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跨文化广告创意十篇跨文化广告创意十篇

跨文化广告创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05:59

跨文化广告创意篇1

[摘要]经济全球化潮流中跨国企业和民族品牌的振兴推动中国广告融入全球,进行跨文化传播成为一种力不可挡的趋势。而通过广告人员内部的跨文化培训带来的改善提高是跨文化广告传播成功的关键。本文介绍了对广告人员进行跨文化培训的一些重要途径及培训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跨文化广告传播跨文化培训

企业界的跨国跨文化背景自从20世纪80年代晚期以来越发明显,商业领域的理念大战、意识大战,其实质都是文化大战。当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全球成为统一的大市场,世界贸易与世界交往日益频繁,不同文化的遭遇也越来越多。这个趋势同时也使跨文化广告传播日益频繁,挑战日益严峻。广告公司要充分认识到进行跨文化广告传播的关键是对广告人员进行培训,将一种新型的文化植根于企业成员之中,实行全员的跨文化管理,真正实现跨文化广告传播的目的。

一、跨文化传播与跨文化广告传播的含义

跨文化传播,顾名思义,是指两个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之间的信息传播与交流活动。跨文化广告传播是指企业在进行广告传播活动时,与企业有关的不同文化群体在交互作用过程中出现矛盾和冲突时,加入对应文化整合措施,有效地解决这种矛盾和冲突,从而高效地实现传播目标。如中国某一产品要打入国外市场,需在国外作广告宣传,广告如何实现与外国人顺利沟通,便是一个跨文化传播的问题。

二、广告人员跨文化培训的必要性

在世界多元化并存的大背景下,研究跨文化广播传播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的产品要走向世界市场,对外进行广告宣传,就必须了解广告地的广告规范、风俗和消费者的心理特点,才能更好地实现不同的文化群体的沟通,有效地传达广告信息,发挥广告的作用,实现广告的目的。反之,国外企业进入中国也要研究中国文化和中国消费者,才能顺利地沟通,有效地占领市场。

这对广告公司,尤其是广告人员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倘若固守着基于本土文化的传统的广告意识和模式不变,不进行其内部培训与提高,就无法指导全球化广告的创作。所以,对广告人员的跨文化培训是一项不可忽略的任务。

三、广告人员跨文化培训途径

1.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文化是人类思想和行为的指南。两种不同的文化可以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和思维方式,以及对家庭、国家、经济制度甚至人本身的不同看法,而这些文化差异必将产生相互对立和相互排斥的现象。研究表明,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失败80%是由于管理者对国际市场和文化的不了解,这种对跨文化管理不重视所导致的代价是沉重的。跨文化意识就是人们对不同文化间存在的差异有较深的理解和认识,并做到包容和尊重。广告行业的每一位员工同样应该重视并树立跨文化学习和应用的意识,否则无法创作出适应不同国家文化和消费者心理、能将本国产品打进国外市场的成功广告。跨文化执行力形成的关键在于跨文化意识的强弱,而跨文化意识在跨文化管理中成为最基本的要求。因此,意识培训是企业跨文化培训的基础,只有员工的意识和观念改变了,行为才会随之改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2.语言与翻译培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翻译是语言沟通的桥梁,语言沟通与交流是提高不同文化适应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而广告人员扎实的语言功底与翻译能力则是做好跨文化广告传播的前提条件。除了要使员工掌握中外语言(如通过组织课堂教学或让员工与来自东道国的留学生和工作人员有更多接触和交流的机会等),还要开设部分语用学课程使其具备一定的翻译技巧,因为广告文案创作单靠字典释义是不行的,语言文字应地道,能得到当地民族国家的认可。如一般英美人说公鸡用rooster而不用cock,因为cock是脏话。CUe是美国一个牙膏的牌子,而在法语俚语中是“屁股”的意思。“Fitisbest”是美国一句对称、有力度和美感的广告词,若翻译成“合适的就是最好的”就大打折扣了。由此可见,要进行有效的跨文化广告传播,广告翻译应在遵循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力求做到选字不俗却顺口易记,灵活变通却务真务实,入乡随俗却不失立场。

3.文化培训

其实,语言与翻译的学习不可能脱离文化背景,即广告语言必须反映文化特征。文化培训是跨文化广告传播中人员培训的关键所在。跨文化广告传播面对的是不同国家或地区、不同民族、不同社会的消费者,政治、经济、文化环境都与本土有着巨大的差异,而所有差异中对传播影响最直接也是最深刻的是文化的差异。如果不懂或忽视这些在信息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文化差异,广告的可能性和广告传播的效果就可能受到极大的影响和冲击。这就是有许多产品在国内销路很好,在进入国际市场时却遇到了困难,甚至惨遭失败的原因。文化培训可以从环境关系、价值观念、人的本质、宗教习俗、道德规范以及时间和活动的取向等方面进行。比如,玉兰油和宝洁在针对不同国家和不同文化做广告时就采用了不同的命名。而食品广告语则更需要严谨了解当地文化,因为吃喝习惯通常受区域、口味和信仰的约束。这些具有不同文化特色的饮食习惯也会反映在广告中。麦当劳在携着美国通俗文化风行世界的时候,却做到了在不同的国家配有不同的菜单:在法国配有香槟,在英国配有威士忌,在德国有啤酒,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有果味奶溶,在中国则配有红茶,而印度德里的巨无霸,居然是咖喱鸡做成的,因为印度教不吃牛肉,这充分体现了麦当劳文化融合的能力。再如,“高露洁”牙膏在马来西亚开拓市场时,广告诉求一再强调其增白的功能,而该地区却以牙齿黑黄为高贵的象征,且通过咀嚼槟榔来使牙齿变黑,显然这则广告是在帮倒忙。广告人员如果仅立足于自己的文化去看待他人的文化习惯,所做出的判断可能恰好触犯了文化禁忌。因此,能被广告受众接受,适应文化和亚文化的习俗和状况的广告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功能,达到促进销售、繁荣市场的目的。

4.政策法规培训

不同国家关于广告实施的政策法令相异,这直接限制影响着跨国广告的进行,广告创作前必须先调查了解清楚。广告公司应对员工此方面进行细致培训,使其牢记异国法规,既达到广告目的,又绕开政策限制。比如许多国家的广告法都禁止在电视广告中使用儿童形象。又如,德国禁播比较式广告文案,意大利广告对广告选词文明度有要求,日本对每则广告的时间有严格限制,而瑞士和美国则相当宽松,等等。

5.跨文化管理能力培训

广告公司面临着跨文化广告传播的任务,因此广告公司对部门经理除了要要进行意识、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培训,还要加强其跨文化管理和执行能力的培训,培养目光长远、能应对各种文化冲突的经理人员。一般采用在职培训和岗前培训相结合的办法来取得跨文化管理技能。可以通过出国留学、国内文化熏陶等手段增进对异域文化的了解,然后通过跨文化团队建设的方式,训练其在多元文化团队中实施管理的技巧。也可以聘请跨文化管理顾问对经理人进行专门指导,增强他们的跨文化执行力,从而实行积极有效的全员跨文化管理,形成共容的企业文化。

四、培训注意问题

首先,跨文化意识培训不要导致刻板印象。对文化或民族的概括和结论不应误导员工在片面经验和描述的基础上给整个群体套上一种单一刻板的看法。如当地的习俗和文化很容易使广告人员对各国人产生刻板印象,从而造成广告创作中的背景与事实相悖。其次,在对员工进行语言翻译能力培训时,要注意语言差异对培训效果的影响。培训中,语言的表述应尽量使用母语,如果不加分析处理就直接应用于培训,就会造成受训员工的误解和不适应。培训材料和方法也必须考虑国人的学习习惯,并在中外文化之间达成平衡。第三,要注意文化培训中员工的反应。有时由于价值观的不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会对相同的内容产生不同乃至相反的反应和理解。最后,跨文化培训除了进行文化学、心理学、传播学、语言学、公关等基本的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外,还要针对某项广告任务,对客户部成员和广告创作人员进行专门培训,从而根据特定的市场文化的特点创作有效的广告。总之,跨文化培训不是一时一地的一次性培训,而是一个过程。

跨文化广告创意篇2

论文摘要:世界上不同的民族、不同地域、不同环境里的文化有明显的差异,文化的差异性对广告语境的影响非常明显。本文通过分析与广告有关的文化差异性,进一步阐述了跨文化传播中广告文化语境的互跨与融合的方式,从而使广告真正地适应不同国度的文化环境,创造出既有民族精神又有全球意识和时代精神的优秀广告作品。

在现今世界中,经济全球一体化使得资本和商品得以在全球范围频繁流动。全球化的商业环境给国际广告市场和广告传播方式、手段带来了巨大变化。广告传播走向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消费者,使得其品牌和服务能够顺利进人各国市场为各国消费者所接受和认可,从而创造经济利益。科技的发展和资本的全球性流动为广告跨文化传播提供了载体、工具、渠道和资金,而广告跨文化传播又能通过无孔不人的传播途径轻而易举地将各种不同文化、不同国家、不同背景的人连结在传媒系统中,并通过多重传播与接受,将不同的思想、价值、判断重新整合为类象化的模式和价值认同,进而对经济全球化推波助澜。

文化是构成广告传播的语境基础。人们对广告含意的理解受到传播语境和自身文化背景的制约;我们知道,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价值观。国际品牌在实施跨国经营管理时,所在国的国情、市场属性,目标客户的环境背景是不同的。如果不顾国家与地区市场的文化差异,而固执地以本民族文化观念为背景进行广告宣传,必将遭受阻碍与挫折,并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广告所面对的消费者都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成长的,不同的文化环境总是能在语言、思维方式、价值观等方面构筑出人的文化性格,进而影响到生活方式、消费习惯和审美感受等。因此,广告需要了解消费者的文化背景,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广告吻合消费者的内在认同感,才能被愉快地接受。

一、文化差异在广告语境中的体现

“人类学之父”泰勒在他的著作《原始文化》中早已给文化下了完美的定义: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得到的一切能力和习惯。世界上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体制下的文化有着明显的差异,而文化的差异性对广告的影响十分明显。这些不同的文化模式决定了各国各地的广告呈现出不一样的风格,决定了不同的消费者有着不同的喜好,由此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广告文化。

广告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作为商业经济的附属物,广告具有全球性的共性;另一方面,广告又有特定的目标受众人群,因此,广告总是具有非常鲜明的个性。而这正是来自于不同文化族群对于个体的影响,每个民族文化都会为其族群提供共同的语言、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审美以及价值观,这就形成了一个民族文化的共性。这种共性又表现出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差异性,有时这种差异性是十分巨大的。

因此广告的创意必须关注不同文化的差异性,从而让广告传播能够顺利展开。

与广告有关的文化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不同的价值观念

由于各民族的地域环境和人文环境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差异,这些差异经过长期的积淀,逐渐内化成各不相同的文化价值观和心理结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由于观念不同,对事物的理解和反应方式也就不一样。

美国运动品牌耐克有一句著名的广告词:"justdoit",这句醒目的广告词正符合崇尚自由与个性的美国青少年的心态:想做就做。但在中国投放这个广告时,"justdoii”被直译成“想做就去做”。结果遭到许多消费者投诉,认为该广告词有诱导青少年做坏事的嫌疑,最后耐克将广告词改成“应做就去做”。尽管只有一字之差,意思却相差甚远。

可见广告传播一旦跨越了文化圈,就可能引发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冲突,因此广告语境必须跨文化的社会接受度。

再比如两则旅游广告:

一则是台湾某度假别墅的广告。广告词是:“一条清邃的小径,垂柳依依,宋式山水地形,随中国古典大门徐徐转开,轻托出淡淡的山峦,江南风味扑面而来,我们仿佛回到故园的江南山水,二十四桥,西子湖……都在脑海涌现。”

另一则是美国游船公司广告:“你总有机会跟着人群到一般的旅游地,度过一个平常的假期。然而你也可以乘坐传奇中的‘三角女王号’再现汤姆·索亚和哈克贝里的历险故事,或去发现百年以来一直未变的俄亥俄河岸的魅力……”

这两则广告的诉求点可以说是截然不同的,一个抓住了中国人的乡土观念,另一个则抓住了西方人富于冒险、追求刺激的心理。这两则广告的诉求都是很准确的,因为他们抓住了处于不同地域环境和人文环境中的各自的诉求对象的不同的价值观念和心理特征。

2、不同的风俗习惯

风俗习惯是一个地区文化的集中体现,由于生活环境不同,各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各不相同的生活习惯和避讳、禁忌。广告不仅要关注民俗中的种种禁忌,更要充分挖掘和利用风俗习惯,并入乡随俗,完成与当地目标消费群的深度沟通。

广告语境如果与当地风俗习惯吻合的话,会让当地消费者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如可口可乐自2001年起的春节营销活动就堪称经典。可口可乐公司从2002年至今在春节期间连续推出了包含典型的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和典型元素的系列品牌广告,传递了中国人春节回家的传统习俗,在属于中国人的特殊时刻,可口可乐感动了我们。

3、不同的审美感受

人类的审美感受也带有跨文化、跨民族的差异。比如中国人喜欢“写意”与情趣,而西方人则喜欢“写实”与幽默。中国人不太接受不美的、充满感官刺激的表现方式,而西方社会则对此宽容度比较高。国际品牌的“雀巢咖啡”在中国的广告是“精彩每一天”、“味道好极了”,在西方的广告却可以拿令人恐怖的骸镂形象来刺激消费者的感官体验。这种荒诞的超现实主义和黑色幽默的艺术处理手法在西方广告中经常被运用,但在中国广告创意中却需谨慎使用,以适应消费者的审美习惯。4、不同的思维方式

东方的思维方式具有会意性,西方则是直观的。中国人偏好综合思维,其思维方式是整体优先式,而西方民族偏爱分析思维,其思维方式是部分优先式。比如我们在文章或生活中喜欢用暗示,或者喻古论今。这种含蓄需要你去意会,所谓此处无声胜有声,这与西方人的直观性不大一样。

其次是西方以个体为中心,强调个人自由、个人价值和个人责任。东方人则是以群体为核心,更多地强调群体利益,主张群体团结合作和自我牺牲。

所以在中国以“家与亲情”为诉求的广告是最能影响和打动消费者的。舒肤佳的“爱心妈妈,呵护全家”、可口可乐的“春节回家”等等众多的广告引起中国人广泛的共鸣与感动,都离不开中国人的群体思维方式。

二、跨文化传播中广告文化语境的互跨与融合

在全球化经济席卷世界的当下,在交通与信息传播等科技手段不断更新的基础上,全世界不同的国家、地区和个人之间的跨文化传播日益频繁和复杂。而这种跨文化传播最多地发生在经济领域,可以说,日益兴盛的国际经济活动已成为全球跨文化传播的主要内容。其中广告是国际经济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跨国营销几乎总是借助强大周密的广告攻势打开东道国的市场。可以说,广告在全球跨文化传播中扮演了先驱角色。

因此,当广告领域的跨文化传播以迅猛的势头出现在世人面前时,我们应该深人地思考和探析这种广告文化语境中的互跨与融合的过程,以避免跨文化传播环境中的失当因素,从而有效地进行广告的跨文化传播。

首先,作为东道国来说要具有广阔的胸怀,发扬文化包容性的优点。比如,我们中华文化的历史就是一部包容与融合多种不同地域与外来文化的历史。从诸子百家到印传佛教文化,都充分说明中华文化博大的包容性与融合性。

当今的跨文化传播,更进一步地要求我们以开明和良好的政策和心态去面对外来广告文化。通过对话与交流,吸收异质文化的营养,学习外来文化中的那些符合人类文明前进方向的普遍价值,让中国品牌的广告焕发出时代的气息与精神,以提高中国品牌的国际竞争力。

其次是遵循“扬弃”原则。跨文化的对话与融合,是一个分辨、筛选、消化吸收的过程。对于外来的广告文化,我们应清醒的分析和吸收其中的精华部分,使不同地域的文化得以沟通与互补;但与此同时,还应保持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与精神。这样才能既表达了现代人的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又弘扬了本民族所蕴含的内在智慧和独特理念。

第三要正确和积极地认识在跨文化传播中形成的文化增值效应。传播学理论认为在跨文化传播中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吸收与融合,一种文化原有的价值或意义将会增大,在这种文化增值现象中,传体和受体的性质和发展水平与增值的大小是密切相关的。一种文化在传播中增值大小同传体本身的价值有关,如果传体本身是一种落后的文化,那么想在文化圈中得到增值是不可能的;如果受体僵化保守、封闭落后,文化增值也将是困难的。

在广告的跨文化传播中,先进的西方广告能够科学地细分市场,准确地把握目标人群,广告语境诉求准确、角度新颖,技术先进,制作精良,是价值颇高的广告文化传体,中国广告从中学到了很多极有价值的东西。中国文化本身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加之开放国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因此,近年来中国的广告业突飞猛进,广告的创意和制作水平有了明显的进步。例如“李宁”运动鞋的广告以足球比赛为切人点,无论创意构思、视觉语境、甚至局部特写都和耐克公司的广告颇为神似,唯一的区别是最后一句“把精彩留给自己”的广告词。这恰恰反映了中国广告创意与西方文化艺术的融合。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和谐、中庸,而西方文化则强调竞争获胜,足球运动就是竞争激烈的运动,这样的广告语境,已说明西方文化正影响着我们,我们已经能够将借鉴外来文化中好的创作手法,并巧妙地移植到我们的广告创意中。但中国广告人要明白发展中国的广告业,决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就能够解决问题,这需要我们把外来的文化艺术有机的融人我们的艺术创意之中,制作出具有独到文化语境的创意作品来。唯有这样,中国广告才能随着中国商品一同走向世界。

跨文化广告创意篇3

论文关键字:网络广告;跨文化传播;制约因素;文化策略

Glocal一词是“globai”和“local”组合而成,前者指的是“全球化”,后者指的是“本土化”,两者是跨文化传播学中的两个术语,指的是两种传播策略,前者是以统一的形式或手段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的物质和文化的交流,它是以人性文化的共通和趋同为基础的。本土化是在不同国家的历史和传统的背景下采取的传播策略。二者各自发挥作用,体现了全球化的趋势和区域差异,二者又可以合二为一,体现了全球化和本土化的融合。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传播全球化、多元文化并存的背景下,跨文化传播的形式多种多样,网络广告便是其中的一种。网络广告是以数字代码为载体,采用先进的电子多媒体技术设计制作,通过因特网广泛传播,具有良好的交互功能的广告形式。网络广告传播的出现与发展,已经将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不同习俗的人们连接在“地球村”之中了,网络广告跨国传播方式充分展现了新媒体的文化推扩功能,网络广告成了跨文化传播的助推器,在跨国文化传播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从这个角度来讲,广告的传播需要传受双方共同文化基础的支持,不同的文化背景就成了广告主顺利进行跨文化传播和广告正确解读网络广告的制约因素。本文基于网络广告的现状从文化的角度对网络跨文化广告传播中遇到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探索广告创作中应采取的文化策略。

一、网络广告的现状

网络广告较传统广告是一种超越,是因为现阶段网络广告作为一种全新的广告形式,具有了交互性、实时性、迅捷性、传播范围极大、受众数量可准确统计、信息承载量大等独特优点,已深受到各个国家及地区企业的重视和喜欢,它已可以与当今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媒体的广告相抗衡。网络广告的发展趋势是很迅速的,2008年全球网络广告增长20%,它的发展较传统媒体广告的发展要快得多,其经济与文化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但网络广告目前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其中主要的是由于众多广告商在网络广告实践中忽略了广告受众所在的目标地的文化差异,导致受众对于网络广告的接受心理还存在障碍,进而导致广告的失败。

二、网络广告的文化内容和文化制约因素

网络广告的传播是基于网络,数字,多媒体技术的。网络广告的内容是基于文化的。网络广告文化在跨文化传播中所包含的内容有物质技术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广告文化中的物质文化是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财富,体现互通共享原则。广告文化的物质载体是具体的商品。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不分国籍、区域、种族的,人类能够共同创造和使用这些商品,也是跨国广告得以存在的共同基础。从这一层面来看,网络广告的物质文化具有大众性和国际性。

广告文化中的文化差异是一种现实,该差异体现在它所基于的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广告文化中的制度文化在跨文化传播中凸现冲突与矛盾。在广告文化的跨文化传播中,由于各国政体、社会制度、社会组织结构方式的不同而形成了形态各异的制度文化,在广告的跨文化传播中,当这种差异渗透其问时,会造成文化流动不平衡和传播障碍。

文化差异还体现在广告文化中的精神文化,诸如哲学、宗教、法律道德、伦理、社会习俗、文学艺术等方面。例如,中国与西方国家比较,中国文化的价值观有深厚的人文主义精神。

既然文化差异是无法回避的事实,那么在跨文化传播中认知、理解、接受与尊重他人的文化和差异,就应该是必须采取的态度。

三、网络跨文化广告的文化策略

基于网络广告的文化制约因素,广告主在广告实践中要针对目标地的文化特征采用灵活的文化策略有选择地使用场景、意象及符号,让广告受众引发联想,进而达到真实效果与情感诉求,让消费者接受商品本身所投射出来的文化象征,进而创造消费文化。

一是坚持求同原则。广告应努力寻找不同文化中人类的共性,如爱、善、友谊、亲情等。具有跨文化包容力的广告能满足大多数受众的情感诉求,也容易被理解和接受。如人们对生命的追求是一个共性、永恒的主题,路易威登的网络广告,通过以“旅行”表现形式“引入”生命将引领你去向何方主题,体现了共同的价值观。广告中的唯美、诗意、智慧、摆脱物质、藐视财富、回归生命本质的行动,这样的文化创意与东方文化有相近之处,所以易被中国受众所接受。

二是坚持存异原则。文化差异是一个极为敏感的话题,是跨文化传播中的主要“雷区”,典型的跨文化冲突大都来源于信息的错误传播。现就跨文化广告传播有密切关系的文化变量进行解释

1.语言和符号。语言和符号是文化的载体,广告语言本身就是充满想象力和创造性的。在把跨文化广告由~国语言翻译成它语言时,或使用特定的非语言符号,不仅仅是符码间的对应,而是深层结构的语义对应和功能对等。语言和符号还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特点,如中国语言含蓄、委婉、意味深长,而西方人的语言活泼、幽默、夸张,这些都可能成为广告跨文化的传播的鸿沟。如iBm公司的广告nobusinesstoosmall,noproblemtoobig.(没有不做的小生意,没有解决不了的大问题。)语言夸张,体现了iBm产品的功效。

2.风俗习惯。尊重风俗习惯意味着广告信息不能触犯当地的禁忌,否则会招致负面效应乃至抵制。肯德基在中国的早餐文化中加入了更多的中国元素,推出了粥类食品、“油条”和法风“烧饼”等,与传统的汉堡文化形成对比,这一差异在网络广告中得以表现,体现了广告对中西饮食习惯差异的尊重。

3.道德观念。人类道德虽有共性,但不同文化中判断道德与否的标准依然存在差异。西方人享受生活,注重个人感受,适度的性感在西方人眼中是美的、神圣的,这种审美观可以体现在Gucci凉鞋的广告词“thesexyhigh—heeledsandalwithbraidedstraps。”其内涵为“性感的编带高跟凉鞋”,这则广告以性感作为卖点,具有很强的煽动性。而中国的文化伦理道德观念把“性话题”看得很隐秘,忌讳在公共媒体出现。

4.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价值观是文化的本质核心,也是维系一种文化长期存在的最稳定的保护层。如中国文化强调群体性,而西方人却坚持个人主义。

“JUStDoJt(想做就做)”,这句看似与鞋子并无直接联系的广告语,体现了一种时尚、反叛和进取,这种充分展示个性的劲风创造了耐克在美国的销售神话。可以说,耐克广告把西方个人英雄主义发挥到了极致,它把品牌忠诚度演变成一种新的信仰。对比之下,肯德基在中国的网络广告中,“win20o8——胜利中国”的符号从大众举手加油的“V”形手势获得灵感。因为“V”代表胜利(Victory),而双“V”组成的“w”则表示赢得胜利(win),而由此引申出“团结”这一概念,这与当前高涨的民族互助情感相吻合。

三是坚持文化优势融合原则。可口可乐的网络广告在中国春节期间舞出中国龙,百事可乐以中国春联的形式展现可乐文化,创建了最具亲和力的本土化国际品牌,在该实践中,这种融合两种文化优势的原则很重要,这种体现目标地(中国)优势文化的广告易被中国广告受众所接受。中国的海尔(Haler)取英语中“higher”之音,迎合西方受众追求至上的文化价值,是坚持文化优势融合原则又一范例。

跨文化广告创意篇4

【关键词】广告跨文化传播全球化

文化与广告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并且都在持续地、渐进地演化以满足社会的需要。社会成员所共享的一整套思维方式、价值观和风俗习惯是文化的主要构成要素,它们有助于规范社会中的消费者行为,影响到消费者对于具体广告的解读和评价;反过来,广告通过对某些观念和行为的强化和肯定,促进了消费者的文化习得。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广告面临着更加复杂的文化环境。

一、相关概念及研究框架界定

基于本文的研究目的,文中的“中国广告”指的是中国本土广告人制作的现代商业广告。相应的,本文将西方广告界定为西方广告人制作的现代商业广告。之所以选择西方广告来与中国广告进行对照,一是因为中西文化差异较大,广告跨文化的传播特征相对明显;二是因为西方国家的消费文化较为成熟,有利于这一课题的研究。

由于研究主体是中国广告,所以本文提到的跨文化传播,均指的是国际间的跨文化传播。

另外,商业广告本身并不肩负过多的文化使命,文化对它们来说是手段或者切入口,而非目的。因此本文的研究重点在于中国广告如何向文化借力而非如何推行本民族文化。

二、中国广告在全球化语境下的境遇

在全球化进程中,广告被资本裹挟着冲破了国家和地区的界限,并日益成为全球化最有力的助推器之一。广告所携带的产品信息背后是强大的文化支撑,消费者在被广告劝服的同时,也就接受了该产品所属的品牌及企业的文化,甚至是对方国家或民族的文化。正如耐克和可口可乐的广告,让全世界对美国产生了年轻、自由、乐观积极的印象。但是,广告的这种跨文化传播具有不均衡性,即传播主体多是西方发达国家。究其根源,这种不均衡来源于资本实力和商业竞争的不均衡。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这种广告“文化霸权”现象将进一步加剧。

在中国,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跨国广告公司纷纷抢滩中国,它们凭借着雄厚的资本,先进的管理经验和一流的创意人才,瓜分了中国广告市场相当大的份额。然而,它们也给中国的广告人提供了范本,注入了新的理念。这种既打压又培植的境况,构成中国当今一代广告人的成长背景之一。

中国企业的品牌知名度在国际上还不高,跨国公司与西方国家相比尚处于起步阶段,而且数量少,跨国广告公司还没有出现。这些因素都使得中国广告在与西方广告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三、中国广告跨文化传播的可行性

1、经济全球化:根本驱动力

广告的兴衰是与经济发展和商业竞争是同步的,它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商业竞争手段。在如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广告的跨文化传播是一种必然现象。中国经济在参与全球化的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实力雄厚的外向型企业,但还没有培养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品牌,这为中国广告走向国际提出了要求,也提供了机会。同时,中国跨国公司的成长和民族品牌的振兴为中国广告的跨文化传播之路进一步扫除了障碍。

2、消费文化:相同的逻辑支撑

鲍德里亚认为,在后现代社会,消费成为一种符号性活动,消费者不仅消费商品的使用价值,更消费其符号价值。这种符号价值的产生跟广告宣传有着密切联系。广告话语实际上是一种消费性话语,它通过对符号的操纵,给商品赋予文化意义,从而消费“演化成文化意识形态:以一个占主导地位的观念或认识世界的方法,在消费利益原则驱动下,强加给他人,并使其不加批判地全盘接受,从而形成一种因果互动的文化意识,这就是消费文化。”

消费文化是与资本主义现阶段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并伴随着全球化的进程,逐渐成为一种超越各个国家和地区,各个民族与阶层的文化意识形态。现代消费文化需要的是大众的参与。有学者指出:“消费主义所承载的,绝不仅仅是百姓居家度日的生活伦理,它通过反映特定意识形态的话语系统在人们日常的消费行为和生活方式中行使着对大众道德、思想、观点的控制与主宰,从而为资本利益的全球化开辟道路。”在这种为资本利益的全球化开辟道路的过程中,广告就自然而然地肩负起了推行消费文化的任务。在这一点上,中西方广告是相同的,这使得广告的跨文化传播,与其他文化形式相比,难度降低了。

3、共享元素:中西文化的交集

除了消费文化,中西文化还有很多的交集。这些交集或源自人类本性的共同点,如对爱和安全的需求,或来自全世界人们的利益共同点,如环保、和平等等。这些文化上的相同点必然在广告中有所体现,并且随着全球范围内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二者的交集会越来越多,这为中国广告的跨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2003年,麦当劳发起了以“我就喜欢(i'mlovin'it)”为主题的广告宣传活动,这是麦当劳历史上第一次在同一时间、在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同一组广告来进行品牌宣传。值得注意的是,这次麦当劳的全球广告创意出自中国广告人之手,而麦当劳以往所有的广告创意都是由美国人包办的。麦当劳全球营销总监赖特感慨:“中国广告人想出的新创意简直太棒了,它们以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跨越了文化的差异,取得全球消费者的认同。”这是中国广告利用中西文化交集,进行跨文化传播的成功例证。

四、中国广告的跨文化传播策略

中西方之间存在着、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等诸多文化差异,这些为广告的跨文化传播树立了一系列屏障,如何消除由于这些文化屏障而造成的传播误差?在此,本文引入“陌生人”概念。该概念是由德国社会学家G・齐美尔提出的,可以视作跨文化传播的基石。作为一名犹太裔学者,齐美尔从自身的文化体验出发,指出“陌生人”并没有完全融入其所在的那个社会文化体系当中。人们往往用怀疑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陌生人”,因为对于大多数社会成员而言,“陌生人”的行为是不确定和无法预测的。如果怀疑得不到消除,人们便会对“陌生人”产生恐惧心理,继而发展到仇视,引发种种非理性的“排外行为”。中国广告对西方人来说,也是一个“陌生人”。从中国广告在戛纳国际广告节上屡屡受挫便可窥知,中国广告在国际上陷入了“陌生人传播困境”。

关于“陌生人传播困境”,美国跨文化传播学者古迪・昆斯特提出了“焦虑与不确定性管理”理论。他指出,有三组表面性的因素交互作用造成了陌生人的焦虑和不确定性。它们分别是:动机因素(需求、吸引、社会义务、自我概念、对新的信息的开放程度)、知识因素(知识期待、信息网络的分享、对多种观点的了解、对可供选择的各种解释的了解、关于同一的和差异的了解)、技能因素(移情的能力、包容多种观点的能力、适应沟通的能力、创造新概念的能力、调适行为的能力、搜集适用信息的能力)。这些因素的非平衡交互作用,导致陌生人面临传播情境产生焦虑或不确定性。有效的传播是对焦虑和不确定性的管理的结果,它将误解降低到最低水平。中国广告要想在跨文化环境中进行有效传播,使东道国顺利地接受自己,同样需要对这些引起焦虑和不确定性的因素进行科学管理。

第一、增强文化意识的自觉性。一方面要克服文化上的短见,将文化适应视为一种必要的营销观念;一方面要熟悉彼此的文化模式,认识到许多社会习俗和行为模式只有在一定的文化情境中才相关联,不要因为一味地迎合对方的文化而丧失了好的创意。

第二、深入了解目标市场的文化特征,以目标市场的价值观、风俗习惯等文化坐标为自身定位。文化的认同感会直接影响到消费者对产品的接受程度。以美国为例,美国人积极支持许多仁爱和慈善事业,并且同情那些处于困境之中但决不放弃的人。因此,在美国投放广告的时候可以通过强调他们对环境或社会问题的关心来努力吸引消费者。另外,一定不能触及当地社会的禁忌及其他敏感点,对东道国的广告法规也要有所了解,如有的国家明令禁止比较性广告。

第三、注重技巧,尽量使用国际化的表现策略。广告人要有全球化的视野,广告是对符号进行操纵的艺术,尽可能运用国际通用的视觉符号和制作手法,除了在营销经验和制作技术等方面向国际靠拢之外,还要积极挖掘中西文化中的共性,进行文化优势整合,使广告作品本身具有跨文化的包容性,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向中国传统文化汲取营养。关注本民族文化并非由盲目的民族情绪所鼓动,而是深刻的经济规律和商业逻辑使然。面对西方广告的“文化霸权”,中国如果不关注本民族传统文化,挖掘自身潜力,在与强大的西方广告竞争的时候会丧失仅有的优势,永远只能跟在别人背后亦步亦趋,最终丧失创造力和自信心。张瑞敏曾将海尔文化总结为:日本文化团队意识吃苦精神+美国文化个人主义+创新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可见,传统文化将永远是中国广告最后的立足点。

消费者往往通过对产品产地的认识来评价他们的购买选择,因此,中国广告还要与中国的电影、艺术及其他人工制品一起努力,让跨国市场的消费者获得对中国文化的多方位体验,从而消除中国广告在国际上传播的文化障碍。

参考文献

①汤志耘:《中国广告中的西方广告影响因素――从文化角度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②陈昕,《消费文化:鲍德里亚如是说》,《读书》,1999(8)

③吴予敏,《跨文化传播的研究领域与现实关切》,《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7卷

④L.G.希夫曼、L.L.卡纽克:《消费者行为学(第七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跨文化广告创意篇5

关键词:跨文化广告争议广告消费民族中心主义文化霸权主义一元和多元文化

跨文化广告在本土化传播中的争议广告

争议广告是企业的一种广告策略,争议广告极大地吸引了公众的眼球,达到了扩大知名度的效果,好的争议广告往往可以为企业的产品及品牌传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广告界人士将这种容易引起争议的广告称为“风险广告”,在跨文化广告的创意和品牌传播中,无论是创意的内容还是表达方式都要考虑到播出国当地的现实因素。尤其是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公众的不同消费心理、情感、接受习惯等。否则,就会给企业带来很多负面后果。举例来说:

广告创意贬抑所在国或地区传统文化象征、文化图腾或引以为傲的事物。新西兰糕点制造联合会日前推出了一则电视广告以宣传他们的糕点年度最佳评选活动。广告的内容是一些卡通人形姜饼在跳毛利战舞haka,这一创意引发了毛利社区的反对。反对者认为haka是毛利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需要受到尊敬,而不应该用在不合适的地方。耐克连破“中国阵”广告本身很有创意,但“争斗”中“中国人”毫无还手之力,龙的形象被击败,让人觉得耐克公司没有尊重中国人,更是对中华民族象征的一种侮辱。立邦漆的广告作品《龙篇》也曾引起国人争议。大多数对此广告持异议的人认为广告内容作弄了中华民族的图腾,侮辱了中华民族的象征。可见,广告一旦忽略了与文化的联系,就会使受众感到不舒服甚至产生厌恶。文化禁忌是世界各民族都有的东西。对于广告公司和企业来说,进行宣传时一定要很好地考虑民族的文化习惯、文化传统,包括积淀的一些东西,无论是精华还是糟粕。有些东西既然已经形成,就不得不考虑实际情况。①

创意碰触有争议的话题或涉及敏感历史事件导致本土化传播失误。丰田汽车的“陆地巡洋舰”和“霸道”广告也曾在国内引起很大的争议。广告中让中华民族威严象征的石狮向霸道车敬礼、作揖,部分网友将石狮联想成卢沟桥的狮子,并认为,“霸道,你不得不尊敬”的广告语太过霸气,有商业征服之嫌,损伤了中华民族的感情。而对于“陆地巡洋舰”的广告,网友也认为,用丰田车拉着看似“东风”的大卡车跑,有贬低中国落后之嫌。在“国际品牌,本土文化”已成为共识的今天,丰田汽车的广告失败无疑是必然的。从广告的角度讲,这些广告的部分目的的确达到了,但是如果从企业或者品牌建设的战略高度来看这些广告,就会发现这些广告虽然提高了知名度,却损害了品牌的长远健康发展。因此,跨文化广告应不轻易涉及争议话题并且尊重播出国的历史文化传统。

广告创意涉及种族纷争问题。索尼公司最近的pSp路牌广告上一位白人妇女凶狠地抓挠一位黑人妇女的脸,广告词是“白色版pSp来了!”国外媒体认为,不仅广告商出现严重的种族偏向问题,作为广告监督者和投放者的索尼公司也缺少必要的监督工作,负有一定的责任。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报道说,以护发、染发和护肤产品知名的“卡尼尔”被控在2001年的一次促销活动中,指示其工作中介只雇佣“BBR”型年轻苗条的女性。“BBR”是法语“蓝白红”的缩写,即借用法国国旗的颜色指代土生土长的白种法国人。②这些争议广告说明如果广告创意本身碰触了某些引起争议的话题,会对品牌的长期形象带来负面影响。

另外,跨文化广告如果不遵守当地法律法规,不尊重当地宗教、民风、民俗,同样会带来负面效果,如麦当劳的“下跪”广告和肯德基的“咕姥鸡卷”广告。而“争议广告之王”贝纳通的“十字架中的大卫之星篇”广告甚至连意大利法官都判定它冒犯宗教,不得在该国刊物中出现。其“我们等着被处死”的广告最终导致了贝纳通的服装被强制撤出700家美国最大的连锁商城,公司向受害者家属道歉。另外,它的许多广告不符合中国的国情,不能在境内使用。总之,争议性广告这把双刃剑运用不当一定会伤害到自身。

跨文化广告应更多考虑社会文化效应

广告的“两个效益”是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广告的投放是为了扩大产品的知名度,提高销量,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广告也要考虑社会效益。广告是对品牌形象的长期投资,社会效益也是一种有效广告投资。随着经济文化的日益一体化,品牌形象力和文化力已成为取胜市场的重要因素,广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经济文化一体化使得现代商品中的文化含量、文化附加值越来越高,文化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日趋显著。今天,商品竞争焦点已从产品力和营销力转向品牌形象力和文化力,广告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建立品牌形象,赋予品牌特定的文化内涵和文化附加值。因此,评价一个广告的优劣成败,必须考虑社会文化效益。③上述例子无一不说明跨文化广告的创意者必须特别注意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必须考虑到一些固有的传播障碍如文化、品位、媒介以及经济因素等。尤其在当前的消费环境和同质化的产品竞争状态下,广告主必须更多地考虑跨国传播的创意策略如何适应当地的文化特质。任何不顾文化价值而只顾广告本身的广告策略必将失败。对本土文化的尊重和融合是跨文化广告成功的利器。

争议广告所反映的文化民族主义和霸权主义

争议广告所反映的消费民族中心主义。民众对引起负面影响的争议广告所做出的激进反应不难理解,丰田霸道车、立邦龙、耐克斗室广告事件经过媒体的演绎,成为一场以“民族主义”为口号的对待外来文化尤其是商业文化的抗议示威,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捍卫。但这种反应有时也被解读为民族主义,是对外来文化的一种抵御。每个民族都有对自己文化认同而对外来文化排斥和贬低的心态。这种被称为消费民族中心主义的心态使得消费者潜意识中存在偏爱民族产品而抗拒外国产品的心理倾向,这是一种根植于一个民族内心深处的本能和自然的长期存在,当自身受到外来威胁和自身非常强大时,表现得最为突出。市场越是全球化,消费者的民族觉醒就表现得越突出。④

争议广告所反映的文化霸权主义。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文化全球化也不是多元文化的共生与交融,更多的是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强势介入和压制。跨国传播中的广告是负载了民族形象、文化精神和意识形态图景的文化载体,在一定意义上具有文化渗透倾向和攻击性。在全球化背景下,科技的发展和资本的全球性流动为广告的跨国传播提供了载体、工具和资金支持。跨文化语境下的广告传播所承载的理念和价值观已经在填充、改变甚至重构我们的文化空间。跨国公司的跨文化广告传播通过循环的传播和接受,利用无孔不入的信号轻而易举地将各种不同文化、不同国家、不同背景的人联系于传媒系统中,使不同的思想、价值、判断重新整合成新的模式和价值认同,使世界趋于模式化、类像化,巩固输出国在文化领域的霸权地位。⑤无论是丰田的“霸道”汽车广告,还是耐克公司的“恐惧斗室”广告以及贬抑黑人、反映白人至上主义的诸多广告都清晰地显现出异质文化对待本土文化的傲慢、压制。而这正是文化霸权的生动写照。跨国公司及其广告运动也可以认为是西方式的总括市场运动,能将西方人的价值观,以更有效的方式到达他们新的发展中国家的观众。⑥美国某著名智库十几年前曾经向美国政府提交过一份非常详细的对华战略,其中第一步就是分化和西化中国,令中国社会整体失去对抗意志,美国正是按照此方案在走。⑦战后占据世界文化强势地位,影视、音乐、图书、传媒立体轰炸的美国,占据世界文化产量、产值和输出量之冠。主导全球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话语权。文化越强势,文化的商业化趋势越鲜明。具体到跨文化广告传播中,如果传播者不了解或不愿意去了解受众国的传统文化,就谈不上尊重和理解目标市场的文化,只从输出国的主流文化出发,其文化霸权主义的优越感就会得以凸显。

理智地对待文化民族主义和霸权主义的关系。在经济全球化所承载的文化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文化也不可能独善其身,必定会受到以跨国公司为载体,经由其品牌宣传和产品营销所带来的文化的强烈冲击,面对文化全球化势如破竹的发展趋势,民族文化应该做好充分的应对准备。有着巨大发展潜力的中国文化市场由谁来占领,不只涉及商业利润的问题,更涉及价值导向和意识形态争夺的问题。以文化全球化来取代本土化只能导致本国文化特征的丧失,各民族文化保持其相对的独立性是必要的,这是关系到一个国家民族生存的重大问题。各民族个性化的文化传统和文化选择应该而且必须得到尊重。但过分强调文化本土化,一味地坚持和排外是不理性的,也容易滋长狭隘的文化民族主义而导致文化发展的停滞与退化。广告传播要在对母国文化与目标市场文化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更大程度地借鉴、吸收世界文明的先进成果。通过国际社会的广泛交流和对话增强跨文化传播能力,寻觅文化之间的共同点,并架构起东西方文化连接的桥梁。通过有效的沟通,不同文化都可以更好地参与国际交流,从中吸取营养,并不断地丰富民族文化的内涵。⑧

未来文化的一元化和多元化。有人担心弱势的民族文化在强势文化的挤压下会逐渐失去生命力,最终消亡。美国前国家地理编辑erlaZwingle指出反对全球化的人深信西方的影响――往往等同于美国的影响――会把所有文化的差异逐一压平从而产生一个麦当劳世界,一个充满美国货和体现美国价值观的单一世界。谈到单一和多元的问题,美国著名历史学家m.Schlesinger,Jr.(1996)在“theoneagainstmany”一文中明确指出:可以确定的是美国社会的主要问题,也是长期以来的哲学问题,就是“一”和“许多”之间的关系。是那些认为整个世界可以归为单一世界和那些持多极世界观点的人之间的冲突。前者认为整个世界沿着单一的、注定的方向发展成为单一的世界。而后者则认为整个世界不管是过去还是未来会一如既往地根据各异的传统、价值观和目的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成为多极世界。“we’revoicingouroppositiontothose‘whowouldreducetheworldtoone’(我们反对那些要把世界缩减为一个世界的观点)”。⑨

全球化的趋势是不可阻挡的,但是我们也不必担心麦当劳文化会挤压民族文化,造成文化同质化。世界上任何多元文化组成的集合体,如果长期任由一元文化主宰,都不会有持久活力,必将萎缩,走向消亡。世界文化表面上的趋同之下是各个民族文化的长久不衰,是民族文化和全球文化的共同繁荣。

注释:

①邹建锋:《来不及陶醉就被口水淹没立邦广告缘何起风波》,《中国经济时报》,2009-09-29。

②王丰丰:《广告只雇佣白种人欧莱雅公司面临种族歧视指控》,《今晚报》,2006-05-29。

③陈月明:《文化广告学》,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2年版,第46页。

④罗志芬:《当跨文化广告遭遇“民族化”》,《中国广告》,2004(6)。

⑤马中红:《文化敏感与广告跨文化传播》,《当代传播》,2004(7)。

⑥BarbaramueHer.intematlonaladvertising――CommunicationacrossCultures.wadsworthpublishingCompany,1996.

⑦戴序:《中美人战争不是危言耸听》,《环球时报》,2010-08-06。

⑧韩中和:《品牌国际化战略》,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5页。

⑨m.Schlesinger,Jr.theoneagainstthemany.ContemporaryCollegeenglish,BookSix,2003:67

跨文化广告创意篇6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视觉语言;文化符号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跨国公司全球化扩张,其产品必然涌向世界各地。与此同时,跨国广告业也必然追随其客户进行跨区域、跨国界的广告经营和运作,广告国际化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广告国际化,或称广告全球化,是指在世界各地市场上通过采用基本一致的广告传播方式,实现全球市场的营销战略。这种全球化的广告给生产和经销厂商以及广告业者都带来了明显的利益,例如降低了广告成本,树立了品牌和企业形象,提高了迅速推广产品基本概念的能力,简化了市场和促销计划的协调控制程序,等等。

此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文化一体化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多元文化将长期存在。跨国广告的运作不能不考虑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从文稿、符号意义、文化象征、诉求主题、视觉形象,到广告经营策略、人才组合与培训、管理模式、公共关系建构都有一个与各地本土社会文化相适应的问题。因此,广告的国际化进程中也包含了本土化过程,广告的跨国传播也就是跨文化传播,国际化和本土化双向趋势是广告跨文化传播的主要特征。

如何处理好看似矛盾实则相关的国际化和本土化问题乃是实现广告跨文化传播的关键。本文将就平面广告的跨文化传播问题略做探讨。

一、文化符号

在世界文化多元的背景下,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文化差异,文化符号有的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区域特征;另一方面,长久以来通过思想的相互交流和文化的相互影响,也形成了一些共同的价值观和文化认同,现代科技提高了媒体的传播能力和覆盖范围,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出现了更多超国界,超民族的“世界性文化符号”。

20世纪90年代,受西方尤其是美国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在中国年轻人中出现了一些张扬个性和自由的个人主义文化符号。因此,平面广告在传播中,就曾运用这些“世界性文化符号”进行跨文化传播。因为这种‘世界性文化符号’具有共通性,它可以跨越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中国大量出现的以自由和个性为主题的‘me(我)广告’,如‘我选择,我喜欢’(安踏运动鞋),‘我有我可以’(佳得乐饮料),`i’mlovingit’(麦当劳)等等,便是这种文化的具体表现”。可见,在跨国广告中,充分利用这些“世界性文化符号”,能收到良好的跨文化传播效果。

但是,在人类整个文化符号系统中,目前“世界性文化符号”只占一小部分。“区域性文化符号”仍占据主导地位。因此,跨国公司在广告运作中,更应重视不同文化背景下受众不同的文化要求、文化特征、文化价值观,并把这种文化特质渗透到广告传播的各个环节。运用目标受众所熟悉的视觉文化符号。因为只有受众所熟悉,易于接受的文化符号才能达到与受众的沟通,得到受众心理认同,引起受众的共鸣,进而传达广告资讯,达到商品销售目的。这也是目前平面广告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策略。

跨国广告公司在中国进行跨文化传播中,可充分利用带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视觉文化符号,如长城,黄河,剪纸,对联,福娃,门神,红灯笼等等。在这方面,可口可乐,麦当劳无疑成为跨文化传播的典范。在日本市场运作的跨国广告公司,尽量顺应和利用日本人的文化特质。如在促销计划中适应日本人的“送礼和娱乐”两大主要消费习惯;在诉求方式中采用“柔性销售”代替西方式的“硬性销售”;在形象符号运用中充分考虑到日本传统赋予数字、植物、动物的独特符号意义。在香港运作的跨国广告公司,洞悉了香港人在“东—西方”、“传统—现代”的两极文化价值认同方面的中间形态和心理情感困境,在广告诉求中顺应并且强化了对香港本土的依恋与认同。在台湾的跨国广告公司“不仅懂得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以及日本对于台湾的生活一审美方式的影响,而且对于现代台湾人的生存境况相当关注,诸如政治敏感度、性向选择、社会治安、儿童健康、新新人类等主题均成为广告创意表现的内容”。作为全球品牌的跨国公司,如果不顾国家与地区市场的文化差异,而固执地以本民族文化观念为背景进行广告宣传,必将遭受滑铁卢,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毕竟,丰田汽车“霸道”广告的教训,对任何一家跨国公司和为其服务的广告公司来说都是值得警醒的。

二、视觉符号

谈到平面广告跨文化传播,不能不说到“视觉语言”。当今社会已经进人视觉时代,生活在都市中的人们被光怪陆离的形象海洋所淹没。可以说我们的社会已经成为“图像社会”,成为“视觉文化”主导的社会。因此,在平面广告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广告如何适应这个“读图时代”的发展是成败的关键。事实告诉我们,广告信息只有依靠和公众进行视觉语言的传播和沟通,才可能达到传播效果,从而促进商品销售。

平面广告是二度空间的广告形式,文字、图形、色彩是广告视觉语言的三大构成要素。平面广告的视觉传达也由此分为文字传达、图形传达和色彩传达。平面广告在进行视觉传达过程中必然要创造性地、艺术性地运用视觉符号和符号系统来构成广告视觉语言进行跨文化传播。因此广告视觉符号的选择和运用成为广告沟通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一)图形

在当代视觉文化的背景下,除了广义的“文化符号”外,图形语言无疑成为广告跨文化传播中最为重要的视觉文化符号。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人,其生理构造和大脑神经的连接关系都相同,所以人类的视觉感知方式和感知结果都是一样的,因此图形语言必然成为全世界的共同语言。我们可以不知道英语ViCtoRY的含义,但当同伴向你伸出两个手指(成“V”型)你就会领会这是在祝你成功。在由文字,图形,色彩三种基本传达要素所共同建立的平面广告中,图形是诸要素中最重要的因素。在跨文化广告传播中,图形有“世界语”之称,它不分国家,民族,男女老少,文化深浅,语言差异,普遍被人所看懂,不同程度地了解其中的含义。好的图形设计可以在没有文字的情况下,透过视觉语言进行沟通理解,可以跨越地域,民族的界限以及语言的障碍和文化的差异进行交流。究其原因,图形具有语言的本质性能,是具有说明性和说服力的语言形式。同时,图形比文字更形象,更具体,更直接,这正是图形传达优于文字传达的一个方面。它超越了地域和国家的界限,无须翻译,却能实现“一图顶万言”的传播效能。

然而,我们也须看到,图形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同样具有“共通性”和“区域性”特点,它在广告传播中必须符合前面论述的“文化符号”在跨文化传播中的规范,即发掘图形语言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共性”和“个性”。

(二)文字

在跨文化广告传播中,广告的视觉符号除了图形外,还有文字和色彩两个基本的视觉要素。平面广告在跨文化广告传播中,对文字传达和色彩传达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在当今“读图时代”,文字对广告信息的传达功能大打折扣,图像担负起传播信息的主要作用;然而,毕竟没有达到取代文字的地步,在许多情况下,单凭图形人们仍然不易了解广告信息。因此,往往需要加上文字说明,才能赋予图片意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从而产生良好的理解和记忆。广告在面对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的受众时,笔者认为,“文字图形化”,即文字具有图形表征特点,将成为平面广告跨文化交流的主要传播策略。正如前面论述的那样,在当今视觉文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在跨国广告公司对受众所在地语言文化掌握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广告只有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达到理想的广告传播效果。与此同时,随着各种文化的广泛交流和跨国广告公司对广告受众所在地文化的进一步了解,文字传达可以充分借鉴和发掘当地的语言文化宝库,达到更好的融入受众心理的目的,引起受众的共鸣,从而取得广告跨文化传播的良好效果。最明显的一个例子便是丰田汽车在中国传播的广告语“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它借用了中国传统的俗语“车到山前必有路”,巧妙的进行嫁接、组合,达到了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正如图形传达所具有的“世界性”和“民族性”辨证关系一样,文字传达也可以不涉及到某民族的文化特征,也不迎合某一特定的文化区域内受众的审美情趣和接受习惯,发掘人类的共性,如在人类的生理感觉上做文章。一代广告大师雷斯为m&m巧克力糖果创造的广告语“只溶在口,不溶在手”几十年来在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播发,其威力依然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究其原因是因为此广告几乎没有涉及到某民族的文化特征,也没有迎合某一特定的文化区域内受众的审美情趣和接受习惯,它只是从人的生理角度出发来说明自己独特的销售说辞。而这种“只溶在口,不溶在手”的美妙感觉正是全世界的消费者都需要的。

(三)色彩

色彩的运用在平面广告跨文化传播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平面广告的视觉传达设计中,色彩往往是一种先声夺人的传达要素,就远观效果而言,色彩传达更优于图形传达和文字传达。

色彩是一种感情的语言,而且是一种表达力很强的语言,它总是与一定的情绪相联系,并且这种联系对于人类来说具有一定的共性。如红色象征热烈、活泼、浪漫和火热,黄色象征光明和希望,绿色象征和平和朝气,蓝色象征宁静,智慧和深远。很多跨国的高科技企业总是用蓝色作为对外广告宣传的主色调,以此来彰显其“蓝色智慧”,并且随着产品的扩展而走出国门,迈向世界。可口可乐的红色伴随着可口可乐走向世界,征服了无数年轻人。因此在广告的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应该把握人类的对色彩感觉上的共性,然而这种“共性”只是相对的,它并不能掩盖“共性”下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不同的国家、民族对于色彩有着不同的爱好和忌讳,如红色让我们联想到喜庆、吉祥、生命和幸福,对红色的崇拜是中华先古图腾时代的独尊一色;然而,在西方红色却让人联想到圣餐、祭奠和危险等。日本人忌绿色,视其为不吉祥;而在西亚一些国家,绿色却受到普遍欢迎。因此,通过文化参与了解当地的文化差异,迎合当地受众的价值观念和接受心理,充分尊重其及风俗习惯,才能取得良好的跨文化广告传播效果。

三、结语

跨文化广告创意篇7

论文关键词:跨文化广告 传播模式表层文化深层文化

虽然20世纪80年代.国际广告就已经进入中国大陆,但只有在2000年以后,中国大陆的广告才真正进入全球化传播的时代.跨文化才成为广告传播的一个很重要的话题。

一、问题广告

2003年第12期《汽车之友》杂志刊登的丰田陆地巡洋舰、霸道广告,2004年9月国际广告》杂志刊登的一则名叫”龙篇的立邦漆广告,2004年11月下旬,耐克在央视体育频道和地方电视台播出的”恐惧斗室广告片,2005年6月美国快餐巨头麦当劳在我国播出的”下跪篇电视广告等都引起了很大的广告风波。

这些问题洋广告不符合我们的社会道德规范也不适应我们的文化背景和特征引起了中国人的反感。如立邦漆广告拿龙做文章,将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的龙滑落成一堆,将其任意解构“霸道”的广告让石狮子向丰田汽车致敬,引发了一种不安的联想:石狮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古老符号,让石狮子向日本的汽车致敬意味着要中国文化向日本的商业文明俯首称臣石狮子又很容易让人想到卢沟桥于是,霸道的广告就这样被”解读”,从而激发了广泛的愤怒情绪。www.133229.com

二、国际品牌,本土传播

国际广告传播中的问题广告并非只在中国出现这种现象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它也引起了广告的跨文化传播的研究。虽然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广告批评就涉及到了洋广告和广告的崇洋问题,但真正对跨文化广告传播进行研究则在加入wto之后。对跨文化广告传播的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第一是对跨文化广告的制作模式的研究和介绍第二是跨文化广告传播中的中西文化问题。

关于跨文化广告的制作模式.李永、肖建春和陈绚分别做了介绍.他们指出.有三种基本模式:翻译式广告.模板式广告和指导式广告。

翻译式广告是根据在某国使用过的广告,用广告国的语言翻译过来。图像、音乐等部分基本保持不变。这样做不仅保持了广告的原汁原味,而且通过语言上精心的翻译,适合当地的语言特点和美感,更加让人易于接受。例如.可口可乐公司20世纪80年代推出了一个以“can’tbeatthefeeling“为主题的广告,这一口号在我国翻译成挡不住的感觉“,日文的译文大致为我感觉到coke”.意大利的译文为独特的感觉“,智利的译文为”生活的感觉“……电视画面同样都是一群青春活泼的男女在跳舞的情景。但是.由于各国语言表达的差异.有时仅仅靠文字的翻译难以把广告的信息准确的表达出来。

模板式(样品式)广告是公司总部根据消费国市场调查发现的共性,设计出一种广告的模式,最终由广告公司根据各地的情况具体制作。如2001年足球世界杯亚洲区十强赛期间,在中国各地电视台上播出的阿迪达斯公司的广告中,画面是两支由世界各国明星组成的足球队在进行激烈比赛.最后射门的任务是由中国的足球明星完成的。其实在不同的国家播出的这则广告,都是由该国的足球明星完成最后的射门动作,而其余的广告画面基本上是一致的。这种广告的成功之处在于它牢牢地抓住了当地顾客的消费心理通过某种他们所向往事物的表述引起共鸣拉近了与消费者的距离博得了消费者的好感。

指导式广告是由总部对广告的策略、运行.预算及目标提出指导性意见,然后由地区经理或广告公司遵照执行。在执行过程中,这些地区经理和广告公司有很大自由度,他们可以根据总部的要求自主的设计符合当地文化风俗习惯的广告,比样品式广告有更大的灵活性。例如,柯达总公司为它在世界各地的子公司提供一个中心的广告策略,由公司在当地确定媒体,而总公司会一直关注、监视着广告的策划与质量.只是涉及到一些特殊的活动.如奥林匹克运动会等大型活动时总部才会派人亲自出马。如壳牌石油公司曾要求其广告宣传应围绕”壳牌帮助你””壳牌是驾驶员、摩托车手的好帮手”的主题,各地可以依据当地的情形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广告创意策划、表现。指导式广告为子公司提供了更大余地的自由度,各子公司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制定出更能适合当地需求的广告,最大限度发挥广告宣传的作用,只要不与总公司制定的广告主题相违背。

上述”创意标准化.表现当地化或国际品牌.本土传播”的广告制作模式考虑到了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广告的传播.即它所负载的使命.二是传播的目标地域的相关情况.包括社会道德规范、文化艺术特点和消费者的利益等。因此.这些模式的选择和运用,实际上要考虑传播者和受传者的不同文化背景.就中国当前的情况来说,是中西文化的差异和如何沟通的问题。

在中国出现的一些问题洋广告,之所以引起中国消费者的反感和愤怒,主要是广告和中国的文化背景及社会道德不相适应。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的方法,就是用”国际品牌,本土传播“的传播模式来进行广告的跨文化传播,让国际广告能充分适应当地的文化环境.用能表现当地文化特色的表现方法,将国际品牌的标准化创意表现出来,从而突破文化隔绝之屏障,达到广告传播的目的。

三、文化的趋同化与多元化

在跨文化广告传播的策划和创意中.要充分考虑到两种文化的差异性和共享性,更好地实施”国际标准.本土传播”的方略。但是在实际的广告跨文化传播中,文化的冲突和交流是在所难免的。当代中国的学者们似乎过多地强调了;中突的层面。张殿元《文化宰制辨析一种广告传播的视角》指出.在现代社会中,”经济冲动力”主宰了社会的前进发展.自20世纪初开始的新文化运动和分期付款、信用消费形式的出现.使享乐主义观念大行其道。他把以消费的行为过程和经验的商品化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生活方式对全球进行的整编称为文化帝国主义。

霍志坚、夏盼认为文化发展状态的不同,必然导致在文化对话中的强弱关系结构。由于经济、政治、文化的巨大差异与差距.国家之间完全平等的对话并不可能.在国际文化交流中显现着一种不平等关系.制造了一种特殊的知识话语权利.并在以经济和政治为后盾的文化全球化进程中愈演愈烈。跨国传播中的广告是负载了民族形象文化精神和意识形态图景的文化载体.在一定意义上具有文化渗透倾向和攻击性。他们认为.这主要是由其传播的内容所体现的:其一.发达国家已进入后工业阶段.形成了高度发达的大众消费社会.培育了与这种社会经济发展形式相适应的消费主义的商业文化.并通过广告、运用媒体将这种理念向发展中国家倾销。其二.发达国家在倾销商业文化的同时也在改变输入国人民原有的生活形态.改变着他们的生活方式、生活节奏和生活态度.甚至价值观念、意识形态.以达到文化渗透与拆解作用。

孙顺化通过对”跨文化传播学”的历史考察指出.在跨文化传播学形成之初.国家权力和利益都是最受关注的.无论是进行跨文化传播的研究者还是从事跨文化传播的实践家都受国家权力的影响和操纵。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政治、经济上的强势更使得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不仅把经济触角伸向全球.而且通过文化传播输出西方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孙顺化认为.”恐惧斗室”的广告创意、广告表现有着鲜明的美国特征。基于美国在国际上政治、经济的强势地位.美国人心目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观念美国要战胜而且能够战胜让它恐惧的所有异类.”恐惧斗室”中勒布朗·詹姆斯的战无不胜即传达了这种观念,由此我们看到隐藏在广告背后的国家权力的作用。

这些对跨文化广告传播中的文化;中突的观念.显然是从文化的角度.特别是站在民族文化的立场上,对跨文化广告传播进行的批评。在他们的批评话语可以看到对我们的民族文化在全球化语境中的命运的深深忧虑:西方广告通过媒体的传播,在无形中输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对中国的青少年正在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当代中国的青年一代个性的张扬、个人主义的思想正在逐步取代中国传统的含蓄和谦逊.青少年正在受到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耐克和阿迪达斯.麦当劳和肯德基的同化.在这种形势下,我们的民族文化还能剩下多少?还能保持多久?我们是否应该对于西方广告的文化扩张造成的民族文化的流失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回应?

这实际上是一个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问题,即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能否引起全球文化的同质化.能否引起文化殖民化”和”文化霸权主义”,经济全球化能否消融”民族文化”。

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回答.正反映出当今的人文学者对我们民族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命运的关注。一般来说,有两种可能的观点,其一是肯定的答案.即经济的全球化,必将导致文化的同质化.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我们并不是经济上的强势民族,我们的民族文化的处境和命运也就堪忧了,这正是大多数人文学者所担忧的问题。其二是经济的全球化并不能导致文化的同质化.因为当今世界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经济基础.更没有形成统一的上层建筑,也就不会出现全球文化的一元化。而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中出现的貌似文化全球化的现象.不过是文化的表层现象,而一个民族的深层文化是不会被同化的,正如中国人吃麦当劳,喝可口可乐并不会变成美国人一样.美国人用中国生产的瓷器,美国的少年儿童用中国生产的玩具也不会因此就变成中国人。

跨文化广告创意篇8

一、广告从业人员的素质现状

在西方国家广告业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广告传播被西方社会公认为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从事该项工作的人员必须具有很高的素质,因此广告人受到普遍的尊敬,而且收入颇丰。与世界各国广告人的地位和声誉相比,中国的广告人还没有赢得应有的尊重和地位。造成中国广告人的整体美誉度不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不能不承认的一点就是广告人的自身素质是重要原因之一。

1、综合素质不高与近年来广告公司猛增形成对比的是广告从业人员综合素质普遍较低。由于广告业的迅速发展需要大量的从业人员,使得进入广告业的门槛很低,一时间泥沙俱涌,鱼龙混杂,滥竽充数者不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广告公司很多都处在一种作坊式的运作状态,专业水准低、科技含量低;一些所谓的广告人,入行前没受过良好的教育,入行后又缺少专业、正规、长期的培训和教育,这样的广告人和广告业在社会经济文化中的位置是极不相称的。即使是一些大型的广告公司在人才素质上也明显地弱于跨国公司,而且随着跨国公司对本土人才日益强势的争夺,许多优秀人才流向跨国公司,这更加剧了人员素质的差距。

2、缺乏国际广告经验中国企业在走向国际市场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国际广告运作的强烈需求,与中国广告人对国际广告运作经验的严重缺乏,这一矛盾在全球化的今天显得愈来愈突出。目前大部分广告公司所经营的都是“进口广告”而不是“出口广告”,换句话说,都是替外国厂商的商品在境内做广告,而很少替国内厂商在外国媒体上刊播广告。大多数广告公司不熟悉国际市场,对跨国企业经营活动所涉及到的国家和地区的风俗习惯、教育水平、、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等多种因素不甚了解,致使其很难帮助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展开广告传播活动。同时,由于出口广告因文化、语言、地域等的差异,在沟通上难度大,周期相对较长,很多广告公司与广告人却因为急功近利,自我放弃客户、放弃职能。由此造成我国的出口广告多通过香港的局面。近些年,除了三九集团、海尔集团在美国和法国做过大广告牌之外,我国企业在海外很少有系统、大型的广告传播活动。同样,直到今天,本土广告公司在争取跨国客户方面也几乎乏善可陈。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跨国公司对各国社会文化因素的高敏感度与高知晓度,其对国际广告运作的经验要远远超过中国广告公司。

3、创新能力薄弱

尽管20余年来,广告人的创意、设计、制作水平和服务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其专业水准的全面性、优质性,尤其是在被视为广告“生命”的创意上,跟境内的跨国公司与国外的广告公司都有明显差距。在20世纪80—90年代期间,我国广告人一边学习从国外引进的广告理论、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广告作业模式经营观念,一边进行本土广告的全面运作,在这一单向的传递过程中,如果说作为跟进者,模仿是不可避免的,创意的雷同也是可以原谅的话,那么在21世纪的今天,中国的广告人已经超越了以往那种对国际广告知识和经验的被动接受,具备了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能力,此时还在拾人牙慧,就变得不可理喻了。2003年的友芝友乳品广告无论是“健康”的主题,还是“牛奶胡子”的符号(表明牛奶的浓、稠、厚、好)与美国牛奶协会为促进国人的健康而号召人们多喝牛奶的“牛奶胡子”广告如出一辙,即使再怎么“英雄所见略同”,这样的生搬硬套发生在今天也是令人汗颜的。

过于盲目地崇拜西方广告理论和国际经典广告创意的心理,使我们的广告人总是俯首称臣于欧美广告,不是在自卑中生吞活剥欧美广告的创意,就是在创新能力的丧失中使自己的广告沦为欧美广告的注解。

跨文化广告创意篇9

关键词:全球化本土化价值观文化与认知

一、引言

自从“全球化”这个词在二十世纪60年代出现后,人们就对这一流行词汇有过多种不同定义。根据walters(1995)的说法,全球化是一种社会变化的过程,其特色是社会与文化安置的空间限制的解除,而且人们也逐渐知道这种变化的发生。全球化包括4个维度,分别是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和意识形态全球化。而本文将从经济和文化这两个维度,特别是文化维度来讨论全球化的影响以及我们本土跨国企业在广告创意上应该如何处理本土化与全球化这一对“全球化矛盾”

二、跨国公司本土化策略广告尝试

(一)可口可乐广告展现中国价值观

文化价值教我们什么时候死可以重于泰山,什么时候可以轻如鸿毛;什么值得惧怕,什么不用畏惧。也就是说,文化价值系统是评估一群人行为的理想或标准。它代表一组经由学习获得的法则,这些法则是用来解决文化所碰到的问题与如何做决策的依归。美国与中国有着不同的文化价值观。美国追求的是个人主义,自由,平等,竞争,物质主义等的价值观,中国则尊崇集体主义,孝道,中庸,容忍,谨慎,节俭等的价值观。而广告作为文化与文化传播的载体,不可忽视价值观的重要性。下面以可口可乐的广告为例子进行分析。

可口可乐作为第一家涉足中国市场的美国公司,其广告也经历了从最初探索阶段完全美国化的风格到后来20世纪90年代广告策略向本土化改变的过程,尤其在第二个阶段中,中国价值观在广告中有所呈现。

而在可口可乐所拍摄的刘翔等奥运冠军所参演的贺岁广告中,在大年之夜,刘翔等奥运冠军试演的儿女都回到了父母家中。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儿女们为父母夹菜,为他们杯中倒满可口可乐。最后全家举起可口可乐贺新年。这则广告表现的是过年全家团聚,传达了中国人集体主义的价值观,而孩子们给父母夹菜则表现了中国人的孝道。

(二)不同文化认知体系的不同体现

我们可以把认知广泛地定义为“个人对来自外在世界的刺激的选择,评估与组织的内在过程”。它也就是人类把感官所接触的外来刺激化为一组有意义的经验的过程。不同的文化会产生不同的认知系统。像可口可乐这样的跨国公司,要想打开中国市场,在其本土化广告策略中必须注意这种差异。接下来我们就列举文化对颜色的认知影响进行分析。

在可口可乐贺岁广告中,我们看见其鲜明的红色基调,广告中会出现红色的窗花,红色的春联,广告中的人物也会穿上红色的衣服,戴上红色的围巾,小孩子们会拿上红色的风车,整个看上去都是一片红色的海洋。这是因为在中国文化中,红色象征着喜庆与成功,热闹与红火,有着驱逐邪恶的功能。所以在中国最盛大的节日春节里,用红色作为主色调再合适不过了。同时,在我们的文化中,黄色是中华民族的代表色,我们称自己为炎黄子孙。其还象征着皇权和希望,富贵,辉煌。因此,在贺岁广告中也多次出现了金黄色这种颜色。可口可乐公司认识到不同文化对颜色认知的差异,其在中国的广告都恰到好处的迎合了中国文化中颜色认知。

(三)中国广告的全球化探索。

对于中国的跨国公司而言,要想成功的打开海外市场,就必须注意到世界文化同质化与地方文化异质化的差异,本土认同和全球多元的差异。接下来以中国移动移动所制作的“沟通从心开始”(牵手篇)为例子,为中国的跨国企业广告提出一些建议。

1、使用一个文化差异较小的价值符号

在“沟通从心开始’这个广告中,广告的主人公都是孩子,从中国男孩站在红墙前面唱歌开始,歌声先后传到了法国,印度,美国,马尔代夫。这些国家的儿童仿佛听到了歌声的召唤,都欢笑着从家中跑出,手拉着手相聚在长城与天坛。广告使用了儿童,这一在不同文化中都有相同意义的形象作为广告主角。在所有文化中儿童都代表着可爱,美好,希望。因此这则广告一下子就拉近了和国外消费者的心理距离。固跨国公司可以尽量选择文化差异较小的所指在广告中出现,一来可以拉近和国外消费者的距离,二来也可以避免因为文化差异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2、用世界性的语言来包装中国元素

就如前面所说,本地认同和全球多元是一对立统一体。在全球化的今天,只有当这两方面共同发展才是完整的全球化。因为,中国跨国企业在创意广告时,在保留中国元素的同时也要用世界性的语言来包装。中国移动的“沟通从心开始”广告中,中国男孩唱的歌曲是中文的欢乐颂,当镜头切换到法国,印度,美国和马尔代夫时,依次出现了法国的埃菲尔铁塔,印度传统服装,美国的高楼大厦和马尔代夫的大海,最后再以各国孩子在中国长城手拉手作为结尾,突出主题“沟通从心开始”中国移动。

三、结语

文化是跨国公司商品广告本土化和全球化有机融合的一条纽带。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中国的跨国公司在广告创意中,既可以学习可口可乐“本土化广告策略”,注重不同国家文化价值观和认知体系的差异,又同时要处理好本地认同和多元文化的关系,在不失去中国特色品牌的同时,进一步融入全球化的经济文化浪潮。

参考文献:

[1]Hui,CH,triandis,HC,"individualism-Collectivism:astudyofcross-culturalreaserch."[J]JournalofCross-Culturalpsychologyi7:225-248

[2]陈国明.跨文化交际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吴予敏.《广告发展两面观:国际化与本土化》[J]国际新闻界,2000.1

跨文化广告创意篇10

关键词广告符码多元文化全球化差异性

中图分类号:K207.8文献标识码:a

文化是构成广告符码传播的语境基础。在经济全球一体化日益加深的当下,广告传播也随着商品的流动更加频繁地走向不同地区和种族的消费者。我们知道,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价值观。人们对广告含意的理解往往受到符号传播语境和自身文化背景的制约;国际品牌在实施全球经营管理时,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国情和市场属性,如果不顾国家与地区市场的文化差异,而固执地以本民族文化观念为背景进行广告宣传,多半会遭受阻碍与挫折。广告所面对的消费者都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成长的,不同的文化环境总是能在语言、思维方式、价值观等方面构筑出人的文化性格,进而影响到生活方式、消费习惯和审美感受等。因此,广告需要了解消费者的文化背景,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广告吻合消费者的内在认同感,才能被顺利地接受。

1广告符码中的文化差异性

地球上的不同国家和民族在文化习俗上有着明显的差异,而文化的差异性对广告创意的影响十分明显。这些不同的文化模式决定了各国各地的广告呈现出不一样的风格,决定了不同的消费者有着不同的喜好,由此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广告文化。

广告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作为商业经济的附属物,广告具有全球性的共性;另一方面,广告又有特定的目标受众人群,因此总是具有非常鲜明的个性。而这正是来自于不同文化族群对于个体的影响,每个种族都会有共同的语言、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审美以及价值观,这就形成了文化上的共性。这种共性又表现出与其他种族文化的差异性,有时这种差异性是十分巨大的。因此广告的创意必须关注不同文化的差异性,从而让广告传播能够顺利展开。

与广告有关的文化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不同的价值观

由于各民族的地域环境和人文环境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差异,这些差异经过长期的积淀,逐渐内化成各不相同的文化价值观和心理结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由于观念不同,对事物的理解和反应方式也就不一样。

美国运动品牌耐克有一句著名的广告词:“justdoit”,这句醒目的广告词正符合崇尚自由与个性的美国青少年的心态:想做就做。但在中国投放这个广告时,“justdoit”被直译成“想做就做”。结果遭到许多消费者投诉,认为该广告词有诱导青少年做坏事的嫌疑,最后耐克将广告词改成“应做就去做”。尽管只有几字之差,意思却相差甚远。

可见广告传播一旦跨越了文化圈,就可能引发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冲突,因此广告语境必须跨文化的社会接受度。

1.2不同的习俗

风俗习惯是一个地区文化的集中体现,由于生活环境不同,各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各不相同的生活习惯和避讳、禁忌。广告不仅要关注民俗中的种种禁忌,更要充分挖掘和利用风俗习惯,并入乡随俗,完成与当地目标消费群的深度沟通。

广告语境如果与当地风俗习惯吻合的话,会让当地消费者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如可口可乐自2001年起的春节营销活动就堪称经典。可口可乐公司从2002年至今在春节期间连续推出了包含典型的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和典型元素的系列品牌广告,传递了中国人春节回家的传统习俗,在属于中国人的特殊时刻,可口可乐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家与亲情”的视觉符码影响和打动了消费者。

1.3不同的审美感受

人类的审美感受也带有跨文化、跨民族的差异。比如中国人喜欢“写意”与情趣,而西方人则喜欢“写实”与幽默。中国人不太接受不美的、充满感官刺激的表现方式,而西方社会则对此宽容度比较{。国际品牌的“雀巢咖啡”在中国的广告是“精彩每一天”、“味道好极了”,在西方的广告却可以拿令人恐怖的骷髅形象来刺激消费者的感官体验。这种荒诞的超现实主义和黑色幽默的艺术处理手法在西方广告中经常被运用,但在中国广告创意中却需谨慎使用,以适应消费者的审美习惯。

2多元文化传播中广告符码的互跨与融合

在全球化经济席卷世界的现阶段,广告是国际经济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跨国营销几乎总是借助强大周密的广告攻势打开东道国的市场。可以说,广告在全球多元文化传播中是重要的引领者。

因此,当广告领域的多元文化传播以迅猛的势头出现在世人面前时,我们应该深入地思考和探析这种广告文化语境中的互跨与融合的过程,以避免多元文化传播环境中的失当因素,从而有效地进行广告的多元文化传播。

首先,作为东道国来说要具有广阔的胸怀,发扬中华文化包容性的优点。通过对话与交流,吸收异质文化的营养,学习外来文化中的那些符合人类文明前进方向的普遍价值,让中国品牌的广告焕发出时代的气息与精神,以提高中国品牌的国际竞争力。

其次是遵循“扬弃”原则。多元文化的对话与融合,是一个分辨、筛选、消化吸收的过程。对于外来的广告文化,我们应清醒的分析和吸收其中的精华部分,使不同地域的文化得以沟通与互补;但与此同时,还应保持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与精神。这样才能既表达了现代人的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又弘扬了本民族所蕴含的内在智慧和独特理念。

第三要正确和积极地认识在多元文化传播中形成的文化增值效应。传播学理论认为在跨文化传播中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吸收与融合,一种文化原有的价值或意义将会增大,在这种文化增值现象中,传体和受体的性质和发展水平与增值的大小是密切相关的。一种文化在传播中增值大小同传体本身的价值有关,如果传体本身是一种落后的文化,那么想在文化圈中得到增值是不可能的;如果受体僵化保守、封闭落后,文化增值也将是困难的。

在广告的跨文化传播中,先进的西方广告能够科学地细分市场,准确地把握目标人群,广告语境诉求准确、角度新颖,技术先进,制作精良,是价值颇{的广告文化传体,中国广告从中学到了很多极有价值的东西。中国文化本身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加之开放国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因此,近年来中国的广告业突飞猛进,广告的创意和制作水平有了明显的进步。例如“李宁”运动鞋的广告以足球比赛为切入点,无论创意构思、视觉语境、甚至局部特写都和耐克公司的广告颇为神似,唯一的区别是最后一句“把精彩留给自己”的广告词。这恰恰反映了中国广告创意与西方文化艺术的融合。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和谐、中庸,而西方文化则强调竞争获胜,足球运动就是竞争激烈的运动,这样的广告符码语境,已说明西方文化正影响着我们,我们已经能够将借鉴外来文化中好的创作手法,并巧妙地移植到我们的广告创意中。

但中国广告人要明白发展中国的广告业,决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就能够解决问题,这需要我们把外来的文化艺术有机的融入我们的艺术创意之中,制作出具有独到文化语境的创意作品来。唯有这样,中国广告才能随着中国商品一同走向世界。

3结语

综上所述,社会文化影响并制约广告符码语境及其表达。多元文化传播要做到成功有效,应着重从不同的民族文化的角度去关照。充分了解不同族群、不同文化的差异性,必须要分析各国文化,理解和掌握其文化差异,并且在现代广告这个载体中更好地实现不同文化的相互跨越与融合,从而适应目标受众的文化口味,符合其文化习惯,尊重其文化习俗,使广告与品牌真正地适应不同国度的文化环境。创造出既有民族精神又有全球意识和时代精神的优秀广告作品。

参考文献

[1]李小娟.销售力――独特销售主张[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