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规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6:11:59

就业规划篇1

关键词:就业形势择业职业匹配自我定位

学生临近毕业,都会面临一个择业,就业问题。而面对当前比较严峻的就业形势,如何做出正确的就业规划,已成学校就业指导的重要课题。学校也为指导就业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引导学生对未来的就业做出合理规划。我们大致从三个方面着手引导。

一、认清就业形势

认清就业形势,就是要引导学生在就业之前,先要收取和掌握就业信息。对大学生就业活动而言,信息的收集使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大学生择业过程中需要的信息,大致包括四方面的内容:一是政策和法规信息。比如《中国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二是当前经济发展形势,社会各行业,各类企事业单位经营状况信息。全球金融危机及国家经济形势直接影响用人单位的用人需要,从而影响就业形势。另外,对某一个具体的用人单位,它的经营状况,文化背景它的发展前景,对人才的重视程度,它的工作条件,福利状况等也是大学生应该收集的信息。三是就业活动安排信息。比如,什么时候举办招聘会等也是十分重要的信息。四是成功择业的经验教训信息。一些往届毕业生成功择业的经验,或者好高骛远,导致择业不成功的教训等,都会为大学生成功择业助上一臂之力。

大学生收集信息一般通过以下途径:

1、经常关心当地政府、人才市场的就业信息;

2、认真听取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为学生开设的职业指导课程;

3、积极参与学校开设的校园招聘会;

4、主动征求就业指导老师的具体指导;

5、通过毕业实践,在实践中考察企业,考察社会;

6、听取家长和亲朋好友有关就业的指导;

7、关注报纸,电视,网络等有关就业的指导;

8、收集各类招聘广告。

二、正确自我定位

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因此,了解自我的性格特点,兴趣能力,对每个就业的人及所选择的职业形成很好的匹配,是能否择业成功的关键。

一个人选择职业时,兴趣和性格是他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不同的性格适合不同的工作,不同的工作需要不同个性的人。

选择适合自己性格的职业,会使人在工作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相反,如果选择了与自己性格不相符的职业,就会使大学生在踏入社会之初,就遭遇到挫败感,对以后的就业之路产生消极影响。但人的性格是十分复杂的。从心理学角度上看,按照理智,情绪,意志在性格结构中所占优势的情况,对性格进行了分类,大致是这样:有按照个体的心理活动而把性格划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有按照一个人的独立性程度,把人的性格分为独立型和顺从性。具体来说,以理智支配行动的人,比较适合科研,技术,会计,统计等工作;而内心活动丰富,爱幻想,不善交际的人则不适合做管理营销等工作;活泼好动,敏感,喜欢交际的人,适合于多变,反应迅速而敏捷的工作;精力旺盛,有毅力,坚韧的人适合做困难大的工作;性格安详,平稳的人最适合条理性和持久性强的工作,不适合做开创性工作,外向的人更适合与外界广泛接触交流,如管理者,律师,推销员,记者,教师等;内向型的人则比较适合有计划,少与人交往的工作,如资料管理,仓储管理,统计等工作。

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社会实践的磨练,其自身性格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因此,很难判定一个人的性格类型,很多是几种类型的结合,问题的关键是引导学生不仅了解自己性格的特征,还应经常做自我调适,来适应所选择的职业环境。

美国著名职业生涯指导专家霍兰德认为:个人的人格与工作环境之间的适配和对应,是职业满意度,职业稳定性与职业成就的基础。由此霍兰德假设,大多数人可以分为六种人格类型:

显示型:有运动机械操作能力,喜欢机械,工具,植物或动物,偏为户外活动。

传统型:喜欢从事资料工作,有写作或数理分析的能力,能够听从指示,完成琐细的工作。

企业型:喜欢和人群互动,自信,有说服力,领导力,追求政治和经济上的成就。

研究型:喜欢观察,学习,研究,分析,评估和解决问题。

艺术型:有艺术,直觉,创造的能力,喜欢运用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自由的环境中工作。

社会型:擅长和人相处,喜欢教导,帮助,启发或训练别人。

关于对人性格的类型分析,有不同版本,但归结起来,大学生要自我对照,自我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自身综合素质,能力的自我测评,如学习成绩在全专业中的名次,自己的兴趣,特长,爱好;自己有何出众的能力(包括潜能)等。

2、分析自己的性格,气质。一个人的性格和气质对所从事的工作有一定的影响。不妨问一下自己:是喜欢与事情打交道,还是喜欢与人打交道?是喜欢挑战性强的工作,还是安稳的工作?

3、自己在择业过程中,具有哪些优势,哪些劣势?该如何扬长避短。问一问自己究竟想做什么,即自己想在哪一方面有所发展,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才?你在求职时,到底应该注重些什么?你更重视的是自身的发展机会,还是工作报酬?

通过自我分析,达到一点“自知之明“,才能在择业时正确定位。当然也要让学生知道,个性与岗位的匹配和事业的成功没有绝对的公式。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应该辩证地看待自己“个性”的作用,因为职业的选择,并非人人都能如愿以偿。不少人在自己不喜欢的职业中平凡地工作,都能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弥补自身的不足,来适应职业环境。

三、确定择业目标

作为初次就业的大学生,在当前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下,每个人要使个性与职业成很好的匹配,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必须立足现实,并着眼长远职业生涯的发展,多做一些尝试、探索,逐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职业。

上面已经论述了理智地对自我进行剖析在择业中至关重要。但自我分析的结果,是为了确定自己的择业目标。但真要在确定择业目标时,不少大学生还会面临困惑。常言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然而究竟三百六十行是哪些行当,自己又适合那行呢?没有适当的定位,也就没有最佳的选择。每年11月份开始,各种招聘信息多得让人眼花缭乱,不知从何入手。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去尝试如何确定目标。

1、确定择业地域

即是沿海城市就业,还是在内地就业;是留在外地就业,还是回本省、市就业。

2、确定择业的行业范围

即是在所学专业范围内;还是不论专业,先就业,再择业,先找到一个工作,锻炼一下。是一步到位,还是逐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工作。

3、理智择业,就能找到目标

在确定了择业的地域,范围后,可以向择业目标进一步靠拢。具体确定投档应聘时,还应冷静,理智地分析利弊。如实去大企业,还是去小公司?去大企业,各项薪酬,福利可能会得到较好的保障,但个人发展的机会较少些。虽然这些大企业声称自己机会是如何多,但毕竟那里人才济济,又如所谓热门,冷门岗位,也不是绝对的。如果你不是特别优秀,很容易被埋没。小公司可以给你一个相对宽松的发展空间。这里都不是绝对的,各有利弊。热门征聘的人多,自然门槛也高;有的冷门却反而更适合自己。再如在对待择业者个人的特征与职业对人的要求相匹配上,当然两方面最佳结合是最理想。但现实中,很难如愿以偿。那就应该理智地看待:人的职业发展是一生的,并不仅仅表现在初次择业上。如果太看重初次择业就要符合自己一生的心愿,往往会自我不知如何定位。先进时兴一种先就业,再择业的择业目标,就是在择业空间不大,不能满足择业理想时,应该冷静面对现实,明智地选择是先找个工作试试,磨练一下,再逐步去找最适合自己的工作。

总之,求职应聘,实际上是向企业推销自己。成功的推销,产品的质量是基础与保证。产品的包装是吸引眼球的手段,而产品性能的合理展示是完成销售的至关重要的一环。同样,商品在不同的柜台,销售会产生不同的业绩,其差别就在于营业员的销售技巧,他必须充分了解产品的性能,包括其优点与不足,与其他商品的不同之处;他必须充满激情,好不倦怠地向每个顾客热情地服务,而且服务规范到位――讲解清楚,表达合理,举止大方,善解人意。我们大学生的求职道理也是如此。

参考文献:

[1]周军,陈琦,康俊明.构造t型就业指导体系引导学生满意就业.中国电力教育,2008,(19).

就业规划篇2

一、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难题

近年来,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高等教育和社会的热点,成为我国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大事。而根据以往的经验来看,大学生就业和大学生职业规划方面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我国社会对职业规划缺乏认识

我国社会关于职业规划的整体意识淡薄,氛围不浓厚。职业规划和职业咨询在发达国家早已深入人心。在发达国家,职业咨询已成为一项产业,并得到了国家立法的肯定与支持,受到了社会的认可与尊重。

(二)高等学校在就业指导工作方面仍然存在问题

第一,虽然近年来众多高校都开设了大学生生涯规划以及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但是从总体水平上来看,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教育还处于探索建立和初步起步阶段。第二,高等学校普遍存在片面追求高就业率,忽视就业质量的问题。一方面,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学生就业从计划经济年代的“统招统分”逐渐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自主择业”,而用人机制市场化、国家经济体制转轨、产业结构调整等变化使得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而另一方面,毕业生就业率是衡量高校教学质量高低的量化指标,也是高校扩大招生规模的重要参考指数,这使得高校不得不追求高就业率,而无从顾及学生的就业质量。第三,受客观条件的限制,高校无法为大学生提供全方位的生涯咨询与职业规划服务。

(三)大学生在就业中暴露出来的问题

第一,大学生普遍忽视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第二,大学生普遍对职业规划缺乏积极主动性。大学生们在最初接触职业规划这个概念时,往往感到新鲜,尤其对一些测评工具会表现出浓厚兴趣,但由于在职业规划方面社会整体意识的淡薄和家庭教育的缺失,大学生们普遍认为职业规划所产生的作用非常有限,从而缺乏进一步学习与探索的积极性。第三,大学生就业存在盲目性。科学的大学生职业规划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最好途径

二、大学生职业规划是大学生就业的基础

(一)职业规划是一门科学,对大学生具有较强的指导价值

大学生正处在职业发展的建立期,运用职业规划的相关理论来指导和帮助自己全面了解自身,了解职业知识,梳理自己面临的职业选择,加强职业准备,把握和确立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职业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确立长远的职业目标,避免盲目的职业变更

绝大部分大学生从家庭走进学校,与社会接触机会少,缺乏社会经验,对社会的认识比较肤浅。因此,他们对未来的规划仅仅停留在个人想象的基础上,缺少现实的印证,更缺乏实践的检验。如果毫无准备地从学校步入职场,绝大部分大学生会显得手忙脚乱,疲于应付。加之大学生们的职业准备工作不充分,往往产生巨大的职业困惑,甚至出现盲目跳槽,职业满意度低下的状况。大学生职业规划和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二者相互促进

三、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是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最终目的

(一)大学生职业规划必须以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为出发点

首先,辅导大学生职业规划必须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为大学生提供有效方法,促进他们的思考,让大学生自发成长。必须避免为大学生提供答案,或者代替他们做出选择的不良行为。其次,大学生职业规划必须重视人职匹配。传统的职业指导在高校的作用在于提高就业率,而职业规划的原则是要尽可能做到人职匹配。这要求大学生在职业选择的过程中必须选择适合个人发展的可持续性的职业,而并非仅仅追求低层次的就业。最后,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是检验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唯一标准。这些可以通过大量调研与跟踪以及反馈信息来实现。

(二)大学生职业规划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有效途径

首先,大学生职业规划必须为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服务。大学生职业定位和规划的内容涉及兴趣爱好、课程选择、生活安排、技能培训等许多方面;而其形式则可以延伸出职业测评与辅导、职业生涯工作坊、个别咨询辅导、团体培训等等。其次,大学生职业规划必须拓展大学生的视野。除理论学习以外,应当安排大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实践和素质拓展等活动,提高大学生对职业社会的感性认识和实际工作能力,从而提升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和就业能力。大学生职业规划必须注重实效性。

四、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的时间应该越早越好

建议大学生们在大学阶段及早开始进行个人兴趣、能力、价值观和人格特点的探索,并且在大学毕业之前完成生涯发展目标的建立任务。

五、引导大学生对职业规划树立正确认识

首先,职业规划并不是封建迷信,不是对人进行简单地分类或贴标签,而是有着科学的理论基础和成功的实践经验的。其次,职业规划不是万能的,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系统的职业规划会对一个人的职业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不做职业规划,不意味着不能成功;而完成职业规划,成功的几率会更高。因此,大学生只能将职业规划作为一个辅助工具,而不能夸大职业规划的作用。同时也不能对职业规划师或职业规划本身产生依赖。

六、必须督促大学生在进行职业规划的过程中把一切计划落实到行动上

就业规划篇3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职业生涯规划;就业能力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全球性问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普及,大学生就业压力逐步加大,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鉴于全球、特别是我国就业人口的增加,显现出经济增长与就业吸纳能力不断下降的不匹配景象,就业缺口不断扩大与加剧,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将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和引导,促进学生对自我认知、社会就业环境和相关职业的岗位需求的了解,使大学生能有意识地在大学期间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从而达到顺利就业是本篇探析的主要内容。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与就业形势分析

1.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概念

职业生涯就是一个人的职业经历,它是指一个人一生中所有与职业相联系的行为与活动,以及相关的态度、价值观、愿望等连续性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一生中职业、职位的变迁及工作、理想的实现过程[1]。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2]。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大学生关于自己未来职业发展及历程的计划、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应该是宏观和微观的结合,是方向性和具体性的结合。具体来说就是人们按照自己的具体情况,按照所具备的机遇以及各种各样的制约因素,为自己将来职业发展的方向、职业发展的目标进行规划设计,从而选择自身的职业道路和制订所需要的学习内容、学习计划、训练计划、发展计划,结合所确定的最终的目标制订符合自身实际的职业发展、职业行动方案[3]。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为适应就业市场的变化而提出的。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主要是指实现大学生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实现自身价值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大学生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知识技能是否扎实、就业心态是否端正、是否有适应岗位的实践能力等。不仅如此,就业力不仅包括狭义上理解的找到工作的能力,还包括持续完成工作、实现良好职业生涯发展的能力[4]。

1.2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1.2.1就业总量不断增加

有关数据表明2009年全国高校总人数610万人,2012年的高校毕业生达到680万人,比2011年的毕业生人数多出20万。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透露,201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将再创新高,达699万人,如果加上往届毕业生中未就业的人员,今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1.2.2大学生自我定位的不确定性

由于国内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经济增长带来的岗位增长十分有限,同时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高等教育向“大众化”的转变,高校大学生已不再是以前的“社会宠儿”,众多大学生还没有从“学而优则仕”的观念里跳出来,关注当前的社会发展走向,且不了解企业的人才构架,导致在择业观念方面跟不上社会需求。

1.2.3国内外就业的严峻形势

有资料显示,在日本,平均每个应届毕业生要经过16家公司各种各样的考试,最后内定的公司平均每人有两家。并且毕业生每年都会有1/4找不到工作,而且辛辛苦苦找到工作,因感觉不理想3年内辞职者为30%;在中国,在近年高校毕业生数量急剧膨胀的形势下,就业的难题似乎变得更加严峻和突出,2010年应届毕业生规模是本世纪初的6倍,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60万人,“十二五”时期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5]。

2.中美两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之比较

在对大学生职业指导方面,美国堪称为典范,美国大学生几乎每人都有一本由劳工统计局根据收集的数据编撰的《岗位需求手册》,他们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各工作岗位的基本情况,对其今后所要从事的职业有了最基本的概念。并且学校对学生都进行就业指导并提供就业信息,这是毕业生就业的“高参”。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关系到一所高校的声誉,也会影响到学校在全美的综合排名和今后的招生。因此,美国各高校都非常重视学生就业问题,总是想方设法帮助学生找工作。可以看出,在美国职业指导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就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1从国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之指导可以看到

首先,在全美国,各地高校都非常重视学生就业问题,总是想方设法帮助学生找工作。高校内一般都设有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中心工作大体分为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两个方面:职业指导的工作重点是推行4年职业生涯规划项目:学生入学的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和第四年各个阶段进行指导分别是①中心开始对新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帮助学生接触和了解就业状况;②经过一年就业状况了解,帮助学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专长,指导大多是在高年级,尤其是毕业班,并且仅针对就业进行部分指导;③经过两年辅导,开始帮助学生了解雇主资料和市场需求,参加社会实践和一些招聘会,让学生直接感受就业市场;④最后一年开始辅导学生写求职信,传授求职要领和面试技巧等专门技能。这种就业指导贯穿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对学生增强择业能力和求职技巧颇有益处。就业指导中心非常重视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学校收集、整理的就业信息都要输入电脑,供学生随时查阅;除提供信息服务外,中心每年还要向雇主推荐学生就业,举办职业交流洽谈会,并负责接待雇主来校对毕业生进行面试。在中国,就业指导中心比较重视就业指导,而对职业指导重视程度不够。尤其是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没有一整套规划,相比之下我国高校辅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能力培养方面措施亟待跟上社会发展需要。

其次,在全美高校,就业中心从学生一入学时就对其进行职业指导教育,使高校学生对各职业、岗位有了基本的了解,之后就业中心通过借助心理测试等方法帮助他们了解自身的职业兴趣,以此确定符合他们的职业目标;最终帮助他们设计出比较合理、切实的职业生涯规划,为其就业及今后的个人职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在中国,各高校普遍注重对高年级学生进行职业指导教育,而在低年级学生的职业指导教育方面还是个盲点。而且,对于高年级学生的职业指导教育也仅停留简单的就业指导上,如就业信息搜集、等方面,而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等实质性问题方面指导很少,使大多数学生感到迷茫[6]。

3.国内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之改进

3.1加快建设师资队伍

在我国,高校中很少有专门从事职业生涯辅导的教师,一般都是由就业指导办公室中的工作人员负责,或是“半路出家”的政工干部、辅导员担任,多为兼职,少有专业相关者或长期从事职业辅导者,且没有经过专业的指导与培训,缺乏相应时间和精力进行一对一的个性化辅导。师资方面主要从事管理、政策宣传和就业技巧辅导;调查研究能力较弱,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上不去。因此,我国要尽快提高职业规划辅导教师的业务素质,改变过去辅导人员一般为学院分管学生工作,负责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副书记或辅导员兼职担任的做法,把师资队伍建设摆到首要位置。

3.2就业指导向职业规划辅导的转变

高校职业生涯辅导是促进大学生职业意识、职业心理和职业行为的逐渐成熟与发展的过程,一定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育规律,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项全程性指导服务。应向起步较早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及大连理工大学等少数国家重点大学学习,把简单的授课变为积极的实践,从学生大一入学时便开始进行相关的职业指导;将职业生涯规划辅导贯穿于整个大学求学期间;既要对大学生整个生涯的各个阶段进行指导,又要提醒学生注意各阶段的有机结合,是及时完善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步骤。

3.3提高服务方式、丰富服务内容

同时,为了使学生顺利就业,提高就业率,高校应高度重视并加强信息宣传,定时向学生用人单位的相关信息,开设网站,及时更新;在校图书馆单独设立职业规划与就业信息资料室,方便学生随时查阅;定期不定期邀请企事业单位的成功人士或已毕业的校友,面向全校各年级学生举办讲座、报告为大三、大四学生提供实习实践机会并协助企业对学生进行认证培训等。总之,高校要充分利用职业生涯辅导来帮助学生知己知彼,培养学生独立计划、选择和决定自己前途的能力,确定正确的人生定位,规划好自己的人生[7]。

4.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就业能力的培养

4.1大学生就业能力综合性论述

就业能力并非某单一能力,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大幅提高。就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素质,它与个人未来职业息息相关,是大学生从高校毕业、踏入社会后快速由学生转变为职场人的关键能力素养。而且,就业能力是一种灵活机动的能力,学生仅仅靠照本宣科是无法掌握的。就业能力是不断调整、适应与提升自我的一种“变通能力”,只有具备这种“变通能力”的毕业生才能够迅速走入职场,快速适应社会,符合企业需要,并通过不断努力实现自我价值。就业能力究其来说是全方位的能力,它包括了一名高校生的性格、技术、心态、学识等方面。尽管就业能力无法一蹴而就,但只要经过持之以恒的学习、训练与自身不断地调整、适应,最终是可以掌握并驾驭的。

4.2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4.2.1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促使大学生积极把握就业能力拓展的方向

美国著名职业指导专家埃德加・H・施恩表示,职业生涯规划非自始至终不可改变,它应随着员工在实际工作中对自我能力、动机、价值观以及适应程度认知的基础上相应地做出改变,通过对自己职业规划的不断调整与修正,逐步准确的对自我进行职业定位。

美国著名职业指导专家埃德加・H・施恩表示,职业生涯规划非一成不变,它应在员工对自我能力、动机、价值观以及适应程度认知的基础上相应地做出改变,通过对自己职业规划的不断调整与修正,逐步准确的对自我进行职业定位。因此,职业生涯规划不应成为束缚,而应是一种动力与助力。高校在对毕业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指导时,要以学生自身为本,指引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需求、价值观等来把握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并了解其职业拓展的途径,掌握提升自我就业能力的方法。

4.2.2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促进大学生持久性就业能力的提升

市场的需求决定了社会对于人才的定位。高校生想在竞争激烈的职场环境中谋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具备有竞争优势的就业能力。在具备一定的相关职业技能和创造力之后,还要掌握市场的变化规律和趋势,在法律范围允许的前提下,通过各方途径提升自我和对自身职位的调整等,这都需要很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素养。在现如今这个高效的社会中,无论是面试还是在入职之后都需要高校生快速充分的展示自我,以期在众多人才中脱颖而出,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和重用,从而实现自我人生价值,而这恰恰就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高校生就业能力指导与训练的意义所在。

总之,高校应走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误区,要合理有效地实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首先要促使大学生具有主动培养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促使大学生具有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观意识,以及促使大学生充分做好适应社会的心理准备,并且结合自身特点,明确方向适时调整职业生涯目标。高校要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改进教育模式,即建立健全教育体系、建立专业化的师资队伍为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重要保障,除此之外,科学设定的课程内容,加大教育投入等都是必不可少的。高校和社会共同完成大学生实现“社会人”角色之转变,是大学生和教育工作者共同希望并为之努力奋斗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职业生涯[eB/oL]/2013-09-17.http:///link?url=lQRBrn3kt3eDYpcZ1p0dRHK7DDcwimgolSpywdtJZby5C0FpeC9hVf43SJQCgi0v

[2]职业生涯规划[eB/oL]/2013-12-12.http:///link?url=-c9orbmwiaxgC1ZiLq98rDCK1m4-m5hvqisU53oa2B6wYXaVfofJxeKSK1pp2cCl

[3]杨锐,丁敏娜.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就业能力的拓展[J].中国成人教育,2013,(14):70-71

[4]大学生就业能力[eB/oL]/2013-11-28.http:///link?url=R-95-2_vcceobhU65Dp0sXFJ0U4pt7iG_mVqo21hyDLUmBmlbpnCRi-SaGt_9i54a5HwUSDxJmU1jw1Rxvmms_

[5][6]翟玮.中美两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比较[J].职业时空,2013,(07):55-57

[7]陈晓欢.美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研究一以田纳西科技大学为例[D].沈阳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6

作者简介:

就业规划篇4

所谓高校职业规划教育,是指根据学生培养目标和学校教学特点,帮助学生了解国家就业政策和社会就业形势,并结合学生身心特点与具体条件进行升学或就业分流选择,引导学生以社会实际需求调整就业期望值,主动增强综合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施受过程。

国内外高校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对比

美国、加拿大、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起步较早,而且已经形成了较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具有早期性、个性化、实用性、专业性和连续性等特点。

以德国为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在对学生的职业定位和人生规划之中,以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和基本素质为根本目标。德国的大学生就业采取“自我负责,自由择业”的制度,呈现社会化和市场化的特点,但这并不意味着德国不重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相反,德国各级政府、学校和社会都主动参与、重视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把职业生涯规划视为就业工作的“发动机”。专业化的指导队伍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不同内容、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分类指导,并能利用社会各种资源,形成一个高效合理、规范有序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这种体系是以政府为主体,学校、企业和私人咨询介绍所等社会多方面力量共同参与,对学生进行实用技能培训,实现学生与市场的“零距离”接触,强调人与职业的和谐发展,谋求人在职场中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并使人的创造性、主动性得到充分发展。

而在我国,高等学校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开掘,尚未形成成熟的观念,无相应的机制予以保障。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职业发展中心孙仪认为,现在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现状是起步晚、发展快、任务重。无论从机构设置、职能的发展、职业化和专业化队伍的建设,还是工作场地与经费,乃至职业指导理论的研究等任何一个角度看,目前的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都处于起步阶段,虽有需求拉动,但与实际需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事实如此,我国高校普遍缺乏专职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专职从事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人员不仅数量少,而且素质参差不齐,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可操作的技巧,离提供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服务还有很大距离;学生也很少考虑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能力倾向。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大学生“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使毕业生择业的自越来越大,但由于职业观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大学生的职业观未能与时俱进,许多大学生的职业意识薄弱,对职业生涯规划普遍不重视。

我国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若干思考

1.构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

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就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列入教育计划之中,创建例如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中心等机构,由学校领导、专业工作者以及专兼职辅导员、班主任和专业教师等人员组成,各类人员从不同角度发挥不同作用,适时地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和咨询,并结合工作实践开展研讨活动。此外,打造一支职业咨询师队伍,促进职业指导工作向专业化、专家化迈进。对相关人员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理论和实践、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人才测评与统计、就业求职心理研究、劳动人事制度及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专业培训,从而为学生提供更为专业的职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

2.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全面实施综合素质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不是毕业前一朝一夕的事情,应贯穿学习生活和人生规划的全过程。学生知识的储备、能力的提高都是一个逐渐积累并发展的过程,人的职业兴趣、能力发展也是一个长期、连续的过程。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实施分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将科学的理念传输给学生,同时教给学生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法,让他们在思想素质、知识能力、心理状态等方面都做好充分的准备,为择业和就业的成功积累资本。

在大学一年级,注重对学生的理想教育和成功教育。这一阶段职业规划辅导目标应使学生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初步了解职业内容及职业生涯基本理论,展开自我探索,初步了解自己现时的职业兴趣、能力、性格及价值观,引发对未来职业的思考。

在大学二年级,拓展学生的素质,锻炼综合能力。这一阶段职业规划辅导目标是进一步探索自己的职业兴趣、能力、性格及价值观,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处理好专业与兴趣、专业与职业的问题,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初步确定自己长期发展的职业目标。

在大三年级,强化专业学习,明确职业发展规划教育为重点。强化专业课学习,不断巩固专业思想,进一步明确自己未来的职业目标。在明确自己未来职业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规划好自己的职业发展,特别是对进入社会前的职业准备期应有个明确的规划。

最后,做好毕业班学生的就业、择业与创业教育。通过举办各类培训和讲座,并开设相关课程,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就业指导。帮助大学生拓宽就业和自主择业视野,提高自主创业意识和竞争能力。把择业方向导向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和社会基层,使他们认识到“小企业,大舞台”的意义,把学生的职业理想与社会的实际需求相结合。

3.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内容体系设计

针对开展职业规划教育的目的,笔者认为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内容体系应包括以下五大部分:

第一,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生涯是指人终生发展的历程,通常又称为职业生涯,是个人一生职业、社会与人际关系的总称。可见,职业问题是生涯的核心内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是了解“生涯”、只有在充分认识“生涯”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对职业生涯进行规划的意识。通过职业选择、职业生涯发展和职业锚等理论,帮助学生了解大学,认识大学生涯与职业发展的关系;掌握生涯规划的概念、原则、意义,从而唤起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

第二,自我探索与了解。引导学生对自我进行探索与了解。包括个人能力、性格、价值观、兴趣的测量等。用到的测试工具主要有:价值观因素表、凯尔西气质分类和霍兰德职业兴趣量表。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游戏和讨论等方式来引导学生关注自身需求和埋藏在心中的理想,自主规划人生目标。

第三,了解工作世界。针对大学生职业知识缺乏、对职业社会与工作世界陌生的特点,引导学生了解企业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包括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就业方向、不同岗位任职要求、企业对大学生的期望。在教学方法上,可列出问题让学生搜索相关信息,或者引导学生对相关行业的职业经理人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进行人物访谈,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交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及早地认清当今所处的工作世界,避免择业的盲目性。

就业规划篇5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人才培养

为了应对严峻而复杂的就业形势与环境,减少大中专学生盲目就业而引发的就业人员的高度流动性和不安定,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帮助大中专学生最大化地实现人生价值,从本世纪第一个十年的后期开始,我国引入了发源于西方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并对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的重视与日俱增,已经规定为各大中专院校各层次各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对于学院的人才培养来说,就业质量是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检阅,是社会、学生、家长对学校评价的标准,也是学校招生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所以可以说,就业质量是学院人才培养循环圈中最关键的一环。为了完成国家的重托,切实提高学生职业发展能力和就业能力,充分发挥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一下如何认识并把握好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

一、充分认识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的重大意义

1.缓解当前我国就业压力和矛盾的需要

目前的就业形势不仅严峻而且异常复杂,一方面毕业生就业压力大、就业难,另一方面又同时存在人才需求得不到满足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更需要利用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引导在校学生了解自己、理性就业,在校学习期间就要把学习生涯与未来的职业生涯有效衔接起来,做好就业准备。

2.减少就业流动性与不安定性的迫切需要

就业问题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就业不仅仅是个人找到工作的问题,从社会层面看,更注重的是就业的质量和稳定性,而就业的质量决定其稳定性。2004年4月,北森测评网与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新浪网联合进行了“当代大学生第一份工作现状调查”。结果表明:找到第一份工作后,有50%的大学生选择在一年内更换工作;两年内,大学生的流失率接近75%,比例之高令人震惊。而这一数据随后几年逐年攀升。

在同一调查中,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略显端倪,33%的大学生“先就业后择业”,认为第一份工作仅仅是由学校到社会的跳板;16.3%的人“没有太多考虑”就“跟着感觉走”地选择了第一份工作;而仅有17.5%的人在择业的同时考虑了“兴趣爱好”和“未来的发展空间”这两个因素。

一方面,社会上关于毕业生找工作难的呼声越来越高,许多大学生认为自己没有资格挑挑拣拣,只能“先就业后择业”,但却带来大学生对第一份工作的满意度低;另一方面,“刚就业,便择业”导致高流动率,而这给用人单位聘用大学生带来疑惑――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更加恶化了就业形势。

3.帮助学生提高就业能力、树立正确成才观念的需要

人才的概念在当今社会已经有了不同的内涵,对人才的定义已经有了很大变革。随着社会分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才”更代表拥有完成某一特定工作的能力。比如一个人即使拥有很高学历,但是只要他做不了或者不能完成某一岗位的工作任务,对于这个岗位来说,他就不胜任,不是这个岗位上的人才。相对的,你可以没有很高的学历,你可以不拥有很艰深扎实的理论功底,你只需要努力使自己具备胜任某一岗位工作的能力,你就是这一岗位上的人才。

提高职业发展能力和就业能力还包括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的学习,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不自醒导致自以为是或者自卑胆怯,而自信来自清醒地认识自己的位置。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正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念,我们的教育教学重点就是帮助学生具备完成所应聘岗位的能力和素质。

二、准确把握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的目标与任务

目前,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的内容包括三部分: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就业指导、创业指导,这三部分内容是一个整体,它的核心目标就是要保证学生在充分认识自己和环境的基础上,做出最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包括选择最适宜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理清能够到达目标的发展路径、做出可行的行动方案。具体地说,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并初步了解创业活动,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权衡、选择自己未来的发展道路,想创业的,想就业的,想做管理的,想做技术的,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长远目标,并且在现实的基础上能够有比较清晰的可行性的路径,明确为长远目标服务的一个个阶段目标,并且为了实现阶段目标,还要制定出实施方案和近期的计划措施。

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最核心的任务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和就业能力,帮助学生由被动学习、盲目就业转变为有目标、有规划地学习,将学习与未来职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做到主动学习、自主发展。要让学生明白,现在的学习就是要为未来的就业与职业发展服务的,所以,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多参加社会实践、社会兼职、假期打工、见习实习、职业资格培训与认证考试。以职业资格培训与认证为例,同为学习护理专业的学生,因为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规划不同,在校期间的学习计划就会不同,有意从事幼儿护理的学生可能就会列出自己的学习计划:学习本专业;为考取护士资格证准备;参加育婴师职业资格培训并取得资格证。各个同学情况不同,有的准备长期从事护理工作,有的本来选择护理专业只是因为家长觉得护理专业容易就业,所以准备以护士职业为职业生涯发展的起点,在解决就业、实现经济自立、累积足够的社会经验的基础上,准备以后在业余时间学习其他感兴趣的东西,谋求其他更符合自己兴趣的发展。

综上所述,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就是要帮助学生认清自己,看清形势,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有一个理性的、符合实际的、可行性的认识与评估,减少原来的盲目与模糊、幻想与虚无,增加清醒与理性、实际与信心。

三、发挥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在各专业各层次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不是空洞的,而是从属于人才培养方案这一整体的,是为各专业各层次人才培养服务的,所以,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要具体到每个学生的就业之路、发展之路、成才之路,要使每一个学生将目前的学习与未来的职业岗位要求结合起来,使学生认识学习目的更清晰、完成学习任务更主动、制订学习计划更有方向。

四、不断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以“为学生服务”为宗旨,结合学生的实际上好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

1.课堂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是一门课程,但又不仅仅是学习某一领域知识和技能的课程,而是一门指导现在的学习和未来的职业发展的课程,让学生愿意学、主动学。因此,在课堂上主要鼓励学生表达真实的自己,自己是怎样感受、思考、期望的,就怎么说,与老师一起探讨自己的特点、追求,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并且制订出能够达到目标的行动方案。

2.内容根据需要而定

在教学中主要目的就是能够指导学生,不追求课程的理论性与系统性,关键是学生能了解、能掌握、会运用。例如,对于自我探索的部分,有性格探索、兴趣探索、价值观探索、能力探索、职业锚探索,但是在实际教学中,针对学生而言,理论性太强不利于学生理解与把握,职业兴趣本身就是由职业人格类型决定的,性格探索理论性更强一些。

3.表述贴近生活,适合学生的理解能力

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本身涉及学生接触很少的职业领域,学生的感性认识少,因此在内容的表述上尽量避免太过理论化,让学生理解不了。还要注意不同层次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对同一内容做出深浅不一的注解。以职业人格类型中“艺术型”为例,讲艺术型的人的特点是“喜欢各种类型的创作活动,喜欢表达自我,喜欢自由,不喜欢被束缚”。这种表述学生会容易理解些,而“艺术型的人通常以展示自己的艺术价值来获取成就,以复杂的和非传统的方式来看待世界,与他人交往更富于情感和表达”这种表述理论性更强,学生会感觉抽象很多,只作为老师备课时加深自己理解的内容。

4.尽可能地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

利用各种形式增加学生对职业环境特别是与本专业有关的职业的接触与了解,例如请从业者讲述自己的从业经历,从职业需要或者用人单位需要的角度指导学生现阶段的学习,或者带领学生到用人单位或者工作场所参观等,无论是“请进来”还是“走出去”都从不同方面有助于学生加深认识。

就业规划篇6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化教育阶段逐渐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待就业毕业生人数逐年增长,就业问题尤为突出。所以在新的形式下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工作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毕业就业形势严峻原因分析

(一)人才市场供求关系不平衡随着全国各高等院校的不断扩大招生,首先在毕业生人数上每年都在增加,其次由于教育设施、场地、师资力量的限制,导致了毕业生专业结构失衡,同时教育质量并没有预期的效果那样高,毕业生综合素养的下降影响了用人单位招收毕业生的积极性,使得毕业生人数的连年增长与社会就业岗位的相对不足成为了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二)高等教育具有滞后性高等教育的滞后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实践知识的滞后性,主要体现在专业课程上,由于知识更新换代比较迅速,致使毕业生学到的科学技术都是过时的,在面对用人单位的招聘面试时不占优势。其次就是专业设置的滞后性,多数高校没有前瞻性的分析国家政策、国家未来的学科负责人,使各专业学科学生数与社会的需求不够紧密,出现的社会需求的人才数量很少,而学校培养的某些专业人才社会需求不大,造成当年热门专业四年后冷就业的局面。(三)毕业生择业观念不成熟现如今一部分毕业生受到了社会上享乐拜金主义等不良观念的影响,在择业方面着重考虑经济收入、工作区域环境和工作舒适程度等。而不是多考虑个人未来长远的发展、国家建设的需要,对于刚刚脱离书本的大学生,用人单位更加倾向其能够脚踏实地的从基层做起。(四)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体系不完善对于从学校即将迈入社会的大学生,他们需要全面的认识自我,明确的自我定位,清楚的认知社会,准确的预测发展。但是现在我国部分高校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缺乏对学生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的指导,就业指导课内容枯燥乏味,还仅停留在信息、面试的技巧、调整就业心理等方面。

二、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对大学生就业的意义

从就业指导工作者的角度来说,我们要积极正确的引导大学生进行自身定位、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指导及相应的就业指导课程应从大学一进入校门就开始进行,首先通过了解自己的爱好与特长、个人的价值观与性格特征,在专业指导下进行自我定位,然后再结合大环境形势下的岗位人才需求给自己定目标,然后通过四年里不断地努力与及时的调整,最终在走出校门时使大学生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给用人单位一个合格满意的人才。

三、如何落实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

(一)建立科学化专业化的就业指导理论就我国当下来看,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理论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还需要组织专业人员更多的、系统的向西方学习借鉴其专业理论,并且更多的进行探索,逐步完善我国的就业指导理论,发展出适用于我国的指导性理论。(二)构建全程系统化指导体系首先明确全程系统化指导体系定义,就是从学生进入大学开始到毕业连续这四年里要接受的系统化的就业指导教育。它的目的是帮助大学生养成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最终实现学生的发展性就业。这种教育培养模式能够应对新的发展形式下的普遍情况。但是对教育者而言也是一个新的挑战,这需要教育者有着高度的专业性,不仅要对就业政策和法规比较了解,而且心理学、经济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劳动人事学等相关专业知识以及行政管理意识突出,同时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对人才市场的敏锐度。(三)开展多元化专业教学、就业指导教育内容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应避免盲目性、专业趋同性,应该整合好每个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技能知识、特色知识、创新知识、前沿科技,使同学们接受多元化的特色教育,能够与社会接轨,并且具有前瞻性。对于不同专业领域,就业指导也应该是不同的,比如土木工程专业与工商管理专业,土木工程作为工科专业更加强调技术性动手能力,而工商管理专业更强倾向于理论运用,土木工程专业则更加倾向于技术型。就业指导内容应是全面而多样化的,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采取多种形式,包括测试、讲座、咨询、实践、模拟招聘,我院通过开展优秀校友讲堂,校友围绕自己的工作经历和人生感悟用真实案例与在读大学生讨论大学生涯如何规划、如何提升自我等问题,缩减了同学们与职场的距离,提升同学们的就业意识。(四)注重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教育模式无论就业指导理论体系多么完备,都是要以人为基础的,所以我们需要以发展的观点看待个体的职业生涯。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个人情况结合理论指导做出最合理的职业规划,并且在教育实施过程中及时的做出调整,从而帮助学生正确的自我定位,认知社会,使大学生能够主动根据自身特点、综合能力及职业价值观来进行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具有自主选择职业能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五)及时反馈,注重总结反思在现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很多理论总是跟不上实际,所以每当我们按照职业生涯规划执行了一段时间,必须要及时的进行考评、测试,收集同学们、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同时传统行业也会对从业者提出新的要求。同时对已经毕业的同学用人单位是否满意也要进行跟踪反馈,以便对正在培养的同学及时调整专业素质和知识结构。使大学生与用人单位达到双向满意。

[参考文献]

[1]林蕙青.用改革的精神创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新机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3(4).

[2]廖碧君.浅议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意义[J].人力资源管理,2015(2).

就业规划篇7

【关键词】高职教育;职业生涯教育;高级技术工人

一、高职生涯教育的特点

1.培养目标:

不论什么层次的教育,也不论什么类型的教育,明确培养目标和实现途径是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高职教育是是指培养高级技术人才的高等“技术教育,培养目标相应地介于学科研究型和直接操作型之间的中间技术型。培养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有较强的现场管理能力和创新意识,有较高的职业资格证书,,较高的薪资水平。即面向企业,培养在第一线从事与生产(或流通、服务等)直接有关的技术人才,包括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业务人员。他们在现场工作,应具备必要的动作技能,但他们不是操作工人而是较高层次的技术人员。

2.培养对象:

进入高职院校的大都是高中落榜生,生源素质低。他们的理论学习能力、基础知识与本科院校生源都存在一定差距,但他们的准职业人特性更加明显,他们很少探究理论的深度,而对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事物更感兴趣,更加定向实际工作。所以对他们的教育应更加体现职业特殊性的一种教育。培养对象应考虑弱化文化理论基础知识与强化职业实践两方面的要求。

3.课程设置:

职业教育课程设置要与社会需求相衔接,学校应主动、灵活地适应人才市场,根据职业岗位进行教学计划开发,必须与具有实用性、针对性与企业岗位接轨,使学生毕业后能迅速胜任工作,这是高职院校保持其生命力的关键。在全国的实力数一数二的北大在就业上的地位似乎与其排名不太相称,由于北大校内学科设置主要以文理为主,与社会需求结合小。所以高职院校在课程配置上,除必要的理论课外,应多在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上配置一些相关课程。在低、中年级实现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结合,实施边学边做。比如发配电专业,低年级可配置:钳工、电工、登杆、电子、ata等实训。中年级可配置:高电压、电机检修、电站仿真等实训。高年级实现生产实训与顶岗能力结合,安排学生到相关企业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后续拓展能力。这样学生一步一个台阶,由学生逐步过渡到“准职业人”

4.强化教师“多面手”与“专业性”并重

由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高职教育需要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特色鲜明的的“双师型”队伍,既然要培养生产第一线的人才,教师就要经常深入基层,每年假期把教师派到企业第一线,了解生产第一线的生产工艺、生产流程以及生产过程所出现问题及处理方法,同时可以了解最新知识在生产中的应用。要培养学生有技能性和创新意识,就要求教师所涉足的技术领域尽量宽一些。在授课时,不仅讲出课程的主要内容,而且在广度上引导学生。例如《电工工艺》实训这门课,除教学生学会单向全压启动控制电路、正反转控制电路、星-三控制电路的接线外,还要讲授有关电力拖动的知识,进而要求学生对所有有关电路,例如:带有点动的自动往返控制电路,电动葫芦电气控制电路等都应会照图接线。如果有条件,为了使这门课更完善,教师还可带领学生走进企业,参加某个课题的接线,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接线,而且认识了具体的生产流程,了解企业文化。所谓“名师出高徒”,要培养出高质量人才,就要求广大高职教师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适应高职发展的需要。除此之外,学校还应广泛聘用各个领域具有直接工作经验的“能工巧匠”,从事教学工作。用他们的经验和敬业精神教育、感染学生。

二、全程式职业教育

1.何谓职业生涯规划?

所谓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在对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并结合时代特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的行之有效的安排。

2.西方国家的职业生涯规划:

从理论上讲,职业生涯规划应贯穿于个人发展一生。西方许多国家的职业教育从小学就开始了,而且形式多种多样,如职业日、职业兴趣测试、社会实习等。这种从小学到大学的长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他们有些甚至在中小学就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做出明确的抉择。

3.三段式规划:

由于我国中小学职业教育规划教育的缺失,应从高职新生开始逐步实行职业规划教育,并在不同的阶段采用不同的指导方式。

第一阶段:职业生涯意识的唤醒:针对高职低年级学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了解所学专业的性质、专业能力的要求、了解未来所从事职业及市场对职业的需求。帮助学生将就业压力转化为学习动力。

第二阶段:建立目标阶段:针对高职中间年级学生,学生通过不断地“知彼知己”为自己确定正确、适合的职业目标做好准备,运用专业技术,有针对性地培养自己的职业发展能力和素质。树立务实的职业观和择业观。

第三阶段:就业技巧辅导阶段:学生通过学习简历的书写、面试等技巧,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求职方法,以提高就业的成功率。鼓励学生多方位、多层次就业。

三、我国现阶段对高职人才的需求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却遭遇了“寒流”,突出表现为人才供给与企业需求相矛盾。

1.企业对高职人才的要求:

(1)知识结构方面:

学生应具备职业岗位所要求的知识: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人文知识。前两种知识是在学校可以学到的。这里强调的是,人文知识一定要经过内化转变为人文素养,变为自己的意识、思想、情感乃至行动,也就是塞缪尔・斯迈尔斯所说的:“知识、学问应该和善行结合。”只有这样,才体现出知识孕育精神的真实意义,才显示出人文知识的真正价值。

(2)能力方面:

毕业生均在生产第一线工作,学生应具备实操能力、创新能力、适应能力、公关能力。而有的学生需经企业再培训才能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学生除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外,还应具有开阔的视野,对本专业领域的世界先进知识有所了解。学生应具有转岗能力和发展后劲,这就要求学生具备独立学习和终生学习的能力。还应具有团队精神、调动他人、与人合作、组织协调能力。

(3)各种意识:

主要指职业意识和社会意识。这里要强调的是职业意识,它是作为职业人所具有的意识,以前叫做主人翁精神。具体表现为:工作积极认真,有责任感,具有基本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的形成不是突然的而是经历了一个由幻想到现实、由模糊到清晰、由摇摆到稳定、由远至近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2.高职院校人才就业现状分析:

对于即将走向职场的毕业生,对未来的职业还抱有幻想,“天子骄子”的骄傲与实际需求的差距。现阶段我国的教育已走向大众化,大学生到基层就业以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中的突出矛盾,如果大学生不能认清这一事实,不能调整自己的求职心态,找准自己的位置,调整心理预期,必将会对未来的就业产生束缚与约束,转变观念是高职毕业生能否顺利从“学生人”向“职业人”的转变关键。

近年来,虽然大学毕业生就业遭遇“寒流”,而高技能人才却日见抢手。我国现在特别缺乏技术工人,特别具有娴熟技艺的能工巧匠。我国劳动力市场结构是典型的金字塔型,最多最底层部分是非技术人才,而最顶层的高级技术工人可谓凤毛麟角,目前我国的现状是:现有企业技师、高级技师年龄偏高,青年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随着老一代高技能人才的逐渐退休,许多企业原本就奇缺的高技能人才后继乏人。总理在大连考察时说:“培养输送技术工人,根本还得靠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可以培养大批后备的技术人员”。我们应很好地整合这部分资源,改善就业市场的供需矛盾,使职业教育向良性发展,很好地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尉庆国杨翠芬硕士研究生职业生涯设计与学习过程优化[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6).

[2]黄咸强立足高职特色的职业生涯教育探析――基于校企合作的视角《文教资料》2011第21期.

[3]颜莉冰开展全程式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思考《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年07期.

作者简介:

就业规划篇8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就业观念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我国是一个新生的学科,是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伴随就业指导而生的一门课程。实际上,职业生涯规划是建立在认识自我、尊重个性的基础上的,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也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从这个角度而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起点是就业主体本身,因此对于解决因为大学生本身就业观念误区造成的就业困难有其根源性意义。

一.目前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初次就业质量差虽然很多高校官方公布的就业率全线飘红,但初次就业率仍然是一个众所周知的秘密。每年统计初次就业率期间,是大学班主任和辅导员最头疼的时候,要去一个一个追毕业生及时就业。可想而知,一定会存在部分学生为了完成老师任务随便先找一个工作应付了事,这也随之造成了另外一个问题———离职率高。

2.“人找岗位”和“岗位找人”现象并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到了每年的秋季或年后,就会有很多学生到处寻求招聘信息,请求老师同学提供就业信息、介绍工作。与此同时,也有很多就业单位招聘信息,甚至托自己认识的老师推荐、找人。看起来好像没问题呀,人需要工作,工作就来了。事实却是需要工作的人和需要人的工作并不能一一对应。这背后反映出来的问题是:岗位对人的要求与求职者对工作的期望不相适应,二者的对口性存在偏差。

3.离职率高很多学生刚走出校门,基本上处于一种懵懂、茫然的状态,完全对社会和自己的未来一头雾水,搞不清状况。有的是迫于学校压力随便就业,有的呢则是出于“自己长大了,不能再靠父母养着”的朴素观念先随便找一份工打着;在校期间老师出于就业率的考虑一般也会强调“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总而言之,他们对于所谓“职业生涯”不说一无所知,也是一知半解,大多数人抱着走一步看一步的打算。

二.就业困难背后凸显的大学生就业观念误区

1.专业选择盲从,随大流大学生高考填报志愿时,并未仔细考虑自己的性格、志趣,只要找到能录取的学校、科系,便草草地签下了自己的一生。这种方法省时省力,不用花费太多心神,在短时期内的效率很好。缺点是无法根据个人的能力、特性作长远的规划。这种以进入能录取自己的学校、科系为目标的自然发生法,能暂时解除烦恼,但是在完全没有考虑自己的性向、能力、个性与就业条件等因素之下,将来所面对的职业风险就比较高。许多大学生进入二、三年级后,要求改专业或者完全没有学习积极性,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因为没有进行自我分析和科学规划,大学生在专业选择、未来的职业导向、岗位要求等方面都没有深刻的认识和准备。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有些学生完全无心学习,只是被动地接受,稍作了解就会表露出对专业不感兴趣,只是按照家长意愿做出的选择;有一些学生要求要转专业,但让他谈谈对两个专业的认识,却不知所云,甚至仅仅因为专业名称听着顺耳就要转过去,更遑论进一步对专业未来职业要求的了解了。2.就业主观性强,盲目随意(1)盲目跟风引发频跳槽正因为在专业选择上的随意性,进入专业后又没有端正态度,根据岗位需求进行学习和规划,认为毕业后自然应该有工作在等着自己,就会造成到虽然毕业但是并不能成为有效的“产品”,不符合行业要求,自然找不到工作。勉强进入工作岗位以后因为对自己没有正确的认识和判断,喜欢怨天尤人,对将要遭遇的种种困难没有心理准备,工作流动性大,这对个人和企业的长远发展都十分不利,对社会的教育投资也是一种浪费。(2)追求高薪四处碰壁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机会”和“选择”的时代,大学生如果没有周全考虑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好规划,定好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找工作时就会比较随意,目的性不强,哪儿热闹往哪儿挤,有一种随波逐流的趋势,没有紧迫感。甚至把“工作报酬”作为就业时最重要的参数。而没有认真思考自己到底能为企业、单位提供什么,自己到底值不值自己期望的那个薪酬标准。在四处碰壁中也很少进行自我反省,长此以往,还会对人生失去信心,甚至对社会产生消极不良情绪。3.职业期待和定位过高或过低(1)盲目自信、胃口高吊导致巨大落差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不是从自身的特点、自身的能力和社会需要出发,盲目地追求大的自我发展空问、高的薪酬、好的工作地点等,其功利性明显,对就业抱有很高的期望值,这使得很多大学生择业都集中到经济发达地区及前景看好的行业,而艰苦行业和边远地区则少有人问津,人为造成僧多粥少,就业困难。(2)自卑畏怯、信心不足带来的心理障碍信心不足产生的原因很多,有生理的、环境的、家庭的或社会的等原因,但主要还是心理因素造成的。有的同学大学四年顺利地走过来了,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和优势,面对激烈的竞争,梦寐以求的企业对自己的简历一点儿回音都没有,也许是发了无数份简历都没有下文,开始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如别人,如果从更深一层来讲,就是不敢面对机遇、迎接挑战。归根结底也是没有深刻的认识和分析自己,不知道自己其实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从业能力。总而言之,正是因为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念,直接导致了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低,就算在外力因素下勉强就业,也会有较高的离职率。

三.怎样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解决上述问题

就业规划篇9

关键词:医药市场;营销人才;需求;就业规划

一、引言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目前市场内医药行业逐步快速发展,结合近年来医药行业的发展趋向,已经开始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有关医药专业的人才成为市场的主要竞争对象,尤其是人们的健康意识越来越强,医药市场内的买家开始占据市场的主体地位,有关部门为了缓解上述出现的现象,市场内开始引入国际上一些知名度较高的药品,造成医药市场的竞争愈加激烈,部分小工厂由于其药品的知名度较低,造成销路几乎完全被中断,为了提升企业在市场内的可持续发展,开始引入大批量营销方面的人才,实施一系列的营销活动,用来提升药品在市场内的占有率,借此提高企业在市场的知名程度,为药品提供多种销售渠道[1]。区别于其他营销产品,由于药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医药行业的市场同样具有特殊性。为了满足市场的个性化需求,部分其他销售行业的人员开始转行向医药行业发展,因此,开展医药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分析的研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二、医药市场营销人才需求分析

根据有关不完全数据统计,医药市场有关营销部门对于人才的需求量处于市场招聘排名前三的行列。从地方人力资源保障局数据情况来看,不论从初级的营销人员或营销经理等高级营销人员,均呈现出人才供不应求的现象,虽然一直处于人才招聘状态,但却无法找到与岗位匹配程度较高的人才。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医药市场对于营销人员的需求量在未来5~8年会持续保持上涨趋势。随着药品种类的多样化发展,一方面对营销人员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另一方面对市场发展提出新的难题。结合医药营销市场的岗位分布情况,总体分为底层(也称基层业务员)、中层(也称营销管理人员)、高层(也称营销高管)3个种类。基层人员主要负责对新上线的药品进行整理、清点库存,同时需要对外发展业务,向有药品需要的人进行有针对性的推销,基层人员一直是医药行业急需的人才,在市场发展中,由于市场对于基层人才的需求量较大,因此基层人员具有更新换代速度较快、求职门槛较低等特点。中层人才是指在营销活动中,根据市场发展趋势,为相关基层人才提供营销策划,由于医药市场的变化趋势较快,因此需要中层营销人员具有思维较灵敏、创新能力较强的特点[2]。高层营销人才是指医药行业内的营销专业专家,主要针对中层领导者提出的策划,进行后期的填充或修改,该层人员目前在市场中是最为抢手的,该层人员的能力可直接影响企业在市场的占有率。基于上述根据企业中营销人才的分类进行的市场需求量分析,下述将结合市场内营销人才的内外差别,分析市场对营销人才的需求。根据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营销人员在市场中属于流动性人才,相比于其他类型的服务行业,流动型人才的需求量更高。随着医药行业劳动量的不断提升,结合市场具有优胜劣汰的发展趋势,只有优秀的营销人才才能在医药行业发展得更远。

三、医药市场营销人才就业规划研究

(一)明确医药市场营销前景和就业发展趋势为了提升医药行业营销人员与市场发展的适配程度,下述将从就业方向、领域、岗位3个方面,采用明确医药市场营销前景和就业发展趋势的方式,为人才提供正确的就业规划指导[3]。其一,采用市场调研的方式,掌握医药市场几大知名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岗位调整方式、市场销售渠道等,明确有关医药大学的学生在医药行业的就业领域,同时进行自身能力的分析,实现自身专业的定位。其二,根据对自身专业能力的分析,明确在后期的就业方向,制定求职规划,根据后期的发展情况不断地调整早期制定的计划。根据调查信息显示,目前医药营销人才的就业方向主要是市场内一些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研发企业等。主要包括各大连锁药房、药品局、医院内部药品监察部门等。其三,根据医药市场内不同行业的发展情况,进行求职行业匹配程度的研究,调研一些核心部门对于人才的需求量,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有选择性地向企业投递简历,包括药物运输部门、药品管理部门、药品调研部门等,结合不同部门之间的不同流动程度,适当地调整就业规划,明确自身就业前景。

(二)强化医药市场营销人才专业技能随着药品种类的多样化发展,传统的营销人才已经无法满足医药市场提出的要求,在医药市场后期的发展中,只有综合能力较高的人才才是未来市场的核心竞争对象。根据自身的不同专业方向,将未来的就业规划分成3类:其一为经验型营销人才,即为结合自身其他的营销经验,为企业药品营销创造新的业绩[4]。其二为医药型人才,即自身的专业为医药专业,已经具备简单的医药方面知识,在工作中,可直接根据客户提出的要求,为其提出最优化药品购买方案。其三为创新型人才,尽管工作经验或相关专业能力较差,但具有独立的自我意识,可根据企业设的营业额,设计对应的营销方案。只有满足市场的个性化需求,将就业规划与市场发展趋势相结合,才能确保未来的发展中不被社会淘汰。因此,在注重自身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除此之外,还应该提升人才的道德建设,避免出现药品虚假抬价、“黑箱”操作等现象,提高企业的对外声誉度,为自身就业规划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

(三)改变人才传统医药市场营销理念只有将采用改变人才传统医药市场营销理念的方式,才能为人才就业规划提出正确的指导。首先,要树立自身以“服务客户”为宗旨的服务理念,在开展对应营销活动的过程中,应从消费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包括药品的成本、药品的采购方式、药品的制作流程等,同时了解客户是否存在过敏历史、近期是否服用过抗生素。因此,在提高自身专业技术的基础上,应具备协调用户与药品关系的能力,才能实现为企业创造对应的利润。其次,根据市场上有关药物的作用程度,分析客户的购买意识,转换传统的营销理念,以培养创新意识作为就业规划的基础。分析客户对于药品的期望值,提升人才的道德建设。每个优秀的营销人才都应该具有明确的道德底线,在营销活动过程中,不仅需要了解有关的法律条例,同时需要培养人才的良知意识为双方长期合作的基础。

(四)增强医药市场营销人才社会服务力基于上述对于人才传统医药市场营销理念的转换,下述将采用增强医药市场营销人才社会服务力的方式,实现人才的就业规划研究[5]。营销岗位作为市场内典型的服务行业,相关工作人员的服务能力同样作为评价人才的关键指标。应该要以医药行业的市场调研为切入点,由地方政府出台相关政策的方式,鼓励人们参与到市场的公益活动中。参与超过指定市场的人员由政府颁发志愿者证书。在后期的求职过程中,可将证书及相关社会公益服务时长填入求职表格中,为营销工作增添色彩的同时,有效地提升了人才的服务能力。

就业规划篇10

关键词学业困难原因分析职业生涯规划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z.2017.03.084

CareerplanningGuidancetoHelpStudentswithLearningDifficulties

YULianguo

(SoochowUniversity,Suzhou,Jiangsu215000)

abstractwiththepopularizationofhighereducation,collegesanduniversitiescontinuetoincreasetheproportionofgeneralstrokes.thecontinuousexpansionofthescaleofenrollmentsothatmanycollegestudentsdidnotcompletethenormalschool,thenumberofstudentsisalsoincreasingthenumberofstudents.inordertoimprovetheenthusiasmofcollegestudentsandenhancetheirsenseofsocialresponsibility,thecollegehascarriedouttheworkofacademicassistanceandachievedgoodresults.

Keywordsacademicdifficulties;causeanalysis;careerplanning;countermeasures

1职业生涯规划概述

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在校大学生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之前必然要经历的职业生涯教育。通过系统化、集中式教育,明确个体特征,校正自身的职业理念和就业规划,进而出色地完成自己的学业及就业,全面提升大学生将来求职就业、职业发展的质量,提高大学生学习生活质量。一旦开始接触职业生涯规划,就意味着大学生开始步入社会,要正视未来的发展方向,从而给自己信心与动力去提升个人素质与能力,时刻准备投身职业化行列。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通过专业知识角度引导大学生全面、深入、客观地分析和了解自己,从而根据个人特点做出具有显著差异性的人生发展规划与职业化角色定位。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让大学生对本专业学业的未完成部分充满信心,时刻保持对未来理想职业的憧憬与向往,看清了本专业的市场潜力与职业竞争力,从而为未来的职业目标制定奠定基础。大学生可以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方案的过程中,有意识地督促自己,完善自己,从而能够真正塑造自己的理想型人格,成为新时代大学生的榜样和标杆。

2大学生的学业困难缘由解读

2.1角色与环境的改变

大一新生自开学起就努力适应大学新环境,必然需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如果不能很好适应,很容易出现学业问题。众所周知,现今中国的x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仍然属于填鸭式应试教育,高中生只要按部就班地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就能取得良好的成绩,并且已经依赖于这种教育模式。进入大学,学生是以自主学习为主。

2.2缺乏大学阶段的目标与规划

高中阶段,考上大学成了大部分高中生学习的终极目标。进入大学,很多学生很少或者基本没有科学确立自己大学阶段目标和规划,从而懈怠学业,大学阶段碌碌无为、得过且过。大学阶段如果没有规划、没有为理想做出应有的准备,那么将难以在高等教育阶段取得实质上的提高。

2.3专业错位与钻研不够

高考填志愿的时候,由于对专业不甚了解,学生选择专业时往往会盲从社会舆论,没有根据学生本身的特点来选择专业。从而造成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缺乏兴趣,学习动力不足,造成学业困难。还有部分同学对本专业的钻研努力不够,随着专业课的深入,发现本专业的学习比较困难,进而畏苦怕难,导致学业问题。

2.4众多家庭因素的不良影响

(1)传统的中国式家庭教育模式中,很多家长认为通过物质奖励就能够换得学生对学业的重视。殊不知,这样的方式恰恰易对学生的学业观念造成扭曲。家长不能从人生观、价值观方面予以引导,容易造成学生一遇到挫折就会产生厌学行为,进而出现学业问题。

(2)特殊家庭如单亲家庭、父母离异或生活受挫的学生,得不到家庭的关怀出现心理问题进而影响到学业;校园内存在一定比例的贫困生,为满足生计需求,解决学杂费用问题,常常占用大量学习时间赶做兼职,进而影响学业。

2.5社会影响分析

(1)现今社会的一些错误价值观念(如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读书无用论等)误导大学生的认知,进而可能造成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

(2)手机、网络游戏、暴力等影响大学生学习、生活及社交等领域,导致出现旷课、厌学、考试作弊等现象。

(3)“一考定终身”的应试教育以及规模扩张导致生源质量下降。随着考试作弊、学术造假等不良风气的侵染影响,一些学生常对高校学业的完成存在侥幸心理,态度极其恶劣不端正,影响高校学术氛围的营造与校规校纪的建设。

3对学业困难学生帮扶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对策

随着时代的进步,高校承担着更多培育社会可用之才的重任。在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提高的形势下,对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实表明,职业生涯规划不局限于指导学生完善自我、人生规划以及就业和生涯发展,事实上对在校学业困难大学生的帮扶指导效果也很显著。本文将以下述七途径来推动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学业困难学生提升实践。

(1)就大学生学业阶段特性设置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系列讲座,通过开展校级校规教育、安全教育、心理教育、生涯发展教育以及专业导论专题报告会、学术沙龙、座谈会、案例经验交流会等系列活动,帮助新生认清社会的竞争形势、了解高校学业的必要性、透析自我个性,从而有效划定职业考察范围,找准学习方向和目标,以自信、自主、自强的方式在高校中生活学习,适应大学学习生活,进一步提升自我管理意识,促进其全面发展。随着大学生的学业变化,根据大学生的特点进一步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如进一步深化自我认知和专业素质等。

(2)学业预警贯穿整个学业,进而改进职业生涯规划。在校大学生需要在高校完成既定学分,必然在日常学生活动中参与选课、考勤、期中测试、期末考试、修课学分、学籍更改、毕业资格审查等环节,这些环节都应该建立预警机制,确保“事先预防、事中控制、事后整改”的原则落实,始终保持校、师、生、亲等不同角色的联系。对于在受控环节中出现问题的,应该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预警或开展针对教育。通过学业预警改进大学生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而提高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性。

(3)构建“成长导师”、朋辈辅导帮扶团队。通过邀请社会精英等组建“大学生人生成长导师队伍”,等帮助大学生解惑答疑,引导学生健康成长。通过邀请优秀的学生骨干、优秀学生党员等与学业困难的同学组成“一对一”、“结对子”朋辈辅导帮扶团队,进而帮助学业困难同学转变学习态度、改进方法、提高效率。

(4)建立家校联合双协同机制,提高职业生涯规划功效。高校有针对各院系专业设置的辅导员、班主任岗位,这些岗位的主要职责就是从事学生管理工作,加强制度与纪律建设,这些岗位人员应不定期地与学生家长保持沟通,建立家校联合双协同机制,每学期寄附有学生成绩单的家长信,对学业困难同学进一步做好家校联合教育工作,进而有力保障大学生成长。

(5)构建智能化的综合评价体系,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情况,综合评价体系转向学生过程化学习考核,尽量让每个学生在当中都有展现的一面,从而提高学业帮扶的成功率,完善职业生涯规划。

(6)校园中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通过营造美好的校园文化,大学生身心从中得到锻炼和提高,特别是注重引导学业困难的同学从中得到表现机会以施展才华,进而可以引导学业困难大学生全面客观地认清现实、认识自我、系统分析、综合评价、适度调节、合理改善,促成个人素质的良性发展,巩固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健全人格。

(7)多方面照顾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提供贫困奖助学金、增设勤工助学岗位等,多方面考虑和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减轻经济压力,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学习,同时在学业上进行指导从而帮助他们完成学业、顺利就业。

4小结

现在社会正处在高速发展的时代,企业和其他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也不断提高,这也要求大学培养出的大学生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也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写作能力以及创新创造能力等。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关系到我国能否实现健康快速发展,能否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他们能否适应时代的使命,关键在于对自我有一个全面、深入、科学的了解进而提高和完善自我,并根据大学生的特性对大学生进行持续有效的科学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大学生完善自我、提高自我,进而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成为一名适应时展需要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秀明.朋辈辅导在高校学业预警中的意义及实践方法[J].大学教育,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