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教育教学优秀案例十篇教育教学优秀案例十篇

教育教学优秀案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6:57:41

教育教学优秀案例篇1

他低着头说:“他还是那样!”

“谁啊?哪样?”

“专业老师呗!他还是不给我看画!

这事涛子对我提过,说是自从上了高二以后,他感觉专业李老师对他的画明显的指导的少了,不像以前那样关心他了。

“我上次不是让你找老师谈谈吗?你去了吗?”我问。

“没有!”

“为什么?”

涛子这才抬起头来看着我:“老师,你不是经常告诉我,成功的关键在个人吗?我想也是,也可能是我进步不大,李老师对我有些失望吧?所以前一段时间我一直画得很认真,我感觉自己在专业方面进步不小。可是结果呢?李老师什么也没说。刚才画画,他给其他同学看画、改画,却只瞟了一眼我的画,什么也没说。他这么长时间一直这样对我,我都快没有信心了,对专业也提不起兴趣了!”

听了涛子的这些话,我说不出的心动:我们这些学生啊,猛一看外表,都是大小伙子,大姑娘了,可事实上他们还都是小孩子啊!他们是那么的在意老师的一言一行,那么的在意老师对他们的态度!老师对他们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对于他们是多么的重要啊∥颐靼祝恳谎伎释玫嚼鲜Φ娜峡桑窍m鲜κ笔笨炭坦刈⑺敲恳桓鋈耍ㄆ涫道鲜γ且蚕m绱耍皇怯惺焙蛘娴墓瞬还矗。t谒峭瞬交蚍复砦蟮氖焙颍且蚕m玫嚼鲜Φ睦斫夂椭刚t懈鲅晕宜担骸拔夷咐鲜Τ3e牢遥膊辉咐鲜Χ晕也晃挪晃剩 ?br>但是不是每一个老师都能明白学生的这些想法呢?另外还有一点,即使老师们意识到了学生的这些想法,但是老师毕竟每天都面对如此多的工作,如此多的学生,很难做到每一天对每一个学生都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关心和教育。所以我告诉涛子:

“你为什么不高兴呢?因为你觉得老师不关心你,没认可你。你不高兴很正常,如果是我,我也会不高兴的。但你并不是不喜欢画画了,你总不该因为自己感觉老师不关心你了而放弃画画吧?你现在的问题是:老师为什么不关心你了呢?他为什么对你的画、你的进步视而不见呢?对吗?”

“嗯!”涛子承认了。

“这个问题好像存在好长时间了。你以前对我说过。”

“是啊,从开学到现在都两个多月了。”

“上次我就告诉你,你应该找老师谈谈,你没有去,因为你想靠自己的努力去解决这个问题,你这样真的很好,说明你真的是个男子汉了!”我对他笑了。涛子看了看我,不好意思的笑了,看得出他心里很高兴。

“可是到现在为止你也发现了,但凭你个人的努力似乎解决不了问题啊!你现在仍然被这个问题搞的心神不安,甚至都影响到学习了,所以我觉得你应该立即行动起来,解决这个问题!你觉得呢?”

“是啊,再不解决,我都快受不了了!!”他又是一脸的愁容了!

“那就赶紧行动呗!应该怎么做啊?”我得让这小子自己去解决!

“去找李老师?”他说的那么底气不足,这我能理解,李老师是一位挺严厉的老师,班里的学生没有不怕他的。

“当然啦!我始终认为大多数的问题都是可以靠交流解决的,你只有和老师谈过了,才能解决心里的疙瘩!”

“可是我嘴那么笨,什么都不会说,见了李老师就更完蛋了!老师,你帮我去找李老师谈谈,好不好?”这家伙,露出狐狸的尾巴了——原来是想让我当说客去。

“我去?不会吧,涛子?今天这问题是你的还是我的啊?”

“当然是我的!可是……”

“没有那么多可是!你可是个大小伙子了,遇到问题当然要自己努力去解决了!当你解决不了的时候,我当然会帮你的!可是到现在为止,你个人还没行动呢!我怎么可以去帮你!这事你可是已经拖了两个多月了,再拖下去可没好处!你在我眼里一直可都是很有魄力的!不会被这点小事难住吧?”我得激激他!

“好吧,我去!”涛子总算鼓起勇气站了起来,看他一副奔赴战场的表情,我忍不住想笑!

大约过了不到五分钟,涛子又回来了。

“谈的怎么样?”我有点迫不及待。

“李老师正在画室帮同学们改画,所以我没和他说。我想好了,以后我自己一定好好努力,他要是帮我改画更好,不改就拉倒!”他居然一脸的悲壮!

天哪!我费了半天口舌,他居然要临阵脱逃了!但我不能半途而废。

“涛子,你老实说,是老师帮你改画你进步得快呢?还是不帮你你进步的快呢?”

“当然是帮我啦!”

“那你还说什么?你还想考清华美院、中央美院呢,我看算了吧,你连这么点小事都不敢去面对,考名牌这样的大事啊,我看你就做梦去吧!”看来不动真格的不行了,果然这小子坐不住了。

“老师你别说了,我这就去!”

半个小时过去了,涛子满面春风的回来了,看来问题解决了。果然,我还没问,他就急着向我描述了。

“老师,李老师说了,他最近确实太忙了,所以有些忽略我了。李老师解释说,主要是因为我的专业一直很棒,所以他对我很放心。他目前的精力主要是放在专业中等的同学身上。李老师还夸我最近进步很大呢!他还说让我以后多主动找他交流呢!”

我朝他笑了笑:“瞧!问题解决掉了!什么感觉啊?”

“一身的轻松啊!老师,我很长时间没这么高兴过了!真的!”小孩子毕竟是小孩子,刚才还满脸的忧郁呢,现在又一脸的灿烂了!

“那么以后再遇到事情,知道怎么做了吧?”

“知道了,要立即行动!多交流!想办法解决!”涛子又快乐的冲我笑了笑:

教育教学优秀案例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渗透;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072-01

优秀传统文化引领和指导着我国文化事业的稳定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坚实的精神和文化保障,语文教学是传播文化的一种重要途径,将小学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进行有机整合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且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因此,研究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使语文教学内容更加完善和充实,从而更好的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并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意见。

1.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教育现状分析

作为我国的文化精粹,传统优秀文化中涵盖了多种知识,包括不同的民族风情和习俗,在渊源留长的文化发展历程中创作了大量的文学艺术作品,这些都可以体现我国文化发展即为繁荣,为后人的学习和鉴赏提供了素材。而在小学语文教学课程改革的大趋势下,要求应以学生综合文化素质为培养目标,这与传统优秀文化教育的作用相吻合。所以当前很多小学均在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融入了一部分传统优秀文化教育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中可以学习到很多传统的民族风俗习惯,了解古人流传下来的礼仪。

虽然很多院校开展了传统优秀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相整合的教学工作,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影响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用的发挥。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中通常以阅读古诗、鉴赏古诗文的方式来讲解传统文化,而鉴赏和阅读的只是古诗的一部分或几段话,存在传统文化教育过于片面的问题,学生根本无法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再加上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模式和思维相对固定,也没有将传统文化的内容运用到培养学生文化素质方面,整体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2.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2.1将传统文化内容合理的穿插到教学课堂中。针对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传统优秀文化的教学问题,教师一定要做出调整和改变,将传统文化内容合理的穿插到教学课堂中,在保障教学任务完成的基础上,逐步提升和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作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者,语文教师一定要利用好语文课本教材,对教材中古诗词和文章详细的讲解给学生,让学生理解文章中蕴含的优秀文化,并达到陶冶情操和提升个人品位的效果。例如:李绅的《锄禾》一诗中"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重;李白的《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字里行间流露着对久别故乡的深切怀念;王安石的《泊般瓜洲》一诗中写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恋恋不舍以及客居异乡的无奈与痛楚;苏轼的《题西林壁》中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饮湖上初晴后雨》中赞美了西湖美丽谊人的风景;李白的《望天门山》写出了天门山的巍峨险峻等等。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把握好传统优秀文化在语文教学课堂中所占的比例,将语文教学内容与传统文化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科学的搭配,避免优秀传统文化所占的比重过少或过多,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共同为增强学生情操和思想品质而服务。

2.2合理的选取传统文化教学案例。在将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到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时,应采取更加新颖的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可以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文化教育案例,结合案例来分析其中所表达的文化内涵和意义。蕴含传统文化的教学案例通常应用的都是古诗词,对小学来说比较难理解,教师应对古诗词的内容、意象进行详细的阐述,让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这种结合实际教学案例的传统文化教育方式,可以让小学生获取语文课本外的知识,对学生知识面的扩展非常有利。

2.3对小学语文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改革。教学模式的设置和运用也同传统文化教育、小学语文整合教学的效率有直接的关系,如果运用的教学模式不合理,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还可能会使学生产生错误的观念,认为传统优秀文化教育非常枯燥、乏味。所以语文教师可以对小学语文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改革,结合传统优秀文化的具体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教学情境下传统文化散发的魅力。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将传统文化以一种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现出来,调动学生学习传统优秀文化的主观能动性,并加深学生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2.4借助传统文化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传统优秀文化教育内涵丰富,在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时,应把握一项基本的原则,即以学生为本,要考虑小学生的各方面需求,运用多种教学途径向学生解析传统文化的礼仪、思想,迎合学生的心理,使学生更加主动、积极的投入到传统优秀文化教育中。民族特点鲜明是传统优秀文化的一大显著特点,教师应以此为入手点,抓住学生的兴趣点,鼓励学生在课下阅读更多的优秀文化艺术作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习惯。例如: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可以以清明节、中秋节、端午节和春节等传统的节日为例,让学生了解这些传统节日的来源、发展和庆祝方式,并让学生讨论自己在这些节日中学到的知识,利用作文的方式总结对这些节日的学习结果。这对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和继承传统文化均有积极的作用,教师要及时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让学生增强学习传统优秀文化的信心,感受学习传统优秀文化的乐趣。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仅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趋势,也是推进小学生文化教育的必然需求。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合理的穿插一些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能够加深学生对我国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对改善教学质量也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合理的选取教学方式,有效的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课堂中,提高小学生的文化素养,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参考文献:

[1]杜娅.浅论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教育[J].新课程学习.2009,12

教育教学优秀案例篇3

一、专业阅读助推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阅读是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必由之路。阅读会让我们的青年教师更加善于思考、更加远离浮躁,从而让青年教师更加富有教育智慧,让我们的教育更加美丽。因此,要让阅读成为青年教师的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这样,青年教师就会在阅读中不断有新的感悟和发现,形成自己的“睿智”和“卓识”。

教育经典中大师们深刻的、高度的感悟和解读,成功的教育教学案例和教育故事会影响青年教师,教育青年教师。使青年教师不断思考自身的教学实践,及时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问题。这样教育经典就能推着青年教师往前走,使他们不断进步,不断成长,不断提升他们的专业水平。

二、集体备课敦促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真正能使青年教师成长的集体备课是由备课、听评课、反思三部分组成。集体备课备什么?备对教材的理解,备教学过程的设计,备练习的设计,备拓展的内容,备学生的接受状况。其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听评课。只有有目的的听评课,并做到结合理论及实践评价总结所听的课,才是真正的集体备课。

在集体备课中,有的教师能做到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对问题鞭辟入里;有的教师的语言如潺潺小溪,优美动听的词汇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般清脆自然;有的教师生活情感丰富,那饱满的情绪让人如沐春风;有的教师设计的教学思路独出心裁,给人曲经通幽之感;有的教师导入语、过渡语的设计“举一发而动千钧”,课堂能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目标制宜……如果用心的教师,在这其间必定会不懈怠地努力去取长补短,汲取营养,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

其实,集体备课的目的,是就某一教学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以期在思想的碰撞中产生更多的火花。真正有效的教学设计,还需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提升和再创造,以便更适合自己学生的学情,而就是在这样的反复磨炼中,青年教师的教学个性就慢慢地形成了。

此外,在集体备课中处于弱势的青年教师决不会甘于缄默其口,不甘于自己的见解不被人重视,不甘于孤陋寡闻。他们会在积极利用这个机会吸华取精的同时,注重自己的积淀。

三、案例分享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促进教师的成长,案例研讨必不可少。研究案例,一般可分为三个步骤:一是选取典型的教学案例供青年教师分享,可以是校内的,也可以是校外的;二是青年教师与骨干教师共享和讨论这些案例;三是青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深化对这些案例的理解。

要实现优秀案例的分享,首先需要总结和编辑教师提供的优秀案例资源,引入校外优秀教育教学案例,为教师提供有价值的校本教学经验与知识;其次是要在学校内部建立教师共享交流平台,通过教师的互动与交流,经专家引领,教师在案例知识分享过程中对教学经验产生多元的理解,并进一步实践创新。

四、以赛代训激励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为激励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鼓励教师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发挥自己的特长,展示才华,尽可能为青年教师创造更多施展才能机会,组织并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各种教学竞赛活动。

一是开展各种竞赛活动。如,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课、青年教师展示课、说课竞赛、板书设计竞赛等。

二是在校内开展优秀论文、优秀教案、优秀课件的评比活动。为教师们提供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机会,并对活动及时总结,表彰成绩优秀的教师,从而激发青年教师的工作热情。

三是抓住一切机会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组织的论文、教案、案例、范文等评选活动,把他们的科研成果送到各级教研刊物发表,为他们争取成功的机会。

四是办好校刊和教师成果集,这可为教师增加发表作品以及相互交流的机会。

一系列的教学教研竞赛活动,充分调动了青年教师实现自我奋斗目标的积极性,真下收到了“我搭台,你唱戏;我评议,你进步”的培训效果。更重要的是使他们笑容与希望一起荡漾,促使青年教师自信地走在专业成长的大道上。

五、精心反思引领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教学反思,是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是提升青年教师专业水平的法宝。教师只有反思才有感悟,只有反思才能提高,只有反思才有进步。

一个能迅速成长的教师,必定是一个会“反思”的教师;一个有专业素养的教师,必定是一个会“反思”的教师;一个能成为名师的教师,更是一个会“反思”的教师。当“反思”成为一种教师的自觉行为、一种校园文化,那便会有与众不同的价值意义,青年教师的成长就会突飞猛进。要做一名爱思考,会思考的青年教师,就应当从学会记教学“反思”开始。

在教学反思中,教师可以总结课得失,反思教学成败,梳理工作思路,捕捉精彩“插曲”。在回顾一段段教育经历的同时,扪心自问:“我做好了吗?我做错了吗?哪里出了问题?我该怎么办?……”使青年教师在反思中学会反思,养成勤于反思,善于反思、乐于反思的良好习惯。通过反思,树立鲜活的教育理念,改进教学行为,融洽师生关系,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和生命境界,使每一节新课都比上一节课安排得更合理。这样日积月累,青年教师的教学才会日趋完善,成长和进步才会更快。

教育教学优秀案例篇4

在语文教学课程中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语文,还有真正能领悟语文教材中的真正内涵。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理解和感悟案例中人物的情感,从中领会到真、善、美,增强对世界的认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小学生的德育培养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传承古老文明,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需要,也是当前进行和谐社会构建的要求,有利于传播社会正能量。在小学阶段,正是孩子辨别意识、良好行为养成的阶段,在语文课堂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播过程中展开德育教育有利于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品德修养。

二、为什么要发挥语文教学在德育培养中的作用

(1)语文课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教材的学习接受知识,同时包括思想的升华。语文课程中不乏有优秀的德行操守的案例,不论古今,都是加强德育教育的好的素材。通过教材中的案例的学习,学生可以更深入的了解、体会课文中人物的内心活动,对此有所感悟。语文课程中的案例是现成的教学材料,在语文课程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中便可以达到德育的效果。因此,加强小学语文教育有利于发挥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

(2)课堂教学是进行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培养的重要场合。因此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具有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加强德行的培养便是传道的过程。教师传播的不仅是知识,还有做人的道理。在语文课程教学中,语文课程决定了教学情境更适合进行小学生德育的培养。

三、怎样在语文课程加强德育培养

(1)利用语文课程中的优秀德育案例说明。语文课本中不仅有古代品德典范的例子也有近代优秀人物的事例。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不H可以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阅读理解能力,也潜移默化的接受精神的洗礼。不但有提高自身修养的优秀文章、名言警句,也有增强爱国意识、感恩意识的直观素材。这位我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和媒介。

(2)教师以身作则,提高自身要求。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这个是模仿力强的时期,处于这一时期的孩子辨别是非能力差,但模仿、学习能力极强。身为教师,要加强自身要求,提高自身素养,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通过严于律己,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尤其在教学活动中注意正能量的传播。

(3)从实际生活取材,提高课堂趣味性。从身边的小事说起,注重生活中的点滴,多以身边的人或事为例,通过各种善行义举,缩短学生与人物的距离。学生可以近距离感知品德高尚的人物的性格特点,以身边真实题材为例,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4)安排学生适当的进行善举的活动。从小培养学生感恩他人,帮助他人,理解他人的良好品德。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可以安排小学生进行适当的善行义举活动,不仅提高自身德行,也是回馈社会的良好行为。例如:关爱社区老人、在家庭中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团结同学等行为。这有利于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友爱他人,在潜移默化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四、结论

通过语文教材案例的学习,加强学生对世界真、善、美的理解和感悟,增强分辨是非的能力。在语文课程教学中,将知识的传播与德行的培养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思想道德水平,使小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形成行为习惯,促进自身的全面成长,在学习的道路上没有缺失。加强小学语文教育,发挥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险,有利于当前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谢雪冬.加强小学语文教育,发挥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J].考试与评价,2016,08:10.

教育教学优秀案例篇5

1.集中培训阶段的培训模式

1.1学习-讲座-研讨。据当前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和发展现状、学员的实际需要,有的放矢地安排了讲座。学员们结合讲座内容,与主讲者进行互动、研讨,以促进学员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专家讲座与研讨交流、学员沙龙和案例分析、实践教学与课外活动结合、普遍性与区域性生物多样性特色教学、体验反思与训后提高等丰富多样的形式,分享教学经验与智慧,着眼于提供专家与培训者互动的平台。

1.2优质基地中学跟岗研修。到有特色的优质中学进行跟岗指导为特征,以参与式培训为主打形式,通过专家专题发言、学员参与式讨论、观摩课堂教学和以学科为载体的校本培训等形式实施,力求在参与互动中建构骨干教师的专业素养。研修中既注重方法引领、理念内化,又注重实践指导。

1.3通过送教下乡活动,展示成果。针对兵团农牧团场中学生物教师对各类培训的需求,做到按需培训、送教下乡,努力解决农牧团场生物学科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学员献课、学员教学反思、学员专题讲座、学员组织参与式讨论、专家组评课及评估考核等形式开展送教下乡活动,以展示培训研修的成果。

1.4经验共享。通过“结业考核与学员经验交流有机融合”的形式,使学员之间交流分享经验。从培训内容的板块设计来看,各学科的培训形式基本上都包括以下三大板块:(1)学员交流。学员先分组交流自己近5个月来的培训成果、个人体会、教育故事和教学案例,再把小组交流中表现优秀的学员推荐到全班交流。(2)论文答辩。由高校学科教育专家和省、市、区教科所教研员以及中小学一线优秀教师组成的论文答辩小组主持论文答辩。(3)提交丰厚的结业成果。学员需提交农村骨干教师培训期间的个人发展规划、培训总结、个人教育教学中的叙事小故事、优秀公开课教案、校本研修方案、公开发表的教育教学优秀论文、优秀课堂教学实录(或视频案例)等内容。每个学员都将自己提交的培训成果装订成册,相关电子文本刻录成盘,并放在班上展览,以达到经验交流、智慧共享的目的。

2.分散培训阶段的培训模式

分散培训阶段,对返回工作岗位的学习、研究,我们注重发挥这些骨干教师在当地的辐射、引领作用。为了保证分散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采用的培训模式为:

2.1个人课表学习。通过培训中心引导教师结合课程改革,设计教学生涯发展规划,指导学习者自主制定学习与培训的时间表,为学习者提供读书、讲授与实践活动的“菜单”供他们自主选择,设立开放的培训和信息资料中心,创造丰富的信息环境。在校本教研的过程中养成专业自我发展的意识与能力。鼓励兵团农牧团场中学生物教师与本师(市)城镇内市级骨干教师结对子,进行相互听评,个别指导和相互交流,并将结对子情况作为城镇骨干教师考核的一项重要依据。促进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和生物教师专业发展策略、构建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等,建立良好的可持续跟踪交流发展态势。

2.2远程网络学习。培训中心利用e-mail、QQ、博客等网络通信开展的教研活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起兵团农牧团场教师以自主学习为主、以教研活动为支撑、以信息资源为支持的交流网络,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关注教学热点、难点问题,贴近中学教学实际,贴近教师专业需求,提高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让凝聚在基层教师身上的实战经验与各位专家教授的高度理论指导相碰撞、熔合。

2.3课题研究形式。以课题研究为中心的培训方式。指导教师选择适当的教育科研课题,并担任申报人,然后分设若干个子课题,组织学员分工承担研究或实验任务。其目的是使课题研究或实验的全过程成为培训学习的过程,从中培养学员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针对兵团农牧团场骨干教师基础较薄弱的情况,选择了贴近学员实际的小课题(具有近、小、真、准、高、深的特点)。

2.4教学实践反思。这种做法是指学员运用所学理论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并对自己的实践行为进行梳理,重新审视,作出理性思考。要求学员分散培训时采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培训模式。具体流程为:(1)实践:组内备课、上课,完成课堂实录;(2)反思:与所在学校教师一道对课堂教学细节共同进行研讨,结合案例研讨方式,赏析课堂的愉悦与困惑。借鉴他人创意,突显自我风格,完成新的实施方案;(3)再实践:组内教师对同年段不同班级学生,进行二度实践,完成第二轮课堂实录;(4)再反思,再调整,完成第二次修改方案。

2.5特色式校本在研引领。通过与受训学员及单位的“手拉手”长效性培训机制,探索结对申报、资源共享、合作论坛、互访交流、对口支援、“捆绑式”评价、彼此促进的均衡发展模式,为学员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提供方向性与策略性的引领。推出一批新时期优秀初中生物教师的典型及初中生物教师工作的示范区。

教育教学优秀案例篇6

mBa教育起源于美国,是一种以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的企业高层次管理人才为目标的应用型研究生教育。从本质上来看,mBa教育是在现代教育理论和国家政策的指导下,根据企业对现代管理人才的需求,确定mBa教育特定的培养目标,配备理论功底扎实、具有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的教师,采取相应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价方式,培养高素质的企业管理人才的活动。

从1991年到2013年,中国自主举办的mBa教育经过了二十余年的探索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mBa招生院校从9所扩大到230多所,招生人数从不足100人扩展到3.6万余人次。mBa教育已成为我国培养优秀经营管理人才的重要渠道。进入新世纪,伴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极大地改变着企业经营管理理念、模式和方法,企业界急需大量懂得现代管理知识,熟谙企业管理之道的中高级企业管理人才,由此形成了对mBa教育巨大的市场需求。中国mBa教育发展至今,虽然取得了许多成就,但总体水平不高,难以满足经济全球化时代企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与国际水平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中国mBa教育要想赶上并超越西方发达国家的mBa教育,不能闭门造车,也不能以“本土化”取代“国际化”,应坚持博采众长、洋为中用,走国际化的道路,从“mBa教育大国”走向“mBa教育强国”。

在开放经济时代,企业所需要的高级管理人才应具备国际视野和国际眼光,能够适应全球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工作,国际化目前已成为mBa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和明显趋势。mBa教育的国际化,具体包括生源的国际化、师资的国际化、教学方法的国际化、课程设置的国际化和培养模式的国际化等。清华经管学院教授赵纯钧认为,清华办mBa培训的一个成功之处就是大力推进国际化,与国际上一流的商学院进行合作。

二、中国mBa教育国际化的具体路径

与清华大学等名校相比,国内众多一般高校的mBa教育在迈向国际化的征途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诸多的问题,有些问题还十分严重和突出,当然其中的缘由也不一而足。鉴于此,就很有必要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加以解决。通过对现有文献的系统梳理,结合对当下国内mBa教育的观察,我们认为,可从以下五个维度来推进mBa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一)生源结构:提高国际生源的比例和质量

生源质量令人担忧已成为目前我国mBa教育的突出问题。尽管少数几所国内知名商学院生源充足,但对于一些中西部院校的商学院,上线生源非常有限,在面试阶段基本没有选择余地,难以招到优质生源。如何丰富生源、提高生源质量是中国mBa院校急需考虑的问题。随着教育的市场化和产业化改革,教育资源的跨国界流动已成为配置资源的一种新方式。国际留学生在充实生源和提高质量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美国的各大商学院里,国际留学生所占的比重通常是比较大的,据有关资料统计,2007年美国mBa课程国际留学生的比率超过50%的商学院有31所,其中比率最高的伊利诺伊理工学院的国际留学生比率高达91.4%,哈佛商学院的国际留学生比率为32.9%。近几年来,美国商学院国际留学生的比率还在提高,生源的广泛性和多样性不仅为美国的高校提供了充足的教育经费,增加了各商学院的创新活力,也为进一步吸引高质量的生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像哈佛商学院、斯坦福大学商学院这样的一流商学院,每年都有大量海外学员提出申请,使得它们能够通过优胜劣汰从中选拔出最优秀的生源,保证了生源质量。

国内除了清华经管、北大光华等几所国内最好的商学院之外,多数商学院对国际学生的吸引力不大。据美国《彭博商业周刊》报道,“2010年,清华mBa有超过45%的外籍学生。这在中国mBa学院中,比例最高”。吸引国际生源,需要改变我国当前的mBa管理体制。与国际知名商学院相比,我们的管理体制存在致命的缺陷和差距,如计划调控和行政管制色彩浓厚,内部运作机制缺乏市场化,中介机构不足,政府监管和行业自律不力,使中国mBa教育难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胜,不仅难以吸引优秀的国际生源,还给国内的mBa招生带来很大冲击。完善管理体制,一方面要增加中国大学商学院的独立性和办学自,积极推动mBa教育的产业化,建立商业化运作机制,以市场为导向培养mBa;另一方面商学院内部要增强营销意识,大力推进组织创新和管理机制创新,通过积极有效的营销战略“争夺”优秀国际生源。

(二)优化师资:吸引国际一流师资

国外商学院之所以能培养出世界一流的毕业生,与他们具有一支高水平、国际化的师资队伍有着直接关系。能为mBa授课的老师,除了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以外,大部分还具有丰富的企业管理实战经验。mBa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多元化,丰富的管理实践经验,也为提高mBa案例教学水平提供了基础。国际著名商学院的师资力量均具有鲜明的国际化色彩,例如欧洲工商学院143名师资来自33个国家,均是企业界、管理界顶尖的学术研究人员。其中全职老师96人,来自20个国家。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的57名教师来自19个国家。这些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还担任各行业中一些重要公司的顾问,这些都确保他们能牢固地掌握管理实践领域的最新发展。

在中国传统大学的商学院里,mBa教师中拥有海外背景和学历的比例远远低于国际水平,客座教授和访问学者所占的比例也不高,聘请和直接招聘的海外教授更是少之又少。mBa的授课教师大多数从普通研究生师资队伍中抽调出来,他们采用普通学术型研究生的教育方式,重理论轻实践,注重课堂理论讲授,缺乏实战经验分享,使mBa教育偏离实用型的专业学位教育轨道,更像一种纯粹的学术教育。其次,在中国的mBa教育体系中,存在严重的“近亲繁殖”现象。商学院的教师有很大一部分是本校毕业后留校的老师,十分不利于学生多元化思想和开拓型视野的培养。而在国外,这种现象十分少见。再次,国内商学院即使有少部分国际师资,这些师资的来源也过于单一化,主要集中于美国等少数几个国家。

造成中国商学院师资国际化水平低的原因是多方面,既有发展水平方面的原因,也有体制方面的原因。要把国际上的优秀mBa师资吸引到中国来,首先,要建立一个充分竞争的环境,并增强商学院引进国际师资的自主性,减少行政审批,建立完善的市场化聘任机制;其次,实行特殊的mBa教师薪酬制度和激励制度,增加对mBa教育的经费支持,用优厚的待遇来吸引国际上一流的师资到国内商学院任教;再次,还必须加强国内本土师资队伍的建设,因为整个mBa师资队伍是一个团队,任何人都愿意和优秀的“伙伴”合作共事。

(三)教学方法:强化案例教学

国际mBa的教学模式主要分为两大流派:一是“哈佛模式”,侧重于实践经验的传授,主要采用所谓的“案例教学法”;二是“芝加哥模式”,相对而言比较重视学术知识与管理学理论的传授,课堂讲授占据相对显著的地位。但这些国际一流商学院的mBa教学总体上采用的是一种比较折中的教学方法,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都非常强调实践性课程,都非常重视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在美国工商管理教育领域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美国各大商学院的课程教学都强调应以真实生活情境中的问题为中心,引导学生参与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指导学生直接到实际商业活动中去搜集、整理案例。哈佛大学的mBa学员在两年的学习过程中要分析800到1000个案例,也就是说平均每天要处理2到3个来自真实企业的案例。在国内的mBa教育中,案例分析、讨论和实践教学依然是环节薄弱,以学术为主的评价导向还未根本改变,以中国企业为对象的优秀案例还较少。案例教学作为一种“亲验式”的教学方法,其全面性和有效性已经得到了国际公认,按照“干中学”的经验积累路径,这种教学方式能将学员置身于一个模拟实战的商业运营环境中,使之从企业管理者的角度去学习、体会经营管理之道,实现学生知识结构实用化和能力结构实践化,提高mBa教育的整体水平。

中国mBa教育应借鉴国际著名商学院的成功经验,对“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进行根本性改革,把案例分析作为课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案例教学中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一方面,投入精力开发融合西方先进管理理论与中国经营实践的案例,加快中国企业管理案例库的建设,做到每门核心课程都有基于实地调研的自编案例,在设施上配备足够数量的较高标准案例讨论室和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方法和内容贴近实际,注重学生的互动性和参与性。另一方面,要提高mBa教师的综合素质。“成功的案例教学中教师实际扮演着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启发者和促进者的多种角色”,这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和归纳点评能力。因此,要积极培养既具备扎实理论功底又掌握实际操作技能的“双师型”人才来作案例课教师,鼓励他们深入企业考察实情,在实践中提高综合素质。

(四)课程设置:接轨国际主流课程体系

国外mBa教育的课程设置以培养职业经理人为目标,课程设置的基本宗旨是与市场接轨,为社会需求服务,不仅注重管理知识传授和管理技能训练,而且教学内容也体现出国际化、信息化导向,逐渐形成了科学合理的mBa课程体系。既注重核心课程,也突出专业特色,开设内容广泛的选修课程,并根据现实商业和市场需求对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及时做出调整。在重视商业基础课程和强调管理知识和管理技能的基础上,强化国际化、信息化导向,开设国际经济学、社会型企业、国际政策分析、全球经济等课程,使各商学院培养的学生能够从容应对不断加快的国际化步伐的挑战。此外,各商学院积极改进和完善课程体系设计,增加“it应用系列课程”和《商业伦理》、《创业》、《跨文化沟通》等“人文系列课程”,形成管理技能系列、it应用系列和人文系列“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设计。

与国际mBa课程体系相比,中国的商学院还是比较重视基础理论课程和职能管理课程的设置,而对培训mBa综合素质和领导能力所需的“软”课程及整合性课程,如模拟经营实战、造就团队精神、培养商业伦理与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课程则开发不够。国内商学院现行的课程设置也不能适应当前国际化和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使mBa毕业生难以适应时展的要求。再次,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培养目标不甚明确。许多院校mBa课程仍由基础课、专业课、学位课和专业选修课组成,这是典型的学术型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方案,而不是国际通行的mBa教育的课程设置模式。

中国mBa的课程设置要借鉴国际上主流的课程体系,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和再造,一是要转变培养理念,将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国际视野的高级职业经理人,增设有利于提高mBa学员综合素质和领导能力的“软”课程。二是要根据时展要求,增加有利于提高国际事务处理能力方面的课程设置,探索创新mBa知识体系,增强信息技术与管理、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途径、经营伦理学等方面课程的设置。

(五)培养模式:以应用型管理人才培养为本

mBa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实用型管理人才为目标的研究生教育模式。我国mBa教育从试点阶段就开始引进国外的培养模式和方法,鼓励各学校探索特色化的学位教育之路。但在实践过程中并没有摆脱学术型培养的模式框架,招生指标的确定、学位论文的答辩、教学过程的组织无一不遵循学术型学位培养的模式。

mBa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国外商学院大量从公司聘请具有丰富管理实践经验的商界人士和高层主管担任兼职教授、客座教授,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战性;并且鼓励全职教师在不影响授课的情况下开办公司或到公司里担任管理顾问,以增加管理实践经验。而在国内的商学院,mBa培养模式尚不能完全摆脱传统教育模式和教育观念的影响,存在诸多问题,如传授知识多,启发智慧少;课堂教学多,课外环节少;研究学术多,分享经验少;理论分析多,联系实际少;继承引进多,开拓创新少;关注教育多,提供服务少。“多”的方面未必都不好,但“少”的方面确实是有待加强的薄弱环节。

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就要打破单纯注重知识传导、知识灌输的培养模式,打破单纯注重理论、注重学术的学术性研究生培养模式。任何一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的制定,都要忠于它的培养目标。mBa教育是一种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它的一切行为都是围绕如何培养合格的职业经理人而进行的,在教育市场化日益成熟的今天,如何回归mBa教育的终极目的,培养足够数量的高素质职业经理人是中国商学院的重要使命。国内的商学院要加强与世界顶尖的商学院取得合作,建立联合培养模式。过去总是国内一流的商学院与国际二、三流的商学院合作,虽然中国mBa教育的发展水平与世界水平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但是想办法和优秀的“伙伴”合作,总是能够成长得更快,减小走弯路的风险。另外,现在是开放经济时代,企业的跨国经营已成为一种普遍的趋势,因此中国mBa教育“企学共建”的“企”不能仅限于国内公司,还要着眼于跨国公司。中国的mBa学员可以作为交换生到国外学习,到一些大型跨国公司实习,以更好地了解西方的管理理念和企业运作模式。

三、结语和展望

未来的mBa教育将会面临日趋激烈的国内和国际竞争环境,也肩负着培养更多适应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优秀经营管理人才的重大使命,中国的mBa教育应该按照市场需求,走国际化的发展道路,通过改革管理体制和充实自身实力,吸引国际优秀生源和师资;通过加大投入、转变理念、增强合作,改善现有的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将国际雄厚的人力资源、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教育经验“为我所用”,全面提升中国mBa教育的质量。坚定国际化的步伐,整合教育资源,通过引进、吸收、再创造,我们有望培养出更多掌握经济规律、精通市场规则、熟悉企业实情、恪守职业道德的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赵万霞、赵伟.mBa课程国际化与本土化现状及问题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6):106.

[2]杜沔.我国mBa教育问题探讨[J].高教研究.2006,(2):82.

[3]闫庆友,李真.mBa教育的国际比较[J].中国电力教育.2009,(1):178.

[4][8][10]王晶晶,兰玉杰,杜晶晶.全球著名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及其启示[J].教育与现代化.2010,(2):87-90.

[5]文昌.mBa的中国之旅[J].新经济导刊.2011,(9):54.

[6]王柏玲.美国mBa教育改革的借鉴与思考[J].理论与实践.2008,(3):16.

[7]邱祝军.浅谈案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08,(8):68.

教育教学优秀案例篇7

一、引入视频案例研究,创新校本研修模式

在2011年4月,山东省教育学会继续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孙建业关于课程视频的案例介绍给了我们解除困惑的启发。我校从2011年5月起开始了对“视频案例”项目的开发和研究,并通过不断地探索、实践和总结,初步形成了视频案例研究的校本研修新模式,打破了教师专业发展动力不足、提升缓慢的僵局,对于教师专业素养缺失和教学能力不足的校本问题的解决,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二、实施“两课”视频工程,完善“六环节”研究模式

在视频案例研究过程中,我们先后走过了“常规课”视频案例研究、“引领课”视频研究和“六环节”案例课教学研究模式的三个形成阶段。

1.“常规展示课”视频

随着教育技术装备的快速发展,自2011年上半年,学校借助“教师人手一机”和“班班通”硬件配备的东风,开展了“看自己展示课教学研究”的活动。把数码摄像机应用于课堂录像,实现了由“听自己课”到“看自己课”的转变。“常规展示课”视频工程的实施,使“自主研修”意识悄无声息地浸润到了教师心中,有效地提高了教师主动研修、自我研修的积极性。

2.“名师引领课”视频

在“看自己课”的基础上,我们把“学校名师”评选活动和“名师课堂开放日”活动与视频案例研究相结合,录制“学校名课”。“引领课”视频工程的实施既给骨干教师提供了展示自我风采的机会,让教师产生成就感、幸福感,挖掘了专业发展潜力,也使观课教师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受到启发,开拓了教学思路,积累了成功经验,在全校范围内营建起“比”“学”“赶”“超”的教师专业发展浓厚氛围。

3.“六环节”案例课教学研究新模式

我们将“案例课教学研究”与山东省远程研修模式接轨整合,构建了以团队合作为基础,以视频案例为载体,以课堂教学遇到的各种具体事件为研究对象,形成将教师的学习、工作、研究、发展融为一体的“六环节”案例课教学研究新模式:(1)确定课题,执教人备课;(2)执教人说课,同伴研讨并改课;(3)试讲,观课并录像;(4)评课议课(录像),再改课;(5)第二次讲课,观课并录像;(6)再次评课议课(录像),整理资料,并将教学案例、案例纪实、案例资源整合成案例打包。这是一个自我反思、同伴互助、自主发展、全员提高的研究过程,教师由单纯的教书匠开始向教研员的角色转变。

三、践行视频案例研究,注入教师专业发展活力

“视频案例”校本研修模式,教给了教师教学研究的方法,唤醒了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赋予了教师研究与成功的快乐,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为学校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1.以视频案例研究为契机,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

传统课堂教学的校本研修以听听课、看看录像、评评课为主要形式,对实践层面关注较多,对理论层面的思考较少,难以深层次提升研修活动的质量,视频案例研究使这一现象得到了有效改观。首先,通过反复观看视频,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立竿见影的改变,教学基本功得到了快速夯实。其次,视频案例可以使教师在学科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上有新的发展,通过研究专题的确立、教学设计的修改、相关理论的学习、专家及同行的剖析、案例问题的思考等,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思想,提高了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能力,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和质量。

2.以视频案例研究为基点,丰富了资源库建设

我们将“学校名师”的教学经验分学科进行了整理,每学期都评选出优秀视频案例,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建立并不断完善了学校的资源库,为教师留下专业成长的足迹,也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3.以视频案例研究为载体,加强了“草根课题”的研究

教师根据自身教学实际,捕捉课堂实践中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确立了自己的草根课题,正是这些草根课题的研究,实实在在地改变着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加速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与成长。

4.以视频案例研究为抓手,加快了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在制作视频案例的过程中,学校从帮助老师总结教学经验入手,积极挖掘教师的优秀教学成果,通过课堂教学实录、个人教学经验介绍和教师点评等程序,把教师的优秀教学经验录制下来,作为成果在各教研组之间观摩、交流,让所有教师学习别人优秀的教学方法,反思自己的教学。教师进行视频案例研究与制作的过程,就是一个主动学习、全面提高的过程,有效加快了所有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我校依托“视频案例研究”,创新校本研修模式,为教师专业发展注入了活力,促进了教师队伍业务素质和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教育教学优秀案例篇8

关键词:影视作品案例;教育学;教学;原则;方法

高等师范《教育学》是一门教师教育的专业基础课,也是一门公共必修课。由于教师教育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教育实践性,因此《教育学》的教学往往承担太多的任务导致课程价值虚张,教学目标模糊不清,教学内容空洞,缺乏实际针对性;教师抽象理论讲得多,问题探究少;加上课程资源缺乏,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死板,学生实际收获少;在教学评价中教师往往重视结论轻视过程,评价方式单一,以考查死记硬背的知识为主;师范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应用教育理论来分析问题、解释教育现象的能力差。针对这些问题,适当精选影视作品案例可增强师范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教育理论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是对某个复杂情境的记录。一个好案例是一种学习工具,它把部分真实生活引入课堂使师生可对某一特定情景进行分析,并寻找相应的问题解决策略。当案例被用于教育教学之中就成为教育案例。教育案例指在真实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或以现实为原型提炼出的典型事件,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或者事件判断,是对事件的描述。所谓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调查、阅读、观看、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使学生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理论和方法,从而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源于医学教育中的问题导向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它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合作学习,是一种跨学科领域的学习架构,有助于帮助学习者将所学内容与真实生活进行连接,引发学习动机,强化学习者主动参与的学习行为,增进学生自我引导的学习技巧,增强知识迁移,使学生能学以致用。

影视作品是历史情景的再现,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用多种艺术符号加工而形成的典型案例。优秀的影视作品不但能给人以巨大的艺术感染,还能陶冶情操、铸造品格、熏陶理想,给人以美的享受。1996年7月,国家教委印发《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7月31日,国家教委、广播电影电视部、文化部联合发出《关于做好中小学生教育影视片推荐和发行放映工作的通知》。优秀的影视作品在思想道德教育、强化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作用。精选影视作品案例作为教育教学资源,有助于加强《教育学》教学的实效性,拓展学生的视野。

一、影视作品案例在《教育学》教学中运用的价值

在网络、传媒异常发达的今天,各种各样的媒介为我们提供丰富多样的视听素材,现代影视传媒以其特有的强势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适当、确切地运用优秀典型的影视作品作为案例进行《教育学》教学,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一)有助于提高师范生的人文素养,陶冶情操,激发敬业精神。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就是教育电影的倡议人之一。他曾经说过:“凡一切事业,一方虽为实用,而无不有美术之意寓其于间,要之执业精神,务必调剂平和,则无论处何地位,均可,断不至于因抱负受屈,抑郁而自伤其身也。”影视作品营造的充满浓厚艺术氛围的精神世界可激发师范生今后的执业精神。在现代社会,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泛滥,教师职业地位较低,如果没有几分敬业精神,就无法忍受教师职业的辛劳。作为教师必须具备几种基本素养: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技能、人格素养。从教学的角度说,教师职业所应具备的职业道德修养、人格魅力、精神气质,很难凭借老师的一两句话教会师范生。影视作品则可将我们带到特定的情景中,身临其境地经历、感受,接受情感的震撼、心灵的洗礼、理想的教育。教育电影《一个也不能少》中的主人翁――代课教师魏敏芝就传达了教师职业应具备的一种品质,那就是对所有孩子的关爱和高度负责的责任心。可见,优秀的影视作品案例有助于师范生形成良好的审美能力和是非判断能力,提高艺术欣赏水平,陶冶情操和人格,激发敬业精神。

(二)有助于开阔视野,培养学生关注教育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将所学教育理论知识与现实问题进行连接,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教育理论的理解,学以致用。教育影片《我妻我女》展示的家庭生活和教育细节可使我们在获得社会整体教育思路的同时,挖掘个案的家庭教育类型,综合思考教育在连续性和非连续性之间的过渡和转换,具体展现教育的张力。优秀的教育影视作品案例能给教育问题提供情景视角、互动视角、表述视角、纵向研究视角和影视人类学视角。由于课堂教学主要提供间接性经验,学习内容以定论为主,这就更需要辅之以模拟的真实情景使学生能在一定的情景中建构知识。影视作品案例提供得当就可起到这样的作用。情景视角是对已有理论和社会冲突的一种综合性解释。切入教育情景离不开以互动视角为依托,教育电影《美丽的大脚》一开头就呈现了一个典型个案:农村妇女张美丽的丈夫因偷盗火车铁轨去买废铁导致火车翻车事件被判处死刑。她丈夫临刑前希望能吃上一口红烧肉。丈夫的死使张美丽悟出丈夫死于贫困,死于愚昧无知。为了让村里的孩子摆脱愚昧,她当起一名乡村教师。影片广阔的社会背景视角展现了我国农村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落后面貌,如果从“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的角度引导学生观看、探讨,有助于加深师范生对教育在育人、经济、政治和文化功能等方面的理解,认识到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意义。教育现象的阐释和理解离不开宏观的历史背景,必须以文化的整体流变为主要脉络。而电影往往以其宏大的叙事风格将我们纳入到历史脉络中。因此,优秀的影视作品案例可从纵向研究视角向我们提供历史脉络演化的过程式分析和对研究对象本身的追踪和考察,从而深化教学。

(三)调节学习情绪,增加学习趣味性,激发学习动机。将影视作品案例引入到《教育学》教学中,可作为例证说明某一教育原理,还可调节学习情绪,增加趣味性,激发学习动机。教育研究的个案常蕴含着许多需要破译的成分,这些个案无法被拘泥在某种特定的模式中,这就要我们运用纵向研究模式去发现个案提供的可供使用的成分,并将其作为支撑理论的论据。教育电影《春风化雨》中的基廷老师不仅上课风格幽默,而且是学生思想的“船长”,他反对固定不变教育的模式,反对传统的教育方法,给学院带来了一丝生气。他鼓励用崭新的视角去观察周围的世界,倡导自由发散式的思维哲学,但是创新常常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基廷老师被学校开除了。通过对基廷老师人物形象的讨论,学生意识到一个教师应成为学生的精神领袖,应不断激励学生寻找人生的理想、前进的方向和幸福的生活;通过对剧情的讨论,师范生也更深入地理解了教育创新的价值和意义,也更深入地体会到创新与陈腐之间的必然矛盾和创新的艰巨性。精选优秀的影视作品案例可提供鲜活的教育背景和人物场景,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对问题的思考。

(四)有助于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实现积极的课堂互动。影视人类学的视角揭示,影视表现也是一种符号,是对研究对象的一种抽象概括。影视作品对理解教育、文化等社会现象可起到一定的作用。影视作品强烈的视觉、听觉效果能驱散课堂过度讲授带来的疲劳综合征,更深刻地打动学生。在教授“教育与人的发展”这一章节时,围绕个体发展的两种动因――内发论和外烁论――笔者选择了央视《缘分》栏目的视频《吕代豪:从囚犯到博士》作为正反两方面的典型案例,生动地向学生展示了内发论和外烁论可同时对一个人的人生道路产生巨大的影响。通过教师分析这个案例,结合讨论,学生课堂发言很踊跃,对内发论和外烁论的理解也更深入。课后笔者进行了问卷调查,90%以上的学生喜欢这样的教育案例,也表示希望教师在教学中多运用这样的视频案例。其实,调查的结果也在意料之中。从小学到大学,学生成长的环境主要是学校和家庭,缺少社会经验,这样的案例给他们提供了反思自我和批判现实的场景。

二、影视作品案例在《教育学》教学中运用的原则

(一)典型性原则。影视作品案例在选择上应注意其典型性,挖掘作品中蕴含的教育意义,要与教学目标相一致。在案例选择上要多花工夫,一是要考虑案例符合学习内容的需要,二是考虑案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要对视频适当地进行剪辑,突出典型性事件。例如针对当前中小学生教育中的暴力问题,可截取5分钟的中小学生暴力视频作为问题引入,可激发师范生探索问题的欲望,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教育性原则。赫尔巴特非常强调教学的教育性原则,他发展了西方“美德可教”的理性主义传统,认为:“道德只有在个人的意志中才有它的地位”,“德育绝不是要发展某种外表的行为模式,而是要在学生的心灵中培养起明智及其适宜的意志来。”要让影视作品成为教学资源介入,使教育的力量在师范生身上“发酵”并产生行动,就必须启迪师范生的思想,让他们意识到未来作为一名教师的历史使命感和光荣感,并引起情感的共鸣,因为原则和行为方式产生于情感。选择影视作品案例,要考虑案例是否能给作为未来教师的师范生思想的启迪、情感的感染和人格的召唤等因素。例如,电视剧《大长今》所表现的对事业不弃不离、执著的精神对启发师范生今后从事教师职业要做到“有目标、有信念、有追求、有毅力”就有一定的启发性。

(三)时效性原则。教育教学需要教师不断对教学进行最优化。巴班斯基的最优化理论指出教学评价的两条标准:一是效果,二是时间。所以在教学中运用案例要注意一定要有实际的效果。由于影视作品经过高度概括和凝练,其思想性蕴含在影视艺术的表现符号中,如果没有结合教学去讨论,引发学生思考,挖掘出其中的思想、意义、规律和道理,案例就会随着播放的结束而失去意义。也就是说,影视案例提供的是种种现象,发现意义和追寻真理需要师生的共同探索。另外,影视作品是现实生活万花筒般的反映,也会传递一些消极因素,教师在教学中要进行必要的引导。其次,时间也是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影视作品案例能够给人强烈的心灵震惊,但使用起来也比较费时,所以要把握好教学的节奏,精选案例,把握好播放的时间和讨论的时间。同时,影视作品案例在教学中的运用也不能过多、过频繁。

趣味性原则。趣味性原则是可适当考虑的原则,但不是根本性原则。由于教学内容经过精选和凝练,很容易显得枯燥无味,不容易被消化吸收并内化为学生的个人知识。因此,在教学中适当考虑选择的影视作品案例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感染力也很重要。但是如果教师过于重视趣味性原则,有时也会顾此失彼,迷失在案例中,淡化了教育和教学目标。所以,趣味性原则可适当考虑,但不能过于看重。

三、影视作品案例在《教育学》教学中运用的方法

运用影视作品案例进行教学,过去教师常采用“理论讲授+影视作品观摩”的教学方法,容易停留在感官刺激的初步体验阶段,对主题理解、意义追寻不够深入。在实践中还可以使用的方法主要有:

(一)演播法。在课堂教学中,它指教师借助现代教学媒体,演示图像、播放录音以传达教学信息。由于演播使学生停留在观赏的阶段,所以一定要与讲授、谈话、讨论等方法配合一起使用。演播要保证有良好的视听效果,做到图像清晰明亮;声音清楚,音量适度。视听结合的演播材料,声画要同步。在教学中,先演播什么,后演播什么,怎样演播,演播的时间多长,是否要重复演播,都要十分讲究,周密考虑。教师要结合案例进行适当的提问、谈话、讨论和点评,只有通过积极地与学生互动,才能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加深对案例的理解,从而上升到理论的层面。

(二)情景创设法。情境创设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创设法的核心在于激感,让学生进入到教师预先设计好的问题情境中。情境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等。要考虑学生的心理认知程度,以目标为导向,结合教学内容提出相应的问题,加强课程内容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作为情景的案例时间不能太长,要典型,教师要以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出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探究讨论法。它是指在教师的启发下,通过观看视频案例,让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活动,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探究讨论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促进师生交流,在富有协作性、探索性的集体的、宽松而安全的环境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高。运用这一方法教师需要较丰厚的知识储备,要注意给出明确的讨论问题,讨论的时间要充分,要有一定的倾听技巧和激励技巧,把握好讨论主题,不能给出“标准答案”,要关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

总之,在教育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我们不能死守着传统的课堂,需要通过各种现代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提升学生学习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李静.高师公共教育学合作教学模式初探[J].河南社会科学,2007,(6):129-131.

[2]李允,陈立峰.公共教育学课程资源:现状反思、观念重建与有效开发[J].课程•教材•教法,2005,(10):78-82.

[3]毕春苗.师范教育学的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J].教学与管理,2006,(6):37-38.

[4]张同道,黎煜.被遗忘的辉煌:论孙经明与金陵大学教育电影[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5,(4):99-105.

[5]蔡元培.在上海南洋公学的演说[a].蔡元培:大学的意义(叶隽考释)[C].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129.

[6]庄孔韶、冯跃.《我妻我女》:一个教育与影视人类学的研究展示[J].社会科学,2006,(1):107-114.

教育教学优秀案例篇9

【中图分类号】G526.3【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0463(2016)16―0022―01

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师队伍建设对一个学校、乃至一个区域教育质量的提升起决定性作用,骨干教师的引领和带动有其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本文对学校和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应该采取那些措施作如下思考和探索。

一、校级层面如何做

1.以学习为切入口,强化青年优秀教师知识素养。学校要为培养对象订阅购置课改专刊和教育专著,明确学习计划、任务要求和考核标准,加强青年优秀教师教育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教师个人也要加强自修,要有实际的自修内容,有定期的自修笔记。积极参加各类专家讲座、学习,多角度吸收营养,促进青年优秀教师知识结构完善和持续学习能力的提高。要求青年优秀教师撰写读书心得,精读教育专著,撰写教育故事、教学案例、教育论文等。

2.以课堂为主阵地,提高青年优秀教师教学技能。学校(学区)要以打造优质高效课堂为重点,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扎实规范细化教学过程管理。在年级组内、学科组内开展示范课或观摩课,对备、讲、批、辅、考等环节提出明确标准和要求。课后集体研讨、评课议课,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闪光点、培育提升上下真功夫“诊断”,下实手“开方”,促使青年优秀教师课堂教学沿着“合格课-优质课-高效课”这一目标循序渐进、成长提升,形成自身教学风格。

3.以培训为途径,提升青年优秀教师专业水平。学校(学区)要以校本培训为基础,以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为目标,以培养骨干名师为重点,按照“研培结合,以研促培”的工作思路,通过举办讲座,上研究课、观摩课,开展竞赛活动、“同伴互助”等方式开展校本培训。列支骨干教师培训资金,支持培养对象外出参加高级研修,聘请专家学者来校举办讲座,争取承担市级以上教研课题,让青年优秀教师结合实践参与更高层次的教育科研工作,不断提高专业素养,课堂教学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育人水平,促使其尽快成长为县级骨干名师。

4.以名师为引领,构建骨干教师人才梯队。学校(学区)要依托中心教研组、“名师工作室”和年级组,在学校(学区)内坚持“一帮一”、“一帮二”的“结对子”帮扶活动,充分发挥学术造诣高、经验丰富的名优教师对青年优秀教师“传、帮、带”作用,实施“导师带徒”机制。骨干名师要带领培养对象参与到自己的课题研究过程,为青年优秀教师创造实践的机会,“师徒”结队搞教学研究,指导青年优秀教师顺利通过“教学关”、“育人关”和“科研关”。积极引导青年优秀教师从“教书匠”向“教育家”的方向转变。其次,学校要根据实际,给培养对象压担子、给位子,择优培养锻炼,让培养对象充分感受到成长的体验和赏识的愉悦,同时提出更高的工作要求,并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激励青年优秀教师不断完善自己、丰富自己、提高自己。逐步构建骨干教师梯队,促进教师专业水平可持续发展。

二、县级层面如何做

1.搭建平台,为青年优秀教师提供“出彩”机会。县教研室牵头,学校(学区)中心教研组和“名师工作室”积极配合,自下而上,每学年分别组织校级、片区、县级范围的骨干教师示范课、青年教师优质课、校本课程展示课、实践课程创新课等课堂教学比赛;组织教育论文、教学案例、教育随笔评比;组织说课、现代媒体运用、教玩具制作及音体美专业技能等教学技能比赛;举办青年教师论坛、班主任论坛、教师读书沙龙等活动。通过各种“比武”竞赛,为更多的青年优秀教师提供学习的机会、展示才华的舞台和获得成功的平台,促使广大青年优秀教师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在锻炼中得到提高,脱颖而出。

2.强化交流,促进县域骨干师资均衡发展。每学年,县教育局要抽调不同学科、不同学段的骨干名师重点对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质量后进的学校开展“送教下乡、传经送宝”活动。通过“名师”下基层、进课堂、作报告,发挥示范、导向和辐射作用,达到县域名师资源共享。特别是城区学校和条件相对较好的学校,要将晋升中、高级职称的教师,选派到条件艰苦的边远学校支教1-2年,培养指导薄弱乡校青年优秀教师专业成长,进一步促进县域师资水平均衡发展。

教育教学优秀案例篇10

一、营造共同愿景,让教师的教育自觉“有魂”

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工作氛围是教师团队走向自觉的基石,其中所产生的向心力、凝聚力是生命自觉源动力,更是催动教师自觉工作的灵魂所在。

在学校管理中我们坚持“以师为本”的基本观念,把“教师第一”作为学校教师团队建设的基本理念。我们重视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使教师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人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

增强教师在学校事务中的主人地位,通过各种方式让教师参与学校管理。一方面激发其主人意识,工作责任感和主动精神、创造意识,提高自我价值,增强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增加管理的透明度与可信度,增强认同,使全体教职工对学校的管理更具有信任和归属感。我校在制订学校远景规划、年度计划、规章制度、课改方案、绩效考核方案等方面都能做到与老师反复讨论,在基本形成共识的前提上确定下来,同时通过多种渠道,反复宣传,让学校的规划、方案等让广大教师入耳入心入脑,由此激发教师的认同感和使命感,努力使教师真正成为学校发展的主人。

二、构建教师专业化成长平台,让教师的教育自觉“有格”

构建学习型学校,积极开展教师读书活动。让教师通过读教育专著,更新教育理论,接触新的思想,学会用哲学的方法去思考教育。教师要想有教育自觉首先要使自己成为“学师”,即学习的带头人,引路人。学校要让教师团队成一个学习型组织。为此,我校积极为教师提供学习资源,购买专业教育理论书籍1000多册,订购教育刊物10多种。定期印发优秀的期刊文章供教师参考学习,定期编辑教师的优秀论文集,定期开展读书论坛及开展“我的教育叙事”征文评比活动,让教师交流读书体会及教学体会。与此同时,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岗位培训和学历进修,不断增长见识和丰富教学经验。

不断深化教育科研及校本研训工作。每学期我校定期举办“教学开放周”活动,“青蓝工程”青年教师汇报课、骨干教师展示课、名优教师引领课,使每个层面教师的教学走向科学化和精致化。通过教学反思、专题研讨、教育叙事、课例分析、课题实验研究等方式,让教师对教学的深层问题认真解读、深入探究,提高教师理性思考的能力。

通过城乡联动、承担市县级公开课等多种渠道,让教师展示教学成果。让教师进一步开阔眼界、更新理念、查找差距,改进教学。

多样化专业发展平台让教师的教育自觉变得有格局,教师们看教育、看学校、看孩子的眼光与角度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有形,有神,有谋,有胆,有识。为人之师赢在大格局,这种大格局就是一种教育自觉。

三、营造激励的氛围,让教师的教育自觉“有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