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孔乙己读后感十篇孔乙己读后感十篇

孔乙己读后感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3:28:15

孔乙己读后感篇1

封建科举!封建社会!

破烂肮脏的长衫,几乎一年没洗澡和衣服,花白的胡须,苍白的面孔,凌乱的头发,几乎能闻到一股怪味。最直面的外表。跟乞丐完全没两样。

去小店喝酒,每每遭到戏弄,自尊受到严重踩踏。读过书是他唯一值得炫耀的了吧,满口都是“之乎者也”可怜的是却是一直站着喝酒的长衫族。本是能通过知识谋的温饱,生性懒惰,造就了现在的他————-如今大街上那一群,也不过如此。孔乙己至少还有自己一些起码自尊保留,没钱,喝酒却也没赊账。“‘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孔乙己竟天真地以为旁人不晓得他这些钱是偷来的,相当自信地掏钱,可真是自命清高呵!可是他的尊严被旁人毫不留情地摧毁掉了。“你一定又偷人家的东西了!”“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老不到呢?”“短衣族”如此讽刺,孔乙己身单力薄,又能怎样,强忍着。可见脸上青筋已经气的暴胀。好一句“窃书不算偷”,呵呵。

结尾部分诠释着后来孔乙己的尾声,心酸油然而生,没钱,去偷书又被毒打了,这次腿折了,这不等于要他的命么,自己怎么照顾自己。最后一次去小店是用两只手辅助爬过去的。虽然平时能充当一个笑柄愉悦大家,有谁又能体谅其感受,看他成这样,居然大家还是在继续嘲讽讥笑,离开时他的背后又是怎样一个场景,他不想知道,因为一刻也呆不下去。

而咸亨酒店老板能记起他也是欠他十九文钱是才能想起。后来再也没出现,都说可能已经死了,会不会是死在哪个角落也没人发现。

这样的人生,又是谁造就的,秀才,书生,在那个时代。

写于2011.10.22晚

孔乙己读后感

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神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题记

假期里,我读了鲁迅先生写的《孔乙己》。主要内容是:在鲁镇的酒店里,除了常来的长衫主顾外,还有一个人,虽穿着长衫,但却很旧,那就是————孔乙己。每次他到酒店,别人说他又偷了书,他就争辩说自己是读书人,读书人窃书不能算偷。后来过了好久,孔乙己都没来酒店,原来他偷到举人家被打断了腿。过了一段时间,孔乙己拖着断腿蹭着来到酒店,掌柜说他偷书时,他没有再争辩,只是恳求掌柜不要提。后来,孔乙已就再也没有来,死了。

孔乙己读后感篇2

孔乙己是一个反映社会的人物代表,他是个迂腐的书生,小说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孔乙己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参阅。

孔乙己读书笔记1一个阴霾的世纪,整个社会都沉浸在一种人人不平等的压迫剥削,豁然梭至那书店中小说书柜专台前,低调而沉默。任凭窗外小雨淅沥,我却手捧着它——《狂人日记》被那悲愤的孔乙己的遭遇所打动了。“窃书不算偷!”一个强劲的声音在我心中呐喊。带着中国人民心底的悲哀,和着下层人民对知识的渴求,共鸣起来。在这期间,涌现出无数平民作家,鲁迅便是其中著名人物之一。他的《狂人日记》中的孔乙己使我百读不厌,常引我浮想联翩。

鲁镇的酒店格局,一个身材高大,脸色青白,皱纹与伤痕夹杂其中的清贫书生孔乙己,时常光顾于此,人们早已习惯这样了,进餐同时少不了几句捉弄与讽刺的话语,可一连好几天,他都不光顾酒店了,引得人们议论纷纷。

读到这一幕,我不禁对孔乙己心生怜悯,怎么能这样蔑视一个家贫而有志的书生呢?

我怀着对孔乙己的同情,愤愤地往下接着读,此时掌柜的发话了:“昨天,孔乙己到丁举人家去偷书,被抓后死不承认,结果被打了一天一夜,出门时腿折断了。”啊!真是个博取别人同情的小人,才会做出这种下流偷窃的勾当。可他偷的却单单是一本书,这……我似乎误解孔乙己了。

一行醒目的字夺入眼眶,天啊!孔乙己在端午节时分,死去了,而在死前所说的最后一句话,便是“窃书不算偷!”啊!一股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夸美纽斯说:“书籍是世界的营养品”,中国古话讲,开卷有益,而孔乙己,单为了这“益”字,不惜自己的人格,四处窃书。中国社会为什么不让诸如此类有志而善读的书生饱尝“营养”呢?窃书虽是不光彩的事情,但这是穷人丰满知识头脑的一种方式。孔乙己的死和那强劲的话语,左右着我,不禁感慨万分,潸然泪下,真是为了“读书事业”而奋斗。

开卷有益,不开卷而绝无益。

“窃书不算偷!”这声音在我心中,久久不能平息,也鼓舞着我更加努力地读书!

孔乙己读书笔记2鲁迅先生的《孔乙己》讲述了一场充满欢笑的悲剧。生活在封建社会,鲁镇的孔乙己,常去咸亨酒店饮酒,他也是酒店里唯一一个陪同短衣帮站在一起的长衫顾客。孔乙己虽然曾受过教育,却好吃懒惰,导致他最后的惨境。孔乙己是一个让读者们感到既可悲,又可怜的人物。

孔乙己为了显示自己是读书人,便时刻不忘地提起那些“之乎者也”之词,让人们感到十分厌倦。可是,他那“又脏又破”的衣衫,又不得不让读者们对他产生同情。孔乙己从“窃书”,到最后被人打断腿,让我感到了一丝怜惜。然而,一个游手好闲,落魄不堪的“君子”,竟然会冒着生命危险来“窃书”,此事让我既惊讶,又敬佩。我在他身上看到了好学的精神。然则,当人们取笑他“捞不到秀才时”,我便深深地体会到了孔乙己作为一名书生却无法得到社会和同胞认可的无奈和悲伤。

即使他变得多么卑不足道,分文不值,他也要估计自己的脸面,依然保持着自傲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态度来面对世人,这让我感到无比的悲哀,这也偏偏体现出了人性的弱点,在孔乙己生活的年代里,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掌控自己命运的。虽然孔乙己有能力,但是因为缺乏勤勉和毅力,才造成他一无所有的悲剧。

我们生活的现代社会,比孔乙己生活的那个年代条件好多了,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取财富及追求幸福生活。但是,在现代社会中,却有许多靠着父母的溺爱,家境优势而生活的人,这些人大多数都会选择懒惰,工作时常拈轻怕重,挑肥拣瘦。也就是这种人,最后必将会落到像孔乙己的下场。

在现实生活中,同样会有很多像孔乙己这样矛盾的人,虽然有学历,但是找不到谋生手段的人,相反,也有许多没有学历,照样可以致富的人。比如,麦当劳现任总裁是查理·贝尔,因为家境贫困,15岁便辍学,来到一家麦当劳餐厅做清洁工。他的勤奋好学被老板看赏,很快就被公司提拔去培训,实习。磨炼几年后的贝尔,仅仅19岁的他,成为麦当劳澳大利亚店的经理。之后,他更加努力不懈地工作,最终成为麦当劳公司的总裁、首席执行官。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努力了才能看到希望,而不是看到希望才去努力。如果孔乙己能够像贝尔一样努力,他的前程必定是远大的。可惜,孔乙己只做到了贝尔的一半,只好学但不勤奋。我领悟到了只有好学和勤奋两者并存才能有成功的到来。

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同时也反映出了人性黑暗的一面,人们对事态的淡漠造成了社会的残酷,最后我们最终不得不向现实低头。鲁迅把孔乙己设定为一个被同胞冷漠,被社会抛弃的标志性人物,这让我们明白了,社会对不努力者坎坷际遇的不忍。这也让我们深深地反省自己,当自己放弃一个机会时,有多少人为了这个机会而付出惨痛的代价,当我们偷懒时,有多少人在外面呕心沥血地工作。如果,就因为我们的"懒”,而像孔乙己放弃自己的梦想,放弃谋生的机会,那我们永远都不会看到希望的到来,也将会逐渐地毁掉自己。

孔乙己读书笔记3暑假里,我无意读到了鲁迅的《孔乙己》这篇文章,认识到了一个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社会低层,受到科举制的毒害读书人形象,也看到了它内心深处的善良,和它那悲惨的人生。

同时,拿孔乙己当取笑的把柄那些“看客”,体现出了他们对不幸者的冷漠无情、麻木不仁,也是导致孔乙己悲惨结局的一种原因。同是我也想到我们生活的社会里也是否存在着那种“看客”?

想到这,我联想到看过的一则新闻:7月17日凌晨,23岁跳某从工地收工回家,回家路上不甚摔倒在路中央,路人邓某看见了想上前扶一把,但旁边的好心人的“劝诫”,没有上去。突然一辆装土车险些碾压,随后一辆出租车撞到,拖行十米远,最后倒在血泊中,当场身亡。邓某听到这消息后后悔不已。

当一双眼睛在无助的四处张望,希望能够有一双友爱的手帮他一把,但希望终究还是希望,最后倒在血泊中。旁边的人就像在看一场电影,当车子把人拖到十米远,电影到达了顶峰,最后溅了看客们一身血!

如果能及时上去扶一把;如果没有那好心人的“劝诫”;如果能有一条道德底线。但如果,没有如果,那一条鲜活的生命已不负存在。人们看着那血泊,可能还在庆幸那人还好不是我,不是我的亲戚。那倒在血泊中的不只是一个正值花季般的生命,不只是一个没有温度的尸体,而是乘载着中国五千年的文明!

“看客”原来只是鲁迅笔下孔乙己、祥林嫂、阿q身边的人,现在为何在我们生活中出现?当好心把摔倒的老人送到医院,反过来成了肇事者,大善沦为大恶。当儿子在机场用刀捅母亲,但没人敢上去扶一把,最后还只有外国人敢上去帮。猫小乐在他的作品中,当阿衰看到老人摔倒时,只能和老人一同倒在地上,阿衰固然好笑,但是什么让阿衰只能这样做。中国的道德文明开始直线下滑,造成了人们不做好事,不敢做好事的现象。

我最终还是希望那些所谓的“看客”始终只出现在鲁迅笔下,不要在我们生活再造成血的悲剧。

孔乙己读书笔记4鲁迅的小说,我读过不少,但给我的印象最深的要数《孔乙己》了。这篇小说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透过文字,我仿佛看到悲剧正一步步上演,孔乙己正一步步走向死亡,我不禁产生无限悲凉之感。

孔乙己的人生是一场悲剧,他出生在一个特殊的年代,有着特殊的经历,他受着科举制度的残害,但是,在那时候,这却是人们想要得到荣华富贵的必经之路。孔乙己扭曲的心灵已被封建文化所骨化,他穷困潦倒,被人们作为笑料;满口仁义道德,却为生活所迫也当起“梁上君子”,最终,死是对他最好的解脱,在封建压迫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社会,只有死人和疯子幸免于难!对他的不求上进,麻木迂腐大肆批判,同时对他身心所遭受的摧残又略带同情。事与愿违,等待孔乙己是一生的悲惨遭遇,在人们心目中他没有地位,是个可有可无、可笑可怜的多余人。

但如果把孔乙己悲剧形成的原因完全归罪于不健全的封建科举制度,我认为是错误的,或者至少说是不全面的。如果说封建科举制度使孔乙己完全丧失生活能力,那么残酷的社会世态则直接把孔乙己推进死亡的深渊。试想,孔乙己在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之后,如果人与人之间还有关爱的话,有些人家就有可能收留孔乙己,如果这样,孔乙己就可以在人们的怜悯接济中度过余生。或者退一步想,即使没人收留孔乙己,孔乙己也完全可能沿街乞讨而生存下来。但是,事实却恰恰相反,孔乙己只是冷酷社会里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他的伤疤人人都可以揭,就连小孩也不把他放在眼里。在这样一个社会里,可以说,等待孔乙己的只能也只有一个归宿,那就是死亡。

而鲁迅着意揭出这一“病苦”,正说明要“疗救”的不只是一个孔乙己,而是整个社会。揭示不幸人们的“病苦”,目的在唤醒他们的觉悟

再来说说现在。照理,时展到今天,“科考”应是十分公平了。但是,重蹈覆辙的现象仍是层出不穷。中考,高考,这场场考试,都是独木桥。成千上万的学生要从这里经过,没有真正的本领,抑或是没有充分的准备,只得被迫跌进河底,甚至今生永远都爬不起来。即使如此,也比孔乙己那时好的太多太多.我庆幸我生在21世纪,这是一个人性的时代,是一个充满爱的时代.

孔乙己读书笔记5觉得这篇小说还是很好的,不是《狂人日记》般的枯燥,描写的孔乙己很是鲜活。迂腐的时代造就了一个更加迂腐的孔乙己。其实生活在某个时代的人必然受到时代的局限,孔乙己的形成是时代的必然,然而就不是自己的罪过么?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的确就是他了,一个落魄的读书人,没有从迂腐的时代觉醒的人,还不能面对现实脚踏实地做事的人。不仅如此,更是一个死要面子装清高的人,和我一样吧!

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孔乙己读后感篇3

初读孔乙己

破旧的长衫、花白的胡子以及瘦骨嶙峋的面孔使我感到深深的同情,那位穷愁潦倒的老者凄惨的一生,使人沉思,使人悲愤。那位总在咸亨酒店要一碟茴香豆作下酒物的科举牺牲品使人黯然神伤。在我的心中,充斥着对孔乙己无限的同情与无能为力。

二读孔乙己

孔乙己那自命清高的架子更使我为他感到难过。他的眼中早已被团团迷雾所混淆,看不清当时的时局,看不清自己的才华,更看不清自己的悲哀。这次,我早早地合上书页,不再为那个悲哀的老者神伤。

再读孔乙己

又一次的偶然使我翻开《呐喊》,使我再一次读到了孔乙己。我默默地看着,看着,脑海中又浮现了孔乙己那穷酸的影像。我看着他的一生,直至在咸亨酒店听到伙计的猜测他约莫的确是死了。我慢慢地回顾着他的一生,像是老旧到早已泛黄的电影胶片一般,一幕一幕在我眼前回放。我细细地观察,缓缓地品味。冷不防,掌柜那无所谓的脸像是狞笑一般逼向我!

天哪!

原来,害死孔乙己的不是他那好喝懒做、无所事事的坏性格,而是隐藏在深深夜幕中的科举制以及在阳光中披着人皮的魔鬼!

孔乙己读后感篇4

关键词:小说教学;读书指导法;情境教学法;运用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                     

初中阶段,让学生学习小说,主要是让学生理解把握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了解小说情节的组成,运用艺术手法,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笔者以语文版九年级上册小说《孔乙己》为例初步探讨“读书指导法”和“情境教学法”在小说教学中的运用,尝试教会学生读书学习,与学生共同创设欣赏文学作品的最佳情境。

一、音乐渲染情境,安抚学生情绪

用音乐渲染情境,播放现成的乐曲、歌曲,教师自己的弹奏、轻唱以及学生表演唱、哼唱都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学习《孔乙己》前,首先给学生播放阿炳的《二泉映月》,用这种悲凉凄惨的感受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对孔乙己这个人物充满了好奇,有了解人物性格和遭遇的欲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运用“读书指导法”,让学生熟悉小说内容

在小说教学中,不管多长的文章,务必要读,老老实实地读,一字一句地读,千万不可在教学生读第一遍时,就搞所谓的“快速阅读”,马虎阅读。待学生熟悉了小说内容后再进行读书指导。

1、让学生边读边画出自然段标号,熟悉小说人物及情节。

2、在学生阅读小说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醒读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默读、精读、泛读的方法,做记号、眉批、摘要、写提纲,使用工具书等,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加强阅读辅导,以学案的形式下发资料。

1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孔乙己、“我”、掌柜、短衣帮。)

环境:自然环境:(包括景物、环境布局等。)

社会环境:(时代背景:辛亥革命并未彻底推翻帝制,人们受封建思想影响深远。)

故事情节:(主人公做了什么事或主人公怎么了。)

如:孔乙己到咸亨酒店喝酒、孔乙己受短衣帮嘲笑、孔乙己教“我”识字、孔乙己给孩子分豆、孔乙己被打折腿、孔乙己坐着走来买酒喝。)

(时间:每一个情节的具体时间要详细的找出来  地点: 咸亨酒店。)

2主人公:____孔乙己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小说情节:(主人公做了什么事或主人公怎么了。)

4作者感情:___哀其不幸、怒其不争。_______________

三、设置问题情境,把握小说情节和主题

情境教学法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诸如榜样作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课内游戏、角色扮演、诗歌朗诵、绘画、体操、音乐欣赏、旅游观光等等,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它能够陶冶人的情感,净化人的心灵,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启迪,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

在小说《孔乙己》的教学中,学生通读小说后让他们运用具体情境再现小说中给自己印象最深的情节。

运用图画再现情节、表演体会情节、口述概括情节等方式分小组让学生再现小说情节特别强调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等的刻画。

1、让学生把自己当作孔乙己进入角色,以我心抒我情,用自己的亲身感受和感情的投入来把握情节,刻画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点,让学生在孔乙己的身上应该看到自己。

2、用图画勾勒自己心中的孔乙己的形象或者再现某一个情节、场面。

3、互相交流,口述概括小说情节

4、创设问题情境,小组讨论:

1、你觉得孔乙己是怎样的一个人?

让学生找出能证明自己看法的依据,进一步把握人物形象。

2、把孔乙己放到当今社会他会是怎样的生活情况?

分小组展开讨论让学生畅所欲言。全班推举2-3人进行交流,让学生感受当今社会制度的优越,人们生活的幸福。

3、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有哪些?

全面揭示文章主题,让学生懂得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再加上他自身的缺点,人们的冷漠最终导致了他的悲惨结局。

4、结合孔乙己遭遇和结局展开小组讨论,就“读书与生存”谈谈自己的看法。

让学生懂得只有掌握牢固的知识,书本与生活相结合才能在社会上立足,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教育。

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等进行认真的分析,进而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了解情节的组成,扣住文章反映的主题,理解小说运用的艺术手法,从而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

笔者认为在小说教学中应大胆给学生时间和空间,利用“读书指导法”和“情境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欣赏小说的兴趣,教给学生读书学习的方法,与学生共同创设欣赏文学作品的最佳情境。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之中,深入作品,沐浴文学艺术之春风,感悟文学艺术之真谛,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文学阅读和写作中如鱼得水,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文学的基本原理》(修订本)以群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

孔乙己读后感篇5

首先,穿长衫是孔乙己受到的教育程度的表征化,是他生活幻想的物化。

孔乙己是谁?一个读书人,一个落泊了的读书人。落泊有什么不可?旧中国的读书人,哪个不是深受儒道两家的影响,怀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信念,进退自由,始终坚持着高尚的操守和不屈的志向。从孔子、老子到李白、韩愈,一直到书剑飘零的黄仲则,谁抛弃过读书人的架子?抛弃了读书人的架子,无异于放弃了读书人的人格、尊严、气节和理想,否定了自己生命中的一切。孔乙己是落泊了,“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但依然不肯“降格”,总认为自己是个读过书的人,不能和旁人一般见识。即便摆不出长衫客的派头,也不能卑下成为短衣帮。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好像有些丢人现眼,然而长衫里有着孔乙己荣耀的过去――读过书,是个读书人,这是他受过教育的明证,你想,现代人还要买假文凭呢。孔乙己“敝衫自珍”,天天当宝贝包裹身体也就情有可原、不足为奇了。可是说老实话,除了一口之乎者也和这一件破长衫,有谁把他当作一个人来看过?当然,长衫里也有孔乙己美妙的未来,孔乙己是个努力向前看的人,他教“我”――一个小伙计写茴香豆的“茴”字,不是想着小伙计将来要做掌柜吗?孔乙己穿长衫不就是想做个举人老爷吗?孔乙己是没有中举的范进,是生活在书里的蒲松林。蒲松林要和孙儿一同进考场,一直到七十一岁依着孙儿的牌头援例出恭。孔乙己穿着长衫却免不了偷,不免有辱斯文,可是他偷的是什么?是书,冒着偌大的危险到丁举人家去偷什么?难道不是书吗?孔乙己偷书正是他生活幻想熊熊燃烧前的四起的狼烟,一件破长衫十多年不脱不换,也是他生活幻想曲阴魂不散的凄凉演奏,是他精神生活的物化。

其次,穿长衫是当时社会流行的强烈的尊卑观念和固定秩序的具象化。

孔乙己穿上这件又破又脏又烂的长衫,是不是到了“有即无”、“丑即美”的境界呢?当然不是,这是他的一种执着。《三国演义》中写曹操看到关羽的战袍破旧不堪,就赏给他一件新袍,而关羽偏把新袍穿在里面,拿旧袍罩在外面,以志有新欢不忘旧情。孔乙己和他是殊途同归,只不过孔乙己执著的是一种尊卑等级。长衫客可以踱到里屋要酒要菜,坐着喝;短衣帮只能在柜外站着喝。长衫是客,受到店家的恭敬,会好生侍候;短衣成帮,受到店家的轻视,酒里要羼水的。孔乙己的经济地位决定了他受不到长衫的礼遇,即做不了社会中的上等人。但读书人的身份又使他不甘堕落为短衣帮,如闰土般老老实实地叫声“老爷”,他像满清末年的八旗子弟家徒四壁,却要装模作样提着鸟笼满街遛,于是就只好不伦不类地穿着长衫站着喝羼了水的酒。不读书害人,读书也害人。孔乙己穿破长衫是社会强烈的尊卑观念和固定秩序挤压出来的怪胎,是光怪陆离的社会投射在孔乙己个人身上的一抹白光,是社会上流行的强烈的尊卑观念和固定秩序在孔乙己身上的具象化。

第三,穿长衫也是孔乙己抗争社会、追求理想、凸现个性的标识。

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人物身上,孔乙己穿长衫有着不同寻常的丰富内涵。孔乙己借此表达了他对尊卑分明的等级社会的无声抗争,对生活理想的不屈追求。穿长衫似乎应该是有经济实力、有社会地位的人们的专利,“弄到将要讨饭了”的孔乙己偏也想凭着一袭破脏长衫争取着人格尊严和相应的社会地位。在别人,这也许只是一种无聊的穷开心;而在孔乙己,却是严肃顶真的大事。十多年来就因为穿着一件破脏长衫,他受尽了世人善意和恶意的嘲笑戏弄。他因此不能和世上任何一个人说些话,包括最纯真的孩子。但他既不后悔,更不放弃,坚持穿着这破脏的长衫,表现着倔强坚韧的个性和对世俗的反叛。同时,长衫也是他理想生活的代表物,一如窃书是他向理想生活走出去的脚印,穿长衫是他坚持追求理想的标识。尽管通过科举考取功名,改善生活困境,提高社会地位,显得很庸俗。但在卑微如草的孔乙己看来,那功名崇高得如同太阳。孔乙己最终并没有高中状元,能中状元的毕竟只是少数,这说明孔乙己的形象有着更为深厚的群众基础,而穿长衫也就成了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象征。可以这样说,孔乙己是出身更低贱、目标更卑微的另一种形式的堂•诘歌德。

那么,孔乙己又为什么会脱下长衫?

孔乙己最后一次到酒店的时候,破夹袄代替了十年不换的长衫,人们不禁要问孔乙己的长衫到哪里去了。一种说法是被丁举人给剥夺了,被丁家仆人打碎撕毁了。问题是孔乙己有可能自行脱下吗?孔乙己自从到丁举人家偷东西被打折了腿以后,不得不用手走路。所谓走,说明孔乙己行动的所有的支撑力全都集中到手上了,腿已不起任何作用了,这时的长衫不能给他带来曾经的荣耀或美妙的未来,只能给他的生活和行动带来种种不便。倘若真还要穿着招摇的长衫,拖地而行,那真是标标准准的斯文扫地了。一向以读书人自居自傲的孔乙己,人格尊严全无,颜面何在?因此,无论自觉也罢,不自愿也罢,他能不脱下心爱的长衫吗?被打折了腿,身体已没有站起来的可能,更要命的是生活的幻想也已绝无实现的可能。被剥夺了生活理想的孔乙己如同房屋抽走了柱子,土崩瓦解指日可待,长衫也就散成片片碎布,脱下当是必然的了。

对孔乙己的长衫描写,是作者塑造形象揭示性格的点睛之笔,可谓力透纸背、入木三分。确实,如果鲁迅先生只写孔乙己站着喝酒而不写其穿着长衫,就很难简明地揭示主人公思想意识和其所处的经济地位之间的矛盾,也不可能奇峰般地凸现他迂腐寒酸的性格。这长衫实在不愧为人物灵魂的标签,是主人公悲剧命运的广告!

(上接第2版)积极地期待着问题的解决。这样导入新课,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感,增强讲课的吸引力。如教学《驿路梨花》时,可设计这样的提问:标题一语双关如何理解?文中两次误会、三设悬念、四写梨花分别从哪些语句体现出来?

四、故事吸引,情境感染

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抓住青少年这一特点,针对教学内容,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兴趣。同时,授新课前,花极短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显得亲切自然,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如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可先联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给学生讲讲长妈妈所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再讲讲阿长本人的故事,这样,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

五、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语文教学可通过“入画――入情――入理”这样的环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入画,即以画导入,让学生进入画面情境之中;入情,即由入画将学生导入课文情境之中;入理,即让学生由情明理,认识到课文所蕴含的道理。如教学《白杨礼赞》就可采用这种方法。

六、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把相似的东西联系起来,是唤起学生情感的好办法。如教学《济南的冬天》可让学生回忆故乡冬天的景色;教学《春》时,可让学生回忆过去与好友踏春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和当时的惬意心情。这样,学生能触类旁通,深刻地体会课文的情感。

七、抓住重点,纲举目张

教学中,教师可抓住文中的重点加以点拨,这样,就能使学生一下子领悟到文中所包含的情感。如教学《卖炭翁》时,教师可就“心忧炭贱愿天寒”的“愿”字,剖析卖炭老人复杂的情感世界,激起学生对卖炭老人的同情和对官僚的憎恶之情。

孔乙己读后感篇6

孔乙己

编剧/马明

(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剧中人:孔乙己掌柜店小二酒客甲、乙、丙、丁吃茴香豆的小孩(幕启:场景较暗;音乐渐起。)(灯光渐亮。傍晚。一酒店当街,“咸享酒店”四字的隶书横匾赫然;曲尺形的柜台上摆着酒坛、酒杯、碟子等;柜台旁挂着“粉板”(赊帐牌);柜前摆着两三张矮桌、六七条长凳。)(画外音:这个故事发生在十九世纪末,江南一个叫“鲁镇”的小镇,镇上的“咸亨酒店”里常常有一个“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不知他姓什名谁,只知他的绰号叫“孔乙己”……)(做工的人散工后,酒店里喝酒的人进进出出。着短衣的靠柜外站着喝酒;有的还买一碟煮盐笋或茴香豆下酒。穿长衫的要酒要菜坐下慢慢喝。)(店里不时传来“好酒!”“好酒!”“再来一碗!”之类的吆喝声。柜台后坐着掌柜,柜台的算盘珠子的“辟啪”声断断续续。后来,珠子声便停了。)掌柜:(朝柜台外)小二!小二!店小二:(从侧台出)在!掌柜,什么事?掌柜:(扬起帐本)去,把新赊帐的酒客添在帐牌上!……(念)王喜财,二十一文;张小四,十七文;孔——……(抬头)孔乙己?——小二,孔乙己在我们店里品行比别人都好,从不拖欠呀!(小二一直在边小声重复念赊帐酒客的名字一边在写。)店小二:(闻声扬头)那天,他说他没有现钱,就……掌柜:哦,是这样。——(继续念)孔乙己,十九文,鲁三桂,二十四文……(孔乙己从侧台上。身材很高大,清白脸色,头发乱蓬蓬,花白胡子,皱纹间夹着些伤痕,穿着又脏又破的长衫;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读过书,但始终没有“进学”(考中秀才)。孔乙己手背在身后,嘴里哼哼哑哑朝酒店起走来。)孔乙己:(卖弄地)未得入店中,酒香冲鼻孔,待把老酒喝,满面红通通。(说完又继续哼小曲)酒客甲:(大声地)孔乙己,你来了!孔乙己:(摇头晃脑地)来矣,一矣!(对众酒客还拱手礼)各位安康!安康!众酒客:哈哈……孔乙己:安康,安康,安安康康!不安何康之有?康而不安,何足道哉?酒客乙:(不耐烦地)说什么呀?说“好”不就得了?酒客丙:就是!孔乙己:古人谓之曰……酒客甲:嘿,你又来了!又是之、乎、者、也!酒客乙:酸溜溜的!孔乙己:否!否!否!此话差矣!此话差矣!众酒客:哈哈哈……酒客甲:(故意地)咦,孔乙己,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上前端详;回头对众酒客)是新伤疤!孔乙己:(忙用手遮脸)……酒客乙:哦,孔乙己又挨人打了!掌柜:是吗?孔乙己!(孔乙己不理会,往前走近柜台)酒客甲:(走过去拉孔乙己)孔乙己,你是不是又偷人家的东西了?酒客丙:一定是偷了人家的东西,不然脸上怎么会有伤疤呢?酒客丁:(附合地)是啊!怎么会有呢?孔乙己:(知躲不过去)咦——,这可不是好乱说的!众酒客:谁乱说呀?孔乙己:(信誓旦旦地)青天白日在上,我孔乙己也是读过《诗》《书》《礼》《易》《春秋》的人哦,(睁大眼睛)你们怎么能这样凭空污人清白呢?酒客甲:嗨!什么清白?我前天还亲眼见你偷了何老爷家的书!……众酒客:(好奇地)是吗?酒客甲:这还能有假?人家还把他吊起来打,打得他哎哟、哎哟哼了半天。掌柜:孔乙己,果真有这等事?孔乙己:(涨红脸争辩)那,那……那不叫偷书!众酒客:(颇感意外)不叫偷书?孔乙己:那怎么能叫偷书?酒客甲:不叫偷书,那叫什么?孔乙己:叫……叫……众酒客:叫什么?酒客丙:快说呀,叫什么?孔乙己:叫,叫“窃书”?众酒客:(面面相觑)“窃书”?“窃书”?……哈哈哈……孔乙己:对啊,窃书是“窃”,不能算“偷”。酒客乙:不能算偷?孔乙己:不能算偷。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酒客丙:你们听听,多新鲜!读书人偷书不算偷!孔乙己:不能算!不能算!“君子之学必好问”,你们读的书没有我的多,自然不晓得“偷”和“窃”这两个字当如何解啰!酒客甲:嘿!孔乙己,真有你的!孔乙己:也罢也罢!不知为不知,不知者无罪也!(众人哄笑)孔乙己:“君子固穷“。穷则穷也,岂能行偷盗之事?(众又是一阵哄笑。孔乙己再次向柜台走去。)孔乙己:小二!店小二:什么事,孔乙己?孔乙己:(神气地)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店小二:(指赊帐牌)上回你赊的酒钱不没有还,你又要赊洒喝?孔乙己:上回赊了一点,有这事……我记得,我记得。店小二:记得就好。孔乙己:小二!(从衣内掏钱)可这次我是给现钱,叮当响的现钱!店小二:现钱?孔乙己:(认真地将九文大钱排在柜台上)一文、两文、三文……九文!一文不少!——打酒!店小二:好咧!(店小二打酒。孔乙己接过酒、茴香豆,似乎忘了刚才的窘态,边喝酒边又摇头晃脑地哼了起来。这时几个小孩从店门口推挤着朝里张望;随后嘻笑着跑进来围住孔乙己。)孔乙己:好、好、好!给你们茴香豆吃!给你们茴香豆吃!小孩们:(高兴地)喔!喔!得吃茴香豆啰!得吃茴香豆啰!……孔乙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这幼。”……(发茴香豆)吃茴香豆,吃茴香豆……一人一颗,童叟无欺!……你的、你的……哦,还有你的!……(孩子们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己伸开五指罩住碟子。)孔乙己:(弯下腰)不多了,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孩子们:(嚷嚷着)再给一颗嘛!我只要一颗……孔乙己:(直起腰,看一眼豆)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孩子们:走啰!——走啰!——多乎哉,不多也,多乎哉,不多也……(小孩下。孔乙己讪笑着站在柜台边喝酒。)酒客乙:(走到孔乙己身边)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吗?孔乙己:(不屑置辩地)哼!……酒客乙:那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众酒客:是啊!孔乙己:这个……这个……古人云: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孔乙己在众人哄笑声中停了下来。)酒客甲:孔乙己,听说你写得一手好字,是吗?孔乙己:承蒙夸奖,不胜感激!不胜感激!酒客甲:听说,都快赶上什么王羲之,什么柳公权……孔乙己:岂敢!岂敢!酒客乙:我也听说,,有一阵子,孔乙己专替人家抄抄书、写写字都可以换一碗饭吃,可惜不会谋划谋划,日子越过越穷。孔乙己:(无奈地)嘿嘿……酒客丙:是有这事。可我还听说,孔乙己有一样坏脾气……众酒客:什么坏脾气?酒客丙:好喝懒做!写不了几天字,就连人家的纸、笔,还有砚台都丢失了!酒客甲:老是这样,谁还敢叫他写字?众酒客:就是!酒客丙:没有人叫他写字也罢,可他得吃饭呀!(压低声音)没办法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酒客甲:(摇头)啧啧啧……(孔乙己未理会;酒客们也不再和他搭话,低声交谈起来。)孔乙己:小二!你读过书吗?店小二:(略略点点头)……孔乙己:读过书?那我就考考你!店小二:(不耐烦地)考我什么?孔乙己:我问你:这茴香豆的“茴”字怎么写?店小二:这也难得住我?(扭过头去只顾做自己的事)孔乙己:嘿,我说你不会写吧?……来,我教你。……记住!这些字应该记住,将来你也做掌柜的时候,记帐要用到的。店小二:(懒懒地)谁要你教?茴香豆的“茴”字怎么不会写?不就是草头底下一个来回的“回”字吗?孔乙己:(手指击柜台)对呀!对呀!……你还真会写!店小二:那还有假?孔乙己:可是,你知道吗?这“回”字有四种写法?店小二:(疑惑地)……孔乙己:(认真地用手指蘸水在柜台上划)两个“口”字是“回”;一个“已”字在里边也是“回”;两横两竖在里边也是“回”……(孔乙己见店小二不耐烦,努着嘴毫不热心,便停住了。)孔乙己:唉!——可惜啊,可惜!(不住地摇头)真可惜!(酒客们先后离座,向掌柜告辞。)众酒客:掌柜的,走了!掌柜:走好!走好!酒店兴隆,还得仰仗各位!众酒客:哪里!哪里!掌柜:小二!送客!店小二:是!掌柜!(小二送客下。灯光渐暗。)(在滴滴嗒嗒的算盘珠子声中传来画外音:咸亨酒店的酒客们来了又去,去了又来,可孔乙己直没有来过,时间转眼便到了中秋。)(灯光复明。店小二上。抹桌、移凳;抹柜台、拭洗坛。酒客甲乙进酒店要了酒、菜,坐下喝酒。)掌柜:(取下赊帐牌)小二!孔乙己好长时间没有来了,他还欠十九个钱呢!店小二:是呀!我也觉得他好长时间没有来了。酒客甲:嗨!他怎么会来呢?掌柜:他怎么了?酒客甲:他又挨打了!还打断了腿!掌柜:哦!酒客乙:他总是去偷。这一回,是他自己发昏,偷了别的人也罢,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丁举人,他家的东西,能偷吗?酒客甲:就是嘛!掌柜:后来怎么样?酒客乙:怎么样?先是写了一个认罪书,后来便是打,一直打打打,打到后半夜。掌柜:那后来呢?酒客乙:后来就打断了腿。掌柜:打断了腿,又怎样?酒客乙:怎样?……谁晓得!也许是死了……掌柜:(一惊)死了?……死了!(众默然。掌柜继续拨弄算盘,酒客们照旧喝酒。)(孔乙己上场。他又黑又瘦,穿一件破夹袄;肩上挂一个草绳系着的蒲包(坐垫)。他拖着一条腿朝酒店挪过来,坐在门槛上,微微着。)孔乙己:(无力地抬了抬手)温……一碗酒。店小二:(从柜台后起身探望)孔乙己?酒客甲:(顺店小二的眼光看过去)孔乙己?店小二:是孔乙己!你还活着?孔乙己:温……一碗酒。掌柜:(闻声也起头)孔乙己吗?……你,你不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这……这,这一回,还是现钱。……酒,要好的。(店小二送酒过去;接过孔乙己递过来的四文大钱,看了看钱,又看了看孔乙己。)酒客甲:(嘲弄地)哈,孔乙己,你又偷东西了?酒客乙:是不是?嗯?孔乙己:(反感地瞟了瞟众酒客)不要取笑!掌柜:取笑?要不是偷,怎么会打断腿呢?酒客们:就是!孔乙己:(低声)这腿是……是……是……跌……跌、跌断的……酒客甲:跌、跌断的?酒客乙:跌断的?众人:哈哈哈……(在众人的笑声中,孔乙己拖着腿挪过来,把酒杯放在地上,然后一挪一地向外走去。众人笑着目视孔乙己离去的背影;店小二跟在他的后边,走至门口处便住了。)(低沉、悲怆的音乐渐起。)(画外音:从这以后,便再已没有看见孔乙己来过酒店,也许,也许孔乙己的确是死了!)(灯光渐暗,幕徐徐落下。)剧终2005-7-28

孔乙己读后感篇7

蒋成在《语文课文读解理论与方法》中提出:“作者一极,恢复作者的原意为读解目标;文本一极,以作品文本自身为意义,依文立解,以文本为出发点或原点的读解理论;读者一极,以读者为中心,认为作品文本的意义是读者介入后赋予的。”现在,笔者以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孔乙己》第一至九自然段为例,具体阐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三极提问设计的方法。

一、对作者的提问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所用的文本,都不是为了我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而专门创作的,都有着作者的特定的目的,要么表达志向,要么抒感。如果想正确理解文本的思想感情倾向,就必须先了解文本的文化背景,必须考虑到作者的因素。只有知其人、知其世,学生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在初中阅读教学课堂,教师可以用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先以作者为中心走向文本,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思考,进而进行更细致的解读,猜测作者蕴涵在文本中的意义。这是学生学会阅读的第一步,同时也为达到最终的教学目标,即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以及迁移打下基础。

如《孔乙己》一文,为了让学生能够真正还原出孔乙己、短衣帮等人物生活的典型环境,准确地把握文本的主旨和内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分析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可以设问为:

1.鲁镇的酒店的客源有哪些?

2.酒店的老板是用什么把这两种顾客隔绝开来的?(曲尺形的大柜台)

3.在作者的笔下,短衣帮、穿长衫的顾客分别代表什么阶层?

4.曲尺形的大柜台象征着什么?(封建等级制度的象征)

二、对文本的提问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文本既是被理解的对象,同时也应该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主体,是一个隐蔽的或者说没有出场的主体。文本与我们的对话和交流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具体指的是,引导我们(读者)“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的过程。

另外,阅读文本的思维过程,首先是体现在文本表层的语言文字,其次是文本内容,最后是深层的语言运用的规律、方法和技巧。初中阅读教学中的文本往往都是“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的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学生学习、模仿的范例。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立足于言语形式设计提问,充分发挥文本的“范例”作用,引导学生对文本语言文字符号进行辨析、理解,培养他们的语言形式能力,让他们真正体会到言语魅力,并激发他们的审美感受和审美情感。

1.对文本思路的关节点以及构思技巧的提问。

(1)“孔乙己的故事是由‘我’,当时仅有十二岁的小伙计,叙述出来的。请你阅读全文,找出‘我’对孔乙己的态度的变化。”

(2)作者以当时仅有十二岁的小伙计的‘我’的口吻来叙述故事有什么好处?

2.对文眼的提问。

《孔乙己》一文的文眼是“笑”,有短衣帮的笑、小伙计的笑、老板的笑、小孩子的笑……每一处的“笑”都有其特殊的含义、作用,教师可以在此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如:

①“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中的‘笑’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②“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中的“笑”写出了什么?

③“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的‘笑’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④“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写小孩子的“笑”有什么作用?

3.对矛盾点的提问。

“矛盾”是孔乙己的一大特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找出孔乙己的矛盾点,可以在矛盾点处设置疑问,从而引导学生全面地把握孔乙己的性格特点。

(1)孔乙己身上有哪些矛盾的地方?

①孔乙己身份的矛盾: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②孔乙己身体与心理的矛盾:身材很高大,却又好吃懒做,不会营生。

③孔乙己心理与行为的矛盾:总想保持读书人的清高,却又有偷窃的行为。

④孔乙己品行上的矛盾:替人钞书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却有着从不拖欠酒钱的好品行。

(2)“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孔乙己为什么不换掉这件又脏又破的长衫?

(3)“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孔乙己身材高大,写得一笔好字,为什么会沦落到偷东西的地步?

4.对语言特点的提问。

《孔乙己》第1至9自然段的语言具有形象生动,非常富于表现力,精炼、深刻、准确,灵活多变的特点。教师可以在相关的语句处,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字、词的理解,从而理解作者字里行间的含义。如:

①体现精炼、深刻的语言特点的提问:“怎么理解‘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②体现形象生动,非常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特点的提问:“短衣帮说:‘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作者写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

③体现丰富,灵活多变的语言特点的提问:“‘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可以看出什么?”

三、对读者的提问

接受美学理论强调读者在文本解读中的积极作用,认为一部文学作品如果没有读者的积极参与必将走向死亡。接受美学的主要创始人德国学者沃尔夫冈伊瑟尔在其力作《本文的召唤结构》中提出:文本中存在着“召唤结构”,即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它们召唤读者把文学作品中包含的不确定点或空白与自己的经验及对世界的想象联系起来,这样,有限的文本便有了意义生成的无限可能性。

美国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心智的架构》一书中提出: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拥有相对独立的七种智力(后增加为八种),而且每种智力有其独特的认知发展过程和符号系统。因而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着个体差异性。在智力上有着个体差异性的学生,阅读存在着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的文本,阅读后的感受体验自然也是具有独特性的。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正视学生与教师平等的主体地位,突出其个性解读,鼓励学生去寻找、填补文中的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体验发现与创造的乐趣。

在《孔乙己》第一至九自然段中,存在着两个文本的空白。其一是孔乙己偷书时的情形,可以在此设问为:

1.孔乙己偷书时有着怎样的心情?

引导学生,根据孔乙己的心理与行为的矛盾,即总想保持读书人的清高,却又有偷窃的行为这一点来进行分析偷书前的剧烈的思想斗争:去偷,被人知道了,就声名扫地了;不去偷,就无法生活下去,会饿死。究竟是要名声,还是要命呢?

2.孔乙己是怎么偷书的?

偷书的过程,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孔乙己的身体与思想的矛盾,即身材很高大,却因鄙视劳动,四体不勤来分析。如可以让学生想象,孔乙己因为四体不勤,偷书时的动作如何笨拙,反应如何迟钝,心理上是如何地害怕。

3.请大家运用符合孔乙己性格特点的各种人物描写将孔乙己偷书的过程生动的表现出来。

【参考文献】

[1]蒋成.语文课文读解理论与方法[m].杭州大学出版社,199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孔乙己读后感篇8

①不同的读者对于具有兴观群怨的作品可以有不同的选择和爱好。②对于同一个具有兴观群怨的作品,不同读者可以有不同的艺术感受。③具有兴观群怨的作品,虽然允许有不同的解读,但不允许“井画而根掘之”,即不允许牵强附会的“曲解”。

我们说多元有界,多元解读提倡学习者走出文本解读固定、死板僵化的局囿,但并不意味着读者天马行空、信口开河、我行我素,而是必须把握好文本解读的底线。阅读对话理论将阅读行为看作是主体间的对话与交流,阅读是一个学习者与文本相互作用、建构意义的动态过程,是对文本的阐释和反映,学习者与文本(作者)是双向互动的、互为依存的。

一、以本为本,品味语言

阐释是一种精神上的解放,文本的解读是一种再创造。作为文本背后挖掘的二度创作的解读,必须以原创造即原作为基础,必须从客观真实的文本出发对文本做全面整体的把握来保障解读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我们只有首先“入乎其内”,走进文本,倾听文本,做到朱自清先生主张的“设身处地的看人”,即进入作品的世界,想作者、作品中的人物之所想,感作者、作品中的人物之所感;同时也要把自己摆进去,“烧”进去,不能“隔岸观火”,如此方能真正“出得其外”,进行有距离的观照,对文本作个性化的创造性解读,收获独特的感受与体验。尊重原作既能帮助我们读懂原作,又能帮助我们深入地感受和理解原作。且以《孔乙己》的主题思想为例。长期以来人们众口一词认为是揭露科举制度的弊害,其实只要沉静地细读原作,你就会发现,鲁迅固然在《孔乙己》中揭露了科举制度的弊害,如孔乙己的“满口之乎者也”,他不肯脱下的又脏又破的长衫,他的“窃书不能算偷”,“茴”字的四种写法等等,但鲁迅在小说中着重描写的,却是人们对孔乙己的不人道的态度:丁举人家把他打折了腿不说,酒店的掌柜,酒客中的长衫帮、短衣帮他们不是拿“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这块孔乙己最疼的心病来当众伤害他,就是拿“你怎么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这最使孔乙己难堪的隐私来当众侮辱孔乙己,乃至最后孔乙己到底是死了还是活着,全镇的人都说不清楚,因为人们都没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的确……”这看似不通的措辞中蕴藏着鲁迅的极大悲愤:谁都没把孔乙己的死活放在心上,谁都漠不关心。细细品位《孔乙己》全文,你不难发现,批判人情的冷漠才是作品的真正主题。因此,解读文本首先得尊重文本,读懂文本,然后才谈得上再创造。

孔乙己读后感篇9

一、价值的缺失

“人之初,性本善”,善良本应是人性中最根本、与生俱来的优点,可在这儿,却并非如此。小说开篇就先勾勒了孔乙己生活的场景――一个阶级对立、等级森严、世态炎凉、人情冷漠的社会环境。

“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世态炎凉和人情的冷漠可见一般。

短衣帮“靠柜外站着”,“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慢慢地坐喝。”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之间的距离在此拉开,鲜明而严格的等级划分可见分晓。

诚信本应是人际交往的基础,可在这里,却显得弥足珍贵。酒中羼水、赊账拖欠的现象比比皆是,以致掌柜也习以为常。

短衣主顾“往要亲眼看着黄酒从坛子里舀出,看过壶子底里有水没有,又亲眼看将壶子放在热水里,然后放心”。而“我”在“这尊重监督之下,羼水也很难”,“掌柜又说不了这事。”掌柜的奸诈和惟利是图与短衣帮的小心谨慎,处处提防形成了鲜明的对立和对比。

善良和诚信的缺失让我们在一开始就感受到作品所营造的压抑氛围。

二、价值的回归

可贵的是缺失的价值在孔乙己身上得到了回归。

善良、淳朴体现在他与“我”和孩子的关系上。他考“我”“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并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才华,而是真诚的希望“我”能学到知识,“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账要用,”这从他对“我”的态度上可以知晓,“很恳切的说道”,当“我”告诉他“草头底下一个来回的回字”时,他“显出极高兴的样子”,而当他想教“我”“回字有四样写法”时,“我”“毫不热心,努着嘴走远”的态度又让他“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恳切”“高兴”“惋惜”神态的变化表现了他对“我”的关心。分茴香豆给孩子吃、“弯腰下去”和孩子说话则更进一步体现了孔乙己人性中“善良”“淳朴”的闪光点。

孔乙己的价值还在于他身上诚实守信的品质。在拖欠成风的咸亨酒店,孔乙己却与众不同,是店里最为诚信的一个。“他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拖欠”,偶然没有现钱时,“不出一月,定然还清”,如此诚实守信之人,在那时并不多见,因此,他“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哪怕是最后被打折了腿,经济来源窘迫,用两手坐着来买酒时也依然不忘从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付账。

三、价值的错位

(一)“劳动光荣,劳动创造财富”与“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价值错位

孔乙己“身材高大”,完全具备谋生的条件,“读过书”“写得一笔好字”,也具备谋生的能力,他完全可以靠自己的双手和能力很好地生活在这个社会,可最后却“免不了做些偷窃的事”。这虽然有其自身好喝懒做的原因,但我们无法回避孔乙己所生存的年代,我们不能忽略孔乙己所生存的环境。“短衣帮”的劳动者并不被社会所认可,他们在咸亨酒店的位置充其量是“靠柜外站着”,“只有穿长衫的”读书人“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慢慢地坐喝。”这种对劳动者鄙视和对读书人巴结奉承的价值错位让孔乙己放弃了自己身上的内在价值。“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一个“竟”字,一句“偷得的么?”让我们颇感心酸,民众对因读书走上仕途的丁举人的仰视态度,这种对落榜者漠视和对“学而优则仕”的中举人病态认可的价值错位奠定了孔乙己人生悲剧的基础。“适者生存”是每个人从众心理的本能反应。社会对科举的认同,对不幸者的落井下石让孔乙己想尽一切办法去考举,甚至于能与科举沾边也行。因此,他抄书、偷书、说话之乎者也,在他心里,这些都是读书人的事,以至于“站着喝酒”也要“穿长衫”,社会压力在他身上的影响不言而喻。“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当别人揭开他的伤疤,触及其内心深处的伤痛时,“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这一次,他无处可逃,更无法不屑置辩。这一切全因科举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价值观念所导致,科举给了孔乙己追求人生的目标,让孔乙己有了积极进取的动力,但却没有给他营生的基本手段。

(二)“善有善报”与“人善被人欺”的价值错位

孔乙己是个善良、诚信的读书人,但这种善良、诚信却没有让他得到应有的尊严,相反,却让他处处遭受嘲笑,甚至于毒打。孔乙己因何被打――偷书,而非金银细软,珠宝财物,“书”于孔乙己而言是精神食粮,对于落榜的他更是人生寄托,因为他无力维生,更别谈买书、读书,但对于何大人、丁举人则是可有可无的摆设,为书毒打,甚至于打折了双腿,可谓残忍,惨不忍睹。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丁举人,而非丁财主,同为读书人,同样从书中谋前程,却没有惺惺相惜的同情与扶持,反而落井下石,雪上加霜,葬送了孔乙己唯一的精神食粮和人生寄托。这不得不令我们深思,科举制度培育了一群什么样的读书人,形成了一种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因读书而中举的丁举人成了吃人社会的帮凶,可以私设公堂,严刑拷打,直接导致了孔乙己辛酸惨淡的人生;而读书落榜如孔乙己则沦落为社会的最底层,成为他人――不论是长衫主顾或丁举人,还是短衣帮――的嘲笑对象,这种荒谬和野蛮的逻辑令人不寒而栗,作者否定的不仅是孔乙己的人生奋斗目标,更是科举制度所追求的人生目标。

作品就这样把孔乙己的善良、诚信、自尊一步一步地毁灭给人看,当孔乙己的自我价值受到贬低甚至于否定时,他采取了自我保护的做法,不屑置辩。当世人无法认同和接纳他时,唯一的做法就是逃避,疏离这个社会,但他无法做到“穷则独善其身”,无法学陶渊明开荒、除草、种豆南山下。因为他无法自食其力,就只能在价值错位所形成的荒谬逻辑中麻醉着自己,慢慢死去。鲁迅先生曾说过《孔乙己》是他最喜欢的小说。笔者认为,作品对悲剧的最佳诠释也许就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选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孔乙己读后感篇10

一、梳理故事情节,把握结构特征

小说的故事情节是推动人物情感纠葛的载体,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梳理文章中的故事情节,进而把握小说的结构特征。故事情节贯穿与文章始末,没有故事情节,整篇文章就没有意义。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首先要帮助学生梳理故事的大致情节,整体感知小说的主题。只有正确把握好小说的故事情节,学生才能真正读懂小说,读懂小说的中心思想。要知道,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前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构成小说的情节发展的基本要素,即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例如,在教学《杨修之死》时,首先让学生通读全文。然后再让学生分析其故事情节,理清文章的基本脉络。它的主要内容为:(开端)杨修识破了曹操在门上写的“活”是“阔”的意思,曹操得知后心底开始忌讳杨修;(发展)杨修知晓曹操写的“一盒酥”是让大家“一人一口酥”,曹操知道杨修的聪明后很嫉妒,还有杨修拆穿曹操梦中杀人的心思,更让曹操厌恶;(高潮)杨修自作聪明揣测“鸡肋”之意,惹得曹操大怒;(结局)曹操将杨修杀死。故事情节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源泉,无论阅读什么结构或类型的小说,读者都要在理清其情节的基础上进行深度探究。

二、分析人物形象,感悟小说主题

小说的最大特点就是对其人物形象的刻画,读者可以从人物性格上了解文章创作背景、理解作者心境。教师在进行小说教学时,应重点分析人物形象。首先要了解作者是用怎样的表达方式描写人物形象的;其次要分析每一个人物的性格特征;最后让学生对其进行赏析。比如,在教学鲁迅的小说《孔乙己》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重点分析主人公孔乙己的人物形象。首先对其进行外貌描写,包括他的高大的身材,青而白的脸色,乱蓬蓬的且花白的胡子……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精神极度颓废且有点迂腐的人物形象;其次是人物动作的相关描写,孔乙己在付钱时,用了接下来的动作:“排出钱”、“摸出四文钱”、“放在我手里”,这些一连串的动作凸显出孔乙己的寒酸,体现了他的性格特点;然后是其神态语言的描写,我们可以抓住一些关键字词。

三、体会环境描写,揭示社会背景

小说的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出现的。因此,教师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忽略对作品环境描写极其作用的分析,引导掌握环境描写的写作技巧,为揭示领悟小说的主题服务。例如,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一开始就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是鲁镇中一个最平凡的小酒店;还有对穿着短衣服的人的描写,如他们靠柜外站着,他们经常出手阔绰买一些下酒物,还有对穿着长衫人的描写: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慢慢地坐喝。通过两种不同种类人物的描写,突出了短衣帮与穿长衫的的不同,更为主人公孔乙己的出场埋下了伏笔。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在《孔乙己》这篇小说中,

作者不仅社会环境渲染得比较独特,社会环境描写也比较形象。

四、适时引导点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小说是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作者往往通过小说的人物、故事情节与环境来表达深刻的思想内涵。但是,初中学生往往喜欢读小说跌宕的故事情节,却不真正理解文章内涵。这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升没有任何帮助。真正理解小说才可以为接下来的阅读架起桥梁。我们知道,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完全让学生自学是不现实的,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点拨,让学生展开思维,积极思考。在小说教学中,教师不应逐字逐句的分析,而应挑选有代表性的字、词、句,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水平和教学目标来进行深入教学。

在小说《孔乙己》中有一句对主人公孔乙己最经典的刻画:站着喝酒穿长衫的唯一人。这句话从字面上来看,就是说明孔乙己当时的表现非常特殊,是不入格的,但是教师还可以点拨学生从更深层的角度去赏析这句话,经过进一步的分析,发现这句话还揭露出了孔乙己身上的迂腐、有着封建残余的烙印。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将知识一次性全部灌输给学生,要详略得当,从点到面,引导学生学会深入探究文章的主题思想。教师在小说教学时要适时点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文章内涵,同时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激发学生对小说阅读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