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生物探究式教学案例十篇生物探究式教学案例十篇

生物探究式教学案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6:59:56

生物探究式教学案例篇1

关键词情境性教学核心素养生物学概念群落的结构

中图分类号G633.9文献标志码B

文件编号:1003-7586(2016)11-0016-03

“情境性”是核心素养的特性之一,是指通过教育这一媒介使学生可以适应未来一切特定和未知的情境。核心素养可教可学,“情境性”同样可教可学。情境源于自然与生产生活,教师可以通过情境性教学的方式帮助学生提升适应情境的能力。情境性教学是指依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创设包括场景、环境、任务在内的真实或虚拟情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得适应情境、解决繁难问题的知识与能力的教学方法。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的核心知识。教师采用情境性教学,促进学生构建核心知识,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生物学内容,进而在学科学习中形成核心素养。“群落的结构”是核心概念“生命系统”下的子概念,与现实关系密切,适用于情境性教学。下面将以“群落的结构”的概念为例阐述如何用情境性教学的方式构建生物学概念。

1“群落的结构”教材分析

1.1教材分析

人教版《必修3・稳态与环境》前三章主要阐述个体水平上的内容,第四章“种群与群落”则是讲述群体水平上的内容。本节“群落的结构”是在学习了种群的特征及数量的变化的基础上学习的,包括群落水平上的研究问题、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等内容,为下一节“群落的演替”打下坚实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内容与现实生活、自然情境紧密相联,学生能够从真实问题中获取知识,并且利用知识解决问题,是进行情境性教学的好素材。

1.2教学分析

虽然人教版教材编排合理,但是单一遵循教材进行教学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所以将教学内容在顺序上加以调整:群落、群落的物种组成、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群落的空间结构、种间关系。从本节内容看,许多知识点与现实环境、生产生活关系紧密,利用情境性教学提供恰当的情境体验,使学生先获得感性认识,再上升到理性认识,可以有效减轻学生的负担,使学生的学习更为轻松愉快。教学情境分类复杂,根据学生体验的程度以及所创设情境的真实程度、呈现情境的方式可分为自然情境、实验情境、活动情境、虚拟性情境、实体情境、多媒体情境、本体情境、社会情境、科学史情境、故事化情境九种。本节则主要将自然情境、实验情境、多媒体情境、生活体验情境、社会情境、故事化情境这六种情境交叉使用。

2相关文献探讨

查阅中国知网收录的对“群落的结构”一节的教学策略进行探讨的文献,选取其中三篇:①高俊英(2012)建议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识特点出发,重视用好教材,围绕“系统”这一科学主题组织与群落相关的知识,补充相关资料与生物学事实促进对群落概念与结构的理解。②王芳(2012)基于生物教育理念,让学生通过课外调查思考相关问题进行学习,以解读种间关系曲线图及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为重点组织教学,并将内容在教学顺序上做出了调整,按照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群落的空间结构和群落的物种组成的顺序进行教学。③余宏凯(2015)提出运用情境体验探究式教学,选择校园内一个具体群落展开教学,引导学生通过体验、观察和分析群落的相关问题,建构群落的知识体系。

这三种教学策略各有优点,都有创设情境,但创设的情境过于单一,缺乏生动性,与实际生产生活的关系不够密切,教学内容偏于局限在本节课的知识内容进行讨论,缺乏应用。这使得这节课的内容成为零散的沙石,学生回忆时很难将沙石堆砌成房屋,不利于知识提取与迁移。基于此,建议建立“群落的结构”概念时,教师应围绕这一概念,运用情境性教学的方式,将知识与任务、现实自然、生产生活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更加贯通地理解核心知识,助其在头脑中形成锥型知识结构,有利于知识提取和迁移,提升学生的情境适应能力。

3基于情境性教学的方式建构生物学概念角度的教学建议

从学科观念和教学内容结构分析,将本节的概念定为“群落的结构是指构成群落的所有物种依据复杂的种间关系以及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形成的与生命系统的功能相适应的形态和生态结构”。概念中包含群落、物种、种间关系、结构等子概念,教师运用情境性教学创设合适的情境,并结合任务、问题情境将各子概念解释清楚后穿成一根线,有利于学生建立知识网络。

(1)自然情境体验,理解“群落”的概念。

单纯利用教材内容较难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变换场景激发学生的兴趣。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课前,学生分组自主选择校园中的某一个花园或池塘,仔细观察并记录花园或池塘中的种群类别、各种群的生存空间。课上,师生交流花园或池塘中的种群类别,并由教师针对某一群落提问:各种群之间有什么关系?如果将各种群看作一个集合,这个集合应该叫做什么?引出“群落”,并引导学生给群落下定义。

(2)多媒体情境与自然、实验情境结合诠释“群落的物种组成”。

教师请学生说出所选群落中有哪些物种,比较不同群落之间物种的差异,总结群落的物种组成的概念,即构成一个群落的所有物种,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随之,引出“丰富度”的概念,并播放学生对校园不同地方进行的“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的视频,学生通过观看结合最熟悉的校园录制的视频产生浓厚兴趣从而融入到情境中,进一步理解“群落的物种组成”的概念。

(3)多媒体情境与故事化、社会情境相结合直击“群落的空间结构”。

中学正是培养学生国家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时期,教师可以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的视频入手,使学生在了解国情的基础上思考:如何使农林牧渔的种植、养殖达到最大效益?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思考:张老伯承包了一个林场,并高效利用空间资源获得了高收益(此时播放某林场内植物类群的剪辑视频,并重点突出果树――草菇结构的种植原理、方法)。那么果树――草菇结构应用的原理是什么?(由此引出群落的空间结构)继续追问:果树、草菇的生长特点如何?(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种群之间因各自的生长特点而相互取长补短,明确群落的垂直结构,并总结群落的垂直结构的概念)。之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某草地群落的水平结构图片,并提出问题:水平结构有什么分布特点?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总结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群落的水平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主要表现特征是镶嵌性。据此,总结群落的空间结构的概念。

(4)多媒体情境与自然、生活体验情境结合突破难点“种间关系”。

群落的结构总体上是对环境条件的生态适应,但在其形成过程中,生物因素起着重要作用,其中作用最大的是竞争与捕食。教师播放纪录片“仇家的对决”的剪辑纪录片,提出问题:非洲大草原,狮子大战猎豹。纪录片中狮子与猎豹为什么称作仇家?它们的关系是什么?继续播放“猎豹追赶羚羊”的视频,提出问题:猎豹与羚羊关系是什么?有初中知识做铺垫,学生很容易区分出竞争、捕食。为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资料分析”,并提问:资料1和资料2中,两个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有什么不同?小组合作讨论,师生总结竞争、捕食的概念以及特点。接着,教师利用课件展示“蛔虫在人的肠道中生活”的详细资料,学生阅读、观察,师生交流:人与蛔虫的关系是什么?蛔虫寄生在人体肠道中,对人体来说是有害的还是有益的,对蛔虫而言呢?提供“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资料,分析这种生存现象属于共生关系,并给种间关系下定义: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关系。最后展示除寄生以外的三种关系曲线图,以方便学生理解。

(5)社会情境与故事化情境相结合促进知识迁移。

教师创设任务情境:为进一步提高收益,张老伯又承包了一片鱼塘,他想通过水产品养殖提高收入。由于对水产品养殖不了解,张老伯只好求助专家帮助自己。如果你变身专家小组,通过小组合作,利用所学群落的物种组成、空间结构、种间关系等内容帮助张老伯制定一个合理高效的养殖计划。可考虑鱼的种类、鱼种之间的生存关系、鱼种栖息于不同的水层等。如果课堂时间不充足,则以上交作业的形式完成该设计方案。

(6)自然情境回放,领悟“群落的结构”的概念。

学生学习完本节课的内容后,脑海里对于群落的知识尚不能形成一条主线,这时教师请学生尝试给“群落的结构”下定义。师生总结交流后,得出概念“群落的结构是指构成群落的所有物种依据复杂的种间关系以及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形成的与生命系统的功能相适应的形态和生态结构”。此时,再次指出群落的结构是指生命系统的结构,使学生明确一个系统要想正常运作就需要有多个部门(物种组成),各部门成员之间要通过相处(种间关系)形成一定的模式(结构)。

4反思

核心素养具有“情境性”的重要特性。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是使要学生能够适应一切的情境。在平时的常态课上,单纯讲授式的概念教学模式往往枯燥乏味,学生学习过后较难在学科知识与实际情境之间建立联系。生物学与生产生活经验紧密相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站在“情境促情境”的角度,运用情境性教学的方式结合学生感兴趣的生物学相关知识创设适宜的学习场景、构造有价值的任务、提出有探讨性的问题去解释生物学概念,使学生深切感受到生物学与生活的高度相关性,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高俊英.围绕生物学核心概念的教学设计――以“群落的结构”为例[J].中国教师,2012,15:70-72.

生物探究式教学案例篇2

关键词:初中生物;案例教学;探究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8-0012

一、引言

初中生物教学的过程,既是人类自我认识过程和教学认识过程特点的反应,又有生物学科的性质、目的、任务和初中生年龄特征决定的自身特点。如何结合初中生的特点改善初中生物的教学方式,将是笔者所要探讨的内容。

二、案例教学

1.初中生物课堂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首先,《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案例教学的应用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取知识、了解科学家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法、学会科学研究所需要的各种技能,领悟科学观念,培养科学精神。

其次,可以解决初中生物教学存在的问题。讲授法一直是我国生物教学中的主要教学方式,教师依据教材和教学大纲授课,教材知识被认为是权威,是天经地义,教学大多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学生则是“容器式”的学习方式。课堂上看不到学生的灵气和活力,学生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学生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缺乏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这种教学方式严重制约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2.案例教学的实施

首先,学生的课前准备。要求主要有三点:一是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案例,弄清楚案例中提供的背景、各种事实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有的案例提供了图表、数据,则还需要进行必要的分析、计算,这是进行案例分析的基础。二是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及主要矛盾,并结合所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案,即作出决策。三是要求学生写出分析提纲,为参加小组合作讨论作好准备。

其次,小组合作讨论。应注意四点:一是小组中每位学生都要积极参与,对讨论分析作出自己的贡献。二是提倡独立思考、各抒己见,使问题得到充分展开。三是由于每个人知识结构、生活阅历有差异,看问题的角度也会不同,因此讨论中不必强求意见一致和统一。四是小组讨论过程中应由一名小组长主持,讨论结束后推荐出小组代表作为全班课堂讨论的发言代表。

最后,课堂讨论环节。课堂讨论可以集中全班的智慧,从各个角度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通过各种不同观点之间的相互碰撞和较量,达到相互启发、共同提高的目的。因此,课堂讨论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案例的教学效果。

三、探究性学习

1.初中生物课探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长期以来我们大多数学生已经习惯了被动的接受知识,而不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主动地去寻找、去研究、去总结。要想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笔者认为探究性教学是科学的途径之一,就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通过集体讨论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此外,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着眼点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并将其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课堂探究性学习的目的就是要使这两者在课堂教学中都得到重视。

2.探究性学习的应用

首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当学生遇到了不确定的问题情境,而这个问题又是他们最终必须确认、充分地描述以及用适当的方法解决的,当学生作为一个真实问题的解决者,探究性学习便开始了。教师应如何创设探究的情景呢?此情景得精心设计,情景设计的合情合理,才能引导学生去自主探究。

其次,作出假设。提出问题后,都要对该问题,进行假说。既然是假设,那么假设即可以是正确的,也可以是错误的,主要是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例如,《光对鼠妇的生活的影响》这个探究实验,可以作出两种假设,其一是光会对鼠妇的生活产生影响。其二是光对鼠妇的生活没有影响。

再次,设计方案,实验探究。“探究”要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的,分组后,由小组成员之间来设计实验方案。教师要给予足够的关注和指导。例如《光对鼠妇的生活的影响》这个探究实验,涉及到影响鼠妇生活的变量有温度、适度、光等等,教师要引导各个小组在互相讨论中懂得在这个实验中要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的实验,才能得到想要的实验结果。

最后,总结结论。实验探究后对知识的总结是检验探究成效的重要环节。总结的目的在于学生通过探究可以得到正确的结论,进一步强化了基础知识。总结时,可以先在小组内进行总结,学生对实验的过程、实验的结果做出分析、总结,并找出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在班级内,讨论实验的实施情况,找到每个小组的优点、缺点。最后由教师点评总结。

四、结束语

生物探究式教学案例篇3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情景创设摩擦力实验演示气体等温变化实验改进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26-01

新课程改革为物理教学提出了明确的培养目标,特别提出要使学生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发展好奇心与求知欲,发展科学探索兴趣,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社会责任感。作为教学一线的高中教师,如何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融入课堂,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有效组织实施教学活动,实现物理教学的目标,是每一位物理教师每节课都要面对的问题。

1.探究式教学的必要性

中国有着厚重的文化积淀,悠久的教育传统给予我们许多启示。从《学记》启发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不加强迫;指导学生自行钻研、不加抑止;启发学生自主探求,得出结论,不必由教师代替。在新时期教育形势下,物理教学如何适应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如何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如何使科学的教学方法既有传承,又有发扬,这需要思考,更需要实践。

2.探究式教学的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实例

(一)探究式教学中情景设置,提出问题的案例:

案例一:.新高一刚讲完《摩擦力》,我校李老师在讲授这节课时用小实验引入了教学。

『小实验:①手用力压桌面,并同时向前推,感受来自桌面的摩擦阻力。②手中的矿泉水瓶子为什么可以静止不动?

提出问题:分析出右图中静止的瓶子所受静摩擦力的方向吗?你是怎么分析的?

这一设计看起来并不特别,但是我认为非常好。首先是简单易行,随处可见,学生的生活体验很丰富。另外有助于学生感受摩擦力方向特征,结合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摩擦力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的关系。

案例二:另一位老师的设计是利用视频:

这一设计也是来自于生活实际,相比而言学生对摩擦力的切身感受不够强烈,与后续教学的连贯性也不够紧密。

可见,引入环节通过生动而且为学生所熟知的现象来创设物理情景,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这些生活现象与所反映的某种物理本质属性相关性越大,学生就越容易抽象出其共性,形成对事物的正确认识。

案例三:《气体等温变化》这一节课的实例比较少,在研究电磁感应现象的教学中设置这样一个问题:如图两个线圈绕在铁芯上,右边线圈接一节干电池,闭合电键后,用两手触摸左边线圈a、B两端。同学们,你们猜想一下,会得到什么感觉。谁可以让学生手拉手排成一队来试一下?然后再让学生体会电键断开瞬间的感受。一节干电池能让学生产生了触电之感。

这个案例中意料之外的“惊奇”感觉,使学生有一个积极探究新知识的欲望。呈现矛盾事件,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为接下来的新知探究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二)实验探究的设计案例

滑动摩擦力方向的分析和影响其大小因素的讨论是教学的难点,李老师自制了仪器,改革了课本实验。她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通过实例要求学生思考: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有什么特征。

a.手在桌面上推时,感受到摩擦力方向向哪?

b.根据观察毛刷在水平面上滑动的情况,分析毛刷受到的摩擦力方向?

c.当器材中的传送带转起来以后,小木块受到的摩擦力方向?

案例分析:当看到前两个问题时,学生可能会得出滑动摩擦力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的结论,所以要补充第三个问题,强化学生对相对运动的理解,并为后面的探究实验做准备。

这个试验中使用了自制的器材,主要是木块没有运动,但仍然受滑动摩擦力,从而让学生很好的理解了滑动摩擦力的相对性特征。

接下来,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科学.猜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猜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跟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大小、运动速度有关。

(2)设计实验方案

提出问题:

问题1: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不止一个,应该如何探究某个因素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

问题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怎样得出?为什么?

问题3:利用现有实验器材怎样探究各个因素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

问题4:探究正压力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时,需要记录哪些数据?

学生分组讨论以上四个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明确实验操作的具体方法。

生物探究式教学案例篇4

探究问题是有效探究的起点,如果给学生提供的探究问题不明确,那么,学生的有效物理探究活动就成了空中楼阁.目前一些教师在课堂上经常以“请同学们猜一猜产生这一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这样的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提问探究问题.在这样的启发下,学生确实能够活跃思路、开放思维.但是,这样“万能钥匙”式的提问是缺乏针对性的,在这样随意性的提问方式下,学生开展的探究活动是“随意式”的,并不符合探究学习的真正内涵,属于一种“假探究”.

【案例扫描】“探究串联电路电流特点”教学片段

一位教师为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串联电路的电流特点,课堂上,先利用电线及一些小灯泡给学生做成了一个串联的电路,然后提问学生.

师:同学们,刚才老师做的这个电路就是串联电路,请你们仔细观察这个串联电路有什么特点呢?

生:在这个串联电路中,每一个小灯泡的亮度都是一样的.

生:利用串联电路可以更省电.

生:这样的连接方式可以利用一个电源让好几个用电器工作.

师:真好.那么串联电路到底有什么特点呢?现在请你们利用手中的电线和用电器也做成一个串联电路,然后研究一下串联电路有什么特点.

课堂上,学生纷纷动手开始连接串联电路,但是,没有几个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得出串联电路的特点,最后教师没有办法只好采取“紧急收尾”的方式把结论告诉学生.

【案例分析】《物理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在课堂上利用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观察物理现象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认知实际水平提出具有思考价值的探究问题,以此启动学生的科学探究.以上案例中,教师设计的问题缺乏了针对性,这样,学生就不能够明确物理探究的方向和过程,开展的探究活动当然是随意的、盲目的、无效的.

【改进策略】以上案例中,为了突出问题的针对性,课堂上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演示两个相同规格灯泡串联的情况,然后再演示两个不同规格灯泡串联的情况,再让学生观察这两组串联方式中两个灯泡的亮度情况.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提问学生“在串联电路中电流有什么特点”.这样的提问方式就具有了针对性,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在观察、分析、比较的探究过程中得出科学的结论.

2“操作式”的探究——探究过程无思考性

新课程的教学观认为,教材仅仅是一个例子,教师要在教教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为思维能力的获取是教学的最终价值取向.因此,《物理课程标准》十分倡导在物理课堂上引导学生开展物理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在物理探究的过程中培养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但是,现在一些教师在物理课堂上,却让学生根据一定的程式来探究,课堂上学生进行了程序式的操作,这样的探究过程是假的,根本没有思考价值.

【案例扫描】“电阻的大小”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不同导体的电阻是不同的.那么,请你们猜一猜一个导体电阻的大小与这个导体的哪些因素有关呢?

生1:我觉得一个导体电阻的大小与这个导体的材料有关.

生2:我觉得一个导体电阻的大小可能与它的长度有关.

生3:我觉得一个导体电阻的大小可能与它的横截面积大小有关.

……

学生提问种种猜想以后,教师说:同学们,你们刚才都提出了自己的种种假设.那么,导体的电阻到底与什么因素有关呢?接下来,我们进行实验探究.在同学们开展这个实验探究前,请你们看一看大屏幕上的实验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出示实验操作的过程及注意事项让学生读)

这个时候,教师提问:同学们,大屏幕上的实验步骤,你们记住了没有?

生:记住了.

师:接下来,就请你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按照大屏幕上的实验步骤开展实验探究,看看哪一组最先得出探究结论.

【案例分析】以上案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针对“电阻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个问题提问种种假设与猜想,并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猜想进行实验探究活动可以说是践行了新课程的理念.但是,在课堂上教师却依然让学生根据实验的步骤进行实验探究,学生的探究活动只能是操作式的,他们经历的只是做实验的过程,可以说这样的探究活动由于没有思维的含量,因此是一种“假探究”,是没有实际效果的.

【改进策略】有效的物理探究过程应该是一个学生积极参与思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像科学家发现学科结论一样充满思考与挑战.以上案例中,当学生对“电阻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进行种种猜想以后,教师不能给学生提供实验研究的步骤和注意事项,而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在小组内根据原先的猜想设计实验,这样,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就能够验证自己猜想是不是正确,从而真正经历了科学探究的过程.

3“放羊式”的探究——探究活动无指导性

新课程特别强调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调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但是,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并不能离开教师的有效指导,因为虽然初中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与探究能力,但是,他们却缺乏思维的严密性与探究的科学性.现在,一些教师误以为探究学习就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而教师只要在教室里看看就行了.这样,就导致了物理课堂上“放羊式”的探究.

【案例扫描】“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教学片段

一位教师在上“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一课时,为了体现物理课堂探究性学习的理念,在创设问题情境后,就放手让学生根据情境进行观察、分组讨论、并对平面镜的成像特点进行猜想,再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方案,并开展实验探究活动.这样的设计确实突出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对探究实验却无从下手,根本没有办法开展实验探究活动.最后,教师看情况不对,又及时组织学生按照他自己一步一步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整堂课上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案例分析】以上教学案例中,正是因为教师误解了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有效指导之间的辩证关系,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把学生的能力估计的太强了,所以导致了课堂上学生探究学习的“放羊式”,导致了课堂教学的失控.

生物探究式教学案例篇5

【关键词】高中物理案例教学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67X(2014)07-008-01在物理教学中加入案例教学,会让学生更立体地学习知识。掌握案例教学的教学目标,传达有意义的教学理念才是对学生和教师最有帮助的教育方式。一种有效的案例教学,是依附合理的理论知识,紧扣主题、真实还原实验过程并加之教师对实验的灵活运用、详细讲解,从而使教学效果逐渐上升。

一、案例教学在物理教学中的影响

(一)案例教学在物理教学中强调物理的实践性。案例教学是将真实的环境在课堂实验中展示给学生,不再让学生是被动者,不再单方面学习抽象的理论知识。而是让学生投入到案例中来学习、实验,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快速理解教学、熟练运用实验的目的。

(二)案例教学加强学生学习的思考、探讨、参与积极性及创造力。案例教学中,教师将学生分配不同角色,让学生在学习中成为受益者,深入其中的主动探索研究,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并提出不同的观点互相探讨。教师进行引导,让学生进行自主创造,符合了学生的自由性与表现力。课下教师可将课上遇到的问题进行教师之间讨论,从而研发更有教育价值的教学模式。

二、案例教学方法实施

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是案例教学必备的三个元素,想达到案例教学的目的,还需要教师和学生的配合。

(一)教师模块。教师需要在课前为学生展示案例,在课堂上明确主题后,提出问题。展示案例的方法很多,运用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学方式的进步,如果条件有限,也可将案例印发文字资料发放给学生。然后对案例进行分析,利用教师的语言水平使学生进入到案例情景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感知案例。然后让学生自组队别进行讨论,如有问题,教师应立即提问,并进行剖析解答,由内而外,由浅及深地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互动性沟通,激发全体学生的参与性,大胆发言,解决问题,最后将课程进行总结。

(二)学生模块。学生首先需要读懂教材内容,将教材理论进行个体研究,切不可闭门造车,需要团队合作,将自主学习的知识分享,提升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

(三)实际案例:平抛运动。设计思想:本课是一节研究课程,有两个学习目标:1.了解平抛运动;2.探究平抛运动的轨迹。

平抛运动可利用教师的语言表达加之教科书的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学生很容易清楚平抛运动。探究平抛运动的轨迹则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速度方向和受力方向两个方面去引导,将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角色融入到课堂中,使学生不感到突兀,再进行引导实验。教师需要从不同角度理解实验本质,挖掘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及思维模式。

教学流程:教师需要在上一节课布置好下节课学生所需的材料,并进行设计备案,课堂上学生把准备好的资料与方案进行讲解交流。教师带领设计实验,步骤清晰,解答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并做好报告,将实验情况进行表述,与学生互动进行交流。实验完成后对实验进行总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分享。接下来进入正式课程,理论讲解或科学探究,最后,根据实验与实际情况进行转换,准备些有关实验的故事、案例最佳。

在实验过程中可为学生提供不同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新思维模式。例如可以课前提问:本节课的侧重点;可创新的地方;实验与知识点有什么联系?在学习前需要做什么准备?如何对实验提出不同的看法和新的角度等等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更容易扎实理论与实际的应用,学生学习成果事半功倍。

学生在课堂上多半注意的是上课时间长短、课堂内容是否枯燥、实验的实际应用性或实验的方法。其实学生在无意间表露的其实是课堂时效和教学模式。学生是否了解教学目标与教学逻辑,教师该如何表述教学与研究的关系?

从同学反思到同组反思再到班级反思,体现了案例教学的学习共同体。

三、案例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启示

案例教学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这种模式下教学,课时长、节奏慢等局限了实验的本质,特别是教师在实验渲染过程中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升。有的学生可能会觉得课程拖沓,一些实验可以直接告诉答案,与板书结合就可以清楚记住知识点,没必要做繁琐的实验。

结论:综上所述,案例教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案例教学其实是学生自主研究的学习模式。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案例教学,可加强学生学习的思考、探讨、参与积极性及创造力。案例教学受到学生的欢迎,加之教师的努力,对教学质量有明显帮助,同时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更进一步。

[参考文献]

[1]高山.普通高中物理模块课程教学实施调查及比较研究[D].重

庆:西南大学,2009.

[2]王洪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人文地理案例教学研究[D].河

南:河南大学,2013.

[3]刘圣期.浅析案例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才智,

2013,11(11):101.

[4]汪明.基于新课标的高中物理教学案例设计与开发[D].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2005.

生物探究式教学案例篇6

在高中生物的课堂教学中,既要让学生理解相关概念,又要能关心社会问题,应用这些知识来解决现代科技社会中的问题,如何才能两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的初探,让我在这两者中不再纠结。

翻转课堂教学法,是通过课前预习基础资料和相关信息收集,在课堂上达成资料的交流和汇总,进一步解决课前提出相关案例中的问题,同时落实了知识技能的掌握。

现以《细胞分化》为例,介绍让StS教育理念真正实施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教材分析】

本节《细胞分化》内容安排在《细胞增殖》之后,体现了生命活动的规律。其重点是细胞生命历程中的一个环节――细胞分化,以及与细胞分化相对的细胞的全能性。这些内容都是和现代的生物发展前沿密切联系的,也是和生活社会相关联的。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对“细胞分化”、克隆羊的形成都有初步的认识,在本册书第三章对细胞核的功能的探究实验中明确了细胞核的功能,也了解了核移植的操作。在第五章的一些实验探究中应该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

该节课中,学生应该通过合作学习完成对“白血病”的病因和治疗的探究,获得对细胞分化、细胞全能性的深刻理解和对探究方法的应用能力。

【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

2.翻转课堂教学法

3.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细胞分化、干细胞和细胞的全能性、植物组织培养等”新名称;

2.用这些知识理解生活中的实例、探究生活及科学中的问题;

3.学会搜集资料、表达自己的观点,汇总整理知识;

4.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5.培养学生关心社会、乐于探究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课前预习完成相关的名词解释:细胞分化、细胞全能性、植物组织培养

2.小组合作搜集资料――白血病的成因和治疗方法(发放合作小组学习过程记录表)

二、课堂

1.科学探究“白血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案”

在这一环节结束后,教师提醒大家回顾这个探究的流程,提示可以按照这个一般方法来进行其他的探究。

2.学以致用

案例1: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的血红细胞呈镰刀型,运输氧气能力低。该病在我国广东的发病率较高,危害严重(略),你分析可以有哪些方法来治疗该疾病?

案例2:濒危植物红杉,(具体作用略)如何来保护呢?

(提示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来实际应用。)

通过案例2完成植物细胞分化、植物细胞全能性、植物细胞的组织培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更多由学生自主学习,同时提醒学生充分应用书本提供的资料。教师通过观察引导来协助探究。)

3.小结

学生分组小结,理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教师建议学生要注重概念与应用案例一起整理。)

4.课后拓展

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帮助科学家探究治疗帕金森综合症的方法吗?

(可以写成论文、科学探究流程图等形式)

【教后反思】

1.在教学研讨中,有人质疑课前的预习会不会占用学生大量的学习时间。

其实课前的预习任务中名词解释,通过10分钟不到的看书就可以完成,预习任务2白血病的成因和治疗方法,可将“成因”与“治疗方法”分开去检索相关资料,不到5分钟就可以完成,因此对每个学生最多只需要15分钟的时间就可以。

当他们在这预习中感到困惑时,也就获得了去学习探究的动力,这正是“翻转课堂”的魅力所在,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求知的渴望进入课堂,这样的课堂必然收获多多。

2.这一节的知识对高中生来说,理解难度不大,在分组讨论交流时,相关的概念“细胞分化”“细胞全能性”等都已经被当成熟悉的知识来应用,他们在分析白血病病因、讨论治疗方案时,已经涉及到把癌变、衰老等内容。因此,《细胞的生命历程》整个一章中,给学生一课时将细胞分裂、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都先进行简要的预习(布置预习学案),再来完成这些案例探究,知识体系学习,就更具有完整性,也能让学生在提出自己的观点时,能对细胞的了解更全面。

3.翻转课堂教学带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思考表达的机会,也给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学生掌握的这些资料和信息,教师也一样要知道,高科技的前沿的信息量要充足,这也真正是教学相长吧。

生物探究式教学案例篇7

关键词:新课程;案例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8-0073-02

一、案例教学

1.案例教学研究现状。2003年3月31日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新标准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研究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也是适应新课程的一种必然产物。案例教学把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廖哲勋教授曾这样论述:教学案例的内涵是在特定教学背景(包括特定的教学理念、教学环境、教师、学生等要素)下产生的案例,是教育工作者经过研究、总结、提炼之后反应课堂本质的教学。优质教学课堂主要集中于两类:一类是教学前的案例设计,是教师在课前的所授内容的一种详尽的讨论和对融入新教学理念的探讨,这一类型常见于竞赛课和公开课等,但备课量非常大,准备时间从一个月到几个月不等,而且一般是集中了一个备课组或者是教研组的集体智慧,而教学设计一旦完成,课堂质量和效果都很好。另一类是教学后的反思型教学设计,这一类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常见,具有普遍性,着重点在于教师教学后的反思和总结,甚至在两堂课之间的思考和处理教案都是案例教学的缩影。

早在1870年,哈佛法学院就曾使用案例对学生进行职业训练,在我国直到这次新课程改革实验深入开展后,案例教学才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者的重视,形成了案例教学的热潮。经过笔者的调查后发现,在华东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等地有针对性的研究,也达到了一定的实践效果。特别是在2000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本著作《案例教学指南》,使案例教学研究形成一定的模式。

2.案例教学的特点。①较强的代表性。案例是典型且代表性的事件,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分析、讨论案例,并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的严密的推理和思考问题的方式,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②客观真实性。所选案例是真实的,不加主观的评论和分析,案例的真实性决定了案例教学的真实性,知识不等于能力,知识应该转化为能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得出自己认为正确的结论。③深刻的启发性。案例教学不存在绝对正确的答案,目的在于启发学生独立自主地去思考、探索,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引导学员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讲、学员听,而且学到的都是死知识。在案例教学种,学生拿到案例后,先要进行消化,然后查阅各种他认为必要的知识。这无形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是主动进行的。

二、案例教学的研究价值

1.案例教学在一线教师与教育研究者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案例教学的出现实际已经解决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如何沟通与共同促进发展的问题,案例教学承载着教育研究者与我们一线教师共同的梦想,即如何把抽象的教育理念与具体的教育实践结合起来,给教师解决教学与科研共进的两难问题提供了途径;同时,案例教学研究成为促使教师角色转变和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这样使案例教学的存在价值得到了体现。

2.案例教学过程中还要求学生对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有进一步的拓展。通过阅读、调查和分析,进行一系列积极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不仅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增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在案例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在阅读、分析案例和课堂讨论等环节中发挥主体作用,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挥,获得最大的收效。

3.案例教学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郑金洲教授曾对这个问题做过针对性的研究,案例教学作为教师培训的重要途径。案例教学形式的应用,可以发展被培训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实际解决问题等能力和品质,可以大大缩短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可以促使被培训教师很好地掌握相关的理论。

4.教学案例研究有助于形成良好教师文化。在互相交流研讨、听课、评课等教研动中互相促进提高,以教师群的合力一起深入展课题研究,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最终提高自身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科研能力等的综合素质。

三、案例教学中存在问题与对策

1.教师对案例教学课堂操作待改进。首先,教师不能怀着畏难情绪抵制案例教学的开展;其次,教师缺乏从学生角度对现行案例教学体系问题的思考和探索,案例教学中教师要转换角色和合理定位。传统教学中学生习惯了教师站在讲台上讲,而在案例教学中要求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走到学生中间,营造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环境。教师还要特别注意设置精巧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分析问题;另外也要防止教师任课堂讨论自流,使得教学内容不能完成,达不到教学目标。加强教师职业培训,也是提高教师案例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兴趣,培养对学生学习的新思维,尽可能让案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学生对案例教学的认识不到位。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真正占有主体地位的参与者。在课堂上,必须积极思考、发言,并与他人展开辩论。学生既可以正确决策和选择中学习,也可以从能够承受的错误中学习,学生领会的就是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面的研究,使案例更贴近学生生活体验,引导学生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深化,有助于学生进行深入地探讨和思考,加深了对抽象知识和原理的理解。

总之,案例教学将推动教学多边活动理论的研究与应用,推动学科综合化与教学模式最优化的研究与实践,推动各种教学理论的融合及在实践中的发展与丰富。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富有生命力的教学模式推动教学理论的繁荣和教学实践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廖哲勋.关于课堂教学案例开发的理性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3,(6):20-25.

[2]杨晓英.谈生物教学中的案例教学[J].中学生物学,2005,21(2):22-23.

[3]郑金洲.案例教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22(7):36-41.

[4]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商利民.试论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案例及其研究价值[J].教师教育研究,2004,16(6):56-60.

[6]于忠海.案例教学应用于新课程的价值与实施策略[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4,5(4):46-48.

[7]黄山.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课案例教学的实践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9.

[8]高玉娟.新课程高中生物学案例的筛选和案例教学的实践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生物探究式教学案例篇8

1巧设问题情境,调起学生“动手做”的胃口

案例一实验题目:《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电阻》实验要求:(1)学会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以及量程的选取;(2)电路图的设计;(3)熟练掌握实物图的连接.

分析过程初中物理老师以提供一个阻值被磨损看不清的电阻为题材,请求学生帮助解决这个难题?老师的无助境况激发了初中学生乐于助人的侠义心态,个个都想方设法的给老师出主意、想办法,学生内心迫切解决问题的被点燃;对于刚刚学过的《欧姆定律》内容记忆犹新,所以绝大部分的同学都支持和拥护采用伏安法侧电阻的方案来解决问题.在老师引导之下学生设计该实验的电路图如图1所示.这里继续引导提问:按照图1进行测量可以得出几组电压和电流值?这样代入R=U/i计算得到的结果是否可靠?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学生们提出了两种方案:(1)改变电源电压的方法得到多组数据;(2)在电路中接入滑线变阻器通过改变电路中的总电阻来测量多组数据.在激烈的讨论与交流之后,学生都同意选择操作方便实用的第二种方案,并设计出电路图如图2所示.本节课的难点实验设计已经解决了,学生顺利地完成实验.

案例反思该案例中的电学实验是针对欧姆定律和串并联电路等综合性知识进行考查的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实验,案例中设计内容多、范围广、容量大,但形式紧凑、过程流畅,学生的综合运用所学物理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较高的提升,教学效果甚好,这都归功于教师的巧妙设置恰当的情境,这也是本案例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2强调技巧的引导作用,让“动手做”的效果最大化

初中学生在“动手做”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的大部分为感性知识,学习的效果不佳,这主要由于其思维能力水平的限制所造成的.只有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才能摆脱学生认知的表面化,从而实现理解知识和技能的深刻化与持久化.

案例二在《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其与日常生活实际联系较多,老师们都是选择实验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然而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中,对初中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只有具备主动探究的意识和运用科学方法处理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才能高效完成本节课的任务.为了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掌握本节课的探究技巧,列举该案例中应该加以引导的几个方面.

技巧一首先让学生观察讨论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中心不在一条水平直线上的光具座是否能顺利完成该实验?只有让学生调节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中心在同一条直线才能观察到最清晰的图像,才能继续进行下面的实验.

技巧二老师要引导学生判断探究实验过程中得到烛焰的最清晰的像,因为只有得到最清晰的像,才能得到准确地物距和相距,从而准确地归纳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这也是成功完成该探究实验的最关键的一个技巧.

技巧三设置记录实验中物距、像距数据的表格发给每一个学生,将各组学生完成实验记录的数据通过视频展示台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观察表格中的多组数据归纳得出凸透镜成像的实验规律.

技巧四借助于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体验像随物距变化的实际过程,归纳凸透镜成像的各种情况,形成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整体建构,从而达到学生应用整体建构下的知识网络熟练处理实际问题.

案例反思本案例中放手让学生自由地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引导和诱发学生在“玩”中发现问题,通过一系列技巧的指导让学生的“动手做”摆脱形式主义,实现疑难问题的彻底解决.

3在“动手做”过程中激活初中学生创造性思维

新课程标准要求物理学习中要注重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和感悟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逐步形成“敢于质疑与实践、乐于交流与合作”的新的学习方式.众所周知,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学习的基本方法离不开观察与实验,测量是做好实验的必备和前提条件,可见,测量技巧的熟练掌握是学习物理的关键之处.近年来,有关长度的估测问题的考查在全国各地的中考模拟和真题中出现的频率有明显的上升,许多老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就有意识地渗透长度估测问题的具有争对性的案例剖析,下面是两个有关长度估测的不同方式的教学设计.

案例三《利用长度标准进行估测》,首先老师介绍身边存在一些长度的标准:普通门的把手到地面的距离大约1m,学生的一拳头的宽度大约1dm,学生的小指甲的宽度大约1cm,一粒米的宽度大约1mm;学生以这些作为估测长度的标准,兴高采烈地主动去估测周围事物的长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案例四《自己寻找估测的标准》,老师搬到新的办公室,想估测办公室的面积,但是手头上没有现成的测量长度的工具,你能帮助老师想些办法进行测量吗?学生的思维情绪被老师的问题所调动与激发,学生们各自选择门锁到地面距离,学生的手臂,学生双臂张开长度,学生的鞋长,学生对选择何种估测标准进行了争锋相对的激烈争论,完全忘记了有老师在场的物理课堂,在为各自的估测手段和标准争论而要说服他人的过程中,自己动手操作测量出来的长度会有很深的印象,很难忘记.

生物探究式教学案例篇9

关键词: 现代物流概论案例教学实践能力

物流是一门实践性引导的学科,物流的科学性使得许多理论知识可以通过课堂讲授的方式教给学生,而物流的实践性需要通过参与、练习、思考使学生在实践或接近实践的练习中去获得。现代物流概论课程是我校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因此该课程的教学重点应更多地考虑如何增强学生对物流专业学习兴趣,并由此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培养高质量实践技能的物流专门人才。而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其独特的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式的特点,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笔者将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分析在现代物流概论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碰到的主要问题及一些实践和探索。

一、现代物流概论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好的案例选取不易

由于物流在我国还是一个相对年轻的产业,早期大多数能收集到的都是国外大型企业的物流案例,发生的时间久远,离学生的生活及未来的工作环境很遥远;此外阅读型的案例多于分析型的案例,教学中很难运用此类案例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近年来虽然我国企业物流应用案例有适当的增加,但适用于物流基础课程的典型案例还是较少。

2.学生的参与性不强

对于实施案例教学来说,小班教学的效果相对更好。而目前我校物流专业每届大概招生100人左右,普遍是大班上课,这给组织案例教学带来不利。传统的讲述式案例提问时响应不多。而讨论式案例:分组过少,每小组人数过多,则易出现部分学生“搭便车”现象;分组过多,限于课时,每组讨论时间有限并且不能保证每组每个人都能充分参与进来。

3.考核困难

在传统的考核方式中,案例教学部分属于课程平时成绩,只占据总分的一小部分。对于讲述式案例参与的学生仅仅表现在课程平时成绩略有提高;而小组讨论式案例,成绩评定是根据小组的表现来确定的,由于小组中成员的参与程度和贡献不一样,无差别的成绩会挫伤积极参与学生的热情。案例教学考核的困难也是导致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之一。

二、现代物流概论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针对上面提到的问题,在现代物流概论教学实践中,笔者从案例的选取、案例教学的方式和考核方式方面进行了探索。

1.案例的选取方面

选用贴近生活的当前专业热点问题或跟企业运作联系紧密的实际操作问题作为案例主题会极大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如在讲到物流企业与第三方物流章节,考虑到学生网购的比例较高,对于网购商品的物流服务有自己的体会,在此章节设置的案例主题为电商企业的物流运营模式分析。要求:(1)至少选择两家采用不同模式的代表性电子商务企业(如淘宝、当当、京东等),分析企业目前的物流运营模式(自营、采用第三方或兼而有之)。(2)通过分析,对不同电商企业的物流运营现状进行对比,对自营与第三方物流的优劣势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2.案例教学的方式

在实际的教学方式中,采取传统讲述案例和探讨式案例相结合的方式。一是将原来传统讲述案例以作业形式在课堂上用一个课时来完成,由于所有学生全都做过案例题目,对案例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观点,再把问题提出来进行课堂讨论,参与的积极性和讨论问题的针对性有明显的提高。二是在某些章节学习前运用引导案例,由教师创造环境,用开放式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和主体意识,从而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三是探讨式案例以分组形式进行,首先在学期初根据课程总人数的规模进行分组,通常不超过6个人为一组。四是确定几次探讨式案例主题及每次主题具体参与的小组。最后对案例教学过程提出具体要求,如课堂讨论时间,每组发言时间、案例分析报告的撰写要求等。

3.考核方式

在现代物流概论课程的考核中,案例教学部分要占到50%以上的成绩。以课堂作业形式完成的案例类似卷面考试中的案例分析部分记分。小组讨论部分主要由教师根据讨论报告、课堂展示ppt和课堂演讲三部分综合评分,同时由各组组长根据小组成员的参与度与贡献给出每个组员的权重,小组分数与权重相乘即是每名学生探讨式案例的最后得分。为了鼓励学生参与案例讨论,活跃课堂的气氛,对于在所有案例教学环节中积极主动发言的学生给予适当的额外加分。

三、结语

如前所述,在教学中广泛应用案例教学法,能够起到更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培养学生独立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必须考虑案例教学法有多种教学方式可供选择,具体采用哪种形式,一定要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背景和学习任务的不同来确定。

总之,科学地选用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但也必须看到案例教学法只是现代教学方法中的一种,要优化课堂教学方法,并不是简单地以一种教法替代另一种教法,而应是多种教法的综合运用,它必须随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的不同而有所侧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江涛涛.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物流类课程案例教学研究.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7(9).

生物探究式教学案例篇10

一、注意探究素材的广泛性

探究性素材,在实验教材中有,在非实验教材中也有。探究性素材存在于元素化合物、化学实验中,也存在于基本概念、化学计算中。教材处理过程中,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对此加以挖掘。

案例1“酸的分类和命名”(人教版初三化学第八章第三节)。

知识回忆让学生回忆并单个回答所学过的酸的化学式,教师在黑板上板书这些化学式(见图1,对于HClo、HS两种学生较为陌生的酸,教师可以略加介绍)。

尝试分类(1)要求学画一条纵向线段,将图1中的七种酸分为两部分(见图2),并说出如此划分的理由(左侧的五种酸都含有氧元素,右侧的两种酸都不含有元素)。

(2)引导学生从横向的角度分析酸的共同点:第一、二、三横行的酸,酸分子中所含有的氢原子数分别是1、2、3;即第一、二、三横行的酸,酸分子电离所产生的氢离子数分别是1、2、3。

交流表达通过交流让学生知道,从酸中是否含氧的角度看,酸可以分为含氧酸和无氧酸;从酸分子电离产生氢离子的个数看,酸可分为一元酸、二元酸、三元酸(见图3)。

尝试命名 让学生说HClo、HCo、HSo、Hpo三种酸的名称,猜想含氧酸的命名规则(着眼氢、氧以外一种元素的名称,命名为“某酸”。Hno最初由一种硝石制得,至今,人们仍沿袭习惯叫法,称之为“硝酸”)。比较HClo、HCl;HSo、HS,得出无氧酸的命名规则(“氢某酸”,见图4)。

尝试运用已知Se、Br分别是硒、溴两种元素的符号,请读出HSeo、HBr两种酸的名称(硒酸、氢溴酸)。

点评上述案例中,教者对非实验教材中探究性素材进行了较好的挖掘,摈弃了传统教学中的灌输性讲授,对教学内容作了探究性学习设计,真正做到了“一切真理都由学生发现、去获得,或者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递给他们”(皮亚杰语)。

二、探究方式的多样性

实验是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形式,但不是惟一形式。注意探究方式的多样性,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案例2构成物质的微粒间是否有间隔的探究。(人教版九年级实验教材第三单元课题2)

猜 想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存在着间隔。

经验验证运用日常生活经验或已知实验事实,验证上述猜想:

1.用气筒可以压缩空气。

2.液化石油气压缩后贮在钢瓶中。

3.一般物质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4.构成高锰酸钾的微粒能向水中扩散(该实验在说明微粒运动的同时,也证明了微粒之间存在间隔)。

……

资料验证登陆http:∥省略,查阅苯(高中化学中将要学到的一种有机化合物)分子的图像照片,发现苯分子(从图像上看好似一朵白花)之间存在着黑色阴影,这表明苯分子之间存在着间隔。

实验验证做酒精和水的混合实验。

操作将20mL的酒精和20mL的水混合。

现象所得混合溶液的总体积小于40mL。

结论构成物质的微粒并不紧挨着的,相互之间存在着间隔。

点评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中的探究活动可以有多种形式和不同层次水平,探究活动包括实验、调查、讨论等多种形式。上述案例中对粒子之间有间隔这一基本性质的探究,采用了经验验证、资料验证、实验验证等三种不同探究形式,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究心理需求,开阔了学生的探究视野。

三、探究方案的发散性

探究方案设计是科学探究不容忽视的要素,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设计实验方案,使探究能力的提高与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案例3二氧化碳溶于水的探究实验(上教版九年级实验教材第2章第二节)。

学生1 向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倒入少量水,迅速盖上玻璃片,振荡,动手试一试玻璃片是否容易拿开。

学生2 向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倒入少量水,迅速盖上玻璃片,振荡,将集气瓶倒立,观察玻璃片是否会掉下来?

学生3 用一个空的饮料软瓶收集二氧化碳,向其中倒入少量水后,盖上瓶盖,振荡,观察瓶体的变化情况。

学生4 将盛满二氧化碳的试管倒扣在水槽中,观察试管内液面变化的情况。

点评 尽管上述四个探究实验都是利用二氧化碳溶于水,导致盛二氧化碳的容器内气压减小这一原理,但教育引导学生设计多个方案的举措依然呈现出了亮点。一是张扬了学生的思维个性;二是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三是增强了化学知识与物理知识、日常生活常识的联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探究热情。

四、探究环节的完善性

注意探究环节的完善,并非指每个探究活动都要包括八个探究要素,而是指教师预设那些超越学生认知水平的探究方案时,要尽可能顾及到环节的完善性,从知识上、思维方式上为学生作好必要的铺垫。

案例4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探究实验(上版教九年级教材第2章第二节)

知识介绍石蕊试液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指示剂,是公认的“变色龙”;稀硫酸、稀盐酸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两种酸溶液。

实验探究1将紫色石蕊分别滴入盛有稀硫酸、稀盐酸的两支试管中。

现象两支试管中的石蕊试液都变红色。

结论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拓展食醋中含有3%―5%的醋酸,由上述结论推测,食醋也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实验探究2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

分析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说明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的过程中产生了酸,这种酸很可能是二氧化碳与紫色石蕊试液中的水反应而产生的。

结论二氧化碳(Co)+水(Ho)碳酸(HCo)。

实验探究3给实验探究2得到的液体加热。

现象液体重新变成了紫色。

分析液体变成紫色(紫色石蕊试液显示的颜色),说明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的酸不复存在,由此推测碳酸受热后变成了其它不属于酸的物质。

结论碳酸(HCo)加热二氧化碳(Co)+水(Ho)。

点评学氧化碳时,学生尚未接触到酸、酸碱指示剂,因此有必要增设[知识介绍]这一环节;对比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增设[探究实验1]是为了使[探究实验2]与其产生对比效应:由探究实验1得出“酸性使紫色石蕊变红”的结论,将实验探究2与其对比,可得出“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生成了酸”的结论。两个环节的增设,使整个探究活动更好地遵循了学生的认识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