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对学前艺术教育的认识十篇对学前艺术教育的认识十篇

对学前艺术教育的认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02:22

对学前艺术教育的认识篇1

1从不同角度阐述艺术本质的认识

有人认为艺术就是对现实进行模仿,其本质就是对客观现实产生的一种认识,西方学者认为艺术本质就是对现实生活产生的认识。例如,亚里士多德站在模仿论的角度,认为艺术就是对现实的模仿,它使人们的认识得到满足。这和欧洲的哲学观关系密切,传统哲学观主要从认识论的角度对世界进行解释,认为艺术就是将知识提供给人们,满足了人们对知识方面的需求。此种观点在亚里士多德提出艺术模仿论开始,到后来的别林斯基和黑格尔观点提出之前都具有较为深远的影响。随后康德针对艺术本质又提出了审美情感论的观点。他认为审美和认识有着本质的不同,认识是在了解客观现实的基础上获取相应知识,而艺术则是对审美能力的判断。认为艺术主要就是对鉴赏进行判断,而不是对认识进行判断,此种观点与古代偏重情感的美学思想非常相似。而在马克思与恩格斯生活的时代,又将艺术本质和唯物主义进行结合,将艺术本质确定为是一种意识形态。意识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在意识上对客观现实产生的一种想法,此种意识形态引导艺术本质从模仿论向意识论方向转化。而唯物主义又告诫我们在对艺术和现实间存在的关系进行研究时,一定要借助实践进行讨论,艺术在人们对客观现实做出相应反映的基础上产生,是具有实践性质的创造性活动。在马克思提出自己的艺术观点之后,人们对艺术本质有了新的认识,艺术不但是一种意识实践活动,还成为实践活动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使艺术本质的审美论有了更广阔视野。从现在对艺术的研究来看,以上对其本质产生的不同观点,在当时都存在着合理性,也存在着局限性,有效地反映了人们探索艺术现象是在逐渐进步的,表明人们会更加科学和正确地认识艺术本质。从总体上来讲,研究艺术本质存在以下几方面因素:第一,艺术主要就是客观的认识现实,是一种意识形态。第二,艺术具有一定的审美属性,它应该与情感体验相符合。第三,艺术具有一定的创造属性,它是人类进行的一种实践活动。部分学者站在马克思唯物主义的角度,将艺术本质定义为对现实的一种反映,从哲学的视角明确了人、现实和艺术之间的关系。

2从教育哲学的角度讨论艺术教育的功能

在我国古代将教育目标确定为对君子的培养,如孔子将君子定义为具备高尚道德的人,他的育人观较为注重人格与德行的培养,这表现出那个时期在人才需求方面的要求。反映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尤其是课程之上,一定要对人文学科知识加强关注,艺术应该为必修的课程,单看这一点,会发现古代对艺术教育非常重视。从古至今,自然科学研究不断深入,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科学主义有了更强的意识,科学技术飞速的向前发展,自然科学知识在教育领域上也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国有一段时间,教育以功利主义为主,将教育和经济利益联系在一起,人们在教育过程中对功利进行追求,对名与利非常重视,对考分更加重视,在这种追逐名利的背景下,没有考分的艺术类学科就会被忽略,甚至完全不进行艺术学习。艺术教育的价值和功能被抛到一边,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一定不会具备健全的人格品性,并且还会有着较低的审美能力,道德人格变得畸形。我们要是对媒体报道进行关注,就会发现很多道德缺失行为时刻在我们身边发生,甚至对下一代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对其加强重视。目前教育研究中将人学作为研究对象,对这一主体因素更加重视,尤其在马克思主义将教育本质与发展理论有效结合的基础上,建立了人本主义的教育理论。将教育出发点定位为对人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者应该追求的最终教育目标,教育研究应该对育人的价值取向加强重视,在进行艺术教学时,将艺术教育归纳到教育课程范围之内,将人性回归的教学理念体现出来,因为自然与人文两种科学本质上存在着区别,这就是人情感方面的因素。如果将人文方面的教学进行弱化,尤其是艺术方面学科缺失的教育,一定会与教育的本质相偏离。

3艺术教育应该被定位到教育的范围

从艺术本质来看,我们会发现艺术教育的价值是不可取代的,艺术是人类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应该被纳入教育领域。从教育本质来看,自从人类出现教育活动,艺术教育就是不容忽视的教育组成部分,没有艺术的教育不能被称作为完全教育,这已被很多研究者所证实。针对素质教育而言,艺术教育在美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而美育又在素质教育中占据了主要位置,也将人一生的教育贯穿起来。从这方面来看,我们应该将大学生艺术教育定位到必修课程范围之内。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教育呈现多元化功能,可其本质价值却一直没有改变,这是众多学者对教育本质的认识。然而现在,我们依旧会发现有很多脱离教育本质价值的现象发生。例如,对分数和排名较为重视,忽视以人为本的教育;对科研成果较为重视,忽视教育主体;对知识的灌输较为重视,忽视学生的兴趣培养等。这些现象都是艺术教育中的不足之处,也将艺术教育的重要性突显出来,表明我们的教育不健全,没有在教育本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除此之外,大学生艺术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也将教育公平这一理念表现出来。例如,2011年4月2日新华网上有这样一则报道:北大在高考自主招生面试过程中对教育公平进行了追问,其中有这样一道题:种地算是素质吗?虽然这道题较为另类,但是值得人们对其进行深入的思考。农村孩子会放牧和种地,这会不会与城市孩子的唱歌、画画一样被称作为一种素质呢?众多专家表示,这道题不但追问了教育公平,还对目前素质教育进行反思。这则报道突显的就是教育公平问题,需要我们引起注意。目前,一些普通大学不开设艺术教育课程,这就是教育不公平的体现。同时这则报道也表明应该对大学生进行艺术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与教育本质价值相符合。

4结语

对学前艺术教育的认识篇2

一、多元文化艺术教育的内涵

多元文化艺术教育是指在多种族、多文化共存的社会背景下,在充分尊重和保障不同民族文化平等发展的基础上,丰富国家整体艺术文化的一种教育。多元文化艺术教育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并在之后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多元文化艺术教育的主要精神是允许文化艺术存在差异,并让学生对不同的文化进行科学的认知,进而产生对艺术的尊重。这种多元文化思潮对艺术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台湾学者郭祯祥就曾指出,艺术教育应该涵盖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作品,学生能够通过欣赏不同艺术文化的过程对不同的文化艺术背景及其社会价值进行认知。

二、我国高等艺术教育多元文化发展现状

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艺术教育相比,我国高等艺术教育有自身的特点。首先,在文化观念的认知上存在两极分化现象。由于我国加入全球化进程相对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在艺术教育领域的发展也处在起步阶段,这种差距主要体现在文化观念的认知上。就整体状况来看,虽然我国在艺术教育的多元文化发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依然存在两种现象:部分文艺工作者过度重视国外文化,认为国外文化才是最先进的;还有部分文艺工作者认为我国的传统文化才是最好的。这两种极端的一元文化论都是不科学的,会阻碍我国艺术教育的多元文化发展,使我国艺术教育缺乏多元化视角的创新精神,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复制品。其次,从另一个角度看,虽然我国高校在文化观念的认知上存在一些不足,但是整体的艺术教育多元文化发展意识在不断增强。我国与其他不同国家、地区日渐频繁的文化交流活动和各个高校举办的艺术文化研讨会,都能够充分体现出我国对多元文化发展的重视。这种多元文化发展意识的增强也符合我国高校艺术教育的教学宗旨。新课标的教学大纲要求学生以开阔的视野学习不同文化的精髓,逐渐形成平等、尊重的多元化文化观念,进而促进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繁荣。这对当前广大高校的艺术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所以当前我国高校艺术教育的多元文化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三、多元文化对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的影响

多元文化发展是当今乃至未来一段时间的主要趋势,其对于艺术教育的发展有着促进意义。从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的现状来看,多元文化所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促进以往教育模式的转变。多元文化的发展必然会冲击我国以往的艺术教育模式,由于受到多元文化发展的影响,无论是艺术教育的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都有很大程度的改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讲授丰富的知识内容,以符合当前艺术教育的发展趋势。只有改变以往的艺术教育教学模式,才能够培养出满足当前时代需求的艺术专业人才。其二,有利于学生艺术情怀的塑造。美作为艺术教育追求的目标,学生通过多元文化的艺术教育,可以感受到不同艺术的内在魅力,这个学习的过程将极大地增加学生的审美体验。学生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作品进行分析、学习,进而体会到不同的文化价值与时代特征,这对于学生的自身情感陶冶和艺术个性的塑造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其三,促进艺术与其他学科的交融发展。多元文化的发展对艺术教育所产生的影响还体现在促进艺术与其他不同学科的交融上。任何艺术作品都有其内在思想,涵盖了不同的创作历史、人文情感和地理风貌。如,要想理解长城的艺术价值,就要从其产生的原因、时代背景和所处的地理环境等多方面进行深入剖析,才能最终体会其所具有的艺术价值。对埃及的古建筑金字塔、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等艺术作品的理解同样要如此。只有将这些艺术作品还原到当时所创立的环境,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其艺术思想。艺术所具有的学科交融性的特点,在多元文化发展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四、促进我国高等艺术教育多元文化发展的建议

其一,改善教学模式,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深入发展,以人为本作为重要的施教理念,在艺术教育过程中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应该改变以往教师作为主角的传授型教学模式,一切艺术教学活动的开展都以学生作为基础,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从学生角度展开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多元文化艺术的学习欲望,增强学生文化艺术学习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从主观意识上渴望追求艺术作品的内在价值,这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情操是极为重要的。其二,重视本土文化,树立正确的艺术价值观。提倡多元文化的发展并不意味着要忽略本土文化,而是强调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融合发展。我国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大国,本身的文化底蕴是非常深厚的,本土文化在艺术教育中的重要性也是无可替代的。本土文化作为民族文化情感和精神的凝聚体现,同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我国当前的一些艺术教育者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存在不足,对西方文化存在过度崇拜,这就要求高校艺术教育立足于本土文化,正确看待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差异和价值,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认同价值观。其三,创新艺术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艺术教育的本质是追求美,而美好的事物总是会让人浮想联翩。在丰富的想象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会得到极大的拓展,这也是获得艺术思维的过程,而创造能力的培养便是以这种想象力作为基础的,因而艺术教育在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上有着其他学科教育无法比拟的优势。鉴于此,在日常的艺术教育活动中,教师就要充分发挥多元文化艺术教育的魅力,创新艺术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文化差异所带来的情感认知,进而由抽象的艺术概念理解转变为具体的艺术价值领悟,发现新的规律和特点,促进学生创新。其四,开放思维,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艺术的内涵不断得到丰富,外延不断得到拓展。这就要求在艺术教育中,教师要注重前沿知识的传授,设计出多元文化的艺术教学活动,使艺术课堂呈现出一种包容开放的姿态,从而提高学生接纳新鲜事物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地拓展思维和艺术视野,进而增加对艺术学习的激情。

五、结语

对学前艺术教育的认识篇3

关键词:师范艺术教育艺术实践艺术素质

目前,师范类美术教育的讨论中,就专业教育目的而言,或反对过多的专业教育,或反对过多的职业教育。其讨论的焦点,更多地集中在师范生应具备的专业技术程度的作用上。前1种观点认为,针对中小学美术教育,完成教学工作无须过高的技术要求。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目的,重要的是通过“审美”活动认识和理解艺术的含义,通过创造性的活动帮助学生获得更为全面的成长教育,而不应以掌握某种美术技术为目的。因而,艺术教师的培训,重在教育理论和艺术理论的掌握。而持后1种观点的人则提出,艺术学科的教育如果没有技术的含量,就不能称为艺术的教育。尤其在中学的课程中,没有良好的技术水准,教师不仅难以向学生提供优秀的示范作品,技术水平的低下也必然导致低水平艺术的教育。

上述讨论,无论就师范的性质,还是美术专业的性质,都在忽视1个问题,在师范教育中,就接受基础教育的初学者而言,艺术素质的培养过程中,艺术行为的实践性价值对人所具有的本质意义。笔者认为,艺术行为是人类不可或缺的认识、体悟世界的基本方式之1。因而,艺术教育首先应该是针对人的教育,应该是具有艺术含义的教育,1个开放的而非形式规定的教育。

就广义的美术教育来讲,美术的教育内容在3个方面展开:1.文化知识的教育;2.艺术技能的教育;3.艺术行为的教育。就艺术教育的总体来说,无论哪个方面,艺术的教育都必须是通过“艺术的行为”来实现的教育。但在上述师范教育的讨论中,不难看出,我们对艺术教育目的的认识,是在将艺术教育的技能培养、知识教育与艺术素质教育的要求分离开,来强调艺术教育中的技术能力和泛文化意义,而忽略了艺术行为自身对于人的文化价值。无论是中小学美术教育还是师范高等专业教育的讨论中,我们虽然在不断地强调艺术的创造性和文化性意义,但这1强调,大都是将创造性和文化性从艺术体验的行为中剥离开来,孤立地谈它的社会意义和价值。由于这种观点更多地倾向于艺术教育在教育中的工具性意义,从而,使艺术行为本身的实践性与创造性分离开来,使艺术行为的价值与人生活的本质要求分离开来。造成我们的艺术教育所针对的目的与艺术对于人的根本价值在事实上的背离。

艺术的本质是通过艺术的活动实现对现实的体验,通过某种情感的行为方式来实现对现实精神的体认。因而,艺术的行为也适用于认知的原则,它总是在相应的环境和生存需求中发生。以幼儿学说话的过程为例,1个母亲对孩子进行语言教育的同时,必然通过各个方面的能力开发使孩子获得言语的基本条件。语言能力的发展必然伴随着认识能力的成长而实现。语言能力的成熟,实际上是孩子在整体成熟过程中的1个方面。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语言的掌握必然要在生活的要求中,通过实际的运用过程才能领悟其意义,创造性必然蕴含在这1运用的要求中,它并不能脱离与生活紧密关联的运用要求而孤立存在。就艺术的文化性意义来说也是1样,它不仅包含文化知识的内容,艺术对人的意义,更多地在于我们用艺术的方式来领悟生活,感悟人的存在价值。审美体验来自于我们内心深处对事物所做出的回应性体验。生成美的感悟和体验依赖于我们的体验过程,就如同我们经历生命的过程1样。艺术的领悟同样是在1种实践性的过程中来实现的。因而,艺术的行为也必然总是针对现实做出的实践。由此,反观上述对艺术教育目的的讨论,不难看出,在师范艺术教育的认识中,我们对艺术行为的实践性价值和作用,在事实上是忽视的。

艺术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艺术体验方式和思维的发展有着本质的关联,阿恩海姆认为,艺术的意义就是对生活本身最充实、最纯粹的体验。艺术的体验性特征要求我们的艺术行为,首先是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上实现认识的目的。从事艺术的学生所以从绘画学起,不仅是为学习绘画的技能,其目的还在于培养学生用视觉的方式对事物进行体验和传达的能力,建立艺术的行为意识。

在艺术行为中,图像的表达和体认,实际上是对事物的1个“看”法或认识,艺术的行为是以视觉作为体验事物的基本方式来拓展人的认识能力的1个实践。只有通过探索性、体验性和表现性的运用才有可能让学生深刻地领悟到艺术语言的意义。由此看来,现存的师范艺术教育,其艺术实践的意义是否具有艺术行为的含义也是值得质疑的。艺术的行为目的要求我们以艺术的方式来实现对生活的实践,艺术家的体认和观看,是以视觉形式“体验”和“探索”事物的过程。因此,绘画创造的真正价值是在形式体认的要求下,给人提供1个观看的方式,而不是1般人认为的那样,仅是发现美的形象感受。

我们在艺术教育的认识上,对艺术行为的实践性价值和作用的忽视,表明了我们对艺术含义的曲解。我们对艺术这个词义的狭隘的认识,分裂了人的本质要求。我们忽视了人的思维、体验、认知都来自于作为同时是精神的、生物的和物理的存在的人的要求。如果,艺术行为本身不是在相应的环境和生存需求中发生,人就不能通过艺术的行为来实现对现实精神的体认,我们也就无法依靠这种行为改变或构建我们的艺术观念,获得艺术的创造能力和体验能力。

人的认识从来都不是纯粹来自于对象的映照,认识的世界是在认识者的参与中产生出来的。因而,艺术的创造不在于新的现象、美的式样的发现,而在于建立新的视觉思维的角度和视觉体验的方式。这是1个不容忽视的,在“人”的基础上实现认知的起点。因为它能促进我们用体验的方式反思和重新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艺术的表达和体验中,视觉发现的效应取决于“观看”世界的方法的可塑性。通过视觉的塑造、发现,这个观看的可变性、多样性使我们体验到了这个世界存在的方方面面和我们存在的意义。就人的体验的要求上,成功地运用这种功效,不是艺术家的专利,它也是艺术教育者的责任。我们的艺术教育就正在这个“视觉塑造”的过程中发生着作用。

阿恩海姆认为:想象本身是1种思维的功能,观察则是认识的过程,解释和意义是观察的1个不可分割的方面,而教育可以阻碍,也可以培育人的这些能力。

在我们的艺术教育过程中,无论面对怎样的对象,就艺术对人的意义上说,都是1样的。我们必须要意识到,师范艺术教育所面对的学员,不仅是未来的教师,他们首先是1个接受普通艺术教育的受教育者。在这1点上,和所有艺术教育的受教育者1样,艺术教育的价值是相同的,接受艺术教育的权利也是相同的。因而,我们在实施师范性的艺术教育中,不能因为师范的职业教育目的而因噎废食,用1种简化的艺术教育来替代教育中艺术对人的根本意义。这种意识会导致1个危险的结果——它必然把艺术对于人的意义歪曲为某种形式的审美教育或是单纯的技术教育。将审美的概念,引领到仅对现实表象的“美”的发现上,将艺术的教育引申为仅就“艺术形式”的审“美”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误导学生对艺术的基本理解和认识。在艺术教育的基本问题上存在的这些偏见,会使我们的美术教育不仅与艺术素质教育有根本性的偏离,即使作为专业艺术教育的要求来讲,也会因为这1偏见背离人对艺术的要求。

所以笔者认为,师范类的艺术教育,应该由两个内容组成(冒号):首先是针对人的艺术教育;其次是针对美术专业的技术教育。作为接受普通教育的学员,师范生所受的艺术的专业教育首先必须是1个完整的艺术教育,而不仅是职业技术的教育。就培养艺术教师来说,具备艺术实践的基本技能的同时,也必须具备良好的艺术素质,而这1良好的素质,不是仅理论教育所能给予的,它同时还必须通过艺术的实践行为来实现对艺术价值的领悟。否则,作为艺术教师,在他进入美术教育的实践时,就无法保证他对艺术教育思想的正确理解,并在这1思想的指导下实现有效的艺术教育。不难设想,如果1个师范生自身就没有得到过真正的艺术体验和教育,他又怎么能够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实现艺术对于人的价值?

尽管在师范的艺术教育中,由于目前的制度问题使得职业教育和专业教育之间的矛盾的确难以解决。但我们必须意识到,艺术的教育目的,无论是针对专业艺术人才的培训或是普及教育中的素质培养,艺术素质作为人的基本要求都是1致的,都是作为进入社会的能力准备的。艺术教育应该也必须和人的生存价值结合起来,以便在真正的意义上实现艺术教育的价值。

参考文献:

对学前艺术教育的认识篇4

一、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特殊性及其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公共艺术教育是指在群众中广泛开展审美教育的一种形式,即通过艺术知识的讲授,运用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文学、戏剧、电影等艺术手段,着重对人们进行的情操教育,是集娱乐、欣赏、基本知识于一体的综合性教育。其目的是通过艺术教育的渗透,优化人的知识结构,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欣赏水平,陶冶人的情操,塑造人的心灵,发展人的创新思维,培养人的知感性,使人成为全面发展的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就是指在高校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审美教育的一种形式,它通过对大学生进行艺术的培养和熏陶,使之掌握人类的艺术审美经验,受到美的感染,具备良好的审美素质,从而达到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

(一)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特殊性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以其特有的艺术教育形式,强调艺术面向大学生,追求大学生权利和意识的尊重与表达,尤其强调大学生参与过程中所体现的交流、互动,培养大学生的艺术素养,造就大学生的完善人格,并以此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最终实现大学生提高文明素质的价值。同公共艺术教育相比,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有其显着的特殊性。

1.对象的特殊性。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对象,一般在17岁~23岁之间,处于青年发育的中晚期,他们己经具有较高的文化基础,思想品质比较成熟,心理发展比较稳定,对公共艺术教育有一定的理性认识,决定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要注重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化品位和人文素养。

2.内容的差异性。从中小学一路走过来的大学生,由于生活环境、家庭背景以及学生时代公共艺术教育的普及程度的不同,也由于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与不同的接受水平,使大学生在接受公共艺术教育方面呈现个体差异性或层次性,决定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要根据实际情况开设普及型、提高型、创作型等内容的课程,使不同的大学生在艺术理论、艺术技能等方面得到不同程度的学习与提高。

3.形式的多样性。进入大学后,自学在大学生学习中日益占有重要地位,受制于大学生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形式不仅只局限于课堂,还有第二课堂或是组织学生社团等多样性的公共艺术教育,使教育形式变的丰富多彩。通过这些活动调动大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营造校园文化的艺术氛围。

(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当前,随着我国教育界涌动着声势浩大的素质教育热潮,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的浪潮中显示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1.从教育本质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育的本质特性,表现为教育是有意识的以人为直接对象的社会活动,其目的在于促使个体社会化,促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得到发展,在知识、品格等方面都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而个体先天自然因素和后天的社会因素包括知识技能、文化涵养、心理品质等的“合金”就构成了个体的素质,所以教育在本质上就是培养个体的素质,教育在本质上应该是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并贯穿于各级各类教育中。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作为在高校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审美教育的一种形式,通过艺术手段,有机实施培养受教育者形成艺术的整体性认识与创造意识,是一种有意识的以高校大学生为直接对象的社会化活动,因此,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一种有效形式,是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本身又具有艺术教育与其它教育相区别的最基本的质的规定性,即具有审美性、形象性、情感性等特征,成为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从教育目标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终极目标正是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当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是我们新世纪教育的重要目标,素质教育就是以全面培育和提高受教育者综合素质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高校开展公共艺术教育,其目的在于通过对大学生进行艺术的培养和熏陶,最终达到其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很多事实也证明,艺术和科学是相通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对实现素质教育中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目标有着积极推动作用,正如李政道所说:“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个面,它们的共同基础是人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是真理的普遍性。”素质教育所追求的目标,正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追求的终极目标,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和素质教育有着共同的培养方向,那就是使受教育者成为素质全面发展的人。

3.从教育实践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正成为素质教育中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审美的教育,主要通过鉴赏艺术作品、学习艺术理论、参加艺术活动等,以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形式展开。当前,国家己经认识到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中的重要作用,制定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以指导各普通高校开展公共艺术教育。各普通高校也基于素质教育通过艺术教育全面加强综合素质培养的要求,根据方案要求结合高校自身实际制定了公共艺术教育限定性选修课程,使公共艺术课程教学逐步成为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日益成为普通高校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

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还没有进一步明确

这主要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历史紧密相关。回顾公共艺术教育在高校的实践,它经历了停滞一发展一退潮一再发展的阶段。建国前30年由于院系调整和政治运动的冲击,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出现了停滞甚至倒退的状况。自1988年教育部颁发了《在普通高等教育中普及艺术教育的意见》后,很多普通高校都相继成立了各种艺术教育机构,开设相应的艺术教育课程和公共选修课。进入20世纪90年代,由于经济体制转轨,经济学热门课程异军突起,公共艺术课相对萎缩,导致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流于形式。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美育的地位,2006年教育部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再次得到重视与发展。相对于素质教育的发展,由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历史曲折漫长,致使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认识还不足,而且,素质教育作为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131,也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因此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还需要进一步明确。

(二)高校管理者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认识还没有统一

目前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开展的规范与否完全取决于“管理者是否重视”。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公共艺术教育的开展和具体实施,各高校的差异较大。有些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领导重视”,无论在课程的设置,还是教学内容及教学条件等方面都比较好,基本上能满足学生选修的要求,如北京理工大学十分重视公共艺术教育工作,己经形成了涵盖四大艺术领域、7个主要门类、按照3个层次(理论课、赏析课、实践课)构建的课程体系141;但也有相当一部分高校虽然设立了公共艺术课程,却并没有真正实施,一些高校在经费投入、必要的教学条件和课程设置上都还远远没有到位。高校普遍存在着公共艺术课设置不合理,设置随意性大,呈现单一化的趋向,这样的现状无形中造成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畸形发展。

(三)师资队伍自身的综合素质及专业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

由于缺乏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工作及时、深入的研究,许多高校忽略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实际情况的变化,师资队伍与当今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根本需求发生了脱节的状况。面对现实我们可以看到,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各种各样的“人才”都裹了进来,造成师资队伍的良莠不齐,文化底蕴不足,科研能力不强,敬业精神与教学能力欠佳。透过现象看本质,一是教师大多从艺术院校毕业,本身在校期间受专业艺术教育培养模式单一的影响,造成重艺(技能、技术)轻文、知识面窄、人文知识浅薄的缺陷;二是当前由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没有统一规范的教材,教师使用教材自主性比较强,存在专业艺术院校的教材‘压缩”使用和按专业教学设置课程情况,缺少对公共艺术教育本身的教学规律的研究,科研意识淡漠,不能适应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需要。

(四)大学生认识上的偏差也制约着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

笔者曾在某重点大学进行了一次调查,从认识上还存在偏差。在教学态度方面,许多学生认为艺术教育与专业教育根本不相关,很难意识到公共艺术教育对提高审美素质有帮助,更别提到对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有推进作用和意义,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在教学内容方面,许多学生希望公共艺术课程能能接触感兴趣、结合生活的有时代特征的教学内容,而实际中高校的公共艺术课程很难涉及到除音乐、美术外的其他内容,如摄影、雕塑、戏剧等方面,很难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公共艺术教学形式看,大学生偏重艺术欣赏,而对技能类、理论类选择的比较少等等。所有这些大学生认识上的偏差制约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但这也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了不同艺术水准的大学生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在内容、形式上的不同要求。

三、深化素质教育加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途径与措施

当前,各高校开展公共艺术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继续加强素质教育中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研究,采取切实可行的途径和措施推进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

(一)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高度认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普通高校素质教育中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必须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高度认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作用。要结合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特点,在组织和制度上予以保障。在组织建设上,从国家、省到高校应设有专门机构管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在高校要配有专门机构和专人负责公共艺术教育的管理工作。在制度建设上,加强学校艺术教育法规建设,在教学条件、师资队伍等方面制定相配套的规章制度和实施细则,同时,加大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经费投入,确保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工作的开展。

(二)加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学科建设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要像素质教育中对思想道德课、体育课等课程规范那样,有具体可行的规范性要求和具体安排进行实施。首先要加强公共艺术教育的学科建设,建立从小学到大学相衔接的公共艺术教育体系,包括课程体系、教学体系和管理体系等,特别是要加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要结合艺术课程特点,建立适合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的课程体系。其次主管部门应组织专家全面修订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大纲,编写适合大学生发展的规范化指导性教材,并通过教材审查和评选推出若干套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高质量的艺术课教材,供各高校选用。再次各高校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构建规范科学的艺术课程教学体系。

(三)改革高校公共艺术课堂教育形式

要制定合理的公共艺术课教学计划,并按规定的周课时排课开课,改变过去公共艺术课可有可无的局面;在课堂教学中,根据高校大学生特点,结合音乐、影视、舞蹈、美术、戏剧、文学等几大艺术门类,坚持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相结合、艺术形象与审美教育相结合原则,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艺术情趣、高尚道德和创新精神作为艺术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把艺术教育的主根扎在课堂教学中,以充分发挥课堂在公共艺术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对业己形成的艺术团体和兴趣小组,要坚持公共参与原则,积极创造条件,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艺术活动,活跃校园艺术教育文化氛围。同时,要拓宽课外艺术教育活动领域利用大自然和广阔的社会课堂进行艺术教育,促进大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

(四)加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评价

对学前艺术教育的认识篇5

多元文化艺术教育是指在多种族、多文化共存的社会背景下,在充分尊重和保障不同民族文化平等发展的基础上,丰富国家整体艺术文化的一种教育。多元文化艺术教育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并在之后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多元文化艺术教育的主要精神是允许文化艺术存在差异,并让学生对不同的文化进行科学的认知,进而产生对艺术的尊重。这种多元文化思潮对艺术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台湾学者郭祯祥就曾指出,艺术教育应该涵盖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作品,学生能够通过欣赏不同艺术文化的过程对不同的文化艺术背景及其社会价值进行认知。

二、我国高等艺术教育多元文化发展现状

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艺术教育相比,我国高等艺术教育有自身的特点。首先,在文化观念的认知上存在两极分化现象。由于我国加入全球化进程相对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在艺术教育领域的发展也处在起步阶段,这种差距主要体现在文化观念的认知上。就整体状况来看,虽然我国在艺术教育的多元文化发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依然存在两种现象:部分文艺工作者过度重视国外文化,认为国外文化才是最先进的;还有部分文艺工作者认为我国的传统文化才是最好的。这两种极端的一元文化论都是不科学的,会阻碍我国艺术教育的多元文化发展,使我国艺术教育缺乏多元化视角的创新精神,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复制品。其次,从另一个角度看,虽然我国高校在文化观念的认知上存在一些不足,但是整体的艺术教育多元文化发展意识在不断增强。我国与其他不同国家、地区日渐频繁的文化交流活动和各个高校举办的艺术文化研讨会,都能够充分体现出我国对多元文化发展的重视。这种多元文化发展意识的增强也符合我国高校艺术教育的教学宗旨。新课标的教学大纲要求学生以开阔的视野学习不同文化的精髓,逐渐形成平等、尊重的多元化文化观念,进而促进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繁荣。这对当前广大高校的艺术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所以当前我国高校艺术教育的多元文化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三、多元文化对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的影响

多元文化发展是当今乃至未来一段时间的主要趋势,其对于艺术教育的发展有着促进意义。从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的现状来看,多元文化所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促进以往教育模式的转变。

多元文化的发展必然会冲击我国以往的艺术教育模式,由于受到多元文化发展的影响,无论是艺术教育的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都有很大程度的改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讲授丰富的知识内容,以符合当前艺术教育的发展趋势。只有改变以往的艺术教育教学模式,才能够培养出满足当前时代需求的艺术专业人才。

其二,有利于学生艺术情怀的塑造。

美作为艺术教育追求的目标,学生通过多元文化的艺术教育,可以感受到不同艺术的内在魅力,这个学习的过程将极大地增加学生的审美体验。学生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作品进行分析、学习,进而体会到不同的文化价值与时代特征,这对于学生的自身情感陶冶和艺术个性的塑造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其三,促进艺术与其他学科的交融发展。

多元文化的发展对艺术教育所产生的影响还体现在促进艺术与其他不同学科的交融上。任何艺术作品都有其内在思想,涵盖了不同的创作历史、人文情感和地理风貌。如,要想理解长城的艺术价值,就要从其产生的原因、时代背景和所处的地理环境等多方面进行深入剖析,才能最终体会其所具有的艺术价值。对埃及的古建筑金字塔、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等艺术作品的理解同样要如此。只有将这些艺术作品还原到当时所创立的环境,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其艺术思想。艺术所具有的学科交融性的特点,在多元文化发展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四、促进我国高等艺术教育多元文化发展的建议

其一,改善教学模式,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深入发展,以人为本作为重要的施教理念,在艺术教育过程中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应该改变以往教师作为主角的传授型教学模式,一切艺术教学活动的开展都以学生作为基础,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从学生角度展开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多元文化艺术的学习欲望,增强学生文化艺术学习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从主观意识上渴望追求艺术作品的内在价值,这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情操是极为重要的。

其二,重视本土文化,树立正确的艺术价值观。

提倡多元文化的发展并不意味着要忽略本土文化,而是强调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融合发展。我国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大国,本身的文化底蕴是非常深厚的,本土文化在艺术教育中的重要性也是无可替代的。本土文化作为民族文化情感和精神的凝聚体现,同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我国当前的一些艺术教育者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存在不足,对西方文化存在过度崇拜,这就要求高校艺术教育立足于本土文化,正确看待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差异和价值,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认同价值观。

其三,创新艺术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艺术教育的本质是追求美,而美好的事物总是会让人浮想联翩。在丰富的想象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会得到极大的拓展,这也是获得艺术思维的过程,而创造能力的培养便是以这种想象力作为基础的,因而艺术教育在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上有着其他学科教育无法比拟的优势。鉴于此,在日常的艺术教育活动中,教师就要充分发挥多元文化艺术教育的魅力,创新艺术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文化差异所带来的情感认知,进而由抽象的艺术概念理解转变为具体的艺术价值领悟,发现新的规律和特点,促进学生创新。

其四,开放思维,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

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艺术的内涵不断得到丰富,外延不断得到拓展。这就要求在艺术教育中,教师要注重前沿知识的传授,设计出多元文化的艺术教学活动,使艺术课堂呈现出一种包容开放的姿态,从而提高学生接纳新鲜事物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地拓展思维和艺术视野,进而增加对艺术学习的激情。

五、结语

对学前艺术教育的认识篇6

 

艺术教育作为培养具有艺术综合素养和能力的高校本科专业,对高校培养综合型艺术人才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然而,如何结合时代背景和国家需求,培养出具有专业特色、区域特色的高质量艺术人才,就成为高校艺术教育发展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结合保山学院艺术学院开设艺术教育专业的实际情况,本文从功能、现状、定位以及问题等方面对高校艺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进行探究与分析,以期为地方本科高校办好艺术教育专业、培养好艺术教育人才提供指导。

 

一、高校艺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

 

艺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Xf立德树人具有自身独特的重要作用,担负着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条件。目前,在我国高校教育中,艺术教育只是初步建立起了课程体系,以“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三位一体的艺术教育发展机制基本形成。但就目前艺术教育的现状来看,仍是我国学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还存在艺术课程较少、学生参与艺术活动较少、师资短缺、农村学校和部分中小城市学校缺乏基本的艺术教育硬件设施等问题,同时艺术教育的评价体制也尚未健全。

 

艺术教育从广义来说是一个涵盖面较广的概念,具体包含社会中存在的一切形态的艺术教育,就高校的艺术教育而言,这只是艺术教育中的沧海一粟。就高校艺术教育而言,不但包含着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还包含着高校专业艺术教育和本文要研究的艺术教育专业。因此,髙校艺术教育是艺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艺术教育专业担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先进教育理念,能够掌握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学科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胜任中小学综合艺术教育工作,各级文化单位、业余艺术培训学校、社区文化演出、策划和管理工作等综合应用型艺术人才。

 

高校艺术教育培养规格和要求,主要学习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学科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相关方面的基础理论以提高艺术综合素质为核心,培养综合“应用型”艺术人才为主线,涉及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应具备六项基本素质:掌握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学科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相关基础知识,熟悉教育法规,具备良好的教师素养;具备较高的艺术素养、艺术鉴赏能力及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具备应用所学知识进行综合艺术教学的基本能力;具备独立表演、创作、编排、指挥艺术作品的基本能力;熟悉艺术教育的理论前沿及发展动态,具有较宽的艺术视野;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实际工作能力和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

 

目前,我国高校艺术教育招收学生的专业要求主要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招收参加艺术类专业考试的学生,并对艺术类考分有一定的专业要求;二是直接从当年文、理科学生中招收的艺术专业学生。就全国艺术教育专业学生的招生来看,对专业的要求还没形成相对统一的标准,从最能体现人才培养规格的艺术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目前主要包含了艺术学科的音乐、美术、舞蹈等三个二级学科的艺术综合类专业,这充分说明了艺术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是综合性应用型艺术教育人才。

 

二、高校艺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实现

 

从人才培养目标看,艺术教育主要是培养能够掌握音乐、美术及舞蹈等艺术学科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能够胜任中小学综合艺术教育工作,各级文化单位和业余艺术培训学校、艺术训练工作、社区文艺演出策划和管理工作等综合应用型艺术人才。因此,高校艺术教育专业应主要是围绕中小学艺术课程的开设内容、范围及文化单位、艺术培训学校和社区艺术工作者的需要,既考虑到我国广大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的艺术教师缺乏,兼顾各级文化单位及艺术培训学校急需大量的综合性应用型艺术教育人才。

 

从专业课程设置看,我国高校艺术教育专业是最能够体现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和质量的,其课程主要是跨艺术学科中的音乐、美术、舞蹈等三个二级学科来构建和设置的。在专业主干课中设置了舞蹈学的相关课程,也在专业方向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中同样设置和开设相关的舞蹈学课程,对舞蹈能力的培养提出了具体要求。另外,在各级各类传统的音乐专业人才培养中,对美术学的相关能力基本上没有要求。当然,传统的美术学人才培养规格对音乐学、舞蹈学的相关能力也没有要求。目前我国高校的艺术教育在人才培养规格中分别对音乐学、美术学和舞蹈学的相关能力都提出了具体要求,在传统的音乐学人才培养规格中增加了对美术学相关能力的要求。

 

以边疆地区的高校为例,艺术教育专业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及偏远山区,在学前及基础教育阶段上基本没有接受过比较规范的艺术教育,同学们普遍对艺术学科中的常见音乐、美术和舞蹈方面的知识非常薄弱,从艺术学科掌握的基本情况来看,更是难以置信,大部分同学对音乐方面的基础乐理、乐谱、美术方面的基本构图、色彩的搭配、绘画的基本技能、舞蹈方面的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基本不具备。

 

就目前艺术教育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首先应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无论是专业知识的传授,还是专业技能的训练,都应从最基础抓起,从头起步。科学把握课程内容及课程量,根据学生接受课程教学的实际效果,适时调整教学进度其次应花大力气,多方入手帮助学生认识艺术教育的内涵及学科专业魅力,培养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学习兴趣及积极性。特别是许多征集志愿报考被录取的同学,他们对艺术及艺术教育知之甚少,无从谈爱好和兴趣,更难以想象艺术学习的艰辛和艺术学科技能训练的单调和枯燥。因此,专业教师首要责任是要帮助同学进一步认识艺术,花大力气帮助同学们培养起对艺术学习和训练的积极性。这里是指艺术教育,自然包括教师对职业的认识和热爱,通过实地调研分析,对艺术专业的同学来说,至少经过一个学期左右的专业学习和训练,才能与音乐学的同学们看齐。

 

目前,我国高校艺术教育专业招生存在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本校组织对学生专业进行测试;第二中情况是招收参加当年本省艺术类统考的学生;第三种情况是在招生简章中注明限报艺术教育专业的条件,招收文科、理科的考生。本文以第三种情况即招生简章中注明天生五音不全和色盲都限报,直接从文、理科考生中招收艺术教育专业的学生,他们绝大部分在中、小学阶段基本没有接受过正规的艺术教育,基本都不具备艺术学科的任何技能,基本无学习艺术教育的专业基础。但是,与当年招收的艺术学科及各专业的学生相比,艺术教育专业的同学们文化基础较好,基本具备学习艺术教育的天赋,无色盲、无五音不全者。刚进校接触艺术教育,大部分同学缺乏对专业的认识,缺乏自信心等。

 

我们认为,作为艺术教育的专业教师,以上诸多情况都应认真分析、研究、科学把握,适时调整教学思路,科学把握教学进度,采取多种方法,让同学接触艺术,适时增加辅修课。最大限度的让同学们全面的认识艺术学科的相关知识,广泛的接触艺术,引导激发同学们学习艺术的兴趣。使同学们全面了解、认识艺术教育专业的优势和魅力。从而真正激发学习艺术教育的热情和积极性,这将很大程度上决定本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小平.浅析高校综合性艺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意义[J].艺术科技,2014(11).

 

[2]孙婷,焦华.艺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科技信息,2009(24).

 

[3]赵去非,郝丽娟.综合艺术院校艺术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以吉林艺术学院为例[J].艺术教育,2014(1).

 

[4]熊祖鹏.论艺术教育专业课程群的构建[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3,31(3).

对学前艺术教育的认识篇7

关键词:学前艺术教育小学化教育理念游戏

日前,一位恼火的家长成为新闻主角。这名陵水黎族自治县提蒙乡的家长打电话到报社投诉幼儿园不教写字,他认为,老师不教孩子们学习,这是拿家长们的血汗钱开玩笑,并直接指责幼儿园误人子弟!当地教育部门则称幼儿在园应以游戏为主,严禁幼儿园小学化。当地教育部门的解释是有依据的,早在2012年,教育部就曾下发《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明确规定严禁幼儿园提前教授小学教育内容。当前,防止幼教“小学化”已经成为共识,很多国家甚至通过立法禁止幼儿园、早教机构教授小学化的知识。幼儿园“小学化”是教育问题、理念问题。

与这位陵水黎族自治县家长不同的是,有部分从事学前教育教学与研究的专家对幼儿园的艺术教育也提出质疑,认为艺术部分过于专业,有“专业教育”嫌疑,也属于幼儿园“小学化”现象,同样也不符合“幼儿园不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教育”这一原则。怎样对待学前艺术教育,这也是教育问题、理念问题。

从根本上说,幼儿园“小学化”是应试教育在学前阶段的一种表现,有其深厚的心理基础和社会土壤。专家和幼儿教师也会有惯性思维,在理解和执行幼儿艺术教育时难免会出现有意或无意“小学化”偏差。

有些幼儿园或者主动迎合市场需求或者拗不过家长的强烈愿望,悄悄开展小学化或“特长班”教学;只在迎接上级检查时临时取消,家长也帮着严守秘密,从而把监管和学前教育理念变成了“猫鼠游戏”。这是有意偏差!

这些幼儿园的有意偏差现象和对艺术性质及教学的不全面了解,造成了社会和部分幼教工作者以为学前幼儿艺术教育就是“专业教育”的这种教育理念,这是无意偏差!

这两种偏差造成了社会对学前幼儿艺术教育形成了共识――幼儿艺术教育是问题教育,是不规范教育!这就造成了不良社会影响。教育部于2012年10月9日正式颁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南》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描述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其中艺术是幼儿学习的五个领域之一。是遵照艺术的内涵和性质合理赋予幼儿的学习内容。但如今学前幼儿艺术教育却给人于钻政策漏洞的感觉――打着政策许可的旗帜,干着“小学化”程度最高的行当。让专家和社会都不满意。到底该怎样认识和对待学前幼儿艺术教育呢?

认知幼儿艺术教育先从艺术的起源说起。艺术概论对艺术的起源有多种学说,比如模仿说、巫术说、表现说、劳动说等,其中还有游戏说。这些学说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人类艺术发生的某些条件和根据,有助于我们认识艺术本质,对学习艺术和进行艺术教育有着重要的价值。关于艺术起源的学说,可以帮助我们从不同方面了解原始艺术的起源及其原因。原始艺术与儿童艺术虽然有本质的不同,但它们在发生动因特别是在表现形态方面又有不少相似之处,因此,了解人类艺术的发生对我们正确地认识和理解儿童的艺术活动具有借鉴作用。这些学说中,和儿童最为关联的是艺术游戏说。

游戏说认为艺术起源于游戏,它是包括美术在内的艺术发生理论中较有影响的一种理论,其代表人物是德国著名美学家席勒和英国学者斯宾塞,人们也因此把游戏说称为“席勒―斯宾塞理论”。席勒在《美育书简》中,通过对游戏和审美自由之间关系的比较研究,首先提出了艺术起源于游戏的观点,认为艺术是一种以创造形式外观为目的的审美自由的游戏。“自由”是艺术活动的精髓,它不受任何功利目的的限制,人们只有在一种精神游戏中才能彻底摆脱实用和功利的束缚,从而获得真正的自由。游戏说还认为,人的审美活动和游戏一样,是一种过剩精力的使用,剩余精力是人们进行艺术这种精神游戏的动力。人是高等动物,他不需要以全部精力去从事维持和延续生命的物质活动,因此有过剩的精力,这些过剩精力体现在自由的模仿活动中就有了游戏与艺术活动。斯宾塞和席勒一样,也认为游戏是过剩精力的发泄,它虽然没有什么直接的实用价值,却有助于游戏者的器官练习,因而它具有生物学意义,有益于个体和整个民族的生存。

游戏说强调了游戏冲动、审美自由与人性完善间的重要联系,对于我们理解艺术在审美方面的发生具有重要价值。它揭示了艺术发生的生物学和心理学方面的某些必要条件,如剩余精力是艺术活动的重要条件,艺术的娱乐性和审美性等,揭示了精神上的自由是艺术创造的核心,对我们理解艺术的本质是富于启发的。

从这个理论,我们至少可以明白艺术从其产生起,就具备了游戏性质,是其与生俱来的属性之一,是符合孩子喜好的活动形式内容!当今时代,还有哪一群体比孩子、比幼儿更闲,闲得需要有意识地去消耗那些过剩的精力呢!还有哪个群体需要有游戏活动来帮助器官健康成长呢!促进孩子身体成长和启蒙孩子对世界的认知,艺术简直就是天然的载体和媒介!艺术作为幼儿园教学内容是恰如其分的。即便是当代艺术,无论音乐、舞蹈、美术等,其形式和内涵也不乏游戏性质和意味。比如达达主义艺术、抽象表现主义艺术、装置艺术、行为艺术,还有如今风靡的蔡国强烟火艺术等等,无不充满着“玩”的游戏味道!所以,艺术是能和幼儿“玩”到一起的。

其次,我们常说:技术不是艺术,但艺术离不开技术。在学习和从事艺术的过程中很多人认识到技术的重要性,也体会到学习艺术的技能技巧是多么艰辛!由此断定幼儿园的艺术教育是不适宜的。确实有一些幼儿园和早教机构在幼儿艺术学习中,过于重视技能技巧训练,让孩子早早对艺术学习产生了畏惧和厌恶心理,有些不科学的训练,甚至伤害了幼儿的身体成长,孩子哪里还能体会到艺术的游戏快乐和“玩”的感受呢。社会和部分专家也正是由此原因质疑幼儿艺术教育。他们担心孩子们身心受到伤害。以至于有些专家和幼儿教育者要求减少甚至排除艺术类学习内容。

这个问题应该出在教育理念上,是错误的幼儿艺术教育理念导致的错误的教学方法产生的教育问题。

幼儿在园应以游戏为主,幼儿艺术教育也应以游戏为主,应该以游戏的理念对待幼儿艺术教育。幼儿艺术教育不是侧重艺术的技能技巧学习,而是侧重于体味艺术的游戏性质,在游戏中启蒙孩子。这是教学方法问题。幼儿艺术活动中所需的技术部分,应主要有教师承担,是幼师应具备的教学能力之一。岂能将教师的业务技能内容直接作为幼儿的教学内容?

艺术应是幼儿游戏活动的组织方法之一,就是个怎么“玩”法。目的是通过艺术游戏活动达到身心自由、放松和快乐,潜移默化体验审美。应该属于幼儿活动指导课范畴。德国教育学家福录培尔是第一个系统地探讨游戏的专家,在其代表作《幼儿园》中他说过:“游戏是儿童活动的特点,游戏和语言是儿童生活的组成因素。通过多种游戏,儿童的内心活动和内心生活变为独立的、自主的外部自我表现,从而获得愉快、自由和满足,并保持内在与外在的平衡。许多的课程现在都应用了游戏教学法,已经广泛出现在中小学甚至大学课堂,幼儿园在艺术教育中却本末倒置,岂不是笑大方,贻笑大众?

在这个环节幼儿教师素质是个关键因素。在幼儿教师培养过程中,一方面要提高幼儿教师对幼儿教育理念认知,另一方面在幼儿教师专业技能培养中要注重和岗位应用能力相结合。不能单纯只学习技能技巧,而应该与该学科的幼儿活动课组织方法结合起来学习,把幼儿活动指导课分化到幼儿学习的各个领域,形成各领域活动课模式,甚至可以在部分学科内制定成常规活动课内容。比如学前艺术教育,可以制定出由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学科组织的幼儿活动课常规内容。这样就可以至少避免出现幼儿园再次出现无意的“小学化”现象,也可以让有意浑水摸鱼的“小学化”现象畏惧和孤立,最终让那些“歪嘴和尚”无处念经。

最后,要向社会宣传正确的教育理念。学前教育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已经有部分学前教育专业开始了新的尝试和教改,正在遵循科学教育理念建设学前教育专业。治本尚需时日,那当前可以做什么?从可行性的角度来看,不妨先从“起跑线思维”下手。天下的父母都爱孩子,却未必会爱孩子,加强宣传与引导至关重要。比如,幼儿园“小学化”会拔苗助长,容易增加孩子学习压力、产生厌学心理等等――这些后果,家长不见得知情。比如,幼儿教育的关键是什么,是智力、学习还是习惯,家长不见得懂行。教育不单纯是学校院子里面的事情,是整个社会的事情。但教育工作者有义务宣传和坚持科学正确的教育理念,应该引导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让社会形成正确的共识。这样就不会再出现“恼火投诉”的家长,也不会出现市场和社会错误的导向。学前艺术教育也就可以健康发展了,孩子们的快乐就真有了。

参考文献

1.陈雅坤.论游戏精神与艺术、生活的关系[J].艺术教育,2015年第5期

对学前艺术教育的认识篇8

关键词:高校人文素质艺术素质教育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家兴亡,人才为基。”党的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出壮美的蓝图,提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以人为本的重要理念,并强调指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高等教育作为国家文化建设的阵地,肩负着这场“科教兴国”战役的重任。深化高校教育改革,加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各高校教育中引人注目的一大亮点。其中艺术素质教育成为高等院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形式和最有效途径。

吉林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也是教育部批准建立的32所“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之一。2000年新的吉林大学由原吉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长春邮电学院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合并组建而成。为适应组建后学校发展建设的新形势、新需要,充分利用合校优势,实现江泽民同志提出的“把吉林大学建成一流的社会主义大学”的目标,创建适合21世纪发展的具有厚基础、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更加突出和强化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特别在艺术素质教育方面,合校后组建的“吉林大学公共艺术教育与研究中心”承担着全校六个校区、四万多本科生艺术素质公共选修课的教学工作。在提高当代大学生艺术综合素质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尝试。

“吉林大学公共艺术教育与研究中心”的教学定位以人文艺术素质教育为导向,依托吉林大学的研究型综合性大学背景,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目标,以音乐、美术、舞蹈、摄影、广告设计等相关艺术课程为主要教学内容,旨在将艺术素质研究与高校人才培养相结合,实现文理渗透、理工结合,促进大学生的全面性发展。

一、艺术素质教育: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中坚

爱因斯坦曾说:“把所学的东西都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若用此方式来解释素质,便可以说:“把我们学到的种种知识全部忘掉,最终剩下的就是素质。”最终剩下的是生活和教育赋予我们的崇高理想、完美人格、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和生存能力。近代美学家王国维先生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明确提出:“教育之事亦分为三部:智育、德育、美育是也。”①王先生在其中所强调的正是现代教育改革倡导的素质教育。美育(艺术素质教育)恰恰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艺术素质教育”是一个既古老又全新的教育话题。环顾历史,古今中外的教育大家向来对艺术教育颇为重视。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法典”中就明确规定:有教养的年轻人必须学会“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的“乐”乃为音乐艺术教育。被尊为“万世师表”的伟大教育家孔子则非常重视艺术教育的社会作用,倡导“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②,主张通过艺术教育来引领人的崇高精神。无独有偶,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音乐对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它给个体心灵赋予理性秩序和规范。中国近代教育学家蔡元培在他的教育生涯中对艺术教育更是情有独钟,提倡让民族艺术走进北大课堂,并在北大组织成立了音乐、书画等多种社团组织,其目的是“涵养心灵”、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德国近代美学家席勒的《美育书简》中也明确指出艺术美表现出人格的良好品性,人只有通过艺术美才能踏上全面自由之途,才能“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的和谐”。③

随着新时期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高等院校进一步提高了对艺术素质教育的认识。艺术素质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逐步得到确认,成为高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中坚力量和最有效手段。《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将美育同德育、智育、体育一起写进了我们党的教育方针,并进一步指出:“高等学校应要求学生选修一定学时的,包括艺术在内的人文学科课程。”教育法规和政策的出台充分肯定了高校艺术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作用。

作为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之一,吉林大学向来注重学生的人文素质及艺术素质的培养,并把艺术公选课的目标明确定位在普及和提高的位置上,着眼于对全体大学生的培养,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得到艺术的熏陶。目前,吉林大学正逐步构建一个具有自身特色的、科学合理的艺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即艺术基础知识的普及性教育与专项艺术辅导训练性教育相结合的多层面、综合性教育模式体系。其中前者应是艺术素质教育的基石,包括《外国美术欣赏》《中国美术欣赏》《民族音乐欣赏》《西方音乐赏析》《现代艺术赏析》《广告艺术》等课程设置。此类课程旨在通过对各门艺术基础知识的介绍,缩短学生与艺术的距离感,增强学生对人文艺术的敏感性,培养学生艺术审美能力,加强人文精神的传播和渗透。专项艺术辅导训练性教育是在普及人文艺术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开设的提高型课程。此类课程更加适合于有一定相关艺术基础的学生,是艺术基础知识普及教育的延伸和强化,如《素描基础训练》《视唱练耳课》《舞蹈表演课》《摄影技巧》等课程设置。艺术公选课的逐步丰富和完善,使艺术素质教育成为吉林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一大亮点。

二、从高校艺术素质教育自身特性中探究发展之路

目前,我国高校艺术素质教育尚处在发展阶段,成绩是可喜的,但还应该清楚地看到教育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及不足之处,积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深层次地挖掘高校艺术素质教育的自身特性,探讨教学过程中的新思路、新设想,努力打造21世纪人文素质教育的新视点,推动高校艺术素质教育跨上新的台阶。

(一)艺术素质教育的“交叉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学科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淡化。不同学科间相互交叉、渗透,高度综合化和整体化的发展趋势愈显突出。应该说,这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人类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高校艺术素质教育发展要面向现代、面向国际、面向未来,理应高度重视跨学科的教育研究,填补传统艺术教育中艺术与科学之间的鸿沟,开创艺术与科学相融合的交叉性学科。

现代教育家一致认为:21世纪是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世纪,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是未来人类思想发展的主流。正如19世纪法国著名文学家福楼拜所说:“越往前走,艺术越要科学化,同时科学也要艺术化。两者在山麓分手,回头又在顶峰汇聚。”④艺术越来越科学化,科学越来越艺术化,这是历史进步的必然。1883年英国博物学家赫胥黎也曾在《科学与艺术》的演讲中形象地比喻说:“艺术与科学是自然这块奖章的正面和反面,它的一面以情感来表达事物永恒的秩序;另一面则以思想的形式表达事物永恒的秩序。”今天,高校艺术素质教育的内涵应该是多元整合的,诸如科学的、道德的、历史的、哲学的、政治的、经济的以及现实生活的。总之,艺术素质教育应涉及了人文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层面,向交叉性学科跨进。这一观点已成为国内外著名高校及相关学者的广泛共识。美国高校十分重视开创跨学科的边缘交叉课程,实行新型的学科组合。创立于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的“零点项目”提出了“科学与艺术相通、互补”的重要观点,探索通识教育的新模式。比利时根特大学同样认为,大学培养的人才应该是能看到最不同的科学领域间相互联系的人,而这种人应是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内行。在我国当前高校艺术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着把艺术作为一个基点或引子,巧妙地把艺术和科学连接起来,培养大学生创造性和开放性的思维方式。艺术素质教育的“交叉性”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趋势。

(二)艺术素质教育的“因材施教性”

孔子善于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以发挥学生各自的特长。宋代朱熹把孔子的教育经验概括为:“孔子施教,各因其材。”因材施教性原则能使学生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现代教育经验告诫我们,当个体发展愈趋向成熟,知识层面和深度增加时,个体之间质的差异就愈显著,个性的分化也愈显突出。因此,高等教育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完成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的转变,就更应以“因材施教”为原则,把总体发展要求与个体差异统一起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当前我国综合高校的专业结构存在着层次繁杂、学科领域众多的特点。面对文、理、工、农、医等专业、知识背景不同,心理特征、认知能力各异的现状,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艺术素质教育,促进高校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结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是摆在每位高校艺术素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全新探索。应该说,现代教育的前提是“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主体实行因材施教的原则。在进行艺术素质教育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在生理、心理、行为、认知、价值、信仰等诸多方面的不同,综合高校艺术素质教育应依据主体的不同情境而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艺术教育课程,突显其“因材施教性”的趋势。

传统教育模式认为:艺术素质教育只适用于艺术类学生或文科学生,对于理工科学生而言则不具备实际效用。这种片面的想法曾一度导致了我国高校“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轻基础;重功利,轻素质”⑤的教育误区。而事实证明,理工类学生接受艺术素质教育可以与本专业形成文理互动、文理渗透,达到双赢。

现代心理学及生理学发现人的左右脑的智力活动分工有所不同。从广义上认识,左脑侧重于逻辑思维与推理分析,右脑侧重于形象思维和感性直觉。基于以往人们对右脑功能的定位与认识不足,美国著名艺术心理学家、哈佛大学艺术心理学名誉教授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视觉思维》中开篇就呼吁“还我右脑的心灵”,提出了“开发右脑”的问题,并反复指出:人的直觉与思维从来都是有机的整体。

通过对人体左右脑不同分工的研究,可以得出:学理工科的学生一般长于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而研究人文科学的学生惯于直觉感受和形象思维。形象思维的一大优势是可以有力地启动逻辑思维能力,增强想象力和创新力。理工科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应更多地接触人文艺术知识,这对于他们开拓视野、培养情操、锻炼思维、增强创新能力等都有着深远的意义。这有利于高校培养开拓性、创新性的复合型人才。

对于文科大学生来说,艺术知识的素养更显重要。因为艺术恰恰是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近代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从哲学的高度论述了艺术的功能作用,他说:“文艺从它的右邻‘哲学’获得深隽的人生智慧、宇宙观念使它能执行‘人生批评’和‘人生启示’的任务。”⑥在对文科类学生实施艺术素质教育时,应从文学、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哲学及美学和自然科学等不同角度对艺术进行相关的解析,以适应文科生相对深层次的需求。

对于医科类学生的艺术素质教育,是我们应该花时间考虑如何科学合理地把艺术知识与医学类知识巧妙结合起来。这既是个“因材施教”的问题,又是个开创“交叉性学科”的问题。也许在艺术素质课程中加入医学、心理学、治疗学等相关内容,更能激起医学类学生的兴趣并在他们的专业知识学习和未来的工作中发挥积极性作用。从这一点上看来,艺术素质教育不仅仅是解决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问题。艺术素质教育的“因材施教性”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

(三)艺术素质教育的“与时俱进性”

当前高校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面向21世纪,适应国际化发展趋势的综合型人才。在素质教育理念统领世界教育领域的今天,如何在教学思路及教学内容上跟得上时展的需求,成为我国高校素质教育工作的新课题。21世纪高校艺术素质教育应在教学内容上做到“与时俱进”,多开设一些与时代联系紧密的,甚至是前沿性的课程,如《数码艺术欣赏与制作》《现代艺术赏析》《艺术与科学》等等。在教学形式上也应由单一的“教师传授”向“师生互动”转变,并积极利用校园讲座、校园艺术社团、博物馆、美术馆、互联网等多种方式搭建互通平台,让学生能与身边的艺术家和最新的艺术作品更近距离地接触。艺术素质教育的“与时俱进性”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不断发展的动力性因素。

随着当前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艺术素质教育的自身特性逐步显露出来。在特性中寻发展,在特性中求进步,是新时期高校艺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艺术向来是讲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这正是艺术这条大河亘古不息的源头活水。在高校全面推进和深化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今天,高校艺术素质教育应牢牢竖起人文、艺术、科学的大旗,打造21世纪人文素质教育新视点。

注释:

①王国维王国维哲学美学论文辑佚[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第251页

②来可泓论语直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第212页

③席勒美育书简[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第108页

④宋原放简明社会科学词典[G].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第691页

对学前艺术教育的认识篇9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素质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尤为重要。其中,艺术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具有教育、认识、审美三大社会功能,能促进大学生的道德素质、身心素质、智能素质等综合发展。文章从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联出发,分析了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及价值取向。

【关键词】

高校艺术教育;素质教育;价值取向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高校教育的模式也发生根本性的变化。21世纪高校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教学内容也从传统知识的传授逐渐转变为职业发展教育、职业操作能力教育等。艺术教育是当前高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综合社会能力提升的重要教学内容。高校进行人才培养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艺术认识,提升学生素质教育水平。

一、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两者的概念

艺术教育以培养受教者的基本素质或品质为最终目的,促进个人智慧与潜能的激发,是挖掘人的真、善、美的本性教育。从广义上来看,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部分;从狭义上来看,艺术教育是对培养艺术家或相关专业艺术人才而进行的教育。当前素质教育是指以提高受教育者各方面素质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模式,主要包括对人类思想道德素质、个性发展、能力培养、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既适应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也是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艺术教育已经成为当前教育体系中的主要内容。艺术教育具有教育、认知、审美三大社会教育功能,这三大功能与真、善、美的本性教育是契合一致的,即“真”作用于认知、“善”作用于教育、“美”作用于审美。当前,我国高校对艺术教育的全面认识与全面展开,是实现大学生美化自身、完善人格塑造的有效途径。大学生在大学阶段正处于知识、思维、价值取向的重要时期,艺术教育能使学生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身心得到和谐,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文化、纪律、道德的全面提高。

二、高校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一)提升学校德育效果

艺术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能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进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进行艺术教育时,通过对学生讲解艺术作品,促进学生审美观念的树立,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对美的认识和追求,使学生逐步建立健全人格,促进学生的和谐全面发展。此外,艺术教育中会使用大量的优秀艺术作品作为学生的学习对象,而我国许多优秀艺术作品中饱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诸多题材的艺术作品,为学生提供了众多学习对象,也让学生在艺术作品描绘的场景中及艺术作品的情感中得到情感升华,从而丰富学生自身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相关脑科学研究指出,人体的左脑主要具有记忆、读写、计算、语言等相关机械功能,而右脑主要具备想象、情感、意志等相关非机械功能。学生在审美过程中会根据教师的引导,进行想象和创造,通过强烈的情感体验来促进思维的开发和创造,进而促进学生逐步培养审美思维,提高审美素养。艺术教育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发散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三种思维形式上:发散性思维主要体现在艺术创作和欣赏方面;形象性思维和直觉思维是学生对艺术作品进行多角度思维、内涵理解、价值判断的基础,也是促进艺术创新,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要支撑力量。同时,提升学生对自然科学的认识和理解是艺术教育的重要作用。而自然科学的不断发展进步,又为艺术教育提供了更多的表现形式,使学生能在艺术教育中充分体会到自然科学的魅力,进而促进学生不断探索、创新,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提高学生艺术审美

艺术审美是高校开展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艺术审美是学生理解艺术活动主题、艺术作品内涵、提升自身人格的基础。艺术是连接人类思想及现实审美的重要途径,通过艺术教育,能促进学生理解艺术的情感表达特征,进而提高学生提高审美情趣,以审美态度对待生活中的事物。此外,艺术教育的教学形式与传统教学内容有很大差别,艺术教育主要采取轻松、愉快的教育形式来调节学生的情绪状态和心理状态。通过艺术教育,学生能获得更多自我情感表达的机会,从而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

三、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价值取向

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承载者,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者,高校教育必须认识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其在素质教育的作用。艺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具体体现在道德素质、智能素质、身心素质三个方面。

(一)道德素质中的价值取向

艺术教育具有一定的教育功利性,其具有的教育功能可使人们遵守道德底线,具备很强的道德修养辅佐性。鲁迅曾说:“美术可以辅冀道德”,美术的最终目的虽然与道德不是完全符合,但美术可陶冶个体内心世界,使人崇尚美好,让人从生活中发现美好的生活。

(二)智能素质中的价值取向

科学与艺术分别作用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者相辅相成。科学能够促进艺术的发展,而艺术包含着科学的普遍规律。科学难以到达的方面可通过艺术进行反映与掌握,从而把握丰富多彩的感性世界,通过艺术可以发现世界微妙的过程与生活中最普通、最平凡的美。学生通过艺术可让感情更加丰富,内心更加纯真,艺术是个人心中折射世界万物文明的棱镜。艺术教育能启迪学生的智慧,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创造力,引导学生善于发现自然事物中隐性的特征,掌握事物的客观规律。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可让学生受到自然美、人格美、现实美、文化美的陶冶,并从中受到艺术技能的训练。

(三)身心素质的价值取向

艺术教育作为美学的需要,不仅开发学生的个体智力,还会激发学生对新生事物的求知欲。人格教育能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动机水平,形成一个高效能、高层次的调节系统。艺术教育能在美学教育中,逐渐提升学生的智力水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当前,高校艺术教育能够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感知美的现象,逐步养成鲜明的个性,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不断的发展及表现,从而使学生的精神文化世界得到丰富、学生集体更具凝聚力。学生通过欣赏各类艺术作品,可表达个性的美学志向、意识及需要。此外,艺术教育还能促进学生将审美运用到生活中,积极观察、发现生活中的美。高校进行艺术教育时,可适当开展一些艺术活动和艺术比赛,提高学生竞争意识,从而提高学生运用艺术的意识,提高学生身心素养。

四、提高高校大学生艺术素质的途径

(一)结合课堂与课外艺术教育

艺术课程教学作为艺术素质教育的基础,必须充分发挥其主要作用,科学地安排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可以侧重于绘画、书法、声乐等艺术门类。此外,还可开展辅助课堂活动,通过学生艺术研讨、艺术观摩等方式,延伸与深化课堂教学的内容。

(二)结合艺术训练与知识传授

以往进行的艺术教育是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的教学内容,但技法训练也同等重要,如绘画表现、发声方式的训练等。在单纯的知识教授下,学生容易产生审美疲劳,且难以在实践中运用课堂的教学知识,使得艺术教育的效果不佳。任何学习方式都离不开实践的基础,因此,学生只有通过自身的亲身体会与实践,才能深刻感受与理解艺术的隐性精神。

(三)结合显性、隐性的艺术教育

课堂、课外教育作为显性教育,对学生的艺术培养固然重要,但也不可忽略隐性教育的方式。校园内的环境同样可以传递艺术信息,可以对学生的素质的发展起到环境育人的作用。

(四)结合艺术教育与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检验学生艺术教育效果的重要方法,也是提升学生艺术素质的重要手段。高校可以通过开展艺术比赛、画展等活动,促进学生掌握基本的艺术表现方法与技巧,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高校大学生艺术素质培养的方法—以华侨大学为例

华侨大学在艺术教育中,采用多种方法来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以下笔者主要从教学模式突破出发,阐述大学生艺术素质培养的方法。华侨大学在艺术教育形式突破上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采取多形式、多途径教学形式。传统艺术教学主要采取课堂教学,华侨大学进行教学模式突破后,教学模式逐渐走出校园,转向社会。学校进行艺术教育时,会组织学生进行教育实习及观摩实践。其中,教学实习主要是进行班主任工作实习、课堂上课实习、课外工作实习等,促进学生自我能力的展示,促进学生与他人交流沟通能力、自我表达能力的提升。华侨大学将教育实习安排在学生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如对于音乐专业学生,其实习主要内容包括教学基本功、模拟教学、教育调研等。学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联系校外相关教育实习单位,促进学生与中小学生直接接触。在实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同时也让学生在教授中小学生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第二,在校内加强对话剧社、交响乐团、礼仪团、合唱团、动漫社、摄影协会、文学社等多种社团建设。让学生自主选择社团,激发学生艺术追求兴趣,满足学生的艺术需求,从而促进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艺术素养。学校在诸多社团成立后,各社团成员互帮互助、互相探讨,并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相关比赛。如2014年,华侨大学音乐协会在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项目出台后,积极组织协会内成员排练节目,并在学校相关部门及校团委、学工办等的支持下,在校内各院系中招募了近百名演员,并根据演员的实际状况分为多个小组,排练多个音乐节目,进行团体表演。各小组成员在排练过程中不辞辛苦,积极面对困难,使得学校在最后的全国性表演中取得了优秀的成绩,获得了高度评价。同时,也使学生在艺术实践中提升了艺术素质。

结语

综上所述,在艺术教育的内涵中可发现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受教者的基本素质或品质,是促进个人智慧与潜能,挖掘个人的真、善、美的本性教育。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价值导向具体体现在道德素质、身心素质、智能素质三个方面。高校进行艺术教育时需通过课堂艺术及课外艺术教育结合、知识传授与训练结合、显性艺术与隐性艺术结合、艺术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不断提高校大学生的艺术素质,培养更多优秀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徐磊单位:华侨大学

参考文献:

[1]李晶.高等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

[2]徐振祥.试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价值取向的基本维度[J].中国电力教育,2012(22).

对学前艺术教育的认识篇10

关键词:入学教育专业认知学科特殊性设计习惯

高校的入学教育是针对高校入学新生展开的一系列学前教育活动,也可以说是学生进入大学后所接触到的第一门综合课程。入学教育进行得好坏,成效如何,将直接影响到以后学生的思想与学习状态,以及学校教学与管理工作等,在教育过程中有着不同凡响的作用和意义。然而,艺术设计教育有其特殊性,那么,这种针对一般而普遍的大学入学教育能够与之相适应吗?

一般,高校新生入学教育主要是关于学校的发展与展望、学校各部职能、规章制度、学生管理、学生社团、大学教育的特点等方面的介绍,还有就是品行教育、军训与国防教育等活动。所涉及的是学校管理制度、政治思想教育、大学生的心理与角色转换等共性问题。我们知道,艺术设计专业无论是从学科教育本身还是从教育对象上来看,都存在着明显不同于其他学科专业的特征、特点与个性。艺术设计教育综合性极强,学科研究具有边缘性特点,同时具有专业学科教学的独立性特征,它要求教学不能只局限于某种技能、知识的传授,而必须更加注重学生专业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创造性思维的引导与启发,其目的是培养具有创造精神文明与先进文化的艺术设计人才。另外,艺术设计教育对象也有其特征与特点。本来,学科专业的特殊性要求决定了学生在专业素质条件方面是相对苛刻的,但是由于近年来高校艺术类专业的增招或扩招,使得专业里的学生人数在原来的基础之上出现了爆发性的增长,同时,生源质量因此而出现了下降趋势。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现实,那就是,进入艺术专业里的学生入学动机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高考升学压力和“艺考热”的影响下,一些学生是因文化课成绩不甚理想,担心考不上普通大学,才被动选择报考艺术类专业,其目的只是为了有大学可上,对专业知识知之甚少,急功近利的思想较为严重。学生一般都只是经历了短暂的“速成培训”或“考前辅导”,再突击拔高然后进入大学学习的,艺术素质基础参差不齐。据笔者在教学实践与学生的沟通中发现,尤其是在入学阶段,学生普遍存在以下的问题:

1.对专业认知模糊,不清楚所学专业与自己的关系,学习目的不明确,积极性倦怠并且浮躁。

2.知识面狭窄,学习过程中过于偏向专业技能的学习,忽视基础的训练与理论的学习,不注意创新意识和设计观念的培养。

3.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与规划,对专业教学缺少必要的了解与心理准备,除上课之外平时对设计漠不关心,不注意培养形成良好的设计习惯。

这些问题在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中存在较多,导致其在行为、思维与观念上与现代设计教育理念形成了很大隔膜,并严重地阻碍了艺术设计教育良性健康地发展。因此,及时展开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知和目标感教育,督促其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示其养成良好的设计习惯,已成为艺术设计教育的首要任务。

一、艺术设计专业的认知

在一次专业学术讲座上,在座的基本上都是设计专业的学生,有低年级的也有高年级的。开始主讲教师想以一个“设计是什么”的问题来导入专题内容,但很意外,一连提问了十几个学生,基本上没有学生能给出一个相对准确的回答。一般想来,这一问题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应当是耳熟能详的概念,然而,令人惊诧的是,不只是低年级的学生对此较为含糊,高年级的一些学生也是如此。由此可以看出,艺术设计专业的很多学生实际上是在对专业并没有真正认识和了解的前提与状态下就开始匆忙接受教育的,这必须引起我们的警觉和注意。对于“设计是什么”的问题,实质上是学科里的学生学好专业与素质培养的基本知识和前提。学生要了解专业属性,确定目标,找到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乃至将来发挥好专业特长都必须基于对此概念的理解。可以说,艺术设计教育是从认识设计、了解专业开始的。

我们知道,在艺术设计课程设置里,有多门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中都会讲到或提到“设计是什么”的问题,看似一切将会迎刃而解,那为什么学生还会出现对此概念与所学专业在认识与理解上的各种问题?究其原因主要还是由于学校把精力过分地集中在了具体的教学、教研上,而忽视了实施教育的顺序性和规划性,这样就使得整个教学过程显得极为尴尬。实践证明,对于这一概念的诉求,如果一味寄托于后续的专业理论教学课程,那将是亡羊补牢。当上了一段时间的课后,势必造成学生对众多概念知识接受的麻木,很难引起他们的注意和思考。另外,对于“设计是什么”和学科专业属性的问题本身具有一定的模糊性,这些都会给学生在认识与理解上造成一定的困难,尤其是在已经失去了精神动力的情况下,很多学生是不会愿意花费太多心思去做“多余的事”的。

二、艺术设计教育的特殊性认知与养成良好设计习惯的提示

艺术设计教育的特殊性是指,艺术设计教育区别于其他学科专业,具有多学科综合性特点与学科教学的独立性特征。它要求学科专业为学生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审美能力的提升,更是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启发引导与综合能力的培养。艺术设计教育是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为最终目标的,而养成良好的设计习惯是学生学好专业和形成专业能力的素质基础与前提,同时,这种习惯始终贯穿于整个设计活动当中,是做好设计工作的保障。

转贴于

艺术设计教育的特殊性表现为,它已经不完全是简单的“设计教学”的问题,因为“设计”必然会涉及到艺术、技术、美学、人文、社会、经济、政治等学科,即设计的过程是多学科整合的过程,它包括艺术创作、经济运作、集体合作、生产制作、技术理念等的发挥,与社会经济联系得极为密切。另外,艺术设计学科专业教学的知识具有观念性、多元性、前沿性、前瞻性等特点,要求时刻注意社会的发展与科技进步将会给人们带来在观念和生活理念上的变化。这样,使得与之相对应的专业学科教学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过程随之复杂化、边缘化等。具体反映在教学体系上就是教学被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体系。而理论教学又被分成专业理论、半专业理论教学和理论选修等;实践教学也分成技能训练、理论实践教学、参观实习课、选修课等。另外,艺术设计教学在教学模式、方法、训练手段等方面都具有与众不同的个性与方式。并且,现代设计教育不同于“师带徒”的个体传承关系,而在于利用大学生整体的人文精神背景,整体、全面、动态地培养学生的设计素养与设计能力。(转第113页)(接第121页)良好的学习与设计习惯的养成,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设计观念的建立和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设计创造源于对创造性思维的领悟与感受,在创造性思维的学习训练中,学生还要养成创新的习惯与独立思考的能力,注意从小事做起,在日积月累中提高设计水平。

专业素质教育,本质上就是使学生在多个方面的知识与专业能力都得到全面的发展与提升,并培养其良好的心理和行为习惯。正如哲学家、美学家乔治·卢卡齐所说:“艺术教育的核心之点是人,是在同世界打交道时塑造自我的人。”当今,艺术设计教育随社会、经济、技术和人们精神需求的变化发展,对设计教育与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科教学在内容与模式、方法上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这样也就要求学生具备与之相适应的学习状态和行为习惯来与之相对应。然而,如前面所述,进入专业里的学生在对于所学专业的认知、文化视野和学习目的等方面都存有较多的问题。真正热爱艺术和专业学习的学生并非多数,一些学生却丧失了对艺术理想的憧憬和必不可少的热情和根本的精神动力。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也较为被动、单一和盲目,这些都将严重制约设计教育与教学良性健康地发展。实际上学习艺术设计的方法、方式的自由度比较大,获得知识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只是充当引导者的角色,上课也不再占用学生所有的时间,学生有了很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但更多“自由”背后是更高的要求,学生应以自学方式为主,学会主动去发现、探索问题,从过去“应试”的需要,转向“我需要学”的观念和态度上来,注意拓展宽泛的知识面与加强社会实践能力,养成自觉学习的行为习惯。然而,学生所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基础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在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与细节上注入素质培养的观念,在针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入学教育中应当使学生能充分地认识到学科专业的特殊性和教学特点,帮助其转变观念,掌握科学、正确的学习方法,加强学习的目的感与竞争意识。提示其注意自觉养成良好的设计习惯,以适应将来的专业学习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结语

大学入学教育作为入学新生的第一门综合课程,有先入为主的教育效果。艺术设计教育有其特殊性,对学科专业里的学生所具有的特征与个性,应当加以充分的认识。艺术设计专业的入学教育必须满足专业教育、教学的需要,将其个性化势在必行。即在“一般”的入学教育的基础之上增加一些针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系统认识、了解学科专业教育教学的内容与环节,充分利用好这一“教育”平台,抓住学生入学时对学科与专业学习还处于最为好奇与期待的时期,及时地引导其调整心态,明确与专业的关系,有目的、有计划、积极热情地去面对即将开始的学习。艺术设计教育是从认知设计开始的,对与此相关概念的理解是学生如何学好专业乃至将来用好专业的根本。学科专业的特点、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学习方法等必须让学生有所预知。只有这样,学生才可能及时地设计出真正能够适合于学科专业学习的方法与规划。也只有这样,学生才可能在最早的时间注意到养成良好设计习惯的重要性。从而使针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入学教育更具成效性。

参考文献

[1]毛小桥主编.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

[2]王敏,申晓红.两方世界·两方设计.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年1月.

[3]薛燕妮.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应如何适应专业初学阶段.艺术教育.200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