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学生自我鉴定书十篇大学生自我鉴定书十篇

大学生自我鉴定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6:12:40

大学生自我鉴定书篇1

毕业寄语:希望大家在一起的四年是人生中美好的回忆,等到年老时想起这四年的时光,脸上露出甜蜜的微笑。愿大家都能拥有一个精彩的人生,在整个人生道路上都能顺顺当当。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毕业生自我鉴定书【五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毕业生自我鉴定书1大学,是人生的第二个起点。在面临毕业的时候,回首四年的大学生活,从入学时的懵懂少年,到如今踌躇满志即将走上社会的青年,四年的成长,在此作一个鉴定。

在思想上,我从一个普通学生到一个以为人民服务为己任的共产党员,思想觉悟有了很大的提高。我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共产党和社会主义。我认识到一个人的价值是由他对社会对别人所做的贡献来衡量的,我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原因也是要努力实现自我价值。我认真学习党的各种理论,并努力把他们付之于实践,对党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进入了大学就等于半只脚踏入了社会,所以在入学前我就下定决心,在大学不做一个读死书的书呆子,要抓住每一个机会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在入学后我就担任了本班班长,大二时通过竞选被选为系团总支学生会委员兼监察员,大三与大四担任班团支书。在四年学生干部的生涯中,我学到了很多普通同学学不到的东西,让一个内向平凡的我,变成了在同学眼中有着一定组织领导能力、强烈的集体荣誉感责任感和团队意识、丰富的处事经验、优秀的交际能力和良好人际关系的自信优秀的人。

我的能力受到老师同学的肯定,在同学中很有威信。除去学生工作之外我还在学校参加了许多活动。加入本系的电子协会,学习到许多在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增强了动手能力;参加系辩论赛,表现优秀,得到“辩手”称号,并被选入系辩论队参加院辩论赛;爱好唱歌,被选入学院合唱团,参与多次表演;爱好篮球,帮助本班篮球队在班际篮球赛中夺得季军。

作为一个学生,学习还是重要的任务。在学习上,我没有放松,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还能保持良好的成绩。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我也不忘记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充实自己。我从小喜欢看书,在书中我学到太多的哲理、知识。“读破万卷书,行遍万里路”,我在工作学习外的闲暇时间也喜爱去各地体验不同的人文、感受不同的气息、欣赏不同的风光,在旅途中也学到了许多社会经验,让我更加成熟。

人无完人,我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缺点。有时我会对自己放松要求,也会偷懒,有时会过于情绪化,不冷静。对这些不足的地方我一直在努力改正,在今后的日子里尽力提升自己。

四年的大学生活,我收获了了很多。以上就是在即将毕业之时,我对自己这四年来的一个自我鉴定。我自信凭自己的能力和学识在毕业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能够正确面对挑战,不断实现自我的梦想和人生价值。

毕业生自我鉴定书2不知不觉中大专三年以后走到尾声,我们马上就要面临毕业了,带着教师的教诲,家长的期待,延续着学长们的脚步,从这里踏上社会的旅途。

蓦然回首,感慨万千,有得有失,做个阶段鉴定,给自己一个很好的定位,亦是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回首着校园的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有欢笑,有悲伤有成功当然也有失败,始终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以自我的全面发展为努力方向,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但更多的是在这期间我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修养和能力,也使我的修养、为人处事能力以及交际能力等都有了质的飞跃;让我懂得了除学习以外的个人处事能力的重要性和交际能力的必要性。大专校园生活与社会生活是相互映射,所以大专阶段的个人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提高,才是我们作为当代大专生的主题。

除此之外,课余时间我经常利用网络带来的便利,关注最新科学技术动态;尤其是有关本专业的知。使自己始终紧跟世界最新发展潮流和时代的步伐。因此我学习熟练掌握网页设计;一直以“一专多能,全面发展”来严格要求自己,勤奋拼搏、刻苦好学,踏实并系统地学习所开的课程知识,并取得了优异成绩。

在校期间,我虚心求学、刻苦认真、吃苦耐劳;在日常生活中以积极的态度和与同学们的相处极为融洽。在校通过系统化、理论化的实习中;学到了很多很多知识,更重要的是如何以较快速度掌握一种新事物的能力,思想成熟了很多,性格更坚毅了,更懂得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并增强自己的自学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学生活是美好的,同时也是很好的磨练自己的殿堂,他教会了我知识,给了我做人的本领,磨练了我坚强的意志,是我人生旅途的重要的一个历程,走到社会,我将更加努力,充分运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去挑战自己的更高峰!

毕业生自我鉴定书3通过四年的大学生活,我成长了很多。在即将毕业之时,我对自己这四年来的收获和感受作一个小结,并以此为我今后行动的指南。

思想方面,我追求上进,思想觉悟有了很大的提高。我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坚决拥护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我觉得一个人的价值是由他对社会对别人所做的。贡献来衡量的,我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原因也是要努力实现自我价值。我认真学习党的各种理论,并努力把他们付之于实践,对党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学习方面,我觉得大学生的首要任务还是学好文化知识,所以在学习上我踏踏实实,一点也不放松。我认为好的学习方法对学好知识很有帮助,所以在每次考试后,我都会鉴定一下学习经验。一份耕耘一分收获,每每看到自己可喜的成绩,我就会感叹只要你有决心,没有什么事是不可能的。对于我们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说,光光学好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我利用课余时间经常阅览计算机类的书籍,并参加了一些计算机水平的资格考试,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我认为学习是学生的职业,这份职业同样需要有智慧、毅力和恒心。在当今这个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我们只有不断汲取新知识,才不会落后。

学习固然重要,一个人能力的培养也不容忽视。四年的大学生活给了我很多挑战自我的机会,如系学生会的竞选,院里组织的演讲比赛,文化艺术节的文艺汇演、英语演讲比赛等。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我结交了一些很好的朋友,学到了为人处事的方法,锻炼了自己的能力。这些经历使我明白有些事情如果尝试了,成功的机会就有一半,如果不去尝试,成功的几率只能为零。机会来临时,我们就要好好地把握住。

大学校园就是一个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中,我们扮演着被培养对象的角色。老师是我们的长辈,所以我对他们尊敬有加。同学们就像兄弟姐妹,我们一起学习,一起娱乐,互帮互助,和睦的相处。集体生活使我懂得了要主动去体谅别人和关心别人,也使我变得更加坚强和独立。我觉得自己的事情就应该由自己负责,别人最多只能给你一些建议。遇到事情要冷静地思考,不要急躁。不轻易的承诺,承诺了就要努力去兑现。生活需要自己来勾画,不一样的方式就有不一样的人生。

四年的大学生活是我人生中美好的回忆,我迈步向前的时候不会忘记回首凝望曾经的岁月。

毕业生自我鉴定书4忙碌的大学四年生活就在悄然中过去了,但她已成为我人生美好记忆的一大部分。这些日子有成功的喜悦,有失败的彷徨。但却把我培养成了一个现代大学生,使我在各方面的综合素质都得到了提高,为以后的人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开辟了而一条属于我自己的道路。

在专业技能上,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我认真学习各种专业知识,发挥自己的特长;挖掘自身的潜力,结合每年的暑期社会实践机会,从而逐步提高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一定的协调组织和管理能力。

在学习方面,我觉得大学生的首要任务还是学好基础知识,所以在学习上我踏踏实实,一点也不放松自己。我认为好的学习方法对学好知识很有帮助,所以在每次考试后,我都会鉴定一下学习经验。一份耕耘一分收获,每每看到自己优异的成绩,我就会对自己更有信心,没有什么事是不可能的。对于我们现代大学生来说,光光学好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在社会实践上,我利用课余时间经常阅览各类的书籍,并参加了软件测试工程师的培训并取得高级工程师证书,成绩优秀。学习固然是学生的职业,这份职业同样需要有智慧、毅力和恒心。在当今这个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我们只有不断汲取新知识,才不会落伍,才可能战胜自己。

学习当然是重要的,一个人能力的培养也不容忽视。四年的大学生活给了我很多挑战自我的机会,如系学生会的竞选。在参与各种社团活动的过程中,我结交了一些很好的朋友,学到了为人处事的方法,锻炼了自己的能力。这些经历使我明白有些事情如果尝试了,成功的机会就有一半,如果不去尝试,成功的几率只能为零。机会来临时,我们就要好好地把握住。

毕业生自我鉴定书5大学四年,岁月如梭,时光匆匆在我的成长历程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这是人生中最重要的经历,这些经历与记忆必将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无时无刻感染着我,激励着我。这四年,是受益匪浅的四年,叫人回味无穷的四年。

学习方面,我从教材入手,兼顾课外知识的吸收。我思维活跃,学习目的明确,态度端正,学风良好,勤奋刻苦,成绩较好。在大学四年中,两次获得了三等奖学金。

工作方面,我积极参加班级、社团、学生会的各项工作,在担任院学生会网络部副部长期间,成功组织开展了网络文明宣传周等活动,获得了一致好评。

生活方面,我是一个较为细心的学生,时刻注意良好习惯的培养。我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乐于助人,是一名热心的学生。

大学生自我鉴定书篇2

珍贵的四年大学生活已接近尾声,感觉非常有必要总结一下大学四年的得失,从中继承做得好的方面改进不足的地方,使自己回顾走过的路,也更是为了看清将来要走的路。

学习成绩不是非常好,但我却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了很多。首先是我端正了学习态度。在我考进大学时,脑子里想的是好好放松从重压下解放出来的自己,然而很快我就明白了,大学仍需努力认真的学习。看到周围的同学们拼命的学习,我也打消了初衷,开始大学的学习旅程。其次是极大程度的提高了自己的自学能力。由于大学的授课已不再像高中时填鸭式那样,而是一节课讲述很多知识,只靠课堂上听讲是完全不够的。这就要求在课下练习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须自己钻研并时常去图书馆查一些相关资料。日积月累,自学能力得到了提高。再有就是懂得了运用学习方法同时注重独立思考。要想学好只埋头苦学是不行的,要学会“方法”,做事情的方法。古话说的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来这里的目的就是要学会“渔”,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换了好多种方法,做什么都勤于思考,遇有不懂的地方能勤于请教。在学习时,以“独立思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不忘警戒。随着学习的进步,我不止是学到了公共基础学科知识和很多专业知识,我的心智也有了一个质的飞跃,能较快速的掌握一种新的技术知识,我认为这对于将来很重要。在学习知识这段时间里,我更与老师建立了浓厚的师生情谊。老师们的谆谆教导,使我体会了学习的乐趣。我与身边许多同学,也建立了良好的学习关系,互帮互助,克服难关。现在我已经大四,正在做毕业设计,更锻炼了自我的动手和分析问题能力,受益匪浅。

一直在追求人格的升华,注重自己的品行。我崇拜有巨大人格魅力的人,并一直希望自己也能做到。在大学生活中,我坚持着自我反省且努力的完善自己的人格。四年中,我读了一些名著和几本完善人格的书,对自己有所帮助,越来越认识到品行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关系到是否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所以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都以品德至上来要求自己。无论何时何地我都奉行严于律己的信条,并切实的遵行它。平时友爱同学,尊师重道,乐于助人。以前只是觉得帮助别人感到很开心,是一种传统美德。现在我理解道理,乐于助人不仅能铸造高尚的品德,而且自身也会得到很多利益,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是在帮助自己。回顾四年,我很高兴能在同学有困难的时候曾经帮助过他们,相对的,在我有困难时我的同学们也无私的伸出了援助之手。对于老师,我一向是十分敬重的,因为他们在我彷徨的时候指导帮助我。如果没有老师的帮助,我可能将不知道何去何从。我现在领悟到,与其说品德是个人的人品操行,不如说是个人对整个社会的责任。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得对社会负起一定的责任义务,有了高尚的品德,就能正确认识自己所负的责任,在贡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社会实践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大学四年中,我参加了不少的校内活动和做过一些社会实践。参加校内的活动可以认识到更多的同学,也就增加了与其他同学交流和向其学习的机会,锻炼了自己的交际能力,学到别人的长处,认清自己的短处。此外,还一直做班委和寝室长,对自己既是压力又是动力。我喜欢做一些社会活动,会让大学生活更丰富多彩,做过家教、志愿者、推销员和设计员等,有时会感到累些,但乐此不彼。

体育成绩一向很好。我的体质并非很出色,可是通过我的练习和对体育项目的理解,还是能很好的完成体育课的教授项目。我喜欢运动,基本对所有运动都感兴趣,尤其是足球。在四年之后的今天,我的球技有了质的提高,脚法和意识。我是从高一开始接触足球,起步比较迟,可进步很快,总能在同一水平的伙伴中踢一段时间后脱颖而出。我认为这可能是由于抱定了要踢好的决心,也许还有那么点运动天赋。踢足球不仅锻炼了身体,而且增强了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大学生自我鉴定书篇3

(一)在政治思想方面:

大一上学期,我参加了西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第一期党校培训,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也坚定了我的共产主义意识,让我认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这个先进的组织里我才能找到的我的理想。从此以后,平时我都虚心地向各党员前辈请教思想上的问题,努力地向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国共产党员奋斗。

终于在大三上学期,我顺利加入伟大的党组织,这不仅是对我在思想和行为方面的一种肯定,同时对我来说也是一种鼓励。现在我将一如既往的走马列主义路线,并且进一步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不断地用党的先进理论武装自己。

(二)在学习、科研方面:

刚刚进入大一,我就以学习为目标,努力地完成了第一学年的学习任务,并取得了班级专业成绩第一,综合排名成绩第三的优异成绩。进入大二后,我更是认识到了知识和能力的重要性,以更胜于大一的学习热情来对待学业,对待知识。皇天不负苦心人,最终取得了前三名的成绩。到了大三,我认识到这是大学最为关键的一年。为了弥补自己能力上的不足,也为了以后能够更好融入社会,所以参加了班委的竞选,并最终获任学习委员一职。我相信我一定能以此为契机,争取全面发展,坚持学习能力两手都要抓,两边都不能耽误,努力地将自己培养成为一名四有新人。

在学习方面,我还意识到其它像英语和计算机方面的重要性,在学习上也有所规划。在大一下学期,我就以556分的成绩顺利通过cet-4,之后在大二上期成功通过cet-6,除此之外,我还不断注意自己英语口语方面的锻炼。至于计算机的学习,我更注重的是平时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我也顺利通过了全国计算机等级(三级)考试。

大学生自我鉴定书篇4

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年3月出版

2015年春天,国际著名中国艺术史学者、书画鉴定家、书画家、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教授傅申先生应浙江大学艺术学系邀请,受聘担任浙江大学客座教授,并在浙江大学开启了为期45天的“中国书画鉴定与艺术史”系列讲座。此后,傅先生受邀在中国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故宫博物院、鲁迅美术学院、吉林大学等全国各地院校和科研机构巡回演讲。是年秋季,傅先生又折返四川省博物院、四川大学等地讲学。期间,还漂洋过海,远赴美国加州、日本新渴等地演讲。一年时间内,傅先生在海内外巡回演讲达三十次之多现场听众逾万人,反响强烈。

为了让更多的中国书画爱好者从中受益,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和浙江大学出版社将最重要的十二场演讲录音,汇编整理成《傅申书画鉴定与艺术史十二讲》一书。傅申先生不顾年事已高,亲自审阅了书稿。浙江大w文化遗产研究院白谦慎教授欣然为本书题写书名。该书为大十六开,硬精装,全彩印刷,452页,附图四百余幅。

大学生自我鉴定书篇5

既称为鉴定,当然须在眼见实物的条件下,才能做出判断。但是历来在收藏鉴定中,都会出现某种有趣的故事,根据启功先生的经验,古代字画的“真与伪”不能概括鉴定的全部内容;古代“著录”中的名字画也在可凭信与不可凭信之间;再就是鉴定古代字画往往能在书画本身以外得到印证。启功先生从事书画鉴定已经有七十多年的历史,所见之广,所闻之博,法眼如炬,早已被业内外人士所推崇,且启先生严谨的治学方法,谦和待人的高尚品格,更得到人们的尊重。今据启功先生之文、之言,以问答方式,将先生有关鉴定方面的见闻及亲身经历的一些轶闻趣事记述整理如下:

书画鉴定有―定的“模糊度”

金煜(以下简称金):您在鉴定古代字画的工作中,曾提出过“模糊度”,您是怎样解释这三个字的呢?

启功(以下简称启):古代名人书画有真伪问题,因之就有价值和价钱问题。我每遇到有人拿旧字画来找我看的时候,首先提出的问题,不是想知道它的优劣美恶,而常是先问真伪,再问值多少钱。又在一般鉴定工作中,无论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又有许多“世故人情”掺在其间。如果查查私人收藏著录,无论是历代哪个大收藏鉴定名家,从孙承泽、高士奇的书以至《石渠宝笈》,其中的漏洞破绽,已然不一而足;既使是解放后人民的文物单位所有鉴定记录中,难道都没有矛盾、武断、模糊的问题吗?这方面的工作,我个人大多参加过,所以有可得而知的。但“求同存异”、“多闻阙疑”,本是科学态度,是一切工作所不可免,并且是应该允许的。只是在今天一切宝贵文物都是人民的公共财富,人民就都应知道所谓鉴定的方法。鉴定工作都有一定的“模糊度”,而这方面的工作者、研究者、学习者、典守者,都宜于心中有数,就是说,知道有这个“度”,才是真正向人民负责。

金:鉴定古代字画的方法历来是件复杂和带点神秘色彩的问题,而且各家说法多有不同,您是如何对待的呢?

启:鉴定方法,在近代确实有很大的进步。因为摄影印刷的进展,提供了鉴定的比较资料。科学摄影可以照出昏暗不清的部分,使被掩盖的款识重新显现,等等。研究者又在鉴定方法上更加细密,比起前代“鉴赏家”那套玄虚的理论、“望气”的力、法,无疑进了几大步。但个人的爱好、师友的传习、地方的风尚、古代某种理论的影响、外国某种的比附,都是不可完全避免的。因之任何一位现今的鉴定家,如果要说没有丝毫的局限性,是不可能的。如说“我独无”,这句话恐怕就是不够科学的。记得清代梁章矩《制艺丛话》曾记一个考官出题为《盖有之矣》(见《论语》),考生作八股破题是:“凡人莫不有盖。”考官见了大怒,批曰:“我独无。”往下看起讲是:“凡自言无盖者,其盖必大。”考官赶紧又将前边批语涂去。往下再看是“凡自言有盖者,其盖必多。”这是清代科举考试中的实事,足见“我独无”三字是不宜随便说的!

有人会问:怎么才更科学,或说还有什么更好的科学方法?我个人觉得首先是辨证法的深入掌握,然后才可以更多地泯除成见,虚心地尊重科学。其次是电脑的发展,必然可以用到书画鉴定方法的研究上。例如用笔的压力、行笔习惯的侧重方向、字的行距、画的构图以及印章的校对等等,如果通过电脑来比较,自比肉眼和人脑要准确得多。已知的还有用电脑测试种种图像的技术,更可使模糊的图像复原近真,这比前些年用红外线摄影又前进了一大步。再加上材料的凑集排比,可以看出其一家书画风格的形成过程,从笔力特点印证作者体力的强弱,以及他年寿的长短。至于纸绢的年代,我相信,将来必会有比“碳十四”测定年限更精密的办法,测出几百年中间的时间差。人的经验又可与科学工具相辅相成。不妨说,人的经验是软件,或说软件是据人的经验制定的,而工具是硬件,若干不同的软件方案所得的结论,再经比较,那结论一定会更科学。从这个角度说,“肉眼一观”,“人脑一想”,是否“万无一失”,自是不言可喻的!

鉴定不只是“真伪”的判断

金:鉴定不就是判别作品的真伪吗?您却说不只是真伪的问题,这是为什么?

启:从古流传下来的书画,有许多情况,不只是“真”、“伪”两端所能概括的。如把“真伪”二字套到历代一切书画作品上,也是与表里不符合,逻辑不周严的。

譬如我们拿一张张三的照片说是李四,这是误指,误认;如说是张三,对了。再问是真张三吧,答说是的。这个“真”字、“是”字,就有问题了。照片是一张纸,真张三是个肉体,纸片怎能算真肉体?那么不怕废话,应该说是张三的真影、张三的真像等等才算合理。书画的“真”、“伪”者,也有若干成因,据此时想到的略举几例:

(一)古法书复制品,古代称为“摹本”。在没有摄影技术时,一件好书法,由后人用较透明的油纸、蜡纸罩在原迹上勾摹,摹法忠实,连纸上的破损痕迹都一一描出。这是古代的复制法,又称为“响拓”,并非有意冒充。后世有人得到摹本,称它为原迹,摹者并不负责的。

(二)古画的摹本。宋人记载常见有摹拓名画的事,但它不像书法那样把破损之处用细线勾出,因而辨认是不容易的。在今天如果遇到两件相同的宋画,其中必有一件是摹本,或者两件都是摹本。即使已知其中一件是摹本,那件出自宋人之手,也应以宋画的条件对待它。

(三)无款的古画,妄加名款。何以没有款?原因可能很多,既然不存在了,谁也无法妄加推测。但常见有人追问:“这到底是谁画的?”这个没有理由的问题,本不值得一答。古画却常因此造成冤案,所谓“好事者”或“有钱无眼”的地主老财们,没名的画他便不要,于是谋利的画商,就给画上乱加名款。及至加了名款后,别人看见款字和画法不相应,便“鉴定”它是一件假画。这种张冠李戴的画,如把一个“假”字简单地派到它头上,是不合逻辑的。

(四)拼配。真画、真字配假跋,或假画、假字配真跋。有注重书画本身的人,商人即把真本假跋的卖给他;有注重题跋的人,商人即把伪本真跋的卖给他。还有挖掉小名头的本款,改题大名头的假款,如此等等。从故友张珩先生遗著《怎样鉴定书画》一书问世之后,陆续有好几位朋友撰写这方面的专著,各列例证,这里不必详举了。

(五)直接作伪。彻头彻尾地硬造,就更不必说了。

(六)。这是最麻烦的问题,这种作品往往是半真半假的混合物。写字找人,有的是完全不管人风格是否相似,只有那个人的姓名就够了。最可爱的是旧时代官僚死了,门前竖立“铭旌”,中间是死者的官衔和姓名,旁边写另一个大官僚的官衔和姓名,下写“顿首拜题”,看那字迹,则是扁而齐的木刻字体,这是那个大官僚不会写的,就是他的人什么文案秘书之类的人,也不会写,只有刻字工作专才能写它。这可算的第一类。还有人专门学习那位官僚或名家的风格,写出来,旁人是不易辨认的;且印章真确,作品实出那官僚或名家之家,甚至还有当时得者的题跋。这可算的第二类,在鉴定结论上,已难处理。

至于画的,比字的更复杂。一件作品从头至尾都出自人,也还罢了;竟有本人画一部分,别人补一部分的。我曾见董其昌画的半成品,而未经补全的几开册页,各开都是半成品,我还曾看到过溥心畲先生在纸绢上画树木枝干、房屋间架、山石轮廓后即加款盖印的半成品,不待别人给补全就被人拿去了。可见(至少这两家)名人画迹中有两层的混合物。还有原纸霉烂了多处,重裱补纸之后,裱工“全补”(裱工专门术语,即是用颜色染上残缺部分的纸地,使之一色,再仿着画者的笔墨,补足画上缺损的部分)。补缺处时,有时也牵连改动未损部分,以使笔法统一。这实际也是一种重叠的混合物。这可算的第三类,在鉴定结论上更难处理。即以前边所举几例来看,“真伪”二字很难概括书画的一切问题,还有鉴定者的见闻、学问,各有不同,某甲熟悉某家某派,某乙就可能熟悉另一家一派。

还有人随着年龄的不同、经历的变化,眼光也会有所差异。例如,恽南田记王烟客早年见到黄子久《秋山图》以为“骇心洞目”,乃至晚年再见,便觉索然无味,但那件画“是真一峰也”。如果烟客早年作鉴定记录,一定把它列入特级品;晚年作记录,恐要列入参考品了吧!我二十多岁时在秦仲文先生家看见一幅黄谷原绢本设色山水,觉得是精彩绝伦,回家去心摹手追,真有望尘莫及之叹。后在四十余岁时又在秦先生家谈到这幅画,秦先生说:“你现在看就不同了。”及至展观,我的失望神情又使秦先生不觉大笑。这和《秋山图》的事正是同一道理,属于年龄与眼力同步提高的例子。

另有一位老前辈,从前在鉴定家中间公推为泰山北斗,晚年收一幅清代人的画。在元代,有一个和这清人同名的画家,有人便在这幅清人画上伪造―段明代人的题,说是元代那个画家的作品。不但入藏,还把它影印出来。我和王畅安先生曾写文章提到它是清人所画而非元人的制作。这位老先生大怒。还有几位好友,在中年收过许多好书画,及至渐老,却把真品卖去,买了许多伪品。不难理解,只是年衰眼力亦退而已。

我听到刘盼遂先生谈过,王静安先生对学生所提出研究的结果或考证的问题时,常用不同的三个字为答:一是“弗晓得”,一是“不见得”。王先生的学术水平,比我们这些所谓“鉴定家”们(我也不例外)的鉴定水平(学术种类不同。这里专指质量水平),恐怕谁也无法说低吧?我现在几乎可以说,凡有时肯说或敢说自己有“不清楚”、“没懂得”、“待研究”的人,必定是一位真正的伟大鉴定家。

金:您说到这里,我也想起一个例子。前些时我拿一个手卷,是和刘墉同时的书法家王芑孙的论书诗卷,字很像刘墉书写的,我请一位大鉴定家去鉴赏。他展卷即说是刘墉的,还说写得真好,看到最后的题款才知道是王芑孙的。如果有人将王芑孙的款割去,改成刘墉,那么这幅书法就成了刘墉书写的了。

鉴定中有“世故人情”

金:记得您在鉴定中有“世故人情”的八种说法,不知指的是什么内容?

启:鉴定工作,本应是“铁面无私”的,从种种角度“侦破”,按极公正的情理“宣判”。但它究竟不同于自然科学,“一加二是三”,“氢二氧一是水”。即使赵政、项羽出来,也无法。而鉴定工作,则常有许许多多社会阻力,使得结论不正确,不公平。不正不公的,固然有时限于鉴者的认识,这里所指的是“屈心”做出的一些结论。因此我初步得出了八条:一皇威、二挟贵、三挟长、四护短、五尊贤、六远害、七忘形、八容众。前七项是造成不正不公的原因,后一种是工作者应自我警惕保持的态度。

(一)皇威。是指古代皇帝所喜好、所肯定的东西,谁也不敢否定。乾隆得了一卷仿得很不像的黄子久

康熙时,陈邦彦学董其昌的字最逼真,康熙也最喜爱董字。一次康熙把各省官员“进呈”的许多董字拿出命陈邦彦看,问他这里边有哪些件是他仿写的,陈邦彦看了之后说他自己也分不出了,康熙大笑(见《庸间斋笔记》)。自己临写过的乃至自己造的伪品,焉能自己都看不出来。无疑,如果指出,那“进呈”人的“礼品价值”就会降低,陈和他也会结了冤家。说自己也看不出来,又显得自己书法“乱真”。这个答案,一举两得,但这能算公平正确的吗?

(二)挟贵。贵人有权有势有钱,谁也不便甚至不敢说“扫兴”的话,这种常情,不待详说。最有趣的一次,是笔者从前在一个官僚家中看画,他首先挂出一条既伪且劣的龚贤名款的画,他说“这一幅你们随便说假,我不心疼,因为我买的最便宜(价最低)。”大家一笑,也就心照不宣。下边再看多少件,都一律说是真品了。

(三)挟长。前边淡到的那位前辈,误信伪题,把清人画认为元人画。王畅安先生和我惹他生气,他把我们叫去训斥,然后说:“你们还淘气不淘气了?”这是管教小孩的用语,也足见这位老先生和我们的关系。我们回答“不淘气了。”老人一笑,这画也就是元人的了。

(四)护短。一件书画,一人看为假,旁人说它真,还不要紧,至少表现说假者眼光高、要求严。如一人说真,旁人说假,则显得说真者眼力弱、水平低,常致大吵一番。如属真理所在的大问题,或有真凭实据的宝贝,即争一番,甚至像卞和抱玉刖足,也算值得,否则谁又愿惹闲气呢?

大学生自我鉴定书篇6

【关键词】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管理设计

引言

由于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人才的需求。在高速发展的时代,专一的人才已经跟不上时代的需要,因此,改革开放后我们国家打破了传统的模式,出现了很多技术性的专业培训学校,专业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也由此而生。根据现有国家规定的意义,职业技能鉴定,是按国家规定的职业技能标准、由政府批准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对劳动者的技术水平进行客观、公正、科地评价和认定。我们国家在20世纪的时候成立了职业技能鉴定的机构,自此,那些上不了统招学校的技校学员,那些从事专业工作的技术工人等特殊人群,通过职业技能考试取得了职业资格证书。带动了人才的多线发展,打破了单一的模式。职业技能的鉴定机构企业发展也有着积极的作用。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职业都慢慢出现,各种职业技能鉴定机构也随之而生。因此,大规模的考试、大量的信息、大量的需要加工的数据,高难解决的问题出现了。本文也针对职业技能鉴定管理系统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作出了良好的改革措施。

一、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管理系统的发展现状

(1)数量增大,问题增多,发展缓慢。自从国家建立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以来,经过多年的改革、改制,现在的职业技能鉴定制度,组合了力资源和劳动保障部门,培训鉴定机构。三方面的结合使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可是也面临着很多的问题,职业技能的鉴定工作是比较复杂的,因为各个行业都有职业技能的鉴定制度,所以,知识面比较复杂,而且面对全国的考生,要处理的信息量、数据量也是非常大的。很多事情都是人工不能及时处理的。而且一些机构的思想认识不足,原则来说通过职业技能鉴定合格的劳动者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是一个人的专业水平的表现。

(2)资金短缺,条件相对滞后。就全国来说,展开职业培训与鉴定的经费基本上只依靠劳动和社会保障系统。因此,很多机构基础设备落后,人力配备不齐全,很多机构荒废的现象也存在。虽然国家拨付了专款资金,但是部分培训鉴定机构与相关部门对着专款使用不当,滥用、挪用的现象比较多。使培训鉴定经费用不到该用的地方。因此,有的培训鉴定机构现出现设备老化,门口罗雀的局面。这就制约了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发展和培训鉴定水平的提高。

(3)学员的素质不一,机构设置欠缺。很多参加职业技术学校的人有的素质不是很高,所以才决定考取一门职业技能的证书,我们国家是人口大国,劳动者多并且素质不一,由于文化程度有限,在职业学校,有限的培训时间里很难掌握专业知识,教师的授课压力增加,培训的实效性大大的降低,影响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发展。同时,目前的机构设置不合理,很多没有专门的分开,只有一个部分负责繁杂的各个技能鉴定培训。这样也不同程度的影响了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发展。

二、完善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管理系统的措施

(一)整合机制,加强学习。面对越来越多的报考者,我们目前要做的就是努力的完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体系,加强思想意识的培训,统一要求各个技能鉴定机构做好、做到本质工作,要求鉴定机构树立“以人为本”的意识观念。抓紧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对于每一项技能的鉴定都要认真组织培训,认真的鉴定评价,提高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的质量管理。严格把关,公正对待,提高职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严厉的打击那些走形式、走过场、代替考试的不良行为。进一步扩大职业资格证书的社会影响,积极的建立合理科学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机构,以此来确保职业资格证书体系的正常运行。

(二)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站机构的管理,加强机构人员的培训。依据相关的规章制度,加强培训机构、鉴定所硬软件建设。在各个鉴定机构的基础设施配备上,进行规范梳理和合理要求,制订和完善工作人员的各自岗位职责,明确分工,对于各个部门,建立相关的制度规定,协调各个部门。团结一致,做好鉴定的基础阶段和把关阶段。严格鉴定相关人员的档案信息,确保鉴定工作规范化管理。

(三)信息技术一体化,利用现代科技。计算机互联网络的发达已经被证实,信息技术的先进性,可以处理大量的数据,节省了很多的人力,财力、物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可以建立各项职业技能的知识知识库,专题库,学员信息库等等大量的数据库。而且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下载观看各个行业的各种载体传播相关的职业技术与技能知识,方便了广大劳动者,突破了以前传统的书本模式,因此也提高了职业技能鉴定的质量。

(四)互动交流,互动学习。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可以联合专业的培训机构,组织学员参加专业的技能培训课,帮助他们获得职业技能证书。有证书不代表技术合格,只有提高学员的真实成绩和技能,才能真正的提高其就业技能与素质。很多人都是有证书无技术,因此,只有认真把关好技能质量这一关,才能真正的帮助职业性人才,才能真正的帮助企业,只有认真的做好质量的鉴定和培训,才能帮助就业准人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正常标准化。

结语

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各个行业的发展。多工种的人才需求也逐渐增大,技术更新周期大为缩短,生产行业不断的创新,因此,高等职业学校的压力日益增大。我们要加强高级职工的职业技能和文化素养,培养学生具备某类行业、企业生产技术发展的职业知识和技能。疏导学员,正确的掌握专业的技术。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完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的相关制度和规定,努力为国家,为企业,培养出合格的专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徐燕.我国职业技能鉴定的发展历史及现状[J].职业技术教育,2007,19:66-67.

[2]常华.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设计方法[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4(3):28~30.

大学生自我鉴定书篇7

[关键词]笔迹鉴定;法律判读;司法鉴定

笔迹鉴定结论在司法审判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我国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以及行政诉讼法都明确规定的法定七大证据之一。笔迹鉴定证据具有悠久的历史,在现代司法审判中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就笔迹鉴定证据的科学性来讲,并不是十分的完善,在一些刑事诉讼案件中,文书笔迹鉴定证据的争议与冲突一直存在,尤其是在证据发挥作用时,这种争议与冲突显得更为突出。对文书笔迹鉴定证据的原理进行深入的剖析,可以从根源上消除存在于笔迹鉴定证据中的矛盾与冲突,进而使其在司法审判以及案件事实的发现上发挥更大的价值。

1、笔迹鉴定证据的原理

1.1同一认定原理

同一认定理论是笔迹鉴定中重要的基础原理,在解决笔迹真伪与同一问题时,更是重要的基础理论。同一认定理论在20世纪中叶由前苏联犯罪侦查学家波塔波夫第一次较为完整的提出,在最初的认识中,同一认定理论被认为是犯罪对策学的专门方法理论,之后随着技术的发展与进步,物证技术的研究内容逐渐从犯罪侦查学研究领域分离出来,形成了独立特有的学科研究体系,也就是现今的物证技术学或司法鉴定学。基于此,同一认定理论也逐渐在司法鉴定学理论体系中得到强化,成为了物证技术学或司法鉴定学的基础理论。

同一认定是指对于鉴定客体及其痕迹间的本质特征是否相同或一致所进行的技术鉴别活动。同一认定原理在文书笔迹鉴定中价值的体现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通过检材与样本之间的一般与细节特征比对,得出肯定或是否定的同一认定结论,在短时间内发现案件的事实真相,从而解决诉讼案件中的法律问题;另一方面,同一认定理论所具备的科学性、技术性,使得其在笔迹鉴定的过程中可以获得大众的普遍认可,专业人员根据大众普遍认可的原理技术进行文书笔迹鉴定,得出分析与认定结果,可以在大众心理上满足对司法公正的诉求。

同一不是相似,指的客体自身与自身的同一。同一认定是一种认定结果,也可以理解为视为同一。同一认定通常是从相似认定开始的,同一认定的过程,是根据客体的一般或细节特征来排除相似,确认客体自身与自身的相同,即与自身同一的过程。这看似有些矛盾,自身与自身的相同又何必需要认定呢。但从鉴定实践的角度来说,同一认定可以理解为是对事实真相的一种还原,也就是说是采用倒查的方法进行,出现在鉴定人面前的通常是两个实体:一个是客体第一次出现时留下的特征反映体;另一个是第二次出现的客体或其特征反映体,认定两次出现的客体为同一客体,就是对客体同一性的认定。

在文书笔迹鉴定中,同一认定是通过鉴定客体的一般与细节特征来解决笔迹是否同一的问题。严格意义上讲,笔迹并不是鉴定客体,笔迹鉴定中的客体实则是笔迹书写人的书写动作习惯,需要进行同一认定的是书写人的动作习惯,笔迹只是客体的反映形象。

1.2系统论原理

系统论是研究结构与规律的学问,它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寻求并确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数学模型,是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科学。系统论采用逻辑和数学的方法综合考察整体及各个部分的属性、功能,并在变动中调节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论在笔迹鉴定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它从考察系统与要素、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出发,综合、全面地考察笔迹鉴定的真伪,以实现对案件事实的发现。在笔迹鉴定中,对构成文书笔迹的要素如内容、文字书写特征、书写工具、笔画油墨、印章印文等进行综合的考虑,才能产生鉴定的合力作用,形成精确判断。因此,在鉴定过程中运用系统论的原理,可以对文书笔迹鉴定要素进行综合、多方位、多角度的考察,有助于鉴定结果准确性的提高。

2、文书笔迹鉴定证据的适用性

笔迹鉴定结论作为证据的法律适用性,在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解释。如在德国对于笔迹鉴定结论,鉴定专家会做出“有高度可能属于某人书写”的鉴定结论,但这并不足以证明被鉴定人有罪。这是因为,虽然具有高度的可能性,但仍然存在怀疑,对于刑事案件而言,存在合理怀疑显然是不足以定罪的。在现代德国的司法实践中,德国笔迹鉴定专家经常做出的“接近确信可能性”的鉴定结论被认为是间接证据,因为基于人类认知能力的相对不完善,能够达到这种最高可能性的确信,已经没有值得怀疑的理由,所以具备了法庭上的证据能力。

美国的法律形式属于判例法,遵循先例是其重要的原则。在1900年的patrick案之前,笔迹鉴定在美国法庭上还没有形成规模,是patrick案使笔迹鉴定在美国法庭上得到了推广并起到促进笔迹鉴定专业发展的作用,使之在美国法庭一直活跃到了21世纪。近代三位美国法学教授D.michaelRising、markp.Denbeaux及michaelJ.Saks对笔迹鉴定存在的专业知识提出了质疑,使笔迹鉴定在法庭上的专业性受到了挑战。目前,在美国的法庭审判中,法官对于笔迹鉴定的可采性存在不同的看法,有些法庭依然会采用笔迹鉴定专家的结论,有的则允许笔迹专家进行笔迹鉴别,但并不会采纳其结论,有的则将笔迹鉴定证据直接排除。

在我国目前的司法实践中,笔迹鉴定处于证据垄断地位,也就是说,笔迹鉴定结果对于案件的审判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往往决定着案件的成败。但目前就笔迹鉴定的结果而言,并不具备无可争议性,相反,在司法实践中,笔迹鉴定结论存在着很大的争议性,不同鉴定机构有时会做出截然相反的鉴定结果。我国长期以来缺乏对于司法鉴定的立法,而笔迹鉴定又作为法定七大证据之一长期存在,使得笔迹鉴定证据在法律适用性方面的问题一直得不到重视。笔迹鉴定属于一种特定的专业知识,其专业性对于外行来说无从认知,但其科学性又不是那么完善,鉴定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主观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司法审判的公正性,也可以理解为是鉴定科学或是鉴定专家对司法的潜在争权影响,尤其是在我国这样的大陆法系中,法官主要依赖法律规则,立法政策及技术的缺陷,较晚影响到司法审判的公正性。因此,为了进一步查明笔迹鉴定的真相,应当采用控辩双方交叉询问的方式。所以,让结论不同的双方鉴定人出庭,面对法官各自陈述其作出鉴定结论的理由,有利于法官在争议、冲突、矛盾中发现问题,以形成正确的心证。

大学生自我鉴定书篇8

律师同志:

我妈在县医院做了一个囊肿切除手术,做完后有6天还没排气,结果只好转到市级医院,一去他们就说是肠梗阻马上在当天做了第二次手术,切去了10多厘米小肠,医院说差一点就有生命危险了。而在那个县级医院,在病人转院的前一天还向我们家属保证说病人不会有生命危险,没有事。而且在县级医院做手术时开刀的是妇科医生,在没有外科医生在场的情况下将病人的肠子动了,请问我们可不可以告县级医院这是一起医疗事故?

孙某

孙某同志:

根据《执业医师法》第21条的规定:“医师在执业活动中享有下列权利:(一)在注册的执业范围内,进行医学诊察、疾病调查、医学处置、出具相应的医学证明文件,选择合理的医疗、预防、保健方案;(二)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标准,获得与本人执业活动相当的医疗设备基本条件;(三)从事医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学术团体;(四)参加专业培训,接受继续医学教育;(五)在执业活动中,人格尊严、人身安全不受侵犯;(六)获取工资报酬和津贴,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七)对所在机构的医疗、预防、保健工作和卫生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依法参与所在机构的民主管理。”第22条规定:“医师在执业活动中履行下列义务:(一)遵守法律、法规,遵守技术操作规范;(二)树立敬业精神,遵守职业道德,履行医师职责,尽职尽责为患者服务;(三)关心、爱护、尊重患者,保护患者的隐私;(四)努力钻研业务,更新知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五)宣传卫生保健知识,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第23条的规定:“医师实施医疗、预防、保健措施,签署有关证明文件,必须亲自检查、调查,并按照规定及时填写医学文书,不得隐匿、伪造或者销毁医学文书及有关资料。医师不得出具与自己执业范围无关或者与执业类别不相符的医学证明文件。”

根据上述规定,医师应该严格地按照注册的职业范围进行诊疗活动,如果确如您所述由妇科医师进行外科手术,那么应该存在严重的违规行为。建议患者尽快地提讼并要求进行医疗事故鉴定,在此过程中,可以通过医学会专家鉴定委员会来确认是否存在医师注册的执业范围之外执业的行为。

关于医院的承诺或者判断,可以通过医学会在鉴定过程中对术前的病历、住院志、手术同意书等各种病历资料的审查,来判断医院是否存在误诊误治的过失行为,如果存在并构成相应等级的医疗事故,则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相关规定进行赔偿。

是以医疗事故,还是要申请司法鉴定?

律师同志:

我的母亲去年6月份患肾结石,因医院误诊而去世,后我们经两级医疗鉴定为一等甲级医疗事故,医院负主要责任。原因主要是医院没控制好感染就草率进行冲击波碎石,存在明显、重大过失。请问:现在我该如果办?是以医疗事故?还是要申请司法鉴定?

宋某

宋某同志:

你可以先和医院协商赔偿事宜,不一定要进行诉讼。依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46条的规定:“发生医疗事故的赔偿等民事责任争议,医患双方可以协商解决;不愿意协商或者协商不成的,当事人可以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调解申请,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第47条规定:“双方当事人协商解决医疗事故的赔偿等民事责任争议的,应当制作协议书。协议书应当载明双方当事人的基本情况和医疗事故的原因、双方当事人共同认定的医疗事故等级以及协商确定的赔偿数额等,并由双方当事人在协议书上签字。”

第48条规定:“已确定为医疗事故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医疗事故争议双方当事人请求,可以进行医疗事故赔偿调解。调解时,应当遵循当事人双方自愿原则,并应当依据本条例的规定计算赔偿数额。

经调解,双方当事人就赔偿数额达成协议的,制作调解书,双方当事人应当履行;调解不成或者经调解达成协议后一方反悔的,卫生行政部门不再调解。”

如果医院拒绝赔偿,你就只能通过向法院来解决了。

对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果不服,该怎么办?

律师同志:

去年家父患病求医,因医疗事故,现市医学会做出结论,为一级甲等医疗事故,但院方承担的却是次要责任,这份由医学会做出的结论却无处理意见。请教律师:这样的结论,医院该承担怎样的责任?是什么部门根据这份鉴定结果做出处理?如果对这份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果不服,又该怎么办?

张某

张某同志:

医院应该承担赔偿责任,由当地的卫生管理部门处理。其法律依据是《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36条的规定:“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医疗机构关于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报告后,除责令医疗机构及时采取必要的医疗救治措施,防止损害后果扩大外,应当组织调查,判定是否属于医疗事故;对不能判定是否属于医疗事故的,应当依照本条例的有关规定交由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组织鉴定。”

第37条的规定:“发生医疗事故争议,当事人申请卫生行政部门处理的,应当提出书面申请。申请书应当载明申请人的基本情况、有关事实、具体请求及理由等。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身体健康受到损害之日起1年内,可以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医疗事故争议处理申请。”

你可以向当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医学会申请再次鉴定。其法律依据是《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21条的规定:“设区的市级地方医学会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直接管辖的县(市)地方医学会负责组织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医学会负责组织再次鉴定工作。必要时,中华医学会可以组织疑难、复杂并在全国重大影响的医疗事故争议的技术鉴定工作。”

第22条规定:“当事人对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不服的,可以自收到首次鉴定结论之日起15日内向医疗机构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再次鉴定的申请。”

只要构成医疗事故,鉴定费用就要由医院承担吗?

律师同志:

我由于不服首次医疗事故所认定的事故等级,遂提出2次鉴定,请问:如果被再次定为事故,依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前后两次鉴定费用都应该由医院承担吗?

王某

王某同志:

大学生自我鉴定书篇9

然而,“真伪”二字本身无过多复杂与深奥的含义,问题恰恰出在其前面的定语――“书画”一词。其实我们本身就生活在一个机械复制的时代,人所生产的东西几乎没有不被“copy”或仿造的,同时“copy”或仿造的水平又经常被用来作为衡量某个领域生产力水平高低的一个标尺,这一切在书画面前却变得近乎完全无效。书画中的“真伪”在狭义的概念理解下,它往往指书画真实的笔迹,书画家本人的原作。除此外,其余的外延性理解似乎并不被传统的默认游戏规则所接受。如果我们把这个狭义的概念理解放回到书画的世界里,那么作为实物形式存在的绘画作品定会与其发生龃龉。在狭义的概念理解下,书画中的笔墨,印章与款识都须出自画家本人之手;材料中的纸绢与装池形式也都须符合当时一般意义上的标准。若以此推想,中国当下的书画史与美术史是否需要重新审视?甚至重新爬梳以至于编撰?

其实我们的书画鉴定前辈们早已发现了这个本不成为问题的话题,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那次全国性的古书画鉴定中,几位专家对一幅藏于今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南宋马和之《唐风图》册留下了如下的鉴定意见。启功先生:马为当时主办人之领衔;傅熹年:南宋人作非出于一人之手,水平有高低之分,年代有早晚之别,尚不可证明为马和之之作;徐邦达:非马氏手笔。这样的例子还为数不少,他们的鉴定意见无形中道出了一个潜在的游戏规则:书画之“真伪”并不等于自然科学意义上之“真伪”。书画本身就是一种以物质形式存在的物品,那么这个规则的确让人感到有点流于凿空甚至玄妙,其文,其义费解。千余年的中国绘画史似乎已经揭示了这个答案:书画之真伪乃书画本身风格的基本吻合。这种吻合包含了与个体风格和时代风格的吻合,俗诘既为:像不像他的,是不是这个时期的。

今天,我们可以成功地运用碳―14来测定陶瓷和铜器的年代,也可以用化学中的光释热效应来检测瓷杂器的年龄,但相似手段对于书画的鉴定似乎至今都难以奏效,看似笨拙玄乎的“目鉴”至今仍不失为鉴定中的不二法门,其缘由即在于此。机械的或者科学的手段面对书画之风格无从下手,这些手段面对看似玄乎的书画风格犹如两个文化背景相差甚远的人,他们之间无法交流,甚至简单的沟通也成为障碍。因为中国书画的“风格”不仅仅是人们所理解的“客观的视觉”,它更多的是个人气质、时代精神或种族性格等诸多因素的合成体,这些因素若能经常以一种近乎固定的方式相结合,那是后人梦寐以求的妄想。这些因素中的每一个都以动态的面貌存在着,它们的组合使得书画风格呈现出异常复杂多样的状态,使后人的鉴定标尺近乎无法建立,既是现有的或者历史记载下来的也仅仅是其中所谓的主流风格。

同时,我们一贯理解的书画风格,尢其是古书画风格,大多来源于前人留给我们的文献资料,正如台湾的石守谦先生所说:“在中国画史的研究上,研究者所乞灵于文献的,基本上都来自于文集或著录中前人对某一画家或其作品的评论,希望这些文献的出现,能够与其经较分析所得者互相印证,以前人的卓见来保证自己比较分析活动并非无的放矢。”更为糟糕的是,中国自古以来的文献一向以简洁为上,恰恰就是由于这个“简洁”,文献在“使用时便带有被任意曲解的潜在危险”。因为如此“简洁”的文献,其传递给后人的书画风格信息极为多样,极具多种阐发的可能性,这就使得对书画风格的理解五花八门,见仁见智,结果使人面对真实纸绢所呈示的风格时,时有瞠目之态。这就告诉我们不要过分迷信文献,它们并不能“补足作品数量上的不足”,作为参考或者旁证还是大有用武之地,而这才是文献在书画鉴定中的合适位置。绕来绕去,似乎对于书画风格的把握更显得高深莫测?遑论对其真伪的鉴定了?

其实不必为之纠缠,上述近于在“真伪”概念范畴里兜圈子的文字表述,并不在于为书画的鉴定提供一个十拿九稳的灵丹妙药,对于书画“真伪”的概念重新厘清,可以让我们在学习书画鉴定时不过多斤斤计较那些所谓的鉴定之“妙方”或者“利器”,而忽视看似空无的鉴定之“道”,尤其在这个鸡鸣即起,孳孳为利的社会。强烈的牟利动机使得人们难以平静地审视这些本不算话题的“话题”,一味地盯住书画的本身,把物态的“真伪”等同于风格的“真伪”,这势必使得美术史的基础研究大打折扣,规范化的书画商业运作也大受影响。书画风格的基本吻合足以为美术史(尤其是书画史)的基础研究提供事实证据,一般市民装堂饰壁对书画的需求也得以满足。遗憾的是我们时下的书画市场似乎并不关注这些,市场对书画真伪的理解和要求也几乎清一色地定在了物态的“真伪”,具体来说是一种近于文物或者考古意义上的“真伪”,其症结就在一切为了牟利。金钱使得书画的人文意义黯然失色,”鉴赏“这个收藏书画的原初始目的也几乎不复存在。

大学生自我鉴定书篇10

判别真伪。就是我们对有作者款题和印章的作品的真假作出判断。因为有款、有印才涉及到真和伪的问题。

辨别是非,就是对一件作品,尤其是古代的作品的流传经历进行判别。古代作品会有一个相当长的流传过程,我们要针对作品上的题跋、鉴藏印等等对作品的传承进行辨别。

书画鉴定最基本、最核心的任务就是这两项。当然,如果碰到一个没有作者款印的作品,那就只需要根据风格给它定一个时代,也就是所谓的断代就可以了。

鉴定。说白了,就是一个比较的过程。没有比较,就谈不上鉴定。为什么呢?我记得刚工作的时候,接触到像徐邦达、启功和谢稚柳这些古代书画鉴定小组的老先生们鉴定故宫的书画作品,每天都要看一二百件。在打开一件作品时,他们几个人,有时连眼色都不用对一下,就异口同声的说:“嗯,这东西对的,精品,应该出彩图”。或者说“这不对,伪而劣”。大多数情况下几个人意见都一样,让我觉得非常神奇,他们这个结论是从哪儿来的呢?

人人都可以学鉴定

通过这么多年跟老先生们请教,并在工作当中留心学习,我发现,鉴定从表面上看就是用眼睛看一会儿,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判别的过程。当鉴定家们面对一件书画作品的时候,他会把自己脑子里面存储的有关这个书画家的资料迅速地调集出来,跟面前的这件东西进行比对。从书画的材质、造型、构图、用笔、墨色、题款、印章、印色,还有其他人在这个作品上的题跋、藏印等等综合的进行判断。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目鉴”。

目鉴,靠的就是平日的积累,也就是说,书画鉴定这门学问是人人都可以学的。只要你用心,长时间的研究某一个书画家、某一个流派或者某一个时代的书画,你能够获得许多印象和心得,逐渐积累、整理、校正,你就可以成为这方面的专家。

所以说,书画鉴定和其他文物鉴定的学问一样,首先是心得和经验的积累,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的。它的基本要素是:时间的长短、数量的多寡、质量的优劣、悟性的高低。

很难想象你找到一个鉴定家,让他看宋徽宗的花鸟,他却从来也没上手看过一件北宋画;让他看明代唐伯虎的山水或者清代刘罗锅的书法,但他只上手见过三五件这两个人的作品,那他根据什么鉴定呢?以前老先生们总教导我们说:“不知真,焉知假?”意思就是学习鉴定首先要在自己的脑海中树立真迹的标竿,只有掌握了判断真伪的尺度,才能谈得到鉴定。

鉴定不是在大学里或者在电脑演示文稿上可以学会的,必须要有学习的条件。除了大量看东西之外,还要眼、心、手相互对应。我主张对书画鉴定感兴趣的朋友多看展览。虽然在博物馆是隔着厚厚的玻璃远距离看,绢或者纸张的纹路、年份感,用笔、墨色的细微变化,印章的篆刻和印色,还有这些东西拿在手里的感觉等等,都无法感受到,就像雾里看花,只能看个大概,但即使是个大概,也比看图录强百倍。印刷出来的书画,往往和原件的差距很大,越是假的、不好的书画,从图录上看越会觉得比原件好很多,因为图录把一张很大的书画缩小了,印制过程中还可以通过修版、调色来美化,所以,仅仅靠翻看拍卖图录买东西是很不靠谱的。

除了有足够的量的积累,还要有质的变化。所谓质变,就是在看了很多东西以后,还要善于总结。比如像近现代的张大千,他寿命长,作品多,风格变化有阶段性,这就要求我们在上手看了大量作品之后还要善于进行梳理和总结。最理想的状态,就是把自己的脑子变成电脑,除了大量的存盘以外,还要分门别类地进行整理、归拢,进而总结出他早、中、晚甚至暮年期的风格特点,牢记心中,这就是真迹的标竿了。

有了真迹标尺以后还不能一劳永逸。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在存储了一定的标尺之后,还要继续看作品,学习,你会发现,你以往所定义的标尺也许有一些偏差。也许是以前定错了,或者是定得不准确,这时就需要通过新看到的,新了解的、新认识的,把以前脑子里存储的那个标尺不断地进行修正。

所以,一个鉴定家,他的鉴定经验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眼界的拓展而不断的积累和提升。长期的积累,善于学习和总结,不断的修正以及谦虚谨慎的治学态度。才能造就出杰出的鉴定家。

除了“目鉴”之外,还需要以考证作为辅助。在通过目鉴基本肯定了作品的风格的基础上,还需要案头功夫,对这个作品上的信息进行查证。比如作品的创作年份,题款说在哪里画的,你要查查画家的年表,看这时画家是不是在这个地方,题款说送给什么人的,你要查查这个人和画家是否真的认识。有时候一幅画看着年份也够,画的也有几分像,可是一算署款的年份,画家已经死了多年了。以往老年间的作假的人知道干的是缺德事,所以为了取得一些心理安慰,免得遭受天遣,总会留出一些破绽。你要是看不出来,那不算他坑你,是你学艺不精,活该倒霉。现在人心不古,造假的根本不考虑这个,利用高科技制版印刷或者翻刻印章,别说是经验不足的人,就是有些老行家也都上过当。所以说,考证是“目鉴”的补充,有的时候光靠眼睛、仅凭感觉是不行的。

避免买假的三项基本原则

也许有人会说,鉴定就那么重要吗?现在都亿元时代了,我可以“只选贵的”,用不着管什么真假好坏,反正我的投资回报有保证不就行了?

我个人觉得这种观点不在我们讨论的范畴。因为这不是收藏。什么才是真正的书画收藏?唐代的张彦远、北宋的米芾对此有过精辟的论述。按照他们提出来的,一个真正的收藏家除了要有一定的财力搜罗到藏品,更重要的是要懂得鉴定、赏玩、装裱和品评分类,近代大家张大千提出要长久的博览、具有公心、气度宏阔、不被前人之说迷惑等等。这些都是历代赫赫有名的大鉴藏家,对照他们的心得和见识,再反观当今,很值得我们思考。

从南北朝至今,中国书画的造假一刻未曾停过。收藏从来都是雅事,虽然毋庸避讳它的回报,但它首先是文人雅士的,玩儿的人是爱它、懂它的人。即使是开始时不懂的,也不会拒绝学习并且最终会通过努力懂得。比如北宋的一个大官刘泾,刚开始就拣名气大的,价钱贵的买,结果请米芾一看。全是假货。后来刘泾接受米芾的指导,经过十年的学习磨练,最终收藏到了唐代韩斡画的马,在书画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纵观当今沸沸扬扬的书厕市场,又有几人能够像刘泾那样从善如流,坚持十年呢?不要说真正的收藏,就足真正投资的人又有多少昵?大多数不过是投机罢了。如果大家都抱着这种念头冲到书画市场中来,我可以说,最终会有人后悔的。

古人是怎么玩书画的?在像今天这样风和日丽的好天,窗明几净的书斋里,净手焚香,聚集三五知交,观书品画,纵论古今。现在有多少人把书画买回家之后会去细细品味、研究呢?如果把原本是学问的研讨、人文的涵养、情操的陶冶,演化成仅仅是金钱的较量,如果花大价钱买回家的东西往保险柜里一放再也不看,就等着在市场的最高点出手,我倒觉得那还不如去做别的投资品种,不存在真伪、好坏的问题,拼谁最有钱就行了。孔子曾经说过:“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以蛮力显示出来的力量,终究不如知识的力量深厚而持久。

这让我不由得想起文征明的重孙文震亨,他在描述明末书画市场的怪现象时说过一段话,跟我们当今的情况不谋而合。他说当时那些购买书画的人“心无真赏,以耳为目,手执卷轴,口论贵贱,真恶道也”!事隔400多年,但历史有时真的是惊人的相似。

是不是贵的就是真的,就是好的?实际上,现在好多贵的东西从书画史的角度看并非书画巨匠或者是铭心绝品。比如现在最受买家青睐的《石渠宝笈》著录的东西,这套书里著录的是乾隆、嘉庆两代皇帝的收藏,作品有真有假,有好有坏,这不是我说的,《石渠宝笈》里面写得清清楚楚。而且《石渠宝笈》本身也有优劣之分,比如初编不如续编,三编又不如初编。《石渠宝笈》著录过的假书画,故宫的绘画库房里很多,初编、续编、三编的都有。其中有一件倪瓒《狮子林图》,乾隆题了100多首诗,实为清代王犟仿作。此外,一些出版社影印的《石渠宝笈》内容是不全的,《石渠宝笈》也有版本考订的问题,并不是除了真就是假这么简单。不然的话,乾隆皇帝和他那十几位大臣们就不需要用几十年才完成这套书了。所以,即使把书画当成玩意儿,也要了解这种玩意儿也挑人,不是说钱,而是说精神、感情和时间的投入。

另外,最受买家追捧的还有御笔书画,特别是康雍乾三朝皇帝的御笔,动辄几百上千万。但是我从1989年开始整理研究故宫旧藏的御笔书画,发现并不是大家想的那么简单。以乾隆御笔为例,有亲笔的,有的,有半真半代的。有民国年间琉璃厂、地安门古玩商仿造的,更有当代仿本。有许多人在市场中见了太多的假乾隆,而且假的只是乾隆中晚年的面貌,甚至是的面貌,结果见到真的亲笔的反而不敢认了。

有记者采访问我,收藏家或者投资者怎么才能避免买假?很简单,就是三项基本原则:自己努力学习鉴定知识,和人品好、学问严谨的鉴定家交朋友,别贪小便宜吃大亏。不能干那种“捡漏儿”的事儿,现在没漏儿,行家、专家都捡不着,你一个刚刚入门的人就想拣着?老辈人俗话说“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现在已经变成了便宜肯定没真货,假货也未必特便宜的时代。

作为一个收藏者来说,既然要投入很大的资金去做这个事情。就一定要去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肯定会发现以往买的东西里面有好的东西,也会有有问题的东西。发现了问题就要去请教人,在学习和请教的过程当中,水平就会逐步提高了,买假的概率就小了。

随着他经验的丰富,学习的提高,对形形的专家也会形成自己的判断。就会区别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专家避免自己的钱付诸东流。

总之,通过学习和交朋友,藏家会逐渐形成一个收藏或者是赏玩的圈子,一个人脉关系网。他可以借鉴的意见多了,也知道从哪里去学习鉴定,怎样按照学术的标准去判断一件东西。慢慢的,他买假东西的机率就小了。如果所有的收藏家都是按照这个路子走的,那还会有什么争执呢?所以假货成交要说打板子,板子先要打在藏家的屁股上。这个行业自古以来就是有眼买真,没眼买假,玩儿的就是心跳。要做书画收藏这类高端的消费。自己也要够高端才行。如果不学习不长进,也找不到高人帮忙,你不买假的,谁买假的?如果收藏家和投资客都进步了,那假货不就就没法成交了?!

孔子说过:“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从,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无论是真喜欢书画的,还是只喜欢书画的交易带来的丰厚利益的,无论是做研究工作的,还是从事拍卖事业的,都应该想想这话的含义,把握好你自己。

提问环节

提问:为什么说上海博物馆的《柳鸦图》是宋微宗的,别的就不是?

杨丹霞:准确的说,应该是上海博物馆的《柳鸦图》是专家公认的国内收藏的所有徽宗作品中徽宗亲笔的真迹。这里强调的是亲笔。各地包括国外的博物馆还有很多宋徽宗款的藏品,但是徐邦达、谢稚柳等等最早的那批国家鉴定委员会的专家们公认的徽宗亲笔就这一件。有些则是被认为是画院画家的,比如说《祥龙石图》《听琴图》《瑞鹤图》等等,也有的专家说《听琴图》就是徽宗自己画的,但是没有取得一致的公认。

宋徽宗的问题比较复杂,一直没有解决,短时期内还没办法有新的突破。大部分专家认为很漂亮的、很工的都是画院画家的,只有《柳鸦图》这一路很拙的,很沉厚的东西才是亲笔。

收藏任何一个皇帝的御笔,是不是亲笔那可差远了。但现在的买家好像不在意这些,这也难怪,一般人上哪儿见着亲笔去呢,找个的就不容易了。不管是亲笔、的或者后代人仿的,买的时候要明白是怎么回事,买了收藏、研究也是有一定价值的。古代的许多东西不是真、假那么简单。书画、瓷器、玉器都一样,越不精的、越假的,它的图越漂亮,因为图版从技术上把缺点都缩小、淡化了。如果没有亲手看过上百件的宋画就要鉴定宋徽宗,你根据什么谈鉴定呢?做研究主要是三新:新材料,新方法,新观点。没有你自己的想法和观点,那叫材料搜集,不是研究。现在许多人心太浮躁,都想尽快出成果,就像买画的人一样,还没买到手,就已经盘算怎么通过它挣大钱,可除!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