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生活管理要求十篇生活管理要求十篇

生活管理要求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05:01

生活管理要求篇1

【关键词】高等教育管理;审美化追求

高校管理中的审美化主要是高校管理者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满足审美客体的审美需要。随着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学校师生的审美需要逐渐增加,如何更好地满足师生的审美需要,促进高校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成为当前高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一、高等教育管理的审美化追求

高等教育管理的审美化追求对于改善当前的高教管理水平,丰富师生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高教管理中的审美化追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教管理审美主体和客体的审美需要

高教管理工作是一项管理人的工作,审美需要作为人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人们的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审美需要在马斯洛需要理论中被称为人的高级需要,使人们必不可少的。高教管理工作中的审美化追求是不可避免的,高教管理中的审美化追求主要是一种和谐的管理氛围,通过合理的管理方式为学生的生活和教学工作进行服务,实现高校教育目标。高教管理作为一种人的管理工作希望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和管理者的自主性,实现人的自律,这种审美追求是高教管理的最高境界。

(二)高教管理的审美实践

高教管理活动是一泓审美实践活动,通过高教管理工作审美主体,审美客体的审美能力都有所提高。高教管理活动中创造了美的需要,美的需要进一步促进高教管理者和学生按照美的需要去创造美的事物,在这整个过程中可以有效地锻炼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审美能力,进一步促进教学活动的发展,能够在教学活动中创造出更多美的事物。

二、高等教育管理的审美化追求建议

高等教育管理工作作为一种审美实践活动,能够创造出美的事物,提高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审美能力。在今后的高等教育管理工作中需要充分发挥审美化追求的作用,通过审美实践活动,提高高教管理工作水平。

(一)树立审美观念

高校审美化观念对于审美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高校教育管理中需要针对当前高校发展现状制定出相对完善的审美观念,不断完善高校教育管理活动。一是公平管理理念。高校教育管理的对象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在实际的管理中需要充分重视每一位学生的不同需要,能够在日常的管理中做到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不能因为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不理想就放弃学生的管理。在教学管理中需要保障每一位学生能够公平地占有教学资源,拥有同等的学习机会。二是个性化管理理念。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个性化审美需要日益增加,高校教育管理中不能为了方便管理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需要,学校需要不断完善教学资源和学校设施,尽量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三是全面化管理理念。高校改革中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在教学工作中需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尽可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二)完善学校的管理体制

学校管理体制的改革需要审美化追求的需要,同时也是高校发展的需要。当前高校的管理体制并不十分完善,高校中的大部分教师缺少民利,不能够参与学校的决策工作,导致很多学习教学活动难以真正反映出高校发展的需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的发展。通过完善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逐渐将学校权利下移,能够充分促进学生和教师参与学校活动的决策,真正反映出教学和学生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更好地促进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发展。

(三)重视高校文化建设

高校管理工作的审美化追求离不开高校的文化建设,随着高校的发展,学生需要进一步完善其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不仅仅是学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能够为学生学习和生活提供良好的环境,促进学校的健康发展。今后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需要体现高校的特色,能够展示一个学校的优势和发展特点。高校文化的建设也是高校学生自信心培养的过程,通过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心态,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审美文化的建设需要通过培养学校精神,完善学校的规范制度加以落实,高校审美文化的建设还需要开展一系列的文化艺术活动,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高校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建设者,需要有良好的素养,学校文化活动的开展能够培养学生丰富的兴趣,促进学生总体素质的发展。

(四)提高审美主体的审美素养

审美主体的审美素养直接影响高校审美化追求的水平,作为审美主体首先需要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由于不同的教育者有不同的价值观,在审美观念上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审美主体在高校教育活动中需要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如果教育主体缺少正确的审美观念,将会影响对学生的评价,甚至还会影响学生的发展。教育管理中不能仅仅看到教育的功利性,也不能过多的追求教学效率,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活动,教育审美主体应该正确认识教学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其次需要有正确的审美态度。作为教学活动的审美主体,其审美态度十分关键,审美主体的审美态度不能够以自己的利益为转移,需要以积极健康正确的审美心态对待教学活动和审美对象,能够正确评价审美客体。

三、结语

高校教学管理作为一种审美实践活动,其审美化追求对于学生的管理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高校教育管理审美化追求对于教学管理工作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能够帮助学生和教师树立积极健康的审美观念。在今后的高校教育管理中需要树立积极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态度。高校管理中涉及的因素比较多,实现高教管理的审美化还需要整合多方面的因素,在今后的高教管理中需要树立积极的审美理念,建设积极健康的高校审美校园文化,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生活管理要求篇2

我国传统主体品德修养的提升强调“人”内在的精神力量,而忽视了他律,忽视了德性培育过程中外在约束的机制与功能[1],即学校制度的育人作用缺失。发挥制度的德育规范作用,有利于将道德原则和道德规则通过制度确定下来,成为全体成员必须遵守的强制性规范,以此弥补个体修养提升品德的不足。1.班级管理制度的内涵。班级管理制度是教育制度的组成部分,它是通过确定权利义务规范师生主体行为和调整师生间管理关系的活动体系及管理规则。班级管理制度调整师生的权利、义务关系,营造良好的班级管理秩序,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其目标的深刻与远大决定了班级管理制度的内容必然是复杂而系统的。从横向来看,班级管理制度主要包括班级组织建设制度、班级日常管理制度和班级活动管理制度三个大部分;从纵向来看,班级管理制度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各种制度;二是依据上述制度制定的校内规则;三是班级组织自己制定的各种管理制度[2]。本文探讨的班级管理制度是指根据国家和学校的规章制度,结合班级自身特点制定的班级管理制度,主要包括班级组织建设制度、班级日常管理制度及班级活动管理制度。2.班级管理制度与德育的内在逻辑关系。制度和道德是规范人们社会活动的不同途径,但它们在起源上同根同源,内容上相互渗透,功能上相互支撑[3],因此学校班级管理制度与德育之间存在密切的逻辑关系。

第一,学生品德发展是班级管理制度的目的性追求。合理性是现代制度得以存在的根据,人们对制度的遵从以其正当、合理为基础。合理的制度是通过正当的程序运行符合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愿望的制度,它体现的是社会生活主体的价值追求,因此具有得到主体服从和自愿遵守的真正权威性。班级管理制度是工具合理性与目的合理性追求的统一,工具合理性是指制度对班级管理活动秩序与效率的追求,班级管理制度的目的合理性致力于学生自由全面平等的发展,班级管理制度的目的性追求是其本质追求。强调制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首先有利于班级管理制度本身的完善。因为任何制度都是工具性价值与目的性价值的统一,班级管理制度对班级教育活动秩序的维持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学生全面发展理念指导下班级管理活动更加科学合理;其次重视班级管理制度的教育作用有利于解决班级管理活动中的教师权威的不合理利用、班级管理活动的功利主义及控制主义倾向等问题。我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中学生品德发展是教育活动的核心追求,因此班级管理制度对学生品德发展的追求不仅能够提升班级管理制度的教育价值,且有利于班级管理制度自身的完善。

第二,班级管理制度具有丰富的德育价值。班级管理制度向学生提出道德规则和道德原则的要求或者将一定的道德要求通过制度体现出来而具有丰富德育价值。首先,班级管理制度中明确的行为规范要求是学生道德知识的来源。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就是知识或者是智慧,人只会做自己认为善的事情,不会故意作恶,美德首先建立在人们对自身及他人认识基础之上,所以德育应该向人们揭示美德发展的应然状态。尽管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道德哲学命题遭到我国不少学者的反驳,但是他强调道德教育的核心是使人获得关于善的理性认识的观点得到国内外道德教育工作者的普遍认可。学生品德是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部分构成,其中道德认知是基础,是产生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必要条件。班级管理制度对学生行为规范做出了明确要求,告诉学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同时,也明确或暗示学生遵守制度会得到肯定,违反制度要受到惩罚,这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因此,班级管理制度中对学生行为规范的要求也是对学生进行道德知识教育的资源。其次,班级管理制度的合理性为学生的品德发展提供价值导向作用。合理的班级管理制度符合教育培养人的价值追求,其首要目的就是培养有道德的人。从班级管理制度的本质规定和运作框架中能够引出道德价值和道德规范,也可以将社会对学生的道德要求通过制度规则表达出来。班级管理制度在价值指引下规范师生在班级管理中的权利义务关系,班级管理生活中的学生必然会对制度内在的价值产生心理认同,将制度的价值追求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追求,自觉加强自我品德修养。最后,班级管理制度所规范的班级社会关系,构成学生发展的德性环境。班级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是具有共同价值追求和活动目标的社会群体。班级社会关系需要正式的规章制度维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合理的班级管理制度不仅是对学生群体的约束也是对教师群体的规范。班级管理制度一方面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其民主意识和平等意识;另一方面明确教师在班级管理中的权利与义务,既可以防止教师权威过度膨胀或权威消解,也要求教师承担起管理育人的义务。班级管理制度规范的学生与学生之间角色关系是民主、平等的,管理班级是全体学生的权利与义务。马卡连柯认为:“平行教育影响”不会使学生总是感觉自己是被教育的对象而导致厌恶之感,使学生体验到自己才是教育的主体,从而提高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4]。班级管理制度通过对班级社会关系的规范,为学生发展营造充满德性的教育环境,有利于学生在班级管理活动中培养民主、平等和责任意识。

二、班级管理制度的正向德育功能

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它既有正向功能又有负向功能,本文探讨班级管理制度的正向德育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规范功能。班级管理制度是通过确定权利义务关系规范师生主体行为和调整主体间关系的活动体系及管理规则,可以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研究班级管理制度的德育规范功能。从静态角度看,班级管理制度的德育规范功能是指对班级管理制度內容和主体两方面的规范。班级管理制度內容的科学合理是其德育功能发挥的前提条件。班级管理制度在合理价值追求指引下,明确禁止什么、肯定什么等规范内容,帮助学生明辨是非、去恶扬善,为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和品德发展打下基础;班级管理制度内容的规范也包括对制度表现形式的规范,班级管理制度是以正式文本还是以口头的方式呈现出来,能够反映出主体对制度的重视程度,口头上的制度在执行过程中易流于形式、缺乏保障。通过文本呈现的制度将对学生行为规范的要求具体化、明确化,是学生行动的依据;班级管理制度德育功能的实现还要注意规范班级管理制度的表述方式,应多运用道德语言向学生明确提出品德发展的要求和方向,班级管理制度不仅使用“禁止”、“不准”等否定性词语约束学生的违规行为,也要使用“希望”、“建议”等肯定性词语和表述方式指导学生良好行为的产生;另一方面是班级管理制度对德育主体——教师和学生进行规范,师生在班级管理中享受的权利与承担的义务应该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班级管理活动中,教师权力的过度膨胀或者过度消解都会影响到教师被认同、被尊重和被信任的教育影响力,而且制度规范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体地位,防止学生管理班级的权力被不合理利用。从动态角度研究班级管理制度的德育规范功能主要是指对班级管理制度运行过程的规范。首先,班级管理制度对学生参与班级管理进行规范。学生参与制度的制定,制度从而能体现学生主体的愿望,学生更愿意接受他们自身选择的生活方式和相应的伦理价值规范。其次,班级管理制度对制度执行进行规范,它明确禁止某些行为,对违反制度的个体进行惩罚,通过惩罚维持教育教学秩序的同时对学生进行道德规则的教育,约束学生的不规行为;根据强化理论,班级管理制度对道德行为的肯定可以刺激学生更多地做出集体所期望的行为,明确的行为规范是学生管理活动的指南,学生头脑中模糊的善恶观念在此过程中得到明确、具体。

2.导向功能。班级管理制度对德育活动的导向功能是指为学生品德发展提供价值导向,也指促进学生品德发展从他律转向道德自律。制度的产生是以一定的价值认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为前提,合理的制度应当体现社会生活中主体的价值追求,并为主体活动提供价值导向。班级管理制度在伦理价值指导下产生或者将道德规则或原则通过制度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班级管理制度的运行过程会体现某种价值准则,学生在参加班级日常管理活动时必然会受到制度伦理价值的影响,学生在反复的管理实践活动中产生对制度的价值认同,培养了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引导学生朝着共同的价值目标前进。班级管理制度能够促使学生从他律转向道德自律。充满德性的班级管理制度指引学生意识到自己作为班级管理中权利义务的主体之一,应积极主动参与班级管理活动,学生在对班级管理制度的服从、认同的基础上将制度的价值追求或道德原则、道德规则内化为个体的道德要求。另外,班级管理制度具有权威性、系统性、强制性和稳定性,因此它具有预测作用,学生可以通过班级管理制度预测自己行为的社会评价,主动调整自己的行为,做出明确的道德选择。制度引导下的学生行为从外在纪律要求转化为内在道德发展的结果,是学生品德发展过程的体现。

3.调节功能。班级管理制度主要调节制度德育要求与学生品德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调节班级管理制度的管理功能与德育功能的关系。学生品德发展受各方面因素影响会表现出差异性,班级管理制度对全体学生统一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品德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之间必然会产生矛盾,这就需要班级管理制度在制定、执行和评价过程中进行有意的调节。班级管理制度立足于底线伦理,对学生提出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且通过多样化和层次化的制度满足学生个体的差异化追求,对违反基本规则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处罚及对学生良好行为表现给予肯定,在评价中指明学生道德发展的方向。制度的首要职能是管理,而终极价值是制度合规律合目的发展的统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5],因此班级管理制度需要调节其管理功能与德育功能的关系,即班级管理制度注意运用德育手段、德育方法开展班级管理活动,并通过确定管理活动的评价制度避免对学生的评价过于武断、随意,从而避免班级活动陷入管理主义的窠臼。而且合理的班级管理制度有全员的民主参与,它是正式的规章制度,具有强制性和公共性,它必然能够协调学校制度与班级管理制度的关系、班级管理制度与教学制度的关系。

4.陶冶功能。班级管理制度的德育陶冶功能是基于制度的规范功能、导向功能和调节功能提出的。合理的班级管理制度指导下的班级管理活动是一个富有教育意义的人际互动情境,这种情境意在使学生在参与班级管理活动过程中获得某种道德要求的切身体验,学生能够领会其中暗含的道德价值规范,陶冶其品格。班级是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它是个小型公共生活群体,学生在班级管理活动中习得社会化规范、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遵守社会秩序、文明礼貌、讲究公共卫生、爱护公共财物等公共行为规范。制度指导下的班级小公民能够将公民意识迁移到社会公共生活中去,学生对班级管理规则的遵守是其对社会法律法规遵守的基础,可以提高我国公民的社会公德素质。另外,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专业人员,其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身教重于言教,教师以身作则对制度的遵守是对学生潜移默化的道德示范,通过这种方式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不仅不会受到学生的抵制,反而能够增加教师的教育影响力,学生模仿教师的言行举止可以习得其所倡导的道德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因此,班级管理制度的德育陶冶功能指向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三、班级管理制度正向德育功能的实现路径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发现,班级管理制度是丰富的德育资源,具有强大的德育功能。但是实践活动中,班级管理制度德育功能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保障其德育功能的实现。

1.加强班级管理制度制定阶段的合道德性。班级管理制度在制定阶段的公正、合理是实现德育功能的充分条件,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合道德性是指班级管理制度在合理的价值观念指导下,全员民主、平等参与制定出内容科学的班级管理制度。杨小微老师认为:“持‘恶而能动’的人性假设,会看重制度的限制和控制功能;持‘中性而被动’的人性假设,会制订塑造式的制度;持‘善而能动’的人性假设,会提出保护的、激励的、适度规范的制度主张[6]。首先,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应该坚持符合学生的成长需求,发挥制度促进学生心灵成长、个性形成及人格完善的作用。其次,引导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一方面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制定符合学生情况的班级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学生民主、平等地参与班级管理制度制定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民主、平等意识的教育过程。再次,班级管理制度目的的达成以其科学性为前提,即班级管理制度的内容符合教育规律及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班级管理制度内容的科学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班级管理制度的内容能够为学生提供正确的认知,在一所乡镇初中的学生管理细则中发现这样一条规定:要求对学生进行量化管理,每生每学期40分,若扣完即自动退学。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权益受到《义务教育法》的保护,上述学生管理制度要求显然违背了法律,当然不能为学生提供正确的道德认知。另外我国学校教育中有一个奇怪的“倒金字塔”现象,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而严格检查大学生的寝室卫生,这是由于教育工作者开展教育活动无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结果。因此班级管理制度内容应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其要求应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2.注重班级管理制度执行过程的公正与合理。实现班级管理制度的德育功能一定要确保其执行过程的公正与合理。首先,贯彻班级管理制度的指导作用。师生参与班级管理活动必然会受到制度价值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在服从制度的基础上认同班级管理制度的价值追求,因此贯彻合理的班级管理制度的指导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消解功利主义教育价值取向对班级管理活动的影响,明确的行为规范能够促进学生道德认知的发展及有效避免班级管理活动的随意性。合理的班级管理制度是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提出系统性、整体性的要求,能够为学生的品德发展营造充满德性的成长环境。其次,应坚持教师的全方位指导。班级管理制度被全体教师所知晓并认可,并在自己的教育活动中得到强调,有利于形成全体教师的教育合力。学生是班级管理活动的主体,其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是教育应有之义,但是学生身心发展未成熟的特点决定了班级管理制度的执行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启发诱导学生对制度的理解,从而挖掘制度执行过程所具有的教育意义。最后,发挥家长的监督保障作用。家长的参与能保证班级管理制度更加科学合理,他们可以根据孩子身心发展的变化判断班级教育活动的效果如何,能够对班级管理活动起着监督作用。而且家长对制度的了解与认同有利于家长对班级管理活动的支持,教师可以就制度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家长讨论,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从而保证班级管理制度能够得到公正合理运行。

生活管理要求篇3

一、关于物流管理的概念

物流管理是指对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等物料在企业内外流动的全过程所进行的计划、管理、控制等活动。最早推行物流管理的是美国。又称物流分布管理六十年代传入日本,名为物流管理。现在,日本的许多企业。特别是规模较大的企业,都建立了独立的物流管理部门,和生产管理。销售管理等部门平行,成为企业三大主要管理部门之一。

所谓企业物流,即企业中实物流动,是实现物料(包括全部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物理位置转移的经济活动。企业物流活动,包括有形与无形:有形的物流活动,如物料的输送活动、保管活动、装卸活动、包装活动、生产加工活动等;无形的物流活动,如物流的情报活动企业物流活动,还有内部与外部之分;企业内部物流活动,即从仓库送达生产第一线的供应物流,又称生产物流;企业外部物流活动,即从物料生产者送迭企业的供应物流,又称销售物流。

二、物流管理应加强的内容

企业物流管理[!]应从以下六个方面去加强:

1.物料的包装活动。包装产品的出厂包装,生产过程在制品、半成品的包装和在物流过程巾换装、分装、再包装等活动。对物料包装活动的管理应全面考虑对产品的保护、促销、效率、回收等因素,具体确定包装材料、强度及包装方式。加强物料的包装活动管理,要根据产品特点和要求,制订包装标准,严格包装工艺。对包装活动要有的足够的重视。克服国产品包装不良引起的质量问题和经济损失。

2.物料的装卸活动。在整个企业物料流通过程中,装卸活动是会频繁发生的,包括对输送、保管、包装、生产加工等活动进行衔接的装卸活动和一般的搬运,对装卸活动的管理,主要是采用最恰当的装卸方式,力求减少装卸次数,缩短装卸距离,克服因装卸不良而引起的产品瞌碰伤损坏合理配置和使用装卸器具,按照省力、省钱、优质、高效的要求去完成物料的装卸活动加强物料的装卸活动管理,就是要缩短装卸路径,坚持装卸质量,在提高装卸效益上下功夫。

3.枷料的输送活动。加强物料的输进活动管理,就是要求选择技术经济效果最好的输进方式,合理确定输送路线,以实现安全、迅速。准时,费用步的要求。

4.物料的保管活动。包括物料的合理存放和科学养护。要求正确确定库存数量;便于盘点、收发;便于进出运输f符合生产要求;便于提高仓库面积的利用系数和降低保管费用}符合安全的要求杜绝积压浪费。

5.物料的生产加i活动企业物料的生产加工活动是形成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主要加工阶段,首先要确保生产加工的质量,尽可能减少和消灭不良产品的出现;其次。要采用新工艺,新技术,降低工艺性损耗,提高物料利用率;还要加强生产现场的物料定置管理,以加快物料生产加工速度。

6.物流情报活动。包括进行与上述各项活动有关的计划、预测、动态(运量、收发存数量)的情报活动和有关费用情报、生产情报、市场情报活动。加强物流情报活动管理,就是要建立和完善企业的物流情报信息网络,理顺物流情报信息的反馈渠道,正确确定物流情报信息的收集、汇总、统计、使用方法,以保证各种情报信息的可靠性,及时性和经济性。

三、优化企业物流管理的有效措施

当前,优化企业物流管理的有效措施主要有四项

1.健全和完善物混管理组织。

加强物流管理,组织落实是先决条件。根据物流管理的要求,企业必须建立和完善统一的物流管理组织,使物流管理专门f£。一般可采取综合管理型,即把物流的生产活动和管理活动结合在一起,统一由原有的物流组织管理。也可采取直接管理型,即设立专门的物流管理部门,直接领导具体的物流行动。

2.加强物流的系统管理。

分析企业的物流系统从原材料到成品出厂,物料真正在生产加工检验的操作工序上的时间还不到l0.其它时间都在库存位置或搬运装卸状态。或等待停滞状态,而这些物料都是物化了的资金,对企业利润至关重要因而要提高企业物流系统的效益,就必须从整体上加快物流系统的效益,就必须从整体上加快物流系统的运行,减少物流在采购,生产,运输,储存,加工,回收等环节所支付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3.加强物流的综合管理企业物流既是物流管理的对象,又是企业各项专业管理的对象。我们耍加强企业物流的综合性管理,发挥各项专业管理职能,促进物流管理。当前特别要加强物流计量管理、物流质量管理、物流成本管理、物流信息管理。.

加强物流计量管理,在物流各环节配置必要的计量器具;建立各环节的计量原始记录和台帐;搞好计量跟踪和计量数据认证,切实保证企业物流管理的数据正确可靠。

加强物流质量管理,要切实保证物料在包装、装卸、输送、保管、生产加工等环节的质量。要明确质量标准,落实保证物流质量的措施;要研究解决物流管理中保证质量的有关技术问题,提高集装技术、搬运技术、维护保养技术、装卸技术等物流管理的硬技术水平。提高物流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流管理技术的进步。加强物流成本管理,提高物流管理效益。

要制订和完善物流各环节的费甩定额,加强物流成本的核算,严格控制和减少物流诸环节的费用支出这对于增加企业经济效益将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渠道。

加强物流信息管理,就是要理顺物流信息反馈渠道,强化物流信息的处理程序,建立物流计量、质量、成本、信息原始资料,逐步完善企业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为加强企业物流管理打好扎实的基础。

4.优化物流管理技术在企业物流管理各环节中配套采甩现代化的技术装备和现代化的管理方法,讲求物流的经济效益,使物流的效率大幅度地提高。

生活管理要求篇4

班级管理是班主任的基本职能。班主任在履行班级管理职责时,常常会以不同的角色出现。在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表现出来的角色也不完全相同。

社会价值多元化是班主任班级管理角色转换的社会总背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种文化间的交流不断增加,价值观念纷呈。后现代思潮的冲击,使人们的多元价值意识觉醒。因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不仅在价值观上,而且在实际的价值追求上都日趋多元。这种多元价值的追求,反映在学生的发展上,表现为学生发展的多元价值追求成为教育的中新趋势。这就使得班主任的班级管理也要求发生新的变化,体现出价值多样化的追求。

信息多源化是班主任班级管理角色转换的外在要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变

革,社会信息环境也出现了新的变化,信息源日益增多,人们接触到的信息日益丰富。对于学校学生而言,除了教师和书本是信息来源外,电影、电视、网络、报刊杂志等都是学生很容易接触到的信息源,学生信息源的多样化,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视野,也使得学生的思想复杂化。信息的多源化强化了价值观的多元化。因此,学生处于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并呈现出多样性,这就要求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既要允许学生的多样性,更要促进学生的多样化发展。

教育目标的多样化是班主任班级管理角色转换的内在要求。社会的多样性发展,反映在

教育中则要求教育目标的多样化。这种多样化的教育目标集中体现在学生个性的培养上。培养学生的个性成为教育的新追求,以往在教育上对学生的统一性要求融入个性发展中。对个性的追求客观上要求教育环境和教育活动的多元化。只有在多元化的教育活动中,才能体现出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个性。这就促进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必须体现出学生的个性发展。

班级是我国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场所。由于班级的相对固定性,学生一旦进入某一个班级,某一位教师成为这个班级的班主任以后,学生常常就要在这个特定的班主任的影响下渡过整个一个学校学习阶段。因此,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就会在相对较长的时间里影响到学生的发展。适应社会和教育要求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必须要实现角色转变,这样才能更好地履行班主任的管理职能,并通过班级管理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班主任这种角色的变革,主要表现如下:

班主任从班级活动的外在控制者转变为班级活动的共同参与者。在以往的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常常是以控制者的角色出现。班主任与班级间处于一种紧张关系中。这种控制有效地达到了对学生的一致性要求,但也抹杀了学生的多样化发展。新的社会背景和教育要求,要求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使自己从班级外的控制者走向班级活动中,成为班级活动的共同参与者。班主任成为班级中的一员,在与学生的平等相互作用中实现班级管理的多样性,创建出学生发展的宽松的班级环境。

班主任从班级管理中的绝对权威者转变为建议的提倡者。在一元社会背景下,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拥有绝对权威。对于班主任安排的活动,学生必须执行。班主任成为班级中的“独裁者”,学生具有被动性。社会价值的多元,班主任的价值观成为众多价值观中的一种,尽管这是重要的一种,但客观上已不再可能成为绝对的权威。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自主支配自己的活动。这在客观上也要求班主任必须从绝对权威上逐渐隐退。这种隐退并不是不要班主任,而是使班主任成为建议的积极提倡者。班主任通过提供多样化的建议,引导学生多样化的发展。

班主任从学生评价的独断者转变为学生评价的协商者。在绝对统一要求的教育中,由于信息源的单一化,班主任就是教育要求的代表,班主任对学生具有全面的了解。因而,班主任在对班级学生的评价中,拥有独断地位。随着信息多源和学生活动的多样化,班主任已不可能完全了解学生的情况,学生发展的多样性价值追求,也使班主任失去了独断的价值。只有与学生发展相关的多方面人员的共同评价,才有可能使对学生发展相关的多方面人员的共同评价,才有可能使对学生的评价比较趋于合理。因此,班主任成为各种评价的组织者和评价结果的协商者。

当今班主任角色的转换,只是改变了班主任履行了其职责的方式,并没有消除其职责。但是,这种角色的转换,实际上是对班主任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班主任必须从各个别方面不断地加强自身的修养,才能有效地实现这种角色转换。

首先,班主任在思想上要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班主任工作是比较繁重的,因而班主任在思想上也容易局限在学校里而与社会发展趋势偏离。社会发展迅速,新事物层出不穷,班主任要想知道所有的东西,这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切实际的。所以,班主任必须了解社会发展的基本状况,把握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并能做出合理的判断。否则,在多元价值和多源信息面前,就会成为落伍者或迷失者。

二是班主任必须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当今教育思想观念更新日益加快,人们的教育观、学生观和学生发展观在迅速变革。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角色的转变,从教育理论角度来看,实际上首先是教育观念的转变。因此,班主任要实现自己的角色转换,就必须要加强新的教育理论的学习,使自己的思想认识发生转换,并将新的教育理论观念转变成为自己的班级管理信念。

三是班主任要自觉加强班级管理能力的锻炼。班主任班级管理角色的转换,从管理实践角度来看,实际上是废除了简单化的管理,要求灵活多样的管理。这就要求班主任有更强的班级管理能力,迅速地提出多样化的策略,动态地调整自己的管理活动,能使自己融入学生又引导学生,能使自己处于多种力量中又能协调多种影响力量。班主任的这种管理能力,只能靠班主任在自己的班级管理实践中自觉地锻炼才能形成和提高。班主任对自己的管理实践开展行动研究,是一种自觉锻炼的有效方式。

生活管理要求篇5

审视现阶段的中小学学校管理状况,我们明显地发现,大多以经验性制度管理为主,有少许科学化管理,而采用人文管理的学校寥寥无几。这种现状是不容乐观的,同时又是发人深省的。笔者拟就中小学管理的人文化作简要阐述。

一、学校人文化管理的内涵

学校管理的人文化,要求管理者(或谓领导机构)在整个管理过程的每一具体环节的各项管理活动中都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各项工作的终极目标,充分尊重人的地位、价值、作用、需求及情感。在以人为中心的前提条件下,创建一种既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又能使整个学校随机应变、富于创新精神的良性机制。

二、人文化管理的理据

(一)人本主义思想

人是社会生产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只有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才有可能更快地推动生产活动的发展。而要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充分地尊重人的地位、作用、价值、需求以及情感。在学校工作中,管理者是人,工作者(员工)是人,工作的主体对象也是人(学生),这决定了学校工作的特殊性,同时也意味着在学校管理中采用人文管理模式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二)人的需要的多层次性

随着现代人文科学的发展,对人的价值和人的需求的提示越显深入。根据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划分,人的需要可以分为七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求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按照马斯洛的理论,人的需要是与个体的生存发展密切相关的。一个理想的生活环境,除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之外,还应鼓励个人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传统的管理模式(经验管理与科学管理)是以物质经济手段对员工进行刺激,而在当代社会,员工的追求已不局限于生存与温饱,而已经发展到了自尊与自我实现等高层次的精神需求。

(三)精神文明建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精神文明建设能给物质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而精神文明建设正是人文化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人文化管理对学校管理者的素质要求

只有学校管理者具备了较高的素质,才有可能真正实施管理的人文化。我们认为,要做到管理的人文化,学校管理者应具备以下素质:

(一)先进的观念

以人为本的观念,发展与创新的观念,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用人以才的观念,民主管理的观念等,都是高素质管理者所必须具备的。

(二)广博的知识

这包括比较精深的教育管理理论知识、较为全面的文化科学知识、扎实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和深厚的学科专业知识,其中人文科学知识显得特别重要。

生活管理要求篇6

关键词:高校;连锁经营管理;校企合作模式

中图分类号:F717-4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1

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下对高等院校的教育活动提出新的要求,一方面是要求教育活动能够更加贴近市场需求,为市场提供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是要求加强对各个专业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已达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作用。因而本文展开对教育活动的探讨,对于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而言,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各大零售业的实际发展状况,拥有市场销售管理理论并能够充分调动不同地区的不同资源,实现高职院校和服务业的双赢。因而急需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能够抓住校企合作模式的发展趋势,基于当前高职院系教育体制改革,从专业发展特点入手,培养出较高就业能力的学生。

一、高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建设的特点

连锁经营管理是上世纪末正式添加的经营管理专业,同其他的经济专业相比,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更加注重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各个商品、品牌、各区域卖场等各项资源的有机融合管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对产品的营销,因而在经济新常态的趋势下,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成为市场发展主模式,在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中开展校企合作要求教学内容能够同当前连锁经营企业相联系,以具体的市场活动作为教材,同时带动学生参与到企业活动中,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知识,并丰富理论知识。具体而言,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人才经营管理综合素质较高,营销专业知识扎实,能够很好的适应不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各类资源的配置情况,并能够很快的掌握该地区的营销优势,具有实践操作能力强等特点。

二、高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现状

(一)缺少重视

目前,高校专业已经初步执行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但由于发展起步较慢、理论不足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导致当前高职校企合作模式出现较多的问题。首先是在思想观念上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对于校企合作模式的认知不清,觉得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校,企业主要是展开经营活动,因而主动成为学校合作方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学校在寻找合作企业进行校外实训时,所在的企业发展模式不足。如本文所提到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需要进入到具有完整的连锁经营体系的企业来进行学习;另一方面是学校对于校企合作模式重视不足,导致在寻找合作企业的时候不够尽心,如对于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而言,能够在不同地区、不同发展规模的连锁企业中展开校外实训无疑是最科学、全面的合作方式。但事实上,学校方面的不重视,导致学生即便参与到校企合作模式中展开教学实践,也不能提高自己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缺少制度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属于新起步的专业,当前仍有众多高校未将这一专业独立出来形成一个新的学科,并根据市场人才需求展开教学培养目标的确定等。所以具有先天不足的特点。与此同时,要想扩大该专业的发展规模、发展的专业性,同时展开新的教育模式,提供市场导向型的人才必须要有制度支持。事实上,当前拥有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高校未能制定独属于该专业的发展策略和相关制度,同时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模式的执行同其他专业相一致。如某高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前往同一个企业展开校外实训,致使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不能很好的对连锁企业发展情况进行有效掌握。

(三)缺少专业性

一切教育活动都是在教育体制安排下展开的,对于高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同样如此。通常情况下,只有制定完整的合作机制、如企业掌握学校的教学活动安排情况、学校了解企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情况才能推动合作的专业性、科学性发展。当前我国高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模式缺少专业性。一方面是双方信息未能及时全面共享导致;另一方面是由于当前我国尚未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教学发展提供有效的文书、正常等方面的支持。从而导致校企活动仅仅是表面上的合作,而非本质上的具有实际效力的合作。

三、高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优化策略

(一)对校企合作模式树立正确的认知

为提高高校和企业对于校企合作模式的正确认知,一方面要求高校能够利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管理学校的教学活动,这将使学校正确认识到关于企业经营管理的若干本质,从而在选择合作企业的时候能够更加注定该企业的专业性、可持续发展性;另一方面是要求相关部门能够提供校企合作模式的文件等支持,如支持校企通过产学研一体化的项目建设,提高给校企平台、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从而使高校和企业都能够支持这一模式的开展。

(二)建立健全双方的合作机制

加强校企合作模式在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中的合作机制,要求双方多能够根据对方发展现状,从而规范双方的合作,使合作达到应有的效果。建立健全合作机制一方面要求学校能够在尊重当地连锁经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制定教学计划,并展开教学活动;另一方面是要求企业能够按照高校的发展状况,提供专业的、具体的职位帮助,如某南方高校中,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偏向于对食品连锁店的管理,因而要求食品连锁企业能够主动同高校合作,使双方的合作关系更具体科学。

(三)以双方共赢作为合作目标

当前校企合作出现的专业性不足问题,在于学校所培养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未能满足企业的生产需要,也表现在企业所提供的职位未能满足学生实践理论知识的需求,因而要求能够基于双方互赢的目标展开校企合作模式。一方面是要求企业员工能够进入到高校进行学习和展开教育活动,另一方面是要求教师和学生进入到企业进行参观并共同完成一个项目。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模式的建设具有特殊性和普遍性,在发展中遇到较多的挑战。因而要求发挥政策、企业管理等的作用,推动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发展,提高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能力。

参考文献:

[1]叶丽.“校企合作”培养高职人才模式探析――以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为例[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2:16-19.

生活管理要求篇7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需求班级管理

中等职业学校生源复杂,学生管理难度大师众所周知的问题。如何把这样的学生管理好,引领他们今后成为一名合格的劳动者,对班主任来说无疑是一场新巨大的挑战。这一挑战要求我们从现实出发,创新思路,寻求有效的班级管理方法。

心理学认为需要产生动机。人的行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需要是产生行为的内部驱动力量。要使管理有效就必须使被管理者处于自觉主动的心理状态。因而中等职业学校的班级管理要行之有效,一定离不开学生的心理需求。

马斯洛需求理论认为人的基本需求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大类。因而笔者考虑充分利用学生这一系列基本的心理需求来激活班级管理,可能是班级管理行之有效的思路。笔者按照这一思路进行了一系列班级管理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自己的实践与大家分享交流:

一、用生理需求激活日常生活规范管理

学生刚进职业学校,正是班主任管理难度最大的时候:学生们学习不爱,边幅不修,在班上乱成一团。班主任如果不及时管理,就会班风涣散,以后更难收拢。

“从何处入手管理”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一难题。经过思考,我选择了生理需求作为班级管理的突破口,因为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在所有学生中引发共鸣。我们这里所说的生理需求并不仅是指学生对衣食住行的需要,更包含了他们对生活质量,譬如:衣装整齐,指甲干净,头发理顺,鞋袜干净的追求。这些内容是爱美的青春期学生十分感兴趣的。更主要的是我们可以在此过程中对学生传达此类的积极信息:生理需求是一个人生存能力的表现;一个人会照顾自己,会打理自己,也是青春期的成长目标中的应有之内容;一个人可能学习不成功,可能没有学历,但只要他会生存他就是一个合格的公民,他就有尊严,值得尊重,工作事业才有可能成功。

经过周密的计划后,我搜集素材组织学生召开了一次以“我是谁”为主题的班会,首先展示了许多不同职业、不同服饰,不同个人卫生状况的图片,再让学生讨论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形象的人,干净、卫生、整洁此类的词条成为认同率最高的部分。我因势利导把上述观点推销给他们,我们一起把这些词条写成大字贴在了墙上,作为本班的班级文化。

学生们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有了“自我要求进步”的意识,自觉服从了老师的管理:衣物整洁了,鞋袜不臭了,教室内干净了,东西摆放整齐了。班级管理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从生理需求入手,教师帮助学生找到了努力的方向,避开了他们学习的弱项,迎合了青春期的年轻人的内在需求,学生因而也愿意与班主任合作,投身其中,乐在其中,班级管理因他们的主动参与而有了活力。

二、自我实现需求激活技能训练

到职业学校就读的中职生,内心最明确的需求就是:将来要就业。这实质就是马斯洛的心理需求层次中的自我实现的需求的一部分。这一需求认为人们必须干称职的工作,才会感到最大的快乐。而学生们想要工作称职,从现在开始就必须着力于技能训练,这与班级管理目标不谋而合。

因此开学伊始我就经常在班上讲:要学好专业课,那是将来吃饭的本领;专业课重在练,只要从头开始,就不难之类的观点。此外我还介绍了一些优秀毕业生的事迹,引导学生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专业课学习尤其是专业技能训练中去。闲人少了,闲事少了,班级管理走上了正轨。

为了防止他们对枯燥的训练产生厌倦情绪,我在与专业课教师协作,在班上举行各种竞赛:文字录入赛,两周一回,评一个优胜者,三名希望星;pHoto赛,看谁自己的照片处理得好,获奖者的照片和作品张贴在风采展示栏,还可以获得一个小奖品。一个个的竞赛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点燃了他们寻求进步、渴望超越的欲望,他们的学习也因此如火如荼、有声有色。

随着这一系列措施的出台,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最大限度地转移到技能训练上来,体会到了有付出才能有收获,感受到了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快乐。就这样,自我实现的需求帮助学生找到了在学习上付出努力的内动力,随着班上学习风气日益浓郁,班级管理难度也必然进一步降低了。

三、引申尊重需求激活情商培养

我们的许多学生,不仅仅学习差,他们还不善于与别人相处。有人说话带脏字,有人有习惯性小动作,有人爱打打闹闹,学生之间经常发生冲突,这类现象让班主任头疼不已。作为一名班主任,我了解并分析了这类现象的原因:学生们缺乏与人相处的技巧。可是如何让他们主动学习这些技巧呢?我选择“求职技巧教育”作为突破点。许多学生知道求职不容易,有掌握求职技巧的愿望;教师希望学生在掌握求职技巧的同时,领会尊重――这一心理需求。我们希望学生知道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我们希望学生领会马斯洛的理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

于是我找来许多求职技巧方面的视频短片,让学生们利用自习时间观看。还与语文老师结合,布置一些主题任务:总结怎样与人打招呼,怎样与人交谈,怎样与同事协作,以此为主题写成作文。学生们对短片非常感兴趣,看得很认真,也顺利完成了语文老师布置的这些主题任务。

通过这些知识的渗透,学生们自然把所学的知识迁移到了自己的生活中:班上的打闹少了,学生们之间冲突少了,对老师讲礼貌的多了。学生们受到别人的尊重,收获了被尊重的喜悦,体会到了尊重的力量,得到老师与同学们信赖和高度评价。

我们对求职技巧的传授,其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此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掘了学生们尊重这一心理需求,无形中既提高了学生素质,又解决了班级管理中的诸多问题。

四、情感和归属的需求激活求学热情

学生们到了青春期,有强烈的情感需求,他们开始关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希望得到情感的照顾。他们渴望融入社会,渴望成为社会中的一份子。这些都属于马斯洛的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内容。做为班主任善于利用这一方面需求,也会对班级管理产生良好的效果。

根据这些原理,我在班上设计、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帮父母收粮食、种地;自己独立去卖大白菜;推荐一些有实践愿望的学生到饭店打工;然后组织开展班会,研讨这些行为,交流彼此的感想。通过这些活动,部分学生认识到了父母的辛苦,大部分学生认识到了知识劳动的价值,认识到学习机会来之不易。学生把心收回课堂,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生活管理要求篇8

关键词:“学区”;“学区化”管理;必然性

高等教育事业正处于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时期,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以及学分制改革的逐步深化,传统班级概念的趋于淡化,使以寝室、公寓为单位的学生社区即“学区”的地位日益突出,逐渐成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与之相伴而生的探索性新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学区化”管理模式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研究的新课题。

一 学区的涵义和功能

(一)学区的涵义

所谓学区,即学生社区的简称。它是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而产生的一个全新概念,是“社区”概念的一种衍生。就一所高校而言,学区是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文化活动空间的总和,是这所高校的所有寝室和周边环境(学生公寓,服务区和学生课外活动区)以及这种环境所能达到的文化、育人功能。

(二)学区的功能

1 维权和服务功能。学区是学生的住宿区,它具有一般社区所具有的“属地”性。更突出的一方面是它也是学校的重要管理区,是组成学校管理的结构之一。因此,学区与学校在管理上存在某种程度上的隶属关系。但是,在完全学分制实施的背景下,自然班级的传统管理被打破,学生宿舍、公寓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管理的最小单位,学区的地位也随之上升。它通过运用其公共设施和相关权力以满足学生生活、学习需要为目标并不断提高服务质量的这种运行机制来维护学生的权益,满足学生以居民身份与学校及相关社会机构进行实质性对话的要求。这一机制本身就说明了学区是寓服务于管理之中的。

2 修正和补充功能。学区教育对高校育人环节有一个修正和补充功能。学生的专业教育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由各个教学系和具体的学生工作机构完成,物质性生活需求由后勤部门来满足,而对学生培养其成为未来社会合格居民的教育任务却没有一个成型的组织来承担,这无疑是大学教育的疏漏之处。学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有机环节,其承担的任务是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生源,不同专业的学生灌输现代社区的意识,将其培养成为积极参与社区事务,能够适应并完善未来居民居住环境的合格居民。因此,成立学区,完善学区管理是完善高校育人职能、修正高校育人环节的必要举措。

二 “学区化”管理的本质特征

学区观念必然会让一种教育管理的新模式应势而出,那就是“学区化”管理。这种新模式的显著特点是淡化班级,以宿舍为教育管理的最小单元,把思想教育、党团建设、心理辅导、生活学习指导、文化建设、危机干预都做到宿舍。由于管理对象已从“院系学生”向“社区居民”转变,因此,实行“学区化”管理的宗旨就是“完善学生独立人格,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学生不仅是活动的被参与者,还是独立的设计和组织者,使学生更能体现自身的价值。”从本质上来讲,“学区化”管理就是“将学生的教育、管理、服务集于一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行教育的指导化,管理的法制法和服务的社会化的一种新型的教育管理模式。”

三 “学区化”管理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学区化”管理模式的出现不是人为的,它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这种必然性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学区化”管理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趋势的要求

高等教育“大众化”对现有学生管理工作机制和模式提出了挑战。高校扩招不仅使各高校教学、生活等基础设施方面面临着严峻的形势,而且带来了学生数量骤增和学生成员组成的复杂化。在这种情况下,各种思想层次、知识层次和学习目标层次的学生集聚校园,加上网络的介入导致多元文化冲突在寝室这一学生最集中、思想交流机会最多的场所不断碰撞融合,使寝室成为各类矛盾冲突的中心。原有的学生工作模式已无法适应21世纪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趋势。而“学区化”管理这种新兴模式的宗旨决定了要改变传统的寝室管理观念即“重管理,轻教育”,而赋予寝室新的文化内涵和教育内涵,即让学生完成自我教育和管理。

(二)“学区化”管理是高校后勤改革社会化的要求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我国高等学校办学模式的重大改变。与此同时,要求在学生生活服务及学校管理等工作方面实行社会化。而“学区化”管理正是基于打破传统的封闭式管理而建立起的一种开放式的、面向社会的管理模式:高校学生缴费上学,学生作为消费者的地位日益显现,自我维权意识也在不断加强,要求学校加强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社会学研究表明,学区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环境,它在无意中将社区原有的价值观念通过日常生活演化为学生的某种心理认同,并外化为行为,进而使其价值取向与社区风格相和谐。

(三)“学区化”管理是推行新的教学管理制度的要求

各高校结合自身实际不断加强改革力度,相应实行了学分制,其显著特征就是弹性学制、自主选课制,它的实施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但它的实施客观上导致了自然班级的淡化,学生自由空间度不断增大,班级活动很难开展,传统的以自然班级为主要载体,以统一管理、集中训导为主要特征的学生工作模式已无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相反由于学生们将更多的时间、自由支配于寝室中,寝室成为学生活动相对固定的场所,这时的学生越来依赖于寝室的文化环境。因此,“学区化”管理的实施,有利于把集中教育和分散教育、咨询指导结合,把学生的自主管理和教师的教育指导整和起来,从而有利于新的教学管理制度的推行。

(四)“学区化”管理是培养高素质未来居民的要求

生活管理要求篇9

[校长档案]

庄德勇,淮安市外国语实验小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淮阴师范学院兼职教授。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他践行“方圆有致”的管理思想,和教师分享职业幸福;为了师生的快乐成长,他矢志追求“享受教学”,著有《享受学习》。他先后被评为淮安市劳动模范、江苏省科技教育先进个人、江苏省家庭教育先进个人,获得江苏省“星星火炬”二级奖章等。

方圆有致,让师生享受教学

庄德勇

我对学校的管理一直有着美好的愿景。希望通过一系列的管理让教师享受教,学生享受学,努力使师生身心和智慧在教学中获得自由和谐的发展,基于此,我在办学实践中提出了“方圆有致”的管理思想。“方圆有致”的管理包括两个方面:“方”可以理解为管理的制度与规范、师生活动的准则,是管理行为的轨迹:“圆”不是圆滑,而是落实管理行为时的变通与灵活、理解与尊重,给师生以人文关怀,是管理行为的剂。通过“方圆有致”的管理,让师生享受教学。

我校建于1997年,社会各界对学校的办学寄予厚望,市教育局也提出了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有特色的办学要求。尽管办学起点高,但当时家长、社会并不认可,招生还是面临不少压力。我是2001年7月担任校长的,我和领导班子商量,决定以建设优秀教师队伍为突破口,在管理上既要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又要给以人文关怀,既要坚持原则,严格要求,又要彼此理解,相互尊重,宽以待人,这样学校才能出现人际和谐、质量上乘、社会满意、师生诗意栖居的良好局面。“方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常见的一对概念,“天圆地方,天人合一”的思想由来已久,在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圣哲将方圆智慧成功运用。从教学发展的历史角度出发,享受教学应是一种激活教学生活意蕴的潜在生命力量的过程,从当代价值诉求出发,享受教学又体现了教学本质及教学主体的应然选择。方圆有致的管理思想有助于我们构建和谐校园,丰富管理智慧,培养创新人才,提升办学质量。

加强制度建设,严格各项制度的执行。就教师而言,从业务学习到基本功训练。从每周的青年教师演讲到才艺展示,从师德锤炼到家校教育的融合,我们要求骨干教师扬长补短,新进校的师范毕业生虚心求教。学校还搭台子、压担子、铺路子,通过理论培训、教学论坛、科研沙龙、课题研究等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这些举措,要求全体教师必须参加。学校坚持原则,件件落实,并对其成效加以考核,纳入个人档案,与绩效工资挂钩。就学生而言,就是严格要求,以规范促进目标的达成,抓好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公民素养的培养、公德意识的形成,从而帮助学生确立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精神、宽容合作的人生态度。

生活管理要求篇10

论文关键词大数据大数据时代社会生活管理重构

一、大数据与大数据时代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普及,使大数据的应用日益广泛,全世界数据总量增长迅猛,就最近两年产生的数据总量来说,已经相当于人类此前的数据量总和。大数据的发展预示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面面都将发生本质的转变,世界能够通过数字和数字得到解释,大数据不同于数字化时代,不仅量上,而且在质上也不同,大数字时代可以对一切进行数据化,是一个“镜像化”世界,人们可以用数据化数据来模拟真实生存,拟真世界。

数据体量巨大(Volume);动态的数据体系和快速的数据流转(Velocity);数据的类型繁多(Variety);精确性或数据价值(VeracityorValue)等是大数据的特点。传统数据通常相对静止,类型固定,数据来源是相对可靠的;而大数据背景下的数据是动态产生的,类型多种多样,数据来源不可信,数据具有不确定性。大数据其实不仅可以作为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战略、世界观和文化,它与钱学森老先生倡导的“大成智慧学”的要义很相近,强调“必集大成,才能得智慧”。也就是,有了数据和信息并不等于有智慧,出智慧的关键在“集”,其中的逻辑是:数据——信息——知识——智慧。大数据的价值密度低,大数据量大而杂,由不同来源数据交叉形成,不容易发现数据之间的逻辑,需要人们去挖掘其中的巨大价值,这也就需要新的思维方式。

二、大数据时代社会生活的管理特征

随着大数据时代来临,社会生活的各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面对大数据爆炸性的增长速度,数据对生活产生巨大影响,并成为一种重要手段,这已经不仅仅是技术问题,并逐步成为人们生活的课题,随着一切被符码化,人们开始进入了符码时代,大数据时代社会生活的诸多变化也将给人们社会生活的管理活动带来新的课题。

(一)不确定性与非线性因果观

大数据时代,数据来源具有不可信和不确定性,与拥有更少、更标准的小数据时代相比,虽然我们能够使用的数据大大增加了,但同时,由于大数据内容丰富,使得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动态的,时刻处于变化的环境,数据的高复杂性和不完备性导致不确定性,同时打破了以往的线性因果关系,可计算和不确定性的存在打破了管理的机械性。大数据时代的非因果的关联对传统管理所依靠的因果关系提出了调战,使得人们社会生活的管理活动不能仅仅依靠对以往的科学原则和方法的极度崇拜。大数据时代下允许对真理进行怀疑和理性考察,认识论并不是永远合理的,科学的秩序不需要真理来提供,社会普遍的创新精神需要得到张扬,社会生活的管理实践也逐渐呈现出尽可能少的受到必然性干扰的趋势。

(二)多元价值与差异性

大数据背景下的数据类型多种多样,从大量的数据来源中挖掘出的信息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可以说,大数据时代对普世主义造成了冲击,人们的个性被极大的凸显。传统社会生活组织系统中的人在管理活动中被要求时刻保持“价值中立”,排除情感等因素,作为理性的“工具人”而存在,这就满足了“机械性”管理的要求。大数据时代丰富多彩的数据网络系统使得人们的差异性和独立性日益被强化,这要求社会生活管理活动要抛弃以往对人的束缚。大数据时代下人们的个人自由和主体性的自我意识不断被强化,对个性解放的追求的结果就是人的差异性以及需求的多样化,由于组织中人的这种价值多元化和差异性的日益凸显,为社会生活的管理带来了新的课题。

(三)管理活动承载实体的动态性

传统数据相对静止,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数据是动态产生的,2000年全球企业新产生的数据量为1eB到2eB,到2010年全球企业新产生的数据量就超过了7eB,面对这个时代数据的高速可变性,组织中的个体的任务、职能或功能也具有可变性,同时使得组织中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大数据时代,组织是朝着有序方向演化的一种过程性的动态系统,其事物沿着空间、时间或功能的组织结构方向演化,在这个演化过程中,外界以特定的方式作用于这个组织体系,其结构和功能也是外界不断加给组织系统的。大数据时代下,组织是一个不断与外部环境发生作用的动态系统,组织的管理活动会受到来自外部的特定干预,组织环境的不稳定性和高速变化性必然带来组织管理活动承载实体的动态性。

三、大数据时代社会生活管理重构的路径分析

大数据时代为我们带来了崭新的社会结构,这需要有新的管理模式与之相适应,新的制度结构必须是支持网络社会结构的制度模式,它需要充分重视每一个人作为网络数据结构中的独立节点的价值。

(一)构建非线性因果的思维方式

大数据时代的人们认为一切社会问题及其解决方案都可以通过数据而得到认识和发现。正如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家们所指出的那样,科学活动中所包含着的那种相信必然性,相信规律的信念是属于意识形态范畴的东西。“它可以被认为是科学为之奋斗的一种理想,但是,它即不能被认为是肯定正确的,也不能被认为是肯定错误的,除非是根据某个先验的理由这么说”在小数据那种复杂性较低的社会中,这种理想是必要的,它反映了低度复杂条件下的挑战性和现实性的统一,可以说,仅在复杂性较低的情况下,这种理想可以反映出本身的价值。

大数据时代的高复杂性以及各要素之间非线性、非重复性的反馈系统,决定了管理在以追求效率为目标之一而一味地追求统一性的同时,也要关注非预测性的存在,要尊重多元性,给管理中差异性留有席位。由于大数据时代环境的偶然性与不确定性的存在,社会生活的管理活动必须把关注点更多地集中在具体实践对象的特殊性上,尽可能少的受到必然性、普遍性的干扰。社会发展是一种自然的演化过程,而不是现代科学依照机械因果关系进行理性建构的过程,大数据时代社会生活的管理不能只依靠传统机械的线性因果律来指导管理实践,也要有辩证的因果观,构建一种非线性因果的思维方式,注重对偶然性和不确定性的关注,否则,局限于“合理性的狭隘形式”,可能将社会生活的管理引入歧途。

(二)重塑多元价值的介入和伦理考量

大数据时代来临后,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使人们的信仰、情绪变得异常不稳定,盲目而不确定性的凸显,加之,管理者本身固有的某些思想渊源、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对于管理实践活动的影响不容忽视,管理活动不可能也很难做到“价值无涉”。因此,重塑多元的价值观,发现被管理实践活动祛除的伦理、信念等价值因素是大数据时代社会生活管理的基本诉求。

大数据时代,社会的多元色彩变得越来越浓重了,“社会同质性及其统一性、稳定的文化系统解体了,其中只有极少一部分得到承认或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面对多元化的价值观念,社会生活的管理仅仅作出科学的把握是不够的,在探索管理领域科学建构的同时,还应该对其进行伦理考量。大数据时代,社会生活的管理面对的是复杂巨系统,这种特殊的复杂巨系统的内在异质性显著,会产生一些虽然属于局部细节、但影响全局的异常现象,大数据浪潮这种对形式合理性造成的冲击,更加要求多元价值因素介入到管理领域中。总之,规模庞大,异质性,非线性,不确定性,开放性,动态性,复杂巨系统的这些特征反映到科学描述的数据基础中,造就了数据的规模巨大和混杂性明显两大特征,这一切要求多元的价值介入与伦理考量将成为社会活动管理实践不可缺少的部分。

(三)构造新型的组织范式

大数据时代下,无论是泰勒和韦伯的被人们喻为机器式的组织,还是人际关系学派的网络组织,或者社会系统学派的被喻为有机体的组织形式都已经不合时宜,这些组织实现效率的同时都不可避免牺牲组织中人的个性,原有组织所面临的环境不确定性增强,组织模式开始耗尽其能量,组织结构的缺陷充分暴露出来,这都对社会管理活动承载的实体——组织——提出新的构造形式的要求。大数据时代,组织是具有复杂性、非线性、不可预测性和动态性的系统结构,管理是要求事务通过自行创生、自我组织、自发演化而走向有序化或组织化的过程,这将对传统的组织范式带来新的挑战。

大数据时代下的信息网络以及其特性要求构造新型的组织范式,其主要特点是组织层级少,组织内部的个体更自治、自律,这样更容易适应随时变化的环境。大数据时代的前提是能过微电子设备作出的可能选择,因此大数据时代的工作是非差别性、无界线、多技术的,雇用关系更复杂,表现出碎片式的形式,这就要求要构造具有无边界、复杂性、动态性、反应性、敏捷性、适应性的新型组织。大数据时代组织信息的共享性可以使员工的决策能力得以加强,员工是相对独立的、自由的个体,同时由于围绕业务工作的需要来展开工作,新型的组织不强调专业化分工,重视员工的技能多样化,组织的员工应是自律的,不是分等级的、惩罚性的,人们接受选择和培训成自主行动、自我激励和自我管理的组织成员。

(四)超越整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的制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