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关于通信技术的问题十篇关于通信技术的问题十篇

关于通信技术的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6:56:12

关于通信技术的问题篇1

【关键词】电子通信系统移动卫星通信关键技术

如今,人类进入了信息化时代,电子通信技术深入到人们的生活和生产领域,在电子通信技术的应用中,最常见的就是移动通信技术和卫星通信技术,二者的结合促进了电子通信技术的完善。

一、电子通信系统的概述

子通信技术是现代通信技术的重要构成部分,电子通信技术在信息社会的发展中居于重要的地位,是高新技术的重要构成成分,与国家的经济命脉息息相关。如今,人们进入了信息社会,电子通信技术渗入的领域更加的广泛,不仅仅包括广播电视和移动电视等,还保留导航、遥控和遥感等技术,甚至在我国的军事领域也被广泛的应用。电子通信系统中最常见的是移动通信和卫星通信技术,其中移动通信技术的范围更广,包括卫星通信,而且移动通信还结合了蜂窝系统、集群系统等应用。

二、电子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问题

如今,电子通信技术在各个行业的应用日益广泛,其中应用最多的形式就是移动通信和卫星通信,这是两种关键的通信技术,但是,在具体的应用环节上,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进一步的完善。移动通信技术在电子通信技术中运用的范围最广,而且传播效果比较好,比传统的蜂窝通信效果好,其可以借助无线频谱资源,使信号传输的效果完善,并且防止各类信号的衰弱,防止各类基站密度的缩小。在传统的电子通信过程中,通过频繁的切换,导致大量资源的浪费,导致在网络建设的过程中其成本在上升。所以,要想提高频谱的效率,应该不断的完善系统的容量,将传统的蜂窝系统通信的形式加以完善,采用移动通信的方式。

2.1移动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问题

在移动通信系统中,主要采用的是分布式的天线,这种天线的信号接收能力非常强,而且在不同的小区内,可以实现无线信号的处理,每个单元的距离比较大,而且其可以实现功放变频信号的处理,完善了信号预处理的能力。在对相关的核心单元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可以完善信号的收发效果,将核心单元连接起来,然后借助光纤和同轴电缆的方式来促进无线信号的传播。分布式的移动通信可以借助无线信道和同轴电缆来实现,这两种方式通过设计中心处理单元的方式实现,这些方案在设计中比较简单,但是会对系统产生一定的干扰,而且系统的容量具有局限性。

分布式的移动通信系统与传统的移动通信系统相比,其优势比较明显,首先,其不会在小区间内造成大量的干扰,而且系统的容量非常大,结合了内部的分集效果,防止外界的干扰,并且通过自身较好的切换能力,防止频繁的切换导致的资源浪费。其与其他的通信系统相比,具有较小的干扰性能,而且信号覆盖的范围更广,实现了无线业务的发展,并且实现了对核心单元的处理。

自通信系统可以分成不同的结构层次,完成不同的任务,这五个结构层次分明,并且接口比较简单,可以为硬件和软件的设计和使用打下良好的基础,实现通信系统的管理,并且通过各个子系统的运用,实现工作状态的监控,而且还能实现数据在系统和子系统之间的交换。在传输层上,可以实现数据的高效传输,通过信息处理和通道切换的方式,可以实现对数据的同步管理。数据可以在控制层实现管理,完善传输的序列。

2.2卫星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问题

在电子通信系统中,卫星通信系统最为先进,而且其在使用中优势非常明显,其通信的范围非常大,而且可以实现远距离的通信,通信线路的质量非常的稳定,而且各个网络可以实现灵活的组合,随着信息化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量在完善,电子听信技术实现了高速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了一个移动的时代。

现在,卫星通信技术在使用的过程中,相关的技术存在局限性,在高速数据业务开展的过程中,卫星通信的运用存在宽带ip的难点,卫星通信技术采用一些技术中,如数据压缩技术,其能使不同性质的数据压缩在统一的信息系统上,而且通过智能卫星天线的使用,可以接受更加广泛的信息。通过宽带ip卫星通信技术的分析,可以对数据进行筛选。

三、结语

如今,电子通信技术在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运用,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了便利,与此同时,电子通信技术在使用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有些技术并不成熟,所以,应该不断完善移动通信和卫星通信技术,继续研发分布式移动通信网络的发展,提高电子通信过程中的安全性,促进信息技术的研发。

参考文献

[1].关于电子通信系统中的关键技术探析[J].信息系统工程,2015,08:15.

关于通信技术的问题篇2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通信安全问题;防范策略

前言

计算机网络通讯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与人们的工作、学习与生活中,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方式,增加社会的发展进程。但是在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带来便捷的同时,相关的安全问题也逐渐的显现出来。所以,如果在日常的工作与生活中需要运用计算机网络通信时,应当提前做好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

1计算机网络通信安全问题

1.1人为因素

随着对计算机网络通信安全问题的深入研究,如果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出现了安全问题,很有可能是人为因素导致的,所以说,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的安全意识与人为因素使息息相关的[1]。例如,现代社会中,很多计算机的使用者对于安全问题的防范意识较为薄弱,因此并没有针对网络通信技术制定完善的防范措施。另外,有些在网络技术管理部门工作的员工,会因为操作不当等行为,导致相关资料或数据被破坏。

1.2计算机网络通信系统自身问题

由于计算机技术与网络通信没有固定的发展模式,所以导致网络通信技术的种类繁多,具有自由性与开放性等特点。因此一些网络黑客或是不法分子会利用网络通信技术的这一特点,大开计算机技术的后门,造成了严重的使用风险。同时,计算机网络为满足用户对于信息的需求,实现了信息与资源的共享,有的用户甚至可以对信息及资源进行远程管理,所以这种自由、开放性的情况非常容易导致计算机网络通信出现安全问题[2]。例如,一些实际应用的计算机网络通信设备中,如果没有被设置安全监测系统,就会非常容易遭受到不法分子或是黑客的入侵,从而导致相关资料及数据出现破坏或丢失等情况。

1.3传输信息数据的通道出现了问题

通常计算机网络通信出现了安全问题,最主要的原因是传输信息数据出现了问题[3]。因为如果传输通道设计的不够合理,不能对相关数据进行管理,就会使得数据失去完整性,从而引发计算机网络通信安全问题。

2防范计算机网络通信问题出现的有效策略

2.1增强系统稳定性的防护力度

尽管人们对于计算机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但是这种新型的通信技术并非完美的,还是存在真多的使用风险与安全威胁的。因此,想要避免出现安全问题,就应当对可能存在疏漏或者是已经存在疏漏的地方进行严格的检查,综合分析计算机网络系统,从而杜绝网络黑客或不法分子的攻击[4]。

2.2引进先进的安全防护技术

目前,我国的计算机网络通信防护技术中,安全防护技术较多,主要体现在防火墙安全技术、密码防护技术等。尽管如此,在现实的生活与工作中,还是有很多计算机的使用者对于密码防护技术的认知程度不够,缺乏安全防护的意识。例如,使用简单的数字或是计算机使用者自身的生日作为密码。因为这些密码过于简单,所以很容易导致网络黑客或不法分子能够轻松的获取使用者的信息。因此,想要杜绝这一现象的出现,就应当重视计算机的安全防护,充分发挥出密码防护的重要作用。另外,在计算机中安装防火墙,可以增加网络通信的安全系数[5]。例如常见的360电脑管家以及金山杀毒防火墙系统等电脑软件。当使用者浏览的信息或进行的操作中含有电脑病毒,或是要即将安装到计算机上的软件中含有木马,都会被防火墙识别出来,然后提示使用者继续操作的后果,并且禁止继续浏览该信息或阻止使用者继续安装该软件。

2.3贯彻落实安全管理工作

因为计算机网络通信具有一定的自由性与开放性,所以贯彻落实计算机网络通信的安全管理工作,能够提升网络通信的安全防护系数[6]。在进行计算机网络通信安全的管理时,应当增强使用者的安全防护意识,创建完善的安全管理机制,从而增强计算机网络通信安全的管理力度。

3结论

综上所述,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已经与人们的工作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相关的安全问题也会随之而来,因此相关的科学研究部门应当针对这些问题,制定出完善的安全防护措施,引进专业的技术人员,总结相关经验,实现计算机网络通信的安全。

参考文献

[1]刘敬刚.计算机网络通信的安全防范措施探讨[J].通讯世界,2015,20:44.

[2]盛洪.分析计算机网络通信安全问题与防范策略探究[J].电子测试,2015,07:65~67.

[3]李丽.计算机网络通信安全问题与防范策略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29:166.

[4]康沛博.浅谈计算机网络通信安全问题及防范[J].通讯世界,2014,08:3~4.

关于通信技术的问题篇3

【关键词】4G通信技术网络安全

一、4G通信技术中存在的网络安全问题

1、由于缺少改造更新通信的基本设施产生的网络安全问题。如果要让4G通信技术真正的运用到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就必须更新原有的基本通信设施。但现在3G通信的无线基本设备几乎覆盖着地球的大多数地方,如果要对原有的通信设备进行改造更新,那必然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财力以及漫长的时间。

2、由于4G通信技术的不完善产生的网络安全问题。4G通信技术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容量被限制与技术上的缺陷。首先是容量被限制。在理论上,4G通信能够达到的速率不低于20mbit/s,是3G通信手段能够达到的速率的10倍。但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将4G通信系统的容量扩大到理想状态。其次就是技术上的缺陷。在4G通信的技术层面进行研究,4G通信将在数据的传输上高出目前的3G通信一个层次,虽然理论上能够达到,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存在很大的困难。另外,4G通信系统所需要的网络架构极其复杂,解决这一问题势必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3、由于不断变化的网络攻击手段产生的网络安全问题。随着4G通信系统的逐渐普及,我们将面临更大的安全威胁。相较于以前的网络系统,4G通信系统将具备更大的存储与计算能力,相应的该系统也就更容易感染一些移动终端。正式因为这个原因,导致4G通信网络的安全遭受到很大的威胁,比如来自手机病毒的威胁。一般来说,手机病毒可以分为短信类病毒、炸弹类病毒、蠕虫累病毒以及木马类病毒。

4、由于4G通信技术的相关配套措施不完善产生的网络安全问题。首先是服务区域不完善的问题。虽然用户们都希望自己的终端能够运用无线网络,但是因为终端的天线尺寸或者其自身功率的原因,实现流畅的上网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其次就是4G通信的收费不是太合理。目前,3G无线网络收费的标准是依据用户所使用的流量的多少与实践的长短进行计费的,如果依旧按照现在的收费标准进行收费,那么绝大多数的4G用户将很难承受如此高昂的上网费用。所以现今必须谨慎认真的研发出一套相对合理的收费标准。

二、关于4G通信技术的网络安全问题的对策

1、构建科学合理的4G通信系统的安全结构的模型。在该模型中,应该能够基本的体现出网络通信系统的各种安全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等。

2、转变现行的密码体制。在4G通信系统中,面对各不相同的服务类别以及特征,最好应转变现行的密码体制,即也就是私钥性质的密码体制改变成为混合性质的密码体制,然后创建相应的认证安全的体系。

3、将4G通信系统的安全体系做到透明化。在未来的应用中,4G通信系统的安全核心应该具备相对独立的设备,能够较为独立的完成对终端与网络端的识别与加密,通信系统内部的工作人员应该能够完全看到该过程的进行。

4、应用新兴的密码技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相应的终端处理数据的能力将越来越强,因此应该在4G通信网络系统中运用合适的新兴的密码技术。这些新兴的密码技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加强系统抵抗恶意攻击的能力。

5、保证用户可以参与到安全措施的制定中来。用户在通过4G通信系统进行上网的过程中,应该有权自行设定安全密码的级别,相应的那些关于安全的参数应该不仅可以由系统进行默认,而且用户也可以自行进行设定。

6、使4G通信网络与互联网能够相互契合。4G网络系统的安全问题大致可以归分为移动方面的安全问题与固网方面的安全问题。在关于安全的概念上,固网与计算机的网络大致相同,所以那些针对计算机的网络问题以亦基本在固网上得到了相应的体现,相应的在固网上遇到的那些网络安全问题可以依照计算机的方式进行解决。

三、结语

虽然目前我们国家的某家通讯公司已经开展4G通信业务,但是我们应该意识到4G通信技术发展的还不够完善,在很多方面还存在缺陷。在实验研究阶段,我们应该对那些可能会出现的或者已经初露端倪的威胁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同时,我们亦应该加强巩固现有的安全防范措施,以此保证网络系统的正常运行。只有这样,才能促进4G通信技术早日应用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为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更大的便利。

参考文献

[1]徐静.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智能终端[J].移动通信.2004(10)

关于通信技术的问题篇4

关键词:4G移动通信技术;安全缺陷;概况;问题;解决策略

当前阶段人们对于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的追求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点在人们对待4G移动通信技术与安全缺陷问题的研究态度由不了解到很重视的变化中可以明显体现,也是进行发现和解决4G移动通信技术中的安全缺陷问题的主要原因。尽管4G移动通信技术与安全缺陷问题探究的情况良好,也在发展和完善中得到了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在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为4G移动通信技术与安全缺陷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传统管理观念和落后管理模式限制了4G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还容易在其中的薄弱环节和不足之处产生安全缺陷问题。所以,本文就从4G移动通信技术的概况和问题入手,对4G移动通信技术与安全缺陷问题的解决策略进行分析和研究。

14G移动通信技术的概况

虽然4G移动通信技术与安全缺陷问题探究的成果受到了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的重视,并且在实际应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大部分企业的领导层受到专业性的限制,并不重视4G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相应的4G移动通信技术的安全缺陷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实际上4G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陷入了迟滞,长此以往无疑是不利于社会建设中通信行业的发展与完善的。所以进行4G移动通信技术概况的了解,对其基本概念和关键技术进行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

1.14G移动通信技术的基本概念

4G移动通信技术是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简称,相比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有着传输各类信息速度更快的特点,最大的数据传输速率超过100mBit/s。之所以4G移动通信技术能够达到现有传输速率的水平,是因为其在传统通信技术的基础上增添了新的技术,使得提高数据传输率和降低传输成本的目的得以实现,完成进行高水平信息交换的任务。

1.24G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

现阶段4G移动通信中应用的关键技术有以下几种:正交频分复用技术,简称为oFDm,有着抗干扰能力强,灵活性高,适合高速传输信息等的特点;软件无线电技术,主要目的是实现不同信道调制方式和不同的保密结构,控制终端的选择;智能天线技术,具有改善信号质量和降低建设成本的作用;另外,无线链路增强技术也为信息的高速传输提供了支持。

24G移动通信技术存在的安全缺陷问题

正是因为4G移动通信技术概况不容乐观,所以就容易在发展各个环节产生问题,特别是病毒、黑客和安全漏洞等问题更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就需要研究人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为相关有效策略的提出和落实打下良好的基础。结合当前阶段社会发展中4G移动通信技术的任务,需要提高通信质量和速度以紧跟时展的趋势,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损失和伤害,弥补4G移动通信技术中安全缺陷问题的错漏。

2.14G移动通信技术在病毒方面的安全缺陷问题

4G移动通信技术与安全缺陷问题中病毒表现比较活跃,其具体表现和原因如下:网络系统受到病毒侵害时网络传输途径扰,经常因为病毒超高的传播速率带来更加严重的后果,比如大量有用程序和文件会在极短的时间内被损坏,并且病毒还会使得已经受害的程序不断繁殖下去,严重影响了4G移动通信中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2.24G移动通信技术在黑客方面的安全缺陷问题

黑客具有精深和专i的计算机技能,在轻易窃取用户信息的同时严重破坏了通信信息传输的安全,这其实就是4G移动通信技术中安全缺陷问题的具体表现。一般来说,黑客对公司企业的计算机系统和国家政府网络中的信息进行窃听和篡改,轻则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重则直接威胁国家安全和影响良好社会秩序的维持。

2.34G移动通信技术在安全漏洞方面的缺陷问题

除了上述两种4G移动通信技术中的安全缺陷问题,通信技术在应用中还存在着许多安全漏洞,在网络浏览器和应用软件中最为常见。这些安全漏洞会对网络信息的安全性造成消极影响,一旦出现人为操作不当问题,就会产生系统死机等现象,使得网络信息的完整性和安全性不能被保证。由此可见,落实4G移动通信技术与安全缺陷问题的对策是非常有必要的。

34G移动通信技术中安全缺陷问题的解决策略

根据4G移动通信技术概况和问题的表现,可以得知相关策略应该从全方位多角度进行落实,才能达到保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基于对4G移动通信技术与安全缺陷问题的了解,可以从颁布相应法律法规与提高安全管理意识,监督管理各个环节和严格把控关键部分,跟进发展配套设施及保护系统安全性能等方面进行策略的尝试,总结出和积累好经验和教训,使得4G移动通信技术中的安全管理措施能够顺利推行,在为人们生产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保证通信行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笔者结合自身的经验和已有的研究,选取典型有效的措施进行分析,从而可以为同行业人员的研究提供科学合理的借鉴。

3.1颁布相应法律法规,提高安全管理意识

因为现阶段4G移动通信技术的安全管理存在漏洞,特别是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对人们的行为进行限制和约束,所以才使得许多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基于此,相关部门和机构需要依据相应法律法规宣传和推广通信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使得无论工作人员还是用户都能树立起通信安全的意识,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和损失。

3.2监督管理各个环节,严格把控关键部分

在研究和开发4G移动通信技术时,既要对缺陷部分进行弥补和改善,又要在现有水平基础上提高通信速度和保证通信质量,使得4G移动通信技术应用的关键部分得到有效控制。举例来说,采用复杂密钥或者网络防火墙来提升系统的恢复能力是值得尝试的策略,在未来通信技术发展和创新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3.3跟进发展配套设施,保护系统安全性能

因为4G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与安全缺陷问题的解决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内容,具有复杂性的特点,所以跟进发展相应的配套设施是非常必要的;既能保证4G移动通信系统安全性能,又能通过升级硬件和软件来提高4G移动通信技术的水平和保证4G移动通信的质量。总之,在解决安全缺陷问题的同时发展配套设备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也是4G移动通信技术与安全缺陷问题的探究最终要达到的目的之一。

4结束语

综上所述,4G移动通信技术与安全缺陷问题探究具有现实意义,在提高通信质量和速度方面有着出色表现,这也是进行相应研究的最初目的。为了满足当前阶段手机用户加快信息传递速度的要求,迎合信息时代的发展趋势,就需要在大范围推广和应用4G移动通信技术的同时发现其中的潜在问题,利用有效策略来解决出现的问题和差错,使得4G移动通信技术与安全缺陷问题的探究能够为信息时代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讨论4G移动通信技术与安全缺陷问题不仅促进了相关问题的解决,还为4G移动通信技术未来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新思路。

参考文献

关于通信技术的问题篇5

关键词:认知无线电(CR)潜艇通信对抗频谱检测频谱分配

引言

潜艇通信对抗,是潜艇电子对抗的重要分支,实质就是敌对双方在无线电通信领域内为争夺无线电频谱控制权而展开的斗争。认知无线电技术是目前无线电界的热点,多项研究表明其在军事通信对抗领域有巨大的应用前景。而由于潜艇通信的在技术和装备方面的种种特性,认知无线电在潜艇通信对抗方面的应用面临着新的问题,是项前沿性课题。

1认知无线电(CR)技术概述

mitola、FCC、itUwp8a、Johnnotor等个人或组织对认知无线电技术给出较有代表性定义[1]。比较受无线电方面的专家和学者们认可的是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对认知无线电技术的定义:认知无线电技术是无线终端利用与无线环境进行交互所获取的无线背景知识,调整传输参数,实现无线传输的能力[2]。

认知无线电技术的核心思想是在其对频谱感知和系统的智能学习能力支持下,将频谱资源从时间、空间和频率等多维度的重复利用和共享,实现动态频谱分配和频谱共享。

1.2认知无线电的关键技术

1.2.1频谱检测

现有的采用导频信号和周期平稳过程特征检测等技术随多径衰落的影响而检测性能降低。认知无线电技术能够找出适合通信的“频谱空洞”。这是认知无线电对抗功能的技术基础和前提。在认知无线电中,频谱检测技术不仅在频谱空洞的检测中起关键作用,而且还需要负责频谱状态的实时监测。认知无线电终端监测频谱能够准确地判定射频信号碰撞事件,使潜艇通信信号避免干扰信号的压制。

1.2.2动态频谱资源分配

动态频谱分配的关键技术主要有:载波分配技术、子载波功率控制技术、复合自适应传输技术。该调制方式可以通过频率的组合或裁剪实现频谱资源的充分利用,可以灵活控制和分配频谱、时间、功率、空间等资源[3]。动态频谱分配技术的应用将使潜艇通信更具灵活性,将潜艇通信所需要的频谱和干扰信号所需占据的频谱区分开,避免两者之间的冲突,达到对抗的目的。

2认知无线电技术在潜艇通信对抗中的应用展望

在潜艇通信侦察方面,通信测向与定位是通信侦察的重要内容。目前常用的通信测向技术大致有比幅、比相、比幅和比相相结合、多普勒、时差、谱估计等体制。可是,基于传统技术建成的无线电监测测向系统已不能满足当前各种新型、密集的无线电信号的监测和测向的要求。认知无线电中的高度数字化、集成化和数字处理技术应用应用可组成单信道、双信道及多信道的相关干涉仪或其他体制的监测测向系统,并具备宽带扫描、本振共享、同步采样、信号识别、信号分析功能,系统测向功能极其强大,且测向速度快、灵敏度高、可靠性强、动态范围大,计算机自动控制,界面友好、直观,操作使用极为方便,极大地提高了无线电技术人员测定无线电辐射源能力。

在潜艇通信干扰方面,对于长波发信而言,当通信距离较远,且潜艇距干扰发射台较近时,通信将扰。对于短波发信而言,由于其功率小,所以无论通信距离远近,压制性干扰都会起到一定的效果。由于军用认知无线电使电台对周围复杂电磁环境所感知,因此能够提取出干扰信号的特征,进而可以根据电磁环境感知信息、干扰信号特征以及通信业务的需求选取合适的抗干扰通信策略[4]。而潜艇通信系统时需要实时得到通信特征参数,要有实时地随通信特征参数变化而变化的能力。总的来说,认知无线电技术应用于潜艇通信反对抗后将极大地提升潜艇通信对抗水平。

3认知无线电技术在潜艇通信对抗中的应用需解决和注意的问题

近几年来,军用认知无线电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然而,认知无线电技术于潜艇通信方面还是需要解决和注意许多问题。

3.1潜用智能天线的研制与使用是关键

在复杂电磁环境的海战下,若想取得信息优势,必须使未来应用与潜艇通信的认知无线电终端的功能更加智能化。认知无线电的天线具有接入多个频段的功能,理想的认知无线电系统的天线部分则应该能够覆盖全部无线通信频段,这对天线技术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目前,智能天线技术的问世即将解决这个问题。此种天线系统可以动态配置。未来潜艇智能收发天线将既有自动感知干扰源并抑制其影响的能力,又有增强期望信号的很强的抗干扰能力[5]。进一步来说,如何将潜用智能天线的使用融合到潜艇的战术行动之中,以达成此装备服务于战术的目的,是认知无线电技术应用于潜艇通信对抗的另一关键问题。

3.3软件开发和仿真训练的进度应加大

在潜艇通信对抗行动中,反潜兵力为取得最佳对抗效益,将会针对不同的通信信号采用不同的侦察或干扰样式。需要针对各种可能的对抗技术研究出相应的对抗扰处理算法,然后装订到以软件无线电为平台的认知无线电潜用终端上。同时,应针对认知无线电通信系统对抗技术的特点,对开发系统的自适应能力和功通过计算机仿真软件,构建复杂电磁环境、系统仿真模型,通过严格完备的仿真试验,分析并验证认知无线电通信对抗装备的技术性能和环境适应能力、作战能力。

3.4通信链路的可靠性和持续性需增强

潜艇在未来信息化战场上,无线电通信技术的网络设备如果没有良好的配置和网络部署.一旦受到安全威胁,其后果不堪设想。无线电通信技术通信方法的拓新我们与必要提高网络设备性能、优化设备配置、冗余备份等等手段来保证网络的可靠性。而且,认知无线电的潜艇终端必须适应于发信快的原则,避免由于智能对抗的过程过长而使潜艇暴露。在岸台方面,自潜艇从所在海域发出信息后,岸台认知无线电终端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腾出接收频率,务必保证信息不露报。这就要求增强认知无线电技术支持下的接收终端通信链路的持续性和可靠性。

4结语

认知无线电应用于潜艇通信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和装备问题,而且是一个战术问题。技术上,认知无线电技术还很不成熟;装备上,潜用认知无线电通信终端还未曾涉及;战术上,潜艇认知无线电通信的作战使用还未曾进行深入的研究论证,这些问题都需要深入探讨[6]。所以认知无线电技术应用于潜艇通信对抗需要解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远非限于上述几种情况。相信随着对认知无线电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应用,潜艇对战场无线电磁环境的感知的能力将会有更大的提升的余地。#p#分页标题#e#

参考文献:

[1]周贤伟,孟潭,王丽娜等.认知无线电研究综述.电讯技术[J].第6期,2006.

[2]毕志明,匡镜明,王华.认知无线电技术的研究及发展.电信科学[J].第7期,2006.

[3]张建军,姜艳,马玲玲.认知无线电对通信对抗装备建设的启示.无线电通信技术[J].第4期,2009.

[4]王忠思,黄辉,于爽.认知无线电技术及其在军事上的应用.四川兵工学报[J].第30卷第7期,2009.7.

关于通信技术的问题篇6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全面铺开的需求

20世纪90年代以后,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社会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全球范围内基础教育改革的新课题,其核心部分就在于信息技术课程。按国家教育部的部署,从2001年开始用5~10年时间在我国中小学逐步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实施信息技术教育的紧迫形势要求开展行动研究,探索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规律。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施层面研究的不足

我国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从提出到实施仅仅两年多,加上国际上可借鉴的研究成果不多、研究队伍力量薄弱,造成目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研究相当不成熟,尤其是实践层面上的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从国际比较研究的状况来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特别是实践层面上的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研究远未形成一定的共识研究成果。这种状况对于已经全面铺开的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不仅十分不利,甚至是十分危险的。本课题正是基于对国内外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研究现状的考察与反思而提出的。“行动研究”一词,一方面是指行动研究的方法,另一方面是指研究的着眼点主要就在于实践层面上的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研究。其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课程实施模式、课程评价量规等将成为重点研究内容。通过这些研究尽快改变“行动在先,研究在后”的不利局面。

(三)信息技术教师在职培训与专业发展教师在职发展问题

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毕竟教师在学校教学活动中的地位是不可代替的。但是我国依据计算机教育理念、目标培养出来的教师,应该怎样才能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承担起教育信息化基层尖兵的责任是一个非常有意义、非常紧迫的问题。目前,我国的几所著名师范大学在这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但是这些研究更多地针对“在职培训”这一理念而并没有关注到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层次。此次行动研究的一个重点是希望通过对教师较长时间段内的专业发展状况跟踪,分析专业发展状态变化的原动力,为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建立以及面向专业发展的培训活动设计提供依据。

(四)学校发展、学习环境改善与校长之间的关系

“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以产业信息化带动工业现代化”。在教育领域中,教育信息化也逐步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础细胞——学校的信息化学习环境的发展,更是影响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改革结果的关键因素。

(五)目前信息技术课程评价手段单一,状况令人担忧

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一直是信息技术课程实施领域中最受关注的方面。不仅在信息技术课程领域,在整个中小学教育领域里,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关于评价的问题。什么样的评价适用于信息技术,什么样的评价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什么样的评价能够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是信息技术课程实施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六)信息技术教学理论的探索

同所有的学科一样,信息技术学科也应有自己的教学理论。但由于该学科在我国刚刚诞生,因此,学科教学理论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可喜的是,许多研究者开始注意到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论的重要性并积极的它的建立付出努力。但是,现阶段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论,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对近两年来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经验的总结,并且保留着大量并不适应教育改革的、原有的计算机教育理念。此次行动研究将在研究课程实施的同时,关注信息技术教学理论的发展。

在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历史很短。2000年10月,国家教育部召开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标志着我国正式在中小学阶段开展信息技术教育。虽然只有两年多的时间,已经形成相当规模的研究队伍,并在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研究方面、教师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培训方面,在信息化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方面都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随着信息技术教育实践工作的开展,与课程实施相关的问题也逐步暴露出来。信息技术教师是怎样理解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怎样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才能进行有效的评价?如何建立适当的信息技术学习环境?如何促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怎样开发与利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资源?要解决这些问题,仅仅依靠理论层面的研究是远远不够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行动研究》正是针对这些问题而提出的。本课题试图立足于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环境,依据信息技术教育的规律和特点,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研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有关问题,特别是实践层面上的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问题,以及促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解决方案。

二、指导思想

(一)实施层面上的问题要在实践中找到解决的途径

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理论层面上的探讨所不能完全了解和解释的。无论是理论研究的依据、素材、问题的引出,还是理论研究结果正确与否都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从唯物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因此,所有的问题——不论是实践层面上的还是理论层面上的,都必须在实践中研究、检验。

(二)行动研究的对象是实践层面问题,但目的是为了透过课程的实践表象抓住课程设计的本质

课程的一切问题,从表象上来看都体现为实践层面的问题。或者说课程研究者遇到的问题,绝大多数出现在课程的实施这一阶段上。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行动研究,关注的不仅是课程实施这一因素本身,更主要是通过对实施环节的研究寻找、验证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设计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

(三)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是面向过程,面向知识、能力、情感的综合评价

基于信息技术学科实用性强、变化迅速、难以书面表述等特点,其课程评价将通过描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进步程度这一关键“帧”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这种“进步”将体现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的提高和完善,甚至仅仅是“变化”。通过学生的变化了解变化背后的原因,并通过对原因的分析帮助学生以后的学习。

(四)关注教师的发展,使教师真正能动、自主地参与课程实施和课程设计

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强调教师与课程研究者之间的合作,整个研究活动中的许多具体项目更应该由教师设计完成而不是在课程学者的“指示”下完成。

(五)校长

在一所学校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变革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校长通过变更学校的学习环境影响课程的实施作为学校的行政主管,校长对课程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调整“学习/教学环境”,间接地通过学生和教师来实现的。因此,行动研究必须关注校长的行为,加强对校长这一学校特殊角色的研究。

三、基本设想主要观点:

①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践层面上的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研究是现阶段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研究的重点;②通过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行动研究探索促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可持续性发展的模式与方法;③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体目标:探讨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践过程中,特别是实践层面上的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问题以及解决方案,促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研究内容与子课题设计本课题分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理论研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实践研究和基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综合研究(分别简称理论研究、实践研究和综合研究)三类子课题。其中,理论研究已经基本确定研究方向。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理论研究的研究方向

这一类子课题试图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政策、设计、实施等方面开展理论性的研究,为实践研究和综合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课题研究周期为1~2年)。已确定的研究方向如下:1.信息教育课程设计的基本原理与理论基础2.信息技术教学的理论研究3.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的理论研究4.信息技术课程政策的国际比较研究5.信息伦理与法规教育的国际比较研究6.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研究7.学校发展与信息化学习环境改善研究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实践研究

这一类子课题试图从区域发展、教学研究、学校发展、教师发展等视角开展实践性研究,适合基础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作为负责人承担课题研究(课题研究周期一般为2~3年)。主要研究方向(建议):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区域性研究。包括区域整体性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行动研究(例如:h省(l市、n区)、区域特色性研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行动研究(例如:经济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区域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政策研究等。2.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研究。包括信息技术主题教学模式的行动研究、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质化研究、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等。3.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校推进。包括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环境研究、信息技术课程的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校推进策略及模式等。4.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发展。包括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教师培养研究、教师培训研究等。

关于通信技术的问题篇7

关键词:问题解决;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4-0077-01

信息技术在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将问题解决模式应用到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能够有效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以问题解决模式创设教学情境

信息课程技术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使他们能够熟练地掌握基本的信息处理与运用的能力。教师在进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时候,如果只是通过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就无法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教学质量具有一定的影响。通过基于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应用,可以有效地烘托出教学氛围,创设新颖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确保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问题情境教学中,学生会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各种方式来解决,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讲授“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这一章节的时候,如果单纯以讲授的方式来教学,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这时教师就可以通过问题的提出来创设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我会说,现在是信息技术的时代,同学们可以根据信息技术的发展形势,预想一下在未来50年或者100年后,我们的生活、工作以及学习会是什么样的?通过这个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就会发散自己的思维,想象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这样一来,就能够加深学生对课程的认识和理解,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习。

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以问题解决模式设计教学问题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地运用问题教学来丰富教学方法,以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适当的提问教学来达到某一特定的教学目的。因此,问题的设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在问题的设计时,还需要考虑到提出的问题是否与教学内容有关,是否能够达到某一特定的教学目的,其问题的数量是否合理等方面。同时,在问题的设计过程中,还需要分析该问题的针对性、合理性以及科学性,确保问题的设计不仅能够达到较好的教学目的,还能够方便学生的理解,以便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教学内容。例如,当我在向学生讲授“信息获取”这一章节的时候,可以根据几种常见的信息获取的途径向学生提出相关问题。如当我们要想通过计算机获取我们需要的信息时,通常情况下,同学们是选择哪几种方式来获取信息的?这时,有的学生会说通过百度搜索,也有的学生会说通过进入各种网络数据库进行信息搜索,或者通过各种论坛、社交软件等来获取相关信息。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时候,首要条件是要获取信息,因为只有获取信息之后,才能够对信息进行研究,从而充分了解信息,为学习与掌握知识提供支持。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信息的获取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这个问题的设计不仅要符合科学性、合理性及有针对性等条件,还是学生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过程中通常会遇见的问题。通过这个问题的设计,可以让学生更加容易了解“信息获取”这一章节的内容,并且能够通过不断地实践来完善自身信息获取的知识和技能。

三、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以问题解决模式规划教学过程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时候,其教学过程设计的质量水平对整个课程教学效果具有直接的影响。教学过程设计的质量越高,其课程教学就会越连贯和严谨,学生就能够跟上教师的步骤,在教师的正确、有条不紊的指导下学习教学内容。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时候,尤其需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由于该课程其实践性和实用性较强,因此,在基于问题解决模式教学的时候,在问题提出之后,就需要学生立马对其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并针对问题进行相关的实践操作,以便通过实践来解决问题。例如,当我在讲授“文本和表格信息加工”这一章节的时候,首先,需要通过讲授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文本和表格的相关知识点,对文本以及表格的主要功能和用途进行大致的讲解。之后通过计算机来演示word文档的制作流程,在学生了解有关word文档应用知识及制作操作流程之后,提出一个实际的问题让学生独立上机操作练习。比如,我随机选取课文中的一段文字让学生在word文档中编辑出来,要求学生将标题居中、加粗处理,并且要求字体为三号宋体,正文中第一排要求为五号黑体,加斜线,字体为蓝色。通过让学生亲自上机操作,可以让教学过程更加严谨,在环环相扣的教学流程中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高中信息技术对于高中生的意义非凡,是他们通往大学殿堂的重要课程。为了让学生对计算机课程充满兴趣,教师采取好的教学方式至关重要。我在授课过程中采取以问题解决模式创设教学情境、以问题解决模式设计教学问题、以问题解决模式规划教学过程这三大策略,虽然还有一些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改正,但明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一定的提高。我认为,教师在授课的时候要实事求是,在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由此才能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关于通信技术的问题篇8

【关键词】5G移动通信技术综述

一、引言

随着移动通信用户速度的快速发展,对移动通信网络速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之前用户使用移动网络可能就是浏览网页、聊天等,需要的网络带宽速度并不高。目前众多的用户已经开始使用移动通信网络进行移动办公、网络视频、网络通话及在线观看电影、电视剧等。对移动通信网络速度的要求越来越高。4G技术的实现,对于以上需求基本得以满足,但是由于移动通信成本过高,导致资费很高,普通用户难以承担其这个成本。通过5G技术的研究和实现,将会进一步加大移动通信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从而降低资费也能更好的产生效益。以后物流、教育、医疗等等行业都可能通过物联网的形式得以发展,移动通信网络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解决了移动通信网络技术将会为各大行业的应用提供坚实的保障。2013年北京召开了5G峰会,提出了5G展望。2014年了白皮书,5G成为了各个领域最为热门的话题。我国于2016年启动了对5G移动通信的性能需求研究,2017年开始征集技术提案,2018到2019年将会对其进行技术和方案评审,2020年会实现5G移动通信的标准化。

二、关键技术

目前来说,5G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主要有全频段技术+全新网络架构、超密集组网、新型多址、大规模mimo等技术,本节主要对以上关键技术展开综述。

2.1新型多址

新型多址技术是一种利用滤波器组的多载波技术,将四维的空域、码域、频域、时域等叠加起来,然后传输的信号就会得以提升,从而可以容纳更多的用户和提升系统的频谱效率。该技术的实现解决了均衡接收技术与通信高速度传输及多径干扰等之间的问题。它利用非矩形脉冲提高了通信的整体性能,但由于当前的信道以同步及快速算法为准,该技术的实现难道很大,需要的原型滤波器的长度要超过子信道的数量,因此导致该技术难以在硬件上实现,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其的研究。

2.2全频段技术

当前的工作频段以3GHZ为主,频谱资源处于不足的状态之中,只有使用高频段才可以缓解该问题。因此在5G移动通信技术中采用了全频段技术,利用该技术可以将各个频谱的资源利用起来从而提升系统的容量和传输的效率。目前,处于研究状态的5G全频段的范围为6―100GHZ.从而可以更好的支持在未来中的扩展作用,也保证了传输效率和5G容量的支持。使用高频段在5G通信中的优点在于高频毫米波具有天线增益较高、天线设备可实现小型化、带宽更宽等好处。同时高频通信也存在着一些技术问题尚待研究,如穿透能力差、绕行能力差、传输距离不足、容易受到气候的影响等。

2.3大规模mimo

mimo为多输入和多输出技术。也可以叫做多天线技术。使用该技术可以提升传输可靠性和系统频谱的效率。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当天线发射频率和频谱资源保持不变时就可以通过配置多根天线的按时来成倍数的提升系统的容量。也就是说将大规模的输入输出天线集成配置到一个基站中,多个用户就可以同时无干扰的在同一时间和同一频率下进行通信。该技术方案与当前的技术方案相比主要优势在于:(1)可以满足多用户与单个基站之间进行大规模的同时通信,具有较强的空间分辨率;(2)可降低发射功率,提升频谱效率,实现多波束的智能赋型;(3)天线数目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检验器和线性预编码可以达到最佳的性能。

2.4超密集组网

5G网络通信技术将会以智能化、宽带化和多元化为主要的发展方向。未来网络数据业务的发展方向主要在热点密集地区和室内,而当前网络数据的流量如果在少数人使用的状态下不存在延迟、低网速等问题,但一旦放开使用用户数量,网络延迟和网络速度都将会是一个巨大的问题,而物联网和智能终端所依赖的移动通信网络将会处于堵塞状态,很难发挥物联网和智能终端的优势。目前5G移动通信技术所研究的超密集组网,可以针对高度使用移动数据的地区提升流量容量1000倍,很好的解决了网络数据使用密集地区的数据传输和数据容量问题。该技术的发展,虽然在数据流量方面提升率非常高,但是由于其拓扑结构也更加复杂,各网络之间的信号干扰也是一个很大的麻烦,大家都知道一旦同一个区域的无线网络过多,就会相互之间产生干扰,影响网络的传输。因此,该技术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以适用未来对5G移动通信技术的眼球。

2.5内容分发网络

面向众多用户在图像、视频和音频等方面对网络流量的要求,在未来的5G移动通信网络中,影响用户访问质量的一很大因素就是网络流量的爆炸式增长,这也是当前没有全面放开4G移动通信网络流量资费的一个重大原因。因此,如何有效的分发数据流量,降低网络延迟是目前5G移动通信网络技术的一个很大的难题。这种问题,单纯的依靠网络设备的增加很难解决。因此,内容分发网络从而诞生,主要用来对5G网络的用户网络进行分发,从而提升用户的响应效率,目前的视频网站很多已经使用了CDn分发技术,包括一些云平台也都使用了CDn分发技术。

该技术主要是在传统的网络中增加了智能虚拟网络,建立起来的CDn系统会将用户距离、负载情况、连接状态等综合纳入考虑因素,然后通过一定的计算算法,选择最优的CDn服务器,从而实现用户的低延迟响应速度,保障网络和网络质量。CDn的网络架构图如图1所示。当用户发送网络请求时,该网络请求就会被发送到源服务器,然后会被DnS进行重定向,CDn服务器中,最合适的那一个会将响应发送给用户,从而用户获得最为优质的服务。源服务器的主要作用就是将内容下发给各个服务器,用户就会从最为合适的那一个服务器上获得内容。CDn技术的优势就是解决了用户高延迟的问题,热爱打游戏的用户就会知道,延迟过高,会导致网络很卡,然后玩游戏的质量就不高。因此CDn技术,将会成为5G移动通信中最为关键的技术之一。

三、结束语

随着目前4G网络的普及,各行各业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5G移动通信将势在必行,5G移动网络所带来的红利是显而易见的。但是5G移动通信所涉及的技术难题也是相当罕见的。因此本文重点对5G移动通信关键技术进行综述,所涉及的主要关键技术有新型多址、全频段技术、大规模mimo、超密集组网和内容分发网络等等。通过对以上关键技术的综述,充分的展示出了在5G移动通信网络中的研究成果,也说明了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需要继续进行深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5G终端业务发展趋势及技术挑战[J].周代卫,王正也,周宇,孙向前.电信网技术.2015(03)

关于通信技术的问题篇9

一、概述

为了说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首先应该界定什么是信息技术。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讨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不同水平和整合的内容。

1.对信息技术的两种不同认识

对信息技术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概述起来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基于对信息机器及其应用软件的操作和应用,认为信息技术是对信息机器及其应用软件的操作技术。这种理解认为信息技术教育主要是学习信息机器、设备。例如,计算机和因特网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技能。作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则主要是将计算机、因特网用于教学过程中。

另一种是基于对信息的操作技术,认识信息技术是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断、处理、表现、创造、传递等各种操作技术的总称。按照这种理解,信息技术教育不只是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机器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培养学生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则应该强调通过学生收集、分析、判断、处理、表现、创造、传递信息实现课程内容的探究学习。

我们讨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时,应该持第二种理解,即信息技术是对信息进行各种操作技术的总称。信息机器及其应用软件是用于对信息进行各种操作的工具。利用信息机器及其应用软件的目的是进行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断、处理、表现、创造和传递。

2.计算机教育应用的三种不同水平

当前,计算机是一种最主要的信息机器。从发展的观点看,计算机在教育中的应用,计算机与课程整合,主要有三种不同的水平:

(1)计算机是一种信息的提示设备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通过表示学科内容的教学信息进行学习的。在这种应用水平上,计算机主要用于向学生提示教学信息。这是一种以知识内容的传授为主要目标的学习形态。

(2)计算机是一种用于学习的认知工具

在这种应用水平上,计算机不只是用于呈现知识内容的提示设备,更是学生用于主动获取知识的认知工具。计算机用于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用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不只是向学生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计算机是一种媒体机器

信息是通过媒体进行传递的。在这种应用水平上,人们更注重信息的传递,更注重利用计算机进行人机对话、人人对话。通过人机对话、人人对话,学生可实现体验学习、探究学习,可实现协同学习。这样的应用水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协同能力为主要目标。

目前,许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多停留在利用计算机提示教学内容的应用水平上,也有一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例,主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一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协同能力为主。显然,第一种应用水平是易于实现的,第二种、第三种应用水平是我们的努力方向。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两个层面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层面:

(1)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

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不仅对社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当信息技术融入到其他的各门学科,也为其他学科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这样说,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任何一门学科的现代化都离不开计算机的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不仅为各门学科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工具、条件,同时,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还将形成许多新兴的学科分支,促进该学科的发展。教育学科是一个古老的学科,计算机、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可用于教育科学,可促进教育科学的研究。同时,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与教育科学的整合,又形成了计算机辅助教育、教育信息科学等新兴学科,它大大地促进了教育科学的发展。

(2)信息技术与课程学习过程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学习过程的整合是让学生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之中,使用信息技术,通过信息的收集、分析、处理实现学科内容的有效学习。如前面所讨论的那样,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具有三种不同的应用水平。我们应特别关注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生实现知识的探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我生存能力、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最终实现面向时展的创新人才的培养。

具体地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主要是:

1.充实、完善、拓展、提高课程的学习内容,为社会需求的多种专业人才的培养打下基础

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可以充实、完善、拓展、提高课程的学习内容。在此基础上,可培养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为培养相关学科的专业人才打下基础。

通过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内容的整合,不仅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了学科内容,同时也丰富、拓宽了学科的学习内容。在此基础上,可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爱好,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为我国建设所需的各种专业人才的培养打下基础。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现学校教育的信息化,应该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它们是:

学校教学环境的信息化,这主要是学校的信息化的设施。

教师、学生的信息化,主要通过教师、学生的信息教育实现。

教学的信息化,这主要通过数字化的教学资源的完善予以实现。

在这三个要素中,教师、学生的信息化是最重要的一项要素。信息技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可通过在学校设置信息技术课来实现。不仅如此,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也是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可以使信息技术教育深入到各门课程的教学中。

从内容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作为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一部分,它也是对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补充。信息技术课程所涉及的信息技术是信息技术中最基础的内容,许多内容在课程教学中不可能涉及。例如,前面讲到的计算机模拟、计算机检测系统、数据的回归处理等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是不可能涉及的。通过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的整合,学生可通过具体的实例进行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极大地充实了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的学习。

3.完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实现课程内容的有效学习,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学习的过程是一种信息过程,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应有利于这一信息过程的实现。应首先考虑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来促进课程内容的学习,它是课程整合的首要目标,我们不能为了整合而整合。

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能用于呈现学习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有关的学科内容,同时,通过整合,可帮助学生实现探究学习、发现学习,主动地建构知识。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还可促进学生间进行充分的信息交流,实现小组协同学习。

4.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以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因此,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十分强调任务驱动。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是以信息技术解决课程和课程学习中的各种问题。它是十分具体的,又是对学习具有重要意义的任务。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5.培养学生的自我生存能力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人们的教育理念发生了重大的变革。这些变革主要表现在以下的三个方面:

(1)教师的作用:知识的传授、对学习的指导――对学生学习的支援、帮助。

(2)学生的学习:被动地接受式学习――主动地获取知识。

(3)知识的学习:注重学科知识的专业学习――注重知识应用的综合学习。

为了培养面向21世纪的创新人才,在教学中,与学科知识的专业学习相比较,我们更应重视知识综合应用的综合学习。

综合学习是以培养学生自我生存能力为基本目的的学习形态。自我生存能力是指人们在自己的生活、工作、学习过程中,能自主地确定课题、自主学习、自主思考、主体判断、相互交流、自主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教育中,这种能力可通过综合学习、研究性学习予以培养。在综合学习、研究性学习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基于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的综合性学习是当前综合学习的主要形式。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根据课程的特点、内容的要求、地域的特点、学校的特点、学生的特点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注重创新性,应注重整合的实际效果,不要把它定式化。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注重整合的思想、整合的方法研究,不要将整合与某一种机器、某一种软件捆在一起。只有这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才具有活力,才能够产生实际效果。

1.注重整合课程的学科特点分析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应注重课程的学科特点,并基于不同学科的不同特点,进行相应的整合。例如:

(1)物理是一门实验性的学科。在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时,应重视物理实验和物理现象的观察,应理解数据的整理和应用的方法,应通过计算机对数据的检测、处理,实现规律的发现、问题的解决。在此基础上进行发现学习、问题解决学习。

(2)数学是一门有关数、数量关系及其计算的学科。在整合时,应让学生通过对各种资料、信息、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加深对数量、图形、函数及其相关定理的理解,由此培养学生对信息的判断、整理、处理的能力。

(3)语文是有关语言与文字的基础学科。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学生应能利用语言、文字表现自己的思想和要求。信息技术与语文整合时,应基于一定的目标和要求,让学生通过对相关资料、信息的收集和处理,以一定的信息表现形式,有效地、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要求。

2.注重整合过程的设计

传统的教学是以知识的理解为基本目标的,这种教学十分注重教学目标的设计。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以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的学习形态。这种学习形态应注重学习过程的设计,即整合过程的设计。

在整合过程的设计中,我们所关心的不只是什么时候使用计算机,什么时候使用网络,更关心的是用计算机干什么,用网络干什么,即关心利用计算机,利用网络如何去收集、分析、处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信息,实现知识的探究、问题的解决。整合过程的设计实际是知识探究过程、问题解决过程的设计。

3.综合学习的方法

综合学习是以培养学生自我生存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学习形态,它也是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主要方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根据综合学习的学习过程进行设计。

综合学习是一种探究性学习的学习形态,其学习流程如下所示:

将学生置于问题环境,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决定课题、制定计划――探究学习、解决问题――评价――课题再构成、再探究――总结、发表、交流、推广、应用。

首先,将学生置于实际的环境中,让学生在实际环境中与环境相互作用,发现问题。根据问题,学生自主地决定应解决的课题,并基于所决定的课题,自主地研究制定解决该课题的计划。该计划应包括所研究课题的目标、方法、过程、人员、分工等。

通过学生自主地探究,进行课题解决,并对解决问题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

在探究、评价的基础上,学生对课题及其解决有了一定的认识,基于这种认识,应对课题进行再认识、再探究。如此反复,最后对课题及其研究实现完全的解决。

课题完成后,应进行总结、发表、交流。一方面可对课题及其解决有更深入的认识、理解,同时,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这个过程也是培养学生信息表现能力、协同工作能力的一个过程。课题解决后,应注重成果的推广、应用,使课题及其研究又返回到实践中。在整个综合学习的过程中,始终应让学生与实践紧紧地连接在一起。

4.重视体验学习

体验学习是指将学生置于问题的实际环境中,通过学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发现问题,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实现问题的解决。这是一种面向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进行学习、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体验学习可广泛用于理工科的学习中,也可应用于文科的学习中。基于案例的学习、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都可以认为是文科教学中的一种体验学习。

为了实现体验学习,需要寻求一种用于体验学习的实际环境。学校教育中,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有时很难建构这种现实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可利用信息技术来建构一种虚拟的环境,让学生在这种虚拟的环境中进行体验学习。体验学习过程的设计,应根据学习内容、学习目标的要求进行,也可参考综合学习的学习流程进行设计。

在各种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中,有人十分强调上网,好像上网是解决问题的惟一途径,上网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他们往往忽视了让学生在实际环境中进行学习、解决问题。有人批评这种现象是在学生与现实中设置了一道网络屏障,并警告说,我们不能以网络将学生与实际隔离开。我们应十分强调学生与实际的联系。

近年来,日本每年组织一次网络教育应用优秀案例的评奖活动。每年均有大约十个优秀案例获奖。许多获奖案例都十分重视将学生置于实际的现实环境中,进行体验学习。

5.基于信息技术的学习

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过程是一种信息过程。人们通过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判断信息,对事物进行认识、理解。通过分析、处理信息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实现问题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信息的表现、信息的传递进行信息的沟通。人们在与周围的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去有效地认识世界、获取知识。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中,应十分关注基于信息技术的学习过程设计,根据课程的具体内容去设计学生应如何去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表现信息和传递信息,并以这样的信息过程实现知识的探究、发现。

6.协同学习

协同学习是在充分利用各种通信系统的基础上实施的一种学习形态。它能充分表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特点,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协同工作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协同学习可实现不同地域的合作,进行大面积的体验学习。日本全国发芽图谱的因特网教育应用实验是一个典型的事例。参加该项应用实验的学校有100多所,分布在日本国各地。该项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充分地与自然、与他人接触,通过因特网的应用可以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具体的活动过程是,全国各地的实验学校,在同一天、同一时刻播下规定的种子。随后,各校的学生定期地观察种子的发芽与成长情况,并以e-mail或者网页进行交流,定期进行总结、发表,由此实现协同学习,达到综合学习的目标。

利用因特网可进行国际间的交流、校际间的交流,也可进行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学生在这种交流中进行学习,实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山下政俊,满浅恭正.教育的方法.2001.11

[2]片上宗二木原俊行开拓新学习的综合学习2001.12

[3]教学研究(日)2001.(no527)利用因特网改变教学

[4]高中教育(日).面向信息社会的教育.1999,5

关于通信技术的问题篇10

关键词:物联网关键技术发展现状

一、前言

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顾名思义,是实现物物相连的互联网。iot在信息产业领域是继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信之后的又一次重大变革。物联网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之上的一种延伸和拓展,本质上就是互联网的一部分,通过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系统、红外感应系统、GpS、智能扫描仪、气体感应器等,按照一定的网络协议,赋予物体感知能力,并通过接口将互联网与大量物体连接起来,从而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实现智能化物体识别、定位、跟踪以及监控和管理,甚至实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早在1999年物联网的概念就已经被提出,到2012年中国第一个物联网五年规划――《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颁布,物联网已经被贴上“中国式”标签。

随着物联网应用的快速发展,其关键技术已经被深入研究并取得重大成果,但缺乏总结分析。本文主要分析了物联网系统架构的关键技术的发展现状,对现有的技术进行分析和总结,论述了物联网的发展前景和挑战,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

二、物联网的关键技术

物联网作为当今计算机网络和信息科学技术的研究热点,具有海量信息,多种接入设备,智能化物物交互的特点。物联网的成功依赖于多种技术的融合,主要包括物联网的系统架构技术,统一识别与识别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以及安全隐私保护技术。

1、系统架构技术

物联网的系统架构技术主要包括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它要求用户网络服务器具有可扩展性,可靠性,自组织性和用户公平性。感知层即利用射频识别(RFiD),无线传感器网络等技术识别物体并读取该物体的相关信息,读取的相关信息反映物体自身的特点。网络层是物联网实现信息传输,信息处理和服务质量优化的重要环节,并通过与移动通信网,互联网或其它专网相结合,将物体的信息准确地实时传递出去。应用层直接为用户终端提供服务,把感知层得到的信息进行处理,从而实现智能化物体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

2、统一识别和识别技术

物联网的一大特点是实现物体与物体之间的信息交换,即每个物体都应该是独立的,因此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应该能够反映每个物体自身的特点。统一识别和识别技术应该包括射频识别(RFiD),无线传感器网络。射频识别技术类似于条码扫描,RFiD的主要功能是非接触式识别,即不需通过机械或光学在识别系统和识别物体之间建立接触,就可以通过无线电技术识别物体并读取其静态信息。对于物联网的发展,了解特定物体的动态信息也很关键,因此依赖于无线传感器网络来探测物体的动态改变,也缩小了生活实际与网络虚拟之间的差距。在物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微型化技术和纳米技术也将快速融入物联网的关键技术,这意味着越来越小的物体将与互联网实现连接。

3、网络通信技术

物联网的网络通信具有通信量大和范围广的特点,它为各种硬件技术包括射频识别,无线传感器系统的控制提供操作平台,并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卫星通信等方式实现识别系统和需识别物体端到端的连接。在网络通信的基础上,方便用户对物联网进行有效的管理,降低用户操作物联网的复杂度,且实现了物联网服务质量的最优化,满足了海量通信的需求。现代网络通信技术还引入了云计算技术和自组织组网管理技术,在网络层协调各个部分的任务管理和分配,提高网络传输数据的速度和质量。

4、安全隐私保护技术

安全隐私保护技术可以为物置信息或数据提供安全性和保密性,阻止用户未经授权信息的访问,保护个人隐私和商业机密等内容。安全隐私保护技术的实现还需要其他技术的支持,如云计算保护技术,数据加密和保护技术,用户身份验证技术等。

三、我国物联网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自2010年我国将物联网写入发展战略和第十二和五年规划,物联网产业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到2012年第一个关于物联网的五年计划《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颁布,物联网的发展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和完善。

物联网的发展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为了让物联网真正地实现在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畅通无阻的交流,目前应用在物联网的技术仍然需要不断地完善。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物联网缺少物联网的统一技术标准。我国各行各业都积极加入到物联网的发展中,但各领域发展产业分散,不能实现互联,这都是国家没有统一物联网技术标准的结果,且物联网想要实现海量信息的处理和物物相连,也需要统一的编码和统一的寻址。

2.物联网的发展技术问题。物联网的发展需要多技术融合和多学科交叉,因此容易遇到技术瓶颈。物联网的技术核心是异构网络,如何实现异构网络的协调和融合,以及如何处理和储存海量的信息,都是物联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物联网的安全性问题。物联网涉及范围无处不在,个人隐私,商业机密,甚至于国家政治军事等信息,如果被泄露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如何保证信息安全问题也是我国物联网发展要面临的挑战。

4.物联网的商业可行性。物联网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用户的接受度和投Y回报等问题都是无法估算的,且如何使用户自觉维护物联网的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

四、物联网的未来发展理念

我国物联网的发展应该在物与物互联互通的共性上及时制定统一的标准,采取开放的态度,完善国内物联网与国际物联网的互联,实现快速与国际物联网对接。循环物联网经济产业链,循环经济可以把握物体和资源在配置上的合理性,从而实现物联网的可持续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发展理念,物联网的智能化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资源的浪费,“绿色,环保,节能,低碳经济”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大趋势,随着物联网的深入,各个行业可以节省人力物力,实现环境资源的高效利用。

五、结束语

本文分析了物联网的关键技术,我国物联网发展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且提出了物联网的未来发展理念。物联网实现了物与物,人与物的信息传递方式,实现了海量数据的处理,信息传递的高效性和便捷性。我国物联网技术的研究也处于世界物联网研究的前列,因此我国物联网技术研究人员应该抓住此时的机遇,争取突破物联网目前发展遇到的问题,从而带动我国信息产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钱志鸿等.物联网技术与应用研究[J].电子学报,2012年,40(5)

[2]刘锦等.我国物联网现状及发展策略[J].企业经济,2013年,(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