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高一生物教学计划十篇高一生物教学计划十篇

高一生物教学计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6:04:09

高一生物教学计划篇1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中心,切实将“教学五步法”运用到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认真研究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以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为目标,以教与学方式的转变为主攻方向,以课程实施中的主要问题为突破口,探索生物课程教育教学规律,创新教研方式,促进我校高中部生物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生物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二、工作重点

1、深度推进课程改革,提升课程实施水平。

推进课程建设,提升课程领导力。基于生物课程实施的规范化,促进课程实施的创造性,结合生物教研组自身实际,灵感运用“教学五步法”,教学设置始终围绕着提升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目标,研讨出符合学校、教师和学生发展的课程方案。

2、发挥教师集体智慧,提升教学研究氛围

(1)学校教研组是进行教学研究的基层组织,也是教师发挥集体智慧,研究教材教法,学习教学理论,提高业务水平的重要活动基地,必须端正教育思想,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根据学校工作和本学科的教学实际,备课组提前制定切实可行的学期工作计划。组织教师开展集体备课、听课评课、专题研究、经验交流等教研活动,这样的教研活动必须每周一次,做到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效果、有记录。从本组的实际出发确定集体研究课题,注意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作为重要的研究内容。

(2)立足课堂,以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提升研究为重点,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引导教师进一步加深对生物课程价值取向的专业理解,研究教学中的问题,改进教学实践,逐步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多元化发展。以“研究课”引领日常教学,以“常态课”促进教师自我反思,在良好的研究氛围中逐步提升教师观课、议课的水平和能力,分享教学实践智慧,共同探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途径和方法。

高一生物教学计划篇2

[关键词]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课程教学教学方法考核方法

一、《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课程的性质

《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是物流管理、物流工程及相关专业的最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它在整个专业课程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为培养现代物流管理所需应用型人才而设置的一门专业课程。该课程具有概念多、理论性强、模型多、公式多、定量计算多、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的特点。除了课堂的讲解还需学生完成课程设计,由此决定了该课程教与学难度都较大。

二、建立与课程性质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该课程理论性强、数学推导多,实践性强,分析和设计手段新。针对上述特点,教学过程中应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1.传统黑板教学。利于学生理解数学公式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习惯;由于本门课程定量计算多,公式和模型多,板书提供了这方面的便利。学生可利用教师板书期间预习即将讲解的内容,对新知识有一个缓冲时间。也更利于学生动手随老师一起进行公式的推导和求解,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使之对所学内容印象更为深刻,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掌握。

2.多媒体教学。表现物流过程生动直观,利于学生对一些问题的视觉认识和理解,同时也可弥补板书教学速度慢、信息量小的缺点。

3.课程设计。在课程设计中,主要目的是锻炼学生应用基础知识、理论和模型的能力。在设计过程中,让学生自主选题、自行设计,进行需求分析、方案设计,教师仅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指导,在实践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想像力和主观能动性,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设计能力。在设计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和新的知识,因此也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它也能锻炼学生独立工作能力,抗挫折能力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课程设计的结果需以设计报告提交,并要求进行课程设计答辩,在此过程中可提高学生的报告书写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仿真软件实验教学。充分发挥计算机仿真软件在实验教学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仿真意识和仿真能力。仿真实验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设计任务。可通过学习软件来模拟物流系统仿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教学内容,模拟物流系统操作实践。

基于上述分析,课程组提出了结合传统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四位一体”教学模式。即在教学中采用“传统板书教学+多媒体教学+课程设计教学+物流系统仿真软件教学”的模式。将现代手段与传统手段相结合,虚拟仿真与实际设计相结合,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手段的优势。同时要注意教师在讲解知识点的同时,可以适当插入对业界动态的介绍和评述,使学生了解物流专业领域的应用前景和前沿问题。在讲解本门课程时必然结合运筹学、预测学科等技术领域,因此在布置习题和任务时要注重学科的交融性,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起到很好的衔接作用。

三、建立与课程相适应的考核方法

根据本课程的特点性质,考核方法可以采取如下标准:

总成绩=50%x考试成绩+30%x平时成绩+20%x课程设计成绩;

平时成绩=40%x作业+30%x考勤+30%x课堂表现;

课程设计成绩=25%x设计整体思路+25%x模型的运用+25%x设计报告的书写+25%x答辩情况(语言表达及回答同题的情况)。

四、结论

在“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课程教与学的过程中,我们深感重要的一点是应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一旦有了学习的兴趣,再加上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整体形成浓郁的学习环境,教学的效果就会非常显著。但兴趣又往往来自于需要,因此,通过课前强调课程的重要性,课中运用适合学科性质的教学法,同时辅以多媒体演示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应该多安排一些实地参观和设立课程设计环节,这样可以大大加强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企业需要的管理素质和规划能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物流高级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郝勇,张丽,黄建伟.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刘联辉,彭邝湘.物流系统规划及分析设计[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6.

[3]蔡临宁.物流系统规划——建模及实例分析[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4]董维忠.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5]贺东风.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6.

高一生物教学计划篇3

 

 

1交通运输专业开设《物流工程》课程必要性

 

交通运输专业培养具备运筹学、管理学、交通运输组织学等方面知识,以能在国家及省、市的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交通运输企事业单位等从事交通运输组织、指挥、决策,交通运输企业生产与经营管理的高级技术人才为培养目标。物流工程以物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与资源优化配置、物流运作的计划与控制以及经营管理的工程领域。物流工程是管理与技术的交叉学科,它与交通运输、计算机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信息技术、工业工程、机械工程、环境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等领域密切相关。物流工程主要有规划管理和运行管理两个任务。在交通运输领域,设计大量的物流基础设施规划、运作管理,属于物流工程领域。一提到物流,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货物运输。因此在交通运输专业具有开设《物流工程》课程的必要性。

 

目前,国内各高校对物流工程的理解不一,造成了理论与实践脱节,并且物流工程教学计划需要结合交通运输专业的实际情况。根据交通运输的知识能力要求,同时考虑我国现代物流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素质要求,对于物流工程课程的讲授,应该结合具体行业需求。各行各业都有对物流工程知识的需求,但是,交通专业人才侧重点不同。讲授物流工程,需要结合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交通运输企业、生产制造型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等对交通运输人才需求量较大单位的具体案例,进行授课。

 

2《物流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考虑目前实际的教学状况,交通运输专业背景,和《物流工程》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改革需要考虑建设一支了解物流工程现状和发展的师资队伍,实现与卓越计划、Flexsim软件辅助和多媒体教学三结合。

 

2.1建设校企联合的高水平工程型师资队伍

 

物流工程课程的教学,教师是关键。要通过校企联合,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教师要有计划到物流企业进行学习,物流企业可以选择不同类型,如物流装备制造企业、物流运输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仓储企业、物流中心、大型制造企业的物流部门等,在这些企业进行一个时期的学习,了解社会上物流工程的发展现状和对物流工程的具体需求。利用假期或其他时间,参与物流企业各种实际项目,积累实践经验,并了解物流工程的发展动态和前沿。也可以从各种物流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2.2课程教学与卓越计划相结合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卓越计划”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二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

 

《物流工程》课程教学,要实施案例教学与校企合作相结合。案例教学是一种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通过讨论或者研讨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可以将校企合作中企业在国际化信息化的经济环境下,中国目前发展阶段中出现的实际情况作为真实案例呈现给学生。真实案例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能够客观了解行业发展实际状况,熟悉具体操作流程,提高学生综合理解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提升个人实践能力。

 

2.3课程教学与Flexsim软件辅助相结合

 

Flexsim是美国flexsim公司开发的,基于windows、面向对象的、用于建立离散事件流程过程的仿真软件。Flexsim应用深层开发对象,这些对象代表着一定的活动和排序过程。要应用模板里的某个对象,可以用鼠标把该对象从库里拖出来放在模型视窗。每一个对象都有一个固定的坐标、速度、旋转和一个动态行为(时间)。对象可以进行创建或者删除,并且可以彼此嵌套移动,它们都有自己的功能或者继承来自其他对象的功能。这些对象的参数可以把多有制造业、物料的处理和业务流程快速、高效、轻易的描述出来。同时Flexsim的资料,结果和图像都可以利用excel表来读取和输出,可以从生产线上读取实时资料用来分析功能。Flexsim也允许用户建立自己的实体对象,从而满足用户自己的要求。

 

使用Flexsim仿真软件进行物流工程课程的教学让课程内容全面丰富。教学过程中加入Flexsim仿真实例后,教学更直观感性,参与性强。掌握了该软件的使用后,学生可根据实际物流工程系统的任务和要求,设计决策变量,设置参数进行任务分配并运行优化,提高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效改善教学效果。

 

2.4课程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有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就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适当的、先进的教学方法既可以促进教学内容的变化发展,增大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提高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在《物流工程》课程教学过程中,涉及众多的物流设施设备、电子产品、规划设计,如果采用传统教学,学生一方面对单纯的文字表述没有兴趣,另一方面也很难想象出具体的实物和规划效果。利用多媒体教学就可以以图文并茂的方式阐述各种物流机械设备的外观、参数、类型、特征,讲解规划设计原理、软件开发思路、程序具体运行、参数如何设置、达到什么效果。考虑《物流工程》课程具体章节的实际内容,选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方式优点,多种教学方式并存,就能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掌握各个知识点。

 

3小结

 

课堂教学作为培养人才的中心环节,越来越强调对教学实践活动主体的价值、行为、意义的理解与关注。在交通运输专业,开展《物流工程》教学,有其必要性。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交通运输及其相关行业,首先要建设一支校企联合的高水平工程型师资队伍,熟悉物流工程的现状和前沿,要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相结合,采用Flexsim软件辅助,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

高一生物教学计划篇4

论文摘要: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的大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此,必须重构工商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的模式。主要从理论教学、专业软件实习、课程设计3个方面设计了物料需求计划实验教学系统,并探讨了教学实验系统的新思路和改进方法。

国内外大学经济与管理专业教学的实践经验都证明,单纯依靠传统课堂传授知识的方式,不但难以使学生真正掌握基础理论,更不可能使学生具备实务操作技能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注重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中的实践环节,特别是实验环节的教学。我校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是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物料需求实践教学是生产运作管理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因此,物料需求模拟实验教学应该更好地研究如何使生产运作管理的实践教学适应现代企业生产管理要求的创新转化过程。

1工商管理专业实验环节教学的意义

现代企业发展对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的素质及专业实验室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是因为:

(1)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高等学校实行“统招统分”的招生分配制度,在这种制度下,作为就业活动主体的大学生,只是需要初步具备相关工商管理专业理论知识,就能对国有企业生产流程进行有效管理,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要求很低。这种长期以来我国管理学科高等教育一直沿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搞教学,“一支笔,一张纸”搞科研的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式,与工商管理学科面对的国际大趋势和国内大环境是不相符的。为适应信息化和国际化的要求,培养出具有综合能力强和富有创新欲望的人才,仅靠传统教育模式是远远不能解决问题的,应该通过专业实验室建设,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平台,专业化软件为工具,为经济管理专业教育融入新技术,新知识和新思维,解决工商管理学科发展面临的新问题。

(2)实践证明,工商管理专业实验室不仅仅是普通的计算机机房和网络中心,更是专业理论与实践联系的纽带和桥梁,是科学研究和信息化人才培养的基地。实验室应具备向工商管理专业提供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所需要的各种环境和条件。

归纳起来,建设工商管理专业模拟实验教学系统有以下4个目的:

一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源于人的创造力,而创造力不但需要创新教育来开发,而且需要实践活动,只有源于实践又转化到实践中的创新活动才有意义,专业实验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条件。

二是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理论知识来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能比较熟练地分析、处理本专业领域中的实际问题。

三是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管理企业的能力。通过专业实验,让学生掌握应用一种或几种本专业领域的通用软件,例如熟悉生产运作管理领域的“mRpⅡ—生产管理”软件,该软件包含了基础数据管理子系统、营销管理子系统、主生产计划子系统、物料需求计划子系统、车间作业控制子系统、物资采购管理子系统这六大子系统。

四是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自我完善的能力。通过参加教学实验,使用已知的理论和技术学会从实验中获取新知识,探求和学习新的技术。

2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实施

物料需求计划是生产运作管理理论知识的中枢,在生产运作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知识的运用中具有重要意义。

物料需求模拟实验教学系统设计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环节:

(1)生产运作管理理论知识的课堂教学。在该环节中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概念、生产运作流程、物料需求计划编制所需的基础数据、营销计划、三层次生产计划(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生产进度计划)、物资采购计划等。并针对生产运作管理理论特定的概念与知识点(如物料清单、mRp运算逻辑等重点和难点知识点)进行专题的训练,使学生一方面理解透彻这些理论,同时也熟悉相关模块的操作。

(2)物料需求理论知识的课程设计。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学生主要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具体的企业物料需求案例,提高学生系统应用能力。在对理论和软件操作有了全面熟悉和掌握的基础上,提供另一种类型企业的生产环境和产品的综合课程设计题,由学生系统地进行生产计划系统设计和在计算机软件上运行。通过这一阶段的训练,学生就具备了进入某一企业后,着手收集资料、建立产品生产计划的基础数据、编制企业的生产计划和控制生产活动实施的能力。

(3)物料需求软件实习。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辅助教学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不是仅仅重视计划的编制过程,更重要的是在软件中突出各种概念和知识点的直观表达,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感受到”概念和知识点的实际意义。例如,由于工商管理本科学生没有工作的实践经验,“计划覆盖期”、mRp矩阵运算和排序是学生不容易理解的概念和核心知识点。学生实习时作了如下的安排:

其一,加深学生对“计划覆盖期”这一概念的理解:计划覆盖期内的数据全部在毛需求和净需求计算结果中展现出来,只是在[

各周期中没有需求的物料的需求量为零。这样,学生就可以很直观地观察到所设置的计划覆盖期在计划编制中所处的时间段和所起的作用。

其二,有意识地设计计划数据,使得当物料需求计划编制完毕后,通过图1所示的数据能够直观地观察到某一在途物料被使用的周期、被使用的数量以及在各个周期被使用的情况等信息;通过图2可以观察到在库物料被使用的时间、数量和首先被使用的时间。通过这两个界面的训练,学生就可以很容易地理解和掌握净需求量计算时是如何处理在途物料和在库物料的数据的处理。

其三,数据的排序。以图2为例,不仅展现了物料K1—0113的净需求量的计算过程,而且展现出了物料按照有限能力倒排序的结果,使得软件模拟的生产计划与企业的实际运作相一致。

通过实验,要求学生对mRpⅡ的概念和基本原理、实习用mRpⅡ软件的结构与数据运算传递特点、实习软件与标准的mRpⅡ系统结构比较等撰写实习报告,对实习的内容进行融会贯通,全面地巩固实习的效果。

综上所述,物料需求模拟实验教学系统设计流程图(见图3)从3个方面来提高学生的生产运作的综合素质和实践水平。

3物料需求模拟实验教学的总结与改进思路

3.1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使得该实践性教学环节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一是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在学生采用软件实习和课程设计前,由教师对基本的理论知识进行简要的介绍,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同时也使得学生能够更快地理解软件的相关内容、提高实习的效果。

二是有效地控制教学过程。由于采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教学会给学生带来新的障碍,如有些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知识缺乏了解,一些学生适应能力不强而对新的学习方式适应的时间较长,学生有畏难情绪等等。因此,必须采取适当的控制手段,保证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及时进入状态以获得预期的效果。我们在软件实习的每一阶段都抽取一部分学生进行操作和理论检查,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压力、并巩固每一阶段的成果。在实习即将完成的时候,采取操作与随机提问相结合的方式,对所有的学生的实习效果进行检查,既达到了检查实习效果的目的,又为学生提供了一次学习的机会。

三是对整个物料需求模拟实验教学系统的知识进行综合与总结,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连贯性。让学生通过理论教学,课程设计和专业实习后,对生产运作管理过程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和认识。

3.2改进的思路

《生产与运作管理》是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性很强的核心课程之一,现代市场经济对于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该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需要突破传统的模式进行创新。我们做了以上的尝试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该教学方式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一是教学模式改进。在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上,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走出去”,在操作实习的过程中安排几次时间比较短、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的参观学习,获得现代企业的实际生产活动的感性认识。同时,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还可以采取“请进来”的开放式合作的方法进一步提高实习效果,聘请在企业生产第一线从事专业管理工作、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参与教学软件和辅助教学资料的设计和编制工作,并承担一部分实践性内容强的讲解工作。

二是完善教学的内容。在对学生进行理论课程的测试的同时,安排学生认真完成课程设计实习报告和软件专业实习报告的撰写,让学生在课程设计和软件实习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综合和总结,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应用理论和应对各种生产方式实践的能力。

三是教学组织方式的改进。在这种实践性辅助教学方式下,学生会面临多种新的困难,需要教师全天候的适时辅导。但是,一个专业教师不可能同时解决整个实验室所有学生遇到的问题,因此,采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除了安排精通专业理论知识、熟悉工厂的生产管理实践和精通计算机操作的教师以外,可在专业实习前,抽出专业知识扎实,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进行实习前的熟悉工作,实习开始后这些学生也能起到带动整个实验室的学生学习。从而确保实习期间能有足够的教师和学生全天候指导学生的实习工作,以便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良好的实习效果。

参考文献

[1]万福,段杨.我校经济管理学科实验中心建设的思考[J].高教研究,2005(4):44-50.

[2]何维克,鄢家利.大学生英语学习状况调查认知与现实[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2):79-81.

高一生物教学计划篇5

学校是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技术的地方。当然,要把最好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使他们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里,获取比较先进的做事方法,以此来提高他们地做事效率,增强他们地创新能力。因此,生物课的教学要向学生介绍科学的探究方法。另外,中学生大多在11—18岁之间,他们的生活阅历浅,社会经验不是那么丰富,尤其是经历的探究过程比较少,对探究方法了解不足,给一个具有的问题,不知道该怎么思考,怎样操作。人都是有争胜心的,年轻人尤其如此。他们渴望得到科学的探究方法,能够在生物科学研究方面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教给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能够快速提高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生物科学的探究,通常要经过如下过程:

(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制定计划;

(4)实施计划;

(5)得出结论;

(6)表达和交流。由于人们认识事物总是“从感性到理性”。因此,教师可以先叙述和或者组织学生进行一次简单的科学研究,当学生对这些科学研究的事例有所了解之后,再来分析这些科学探究的过程,把它分解为上述六个步骤。这样,学生不但对科学探究的方法有感性认识,而且也有理性认识,获得的方法就是完备的。

2、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从某种意义讲,提出问题要比研究问题难。一方面是因为人们的活动总是依据于现有的经验,而现有的经验都是经过实践所检验的,非特殊情况不会出现问题。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没有发现问题的机会;另一方面是因为长期依据过去经验活动,没有遇到问题,人们发现问题的意识淡漠,不会去刻意寻找活动中的问题。还有一个方面是问题总是隐藏在事物的背后,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有些问题特别隐蔽,极不容易被人发现。还有,问题具有不确定性,我们不知道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在哪一个工作过程中会出现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寻找问题没有明确的方向。而一旦问题被提出,解决它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只不过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简捷,是否科学而已。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提出问题是重要的,而且有比较大的难度。因此,提出问题的能力是科学探究能力中的一个重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机会,使他们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逐渐增强质疑提问的本领。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故意留下后门,让学生钻空子,找问题。例如,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第二节“昆虫的生殖和发育”。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复习上一节的内容“植物的生殖和发育”,强调植物的繁殖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有性繁殖,一种是无性繁殖。然后,按照教科书的介绍,引导学生学习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经过前面的复习,繁殖的两种方式在学生的心目中根深蒂固,可是学习昆虫的生殖和发育,教科书所列举的例子都是有性繁殖,学生不免会想到:昆虫有没有无性繁殖呢?如果有它又在哪里呢?这就引出了一个生物方面的科研课题。但是,如果教师不做复习,或者在复习的时候不强调两种繁殖方式,那么学生可能就提不出这样的问题。

3、要重视研究计划的制定

高一生物教学计划篇6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招生工作;档案;经验;教训

一、引言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途径,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50年到1965年,我国共招收研究生22700多人。[1]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迈入了研究生教育大国行列;西北大学的研究生教育也取得了显著成绩。然而,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距离研究生教育强国相差甚远;与国际和国内一流大学相比,西北大学的研究生教育在创新方面仍存在巨大差距。创新是研究生教育的灵魂。“实现两个百年发展目标”、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实施“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对创新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实现创新的路径之一就是从历史中进行借鉴。本文以西北大学馆藏档案为依据,试图从历史和个案的视角,对1956-1966年西北大学研究生招生工作进行系统梳理,总结研究生教育的经验和教训,以期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和研究生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西北大学研究生招生工作的实践

1、西北大学开展研究生教育的基础

(1)国家对人才的迫切需求为高等学校开展研究生教育提供了现实需要。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为适应国家各项建设突飞猛进的新形势,高等教育必须迅速地培养大量忠实于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技术干部、管理干部、师资和科学研究人才,并保证提高培养干部的质量,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和政治水平,以赶上国家的需要。”[2]部分高校和中国科学院为满足这一需要,积极开展研究生教育的实践。时全国十四所综合大学研究生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高校和科研机构培养师资和科学研究人才。

(2)学校拥有一批著名教授,为开展研究生教育提供了师资力量。1956-1966年,历史学科有侯外庐教授、陈直教授、陈登原教授、马长寿教授,文学学科有付庚生教授、刘持生教授,地质学科有张伯声教授、杨钟健教授、夏开儒教授、霍世诚教授、王永焱教授,物理学科有岳潞憬淌凇⒔仁寿教授、田渠教授,化学学科有冯师颜教授、数学学科有杨永芳教授、刘亦珩教授、刘书琴教授,生物学科有吴养增教授、李中宪教授、陈兆骝教授等一批著名教授在西北大学执教,为学校开展研究生教育提供了师资保障。

(3)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等为开展研究生教育提供了条件保障。学校立足西部,主动面向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地质、物理、化学、历史等学科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并取得了突出成绩。以地质系为例,1949-1959年,地质系教师完成科学论文77篇,完成调查和研究近50项。[3]科学研究不仅推动了学科发展,也为开展研究生教育提供了条件保障。

2、研究生招生政策

1949-1966年研究生招生政策,经历了“从最初的推荐、审查,以政治素质为主的政策,到严格的政治审查基础上的选拔考试政策,然后重回政治审查的老路,接着是教育大革命下的研究生扩招,然后又进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采用严格的选拔考试,接着又回到四清运动下的推荐、审查方式,直到最后的停止招生”。[4]西北大学严格按照国家要求,认真做好招生工作的各个环节,确保研究生招生质量。

3、研究生招生专业、招生计划和录取情况

1956年7月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部公布了《1956―1957学年综合大学等院校招收副博士研究生计划》,批准西北大学在光学(旋光方面)招收2名副博士研究生,由岳潞阒傅迹煌时批准西北大学在几何、函数论、普通物理、光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政治经济学共计7个专业招收二年制进修师资研究生共计13人。[5]经过考试选拔,最终录取副博士研究生3名,其中光学2名、中国哲学和社会思想史1名;录取师资进修研究生13名。这标志着新中国成立后西北大学在研究生教育方面迈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正式开始了研究生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说明:1.本表数据根据1956-1966年西北大学馆藏档案统计。2.光学、自然地理、构造地质、民族史4个专业分别包括1957年招收研究生的5名计划,其中物理1名、地理1名、地质1名、历史2名。

4、西北大学研究生招生的特点

(1)计划性。1956-1966年,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具有非常明显的计划性特点。从中央到各单位,不仅有长期的规划,而且有中期计划和短期计划。高等教育部先后制定了《高等教育十二年规划(草案)》和《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等。计划在十二年内招收研究生35500人,[6]其中,下达给西北大学的研究生招生计划为9个专业195人;[7]计划在1953-1957年每年分别招收研究生2887人、1145人、1824人、2363人、2575人。[8]

西北大学也制定了《西北大学十二年规划》《西北大学第一个五年计划》和《西北大学1963-1972年培养研究生规划》。1956-1967年,学校在汉语言文学、历史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动物学、植物学、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地质学共计10个专业计划招收研究生201人,毕业研究生总数113人。同时,计划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招收研究生13人。[9]

此外,招收研究生的各个高等学校还需要制定年度研究生招生计划并上报高等教育部审核批准。以1956年为例,西北大学上报高等教育部的研究生招生计划为:中国哲学和社会思想史、光学专业招收四年制副博士研究生各2名;计划招收光学1名、几何1名、函数论2名二年制进修师资研究生。[10]教育部最终批准西北大学在中国哲学和社会思想史、光学专业分别招收2名副博士研究生,招收二年制进修师资研究生几何1名、函数论2名、普通物理2名、光学2名、分析化学2名、物理化学3名、政治经济学1名。[11]

(2)多样性。首先,从研究生的称谓看,既有副博士研究生,也有进修师资研究生,还有普通研究生。1956年,西北大学计划招收副博士研究生4名,其中光学2名、中国哲学和社会思想史2名;最终录取了光学2名、中国哲学和社会思想史1名;计划招收进修师资研究生13名,最终录取了13名。1957年3月25日,高等教育部“决定不用‘副博士研究生’这个名称,去年招收副博士研究生一律称为研究生。”[12]西北大学的进修师资研究生也仅仅招了一届。

其次,从学制看,有二年制、三年制、也有四年制。1956年,西北大学招收的师资研究生学制为二年,副博士研究生学制为四年。1957年,高等教育部决定暂不招收二、三年制的研究生,只招收四年制研究生。1959-1966年,研究生的学制均为三年。

第三,从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的计分标准看,有四级计分和百分制计分。1956年招收的副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马列主义基础》成绩按照四级计分,外语和专业课成绩按照百分制计分。

(3)不均衡性。首先,从学科门类和专业看,研究生招生呈现出不均衡的特点。从表一可以看出,招收研究生的专业数和录取人数,文科远远低于理科。仅有4个文科专业专业招收了6名研究生,所占比例分别为21.1%和13.0%;15个理科专业招收了40名研究生,所占比例分别为78.9%和87%。从图一和图二可以看,无论是分专业招收研究,还是分年度招收研究生,均呈现出剧烈震荡的特点。就年度招收研究生的特点而言,这是由于“1953年完成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产生许多单科院校,急需大量补充师资,所以对应的师资研究生数量激增。……同时从1955年开始招收四年制的副博士研究生,极大地激励了广大知识分子积极向现代科学进军的爱国热情和激情,所以招生人数持续增加,到1956年重新达到了一个新高。”[13]1961年,陕西省高教局为了给省属高校培养师资,除了给教育部批准的专业和导师增加为省内培养研究生计划4名外,又增加了7个专业和8名导计划招收12名研究生,使得该年研究生招生达到了历史最高。

其次,从各专业完成招生计划看,也表现为不均衡的特点。期间有7个专业没有完成招生任务,少录取研究生11名。具体为:1956年的中国哲学和社会思想史专业1名,1957年的物理专业1名、地理专业1名、地质专业1名、历史2名,1959年的分析化学专业1名,1964年的地貌学专业1名、民族史专业2名,1965年的区域地质专业1名。究其原因,一是报考人数太少甚至无人报考,如1957年报考全部4个专业的人仅有1人;1959年报考物理化学的仅2人,而分析化学专业没有人报考。二是严格坚持“保证质量、宁缺毋滥”的原则,如1964年“由于民族史和地貌学考生成绩很差,离最低录取标准较远,决定不予录取。”[14]

(4)不连续性。从表二可以看出,西北大学共有四年没有招收研究生,分别是1957年、1958年、1963年、1966年。具体原因各有不同:1957年,西北大学计划招收收研究生5名,其中物理1名、地理1名、地质1名、历史2名。1957年是由于“我校本学年招考研究生,只有一人报考,未录取。”[15]1958年是由于招收研究生来源困难,高等教育部停止了绝大多数高校的招收研究生工作,其中就包括西北大学。当年全国共招收研究生275名,其中农科9名、林科6名、师范242名、文科13名、理科5名;工科、医药、财经、政法、体育、艺术均停止招生。[16]1963年是由于西北大学发现在研究生培养工作中存在许多问题而主动停止招生。1966年,西北大学在分子物理等6个专业计划招收研究生10名,但是由于“”开始,从此开始停止研究生招生工作长达12年之久。

(5)重视导师的意见。研究生指导教师是研究生教育的关键。教育部明确要求,“高等学校研究生的录取名单,应由研究生的导师提出意见,经教研室和系主任审核,报校长和校务委员会批准。”[17]“录取时应该充分尊重导师的意见,录取名单最后应交由校委会通过。如果导师意见与其他方面意见有不同时,应该共同商讨研究,力求做出的决定,确有充足的依据,各方面满意。”[18]同时,还对导师带研究生的人数做出了如下规定:“业务水平高,科学研究开展得好,对研究生培养有经验的导师,如条件许可,一般在同一时期可带4-5名研究生,不能再多;业务水平高,但对培养研究生的经验不够,科学研究开展得还不够好的导师,如条件许可,一般可只带1-2名研究生;业务水平一般的教师,不应招收研究生。”[19]此外,“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导师挑学生,学生选导师”。西北大学在录取研究生时,严格执行国家规定,如地质系、历史系经过系务会议讨论并征得指导教师的意见,提出了初步录取意见。

三、结论和启示

1、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部于1956年7月11日、1956年8月9日批准西北大学在光学、中国哲学和社会思想史专业分别招收副博士研究生2名。这标志着西北大学在新中国成立后在研究生教育方面迈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正式开始了研究生教育工作。

2、西北大学立足西部,肩负建设西北的使命,严格执行国家政策,严把招生质量关,研究生招生工作总体良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在考试和录取中,实行推荐报考、政治理论课以平时成绩代替、重视导师在录取中的作用、规定导师的招生人数、重视对导师的考核等做法,对今天的研究生教育和学校“双一流”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3、受当时环境的影响,研究生招生工作还处于探索期,在制度设计、执行操作等方面还有不足。如没有指定参考书目,不利于考试备考;一些专业不能完成研究生招生计划,还不时出现研究生停招现象等。因此,今天的研究生教育需要吸取教训、不忘初心、回归本质,需要遵循教育发展规律,需要一个健康、和谐、有序的发展环境,需要充分发挥高校的办学自。

【注释】

[1][4]谷秀娟.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历史考察(1949―1966)[D].湘潭: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2007.Ⅰ.24-25.

[2][6]高等教育部.高等教育十二年规划(草案),西北大学档案,案卷号:1956-1-永久,41、2,西北:西北大学档案馆.

[3]安三元.西北大学地质系十年来科学研究工作的回顾与展望,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59.2.107-116.

[5]高等教育部.1956―1957学年综合大学等院校招收副博士研究生计划,西北大学档案,案卷号:1956-8-定期,111,243-244,西安:西北大学档案馆.

[7]西北大学.进行规划工作的几个文件,西北大学档案,案卷号:1956-1-永久,87,西安:西北大学档案馆.

[8]高等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部下达第一个五年计划,西北大学档案,案卷号:1956-1-长期,10,西安:西北大学档案馆.

[9]西北大学.西北大学十二年规划(草案),西北大学档案,案卷号:1956-1-永久,71,西安:西北大学档案馆.

[10]西北大学.西北大学上报高等教育部1956年研究生招生计划的电报稿,西北大学档案,案卷号:1956-8-定期,63.

[11]高等教育部.1956年暑假高等学校招考副博士研究生、进修师资研究生选拔专业、人数,西北大学档案,案卷号:1956-8-定期,243-244、246.

[12]高等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部通知关于研究生的名称问题,西北大学档案,案卷号:1957-4B-长期,5,西安:西北大学档案馆.

[13][16]谷秀娟.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历史考察(1949―1966)[D].湘潭: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2007.5.26、25.

[14]西北大学.关于报送1964年研究生初步录取名单的函,西北大学档案,案卷号:1964-25a-永久,51,西安:西北大学档案馆.

[15]西北大学.我校1957学年度未录取研究生的报告,西北大学档案,案卷号:1957-4a-永久,132.

[17]教育部.1962年研究生选拔考试办法,西北大学档案,案卷号;1963-36B-永久,6,西安:西北大学档案馆.

[18]教育部.关于今年高等学校研究生新生录取工作问题,西北大学档案,案卷号:1962-25-永久,9,西安:西北大学档案馆.

[19]高等教育部.关于今年招收四年制研究生的几点意见,西北大学档案,案卷号:1957-17-定期,西安:西北大学档案馆.

高一生物教学计划篇7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后,教育事业在我们国家发展中的地位更加突出,高等教育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而大学校园作为知识经济的重要载体,其规划、建设、发展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高等教育质量,直接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高。自进入21世纪以来,近些年许多高校不同程度地进行了办学规模的扩大和调整,大学新建校区以及大学城的建设热潮一度席卷全国。高校校园建设满足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需要的同时,也涌现出诸多问题。

这些问题突出反映在两点:一是校园规划与学校发展之间的矛盾,二是校园规划与校内师生实际使用感受之间的矛盾。而高校校园建设往往投资巨大,一旦决策失误很难更改和挽回,因此研究如何更加科学合理地进行高校校园规划具有非常巨大的现实意义。

二、与高校校园规划相关的工业工程理论总体来看,多数设计单位对于校园的规模、功能布局、交通联系等还都停留在感性认识和定性分析阶段,大多依靠经验和直觉进行判断和规划,这样就容易出现如分区不合理、交通组织不便捷等各种问题。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目前大多数的高校校园规划研究仍然只局限在建筑学与城市规划理论范畴内进行,研究视野受到一定局限。其不足之处在于:一是规划手段古老而不成熟,对于高校校园的规模、功能布局、交通组织等内容,至今仍然停留在粗放型定性分析的阶段,其规划设计还主要是依靠经验作直观的判断,缺乏对资料、数据进行深度加工的技术和手段,缺乏科学的方案比选方法和决策手段。二是缺乏驾驭全局的系统支持。校园规划是一个动态过程,随着大学的发展,校园的功能也不断充实和扩展。仅靠建筑学或城市规划理论,面对高校校园这一复杂系统工程,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必须进行观念和理论创新,积极借鉴和汲取其他学科的理论与研究成果,这样使高校校园规划水平不断提高,向广大学生和教师交出满意的规划答卷。工业工程的主要目标是提高生产或服务系统的效率,其中重要一环就是生产系统的规划和设计,核心是设施规划与设计,通过对建设项目的各类设施、人员、物资进行规划,优化人流、物流、信息流,从而有效、经济地达到预期目标。其中物流系统理论以及设施规划与设计理论[1]可对高校校园规划工作起到一定借鉴意义。

1.物流系统物流的概念是在20世纪50年代产生的,曾被定义为“实物配送(physicalDistribution)”。1935年,美国的销售协会将“实物配送”定义为“包含于销售之中的物质资料和服务从生产地点到消费地点流动过程中伴随的种种经济活动”。[2]在工厂企业、交通运输、城市规划、等活动中都存在物流,广义的物流概念可以表达为:物流是指物资或物料实体的场所(或位置)的转移和时间占用,即物理流动过程,目的是使物资有形或无形地从供给者手中转移到需求者手中,从而实现其使用价值。物流体系建立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和进步,而高等院校尽管不是赢利性质的企业,也同样要考虑成本、效率和服务质量。因此,在高校的日常管理中同样可以认为存在着物流的概念,即实体(如学生、教师和各类信息、资源等)在校园内流动的过程。而高校的物流体系也应在满足师生日常物质及精神需要的前提下,尽可能追求高效益、低成本。[3]而高校的校园规划是不是科学合理是高校物流系统能否正常高效运转的前提。

2.设施规划与设计设施规划与设计是工业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任务实对建设项目的各类设施、人员、物资进行系统规划与设计,用以优化人流、物流、信息流,从而有效、经济、安全地达到建设项目的预期目标。[3]设施规划与设计的主要内容有场址选择、物流分析、工厂布置、物料搬运和贮存系统等。目前的设施规划与设计绝大多数应用在生产制造领域。而在其他领域,由于对其中物流关系的认识不够,人们往往不是很重视设施规划与设计,设施规划往往被建筑设计所取代。而高校校园内存在着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宿舍、餐厅、体育场等建筑物设施,学生和教师在校内的流动尽管不像工厂那样严格和有序,但同样有着很多规律性。从校园规划的设计过程来看,它具有现代工业工程的四个基本职能:规划、设计、评价、创新。而高校校园规划过程及建成后的校园硬件的使用过程,涉及到高等教育学、经济学、工程技术学、建筑学、环境工程学及管理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使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具备系统工程的所有特征。因此,用定性和定量的工具,对高校校园规划进行系统结构和系统状态的分析,对各种方案进行比较、评价和协调,就具有了较高的可行性。

三、基于SLp方法的校园分区相关性分析

功能分区是指将校园内各建筑设施按照其使用功能进行布局,传统的高校校园布局,主要围绕着教学、生活、体育等功能进行区分,建筑物的布局往往只是按照交通流线进行规划安排,功能分区理念也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功能分区提供了校园规划的清晰结构,防止了各区间互相干扰,对于一定规模内的校园是合适的。但是当校园发展到万人乃至数万人的规模,区与区之间的步行距离超过了轻松可及的范围时,硬性的功能分区便成为校园规划的桎梏,带来一系列使用上的问题。因此,既要认识到功能分区的必要性,又要其局限性。在决定校园规划整体布局的时候,必须科学地分析各功能分区的规模及其联系。在分析各分区功能组成及相应空间特点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明确校园内各分区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围绕“主体-行人-空间”这一思路,可采取工业工程中的活动关联性分析,通过活动关系图和活动相关线图(行为流线图)进行图解分析。系统布置设置(SLp,SystematicLayoutplanning)采用严密的系统分析手段和规范的系统设计步骤进行分析,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运用SLp法进行总平面布置时,首先要对各作业单位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经过综合得到作业单位之间的关系矩阵;然后根据关系矩阵中作业单位之间相互关系的密切程度决定作业单位之间距离的远近,安排作业单位的位置,绘制出相应的位置关系图,并将作业单位实际占地面积与位置关系图结合起来,形成作业单位面积相关图,通过进一步的修正和调整,得到可行的布置方案,最后再对方案进行优选评估。SLp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

针对学生在不同分区内的活动内容,首先进行关联性分析。一般而言,高校校园内的活动可分为两类:教学科研活动和教学科研辅助活动,这两类活动又可再进行细分。因此确定分区之间的关联,应首先分析活动相关性的类型,确定其重要性。通常有下列活动相关性类别:两项教学科研活动的相关性;一项教学科研活动和一项教学科研辅助活动的相关性;两项教学科研辅助活动的相关性。这里采Richardmuther提供的相关程度评分等级系统,[6]共分为六个等级,如表1所示。一般来说,高校校园内各类建筑设施可分为教学区、行政办公区、学生生活区、体育运动区、后勤服务区、教职工生活区等类型。对各个功能分区的关联性分析,采取关联性两两判断矩阵来进行,按照SLp方法的习惯表示方法,即可得到图2所示校园功能分区活动关联图。根据图2,做出校园功能分区相关线图如图3所示。校园功能分区活动关联图和相关线图,为校园规划整体的布局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总体框架,可以在设计人员进行各个功能分区位置确定时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整合分区内的各项功能,根据其使用功能、空间特点、交通联系、防火及卫生要求等;并结合具体地形限制,将性质相同、功能相近、联系密切、对环境要求相似的建筑单体进行调整、归纳,从而较为有序地组织起整体的校园规划初步布局。

四、高校校园规划选址模型分析

数学模型的建立并不能够完全取代传统的分析及设计方法,但模型的应用可以对设计工作的科学性起到补充作用,在面临多方案优选时通过定量计算得出的数据也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1.连续点校园规划选址———交叉中值模型连续点选址问题指的是在同一条路径或一个区域内的任何位置都可以作为地址的一个选择。对于拟进行定量分析的校园规划方案,将学生的人流看作物流来进行分析,首先做如下假设(建模前提):一是校园中人流活动是随机的、不确定的,但是根据学校教学活动的安排以及学生自发的课余时间安排,从某一较长时间(如半学期、或一学期)内,学生的流动过程有一定的规律性,从物流成本分析的角度,可以看作均匀、连续、确定的。

高一生物教学计划篇8

推动高层次大才队伍建设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在清华大学的成功实施,对清华人才队伍建设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清华大学前校长王大中院士曾说:“‘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是个‘非常好的计划’,从实际的效果,促进我们的机制改革来看,都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推动下,清华大学在世界范围内公开招聘和遴选长江学者,吸引了一批杰出的海内外中青年学者前来工作,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学术带头人,产生了一批高水平的创新群体和创新团队。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学校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建设,对加快一流学科、一流大学的建设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的带动下,清华大学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专项人才计划,采取有力措施,加大支持力度,进一步形成了高层次创新性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体系,吸引海外学者以更加密切的方式与清华大学合作,甚至加盟清华大学。

继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院士、国际著名数学大师林家翘院士正式落户清华大学后,世界计算机科学最高奖――“图灵奖”获得者、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姚期智先生辞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讲席教授职位,来清华大学担任全职教授。2005年开始,他亲自指导了多名博士生和本科生毕业设计,为信息学院本科学生开设“理论计算机学”基础课。作为首席科学家,他为筹建信息国家实验室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计算机密码学和计算机图形学两个方向上组建了世界级的研究团队。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的实施在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和学术带头人队伍的引进上加重了砝码,使得清华大学原有的人才引进体系更加完善,越来越多的海外学者在获批特聘教授后回国工作。为了更好地配合实施,学校在人才引进与智力引进方面采取了多项措施,构建了完整的引进体系,同时也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提供后备人才贮备。

在人才引进举措上,1998年9月1日清华大学开始实施“百名人才引进计划”。希望引进具有较深学术造诣、广泛学术联系和全面个人素质的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使他们成长为学校学科带头人。目前共有110人入选,已经报到99人。这些人才入校后成为各个院系的中坚骨干力量,在学校跻身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很多身居海外、心系祖国的留学人员因某些原因无法直接回国,“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的讲座教授制度为他们提供了为国效力的途径,讲座教授制度采取灵活措施,提供了与国内学者进行学术交流的机会,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国内相关学科发展。

清华大学先后吸引了37位讲座教授,分别受聘于基础数学、计算数学、凝聚态物理、理论物理、生物物理学、计算机科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人文社会科学、公共管理等学科,与相关领域建立起了密切的合作关系。他们在校期间组织多种国际性的研讨会及专题讲座,共同指导研究生。讲座教授制度为很多一流的华裔学者建立了和国内长期合作的渠道,也让更多学者通过此项制度了解了国内的人才政策。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制度突破了高校传统的用人观念,凸现智力引进的重要性,使高校人才队伍逐步呈现出开放的特点。在这种背景下,为了更加充分发挥海外高层次人才的作用,引进智力资源,清华大学“讲席教授”制度应运而生。

设立“讲席教授制度”的目的是“吸引国内外杰出学者为清华大学的教育服务,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造就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推动学校相关学科向世界一流水平发展”。作为一种智力引进的崭新模式,“讲席教授制度”成为清华大学加强国际学术交流、赶超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途径。

在每位牵头的讲席教授的感召下,一批不同国籍的学者聚集在一起组成“讲席教授团组”,从2001年10月至今,先后共有20个讲席教授团组受聘,有100余名世界一流大学的教授、副教授通过讲席教授制度来清华工作,对清华的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例如,2001年10月,清华大学聘请美国工程院院士、美国普渡大学萨文迪教授为首位讲席教授,同时聘请他出任工业工程系第一届系主任。萨文迪教授很快带动清华的工业工程学科在国内占有一席之地,而且他瞄准世界一流,提升了工业工程系在国际上的影响。

通过这一制度,更多外籍学者开始认识和了解清华现状,很多讲席教授愿意采取更加密切的方式与清华进一步合作或正式加盟清华。“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教授,2003年受聘为清华大学计算机系讲席教授,并组成一个实力雄厚的讲席教授组。2004年9月姚期智回国正式加盟清华大学,成为高等研究中心的全职教授。另外,计算机系讲席教授组成员、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教授李明,被聘为第六批长江学者讲座教授;生物系讲席教授、普林斯顿大学施一公于2006年入选长江学者讲座教授,2007年底正式回国到清华工作;经管学院的两位讲席教授团组成员李稻葵、自重恩,先后正式成为清华大学的教授,并先后被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一流学者回国工作,在清华产生了人才集聚的强烈效应。

激励人事制度改革与创新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为每位上岗的特聘教授提供每年10万元的岗位津贴,这不仅仅是一个津贴数额上的突破,在某种意义上则是传统观念的突破,它体现了知识分子尤其是高级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价值,体现了对人才的尊重,其影响是深远的。

“按需设岗、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合同管理”的用人机制和“以岗定薪、优劳优酬”的分配机制,进一步打破了学校用人制度中存在的人才单位所有制、职务终身制以及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和大锅饭等弊病,为清华大学人事制度改革提供了借鉴。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是对高校高层次人才的奖励制度,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的观念,也体现了高校教师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在“以岗定薪、优劳优酬”分配机制的影响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才能够率先推出岗位津贴制度,带动高校分配制度的改革,大幅度提高教师特别是杰出人才的待遇,为吸引、稳定优秀人才创造了条件。“按需设岗、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合同管理”也推动了清华大学合同聘用制度、岗位聘任制度和教师职务聘任制度的改革。2002年开始实施

附加津贴制度,提高了教师的收入水平,增强了院系的宏观调控能力,增加了对教学的投入,有利于青年教师和引进人才的事业发展,调节了岗位津贴的分配刚性,促进了科研团队的建设。为加强各类人才的支持力度,2006年清华大学制定了《清华大学关于加强“十一五”期间人才引进工作的意见》,加大了引进各层次人才的支持。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极大推动了清华校内的人事制度改革,有力促动了清华大学岗位津贴制度的出台和完善,并对教师队伍建设中很多制度的出台产生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例如教师分系列管理、聘任制下的多种用人模式、鼓励各类人才创新创造的激励机制等。

培养和集聚学术带头人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在设立之初便定位于“培养、造就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经过多年努力,清华部分优秀学术带头人成为了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而受聘后回国工作的特聘教授也已成为所在学科的领军人物。至今,清华大学有7位长江学者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们是饶子和、杨卫、范守善(长江学者成就奖获得者)、薛其坤、郝吉明、孟安明、张希。先后有15位特聘教授入选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部级人选,他们是符松、李亚栋、南策文、曾攀、应明生、尤政、孟安明、张作义、李稻葵、王小云、陈哗光、白重恩、黄翊东、张政军和余锡平。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在清华大学产生了良好的人才聚集效应,促进了学科建设。

1998~2007年,清华承担“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0余人,其中10人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饶子和、罗毅、姚强、南策文、吴建平、雒建斌、孟安明、王光谦、胡事民、张希)。长江学者负责的科研项目人选部级科技进步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奖的有10余项(康克军、王光谦、尤政、杨卫、郑泉水、吴建平、韩征和、聂建国、欧阳明高、程京、周济、南策文等)。长江学者负责的科研项目入选教育部科技奖励和北京市科技进步奖的有20余项。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也推动了清华大学人文学科建设。从2004年开始,第二期实施范围扩大到高等学校的人文社会学科领域,清华大学入选长江学者的文科教授有7位,他们分别是人文学院景军教授、张国刚教授、万俊人教授,经管学院李稻葵教授、白重恩教授、陈国青教授和陈剑教授。他们不仅在学科建设、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教学等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而且为社会发展乃至国家经济建设等方面的重要决策献计建言。

催生高水平的创新群体

教育部实施的“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除长江学者外,希望“凝聚并稳定支持一批优秀的创新群体,形成优秀人才的团队效应和当量效应,提升高等学校科技队伍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推动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在清华已经形成了不少人才高地,这些特聘教授在各自研究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而且还共同协作形成强有力的学科团队,形成学科优势。以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为核心,近年来形成了一批优秀群体,如“固体力学”特聘教授杨卫、“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特聘教授王光谦、“生物物理学”特聘教授饶子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特聘教授应明生、“材料学”特聘教授南策文、“机械设计及理论”特聘教授雒建斌、“材料物理”特聘教授薛其坤,都作为学术带头人带动了本学科的发展,其领导的学术群体均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清华大学“物理电子学”特聘教授罗毅为带头人的“新型集成光子器件及其在智能光网络中的应用”研究组以及南策文、李莲、雒建斌、李亚栋、周坚、聂建国等特聘教授的研究组也先后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在长江学者的带动下,一批优秀的学术团体得到迅速成长。

这些学术带头人互相协作,不仅实现了优势互补,提升了整体的学术水平,而且已催生出很多一流的研究成果。

如生物系孟安明教授负责的发育生物学实验室和陈哗光教授负责的分子细胞生物学实验室,合作完成的研究性论文《斑马鱼Dpr2通过促进nodal受体的降解抑制中胚层诱导作用》于2004年10月1日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这是该系教授完全在国内工作成果的展现,也充分证明了特聘教授们的精诚合作构成了对世界前沿研究领域的冲击力。

饶子和领导的学术群体的研究论文《线粒体呼吸链膜蛋白复合物ii晶体结构》于2005年7月1日在国际上生命科学领域最重要的学术刊物之一――《细胞》上发表。这项成果的主要研究人员都是20多岁的研究生,饶子和将他们称之为“中国结构生物学界的未来”。

2005年9月,化学系李亚栋教授课题组的研究论文ageneralstrategyfornanocrystalsynthesis在《自然》杂志437卷4055期上发表。该文是化学系第一次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研究型论文,也是团体智慧的结晶,研究成果入选2005年度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

计算机系特聘教授吴建平先后主持承担完成20多项国家重点和重大科研项目或工程,主持研制了国家自然基金委重大联合项目“中国高速互联试验研究网nSFCnet”,并首先实现了与下一代互联网络的互联,是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络研究的主要发起者和组织者。他与团队成员一起开拓科学研究新领域,为我国互联网建设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2003年,吴建平教授开始担任国家973计划项目“新一代互联网体系结构理论研究”首席科学家。

核能研究院“10兆瓦高温气冷实验堆”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则是大团队进行科技攻关的典范。特聘教授张作义作为团队核心之一,发挥了重要作用。2006年高温气冷堆核电站被列为国家16个重大专项之一,张作义担任高温气冷堆核电站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总设计师。示范工程一期规划建设一台20万千瓦高温气冷堆核电机组,是在由清华大学自主设计、建造和运营的10兆瓦高温气冷实验堆的技术基础上建设。2008年10月,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揭牌。

促进教学与人才培养

高一生物教学计划篇9

关键词:物理;探究学习;自主探究;学习积极性

“探究学习”是由芝加哥大学的一位教授提出的,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方法和过程,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的工作不是简单地向学生发号施令,命令他们学习,而是教授给他们学习的方法,让他们逐渐学会自主学习。在教育界大兴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物理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还要逐渐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要做到这些,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在教学中实行“探究学习”。

一、在物理教学中,探究学习的要点就是把握过程

1.在实验中完成探究的过程

在物理教学中,实验探究极其重要,大多数事物的本质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得到探究。在实验中进行探究就是要对实验所得的数据、现象进行探究、分析。实验探究的过程就是学习知识的过程。

2.在物理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运用逻辑推理和数学推导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进行物理研究的能力。在物理学中,许多公式都可以运用已学的公式通过严谨的逻辑推理和数学推导而得出。这种能力的培养相当重要,它牵涉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

二、在物理教学中,要逐渐培养学生进行探究的能力

1.学习技巧

实验是物理学习的一个重要方法,从自然中去认识事物的本质是该学科主要的学习技巧。从认识自然开始,学会感性向理性的转变,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将实践和理论相结合,在实践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实践和理论的有机结合就是物理学科学习技巧中最重要的一步,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应该时刻遵循。

2.思维方式

物理学习的思维方式有好多种,概括地说可以分为以下几点:逆向思维,从事物相反的一面去思考问题,运用排除的方法分析问题;辩证思维,从事物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去看问题,把握全局;系统思维,从事物内部开始分析,把握事物的内部规律;发散思维,多方面地去考虑问题,发散地处理问题,等等。

3.迁移能力

迁移能力是指将学过的知识运用于新事物的分析中。迁移能力的好坏取决于学生学习技巧和思维方式的结合。

三、在物理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学好物理学的基本概念

第一,概念的形成是事物的抽象特征和具体事物的有机结合,概念的学习也要经过这个过程。在概念的学习中,将事物的正反面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学习、在比较中理解概念。

第二,学习概念,就是对概念进行全面理解,既要理解概念的内在含义,也要理解概念的延伸意义。内在含义是某个事物概念最本质的特点,延伸意义是某一事物能够应用的范围。

第三,概念的同化也很重要,要学会把握概念的隶属关系。

四、在物理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也至关重要。学生的学习态度决定着学生成绩的好坏。积极的学习态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事物,抓住事物的本质。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计划的制订能力和对实验的设计水平。在物理教学中,科学探究需要在具体而详细的实验设计中才能完美地进行,实验假设、制订实验计划、通过实验去验证,通过这种方式,将探究学习具体化,具体到详细的实验方案、实验步骤上来。

探究学习中,实验计划的制订,是对学生搜集和整理信息能力的一种考验,搜集的信息越广,实验数据就越可靠,实验结果就越科学。如果探究学习中少了实验计划的制订过程,探究学习就失去了探究的依据。若是实验计划的制订不够妥当,实验结果就没有了说服力,可靠性也就无从谈起了。

在学生制订出实验计划后,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对计划进行分析。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探讨,及时发现计划的不当之处,设想照这样下去将导致的错误实验结果,并及时改正,让实验计划更加完美,让学生在实验计划的设计和探讨中了解实验探究对象本质,从而达到物理教学的最终目的。

总而言之,探究学习就是学生通过对自然的探究,通过逻辑推理和数学推理,逐渐增强自己的学习能力,并通过对学到的知识的迁移,对新事物进行分析,并最终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对于一名初中物理教师而言,深入了解探究学习的真正含义十分重要。我们要深入研究新《课程标准》中对探究学习的要求,切切实实地将探究学习运用于物理教学中,让学生真正掌握学习的方法,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主动汲取知识,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打造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学亮.探究学生提出猜想假设的策略.中学物理,2006(1).

高一生物教学计划篇10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植物学;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3)24-111-02

项目教学法萌芽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最早的雏形是18世纪欧洲的工读教育和19世纪美国的合作教育,经过发展,到20世纪中后期逐渐趋于完善,并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理论思潮,2003年7月德国联邦职教所制定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1]。当前,我国高校课程改革多以项目教学法为行动指南,改变了以往单纯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设置研究性学习,构建开放的学习环节,为学生提供学知识且加以综合应用的机会以及获取知识的多种渠道。

植物学教学以往多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教学模式,实践动手机会相对较少,而理论讲解占了较大比重,这样往往容易导致课堂教学以教师单纯的知识传授为中心,而忽视学生需要学习的主体地位,从而导致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缺乏实践创新的热情[2]。为了提高植物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协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就需要尝试新的教学模式。加强项目教学法在植物学的实践教学的应用,使学生在实践中直接感受和操作植物的应用过程,能扩大知识的实用范围,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的综合素质,也是适应培养“能思考、会实战”人才的具体要求。笔者的教学对象主要是区内学生,目标是为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针对学生的具体特点,在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教学实习等方面探索适合于区情的项目教学法的新的教学模式。

1项目实施的研究对象

本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围绕园艺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定位,在2012级园艺本科班实施[3]。

2项目实施内容与过程

2.1开展课程项目设计和教学单元设计(1)提高学生参与度与重视度。任课老师在项目实施前向学生强调项目实践的重要性,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2)优化组合,实施分组。分为组织实施小组和评价小组,实施小组为项目的执行单位,评价小组为监督单位。根据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合理分组,园艺班共33人,分成6个实施小组,每组5~6人。另外,指导老师任评价小组的组长,负责整个项目的总体方向。(3)小组选择项目并制定详细的项目目标。如“植物标本的制作”资料查询,植物标本采集、整理、采集记录等,并分配采集区域到各任务小组,并把任务落实在每个学生身上。(4)对校园不同区域的植物种类进行调查。各任务组同学对自己负责的项目内容,对植物种类进行调查,做出调查表。(5)学生搜集资料并草拟详细工作计划。学生进一步搜集资料,经过各任务组协调讨论制定出详细方案计划。工作计划是项目成功的关键环节,直接地决定此次项目实践活动能否顺利实施。(6)仔细论证工作计划的可操作性。详细计划制定后通过对校内植物的调查,在网上查找相关资料,与指导教师交流等方式论证其可行性。论证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项目分工是否合理,难度是否过大,二是内容的完整性以及实施的可行性。(7)确定最终的详细计划书。通过仔细的论证后,经过评价小组及指导老师的一致认定,确定最终的详细计划书。(8)实施工作计划并详细记录实施过程。按照最终确定的详细计划书实施计划进行植物采集与制作,这是详细计划书制定后的又一关键环节。在次过程中,各小组成员间要紧密合作,认真完成各个环节,同时均要认真写出自己的详细实施日志或实施报告。(9)成果汇总与评价。最后的评价以各小组制作标本的数量、质量及相互协作来进行总体评价,由评价小组给出成绩。

2.2项目阶段性成果(1)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对全班分成6组,5~6人的小组规模适中,组员间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有利于高效实施。该项目通过分组、布置任务、划分工作区域、讨论等教学手段,使学生对各自将要负责的任务充满期盼,使课程的目的性得到很好的解读。项目可操作性强、任务明确、兴趣浓厚,能取得比传统教学更好的教学效果。(2)学习效果明显增强。学生参与到项目教学中来,积极做各项准备工作,并认真查阅资料,不懂就问,项目成员间通力合作,相互讨论,培养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每个小组制作简易标本200种以上,大大增强了动手实践能力。通过在标本制作过程中记录的信息,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复习,大大提高学生识别植物的能力。(3)尝试了全新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学方式的变化,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学,使学生学会了沟通与合作,突出了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索创新,是新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在植物学教学中的全新尝试,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4)查找问题与不足。实施一个项目教学内容往往需要占用较多的课时,而课程在一个学期的教学时数有限,这就要求老师和学生得充分有效的利用时间,由于经验的缺乏,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到位;学习空间活动范围大,一些不自觉的学生可能会扰乱学习纪律,因此,为维护正常教学秩序和考虑教学活动中的学生安全,项目教学过程中有必要考虑以项目教学团队来共同完成,根据班级人数来确定团队教师人数,以至少配备2位以上指导老师为宜,而目前我们的师资难以达到;在项目进行过程中,教师必须密切关注各方面情况,包括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计划和决策等。项目分组必需按小组进行,各项目小组人数控制在4~6人,如果人数过多,个别同学在操作上有依靠其他人的惰性。

3实施项目教学法的原则及建议

通过探索,初步总结和制订出项目教学法在植物学课程设计中的基本原则:项目教学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是教学大纲规定范围内的;涉及内容应是学生所熟悉和感兴趣的,并与我院学生未来职业岗位有关工作内容密切关联的;所选择的项目内容难度不能太大,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团队协作等方式能够完成。另外,植物学的项目教学需要教师团队来共同完成,因此建议不断加大师资队伍建设,以满足和适应新的教学形势发展的不断要求。

参考文献

[1]章燕玉.项目教学法在园林植物环境实训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2012(11):119-120.

[2]李光锋,陈玉秀.项目教学法在《药用植物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4):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