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美术教育方法十篇美术教育方法十篇

美术教育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02:13

美术教育方法篇1

关键词:美术教育研究、方法学、方法论、发展趋势、脉络、价值

a中图分类号:G40-0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方法学是1637年由笛卡尔提出的哲学观点,并在西方得到广泛的推崇,笔者将其基础定义理解为;一门学问采用的规则、方法与公理,一套可实现目标的做法及一种特定的做法。美国韦氏大词典[①“韦氏大词典”作为《韦氏新国际英语词典》的习称,参考自《辞海》:1999年版,缩印本,1492页。]①对方法学的释义为“在某种知识领域上,对探索知识的原则和做法而作之分析。”方法学的通用概念是:在某一门学问或所要探索的知识领域上,对所使用之个别方法加以整合,比较,探讨与批判。以方法学为理论背景的各科科学学问都有着自己特定的结构体系,譬如医学方法学、法律方法学、设计方法学等,学问的方法学包括能够支持这些方法之准确性原理。而美术教育的研究,应该也有属于其本身的方法研究体系,即美育方法学。且所涵盖了一系列已编撰好的美术教育建议方法,包括标准美育信息材料,正规教育程序、工作表与图像工具等的总和。

近年来美术教育研究方法概述

融合方法学体系的美术教育发展原理,并非单一解决美术教育问题的某一办法,它是一种具有学术方法精神的理论知识背景,是科学态度与人文背景有效结合的成果。笔者将它视为美术教育学科学术拓展的命脉。要使美术教育研究方法学规律化、妥善化,首先以统计学为基础,整合了近年来有关美育研究方法的理论信息材料与相关文献,美育研究论文及著作内容分布;

表120年来中国美育研究论文和著作内容分布

以思想史为美术教育研究方法

中国美育思想史、西方美育思想史和马克思主义美育思想史是三大主要内容。美育思想史著作的写作范式表现为以美学思想史为蓝本,分别阐明每一位美学家的美育思想。在此类著作中凸显出古今教育的差异。中国古代的美育思想以讨论儒道两家思想为主,而近现代美育思想的论争焦点在梁启超、蔡元培和王国维。西方美育思想则重点在席勒的《美育书简》上。这些著作提出;梁启超的趣味教育论开启了中国美育的道路,同一时期的王国维基于西方哲学的“知、情、意”三分法提出全面发展的教育观,蔡元培基于当时的西方教育发展成就与国情推动了美育的制度化。[[1]王晓旭,孙文娟,郭春宁.1990年-2010年中国美育研究脉络[J].美育学刊.2011.6(2);1-11.][1]21世纪以后对中国美术教育思想研究的学术论文几乎是90年代的3倍。学者们以儒释道三家哲学思想为中心,进行深入解读与现代性阐释。其中也不乏一些以南宋程朱理学为基础的论文代表,如潘立勇在《朱熹人格美育的化育精神》中提出,朱熹人格美育的化育之道主要是承继儒家的传统命题。

以思想史作为美育研究方法的例证不在少数,近年来逐渐攀高的中国美育思想逐渐改变了近代以来西学东渐的趋势,这种改变是源于以思想史为研究方向,推进了美术教育研究多元发展的应证。以思想史为切入点的资源整理方法是最普遍的美术教育学科方法论途径,有助于为美育研究提供广泛的理论知识。也概括了一部分以伦理社会发展为背景的美术教育知识体系的历史沿革和发展方向。

以原理为美术教育研究方法

原理的研究方法是美术教育方法论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支脉,它与美术教育的实施有着密切的联系。原理揭示了美术教育的内在属性,它将观念与动态程序连接起来,并形成一种规律。原理是模式的导论,尽管我们不断更新研究模式,但始终需要原理作为支持,另外,原理决定了可行性,使研究对象不脱离社会与自然环境,而这种无法避免的种种联系,使美术教育原理本身具有鲜明的个性。细化与规范原理的内容,深入原理的内在属性,将使美术教育方法论更实际切入美术教育研究的核心。

正确的教学方法,受多方因素制约:第一是正确的美术教学任务或目标;第二是优秀的教材教科书;第三是教学执行者―――教师的全面素质;第四是教育对象学生的心理、认识和思维全面情况。这四方面原理都从不同程度上制约着教学方法的制定和运用。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有一些教学方法是属于静态性质的方法,有一些教学方法则是动态的方法,由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提出的“发现法”,意即,引导学生利用教师和教材所提供的有关材料,亲自去发现结论或规律而成为“发现者”;即为动态的教学方法。美术教学中要善于将这两种方法统一起来,以期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2]王雨中.美术教育方法论.[J].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艺术百家.2007.7(99);175-176.][2]原理的认识角度能够启发引导发现与建设方法,并促进合理改善美术教育教学体制。

美术教育原理研究方法还涉及了美育的性质与任务;内容与形式。从检索结果看,近十年不少学者在原理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有一种开拓性的共识。如拉尔夫・史密斯著、滕守尧译的《艺术感觉与美育》(2000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凌晓蕾主编的《艺术美育》(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张爱萍主编《美育与艺术欣赏》(哈尔滨地图出版社,2007年)等,都认为美术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教育,它通过美开启人的心灵,以一种熏陶而非灌输的方式对人的内在素质发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教育行为则是美术教育的实践形态,在高校中展开美育的主要途径;美术教育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趣味和人文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高校的现行体制中,美术教育是必不可少和行之有效的素质教育方式。[][1]

以实践为美术教育研究方法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唯物主义基础上改造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所创立的唯一科学的方法论。应证这种方法论的基础正是实践活动,同样,在推进美术教育研究的进程中,实践活动仍然是验证学术知识的重要途径。

以《美国哈佛大学课程体系改革考论―――哈佛通识教育(美育类)实地考察报告之二》[[3],傅晓微.哈佛课程体系改革考论―哈佛通识教育(美育类)实地考察报告之二.[J].美育学刊:美育实践研究.2011.6(2):51-60][3]为实例,研究高等学院美术教育课程改革实践研究方法,为我国高等教育美育实践方法研究提供参考。美育类课程作为哈佛新课程体系的缩影,从以“学科”为分

类标准,到以“需要”为分类标准;从重理论研究方法,到重审美对象“是什么”和“为什么”,“连接”大学院墙内外、学生现在和未来,实现了从美术教育到审美教育的跨越。

尽管美国和世界许多高校把哈佛核心课程体系(CoreCurriculumSystem)视为现代大学通识教育的模板,但哈佛最新课程改革的首要动因,恰恰是看到这“模板”显在和潜在的弊端。哈佛大学摒弃全球众多高校趋之若鹜的核心课程体系,追求更完美的课程体系,既来自俯视全球的霸气和视野,又来自居安思危的危机意识。这些哈佛精髓,完全可以在中国文化土壤中找到同样的文化元素。也对我国高等教育的积弊提供了大量可资借鉴的积极因素。

哈佛课程体系改革是从自身多维认识到实践过程的衍化,再次宣告了它放眼世界的雄心,从研究实践方法论的角度来说,中国在1990年蔡元培先生逝世50年之际,李祥林的《中国近代美育体系的创导者蔡元培》指出,蔡先生曾言:“美育的名词,是民国元年我从德文Fsthetischeerziehung译出,为从前所未有。”蔡元培真正从理论上使美育系统化,在实践中做出显著成绩并有广泛影响。[][1]而当下国内不少学院的美育体制改革也常以旧识推新学,但新学并非是由当下美术教育现状所催进的学术研究方法,实为扩充研究方法而学习、引用、采

纳的诸多办法,其结果大多是改变了学术

路径,而未改变学术研究的大格局。意识

表22009年哈佛新课程体系

寻找美术教育学科交叉点研究方法

有关于寻找学科交叉点的方法,一直是学者们推进学术的重要办法之一。现也有“跨语境”美学的研究方式可成为美术教育学科探索研究法之参考。如比较受推崇的《高居翰中国美术史文集序》,它说明了学术研究可通过外来参照系的对比发现自身研究领域的盲区。近年来比较显著的学科交叉点是美术教育与语言语义学,美术教育与统计学、美术教育与生态学、美术教育与心理学、美术教育与图像学、美术教育与现象学,而相对传统的学术焦点是美术教育与文学、美术教育与哲学、美术教育与社会学、美术教育与逻辑学等。

以寻找学科交叉点的美术教育学术研究方式极大程度的丰富了学科内容,并为找到新的学术领域和资源提供了有效途径,从美术教育与学科交叉研究分布法的要义来说,所面临的问题的关键是学术价值的体现。在这种研究方法逐渐成型的过程中,也有不少学术思想值得我们学习,如:李欣人在《席勒美育思想对马克思的影响及其当代意义》中指出,席勒美育思想对马克思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形成和“人性复归”理论的提出。赵伶俐《高校美育―――美的人生设计和创造》偏向于科学化、量化的研究,把美育目标所体现的观念意识和知识分解为一系列的行为、方法和技能,使学生在懂得和了解基本的美学、美育和美育心理学知识的同时,掌握运用美的规律去进行自我人生的理想设计、形象设计和生活设计的方法。[][1]但也有弊端,如范景中教授就曾经担忧“这种研究以常识碎片的拼凑而扼杀了美术史的魅力,也淹没了智识的光芒,导致了巧取之伪问题泛滥意一时”。而在美育与学科交叉分布研究方法的观念里,可以以笛卡尔在《论方法》中提出的四条理论作为依据:1.普遍怀疑,将一切可疑的知识圈出,剩下绝对正确的内容。2.将最复杂的事物转化为最简易的事物,例如将精神实体化为思维,将物质实体化为广延。[①笛卡尔“第一哲学”特有的哲学术语。就是物质的基本属性,即物质的空间属性,即所谓的长宽高,凡是物质必然占据空间,这就是广延。]①3.用综合方式从简单事物中,获得复杂事物。4.尽可能累计全面,复查周全,以确定毫无疏漏。这样的思维虽未必适用于美术创作,却可为美术教育方法学系统的形成提供参考,如,将第一条用于学科交叉点的寻找过程中,可相对减少无关知识对学术主题的干预;第二条则利于我们看清多维复杂事物,直击美术教育研究方法的本质与核心;第三条则利于美术教育与各学科知识体系相互碰撞、促进与发展;最后一条则适用于检验学术成果,为成果的实践和学术价值的体现创造可能。

2.5美术教育部门与学科建设研究方法

近年来不少学院致力于学科探索,潜心研究美术教育的课程设计和教材教法,也有的部分学者特别关注师资建设。在美育课程的目标方面,李开玲、孙景曾在《大学美育课程论略论》中从美术教育的大局观角度提出了具体的美育目标论与课程论,认为美术教育的目标有三个:第一,现代化的忧思与可持续发展;第二,教育的使命;第三,促进生存方式重建。美育课程的功能层面,邢云提出了美育课程设置的必要性,认为美育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从师资队伍建设上,特别突出的有孟繁梧从师资的自然状况、素质状况和管理状况进行分析,在指出问题的同时提出了综合性高等艺术院校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包括完整的知识体系、较强的艺术教育科研能力、更强的创新精神和进取精神以及良好的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

比较值得关注的是从艺术管理的课程设置来建设美术教育的新学科。艺术管理[artsmanagementorartsadministration]是一门新兴的辅助学科,它顺应时代的需求而产生。和学院制美术教育普通学科相比,它与社会的关系更为密切。艺术管理者担负着双重任务:一方面,要为艺术家营造富有成效的创作环境,提供最佳机会发展其艺术;另一方面,要将由此而获得的成果呈现给理想的观众,为其艺术体验准备条件。在过去2000多年里,艺术家曾自行担当这个责任,而当艺术创作及其展示成为一种生产与营销机制时,人们认识到,艺术组织的领导与管理需要专业技巧。[[6]曹义强.艺术管理的观念与学术状况.[J].新美术.2007.3(28);4-15.][6]“艺术管理是一门将文化政策、文化社会学、文化经济学、博物馆学和艺术史与管理学结合的操作性学问。艺术管理者需具备商学、财经、经济学、心理学方面的技巧,才能胜任其工作。”这个观点是2007年由曹义强教授所提出的,以他将学科建设中的普遍方法与艺术管理学科特性结合所得出的学术观点来比较我们在以常人方法学取向的角度研究美术类的学科建设,过程中极易忽略学科的特性,我认为曹对艺术管理学科观念见解很值得我们借鉴。回顾一下常人方法学的特征有:1.行动的权宜性(contingency)与规则的说明价值。2.行动的场景组织与局部索引性。3.行动的反身性和可说明性。4.研究方法的“独特适应性”。[[7]周斌.教育研究中的――常人方法学取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10(21):9-13.][7]研究人类社会生活是学术者不可忽略的要素,在美术教育研究过程中我们有必要进一步了解常人方法学,但常人方法学并非作为我们学科发展的拼图之一,而是作为一种客观现象参考。且无论是以与美术教育相关的学科发展角度出发,或者依照社会功能变化的不确定性,在美术教育部门与学科建设研究方法中,仍需具有潜在随机性。

3.美术教育研究方法学趋势

近年来,美术教育研究方法的趋势十分明显,1.逐渐脱离纯理论的研究方式向实践迈进。2.是针对院校性质的改善内容、目标、教材、方法、评估体系。3.是对美术教育与美学关系的进一步深入。5.隐性课程体系与交叉学科的开拓与探究。6.随着社会自然环境与人类意识的改变,发展数字化和实验性教学。对于美术教育研究的发展而言,方法是十分重要的,如在《高居翰中国美术史集序》里,我们发现跨语境研究为美术和美育研究提供了一种参照系,这种外来的参照系往往能照亮容易处于盲区的问题与领域,高居翰善于默记大量的图像,他对视觉材料的评述,具有图文互证的效果。

从总体趋势来看,每一种研究方法都成为一个单一途径而迅速发展,但从方法学的角度看,它们并未形成一个具有稳定性规律的方法体系,常态单一的方法无论是来自于东方的哲学观照,还是出自于西方思维的能量,都无法满足美术教育研究发展的未来格局,避免学术者尽可能不落入一种本位主义,如致力于完善美术教育方法学的研究,可综合文献与数据整理,结合社会学、统计学和哲学等探索美术教育研究方法的形成与结构、普遍特征与内化逻辑、理序与稳定数据、变化与自然反应等,以至于美术教育研究的方法本身集成一套具有学术价值的参考体系,对美术教育研究的学术方法具有创新、预测、评估等功能。

美术教育方法篇2

一、创设情境,激发创作的愿望

美术是视觉上的艺术,想让幼儿参与到活动中来,关键是为幼儿营造一个具有视觉美感的创作环境,让幼儿对活动产生兴趣,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在愉快的活动过程中自主探究,乐于学习。在幼儿园中,幼儿大部分美术活动是在教室进行的,因此创作环境主要就是指教室中的环境。要让教室的环境适宜孩子进行绘画创作,关键是要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征,同时也要让环境具有审美价值,有目的、有选择、合理地布置活动室,根据主题内容,联系日常教学,营造出一种愉快、活泼的环境氛围,对孩子产生迁移默化的影响,在日常点滴中感受艺术的美,让孩子融入到情境中,自主探索。平时也可以利用恰当的时机,引导幼儿积极体验感受环境,丰富幼儿的情感教育,开阔眼界。

二、丰富活动形式,鼓励幼儿大胆想象

在为幼儿设计艺术活动时,要考虑到活动应是能让幼儿主动参与的,不能有任何强迫性。《纲要》中也指出:“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要让幼儿愿意自由表现自己的想法,发挥幼儿的主动性是关键。幼儿对于感兴趣的事物往往能够集中较长时间的注意力,体验自然比较深刻,再加上教师的引导,把握细?,结合了自己的想象,有利于幼儿的创作。教师也要给幼儿机会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描述出自己想象中的画面。单一的绘画形式限制了幼儿的想象力,甚至对某种绘画工具产生依赖性。因此教师要注意组织各种不同的美术绘画形式,或是游戏式的教学情境,丰富幼儿的体验,比如在户外作画、沙画、盘子上作画、水墨画等,为幼儿提供不同的作画材料,比如:颜料、蜡笔、墨水、水彩笔等,或是不同的绘画工具:蔬菜印章、棉签、碎布、手印,还可以以游戏的形式让幼儿作画,放松自由的创作环境,有利于幼儿开展丰富的想象力,表现自己的个性。而新颖、有趣的材料可以提高幼儿对绘画的兴趣,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和好奇心,让幼儿产生丰富的想象。

三、引导幼儿积极思考,大胆创作

在组织幼儿美术活动时,教师鼓励幼儿用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提倡作品与形式的个性化。幼儿的美术作品中反映出孩子的情感和体验,和他们眼中观察到的世界。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幼儿的优点和长处,及时对孩子给予鼓励,让幼儿在获得绘画经验时也能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

幼儿美术的重点是对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进行启迪,而不仅仅是技能的传授。教师可以利用幼儿思维和想象力的特点,给幼儿自由想象的空间引导幼儿用合适的形式表达自己对事物的观察和认识,用自己认为有美感的形式,创造性的表达、表现对事物的观察和感悟,注重幼儿审美与创造力的发展,比如:在画房子时,对幼儿说:小兔子要建造新房子啦,你们愿意帮助她建一栋大房子吗?鼓励幼儿大胆想象,自由创作,对有特点、有想法、有创意的作品不吝表扬,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让幼儿之间相互影响,共同进步,这样也可以消除迟迟不敢下笔的幼儿放心大胆地去画,把自己与众不同的想象画在纸上。

四、重视幼儿作品的评价

美术教育方法篇3

关键词:大学;美术教育;教改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J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7-0215-01

大学毕业生虽然具有抓实的理论性知识,但缺乏实践性能力,不能很好的适应工作单位。因此,对大学美术教育进行改革刻不容缓。

一、大学美术教育的基本现状

(一)教学方法单一,创新性不足。大学美术教育由于其特殊的学科性质,使得美术专业课教师多样化教学方式不足,以现实法教学为主,忽视了抽象主义教育法的应用。单一的高校美术教学法,严重影响到当前我国大学美术教育教学有效性及人才培养质量。

(二)教育观念落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大学美术教师群体中仍然存在一些死板的教学思路和墨守成规的教学手段。教师处于绝对性主导地位,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主体性地位,缺乏艺术的创造性能力和独立意识,大学生这种被动性的学习方式显然与新课改下的大学美术教学要求不符。

(三)教学的技术性水平低。随着数字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类多媒体教育技术也被广泛运用于高校课堂教学中。由于美术课程的特殊性,有些高校美术教师仍然处于“一支笔、一张纸和一幅画”的教学模式中,其教育技术的运用范围较窄,基本上也只是运用CaD和photoshop等软件来进行绘图教学。较低的多媒体运用水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学效果得不到有效提升。

二、大学美术教育的教改方法

1.采用直观性教学法。大学美术是技能性要求较强的一门课程,需要借助于形象思维能力才能与实践技能相结合,因此,直观性教学法被呼吁运用于高校美术教学中。大学美术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不断的直观观察才能获得亲身体验的机会。当前,我国大学美术课程又比较注重理论性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实践性知识的操作,这就容易陷入无效性教学境地。如果教师只是运用丰富的语言对美术作品进行描述,而不是亲身示范,学生是很难感同身受的,更不懂得这些美术作品是如何完成的。这种现状下的高校美术课堂教学效果低下,也浪费了大量的教学和学习时间。因此,大学美术教育教学需要引入直观性教学法,美术教师缩短理论知识的讲解时间,投入到实践中开展直观性教学,力争使大学美术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2.采用互动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教师处于美术教学的主导性地位。互动式教学法需要教师提前备好课,学生提前做好预习,在双向互动中来提高大学美术的教学质量。互动式教学能够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积极性,学生在课外就搜索好课堂所学的材料,一方面能锻炼学生的独立学习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改变了传统式课堂的被动学习方式。当然,教师要主导好课堂互动过程,就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承担起互动式教学的责任与压力。互动式教学要求教师关爱每一位美术学生,激发学生的美术兴趣,最终提高大学美术课堂的教学效果。

3.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古代教育家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由于大学教师无法将世界上所有的美术名作都一一展现给学生并讲解,所以需要大学生具有自己的艺术个性来欣赏每一幅作品。很多大学生在对一幅世界名作进行鉴赏时,往往只听教师说一通的赞美之词,教师观点先入为主,然而自己并不理解它究竟好在哪里。因此,在大学美术教育过程中,需要摈弃教师先入为主的赞美或评价,而应该给予学生发表言论的机会,使用头脑风暴法或启发性教学法,鼓励学生进行个人见解的阐述。在启发性教学课堂中,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通过与学生的对话和探讨来总结出学生们对每一件艺术品的理解,不断在启发中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4.提高大学生的独立意识和创新能力。大学美术是一门艺术性课程,需要学生具有充足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想象力才能创造出更多的美术作品。大学美术课堂教学不仅需要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性知识,还需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性意识和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其创造出更多富有新意的艺术品。大学美术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需要鼓励学生大胆思维,勇于创新,启发美术生进行散发性思维。大学生只有在这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才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习兴趣,进行艺术品的创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大学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高校美术教师需要结合素质教育和新课标的具体要求,改变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方法,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在大学美术教育教改过程中,它要求教师结合美术课堂特色和美术生的个性进行创造性的培养,以便在大学美术教学中提升学生的综合性素养,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艺术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周宏伟.大学美术教育教改方法探析[J].美术文献,2014(01).

美术教育方法篇4

【关键词】师范美术教育教学方法转变策略

一、扩大专业学生知识面,提升综合素养

目前师范美术教育专业的教学过于重视学生的专业能力,所以很多课时都放在了学生的专业训练中,这样就让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知识面也很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无法从事以后综合性的美术教育工作。因此,在实际教学当中,要从学生今后的发展角度进行考虑,将美术教育专业知识、专业训练和综合性知识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够培养出综合素质较高的美术教师。美术这门艺术科目有其独有的方式体现现实,反映社会生活。在师范美术教育专业教学中,综合素质的提升要注重以下几方面:其一是美术基本功的练习,在这其中包含了造型能力与色彩认知。造型能力是专业教学中比较重视的技能训练,不过色彩学也同样不能够忽视。在教学中要多多进行绘画色彩学的研究,实践配色,掌握色彩规律,为毕业后的工作打下基础;其二是进行美术创作实践活动,在教学中可以多让学生创作创新,这样能够将美术教学中的一些公式化与概念化的知识落实,在这其中,师范专业学生还要对设计理念进行学习和使用。在现代生活领域中,不少都包含了很多现代设计思想,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方式进行了改变,设计的内涵和外向发展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所以师范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也需要学会使用电脑;其四是扩大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面,在教学中若是局限在美术方面的研究是不科学的,还需要对艺术相关的文化美学特点进行了解和掌握。

二、提高专业学生审美

在我国的师范专业教学中一直存在一些问题,在美术教育中经常是以培养专业画家的方式培养学生,这让师范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只注重自己的专业能力。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即便是有很好的绘画技能,但是却不是一个合格、能够教导小孩的专业教师。在美术课程标准相关文件中有指出,美术课程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审美能力,加强社会与生活的热爱与责任感,并且要培养学生尊重与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与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有较高的审美能力,这样才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和创造美。审美能力要有审美感知、鉴赏以及表现等能力。在师范学效的美术教育专业中,学校要多设置一些美术鉴赏课程,要让学生对绘画作品进行品味和鉴赏,使其可以在思考中提升审美能力,进而成为一个了解艺术和欣赏美的人才。经过这种教学方式的实施,才能够让学生在毕业之后的美术教育工作中引导学生发现美与感悟美,并且使其生产美与创造美。

三、提升专业学生探究能力

美术教育能够传递美术文化,并且也让受教育的人成为社会化的人,使其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优秀人才,使其为教育事业做出更多贡献。要想实现这个目的,就需要对师范学校的美术教育专业教学体系做出改善和优化,通过对教学体系的创新,以此培养懂得美术教育学、心理学的学术型教师。美术教师不但要掌握教育学和心理学相关的知识点,同时还需要掌握美术学科教育教学理论知识,这也是美术教师理论知识结构中的关键构成部分。因此,在美术教育专业的教学中,需要不断培养学生的研究探索能力,使其在美术学习中能够养成积极探索的行为和习惯,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分析和研究。经过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才可以让学生在以后的教育工作中继续展开探究,进而对美术领域和教育领域都做出一定的贡献。

美术教育方法篇5

一、特殊教育中美术教学的作用

1.使教学生动化、形象化。

与其他教学形式相比,美术教学在形象性和生动性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例如,对于聋哑儿童,由于其听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均受到较大的限制,于是视觉感知便成为其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途径,而美术教学中可以运用图片的形式来讲述相关的知识,一个个的画面有效地弥补了聋哑儿童听觉上的不足。不仅如此,当学生想和周围人或是老师交流、沟通甚至是讨论时,除了传统的哑语之外,学生还可以通过图画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大大丰富了聋哑儿童的表达方式,也加强了他们与正常人群沟通的能力。

2.良好的心理教育功能。

众所周知,一件优秀的美术作品,很容易引起观赏者的共鸣,进而进行发散式联想,对其心灵产生影响甚至是震撼。特殊教育受众是弱势群体,他们由于生理心理上的缺陷普遍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表现为自闭症、妄想症等等。在这样心理因素的影响之下,特殊教育的教学效果要大打折扣,而美术教学可以展示大量表现真、善、美元素的作品,教师可以以这些作品为突破口,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美好且积极向上的方面。

3.有效地多感官协同训练。

美术教育一般包括了赏析和创作两个部分的内容,而当中又涉及到色彩、搭配、比例、构图等一系列的因素,通过赏析可以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思维和理解表达能力,而创作更可以将学生的手、脑等多个部位充分调动起来,尤其是对于智力有缺陷的学生,这些训练对于开发其智力和激活大脑部分功能而言,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二、特殊教育中开展美术教学的方法

1.加强理论教学的融合。

基本的美术理论是美术教学的基础,但是考虑到特殊教育的受众在理解和表达能力上的缺陷,美术教学的教学目的应该更多地放在感知和感官的训练及开发上。因此,我们可以尝试将大量的美术基本理论融合到趣味化的教学之中。例如,可以在课堂上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想法,描绘一定的场景,待大家绘画完成之后在课堂上集中进行展示,再一起评选出大家觉得“最好看”的作品,在这里要注意,我们不要用深奥的理论去引导学生,标准就是简单的“觉得最好看”就行了。之后我们再组织大家讨论,为什么大家都觉得那几幅画得“最好看”,是不是在色彩搭配、画面比例、布局等方面有一些优势?在这样的引导之下逐步将色调、构图等美术理论引出,学生接受起来会比较容易和自然。

2.以学生为中心。

由于特殊教育学生的特殊性,所以在美术教学中我们更需要将学生的需要放大,更多地关照他们的心理状态。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围圈的座位布置形式,教师站在中间讲课,以拉近和学生的亲近感,同时还应该对学生的作品多鼓励多引导,必要时可以采用“角色互换”的方式,让学生轮流在圈的中间和大家交流,这样的教学方式更容易使学生敞开心扉,加强与周围人的交流与融合。

3.以生活为素材。

美术教育方法篇6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方法

《美术课程标准》提出:“美术课程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此理念的指导下,为充分发挥美术的教育功能,发挥美术教育特有的魅力,美术教学可采用的策略有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美术创作的热情

小学美术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理解教材内容,促使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一堂美术课要上得学生情绪高涨,教师就要营造一种吸引氛围,让学生大显身手,从中体验到学习知识的快乐及成功后的喜悦。美术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就是一个吸引点,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感染学生,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所谓情境,即情形、景象、境地的组合。课堂的情境包括课堂的场境和学习的氛围。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所谓创设情境,就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反映儿童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场景以及与之相应的学习氛围。创设情境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内在的动力支持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是激励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的内驱力。创设情景教学法首先要设置情境。根据教学目标,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通过语言描绘、实物演示,幻灯或绘画再现,音乐渲染、游戏等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个富有情感、美感,生动形象的特定氛围,以激起学生的创作兴趣、热情;其次要让学生体验情境,通过参与各种游戏、表演、唱歌、听音乐、谈话、操作等活动,使学生在特定的气氛中主动积极地从事创作活动。如在教《恐龙世界》一课时,我首先用语言描述:“在我们的地球上曾生活着一群庞然大物,他们曾统治地球一亿七千万年之久,后来神秘的全部灭绝,成为科学上的一个未解之谜,他们是谁呢?”学生回答后我出示恐龙化石的图片,向学生明确恐龙曾经存在的真实性。在学生兴趣被吸引的同时我又播放了一段动画短片(课件),激发学生的热情,直观的展示恐龙生活的世界使学生了解恐龙的相关知识,引入课题。激发了他们表现形象的灵感。培养了学生对美术课的情感,轻松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在合作中体验美术创作乐趣

合作学习是指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彼此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合作学习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增强学生自尊心,促进学生情感发展与同学间互爱及学生社交能力的提高。《美术课程标准》中这样要求:“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引导学生以感受、体验、观察、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合作学习是美术课程改革中普遍采用的教学方式,需要改变传统的整齐、标准化课堂教学模式,建立美术课堂中学生思维活跃,表现风格多样的教学景观。

在教学过程中我在需要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经常采用四人一组的方式,即以前后两桌为单位,只要上桌的两位同学向后一转,即可运作,即节约时间,又方便灵活,还可以使每一位组员都能在有限的合作时空里全员参与。如我在上二年级《做笔筒》时,把前后两桌合为一组,推选出一位小组长。再由小组长进行分工,组员进行合作完成作品,最后进行作品展示达到预设效果。其次在美术课中,学习任务布置以后,需要教师在小组合作之前安排分配好各自的任务。

三、潜移默化地进行德育渗透

美术教育方法篇7

关键词:高等美术;教育方法;多样性;研究策略

美术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应该创新高等美术教育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气息,使更多的学生能够真正热爱美术学习。

一、汲取传统美术教育方法的精髓

我们应该正确看待传统美术教育方法。它是经过多年的发展并且取得一定成果的教学方法,虽然其中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但我们应该汲取传统美术教育方法的精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借鉴和学习传统美术教育中先进的、积极的元素,与现代高等美术教育方法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对美术专业问题的深入学习和了解,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审美能力、想象能力、艺术能力等,使学生真正热爱学习美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例如:在学习“素描基础”课程时,学生应该明确素描就是单色画,素描的使用工具主要有铅笔、炭笔等。教师在学生工具准备齐全之后展开教学,分别手把手地教学生如何握笔。这是传统美术教育方法的内容,具有一定的科学性,高等美术教育应该融入这些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组织实践教学,让学生真正掌握素描中比例和结构、透视和色彩的联系。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汲取传统美术教育方法和理论,进行优势互补、取长补短,从而提高高等美术教育的整体质量和水平,增强学生的实际绘画能力和审美素质。

二、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丰富教育方法

现阶段,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将多媒体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已经成为高等美术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之一。将图片、文字、音乐、视频等以ppt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眼前,并对美术教育理论进行系统的分析和学习,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还会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作用,从而提高高等美术教育课堂质量和水平。例如:在对“中国传统艺术”作品进行赏析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等先进手段,将中国著名的传统绘画作品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绘画作品的真正价值。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对绘画产生的背景和原因、发生的经过、最后的结果等问题一一进行阐述,从而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绘画所蕴含的意义。基于此,学生不仅能够反复观看和学习绘画的具体操作和背景故事,同时还能提高美术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将课内教学延伸到课外教学中去,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了解美术的内涵和本质。

三、提高高等美术教学者的水平

高等美术教育起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因此要想促使高等美术教育方法多样化,就必须从教师入手。美术教师应该转变过去的教学理念,融入新的教学方法,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实践;借鉴和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美术教学方法,从而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专业化水平,提高高等美术教学的课堂质量和水平[2]。除此之外,学校可以组织对高等美术教学者进行再培训,或者在学校资金容许的情况下,聘请国内外的高水平美学大师进行教授,提高高等美术教学者的专业化水平和素养,使其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艰巨任务,积极地投身于高等美术教学活动,履行教导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责任。

四、开展高等美术多样性教学活动

高等美术教育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和审美能力。美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是不同的,它是一项理论技术和实践技术相结合的学科。美术学科本身的多样性,促使高等学校积极开展高等美术多样性教学活动。例如:学生进行野外写生,用摄像机拍摄照片进行绘画,临摹大师的作品,举办专题美术活动等。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和水平,拓宽学生的美术视野,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优化高等美术课堂教学效果。又如:组织学生参观美术博物馆,详细讲解每一个美术展品,尤其是涉及到现代行为艺术、装置艺术等内容,让学生充分了解美术这种艺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活跃自身思维,提高创新意识,从而提高高等美术教学的整体水平,丰富高等美术教育方法的多样性[3]。

五、结语

综上所述,高等美术教育不仅是高等院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关乎我国教育制度的完善。高等院校只有通过汲取传统美术教育方法的精髓,开展高等美术多样性教学活动,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丰富教育方法,提高高等美术教学者的水平等方法,才能实现我国高等美术教育目标。总之,实现高等美术教育方法的多样性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学校、教育者、学生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田哲.高校美术教育的发展瓶颈及其对策探讨[J].青春岁月,2015(10):52.

[2]王素云.高校美术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J].时代教育,2015(20):123.

美术教育方法篇8

【关键词】高考;美术教育;透视

无论是素描还是油画甚至是国画,我们如果想要在一个平面上生动形象的表现出事物的实际情况,那么物体的远近大小一定会有所变化,这个变化并不是随意的,而是有着可以遵循的基本规律,这个规律就是我们所要研究的透视方法。那么,我们研究这种方法,对于我们推进高考基础美术教育又有什么作用呢?我们又应当如何在高考基础美术教育过程当中进行透视教育呢?关于这两个问题,我们将在正文进行重点的讨论。

1.高考基础美术教育中透视方法的作用

1.1可以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

高考基础美术教育中透视方法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提升作品的质量,更多的还是体现在对于学生个人成长的帮助上。高考基础美术教育中透视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并引导他们进行深入的思考,还可以帮助他们在激烈的竞争当中取得更好的成绩。透视这种方法无论是在国画、油画、还是素描当中,都是通用的,只要能够领会到这种手法的精髓,学生就可以自主的进行相关作品的创作。并且学生在学习透视的同时,也会接触到大量的优秀美术作品,并从中获得到一些启发。从这个角度来看,高考基础美术教育中透视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是极其有效的,它可以对学生产生终身的正面影响,这也是学校为什么需要加大对这方面的教育力度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1.2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考问题能力

透视这种艺术手法的学习,需要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学生们必须要清楚什么是焦点,如何在图像中模拟出人的视线,如何将事物的大小与事物距离人的远近结合。只有做好了这几点,透视手法的应用才算是成功的。这个过程更需要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将这些深奥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独特的理解,这样学生才可以真正的应用好此类手法。从这个角度来看高考基础美术教育中透视方法的作用还在于可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学习了透视手法,学生们不仅仅会对这种艺术手法的应用有一定的了解,还可以将在透视手法学习的过程当中所学到的思维模式应用到其他的各个方面,解放自己的思想。这对于学生思考问题能力的提升是巨大的。因为这一点,我国的各类学校也应当加大对于透视手法的教育力度。

2.如何进行在高考基础美术教育过程当中进行透视教育

2.1鼓励学生多多观察

我们应当从观察、思考、创作这三方面入手,对学生进行透视教育。具体而言,我们首首先需要引导学生多多的对生活当中的失误进行观察。毕竟,从根本上来讲,艺术是源于生活的。为了学好透视手法,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对视线的效果进行研究,分析出物体究竟需要进行怎样比例的远近大小缩放才算是合理。

2.2引导学生多多思考

我们为了提高学生对于透视手法的理解程度,还必须要引导学生多多进行思考。从根本上来讲,只有深入的对于这种方法进行思考,学生们才可以对这种方法有较深的理解,才能够在自己的创作工程当中对这种方法进行应用。在进行透视的教学时,不应当仅仅是将透视的基本原理概念之类的东西教给他们,而是应当交给他们遇到问题的思考方式,这样当他们再次遇到类似的问题时,他们才可以独立的进行思考,而不是一味的依赖老师讲过的东西。

2.3帮助学生多多创作

我们为了进行透视教育,还需要帮助学生过多多的进行创作和练习。为使学生可以更好的对这种手法进行理解,我们需要帮助学生多多的进行美术作品的创作,帮助他们进行练习。这样,学生对于透视手法的理解才可以慢慢的加深。具体来讲,我们多带他们去林荫小道、著名建筑等处进行写真创作,并对他们的作品提出修改意见。对进行几次练习,学生们的水平自然会有一定的提高。但是究竟能提高多少,就要看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勤奋程度了。

结语

高考基础美术教育中透视方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帮助学生取得更好地成绩等方面。我们为了达成这三点目标,需要在教学过程当中引导学生多多思考、鼓励学生多多观察、帮助学生多多创作。这样一来,学生对于透视手法的理解才会得到进一步的加深。

参考文献:

美术教育方法篇9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对于儿童来说,接受任何知识的学习之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只有激发他们对绘画的兴趣,她们才能真正投入进来。喜欢涂涂画画是少儿时期每个孩子的天性,是他们对世界认知的一种表现,是对大脑中事物的记忆恢复,孩子的涂鸦是画出她们的想法和喜爱的东西。成人时常会隐藏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但孩子却不会,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在画面中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作为老师和家长要把握这时期孩子的心理特点,以开发兴趣为主,孩子的喜好是学习的原动力。如何延续孩子的兴趣是少儿美术教育的关键,教师应该了解孩子的爱好和兴趣,寓学于乐。

游戏是孩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适当的运用游戏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更能延续孩子的兴趣,增强好奇心和求知欲。优秀的少儿美术教育应当是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开展的,孩子在快乐游戏里展开丰富的想像,从而达到教学目的。例如:在《印第安人之帽》一课中,老师给小朋友讲述了一个关于印第安部落的传统活动,并且告诉小朋友今天老师也要和他们一起来开一个印第安人的舞会。有趣的活动不仅激发了孩子的兴趣,也引起了他们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更让美术教学变得更加有趣。在教学之中,老师也应该把握少儿的绘画心理,孩子画画更多的是一种快乐的体验,少儿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接受科学的美育,使其健康成长。所以,延续了孩子对绘画的兴趣,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让孩子更主动的去探索学习。

二、重引导,激发自我创造力。

有了学习的兴趣,然后就需要老师的引导。少儿时期每一个没有经过错误的引导和过多的干预的孩子所具备的想像力、创造力和随心所欲的表现力是我们成人不可及的。科学的引导是激发孩子创造天赋的关键。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绘画内容和方式,表现孩子独有的个性,从小形成创新思维受益一生。少儿美术教育中教师的作用在于能够引导孩子自己创造想像出多少,一堂成功的美术课所达到的教学成果应该是:同样的教学内容孩子们画出的作品确是不相同的,传统的老师画一笔我画一笔的教学模式极大的扼杀了少儿独有的丰富的想像。

要激发孩子的创造天赋,教师的引导是重中之重。而引导又分为课前引导和少儿创作过程之中的引导。课前引导则在于老师如何给孩子创造一个引人入胜的情景,让孩子有自己想像的空间。在课程导入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视,听,说这三种手段来进行课程的引导。视,即少儿能直接观察到的事物,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图片的方式来展示在课堂上,观察是少儿创造力培养的基础,教师便需要借助多媒体教学来给孩子创作一个这样的情景,在观察过程中老师可以以提问的方式来让孩子观察到重点。听,即通过音乐的渲染孩子在脑海里展开天马行空的想像。音乐与绘画是可以相互融合的,让少儿以音作画,将音乐给自己的带来的感受以绘画的形式展现出来。说,即老师通过优美柔和、情感丰富的语言给孩子讲述故事或对课程主题的情景再现。通过故事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要知道他们总是会有让我们意想不到的想像力。做好了课程的导入,孩子在画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如:不知道该用哪个颜色、不知道画什么好的等等。这时我们老师不能过于直接的告诉学生该画什么,而是应该给予适当的提示引导孩子自己去想像。让少儿大胆的尝试各种颜色各种绘画方式,鼓励孩子创造五颜六色的神奇画面。

三、多鼓励,提高自信心的培养。

美术教育方法篇10

【关键词】解放美术活动幼儿创造力方法

【中图分类号】G61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196-02

引言

在新时期幼儿教育的要求当中,艺术类的教育目标就是要能激发儿童发现美和创造美的兴趣和能力,灵活运用有效的方式来引导和鼓励幼儿自由大胆地以各种艺术形式表现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力,以此提高他们在艺术中自由表达的技巧和能力。如何在幼儿园的美术教育中提高幼儿的创造力成为了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下面就此进行讨论分析。

1.激发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创造思维――解放头脑

幼儿园美术教育的价值在于引发幼儿审美情感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在美术活动中,解放头脑――要解放那种墨守陈规的教育方式,美术活动不再是以前那种只会让幼儿模仿老师的范例进行涂色、绘画、欣赏、手工制作……等活动。而是要让老师的创造性素质成为幼儿创造性活动的良好刺激和榜样。引导幼儿去创造一种在老师的基础上有自己独特想法的、独特表现的作品。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就有了思考,有了思考就有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我们要引发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去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再达到自己解决问题。就如绘画“我的飞机”活动中,在绘画中我提出了一个要求,就是要求幼儿在绘画中表现出“让自己的飞机飞得最高”。幼儿面前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如何画出自己的飞机比别人的飞机看上去要高呢?”由于没有了老师范例模仿,幼儿只能自己想办法解决……在幼儿的作品中各不相同,有的把飞机画在了纸的最高处,有的把绘画的纸竖起来了,有的把飞机绘画在小朋友的头顶上,有的把飞机绘画在小草、小花、小树、大山的上方,当然也有的把飞机画在纸的中间,在边上画上了白云和太阳……总之每一个幼儿的心中都有自己认为最高的表现形式,他们用自己的画面进行了表达,此时,我们老师就不要用最简单的“线条、颜色画得好”与“画得不好”来评价幼儿的作品,要鼓励和支持幼儿的大胆表现,肯定幼儿表现自我想法的能力,以激发幼儿的创造思维。

2.在美术活动中促进创造力――解放幼儿的双手

幼儿的创造思维是通过幼儿的活动表现出来的,让幼儿有动手的机会,是促进幼儿创造力的途径。所以我们要尽量解放幼儿双手,让他们有动手的机会……在美术活动中,让幼儿的双手动起来。如“美丽的春天”中,我引导幼儿运用水粉进行绘画春天的花、草、风景。在绘画中,有几个调皮的幼儿,没有把笔上的颜料洗干净就蘸其他的颜色了,这样一来画纸上除了老师准备的颜色,就出现了几种混合后的颜色,红和黄变成橙色,蓝和绿变成了黄色……等等,同桌的几个幼儿看到后,就非常的新奇,还一边偷偷问,这个是怎么样出来的,他们尝试着自己进行模仿性的调试,但每一次调试出来的颜色都是不一样的。而每一次的调试是幼儿自己一个创造性的表现。此时,作为老师就不要过多的去约束幼儿,要解放幼儿的双手,让幼儿的双手随着他们自己的欲望进行操作活动,在一次次的操作中促进了幼儿的创造力。

3.在美术活动中开拓幼儿视野――解放幼儿的眼睛

美术活动是幼儿运用线条和色彩构图,在一个平台上创造出直接可视的,具有一定形状、体积、空间感的艺术形象。是一门培养幼儿审美情感和创新意识的学科。自然界的植物千姿百态、自然界的景物斑驳陆离、自然界的风景纷繁变化、自然界的动物无比可爱,这些都是我们开拓幼儿创造视野的好地方。如活动“我的飞机”中,活动前我引导幼儿进行了各种飞机的模型观察,还观看了多媒体中的不同飞机在不同场合的飞行。再加上幼儿生活中看到的飞机――一抬头望上去飞机在蓝蓝的天空中飞行,远远望过去飞机在房屋的屋顶上飞行,远眺飞机好像在远处的山顶上飞行……幼儿的眼睛得到了解放,不再是只看到老师的范例,而看到了更多的东西,为自己的创造开拓了视野。

4.在美术活动中挖掘幼儿创造潜能――解放幼儿活动的空间、时间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可见每一个幼儿都有创造的潜能,就看我们老师在活动中是如何的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而一个宽松、自由、和谐的环境,能使幼儿的思维始终处于一种开放、活跃的状态,使得幼儿的创造潜能得以最大的挖掘。就如在美术活动“海底世界”中,我没有过多的去要求幼儿怎么样的去画,过多的去指导海底世界里有什么?还有动物应该如何的去画?也没有过多的引导幼儿相互之间的讨论“我知道的海底世界里的动物该是怎么画的”?……就让幼儿在我的要求下:“海底世界有什么呢?他们在干什么呢?”去进行自由的绘画。让幼儿在足够的时间里,利用已有的经验独立的创作绘画,这样既解放了幼儿的空间和时间,也充分的挖掘了幼儿的创造潜能。

5.提高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创造热情――解放嘴巴

在美术活动中我们不要以成人的眼光和思维去观察、评价幼儿的美术作品,幼儿的每一个美术作品都是幼儿的一件艺术品,是一件有创造性的艺术品。就如在“我的飞机”中,幼儿的作品各不相同,我们老师不要急于去评价幼儿绘画内容的线条是否流畅、颜色是否鲜艳、布局是否合理……而是引导幼儿自己说说绘画的想法,了解幼儿是如何想到这样绘画或这样涂色的,给予幼儿一个表达的机会,在说的过程中,让同伴分享自己的创造成果的喜悦,进一步激发幼儿创造的欲望。

结语

综上所述,美术教育活动是一种能让幼儿表现自我、表达自我的表现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幼儿创造力的一种教育活动,是幼儿表现创造力的一种途径。幼儿教师要在这种方式中,努力解放幼儿的头脑、解放幼儿的双手、解放幼儿的眼睛、解放幼儿的空间和时间、解放幼儿的嘴巴,给幼儿想象力插上翅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