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出纳实务课程十篇出纳实务课程十篇

出纳实务课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02:46

出纳实务课程篇1

一、因岗设课,制定专业教学计划

出纳实务课程设置应以企业实际需求为导向,将课程教学计划与岗位有机的结合起来,将典型的工作任务和岗位核心职业能力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相对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学生毕业后直接走上工作岗位做好铺垫。同时,要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注重适用性和针对性,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加强专业技能训练,采取边教边学边做的教学方式。

二、在基础训练的基础上,强化单项实训

出纳实务课程对学生来讲,基本技能非常关键。因此,在基本技能教学环节专门设置了专项训练:出纳书写规范、点钞技能、人民币防伪技能、出纳常用机具使用、现金业务处理技能、银行结算业务处理技能、出纳报表编制技能等。通过单项实训让学生增强理论知识理解,做到“教中学”、“学中做”从而扎实掌握出纳实务的专业操作技能,为从事出纳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三、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开展仿真模拟实训

所谓仿真模拟就是在整个操作过程中模拟工作环境仿真、模拟工作单据资料仿真,模拟流程操作仿真。仿真化的出纳实训要求学生在整个实训过程中要以一个出纳人员的身份完成出纳岗位工作任务。其目的主要是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以实践应用为目标,力求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为学生毕业后能够快速进入工作角色,打下扎实的基础。

四、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

授课过程中教学方法可以灵活多样。如:任务驱动法、角色扮演法、二元并行教学法、知识点模拟演练法等,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任务,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有时也可将不同的教学方法组合起来使用。以下是几种常用

的方法:

(一)任务驱动法

在学习过程中,以出纳工作岗位的实际流程为导向,设计出可操作的情景项目,驱动学生围绕项目任务进行实践操作,可通过自主探索或相互协作方式完成既定的工作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加深知识的理解,让其体会突破难关的快乐,体验学习的乐趣。同时,也可运用自主开发的教学课件、图片使教学内容更形象生动。

(二)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主要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教学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可根据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模拟工作情景,让学生分别承担不同的角色来完成工作任务[1]。这种方法可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及掌握,增强职业感和对岗位的认知度。

(三)二元并行教学方法

即在课堂上由教师引导学生完成项目a,同时课后要求学生完成项目B,项目a和项目B具有一定相似度和关联度。知识的归纳由学生进行业务操作入手,最后由老师归纳得出;同时通过反复的训练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相关知识,准确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五、建立实训室,强化教学效果

财会模拟实训室的建立,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在操作练习的过程中能够掌握出纳岗位的的各项专业技能,胜任出纳工作。出纳岗位涉及的实训设备主要有点钞券,点钞机,算盘,收银机,保险柜,电子计算器及各种仿真单据、凭证、日记账等。

六、强化教师队伍,实行“双师型”授课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点环节,也是彰显现代职业教育特色、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关键所在,对于应用型高校来讲建设一支既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又有专业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非常重要[2]。学院领导要高度重视,积极创造条件培养专业任课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同时,我们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教学模式,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来校讲授,丰富课堂教学。

七、改进教学评价方法,采取模块化考核

出纳实务课程篇2

关键词:出纳业务操作课堂教学改革实践分析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7-0191-01

财务会计工作的首要岗位就是出纳岗位,所以出纳工作是整个会计核算工作中的基础性工作,这也是会计专业中出纳业务操作课程比较重要的原因。高等职业院校教学管理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基本原则,不断培B高技术专业人才,特别重视学生们的诚信品质和责任意识。让学生作为一个遵纪守法的优秀公民步入社会,这不仅是高校的责任,也是在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会计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综合性学科,但是现在很多学生对自己毕业的去向拿不准方向,所以高校需要将会计学专业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以使学生们可以更加迅速地融入社会,肩负起会计核算的工作。

一、出纳业务操作课程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当前会计专业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依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对此,会计专业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目前枯燥乏味的课堂气氛,在灌输书本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们学会如何主动地学习。形成将学生作为主体以专业教师为主导的新的教学理念。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很大,所以教师应当做好企业岗位调研,然后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来对专业知识教学内容作出调整,让大学毕业生可以更加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

二、出纳业务操作课程教学改革的基础措施

1.构建出纳业务操作课程体系

出纳岗位是财务部门的首要岗位,也是最基础的岗位,几乎每一个会计专业的毕业生都是从出纳岗位开始做起的,所以在会计专业教学中,出纳操作课程就显得相对重要一些。因为这是每一位会计专业学生的基本功。

从当前高职院校的状况来分析,我们需要构建一个出纳业务操作课程体系,以会计理论为基础,以货币资金核算为重点,以培养出纳技能为出发点,围绕出纳技能进行教学。并且在课程的安排上也要相应地增加出纳业务操作课程,还可以适当延长课时。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还应该亲自操作感受一下,通过实训提高自身的应对能力,从而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出纳这个岗位。

2.改变出纳业务操作课程教学方法

当前高校会计专业的出纳业务操作课程的教学方法仍然比较传统,还是以前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方式影响学生自主能力的发培养。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应学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找到一种适合当代学生的教学方法。在探索新方法的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增进师生之间的沟通来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增加一些实际操作的课程来提升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从而达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教师可以给同学设定任务,还可以在课堂中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来模拟一个真实的工作岗位,让学生进行多次的演练,使学生尽快适应这样的工作环境。

3.完善出纳业务操作课程考核的方式

出纳业务操作课程评价对学生来说是对他们近期学习情况的一种测反馈,而通过这一考查也在评价教师的教学情况,通过一对一的测试以达到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对出纳业务操作课程的考核可以分为两部分,包括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过程性考核占80%,终结性考核占20%)。在过程性考核中,考评的主体放在出勤、作业以及课堂的表现上,是对此进行综合性考核,而不是仅仅将成绩作为考核的目的,因为成绩并不能代表一个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所以教师们应要加强对学生的全面考核,通过终结性考核来对学生在该学期所学习的知识进行一个总体的考核,通过综合考核的结果,最终对学生的成绩可以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三、结语

综上所述,出纳业务操作课程教学改革是必须进行的,但是要想对这一课程进行改革,那么就必须增加会计专业的学生实践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亲自动手操作。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因为这是对每一位学生自身能力的考验,对于其出纳业务操作能力的高低有着关键性的作用。让学生们都能自主地参与到课堂中,使符合现代高校教学理念的教学方法得到真正的贯彻和实施。

参考文献:

出纳实务课程篇3

关键词:教学法;课程;开发;实践

中图分类号:F23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0-000-01

通过在教学第一线多种教学方法的实践,笔者认为,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学习情境教学法优势突出,教学效果明显,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更能帮助高职院校学生快速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特别是在《出纳实务》等对实操能力要求较高的教学课堂,帮助学生学习到以后工作岗位上的一些基本的技能知识,更容易适应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一、基本思路

基于学习情境教学法的《出纳实务》课程的总体设计思想是将出纳学习情境教学的整个过程融入到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打造学习、工作合一的实际模式课堂,把学生在学习情境中转变成为专业人员,并且像专业人员那样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得《出纳实务》实践教学实现突破性发展。

二、课程设计

笔者通过对学生能力及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来看,目前社会上,出纳岗位主要的专业能力要求包括现金收付与管理技能、银行存款收付与管理技能;日记账登记与对账技能。方法能力要求主要包括思维能力和抽象能力。而社会能力的要求主要是组织沟通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诚实守信能力、遵守职业道德能力。这也构成了本课程的主要培养目标。

本课程实际教学中,以职业能力为依据进行教学内容的开发,具体包括有三个教学情境的设计,分别为出纳岗位认知、现金结算业务处理,银行存款结算业务处理。开设在大学二年级第二学期,整个教学分34个学时进行(含实训课),理论与实践课各占50%的比例。

课程《出纳实务》的教学设计如下:

(1)通过来自于实际的工作任务,在教学中把出纳工作的全过程真实的展现出来;

(2)在模拟的实践课程中让学生学习和应用会计核算;

(3)工作任务完成后,由学生自评,小组成员互评,教师评价三个方面进行考核。

三、教学实施

基于情境的教学法课程,是按照资讯,计划与决策,检查实施,以及评价等步骤来进行的。资讯是获取信息的方式,由教师提供具体的工作任务。计划是指各个小组讨论,学生分组按照角色制定计划;决策是指选择方式,由学生按照工作任务,根据角色分配.制定具体实施方法;实施是指付诸行动,由学生分工共同完成工作任务;检查检查是指审视过程,整个过程由老师对学生进行监督。评估分为学生的自我评估和小组成员的互相评估,指的是评价的结果。最后由教师对学生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下面以学习情境二现金结算业务处理库存现金提取子业务为例进行说明。具体教学步骤如下:

1.资讯

由教师提供搜集各类教学材料:(1)上海红星公司需要提取现金的具体工作任务下达;(2)上海红星公司开户行名称,账号等信息;(3)现金支票、记账凭证、现金日记账、保险柜等实训材料;(4)教材:严瑾主编的《出纳理论与实务》等。

学生自主搜集的教学材料:现金支票签发要求、库存现金提取业务工作过程等信息。

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对教材内容的掌握和理解,互联网中资料的搜集整理,小组内学习和老师的示范,对现金业务提取的办理技能进行掌握。

2.计划

学生的分组根据角色任务进行,具体分工包括,任务一现金支票的填制;任务二审核支票加盖印鉴;任务三编制记账凭证;任务四登记日记账。

3.决策

按照摸拟工作中的任务,给学生进行角色的分配,具体的实施为:(1)兼顾性别、年龄,性格、地域等按每5个人一组对全班学生进行划分;(2)各小组内部自行讨论确立明确分工,然后定期进行角色的互换;(3)老师进行监督,实现教学互动。

4.实施

在分工中共同进行工作任务的完成,(1)财会部门出纳人员根据资金预算需求填制现金支票;(2)财会部门会计主管审核现金支票后加盖银行预留印鉴之一的财务专用章;(3)行政部门管理人员经单位负责人审核后加盖银行预留印鉴之一的法人名章;(4)财会部门出纳人员将现金支票送交银行;(5)银行经办人员核对密码、银行预留印鉴,办理规定的付款手续;(6)财会部门出纳人员收到银行给付的现金,当面清点现金数量。回公司后,将现金放入保险箱,并将现金支票存根交给财会部门会计人员;(7)财会部门会计人员根据现金支票存根编制记账凭证;(8)财会部门出纳人员根据审核无误的记账凭证,登记日记账。

5.检查

整个实施过程由教师负责监督,检测重点为:(1)学生是否按照角色定位的不同,完成各自的“工作任务”;(2)现金支票填写是否正确;(3)是否正确加盖银行预留印鉴;(4)是否将现金放入保险箱;(5)是否正确编制记账凭证;(6)是否正确登记日记账等操作。

6.评价

对于工作任务的完成结果由老师和学生共同评价:(1)从小组合作情况和与业务单位的沟通水平,以及小组各成员的工作态度等,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内成员的的互相评价;(2)确定考核成绩,由老师对学生的工作任务以及完成情况进行定分。

个人总结,学生通过对学习“实践”的过程进行反思,使之内化为以后职业生涯中所必备的专业能力,方法和社会能力等,积累职业经验,进步获得自我综合能力的提升。

出纳实务课程篇4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杭州310018)

摘 要:《出纳实务》是高职会计专业一门核心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由于本课程包含了先修课程《会计基础》等的内容,在实际的教学中,非常容易出现毫无意义的重复学习,导致学生反映浪费时间,效果不理想,有些学校甚至出现整合本课程为《会计分岗位实训》的一部分,大大缩短了教学时数,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所以讨论《出纳实务》课堂教学,改变教学方法,以期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成了当务之急。

关键词:出纳教学;课堂教学;出纳实务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31-0209-02

收稿日期:2014-09-20

作者简介:王杏云(1969-),女,浙江杭州人,副教授,从事企业财务管理研究。

《出纳实务》是高职会计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掌握出纳工作应该具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掌握出纳工作的内容和工作流程;掌握出纳工作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以便实现学校学习和实际的出纳岗位进行零距离对接。《出纳实务》这一课程的主要属性就是实践性,即要求在课程教学设计上,以实际工作内容来设计教学任务,要以真实的岗位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反映出纳实际工作中的各个关键点、各项工作任务的流程、涉及到的各种票据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到教学做合一。通过场景的创设和角色的进入架起学校学习和实际岗位之间的桥梁。

一、高职会计专业《出纳实务》教学情况分析

(一)、学生所具备的预备知识目前,高职会计专业开设《出纳实务》课程时,学生都快进入实习阶段,已经具备了扎实的会计专业知识,先修课程有《会计基础》、《财务会计》、《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会计综合实训》等课程,而《出纳实务》课程中包含了以前学过的这些专业课程的内容,如果按教材从头至尾平铺直叙地过一遍,难免有炒冷饭的嫌疑,显然学生无法接受毫无新意的重复学习,从而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出纳实务》在整个会计专业的重要性出纳工作是会计工作的首要岗位,是整个会计核算工作的基础工作,出纳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直接关系到整个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有“会计工作第一岗位”之誉。《出纳实务》在整个会计专业的课程中是不可或缺的,不能以为它包含了《会计基础》内容,就认为不必开设本课程,因为1、两者的侧重点不一样,《会计基础》侧重于会计学原理,如借贷记账法原理等,《出纳实务》侧重实际的操作,完成具体的出纳工作任务,如货币资金的收付、原始凭证的填制等。2、描述的方法不同《会计基础》介绍经济业务习惯于用文字语言描述,重点是通过写会计分录的方法来达到理解掌握会计原理的目的。而《出纳实务》直接通过读原始凭证来理解经济业务,然后要求学生直接根据原始凭证做记账凭证。学生要实现这两种跨越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是需要通过《出纳实务》课程的学习和训练才能实现的。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设计

针对高职会计专业《出纳实务》课程的以上特点,教师应该重在教学内容的加工和整合,课程教学设计上,以实际工作内容来设计教学任务,要以真实的岗位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同时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可采用案例教学法,提问法,情景教学法等。

(一)、内容的整合和加工

整个教学内容被分成三个主要项目:一、认识出纳岗位。二、库存现金管理与核算。三、银行存款管理与核算。每个项目中又分为若干子项目,每个子项目的通过细分的工作任务来学习,每个教学任务的教学资料,力求采用企业实际的经济业务资料进行仿真教学。

整个教学内容加工方面的特点是1、内容涵盖出纳岗位的全部工作任务,以便学生全面掌握出纳岗位的所需的知识与技能,了解出纳工作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为今后的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设计的内容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本课程的实践性,把重点放在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上,已达到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标。3、各子项目设计出的具体工作任务重在可操作性、实用性、可分解性和真实性。4、设计的内容有利于训练方法的多样化和可轮换性。

(二)、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如案例教学法,提问法,情景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演示教学法,以赛促教法等和图文并茂的多媒体电子课件和微课的运用、利用课程网站进行辅助教学等,力求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1、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即围绕一定教学目的把实际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供学生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通常为书面形式),并对它进行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比如“出纳需要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法律知识”子项目的内容多逻辑性差,如果单纯地按照传统的方法进行介绍,难免枯燥无味,我们采用如下案例,让学生来讨论:某公司出纳张某,平时勤恳敬业,公司领导和同事对他的工作都很满意。但受到同事的影响,张某开始涉足股市。然而事非所愿,进入股市很快被套牢,想急于翻本又苦于没有资金。他开始对自己每天经手的现金动了邪念,凭着财务主管对他的信任,拿了财务主管的财务专用章在自己保管的空白现金支票上任意盖章取款。月底,银行对账单也是其到银行提取且自行核对,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未被发现。至案发,公司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学生在看这个案例时,同时思考以下问题:公司内部管理上存在什么问题?张某错在那里?违反哪些法律法规?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并给出要求掌握的内容:按照《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试行)》的要求,单位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的具体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货币资金的收付及保管应由被授权批准的专职出纳人员负责,其他人员不得接触;(2)出纳人员不能同时负责总分类账的登记工作;(3)出纳人员不能同时负责非货币资金账户的记账工作;(4)出纳人员应与货币资金审批人员相分离,实施严格的审批制度;(5)货币资金的收付和控制货币资金收支的专用印章不得由一个人兼管;(6)出纳人员应与货币资金的稽核人员、会计档案保管人员相分离;(7)负责货币资金收付的人员应与负责现金的清查盘点人员和负责与银行对账的人员相分离。

很显然,在这里,通过案例教学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精神,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提问法提出疑问对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极其重要的,所以有经验的教师,善于设计一个好问题,善于提出一个好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提出一个好问题,就意味着问题解决了一半。比如在“从银行提取现金”这个教学任务中,首先以提问的方式引入,1、你们个人去银行取现要办什么手续?学生的回答是填取款单。2、那么企业银行账户要提现也要填取款单吗?学生会展开激烈的讨论。有学生会回答是填制现金支票。学生同时了解了个人和企业取款的手续上是不一样。接下来的问题是3、现金支票怎么填?怎样避免仿冒?引入填制的日期要大写,盖预留印鉴等填制现金支票要点就非常自然和顺理成章了,使得学生意识到在填制现金支票中每一个要求都是必须的,不多余的。

3、情景教学法通过会计手工模拟实训室,根据出纳实务来设置实验设施:如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报表、印章等都尽量与出纳工作的实际相同,尽可能实现业务仿真和操作情景仿真,让学生进入出纳“工作场所”,充当一个“出纳角色”。比如在实施“办理费用报销业务”这个教学任务时,按照经济业务的需要准备仿真的现金收付款凭证、费用报销单、现金支票(复印件)、现金收付讫印章、财务专用章、法人代表印鉴,大头针等。同时进行分角色扮演出纳员、会计、经办人和领导。达到“上学如上班,学习如工作”高仿真效果。

4、微课的应用微课具有视频化、时间短、内容精、情景化等特点迎合了网络时代碎片化、快节奏的需求。例如在“点钞技术”这一教学任务中,教师面对全班这么多同学手工演示点钞技巧,未免不能让全部学生都能看清并领会,但采用预先录制的微视频,在上课的时候放映演示,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各个点钞要点和难点都可以明晰地显示,并可以重复播放,也可以放在网站供学生下载,适合学生在课余时间学习使用。教师的在课堂中只需巡视检查,纠正个别错误指法就行,既节省了教师的劳动,又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再比如“装订会计凭证”这一教学任务,也可以用预先录制的微视频来演示整个装订步骤,展示装订的成果,清晰明了,重难点突出,达到教师手工演示无可比拟的效果。

出纳工作中是会计工作的起始环节,是国家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内部职工关系的纽带,出纳工作对会计核算,经济管理都具有重要意义。《出纳实务》课程有它自己的教学特点要求和教学逻辑规律。作为教师,在进行每个项目的教学前应充分深入研究,准备好本项目涉及到的有关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应讲究艺术性,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姝.出纳实务课程的整体教学设计[J].职业教育,2013,(421).

[2]李华.高职会计专业实践主导型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3,(6).

[3]郁春兰.高职院校项目化课程<出纳实务>整体设计[J].中国证券期货,2013,(01).

[4]唐锋.基于"模块化技能化"的<出纳实务>教学设计与实施[J].高教论坛,2012,6(6).

[5]吴茜.基于情景模拟教学的<出纳实务>项目课程设计[J].当代职业教育,2010,(08).

[6]苏黎.论高职院校<出纳实务操作>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J].中国市场,2013,(29).

出纳实务课程篇5

关键词:会计专业;企业纳税管理;课程建设

目前,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的培育目标是熟练运用会计核算方法,分析处理会计业务的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主要是以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为主干专业课,辅以会计模拟实验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这种课程体系的设置,只注重对学生会计专业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对税收知识的学习和运用。突出表现在税收课程的设置单一,多数院校只设置《税法》一门税收课程,不能满足实际工作对会计人员的要求。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在开设《税法》课程的基础上,应再开设一门税法的应用型课程———《企业纳税管理》。

一、《企业纳税管理》课程的主要内容

(一)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纳税管理

企业日常经营活动是指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所从事的经常性活动。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会涉及不同的纳税事项。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纳税管理是企业纳税管理的中心环节与核心内容。通过对企业日常经营活动涉税事项进行有效的管理,可以降低企业纳税成本,取得最大的税收收益。

(二)企业纳税活动的筹划管理

纳税筹划是纳税人以降低纳税风险,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的,在遵守国家税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对企业纳税事项进行事先安排、选择和策划的总称。纳税筹划是该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介绍纳税筹划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针对纳税人生产经营过程中涉及的各税种,从纳税人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每一税种的构成要素,以案例的形式全面地介绍了各种行之有效的纳税筹划方法。

(三)企业纳税活动的核算管理

纳税核算是纳税企业依据税收法规、会计制度的规定对企业发生的涉税经济活动或事项分税种进行计量、记录、核算、反映,准确传达纳税信息的一种专门工作。纳税管理是综合性非常强的一种管理活动,而纳税核算规范、账证完整是纳税管理最重要、最基本的要求,如果企业会计核算不规范,不能依法取得并保全会计凭证,或会计记录不健全,则纳税管理的结果可能无效或大打折扣。

(四)企业纳税程序管理

企业纳税程序是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应遵循的法定手续和先后顺序。企业纳税程序管理既是纳税人正确履行纳税义务的基本步骤,也是税务机关实施税收征管的一般规则。企业纳税程序管理包括对企业纳税全过程按照税收征收管理法规定的程序进行组织、协调、监督、控制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具体内容为税务登记管理、涉税事项的认定与审批管理、发票管理、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四个方面的内容。

(五)企业设立、重组及清算的纳税管理

企业的设立业务是公司运营的开始,企业的重组与清算是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以外发生的法律结构或经济结构重大改变的交易及经营活动的终止。企业设立、重组与清算均涉及重要的纳税事项。

(六)企业涉税关系的协调

企业不可避免地要与税务机关发生关系。企业在接受税务机关税务管理时应积极与税务机关进行沟通,接受税务机关对企业纳税工作的指导,建立良好的征纳关系。但是,在税收征收管理过程中,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之间对于税务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或适当性问题,经常会产生认识上的分歧,并由此产生税务争议。通过了解企业涉税关系的协调方法,可以帮助纳税人寻求适当、有效的方式及时予以解决,以最大限度地确保企业的利益。

(七)企业纳税风险管理

企业纳税风险管理是企业依据税收法律法规及相关经济法规,对其纳税计划、纳税过程和纳税结果进行全面检查和评估,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纠正的活动。由于经济活动的多样性、税法的复杂性和模糊性、管理者对税法的认知程度等原因的存在,使得纳税风险成为每个企业纳税活动中必须面对的问题。通过对纳税风险的管理,可以及时纠正企业纳税活动中存在的错误,最大程度的降低纳税风险,保证企业纳税管理总目标的实现。

二、《企业纳税管理》教材的特点及建设

教材改革是应用型本科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应用型本科教材不能照搬研究型本科教材,要体现以技能教育为主的基本思想。当前,有些本科院校也开设一些税法的后续课程,如:《纳税会计》《纳税筹划》等。首先,这些课程只是从某一角度研究税务工作,缺乏全局观念;其次,《纳税会计》的很多内容与《财务会计》重复,单独作为一门课学习意义不大;最后,《纳税筹划》课程的内容偏窄,主要内容围绕减轻企业税负的目标进行,只能作为企业纳税管理的一个方面,作为一门课程开设不利于全面了解企业纳税管理内容。《企业纳税管理》教材的特点是将企业纳税管理的所有内容编写在教材中,突出了企业纳税管理过程中的实务操作性,将纳税管理中的一些重大问题以具体计算、案例分析和图表等形式表现出来,着力体现各税种之间的联系。我校在《企业纳税管理》教材建设中,进行了适合应用型本科特点教材的编写尝试,已经编写出的《企业纳税管理》教材在校内作为内部教材试用三年后,于2015年8月在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通过对《企业纳税管理》课程的学习,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税收法律进行企业纳税管理的技能,提高了学生对企业涉税业务的处理分析能力,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对授课教师的要求

《企业纳税管理》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对授课教师的知识水平有较高的要求。一是要求授课教师具备丰富的法律知识,二是要通晓会计知识,熟悉企业会计核算实务,三是要求授课教师具备税务实务操作经验。

参考文献:

[1]吴东丽.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的构建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6(21):145-146.

出纳实务课程篇6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改革

《税务会计与纳税筹划》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理论课程,它以税法知识为基础,在对企业相关税收理论进行系统学习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与税种有关的会计处理,并结合会计处理及税法规定进行纳税筹划,达到企业税后利润最大化的目的。随着近年来国家税务总局对相关税种不断进行改革,与税务有关的会计处理以及纳税筹划活动显得极为重要,这无疑为《税务会计与纳税筹划》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重视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本文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税务会计与纳税筹划》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以期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该课程的教学提供有益启示。

一、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内容滞后,内容框架侧重于税务会计

税收法规和相关法律制度是不断更新和完善的,但是教材的依据是截至收稿日期的税收法规,对于后续的变化很难在教材中进行体现。税务会计是对税法以及相关会计准则的结合运用,一旦税法发生变化时,与该税法有关的具体会计处理有时无法在会计准则中进行同步变更,这就存在着税法与会计准则相脱节的问题。另外,从教材的内容框架来看,现行的教材较偏重于税务会计,而有关纳税筹划的篇幅偏小,大部分教材只对基本税种的筹划作了简要介绍,无法达到通过这门课程教锻炼学生税务筹划的能力目的。

(二)传统的理论教学不利于课程的开展

由于该课程是理论课,在教学方法上,大部分教师仍采用讲授法将税务会计与税务筹划相关理论及案例传授给学生,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对于实务或者相应的案例缺少自己分析或动手解决的机会。该课程的前后理论逻辑性较强,部分税种的计算公式较为繁杂,涉及到税务筹划内容时更需要综合地分析过程,如果仅采用理论讲授的方式,学生不动手参与到课堂中,无法真正地领会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及各种税务筹划方法的运用。在教学模式上,大部分学校仍然采用教师一人讲解,学生被动听的这种满堂灌的教学组织形式。即使是在后期关于税务筹划内容或者案例的分析时,传统的课堂教学也是老师讲授案例,学生无法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不用说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所以,传统的理论教学带来的教学效果不佳,教师应该积极思考让学生能够融入课堂教学的方法,真正地将税务会计理论知识及纳税筹划技能传授给学生。

(三)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不适用于学生筹划能力的培养

课程的考核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以及教师教学水平的标准之一。从《税务会计与纳税筹划》这门课程来看,大部分的考试依然采用的是传统的理论考核方式加上平时考勤,理论考核常以开卷或者闭卷的试题方式进行,且占考核成绩的较大比重。在这种考核方式下,学生可能纯粹为了考试而突击,最后的成绩无法体现出学生平时对课程的掌握程度,也无法达到培养学生纳税筹划能力的目的。

二、原因分析

(一)教学目标未侧重于对学生纳税筹划能力的培养

在现行的《税务会计与纳税筹划》的教学目标中一般侧重于学生对相关税种的会计处理,对于纳税筹划能力的培养重视程度不高。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学生的相关实践能力以及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所以,仅把教学目标定位在通过理论教学最终让学生掌握纳税筹划的方法层面是远远不够的,达不到培养学生的纳税筹划能力以及职业素质的养成。

(二)教师的自身教学能力和专业知识不足

在该课程的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在讲授时运动自身所学理论知识对这门课程进行讲授。由于该课程的实践性很强,且相关理论和实践知识在不断更新,要求教师在讲授时结合自身实践经验。但是与此相悖的是,大部分教师都是在毕业后就进入教学岗位,缺乏相关的实践经验。另外,该课程涉及到会计、税法甚至财务管理和审计相关学科理论与知识,能够综合运用这些专业知识的教师不多,这对教师的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学生的重视程度不高

大部分高校在开设《税务会计与纳税筹划》时都会将此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一般周课时数较少。在日常学习中,学生经常会存在“选修课就是非重要课程”这样一个误区,加上上课周课时数量较少,不对选修课加以重视,认为学习到相关理论,丰富了自己的专业知识即可,故达不到通过学习掌握相关税务会计处理以及纳税筹划方法的教学目标。

三、应对措施

(一)教学中增加实践教学模块

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税务会计与纳税筹划》的教学应注重学生纳税筹划能力以及职业素养的形成,而不仅限于传授理论知识这一层面,所以在教学中注重通识教育的同时,适当增加实践教学模块,将实践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建立起以理论教学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为新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讲授税务会计理论知识,让学生在课堂的理论教学中掌握有关税种的会计处理,并对纳税筹划的基本理论及方法进行讲解,学生在整体上对纳税筹划有基本的认知。其次,在讲授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入教学案例,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案例,然后教师点评总结。在教学中增加实践教学模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及与税会有关的职业判断能力。

(二)教学方法以原来的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

在传统的课程教学中,《税务会计与纳税筹划》的课堂授课方法一般为理论教学为主,且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应用型本科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应用型具有实践能力的人才。如何将实践能力的培养带进课堂呢?

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中,教师应该转变观念,“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授课中不仅加强理论的讲授,更应当注重方法的传授,尤其是纳税筹划的基本思路以及基本方法。一是教师通过任务导入讲授本次课程的教学目的及任务,结合讲授理论知识和会计处理及纳税筹划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所授理论,以完成任务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正确筹划的岗位能力;二是教师运用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分析时可以采取多种课堂组织形式,例如:课程的前半部分在学习单个税种的分析时,学生可以以个体作为分析的主体,根据分析结果教师适当进行点评;在课程后半部分教师可适当引入综合性的案例,学生可采取分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分析,根据讨论结果选代表进行方案展示,教师最后进行点评,这些课堂组织形式均能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

在这些课堂组织形式的运用中,教师应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对案例产生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案例分析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问题分析能力。

(三)校企合作,增强课程的实践性

为了使课堂具有更高的实践性,做到实务和理论真正衔接,学校可以适当运用校企合作模式,邀请企业财务部的税务会计和税务局相关人员进行授课或者学生实地进行参观。企业的税务会计人员讲授他们在实务中遇到的税务会计处理问题以及纳税筹划经验,让学生深入了解企业的现实纳税筹划的策略,有利于加强他们对税务会计以及纳税筹划的兴趣。企业税务相关人员的讲解可以让学生从客体层面上理解税务局如何征税,并真正认清纳税筹划与偷、漏税的区别,通过这种校企合作的模式从另一层面上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

(四)课程的考核形式灵活,注重学生筹划能力的培养

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目标,该课程在考核方式上应当以灵活性及实践性相结合,考核内容不能仅局限于对课本知识的识记和理解,应更加注重对相关纳税筹划方法的运用。对于考核形式,可以采取过程性评价与期末相结合的考核形式,过程性评价可包含但不限于考勤、平时作业、课堂讨论、小组成果展示等,期末考核除了采用闭卷方式外,还可以采取开卷及课程论文等方式进行。

(五)加强纳税筹划能力的师资培养

为了使该课程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加与时俱进,教师要不断进行理论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理论知识。另外,教师应继续加强自身的税务会计处理能力以及纳税筹划的实践能力,做到与企业实际相联系,应当多去企业进行实践,可采取与企业合作课题、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等形式,通过实务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只有加强纳税筹划能力的师资培养,才能培养出理论与实践兼具的应用型人才。

总之,《税务会计与纳税筹划》作为会计学专业的专业理论课程,其重要性显而易见。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该课程的实际教学中,应改变现状,增加实践教学模块,将原有的教学方法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考核方式的灵活性,加强纳税筹划能力的师资培养,并结合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出更多具有高纳税筹划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盖地.税务筹划:目标、原则与原理[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12,(9).

出纳实务课程篇7

一、教学情境设计的前提:确定课程目标

课程教学目标是教学情境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所有教学情境的内容及编排都应该能有效实现教学目标,否则,教学情境就没有意义。因此,设计教学情境之前,必须首先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高职教育的课程是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服务的,职业能力最基本的表现是能够履行岗位职责完成基本工作任务,因此职业教育的一门课程应该针对某一岗位,或某一岗位的部分任务,其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履行岗位职责完成基本工作任务的能力。

通过调查可知,税务会计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包括以下方面:负责税务登记、增值税认证、减免税、发票领购和审核等企业日常税务事项的处理;负责涉税业务的凭证填制,账务登记;编制企业各类税务报表,及时进行纳税申报;制定企业税务事项的办理、收入确认等相关规章制度;根据公司业务和国家税收相关政策法规进行税务筹划。要完成这些工作任务,必须熟悉国家税收政策及相关法规,熟悉各项涉税业务办理的流程和要求,精通企业会计制度和税法,熟练使用财务软件和办公软件,具有较强的沟通和协调能力,具有较强的纳税筹划能力。这些能力既包括专业能力,也包括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让学生具备这些能力,能够履行税务会计岗位职责,是税务会计课程的目标。

学科型课程按照知识自身的逻辑编排,与实际工作岗位的任务没有针对性,无法实现上述目标。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之所以能够实现上述目标,是因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具有如下特点:一是教学内容来自实际工作,以实际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二是教学方式是实际工作方式的模拟,是在接近实际工作环境的教学环境中,通过“做”并取得一定的工作成果来学习的。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对学生进行专业能力的训练,还能够实现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

教学情境的设计必须符合上述特点,否则就不是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也不能有效实现培养目标。然而,现实中企业的类型、规模、经营方式、业务内容、文化理念、经营环境各不相同,虽然同为税务会计,但有的企业仅缴纳增值税,有的企业既缴纳增值税又缴纳消费税,有的企业缴纳营业税,有的企业是一般纳税人,有的企业是小规模纳税人,各不相同。具体产生纳税义务的业务也是千姿百态。如何将这些工作任务转化为教学内容,这就需要遵循具体、全面及典型性原则。

二、教学情境设计的原则:具体、全面、典型性

一是具体原则。每个教学情境应该是一个具体的工作任务,而不是抽象的任务。具体任务,是指工作的时间、空间、对象、目标具体明确,能够实际操作的工作任务,其表达方式如“填制第一百货商店1月份增值税纳税申报表”。抽象的任务,是指仅提出目标,没有具体工作环境描述,无法实际操作的任务,其表达方式如“增值税纳税申报表的填制”。只有具体才能体现工作过程,才能实际操作并形成一定的工作成果,否则就只能泛泛地讲相关知识,达不到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的目的。没有具体的工作任务和教学情境,是当前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亟需解决的问题。很多学校税务会计课程体系和名称看起来都是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但具体的教学内容还是原来学科体系的知识,教学方式还是教师讲学生听。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没有具体的教学情境。

二是全面原则。没有哪一个企业会承担所有税种的纳税义务。即使是同一税种,产生纳税义务的经济业务也是千差万别,没有哪一个企业会同时发生这些业务。因此如果仅是一个真实具体教学情境,就必然存在遗漏。作为一个大学生,应该掌握本专业领域全面的知识和技能,也就是说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都要能够处理。这就要求教学内容要具有全面性。如何兼顾具体与全面的要求,在一门课程中将所有可能情况列举出来显然不可能,这就需要根据典型性原则来选取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情境。

三是典型性原则。典型性原则是教学情境设计最重要的原则,也是实际工作任务转换为教学任务的途径。虽然企业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但仍有规律可循,如只要销售商品就会产生增值税的纳税义务,只要提供服务就会产生营业税的纳税义务等。学习具有迁移性,这就意味着学生只要掌握同类企业中一个企业的纳税处理方法,同类业务中一种业务的涉税处理方法,就能处理其他企业的业务。因此,教学情境并不是直接列举现实中各种工作情境和任务,而是对现实工作情境和任务进行教学归纳的结果。这种归纳就是在众多的实际工作情境和任务中,选取具有代表意义的典型工作情境和任务作为教学情境。一种典型工作任务能够突出某一方面技能培养,几个典型工作情境组成的一门课程,就能够实现一个工作岗位所有技能和能力的培养,实现课程教学目标。选取的典型工作情境并不能直接作为教学情境,而只是教学情境的主要素材。在此基础上进行合乎逻辑的加工和补充,如将其他非典型工作情境中的一些业务补充进来,使教学情境更具有典型性。

按照以上三个基本原则,可设计五个教学情境。(1)某商贸企业涉税业务核算与纳税申报,教学目标为系统地训练税务登记、税种登记、增值税相关业务的会计核算、增值税的纳税申报;(2)某酿酒企业涉税业务核算与申报,教学目标为系统地训练消费税相关业务的会计核算、消费税纳税申报,复习增值税的核算和纳税申报;(3)某房地产开发企业涉税业务核算与申报,教学目标为系统地训练营业税、土地增值税等税种的涉税业务核算与纳税申报;(4)某服务企业涉税业务的核算与申报,教学目标为系统地训练财产税、行为税类税种的核算与纳税申报,复习营业税的相关核算与纳税申报;(5)某工业企业的所得税汇算清缴,教学目标为系统地训练企业所得税纳税调整与申报。五个教学情境基本涵盖了一个中小企业税务会计工作所需的所有专业知识和技能。其中知识部分包括了原学科体系课程《税务会计》中90%以上的内容,这些知识不再按照原学科体系的逻辑编排,而是根据工作的逻辑顺序编排。

三、教学情境内容设计:可操作性

每个具体教学情境设计的基本要求是可操作性,可操作性包括教的可操作性和学的可操作性。教的可操作性是指教学情境要便于教师教,具有以下几方面的要求: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素质目标;有明确的教学内容,包括知识内容、技能要点等;有明确的教法要求,包括教学组织过程、时间安排、教具和教学环境要求;有明确的考核要求,包括考核的观测点和评分标准。学的可操作性是指教学情境能够让学生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学习,具体要求包括:教学情境是一个具体的工作过程,有明确的任务要求、设置了真实或仿真的工作环境、有明确的操作过程和技术要求、有可见的工作成果;教学情境要求的操作难易适度,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智力能够接受。上述《税务会计》教学情境的设置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税法》课程的基础上,已经知道我国的税法体系和具体规定,能够对经济业务进行纳税分析。没有这个基础,学生面对工作任务时将无从下手。太大的难度也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按照可操作性原则,每个教学情境必须具有七个要素,分别是教学情境名称、教学目标、企业背景、业务资料、工作任务及要求、工作资料和评价指标与标准。教学情境名称如某商贸企业涉税业务核算与纳税申报。教学目标描述教学情境应实现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素质目标。如掌握“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账户设置要求、能正确编制增值税涉税业务会计分录、能正确填报增值税纳税申报表等。企业背景描述企业的基本情况,目的是为填写纳税申报表、税种登记表、纳税申报表提供相关信息。业务资料以文字和原始凭证等方式描述企业发生的涉税业务。工作任务及要求是提出学生应完成的工作任务及要求,如正确编制涉税业务记账凭证、填制增值税纳税申报表等。工作资料是指完成工作任务必须的税务登记表、税种登记表、记账凭证、纳税申报表等材料。评价指标和标准包括过程性评价指标和结果评价指标。过程性评价指标,如学生在完成工作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评价、学生在小组中体现出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等。结果评价指标如纳税申报表的完整性、准确性、记账凭证编制的准确性等。

按照以上方式设计,保证了每一个教学情境都是一个可操作的完整的工作过程。通过对这些工作过程的研究和实际操作,学生不仅能够学到原学科体系下《税务会计》课程的大部分知识,而且还能够学习到原学科体系课程无法传授的实际操作技能。更为重要的是,在对工作的研究和操作过程中,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社会能力。这也正是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情境的原因。

[本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课题“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开发策略研究”(编号:2008a086)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研究新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2]山颖:《工作过程系统化学习领域课程中学习情境的设计》,《职教论坛(下)》2008年第8期。

出纳实务课程篇8

《纳税实务》课程属于高职会计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可以了解当前我国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所需要交纳的具体税种,理解、熟悉各税种的相关法律制度知识、掌握各税种的具体计算方法、账务处理方法、纳税申报和税款交纳等相关工作,这些知识对于一个企业会计人员来说是必需掌握并能够进行灵活操作的专业技巧,因此,本课程对于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起主要支撑作用。

二、课程教学改革背景

当前时期,信息化已全面渗透到社会建设发展的方方面面,它是现代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支持力量。财税工作是我国政府工作的重要构成部分,目前国家税务总局推广应用“金税工程(三期)项目”就是大力发展“互联网+财税”行动计划的一个开端。想要真正实现金税工程(三期)项目的顺利推进,不仅需要强化在网络硬件建设及基础软件建设等两方面的工作,对于财会人员的专业技能及职业道德水平也有了更高要求。而?魍车命ahref="lunwendata.com/thesis/List_2.html"title="税收论文"target="_blank">税收实务教学重点?本是放在教会学生计算各税种应纳税额及税务会计处理上,纳税申报也大多流于形式,就是填写一些纸质的纳税申报表,较少有涉税实务网上操作的机会,因此我们的学生在进入社会后不能及时适应岗位需求。所以,对于纳税实务课程教学工作来说,应在强化纳税实务教学基本项目的基础之上加强财税信息化技术、意识、技能方面的培养力度。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改革是国家实施结构性减税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一项重大的税制改革。2011年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正式实施。截止2013年8月1日,“营改增”范围已推广到全国试行。自2016年5月1日起,中国全面实施营改增,营业税退出历史舞台,增值税制度会更加规范。这是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财税制度的又一次深刻变革。

作为任课教师来讲,也需要加大自身学习,以适应教学工作具体要求。税务老师应及时关注国家最新税收政策变化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如“营改增”政策,消费税的变动,迟迟尘埃未定的房产税,遗产税、环境保护税的研究开征等。同时,为了要在日常纳税实务课程教学中体现财税信息化建设的具体要求,任课教师要认真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熟练操作相关财税软件的操作方法,如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中的开票系统、网上认证系统、远程抄报税系统、自助办税终端、开票接口软件、发票查询统计系统等。面对当前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传统的教学活动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尤其是在财税信息化背景下,我们应改革旧的教学思路,更多地重视实践活动对教学工作的积极影响,从书本为主、实践为辅转变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取长补短的教学思路,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学以致用。

三、课程改革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基于工作过程设计课程的总体框架,通过与税务部门和企业共同研究、合作开发,本课程成功地运用基于工作过程开发课程的理念,按照工作任务(认知、计算、申报、缴纳、做账)和工作领域(不同税种)两个维度解构工作过程要素(包括主观要素:知识、能力、和素质,客观要素:条件、场景、环境),按照两种过程要素相对应的原则,将工作过程要素转化成学习的过程要素(包括内容要素:知识、能力和素质,情景要素:条件、场景、环境),实现工作过程的自然逻辑与学习的认知逻辑有机结合,通过重构,实现课程内容结构化(排列、组合)、认知环境具体化、实践体认过程化、目标要求操作化、课程研发动态化。

(二)课程内容设计

本课程内容从两个维度设计框架结构。一是将企业会计在处理纳税业务时的工作分解为:工作认知(税收的有关法规、企业纳税的相关会计要素、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等等)、计算(税率、公式、税额计算)、申报(程序、表格等)、缴纳(过程)、做账(账务处理)等五项主要学习性工作任务。二是为了处理好不同税种纳税业务特殊性的学习,并确保学习过程有效性,又将企业实际纳税时的工作分解为:增值税、消费税、关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类、财产税类、行为税类等八大类主要学习性工作领域,并将计算、申报、缴纳、做账四项工作任务嵌入到上述工作领域之中,这种“任务序列、领域嵌入”的课程内容结构突出了重点,消化了难点,既符合学习学习认知的逻辑,又应对了实际工作过程的逻辑。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

(一)教学模式

1.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

针对该课程在传统课堂教学方式下学生缺乏兴趣、学习积极性差及实际业务操作能力差等问题,可以在纳税实务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入任务驱动法进行创新性改革。

“工作任务驱动”教学活动的设计,将各个项目细分为若干环环相扣的工作任务,然后以工作任务的完成为驱动点,引导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该教学活动的设计,要有明确的目的和可操作性,要以提高学生的岗位能力为出发点,训练的内容要尽量真实,要有利于学生巩固税法知识、掌握账务处理技能,从而提高办理综合涉税事宜的能力。

2.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将一体化的教师配置、教学场地、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融于一体,在做中教,做中学。具体来讲就是将实务经验丰富的校外兼职教师引入课堂,充分利用校外合作企业参观和校内实训室等实践场地,为学生提供与实际工作相同的原始凭证、账簿、纳税申报表、纳税申报软件,教师通过穿插操作指导、答疑,帮助学生学会企业办税业务的各种工作项目,给予学生充分的实际工作体验。

(二)教学方法

出纳实务课程篇9

关键词:纳税会计;课程改革;建议

中图分类号:F27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01

一、《纳税会计》课程目标

我院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中小企业,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熟知国家财经法规,掌握财务会计基本理论及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纳税处理等专业技术方法,能胜任企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专门人才。”其中纳税处理能力就是《纳税会计》课程的学习内容,它所针对的工作岗位为办税员岗位。《纳税会计》是高职会计类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的课程目标为:(1)熟悉我国各个税种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概念、征收范围、税率等等;(2)掌握各个税种的计算,熟悉税法和会计准则对相关经济事项规定的差异,能够正确处理相关的涉税事项;(3)熟悉各税种的纳税申报流程并能够正确填写纳税申报表;(4)把税收筹划的思想融入涉税事项处理之中,具有依法纳税和合理避税的意识。同时,本课程的学习也为初级会计师与会计从业资格考试顺利通过提供有利保证。

二、《纳税会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在高职院校任教《纳税会计》多年,认识到本课程教学中存在如下问题:

1.本课程所含内容较多,基本涵盖了我国税法中提到的各大税种,但是课时安排少,一周4课时,总课时为76课时,由于本课程安排在大二第一学期开课,本院学生没有税法以及经济法知识,因此还要花大量时间讲税法的基本理论知识,最后留给学生实际操练的时间较少,以至于有部分学生到期末都不清楚各种税种的计算和纳税申报表的正确填写。因此,实践教学重视不够,教师着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得不到锻炼。

2.教学方法单一,大都还只停留在教材层面,很多还是采用“满堂灌”“一言堂”等传统教学方法,只停留在理论的教学,例题式的讲解,各个税种各自为阵等传统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现在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积极性不高,参与度不够,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三、《纳税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1.内容安排上,一方面,内容安排以“实用、够用”为原则,紧紧围绕完成某公司纳税申报的需要来选择课程内容,变知识本位为能力本位,以主要税种纳税申报典型案例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课程的内容进行重组,分为三大模块,每大模块都设计成若干子模块。流转税类模块分别为增值税模块、营业税模块、消费税模块、关税模块;所得税类模块分别为企业所得税模块、个人所得税模块;其他税类模块包括房产税、车船税、土地增值税、印花税、契税等小税种。另一方面,由于本课程内容较多,可以适当增加实践课时量,可以有时间让学生在校内模拟实验室进行网上申报纳税等操练,也可以在校外签订实习基地,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

2.教学方法上,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核心;由以教师为中心转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根本,多种教学方法并用。本课程可以采用的教学方法很多,比如,工作过程导向法、任务驱动法、启发式教学、情景教学、角色扮演、案例教学、网上模拟、讲练结合、真题导入等。比如,任务驱动法,我们可以以任务驱动来设计课程,引入案例、情景等,将本课程知识点通过一个个任务的完成展现出来,最后教师对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验收评价,让学生通过任务的完成,获得成就感,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在讲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所得计算时,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抛出一个个任务,让他们自己完成,教师在一边引导,首先,提出第一个任务:如果你的月工资为5000元,请问你要交多少的个人所得税呢?学生进行讨论计算,教师帮助得出正确结果。教师提出第二个任务:如果你的当月工资5000元,并且当月还领取年终奖20000元,当月应交多少的税呢?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练习、代表发言,然后集中讲评。教师又下达第三个任务:如果你的当月工资5000元,并且当月还领取加班奖金2000元,当月应交多少的税呢?其他名目奖金应当如何处理?最后教师讲评总结进行实际操练。这样教学笔者觉得学生参与度很高,效果不错。

3.考核方式上,由于本课程是应用性的课程,强调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可以采用过程性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过程性考核占总成绩的60%,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40%。这样安排主要是要让学生重视平时课堂表现,更好地达到本课程的教学效果。本课程的过程性考核占总成绩的60%。在考核过程中,不仅包括平时出勤率、平时作业完成情况,还包括参与课堂讨论、小组团队工作、实践作品等。评价标准如下:①平时学习态度,出勤率(5%)②平时课堂讨论参与度(10%)③平时作业(15%)④综合模拟实践(25%)⑤小组团队工作(5%)。

4.教材建设上,为了突出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贴近实际工作的需要,我院课程组已于2011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小企业纳税会计实务》的校本教材,在会计、财务管理、会计与统计和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使用,并且已于2013年再版。由于我国的税法在不断更新和完善中,新的税收政策不断出台,我们的教材也要及时更新和完善。

总之,任何课程的教学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纳税会计》课程改革也是如此,本课程改革主要以培养“办税员”工作岗位为目标,注重应用性,技能性和实践性的锻炼。

参考文献:

出纳实务课程篇10

市场需求和教学现状分析

传统的出纳实务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学内容上,出纳实务没有作为一门独立系统的课程进行学习,出纳知识只是作为会计的部分章节;或者有的院校虽然单独开设了出纳实务课程,但教学内容还是以会计核算为主,涉及出纳的教学内容比较单一,多以现金业务和银行结算业务为主,与现实性、前沿性不符合,与实践联系不紧密。二是教学方式上,大多依靠多媒体课件讲授,虽然部分教材按项目和工作任务编排,也设计了岗位实训所需的一些单据,但在实训教学中,重点多停留在简单的单据书写填制上(且单据多以黑白色仿真为多,接近实际单据较少),案例讲解也是狭隘的简单业务操作案例,没有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知识拓展。三是教学师资上,部分院校虽然建造了财务仿真实验室,提出了工作情境模拟、角色扮演法等实训方法,但是由于大多数教师本身没有企业实践经历,对业务操作中实际工作环节讲授不够具体细致,导致学生只是大致了解基本流程却无法清楚流畅完成具体业务,缺乏实际的职业能力。

而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中小企业出纳岗位,不仅需要掌握基本的现金和银行业务的处理技能,而且要对企业资金运作做出合理安排:比如比较多种银行票据结算方式,选择对企业最有利的方案;对企业资金运行规律心中有数,做到既保证款项使用,又达到效益最大化;对企业融资需求和途径提出有效方案……要能对企业管理者提供信息和建议。经济越发展,财务越重要。所以,如何让出纳教学满足实际岗位需要,如何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进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解决思路

信息技术的持续发展,大大推动了教育信息化改革进程。微课、慕课、网络自学平台纷纷兴起,学习资源前所未有的丰富,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建构主义学习理念再次升级,以学习者为中心,课前进行教育资源的自主线上学习、课中以师生互动、问题探究、教师引导答疑解惑为主的翻转课堂模式从美国兴起,迅速引起国内教育界的关注和摸索实践,成为学生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模式。

出纳实务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在要求具备熟练的点钞、假币识别、票据填写和货币结算等基本技能的同时,由于在经济业务办理过程中涉及内外部人员众多,还需要掌握熟练的业务流程操作,而且,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还必须能够进行数据分析和判断,为企业管理者做好参谋。因此,出纳实务有很强的现实性,必须通过对真实工作情境的模拟实现大量理论知识的学习运用。由于出纳实务涉及的技能知识点比较多也比较散,知识点之间连贯性较弱,因此,非常适合按不同的技能进行视频拍摄,充分利用微课堂进行自主学习,完成基础知识点的掌握。

综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对出纳实务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切实提升学生的出纳岗位综合职业能力,应采用工作情境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方案

出纳实务工作情境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总体流程如下表所示:

下面以转账支票付款业务处理能力训练模块为例加以具体说明:

课前准备教师的工作:课前一周,教师对转账支票付款业务处理能力训练模块学习内容进行分析,主要包括:空白支票请购单的填制、转账支票的签发、转账支票的结算特点、票据管理法中关于转账支票的使用条例、转账支票的结算程序、购买空白支票的账务处理、转账支票付款的账务处理、转账支票使用纠纷案例分析。将相应内容制作成教案、课件并录制微视频,提供案例库、习题库和单元测验,均上传至网络自主学习平台,下达学生学习任务单。

学生的工作:课前一周,学生登录网络自主学习平台,根据学习任务单,观看课件、微视频,进行转账支票付款业务处理知识的学习,通过习题库进行知识点的巩固练习,运用单元测验进行知识掌握程度自测,并通过网络资源进行知识拓展并进行案例分析。记录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网络平台上进行交流。

课堂教学第一步,先由教师进行简要的课程讲解,对重点难点进行强调,回答学生在课前学习中遇到尚未解决的问题,并通过提问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第二步,教师下达工作任务,设置工作情境。转账支票付款业务处理能力训练模块包括两个工作任务:一是空白支票的请购;具体涉及情境有:出纳填写空白支票请购单,加盖财务章;复核会计盖法人章;出纳到银行递交给银行柜员;银行柜员审核并收取工本费和手续费,发给空白支票;出纳领取空白支票和回单返回;制单会计根据回单编制记账凭证;复核会计复核;出纳登记日记账。二是用转账支票结算方式付款;具体涉及情境有:出纳填写结算方式申请审批单;财务主管审批;出纳填制转账支票并盖财务章;复核会计加盖法人章;出纳到银行办理结算;制单会计根据存根编制记账凭证;复核会计复核;出纳登记日记账。在整个工作情境中,既有票据的基本填写,又有经济业务流程演示,既有印鉴双人保管的规则了解,又有突发事件的存在,充分学习了知识,掌握了技能,熟悉了工作情境,而且,又有个体与团队的协作学习,充分发挥个性、合作性和创新性,锻炼了综合职业能力。第三步,学生分小组进行工作情境模拟。每个小组五个同学,分别担任出纳(保管财务章)、制单会计、复核会计(保管法人章)、财务主管、银行柜员(保管银行业务章)。并准备空白支票请购单、收费回单、结算申请审批单、转账支票、记账凭证、银行日记账、财务章、法人章、银行业务章等资料。小组成员根据情境任务进行讨论并分工协作完成模拟。教师对各小组进行辅导。第四步,教师抽取一个小组上台展示模拟过程,其他同学进行观摩并负责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对易出错的环节、重点环节、细节环节进行点评。第五步,学生思路进一步清晰之后,再次分小组进行讨论,并按角色进行轮换,直至顺利完成工作任务。第六步,按小组进行工作汇报,成果共享。教师进行检查点评。第七步,教师布置课后作业。提供课外学习资源网站,由学生自行选取某个案例进行分析并按照工作情境化模拟解决。

课后延伸课后一周内,学生按小组将作业上传至平台,教师批改作业,并在学习平台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考核方式出纳课程实践性很强,单凭考试测评已经无法衡量一个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水平,所以必须形成过程性考核。在《出纳实务》课程的考核上,可以结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方法能力三方面进行考评,课前课后的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考核,课中结合小组工作模拟表现和水平进行考核,并可结合学生课外参与各种竞赛、各种社会实践等成绩作为最终成绩。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1997(3)

[2]叶波.翻转课堂颠覆了什么.课程・教材・教法[J].2014(10)

[3]赵宇.高校出纳实务课程建设.教育与职业[J].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