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数规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6:11:54

整数规划篇1

关键词:规划;信息;数据;整合;应用

中图分类号:F25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前言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实施,规划信息化建设在城乡规划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极大地提高了城乡规划工作的效率与水平,提升了依法行政的能力,成为城乡规划工作重要的技术支撑平台。

但在信息化建设中依旧存在规划信息分类混乱、分散、更新滞后、利用水平较低等问题,亟待进行规划信息数据的整合,实现规划信息的增值利用。

2规划信息数据的现状

规划信息数据是指城乡规划业务领域中的原始数据。主要包括规划基础信息、规划审批信息、规划编制信息、规划监督信息、规划档案信息等内容。

嘉兴城乡规划信息化建设开展较早,始建于1994年,在1999年建成第一代规划审批管理系统,并于2005年进行了系统升级,现市局、分区规划审批数据已实现了共建、共享。数据基础扎实,内容较为丰富,主要有以下几类:

2.1规划基础信息

是指城市规划管理所使用的各类基础数据信息及其与城市规划相关的反映城市现状情况的各类信息。主要包括:嘉兴市多比例尺基础地理数据、影像数据、三维建模数据、综合管线、地址地名及兴趣点等相关数据。

2.2规划编制信息

是指根据规划管理需要,经法定程序审批的各层次、各类别城市规划成果信息。主要包括: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重点区域规划研究、村镇规划等相关数据。

2.3规划审批信息

是指城市规划业务管理中形成的各类信息。主要包括2000年以来的选址、用地、建筑红线数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历史数据等相关数据。

2.4规划监督信息

是指规划实施中进行监督检查形成的各类信息。主要包括规划验线单、竣工验收规划确认书与验收、违法建设查处等相关数据。

2.5规划档案信息

是指在规划编制、规划审批、规划监督过程中形成的各类档案信息。主要包括:规划编制档案、规划审批档案、各类文件、公文等相关数据。

3存在的问题

3.1规划信息数据动态更新机制尚未建立

由于尚未建立一套完整的规划信息数据更新机制,因此在数据接收、检查、更新、对外提供等环节存在数据缺失、冗余,更新不及时,数据相互矛盾等问题。例如:城市道路网规划与控制性详细规划均是规划审批的基础数据,当两者的数据内容相互矛盾时,规划管理审批依据将面临无“据”可依。

3.2数据内容尚需完善

3.2.1空间数据层次单一

目前嘉兴空间数据包含基础信息、控制性详细规划和规划管理审批数据。空间数据层次单一,缺少控规的上位规划及相关的专项规划数据内容。如: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重点地区城市设计、景观规划、历史文化区保护规划等数据内容。

3.2.2规划基础信息缺乏城市规划现状信息内容

已有的城市基础资料信息中含有多比例尺基础地形图、影像图、地下管线数据,尚缺乏人口,工程地质,自然灾害(地震、台风、洪涝),自然资源(土壤、气象、水文),交通状况,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各类经济社会统计数据,土地利用现状,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等内容。

3.2.3规划档案信息不完全

当前规划档案信息数据主要是以纸质材料为主,电子数据不完全,尚未建立档案管理系统,无法实现电子数据的集中调阅。

3.3数据整理尚未完成

现有的规划管理审批数据、规划编制成果数据已完成了整理,但部分历史数据、业务数据尚未进行梳理、分析及归类工作,还存在以下问题:数据内容不明确;数据归类不合理;数据源分散;未建立完整规划信息数据目录。

3.4没有统一的规划综合数据平台实现数据的调用、查询、分析等综合应用

嘉兴市(区)现已建成规划管理、基础地理信息系统。规划编制成果数据(文件类)在规划管理系统中实现应用,控制性详细规划等空间数据在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内实现应用,规划编制成果的文件和空间数据尚未形成关联,数据调用时需要在两个系统间切换,无统一的平台实现规划综合数据的集成应用。

4规划信息数据整合的实施及应用

城乡规划信息数据整合的真正目的是对规划信息数据加以控制、管理、利用,实现信息的增值利用。

嘉兴规划信息化建设现已实现了“一书三证”信息化、空间地理信息管理数字化、规划设计可视化及设计方案网上展示。后期的规划信息资源整合主要是以服务规划管理为目的,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最终形成互通、高效、集成、一体的城市规划信息统一平台,以实现全市域、全过程的规划数据化统一管理。

4.1建设符合嘉兴规划信息化建设实际需求的规范体系

规范体系的建设主要分三部分:第一,以基础地理为统一的空间定位基准,按照统一的分类代码、命名规则、数据结构、数据格式等原则制定规划信息数据规范;第二,针对不同应用的数据,建立数据更新机制;第三,完善数据整理、接收、检查、对外提供等各项管理制度。

4.2补充完善数据内容,建立规划综合数据中心

首先补充、完善规划基础信息及空间数据,建立完整的规划信息数据库,实现各层次规划成果数据的衔接。

其次建立规划档案数据库,以实现不同时期的各个阶段规划信息数据的集中调阅。

最后按照规范标准,对城乡规划信息综合数据进行梳理、分类、分析,建立规划综合数据中心,以实现规划数据的一处更新、多处应用,保证数据的唯一性、现势性、完整性、规范性和实效性,满足不同的规划管理应用需求。

4.3建立的规划信息统一平台,实现城乡规划全过程数字支撑

规划信息统一平台建设是个持续的过程,应以实际应用为导向,集中资源、分步实施、逐步推进。根据嘉兴现状,笔者认为该平台建设可分两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建设规划编制系统,初步满足规划编制审批和成果管理的业务需求。该系统可由空间数据管理、编制审批管理、规划档案管理三部分组成,各部分功能如下:

4.3.1空间信息管理

能实现按不同的需求、数据来源、数据类型,实现矢量与栅格、属性与空间、项目文档与空间的查询调用,设计方案比较,指标校核,CaD与GiS数据转换,历史数据调用,后台采用多数据源管理。

4.3.2审批管理

对规划项目审批过程中的各种文档、表格和图形资源进行组织、管理与应用,实时查询审批过程信息,统计项目数据,动态表现规划编制进度。

4.3.3规划档案管理

实现对各时期的规划编制成果项目查询、调阅、自动归档,对规划项目的相关分散文件进行正确的项目归类,按照合理的目录结构组织各种文件。

第二阶段构建市(区)、县规划信息统一平台,实现城乡规划全过程数字化。

市区、嘉善县和平湖县已建设完成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桐乡县、海盐县、海宁县正在建设中。全市域规划统一平台将以规划综合数据中心为基础,规范体系为核心,前台将市(区)、县应用系统,市域规划编制与管理、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等各类业务集成;后台实现不同数据源、数据格式的调用,最终建成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专业应用系统集成化的规划信息统一平台。

整数规划篇2

摘要:近几年随着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使得在城市规划与建设方面发生了许多变化。如何对与城市规划相关的各类信息及时地、准确地进行整合,建立、更新城市规划空间数据库,使之有效地服务于当前的城市规划,为城市规划研究提供科学依据?这是城市规划领域在信息化建设进程中面临的普遍问题。本文从建立北京城市规划信息系统的整体思路出发,对北京城市规划所涉及的信息进行了分类,基于局域网环境,对整合北京市城市规划信息的方法进行了探索和实践,阐述了以autoCaD—SQLserver/oracle数据库—GiS为技术路线进行城市规划信息整合的可行性。

关键字:城市规划信息资源整合方法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城市规划部门的工作手段均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许多城市的规划管理部门都运用GiS技术建立了相应的城市规划办公管理系统和网络系统,城市规划设计部门也甩掉了图板,全面实现了规划设计成果制图电子化。但由于在城市建设中,城市规划与决策常常出现滞后现象,使得将城市规划形容为“规划规划,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观。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众对城市规划科学性的质疑,同时说明我们的城市规划工作没有起到确定城市发展方向的风向标作用。

尤其是跨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北京的城市建设与开发量剧增,由此而引发的城市绿色生态保护问题、城市历史文脉怎样传承问题、城市交通拥堵现象如何解决等诸多问题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1999年编制的北京市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由于信息资源整合的技术手段一直未能得到行之有效的解决,缺乏及时更新机制和整体分析的工具,使我们的“控规”法律效力低下,无法科学地指导城市建设。本文试图从建立北京城市规划信息系统的整体思路出发,通过对城市规划信息资源的梳理、对“控规”信息资源整合方法的描述,与大家共同探讨城市规划信息系统建设的关键问题——城市规划信息资源整合方法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整数规划篇3

1财政信息化的现状与面临问题

1.1信息的极速增长

伴随财政业务的多项改革开展,财政信息化的不断推进,财政内部大量信息系统的投入应用,特别是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工资统发、财政供养、清产核资等业务系统的应用,使财政内部信息量爆发性增长,这些信息存在大量冗余和数据不一致问题,增加了有效信息获取的难度,在信息极大丰富的同时产生了信息饥渴现象,而信息的不完全性也使得政府与企业不得不重复搜集大量的信息。

1.2信息孤岛问题日益凸显

在财政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由于缺乏统筹规划,应用系统之间缺乏标准化数据接口定义,不同的应用系统之间形成了相对孤立的格局。目前,像预算、国库、基建等多个不同部门均拥有各自独立的应用系统,不同系统提供的数据来自不同口径,其数据内容、格式和质量千差万别,常常遇到数据格式不能转换或数据转换格式后丢失信息等棘手问题,严重阻碍了数据在各应用系统中的流动与共享,形成了信息孤岛。

1.3决策支持的信息需求增强

政府部门决策者面临着如何从海量信息中获得用以决策支持的准确有效的信息。对于政府而言,需要从大量的文件信息和数据信息中提炼、分析加工,为决策者提供制定战略决策的必要信息依据和保障。

2信息整合概念及目标

2.1信息整合的概念

顾名思义,信息整合就是通过各种有效的手段和工具,将业务应用系统的数据进行有机整合集成而实现对业务应用系统的信息数据共享的过程,生成满足不同用户需求的新的信息集合体,在已有信息的基础上实现信息价值的增值。

2.2信息整合目标

通过整合财政信息,建设财政综合信息平台来实现以下目标:①促进信息沟通、消除信息孤岛;②建设财政数据仓库、统一数据管理;③重复利用历史数据;④建设分析系统、提高决策能力;⑤建设财政信息门户、方便信息获取。

3信息整合体系架构

财政综合信息系统采用J2ee技术与oracle10g数据库技术相结合的技术模式构建,如图,系统分为数据存储层、数据同步层、应用展现层和信息门户四个部分。

3.1数据存储层

数据存储层对预算库、执行库、其他数据库及外部数据源的元数据,按照数据仓库模式设计要求进行归类,并建成元数据库,相对应的数据经过数据同步、迁移后加载到数据仓库中;当用户需要查询数据时,先通过信息展现工具了解元数据或者直接浏览元数据库,再发起数据查询请求得到所需数据。

3.2数据同步层

数据同步层是将业务系统的数据整合到数据存储层当中。一般业务数据要经过清洗、过滤、归并、拆分、抽取、转换等多种方式进入数据仓库。数据同步层要支持多种转换方式。同时,还要支持数据能够以不同频率进入系统,比如:对于历史性数据一次同步即可;对正在发生的关键业务数据每天同步一次;对于变化频率不高的业务数据每月同步一次;对于关键性的业务数据需要即时同步;对于特殊类型的业务数据需要指定同步的具体时间。因此数据同步层的数理逻辑相对比较复杂,首先要选择功能较强的etL工具,另外在数据处理过程中需要投入的人力成本也比较大,有些特殊业务的数据需要人工清理。

3.3应用展现层

用户最终通过应用展现层获取所需要的信息结果,根据对信息获取需求的不同分成oLap(联机分析处理)、数据挖掘、统计报表、通用查询等几部分。

3.4信息门户

这一应用将政府信息化建设息息相关的各种核心业务应用,及多种结构化和非结构化信息,通过web方式整合在一起,对内、对外分别实现协同办公,政府与其服务对象之间的交互服务能通过多种途径以唯一的接入点,访问与之相关应用,获取有针对性的信息,从而达到信息、数据与应用资源的共享及政府服务的便捷应用。

结束语

财政信息整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管理、技术等诸多方面因素,需要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和前瞻性的专业规划,否则会在消除一部分信息孤岛的过程中产生出一个更大的信息孤岛。只有各个方面结合起来,相互弥补,不断完善,才能有效地实现财政信息整合。

参考文献

[1]全国财政系统“金财工程”建设座谈会会务组.金财工程建设指导手册[S].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9).

整数规划篇4

关键词:一张图;规划信息化;南宁市

中图分类号:G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背景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地理信息理论的快速发展,南宁市规划信息化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通过业务审批系统的开发和实施,促使规划审批手段由手工方式转变为全面的电子化,极大地提高了日常工作效率。但是,由于南宁市在前期的规划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偏重于应用系统开发,在数据资源采集、整理、入库和管理等方面的投入相对薄弱,导致数据资源建设滞后于应用系统开发,在空间信息资源方面的建设和整合问题尤其突出。具体表现为:各类数据相互独立,并没有形成一套统一的标准、严格的运维机制,也没有统一的空间数据管理平台对数据资源进行整合、管理,造成空间信息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开发、管理和利用,其完备性和现势性都落后于信息化整体发展水平和现实工作的实际需求,甚至出现不同规划成果间的冲突,严重的挑战规划权威性。

2建设目标

鉴于南宁市规划局信息化现状及其他城市信息化的经验,开展“一张图”项目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强化南宁市规划领域空间信息资源的建设,以及相应的“一张图”应用系统开发,建立起一套符合国家、地方相关标准规范的规划综合数据体系,形成并完善一套符合数据资源生命特点的运维机制,从时间上跨越过去、现在、未来,从空间上覆盖地上、地表、地下,真正实现规划信息统一管理、统一展现,为业务审批、规划设计和项目会审提供强而有力的决策依据。同时,通过对南宁市各类规划空间数据资源的整合,提供综合性的信息查询与辅助决策工具。最终,在完整的数据资源体系和业务应用体系基础上,形成基于“一张图”的规划科学管理模式。

3建设内容

3.1数据标准体系建设

逻辑统一、规则约束一致的标准体系建设是提升系统建设、实现资源共享的主要因素。南宁市规划信息化数据标准是在参考国家、省、行业的标准、规范和规程的基础上,并结合南宁市规划信息化实际情况,考虑实际的数据情况和已有建设成果,批判性地采纳、改进和使用。同时,还要从实际业务要求出发,建立一套数据采集标准和生产作业规范、数据建库、入库和更新的技术规程、数据管理和的技术规范等。涉及的数据标准主要有:《基础资料数据标准规范》,包含地形图、影像图、地下管线等基础资料数据提交标准及处理规定;《规划编制成果标准》,包含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等规划编制电子成果提交规范及建库更新规范;《规划审批类数据标准》,包含业务审批红线数据绘制标准及建库更新规范;《电子档案数据标准》,包含建立规划编制成果和规划审批档案电子档案标准规范。

3.2数据资源建设与整合

3.2.1数据资源整合

数据是信息系统运行的基础,数据资源的建设与整合是城市规划“一张图”的核心任务。“一张图”数据建设内容包括基础地理数据、地下管线数据、规划编制成果数据、规划业务审批管理数据、现状专题数据、规划档案数据、标准规范数据、政策法规数据和元数据等,而其中规划相关的空间数据是数据资源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最终的数据建设就是在数据规范和标准的基础上,以规划数据为核心,建立规划综合数据库。在此数据库之上,实现多源数据的集成式管理、相互关联,保证各类用户在权限控制之下能够获得高效、安全的数据访问。

“一张图”数据整合总体思路:将已有各类数据按照相对应的入库标准入库,并根据不同使用需求进行加工后进行。数据加工级别为文件建库、CaD元素建库及SDe要素建库。

3.2.2数据库建设

数据库建设是建立一个高效实用GiS信息系统的关键一环。在进行数据建库时,即要考虑数据源本身的特点,更要考虑到系统建设的需要,系统的建设要严格按照国家、地方和行业的有关标准与规范,如空间数据分层与编码标准、数据质量与元数据标准等。

规划“一张图”数据组织管理采用数据库-要素集-要素类的方式进行,根据不同类型的专业数据划分各个专题库,在各个专题库下根据管理需要,再划分为相应的子库。针对应用的需要将各类规划编制电子成果规整、处理后存储到数据库中。对于需要arcSDe空间建库的规划成果CaD图形文件,依据规划编制电子成果制图规范的规定,通过CaD图形数据检测、规整后,转换到arcSDe空间数据库中,对于文档资料、图片等数据成果,需要规整入库到Ftp图档库中,数据组织调用采用树状结构。规划成果数据建库和应用关系如下(图1):

图1规划成果数据建库和应用关系

3.3应用平台开发建设

3.3.1平台选择

autoCad是目前最流行,应用最广泛的工程类绘图软件,拥有强大的绘图功能,可满足用户进行各类图形操作的需求,灵活实用,CaD格式已成为城市规划控制数据的主要数据源;另一方面,操作习惯和已有的专业系统,很难脱离开CaD环境,但仅凭CaD技术,又远不能满足行业的应用和发展需求。GiS由于其强大的分析和可视化能力,已经逐渐融入it主流。

本应用系统综合考虑autoCaD和GiS各自的优势,运用autoCaD和GiS双平台的技术路线来组织管理规划成果数据,CaD面向内部应用,管理初始数据,GiS面向外部共享及,管理核心数据。将按照编制成果的种类以具体项目为单位对资料进行分类,并通过统一建立目录索引的方式以文件数据库的形式对规划编制成果资料进行存储和管理。规划成果数据建库和查询应用首先是在CaD平台上将已有的规划CaD成果数据进行整理建库,形成规划成果数据库,并实现相关的查询应用,然后在CaD平台建库的基础上,抽取部分核心的成果数据,结合基础GiS信息库中的信息,建立基于GiS平台的规划图形查询应用系统(图2)。

图2GiS与CaD双平台图库应用结构图

3.4.2基于CaD的应用子系统

3.4.2.1总规控规设计子系统

主要用于城市总体规划以及控制性详细规划设计,总规控规成果设计软件,提供城市总体规划以及控制性详细规划、开发园区规划、城镇发展规划设计软件,可以方便的生成道路规划图、用地现状图及规划图、市政规划图、控规法定图则等,处理后的数据可达到直接入空间数据库的标准。

3.4.2.2查询应用子系统

基于autoCaD技术进行二次开发,支持图文档数据的集成及关联。包括规划图形查询、属性查询以及相关应用,提供一些集成的查询分析功能,包括图形查询(控规指标查询、规划条件比对)、规划条件查询、红线绘制、红线出图、红线汇总、规划方案叠加、指标核对以及历史和最新规划信息查询(图文互动查询);系统具有对已经在库的各类规划项目的报表统计(分规划类别、分审批阶段,统计信息包括编制计划编号、项目名称、设计单位、下达计划时间、中间方案审查时间等多种相关信息),对已经登记在库的规划项目图形浏览与输出,相邻控制性详细规划项目的图形无缝集成浏览与输出以及各种布点规划与控制性详细规划项目的叠加浏览与分析。

3.4.2.3基于CaD元素建库更新子系统

针对规划编制部门的需求,从编制成果的调整、中间成果管理、编制成果审查、入库、更新到控规指标分析、应用等,辅助规划编制部门实现规划编制成果资源的信息化管理,最大程度减轻工作负担,提高工作效率。主要包括规划成果元数据管理(包括文本和电子的成果元数据);规划成果数据库管理与维护;规划项目调整与更新,包括道路交通、四线(绿化绿线、历史文物保护紫线、河道蓝线、道路红线)、用地规划更新、地块性质与控制指标更新以及数据共享、数据转换接口等。

3.4.3基于GiS的应用子系统

3.4.3.1档案管理子系统

负责所有规划电子档案数据的整理入库与权限管理,针对涉及到的业务档案、规划编制成果等电子资料的实际情况进行定制开发,用来完成各类电子成果资料的检测、档案建库,以及档案的管理、应用。其功能模块如下所示(图3):

图3档案管理子系统功能模块

3.4.3.2管理与分析系统

采用C/S架构,主要功能是实现空间库中地形、地下管线、影像、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规划控制线数据、规划管理数据进行调图、看图,支持客户端图像背景功能;规划编制成果档案库的集成浏览;以及空间库与档案库之间的图文互查。在此基础上,可以实现一些辅助分析功能,如总体规划地块、分区规划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地块之间的分屏对比联动分析,控制性详细规划地块与审批红线数据之间的指标对比冲突分析。基于地块生命周期的项目一键式查询。系统具体的功能模块如下(图4):

图4管理与分析系统功能模块

3.4.3.3统计与评价系统

采用BS架构,该系统定位于辅助领导决策功能,用户群体是各级领导,主要包括高端的统计报表分析与专题地图功能,比如建设用地审批状态分布图、城市可建设用地专题图、竣工项目专题图、历史保护专题图、城市化进程专题图、城市潜在建设用地专题图等,从宏观上生成各种统计分析台账与报表,供领导决策参考使用,具体内容如下(图5):

图5统计与评价系统功能模块

3.4.3.4数据及共享子系统

采用BS架构,建立城市空间数据库信息资源的及共享服务应用体系,实现多领域间的空间信息资源的交换与共享。包括数据展示子模块、数据共享服务子模块。

采用B/S的系统架构,基础空间共享数据库采用arcSDe+oracle的数据管理方式,数据库平台为oracle10g开发语言选择microsoftVisual2005(C#.net),GiS平台主要采用arcGiSServer9.3.1,同时结合自主的管理平台来实现矢量地图数据、栅格地图数据(包括瓦片(tiles)数据等)等数据的与共享。

3.4.3.5基于GiS要素建库更新子系统

该系统主要保证数据中心的建立与完善,可以快速实现数据中心的各类数据的批量入库,同时通过完善的更新机制,保证数据中心数据的时效性、准确性及一致性,包括:档案入库子模块、基础资料数据入库子模块、业务档案入库子模块和规划成果入库子模块。

4结语

城市“规划一张图”是以地理空间信息平台为基础,以各类规划编制成果数据为基础,整合规划业务所涉及的各类成果数据资源,将各类规划控制要素归类管理,建设一个统一的、完备的、规范的数据管理中心,并用“规划一张图”的形式展现出来。通过本项目的建设,实现了对规划编制数据的有效管理以及对数据的查询、分析等,能更好满足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和提高南宁市规划管理信息化水平,为城市规划工作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黄萍,孟坚定.城市“规划一张图”总体设计方案研究[J].江苏城市规划,2009(12).

[2]胡祺、王芙蓉、尹向军.南京规划控制数据一体化管理、应用技术研究.城市规划信息化.2010(12)

[3]深圳城市规划“一张图”的探索与实践.城市规划.2011(15)

整数规划篇5

[关键词]电网规划;特点;方法

中图分类号:tm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8-0273-01

电网规划的目标是寻求最佳的电网投资决策,以保证整个电力系统的长期最优发展。其目的是根据电网发展及负荷增长情况合理地确定今后若干年的电网结构,使其既安全可靠又经济合理。电网规划的基本原则是在保证电力安全可靠地输送到负荷中心的前提下,使电网建设和运行的费用最小。

1.电网规划的特点

电网规划是电力系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任务是根据规划期间的负荷增长及电源规划方案确定相应的最佳电网结构,以满足经济、可靠地输送电力的要求。其研究的内容包括网架规划、无功规划、稳定性分析及短路电流分析。电网规划可分为输电网规划和配电网规划两类。另外,按规划期长短可分为短期规划、远景规划和长期规划3种。短期规划研究主要用于制定较短水平年如5年的网络扩展计划,确定详细的网络结构方案;远景规划研究一般针对一个较长水平年如20~30年,它通过对未来各种发展情形的分析,给出根据环境参数进行技术选择的一般原则;长期规划研究介于两者之间,它用于电网10~20年发展规划方案的制定。

2.电网规划的常规方法

2.1⒎⑹接呕方法。启发式优化方法是一种以直观分析为依据的算法,通常是基于系统某一性能指标对可行路径上的一些参数作灵敏度分析,并根据一定的原则选择要架设的线路。启发式方法又分为逐步扩展法和逐步倒推法。

2.1.1逐步扩展法是根据灵敏度分析的结果,以最有效的线路加入系统逐步扩展网络。逐步倒推法是将所有待选线路全部加入系统,构成一个冗余的虚拟网络,然后根据灵敏度分析,逐步去掉有效性低的线路。启发式方法的优点是:①简单、直观、灵活、计算量小、计算时间短;②易于同规划人员的经验相结合;③应用方便,相对数学方法能够较为准确地数学模拟电力行为。缺点是:①无法严格保证解的最优性;②不能很好地考虑各阶段各架线决策间的相互影响。

2.1.2灵敏度方法。灵敏度方法是最早使用的启发式方法,基本思想是以某种有效性指标与决策变量的灵敏度关系作为启发式的准则,从待选线路中选出当前最有效的线路作为选中的架线。该方法的优点是:①原理简单,实现方便;②易于同规划人员的经验相结合;③不需要考虑收敛问题,简单易行。缺点是:①只计算一条线路的指标,没有计及线路之间的相互影响;②从全局的角度确定架线方案,无法得到全局最优;③需要大量的灵敏度计算。

2.1.3遗传算法。遗传算法是电网规划采用的一种新的优化方法,它根据优胜劣汰的原则进行搜索和优化,可以考虑多种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特别适合于整数型变量的优化问题。遗传算法利用简单的编码技术和进化机制将规划问题抽象为纯数学问题,便于同时处理整数变量和连续变量,对于大型电网规划问题不需要分解处理,直接将网络的运行计算结果计入评价值,避免了由于分解或线性化造成的误差。遗传算法的优点是:①操作简单,通过交叉和变异等逐步完成进化,最终逐步收敛到最优解完成进化,相对灵敏度分析、线性规划等数学方法更便于执行;②多点寻优,不受搜索空间的限制性约束,不要求连续性、导数存在、单峰等假设,可以考虑多种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使其在解决电网规划这种多目标、多约束、非线性、混合整数优化问题中得到广泛应用;③遗传算法在获得最优解的同时也能给出一些次优解,这为规划人员根据实际情况改变规划方案提供宝贵信息,弥补了数学规划只能求得单解的不足;④适于解决组合优化问题;⑤能以较大概率找到全局最优解。缺点是:①和算法收敛有关的控制参数,如种群规模、交叉率和变异率等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②在参数选取不当时,有收敛到局部最优点的可能性;③计算速度慢。

2.2数学优化方法

数学优化方法是对电网规划问题作数学描述,并处理成有约束的极值问题,然后利用最优化理论进行求解。数学优化方法虽然理论上可以保证解的最优性,但通常计算量过大,实际应用中有许多困难。主要原因是:第一,电网规划中要考虑的因素很多,而且问题的阶数也很大,因此建立模型十分困难,即使建立了模型,也很难求解;第二,实际中的许多因素不能完全形式化,通常需要对原问题的数学模型作简化处理,因而可能丢失最优解。

2.2.1整数规划法。1974年,Lee等人把输电网络规划表述为一系列的0-1整数规划问题,并利用0-1隐枚举法进行求解。整数规划法的优点是:①对解决小规模的问题效果较好;②采用0-1隐枚举法,使得整数规划问题在0-1整数规划的基础上有了很大改进,并大大减小了整数规划的规模。缺点是:①当规划变量个数增加时,会遇到“维数灾”问题;②当待选线较多时,计算时间较长。模糊规划是具有模糊参数的一类不确定性规划,它不仅涉及到非线性规划的复杂算法,还用到模糊数学的理论和方法。

2.2.2模糊规划法。模糊规划法采用严密的数学理论处理模糊性问题,较适合于求解不同量纲、相互冲突的多目标优化和综合评判问题,最后的目标通常不是某一指标达到最优,而是最大的综合满意度。在模糊规划模型中,通过模糊化处理各种不确定性数据,并通过模糊规则来描述输入输出之间的关系,为模糊规划提供数据。模糊规划法之所以能用于电网规划的原因在于规划中有许多不确定性的因素存在。该方法的优点是:①能够处理不具有随机性的不确定性问题;②提供了对研究对象多种属性的选择方案;③能够处理规划过程中现象和因原诸方面的表示模棱两可的问题;④算法简单易行,易于在计算机上实现。缺点是:①在线处理能力差;②需用其它模糊算子进行模糊优化,当引入其它模糊算子时,势必又导致其模型变成非线性,从而影响计算效率。模糊规划法是目前电网规划中研究的最充分的一种方法。灰色理论是描述信息不全造成的不确定因素的工具。该理论最初被应用于电网规划的负荷预测,后来用于变电站选址及规划方案的选择。

3.结语

电网规划是电力系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电网更新改造的依据。合理地进行规划可以获得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电网规划方法尤为重要。经过多年来不懈地研究和发展,智能优化算法发展十分迅速,在电网规划领域取得重大的进展。另外层次分析法以其能解决多准则、多目标决策问题的特点跻身电力行业,在电网规划的决策方面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整数规划篇6

关键词:建筑空间;信息集成;全生命周期;应用体系

1引言

日新月异的全球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及地理空间数据管理手段都面临着新的挑战。国内外各大城市都根据各自的需要,大力加强空间基础设施信息的采集。对于城乡规划管理部门而言,实现规划区内基础空间数据的信息化管理,掌握城市社会经济生产生活的现状和变化情况,作为城乡规划、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建筑物信息具有覆盖面广、数据量大、信息采集难度大等特点,通过建筑物信息可以准确获取城市的建筑量、容积率、建筑密度、使用功能、空间分布等详细信息,是进行城乡规划管理和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数据源。以建设项目为核心的空间属性信息分布于规划、建设、房产等多部门的各个审批环节,例如:空间图形、建筑属性等。目前,由于缺乏全面的数据整合机制,信息采集得不到同一管理,严重影响到空间信息的利用水平。因此,结合城乡规划自身业务需求,构建完备的城乡规划建筑物信息数据库及其管理体系,建立健全长效的建筑空间信息统筹管理、维护更新机制,打破城市建筑空间信息资源库的“信息孤岛”格局,提升信息采集及数据应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方法和过程

2.1建筑空间数据库实现目标构建

城市建筑空间信息的整合,实现了各种建筑图形数据的集中化管理。通过在建筑数据整合的过程中形成一套城市空间建筑信息的管理和工作机制,实现建筑全流程信息的整合建库和智能化更新,并通过完善的数据共享接口,实现各相关部门的数据互联,促进建筑空间信息成果的有效应用。基于以上原因,新型城市建筑空间数据库信息管理模式的构建应致力于于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一套标准:以全过程建筑数据库构建为基础,建立一套宏观、中观、微观的建筑空间数据库标准体系。提出建筑空间数据库的架构,明确建筑空间数据库建设的内容,建立建筑空间信息数据标准及调查标准,对信息编码规则、用途分类、调查表、技术方案、成果要求和标准等方面进行明确和详细的规定。研究制定空间数据库建库流程和数据更新机制,满足智慧城市背景下城乡规划基础建筑数据管理的需求。(2)一组流程:全流程图形和信息的整合多源建筑数据建库。在统一数据整合流程、明确数据存储标准的基础上,以城市建设与规划审批管理单元为核心,梳理并入库城市建设相关的全过程建筑图形和属性数据,实现以城市用地功能单元为基础的建设项目图、文、表、档信息全生命周期关联。(3)一个平台:研发基于GiS的建筑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系统包含数据存储、浏览查询、数据编辑、统计分析与决策辅助等功能,实现大规模建筑空间数据的可视化存储、编辑、管理、更新。在此基础上结合建筑数据库的属性信息进行数据挖掘,并就建筑信息在城乡建设与规划管理的各领域研发相匹配的应用功能,构建通过相应数据结构实现跨部门的数据共享交换的目标。(4)一系列应用:通过对国内外建筑空间信息管理应用领域的研究分析,归纳梳理不同的建筑空间数据的类别及要求,建立建筑空间数据的“量”属性集,构建基于建筑空间数据库的规划决策辅助范式,服务于规划编制、审批、批后管理、政策决策支持等方面的需求。

2.2建设项目空间信息流转机制梳理

2.2.1多元建筑图形资源运行流转周期梳理建筑物空间信息是在以建设项目为主体基于建设项目所在地对应城乡规划条件下,经过各类城市空间管理部门报建审批流程中逐渐形成的。因此,梳理各部门对应业务下所产生的建筑空间信息十分必要。通过对城市建设职能部门业务分析,涉及项目建设空间管理的部门主要是国土、规划、住建房产;从建筑空间管控的角度来说,国土部门的管理主要是项目用地层面,规划部门的管理是落实由用地至建筑单体的层面,住建房产部门的建筑空间管理主要是体现在房屋及房屋内户信息管理。各职能部门的建设项目审批要素梳理如表1所示。2.2.2建立多维信息关联的建筑数据管理模式建筑属性数据库作为建筑图形数据库的外部属性,是数据统计与分析的重要基础。它可以进行建筑空间信息的综合、深层次分析,能够辅助进行空间定位和显示空间实体分布特征,为规划管理、规划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城乡规划管理、编制、设计等工作对于建筑物信息的需求层次不同,需要建立基于建设项目的宏观、中观和微观管理结构,从不同的维度实现对建筑信息的分析、管理和提取。建筑空间数据库需要构建一套从不同维度聚类分析的数据管理模式。为满足城乡规划中建筑信息各层次应用需求,本研究提出建立“项目-单体-楼层-户型”的多级建筑信息管理模式,通过项目编号、单体编号建立建设项目与单体的空间属性联系,实现建设项目的一体化管理。宏观层次:以国土红线、用地红线、控规地块为基本单元,实现建设项目的边界、容积率、建设性质等指标统一化管理。中观层面:以建筑单体为基本单元,实现建筑物建筑高度、层数、使用功能、栋数等建筑物的管理。微观层面:以建筑内的楼层和户型为基本单元,实现建筑内的建筑构件、楼层信息、户型信息和预售、销售信息的管理(图1)。2.2.3以需求为导向的城乡规划信息数据库建库标准设计城乡规划建筑空间信息库作为城市建设实施成果载体,涵盖了与城乡规划相对应的图形信息库和属性信息,通过对建筑空间信息的综合、深层次分析,辅助进行空间定位和显示空间实体分布特征,为规划管理、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以城乡规划应用需求为导向,在合理的建筑特质属性范畴内构建深度优化的建筑空间数据库结构,是建筑空间数据库建库的重要工作内容。主要包括:规划编制现状信息分析提取、重大决策辅助支持、建筑全生命周期信息查询、城市建筑保护等方面。基于此设计相应的建筑属性结构库,将直接为城乡规划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利的辅助手段(图2)。

2.3建筑空间库的整合和更新流程机制

2.3.1建筑空间图形与属性整合流程在梳理各类建筑空间数据的流转阶段、制定数据存储和应用标准的基础上,须对所有的数据进行全面整合。整合的主要工作包括完成各阶段数据信息采集、图形转换和信息补充调查等,工作流程如下:(1)图形整合:以现状地形图为基础,完成建筑物GiS要素建库,对地形图尚未更新的建筑物,结合定位红线、竣工验线以及遥感影像图,辅以现状补充调查进行补充要素,完成区域内建筑物图形整合。(2)属性要素录入:根据建筑空间数据库建库的要求,完成建筑物属性项目经济技术指标,单体建筑物的经济技术指标,单体内信息的属性录入。(3)信息关联:在完成项目图形和属性录入的基础上,根据项目信息及单体信息,关联规划主管部门的审批信息、图形材料和文本材料信息,使建筑空间数据库的内容与规划信息无缝衔接,并预留端口实现远期与房产等部门数据对接。数据整理流程如图3。2.3.2建筑空间数据更新机制研究在整合各阶段建筑空间数据库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城乡规划的建设审批流程阶段数据更新的特点,构建相应的数据更新机制,以确保建筑空间数据的更新及时、精准。数据更新主要设置在以下阶段:建设项目总平面图阶段:在项目进入建设项目总平面图审核时,完成审定总平面图的规整、项目范围与相应建筑轮廓线的上图、建设项目属性和建筑单体属性关联录入等三方面工作,该阶段所有建筑标识为在报状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阶段:在建设项目核发建设工程许可之后,完成定位红线规整及上图、定位图中建筑轮廓线取代原总图建筑轮廓线并录入相应属性等两方面工作,该阶段的建筑物标识为在建状态;竣工验收许可阶段:在建设项目核发竣工许可之后,完成竣工验线图规整及上图、竣工图建筑轮廓线替换原定位图建筑轮廓线并录入相应属性等两方面工作,该阶段的建筑物标识为已建状态,从而实现建设项目生命周期内的建筑空间数据更新(图4)。

3实证案例

3.1建筑空间数据库构建——以长沙市湘江新区为例

为全面掌握城市建筑空间分布特征,长沙市开展建筑空间数据库应用研究。本研究结合城市建设过程规划管理部门审批的图形和审批属性,构建以湘江新区为试点区域的建筑空间数据库。本研究共录入竣工验线图建筑物4398栋,定位红线图建筑物3970栋,全要素地形图和线化地形图建筑物91484栋,结合卫星影像对现存建筑物进行补充,核查补录建筑物3112栋,结合建筑物使用功能及城乡规划用地分类标准,对建筑物建筑性质进行类别划分,完成建筑性质、建筑年代、高度、材质等信息的录入,形成长沙市湘江新区全面的建筑空间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完成长沙市建筑空间数据管理平台研发,实现数据查询、数据编辑和数据分析功能,实现建筑数据在规划审批、编制中的辅助决策作用(图5)。

3.2建筑空间数据库应用

建筑空间数据库建成后,可以在城市建筑容量分析、城市空间形态研究、公共配套设施服务范围评估、项目选址分析、建设用地储备,规划编制、规划修改等规划实施全过程开展服务和应用,并且可以结合规划审批的需求,及时提取和分析相关数据,为城乡规划发展和决策提供重要定量依据,建筑空间数据的应用体系见图6。3.2.1城市建筑容量分析建筑空间数据库具有建筑信息详尽的特点,可以快速提取特定区域的建筑现状信息,且可以对已实施的城乡总规、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规划范围内的建筑物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各类建筑物用地面积与建筑面积等控制性指标进行核算,通过建筑物信息建库和属性录入,建筑物楼层、建设年代、建筑性质、基底面积、建筑总面积等方面信息都可在地理空间上进行自定义统计,且通过与控制性详细规划、卫星影像等图形进行叠加,能够快速导出相应的建设经济指标,服务于规划编制的数据支持(图7)。3.2.2规划实施效果评估通过对片区内的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各类建筑面积等控制指标进行核算,并与相应规划的指标进行对比,可对规划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为规划修改与调整、规划管理与政策安排提供依据(图8)。3.2.3城市空间形态研究根据建筑空间信息库内不同年代建筑物空间分布,构建建筑空间拓展等时线,从而分析城市空间边界的演化方向和演化加速度,直观可视化的把握城市的发展过程(图9)。通过特定视角下的建筑高度分布分析,可以演化得出城市建筑高度分布天际线,服务于建设项目审批过程,为塑造优美城市景观、天际线、最终构建城市建筑体系起到辅助作用(图10)。3.2.4公共配套设施服务范围评估结合不同用途建筑物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现状公共配套设施的服务范围与服务人口,为新规划公共配套设施的数量与空间分布的确定提供支撑,如中小学校分析、公路站场规划分析、水厂规划布局分析、变电站规划布局分析(图11)。3.2.5方案对比及项目选址分析通过统计建筑信息在空间位置的分布,在不同建设项目方案的对比和重大基础设施选址上,能够定量分析不同方案的影响范围和建筑数量,从而实现建设项目精细化实施和项目方案最优化(图12)。3.2.6片区城市更新改造按建筑类型、建筑层高、建筑结构、建筑年代等分类标准,统计改造和拆迁范围内整体及分区的建筑物指标及人口、家庭数量等,准确核算规划区拆迁补偿成本、改造成本、拆迁安置现房需求数量等指标,结合城市棚户区改造、四增两减工作,为规划方案和改造、更新计划等行动规划提供决策依据(图13)。

4展望

建筑空间信息资源的整合改善了城乡规划辅助手段,提高了规划编制、规划审批、批后管理等业务实施精准可靠性,为科学规划提供数据支持。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城乡建设的飞速发展,城乡规划管理工作面临更高的要求。建筑信息资源整合须立足高点,在满足多用户的使用和共享的同时,又要满足建筑信息的深度挖掘的需要。信息资源的广覆盖和深挖掘是一项复杂的命题,建筑空间信息资源整合更是规划信息化工作的一项长期任务,是一个不断循环和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困难与挑战并存,为满足人们对信息深层次的追求,建筑空间信息数据库未来工作应从以下方面开展深入研究。

4.1建筑信息多维信息管理

结合Bim和城市仿真的发展需求,建立“二维”+“三维”的数据浏览、查询和展现形式,实现建设项目的项目单元、楼栋单元,楼层单元的建筑信息精细化管理。以3DVp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内核为基础,实现城乡规划管理业务系统与三维平台之间的无缝集成,支持二三维视图同步联动、二三维信息融合查询、三维规划空间分析等图文交互功能,为规划管理提供多元化的空间信息参考,增进审批决策的科学性(图14)。

4.2“建筑信息数据库+”应用模式

建筑物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构建了“智慧城市”的物理底层基础,而为了进一步丰富建筑物信息的内涵,需要探索建筑物信息与其他行业信息的整合,如能源使用信息、人动和居住信息、交通信息等,形成“建筑信息数据库+”应用模式,从而探索建筑空间数据库在规划编制、规划审批、批后管理和实施评估等阶段及其他各行业的广泛应用(图15)。

参考文献:

[1]陈真,何津.智慧城市建设中建筑物数据库的设计[J].测绘通报,2016(9):103-107.

[2]何宗,张泽烈,蒋陈纯.重庆市主城区建筑物数据库建设初探[J].地理空间信息,2012,10(2):6-9.

[3]蒋慧忠,曹如军,徐周.基于GiS的三维建筑物数据库设计[J].软件导刊,2011,10(9):148-149.

[4]王欢,基于时态GiS的建筑物生命周期数据库的构建[J].城市地理,2016,(第18期).

整数规划篇7

【关键词】智慧水务信息资源数据规划

【中图分类号】p2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2-0141-01

1、前言

随着信息化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正迅速地影响和改变我们这个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推动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这个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为主要标志的强大推动力,把我们带向了“智慧地球”、“智慧时代”和“智慧城市”。

针对浙江省智慧城市建设示范试点之一的“智慧水务”项目。作为主要设计单位,我们根据当地水利信息化建设现状和今后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进行了顶层设计,理清了实施的思路,选择了合理的路径,有利于智慧水务项目的科学落地,提升建设应用实效,充分发挥信息化对改造传统产业、发展现代水利业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2、智慧水务

“智慧水务”建设的总体目标是,通过试点项目建设,增强区域整体的防汛防台、水资源开发利用、水生态环境保障、城乡供水排水以及对公众服务的能力,提高水务建设管理和服务水平;智慧水务建设完成后,将使得各个相关的涉水资源全面整合,极大地提高防洪防台抗旱减灾体系、水资源配置和利用体系、水资源保护体系等体系的保障水平,促进水务科学发展体制机制的智慧化。

“智慧水务”与水利信息化是不可分割的。水利行业通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信息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已经在数据采集、资源整合和信息服务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水利信息化步入了协同应用和综合服务的新阶段。但成绩的背后仍然有些不足,例如信息资源利用程度不高,数据共享水平低,存在信息孤岛,这些问题的原因之一是我们在信息化建设中不够重视顶层设计或总体规划。因此,在智慧水务建设中必须重视顶层设计[1],全面实施数据资源规划,以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智慧水务的建设内容可简单概括为“124”结构体系。即建立智慧水务运行服务中心;信息管理平台和指挥调度平台;同时建立4个支撑体系:数据采集、网络传输、应用支撑和公共服务。项目预期成果概括为“666”,即六个构建,构建全面准确的水务监测体系、构建先进兼容的网络传输体系、构建云计算数据处理中心、构建面向行业的管理支持体系、构建面向公众的服务支持体系、构建智慧水务示范基地。六个形成:形成一个智慧水务运行服务中心;形成一个智慧水务研究机构;形成一支装备现代的基层服务队伍;形成一支基层智慧水务管理服务队伍;形成一套协同管理工作机制;形成一套建设管理标准;形成一批创新转型的涉水水务。六个实现:实现采集站网全覆盖;实现资源共享协作;实现应用综合管理;实现信息统一综合展示;实现监测全能服务;实现应急联动响应。

从上述的“124”和“666”内容中,我们不难看出它们都是以信息数据资源为基础的,所以顶层设计主要内容之一就是数据资源规划。

3、数据资源规划

数据资源规划就是对数据采集、加工和应用的全面规划,规划重点是分析数据流、建立数据模型,形成数据信息资源应用与管理标准体系,整合所有水务信息数据资源,提出数据集成与信息共享的方法。

智慧水务是大型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数据资源规划首先要重视系统中各种用户和设计开发人员的协同参与,对系统的所有应用进行全面的梳理与优化,运用信息工程的方法建立水务应用模型;通过对水务业务高中低端所有应用与展现的规范化和结构化分析,进行数据流的定性和定量分析,从中抽取智慧水务的基本数据元素和基本表单;通过建立全范围水务的个性数据库,以概念数据库及逻辑数据库的方式构筑专业数据模型,并通过体系结构模型来指导物理实体库表的建设及实际应用系统的开发顺序[2]。

4、数据资源规划的组织实施

在实施数据资源规划过程中要重视整体和综合的组织协调,在正确实施顶层技术路线的同时,协调好各相关参与建设人员的主动性和责任感,调动各类用户的积极性,引导不同的用户清楚地表达他们的应用需求,而技术开发人员应该是有能力能将所有用户的需求固化,进行归整、加工、提升的高级技术人员。

要顺利地实现数据资源规划,必须关注三个方面:基础理论、标准规范和工具软件。对于前二者大家的认识较为一致。而对于工具软件的选择却是五花八门。应该认识清楚,工具软件既是理论与标准的承载,也是减轻规划工作量,提高规划质量,保证信息数据定义与理解的一致性的手段[3]。同时,它对于数据的正确合理存储,提高数据应用的有效性,保证规划数据信息和知识记存与使用的连续性等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应该引进和应用科学实用的网络化工具软件,提高规划人员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智慧水务数据资源规划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1)应用数据资源规划:从二个方面考虑,一是体现水务行业职能的整体需求,它构建了既符合信息化要求又符合政府职能履行要求的数据系统。二是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从划分行政职能功能和应用服务的角度提取和整合行政管理逻辑相关的信息数据。具体的规划方法是从当前水务组织机构的职能入手,分析确定应用类别,按照各个功能的逻辑性形成应用链,归整成不同应用域。

(2)数据信息资源规划:包括二个部分,一是数据信息资源共享的底层规划,例如网络、运行环境、软件平台、物联网、分析工具等方面的数据信息。二是各类应用系统和功能模块产生、控制和使用的数据实体,按照数据信息的逻辑相关,对数据进行分析、筛选、整合、归并等,确定数据库之间的关系以及主要数据表。

(3)保障数据资源规划:涉及到三个方面,一是从物理层、网络层、系统层、应用层、管理层等层次的安全措施及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规划,满足智慧水务对远程访问和可视展示的智能安全管理的要求。二是以应用架构为基础的标准化的评估体系,规划可以量化的考核指标;同时提出绩效评估方法,能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内评估、外评估、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估等。三是明确政策法规、规范标准和组织机构等方面的范围和内容。

数据资源规划方法是智慧水务战略规划的延伸,如何针对于具体的水务实际情况,切实地制定符合自身需要的规划策略是关键。

5、结束语

智慧水务数据资源规划是项目建设过程中的一项关键工作,对实现资源共享、应用协同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要在3~5年内全面完成智慧水务试点工作,实现从效率到效能、从分散到集约、从封闭到开放的三大转变,项目顶层设计中的数据资源规划将是重要途径与手段之一。本文的经验和结论虽然主要针对智慧水务项目,但对其他类似项目的建设也有很好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艾萍,吴礼福等.水利信息化顶层设计基本思路与核心内容分析[J].水利信息化,2010,(02):9~12

整数规划篇8

关键词:配电网;建设规划;过程管理;管理优化

1概述

配电网是电力系统与用电客户之间的联系纽带,同时配电网作为重要的市政基础设施,它的安全稳定运行与经济发展、公共安全、生产生活等息息相关,在整个电力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配电网建设规划是根据用电负荷需求预测和电网现状问题分析提出配电网项目的建设和改造计划,是整体电力系统规划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配电网建设规划的主要管理过程包括编制、审核、实施、调整等若干主要环节,是全局性和长期性,不断修订的复杂过程。如何制定近远期相互结合,新建与改造统筹安排,电力系统各专业均衡发展的建设规划,一直是电网规划人员所研究的课题。同时制定科学合理的建设规划对于优化网架结构,保障后续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降低建设投资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现状规划管理的问题分析

2.1缺乏建设项目的全过程管理

广义的规划管理不仅仅包括规划本身的编审等管理过程,并且需要延伸到规划建设项目的前期准备、项目实施和项目后评估等项目管理的全过程。而目前的配电网建设规划管理体系中电网规划、投资计划、项目前期、工程建设等专业还未形成全过程的管理链条,建设规划各阶段工作的管理过程的分离造成了项目难以实施、建设进度滞后、规划效果不突出、工程重复投资等突出问题。

2.2用户工程缺乏有效规划指导

用户负荷接入配网系统对于其结构具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中压配电网,用户工程扮演了更为重要的角色,及时掌握客户用电需求,指导用户工程按照配电网规划实施建设,是影响配电网规划实施效果,持续优化配网结构,避免电网建设重复投资的重要因素。在用户工程的规划建设管理方面,目前电网规划部门的参与程度还较低,不仅影响规划部门用户负荷需求数据的收集,更为重要的是造成了电网规划被动适应用户工程的局面,增加配电网改造建设的工作量和投资。

2.3网架研究和规划效力需要提升

目前建设规划主要为5年的近期规划,远景年目标网架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同时电网建设规划未与城市建设和土地规划相结合,工程建设往往需要进行独立的选址和选线。根据近年来电网建设工作的经验,进行中远期的网架结构研究,制定远景年的网架结构目标,形成有层次的建设项目库,同期做好电网建设规划与城市建设和用地规划结合工作,预留充分合理的站址用地和线路走廊,对于后续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避免重复建设,节约社会资源,提高建设效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4规划分析数据的积累需要加强

在规划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上,虽然在电力系统的各专业均建立了较为完备应用系统,但数据采集完成后,对其的进一步分析整理工作还不够,同时各系统之间没有形成充分的信息资源共享,存在各系统数据冲突,内容滞后等问题。在历史数据方面由于重视程度不够,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系统的更新,历史数据缺失现象较为严重,这给系统地分析电网现状情况带来了很多的困难,急需整合各专业的系统应用,构建统一的电网规划建设数据资源平台。

2.5规划信息化应用系统需要完善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目前各类规划辅助软件和系统已普遍采用,对于减少人员的工作量,提高规划分析效果有着重要作用,但目前基层建设规划管理单位还没有有效的辅助分析应用系统,主要依靠手工方式开展数据的整理、分析、计算等工作,建设规划信息化应用水平已经制约了管理工作的进一步提升。

3优化全过程管理的主要措施

3.1规划与项目前期工作有机衔接

在增强规划的执行力和工程建设的全过程管理方面,电网规划与投资计划、工程前期的有机衔接是提高规划管理的关键。首先在管理过程中要把电网规划作为开展前期工作和纳入投资计划的前提条件,进一步提高规划的刚性管理要求。同时对电网建设工程从规划方案、项目储备、投资计划、项目前期、工程开工进行整体调度,对关键的节点进行目标管理,提升规划管理和项目实施的整体管控能力。

3.2需要加强用户接入的规划管理

加强客户用电负荷接入管理,首先在规划的编制阶段,需要对地区的建设和用地规划进行空间用电负荷研究,在开展分区域空间负荷预测的基础上,开展相应中压配网、电力管线的专项规划工作作为指导用户接入的规划依据。其次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对大型用电项目和接入系统方案增加规划审批流程,作为开展供电方案工作的前提条件,使规划人员及时掌握用户接入需求,用户接入符合电网发展规划的要求,同时也为高压配电网的变电站布局和建设工作提供依据。

3.3按目标网架纳入城市建设规划

近年来电网建设项目实施中,项目前期和前期赔偿工作已经成为工作中的难点,前期手续办理时间约占整体的一半以上,同时前期费用成倍增长,项目站址用地和线路路径资源紧张,成为规划项目“落地难”的主要原因。因此根据近远期供电负荷和现状设备改造的需求,深入开展远景年的目标网架和项目储备工作,将目标网架的站址用地和线路走廊纳入城市建设和土地规划中,在提升电网规划的效力层次的同时,也为后续电网项目前期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3.4完善规划基础数据积累和管理

数据积累和管理一直是电网规划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点,目前随着信息化应用和设备智能化的建设,在采集上已经可以满足规划研究工作的需要,但数据管理和后续分析应用还需要继续提高。因此有必要建立整合各专业的系统数据信息,统一规划的数据共享平台,对历史数据进行信息系统的电子化管理,方便规划人员开展分析和提升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3.5加强规划管理信息化应用水平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计算机为工具结合新技术和新方法已成为电网规划的发展方向和进一步提升精益化管理水平必由之路。如文献[1]中对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构建配电网规划分析与辅助决策支持系统进行行了相关研究。通过研究和实践表明利用电网规划应用平台,辅助规划管理和设计人员完成负荷预测、变电站选址定容、线路空间布局、规划效果评估等分析和计算工作,进一步提高规划管理工作的效率是十分必要的。

4结束语

配电网作为优先发展的市政基础设施,需要在建设过程中进行统筹考虑,而其规划过程管理的精益化程度也成为取得实效的关键因素。文章主要从管理的具体流程出发,对影响配电网建设规划过程管理的原因和措施进行了探讨。同时规划管理的深度也是目前需要进一步提升的所在,结合地区特点,优化管理流程,深化研究范围,细化具体措施,还需要配电网规划人员继续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整数规划篇9

关键词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划成果管理;规划辅助审查;arcGiS

中图分类号tU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83-0033-02

0引言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土地管理的“龙头”和依法行政的依据。目前全省各县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通过省政府批准,批准后的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是国土资源“一张图”核心数据库之一,是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农村土地整治项目等行政审批事项的依据。基于GiS技术开发土地利用规划信息系统能够对土地行政审批事项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审查,及时了解与掌握土地利用变化数量和空间分布规律,对于保持耕地总量和土地持续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系统业务需求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系统开发的主要目标为管理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成果以及规划修编成果在规划实施过程中的日常应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成果主要包括规划大纲、规划文本、规划图件和规划数据库等内容,规划系统能够将规划修编成果入库、查询、调阅、打印输出等功能。规划实施业务主要包括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管理、征转用地审批、农村土地整治等。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审批、农村土地整治在空间布局上都需要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规划系统中需要以规划矢量数据为基础对征转用地审批和农村土地整治进行审查。

2 系统开发及应用环境

3 系统主要功能

3.2.1文档资料管理

文档资料管理功能主要进行文档的管理,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图件等各类规划文档,可实现对各类文档的存档,调阅,更新及打印输出。

3.2.2规划报表管理

系统支持根据选择的行政区代码,输出当前行政级别对应的各类报表。

3.2.3查询统计分析

数据查询分析统计模块包括数据查询、统计、分析三个模块,在这两个模块里提供用户通过多种方式实现交互式信息查询,并且对查询结果可按要求的格式进行统计输出。

3.2.4成果数据输出

成果数据输出支持矢量数据导出,子库导出和汇总成果数据包输出。

3.3制图输出

规划成果管理菜单下的功能主要是对规划成果中的矢量数据、文档资料、图件、报表、元数据以及成果包进行管理。制图输出的主要功能界面如图3所示。

3.3.1符号管理器

系统拥有完整的符号管理系统,支持多种多样的图式符号库,它包含了编制各种不同类型地图所需要的大量图例符号和相关要素,可以提供用户编制符号相应标准或规范的地图。

3.3.2专题图图层信息配置

系统提供省、市、县、乡四级图件的标准配置,包括图层组成,图层显示顺序,图层的渲染字段及所使用的渲染符号库;修改现有图件的信息,添加或删除图层,改变显示顺序等。

3.3.3行政区及任意区域出图

3.3.4打印输出

将各种专题图件输出为常见的图件格式,并将图件保存到数据库中,支持各种专题图件的打印参数设置,打印预览和打印。

3.4规划辅助审查

3.4.1导入地块

根据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时间、项目所在行政区及经手人信息把项目地块导入数据库中进行分析,系统支持dwg、dxf、shp格式数据导入分析。

3.4.2审查分析

系统提供对项目地块进行建设用地管制区、土地利用功能分区(土地用途区)、农村土地整治是否符合规划分析,分析结果以报表体现存储。

3.5系统维护管理

系统维护管理的主要功能包括系统用户权限管理、数据字典字典设置、备份还原、元数据库管理等。

3.6系统常用工具

常用工具菜单下的功能主要是用于辅助系统操作的,包括数据库工具、数据交换工具、查询分析工具及其他辅助工具。

4 结论

系统实现了省、市、县各级规划数据存储、管理、查询、更新、以及成果应用的一体化管理,为土地规划管理的现代化提供辅助支持和必要工具,该系统的应用提高了规划审查的效率,提高了全省各级土地利用规划部门的管理水平,使全省土地管理更加规范化、科学化。

参考文献

整数规划篇10

关键词:土地测绘;土地规划;信息化;应用;发展

1土地测绘工作信息化的现状

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各个方面逐渐走向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因此,在土地的整理工作中,测绘技术水平也逐渐实现信息化。一般情况下,为了操作的方便和精确,我们可以用GpS全球定位系统集野外数据,以卫星为基础的无线电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这种方式在土地测绘工作中具有全能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等特点,操作十分方便安全,并进一步提高了测绘技术水平,更好的服务于土地整理工作。在土地的调查预测到开发整理,整个工程够需要测绘工作的应用,测绘方法在不同的开发阶段具体有区分,测绘方法在不同阶段的应用意义不同,土地的测绘工作在土地资源管理中能够提供一个科学的数据依据,为每个阶段的科学性决策提供数据,测绘工作在项目进行规划设计、工程施工以及工程竣工验收中提供数据支持,测绘工作在土地资源的应用中意义十分重大。

在发展过程的不断进行中,经济建设也在不断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测绘工作中融入了计算机技术和测绘技术,并且随着科学的应用发展测绘技术逐渐向一体化、自动化和数字化的方向快速发展,信息化测绘对当前测绘工程来说是一个未来的发展方向,与传统的测绘方式相比,信息化测绘很大程度地提高了测绘的效率和测绘准确度,随着测绘技术人员素质的不断提升,在测绘信息化工程上测绘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和完善。

随着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技术在各个领域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土地开发和整理逐渐实现了信息化,信息化的测绘方式把传统的测绘方式提高到更为科学、规范和精确,并且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工程人员的负担,工程人员不用翻山越岭进行室外的实地测绘,提高了工作效率解放了人力,土地管理部门为了对土地更为有效的开发利用就需要进行土地的开发和整理,从而保证土地资源满足规划基本需求,为土地资源的后续利用提供基础,土地测绘技术在土地开发整理中的作用主要是,第一,在土地开发整理中必须使用测绘图,而测绘图就需要根据信息化测绘技术来完成,第二,在测绘工作中的数据也是通过测绘的信息化来得到的,在技术支持下测绘工作利用定位系统或者其他先进系统提高了工作效率,能够精确便捷的为测绘工作提供数据支持,信息化测绘技术在整个土地资源的管理和整理过程中都尤为重要,促进了土地资源整理的合理的规范化,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也要充分利用先进测绘仪器,搭建数据平台,不断完善土地资源数据库,实现土地资源数据的共享,从而对土地资源工作开发和整理。

2土地测绘信息化在土地规划中的应用

2.1调查土地测绘信息化的应用之一就是土地的更新调查,这种更新调查是根据之前的土地调查数据利用现有的技术,例如卫星和航空影响等方式,严格遵守相关规范,运用国家基本标准采取新土地的分类系统,从而高效的对调查区土地进行全面实时的调查,其中常用的工具有RS快捷、实时、高效地获取土地利用变化信息;GpS快速准确采集土地利用变化图斑的空间位置;GiS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编辑实现数据管理自动化。建设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与影像数据库,采用现代遥感技术通过遥感影像和外业进行实地调查;实现调查数据的管理和更新机制的建设;逐步建立起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体系。

2.2勘测定界土地的勘测定界包括很多方面,土地勘测定界要以土地征收、征用、划拨、出让、农用地转用、土地利用规划及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等工作为基础,对土地的使用范围和利用现状进行实地界定,对于用地面积以及权属调查、土地测绘等都要详细进行,并且在勘测结束之后编写勘测界定报告以a提供数据资料,具体的勘测定界有很多步骤,其中有外业调查、测量、整理汇总等主要阶段。在土地勘测界定中要积极使用信息化的测绘技术,在土地勘测定界的工作中可以使用GpSRtK技术进行定位,通过相对定位原理实时计算出流动站的三维坐标及其精度。采用GiS与数据库技术相结合实现内业数据处理的自动化,保证数据统计的准确性以及方便数据的查询。

2.3开发整理随着我国城镇化的进行,越来越多的进行迁村并点,促进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逐步推进农民住宅的集中和搬迁,还有乡镇企业的集中迁向工业园区的工程,对零散地块进行归并,农田实行集中经营的策略,采取退宅还耕的措施进行土地资源的有效整理,通过实施村镇规划增加耕地面积。通过挖掘城市存量潜力,解决城市建设用地,实施盘整闲置土地开发整理。矿区土地开发整理。通过对工矿生产、建设形成的废弃土地,进行复垦整治,增加农用地或建设用地,改善生态环境。灾区土地开发整理。结合灾后重建对水毁农田整理,兴修水利和移民建镇,对移民后旧宅基退宅还耕整理。

土地复垦规划是土地复垦工作的主要依据,搞好土地复垦规划,对于科学指导土地复垦活动、合理安排土地整理开发项目、保障耕地保护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2.4规划设计在土地利用的规划工作中需要大量的测绘信息,对于土地的基本信息充分了解才能科学合理的进行土地的利用规划工作,其中土地信息包括了土地的具体区域位置、数量,土地基本质量情况以及价值等,在规划设计工作开始之前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对土地以上的相关信息进行详细的调查收集和整理,并且做出初步分析和判断,在规划设计中土地的信息化测绘很大程度了凸显了它的优势,信息化测绘技术在土地信息收集方面具有实时性、准确性、自动化和高效的特点。通过RS直接获取土地信息,通过遥感的数据处理,可以直接得到理想的图片及数字结果,利用GiS强大的分析和处理功能,可以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分析评价并自动生成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数据库,利用GiS的可视化功能,结合规划设计中的各种应用模型,还可以实现对规划设计的结果进行模拟显示和分析。

3结语

搭建统一的土地信息开发管理平台,提高土地测绘信息资源的共享水平,是实现土地测绘资料公益性、基础性、权威性和准确性的主要途径。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完善土地信息管理技术和平台开发,最终更好的实现土地测绘和规划的信息化应用。

参考文献:

[1]易应东.浅析信息化测绘技术在土地规划管理、执法监察中的应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24):719-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