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计划十篇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计划十篇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计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6:04:48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计划篇1

四年级学生对学习计算机有一定的基础,而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任务是努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学到知识,提高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为下阶段的计算机学习打下较扎实的基础。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教学计划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教学计划范文(一)一.指导思想

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精神,以加强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为依据,促进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教学工作目标及任务

(一).工作目标

提高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能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培养学生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能够与他人沟通,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二).教学任务

1.通过本学期的学习,使学生了解woRD文字处理软件的功能、窗口界面组成,学会woRD文档的建立、打开、编辑及保存;

能够对文章进行简单的排版、字体及段落格式设置;掌握图片的编辑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图文混排。

2.学会创建表格,会对表格进行简单的调整即调整表格的大小、调整行高和列宽等。

学会在表格中进行行、列插入和删除,以及合并单元格等操作。学会设置表格的边框与底色,对表格进行简单的修饰,会套用现成样式的表格。

3.了解板报制作的基本步骤,学会页面设置;

掌握插入艺术字的方法掌握文本框的使用方法;学会自选图形的使用并能用绘图工具画图;学会对图片进行简单的特殊效果处理及设置页面边框、预览并打印板报。

三.教情分析

开学初,我就认真学习了教材、新课程标准,全面掌握本册教材的目标、重点、难点,就本册教材的教学做了全盘计划,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同时,我积极参加各种教研活动,为今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我深入研究教材,钻研教法,精心备课,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加强对优生的培养和对学困生的辅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动手动脑的方法。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合作交流,积极探索,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学情分析

四年级共有两个班,每个班的学生人数40多人。从学生各项素质方面来说,由于学生的贫富差距和学生的认真程度不同存在着素质参差不齐。男女生比例不平衡。这些学生能吃苦、乐学,兴趣比较浓厚,由于上机时间少,学生存在着对打字姿势不大正确和速度比较慢的情况。学生在纪律、卫生等各方面相对较好,教师要下大力气对他们进行教育。教师要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放松学生的紧张情绪,激发学生兴趣,消除他们的“畏惧”心理,调动他们学习和探究的主动性、积极性,显得尤其重要。

对于较好的学生,要发挥他们的优势,搞好传帮带工作,使其对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师要利用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合理安排学习内容,组建兴趣小组,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

五、教学措施

(一)、教学常规方面

1、认真备课:力争集体备课,明确教学重点、难点关键,探索、研究疑难问题及有关微机实践。

分析学生情况,统一教学要求,尽力做到超前1—2周,做到每课必备,写好教案。领会“新课程标准”精神,钻研教材内容,从学生实际出发做到十备:一备渗透德育;二备重点突出,突破难点方法得当;三备信息技术基本概念;四备信息技术基本操作用语、基本术语;五备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六备疑难问题的解决思路;七备信息技术实验操作的增补及成败关键;八备学生自学提纲;九备操作练习作业精选;十备课堂教学的总设计。

2、认真上课:以启发式教学为原则,以操作训练来强化概念,形成技能、技巧,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精讲多练,前后连接,板书规范清楚,教态亲切、自然,采用多种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及时总结,做好教学后记。

3、积极参加听课活动,向同行教师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同时还要多看教学录像,听名师讲课,向他们学习优秀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以改进自己的不足。

同时,要认真评课,写下自己对本节课的认识感悟,结合自己的教学,找出自己的不足,以改进自己的教学。

4、认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每节新课前做好预复习工作,以利于巩固教学重点和克服薄弱环节,有利于强化信息技术术语、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

5、认真组织信息技术操作考核:对学过的每一单元及时进行双基考核,及时分析、指正、查漏补缺。

6、认真组织辅导: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多元化的辅导,帮助分析原因,启发思维,寻求正确的操作习惯和方法。

采用多关心、多提问帮助学困生,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对于特别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组织课外活动兴趣小组,以培养学生的特长。

7、因学生地处农村,学生能进行上级操作的的机会很少,因此,微机室可以利用学校的大课间活动时间,免费向学生开放,引导学生健康上网。

(二)、自身学习方面

时代在变,人也在变,我自觉地树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观点,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以适应现代的教育需要。

1、提高政治思想素质。

新时代中国教师的神圣职责是贯彻执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劳动素质和审美素质的新型人才。我要终身加强政治思想修养、加强现代教育理论、国家教育政策、法规和文件的学习;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价值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引导学生树立各种正确观念,教育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创造,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型人才。

2、加强理论和业务学习。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才是财富。“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最好接上自来水”。信息技术专业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旧知识淘汰很快,我感觉到随时面临知识危机。只有不断学习,自己才不会落伍,迎接知识挑战。不懂就学,没有就补,把学习作为自己补充更新专业知识的最好途径。

3、多读书、勤读书

教师读书之后重要的是形成自己的“想法”并转化为“做法”,将教师个人化的教育想法称为“教师的信念”。我希望通过读书实践,能大面积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科研能力和运用理论处理教学实际问题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完善的读书人格,成为有知识、更有文化底蕴的优秀教师。

(三)、课题研究方面

在领会和学习目标导学的基础上,我想在以后教学中尝试实行《自主探究,小组协作》教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主要按以下两种方式来完成任务:

1、教师给学生提供了相关的资源,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小组协作。

教师通过评选5个优胜组,强调小组合作;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任务,鼓励优秀学生帮助基础较差的学生。遇到问题主张先自己思考,不能解决的再通过小组协作的方式探讨,若还有问题再请教老师。通过小组协作和沟通,学生可以看到问题不同的解决途径,开阔学生思路,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教学计划范文(二)一、教材分析

选用的教材是,浙江摄影出版社的《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下教材。此册教材分三个单元,第一单元“遨游网络”,第二单元“网海拾贝”,第三单元“网络应用”。有以下特点:

1、让学生掌握网络操作技能,掌握ie的前进、后退、收藏夹等的基础知识。

2、利用网络查找资料,包括音乐、图片、文字。

3、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计算机的广泛用途,并从小树立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方法处理信息的意识。

4、从小培养良好的用机习惯,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

5、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进行创新实践。

6、建立正确的网络观念,自己抵制不良网络信息

二、学生分析

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来看,四年级学生以直接兴趣为主,对具体事实和经验的知识较有兴趣,对这样的有实物的观察内容比较感兴趣。对他们来说只有有了明确的观察目的任务和实现这些任务的具体方法时,他们的观察才能持久和有效。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一)教学(训练)要求:

学生能比较全面第了解、掌握网页浏览的基础知识,并能针对相关的练习进行上机操作,进而以点带面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处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务,做到学以致用。

声音、图象、影像等多媒体信息的获取、处理、应用等多个领域,让学生从多方面来感受和体验多媒体世界的精彩以及其它的应用领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培养学生网络学习活动的意识、习惯,以及对信息的评价、理解和处理。

2、通过多媒体信息的获取、处理、应用三方面的实例介绍,旨在让学生经历这一过程,从而感受计算机处理多媒体的魅力,学会一些常见的应用方法。

3、让学生运用采集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等知识来研究身边存在的现实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学过的信息技术知识,形成初步的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四、教学策略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跳出学科本位,从教育的高处来看信息技术的教学,教学变为充满活力和创意的学习活动因此,我觉得可以应用以下教学方法:

1、演示法:演示法指的是教师通过“实物”、“图片”、“视频”等特殊媒体把知识信息传递给学生的教学方法。

在班级组织形式下的教学,对于基本操作的教学显然不能用“一对一”、“手把手”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只能采用广播方式,把操作步骤、过程展示给学生,学生依此为模仿的对象,进行初步操作的模仿,从而达到基本操作的入门。

2、“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法。

从学习者的角度说,“任务驱动”是一种学习方法,适用于学习操作类的知识和技能,从教师的角度说,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相对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来说,一个完整的任务驱动教学由以下几个过程构成:任务设计、任务布置、学生自主探求任务的完成、任务完成评估。

3、活动教学法:即是在活动教学法的基础上,从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整体来设计主题,以主题为线,以活动为形式,贴近学生生活,把学生日常接触的生活场境、平常喜欢进行的活动同信息技术的应用作一个交融点,以学生为本,关注人文,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角度在课堂上培养信息素养。

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教学计划范文(三)一、学生基本情况

四年级共有2个教学班,学生上信息技术课的兴趣比较高,在三年级和四年级上学期的学习基础上,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计算机的基础性的操作技能,但是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高有低,掌握水平参差不齐,这对统一教学不利,因此在教学中应遵循“因材施教”原则,设计与各种层次学生相适应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另外由于教学设备不足,学生上机操作的时间得不到充分保证,可能会影响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

二、教材分析

由宁夏教育厅教研室编著的小学四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教材行文流畅、图文并茂、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教材有“任务引导”、“金钥匙”、“小博士”、“知识窗”、“阅读材料”等模块构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介绍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引导同学们在一个个具体任务的过程中,领悟信息技术中蕴藏的科学思想和文化内涵,培养自己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

本册教材共有6个单元,它将引导你从体验网络的神奇作用开始、到你学会在网上自由“冲浪”。第1单元“了解计算机网络”体验计算机网络,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学习共享校园网资源的方法;第2单元“神奇的因特网世界”介绍使用ie浏览器浏览网页的基本方法;第3单元“网上冲浪有技巧”介绍使用ie浏览器浏览网页的技巧;第4单元“把网上的'宝贝‘搬回家”学习保存网页、图片及文字的方法;第5单元“网上邮差e-mail”学习获得免费电子邮箱的方法并利用免费电子邮箱收发

电子邮件;第6单元“网络安全与防范”介绍网络中的安全隐患、网络道德和法规,学习网络安全防范措施。

三、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网络的基础知识,学会使用网络上的共享资源。

2、学会通过因特网浏览信息,获得学习、生活中需要的信息资源。

3、营造主动参与、动手实践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亲身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一步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习得技能,逐步形成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计算机操作中注意正确方法的指导,养成正确使用计算机的良好习惯。

5、拓宽知识面,拓展视野,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浓厚兴趣。

6、形成现阶段学生应知的信息技术理念,树立学好信息技术、用好信息技术的信心。

7、培养学生与人合作、自主探究思考、勇于动手、善于交流的能力。

8、进行爱护公共机房设备的品德教育。

四、教学措施

1、任务驱动思想。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的“任务”为主。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任务驱动教学策略对主体性教学,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创造性能力具有积极性作用。

2、课程整合思想。

(1)与相邻学科的课程整合(2)与德育整合。

3、趣味性思想。

(1)语言的趣味化(2)内容趣味化。

4、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1)结合实例进行应用介绍(2)贯穿网络知识。

5、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采用“因材施教”、“螺旋上升”的方式,设置了适合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任务,教学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取舍。

6、通过演示和教授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掌握本学期的教学内容。

7、课堂中穿插游戏、竞赛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8、课堂的主体交给学生,计算机的操作性强,应该多给他们练习的时间,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9、采用分组合作的教学模式,培养他们互帮互助、相互合作的精神。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计划篇2

新学期,我区信息技术教研工作要进一步认真学习和贯彻执行教育部颁发的《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精神,以维持学生学习兴趣、掌握信息技能、改善学习方式、提高信息素养为工作思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信息技术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素养。

二、主要工作

1、扎扎实实学习理论,探索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规律。

通过有组织、有计划地个人读、集体读,认真学习《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信息教育展望》等理论专著,谈学习体会,抒学习感想,丰厚学科教师的理论知识底蕴。同时,引导教师学习《课堂教学的本质与好课评价问题》、《当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等及全国核心期刊《中国电化教育》上的优秀文章,从中汲取营养,探索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规律,找到实践操作的正确方法。

2、踏踏实实抓好教学研究工作,把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落到实处。

(1)备课研究。为尽快提高课堂教学整体质量,期初,将组织各校信息技术教研组长交流本学期教学内容安排,上交简备表及部分详案。其中的优秀教案将陆续上传到钟楼教育信息网,各校可根据校情、学情,在“二度开发”的基础上使用。

(2)课堂教学研究。为努力建设一支具有良好素养的学科教师队伍,将认真落实教研活动的开展,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理论、学习优秀案例、现场观摩、交流研讨等活动,初步形成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

(3)评价研究。为引导教师努力实现“以学论教”,逐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将在组织教师共同讨论、研究、反思、实践的基础上,形成《钟楼区小学信息技术学科课堂教学评价表》。为使学生信息技能具体化、可操作化,作为学生学业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上学期已经出台了《钟楼区小学三、四年级学生信息技术能力标准与内容分布》,本学期,在认真听取学科教师意见的基础上,将制订《钟楼区小学五年级学生信息技术能力标准与内容分布》。

3、实实在在搞好学科协进研究,促进各校信息技术教育共同发展。

根据我区各校信息技术教育现状,为整合各校教研资源,形成研究合力,本学期,将继续开展学科协进研究活动。期初,由组长牵头,共同拟定学期研究活动计划,做到目标明确、内容明确、时间明确。在认真落实每月一次的小组内研究活动的基础上,10-12月,三大协进组将各进行一次面向全区的研究活动展示,达到携手共进的目的。

4、继续做好学科整合的研究工作。各校要结合学校特点,充分挖掘与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开展各类学科教学,让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初步形成“学计算机知识—从计算机学知识—用计算机学知识”三个层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做好2004年度全国、江苏省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及省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应用竞赛初赛工作。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市教研室组织的信息学竞赛集训,积极组织各校开展应用竞赛校本培训工作。

三、行事历

九月份:

1、交流新学期工作计划、上学期学生能力考核情况。

2、继《区三、四年级小学生信息技术能力标准与内容分布》后,出台五年级能力标准。

3、组织各校交流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及教案,在钟楼教育信息网上形成优秀教案汇编。

4、确定学科协进组研究方案。

5、参加常州市直属小学信息技术学生课堂教学研讨和观摩课活动。

6、组织全国、江苏省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报名工作。

十月份:

1、学科协进组活动。

2、学科教研活动(维持学生学习兴趣)。

3、组织参加全国、江苏省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初赛。

十一月份:

1、学科协进组活动。

2、学科教研活动(改善学习方式)。

十二月份:

1、学科协进组活动。

2、学科教研活动(改善学习方式)。

一月份:

1、区小学生信息技术能力检测。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计划篇3

2005学年度第1学期 学科教学计划    科 目    信息技术   年 级      五实      教 师       翁        诸暨市暨阳街道浣纱小学2005年9月  2005学年度第1学期小学信息技术第五 册教学计划 2005年9月一、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班级学生的基础较好,兴趣浓厚,可以注重知识的复习、巩固和综合练习。在课程整合等方面可以实践性操作。同时也要注意班级学生的动手操作水平也有不少的差距,要针对性地培养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二、 教 材 分 析教材主要侧重于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电子邮件使用、制作网页、学科整合内容电子邮件使用可以考虑构建校园email服务器,便于使用和维护;制作网页也可把学生制作的内容到校内的服务器上,“所见即所得”,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成功感。学科整合内容,有个别例子不适合教学实际,可以参考改进,使用适合本校实际的内容进行教学。 三、 教 学 目 标一、学会申请和使用电子邮件,发送电子贺卡;初步掌握电子邮件软件—outlookexpress的使用。二、初步学会使用Frontpage2000-2003来制作简单的网页和个人网站。三、初步掌握“计算机工具论”,利用电脑来解决平时学习、生活中的问题,把计算机看作是一种工具,形成“学会学习”的理念。四、培养学生的信息道德素养。四、 教 学 措 施1、主要以教师示范操作,学生动手实践、教师评析的方法参与教学。2、运用多媒体教学,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3、运用网络教学,发挥学校网络的作用。4、采用新颖的课程整合思维参与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5、注重利用机会,开展学生的道德教育,关注学生人文思想的发展。 五、教学进度表周次起讫日期单元及总课时教学内容课时安排备注29.1-9.71发送电子贺卡2 39.8-9.14 上机:发送电子贺卡2 49.15-9.212制作电子贺卡2 59.22-9.28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计划篇4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本学期的教学使学生学会简单的文件操作,能够认识wordXX,会使用wordXX输入文字,对输入有错误的文件内容进行修改,能根据要求进行简单的排版,会插入图片、艺术字,并会进行简单的段落调整,学习使用文本框,初步探索inter网络世界,会简单地把网上的图片及文字保存在自己的文档中,并使用网络上的内容学习简单的小报制作。

二、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是:window98、文字处理、网络基础知识等。

其中第一课是window98基础知识;第二课至第十课是wordXX的简单操作(包括中文输入、修改错误、美化文本、简单排版、插入艺术字和图片);第十一课至第十四课学习网络知识,使用网络知识。

三、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对计算机的功能及简单操作已经有了较全面的认识,也已经学会用window98的简单操作,最重要的是学生对学习计算机这门课程兴趣浓厚,对于进一步的教学有一个良好的基础。

四、教学措施 

1.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让学生从小养成爱护公物,文明上网的习惯。 

2.教学要切合小学生实际,充分考虑小学生年龄、兴趣、知识、认知结构等特点,语言要通俗易懂,培养学生学电脑、用电脑的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敢用、想用、会用、善用电脑。 

3.教学中提倡和鼓励学生发现完成操作任务的不同方法,触类旁通相关软件的使用。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计划篇5

一、实施“计划”意义重大

首先,加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有利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步入信息化社会,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着许多重大挑战。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方针。《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要全面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系统的应用水平”。我国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将从中小学普遍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普及网络应用知识、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三个层面全面推进。推进教育信息化,教师是关键,加强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提高广大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迫切要求。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步伐不断加快,国家不断加大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中小学“校校通工程”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中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条件的改善。另外,当前,素质教育正在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向纵深发展。这对广大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教师作为教育的第一资源、教育的实施者和教育变革的参与者和执行者,如何促进广大中小学教师在信息化的环境下不断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促进专业发展,这是新时期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任务之一。

去年国务委员陈至立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会议上明确指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核心是应用,不仅要高质量地建设好,而且要高效益地应用好,真正在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与效益上见到实效。她还强调,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教学应用的当务之急是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工作,不仅要进行设备使用的培训,更重要的是要教会教师如何应用三种模式去上课。省、市(地)、县、学校都要制订详细的教师培训方案和培训计划,有步骤地对所有教师进行培训。培训内容的重心要逐步转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上来,对学科教师的培训不仅要重视信息技术技能的培训,还要用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武装教师的头脑。加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将有力地促进广大教师尽快适应信息技术环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这是推进教育信息化,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紧迫任务和要求。

教育部十分重视加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1999-2003年,教育部实施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全国大多数中小学教师通过多种途径,不同程度地接受了一轮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培训,大部分教师初步掌握了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基本扫除了“计算机盲”。近些年,教育部还相继与英特尔公司、微软公司合作,推进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和信息技术专任教师培训,取得显著成效,促进了广大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提高。但是,从总体情况看,我国大多数中小学教师虽然不同程度地接受了一些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训,但普遍缺乏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能力,缺乏在教学过程中科学、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新型教学环境的能力,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总体水平还不高,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依然比较陈旧落后,不能适应推进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投入效益的发挥,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因此,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对于新时期教育发展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加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推进教师专业化是国际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潮流,也是当前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导向。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教师工作应被视为专门职业,是一种要求经过严格训练才能获得并需维持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公共职业。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证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工作的专业水平是造就高质量国民教育的根本保证和必由之路。近年来,世界各国非常重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美国甚至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根本措施”(2002年美国《教育技术白皮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直接影响了一个国家教育质量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如今,一名教师仅具有教育理论素养和学科教学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应用能力,通过这些方法和手段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内容贯彻到教育教学过程之中,融入到教学实践活动中去。教师学会教学设计,有效地通过视听技术、卫星传播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多种手段开展教学,由此带来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必将使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使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逐步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课堂教学的组织者。

第三,加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有利于规范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提高培训质量。近些年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普遍加强了对中小学教师计算机或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广大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毋庸讳言,目前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领域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是:一些地区培训管理体制不顺,多头管理,重复培训,乱办班、乱收费问题比较突出;缺乏符合教师实际需要的培训内容,一些培训班的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与教师教学实际脱节现象比较突出,无法通过培训使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去优化教学过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广大教师参加教育技术培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已经成为当前教师培训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加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建立一套规范性、权威性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培训、考试认证体系,将有效地规范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管理,提高教育技术培训质量。

二、依据《标准》扎实推进为贯彻落实

《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组织实施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意见》中提出的实施以“新理念、新技术、新课程”和师德教育为重点的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要求,2004年12月25日,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标准》主要内容包括教学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管理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技术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三部分。每部分内容都涉及意识与态度(主要包括重要性的认识、应用意识、评价与反思、终身学习等内容),知识与技能(主要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等内容),应用与创新(主要包括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支持与管理、科研与发展、合作与交流等内容),社会责任(主要包括公平利用、有效应用、健康使用、规范行为)等四个能力维度。《标准》把引导中小学教师具备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与态度、掌握教育技术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探索教育技术应用与创新的途径及方法,并使中小学教师明确在应用教育技术过程中的社会责任作为中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这是我国颁布的第一个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标准,是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标准》的颁布,对于建立科学规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考试认证体系,全面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005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通知》,正式启动实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计划”以教学应用为导向,旨在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显著提升广大中小学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和水平,促进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改进教师教学方式,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效益,进而为推进教育信息化,为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奠定坚实基础。这项计划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学用结合、注重实效”的原则组织实施。2005年7月计划率先在辽宁、江苏、河南、广西、海南、重庆、四川、云南和宁夏等九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启动实施。从2006年7月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其总体目标:依据《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试行)》,从2005年始,用几年时间,利用多种途径和手段,使全国大多数中小学教师完成不低于50学时的教育技术培训,促进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水平显著提高。

目前《中小学教师教学人员(初级)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大纲》已面世,通过招投标形式组织编写的两套教材也已出版。最近,教育技术中级培训大纲和考试大纲也将陆续印发,中级培训教材正在编写之中。同时,已经组织了若干期省级骨干培训者的部级培训。教育技术网络课程和实验工作已经进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陆续全面展开。预计今年10月将组织首批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考试。

三、统筹协调精心组织

第一,加强组织领导,按照改革创新的思路来指导这项新工作。要注意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将“计划”纳入本地区推进教育信息化,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及开展新一轮教师培训的整体规划,共同推进计划的实施工作。

第二,加强管理,理顺关系,规范教育技术培训。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加强与省内有关职能部门的沟通协调,理顺教师培训管理体制,统筹考虑本地相关培训项目,确保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规范、有序地开展。

第三,规范教育技术培训教材、课程的开发和使用。要用好教育部组织专家审定和推荐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教材,切实保证优质培训教材和资源的广泛应用。杜绝培训教材及相关资源的乱编、滥用。

第四,处理好已有培训项目与本计划培训的关系。要把握好五点原则:一是全员培训,二是连续培训,三是教考分离,四是统一规范,五是个案处理,减少重复培训。

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是一项有利于促进教育信息化、有利于教育均衡发展、有利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实施、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将惠及广大中小学生的大事、好事,让我们齐心协力,扎实工作,把“计划”实施工作落实到位,使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有明显提高,不断提升教师为实施素质教育和为基础教育信息化服务的水平。(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宋永刚)

综述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现在走到哪儿了?

在教育部的统一部署下,从2005年开始,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部门陆续开展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作。教育部师范司制定了《关于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通知》,要求按照《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的要求,所有中小学教师在三年内均应接受不低于50学时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以整体性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水平。

做好前期准备,为培训的开展创造条件

2004年12月,教育部颁发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为培训、考试的开展提供了基本依据。依据该标准,2005年组织编写了《教学人员教育技术培训大纲(初级)》。在标准、大纲具备的基础上又引入了竞争机制编写教材。经过专家严格评审,最终确定中央电化教育馆、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报送的教材编写方案和华东师范大学报送的教材编写方案中标。国家制定标准、大纲,统一编写培训教材保证了项目开展的规范性和权威性。

以《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大纲(初级)》为依据,在多方征求意见和试验的基础上,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考试大纲和考试办法已研制完成并通过专家鉴定。这将使教育技术水平考试有据可依,并为全国统一考试创造条件。

建立项目管理部门,开展培训工作

为保证培训工作顺利开展,取得实效,从中央到地方都成立了由教育行政领导牵头,教育技术和考试部门及相关机构参加的项目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领导实施该项工作。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办公室设在中央电教馆,负责计划的具体组织协调。教育部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全国教师网络联盟等组织积极参与了相关工作。

在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项目办公室的共同努力下,2005年下半年至2006年年初,首批项目实施地区(辽宁、河南、宁夏、江苏、四川、重庆、云南、广西、海南)的329名骨干培训者和近百名省级组织者的部级培训任务顺利完成。首批项目实施地区的普通教师培训工作正在逐步开展。

2006年下半年,其他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骨干教师的培训即将全面开始。

注重实效,采用多种培训方法

为使培训不走过场,取得实效,培训在教材设计、培训形式、教学方法上力求创新。两套教材均采用模块式设计,以模块和活动为基本框架,将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学习融会在实践活动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将教学内容与教学实际联系起来,使学习的知识,形成的能力可以迅速转化为课堂教学的行为。通过主题活动和典型案例展示,让教师理解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交流、演示与评价的方法和策略,培养他们运用教育技术的能力。

在骨干教师培训采用集中面授模式学习的基础上,鼓励探索多种培训模式。项目办正在积极组织力量研究、开发,力争近期为全国教师提供基于因特网的远程学习平台及与之配套的网络课程和学习资源,提供在线学习支持服务和ip资源服务,以满足各地以多种形式开展教育技术培训的需要。

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考试相结合,加强培训质量监测

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要求教师必须接受培训,培训结束后参加教育技术能力水平考试,以保证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严肃性和规范化。根据专家建议,本次培训在进行终结性考试以评测中小学教师学习质量的同时,采用项目办公室组织开发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质量监测与过程性评价系统”,以便在过程中准确把握各地培训的进度,掌握参训者的基本信息和培训者的教学、组织水平,进一步促进各地提高培训的质量。过程性考核合格是学员参加教育技术能力水平考试的前提条件。

水平考试工作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及各地考办负责实施,试卷分成教学规划、资源准备、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四部分。在首批实施地区部级骨干培训班试测中,学员对考试的风格和内容表示肯定。(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办公室)

链接注重教学实际应用教e通纳入培训教材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重点是要提升教师在教育信息化条件下的教学设计能力,期望通过组织开展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技术培训,全面提高广大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此次培训较之以往培训更加看重教师的实际应用能力,就是要通过一系列的举措改变以往培训理论说教多,培训结束之后教师还是不能独立应用的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是个系统工程,在培训教材中纳入帮助教师实际应用的教学软件,培训结束之后,这些教学设计支持工具还可以继续帮助教师的日常教学应用,对巩固培训成果,提升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会有很大帮助。这些“教学设计支持”工具在操作方面要简易化、傻瓜化,最大程度降低教师的应用门槛,同时可以指导教师的教学设计,帮助教师完成课堂各种来源(资源库、互联网)的教学资源整合。

据了解,同方思科公司研发的教学设计与资源整合应用工具——教e通软件在支持教师教学设计、方便教师资源应用方面具有较好表现。其作为教学设计支持工具同时入选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的两套指定教材。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计划篇6

分层教学小学课堂信息技术目前,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的能力水平参差不齐。为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针对信息技术的课堂,采取分层教学的方式。利用分层教学,教师可对学生进行能力级别的划分,针对级别差异的学生实行相对应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实现个别教学,而且可培养不同能力群体学生的兴趣,促使其逐渐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

一、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分层教学简介

在我国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由于学生能力方面的差异,需对学生实行分层教学。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分层教学主要以根据学生的能力、基础、知识、兴趣等因素进行划分,促使班内学生分成若干层次,之后教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行符合学生现状发展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适合自身学习的环境,对其进行指导和鼓励,促使学生循序渐进的发展。例如,教师可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将学生按照计算机掌握水平,实行层次划分。教师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重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行不同水平的信息技术教学,不仅可以满足学生实际对信息技术的需求,而且保障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具备扎实的信息技术基础,同时避免学生跟不上课堂教学进程,产生消极、厌学的情绪。因此,利用分层教学的方式,综合发展学生的各项能力,促使学生兴趣中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体会信息技术的实用性。

二、实施分层教学的根据

1.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由于每一位学生的生活环境、所接触的人、事都是不同的,所以他们在个性、能力、兴趣、学习等方面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异,而且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也会存在很大的不同。教师在教学时,不能一概而论,在对针对性地进行分层教学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学生的实际为出发点,根据学生的不同接受能力和知识的掌握情况,开展与之相适合的教学活动,保证每一个层次上的学生都能够学到知识,都能掌握良好的技能,提高自己的能力、素质。

2.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制订学习计划

在进行分层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制订与之相符合的学习计划,可以使学生利用现有的知识,对新知识进行准确、详细地分析和研究,从而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除此之外,教师也要有计划地加深学习的难度,使学生在完成计划内的学习任务以后,能够积极地探究更高层次的知识,培养自己更高的能力,实现良好的发展与进步。

三、分层教学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流程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对分层教学应用具备实践性意义,可保障小学生信息技术的持续进步,对其应用流程进行以下分析:

1.分层教学中的层次划分

教师针对信息技术的教学课程,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通过学生信息技术的掌握能力由高到低划分为a、B、C三类,在正式接触信息技术之前,基本对信息技术有不同程度的了解,由此教师首先进行最先阶段的层次划分,对三类学生进行层次化教学备课,暂时按照a、B、C三类进有针对性教学,例如,a类学生可学习基本电脑操作,熟悉简单软件的使用;B类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识别与简单操作;C类学生先进行理论学习,之后进行指法练习。教师可以月为单位,适当调整a、B、C三类学生的构成,针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以及能力提升较慢的学生实行层次调整,实现动态化的分层教学。

2.实行层次性任务布置

小学信息技术课实行分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布置任务,提高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围绕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进行课程组合的任务下达,以贺卡制作、woRD操作为例,实行任务的层次性布置。例如,C类学生需掌握贺卡制作的基本操作,熟悉操作步骤,大致掌握每个图标对应的功能,同时对ppt软件具备一定的操作能力,可完成简单图案的插入和操作;B类学生以C类学生的学习任务为基础,根据个人兴趣,制作完整的贺卡图片,掌握各类静态图平的使用,同时将祝福语在woRD中编排,插入到ppt贺卡中;a类学生不仅要具备B、C类学生的操作能力,而且必须掌握动态贺卡制作技术、ppt与woRD相互转换技术,学生在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时,须进行贺卡的发送,以邮件的形式发送到教师邮箱。最终教师根据a、B、C类学生的表现能力,进行特殊任务的安排,即有目的地培养学生,便于分层学生的调动。

3.实现多层次的任务管理

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分层教学时,必须充分做好任务跟踪管理的工作,时刻注意分层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心理变化,及时给予相应的指导和鼓励。教师针对不同层次学生信息技术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下一个任务的布置,而且必须做好学生调动的工作,不仅要保障分层学生的到位指导,而且要保障调动学生可较好的适应新环境,适应不同层次的教学方法,教师针对每次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课堂汇总,避免班级内出现不透明教学。教师通过对分层学生的技术水平进行分析,发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层次任务,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又可保障学生在兴趣中学会更多信息技术知识,掌握信息技术操作技术。

四、分层教学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影响

小学信息技术对分层教学的应用,不仅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同时可促使学生在实际能力的基础上,实现技术的提升。因此,分层教学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具备较高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兴趣,降低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顾虑,促使其可根据自身的爱好、兴趣、能力,选择合适的教学课堂,进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质量。

五、结束语

分层教学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内涵,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进行研究,制定分组方案,以此激发学生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实现不同层次的教学,避免班级出现两极分化的情况,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在提高学生信息技术学习能力的基础上,进行分层的动态调动,调控不同层次的学生,促使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始终保持在高效率的状态。

参考文献:

\[1\]王秀真.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J\].科技信息,2010,(11).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计划篇7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能力;培训

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步入信息化社会,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着许多重大挑战。在信息化的环境下,促进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不断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促进专业发展,是新时期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和紧迫任务。

1.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现状

1.1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硬件环境较差。

1.2 学校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缺乏积极正确的引导。

1.3 对校内组织信息技术能力培训重视不够。虽然80%的教师参加过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但是与工作实践中的熟练应用还有一段距离,学校要经常组织教师参加信息技术的有关培训,以解决教师在应用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2.充分认识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的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步伐不断加快,国家不断加大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计划”、中小学“校校通工程”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条件的改善。

近些年来,教育部十分重视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1999-2003年,教育部实施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截止2003年底,全国大多数中小学教师通过多种途径,不同程度地接受了一轮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培训,大部分教师初步掌握了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工作还仅仅是开始,成效是初步的。从总体看,我国绝大多数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还不能适应推进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投入效益的发挥,成为推进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瓶颈”之一。因此,《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要全面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系统的应用水平。”贯彻实施《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提高教师教育技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1 进一步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有利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健康发展。教师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和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创设一种新型教学环境。这样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教学方式体现出“自主、探究、合作”的特征,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得到真正落实。这样一种努力和方向,正是我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和要求的,也是近年来世界各国非常重视的。

2.2 进一步加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特别是农村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实践证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工作的专业水平是造就高质量国民教育的根本保证和必由之路。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今天的教师,仅具有教育教学理论素养和学科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手段,通过这些方法和手段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内容贯彻到教育教学过程中,融入到教学实践活动中去。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教育技术的应用对教学活动效果所产生的影响日趋明显,掌握和有效运用教育技术已成为教师专业化的重要内涵,成为广大教师迫切需要掌握的重要专业素质和能力。

2.3 进一步加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有利于规范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市场,提高信息技术培训质量。目前全国教师信息技术培训领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是:一些地区培训管理体制不顺,多头管理,重复培训,乱办班、乱收费的问题比较突出;缺乏权威、统一、符合教师实际需要的培训内容,一些培训班的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与教师教学实际脱节现象比较突出,无法通过培训使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去优化教学过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广大教师参加教育技术培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已经成为当前教师培训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3.推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健康发展

加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

力,首先要研究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作为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基本依据和引导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努力方向。2003年4月,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开始委托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组织有关专家研制“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2004年12月25日,教育部正式颁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

4.建立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考试认证体系

4.1 建立开放、高效的培训体系,切实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各级培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将实施工作与加快推进区域性教师网联计划相结合,积极推进各级教师培训机构的改革和发展,整合共享优质教师教育资源,构建现代、高效的教师培训体系,充分利用“人网、天网、地网”等多种途径,开展教师培训和实施工作。

4.2 加强培训管理,提高质量和效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进一步理顺教师培训管理体制,明确教师培训主管部门的责任,对教师培训进行规范管理,坚决制止多头管理、重复培训和乱办班的现象。以教育技术标准为依据,严把质量关,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制定将各地已有培训与本计划衔接的具体办法。积极探索实现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考试与电大学历教育、自学考试、函授教育、成人学历教育、网络学历教育中教育技术课程学分沟通互认的办法。建立评估机制,加强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评估,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切实提高本计划实施的质量和效益。

4.3 加强政策研究,建立政策保障机制。各地要研究制定有利于本计划实施的相关政策,从实际出发,从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出发,制定教育技术培训、考试与中小学教师职务晋升、资格认定等挂钩的具体办法,形成促进广大教师参加教育技术培训的制约机制和激励机制。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计划篇8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在研究学生学的过程中,往往会发现以结果和成绩为导向的教育弊端。教师通常只能通过考试结果,了解学生是否学习了,是否学会了。然而,学习分为学的过程和习的过程。现在的考试只是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而没有关注其学的过程。换个说法,教师无法有效检测学生学的过程,也无法观测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思维运作的情况,更无法有效地帮助他们。那么,是否存在这样一种工具,能够让学生学的过程清晰明了,或者说,能够演化出学生学的过程,让教师能显而易见地发现或判别学生学的过程中的问题,从而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纠正?从这一思路出发,笔者在高中信息技术的课堂中引入了思维导图工具,通过让学生绘制思维导图,了解其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知识偏差,从而观测学生学的过程,实现有效指导。

思维导图概述

思维导图,又称为“心智图”,是通过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层级图联系起来的一种思维“地图”。

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先提取关键信息点,再由关键信息点发散出与之相关的次关键信息点,用有颜色的曲线将主信息点与子信息点联想在一起,在曲线上配上精简的文字说明。其优点是:①思维导图可以有力地激发联想,通过一个关键词激发出更多的关键词,然后再衍生出更多的图示等,能起到激发思维的作用。②具有思维暂存的作用。人在思考一个复杂事物的时候,会冒出很多很多想法,但是人的工作记忆(workingmemory)能力又十分有限,所以如果没有很好的方式把灵感都记录下来,它们就很可能马上溜走,消失得无影无踪。而思维导图鼓励用一种灵活的方式,把想到的东西都记录下来。③它能将碎片化知识变得更有逻辑和体系化。

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解读

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包含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和信息责任四个要素。其中,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计算思维是指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形成解决问题方案的过程中,所包含的一系列思维活动;数字化学习是指个体通过评估和选择常见的数字化资源与工具、有效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而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信息责任是指在信息社会中,个体在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由上述对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描述可以看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将更加重视学生综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其中包括:掌握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并将其迁移到相关的问题解决之中;掌握相关的数字化学习系统、学习资源与学习工具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并运用其从事自主学习、协同工作、知识分享与创新创造;在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与团队成员共享信息,实现信息的最大价值;具备积极的学习态度、理性的价值判断能力和负责的行动能力。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思维导图设计举例

在讲授第二章信息获取的最后一节《信息技术基础》时,笔者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前几节的内容,设计一个旅行计划。学生按照课本模式,采用了电子表格的方式进行旅行计划的设计。表格设计由于是线性结构,无法突出学生的自主化和个性化,无法达到恰当处理信息的目的。于是,笔者尝试采用绘制思维导图的方法,让学生制作一个关于旅行计划的思维导图。

1.机房环境

学生人手一台电脑,安装XminD8.0版本软件,机房内有多媒体投影设备。

2.课前准备

根据教学内容,笔者设计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明确了任务的评价方法,并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合理进行了小组划分。

3.课堂实施

(1)布置课堂任务

学生设计旅游计划,分小组进行讨论,明确旅行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旅行目的、兴趣爱好、时间、费用、交通工具、成员以及其他因素等),讨论完成任务需要什么样的信息,如何获取。教师展示XminD设计的旅行计划思维导图的任务流程,讲解设计旅行计划的框架(如图1)。

(2)学生活动

学生在任务流程思维导图中添加详细的小组成员和旅游因素,根据旅游因素在内容修改中完善旅游计划表,并由小组成员讨论该设计是否满意,如不满意,小组再次进行讨论完善,最后进行活动任务,将其在QQ教学群中,这也为后期开展详细计划奠定基础。

(3)学生任务

学生根据前期所制订的旅游规划流程图,设计合适的思维导图,有的小组以旅游目的地为关键点进行设计,有的小组则以时间和交通工具作为关键点进行设计,教师将两种设计的优劣作为一个话题让学生讨论,比较哪种方式更合适自己的旅游习惯。这时,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已转变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支持者和合作伙伴。由于以旅游地点或旅游时间为关键信息点所表现出的设计会有很大区别,因此,很多小?m设计出了具有自己小组特色的旅游计划思维导图。例如,有的学生用形象的飞机、火车、汽车图标代替文字,并将时间和交通工具作为核心的信息点,其分支还包括了花费、游玩地、美食等,配以各类鲜艳有趣的图标,让整个旅游计划变得生动形象。

(4)作品评价

学生通过QQ教学群上传小组作品。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对旅行计划设计方案思路进行介绍和展示,其他学生进行投票评选。学生绘制的旅行计划如图2所示。

思维导图在培养高中学生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中的作用

1.有效提高学生对信息的分析效率

思维导图的主干为关键词,也就是信息的关键点。教师要对目标任务的关键词进行分析,分清任务的主次,将任务分为主关键点和次关键点,并通过层次关系让学生明确完成一项任务的核心是找准任务的问题所在,同时了解制约解决任务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对任务有哪些影响。由此得出,运用思维导图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

2.能综合运用现有信息,进行问题分析,为解决问题提供参考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关键在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思路进行研究,对产生的疑问通过网络工具进行求助。在思维导图绘制模式下,学生可以更自主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笔者通过研究发现,在信息技术课程中运用思维导图教学,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更浓厚,更能培养其独立分析问题并对有效信息进行判别的能力。

3.能有效运用各类信息碎片,提高学习效率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计划篇9

1我校信息化建设现状

学校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应用系统基于部门本身的业务建设,学校以自主研发模式建设为主,在投资较小的情况下实现学校业务部门信息化,并不能满足现在及未来智慧校园的长远发展;信息化资源共享较差,数据孤岛严重;信息化管理机制不合理,规章制度不完善;信息化推动困难。

2我校智慧校园建设实践

四川工商学院深入贯彻“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理念,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综合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提升学院科学化决策与办学能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科研、管理业务的深度融合,促进学科发展。将建成与特色鲜明的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相适应的智慧校园。

2.1列入学校整体规划

完善顶层设计和决策体系,加强统筹协调。学校结合多年的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实践,吸取过往建设中的经验和教训,经过调研、广泛征求意见、专家论证、多轮修改、反复研究,制定了《四川工商学院智慧校园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在十三五规划中,学院将信息化发展作为学院整体转型发展战略来考虑,制定出学院信息化建设的远景规划和阶段建设目标,并明确学院各阶段信息化建设中所需要实现的具体目标。

2.2加强管理机制建设

学校信息化由学校统一领导、统一规划、分步建设、分级管理、建立学校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对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和重大事项进行决策。聘请信息化领域里资深专家,校内计算机学院教师组成信息化工作组,指导信息化建设的设计思路,负责咨询、规划等技术工作。学院信息网络中心是学校信息化建设业务技术服务部门。负责学院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日常管理。信息网络中心帮助各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开展信息化工作,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和运维支撑服务。学院各个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共同参与到信息化建设中,确保了管理机制与业务系统的深度融合。

2.3加强信息化制度建设

由“学校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牵头对制度性、技术性及网络信息安全层面进行分工协作、信息化建设各成员单位协作完善教育信息化建设和运行保障的规章制度制定,确保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果能够长久的、可持续的发展下去;明确信息化所涉各级部门的责任和义务,破除信息共享的各种壁垒,保障各类信息能够准确、及时地实现按需共享。修订了《四川工商学院信息网络管理办法》《四川工商学院信息网络安全管理办法》《四川工商学院信息中心工作职责》《四川工商学院中心机房管理办法》。根据学校信息化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的实际情况,逐步完善各类制度,为十三五信息化建设?划提供制度保障。

2.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学校重视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增加信息网络中心的人员配备,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技术水平过硬的信息化队伍,在学校软件工程或网络本、专科专业中以校内实践训练等形式组建学生团队,由部门安排人员培训。经考察后,选取优秀学生以校聘方式留校工作。解决好信息网络中心专业队伍建设;在校内其他主要职能部门(校办、教务、人事、科研、计财、学工、招就)、各二级学院建设二级信息化队伍,探索建立多种编制有机搭配的信息化技术支持服务队伍,作为学校信息化应用、培训指导及建设的基本保障。建立常态化的信息技术专题培训和信息化培训制度,以确保各系统的有效使用。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计划篇10

译者按:在比利时,iCt无界限项目(iCtwithoutBoundaries)旨在通过信息化手段帮助身体和心理有障碍学生进行学习。学校信息化计划以地方或学校信息化发展战略为基础,为学校提供在线支持。教育门户网站省略是教师分享学习材料的重要平台。该门户网站鼓励教师参与并共享学习材料,自建立以来,已吸引6万名成员,获得1.3万份材料。

一、教育体系的结构与性质

与其他单一政府国家不同,比利时政府是联邦议会民主体制,比利时王国分为3个行政大区:瓦隆尼亚区、弗兰芒区和布鲁塞尔—首都区,每个大区都有各自独立的管辖区域,其行政边界根据各个区域的主要语言(弗兰芒语、法语和德语)来划分。弗兰芒区人口最多,占全国总人数超过55%。以法语为母语的比利时人占总人口的44%,以德语为母语的人仅占不足1%。其中弗兰芒区居民主要使用荷语;瓦隆尼亚区主要对应法语区,其东部地区为德语区;布鲁塞尔行政区为使用3语的人口共处,法语人口居多。每个大区都有各自的教育体系,在管理和结构上都独立于其他区。此报告集中关注弗兰芒区,除非有其他声明,报告提及的所有项目、政策和其他描述涉及的都是弗兰芒区。

比利时弗兰芒区的教育体系相对分散,弗兰芒区教育和培训部(Flemishministryofeducationandtraining)是其主要行政管理机构,监管整个大区的教育政策。该部门负责制定总体教育目标和监督目标的实现,监管学校的财政状况,根据大区具体需求制定政策和计划。然而,各个学校有相当大的自,教育和培训部不直接干预学校政策。每所学校有权制定自己的课程、预算和教职工政策(如招聘和教师职业发展)。各学校也有责任制定与信息化相关的政策。虽然学校在这些领域的政策制定上都拥有相当大的自,但各个学校都有责任保证由教育和培训部制定的弗兰芒区层面的总体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教育信息化

(一)教育信息化规划

比利时教育信息化规划《知识社会的素养——教育信息化倡议(2007-2009年)》(Competencesfortheknowledgesociety:iCtineducationinitiative,2007-2009)起草于2007年。在2009年比利时大选后公布的新教育规划中包含了一些教育信息化政策,但并未形成连贯的教育信息化战略。因此,2007年规划仍然被认为是教育信息化领域最重要的政策方针。新的政策规划涉及开放资源软件、游戏在教育中的使用和中等教育阶段(涉及13-15岁学生)的信息化目标。

在2007年规划中,信息技术被视为整个学习环境的中心要素。规划的首要优先项目是保证将信息技术全面融入课程这一目标体现在“每个人都具备信息技术素养”的规划理念中(iCtcompetenciesforeveryone)。规划提出针对小学课程(涉及6-12岁学生)的一系列信息化目标,以及针对中等教育第一年的目标(涉及12岁学生),中等教育第2、3年(涉及13、14岁学生)的信息化目标将会在接下来几年开始实施。

2007年规划呼吁依据下述5点策略,全面实施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课程。具体策略如下:加强教育机构的规划和政策制定能力建设;推进教职工专业化建设(如区域专业网络项目提供大规模的教育信息化教师在职培训);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采用合适的软件和数字教学支持政策(如与软件公司签订框架协议,制定优惠的产品价格);研究和信息化监控。

除了上述目标,2007年规划还特别关注教育公平和信息化的关系。在当今全球劳动力市场,与技术相关的技能非常重要,确保所有学生拥有扎实的信息技术能力是将来获得经济和社会公平的前提条件。在教育中使用信息技术也被认为是推进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之一。与弗兰芒区分散的教育体制相对应,各地学校有责任为所有学生提供获取信息化相关知识和能力的平等机会。

教育和培训部为2007年规划的撰写和通过负责。然而,这一规划的开发中有利益相关群体如教师、信息化协调员、教育机构、学术界和私营机构的共同参与。

教育和培训部目前仍在推进新课程的实施,一些核心计划近期才启动,如帮助有障碍的孩子使用信息技术。

(二)弗兰芒区规划细节

标题:《知识社会的素养——教育信息化倡议(2007-2009年)》

出版年份:2007年3月

网址:

ond.vlaanderen.be/ict/english/competencies_knowlegde_society.pdf

(三)私立机构的参与

在弗兰芒区,教育和培训部与私营机构的合作相对有限。一个较为成功的合作案例是教育和培训部与几家软件公司签订的框架协议。在这些协议之下,弗兰芒区的学校能使用享受优惠价格的软件和数字教学辅助设备。通过这些协议(目前只与iBm、微软、奥多比签订,与一家比利时电信公司的协议正在考虑中),软件的议价至少低于市场价格的70%。协议还要求学校仅从合作公司购买软件,防止使用非法软件。微软公司还提出,学校要以折扣价向学生家长提供微软的产品。

另一个私营机构参与教育信息化的例子是宽带技术跨学科研究所,还是弗兰芒政府成立的促进信息技术创新的宽带技术的独立研究机构。iBBt支持信息化的研究和监管。iBBt将其人力和资金专注于设立高水平的优先项目和研究目标,而目前的研究分析则在各个大学进行。教育技术和数字学习最近被囊括进iBBt的研究范围。iBBt资助的一个项目为因病长期在家或医院的孩子提供远程学习的机会。iBBt已经开发了让学生可以通过电脑摄像头、互动白板和其他技术参与课堂教学的界面。iBBt的另一个项目是国家广播电视公司节目的数字化。iBBt正在进行试点研究,以确定通过网络向学生提供数字化内容是否更加有效。

三、iCt基础设施建设及相关支持

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是比利时弗兰芒区2007年规划中的主要目标之一。弗兰芒区教育和培训部一直优先支持教育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宽带接入计划和信息化协调(iCtCoordinationprogram)计划。根据2007年规划,“几乎所有有关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欧洲标准都已经实现”(Vandenbroucke2007)。目前,在中学阶段(12~18岁学生),平均每百名学生使用34台电脑,其中31台接入了互联网,66%的电脑使用还不足4年(Clareboutetal.2010)。在小学阶段(6~12岁学生),平均每百名学生使用16台电脑,其中13台接入了互联网,40%电脑使用还不足4年(Clareboutetal.2010)。在学生和可使用电脑比例方面,大区没有设立需要达到的目标,学校可以自行设定标准。同样,在宽带速度方面,欧洲的指导方针和弗兰芒区的指导方针设立了一个大致的目标,但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确定具体目标。

为确保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配备,教育和培训部向各学校提供补助,用以购买软件和硬件(DeCraemer2010c)。爱线项目(i-line)保证各学校接入互联网,向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提供平价的宽带,该项目的年度预算是560万美元(DeCraemer2010b)。项目自1997年开始向各学校提供网络连接,并在2002年进行了带宽升级。在该项目的支持下,大多数学校(84.9%的小学和92.4%的中学)都配备了宽带连接(Clareboutetal.2010)。然而,相对于该项目目前提供的带宽速度,很多学校要求配备更快的网络连接,因此,教育和培训部计划通过该项目和其他新项目来增加可用带宽,新项目将会补充或者代替目前的项目。教育和培训部称,目前的带宽对于小学(每所小学平均有38台电脑)来说是够用的,但不能满足中学的需求(每所中学平均有109台电脑)(DeCraemer2010a)。目前,比利时电信爱线(i-Line)网络系统的下载速度是4.6mbps,远程连接登录(telenetConnectLineaccess)系统的下载速度是20mbps,两大系统的上载速度均是512Kbps。新的目标还在协商中(DeCraemer2010c)。

“信息化协调项目”提供信息化支持。该项目在每所学校设置一个信息化协调员岗位,负责为教师和学校管理者提供技术和教学支持。然而,协调员的大多数时间都用在信息化协助方面,比如网络安全、防治垃圾邮件、配置防火墙,等等(DeCraemer2010c)。“从2003-2004年度开始,这部分资金(信息化协调员经费)就已经成为教育预算中的一部分。资金保证了每1000名全职教职工中有5名全职信息化协调员”(Denisetal.2009)。

四、在教学中强化技术应用、改进学生学习

(一)学生教育信息化国家标准

弗兰芒区2007年规划为学生教育信息化制定了小学阶段和中学阶段两套标准。两套标准在3大主要目标方面是相似的:学生的使用、信息技术安全意识、对信息化的态度(DeCraemer2010c)。

在学生的使用方面,标准要求学生要会独立、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学会使用信息技术进行创造性的表达、负责任的交流以及有效的沟通,以及学会使用信息技术搜索、处理和保存信息。另外,学生应该知晓如何依据使用目标来选择不同的信息技术应用软件(Vandenbroucke2007)。

第二个目标涉及信息化和安全的关系。规划要求学生学会在使用信息技术时保持适当的警惕,对有害的内容和歧视性内容保持敏感,保护个人信息,尊重知识产权等(Vandenbroucke2007)。

根据2007年规划的第三个目标,学生要对信息化保持积极的态度,将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有效工具(Vandenbroucke2007)。

虽然以上目标都是作为弗兰芒区的规划提出来的,但它们都不在弗兰芒区的层面进行正式的评估。弗兰芒区的学校拥有相当大的自,如果教育和培训部试图推行集中化的考试,学校可以提出异议。鉴于此,学生信息化能力的评估仅仅在学校层面开展,而没有实施集中化的考试或认证。2012年,教育和培训部计划在小学阶段进行评估,以作为国家评估项目(nationalassessmentprogram)的一部分(DeCraemer2010b;Vandenbroucke2007)。

(二)该领域的工作重点及优先发展项目

2007年规划还提出了iCt无界限项目(iCtwithoutBoundaries),旨在让人们认识到信息化对有身体和心理障碍的学生能提供帮助,让教育信息化在特殊学校和特殊人群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教育和培训部2007年颁布信息化目标和课程时,还确立了特殊教育的目标和课程。然而,鉴于有障碍的学生不可能都达到这些目标,这些目标不是强制性的。而在2007年以前,特殊学校的信息技术应用很落后。iCt无界限项目旨在为有身体和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更多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机会。项目集中开发这些学生需要的学习材料,包括为有听力障碍的学生、有精神障碍的学生和有自闭症倾向的学生开发学具。目前,在小学阶段,学校必须为这些学生提供免费的学习材料;在中学阶段,家长则可能需要为学生购买学习材料。

iCt无界限项目还包括3个值得一提的子项目。wai-notinternet项目意在为有精神障碍的儿童提供合适的学习环境和电子信箱客户端。Bednet项目利用信息技术使长期患病的儿童参与远程学习,与学校、教师和同伴保持联系提供方便。卧床网项目的开展基于教室中的台式电脑、学生家里或医院的笔记本电脑,学生可以通过摄像头上课并随时提问。学生还可以通过该系统接收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并提交作业。2009年,有近100名学生参与了卧床网项目(ClosetheGap2009)。Letop项目提高了人们对于有学习困难学生的关注,如诵读困难和多动症学生(DeCraemer2010a)。除了这些直接面向有学习障碍学生的项目,iCt无界限项目还为开发教材、教师在职培训和有特殊需要的教职员工提供资金。由于该项目开展不久,目前仍无相关进展数据(DeCraemer2010c)。

比利时还参加了一些其他项目,如在2007年规划框架下启动的贫穷不是一场游戏项目(povertyisnotaGame,pinG)。教育和培训部还消息称,将开展一项关于教师对于该项目的态度以及在线教学实践的调查。调查结果时,还将公布弗兰芒地区学校参与该项目的进一步计划(DeCraemer2010c)。

五、运用iCt增强教师能力

(一)教师教育信息化国家标准

比利时没有特别针对教师制定教育信息化标准。教师学习信息技术被认为是出于对学习者的责任、对学校的责任和对大区的责任。信息化和媒体素养被融入这3个责任概念中,但没有指出信息技术知识和技术的区别(DeCraemer2010b)。

(二)该领域的工作重点及优先发展项目

2007年规划中还提到要提高学校教职工的专业性。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的项目是区域专业网络(Regionalexpertisenetwork),这是一项大规模的网络教育信息化在职培训。规划中还提出由网站(KlasCement.net)支持的软件和数字辅助教学的战略规划,教师可以在该网站分享他们的学习资料。以下是对这两个项目的分析。

区域专业网络是教育和培训部2000年创建的项目,由几所教师培训学校、大学和教师培训学院联合建立(DeCraemer2010c)。教育和培训部每年提供1100万美元的资金支持。该网络能连接起教育信息化应用领域的所有参与者,主要组织3方面的活动:会议、教材开发和讲习班(workshop)。该项目每年提供1100场培训,惠及万名教师(Denisetal.2009)。项目提供3方面的培训:以管理者为对象的组织培训、以信息化协调员为对象的技术培训和以教师为对象的教学培训。培训课程时长从几小时到几天不等。课程采用面对面的方式教授,而非远程教学。所有课程都按需提供,学校或者教师必须向当地项目协调员提出课程要求。如果一所学校有足够的需求,一名教导员会进入学校教授课程。在弗兰芒区,每5个省就有1名项目协调员。

与信息化相关的教师职业发展的第二个项目是教育门户网站省略。教育和培训部一直都支持开放资源,2002年,教育和培训部建立了该开放资源门户网站,作为教师分享学习材料的中心。自建立以来,该网站已吸引了6万名成员和1.3万份材料。通过该网站可以获取的资料包括文章、公文、网站和软件。几乎所有资料都是开放的、免费的。此外,政府已开发了激励系统,鼓励教师参与。网站的用户在下载资源时需要进行注册。注册后,用户会得到一些积分,积分可用于下载资料,上载资料则会获得积分。如果用户只下载资料而不为网站贡献资料或不进行回复评论,积分用完后,用户就无法再访问网页。该网站还提供一种为教师及其班级提供的免费博客服务Classy(DeCraemer2010a)。

除了区域专业网络和教育门户网站KlasCement,促进教职员工信息化能力发展还包括登录在线教学实践社区和与学科专家的在线交流。虽然上述两种方式都被看作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部分,但教育部并未参与其中。与学科专家在线交流由专业协会提供。在线教学实践社区由3大教育网络提供:弗兰芒社区教育管理局(Communityeducationauthority)管理的社区学校网络;弗兰芒市、自治区教育协会秘书处(educationSecretariatoftheassociationofFlemishCitiesandmunicipalities)管理的地方社区学校;以及弗兰芒天主教教育秘书处(SecretariatforCatholiceducation)管理的学校(DeCraemer2010c)。

六、下一步重点推进的工作

(一)数据系统的投入

鉴于弗兰芒区分散的教育体制,2007年规划着重强调地方教育机构的政策制定能力。其中一个例子就是piCtos计划,该计划旨在支持地方教育机构发展以学校为基础的信息化战略。在为期1天的在职培训中,团队使用由教育和培训部提供的软件,在2007年规划的一般目标框架内,制定规划以适应学生对信息化的需求,这一在职培训项目包括5个阶段。

第一阶段,所有教师都要在线回答有关其教学风格的问题。根据回答,计算机会自动生成学校教学风格的概况。

第二阶段,教师需要回答他们在哪些活动中使用了信息技术,以达成信息化课程的目标。电脑程序会处理收集到的信息,根据目标生成教师个人计划和学校层面的计划。

第三阶段,教师讨论他们如何才能推进信息化活动。

第四阶段,小组成员开发新的行动、活动和优先事项。其他学校的优秀案例也会纳入讨论范围,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想法。这些案例由大学的研究者基于一定的程序选择出来(DeCraemer2010c)。

最后一步是信息技术使用者为各自学校构思信息化政策计划。

近200所学校参与了这一项目。该软件使用的数据由区域专业网络提供,而非教育和培训部。目前,一所大学正使用这些数据进行研究(DeCraemer2010a)。

(二)国家教育信息化指标的数据收集

2007年规划在教育数据收集方面提出了两大优先发展的领域:研究和信息化监管。以这两大目标为依据,根特大学(GhentUniversity)和鲁汶大学(LeuvenUniversity)的研究者开发了监管工具miCtiVo(monitoringiCtinSchools)。这一工具可以帮助教育部门收集教育信息化指标的4种数据:能力素质、基础设施、应用和利益相关者的认知。在能力素质方面,该工具可以收集来自学生、非学生课程参与者和教师的相关信息。在基础设施方面,工具可以收集生均计算机数量、可在校使用网络的学生比例、可用计算机的种类以及计算机使用时间、计算机设备的质量等。在应用方面,miCtiVo收集的信息包括:信息技术在学习环境中的融入情况(包括信息化应用的水平和类型)、数字学习环境和信息化相关教育实践。此外,这一数据收集工具还可记录利益相关者对于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认知及感受。

除了数据收集,两所大学的研究者们正在开发一项针对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的网络调查,旨在了解信息技术融入教育的趋势(DeCraemer2010b)。学生调查将会在课堂上进行,每2到3年举行一次(DeCraemer,2010c)。

弗兰芒区教育和培训部自1998年以来就开始收集教育信息化的相关数据。目前的数据收集项目miCtiVo开始于2007年。此外,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融入程度越来越高,教育和培训部希望能收集更加全面的数据(DeCraemer2010a)。

miCtiVo的首次数据收集在2007-2008学年进行,下次计划在2012年进行。每次数据收集的预算达到12万美元。根据教育和培训部的消息,2007-2008年度调查发现,弗兰芒地区在信息化应用方面发展缓慢。教育和培训部认为,信息技术在学校的应用要先进得多,但miCtiVo发现,信息技术在学校的使用频率很低,且仅限于查找信息。学校很少在测试、评估和实现其他教育目标中使用信息技术。

为收集数据,两所大学的研究者从弗兰芒区所有学校中随机选取了占总数1/5的样本,分别针对学生、教师和学校管理者进行了3项调查。首次数据收集采用纸质调查和在线调查两种形式,以了解人们是否对调查方式有偏见。下一次调查将会完全采用在线形式。

miCtiVo数据将会部分使用于弗兰芒区下次大选中。在选举前,教育和培训部会将这些数据用于政策决策。选举后,一旦决定了谁将执掌大区行政权利,教育和培训部会向新的政府提供学校信息化监管数据以及相关建议。除此之外,数据还将服务于教育和培训部接下来5年的政策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