉悦了身心、陶冶了情操,使寄宿制生活更加活泼多样。南关小学、东苑学校等的大课间活动,主要形式为自创活动,由学校体育老师自己创编。春秋季,练习中华传统武术;夏季天气炎热,活动量不宜大,以集体舞为主;冬季寒冷,选择节奏感很强、活动量大的韵律操。课外活动时间,由各班班主任与体育老师协调活动内容。此外,中学每年都举行全校性的春季田径运动会和秋季球类运动会等活动,让学生在体育赛场上展现自我、超越自我,体会竞技体育带来的快乐,感受到永不放弃的体育精神;小学每个季节定期举行“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趣味运动会等活动。这些体育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让他们享受到了体育运动的乐趣,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让学生感受到了运动带来的快乐与幸福。

实验校各教研组根据研究者需要,每个月进行一次“趣味月月赛”活动,如趣味语文、趣味数学、趣味英语、趣味游戏。趣味游戏包括贴鼻子、瞎子打鼓、端乒乓球、丢沙包、投篮球、套圈、青蛙下蛋等游戏活动。在这些体验活动中,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大胆进行创造性活动,充分发挥个性特长,使每个学生都觉得自己有“用武之地”,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让他们增长了见识,拓宽了知识面,得出了具有个性特色的积极向上的看法或观点,收获了成功的喜悦,体验了幸福的滋味。研究证明:体验教育是一种行之有效、能令学生真实、可信地走进自己情感深处的活动形式,也是培养学生幸福感的重要渠道。

4.3改进评价机制,让学生在成功中找到幸福感

新的课程改革的评价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评价过程科学化、评价结果人性化。笔者研究小组从以下方面进行评价方式的改革,从而让学生在成功中找到幸福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改进评价标准,进行个性化评价。“辣椒没有冬瓜大,冬瓜没有辣椒红。各个孩子的潜能和天赋存在着巨大差异,每个人都是宝藏。”[9]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这并不等同于“统一规格”和“平均发展”。长期以来,为了统一的高分数,老师们拼命地填,学生们玩命的咽。学生所体验到的是枯燥、疲惫和高度的挫败感,不是积极、愉快地在求知过程中发现新知的巨大幸福感。统一掩盖了个性,束缚了学生的灵性、悟性。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不应只关注知识技能方面的指标,还应考虑情感态度和评价过程、方法的有效性。对学生的评价重点应放在自我发展的纵向比较上,关注学生点滴的进步,给予循序渐进的鼓励,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成长的乐趣,体验到成功的幸福。

2)改进评价方式,进行灵活多样地评价。研究小组注重把评价视角引导到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上来,改进评价方式,进行灵活多样地评价,从而提升学习幸福感指数。(1)建立网络班级,架起沟通的桥梁。现行教育机制导致大部分家长存在只关注孩子学业成绩,而忽略孩子学习过程中凸显的个性思维及情感状态。如何能让家长尽快与学校达成共识,把评价的重心转到关注学生的发展上来?研究小组不但利用校讯通平台实现家校的及时联系,还开通了网络班级,在网络班级中把家长们都“请”了进来,共同参与班级管理,共同见证孩子的成长。在网络班级中,老师设计制作了四个板块:我的事例、我的话、老师的话和家长的话。在日常教学中,教师把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个性思维、细小的进步以及遇到的困难等及时地记录在孩子的事例栏中,再写出评语反馈给家长。家长将学生在家的情况、对学校的建议反馈给老师。学生通过老师的话和家长的话了解自己,反思自己的行为,并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通过网络班级这个平台,教师、家长、学生间加强了联系,关注了学生纵向的比较、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和变化,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及时给予学生的评价和反馈,使每个孩子都能体验到备受关注的快乐感。(2)建立跟踪机制,在记录中进步。建立学生在校内外的跟踪机制,目的是记录学生进步的历程,促进学生的转变和发展。如:在日常作业中当有的学生作业做错了,鼓励他再完成一次,后完成的作业和其他同学的一样打“优”。把两次作业(也可能是三次)分别写上日期,装订在一起,让孩子从中体会到自己进步的过程。同时还可以跟踪学生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的作业。也可以捕捉学生在校外生活中发现的问题。例如过“六一”儿童节时,孩子们把这一天的每一项活动都记了下来,把这天的所有花费都计算出来,并写上了自己的话:“我今天花钱不多,我是一个勤俭节约的好孩子,我要继续保持这个好习惯。”还有的写道“我今天花钱太浪费了,爸爸、妈妈挣钱不容易,以后我要少花一些钱。”教师把这些富有创意、寄予学生情感的体验归入学生成长档案袋中,记录下他们小小的进步、真实的感受。(3)建立成长记录册,在自评中成长。实验校为学生设置成长记录册,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由老师自主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栏目,学生可以自主参与,一年级新生则由家长代替记录。学生根据学习中的表现不定期的用自己喜欢的形式为自己评价。从使用成长册的情况看,学生很愿意参与这种自主评价,每一次填写都在不自觉中反思着他们逐渐形成的价值观,对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效果很好。

3)改进评价主体,进行多元化参与评价。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是指教师、家长、同学及本人都可以作为评价者,可以综合运用教师评价、自评、互评、家长评价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全面的考查。

老师评价主要结合教学目标、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环境、学生的个体差异等设计适合自己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评价工具,制订切实可行的评价标准,关注学生发展的过程,实施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的任务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做出评价。

自评和互评由老师设计学生自我评价表和小组评价表,评价表选项中的语言多以鼓励性语言为主,评议结果以选择形式出现。学生自我评价表有情感状态、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三大项,包括数个小评价目标。小组评价表中也有数个小评价目标。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对问题解决所做的贡献,也作为评价内容。同时,教师要允许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评价方式,以利于学生充分展示自身的优势,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成功。

为了更好的发挥家长的评价效力,在学生进行

(下转第118页)

一个阶段的学习后,教师可根据其中几次特长作业、阶段测试的记录对学生学习的总体状况或其中的几个方面先给予描述,然后家长再有针对性地进行反馈,这样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确定下一步阶段改进的目标,更好地体现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通过参与评价,家长对孩子学业考试分数的重视有所减弱,多数家长已不单纯以分数高低来衡量孩子,开始以赏识的眼光看待孩子,在多角度的日常评价中去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家长参与到孩子的评价中,增进了教师、家长间的交流,为学生进一步发展找到了切入点。

教师要充分领会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评价理念,理解实施评价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评价以让学生在成功中提升学习幸福感为主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5结束语

学生给出的幸福指数带有很强的个人主观感受,受个人情绪、认知、态度、人生观、价值观、生活环境等多方面影响,幸福指数的高低,并不能反映办学质量的强弱,教育者更应重视由“幸福指数”所传递的各类信息,科学施教。研究者将进一步分阶段进行幸福指数调研,研究出在学习中提升中小学生幸福感的途径、方法,帮助一线教育者及时调整教育教学方略,使教育真正成为国家和人民满意的教育。

参考文献

[1]栗鑫.初中生主观幸福感与学习成绩关系的研究[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8,(3):275-276.

[2]王燕.初中生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关系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2,(6):71-74.

[3]马宗军.激励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健全人格[J].中学教学参考,2009,(24):86.

[4]樊亚奎.论教育的幸福维度[D].开封:河南大学,2003.

[5]李悦.教师幸福感和学生幸福感的关系[J].前沿论坛,2009,(9):15.

[6]郭念锋.国家职业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三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111-112.

[7]黄尧.怎样培养学生的幸福感[J].安徽教育,2007,(9):26.

小学生研究报告篇4

品德、学习后进生的存在,是长期以来困扰中小学教育的重要课题。它不仅影响着《义务教育法》的贯彻落实,更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市场竞争、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竞争。后进生的存在,不仅直接影响中华民族未来的素质,也决定我国在未来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决定着中华民族的兴衰。

减少一个后进生,学校就少一分困扰,家长就少一分忧患,社会就多一分稳定,中华民族就多一分希望。可见,后进生教育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

二、品德、学习后进生的概念界定

在目前国内外的研究中,把品德后进、学习不良的学生称作“品德、学习后进生”。这些学生的智商水平属于正常状态,只是由于环境(学校、家庭、社会)中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而形成个体不良的心理结构,从而导致品德、学习较长时间表现为后进。我们对其品德、学习后进界定的具体标准是:

品德标准:在学校的平时表现及各项活动中,由本人的思想认识、道德认识不良及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造成不思进取、品德修养与一般学生有较大距离,在行为表现上多次违反中、小学生守则与社会行为规范、准则,存在较多与学生身份不相符的问题行为与不良行为,或有较大过失、过错、违纪行为且屡教不改,并已基本发展成为行为、习惯定势。

学习标准:三门主要学科(思品、语文、数学)在一年内或更长时间内平时考查、其中考试、期末考试、学年考试其总成绩不及格,与部颁教学要求有较大距离,且学习成绩大大低于自己的智力水平。

三、样本分布

为反映当前后进生存在的实际,样本选择上中、小学取样以初中为主,城乡学校以城为主,普教、职教以普教为主,上中下三类学校比例各占三分之一。

实际调查,本课题样本分布全省7个市、22个县(区)、105所学校,共得到有效个案、问卷调查样本712个。

四、品德、学习后进生归因分析

(一)学校教育归因分析

我们的调查表明:在712名后进生中,与学校教育失误相关的有619人,占后进生总数的87.07%。这是一个严峻的事实!

1.错误的教育观念在制造后进生

在问卷调查中,有近80%的学生迫于“升学无望”而自暴自弃或越学越后进。他们说:“我们升上初中的第一天,校长和老师就对我们说:‘你们要好好学习,能考上高中、大学才算有出息!’”有的说:“班级、学校评‘三好’,就是看学习好。”有的甚至说:“学习不好,不是让我们降级,就是给我们放假,我们不念才好,我们还有啥学头儿?”……这些道白充分揭示错误的教育观念首先导致的后果。

2.教育方法失当“逼”出了后进生

在我们的调查中,无一例不对教师错误的教育方法提出批评。这些错误的教育方法包括:随意批评,不分场合;肆意挖苦,不留情面;动骂动打,不讲师情;撵出课堂,不准听课;只知训斥,不讲说服;状告家长,转嫁教育;强其调班,发难校长;弃之不管,任其东西……上述种种,直接带来的是师生的对立,把站在后进边缘的学生“逼”进了后进生的群体。在我们的调查中,由于教师的教育方法失当而使学生成为后进生的,占被调查总数的37%。

3.班主任工作失误导致出后进生

前面曾提到,由于教育方法不当导致学生成为后进生的占调查总数的37%。在这37%中,涉及到班主任工作失误的占绝大多数,主要表现为:(1)偏爱失误。偏爱少数“尖子”生,致使后进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大减,越来越后进。属这种情况的后进生占总数的近一半。(2)非正式群体工作失误。无视友谊与“小团体”的界限,把本不后进的学生推到后进生一边。属这种情况的后进生占总数的近21%。

4.学校管理失误“管”出了后进生

调查表明:后进生的出现与学校管理失误密切相关。学校管理的主要失误有:(1)尚有近三分之一的校长的首位工作是抓钱,导致德育被忽视;(2)有近70%的校长不抓教学,抓教学的副校长近半数对教学抓得不力;(3)以罚代管、以撵代管、以处分代管,这种管法虽涉及到的学生不多,但涉及到几个便有几个成为后进生,“命中率”极高。

(二)家庭教育归因分析

1.错误的学习目的教育

调查表明:由于家长对子女的错误的学习目的教育与引导,从而导致子女成为后进生的,占调查总数的61%。40岁以上的家长多以“”后对艰苦岁月的体味去教育子女升学;40岁以下的家长则多以对市场经济大潮冲击的体味去教育子女赚钱。在这种教育下,使有的埋头苦学而不思品德端正,有的苦学不成便自暴自弃,有的干脆不学而去逛市场,与不三不四的人交朋友。

2.父母教育方法不当

与父母教育方法不当相关的后进生在所有家庭教育归因中占的比例最大,高达72%。主要表现为粗暴打骂、溺爱袒护、放任自流。

3.家长自身不完善

调查表明,与父母自身不完善相关的后进生占调查总数的33%。这种不完善,一表现为父母经常吵骂、大打出手,从而导致子女对爱的失落,对生活的失望,性情孤僻,性格暴躁;二表现为父母缺少对人生的正确追求,或追求吃喝玩乐,或迷恋于扑克、麻将,从而导致子女对学习的淡漠,不思进取;三表现为父母生活的不检点,或追求吃穿打扮,或与婚外恋人厮混从而导致子女不想学。

4.家庭残缺与再婚家庭

在被调查的后进生中,有7%的后进生父母有一方不全,使子女失去父爱或母爱,不能像正常家庭子女那样能得到家庭的温暖,从而

导致子女冷漠、孤僻、忧郁的性格,对什么都没有兴趣,不思进取,而成为后进生。

5.父母系个体业者

我们的调查显示:后进生中有11%的父母是个体业者。这些父母整天起早贪晚地忙于作买卖攥钱,无暇问及子女的品德与学业,无暇对子女进行教育与辅导;其中有甚者,面对子女的后进竟亮出大把钞票慰藉、安抚子女,致使有的子女用钱雇用同学写作业、跑腿学舌,养成好逸恶劳的恶习。

(三)社会教育归因分析

1.社会舆论的错误导向

当前的报刊、广播有关教育工作的报道,时常可以发现错误的导向。诸如:对一所好学校的评价基本是以升学率作标准,对升学率高的教师给予重奖,有的集团、公司、乡镇对考上大学的奖以上千元奖金。受社会错误导向影响的后进生,占被调查人数的13%。

2.社会风气不正

调查表明:主要由于受不良社会风气影响而成为后进生的,占调查总数的18.5%。社会不良风气中对学生影响较大的是、、行贿受贿、拉关系走后门等,使一些是非判断能力不高的学生沿着羡慕——模仿的路线下滑而成为后进生。

3.黄色文化毒害,灰色文化熏陶

黄色录相、书刊对少年儿童的毒害已多为人知,灰色文化却尚未引起人们的警觉;歌词既不“黄”更不反动,无非是爱呀、情呀、不问前程地“潇洒走一回”之类,使许多青少年灰退丧志,荒废了进取,过早地投入了对爱的寻觅、对情的追求,不思增长本事地去空手潇洒!……我们的调查显示:主要因有害文化熏陶而成为后进生的占调查总数的13.6%;我们关于青少年违法犯罪归因的专项调查显示:主要因有害文化毒害而犯罪的占调查总数的14.02%。

4.社会上行为不端者的影响

中小学生渴望在同龄人中寻找知音,但鉴于他们是非判断能力较低,一经与社会上有劣迹的人搭上手臂,很快就会成为后进生。调查显示:主要鉴于这种影响的后进生占调查总数的6.55%;青少年违法犯罪归因专项调查显示:主要鉴于这种影响而走上犯罪的占调查总数的15.85%。

(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归因分析

学习后进生属智力正常的少年儿童,与学习好的学生比较,其差异主要表现在:

(1)兴趣离异与兴趣转移。主要因教师讲课枯燥乏味,让学生死记硬背,给学生留做不完的作业。

(2)意志品格低下。由此而成为学习后进生的,占调查总数的半数以上。

(3)抑制力品格低下。这是绝大多数后进生的共同弱点。有的表现为对外来刺激的抗干扰能力较低,有的表现为对主观不良情绪的抑制能力较低。

(4)学习动机不端正。后进生的学习动机构成主要有两类,一类为升大学而学,一类为将来攥大钱而学。于是,有的当感到将来升学无望时便急转直下而后成为学习后进生,有的当很难使学习与挣钱挂起钩时便淡漠学业,不仅成为学习后进生,而且由于由“钱”的支使,又极易成为品德后进生。

后进生的非智力因素品格低下不是固有的,是学校、家庭教育影响的结果,但主要责任在学校。

五、品德、学习后进生对策研究

品德、学习后进生成因的复杂性决定了后进生教育工作的复杂性。为此,需要我们依据系统科学与教育科学理论,实施一项以学校为主体、家庭与社会为两翼的“我为后进生献爱心”的整体教育工程。

(一)工程组织与领导

以学校为单位,吸收街道社区教育负责人与家长代表参加,成立“我为后进生献爱心”教育工程委员会;委员会下面,以班级为单位成立教育工程小组,负责工程的具体实施;省、市、县(区)教委(局)建立领导、指挥系统,负责对本地区教育工程实施的组织、领导、监控与评估工作。

(二)工程指导思想

认真落实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指示与党的教育方针,为青少年奠定良好的素质发展基础。

(三)工程目的任务

规定期限内完成所承担的品德、学习后进生的教育任务,使其达到所设计的转化目标:半年内,品德不再出现新的“滑坡”,学习成绩平均达到及格;一年内,品德表现有所进步,学习成绩平均达到65分;二年内,品德表现有较大进步,学习成绩平均达到70分;三年内,品德表现、学习成绩达到良好;工程付诸实施不再有新后进生出现。

(四)工程实施总原则

1.偏爱后进生原则。认真转变教育观念,真正实践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2.因材施教原则。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只有因材施教,才能最后奏效。

3.德育为首、非智力因素为先原则。后进生教育只有运用“内发律”才可能奏效。

4.整体性原则。后进生的成因是错综复杂、互相制约的,其教育只有学校、家庭、社会整体实施才能实现教育效果的优化。

5.激励性原则。对后进生的教育应坚持肯定评价为主,努力使来自外部的激励化作内部的动力。

(五)工程实施的基本设计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7-8周)

1.成立学校“我为后进生献爱心”教育工程委员会与班级教育工程小组。

2.确定工程对象。

3.签订工程责任状。以班为基层工程,层层签定责任状,写明教育对象、教育期限、应实现的教育目标,以及依目标完成情况应给予的奖罚规定。

4.开展工程前测。即对教育对象的品德、学习的具体表现的调查摸底。

5.制定工程实施方案。包括时间安排、工程完成指标规定、人员分工、教育方法、实施步骤等,送校长签署同意后执行。

6.工程实施前培训。培训由校长主持,全校统一进行。培训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学习端正教育思想,明确教育原则,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等。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1-2年不等)。[略]

第三阶段:验收评价阶段(2-3周)。[略]

(六)确立学校、家庭、社会相应的教育原则

1.学校的主要教育原则

(1)兴趣教育原则;(2)个性发展原则;(3)个别教育与集体教育相结合原则;(4)说服与导行结合原则。

2.家庭的主要教育原则

(1)兴趣教育原则;(2)个性发展原则;(3)说服与导行结合原则;(4)自身榜样教育原则;(5)“行必果,言必信”原则。

3.社会(社区)主要教育原则

(1)正面教育原则;(2)与学校教育相一致原则。

(七)建立科学的教育方法体系

1.一般教育法

(1)坚持唯物辩证法,即“一分为二”的方法;(2)坚持教育科学化,即以科研促后进生教育的方法。

2.具体教育法

(3)榜样教育法;(4)辩驳教育法;(5)迁移教育法;(6)情感教育法;(7)感化教育法;(8)说服教育法;(9)环境教育法;(10)锻炼教育法;(11)行为强化法;(12)整体教育法。

3.特殊教育法(亦称“特殊教育技术”)

(13)登门槛技术,即对后进生实行“步步为营”教育;(14)角色置换技术,即通过让后进生扮演一种正确的或错误的角色,引导其正确认识自己过去的错误角色(如让后进生当一段班干部,即属这种技术);(15)强迫接触技术,即强迫后进生同自己的“落后面”接触,以正视并改掉自己的缺点、错误(对经常逃避扫除的后进生,教师强迫他参加并与他一起扫除,即属这种技术);(16)心理互换技术,即创造条件让后进生体验对方的心理感受,以达到认识自己错误的目的的技术;(17)反馈补救技术,即从后进生实际出发,帮助其制定、实践具体的进步计划,帮助其通过自己的实践反馈信息及时进行调整补救的技术;(18)教育承包技术,即承包教育后进生教育的技术;(19)发展特长技术;(20)舆论影响干预技术,即利用正确的社会舆论、班集体舆论的压力教育后进生的技术;(21)权威影响技术;(22)心理互换技术……

(八)建立正确的工程运行机制

1.目标机制;

2.整体实施机制;

3.反馈调控机制;

4.奖罚激励机制。

上述仅是此工程的基本思路,付之实施尚待做出更具体的设计。……

小学生研究报告篇5

京口实小崔恒娟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这两门德育课程是建立在儿童生活基础上的综合课程。它根据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从学生品德形成、社会认识的需要出发,以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为主线,将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品德教育、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历史和地理教育、国情教育以及环境教育等融为一体,为学生成长为富有爱心、社会责任感和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现代公民奠定基础。在近几年的探索中,教师对这两门综合课程逐渐有了理解,思路也逐渐清晰起来,课程逐渐走向开放,很多学生获得了积极体验与社会生活经验。然而,就当前的课堂教学来看,还有许多领域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索,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解决。

二、课题的界定及理论支撑

陶行知先生说:“创造始于问题。”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可以说是创造性的基础。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充满好奇和疑问,进入“问题情境”,为自主探究、自我建构打下基础、为学生创造性的学习打开一扇窗,铺设一条道,让学生的个性得以自由飞翔。

近几年,各学校虽然在德育领域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但很少有深层次的、对诸多问题的统整思考,学校德育高耗低效的弊端日益突出。当学生走进社会这个大背景时,来自家庭环境的冲击以及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使得他们无所适从。因此,本课题以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的诸多影响因素为理论框架,通过分析小学德育课程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特点,调查梳理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学习方式出现的问题,并联系起来加以系统分析与研究,提出协同解决的策略,对解决小学德育课程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学习方式的问题将会有突破性的进展。

本课题将以《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为载体,通过抽样调查,分析目前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的现状,梳理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策略,为课程改革中小学品德新课程的实施提供实践和理论的支持。

学习材料:

1、朱小蔓主编《道德教育论丛》,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XX年第1版

2、徐英著《新世纪教育启示录》,天津教育出版社,XX年1月第1版

3、鲁洁《在学习中找到通向生活的道路》,《中国教育报》,XX年9月10日第3版

4、有宝华:《综合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XX

……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本课题将通过调查,分析了解目前小学品德课程的实施现状,梳理出小学品德课程课堂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了解现状、梳理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切实可行的策略。

(二)研究内容

1、小学品德课程课堂教学现状调查

2、小学品德课程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目标实施、教材处理、学生学习方式)

3、根据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策略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设计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为主要研究方式,教研部门、实验学校协同研究,共同分析对策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形成理性思考,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小学品德课程课堂教学的实施提供实践经验资料和观点支持。

五、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

1、小学品德课程课堂教学现状调查

品德课程已经实施了有8年时间,在这段时间内,课堂上呈现的教学方式并没有多大的变化,没有体现出改课程的特点,为课程目标服务。在教师、学生中笔者就这门功课的学习方式进行了问卷访谈和调查。其中问卷调查涉及实验小学、中心校、普通完小,具体访谈对象有高中低各年段的学生、担任该学科的教师、骨干领导等。基本涵盖了本课程涉及的所有对象。在调查中发现,有一部分教师不知如何指导孩子学习,课堂上的教学方式基本采用的是讲解式教学,相应的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是接受式学习,学习的过程仍然是习诵、模仿和完成习题。具体表现为课堂上对教材所呈现的内容进行讲解、辨析、填空。

2、小学品德课堂学生学习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从访谈中可与看到的信息是:只要课堂上开展活动,课堂的秩序就是混乱的,教师无法控制,教学效果肯定也得不到保证。这也是教师不愿意采用活动方式来组织教学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另外通过学生和教师对学习方式的选择,同样可以看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本课程的应采用学习方式都不是很清楚。

应该说,品德课程的两个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从事该课程的教师对此都是有所认识的。但问题是不知道在活动中用什么样的方式来组织学生学习,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实现哪些课程目标,所以我们说很多教师对该课程活动性的认识又是浅表性的,所以也就造成了当课堂上学生“动”起来的时候,往往会失控。

3、根据课堂中学生学习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策略

学生在品德课堂中究竟需要怎样的学习方式?

a、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这样的学习是指学生在认知、动机、行为三方面都是学习积极的参与者。这里的“自主”至少有两层意思:对于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充分认同和肯定;对于教师角色的认定更倾向于引导者、指导者、组织者等。

b、其次应该是以体验为主的体验学习。体验学习至少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学习的过程的体验,二是指学习的结果的体验。体验式一个动态的概念。在课堂上,教师首先创设和学习有关的情境,这个情境可以是模拟的,也可以是真实的。然后围绕这个情境进行教学。整个过程都要求学生亲验、亲历、亲为。

c、应广泛采用探究性学习。探究其实就是探索和研究,。得出结论后并不是探究性学习的结束,而是要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表达自己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得学生彼此得到启发。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便可以采用同样的思考方式。

d、品德课堂还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在教学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和评价。教师要更多的关注每个学习成员的参与度、亲和度、整合度。

需要说明的是,其实各种学习方式都是互为表里的,没有一堂品德课是可以单一采用某种学习方式完成的。

六、课题研究成果

课题组于XX年开始承担该课题的研究,研究的对象为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从而改变学生传统学习模式,培养学生打破时间和时空的界限,多方面获取信息渠道,养成习惯,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又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学生们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两年多来,在各级专家的亲切关怀和精心指导下,课题组教师积极探讨,扎实工作,实验立足于品德课堂,探求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等学习的有效策略。课堂上力求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在师生关系上要注重民主性、平等性。在师生情感上力求和谐性、互通性。把自主、合作、探究等做法,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实现全体学生有效、高效率的学习。开展课题研究以来,主要取得了如下一些成果。

1、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得到优化。

通过课题研究,学生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掌握了一些学习方式:

a.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在合作探究时,如何优化小组合作学习?这是当前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我们认为:小组组合要灵活,组内分工要明确,时机时间要适当,教师引导要巧妙,效果评价要全面。小组合作学习是否成为一大亮点,关键是小组学习的时机安排是否适宜,对小组学习的效果会产生直接的影响。虽然小组学习是一种比较自由的学习方式,但在有限的课堂上我们不能随意进行小组学习,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目的不明确,合作只能是流于形式,毫无效果可言。在小组讨论之前,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将要讨论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不宜多,要有讨论的价值。讨论题过于简单,激不起学生讨论的兴趣和热情;过于难,大多数学生参与不了。当学生提出的问题似是而非时,问题具有挑战性时,课堂教学一般由个人独立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和班集体学习三种基本形式组成。在大多数学生产生交流、表达、求答的欲望时,小组学习的出现才会激发个体学习潜能,使学生在互补促进中共同提高。另外,对知识的查缺补漏,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效果也是很好的。

小组学习应建立在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在教学中我们应给予大部分学生足够的思考、合作的时间、重视生生互动,在此基础上再引导交流。“跑场式”的小组学习要不得。既要做到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活动,又要限制学生为某些问题无休止的争吵。所以,教师在每次小组学习之前要明确时限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督促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学习。只有保证了合作的时间和空间,才能保证合作的质量。

b、“体验式”学习方式

新课程理念下的新课堂大力倡导有意义的学习方式,体验式学习是一种深受学生欢迎的学习方式,它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

我们在实践中反复尝试,觉得以下几种效果颇佳。

1)对比体验

体验式学习是内在的,是个人在形体、情绪、知识上参与的所得。对比体验是让学生通过操作对比增强对知识的感性认识。

2)操作体验

操作是最直接的体验方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加入到活动过程中来,从而产生深刻的体验。

3)游戏体验

创设对学生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游戏场景、形式,以吸引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学习,从学生无意学习的心理过程入手,在游戏中溶入要求,使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游戏体验中完成学习任务。

总之,通过开展课题研究,学生学习兴趣浓,教学效果好。学生学习方式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得到优化,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习积极性大为提高,学习兴趣越来越浓。

2、教师教育教学理念大更新,研究成果较突出。

品德课课是由国家设置,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学生年龄特点、爱好、兴趣,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它强调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学生是品德课的主体,品德课是主体性的活动。但是,在品德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课堂中交流学习的环节也是必不可少的。课堂教学需要解决“实践过程”以外的问题。包括:实践活动中所遇到策略性问题的解决、对活动成果进行总结整理、交流展示、升华情感体验等。

在品德课课中,教师的地位发生了改变,需要教师有更高的预设、驾驭课堂的能力,组织、引导、参与课堂。

a、创设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品德课课程要求一切从学生出发,所以主题的确定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主题只有符合学生的愿望与兴趣,学生才会有不断探究、参与的内在动力。

小学生求知欲旺盛,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探究欲。在课前的调查实践中,有可能产生大量的问题。教师应该指导学生的问题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方面归类。教师应充分启发引导学生根据教材,联系生活,确定研究的方向,制定合理的方案,进行调查。

而就一个具体的小组活动而言,又往往是由收集信息、资料查询、调查采访、资料汇总整理、制作作品、成果汇报等一系列过程来完成的。教师在小组巡视中要关注计划的制定,分工的明细,责任的落实。

b、关注学生的困惑,启发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难题

品德课程是动态的,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使得课堂中的一切处于一种生成的状态。学生通过研究实践取得了一定的研究和实践活动成果,但是伴随着研究过程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时教师的指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注细节,关注学生,结合具体任务教给学生进行品德课的具体方法,这样学生在进行品德课具体操作时才能“有的放矢”。

c、成果分享,,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反思中进步

品德课上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总结交流。这是品德课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品德课进行评价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学生内心对活动的感受的一种真实反映,是一种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学生的展示方法要遵循一定的规律:

d、及时评价,教师应重视学生情感体验

品德课程的活动具有综合性,需要一定的时间去实践思考,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不免产生惰性。此时教师及时的评价能激励学生,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乐此不疲地做下去,直接影响着活动的进程。

七、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在近几年的探索中,教师对这门课程逐渐有了理解,思路也逐渐清晰起来,课程逐渐走向开放,很多学生获得了积极体验与社会生活经验。然而,就当前的课堂教学来看,还有许多领域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索,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解决。

1、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

a.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就要想念学生,信任学生,把课堂交给学生,把方法传给学生,把感悟留给学生,一句话,把发展的主动权毫无保留地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坚持学生能做的事,老师坚决不做。学生自己能学会的知识,老师坚决不讲。将学习的责任从老师移向学生。

b.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就要正确理解教师在学生学习中所起的作用。教师要用父母对待孩子学走路、学说话时的耐心,对孩子的欣赏,来对待今天在课堂中进行学科学习的学生。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保持儿童的好奇心,小心呵护儿童的自尊心,使儿童牌积极的情绪状态-----想学。教会儿童学习的方法,让在学习中学会学习的方法,使之会学。教师要放心的让学生自己去面对教材,去评价他自学的知识、能力和态度。只有当他不会且需要帮助时,你才去教他。这才是帮助学生自己学习。这可能也就使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所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排不发”的道理吧。

c.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就要改变以为自己讲得越多,学生就得到的越多,学生就学得越好的想法。教师上课滔滔不绝的讲,充其量不过是将你自己的理解、体验,或教参上的别人的理解告诉学生,让学生记住。这只能让学生觉得学习是成人教授东西的被动过程,而不是让人自力更生的事情。

2.教师应提高专业水平

新的教学流程对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挑战,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提出的问题就不再局限教材,要能更好的指导学生学习,教师就得博览群书,辅导学生才能得心应手。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要求教师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驾御能力。否则课堂就会失控,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课堂教学处于“散乱的活跃”之中。评价工具的创设、教材的整合则更要求教师有较强的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较强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

3.单元内容应时而变

教学以单元推进,单元的内容应视学生的身心特点而定,小学低年级孩子小,单元内容可适当少些。要时刻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适时改变教学内容,方式,适应学生的新的学习状态。真正为学生的需求而教,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研究报告篇6

我国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学生的学习评价的做法已远远落后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教育改革在全球范围内表现出一种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势态,在这场全球性的教育改革中,一些发达国家对学生的学习评价的做法已普遍采用综合评价。美、英、日等发达国家已普遍采用过程性评价,我国的课改实验区近两年才开始对课题进行探索,使学习评价成为课改重要环节。本课题的研究不仅仅是对评价体系进行变革,更重要的是对评价理念,评价方法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进行探究。本课题要改变评价方法中存在的内容单一,评价工具和方法单调的现状,拟采用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相结合,绝对性评价和相对性评价相结合,由单一内容向多元内容评价转变的评价方法。

二、总体设计

(一)政策依据。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评价应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贯彻《标准》的基本理念,着眼于评价的教育、激励与改善的功能”。音乐学习评价要考察学生是否参与到音乐实践中,对音乐与相关文化的理解以及审美情趣的形成等,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

(二)研究评价应遵循的原则。当前音乐学科已成为推进“素质教育”中的主要课程,评价工作亦应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进行评价,在研究评价工作中应遵循以下五条原则:着眼整体、重视发展、强调实践、注重能力、承认差异。

(三)研究目标、内容

1、研究内容。评价内容要全面化,多元化,包括一般发展性目标和学科学习目标。评价涵盖学科素养各方面内容,既要关注学生终身发展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又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学习方法与技能、学习行为习惯和思维创新等方面的变化和进步。

2、研究评价技术与方法,创立多种教学评价模式。教育评价模式是对评价范围与方法的大体构思,包括评价的范围、基本程序、主要内容与一般方法。他既要依据评价理论,又要适应评价实践的需要,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产物。评价主要从以下四种模式进行研究:实践活动模式、自我评估模式、相互评定模式、综合测量模式。

3、健全评价的监控措施。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思想影响,音乐学科处于“副科”的地位。当前,音乐学科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对其教学质量管理必须要规范化、制度化、才能使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学评价要发挥教师本身的主观能动作用,从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的高度出发,自觉把关,学校行政加强管理,才能真正做好监控工作。

4、研究步骤

⑴准备阶段(2003、6—2003、12):①提出课题;②制订课题研究方案;③召开课题实验工作会议,明确任务,提出要求,落实责任。

⑵实施阶段(2004、1—2005、1):①课题实验全面普开;②写出实验报告;③对实验进行反复验证。

⑶总结阶段(2005、2—2005、5):①完成课题实验总结,并在全校推广;②提出关于加强学校音乐教学工作的意见和措施。

三、操作策略

(一)加强理论学习,指导改革实践。老师们的思想转变是科研试验的关键,也是最艰巨的一项工作,要改变人的传统思想,就象要改变他们的生活习惯一样,需要他认同、内化才能转变为自觉行为,我们采取自学和集体讨论相结合的办法,学习教改趋势、科研方法、新课程理念、课程改革、国外先进的评价方法等,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融入到实践工作中,随着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调整学习内容,力求给老师最及时、最有效的信息。同时,组织老师参加省市各级培训,观摩活动,老师开阔了眼界,吸取新信息。试验老师之间互帮互学、协调合作,形成良好的研讨氛围。制定研究计划,如:分单周、双周、每两周一次的大组学习和小组讨论,注意及时总结,在回顾工作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不断完善。

(二)反思现有评价状况,建构发展性评价体系。回顾并反思学校评价工作的实际情况,挖掘与新的评价理念相一致的经验和做法,明确与新评价理念相饽的地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如: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对学生的音乐评价都是以期末考试来决定评定成绩,这样的评价就不够全面,也忽略了音乐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的特点,但是,也不能对其全盘否定,而是应采用多种评价互相结合的方式,达到综合互补的效果。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对学生学习评价的改革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1、日常过程性评价的改革。评价是教与学并行的同等过程,它贯穿于教育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为孩子创设宽松的氛围,使学生感到学习是轻松愉快的,对学习充满兴趣与信心,让每一个孩子在原有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1)建立学生档案,进行诊断性评价。学期或学年开始时进行诊断性评价,主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性格特征、学习风格、能力倾向及对本学科的态度;学生前一阶段学习中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对学校学习生活的态度、身体状况及家庭教育情况等,以此来确定学生的学习准备情况,为教学活动提供依据;识别学生发展的差异,适当安置学生;诊断个别学生在发展上的特殊障碍,以作为采取补救措施的依据。我们一般在学期前进行一次摸底测验,进行音乐基本素质测验,参考以前的相关成绩记录,并访谈、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等,以此为依据,来制定学期的教学计划,不断地调整教学方法,区别对待学生的差异,采取补救的措施。

(2)加强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学习过程。(1)采用激励法评价。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他们的性格、习惯、喜好千差万别。课堂上,有的特别爱表现自己却有点惟我独尊,不善于与人合作;有的能安静地听别人说却怕事不敢发言;有的十分好动,既不爱听讲也不爱动脑筋┉┉,对于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这些不同情感态度,行为习惯,我们采用了目标激励的方法。引导学生根据个人不同的实际情况制订音乐学习的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孩子们认真填写,然后在目标下方画一张“具体行动评价表”,内容有认真、投入学习分钟;主动展示艺术才能;是否善于与他人合作;学习效果等,每堂课后自评,优秀的项目画上一朵红花,两周累计一次,当某个项目优秀居多,达到预定目标时,教师奖励其一颗星,把星星放入自己的成长记录袋。一个个目标的达成,就是对学生的一次次肯定的评价,成功的体验时刻激励他们朝目标不断努力。此外,评价要根据学生不同特点及最近发展区,分层推进地作出针对性、艺术性的评价,这样才能激励学生从多方面来把握自己的现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发展。(2)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谁来评价学生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也就是说到底由谁来评价学生,谁来判断他到底是个好学生还是个相对来说还有待进步的学生。这是我们的评价过程中的主体问题。我们在实践中实行多元的评价主体,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来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作出某种评判。

学生自评主要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我反思,给自己下结论,初步学会正确看待自己。不管在学习过程中还是在阶段测评中,我们总是提供给学生自评的机会。如学生唱完一首歌,让学生自己评价完成得怎么样,演唱是否投入?然后在“自我满意表”中,用不同表情的脸的图案来表示。总之,教师应引导学生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使他们能在自我评价中,看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坚定学习的信心,学会自我肯定。互相评价主要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从多角度进行互评,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和竞争意识,促进学生共同进步和发展。如低年级我们设计了“多彩的果树”评价表,根据评价的内容学生进行互相观察,共同评价,然后把相应果子帖到树上,用这个办法引导学生用最直观的方法去评价其他同学,在评价别人的同时也和自己比较,学习别人的长处,使评价双方都受益。教师家长评价主要是教师、家长从各个不同侧面、全面了解学生,对学生进行评价。教师和家长评价要具有激励性、鼓舞性、引导性,才能是教师、家长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通过这样多元的评价主题进行评价,一可以改变作为评价对象的学生的弱势地位,二可以从各个评价主题的评价中反映出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与人生,更能体现评价的全面性、客观性及教育性。

(3)艺术成长记录袋。成长记录袋是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质性的评价方法,它记录了学生一系列的成长故事,是评价学生进步过程、努力程度、反省能力及其最终发展水平的理想方式。而艺术学科的学习情况,既能充分地展现学生的全面素质的发展,又能体现学生的个人特长,因此,我们特别地设置了“艺术成长记录袋”,使每位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途径,凸现个性,展示自我,从而真正实现自主发展、主动发展、可持续发展。

档案袋的设计尽量做到;简约、主干、体现特色,内容包括a.个人档案:有学生个人、家庭、学校等方面的内容。如:“嘿!这就是我”,可以贴照片也可以让学生画自画像;我爱我家,可以贴全家福,并介绍家庭成员的爱好特长;我爱学校,可以画校园的一景。每个栏目都配上详细的文字介绍。b.成长的足迹:包括最得意的音乐小创作(节奏、旋律、歌曲等),也可以包括在小组合作中完成的作品;参加艺术类各种竞赛的奖状,及照片、音像带等;学习成绩单,被奖励的星等。c.心灵的独白:主要是让学生以成长日记的形式对自己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进行反思性剖析,日记可以用文字、绘画、自编歌曲等形式表示。其次,设立优点单,把老师、同学、或其他人对你的鼓励语,自己的优点写在上面;有“我对自己说”、“同学对我说”、“爸妈对我说”、“老师对我说”等栏目,学生经常看看,不断的增强自己的自信心与上进心

2、在实践活动进行表现性的评价。表现性评价:在我国新一轮的课程评价改革中,表现性评价以其发展性特征而备受关注。所谓表现性评价是指通过观察学生在完成实际任务时的表现来评价学生已经取得的发展成就,通过对学生表现的观察分析,评价学生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与人合作能力以及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科学的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我们认为音乐学科本身的特点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点,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审美情趣、创造能力等都可以在实践活动中得以最完整的体现。所以在实践活动中,对学生进行表现性评价,能较全面的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课内实践活动如:音乐课让学生创编小品、音乐剧并表演;或组织一欢会;学生不仅要拥有相应的知识和技能的储备,而且要拥有较强的表现欲望、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勇敢的冒险精神等心理素质。通过测查,评出学生在心理素质方面的发展状况,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得到较好的表现,特别是学生知识面的宽窄程度、口头表达能力的高低、与人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的高低,其他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水平都较好的反映出来。

课外实践活动如:学校每年举行“小百灵歌手赛”,比赛的目的不在于选拔、甄别,而是面向全体学生,每个班级先开一个演唱会,人人参与,特别是那些音乐素质较差的同学,要肯定他们上台的勇气,教师引导,学生参评,先评出每个人的优点,再提出改进的建议,最后让学生自己推出代表参加学校的比赛,校级的比赛普及广,尽量让更多的孩子能够参与。此外,学校每年六一节举行“百花园艺术节”,全校人人参与,有的参加大型集体舞的表演,有的在大操场上现场作画;元旦举行“迎新年”文艺汇演;学校器乐比赛等,这些活动充分的展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全面的评价学生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3、期末考核与评价的改革。美国心理学家爱里克森强调:小学生的勤奋来自于从学习中获得的成功。我们认为期末的评价与考试要帮助学生体验成功。为此,我们改变了以往单一的考试方式,设计了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增设了口试、听力测试、成果展示、实践操作等形式,评价手段较灵活,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有达到一定标准的给予免试;学生觉得自己在考试中那一项表现不是最高水平,可以允许第二次考试,如音乐考试,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拿手的一种形式进行表演,有的同学要求再给他一次机会重考,学生在第二次考试中整体水平明显高于第一次,学生体验到成功,内在的动力,促使他不断的追求进步。学生的最终成绩由期末考查、平时表现、参加时间活动情况而定,实行“模糊评价”,采用等级加评语的评价方式。

四、研究成果

(一)提高了学生的素养。我们欣喜地看到我们的学生因为有了新的评价体系,更好的改变了学习状况,进一步获得了全面的发展。试验班级经过试验,最另人欣慰的是学生的进步,他们在老师的精心培育下茁壮成长,实验班的学生们普遍喜欢上体音美的课程,他们个个自信开朗,积极参加各种活动,综合素质高。如:四年级试验班的同学,音乐老师让他们创编音乐剧、小品,在他们自己组织的表演会上,同学们全体参与,积极踊跃,创编并表演了《海的女儿》、《灰姑娘》等富有创意的童话音乐剧、成语故事、寓言、生活小品,他们把平时课堂上学习的歌曲或经典的歌曲经过歌词、旋律的加工创编,应用于剧中,进行了惟妙惟肖的表演,更可贵的是他们在排练过程中体会到的互相合作及集体创作所带来的快乐。由于实施了新的评价措施,衡量评价学生尺子多了,每个学生身上的优点都被挖掘出来,他们学习起来都充满自信,特别是那些受先天因素及后天环境影响的素质较差的学生,他们更是在教师与同学的激励下取得很大的进步。

(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随着学生学习评价改革的深入,教师们也在不断的调整着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衡量的尺子多了,施教的方法也就多样了,在不断的探索中提高教学质量。

(三)改革促进教师的成长。教师的课程意识和开发课程的能力不断增强。课题组形成积极探索、团结协作、敢于创新的氛围,试验组的老师经常参加省市各级课程培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交流心得体会,不断地总结,教师们创作出一系列得奖课例及论文成果,使实验得以顺利进行。

五、工作体会及今后设想

小学生研究报告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回归生活;探究

1.课题缘由

陶行知说:“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有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我们要努力把数学教材内容和现实生活实际相结合来设计数学教学内容,通过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感受到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于现实生活是有用的,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1.1研究背景

1.1.1教材方面来看:目前,使用的小学数学教材部分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脱离,缺乏对学生“生活世界”的关注,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缺乏良好的数感。

1.1.2教师发展方面看:(1)当前农村教师教育教学理论水平普遍不高,缺少前瞻性和可持续性,理论水平不高,教师的新课程理念学习较少,教育教学思想和观念急需转变。

(2)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普遍单一、陈旧,课堂教学缺乏对学生“生活世界”的关注,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继承传统性的东西太多,教学方法没有创新,不了解当代孩子对新事物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

1.1.3学生方面来看:由于农村学校的发展还不完全适应教师和学生的发展要求,因此,相对就会制约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学生学习没有兴趣,学习数学就会感到枯燥乏味、晦涩难懂。由于在教学中,缺少新颖的教学方法、缺少直观的演示和学生亲身的体验,学生学习就会感觉困难和吃力。

1.2研究目的与价值

鉴于此,我们课题组希望于通过进行“数学教学回归生活化研究”,建立学生“知识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桥梁,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目的在于通过研究完善教材中与生活脱节的知识点,解决孩子们学习数学枯燥、乏味的状态。

1.2.1研究的假设:通过分析教材,采用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手段,大量的引入生活原型,使教师的预设和学生的生活生成紧密结合,达到比较和谐的课堂教学效果,从而促使学生愉快的学习数学,积极建构知识网络。师生共同建构起数学源自生活(采撷现象)――课堂(建构)――回到生活(运用)。

1.2.2研究的意义。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教师科研水平,促进课堂数学教学回归生活的文化氛围。

2.问题归因

农村教师“原生态”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状况不容乐观: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脱离,缺乏对学生“生活世界”的关注,难以体现学生现实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教学也忽视了“数学来源于生活”,不注重从现实出发,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选择教学内容,再加上农村的生活环境和城镇的生活环境差距较大,从而造成了“知识”与“生活”脱节,“学习”与“服务”脱节,学生对课本上的知识毫无兴趣,学起来枯燥无味,综上所述,我们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2.1通过研究解决了教材中的部分教学内容与生活脱节的问题。

2.2通过研究解决了学生学习数学由枯燥到有兴趣、由被动到主动构建知识的问题。

在现实教学中,不结合实际生活情景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单纯从知识技能出发,例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一课中,就知识讲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1元=10角,1角=10分等知识,反复强化训练,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被动参与,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不利于学生的长效发展。

3.对策建议

3.1研究方法:

3.1.1实物展示法:在实际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得到生活素材,教师应大量展示实物给学生。

3.1.2自然实验法:应在实际教学情境中进行。

3.1.3行动研究法:在研究过程中根据需要,调整方案,组织实施;

3.1.4对比法:通过实验前和实验后的比较,总结出实验的成果;

3.1.5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的能力发展水平;

3.1.5文献资料法:在研究过程中,参阅国内外相关资料和实际研究相结合,形成文献资料。

3.2对策

把生活中数学原型引进课堂,让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并通过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根据教学内容,我们还设计了数学活动课,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掌握数学知识;编制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增长数学知识;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进入社会的大家庭,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并通过直接经验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我们依据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大众数学教育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生活教育理论,以研究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如何收集丰富多彩的生活原型和指导学生如何采集生活原型为基础,建立形象具体的数学模型并运用数学原理和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严谨的学习风格,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解决了问题。

(1)、立足学生生活现实,带领学生从生活中发掘数学学习资源。

(2)、立足学生学习兴趣的发展,创设愉悦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经历生活数学学习历程。

(3)、立足课堂数学回归生活,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应用和发展数学的能力

(4)、立足学生生活实际,实现数学学习评价的回归生活。

4.总结与反思

课题需要继续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4.1当时,我们的课题是在传统教材与新课程标准教材交接的背景下进行研究的,现今的新课程标准教材已经是生活化的教材,如何在这种环境下,更加有效的开展数学回归生活的教学?这是我们继续要研究的问题。

4.2课题的研究中如何更高效的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学生的综合素质?还需要进一步得到改善和提升。

参考文献:

[1]邓公全.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三例[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2]靳文菊.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浅探[J];中小学电教(下);2011年01期

[3]刁志华.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几点做法[J];新课程(小学);2012年07期

[4]李爱云.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策略[J];学周刊;2011年09期

[5]黄雪野.小学教学中的数学问题生活化[J];成功(教育);2011年10期

小学生研究报告篇8

一、调查目的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播种行为就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就收获命运。”这一育人哲理道出了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性。俗话说:“积一千,累一万,不如养个好习惯。”为进一步落实教育部新修订的《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把素质教育落实到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细节之中,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和健康人格的发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道德水平。这学期我校一直都致力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并制定了方案,每周一个好习惯培养。通过教育实践活动,孩子们养成了一定的良好习惯。我们发现学生在做好操,升好旗,写好字方面仍需下功夫。为什么学生在这几方面的习惯养成不理想呢?带着这一问题,我先后对学生、家长进行了调查。希望通过这次调查,进一步了解影响学生习惯的主要因素,制定目标。以便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更加有效地发挥育人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实现我们的育人目标。

二、调查对象及方法

(一)调查对象

此次调查对象分两类:学生

(二)调查方法:访谈调查

访谈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在家、在校的写字、做操、升旗的行为表现。

三、调查结果

我们对学生的调查所得资料进行统计处理,情况如下:

1、每天在家写字的姿势如何:

正确不正确不确定

56%36%8%

2、在家是否有人提醒、督促纠正错误写字姿势:

有无偶尔

86%8%5%

3、你的书写习惯如何(如书写姿势、格式、卷面、专注程度等):

好一般不好

91.8%6%2.2%

4、学校举行的每周一升旗仪式:

认真参加且心情激动参加,无任何感觉不想参加

79%19%2%

5、升旗时是否佩戴红领巾:

总是佩戴有时不佩戴总是不佩戴

98%2%0%

6、做眼保操时:

认真做有时认真做不想做

75%20%5%

四、问题分析与思考

(一)学生升旗、做操、写字习惯的现状分析与思考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在行为习惯方面存在着三个层面的现象,有着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占80.8%,习惯一般占16%,习惯不良的占3.2%,从总体看,我班学生在习惯养成方面有着良好的收效,在升旗,做操,写字三方面都还做得不错。部分学生在写字姿势方面还比较弱,为学生健康发展,这些都是急待解决的问题。“以人为本”的理念告诉我们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在调查中不难发现,教师在很多时候都自认为自己的教育是最重要、最合理的,而忽视了与孩子进行心灵的沟通,忽视了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对良好习惯形成的重要作用。

(二)制定标准

升好旗:1、穿好校服,正确佩戴红领巾,按时参加升旗仪式。

2、集合铃声响后,各班在走廊上站好队,安静、整齐有序地进入操场。

3、站立时,挺胸收腹,双手五指并拢,下垂紧贴裤缝边。

4、升旗时保持安静,不讲话,不逗打。非少先队员行注目礼,少先队员行队礼。

5、唱国歌时,声音洪亮、节奏感强。

6、国旗下讲话时,保持安静,认真倾听,讲话完毕要鼓掌致谢。

7、升旗完毕,按指定线路退场,不拥挤、不喧哗。

写好字:1、三年级及以上同学用钢笔写字。

2、写字时保持安静,注意力集中,既要有一定速度,又要做到一笔一画,不潦草。

3、写字时姿势端正,两脚与肩同宽,平放地面。做到“三个一”(眼离本一尺,胸离桌一拳,手离笔尖一寸),要求身体与桌面垂直。

4、写字完毕,认真整理书本,避免书本出现卷角现象。

做好操:

眼保健操:1、音乐响起,学生立即放下手中的事情,认真做眼保健操。

2、做眼保健操时,闭眼,精神要集中,穴位要准确,用力要适宜,符合节拍。

广播体操:1、广播准备音乐响起,各班体育委员迅速组织学生在走廊整队,安静、整齐有序地到达指定场地。

2、排队集合要求做到快而不乱,并迅速呈体操队形散开,纵横成一条线。

3、广播操音乐响起,精神饱满地认真做操。动作正确到位、优美,与音乐协调一致,真正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4、广播操做完后按指定线路有序退场。

五、采取对策

(一)制定规章制度,培养良好做操习惯

为培养班级学生良好的做操习惯,加强对学生正确做操的训练。班主任与体育老师联系,共同训练、指导学生做操的动作准确性,同时在思想上让学生意识到做操关系到一个人的精神面貌,一个班级的风貌,让集体荣誉感促使孩子们做好操。

(二)重视细节管理,规范学生写字习惯

针对小学生视力急剧下降的趋势,我们要注重训练学生养成正确的读书和写字姿势。无论是什么学科的课堂,只要孩子们读书、写字,任课老师有义务、有责任及时提醒孩子们纠正错误读写姿势和读写习惯。读书时,做到手到、眼到、口到、心到;写字时,做到腰背挺直,胸离课桌一拳远,眼离书本一尺远,手离笔尖一寸长,两脚与肩同宽,平放地面……与此同时,我还多次在班级内举行了硬笔书法比赛、读写姿势比赛等,如今,学生在课堂上读写、坐站听说的正确姿势逐步养成,增强了自控能力。

(三)提高思想认识,互相监督升好旗

让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升旗仪式的重要性,知道升好旗一种爱国的表现。为使队员明确升旗的行为准则,我规定了学生从服装和红领巾佩戴,到升旗时高唱国歌的神态,再到行少先队队礼时的姿势、手势等的要求。并且由班级值日生每周一检查升旗服装和红领巾的佩戴情况,由两个体育委员监督整个升旗仪式过程中同学们的表现。每周五班队会时,由学生评选出升好旗标兵。

(四)家校携手,形成合力

在学校的工作实践中,我们班主任必须积极地和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创造良好的家校合作关系,才能培养出学生良好的习惯。我与家长联系,请他们在家里督促孩子写好字,及时纠正孩子们不良读写姿势。同时请家长配合在每周一升旗的时候提醒孩子服装和佩戴红领巾。家校携手共同促进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

良好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效的,教育方式也不是固定不变的,需要我们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在今后的工作中,让学生走走出教室,担负起班级的荣辱;走出校门一步,担负起学校的荣辱,走上社会,担负起社会的荣辱,真正让好习惯伴随学生健康发展!

(一)升好旗

红领巾,胸前系。齐肃立,行队礼。

穿校服,操场聚。演讲话,记心里。

奏国歌,升国旗。同学们,齐努力。

(二)做好操

广播操,炼身体。眼保操,动作准。

听口令,齐做起。用力匀,眼更明。

队列直,动作齐。好视力,终受益。

(三)写好字

方块字,是国文。身坐正,脚放平。

小学生研究报告篇9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小学二年级学生;教育戏剧;干预效果

一、创造性思维和教育戏剧的主要内涵

关于创造力的定义多种多样。总的来说它是一种产生出人意料和高品质的、与问题任务相关的新思想的能力(Sternberg,2003)。吉尔福特总结出创造力的六个特性: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再定义性、敏感性和洞察性。创造力的思维特点为创造性思维,它是创造力的核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的特点,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性思维的辩证统一。

台湾张晓华(2004)给出以下定义,“教育戏剧(Dramaineducation)是将戏剧与剧场的技巧应用于学校课堂的一种教学方法”。我国研究者马利文等人在初中生中开展教育戏剧的实践研究中提到,教育戏剧教学分为两个基本部分,即热身游戏和创造戏剧。两个部分各有各的作用,游戏能够让参与者放松身心积极投入到活动中来,创造戏剧则是表现自我的机会,通过戏剧的创造和表演重新认识自我和他人。两者在程度上是递进的关系。

二、研究设计简介

研究目的:

验证教育戏剧是否有利于提高小学二年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探讨教育戏剧是如何提高小学二年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试图探究出一种可供参考的运用教育戏剧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模式。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通过整群随机抽样,从北京市某小学二年级中选取八个自然班中的26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接受创造性思维前测。根据测试结果,从中选择两个创造性思维水平相当的班级进行研究,实验班8班和控制班1班的主要任课教师、教学设备、学业成绩和智力水平等相当。男女比例约为1:1,平均年龄为9岁。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了我国著名心理学家郑日昌编制的《创造性思维测验》为测量工具,将每个分测验分半,一半用于前测,一半用于后测,使得该测验更加适用于小学二年级学生。该测验的分半信度为0.62,计分者信度为0.96。其效标效度为0.31。

具体来说,言语测验部分包括:1.词语联想。词语联想是让被试者根据题目中给出的两个字,如“人”和“开”进行组词,要求后面的词的最后一个字和前面的词的最后一个字相同,不能出现重复的词。根据组词的数量计算流畅性得分,数量最多者记1分,其他被试按照该比例计算流畅性得分;按照组词的类别计算变通性得分,如本次测验中整理前后测所有词语共得到7类(学习生活名词、其他名词、学习生活动词、其他动词、形容词、数量代、副连助叹拟),“学习生活”是指与学习和生活关系密切。如果一名被试的答案包括7类,那么他的变通性得分为1分,其他人的变通性得分按照该比例计算;独特性得分是先将7类中每一类的总数与所有词语的总数相比得到一个比值,再用1减去该比值得到每类的独特性指数,再与每个被试在每类所画的数量相乘得到一个小分,最终将该被试每类小分相加得到7类总分,把总分最高的人定为词语联想部分的1分,其他被试按照该比例计算独特性得分。2.故事命题。故事命题部分是给出一则短故事,让被试读完故事后拟定标题,要求拟定的标题越多越好,越和别人不同越好。其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的计分方法同词语联想。其中,通过整理前后测所有故事命题得到5类(远主题名词、远主题名词短语、远主题动词、近主题名词短语、近主题动词短语),“远”和“近”是按照与故事主题相关程度划分的。

图形测验部分是添画,是让被试根据给出的椭圆形补画出图形,让椭圆成为所画事物的一部分,要求让人一眼就能辨认出所画的东西是什么,画得越多越好越独特越好。其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的计分方法同词语联想。通过整理前后测所有答案将画作分为九类(人、动物、植物、食物、交通、家居、军事、自然、卡通)。

测验总时间是30分钟,其中词语联想部分规定在5分钟内完成,其余各题不单独计算时间。三道题的每个维度最高分为1分,测验共计9分。

其中,考虑到二年级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同时为了减少测验过程中的测验效应等因素,将施测时间控制在一堂课内。另外由于所测三性的重复,本研究未采用原测验的“亭子和路”的小设计。另外,由于“画影子”部分在类型上是有客观分类限制的,而创造性思维是不应受到限制的,所以未采用画影子部分。

三、前测结果分析

在本研究中,二年级学生前测总人数为260人,创造性思维前测的总体平均分为2.28分。其中,创造性思维的三维特性即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的平均分分别为0.57分、1.12分、0.58分。可见,小学二年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和独特性平均分接近,标准差接近,变通性平均分比流畅性和独特性平均分高,学生变通性整体水平高于流畅性和独特性,见表1;从频数统计得出,所有学生创造性思维总分的离散性程度不大,呈正态分布,其中最大值为4.76分,最小值为0.21分,平均数为2.28分。

从1班和8班的前测平均分来看。1班总平均分2.24分,流畅性0.56分,变通性1.13分,独特性0.56分。8班总平均分2.33分,流畅性0.58分,变通性1.16分,独特性0.59分。可见,1、8班的总平均分及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平均分较为接近。通过t检验得出1班和8班之间在平均分、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的差异均不显著,所以1班和8班在参与前测的所有班级中的创造性思维水平是相当的,因而本研究选取1班和8班分别作为控制组和实验组。详见表2:

表21班和8班前测情况对照表

四、干预效果分析

(1)创造性思维干预效果

统计结果显示,实验组8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后测平均得分高于前测平均分,增益值是2.58分,t检验结果表明,8班前后测得分之间的差异达到极其显著水平(p值为0.000)。另外,从个案分析角度来说,8班某同学创造性思维总分增益值最高达到4.67分,流畅性增益值最高达到1.85分,变通性增益值最高达到1.65分,独特性增益值最高达到1.89分。这些说明经过8周教育戏剧对小学二年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干预以后,实验组8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水平都有了显著提高,干预是有成效的。具体情况见表3:

表3创造性思维水平的变化

学生数前测()后测()tp

8班352.330.645.431.19-17.520.000

1班332.240.642.840.70-5.390.000

(2)流畅性干预效果

统计结果显示,实验组8班创造性思维流畅性前后测得分之间的差异均达到非常显著水平(p值为0.000)。说明教育戏剧对促进二年学生创造性思维流畅性发展方面是有显著效果的。具体情况见表4:

表4流畅性变化

学生数前测()后测()tp

8班350.580.211.760.51-16.710.000

1班330.560.200.760.24-3.820.001

(3)变通性干预效果

统计结果显示,实验组8班创造性思维变通性前后测得分之间的差异达到非常显著水平(p值为0.000)。说明教育戏剧对促进二年学生创造性思维变通性发展方面是有显著效果的。具体情况见表5:

表5变通性的变化

学生数前测()后测()tp

8班351.160.261.910.29-11.650.000

1班331.130.291.310.24-2.5930.014

(4)独特性干预效果

统计结果显示,实验组8班创造性思维独特性的前后测得分之间的差异达到了非常显著水平(p值为0.000)。说明教育戏剧对促进二年学生创造性思维独特性发展方面是有显著效果的。具体情况见表6:

表6独特性的变化

学生数前测()后测()tp

8班350.590.211.770.50-16.850.000

1班330.560.200.770.25-3.840.001

从教育戏剧对不同性别小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影响的差异来看,统计结果表明,实验班8班男生创造性思维前后测得分之间有显著差异(p值为0.000),增益值是2.59分。实验班8班女生的创造性思维前后测得分之间也有显著差异(p值为0.000),增益值是3.51分。控制班1班男生创造性思维前后测得分之间差异与8班相比不显著,增益值只有0.67分。控制班1班女生创造性思维前后测得分较8班相比也无显著差异,增益值只有0.53分。表明教育戏剧对促进小学二年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无论男生女生均有显著效果。同时,实验班女生的增益值高于男生,在同样的干预内容和干预方法下,女生却比男生有更高的增益值,说明教育戏剧对促进小学二年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方面,女生比男生更有效。具体情况见表7、表8:

表7男生创造性思维水平的变化

学生数前测()后测()tp

8班172.320.604.911.21-9.620.000

1班182.250.672.920.73-4.300.000

表8女生创造性思维水平的变化

学生数前测()后测()tp

8班182.350.655.860.99-21.090.000

1班152.220.632.750.67-3.200.006

(5)实验组和控制组后测比较

统计结果显示,实验组8班创造性思维水平以及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的后测得分与控制组1班之间的差异均达到了非常显著水平(p值为0.000)。说明教育戏剧对促进二年级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方面是有显著效果的。具体情况见表9:

表9实验班与控制班创造性思维后测的差异比较

五、讨论与结论

(一)干预效果产生的原因

首先,从教育戏剧的内容和过程上来看。教育戏剧包括暖身游戏和创造戏剧、结束三大部分,这与心理健康课程的内容和形式的要求是一致的,能够将教育戏剧的形式运用到心理健康课程中去。“暖身游戏”的形式深受小学生的喜爱,能够调动起他们加入课堂中来的积极性。第二部分的“创造戏剧”通过向学生展示小故事让学生写标题,或是给出几个关键词让学生安排角色和剧情表演戏剧,编排和表演的过程本身就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例如学生结合教师给出的具体问题情境“如何帮助画家脱离危险”,学生分小组运用头脑风暴法迅速思考出了如“让助手从旁悄悄提醒”,“给画家的鞋安上弹簧”等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这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是一种提高,同时教师从旁提示学生尽量想出独特有价值的方案,孩子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想出与众不同的方案,这体现了对创造性思维独特性的培养。第三部分“结束”可以与每次干预的课后作业结合起来。可以说本研究的干预方案充分结合了教育戏剧的内容和过程,将创造性思维的三维特性紧密结合在干预过程的点点滴滴中,因而能够得到显著的干预效果。

其次,从教育戏剧的特点来看。课堂上所进行的戏剧活动大多为角色扮演,多属于即兴创作,并非那种有剧本或者众多观众在场的正式戏剧。一方面适合小学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特点,另一方面也与创造性思维的三维特性想符合。全部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学生参与戏剧活动可以使他们得到最大的学习机会,每名学生都能在创造戏剧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另外,参加戏剧演出的学生可以被视为参与者或游戏者,而不是演员,课堂的重点不在于表演的结果而在于戏剧创造的过程体验,可以说通过小组商量角色和剧情等一系列的过程就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二)其他可能影响因素

在实验组和控制组前后测t检验时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即控制组前后测也达到了显著水平。这可能与控制组学生在创造性思维方面的自然成长因素的影响有关。另外,也可能是因为学生受到了练习效应的影响以及教师期待效应的影响造成的。

总体来说,教育戏剧对培养小学二年级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具有显著效果,在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三维特性的发展上,教育戏剧的形式也具有一定的优势。就性别而言,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采用教育戏剧的形式都能够促进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其中对促进女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优势更为明显。可见,教育戏剧有利于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六、研究的不足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对于干预是否具有持续的后续作用,干预过程中的一些客观因素的控制,为何教育戏剧的形式对于女生的效果比男生显著,为何后测标准差要比前测标准差

数值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提高在多大程度上解释其创造力的提高等方面还有很多的缺憾,也是我们今后需要继续完善的方面。

参考文献

1.张晓华.创作性戏剧教学原理与实作[m].台北:成长文教,2003.

2.Landy,R.(1994).Dramatherapy,concepts,theoriesandpractice.Springfield:Charlesthomas.

3.马利文,赵小刚.初中开设教育戏剧活动课程初探[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7.

小学生研究报告篇10

:一、开题报告的目的开题报告是研究生毕业论文工作的重要环节,是为阐述、审核、确定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及内容而举行的报告会,旨在监督和保证研究生毕业论文的质量。二、开题报告的内容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内容包括审核和确定论文选题依据和研究方案。选题依据包括:选题的学科性质、理论意义及实践意义;国内研究现状的分析。研究方案包括:研究内容、研究中所要突破的难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有何特色与创新之处以及与选题有关的参考文献等内容。三、开题报告的时间和步骤脱产研究生在第2学期末,在职研究生在第3学期末进入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阶段。可先由教研部提供选题指南,在研究生提交选题意向后,由教研部批准。为确保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时间,开题报告会应在脱产研究生的第2学期结束前、在职研究生的第3学期结束前举行。四、评审小组的组成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评审小组由本学科研究生导师和秘书组成。评审小组的组长由教授或副教授担任。五、开题报告的方式和成绩评定开题报告评审小组的成员在听取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后,对选题依据和研究方案进行审查,提出修改或补充意见。研究生根据评审小组的意见,在对研究方案进行修正、补充和改进后,按规定程序审批备案和存档,并正式进入论文写作阶段。论文开题报告成绩按合格、不合格两级评定。不合格者不得进入毕业论文写作阶段。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后,需变动论文题目和基本内容时,需本人申请,导师批准并重新填写《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表。六、开题报告材料的备案和管理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进行后,评审小组秘书填写《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表,经评审小组组长签字后交研究生部备案。《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表必须用钢笔填写,不得打印、剪贴。研究生开题报告的有关材料归入学籍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