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生物与医药培养方案十篇生物与医药培养方案十篇

生物与医药培养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07:05

生物与医药培养方案篇1

[abstract]ClinicalpharmacyofChinesemedicine,patientasthemainbody,isthesubjectoftheroleandmechanism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itisalsoacomprehensivedisciplineofclinicalmedicineresearchrationality,effectivenessandsafetyevaluation.ClinicalpharmacyofChinesemedicineisanemergingdiscipline,itsdisciplineconstructionandpersonneltrainingareintheexplorationstage.theunitestablishedtheprofessionalmaster'sadmissionspointin2015.inthispaper,wemakeasummaryofthedisciplineconstruction,personneltrainingprogramsandexperience.

[Keywords]ClinicalpharmacyofChinesemedicine;Disciplineconstruction;personneltraining;Graduatestudent

临床中药学是指在传统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以患者为主体,研究中药或其制剂在人体内的作用及机制与临床用药的合理性、有效性、安全性评价及应用规律的综合性学科。近年来,随着西药临床药学在各医疗机构的深入,临床药学在不良反应监测、合理用药及作用机制研究等多方面显示出独特的优势。但是,由于中药与西药在结构、配伍、功能主治等各个方面的巨大差异,西药临床药学在中成药、中草药方剂方面的应用捉襟见肘,故以传统中医药理论与临床药学为背景的临床中药学应运而生[1-3]。临床中药学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其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处于摸索阶段,本单位于2015年成立临床中药学硕士招生点,且于当年成功招生,现对该学科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方案及经验做一归纳总结,以供同仁参考引智。

1培养对象及培养目标

与西药临床药学类似,临床中药学是以向医疗机构提供具有临床及科研能力的临床中药师为最终目标的学科,而为满足临床的需求,临床中药师需具有中医学、中药学及科研等多重教育背景及能力,故临床中药学的培养对象需至少具有中医学或中药学的本科教育背景,在培养过程中,需掌握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经济、合理化用药的方法与手段,并以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中药问题、解决问题为最终培养目标[4-6]。

2培养模式及培养方案

2.1培养时限及安排

本学科的培养时限为3年(6学期),第1学期于校本部完成理论课的学习,第2学期至第5学期于本单位着重进行临床实践及科研,第6学期完成学位论文及答辩,即“1+4+1”的培养模式。

2.2培养方式

本学科由研究生导师、医院药学部门及行内专家组成导师组,对研究生进行指导及培养。自研究生入学始,导师组根据培养方案、课题背景及个人特点讨论并制定培养方案,并于研究生完成理论课学习后开始实施。研究生需定期向导师组汇报学习及课题进展情况,导师组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或纠正,并组织专家进行开题、中期汇报、答辩等环节。

2.3理论课培养方案

本学科的理论学习目标旨在思想政治端正的前提下,拥有基本的科研思路及专业理论知识,故将课程分为3种类型: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及专业选修课,见表1。公共必修课进行政治思想、自然辩证法及英语的学习;专业必修课进行科研思路及科研统计方法的培养;专业选修课则是根据研究方向的需求及个人兴趣,个性化地进行专业知识的储备(至少选修3门)。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临床中药学正处于萌芽阶段,其课程类型并不丰富,无法满足各个研究方向对理论知识的摄取,故允许研究生于其他教育部直属院校修习相关专业选修课,成绩合格后,学分亦予以承认。此举不仅满足了各研究方向对理论知识的要求,更能促进该学科的迅速发展与完善。

2.4临床实践培养方案

2.4.1总体要求与目标临床中药学是与临床医学密不可分的学科,故需本专业研究生亲身融入到临床工作中去,这是整个培养历程中的重头戏,故临床实践的总学程为24个月(4学期),并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且着重实践的原则,以研究生毕业后具备临床中药学实践技能及自主解决中药学问题的能力为总体目标,参照西药的《住院药师规范化培训标准》进行临床实践培养,由导师及轮转科室的临床教师对研究生进行临床实践培养[7-9]。

2.4.2实践内容与安排本学科临床实践主要分为2个阶段,各阶段学程均为12个月。

(1)通科实践阶段该阶段需研究生在医院药学部门各岗位轮转完成,其包括门诊药房、中草药房、病房药房、药库、药检室、制剂室等部门,旨在通过实践,熟悉并掌握临床中药师的主要职业技能。①门诊药房培养方案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处方审核、调配及发药的基本技能;需熟悉药品不良反应呈报方法及流程与“精、麻、毒、放”等特殊药品的管理办法与流程;需了解“药品管理法”、“处方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文件,中成药的用药特点及用药原则,特殊人群用药特点及用药原则。于该岗位实习约3个月,见表2。②中草药房培养方案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中草药处方审核、调配及发药的基本技能;熟悉至少100种常用中药饮片的鉴别特点,特殊饮片的管理方法与流程;了解煎药规程、操作及设施维护,煎药成品的质量控制技术。于该岗位实习约3个月,见表3。③病房药房培养方案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常用中成药的名称、功能主治、规格、用法用量、适应证、禁忌证、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与审核医嘱、调配及发药的基本技能,“麻、精、毒、放”等特殊药品的管理办法;需熟悉药品不良反应关联性评价方法,特殊人群用药特点及用药原则,药房自动化设备的使用及维护,需了解病区基数药品的管理办法。于该岗位实习约3个月,见表4。④药库培养方案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中药饮片的鉴别与保管方法,中成药采购、贮存工作流程和要求,特殊药品的贮存方法;需熟悉药品价格信息管理,医院药事制度及药品采购管理规程;需了解药物经济学基本知识。于该岗位实习约1个月,见表5。

⑤药检室培养方案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药品的质量管理方法及常用医院制剂检验方法;需熟悉药品质量控制工作的内容及流程,“药品管理法”及《中国药典》中关于药品质量检测的相关内容,需了解药品质量问题追踪流程与评估报告。于该岗位实习约1个月,见表6。⑥制剂室培养方案研究生于该岗位需熟悉中药煮提操作方法,中药前处理、提取、精制、制剂成型等技术;需了解中药材炮制方法,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于该岗位实习约1个月,需至少完成10个批次的制剂配制,需至少进行1次日常设配的维护。

(2)专科实践阶段该阶段分别在临床中药学室与各临床科室完成,研究生通过在临床中药学室的学习,掌握临床中药师的基本工作流程与技能,再根据各导师的研究方向及课题背景,选择某个临床科室,进行较为深入的临床中药学专科实践。在导师与临床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参与日常医疗活动,培养临床思维及处理临床中药问题的能力。①临床中药学室培养方案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审核医嘱及干预技能,治疗药物监测数据分析与评估,提供个体化用药建议,中药的治疗原则或治疗指南,药物信息检索和评估,药物咨询,患者教育,药历书写,与医护患的沟通技能;需熟悉药学监护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方案,特殊人群用药特点及用药原则,临床中药学室工作内容和流程;需了解药学查房,临床会诊及病例讨论。于该岗位实习约6个月,见表7。②临床科室培养方案根据导师的研究方向或临床需要,将研究生派往相关临床科室,通过与医生、护士、患者的交流,发现及解决临床中的中药问题,在具体的临床实践中提高对临床中药学知识与技能的运用能力,同时通过专业化中药学服务,规范临床用药,促进医生与患者安全、有效、经济、合理地用药。

2.5科研培养方案

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研究方向及课题背景,自主查阅文献资料,结合临床中药问题,确定选题,撰写开题报告及文献综述。于第三至第四学期在学院内进行开题考核,考核专家小组主要就研究课题的科学性、可行性及临床实用价值三方面进行评议。

根据考核专家小组的意见,进一步修改选题内容并制定详细的科研计划后,深入基层现场和中药学工作第一线,围绕中药临床应用研究与评价、个体化用药与实践、药物安全性与用药安全等方面展开研究,最终获得具有科学性、严谨性和一定实际参考价值的结论或解决方案,并撰写毕业论文。

3思考与设想

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相辅相成,它们均以“人”作为主体,学科建设的最终目的即为培养人才,培养出的人才更能推动该学科的迅猛发展[10-12],对于临床中药学这一新兴学科更是如此。该学科的建设始终是以向医疗机构提供临床中药师作为出发点及最终目标,只有专业人才的输出与配置,才能真正规范临床合理用药,而临床中药师在临床实践及对研究生的“帮、传、带”中,又可促进该学科向规范化、合理化发展。就本单位对该学科的建设方案,提出以下几点思考与设想。

3.1整合教学资源,扩大培养规模

诚然,临床中药学这一学科现阶段正处于摸索阶段,缺乏公认的、规范化的人才培养流程,故在本阶段的第一要务即为整合现有的全部临床、教学、科研资源,努力为研究生提供一个丰富、正规、严谨的培养环境,供其在学有所专、学有所长的基础上,开拓眼界,无缝接轨临床。第二方面,各医科院校应开设临床中药学专业,扩大招生份额,使本专业的人才数量呈梯度增长,以免出现人才断层。第三方面,应加速学科带头人的选拔与培养,发挥“领头羊”的作用,在个别单位形成优势学科,迅速推动该学科的建设。

3.2政策适度支持,规范培养模式

作为一个新兴学科,没有政府卫生部门及各医疗单位的支持会举步维艰,而临床中药学能够促进临床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用药是有目共睹的,故望决策者们加大对该学科的建设,以促进其快速发展[13-15]。另一方面,临床中药学应参照西药临床药学的培养模式,于较有专业实力的三甲医院设立临床中药师培训基地,选拔各基层单位的中药师进行为期1年的规范化培训,结业后对考核合格者颁发临床中药师证书,以规范各单位的临床中药学工作。此外,还应大力开展各种在职培训及继续教育,这一方面可以迅速扩大临床中药学的培训范围,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各单位中药师的技能提高及专业延伸。

3.3吸纳多学科知识经验,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

临床中药学本属一交叉学科,是中医学、中药学、西药临床药学、循证医学及临床科研等多学科结合的产物,故该学科的建设不应仅局限在现有师资的教学上,应根据不同研究方向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充分汲取其他学科优势,同时也丰富了本学科的内容与深度,本单位的理论课跨校选课即是在此方面的一大突破!

当然,临床中药学的立身之本乃传统中医药理论,故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不能完全套用西药临床药学的培养模式,该学科必须依据传统中医药理论,发挥中医药的特点,围绕中成药配伍、中西药复方制剂与中西药配伍、中草药剂量与煎服法、不良反应监测、临床用药咨询及中药宣传与教育等方面开展工作,并以临床用药咨询、中成药处方点评为切入点,规范医护患安全、有效、经济、合理地使用中药。

生物与医药培养方案篇2

1在新“医改”背景下我国现行临床药学的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临床药学发展水平与国外等发达国家相比还很欠缺,临床药学工作经验不足,临床药学人才缺乏等问题都是阻碍我国临床药学发展的绊脚石。“医改”方案明确将推进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政府投入力度需要加大,完善和加强公立医院经济补偿政策,有效解决现行存在的医药和临床医药题,政府将采取取消药品加成收入,实施药品零差价销售的措施,杜绝临床药学中产生的不合理的大处方行为,为临床药师的培养和使用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空间,从而为医院开展临床药学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药事管理译为:“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是指医疗机构以病人为中心,以床药学为基础,对临床用药全过程进行有效的组织实施与管理,促进临床科学、合理用药的药学技术服务和相关的药品管理工作”。各医疗机构应根据上述规定完善医院药事法规,医疗机构药学人员必须是依法经过资格认定的药学技术人员,药学人员不得直接从事药剂技术工作;药剂人员不得擅自调配处方等条例。国家和各地区卫生机构加大医院药事管理规章制度的建设和完善,避免出现漏洞和医疗事故。

2临床工作经验不足临床药师人才的缺乏问题不容忽视

临床药学重点是“临床”部分,药学监护是指“病人利益第一”。现今的临床药师直接面向患者提供药学技术等相关服务,这是医院药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我国药学教育的目标以培养从事药品研制、生产和流通的人员为主要,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多数选择医药企业、科研院校等单位工作,能从事医院临床药学工作的人员为数不多。近年来我国高等临床药学教育已有了初步的成效,各大医疗院校均设置临床药学专业或相关医药方向的培养专业。我国应效仿西方发达国家的药学教育模式,培养药学技术人员的丰富的临床应用经验和过硬的实践能力,使其培养的临床药学人才满足现今临床医疗的需要。

2.1构建完善的临床药学服务模式新“医改”背景下利于加快临床药师队伍建设。临床药师在医院中起到重要角色,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医疗事业的发展需要,要求各地区医院,建立临床药师培训机制和临床药学服务模式。发展临床药学教育,培养合格的临床药师,减少药害、保障用药者身心健康的社会责任。当今形势的发展要求药师开展临床药学工作,履行药学服务的义务和职责。新医改背景下做好临床药学服务工作,注重临床药师的人才培养,为临床药师的发展提供条件。

2.2充分发挥临床药学自身优势新“医改”政策的实施为营造和谐的医疗团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临床药师应该抓住机会,不遗余力的发挥自身专业优势,结合病患病例资料判断患者的药物相关联性,合理有效的向医师提供病患用药建议,防止药物治疗造成的医患事故,确保基本药物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药师应积极参与临床治疗过程并与医生,护士,患者,建立彼此之间互相信赖的合作关系,协助临床事业做出安全、有效、经济的药物治疗方案,为提高药物治疗水平做出贡献。与医生一同合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高药师在医疗团队中的地位。

2.3创新临床药学激励机制随着新“医改”方案的落实,要求我国临床药学在发展中,临床国外成功的管理经验与模式,构建服务制度,提出有利于优化临床药学的激励制度,比如可以设立药事服务费制度,要求保证制度的公开透明度,由政府定价,强化药品库管理职能和处方调配功能,并且要求临床医师加强对用药方案的制订,使得临床药师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从而向患者提供有效、安全的药品。

2.4建立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在“医改”背景下,要求要统一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等相关的公共服务设施,优化公共卫生服务方针,深入基层医院,加强对疾病的控制,促进合理用药,深入临床药学工作的深入发展,积极探讨医疗服务制度的改革,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降低成本,确保临床药师协助医师结合药动学、药物剂型、药物经济学,根据患者病理、生理条件,选择最为经济、最适用的成本,优化药物治疗效果。

生物与医药培养方案篇3

结合现阶段我院办学实际,由我校的药科学院、临床医学院、基础学院和附属第一医院联合广东省人民医院、脑科医院、陆军总医院等多家开展临床药学较好的单位,构建和完善临床药学人才培养协作教育模式。

2临床药学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改革

(1)改革理论教学授课方式。充分发挥附属医院和其他临床药学基地在临床药学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改变课堂纯讲授式的教学方式,增加开放性的专题讨论、实践模拟和师生交流模块。如通过组织学生参加观摩临床会诊,尝试为临床病人制定合理的个体化给药方案和防止药物不良反应等,培养学生应对临床常见药学治疗问题的能力和自信[4]。增设《临床药学案例分析》课程,由附属医院临床药学部主任药师采用案例教学法,以临床药师整理的附属医院临床药学基地收集的病案为内容,进行分析讲授,使临床药学学生有更多机会广泛接触临床和各种病案。(2)加强和完善临床药学实践教学。临床药学是实践性和技能性很强的专业,加强临床药学实践是该专业最重要的教学环节[5]。我院高度重视临床药学实践教学改革,构建以医院为中心、其它医疗机构为辅助的临床药学实践体系。积极拓展临床药学实践教学基地,目前已遴选临床药学开展较好的三甲医院作为临床药学学生实习基地,院校共同制订学生的临床实习计划[6]。同时,我院还制订《广东药学院临床药学专业实纲》,规范临床药学实践教学管理。通过药学、临床医学、临床药学现有资源的有机整合,增加见习、临床实习和毕业实践内容。我院五年制临床药学专业实践时间由原来临床药学方向医院见习4周,毕业实习16周调整为医院见习4周,临床实习20周,毕业实习20周,大大增加临床实践时间。此外,我校临床医学院联合教务处开展每年一届的临床技能大赛。通过比赛,考察学生运用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综合分析及解决临床药学常见问题的能力。

3完善临床药学人才培养基地,培养临床药学教师队伍

发挥附属第一医院和多家三甲医院实习基地的优势,建立和完善临床药学人才培养基地。高等医药院校在药学和临床药学课程教学方面具有优势,但在医学课程教学、临床实践方面较欠缺,且自身没有临床实习基地,而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二者联合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优势互补。广东药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是“卫生部临床药师培训试点基地”,附属医院的临床药学室从1989年起,开展以治疗药物血药浓度监测和药动学研究为主的临床药学工作。进行了茶碱系列、抗癫痫系列、抗精神病、镇静催眠系列、洋地黄类药物的HpLC、tDX血药浓度监测、合理用药分析、药物中毒分析等工作。2005年起已连续举办了六期“临床药师系列培训班”,为省内外90多家医疗机构培训了1000多名学员。经过多年的实践,附属第一医院积累了比较成熟的临床药师实践经验和丰富的临床药师培训经验,具备了参与临床药学人才培养的条件和优势。加强和充分发挥附属医院和其他开展临床药学较好的三甲医院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使其参与到临床药学教学中来。我校药科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和“广东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共同建设了“广东药学院药品不良反应研究室”,开展了中药注射液上市后再评价、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药物流行病学等方面的研究,并编写《药品不良反应》教材。为进一步结合工作实际进行临床药学教育,推动临床药学工作的开展,我校药科学院还与佛山市南海区平洲医院签订了共建临床药学研究室的协议。当前我国临床药学师资非常缺乏,而临床药学教育对师资的要求非常高,既要求临床教师具有理论水平又必需具备一定的临床实践经验[7]。我院临床药学教师大多不是临床药学专业毕业,教师普遍缺乏临床实践教学经验,因此从附属医院和其他开展临床药学较好的三甲医院筛选高素质的临床药师以兼职的形式补充到临床药学师资队伍中,是改善目前师资问题的有效途径[8]。

4建立内部机制,激励临床药师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建立多单位协同临床药学人才培养的内在机制,让临床药学实践领域的优秀临床药师融入到临床药学师资队伍的培养中来,必须充分调动其积极性。(1)通过共建临床药学研究室,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9]。共同研究临床药学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临床药学人才培养目标并在实践中不断修订完善;共同研究临床药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共同制订临床药学实习计划、实践方案等。同时,积极推广临床药学学科建设和临床药学教育的成果。(2)我们还通过共享实验平台、联合申报课题、编写教材等多种形式,调动多单位参与的积极性,尤其是临床药师的积极性,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最终达到提高临床药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5小结

生物与医药培养方案篇4

关键词:临床药理学;实验教学;改革

临床药理学是一门药理学和临床医学紧密结合,研究药物与人体间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新兴学科。它以人为对象,以药理学和临床医学为基础,并吸收利用其他邻近学科的知识,内容涉及临床用药实践与研究的各个领域,是药学专业学生最重要的一门必修课。临床药理学发展历史不长,其教学内容和形式仍处于探索阶段,特别是实验课,目前没有正式出版和统一的实验教材,各个学校根据本校教学条件各自编写教材,教学形式也基本是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在传统的教材、教师和课堂为中心的继承性教学方法下,学生易产生畏难甚至厌学心理。如何开展临床药理学的实验教学,注意理论与临床用药实践的紧密结合,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药学专业学生成为合格的未来临床药师是现今临床药理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问题。这几年,我校药理教研室根据药学专业学生的培养要求和本学科的特点,在临床药理学实验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性改革,现介绍如下。

一、根据培养目标,精心编写、修改实验教学内容鉴于目前没有统一出版的临床药理学实验教材,在我校药理教研室以往开设的实验教学的基础上,参考了国内兄弟院校开设的相关实验内容,自编了新的实验教材。

根据我校药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医药复合型人才及药学专业学生今后的就业方向大都是做临床药师,要求他们必须熟悉药物的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能够指导医生、护士和患者的合理安全用药,并能开展临床药物科研工作,为此我们精心挑选了临床病例用药讨论、药物不良反应(aDR)相关知识讨论、药物人体生物利用度实验、药物临床双盲双模拟实验设计4个内容,每个内容6学时。重点培养学生对临床药物合理、安全应用的能力,提高其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认识与药物临床研究的能力。

我校以往的临床药理学课程开设的实验内容主要是临床病例用药讨论。根据现在药师的工作职责范围,这些内容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对未来药师的培养。药师的职责已由简单的配方发药扩展到走向临床,直接参与临床用药与科研。且理论课学时有限,主要是教师讲授为主,涉及的知识面有限,同时学生的自主性发挥受到限制。如在学习新药的临床研究设计要求章节时,共4学时,学生对于一个完整的药物临床实验方案的具体设计、注意事项、流程等认识不足,有必要开设这方面的实验来弥补。且我校的附属医院是新增的国家心血管药物临床研究基地,有开展实验的很好条件,故我校药理教研室开设了药物人体生物利用度实验、药物临床双盲双模拟实验设计。aDR危害日益成为社会的焦点,提高对aDR的认识也是我们医药工作者工作的重要部分。我们挑选了2个关于aDR的专题节目视频录像作为教学材料,引发学生的讨论,进一步提高学生对aDR的认识和理解,我们到临床上挑选一些与理论教学内容相关的典型病例作为临床用药分析讨论的病例,让学生根据医生的诊断和治疗计划制订药物治疗方案。这种病例既真实又具体,培养了学生对药物合理、安全运用的能力。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对实验内容设置满意度达到了100%。

二、选择适宜的开课时间,挑选合适的教学人员各院校药学专业的临床药理学,一般都在大三下学期或大四开设。我校药理教研室选择在大四学生下临床实习之前开设临床药理学。

因为此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基础药理学和临床医学概论,具备了一定的药物和临床医学知识,能够把药物知识与医学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运用,更好地学习、理解药物在临床的合理、安全使用,更重要的是对即将到来的实习起到一个很好的过渡作用。如通过对临床病例用药的讨论,学生提前熟悉了医嘱的书写和临床上常用药物的商品名,进入临床实习后能够很快适应实习工作。我校临床药理学共72学时,理论占42学时,实验占30学时,实验课的比重较大,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运用、掌握。学生对此表示很满意。

临床药理学是一门边缘应用型学科,要求教师必须要有非常扎实的医学和药物学知识,还要熟悉临床上使用的药物。很多学校的临床药理学教师就是基础药理学教师,对临床上使用的药物不熟悉,存在着临床与教相学脱节现象。鉴于这种情况,我校药理教研室这几年引进了一些获得药理学硕士学位的临床医生组成临床药理学教学组,这些教师本科学的是临床医学,并从事过临床医疗工作,有着扎实的临床医学知识和一定的临床用药经验;通过三年的药理学硕士课程学习,其掌握了丰富的药物知识,能够很好地把医学与药物知识以及临床用药经验灵活地结合运用,并在教学中充分地发挥此特长。

三、以学生为主,开展研讨式教学,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既往的临床药理学教学大体上是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主,它以在“封闭式”的课堂教学中获得间接经验为特点,课堂基本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处于消极接受的地位,对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重视不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为此,我们在实验教学中积极推行研讨式教学。

研讨式教学模式是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提高来获取知识、强化能力与提高素质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它通过教师指导选题、学生独立探索、小组交流、班内讲评、总结提高5个环节,学生自主学习、共同讨论、各抒己见、互相激励,从而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强调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种教学模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而教师的指导则表现为示范性讲授,平时启发思维、答疑解难等。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述能力、研究与创新能力等。下面以病例用药讨论为例,讲述我们如何在临床药理实验教学中开展研讨式教学。

我们把每个实验分为两次课,每次课3学时,学生6人一组。要求学生提前预习病例,根据病例中提供的诊断和治疗计划原则,每组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共同探讨、制订一套药物治疗方案。要求收集好治疗方案中所用药物的类别,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用药注意事项等方面的资料。上第一次课时,每组派代表用多媒体课件的方式汇报本组的治疗方案及用药选择依据,全班学生讨论该组的用药方案是否合理,应如何改善该组治疗方案,教师在其中起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学生通过药物治疗方案的制订,加强了对理论课中所学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药物合用方面知识的理解、掌握,并大大开阔了视野,拓宽了知识面,短时间内接受了较多的信息,了解了新药的临床应用情况及同一种药物的不同商品名,尽快适应了当前临床用药,跨越了教科书上所讲述的药物与临床实际用药间的“鸿沟”,提高了尽快适应日新月异的临床用药变化的能力。治疗方案讨论后,教师再把临床医生的药物治疗方案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后查阅临床医生所用药物的信息,评价临床医生的治疗方案和用药有无合理性。上第二次课时,同样每组派代表发言,就临床医生的治疗方案做出评价。通过对临床医生治疗方案和医嘱的学习、评价,学生提前熟悉了医嘱的书写,对以后作为临床药师参与临床患者治疗方案的制订、指导医务人员及患者合理用药是一个很好的训练,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临床用药问题的能力。

研讨式教学模式,强调了对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密切了师生间、学生间的关系,培养了学生人际交流和合作共事的能力;也突出了实用性很强临床药理学的特色。对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本课程采用研讨式教学的满意度达到了100%。

参考文献:

生物与医药培养方案篇5

构建科学合理的医药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必须调整和优化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医药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医药应用型的特点。具体来说,在2013年新版培养方案中,我们优化了课程设置体系,适当减少了专业基础课程的学时,同时强化和突出了专业课程和毕业实习环节。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我校生物技术专业的主干学科定位为生物学和基础医学。公共基础课由语言、法律、经济、管理等人文社科类课程和数、理、化、计算机等自然科学基础课程组成。主要专业课程有人体解剖学、物理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生理学、药理学、基因工程、酶工程、微生物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工程、生物信息学等。在教材的选用上,原则上采用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等出版的最新教材。在专业课程的整合方面,使其相互衔接,尽量避免重复,使学生系统而深入地掌握专业知识,以适应不同医药生物技术相关领域的需求。同时在一些条件较好的课程建设中,比如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等课程中,我们也加强了双语课程的教学和精品课程的建设。

二、强化实践教学体系

对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来说,具有较高的技术应用能力非常重要。实验、见习和实习等实践教学体系是生物技术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针对我校的实际,围绕生物技术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我们构建了分类设计、分层施教的选修与必修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具体来说,桂林医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分为如下几方面:一是课程实验(见习)教学。课程实验(见习)教学安排在各门课程学习期间,通过实验室教学和校外企业参观,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掌握实验技能的目的。为保障学生在课堂实验教学中有更多的动手机会,强化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我们适当增加了各类课程的实验(见习)学时,加大了实践课程的比例。必修课程中理论课与实践课学时的比例:2010年培养方案中从1554∶755(2.1∶1)调整为2013年新版培养方案的1700∶1061(1.6∶1)。二是毕业实习,主要到生物、医药及生物制品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相关企业和部门进行专题研究,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三是第二课堂,在2013年新版培养方案中,我们增加了早期接触专业、早期接触科研和早期接触社会实践的“三早”实践教学方案。此外,第二课堂也包括劳动教育、举办专业知识讲座和演讲等。四是其他实践,包括入学教育、军事训练、毕业教育及就业指导。

三、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

当前,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已经不能满足培养应用型生物技术专业人才的需要,不能满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需要,也不能满足学生创造力培养的需要。因此,我们特别强调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鼓励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尝试,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因材施教,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现场教学等教学方法,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思维的能力。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我们注重使用多媒体技术等先进的教学手段,合理运用因特网来进行教学。同时加强优质教学资源如教学课件的共享,提高教学水平。为保证生物技术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我们还采取引进、培养、聘请等途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加强具有医药生物技术领域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的培养和引进。

四、改革课程成绩评价体系

为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就必须深化生物技术专业考试制度改革,改革课程成绩评价体系。我校生物技术专业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分为:

(1)形成性考核,包括课程平时考核、课程期中考核和课程实验考核。课程平时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在整个课程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情况(含学习行为、动手操作、平时作业、课堂提问等);课程期中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对课程前半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课程实验考核主要在期末以笔试、实验操作等形式进行,主要考核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实验操作的能力及实验报告的撰写情况等。

(2)终结性考核,每门课程结束时或期末,采用闭卷或开卷笔试的形式进行考试,教师根据课程的性质和要求选择考试方式,对于专业基础课程和一些与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影响较大的核心课程,可以采取闭卷考试的方式,对于选修课程和其他非核心课程可以采取开卷考试、课程论文等方式进行考核。

五、总结

生物与医药培养方案篇6

关键词:药学教育;转化医学;研究生

药学研究生教育作为药学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最前沿,其规模和质量是我国药学高等教育发达程度和药学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当前,我国药学专业研究生人数不断增长,药学专业培养体系逐步合理,药学教育质量稳步提高,为我国药学学科发展和新药研发事业输送了大批合格的教学和科研人才。药学也是一门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多学科高度融合、知识技术快速更新的交叉性学科[1]。因为药学专业自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其对药学研究生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的研究生教学不能完全适应学科快速发展和新药研发的重要需求。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大多数药学研究生缺乏对新药转化的深入认识和正确理解,对所从事的新药科研工作片面地理解为论文的发表,这与药学研究的实际工作情况严重脱节。而基于转化医学理念的药学研究生教学探索将可能是这一问题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1转化医学的发展历程

在20世纪的最后几十年里,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在肿瘤及其临床治疗方面的研究累计投入数千亿美元的科研经费,科研和临床单位共计发表了约150万篇研究论文。然而,人们的健康水平并没有从大量的医学科研成果中获得明显收益。例如,最常见的癌症病人5年生存率却并没有得到显著提高。显然,在基础科学研究和临床实际应用之间还存在着一道道看不见的鸿沟。人体生命活动是非常复杂的物质运动形式,其与人类的方方面面,包括社会行为、精神活动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小到分子、细胞和组织水平的研究成果,大到小动物甚至大动物的整体研究,并不能客观地反映人体的真实生命过程和疾病状态。美国niH院长Zerhouni率先提出了转化医学研究的概念[1-2]。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medicine)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逐渐被广为人知。“转化”是指将基础知识、科学发现、工程技术从基础研究领域转移至实际应用领域的关键环节。他认为医学相关的科学研究应该更多地以临床需求为导向,从临床中发现问题,由基础研究人员进行研究,再将其科研成果转化至临床应用,以此提高医疗总体水平,使其快速发展和交叉融合。事实上,转化医学不仅仅应被定义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和领域,而且更应该被理解和描述为一种理念和文化。从转化医学出现的历史中人们不难发现,从一开始转化医学就没有被单纯的视为一门单独学科或者一个研究方向,它代表着一种尝试,其力图通过打破现有学科分类的固有研究模式,以一种更经济、更有效的形式,实现从基础研究成果到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临床应用甚至全人类健康应用推广的努力,并由此形成共识。而转化医学所秉持的理念恰好与药学学科的目标任务不谋而合。

2转化医学与药学的关系

2.1转化医学与现代药学的内涵高度一致

广义的转化医学研究范畴,其内容涵盖临床需求的提出、科学问题的凝练、研究方法的选择、实施路径的建立、临床前阶段的研究、临床阶段的验证、临床应用等方面,是一条作为链接临床-基础-临床的重要途径[3]。而药学从本质上来讲,正是一门以满足临床需求,解决临床问题为目的,具有鲜明转化医学特征的学科。现代药学正发生着深刻的学科模式转型,药学研究的模式从传统的药物化学、药理学、药剂学、药物分析等相对独立专业划分领域,向强调交叉交融、协同创新、着眼于实际临床问题解决的模式转变。整个药学研究和新药开发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再由临床验证到基础研究的双向转化过程。现代药学学科的研究范畴涵盖了从小分子、生物大分子、细胞,到组织、器官、整体动物乃至人体临床研究,需要借助基因组学、蛋白组学、计算化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分析科学、材料科学、生物信息学、临床医学知识和技术,整合基础与临床各个学科间的知识,建立适应现代新药研发的靶点发现平台、药物设计与合成平台、药物筛选与评价平台、药物代谢动力学与安全性评价平台,探索更适合现代化新药研发的模型、理论和方法。

2.2转化医学理念是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

随着药学研究模式的深刻变革和各个药学亚专业边界的日益模糊,这些新变化也对药学人才培养和药学研究生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药物研发技术和知识的学习,需要学生从整体上对药学不同阶段的任务分工、各个阶段在药物研发过程中的作用及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支撑关系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比如,药物设计虽然属于药物化学教学范畴,但药物结构中不同官能团引入,将会影响药物候选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体内代谢,这两个方面又涉及药物制剂筛选和药物体内代谢研究;原料药工艺研究中不同合成路线的选择,将决定药物质量研究中的杂质种类和含量;药剂学中使用的各种制剂辅料,常常与药物稳定性和生物安全性有关。而新药临床前研究与临床研究的关系,也极为紧密。比如,临床试验方案的设计中,每日最大给药剂量是新药质量标准设定的重要因素,给药剂量越大,药物杂质的限量越低,反之,则限量越高。因此,药物研究的各个部分、各个阶段并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影响、互为支持。在药学专业研究生教学中,教师如果只是孤立地依据学科分类进行教学,将有可能会走入“盲人摸象”的误区。

3基于转化医学的特点构建药学研究生教学体系

3.1基于转化医学的药学教学内容

转化医学是最纯粹的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科学研究。因此,笔者认为,如果以转化医学的不同阶段作为教学体系构建的基础,基于转化医学的特点优化药学研究生教学的课程安排,将使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临床实际与药学科研的双向互动关系。根据转化医学的不同阶段设置研究生培养课程,不同阶段中的课程安排,将教学重点放在药学研究与临床应用的密切结合上,使学生认识到药学的研究全过程中都必须紧密结合临床的实际应用,同时学生也能更加清晰地了解,药学技术是如何在新药研发过程中通过突破技术瓶颈、回答科学问题,最终满足临床需求的。通过以转化医学为主线,教师串联在新药开发过程中各个不同亚专业和研究阶段的知识点和前沿技术,拓展研究生教学中的专业知识结构,增强研究生在药学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相结合的意识和能力,促进药物研究与新药开发专业人才的培养。值得注意的是,转化医学虽然涉及多个学科相互交叉,但自身也同样具有一定的客观发展规律,基于转化医学理念探索药学研究生教学体系的优化,并不能等同于药学知识教学的大杂烩。笔者认为,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可以基于转化医学不同阶段的划分和定义来进行。基于转化医学理念组织药学教学内容的第一阶段可以与转化的初始阶段(t1)相对应。这一阶段通常被定义为建立基础研究与临床早期研究之间的联系[4]。在研究生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更多的与临床相关的课程和知识讲授内容,如临床药理学、病理生理学、肿瘤学等,引导学生认识到,转化医学研究的起点既不是单纯的临床线索发现,也不是简单的研究课题提出,而是寻找在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之间的密切内在关系。通过这一阶段教学内容的设置,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药学研究的第一步是寻找研究课题如何起始于对疾病复杂发生、发展过程中,及对有价值临床线索的收集、分析和提取,同时还要求学生学习如何结合临床的实际应用场景,选择合理的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构建与临床切入点相对应的具体方案。通过提取临床需求和启动基础研究两方面有机地结合,形成逻辑清晰、重点突出、层次清晰、分工明确、风险可控的新药研究计划,这部分教学内容安排,将引导学生从源头理解药学研究,为接下来教学内容的展开奠定基础。在第二阶段的教学内容组织中,可以借鉴转化医学的第二阶段(t2)。在这一部分的教学内容,可以引入基础研究中获得的对疾病的理解和新药的发现信息,基础知识向新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方法以及产品开发的转移过程,以及如何形成治疗药物和诊断试剂的原型等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具体案例的方式,讲授新药开发中各个药学亚专业的知识和技术,帮助学生理解药物研发中从早期的药物靶标的发现与确证、药物分子的合理设计与合成、药效学筛选与药理学研究,到药物分析方法与质量标准的建立、制剂处方的筛选、安全性评价等新药临床前研究工作的相互支持、相互影响的关系,而非独立地讲授某一门课程的知识内容。第三阶段的教学内容,可以基于转化医学第三阶段(t3)的研究。这一部分的课程讲授主要涉及进入研究结果的临床转化应用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前期教学效果,循序渐进地安排临床伦理、生物安全、新药临床试验方案设计等课程和内容,帮助学生了解到新药研发是如何根据临床实际需求和临床前研究数据,进行合理的临床试验设计的;进入Ⅰ/Ⅱ/Ⅲ期临床试验的新药是如何不断地根据临床试验进展反复进行修正和优化。引导学生通过指南开发,荟萃分析和系统评价的学习,了解新药研发从早期临床前试验转移到临床试验中,将面临更加复杂的临床场景和患者情况,并理解动物疾病模型与真实临床病人的巨大差异。同时,相关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习和认识生物安全和临床伦理问题:无论是临床前的安全性考察,还是临床人体安全性评价,生物安全问题都是新药研究中需要药学工作者高度关注的高风险事件,而这一部分的内容在传统教学中往往受重视程度不够。第四部分的教学内容组织可以新药研究成果的传播、实施以及上市后的再评价(Ⅳ期临床试验)(t4)为主体。这一部分包含着大量的非常有价值的临床研究结果,其对于新药研究真正的成功至关重要,但这一阶段的学习却常常被学生所忽视,甚至认为与新药研究无关。实际上,药学研究人员常常基于上一次新药转化成功或者失败的经验,再次以基础研究为起点进行新一轮转化研究,从而意味着整个新药转化研究闭环的形成,研究者也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成果再研究”[5]。有关这一阶段的学习内容,教师可以以介绍新药研发成功上市后,通过临床实践挖掘了的完全不同于之前适应证,扩大了药物使用范围的诸多成功案例。可以通过转化医学第三和第四阶段相互渗透的案例讨论,讲授在药物研发中“老药新用”的研究策略和开发思路。让学生切实认识到,医学与药学两者相辅相成的关系。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还可以考虑引入现有药物品种的升级作为学习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新的药学基础研究是如何将上一次成功或失败作为新的起点开始新一轮的研究。

3.2基于转化医学的药学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的运用方面,由于以转化医学理念对教学内容进行设置与传统药学专业的教学内容差别较大,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的案例教学方式。以转化医学的不同阶段为“线”,以鲜活的新药开发真实案例为点,将新药研发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带到课堂,以案例为中心,围绕一个教学目标,进行案例的剖析和知识点的讲解。同时,教师还可以在授课前先安排学生进行具体案例信息收集和策划准备,安排不同的学生组成团队代表新药研发案例中的不同技术部门,通过教学双方的共同讨论分析,达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标。把“填鸭式”授课变成“沉浸式”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能设身处地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和考虑新药研发中的种种问题。

4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基于转化医学理念的药学研究生教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从临床需求出发,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导向,树立理论知识联系临床实践的意识,引导学生更加注重药学研究成果的可转化性;从药学研究的立题、选题上瞄准目标,从根本上避免以发表文章为唯一目的的错误认识,让学生在未来的教学、科研以及其他工作岗位中树立正确的方向。另一方面,建立药学专业研究生多学科交叉的知识体系与研究背景,为在将来工作中解决新药开发的具体问题奠定良好的基础。无论在临床中发现问题,寻找可能的发病机制和药物靶点,还是在早期的新药开发工作中对靶点确认、药物设计、生物标记物等知识的了解,以及后续的新药转化涉及的病理生理、药理毒理和伦理等方面具有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转化医学教育既能够使研究生获得更全面、更综合的研究背景,又能够帮助学生打破墨守成规的学科定势,发挥敢于创新、勇于创新的精神。同时,基于转化医学理念的药学教学,能够培养药学生与临床团队的合作意识。尽管新药研究是以药学为核心,但毫无疑问,在转化研究过程中将面临各种异常复杂的情形,有时并非单一领域能够完成。因此新药研究必须打破学科的壁垒,建立一个跨领域的团队通力合作,发挥各自优势才能完成。通过基于转化医学理念的药学教育,学校对研究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进行培养,在转化研究的模式和过程中,包括交流机制、信息共享、利益分配等每个环节中树立合作精神。良好的团队合作将会是有效解决新药研究过程中药学、医学、生命科学以及其他学科研究人员分歧、充分发挥团队优势的坚实基础。总之,转化医学在新时期药学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进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在本科教育中引入转化医学的理念已经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6-7],甚至提出了“转化药学”“转化药理学”等新概念[8-9],在药学研究生阶段开展转化医学教育势在必行。一方面,弥补了传统教学理论和药学研究实际不能很好结合的缺陷,其有利于培养符合药学学科发展新要求的专业人才队伍;另一方面可以促进药学学科与临床医学、生命科学等其他学科的不断交叉融合,推动药学专业本身的发展进步。尽管转化医学在药学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创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转化医学与药学教育结合还需要不断的探索,在国内发展状况还有待提升[10],比如:建立新理念的药学教学教程和人才培养体系尚需时间、现有的教学设备和科研条件欠缺、传统研究生培养模式与转化医学教学模式的固有差别等等,基于转化医学理念的药学教学体系的完善还需要教学方法、教育模式、科学研究等多方面共同协调共进。但转化医学理念必将深刻地影响并改变未来的药学研究生培养模式,这样的变革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药学教育工作者必须抓住机遇,尽快普及转化医学理念和知识,使我国的医药研发体系和人才培养更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

[6]王倩,董方南,肖博雅,等.医学本科生基础课阶段开展转化医学教育的思考[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9(12):18-19.

[7]黄晓东,王艳春,范红艳,等.转化医学与药理学教学的促进意义[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19):249-250.

[8]张勇,胡莹莹.转化药学在药学本科生培养中的探索[J].药学教育,2016,32(2):1-4.

生物与医药培养方案篇7

【关键词】CBC教学法临床药物治疗学应用

0.引言

CBS教学法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是一种新兴教学方法【1】。与传统的教学法不同,其主要是利用案例的方式辅导教学,让学生围绕案例进行思考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法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在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对CBS教学法在临床药物治疗学中的应用进行探究。

1.CBS教学法在临床药物治疗学教学的时代背景与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临床用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我国现今的医疗体制下,医生对于疾病的了解比较透彻,但是在用药这方面还存在着不足,没有准确的掌握药学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在临床用药这一环节还需药师的协助【1】。因此,培养合格的临床药师无疑是当今医药高等学院重要的任务。

临床药物治疗学是一门重要的实践课程。它是连接药学与医学的桥梁,对整个临床学工作有着重要意义。临床药学治疗的主要目的是运用药学、药动学等基础知识,针对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进行合理的药物治疗方案,但它又是一门集药理学、诊断学、内科学的交叉学科,因此,临床药物性是一门复杂及难度较大的课程。在教学中要求学生理解与掌握专业的理论知识,这对于学生来说难度比较大,加之学生缺乏兴趣,从而导致教学质量不佳。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加容易的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并且结合理论进行实际操作,是临床药物治疗工作中的主要问题。在教学中使用CBS教学法对临床治疗中疾病的诊断、治疗有着良好效果,培养了学生正确的运用药物治疗,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与临床技能实施。

2.CBS教学法在临床药物治疗学教学中的实施

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进行教学,学生已经习惯了这种学习方式,突然改变教学方法,会让学生产生不适应的感觉。因此,在应用新的教学方法时,教师需和以往一样讲解教材中的主要内容,对于文中的重点与难点作出分析,随后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用药中的问题,学生根据自己所了解的知识内容,进行分析与解决问题。例如在讲解“急性中毒的药物治疗”这一章节中“有机磷农药中毒”之前,教师可以先提出:有机磷酸酯类的中毒机制是什么?使用那两种特效药物,他们的作用机制分别是什么?等问题,让学生根据这些问题查阅资料,整理出分析的结果。在学生初步掌握了阿托品与解磷定的相关药物学知识后,提供一个临床药物治疗相关的实际案例:患者男性,35岁。因夫妻争吵口服有机农药入院。患者瞳孔缩小,空腔分泌物增多,且带有”蒜臭味”,呼吸急促,焦躁不安,伴有咳嗽,同时心率增快、心音弱、四肢颤抖、大小便失禁。让学生根据以上案例,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分析,结合相关的理论知识,对有机磷中毒的表现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案【3】。理解和掌握对阿托品、解磷定联合药物的知识,对用药过程中剂量的合理分析。

临床药物治疗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CBS教学中的案例分析对提高学生的判断力与决策的能力有很大提高,最重要的是有效运用理论知识分析与解决其中的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通过解答问题,在小组讨论中,在实践解决问题中,学生在互相讨论中学习,有效的将理论知识解决问题,不仅学习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而且为学生将来在实践药学服务奠定良好的基础。

3.结语

在我国现行体制中,对临床药理学方面的知识不足,对培养学生教学方法与训练不到位,使得学生在临床过程中无法正确的进行用药。在教学过程中使用CBS教学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有着良好的效果。因此,在以后的临床药理教学中,应大力推广CBS教学法,将案例与理论知识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与临床药物治疗学实践能力,为学生的未来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徐志立,杨静娴,李云兴,陶小军,闫宇辉.CBS教学法在药学专业临床药物治疗学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1,12:2359-2361.

生物与医药培养方案篇8

关键词:医药数理统计;案例教学法;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1-0164-02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而多学科交叉融合是创新能力的重要源泉之一,现代医药学研究中,很多创新都源于新的数学方法的应用。《医药数理统计方法》是医药类相关专业的一门应用性极强数学基础课[1],在药物制剂、制药工程及药物质量控制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该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思维与推断能力,使其掌握医药学统计方法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与技能,形成统计思维模式,具备应用数理统计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进入医药企业实地工作打下良好的统计基础。但当前实际教学中却存在着学时少、任务重,学生基础薄弱等诸多问题,尤其是部分学生对数学类课程存在畏难情绪,缺乏持久兴趣的关键问题。本文结合在教学工作中的体会,认真研究当前医药类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针对大众化教育阶段应用型医药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作进一步调整,精简优化《医药数理统计方法》的教学内容,同时着力研究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改革陈旧的课堂教学方法及评价机制,提出提高《医药数理统计方法》教学质量的有益建议,以期使得《医药数理统计方法》课程在医药院校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医药院校《医药数理统计方法》的教学现状

1.教学内容老化。目前医药院校医药数理统计教学的现状是,一方面医药院校学生大部分是文理兼招,学生的数学基础参差不齐,而且学时相比理工科院校偏少,因此既要在教学中兼顾不同基础的学生,又要在学时少的情况下保证知识架构的完整性。若要做到这两点就要求《医药数理统计方法》的教学内容既有层次性(对不同基础的学生要求掌握的内容不同),又精简实用。另一方面,大部分《医药数理统计方法》教材,其概率论部分理论知识讲授过多,应用概率论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案例较少且陈旧;数理统计部分公式较多,推导烦琐,而统计学原理和思想传授较少,统计学方法的应用案例也缺乏更新,尤其是与学生专业结合不紧密,这就大大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统计学思维,难以有效提高学生应用能力,与日新月异的应用需求不相称。

2.教学方法陈旧。在当前的医药数理统计教学中,仍然是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为主。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往往以讲授和大量机械式训练为主,学生缺乏自主探索的时间与空间,难以参与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导致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以模仿、训练和记忆为主要特征的维持性、继承性学习,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质疑性和创造性受到严重的限制[2]。而且现有医药数理统计教学课件陈旧,没有很好地结合多媒体技术,也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造成教学内容老化和教学方法陈旧的主要原因是对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认识不够,教学模式和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严重脱节。当前必须着力研究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以及医药数理统计课程的特点,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时俱进。

二、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以及医药数理统计课程的特点

1.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大学生在生理上进一步发育趋于成熟,心理上趋向主动和独立,思维能力迅速提高,抽象思维能力与逻辑推断思维能力获得显著地发展,追求新意,对问题和事物有着独特的见解和认识,从而使他们在精神方面的独立意识较之一般青年更为突出[2]。而且当代大学生的这种强烈的自我意识,迫切需要同学、老师、社会以及自身的肯定,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的需求在当代大学生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处在一个社会迅速变迁,科技日新月异,信息高度发达的阶段,使得他们探索问题的好奇心更加强烈,希望能够探索万事万物的真相,但大多数大学生怕吃苦,自制力和耐挫力较差。

2.医药数理统计课程的特点。虽然医药数理统计相对于高等数学等传统数学类课程具有更强的应用性和趣味性,但医药数理统计是建立在随机理论基础上的,对习惯了确定性思维的大学生,如何转换思维模式是一个挑战;医药数理统计方法的应用一方面需要结合学生的学科专业知识,另一方面需要结合软件实现,如何做到数理统计方法、医药专业知识和应用软件三方面的有机结合是医药数理统计教学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医药数理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涉及的知识面较广,难度较大,如何将利用数理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完整过程简洁又不失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也是一个关键问题。

结合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和医药数理统计课程的学科特点,急需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激励和评价机制等方面改革当前医药院校医药数理统计教学。

三、医药数理统计教学改革的内容和措施

1.教学内容的改革是《医药数理统计方法》教学改革的基础。认真研究和理解医药院校各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在不破坏学科知识体系的情况下,在突出医药学特色和增加应用性这两个原则的指导下调整知识点,删减陈旧知识,弱化公式推导,增加结合医药学应用的新方法,增加应用型、研究性案例比重,将重点、难点放在医药特色实际应用的案例教学及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上,以应用需求为先导,以案例教学为媒介,以实验软件实现为辅助,实现教材内容与企业实际需求以及医药科研的同步更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教学内容改革是龙头,必将带动其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等一系列的改革,为医药特色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方法改革是《医药数理统计方法》教学改革的核心。通过教学内容的改革,可以使得教学内容能引起学生兴趣,但如何使学生对医药数理统计保持持久兴趣是最大的难题。如何将一时好奇升化为持久的兴趣、理想及自我价值的实现,必须结合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采用实用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

根据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医药数理统计课程的特点,案例教学法是非常合适的教学方法。首先教师可以从较新的权威学术期刊,甚至是教师的科研课题里面寻找案例,或者以产学研合作项目为契机,深入了解企业现今最新需求,根据企业提供的基础资料,提炼经典案例。在案例教学过程中由教师把精选的案例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带着问题去学习相关知识和方法,接下来需要经过思考和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个同学都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教师通过引导、点拨、启迪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增强学生自身对整个案例解决过程的切身体会,让学生精神层面充分感受到参与案例解决的愉悦感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后的成就感,巩固与提高学生个体对医药数理统计持久的兴趣。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数学概念和方法也要通过案例引入,数学知识产生时,总是伴随着数学家“火热的思考”,但是数学知识以论文、教材的方式呈现出来时,却往往只剩下了“冰冷的美丽”。通过案例引入可以揭示并引导学生去发掘和领会那些“火热的思考”。而学生发掘和领会那些“火热的思考”的能力,就是学习能力的核心,也是创新能力的源泉。

3.教学激励和评价机制改革是《医药数理统计方法》教学改革成功的保障。要达到最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必须构建新型人性化学生激励和评价机制。合理完善的激励和评价机制能够更好地激发行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体现以人为本。传统的教学评价机制,往往都是通过课后作业及考试来进行的,存在时间上的滞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课堂学习的情况,但是对于课堂上学生主体的参与、思考、创新的程度无法做出判断,有可能挫伤学生创造性思维成长的积极性[2];而奖学金等传统的激励机制往往周期更长,无法及时满足当代大学生急切盼望社会认同和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学习动力。

4.数学建模竞赛等大实践教学是《医药数理统计方法》教学改革的有益补充。把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作为锻炼同学们实际应用能力的第二课堂。数学建模是数学知识和方法与实际问题之间沟通的桥梁,因此数学建模是对学生将数学的知识和方法转化为用数学的能力的检验。可以说数学建模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全方位的:它体现在查阅文献资料、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应用能力和评价能力的培养,运用数学工具和计算机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组织协调能力培养等。参与数学建模竞赛活动,会极大地拓展学生应用数理统计知识的空间,并会对课堂教学产生良好反馈。要鼓励和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除此之外,还要让学生走出去,去做与专业相关的社会调查,去医药企业直接感受医药企业对数理统计知识和方法的需求,并在实际应用之后内化为自身的实践能力!

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优化《医药数理统计》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方法,并设计及时、科学的激励和评价机制,以提高当前医药院校《医药数理统计》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生物与医药培养方案篇9

1.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大学生在生理上进一步发育趋于成熟,心理上趋向主动和独立,思维能力迅速提高,抽象思维能力与逻辑推断思维能力获得显著地发展,追求新意,对问题和事物有着独特的见解和认识,从而使他们在精神方面的独立意识较之一般青年更为突出。而且当代大学生的这种强烈的自我意识,迫切需要同学、老师、社会以及自身的肯定,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的需求在当代大学生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处在一个社会迅速变迁,科技日新月异,信息高度发达的阶段,使得他们探索问题的好奇心更加强烈,希望能够探索万事万物的真相,但大多数大学生怕吃苦,自制力和耐挫力较差。

2.医药数理统计课程的特点。虽然医药数理统计相对于高等数学等传统数学类课程具有更强的应用性和趣味性,但医药数理统计是建立在随机理论基础上的,对习惯了确定性思维的大学生,如何转换思维模式是一个挑战;医药数理统计方法的应用一方面需要结合学生的学科专业知识,另一方面需要结合软件实现,如何做到数理统计方法、医药专业知识和应用软件三方面的有机结合是医药数理统计教学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医药数理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涉及的知识面较广,难度较大,如何将利用数理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完整过程简洁又不失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也是一个关键问题。结合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和医药数理统计课程的学科特点,急需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激励和评价机制等方面改革当前医药院校医药数理统计教学。

二、医药数理统计教学改革的内容和措施

1.教学内容的改革是《医药数理统计方法》教学改革的基础。认真研究和理解医药院校各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在不破坏学科知识体系的情况下,在突出医药学特色和增加应用性这两个原则的指导下调整知识点,删减陈旧知识,弱化公式推导,增加结合医药学应用的新方法,增加应用型、研究性案例比重,将重点、难点放在医药特色实际应用的案例教学及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上,以应用需求为先导,以案例教学为媒介,以实验软件实现为辅助,实现教材内容与企业实际需求以及医药科研的同步更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教学内容改革是龙头,必将带动其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等一系列的改革,为医药特色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方法改革是《医药数理统计方法》教学改革的核心。通过教学内容的改革,可以使得教学内容能引起学生兴趣,但如何使学生对医药数理统计保持持久兴趣是最大的难题。如何将一时好奇升化为持久的兴趣、理想及自我价值的实现,必须结合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采用实用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根据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医药数理统计课程的特点,案例教学法是非常合适的教学方法。首先教师可以从较新的权威学术期刊,甚至是教师的科研课题里面寻找案例,或者以产学研合作项目为契机,深入了解企业现今最新需求,根据企业提供的基础资料,提炼经典案例。在案例教学过程中由教师把精选的案例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带着问题去学习相关知识和方法,接下来需要经过思考和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个同学都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教师通过引导、点拨、启迪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增强学生自身对整个案例解决过程的切身体会,让学生精神层面充分感受到参与案例解决的愉悦感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后的成就感,巩固与提高学生个体对医药数理统计持久的兴趣。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数学概念和方法也要通过案例引入,数学知识产生时,总是伴随着数学家“火热的思考”,但是数学知识以论文、教材的方式呈现出来时,却往往只剩下了“冰冷的美丽”。通过案例引入可以揭示并引导学生去发掘和领会那些“火热的思考”。而学生发掘和领会那些“火热的思考”的能力,就是学习能力的核心,也是创新能力的源泉。

3.教学激励和评价机制改革是《医药数理统计方法》教学改革成功的保障。要达到最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必须构建新型人性化学生激励和评价机制。合理完善的激励和评价机制能够更好地激发行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体现以人为本。传统的教学评价机制,往往都是通过课后作业及考试来进行的,存在时间上的滞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课堂学习的情况,但是对于课堂上学生主体的参与、思考、创新的程度无法做出判断,有可能挫伤学生创造性思维成长的积极性;而奖学金等传统的激励机制往往周期更长,无法及时满足当代大学生急切盼望社会认同和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学习动力。

生物与医药培养方案篇10

相对于普通医学高等教育而言,高等医学职业教育是培养医学实用型、技术型人才的一种教育类型,具有特殊的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职业性”是高等医学职业教育的特殊所在、特色所在。作为诸多专业重要基础课程的生物化学,其理论教学过程也应体现职业特色,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的理论体系为中心。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避免过于强调基础理论的倾向,努力使课程内容服务于行业职业素质的培养与提升。生物化学的教学内容分为生命的物质组成、生命物质的代谢与能量变化、生命体信息的传递与调控三大部分。在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授课时,应结合职业需要,进行针对性详略增删。对于临床专业,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将要从事基层医疗工作,如社区医生、预防保健医生等,工作的主要内容涉及医疗、预防、康复、保健、健康教育以及计划生育等方面,因此对生命的物质组成及生命物质的代谢与能量变化的内容进行了强化,如常见营养缺乏症及代谢疾病的发病机制,而生命体信息的传递与调控只作为熟悉的内容。在介绍酶这一单元的内容时,护理专业对于酶的抑制剂、激活剂这部分内容只需要了解,不需要重点掌握,但是对于药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这部分内容是与他们的职业能力密切相关,需要重点讲解,并充分引用一些以酶作为靶位的药物实例来分析,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2实践教学的职业特色体现

根据目前的就业情况,医学高职高专毕业生除进入医疗系统工作外,也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在医药企业从事产品研制和生产等工作,这些岗位都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生物化学的实践教学旨在训练学生的操作技能,提高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用型人才的培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目前生物化学实验内容主要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如血糖、血钙的测定实验,琥珀酸脱氢酶的作用及其竞争性实验等,虽然能够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基本的实验操作能力,但是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是非常不够的,因此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开设对体现实践教学的职业特色至关重要。综合性实验应在实验内容中将相关学科理论知识交叉融合,实验材料和方法综合运用[1]。例如“小鼠饱食和饥饿状态下肝糖原和血糖含量测定的比较”的实验,将动物实验、血清制备、分光光度计使用、血清中葡萄糖含量测定、肝糖原的提取和含量测定等一系列的实验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任务整体,既能反应物质在体内的动态变化,又可综合验证理论,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以及思维能力,以适应职业的要求。设计性实验教学过程中,由实验指导教师提出选题的方向,实验目的和条件,具体实验设计、实施等问题由学生自行完成。这种自我发挥、自我实现的实验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达到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职业培养目标[2]。另外,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在课余时间参与教师的相关研究课题。学生根据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课题,查阅相关的文献,设计研究方法、路线。经指导教师严格的审查和科学的论证后,自主实施实验方案,分析整理研究结果。实践证明,这种实验模式不但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科研素养,同时也能推进教师的科研进程,在师资、设备的优化配置方面有突出的优点。高职高专院校普遍存在课时紧张的问题,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有一定的开设难度,而建立开放实验室,学期结束后开设小学期实训课程,学生假期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等措施可以有效缓解这一问题。

3教学方法的职业特色体现

从医学高职高专的育人目标和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角度出发,生物化学的教学都应强调体现职业特色的方法,如通过引用实例、角色扮演、基于案例的pBL教学法等,将生物化学的教学与临床或行业密切结合,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职业态度和职业素养。

3.1实例引用法

生物化学理论性强,代谢途径复杂,分子式、结构式多,单纯的理论讲授往往使学生感觉生涩难懂。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丰富的实例引用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而且引用临床病案、经典实验研究,或者医药领域以及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典型案例,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今后的工作实际相结合,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脱节。如讲授生物氧化时,可结合甲状腺功能亢进、Co中毒;讲解糖代谢时,可介绍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和胰岛素的作用机制;讲解脂代谢时,可结合高脂血症、脂肪肝加以阐述;介绍氨基酸代谢时,可联系氨中毒、帕金森病、苯酮酸尿症等。通过这些临床实例的引用,生物化学的基础理论与临床实际应用有机结合,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然,根据授课专业的不同,举例要有针对性。对医学及护理专业的学生,可以适当结合医疗保健方面的案例;对药学专业的学生,最好能结合药理方面的案例,如讲解胆固醇代谢时,可以联系他汀类调脂药的作用机制。除了在课堂上引入实例外,课后作业和课程考核均可通过引入实例体现职业特色。如糖代谢章节,可介绍临床有关糖尿病的分类,然后要求学生查阅不同类型糖尿病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诊断依据等。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可通过查阅病例知识,复习巩固教学内容。同时在生物化学的结业考试中,也可以改变传统的题型为相关案例分析。

3.2基于案例的pBL教学法

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在医学职业教学中,应以疾病问题为基础,紧密结合临床实践,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的选择与问题的设计要经过精心的准备,要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如维生素这一章节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选取典型的维生素缺乏症作为病例。老师将准备好的病例和问题制作成教学案例,提前1周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检索资料,对如何解答每个病例设计的问题进行准备。并在课堂上进行分组讨论,每组由1名学生对病例及其问题进行全面阐述,然后提出本组讨论的结论,同时还可以针对病例提出自己的问题,由其他组同学进行讨论解答。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对学生的讨论做出正确的引导,对学生的观点给予及时的补充、完善以及必要的纠正。基于案例的pBL教学有利于学生综合分析应用能力的提高,并且起到了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运用结合起来的桥梁作用。

3.3角色扮演法

这里的角色扮演指的是在教学中始终强化学生作为未来的临床医生、护士或其他相关的职业角色[3]。在课堂教学、课后作业及考试环节中均要求学生从职业的角度来分析和解决问题。这种方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态度。如教师在进行案例分析时,始终设定学生作为临床医生,要求学生做出的分析和结论必须严谨、周密,而作为医生,必须要求严谨的工作态度才能促进病人的康复,保证病人的安全。

4教师素质的职业特色体现

4.1知识结构的完善

尽管近年来的青年教师大多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拥有良好的教育背景,但是其知识结构并不一定非常完善。生物化学是很多医学专业的基础课,作为一门基础课教师,面对的学生往往来自多个不同的专业,如临床、护理、口腔、药学等。为了更好地将生物化学的理论知识与不同专业的相关课程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将知识更好地融会贯通,教师必须对不同专业的基本课程有所了解,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另外,部分生物化学教师其第一学历不是医学院校,而是毕业于综合、农业、林业或师范大学。这部分教师对生物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基因组学等有着比较深的研究,但是缺乏临床医学背景,对教材中临床学科相关知识难以展开和讲透,引用的临床实例也相对匮乏。针对这些问题,青年教师必须主动完善知识结构,从而将生物化学教学与医药相关学科紧密联系起来。首先,要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及业务交流,主动阅读不同专业的教材或相关书籍,对不同专业学生的课程设置和相关课程内容有所了解后,生物化学的教学能做到有的放矢,体现相关专业的职业特色。另外,可以积极参与集体备课,如来自医学院校的生物化学教师的临床知识较丰富,而来自其它院校的生物化学教师的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知识较丰富,因此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采取集体备课,研讨教材,互通有无,取长补短。除此之外,广泛关注新闻媒体中有关疾病、食品、药品、营养健康等方面的内容,寻找这些内容与生物化学的联系,将这些内容作为课程教学的案例分析素材,不仅能够使生物化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增加学习兴趣,还能促使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2“双师”素质的培养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高等应用性人才为宗旨,要求教师具备“双师”素质,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提供保障。所谓“双师”素质,是指教师既具备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能够从事专业理论教学,同时具备较强的实践及实际操作能力,能够指导学生将专业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4]。为了培养教师的“双师”素质,学校可以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教师参加各种专业实践,如将教师的专业实践作为考核和职称评定的指标。教师通过深入医疗卫生单位和医药企业,参与医疗卫生工作,了解医药领域生产实际,锻炼实践操作技能,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双师”素质。生物化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课程,涉及到医学、药学以及生物技术多个领域,作为生物化学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知识背景、科研方向以及所教授学生的专业方向选取合适的实践单位,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