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课程设计的几个要素十篇课程设计的几个要素十篇

课程设计的几个要素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04:46

课程设计的几个要素篇1

【关键词】设计素描画法几何工程制图工科工业设计教育学科交叉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3-0042-02

适用于工科工业设计专业的素描教学不同于传统绘画素描,因为工业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不是画家,而是设计师,其更注重设计思维、空间想象和设计表现技法的培养。因此,工业设计专业的素描教学应改变过去“重感性,轻理性”、“重技巧,轻理论”,以写生训练代替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模式。

近年来,许多理工科大学纷纷开设工业设计专业,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业设计专业属于工科教育模式,学生绘画基础弱,教学课时量有限。如果按照传统素描教学,势必不能完成课程目标和培养计划。根据工业设计专业特点,探索一套适合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代表的工科工业设计专业素描课教学的新模式势在必行。

一国内外设计素描课的现状

国外在文艺复兴时期,列奥纳多·达·芬奇以设计草图分析的形式对建筑、机械和飞行器进行过素描设计,使科学技术与艺术想象结合起来,成为具有典型意义的设计范例。但将设计素描的理论、形式和功能从传统素描中划分出来,应该归功于1919年德国包豪斯设计学校。虽然德国包豪斯学校于1919年开创了设计素描教学,但设计素描在我国起步较晚,到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探讨设计素描教学模式。随着国内外学术交流的增多,对传统素描教学进行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国内一些设计院校根据国外的教学经验,并结合自身特点,开始探索素描课的教学改革。

二现有素描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传统素描的知识结构体系具有完整性、系统性。虽然前人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但随着设计从美术中分离成为独立的学科,传统的绘画素描已不适用于设计学科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工业设计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创意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传统素描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已经不能满足专业发展的需要。

素描课是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入学后的第一门专业课,也是后续一系列课程的先行课,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专业学习质量和学习兴趣。然而,现在素描教学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有些高校工业设计专业的素描课教学延续传统绘画素描的教学模式,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对客观静止的物象进行描绘,缺乏创新思维能力,对专业学习支撑作用不明显。

三设计素描发展趋势

由于设计脱胎于美术,彼此发展又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两学科多年沿用相同的基础课。社会的需求使设计学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独立的一级学科,并且设计学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多,包含的涵义越来越广,所以设计教育自成体系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瑞士巴塞尔设计学校提出的设计素描理论建立在工业设计方面立体结构造型的基础上,把常见的物体简化为几何形体,为了清晰明确地把握物体结构,并准确地掌握角度和比例,将各种结构水平线、垂直线、中轴线、斜线、切线以及重叠和反面部分都画出来,利用控制保留结构线的做法作为进一步继续深入的标记,避免使用明暗、通过线描的轻重来获得立体效果,并进行单独的细部研究,通过基本形体研究为复杂组合打下基础。巴塞尔的设计素描主要解决了物体内部结构关系与外部造型形式上的美感和合理因素的问题。国外的先进理念告诉我们,工业设计专业的素描课应该区别于传统的绘画类素描,除了技法训练,应该根据工业设计专业的特点,更注重形体结构和空间观念的培养,这意味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都要相应地改变。

四教学改革研究内容

针对工业设计专业的特点,从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尝试工科设计素描教学的创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造型想象力和思维发散能力为设计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变被动教学为主动教学。同时,教学改革应以实践为基础,具有可操作性,改革的切入点是从专业培养目标与现行素描教学现状的矛盾入手。尝试探索素描课与工科教育背景相结合,借他山之石与时俱进地发展,在传统观念和教学模式中寻求新突破,将素描教学和其他后续专业课程融合衔接。

1.改革素描学习内容

工业设计专业的素描课教学侧重于培养学生眼、脑、手三位一体的协作与配合。而目前,很多高校的工业设计专业的素描教学没有根据专业特点制定学习内容,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都在学习相同的素描内容,以至于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没有针对性。由于工业设计专业的核心内容是产品设计,在素描教学内容上适当加入对形体的理性分析,在空间学习中加入一定的几何数理知识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工科院校开设工业设计专业的目的。

画法几何是工科高校在一年级开设的工程制图课程中的一部分内容,教学内容侧重点、直线、平面的投影;点、直线、平面的相对位置;立体的投影;轴测投影,这些内容有助于设计素描中的透视与形体学习的理解。教改实践中与画法几何任课教师沟通制定新的教学内容,降低和去除一些与工业设计专业学习关系不密切的知识难度,着重讲解工业产品设计需要的制图知识,特别是投影和透视部分。学生在设计素描课程中再遇到这方面内容时就已有了很好的理解程度。实践证明,事半功倍的教学内容可以重复加深学生的空间思维意识,有助于学生在设计素描中对立体形态的分析和准确把握,相对节省了设计素描的课时。画法几何课多年来的问题是学生的徒手绘图能力较弱,而设计素描课的学习则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个问题。

2.改革素描训练方式

工业设计专业的素描不仅要求画面本身的效果,而且注重学生对造型的观察和理解。教学实践中应引导学生用设计的眼光理解结构,用设计的思维想象空间,用设计的语言构建“造型”。

设计素描是在理解结构的基础上表达对象的设计意图,理解结构需要一定的分析、理解、思维、领悟、推理的过程。正确规范的方法步骤,使思路清晰而有头绪,能顺利地达到理解形体结构的目的。除此之外,它还要求画者具备很强的三维空间想象能力。关于三维空间的想象和把握,一定程度上并不取决于画者的观察,而是靠思维的推理。画者要把客观对象想象成透明体,把形体的前与后、内与外的结构表达出来。设计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设计过程中没有写生对象供参考,所有的形和体都凭设计师的记忆,所以设计素描重视形体的内部结构理解和三维空间的想象。

设计素描的观察方法是多视点、多角度的。写生对象的位置不但不需要固定,反而需要经常移动,达到全方位的观察效果,有利于正确地理解和分析其内部构造特点。这方面的练习课题为:(1)学生从多角度观察对象,然后在画面上以推理的方式连续绘制出物体在空间中自由翻转的姿态,以多视点的方式表现客观对象。(2)观察一个产品,以推理的方式绘制出该产品的部件结构关系,即结构爆炸图。设计素描的观察经常和测量与推理结合起来,透视原理的运用自始至终地贯穿于观察的过程中,不同于基础素描注重肉眼感觉的直观方式。

五教学改革实践创新点

1.转变教学观念

工业设计师的主要任务是创造一种新形态,而不是对客观事物的再现和复制,因此造型能力是设计素描教学中的关键,在教学中重点学习将为专业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工业设计专业开设素描课程,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和训练学生分析、理解造型的能力,是对创新这一基本设计原理的初步导入。传统素描,作为一门绘画艺术基础课,以质感、明暗调子、空间感、虚实处理等方面为重点,研究造型的基本规律,画面以视觉艺术效果为主要目的。设计素描是以准确比例尺度、透视规律、三维空间观念以及形体的内部结构剖析等方面为重点,训练设计预想图的能力,是表达设计意图的专业基础课,画面以透视和结构剖析的准确性为主要目的。

2.改变教学内容

设计素描不是为了绘画而素描。绘画类素描训练内容是从静物、石膏像到人物、风景的写生。工业设计专业的素描课要求不是画面本身的效果,而是画者对造型的观察和思考,对结构和空间的理解,这些是创造新形态必要的基础。所以设计素描的表现对象是经过归纳的比较抽象的人造型、机械部件和工业产品。

3.改革素描训练方式

传统的绘画素描课中大多采取的是直接对静物或景物描摹的训练方法,很多学生只是机械地运用手眼配合去进行物体的再现,而没有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对形体结构完整的印象。设计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需要将设计师头脑中的形态表现出来,在这个表现过程中没有客观具体的形态供我们去描摹和再现。所以,应把单一的对物的写生训练改为写生、默写、造型创作等多种形式贯彻到设计素描的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基础课阶段就体会到创造的重要性。

4.改革素描教学“重技术,轻理论”的教学模式

绘画基础课教学历来只偏重于技法示范,而轻视造型原理的讲授。画几张示范作品,选几幅示范作业就算是备课;教学是从一成不变的作业讲评开始,到一成不变的个别辅导结束。我们不能把素描基本功训练,仅限于技术的传授和技法的临摹。只教技术不讲设计思维,只教技法不讲创新意识,势必造成为素描而素描的盲目性和为基本功而基本功的片面性,把素描教学引到一个思路狭窄、缺乏创新意识的狭小路径上。

六结束语

工科设计素描教学的改革,其创新的核心是根据工业设计专业的特点,尝试探索素描课与工科教育背景相结合,在传统经验和教学模式中寻求新突破。将设计素描和其他后续专业课程在教学思路上融会贯通,找到一个从素描基础到专业设计的衔接方法,与时俱进地发展素描教学。

参考文献

[1]张永年.对设计专业素描教学改革的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及设计版),2003(3):75~77

[2]沈志明.从现代设计看设计素描[J].南平师专学报,2001(1):96~98

[3]逯海勇、胡海燕.突破传统模式培养设计思维——关于设计素描课教学的构想[J].山东农业教育,2005(4):132

[4]陈绪春.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美术大观,2013(2):152

[5]任敏、何伟.独立学院理工科工业设计基础教学探讨[J].科技资讯,2012(27):198

[6]杨辉.工业设计专业素描教学的新思路[J].中国包装工业,2012(13):69~70

[7]刘玥.关于设计素描教学中抽象思维训练的思考[J].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12(3):80~81

[8]陈乃惠.设计素描教学与产品设计专业“适应性”初探[J].凯里学院学报,2009(2):146~148

[9]芦甲川.当代设计素描教学思路辨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211~212

课程设计的几个要素篇2

【关键词】广播电视编导美术基础教学

一、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美术基础课程的重要性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属于新兴学科,主要是艺术与新闻两大学科的交叉与渗透,近年来,“编导”这一专业化程度很高的职业到底姓“文”还是姓“艺”曾受到很大争议,但是无论姓什么,“编导”专业的建设是基于社会、媒体对人才的要求,是坚持“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因此学生需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这恰恰是一名优秀编导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而美术基础课程正是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鉴别能力、欣赏能力与创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这也就说明了美术基础课程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美术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现阶段,我国初、高中对学生美术基础素质的培养严重匮乏,在调查的300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大学生中,有约90%的学生初、高中美术课根本无法正常开展,只有约10%的学生,是通过特长班或兴趣班了解少量的美术知识。因此,从客观上导致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大学生美术素养偏低,基础薄弱可想而知。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在大学期间来学习和培养。对于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来说,只有具备一定的美术素养和基础,才能更好地掌握本专业的知识与技巧,以便于适应将来编导的学习和工作。然而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学中,美术基础教育开展的时间短,几乎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即便安排美术基础课程,也以美术作品欣赏式教学为主,再加之课程安排的学时量少,导致学生对其不够重视。因此,如何针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以便于提高学生的美术基础素质,是近年来,美术基础课程探讨的重要问题。

三、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美术基础教学的课程设计与改革

美术基础的教学采用链条式和弹簧式的课程设置方法,链条式教学即横向的,是指课程设置内容成平行发展且课程之间环环相扣,缺一不可,缺少其中一门课程,后面的课程将无法进行。螺旋式教学即纵向的,是指课程设置内容呈一种螺旋式的上升形式,且层层递进。因此,在课程设计中,设置了素描与色彩、设计构成、字体设计和版式设计,四种课程环环相扣并循序渐进。

(一)素描、色彩课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入学时可以说是一张白纸,与那些具有一定美术基础学生的教学方式不能在一个层次上,因此,要把基础教学放在首位,素描和色彩恰恰是美术的基本功,例如: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在拍片的过程中,往往需要绘制简单的分镜头,这就需要具备素描的绘画功底,当然,对于非美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分镜头并不毕绘制的惟妙惟肖,但绘制的分镜头需符合素描中场景的透视关系、物体的明暗关系、人物的比例关系等等,而这些知识是素描中最基本常识;如果在绘制好的分镜头中涂上颜色,这就上升到色彩教学,例如:在场景设计中,影片采用何种色调,人物服装的色彩是否与背景色彩相协调,这就需要学生掌握色彩学中补色对比、冷暖色对比、面积对比等常识。

所以,素描与色彩作为美术基础课程的基本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课程中除了理论的讲解外,还要加强学生的实践绘画能力,让学生画一些简单的几何石膏体和色彩装饰画,使其掌握透视关系和色彩关系等等,同时也要加强美术鉴赏能力,在讲授理论中穿插美术作品进行讲解,弥补《美术欣赏》、《艺术概论》等课程在培养学生美术素养方面的缺失,为学生以后创作作品提供丰富的土壤。

(二)设计构成课程。设计构成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其作为一种造型观念,在美术基础课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对素描和色彩有了一定的认知后,还要进一步掌握与其相关的美学法则,例如:在拍片过程中一个场景的设定,是由几种不同元素组合在一起:人物、背景、灯光、色彩等等,而设计构成就是将不同形态的几个元素,以一定的形式美法则及规律,将其从组为一个新的元素,并赋予视觉化的过程。在教学中,除理论教学外,还要在实践中充分调动设计构成中的造型因素,通过设计一些小型场景的造型小品,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深刻体会点、线、面、体的关系,懂得强调画面中视觉元素的形态美,从而充分培养与挖掘学生对美术造型的敏感性和感知性。

(三)字体设计课程。字体设计是视觉传达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学生对素描、色彩和设计构成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字体设计就是整合以上三项课程最好的实践练习。学生可以利用素描知识记录下字体设计的草图,再结合色彩知识描绘字体的颜色,在设计与描绘的过程中加强文字笔画之间的设计构成关系,因此,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将之前学习的课程融合在一起,并且还能提高自身的视觉审美和创造性思维;此外,字体设计课程设置的目的还在于,学生在影视或广告作品的编辑过程中,文字的处理即可打破宋体或黑体等传统文字的局限,根据作品的内容需要来设计文字,使得作品的质量进一步提升,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积累更多的能量。

课程设计的几个要素篇3

关键词:项目化教学;人文素质;课程改革

基金项目:本文是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改革项目《职业技能与人文素质并重的课程改革与实施》的研究成果。(编号JGY12008)

众所周知,人文素质教育在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与职业道德养成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也提出高职院校要“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明确培养目标。[1]

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职业人”,而不是只懂得技术片面发展的“工具人”。这种“职业人”不仅应具备其职业活动所要求的技术知识与能力,而且还必须具备与其职业活动相适应的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以及端正的职业态度和精神。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课程大都已展开或尝试了“项目化教学”,其教学的核心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在人文类课程课时不断缩减、学生对人文素质的关注日渐弱化的今天,如何在项目化教学中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其中,体现人文素质教育的价值功能、展现其精神内涵,探索一条适合国内高职院校教育特点的职业能力与人文素质并重的教育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项目化教学的内涵及特点

“项目化教学”最早见于美国教育家凯兹和加拿大教育家查德合著的《项目教学法》。[2]我国高职院校实施项目教学是从近些年开始。目前国内几乎所有高职院校均将“项目化教学’视为提升自身教学效果的“救命稻草”,在教改、课改中进行大力推广,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项目教学法”即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完成一个完整的“工作项目”而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它将传统的学科体系中的知识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围绕着项目组织开展教学,使学生直接全程参与,体验、感悟、论证、探究。[3]教师所设计每一个项目任务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流程。项目化教学以培养关键能力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在教学中应用实践项目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

虽然我国高职院校实施的项目化教学时间不长,但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相比,从理论上和效果上均有着一定的优势,其主要特点有:

(一)项目化教学主张实施一个相对完整的工作过程

“项目教学法”要求师生在完成“既定的项目工作”时需经历一个相对完整的工作过程,项目的选择由教师或教学团队完成,项目有明确的任务要求;在实施过程中,学生不但要掌握理论方面的知识,还需要有一定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由学生自身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在整个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担任导演的角色,起到引导、监督和指导的作用;项目结束时,师生共同参与结果评估,也可以请第三方专业人士参与到课程分数的评定。

(二)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要求以项目为主线来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

教学中项目任务的来源是由教师根据对该领域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提取来进行设定,在知识和能力结构安排上应覆盖该课程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一门课程由若干学习情境构成。一个学习情境既是一个项目。学生通过完成实际或概念性项目来达到对本课程教学内容的掌握。通过项目教学,学生得到了实习前的工作演练,项目化教学鼓励学生加入真实的项目实施当中。

(三)项目化教学强调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在项目教学中,学生要面临解决实际问题的考验。每一名同学都有机会成为项目任务的责任人,在实施过程中,学生要通过整合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以及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来完成一个项目任务,学习过程从在教室、课堂上的被动接受转换成主动从各方获取资讯。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职业能力提升的效果显著。

二、项目化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项目化教学在串联知识结构、组织课堂教学、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一体化和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方面是不可否认的。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晰的认识到,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在基于能力素质培养为核心的项目化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大都缺少了对人文素质的重视,因而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过于功利化的培养目标导致了项目化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

受教育“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影响,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的师学生往往过多地关注自己职业能力的培养。项目化教学中设计的项目大多是为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人文素质教育则往往被一些基础性的人文学科的课程所替代。这些课程的内容与专业课程的联系不够紧密,很难在较短时间内给学生提供知识支撑,在人文方法、人文思想、人文精神的养成方面更是显得杯水车薪。人文素质的教育没有很好地与专业课程“接轨”,导致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课程出现“两层皮”的现象。

(二)我国高职院校学生文化底子薄,项目化教学中缺失的人文教育造成学生人格发展不健全,没有发展后劲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人文素质状况参差不齐。艺术设计类学生人文素质普遍不高,文化根基不牢。而被高职类院校录取的学生自认为是本科院校的“落榜生”,往往在入学之后有一种自卑感。如果单纯从职业能力的提高入手,即便通过项目化学习使职业技能得到了提升,可一旦学业上遇到挫折或碰到学业以外的问题,如不加以正确引导则很可能无法顺利地解决,从而产生厌学思想,或形成性格上偏执,或产生道德上的滑坡……另外,由于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和外界的物质诱惑以及家庭和社会功利思想的影响,许多学生丧失了读书人应有的人文素养,他们的心理品质、知识结构、个人修养等非智力因素欠缺。[4]而这些都不能通过学生的的职业能力的提高来弥补。这又都将直接导致他们在日后的学习、工作中缺少发展的动力和后劲。

(三)学科分化、专业化现象严重,课程之间相互隔阂

目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学科分化现象日益严重。首先是“文化课”与“专业课“相互区分,其次是各个专业的课程的专业化现象严重,课程之间相互割裂,缺少联系。人文类课程统一被划分到文化课的范畴。为节约教育资源,往往不同专业的几个班级同学以合班课形式完类的课程。由此一来,不同专业的学生接触的人文类课程基本相同,很难与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相结合。学生如果缺少整合能力就好比“盲人摸象”,最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都将极大地影响他们在专业领域的成长。

三、人文素质教育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中的渗透

项目化教学在我国高职院校出现的时间不长,这个从国外引进的教学理念在我国进行实施总有一个磨合的过程。面对以上种种问题,我们能否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呢,答案是肯定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一)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目标应以“素能本位”为导向,以全面提高“职业能力与人文素质”为核心,以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为最终目标,厘清“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着重研究与构建“职业技能”与“人文素质”相互融通、协调发展、综合提高的课程教学模式。从以往的”指导──接受”模式向“自学──辅导”模式转变;从“示范──模仿”模式向“探索──发现”模式转变。更加着眼于学生个人潜力和人格的发展,让学生真正意识到人文素质在其自身成长的重要性,并通过各个途径加以提高。

(二)构建职业技能与人文素质并重的教学内容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安排大都是基于工作过程提炼而成,并未融入更多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若想使于学生职业技能与人文素质得到双重提高,教学内容的甄选显得尤为重要,可以结合工作过程与人文素养的两方面要求的综合考虑来选择工作任务载体,设置学习情境。(如图1)

艺术设计之平面广告方向《装帧版式设计与印刷工艺》课程为例。该课程共设置了“名片设计与制作”、“音像类制品封面设计与制作”、“杂志期刊设计与制作”、“画册设计与制作”以及“精装书的设计与制作”五个学习情境。各学习情境不但包含了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还涉及到人文素质的培养。

如第一个学习情境――“名片的设计与制作”,涉及到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与人文素质见下表:

通过该情境的实施,学生不只是学习了名片的设计要求和设计手法,而能够将专业知识、职业技能、人文素质几方面结合起来进行实施,综合素质得到了提升,可谓一举多得。

(三)整合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模糊职业能力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界限,在传授知识技能,培养职业能力的同时,结合当前的工作任务,通过多种渠道,运用多种手段来拓宽学生视野,加强人文素质方面的培养与提高。如在《装帧版设设计与印刷工艺》的专业课程中穿插《专业考察》,组织学生到少数民族地区考察当地的风土人情,将考察中所见所感融到书籍、杂志的设计中来。在实施“音像类制品封面设计与制作”这一情境时将公共选修课《影视批评》课程的内容导入进来,借助这种方式,学生在设计实践的过程中得到了人文知识的支撑,其作品的主题也将得到进一步深化,课程的效果较为理想。

(四)营造职业技能与人文素质并重的学习氛围

1)课堂氛围的营造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心理学教授托兰斯认为:“探究创新能力的发展,必须在自由安全的气氛中才能进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语言诱导、行为影响,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既轻松和谐又充满着浓郁人文气息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会自然而生愉悦向上的情感,在潜移默化里塑造健康人格。学生通过对与工作任务相关的人文知识的了解,还将会赋予作品更多的设计内涵,各方面均得到提升。

2)课外学习环境的营造

以往的课程教学大都把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力求提高课内的教学质量,对学生的课外学习缺乏必要的组织与指导。而学生的课外活动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阵地。通过开展课外活动,同样可以达到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目的。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实施:①成立学习互助小组;②举办人文知识讲座和学术报告会;③开展具有趣味性强、实用性高的人文知识比赛;④开展协同性、研究性学习。

结论:人文素质的提升是高校教育中永恒的话题。艺术设计本身最需要人文知识的滋养,其作品也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在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高职项目化教学当中,高职院校在人文素质与专业课程结合方面应积极探索出一条有效的途径,推动我国高职类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史伟.建构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新模式的思考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2.9.

[2]宋玉娟.项目教学法在商务英语函电课程中的应用[J].成功教育,2012.8.

课程设计的几个要素篇4

核心素养的提出,引发了学界和广大教师的热烈讨论。研究者和一线语文教师对什么是语文核心素养,撰写了大量的研究文章,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新修订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所谓语文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学习语文学科之后所形成的具有语文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是语文学科最重要的素养。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语文学科也将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目前学界对语文核心素养是什么讨论得比较多,对老师在语文课堂上如何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都远远不足。

本人去年申报的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中学语文课堂观察研究》,试图从课堂观察的角度,对教师在语文课堂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进行实践研究。

所谓课堂观察,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自然状态下,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以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进行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通过课堂观察,可以直观地发现教师在课堂上发展了学生的哪些语文素养,如何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教师从文本中挖掘了哪些语文核心素养并进行有效训练,学生达成了哪些语文核心素养。

课堂观察能否科学有效地开展,关键是要设计出适合中学语文课堂观察的观察量表。

为了便于课堂观察,我们从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分别设计了课堂观察量表,然后组织多次讨论修订,用修订的观察表在初高中不同层次的学校(重点中学/普通中学)和不同层次班级(优/中/差)进行课堂观察研究。

语言建构与运用。我们设计了六个观察视角,即积累、整合、语感、语理、语境、表达。每个视角选取几个观察点供观察者进行观察记录。如积累,我们就选取了“课堂上教师进行了哪些有意识的语言积累训练?”“课堂上学生进行了哪些语言积累?”“学生积累语言的习惯如何?”几个观察点,提示观察者客观及时进行记录。

思维发展与提升。我们设计了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创造思维、思维敏捷性、思维批判性六个观察视角。每个视角也选取几个观察点供观察者课堂进行观察记录。如形象思维,我们就选取了“学生在课堂上是否表现出良好的联想能力?”“学生在课堂上是否表现出良好的想象能力?”“教师在课堂上是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几个观察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我们设计了体验、感悟、欣赏、评价、表现、创新六个观察视角。每个视角也选取几个观察点供观察者课堂进行观察记录。如感悟,我们就选取了“学生在课堂上对文学形象获得了哪些感悟?”“学生在课堂上是否感悟到作品的思想和艺术魅力?”“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了哪些引导和帮助来丰富学生的阅读感悟?”几个观察点。

文化理解与传承。我们设计了意识、态度、鉴别、传承、关注、参与六个观察视角。每个视角也选取几个观察点供观察者课堂进行观察记录。如鉴别,我们就选取了“学生能否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学生能否比较分析不同民族作品在文化观念上的异同”“教师为学生文化理解和鉴别提供了哪些指导和帮助”几个观察点。

要进行真实的课堂观察研究,首先上课教师呈现的课应该是未经集体打磨的原生态的课,保证研究样本的真实性;其次是研究课最好在录播室上,并进行全程录像,便于及时保留上课记录和课后“复课”,使观察记录准确完整;三是每个观察者只记录一个观察维度的内容,便于观察集中,研究聚焦;四是观察者只记录课堂上发生了什么,记录时不对教学事件进行评价,保证后续研究“让事实说话”,使研究更客观;五是课堂观察研究要按“课前会议(了解授课意图)――课中观察(按四个观察维度详细记录课堂事件)――课后会议(分析观察记录后讨论语文核心素养的课堂实施和达成情况)”三步进行,保C研究过程的完整性;六是对课堂观察量表记录的内容进行综合分析,撰写课堂观察报告,提出改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意见和建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课程设计的几个要素篇5

关键词几何认知水平教学目标设计初中数学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teachingobjectiveDesignBasedonStudents'GeometricCognitiveLevel

Jinmeiyue,LiJing,LUoman

(Schoolofmathematics,LiaoningnormalUniversity,Dalian,Liaoning116029)

abstractinordertoenhancestudents'cognitivelevelgeometry,andpromotetherealdevelopmentofstudents'cognitivedimension,instructionaldesignmustbeoriginalgeometrystudentcognitivelevelbasis.thebeginningandendofinstructionaldesign,teachingobjectivesaredesignedtoplayanimportantrole.therefore,thispapertoFanXiertheoryasabasis,forcurriculumstandardsandstudentcognitivelevelgeometrydistinguishrebelcognitivelevels,andasabasistodevelopteachingobjectives.

Keywordsgeometriccognitive;teachingobjectdesign;middleschoolmathematics

0前言

为了提升学生的几何认知水平,促进学生认知维度的真正发展,教学设计必须以学生原有的几何认知水平为基础。而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起始点与最终落脚点,是教学设计的灵魂,反映教师对学生取得哪些进步,发展到什么程度的预想和期望。可见,教学目标的正确制定与实施将是促进学生几何认知水平发展的教学设计的关键点。“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在完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已有的几何认知水平研究关注了学生几何认知水平调查、几何认知水平性别差异、几何认知水平影响因素、几何认知水平对数学成就的影响以及课标与教材几何认知水平调查,并发现我国大部分中学生都只达到相对较低的几何认知水平,在较高认知水平层面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

由上述内容可知,我国中学生几何认知水平相对较低。所以,教师应将“提高学生的几何认知水平”作为教学目标的主要方向。所以该文将以“如何制定教学目标设计以促进学生几何认知水平发展”为主要研究问题。所以,该文将以范希尔理论为依据,以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13.3.1等腰三角形”第一课时为例,试图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

1基于学生几何认知水平的教学目标设计

1.1进行课程标准分析,明确教学目标方向

经过对范希尔理论的深入理解与研究,该文给出了课程标准几何认知水平的分析框架,如表1。

例如,教材中“等腰三角形”第一课时的内容有“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和“等腰三角形性质”。课标中的具体内容目标是:“了解等腰三角形的概念,探索并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底边上的高线、中线及顶角平分线重合。”由表1不难得到,课标对“等腰三角形概念”的要求是“了解”,其属于水平1;而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要求是达到“探索并证明”,属于水平4。

表1课标知识点要求认知水平分析框架

1.2进行学情分析,确定教学目标依据

该文结合“等腰三角形概念”和“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具体内容,给出了以下学生几何认知水平学情分析框架:

*水平1(视觉):学生能够从直观的层面上识别等腰三角形;能够通过视觉观察,以整体轮廓辨认等腰三角形,使用非标准或标准的名称对其进行描述;能够通过“等腰三角形”进行的具体动手操作,从直观的角度上解决几何问题。但不能用等腰三角形的要素名称或其特征来分析图形,也无法对等腰三角形做出概括性的论述。

*水平2(分析):学生能够分析等腰三角形的边与角等组成要素,以及这些组成要素的性质,并依据此来建立等腰三角形的特征,同时应用于具体的几何问题当中;能够应用这些要素对等腰三角形进行辨认与分类。但无法将要素与要素、性质与性质之间的关系说明清楚。

*水平3(非形式演绎):能够建立等腰三角形与等腰三角形特征之间的关系,并且能够用自己的、非正式的语言进行说明。能够知道等腰三角形的组成要素的特征,并利用这些特征探索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三线合一等内在属性。能够依据已经学习过的定理或性质,进行演绎推理;能够证明熟悉的结果。但是,“等腰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只是凌乱地形成于学生的头脑中,没有建立起联系,不能对其进行比较分析,不能进行系统的证明。

*水平4(形式演绎):能够认识到形式逻辑推理的重要性,并能够尝试着应用演绎方式证实自己的猜想;能够对等腰三角形的概念、性质以及判定定理进行归纳总结,并建立它们之间的关系网络;能比较不同的定理证明方法之间的异同点;能理解证明过程中的必要与充分条件;能写出定理的逆定理。

1.3教学目标制定

已有研究表明,我国大部分中学生都仅仅处于分析水平,所以该文以处于2水平的学生为对象,为了使学生达到课标要求的水平4,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首先,由表1可知,课标对“等腰三角形的概念”的要求处于水平1,而3水平的学生完全有能力从直观上发现和了解“等腰三角形”这一概念。所以教学目标为:学生能经由动手操作,具体实验发现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并从中正确理解概念的含义。其次,对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的课标要求是能够“探索并证明”,而处于3水平的学生还没有能力使用严谨的逻辑证明一个自己不熟悉的结果,但是,能够对自己“熟悉”的结果进行证明和应用,所以教学目标应为:学生通过实验发现三角形的“等边对等角”和“三线合一”两个性质,并能利用三角形全等证明两个性质。最后,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面,课标要求能够做到“探索并掌握”,而处于3水平的学生有以上目标的达成对其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还不能完全掌握,所以教学目标应为:学生能够根据性质定理的证明,探索并推理出“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2小结

该文以几何认知水平相关理论为基础,制定了课程标准以及学生几何认知水平的分析框架。同时,在分析课标,分析学情的根基上进行了教学目标的设计,以期实现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目的,真正做到“学生为中心”。但教学目标的设定仅仅只是教学设计研究的一部分,接下来还将面对更多的挑战,例如根据“以学生几何认知水平为基础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应该怎样进行?这样的教学设计又该怎样实施?因此笔者未来将关注以数学认知水平为基础的教学设计的其他方面,还要继续探究几何认知水平与几何教学设计之间密切的、细微的关系,这些研究结果将会对以后教师的教学提供具有实际意义的参考。

资助项目:2012年度辽宁省高教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促进数学专业师范生专业化发展的课程内容改革研究与实践”研究成果。2013年度辽宁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课题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学大词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冯雪娇.多元文化背景下初中生几何认知水平比较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1.

[3]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58.

[4]金美月,冯雪娇.汉、蒙、朝初中生几何认知水平比较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1(6):25-28

[5]周超.八年级学生数学认知水平的检测与相关分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6]任芬芳.初中数学“图形与几何”内容认知水平比较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2.

课程设计的几个要素篇6

【关键词】网络平台;基础课程;高职院校;艺术设计;内容设置

一、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网络平台基础课程存在的问题分析

1.过分强调设计,与专业课同化。根据笔者的调查与分析,发现目前很多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中的网络平台基础课程教学都将关注点集中在了设计课程,而且所有基础课程都有着向专业课靠拢的趋势。将设计素描变相转变成为专业课程,过分强调理念;而色彩教学直接进行装饰色彩,重理论,轻实践。整个网络平台基础课程教学都呈现出过于直接化和功利化的趋势,学生只认识和学习了设计理念和概念,短期内虽然能看出学生的学习效果,但是不利于专业发展。

2.教学形式刻板、欠缺新意。目前,关于网络平台基础课程教学还在沿用美术学院传统的教学方式,过分强调素描以及色彩教学,甚至一些高职院校还要求学生学习人物头像、半身、人体等内容。色彩教学中过分强调写生,训练模式以写生静物、风景、人物等训练。构成学单列,以三大构成的教学模式为主,整个教学形式与传统的教学形式相比,几乎是一成不变的。这种老套的学习内容早已经不再适合当前平面设计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很难调动起学生的学习性质,不利于专业人才的培养。

3.脱节现象现状。当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所适用的基础课程教学体系,要求设计元素和基础元素紧密结合,特备是在色彩教学中加入了基础色彩造型的相关知识。这种教学体系能够很好地将其与设计专业结合在一起,但是伴随着艺术设计的不断进步,人类的认知水平也在不断提升,这种教学体系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的基础教学体系了。

二、基于网络平台的高职艺术设计基础课程内容设置策略

高职艺术设计网络平台基础课程内容设置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果。网络平台基础课程内容具有综合性和包容性的特点,去不仅仅有课题参与,也有实践训练。此课程教学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建立起作为一名专业设计者的基础能力,其不仅培养学生的内在综合能力,即独立研究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还要教会学生具体的设计思维与设计方式。笔者将网络平台基础课程内容的设置划分为以下几项:

1.造型。造型基础主要包括错觉和再现理论两大部分。造型理念的维度不同,视觉观察与体验方法,结构性、再现性、重构性、意象性、主题性造型表现练习也便不同。把原有的设计素描和平面构成里面的造型训练进行了整体的整合,形成一个纵向性的研究。

2.形式。何为形式,其主要包含以下几点内容:一是不同形式图式,比如形式元素、组合秩序与构成变化,原始、古典、现代、后现代等等;二是形式练习,比如资源、要素、方法、哲理等等。关于形式基础,笔者建议将整个形式划分开来,进行单独训练。这样的教学内容便具有更好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以便学生能够更加充分地认知和研究形式基础。

3.色彩。色彩基础包括色彩基本原理以及多种表现手法。平台网络基础课程可以实现设计色彩和色彩构成的色彩知识的全面整合,完成好自然色彩与色谱归纳,色调构成与变异方法,装饰色彩与材料媒介,意象色彩与综合表达,名作色彩与变体运用,音色联觉与抽象置换等练习。

4.材料。在材料基础当中,其不仅仅包含材料系谱、心理知识以及相关案例的分析与论证,还包含非常多的表现形式和练习,诸如材质与触感、模拟与心理、质感与肌理、错觉与趣味等等。材料训练的本质是在原有立体构成的知识体系之上做出相应拓展,这对于学生而言,是认识和掌握现代材料、空间知识以及构成材料的一个良好学习方式。

5.装饰。装饰基础具体包括多种装饰理论,装饰的特性,内涵与构成方法,中外装饰风格分析与变体、装饰语言体验与表现练习、图案构成方式与延伸。这部分内容对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及设计色彩和设计素描相关的装饰元素和知识进行整合,并且对这一专项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和研究。

课程设计的几个要素篇7

【关键词】项目式艺术设计教学模式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2-0056-02

项目式教学法,起源于美国,盛行于德国,于九十年代初被我国教育部所倡导,是一种以项目开发为主的新型教学方法,现阶段我国高校教育正在对该方法进行探索。自从中国同国际接轨加入市场经济以来,中国高教的目标也从过去传统的学术型人才的培养转变为现代化的理论实践双重能力兼容并蓄的工程型人才的培养,正因这种目标意识的转变,才得以推动高校教学模式如火如荼的改革,而增强实践技能应用便是这场改革的核心。学生在项目式教学过程中,运用自己已掌握的知识和经验,经过实践与思考、探索与发现,在虚拟的或真实的项目中获取新的知识,自主的探索发现式学习,提高实践能力、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而我们的教师也在此教学中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该教学方法符合当今所倡导的创新型教育,各高校目前正在大力推广和研究中,其前景非常良好,其优势还会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而愈发的凸显。

既然是新生事物,是有益的事物,那么我们就有必要尽自己所能去推动它。项目式教学应该怎样在高校实际教学中切实有效的开展实施,便是高校教师这几年乃至未来几十年都值得去深究的问题。通过这几年在教育一线的亲临经验,我大致总结出想要打好这场教育革新的硬仗,把项目式教学充分有力的运作起来,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不可忽视:首先要有一套完整的同项目式教学相配套的专业科目的课程体系;其次是相配套的教学课件、教材的编撰和选择;再次是相应的教学大纲和评判标准的制定;最后还应以项目实训基地为依托,最终建立高校完善的项目式教学机制。今天在这里主要是以我院正在进行的“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式教学法的实践研究”这一省级教研课题为据,来论述四项之中第一个方面,也是最基本的内容之一,即课程体系的设置。围绕我院艺术学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来作具体的例证说明,以期让更多的读者有直观的了解。

我院是一所民办高校,力争办国际一流的民办教育也是我院不懈的追求。为使学生通过四年学习达到培养目标,成为合格的环境艺术设计工程型人才,经多次调研后,确定以“项目式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培养,并对原有的课程体系做了相应的科学合理的调整来配合该教学模式。现将调整后的主要课程体系的设置做如下简要推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主要构架分为三大块: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

一、知识结构主要包含工具性知识、人文科学知识及专业知识

第一,工具性知识:①要求学生基本掌握一门外语,具有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②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软件、硬件技术等基本知识,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程序设计和办公自动化的基本技能。因此,在大学低年级设置有大学英语、应用文写作、大学计算机基础等课程。

第二,人文科学知识:①要求学生能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武装头脑,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②要求学生有一定的人文艺术修养、审美趣味和鉴赏力;掌握创造性思维的方法、技巧和交际能力;③初步掌握锻炼身体的基本技术,养成科学锻炼身体的习惯,身体健康,达到大学体育合格标准。因此,在大学低年级还设置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艺术概论、中国工艺美术史、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外建筑史、设计概论、设计美学、素描色彩、三大构成、专业导论、人体工程学、透视学、环境心理学、写生实习、体育、入学教育与军训等课程。

第三,专业知识:①系统地掌握环境艺术设计基本理论知识;具有现代环境艺术设计项目的策划、创意、施工的基本能力;熟悉有关的设计方法与软件运用;②了解国内外环境艺术设计及相关领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了解中外人文历史、设计发展史,掌握设计创作表现技法、后期施工制作的基本理论和技术;③具有绘画基础;熟练运用设计软件;了解本专业国内外的发展方向和成就。因此,在大学三年级及第七学期开设有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autoCaD制图、计算机辅助设计(photoshop\3Dmax等)、室内设计i(居住空间)、室内设计ii(商业空间)、室内设计iii(办公空间)、景观设计i(环境景观)、景观设计ii(园林绿化)、景观设计iii(小区规划)、环境照明设计、装饰壁画设计、展示设计、广告设计、家具与陈设、室外小品设计、建筑装饰材料、工程预算、建筑装饰施工、效果图表现技法、专业实习等课程。

二、能力结构主要包含获取知识的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及创新能力,是由低渐高的递进式梯度层级。

第一,获取知识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自学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如大学计算机基础、认识实习、专业考察与调研等环节的开设都是为了锻炼学生该方面的能力。

第二,应用知识的能力:具有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从事室内空间设计、户外景观设计的实践能力。如室内设计i、ii、iii;景观设计i、ii、iii;室内课程实习;景观课程实习;施工图课程实习;小区规划设计课程实习等。

第三,创新能力:具有审美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安排有相关的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环节。

三、素质结构主要包含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及专业素质

第一,思想道德素质:爱国、爱人、爱社会爱生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责任心和道义感;具有法律意识,自觉遵纪守法;热爱本专业,注重职业道德修养;具有诚信意识和团队精神,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综合性有用之才。马哲、毛概、邓论、思修与法基等课程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第二,文化素质:具有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人际修养和现代沟通意识。通过增设中国工艺美术史、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外建筑史等课程,让学生的人文涵养和艺术修养得到更好的熏陶。

第三,专业素质: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具备求实创新意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具备设计基础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掌握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具有一定艺术鉴赏与项目策划能力;熟悉图形图像处理,能够熟练运用二维三维设计软件,掌握设计基本方法和技巧;具备熟练的设计项目工程施工工艺。像开设的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autoCaD制图;计算机辅助设计;室内设计i、ii、iii;景观设计i、ii、iii;效果图表现技法;专业实习等都是提升学生专业素质的很好途径。

第四,身心素质:具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体育、大学生职业发展、形势与政策这三种类型的课程能更好的引导学生去自我调整身心状态。

为凸显项目式教学的优势,加大应用能力的培养,我院在确保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的培养课时充分的前提下,将知识构架中的工具性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的课程安排在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完成,构建起大学四年学习生涯素质结构中所需的文化素养层,以达到能力构架中第一梯度“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该阶段课程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为达到第二梯度的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第三学年和第七学期主要开设知识构架中的专业知识,将学生的素质结构从文化素养层面提升至专业素养层,打造出能力构架中第二梯度学生“应用知识能力”,该梯度是通往第三梯度的阶石。第八学期进行顶岗实习并完成毕业设计,撰写毕业论文,最终融汇整合前两个阶段的知识和素养,把学生四年的习得,提炼升华至第三梯度“创新能力”的塑造,完成能力构架体系的全面建设。

这种教学模式把整个课程体系的设置都建立在项目开发的基础上,专业主干课程有: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autoCaD制图;计算机辅助设计;室内设计i、ii、iii;景观设计i、ii、iii;效果图表现技法等,在教学过程中,这些课程都是把一定的教学内容和应用价值用一个清晰的任务说明融入到项目中去,通过虚拟的或真实的项目实训,在以班或组的团队工作情境中来进行教学内容的传授与讲解。将某一教学课题的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并与实际的企业生产、商业活动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让学生有独立承担项目或部分项目的计划工作的机会,学会自行组织、自我安排的同时,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最后还要求有一个明确具体的成果展示。整个过程持续下来具有一定难度,因为打破了传统教学中的以教师“教”为主、学生“学”为辅的格局,把重心由“教”转到“学”上,学生是主体、教师为主导,要求学生自主能动的去探索发现式学习。学生除了要对已有的知识和技能熟练应用外,最主要的还要能够把已知的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去解决在实际中遇到的问题。

我院除了在每门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环节中安排了相应的项目实训,于每学期末理论教学结束时,还特地开辟出一定的学习周次,来进行专门的实践教学,将理论和实践双重环节轮番进行合适可行的项目教学,为该教学模式的有效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其课程体系构架的三大版块也并不是孤立的,三者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相互依托,互生互长。课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也推动了项目式教学在高校教学中现阶段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课程设计的几个要素篇8

关键词:设计素描;绘画素描;创新思维;哺乳式教学;设计

现今的素描教学模式源于西方,起初它是作为绘画专业的入门训练,自20世纪初引入我国,成为高等美术院校一直沿用至今的教学模式。在近一个多世纪里没有多大的改变,坚持了模仿式的教学方法,作为设计院校也是一直沿用这种传统教学方法,最终导致将艺术与实践需要脱轨,造成学生只会接受学习,创新能力不强。再加之设计专业与绘画专业教育需求的教育功能不分,缺乏对受教育对象和市场的调研分析,造成设计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与绘画类院校区别不大,初到设计公司很难适应快节奏的工作要求。因此我们必须弄明白一点,西方一百年前建立的素描教学体系是作为绘画教学的基础,而不是为设计教学服务的,今天的设计师需要的是表现摄影所不能解决的问题,那就是去表现现实中没有的东西——创新。

设计一词意为有目的的策划,是设计者的意图和构想。它与美术绘画不同,既要符合审美性,又要具有实用性,替使用者设想,以实用为根本。因此它是一种需要,而不仅仅是装饰、装潢。作为设计专业基础课之一的设计素描也就不再是单纯的再现,而是表现即创新。特别是对创新过程的注重,要求赋予作品以灵魂,这是上好设计素描的前提。

设计素描是从事设计工作的最初创意表现阶段,也可成为设计草图,它要符合实用的需要,因此设计素描在表现时除了要求具备绘画素描的准确性生动性外,还要强调严谨性。符合一定的“尺度”要求。设计师的工作是根据客户的需求展开的,面对客户时间总是被要求的很紧,因此,快速表现成为设计师必备的基本功。如何在短时间内将客户的要求转化成直观的设计意图及设计草图呈现出来,成为设计素描教学训练的最终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和表现能力。

针对设计素描在应用上的特点,我们在开展教学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我们现今的教育应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出发,这是今天的时代所要求的,千人一面的教育时代已经过去,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尹定邦曾说过:“如果十万个学生学成一个样,中国设计的死期已到。”因此,在教学目标中从开启创新思维出发才能避免死期的到来。

倡导教师与时俱进。在特定的时代和背景下学习和改革教学思想。不同的时代对艺术家有不同的要求,20世纪的教育是知识教育,而21世纪则是创新教育。作为设计院校的基础课教师不能无视这些。要不断更新,密切关注市场动态,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适应时代的要求,作为基础教师要不断了解专业课程,使基础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紧密结合,学生才能学以致用。

从实际应用出发,实施教学计划。在技能训练阶段,以往的设计素描教学十分注重光影表现,学生的写实能力都很强,做了很多照相机式的绘画训练,线描和线面表现的训练非常少。为适应设计素描的教学目标,应在教学计划中适当增加快速表现的训练课题,这样学生能够掌握多种素描表现手法,并且养成画速写的习惯,做到提笔就能快速将心中的想法表达出来,达到熟能生巧的境界。

设计素描的创意训练阶段是我们以往教学的最艰难阶段。教师无论如何启发,范例无论带了多少,到了提笔画的阶段总是很难,针对这种情况将以往的训练课题重新汇总分类,用学生更能接受的方式从小的点开始训练。

1. 物的联想训练。先以最基本的几何形为训练元素,如三角形,圆形,正方形等展开联想,最初从形的相似角度入手逐渐到意的联系性,最终又回归为开始时的几何形。用简单的线条形式来表现。然后进入课题性联想训练,让学生自己去找一个小故事,用素描的形式将故事的内容绘制下来。

2. 视觉蒙太奇即同构训练。以往的课程中我们称这一单元为意象性素描,训练时更注重结果,对于学生的创造性过程往往忽略不计。这样的结果导致学生上完课后仍然懵懂,不理解什么是意象素描,它和设计素描有什么关系。这项训练首先要明确目标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当然扎实的基本功更能表达想法,不过我们要明确一点,此时的想法要比技能更重要。素描是表达设计者想法最快捷的一种手段,是设计工作的最初阶段即草图。只要想法符合客户的要求最终效果可以通过其他手段实现,如电脑等。因此在课上尽量鼓励学生多提想法,并以简单有效快捷的草图形式体现,为了能让这门课最终有好的作品,可以从若干个创意图中选择一个去深入刻画。

3. 构图训练。以往课程将这一单元用十分难懂的专业术语加以阐述,使学生理解起来很难,经过实践我将这一单元总结

[1] [2] 

为构图训练,这样学生理解起来相对容易了很多,通过作业情况来看这样做的效果比以往好了很多。

在教学方式上不断推陈出新,活跃课堂气氛。打破以往的“哺乳式”教学方式,因为被动的接受只会事倍功半,多留一些课题性的作业练习,让学生课下主动的搜集资料。鼓励学生交换学习心得,将好的学习经验分享给大家,还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本着一个主题经常进行师生讨论,鼓励大家的表现欲。心理学分析,大家在一起讨论问题比一个人的时候想法多,人的脑子也灵活,自己一个人时往往容易思想懒惰。将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知识与课堂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训练的同时还能了解专业理论。

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教师还应考虑以下三个问题:第一,基础课教学应该以创新思维为主线;第二,基础课程教学不仅要为专业课程服务,更要与市场需求接轨;第三,基础课的教师还应该了解专业、了解市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持新鲜状态,使自己不落伍。

结语

课程设计的几个要素篇9

关键词:意象素描艺术设计创意思维思维训练

意象素描是一种以素描为技术手段的创意思维引导性训练,作为艺术设计类基础课程中的一个难点,目前少有研究者专题涉及对其教学方法的探索。在教学上,意象素描有它的特殊性。其教学关键在于教师帮助学生呈现其创造性思维,在对学生创作天地的扩充的同时,又须将其紧密结合在素描技艺的应用上,方有可能变幻成真。对教学者来说,缺少明确教学理论指导的教学方式,将使意象素描课程与其他基础素描和设计素描在训练方法上界线模糊,面对设定静物与素描作业要求之间的差异,使学生易感到难以理解和把握。因此,教学者对意象素描课程教学的深入思考和理解,是意象素描课程顺利发挥其在课程体系中作用的关键。

一、立足于传统素描和设计素描训练

对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传统素描训练起到提高艺术修养和养成动手习惯的双重作用。对对象形态的准确掌握和情态的微妙体味,尤其是后者,是借助传统素描训练来初步获得的。在意象素描的作业过程中,要求学生能根据原型对象创设出新的情境并产生出独立的面画趣味,显然这是对于艺术修养的素质性要求,需要一定的传统素描训练作为提高技艺的手段。设计素描基础训练对学生理性地掌握对象的几何结构、客观地处理光影关系,精细地刻画物体的肌理等方面的能力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了作业,能大大提高学生对单个物体客观、理性的表现能力。知性创作和创意思维绝不可能是无源之水,凭空而来,对艺术设计专业尤其如此。从感性观察到理性分析再到创意是思维能力的质的飞跃,同时也必经一个渐进修养的过程。在大学一年级下学期或二年级上学期之初开设意象素描课程,应是比较合理的课程建设思路,意象素描在艺术设计专业实践课中的先导性作用也将更有效地得到体现。

二、意象素描教学的基本思路

1.静物设置与静物观察。作为课堂训练的意象素描,其素材由教师所摆放的静物及教室周围环境所构成。因此静物设置是相当重要的启发手段,不应等闲视之,沿袭传统素描训练中常规的摆放方法,只求其和谐、稳定;而应打破因袭习惯,在静物类型、摆放角度、主次关系、观察方法上都有开放性。从而使学生面对静物时,自觉产生主动的个人理解,打开创意思路。

对静物的观察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加以指导的方面,作业的过程中应要求学生不考虑现场的光源因素,而自己去设置光源效果,从而在场景刻画上给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观察角度上,倒置、倾斜的静物固然可以给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但移动的观察视角也是应该强调的,从左中右至少三个视点去观察,将会发现奇特的造型邻接关系,从而重组画面。对静物的入画,不应要求学生将所有的素材全部纳入,学生可据画面的需要选择性地组织。

2.多角度的思维启发。意象情境的产生源于对对象的主动观察与深入认知,由此产生有机的联想,意象思维的完成过程,是创造性思维发挥作用的过程。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中心环节,它要求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在画面安排中,应该意识到作品是一个独立的整体,集中的画面效果取决于画面意象的情境融合,主题的明确和场势的有力烘托即可达到作品的成功创作,而过多的细节蔓延和无必要的构成因素实际是由于思维的散漫无边际,对多方面发散性可能的选择,并在组织画面时确定一种效果,是发挥收敛性思维的结果。在创造性思维的衍进过程中,二者缺一不可。

综合来看,意象思维的起源仍是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与捕捉。意象思维的启发,也是对学生创作个性的启发,观察一组静物的造型,凭借第一印象,与自己所喜爱的形式与情节相联系,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其间必然有情境转化的合理性。转化的过程也就是意象思维明确起来的过程,善于从内心寻找灵感,意象创作就绝不会是空疏的和流于形式的。

3.主观创意下的表现力训练。想象中超越现实的虚拟物象生成于个人的精神世界,是生理之眼所无法直观可视的东西。尽管在想象中它显现得十分具体,但在未经确切的视觉化表现之前往往漂浮不定,没有确切的“形”。在具备了一定的素描表现能力的基础上,尝试与自己的想象对话,确切地描写虚拟物象,这种训练不仅能有效启动学生的想象,更能诱导学生重视发展自身对于想象事物的确切表述能力。

对表现力的基本要求主要有质感转换、形体演变、空间虚构等几个方面,通过这几方面,意象思维方能初步被实现为一幅画面。意象形式的具体化,必然要经由素描技巧使之完成;在表现发挥的过程中,意象思维的演进也将时时给技巧以引导,促使创作者一步步地完成意象素描作品。

课程设计的几个要素篇10

关键词:新课程;活动元;教学设计

在化学新课程教学中,如何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理念,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过多的接受学习向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方向转变,如何快速而有效地开展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教学活动,是进行新课程教学的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问题。我们的行动研究表明,根据化学新课程的特点,利用活动元教学设计原理,教师根据教学资源和学生情况,将教学设计的重点从关注“教”到关注学生参与“活动”,设计一个或几个活动元,形成课堂活动流,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达到三维教学目标的要求,活动元教学设计是一种高效、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新型教学设计方法。

一、活动元教学[1]

(一)活动元

活动元是指在教学中为完成某一学习任务中的一个或几个子任务而进行的相对独立的学习活动。这种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任务为背景来进行的。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2]从中我们不难得出,要实现新课程目标,就要改变以往的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教学,要利用各种活动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使他们在活动中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在活动中搜集和处理信息;在活动中得到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在活动中交流与合作;在活动中解决问题。因此组织好课内外的学生学习活动是能否实现新课程目标的重要一环。

活动元就是将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学生活动抽取出来,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元素或一个环节来使用,在设计时应注意以下要点。

1.活动元必须是以学生活动为中心,以学生接受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为基础进行的一组活动。如课堂化学实验探究活动是让学生在分组和实验室条件下自由探究某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研究某一化学问题进行的活动。

2.每个活动元必须有明确的学习任务,学生在此任务驱动下进行学习活动。

3.每个活动元必须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是学生认识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活动元模式

活动元模式是指将活动元进行分类,从中抽取出同一类活动元的教学程序,将这些活动元进行抽象、提炼出共同的、可操作的步骤,以利活动元的设计和使用。

活动元模式设计的要点为:

1.活动元模式是由一组同类的活动元,将其共同可操作的步骤抽取出来而形成的。如分组实验探究、课堂实验探究和课外实验探究都可以提取出相似的操作步骤:(1)获得任务;(2)实验探索;(3)记录和分析结果;(4)得出结论和反思。

2.一种活动元模式可代表一个或多个活动元。其步骤的提取主要来源于学生主体的活动过程。

(三)活动元模式库

活动元模式库是指按一定规律将活动元模式进行组织和分类。每个教师都可根据自己教学的特点、风格,自己拥有资源的情况以及学生集体的不同,形成自己独特的活动元模式库。

经过实践研究,我们认为,可按如下形式进行组织和分类,形成一个较为通用的活动元模式库,每个教师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甚至重新规划。每个项目和其子项均可进行调整。常用的活动元模式库的组织如表1所示,为节约篇幅,我们仅列出活动元模式库的一级项目及其说明。

我们知道,每一个教师的教学风格、所面对的学生和所拥有的教学资源都是不一样的,这样每个教师都应该根据通用的活动元模式库建立适合自己的活动元模式库,这样才能根据每个教师的教学小环境建立最优化的教学体系。

二、活动元教学设计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提取自己活动元模式库中的活动元模式,根据教材特点、教学资源情况、学生实际等因素进行活动元设计,再将一个或几个活动元有机组成课堂活动方案的过程称为活动元教学设计。

(一)活动元教学设计流程

根据教学设计的原理和活动元教学设计的研究成果,我们提出了如下活动元教学设计的系统流程,以方便教师进行活动元教学设计。

──活动元选取或创新设计

──活动元组合

──各活动情境和任务设计

──利用教学设计模板,组成教学设计案学生情况分析教师情况分析资源情况分析教材情况分析活动元库分析

(二)活动元教学设计方法

1.理论基础

教学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多种要素构成的。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用系统的方法对这些要素进行合理的安排和计划,这就是教学设计。活动元教学设计是教学设计的新发展,它仍然将教学的诸要素连接起来考虑,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以改善教育教学质量。[3]其理论基础源于教学设计理论,其中不同或改进之处有以下几点。

强调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设计过程中,继承了系统论的观点,但突出学习主体的合作、学生主体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利用各种活动使学生的学习符合新课程的要求,为完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课程目标服务。

设计的重点从设计教师的“教”转移到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上。传统的教学设计主要是设计教师的“教”的各个环节,就是利用教学系统的各个要素进行“教”的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的作业和教学评价等。而活动元教学设计主要是利用系统的观点进行学生“学”的活动设计,从活动中达到教和学的目的,实现课程目标。

建立系统单元的观点(活动元),使教学设计的系统落到实处。在传统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主要是按系统的观点进行教学设计,可操作性并不强。活动元教学设计倡导每一个教师形成自己独特的“活动元模式库”。教学设计时教师可在自己的活动元模式库中调用、形成活动元,迅速完成一节课的设计。

强调教师在组织学生活动后,对教学的反思和对自己“活动元模式库”的优化和调整,进而形成自己组织教学活动的风格。

2.设计原则

在进行活动元教学设计时,为达到设计中体现学生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思想,体现活动元教学设计理念。在进行教学实践中我们初步提出了如下一些教学原则。[1]

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的原则:在设计中必须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的教学原则,体现学习者也是教学的参与者这一设计思想,这是本教学设计方法的关键。

以活动流方式进行教学设计的原则:活动元教学设计是以一个一个的活动单元(活动元)来开展教和学的过程的,这些活动流来源于每个教师自己的“活动元模式库”中的一个个“活动元模式”,结合系统分析后设计而成的“活动元"。而这些活动元模式大多数是经过检验的,有的是经过了多次优化后形成的。

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足够的教学资源原则:教师在学生活动中是合作者、参与者、服务者和资源提供者,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努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供足够的资源,设计中要想办法(甚至使用有创造性的代用品)来满足学生进行学习所需的资源。

任务及任务体系合理原则:每节课有明确的学习任务,组成每节课的活动元有自己的学习任务,这样一个任务体系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可能性,使学生在一定的努力下能完成相关任务,达到学习效果。

3.设计方法

活动元教学设计要按照系统的观点,对整个活动进行系统分析,同时分析自己的活动元模式库的情况,从中选出合适的活动元模式,并组成合理的活动流系列。使用活动元设计的活动流的例子如下。

案例1:引入活动/探究活动/展示活动/完成任务或小结活动

案例2:合作学习活动/展示活动/评价活动

案例3:自主学习活动/展示活动/完成任务活动

4.方案的评价

活动元教学设计方案的评价,主要根据教学设计理论中的评价理论和本方法殊的理论要点和设计原则来进行评价。主要有如下评价因素。

教学对学习结果产生的影响因素:教学方案在培养或促进学生的多元智能的发展上产生了哪些积极的影响,对这些结果变量进行测量或观测可对方案进行有效性评价。

活动的过程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因素:教学结果不但要注意最终的结果,还要对活动过程中学生发挥的作用进行观测和评估。

活动中资源利用促使学生发展的因素:这种设计方案对现有教学资源利用是否达到可能的最大值,也是对方案进行评价的重要方面。一个好的方案,能整合尽可能多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活动服务。

师生能力倾向优化因素:教学设计是否能将特定教师和学生的能力倾向发挥到最大的作用。同时对能力倾向的培养也达到最优的效果。

教学思想贯彻因素:活动元教学设计的中心在于以学生活动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整个设计是否体现这一因素也是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活动元教学设计案例和分析

三、展望

活动元教学是课程改革百花园中的一朵新花,它只是进行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一种方法,相信还有许多的教学方法正在研究或正在发现。本研究仅仅是一个初步的成果,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如何较好地建立自己的活动元模式库、在活动元教学中如何照顾各种层次的学生、农村学校如何更好使用活动元教学等问题,均有待进一步研究。但是本研究使我们的教学设计从“教”的设计转变为“学生活动的设计”,这一教学思想,在实践中确实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我们期待更多的教师加入到我们的研究中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教育设计理论的本土化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傅兴春.新课程活动元教学设计与教学原理[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3—12,5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