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初二物理教学反思十篇初二物理教学反思十篇

初二物理教学反思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6:24:40

初二物理教学反思篇1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进行教学反思,除了修订教学目标,还应在教学过程中反思在教学中的不足,尤其是自身对新课改的理解和实践中的不足,从而针对这些不足,采取有效的措施,改进这些不足,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例如在进行《种子的结构和成分》教学时,为了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师就应反思学生是否掌握了单子叶植物种子和双子叶植物种子结构的探究方法,而这就需要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并反思采取何种方式进行验证,才能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

二、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加强教学反思的运用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对初中生物教学反思的内涵和初中生物教学中运用教学反思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生物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加强教学的运用呢?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科学确定教学反思的时间

教学反思具有一定的时间性,只有对初中生物教学反思的时间进行科学的确定,才能从根本上确保反思的成效。就初中生物教学而言,教学反思应分为教学前、教学中和教学后的反思。一是教学前的反思,主要是在备课阶段进行,教师应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全面的预测,并针对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方式方法促进这些问题的解决,从而为教学效率的提升和教学技能的提高奠定基础。二是教学中的反思,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的反思,此时主要是教师对自我教学行为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心理变化的揣摩和分析,主动、及时反思教学行为,在促进教学调控能力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在加快教学方法改进的同时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从而对教学思路进行有效调整,总结教学的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三是教学后的反思,就是在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应批判性地反思教学过程,结合多种信息的反馈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总结教学经验,促进研究能力的提升和理论素养的养成。

(二)采取有效的方式进行教学反思

初二物理教学反思篇2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物理;教学反思

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posner)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新课程改革呼吁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走向研究者、反思者,也就要求新时期的教师不仅专业学识要较为丰富,而且还要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和反思。那么,什么是教学反思?什么是物理教学反思?物理教学反思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有什么帮助?物理教师应如何进行教学反思?笔者尝试做些初步探讨。

早在1910年,杜威在他的著作《我们怎样思维》中,就倡导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在杜威看来,反思的出发点是对问题情境的困惑,经过分析、假设、推理与检验而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是否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反思,似乎已成为衡量教师是否优秀的当代标准。何谓教学反思呢?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地分析与再认证的过程。而初中物理教学反思就是一种以追求物理教学实践合理性为目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发现、思考、解决问题,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地分析与再认证的过程。

新课程改革下物理的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物理专业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环境中更加深入地研究物理教学。当代国内外教育界都提出:“教师即研究者。”教学反思中的“反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教师的一种经常的、贯穿始终的对教学活动中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使整个教学活动日趋优化的过程。这无疑会促进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成为时下教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初中《物理》附有许多研究性学习“综合探究”;近几年,部分中学开展物理“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活动;许多教学杂志也刊登了很多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文章……可见,各地普遍重视研究性学习。但是,如何开展物理学科的研究性学习,需要我们深入、细致地探讨。

另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下实践教学智慧。教学的复杂性决定了它不是教师展现知识、演练技艺的过程,而是教师实践智慧的体现过程。笔者在初登教坛时,为了教好物理课而多讲定理、多做习题,但往往学生理解不深刻,不能真正地掌握。通过反思,笔者意识到人的认识是从感性往理性发展的,那么知识的掌握也应该遵循这样的规律。

新课程下初中物理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可从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教学基本策略方面进行。

第一,对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的反思。物理教师要进行教学反思,固然依赖于自身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但是仅仅停留在对经验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对教学行为的反思需要以一定物理知识的教学理论和专业学识为基础。

1.转变物理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的特色。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呢?即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要转变教学理念,教师应加强对教学理论的研习,如《物理教学》《中学物理教学参考》杂志刊登的一些讨论文章对更新教学理念就有许多帮助。

2.丰富物理专业学识。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反思,至关重要。教师如何提高专业修养、丰富专业学识呢?关键是多研读物理学名著、物理学学术论文、物理著作等。阅读这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名著,不但足以提高专业素质,而且有助于掌握分析史料、推理证明以及论断评价等研究方法。

第二,教学基本策略方面。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和学科专业基础上,新课程下物理教师主要以课堂为中心进行教学反思。

1.物理课案例研究。“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例,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案例研究主要看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三是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

2.物理课的听课活动。听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特别是教师间互相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的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来提高教学水平。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并做了评课,课后,再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物理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3.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核自己的教学行为。新课程下,就物理学科来说,平常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

初二物理教学反思篇3

【关键词】有序思维养成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143-02

有序思维,就是在充分把握事物变化内在关系的基础上,遵循特定的顺序、线索、条理、步骤和规律来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它以过程的有序性为特点,与逻辑思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逻辑思维是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来反映现实的一种思维方式,有其特殊的序――即逻辑或规律;有序思维不一定是逻辑思维,其对立面是无序的思维。

一、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有序思维教学的意义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初中化学重要的任务之一。合理的、科学的思维程序能够加速解决问题的思维进度,提高思维活动的实际效益;有利于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快速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养成。

二、有序思维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化学中的有序思维首先表现为化学的学科思维,如物质分类思维、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思想;由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思维;守恒思想等等。应用这些思想可以解决很多化学问题。从具体认知操作角度看,有序思维教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分析问题的有序性

例1:现有a、B、C三种物质各15克,它们化合时只能生成30克新物质D。若增加10克a,则反应停止后,原反应物中只余C。根据以上条件推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①第一次反应停止后,B剩余9克;②第二次反应后,D的物质为50克;③该化学反应中a和B的质量比是32;④该化学反应中a和C的质量比是52;首先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以确定第一次参加反应的a、B、C三种物质中只能有一种物质全部参加反应,另两种物质肯定剩余,再根据该题中第二句所给定的条件,可以确定第一次反应时a物质15克全部参加了反应,B物质两次反应共消耗15克,设B物质第一次参加反应的质量为X,则第二次参加反应的B物质质量为15-X;然后根据化学反应的质量比规律,则有1510=X(15-X);则不难求出X=9;说明第一次反应时a、B、C三种物质参加反应的质量分别为15克、9克、6克;第二次反应时a、B、C三种物质参加反应的质量分别为10克、6克、4克;这样就可以确定该题中只有②④两项是正确的。这样思考问题,就体现了思维的有序性。

2.实验过程的有序性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而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证据、获得结论和交流评价五个基本环节,这五个基本环节就体现了思维的有序性。另外,三大气体(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的制取也是初中化学实验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实验室制取气体也要遵循一定的思维顺序:首先要考虑选择什么样合适的药品,通过何种化学反应来生成所需要的气体,然后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来选择气体的发生装置,根据气体的性质来选择合适的收集方法和检验方法,最后根据所选的发生装置确定实验的操作顺序。

3.计算推理的有序性

化学计算过程,实质上是对化学问题的数学处理过程,即对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中的量进行处理和确定的过程。它以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及溶液组成知识为基础,以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有关化学量及其运算方程作为确定有关量的特殊工具,理解和运用化学概念、化学原理,进行分析、综合、对比、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对于有些计算题如果能有序的思考,能使分析问题的结果清晰、简捷、明了,使解题的思路顺畅,使解答的完整准确。

例3: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测定Cu―Fe合金、Fe―Zn合金和Fe―al合金中铁的质量分数,实验室只提供一瓶未标明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和必要的仪器。他们取其中一种合金的粉末5.6g与足量该硫酸充分反应,经测定,产生了气体ag。请讨论:当粉末为Cu―Fe合金时,a______;当_______>a>_______时,粉末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首先根据化学方程式分别计算出5.6克Fe、Zn、al与足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产生氢气质量分别为0.20克、0.17克、0.62克;然后根据极限法解题思路进行分别讨论:(1)当粉末为Cu―Fe合金时,因为铜与稀硫酸不反应,所以aa>0.20克(3)当粉末为Fe―Zn合金时,0.20克>a>0.17克;对照讨论的结果就很容易填上该题的合理答案。

三、初中化学培养有序思维的途径和方法

1.加强基础知识教学是营造有序思维的前提

知识是思维的前提,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要以化学基本理论为指导,以化学反应规律为线索,加强推理教学,增强化学知识的条理性和规律性。同时,不断向学生渗透化学学科的基本思想,注意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督促学生及时复习和理解知识要点,记忆有关结论并按类型精选习题进行有目的的训练,使所学的知识由“无序”到“有序”,由“知”到“通”,由“知”到“用”,然后才能活学活用,做到触类旁通。

2.精心设计问题,激发思维的有序性

思维总是从解决问题开始的。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努力创设新异的教学情境,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思维环境,让学生通过思考、分析、比较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设置问题时要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的内容应潜伏着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和符合知识积累积累的逻辑顺序,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叩开学生思维的大门,使学生感到新颖,造成连续的有序思索,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活跃课堂气氛,有效地调动每个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3.通过适当练习,加强有序思维能力

学生学习了思维方法并不等于真正掌握了思维方法。要做到灵活运用,还必须经过适当的练习。在有计划、分层次的练习中反复运用已学过的思维方法,强化它们在头脑中的印象,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能逐步得到提高。

通过多年的初中化学的教学实践,我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教学内容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有序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它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学生养成有序思维习惯后,掌握的知识将更系统,表达更有条理;推理能力、直觉思维能力等都会增强,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也会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初二物理教学反思篇4

关键词:兴趣;衔接;能力;知识;适应;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0185-01

初中学生进入高一后,普遍觉得高一物理难学。从以往高一学生的物理成绩来看,各项标有明显的下降,部分女生表现更为突出。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的知识跨度大,导致初、高中物理过渡上出现了"台阶",让刚升入高一的学生普遍不能立即适应。如何消除台阶,让学生顺利完成从初中到高中的过渡,尽快适应高一物理的学习,这是每一位高中物理教师都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1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是激励学生进行学习的直接原因,是学生愿意学的内在动力,学习兴趣的持久性与学习的好坏是紧密相关的。初中学生对物理课的学习兴趣是比较高的,据调查喜欢学物理的学生约占九成,而进入高中仅一学期以后,喜欢上物理课的人下降到五成左右,学习兴趣的下降造成恶性循环使困难更大。高一是中学物理教学最困难、最关键的时期,这时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保持就特别重要了。因此高一物理的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其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

首先可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恰当的新课引入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气氛更加的活跃,提高课堂有效性。引入新课应简洁明快,可采用:故事激疑法、实验法、悬念法、生活问题探讨法等。如高一第一节的开篇--激动人心的万千体验,可用故事激疑法来引入,让学生进行热烈的讨论,我们就此带领学生走进五光十色的物理世界,愉快地开始高中的物理学习。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一切物理理论都来源于物理实验,实验能够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我在上"力的合成"这节课时,在物理实验室里让学生自己通过做实验,总结出两个力的合成规律,即找出分力与合力的关系。这样学生可通过实验在观察中学、在做中学,大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归纳、推理、总结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通过课件或提出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进入情境之中,特别是在讲授物理新课时。问题一经提出,就会在许多学生的脑海中引起思考──为何平时那么熟悉的现象我就没想到呢?是何原因造成这种现象呢?可让学生在脑海中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方法。

2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帮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学习

教学中只有降低初中与高中物理学习的台阶,才能让学生顺利跨越,帮助学生尽快地高一物理学习,教师就要做好初、高中物理知识的衔接,现行教材知识的编排一般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逐渐上升的。高中教师应明确学生在初中学习时许多物理概念大多是不严密,我们应该正确看待这些概念,搞清这些知识的来龙去脉,避免上课时照本宣科或讲解不当。还有在初中物理学习过程中,由于各种的原因,会让学生在认识上产生许多误区。如:很多学生都认为摩擦力一定是阻力,摩擦力总是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这时,我们就应该给学生讲清摩擦力产生的原因,让学生明白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并不一定和物体运动方向相反。例如:传输带将货物由低处传到高处,就是依靠货物和传输带间的静摩擦力,货物才能上行,这时静摩擦力方向和货物的运动方向相同,这静摩擦力是货物上行的动力。

教学中要还应注意循序渐进,知识要逐步扩展和加深,能力要逐步提高。高一物理的教学应以初中所学知识为教学的基点逐步扩展和加深,教材的呈现要难易要适中,应根据学生的知识积累和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让教学内容在不同阶段重复出现,逐渐扩大范围加深深度。例如,高一物理中"受力分析"是的一个教学难点。在初中物理学习中,为了适应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主要是形象思维),为让学生易于接受,初中物理教材是从日常生活实例引出力的概念,并从力的作用效果来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而不涉及力的产生原因。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高一先讲常见的三种力,再讲授受力分析方法时,只讲根据力的产生条件来分析简单问题中单个物体所受力;在学习完牛顿第二定律后,在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中,再根据物体运动状态和牛顿第二定律来分析单个物体的受力情况;在讲到连接体问题时,再介绍以整体为研究对象(整体法)进行受力分析的思路。这样从较低的层次开始,经过三次的重复、逐步提高,让学生很容易掌握物体的受力分析思路与分析方法。

3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学习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首先要训练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从进入高一开始,就要在阅读课文、观察实验、作业练习等活动中诱导学生去发现和提出问题。如在上"牛顿第三定律"时,学生大多会感觉内容简单,没有不懂的问题,此时我们可引导学生找疑点、提问题,最后一起归纳出五个问题:(1)、手拉弹簧时,哪个是施力体?哪个是受力体是?(2)、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可以互相抵消吗?(3)、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有何不同?(4)、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有力的种类上有什么关系?(5)、"先有作用力,后有反作用力"这结论是否正确?通过对这五个问题的思索和讨论,学生对这一节主要内容,就有了较明确的认识,老师讲时只需画龙点睛即可。

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一物理中的概念、定律、公式比较多,应用公式要解决的习题很多。为此,在教学中就着重于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我平时在教学中注意抓两个环节,一是引入规律时,重视学生们的"探究过程"而不是"得出结论";二是结论一经得出后便着重于让学生学会"正确运用"而不是"死记硬背"。例如在"牛顿第二定律"一节中,首先让学生通过实验进行探究:利用控制变量法,得出加速度、力、质量在三者的关系,这个过程可让学生了解物理学的思维方法。当得到F=ma的公式后,再引导学生讨论公式的物理意义,使学生明确:等式左端代表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外力,它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等式的右端代表研究对象受到力的作用产生的效果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有了加速度。公式则代表了原因和效果的统一,具有量值相等,方向相同,单位一致的关系,明确这些基本点后,对公式的理解就更深刻,使用时就会得心应手。虽然,高一物理知识较难,而且规律性强,结构严密,但只要找到规律,也容易掌握,所以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做好总结,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近年来,由于采用了上述方法,让更多的学生能比较顺利地适应了高一物理的学习。事实说明,只要我们重视高一物理的知识特点,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认真做好初高中物理的衔接,就能使大部分学生尽快适应高一物理的学习。

参考文献

初二物理教学反思篇5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新课程标准基本教法

初中物理新教材在内容选取上贴近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注意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内容的繁、难、旧,加强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适当增加学生的实践活动,为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创造条件。为此,物理教师必须遵循这一原则开展教学,下面笔者谈谈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下的基本教法。

一、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的解读剖析

初中物理新课程目标,使学生对自然界保持好奇,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学习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解决问题时尝试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研究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乐于参与科技活动,在实践中利用科学素养提高工作效率。

二、初中物理新课程教材的基本分析

(一)为学生的物理学习构筑起点。新课程物理提供了大量物理研究的基础知识和实验,作为所有学生从事物理学习的出发点,目的是使学生在所提供的学习情景中,通过实验、探索与交流等活动,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向学生提供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从学生实际出发,用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景引入学习主题,并提供众多结合实际而富有物理意义的问题,展开物理探究。其中一些概念是在大量物理现象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还有一部分是在已有概念、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演绎推理得到的。

(三)为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时间与空间。教科书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提供大量实验、思考与交流的机会,帮助学生通过探究与交流,梳理所学知识,建立符合个体认知特点的知识结构。

(四)展现物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采用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模式展开,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应用物理,增强学好物理的信心。

三、初中物理教师的教学目标解析

每一个学生能对教材中的所有实验熟练操作,基本上具有一般物理知识的操作能力;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各种类型的计算题目,能运用多种途径解答;学生能运用物理知识解答生活和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四、初中物理基本教学方法

(一)认真学习教学大纲,领会本科目在教学中的具体要求。新教材不同于过去的要求,因为新教材灵活性提高了,难度降低了,实践性更明确了。教师必须认真领会其精神实质,对于每一项要求要落到实处,既不能拔高要求,又不能降低难度。

(二)注重教材体系,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新教材不仅注重传授文化知识,更注重培养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已有的各类实验,做到一个一个学生过好训练关,凡是做不好的一律重做,直到熟练为止。每一个实验都要写好实验报告,写好实验体会,并在做好实验的基础上,要求每一个学生根据已有的材料,做好有关的物理制作。

(三)讲求教学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不能墨守成规,应该时时更新教学方法。要实践好兴趣教学法、双向交流法,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让科学进入物理课堂,让新的理念武装学生头脑,使得受教育学生的学习观念更新,学习的内容科学,学习的方法优秀。

(四)严格要求学生,扎实功底。学生虽逐步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也会学习、爱学习,但终究自制力不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严格要求学生,不能放松任何一个细节的管理。做到课前有预习,课后有复习,课堂勤学习;每课必有一练,杜绝学生不做作业、少做作业,严禁学生抄袭他人作业;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使每一个学生真正做到学习成为自己的终生乐趣。

(五)加强教师的业务进修,提高教学水平。在教学之余,要认真学习初中物理课程,扩大学识范围,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丰富教学经验,增进教学艺术。多听课,吸取他人教学之长,力争多听课,上好教学观摩课。

(六)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教材中有许多科学家、爱国人士、唯物论者,他们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应该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爱科学、爱祖国。

(七)积极参加科组的教研活动,取人之长,补己之短。1.物理课的听课活动。听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同事互相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听课者对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并做评课,课后再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分析,改进教学策略,这在无形中会促进物理教师提高教学反思能力。2.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核自己的教学行为。新课程下,在物理教学中教师需要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3.虽然新课程下关于物理教师教学反思的研究目前还是个新课题。许多反思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但物理教学反思对物理教师的成长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是物理教师实现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新的尝试,更会促使物理教师成长为新时期研究型、复合型教师。只要认真进行教学反思,善于总结,就一定会有收获。

初二物理教学反思篇6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教材与时俱进地进行改编也是应该的。无论哪一种改编都是为了学生能更好地学习物理。对于学生学习物理的情况,我从实践中总结出了自己的一点感受。

中学物理教材版本虽多,我看来区别主要在与初二和初三到底是力学先学习还是电学先学习上。当然二者的具体区别和效果还有很多,我将会在专门的相关论文中详细展开。就我所教授的学生反映,无论是初二学习电学还是力学,他们都感到有一些困难。但是到了初三,情况却正好相反,无论是电学还是力学,有很大一部分原来在物理上面的学困生却神奇的能够学懂,甚至有一部分还很优秀。最开始我将此归结到学科知识体系,学时安排,学生重视程度等等外在因素上。经过很多届与学生打交道的经历,我发现外因虽然有,但是起决定多用的却是学生的“内因”。这个“内因”就是学生认知能力的不同。

美国心理学家加涅(R.m.Gagne)提出3种认知能力:言语信息(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的能力);智慧技能(回答为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的能力);认知策略(有意识地调节与监控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能力)。除了这三种认知能力之外还有:态度(情绪和情感的反应,形成学习者对态度,指使学习者形成影响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或倾向);动作技能(有组织、协调统一的肌肉动作构成的活动)。就“认知能力”本身这个科学范畴我就不在这里班门弄斧了。我就我自己的一些感受和经历进行一个浅显的总结。

我觉得造成学生初二在学习时的主要困难在于学生的“认知能力”的不够。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各科知识的完善,社会阅历的丰富等等一系列的变化,学生在初三时的“认知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所以在初三时,无论是电学还是力学,对于很大一部分学生,原来理解起来很困难的现象、定义、公式等等也就变得简单了。同样的现象也表现在初三下期对初二知识的复习上。在初三下期的总复习时,当复习到初二的内容时,原本初二知识学得不太好的同学,如果在初三上期的学习中他已有很大进步,那他通常情况下也能够很好的理解初二的内容。这主要是因为学生的“认知能力”的提高,还有学习物理的“科学方法”和“学习信心”的建立等等方面的进步让学生的学习更加轻松,更加有成就感。这种情况不仅表现在初中教学实践中,在高中的教学中同样如此。我觉得国家教改组的专家应该也意识到了这样的情况,所以在高中教改中才会改变原来高一、高二、高三知识分段学习的情况,这样分段学习的情况由于知识的难度上升的太高,所以导致一部分学生直接被淘汰。现在采用轮次学习和选修学习的方法,第一轮学生“认知能力”低一些,所以知识要求的深度就浅一些,但是知识广度上却是大为增加。随着学生能力的增强,知识的难度和深度也就相应的增加了。而这种情况也不仅表现在自然学科领域,在人文学科依然是这样。我上初中时“买”和“卖”、“己”和“乙”这两组字我区分不了,常写常错。尽管老师和家长反复用各种方法来教授我怎样去分辨,但是我依然区分不了。但是在上高一时,我有一天就像醍醐灌顶一样突然感觉要区别它们好简单。在英语的学习上也是如此,在包括大学的念书期间我英语上最怕阅读理解,因为里面会出现很多不认识的生词和短语,但是在我英语职称考试时,我正确率最高就是阅读理解了,虽然不认识的生词和短语更多了,但是我却能很好的理解它们。不是它们变“简单”了,而是我变“聪明”了。而学生的认知能力又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起来的,那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怎样尽量区通过这个关卡呢?

我从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以下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成功的喜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进度,分解教学的难度和梯度,分层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等等。激发兴趣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这一步走好了,后面那些才有实践的可能。我们知道孩子学习打电脑游戏是不需要别人教怎样通关的,那就是因为他有兴趣。而怎样激发学生兴趣则是一个广泛的课题,不同的老师方法不一样,不同的学生的信息接受方式也不一样。有的老师依靠个人魅力,有的老师展现知识的渊博,有的老师靠亲和力,还有的老师用现实的需要。种种方法,不一而足,所以在这里就不详谈。反正最终效果达到让学生喜欢物理就行。有了兴趣就可以进入第二步了,怎样才能有成功的喜悦?就是将教学内容和学习的难度进行分解。老师有时会走入误区,以为一次要将一节的内容全部让学生理解掌握,在重要章节上反复训练,反复强调。实际上这是不科学的。学生仅有的一点学习兴趣会被这样机械的训练磨灭的。我采用的方式是轮次的方式。在遇到重要的章节时,第一轮学习新课对学生的要求就是基础知识的认识与原理定律的理解,不在较难的综合应用上要求太多,这样学生就不会感到太困难,就愿意去接受,也就会有成功的喜悦。在一章或一个知识体系学习完后,再进行第二轮的加深理解与综合应用。由于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的牢固,所以当难度逐渐提升起来时,也能跟上。在一个月左右的要对前面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大框架复习,因为学生此时已经将前面的有一些知识遗忘了,老师带着学生将知识按照体系复习出来,在学生的脑海中也就架构起了一个完整的物理知识体系。这样也就将物理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教给了学生。当学生学会了学习方法,他们自己就可以解决问题了。当然每一个学生是不一样,所以在对知识的掌握上也不尽相同。老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要用辩证的思维影响学生。这就需要对学生进行分层教育,差别要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中学习到对他最恰当的部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当我们做好以上这几点时,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就会体现出来了。教师要在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不宜迫不及待地将答案和盘托出,将结论直接奉献。教师所提的问题要打破思维的旧框框,富有启发性、思考性,并从多角度、全方位提问,鼓励学生对教材和教师所讲的内容提出质疑,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不必把学生的答案都集中到与自己的答案一致才算正确。另外,还要鼓励学生多问,不可嘲笑学生的问题可笑、古怪、钻牛角尖,否则会大大挫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从而扑灭创造性思维的“火苗”。培养学生的发问能力,让学生学会提问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一环。所以,我经常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教师”,并且指导学生如何提问,有时学生提出一个“好问题”,能够造成师生和生生之间的认知冲突,从而形成课堂教学的高潮。这样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思维能力得到了确确实实的培养。学生之间也可提问题进行互相启发,这样可以减轻学生个体的思考压力,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勇于质疑、敢于提出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信念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二物理教学反思篇7

关键词:初中物理 实验教学 实践 反思

目前,初中物理实验主要分成两种类型: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两种类型的实验都各自有特点和相应的作用,比如说演示实验现象呈现的直观性,而学生分组实验对于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新颖性和小组同学间的协作性等,由此可见,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实验,都是无法用其他形式替代的,当然我们不仅要以实验体现物理学的精髓,还要在完成实验教学实践之后有所总结和反思。那么,我们在物理实验教学实践之后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总结和反思呢?

一、从实验原理角度进行反思

根据实验原理进行反思,尝试通过对实验原理公式的进一步变形,使实验设计的方案可能会更为简化,实验结果的呈现可能会更为直观。例如,我们在学习简单机械的内容、进行滑轮组机械效率分组实验时,如果我们反思一下实验原理公式,尝试通过数学变形使原理公式转化,此时我们只需要分别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重物的重力和绳子自由端的拉力两个物理量,通过观察直接作用在动滑轮上绳子的股数,即可测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从而简化了实验过程中物理量的测量,避免了测量带来的实验误差,使实验结果更趋近于精确。

二、从实验设计方案评价角度进行反思

引导学生思维向发散方向发展,寻求多种实验设计方案,然后对每种实验设计方案进行反思,分小组讨论出它们的优点和不足,从而优化实验设计方案,最后选取最佳设计方案,这不仅有利于实验设计方案的完善,还有利于学生间合作学习意识的培养。例如,我们在学习密度知识——“测量盐水的密度”的实验中,让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讨论,学生至少可以设计出以下三种方案。

方案一:(1)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

(2)烧杯内倒入盐水称出总质量;

(3)把烧杯内的盐水全部倒入量筒中,读出盐水的体积;

(4)计算。

方案二:(1)用天平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

(2)把烧杯内的盐水全部倒入量筒内读出盐水的体积;

(3)用天平称出空烧杯的质量;

(4)计算。

方案三:(1)用天平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

(2)把烧杯内的盐水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读出盐水的体积;

(3)用天平称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

(4)计算。

对于上述三种实验方案,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和反思,再由每个合作学习的小组陈述小组的观点。

三、从实验现象的呈现这个角度进行反思

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过程中,针对学生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反思,可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例如在进行串、并联电路实验教学过程中,两灯泡串联时,我们发现一只灯泡亮,另一只灯泡暗,从而引起学生的质疑,这时我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反思,可知决定灯泡亮暗的是灯泡的实际功率。根据串联电路中电流相等、功率的大小取决于灯泡电阻的大小可知。一亮一暗是因为两只灯泡的电阻不同,亮的灯泡电阻大,暗的灯泡电阻小。通过对上述现象的反思,使学生加深了对决定灯泡亮暗的因素是实际功率、而不单是电流或电阻大小的理解。

四、从实验规律的归纳总结这个角度进行反思

在教学物理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提醒学生应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分析产生该实验现象的原因,分析实验的条件和实验现象的变化,总结实验规律,加深对规律的理解和应用。例如,我们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把“形光源”放在两倍焦距以外;把“形光源”放在两倍焦距点;把“形光源”放在一倍焦距和两倍焦距之间;把“形光源”放在焦点以内,分别在凸透镜另一侧光屏上观察到倒立、缩小的实像,倒立、等大的实像,倒立、放大的实像,正立、放大的虚像。然后根据在上述实验演示过程中所呈现的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反思,总结出如下规律:

(1)物体由两倍焦距向焦点靠近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大。

(2)物体由两倍焦距向焦点靠近的过程中,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

(3)两倍焦距是成放大与缩小像的分界点,一倍焦距是成实像与虚像、正立与倒立的分界点。

通过实验操作呈现实验现象归纳总结出以上规律化的知识,最后呈现给学生简单明了的规律化的结论,学生印象会更深刻,并且为学生运用此类知识奠定了实验基础,从而培养了学生解决同类问题的能力。

五、从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角度进行反思

初中物理实验是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技能提供基础的,所以在初中的每一个实验都有其自身操作的注意事项,我们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过程中要逐步引导学生围绕实验注意事项进行反思,认清错误操作的危害,从而在思想上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要求,为顺利完成实验奠定良好的基础。

初二物理教学反思篇8

一、问题产生的原因

初、高中物理教材在编写方式及内容要求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初中物理注重学生的感性认识,重记忆、重静态的描述,内容浅显直观,以定性分析为主,并且图文并茂,在阅读材料中提供轶闻趣事,为初中物理教学提供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先入为主,给学生造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式。高中物理注重学生的理性认识,重理解、重动态的描述,并以定量计算为主,物理概念相对抽象、严密,在数学工具的应用上要求也有很大幅度的提高,同时对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对于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来说会产生困难。

二、如何快速、顺利地完成过渡

1.把握好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知识的衔接点,形成知识的可持续发展

现行教材的知识编排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逐渐上升的。初中教师应明确初中的许多物理概念是不严密的。例如:在初中物理教材中,速度的定义为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这时,教师应讲清楚这个定义是相对于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而言的,由于物体在各个时刻运动的快慢和方向是相同的,因此任意时刻的速度都等于整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对于物体做变速运动,物体在各个时刻运动的快慢和方向是不同的,这样定义出来的速度只能是平均速度。这样一来,为高中物理学习瞬时速度、平均速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同时,在初中物理学习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往往在认识上会形成许多误区。例如:许多学生认为摩擦力总是阻力,总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这时,教师应该给学生讲清楚摩擦力的方向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并不一定和物体运动方向相反。例如:人在走路时,就是依靠人和地面间的静摩擦力才能前进,这时静摩擦力方向和人的运动方向相同。

2.重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衔接

由于初中生在思维上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初中物理教材在编排上注重联系实际、贴近生活、并且图文并茂,加强了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但教材中也不乏抽象思维能力的训练。例如:重心(物体所受重力的等效作用点)、力(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等抽象概念的教学。因此,要在实验的基础上,经过分析、概括等过程,实现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这样一来,才能真正实现从“实物”到“质点”的跨越。

3.教师要把科学方法的教学放到比知识的教学更为重要的位置,“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这就要求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采用探究式教学法,把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一些基本做法反映到教学中来,让学生懂得科学的结论都有其科学的产生过程,即“问题假设求证结论”的探究路径。注重对结论的产生过程的教学,将对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起到积极的作用。

4.高中物理对学生应用数学工具的能力要求较高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对于刚升入高中的学生,还没有学过“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斜率”“极限”等数学知识,这对物理教学会造成一定的困难。因此,作为高中物理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及时补充一些数学知识,对于学生学好物理肯定会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

初二物理教学反思篇9

近年来,有不少学者已经注意到低坡度教学在技校教学中的应用,并对此作出对策分析。但目前的学术成果中针对“大教学”比较多,针对具体课程的研究还比较少,本文特此对技校物理课实施低坡度教学进行探索。

一、做好准备工作,为搞好衔接打好基础

1.搞好入学教育。这是搞好衔接的基础工作,也是首要工作。入学教育提高学生对初中和技校衔接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紧迫感,消除松懈情绪,初步了解技校物理课学习的特点,为其他措施的落实奠定基础。主要应做好以下四项工作:一是给学生讲清技校物理教学在整个技校教育中所占的位置和作用。二是结合实例,采取与初中对比的方法,给学生讲清技校物理内容体系特点和课堂教学特点。三是结合实例给学生讲明初中和技校物理在学法上存在的本质区别,并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学法,指出注意事项。四是请高年级学生谈体会、讲感受,引导学生少走弯路,尽快适应高中学习。

2.摸清底数,规划教学。为了搞好初中和技校衔接,教师首先应摸清学生的学习基础,然后以此规划自己的教学和落实教学要求,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在教学实际中,一方面,可通过摸底测试和对入学成绩的分析,了解学生的基础,另一方面,认真学习和比较初中和技校物理教学大纲和教材,以全面了解初中和技校物理知识体系,找出初中和技校知识的衔接点、区别点和需要铺路搭桥的知识点,以使备课和讲课更符合学生实际,更具有针对性。

二、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搞好初中和技校衔接

1.立足于大纲和教材,尊重学生实际,实行低坡度教学。在教学中,应从学生实际出发,采取“低起点、小梯度、多训练、分层次”的方法,将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逐层落实。在速度上,放慢起始进度,逐步加快教学节奏。在知识导入上,多由实例和已知引入。在知识落实上,先落实“死”课本,后变通延伸用活课本。在难点知识讲解上,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实际出发,对教材做必要层次处理和知识铺垫,并对知识的理解要点和应用注意点做必要总结及举例说明。

2.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建立知识网络。初中和技校物理有很多衔接知识点,如力学概念、热学知识与电学知识等,到技校,它们有的加深了,有的研究范围扩大了,一些在初中物理成立的结论到技校物理便不成立了。因此,在讲授新知识时,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识,复习和区别旧知识,特别注重对那些易错易混的知识加以分析、比较和区别,以达到温故知新、温故而探新的效果。

3.重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方法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技校物理较初中物理抽象性强,应用灵活,学生对知识理解要透,应用要活,不能只停留在对知识结论的死记硬套上;要求教师向学生展示新知识和新解法的产生背景、形成和探索过程,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方法的本质,提高应用的灵活性,而且使学生学会如何质疑和解疑的思想方法,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4.重视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技校物理概括性强,题目灵活多变,只靠课上听懂是不够的,需要课后进行及时消化,认真总结归纳。这就要求学生善于自我反思和自我总结。为此,在教学中,应抓住时机积极培养。在单元结束时,帮助学生进行自我章节小结,在解题后,积极引导学生对以下方面进行反思:解题思路和步骤;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解题方法和解题规律,由此培养学生自我反思的习惯,扩大知识和方法的应用范围,提高学习效率。

5.重视专题教学。利用专题教学,集中精力攻克难点,强化重点和弥补弱点,系统归纳总结某一类问题的前后知识、应用形式、解决方法和解题规律。并借此机会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点,有意识地渗透物理思想方法。

三、优化教育管理环节,促进初中和技校良好衔接

1.重视运用情感和成功原理。唤起学生学好物理的热情。搞好初中和技校物理衔接,除优化教学环节外,还应充分发挥情感和心理的积极作用。在教学中应注意运用情感和成功原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习物理兴趣。应深入学生当中,从各方面了解关心他们,特别是后进生,帮助他们解决思想、学习及生活上存在的问题,同时,给他们多讲物理知识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讲祖国四化建设需要大批懂技术的劳动者,使他们提高认识,增强学好物理的信心。在提问和布置作业时,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多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其体会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热情。

2.重视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技校物理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大挫折多。为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使他们善于在失败面前,冷静地总结教训,振作精神,主动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并努力争取今后的胜利。平时多注意观察学生情绪变化,开展心理咨询,做好个别学生思想工作。

3.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学习质量的优良程度与学生心理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心理素质及非智力因素涉及面很广,对技校物理教学影响较大的有:学习目的、学习兴趣和愿望、学习习惯和方法、个人意志和毅力等。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热情地鼓励学生上进,端正学习动机,增强学习信心,激发求知欲望。同时,应鼓励学生克服学习困难,刻苦努力,发奋图强,始终处于学习的最佳状态。

4.知识的反馈和落实。通过建立多渠道的反馈途径,及时收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对教学的意见,为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调整教学,提高教学针对性提供依据。知识落实的思路为:以落实低坡度教学为中心,实行分层落实,做到提优补差。主要措施是:平时练习层次化,单元结束考查制度化,做到章节会,单元清。

四、加强学法指导

初二物理教学反思篇10

初中化学教学方法创新

作为一门重要基础课程,中学化学在中学教育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由于该课程的性质与其他课程有区别,在教学中,学生需要识记大量的内容。因此,如何让在学生享受学习乐趣的同时,改变目前的知识灌输型教学方式,提倡探究型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是中学化学教学任务的十分重要的方面。本文就提高初中化学教学的有效途径进行探讨。

一、为什么要提高初中化学教学方法

初中化学教材是一本与时俱进的、符合素质教育思想的一种新教材。化学课本变得“新”了,那么就会打破教师传统的思维方式以及顺序,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1)某些条件相对较差的学校尤其是农村初级中学,由于实验条件差,往往会出现“纸上谈兵“的现象,学生听的也是似懂非懂、云里雾里,不能很好地接受当前所学的知识,那么知识也就形成不了一个系统,更别说将所学的化学知识和实际相联系;(2)受传统教育教学方法的影响,部分初中化学教师没有很好地掌握现代教学改革的要求及思想,仍然沿袭传统的“讲授”模式,即老师台上“满堂灌”,学生台下“仔细听”的教学模式。这就导致了初中化学教学的形式化,即虽然口号提倡的好,要求发展素质教育,但是实际上还是在进行着传统的化学教学模式。这就是当前时期下,我国初中化学教学的现状。基于以上对当前形势下初中化学教学现状的阐述及介绍,我认为要改变这一现状,主要需要积极改革传统的化学教学方式,应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加强创新。

二、提高初中化学教学的具体步骤

化学是人类进步的关键,同时化学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学科的这些特点为实施创新教育提供了独特的优势。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一)创设争论式问题情境,活跃学生思维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发现学习是最佳的学习方式。所谓发现,当然不只局限于发现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的行动,而是包括用自己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尽管都是人类已知晓的事物,如果这些知识是靠自己的力量去引发出来,那么对学生来说,仍然是一种发现。在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有意识创设争论式问题情境,不断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学习,经历思维过程,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分析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讲钠的化学性质时,通过实验学生已经知道了钠和水反应能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老师可以提出,结果会怎样?如果把钠投入到盐酸溶液中,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发生了2na+2H2o=2naoH+H2、naoH+HCl=naCl+H2o这两步反应;第二种观点认为直接发生了反应。2na+2HCl=2naCl+H2。你同意哪一种观点?

这一争论式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陷入了激烈的讨论和活跃的思维当中。有的学生认为:钠和水反应可以生成氢氧化钠,氢氧化钠与盐酸发生酸碱中和,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所以应该是第一种观点。而有的学生则认为钠和水反应的实质是钠与水电离出的少量氢离子发生了电子的转移生成了氢气,而盐酸中氢离子浓度更大,因而应该是钠与盐酸直接发生反应。在后者的思维过程亮出来以后,同意第一种观点的同学就会发觉自己只从表面上分析一个反应太牵强,而只有从反应实质上来分析,才会更合理。通过争论式问题情境的创设,能使学生自觉意识自己思维的缺陷,从而不断获得经验,有意识地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和创造性。

(二)多利用实例教学,让学生获得灵感

1.教学中利用实例类比。在中学化学教学中会涉及到诸多抽象的概念,而许多知识点又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教学中,举出生活中的实际例子作引子或类比,既使教学内容浅显易懂,又能够使学生从生活中受到启发获取创造的灵感源泉。例如,在讲授金属和金属材料时,为了揭示铁生锈的原因,可以首先启发学生结合生活实践思考铁生锈的各种情况。如在通常情况下,铁制品放在空气中就会生锈,可涂了油漆则不会生锈而干燥的铁制品则不易生锈等。然后经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提出以下几种假设:(1)铁制品生锈是因为在与空气接触时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化学反应。(2)铁制品生锈是因为水分子的存在,铁与水发生化学反应。(3)铁制品生锈是水和空气对铁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大胆推论,然后再根据不同推论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推论是否正确,最后由实验得出结论:即铁生锈是铁和氧气、水等物质相互作用发生的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态度和探究问题的方法。

2.结合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让学生从解释身边化学现象、处理身边化学问题做起,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去观察生活、解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处理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例如,结合消防常识介绍一些灭火器的类型、用途及操作方法。如在介绍泡沫灭火器时,要使学生懂得灭火器中盛装的是什么溶液、玻璃筒中装的是什么、铁筒中装的是什么、灭火原理是什么、灭火时应该怎样操作等知识。此外,让学生综合思考一下,泡沫灭火器有何优点和缺点?这些缺点如何改进?同时介绍最新式的简易式水系灭火器,它是一种无毒、无危害、无腐蚀、无污染且操作十分便捷的灭火器材。这种产品的实质就是克服了常用的灭火器的缺点而发明的。这样,使学生认识到,所谓创新,并非是全新的一种理论、技术或产品,在性能、外观、方法等方面有明显或重大改进均可纳入创新的范畴。

(三)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每个人都有创新的潜能,这种潜能是可以开发和培养的,只是每个人所展现的形态、程度、质量不同而已。通过开展探索性实验,以唤起学生探索知识的热情,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增强创新意识。如讲酸的通性时,学生都知道了某些酸与某些盐反应生成另一种酸和另一种盐,那么另一种酸和另一种盐能不能再反应生成某盐呢?这样一种思维训练既拓展了思维空间,也引出了现代化学研究的新课题。通过扩充化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二氧化碳既可用来灭火又可支持镁金属的燃烧,各种不同浓度的互算,元素的“构、位、性”互推,物质的用途与物质性质的互推,物质制取路线的选择等,对这些内容通过有目的的讲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通过这种能力的训练,一定会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潜能,产生创新的欲望。

三、结束语

总之,化学作为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在中学教育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在实施化学教学创新教育中,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开拓进取,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利用一切时机及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方法,来提高初中化学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