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艺术公共教育十篇艺术公共教育十篇

艺术公共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09:06

艺术公共教育篇1

一、公共艺术教育的研究现状

笔者通过2009年底之前对公共艺术教育研究的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的统计分析,得出目前公共艺术教育研究的内容与范围主要有17个主题项,即“课程、现状与对策、功能、教学、改革、艺术教育体系、师资、国外艺术教育、特征、教育价值、经验总结、艺术团建设、教育模式、教育理念、教材、音乐教育史和其他”等。从归纳出的公共艺术教育研究的17个主题项中可以看出,其内容与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基本覆盖了公共艺术教育的研究领域。其中的“课程、教学、现状与对策、功能”等四个方面所占比例较大,属于目前研究的热点。公共艺术教育的“艺术教育体系”、“师资”、“特征”、“教育价值”、“经验总结”、“艺术团建设”、“音乐教育史”和“其他”等方面的论文研究也已开始起步,在此笔者将之归类为研究的非热点。为了解公共艺术教育的研究现状,笔者通过公共艺术教育的研究热点进行分析。

1.课程

自《全国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实施以来,许多普通高校相继开设了部分公共艺术课程,但“因学校而异、因学生而异,缺乏学体系、教材和评价标准,公共艺术课程开设缺乏全局性。”②公共艺术教育研究中,对于课程方面的研究在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中的比例分别占到26.24%和26.56%,分别位居第一和第二位。对于课程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对课程现状与对策、课程的作用、课程设置、课程体系、课程管理、课程模式、课程改革以及等方面的探讨,学位论文中对于公共音乐教育课程的探讨比例较高。关于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现状与对策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分析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来提出相应的对策或建议。在公共艺术教育研究的学位论文中,关于课程的研究主要是从具体的课程和课程内容来研究。这些研究主要是探讨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内容,即哪些艺术课程可以进入公共艺术教育,并对其价值及其可行性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

2.教学

公共艺术教育研究中,实际上课程与教学是密不可分的,本文对于公共艺术教育研究中的课程研究与教学研究的分类是建立在研究的具体情况之下的。当然其中也不乏一些课程与教学混杂在一起的研究,为研究方便,笔者只能根据其侧重面对其进行区分。对于教学方面的研究在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中的比例分别占到12.13%和27.34%,分别位居第二和第一位。对于教学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对教学方法、教学改革、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探讨。关于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如甄巍的《多媒体教学法在高师院校艺术鉴赏课中的运用》,主要阐述了多媒体技术在艺术鉴赏课中的运用;张静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音乐欣赏课教学方法的探究》,提出了音乐欣赏课中“以‘兴趣’为主线的教学方法”、“以学生‘参与’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以‘电教媒体’为手段的教学方法”、“以‘户外课堂教学’为深化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张思镜的《高校公共艺术课音乐审美教育教法探索》提出了音乐审美感知教学与音乐审美情感体验教学两种施教方法。关于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李琳的《探究高校公共音乐课程教学的意义及改革方向》认为,对高校开设的公共音乐课程教学标准进行规范很有必要,需要从观念和方法两主面入手。唐圣菊的《高等农林院校公共艺术教学改革探讨》提出了农林院校公共艺术教学改革的思路:创新课程设置、刷新教学方法、整合教学资源、改革评价体系。彭渊的《浅谈普通高校舞蹈教学改革》“以舞蹈选修课教学和舞蹈团队培养两方面为切入点,以多元舞蹈文化的学习和多元舞蹈活动的参与为特色,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两方面入手进行教学改革,力图探寻一条适合普及型大学舞蹈教育发展的新模式”张丽波、崔全顺的《构建高师生态式公共艺术欣赏教学模式初探》对教学改革提出了“生态式教学模式”,即从过去各学科的无限分裂走向新的融合,使各学科之间形成一种生态关系。关于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内容研究,黄小明的《浅谈高校艺术教育教学》中提出艺术教育教学诸因素的整合。

3.现状与对策

我国的艺术教育因受到国家重视而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从某种意义上讲,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的领导对艺术教育的重视关系到“新世纪我国知识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在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正处于一个“蒸蒸日上”和“理还乱”的双重时期。公共艺术教育研究中,对于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与对策方面的研究,在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中的比例分别占到22.03%和16.41%。对于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的研究,研究者主要是对目前的公共艺术教育现象的描述,代表性的研究如:刘张飞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异化现象及其回归路径》,曹思淼的《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樊中红的《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白朝晖的《高等院校公共艺术教育刍议》,马建华、高曼曼《高校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策略分析》,周小海《关于普通高校实施艺术教育的思考》认为,当前普通高校在实施艺术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领导不重视,置艺术教育于附属地位;艺术教育经费不足,教学资源匮乏;艺术教育师资“量少质差”;艺术课程建设和科研工作滞后;管理薄弱,机构不健全。解决上述问题转变观念是前提,提高素质是关键,构建课程结构、教育环境是条件,健全机构、提高管理水平是保障。

4.功能

公共艺术教育研究中,对于公共艺术教育的功能方面的研究,在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中的比例分别占到20.05%和6.25%,分别位居第三位和第四位。关于公共艺术教育功能的研究主要是从四个方面来研究的。

(1)公共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素质拓展的作用关于公共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素质拓展的功能研究中,普遍的观点是“艺术教育和素质教育有着共同的培养方向,就是使受教育者成为素质全面发展的人。艺术教育为实现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提供了生动的教育手段和教育内容,成为受教育者最易接受的、最有活力的一种教育形式”。③

(2)公共艺术教育对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作用黄丽娜和余育新在《试论公共艺术教育对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作用》中,根据和谐校园文化的人文性、多样性、融合性、创新性、传承性特点指出,“公共艺术教育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人文指导”、“公共艺术教育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艺术内容”、“公共艺术教育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审美指导”、“公共艺术教育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创新源泉”。

(3)公共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孔宪峰和周秀红的《公共艺术教育促进德育的理论回归》从理论层面上通过挖掘艺术与艺术教育的本体价值,指出艺术教育发挥德育效应的理论建构涵盖着从“审美”到“立美”的转化、“立美”到“立德”的统一、“立德”到“立人”的升华这三个重要环节。李林和许媛媛的《美育与德育兼重———略论高校公共音乐课的功能内涵》同样指出:“高校公共音乐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音乐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美育为核心,在音乐教育中进行德育渗透,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使其功能内涵得以充分显现。”由此可以看出,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观念由来已久,公共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观念在人们心目中还是根深蒂固的,在公共艺术教育研究中还是占有相当的比例。

(4)公共艺术教育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薛芳的《浅析公共艺术教育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中的作用》认为:创新是时代的主题。艺术教育以其特有的属性,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是有所作为的。艺术教育能够培养人的直观洞察力、想象力、创造力,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创新教育。贾昕东的《大学生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指出:“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非智力因素是创新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动力系统,艺术素养属于非智力因素并贯穿于大学生创新活动的全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康尔《论公共艺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提出,“公共艺术教育,有助于唤醒创新意识,有助于牧养创新精神”、“公共艺术教育,又呼吁开发创新潜力,有助于训练创新思维”、“公共艺术教育,有助于认知创新规律,有助于借鉴创新方法”。从以上对公共艺术教育热点问题的研究现状,反映出目前公共艺术教育的研究尚处于现象描述、经验总结的浅层次阶段,对于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虽然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效果不是特别明显。

二、从需要理论看公共艺术教育的研究现状

公共艺术教育研究的目的,是为教育实践服务的,即为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教学等提供理论依据。但是目前研究大都停留在浅层次的现状描述、经验总结等方面,研究深度显然不够。以行为心理学的视角审视这些研究成果,可以发现这些研究者研究行为的发生与表现,“与人类的各种行为一样,都具有一定的动机与目的,都由其背后的、内在的、体现在研究主体生理与心理方面的动力所启动和驱使。”④这种启动和驱使是公共艺术教育研究行为发生与表现的原驱动力,在研究主体心理意识中的反映即是他们的研究需要。“需要引起动机,动机支配行为,行为的方向则是寻求目标以满足需要。”⑤人的行为模式清楚地表明,人的行为是由需要引起的,需要产生动机,动机引发行为,而行为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需要。对公共艺术教育研究现状的研究,不应忽视研究主体研究行为的起点———“需要”这一重要环节。所谓“需要”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人是生命有机体,又是社会的成员。人为了维持生命和延续种族,对饮食、穿用、居住、安全、婚育等都有需求;为了推动社会的发展,对生产劳动、人际交往、价值实现等同样有所需求。这些客观需求在人的意识中就成为人的需要。简单地说,需要就是人对某种目标的渴求或欲望。需要能够推动人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积极的活动。需要被人体会得越强烈,所引起的活动就越有力、有效。“人类有多种多样的需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不同的社会和不同的历史阶段的人也有不同的需要。”总结人的一切需要,就其发展过程来看,可以分为自然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自然性需要也称生理性需要,是指为了延续与发展生命所必须的客观需要,即对衣、食、住、行、性、安全等方面的需要。社会性需要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逐渐产生的,如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的需要。社会性需要是人社会化的产物,是人类独有的,与动物需要有本质的区别。

人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人的需要是有所侧重的,而且人的需要也是不断转换的。针对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研究者的需要,可以概括为生存需要和学术需要两大类。公共艺术教育研究者的生存需要区别于通常意义上的诸如“生理”、“安全”等需要,在此特指以获取现实功利为目标的物质性需要,既包括学者维持与其地位相称的基本生活条件、学术资源的需要,也包括攫取名利的需求。⑦学术需要是指研究者以追求知识为目标的学术自身的求真本意的需要。也就是说,研究者从事学术研究的最主要、最直接目标是塑造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即所谓“学术精品”。“学术的本性是排除任何现实性功利追求的。学术的生命力在于对知识、智慧、真理的追求,它是一种知性的召唤、道德的践行。”⑧公共艺术教育的学术研究本身并不排斥对功利性的追求。但是在普通高校中现行的科研奖励制度和职称评定制度等的功利主义倾向,使得研究者在利益驱动下的生存需要取代了真理驱动下的学术需要。现行的科研管理制度“把量的标准置于其他价值认定标准之上,把质的高下简单约化为量的多少”。“当这种量本位标准被‘锁定’时,量的追求就演变为学者们的‘生存本能’,以知识追求为本性的需要就让渡于以现实利益的获取为目标的‘生存物质需要’。”⑨因此,也可以说,公共艺术教育研究者的需要是与现行的科研管理制度和职称评定制度直接相关的。正是这些制度性的要求使得公共艺术教育研究者的需要从以追求知识为目标的学术自身的求真本意的“学术需要”转向了以获取现实功利为目标的“生存需要”,最终导致“学术失范行为失控”。

艺术公共教育篇2

理念是行为的前提和先导,高职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的强化,首先须摒弃“专业至上、应用第一”的错误理念,树立艺术育人的理念,将艺术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加强艺术素质教育工作的关键在领导,学校领导要充分认识艺术教育的紧迫性、必要性及其重大意义,将艺术教育放在学校发展的重要位置。但在有些主管教学的领导在潜意识里认为艺术教育就是唱唱跳跳、玩玩闹闹,没有将其提高到大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应有高度。所以经费投入往往不足,物质保障显得很无力。或者是有些学校有预算,划拨了艺术教育的年度经费,但实际情况是艺术教育经费的使用还处在“一次活动、一次申报、一次批复”的状态。“主管”认可或需要的艺术活动的经费自然好办,而属于艺术教育计划和建设等项目范畴的经费就变得非常“模糊”。如一个超万人的在校生的某高校,只有一部钢琴可供教师上课和学生使用。这是“经费”在“模糊”情况下的一个真实例子。公共艺术教育是培养和提升人的综合素质的教育。公共艺术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专业的艺术家,也不是单纯地训练吹、拉、弹、唱等艺术技术,它主要是让大学生接受一定程度的艺术知识、技能训练,提高大学生的审美境界,从而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在高职院校中,艺术教育的开展不是专业教育的附属,它跟其他公共课一起,成为高等教育体系中一个有机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首先在课程的构建上,依据教育部在《全国普通高等案例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和各校实际情况,应作出完整合理的设置。同时,一个由高专业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组成的教学和研究团队、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教学考核评价体系,都是为规范公共教育,提高公共教育的质量所必须。从而最大可能最大意义地发挥公共艺术教育的作用。公共艺术教育也是“全程”的教育。它要求所有专业背景的学生都能得到艺术的熏陶。大学生从入校直至毕业,始终得到由浅入深、分门别类地的艺术教育,并贯穿于整个接受高等教育的全过程,使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有机地统一起来,最终形成创造性思维。从事公众艺术教育必须要有一定的物质保障。如场地、音响设备、活动经费等。各校要有统一、系统的公众艺术教育组织安排。这些物质条件在缺少经费保障的情况下在实践中是难以落实的。长此以往,势必会造成公共艺术教育越来越多地走进一个既封闭又顽固的非良性空间。所以,建立科学合理的高校公众艺术教育管理体制,在政策、师资、资金等软硬件方面给予艺术教育大力的支持和保障,形成各部门有机整合的管理体系势在必行,否则,有效的开展高校公众艺术教育就完全成为了一句空话。

二、挖掘艺术社团的艺术引导与熏陶功能,辅助学生独立开展艺术探索

公共艺术教育不仅要重视课堂教学,还要把开展课外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国内外成功的公共艺术教育经验表明,要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质,不仅要提高公共艺术教育的课堂质量,而且还应加强艺术教育的实践环节。任何艺术教育的课程,一定不仅仅限于上好几堂课而已。各种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外艺术实践活动,都能不同层面地带动诸如审美情趣、学习感受、情感体验、文化价值和人格塑造等精神内涵层面的东西的呈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各种艺术社团也是学校进行艺术教育打造健康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校园本身就是学生接受艺术教育的乐园,课外音乐实践活动是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的各种音乐活动应与课堂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鼓励那些有兴趣但没有音乐基础的学生参与音乐实践,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高职院校在课堂教学基础上积极带动课外活动的开展,开设形式多样不同内容的社团活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例如专业、年级、层次等等的不同,选择合适的内容,制定相关的活动规章制度,安排合理的时间段和活动场所,努力为学生创造机会和条件,给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吸引更多学生参加并融入各种课外活动之中,使他们最大限度的发挥潜能,展示出自己的才华,并在这些实践活动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自信心。学校每年可以开展不同的艺术活动,比如迎新晚会,举办各种歌唱比赛、校园十大歌手比赛、元旦文艺汇演、音乐剧话剧比赛、模特比赛等文艺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课堂的音乐技能学习通过文艺汇演和表演观摩等方面来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音乐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在音乐实践中得以展示。当然由于学生个体差异和基础不同,学生中自然会出现一些音乐掌握上的好差之分。我们开展的课外音乐实践活动不能只针对那些有较好音乐基础的学生。对于那些初学者或者在课堂通过指导才刚刚对乐器演奏、歌曲演唱、舞台表演等入门的学生,也要给予实践的机会。我们可以把技能课的期末考试以面向学生观摩的表演形式展现出来。这样,不但使他们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丰富大学生的文化生活,可以使大学生在艺术活动中实现自我启迪、自我教育,还加深了对艺术的理解和喜爱。

三、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推进高职院校艺术教育可持续发展

艺术公共教育篇3

论文摘要:21世纪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时期,在高校开展公共舞蹈教育是公共舞蹈教育的发展方向,对改善和提高舞蹈教学的现状,提升教学质量,具有现实意义。

引言

21世纪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关键时期。高校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的栋梁之才,将责无旁贷地肩负着推行素质教育的重任。因此,当代大学生自身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至关重要。

而舞蹈教育是高校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在高校开设舞蹈课(以形体课为主),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鉴赏能力、提高舞蹈欣赏水平,最终达到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提高新一代的艺术素养。同时也为将来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因为各种历史原因和现实状况,提出我国高校大学生公共舞蹈教育的发展的必要性,改善和提高舞蹈教学的现状,以及提升教学质量,具有现实意义。

一、公共舞蹈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必要性

(一)从公共舞蹈的特点和表现力方面来看

高校公共舞蹈的特点是:(1)全部参与。它不只是少数人的、高精尖的舞蹈人才的舞蹈活动,是正常人美育需要的由全体学生参与的舞蹈学习;(2)普及性水平。不是高难度的舞蹈水平,而是重在学习基础的、简单的、常识性的舞蹈文化培养。

形体舞蹈课,通过对上肢、下肢与躯干的规范训练,掌握身体运动的规律,并在一定的音乐节奏与旋律中能够协调自如地运动。而大学生在学习了舞蹈语汇后,可以支配自己的躯体,抒感、宣泄激情。当他们需要歌唱抒感,就更需要通过肢体来加以演绎。舞蹈是一种易普及的艺术,它比音乐具体形象,比戏剧简单容易,适合表现他们的学习生活。大学生通过舞蹈可以协调肢体,调节文化学习造成的不动状态,更重要的是还能增强自信心,使人摆脱腼腆和拘谨。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健康的审美情操,充分展示当代学校的校园风貌与当代学子的思想、生活和情感。

(二)从公共舞蹈教育的作用来看

舞蹈训练是一种肢体训练过程,它不但可以使人的形体优美,而且还因为舞蹈经常是双人或多人配合的活动,所以舞蹈过程也是培养舞蹈者关注他人、关注配合、注重协调的过程。我国老一辈舞蹈家郭明达先生,在美国学习和考察后,作出了如下介绍:“几十年来,美国教育系统里的舞蹈设置目标,认为舞蹈活动可以强身健体,纠正姿态,调理肌肉,使动作准确。在心理方面,舞蹈对适应团体活动、接受领导、遵守纪律有帮助;对个人言行举止、表情达意也有益处。”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舞蹈课的训练,这是21世纪中国教育的要求。

(三)我国高校普及艺术教育的良好发展势头

从1988年国家教委印发了《在普通高等学校中普及艺术教育的意见》,到1996年,国家教委又印发《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再到2006年教育部印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充分肯定了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各高校设立专门的公共艺术课程管理部门和教学机构,加强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并把艺术选修课逐步纳入教学计划,使得每一位学生在校期间可以选修公共音乐、公共舞蹈、公共美术等艺术课程。而舞蹈发挥其肢体语言的魅力,吸引了大批的青年学生,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各类艺术教育形式共同存在。

二、普通高校公共舞蹈教育的发展方向

(一)公共舞蹈教育课程的设置

据不完全统计,各高校开设公共舞蹈课程一般可以分为两大块:(1)形体与气质的塑造。这一课程是老师教授学生训练形体、塑造气质的方法。学习舞蹈基本功,最大限度地开发肢体的表现力,学习常用的技术技巧和舞蹈风格韵律,增强舞蹈艺术的表现能力,学习舞蹈剧目,培养正确抒发感情、完整刻画舞蹈形象的艺术水准。(2)中外舞蹈艺术经典作品赏析教学。是通过视频媒介,对学生有计划、有目的的介绍古今中外优秀舞蹈作品,让学生了解每一种舞蹈形成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了解每一种舞蹈风格特点,从而培养学生认识舞蹈的美学特征,唤起他们内心向往美的追求。优秀的舞蹈艺术作品可以给学生一个舞蹈知识的形象化的教育和一个合理的舞蹈艺术的知识结构,开阔他们的眼界,提升对美的鉴赏力。

(二)公共舞蹈教育的教学方法的研究

1、潜移默化、寓教于乐

组织学生观看舞蹈音像资料,以“画面”中那些优美舞姿,丰富的情感表达,来传达对美的感受,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让学生有目的性的学习,进入自然的舞蹈学习状态。

2、教学方法的多变性

“口传身授”是舞蹈教学的基本教学方式,通过教师用形象、精炼的语言讲解舞蹈动作要领,再通过肢体示范教学,直观地给学生展示动作,使得同学可以直接模仿,并用心理解和体会动作要领。但是随着高科技慢慢渗入教学,有了多媒体、电视教学等,更能成为很好的辅助教学工具。毕竟舞蹈是表演艺术,它是通过肢体来表达的,在教学中加以电视教材,可以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地把握需要传达的意思。

3、结对帮扶教学

根据高校公共舞蹈的特点,是由全体学生参与的舞蹈学习。虽然不是高难度的舞蹈水平,但在教学过程中,会有一些同学领悟掌握得快一些,就可以进行结对帮扶,把领悟慢一些或动作出现错误的与掌握得快一些的同学组成一组,互相纠正错误,避免动作的错误出现。

(三)高校大学生舞蹈团队的不断涌现,丰富了校园文化,带动了高校课外艺术活动的健康发展

经抽样调查,全国90%以上的高校都有自己的大学生舞蹈队。而这些团队中的同学多是通过公共舞蹈教育的课程学习后,涌现出的一批骨干分子。因对舞蹈的热爱,自发成立的舞蹈团队。近几年,高校非专业同学参加全国各类舞蹈大赛的比比皆是。就拿江西第二届大学生舞蹈大赛来看,共48个节目进入复赛,非专业组23个节目,比例占了一半。虽然这部分学生可能在表演上达不到准专业的水平,可是他们全身心地投入,自信地表演,充分展示当代学子的思想、生活和情感。并有效地推动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普通高校公共舞蹈教育遇到的“瓶颈”

1、学校领导的认识不到位,管理职责不明确

迄今为止,还有部分高校领导同志一直对艺术教育的作用持怀疑的态度,甚至认为公共舞蹈教育可有可无,只不过是供休闲娱乐而已。艺术教育机构只是团委工作下的文艺干事兼管,没有设立专门的舞蹈教研室,据不完全统计,设立了艺术教研室等艺术教育专门机构的高校只占高校的18%。

2、资金短缺。配备不齐全

经调查,有些高校用在舞蹈教育上的经费严重不足。有一所学校每年投入自然科学研究上的经费达8000多万,而投入人文科学研究的经费仅有100多万,而真正用在普及艺术教育上的经费那真是少得可怜。一般高校进行舞蹈训练的场地,通常只是普通水泥地面的教室,没有铺设专门的地板、地毯、把杆,更没有镜子了。最多只是用普通迎宾用的地毯铺设在水泥地上,那样活动极容易受伤,更是无法达到训练的效果。

3、师资力量缺乏

2006年教育部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指导方案》中强调,各高校应重视艺术教育课程,加大配备专职的师资力量。就说北大、清华的专职公共艺术课教师都不到十名,那普通高等院校就更是无法按国家规定来配备;再从学历上看,从事高校公共教学的研究生教师的比例也只占25%,可见学历也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

(五)提几点高等学校公共舞蹈教育的发展构想

首先,加大各校领导的重视,从认识上要重视,真正明确美育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艺术教育在美育中的作用。认清大学生普及舞蹈教育的重大作用和深远意义。再者,建立起公共音乐、舞蹈、美术等教育专门机构,由他们专门负责全校公共艺术教育,并指导学生开展各项工作。最后,应配备根据教育部要求的师生比0.15%~0.2%的专职教师,还应配给相应的教学场地、设备和需要的各项活动经费。

艺术公共教育篇4

1涵义:简单的来说高校开展公共艺术教育在德育中的应用主要指的是:高校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中根据大学生的身心情况及平时的校园各项活动,探究学生的心理和思想的情况,以此来不断的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提高艺术水平,培养艺术概念,并且在教育中不断的结合公共艺术教育和德育教育来促进高校大学生的综合全面的发展。通过在德育教育中展开公共艺术教育的应用,可以直接的美化学生的心理,促进学生的见刊发展,提高学生的审美艺术修养,并且还不断的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2.基本内容:对于高校来说,德育教育中的公共艺术教育不单单是实施德育的一种方式,其实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人文教育新形式,所以说在实施公共艺术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应用中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审美能力,还可以不断的增加学生的道德价值观,道德精神,更可以通过艺术作品、艺术实践活动来提高教育中的人文关怀。总之我们可以说公共艺术教育与德育教育在结合后会产生出一种沟通高校大学生内心的桥梁,使得德育教育也在逐渐发生着改变。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通过公共艺术教育来产生德育教育,也可以通过德育教育来反补公共艺术教育,总之两者的结合对现代教育来说是一次新的开始。

二、发挥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应用

因此来说加强公共艺术教育可以有效的打开德育教育的局面,并且使得教育变得丰富多彩,同时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因此,发挥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应用。

1.首先就是认识到德育工作并非只有单一课堂教学的方式,需要增加实践课程,运用丰富的公共艺术教育等形式对现有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德育的基础是美德伦理,没有美德的熏陶,德育只有只是一味的灌输式的教育,是机械僵化的,更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导致他们天生具有的美好情感的葬送。

2.我们要应用艺术课程和艺术社团互相?o助、相互促进的办法,来使艺术教育能够真正对大学生起到教育作用,能够让大学生真正融人艺术的殿堂中来,不断发挥艺术教育在日常教育教学和交叉学科中所起的作用,在此过程中能够让大学生道德修养和科学知识齐头并进、互为补充,不断促进大学生知识结构的优化,让大学生在审美情趣和健康人格上不断获得发展和进步。

3.高校在执行公共艺术教育的时候多是以实践为主,这种以实践为主的活动可以直接发货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且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和思维方式,在艺术欣赏课中教师不断的增加学生的艺术知识量,以此来打开学生对于艺术教育的错误认知,并且还可以有效的推动现代教育教学方式的形成,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多出去走走,多去参加艺术活动以此获得更多的生活实践,并且在这中间来提高学生的对于公共艺术与思想品德的养成。

4.对于高校来说要在日常的教学中不断的提高学生对于公共艺术的认知程度,这样也是从另一方面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能力,同时在跨学科教学中还需要不断的强调公共艺术教育所需要表达内涵与意义,另外在德育教育既要保持思想品德教育的初衷还需要不断的增加实践的活动。在实践的德育教学中需要把公共艺术教育渗透其中,并且让大量的学生明白所实践的意义是什么,也就是说既要保持学生的德育教育还需要增加学生的艺术素养。

艺术公共教育篇5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美术馆的建立开启了我国美术馆事业的新篇章。中国美术馆1963年开始对公众开放,是伴随着新政权对自身形象的巩固而建立的。杨应时介绍说:“1959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0周年,北京评选了十大建筑,中国美术馆就是其中之一。这说明中国美术馆代表了新政权的文化姿态,具有一种树立国家的形象、展示国家文化建设成果的使命。中国美术馆最初的建设者很多是从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过来的,而中国美术馆第一任馆长、中国雕塑事业的开创者刘开渠先生同时也是中央美术学院的副院长,他们都具有非常强的教育使命。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的美术馆把主要的功能定位在展览上,是为艺术专业圈服务的。比如中国美术馆在建设之初就是按照展览馆设计的,没有更多地考虑其他功用,甚至没有像样的报告厅,更谈不上专门的教育的空间。再比如,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美术馆曾经隶属于中国美术家协会,其定位主要是服务艺术家,服务专业人群,服务展览需求,而且当时的美术馆具有很强的政治宣传功能。”

 

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术馆作为社会公共文化平台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出来。以中国美术馆为例,中国当代的艺术史上很多重要的、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文化事件,包括像现代艺术大展、罗丹雕塑回顾展等,都在中国美术馆发生。比如1988年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一次油画人体艺术展,据当时的媒体报道,中国美术馆外排队等待参观的观众排了好几里。杨应时称:“这说明,美术馆开始成为重要文化事件的发生地,并开始主动或被动地成为社会普通人关注的点。美术馆在悄悄地转身,美术馆的功用在逐渐发生变化,它与社会的普通观众的关系更加密切了,其公共性越来越凸显。这个变化的悄然发生是跟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的,源于人们意识的变化、自我精神的变化,以及整个社会民主化程度的增强。一方面,社会的需求在增加,但是另一方面,美术馆没有做好准备,其专业储备、对自身功能的认识,以及硬件条件等方方面面都没有跟上。”

 

2002年至2003年,中国美术馆闭馆一年进行硬件和软件的升级改造。改造后的中国美术馆不仅是腾出一层楼作为报告厅,举办了一系列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名家讲座,更为重要的是在2004年底正式设立了“公共教育部”。“公共教育部’的名称强调了公共性、公益性。从1963年到2004年,40年过去了,中国美术馆开始有了教育部门。而在国外,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在1907年就有了专门的教育部门。中国在这个领域比国外晚了将近100年。通过简单梳理美术馆的几十年的历史,可以看出美术馆角色与功能的变化,社会观众对于美术馆的认识以及期待的变化。这也是跟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以及社会的需求密切关联的。

 

作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美术馆之一,广东美术馆是国内率先提出公共教育概念的机构。早在1997年建馆之初,林抗生馆长就将教育作为美术馆的六大功能之一进行建设,时任副馆长王璜生有了公共教育的意识。2003年11月,广东美术馆正式成立了公共教育部。公共教育部主任刘端玲介绍:“广东美术馆是国内最早使用公共教育部名称的美术馆,王璜生馆长最早将公共教育作为美术馆的一个重要概念提出。过去国内美术馆大多用‘推广’‘宣传’的概念。那时欧美的美术馆已经从‘以物为主’发展到‘以人为主’。广东美术馆在成立之初,曾到国外很多知名博物馆考察,按照欧美的模式,以收藏、研究、展览、教育、交流、服务六大功能为主的美术馆发展框架。”

 

美术馆精彩纷呈的

 

公共艺术教育形式和背后深厚的价值观

 

在经历了十余年的实践摸索后,关于美术馆如何承担公共教育职能的问题,全国美术馆界已基本达成两个共识:一是由“展览陈列”向“展览研究与展览教育”转变;二是丰富教育推广的形式。目前,我国美术馆公共艺术教育活动形式早已突破最早的导览阶段,呈现出丰富的形式。比如专业性较强的学术讨论会;以社会普及为主的专家讲座;结合特定主题在展厅现场举办的轻松活泼的艺术沙龙活动和与艺术家、策展人对话活动;将展厅欣赏与动手创作相结合的艺术创作演示和体验工作坊;从大师名家作品获得灵感启发的少儿艺术作品展或针对青少年的专题教育展;结合展览内容和特定知识点开发的展厅导赏手册、儿童教育手册、亲子手册、教师资源手册;利用新技术手段,就艺术创作、欣赏、教育相关主题开展的多媒体语音导览、互联网交流体验等。然而对于美术馆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最重要的并不是这些形式,而是背后深厚的理论积淀和价值观。

 

中国美术馆:“旋律之美”跨界体验工作坊

 

此次2015全国美术馆公共教育年会的美术馆之夜活动中,中国美术馆“旋律之美”跨界体验工作坊作为成果展示项目之一,引起了众多参与者的兴趣。该项目引导观众用主观绘画元素—点、线、面和色彩,共同表现所听到的乐曲旋律,旨在让参与者体验旋律与色彩的共通性。

 

杨应时介绍:“跨界体验教育方式是中国美术馆最近一直在推广的理念。通常人们来美术馆首先想到的是美术,并容易局限于美术。其实美术不是单纯的艺术形式和狭义的概念,美术可以和很多事情产生关系,比如美术可以和音乐、舞蹈、戏剧产生关系,还可以和文学、历史、政治等产生关系。各种艺术门类之间本身具有跨界的可能性,把艺术创作与欣赏中通感、联想的理念发展起来,会得到非同寻常的收获。”这一理念源于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Gardner)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具有多种智能,包括语言、数理逻辑、空间、身体—运动、音乐、人际、内省、自然探索、存在9个方面的才能,不同才能之间可以互相打通。将这一理念运用到公共艺术教育里面,可以把听觉、视觉、思维、表达等各方面联系起来,发展无限的可能性。基于这样的理念做教育,就会很开放,很有互动性,很多人都可以参与。公共艺术教育需要核心理念的支撑,有了核心的理念,在具体的做法上可以不拘一格。

 

今日美术馆:今日艺术夜校

 

今日美术馆从2016年3月开始,在每个周四晚上的六点到八点,将推出“今日艺术夜校——中西人文史共修”的课程。中西人文史共修的课程在第一次上课会先有一个概论,给大家一个大的学习线索和学习方法,然后再带着大家一点一点完成学习。活动的形式和氛围既类似于读书会,有比读书会更有一个中心的灵魂,希望大家多去讨论和研究,多去思考和调查。

 

“今日艺术夜校——中西人文史共修”的理念是把艺术放在人文发展的大范畴中,同时还涉及当时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关系。陈鑫认为,不同的土壤孕育了不同的文化,不同时期的文化又有同源性。一个人的成长的过程和历史的发展是暗合的,从原始社会开始,艺术从极简的造型一点点开始完整化、繁复化,最后又有一个简化。通过对历史的梳理,可以暗合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西人文史之后开设的课程是对艺术家和文本的精读。我们想通过阅读来引导观众发现自己阅读文献的能力。因为现代社会信息的‘碎片化’和知识学习的‘百度化’,令人们对外在的知识缺少内化的过程。而知识只有经过内化才能转变为创新的动力。今日艺术夜校的活动是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建立一个正确的学习方法,建立自己对艺术的评价体系,既是基于一定的学识,也是基于自己对文化、艺术和二者之间关系的深刻了解,以及基于对当下世界的体察。”在针对各个年龄的活动中,他们会告诉大家,哪些相关的知识可以去看查阅哪些文献资料,希望大家走出美术馆仍能自主进行深入研究。他们认为,踏踏实实深入研究问题的人越多,整个国家和社会确实会更好,这样做的原因正是基于美术馆的文化属性和承担的社会责任。

 

浙江美术馆:“艺游乡里”系列活动

 

2014年,浙江美术馆深化“艺术共同体项目”,增设“艺游乡里品牌项目”,并与中国美术学院、浙江工业大学外语学院等相应院校美术馆相关专业的课程进行深度合作。让乡村的社会空间进入到人们对艺术的思考范围里来中,是“艺游乡里”项目的重要目的。“乡”指的是最基本的人际连接,无论是进入城市还是进入乡村,都是“艺游乡里”。所以“艺游乡里”这个项目的主旨就是为了找到艺术与社会空间、社会机制之间的连接方法,让观众能够对自己的生活之地产生丰富的联想,并随时保持思考。

 

据浙江美术馆教育推广部主任李雯介绍,这个活动是基于之前的活动经验而策划的。之前,浙江美术馆公共教育部为希望小学打造艺术教室,以浙江美术馆特色馆藏—吴冠中的新水墨为主题,给乡村学校上了两堂公开课,但是这个课没办法再进行下去。因为那里的教师对吴冠中非常陌生,大多数师生都是第一次接触毛笔。于是他们开始转变思路,挑选了80个浙江省的‘非遗’项目,并从中国美术学院、浙江大学、浙江传媒学院招募了20名硕士、博士作为志愿者。“因为志愿者中有很多是浙江本地人,我们就让他们先去对自己家乡的‘非遗’项目进行采访,采访项目包括温州地区的骨瓷、舟山地区的古船制作技艺等。之后,从这80个项目中选择50位传承人拍摄了影像档案,再从中选取了20个适合向青少年推广的‘非遗’项目。我们在传承人所在村子的文化礼堂开设了20场艺术公开课,希望能够引起当地年轻人的兴趣,事实证明这个活动非常受欢迎。”李雯称。

 

广东美术馆:通过艺术“看”自己

 

2015年9月20日,在广东美术馆七号展厅,公共教育项目“通过艺术‘看’自己——与仰民一起游走‘迷宫’”开幕。该项目由广东美术馆公共教育部策划,旨在沟通参观者与艺术家,打破观看过程中身份的隔离,使观者在此过程中透过艺术品进行自我观照。作为独一无二的个体,一个人如何界定自我?如何认知自己、他人、社会这一相互连接并且彼此通达的世界谱系?由广东美术馆提供平台,在艺术家的构思与参与者的搭建下,一座自我与他者、个人与社会的认知装置在此次活动中被建构起来。

 

通过这个公共教育项目,希望艺术家通过一种新的方式,与观众进行一种深入的互动。这个项目的目的在于探讨艺术在人们观照自己的过程中,能否使人们看见一些其他的可能性。刘端玲称:“‘通过艺术看自己’项目起源于我跟艺术家朋友曾忆城聊天的时候,他提到在创作的过程中,在通过相机观看世界的同时,也在反观自己的内心,创作对于他来说是一个完善自己的过程。因为觉得这个是有很益的一种体验,于是我们策划了‘通过艺术看自己摄影篇——与曾忆城一起观看世界’项目,通过分享、小游戏、讨论会、创作实践、展览等形式分享艺术家的心得,希望传递给观众一个理念,即普通人也可以尝试通过艺术去观看自己、完善自己。第二期‘通过艺术看自己装置篇——与仰民一起游走迷宫’则是让观众在体验艺术家的创作方式的同时,思考自己与他人和自己与世界的关系。”

 

我国美术馆公共艺术教育事业

 

在探索中不断前行

 

近年来,我国美术馆公共教育工作越来越为社会各界所关注,成为美术馆工作中体现国家文化惠民政策的主要工作面和社会公众的直接受益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是面对很多发展变化中的现实问题,我国美术馆的公共艺术教育在很多方面还需要进一步观察、探索和研究。

 

分众开展:美术馆公共艺术教育如何有效?

 

在此次2015年全国美术馆公共教育年会上,与会专家经过讨论和总结,认为美术馆公共教育在未来的发展工作中一个重中之重的问题就是要注重受众的分析研究,美术馆公共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要坚持“以观众为中心”的理念,开展观众研究,了解观众,服务观众,教育观众。

 

关于公共艺术教育是否有效,美术馆都经历过从看重参与人数到追求活动效果的过程。刘端玲介绍说:“广东美术馆公共教育也经历过这个时期,早期很看重能来多少人,至于这些人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来,是否在活动中有所得,有时候不太追究。其实如果一个讲座来了很多被组织的观众,他们在下面看手机或是打瞌睡,那么这些观众都不是目标观众,这样的公共教育活动也是无效的。现在我们做项目的时候,就会先研究观众的兴趣、需求和接受程度,针对不同的人群设计不同的活动,包括活动方式、规模和时间等细节。所以现在基本上来参加项目的每个受众都是目标人群。有位讲座嘉宾曾感慨,周六早上9点钟能来这么多人听这么学术的讲座,并且没有人看手机,提的问题都是有质量的,这么好的效果很难得。”

 

今日美术馆作为当代艺术的典藏及展览为鲜明特色的美术馆,近年来在公共艺术教育领域异军突起,在很多方面做得非常有特色和成果。陈鑫认为,公共艺术教育首先一定要面对大众,而不是面对小众,在面对大众的基础上再有观众的细分。今日美术馆的展讯上有一句话生动地体现了美术馆公共艺术教育的大众性——“不论年龄、背景、学历、工资、颜值……大家都可以到这来”。今日美术馆的公共艺术教育活动会把艺术解构到最浅,令观众都可以入门,然后再参与到最深。陈鑫称:“今日美术馆的公共艺术教育活动的磁力很强,用很浅的东西把大家吸引过来之后,然后会吸着大家往纵深的方向走。很多活动看起来好像很接地气,但是在实际参与的过程中,大家会感觉自己可以走得很深、很远。”

 

对于美术馆公共艺术教育的分众化,目前全国各大美术馆有一个共性,即大部分公共艺术教育活动是面向儿童的。对此,李雯认为,其实艺术教育的目标受众不应仅仅局限于儿童,她说:“从大众审美的角度来看,艺术教育对成年人的影响最大,可能他们参加一次活动就能够茅塞顿开。中国的成年人比较忙碌,只有项目足够吸引人,他们才会来参加。大家经常听到一个声音说中国的老百姓不重视艺术,其实不是这样的。当美术馆与电影院、歌剧院站在同一个水平线上的时候,美术馆提供的项目是否真的具有吸引力,才是赢得观众的关键。”

 

在“分众”之后,2015年,今日美术馆的公共艺术教育“今日艺术工作坊”活动走向了观众混龄的尝试。“年龄在艺术上不见得成为一个问题,不同年龄段的人也是有一个互相促进的过程的。很多时候儿童纯粹的表达对成年人是非常可贵的启发,同时儿童面对思维层次较高的成年人也会收获很多。因为社会不是由同样年龄段的人组成的,每个人都必须要面对在各方面和自己不尽相同的人。今日美术馆想把自己变成一个汇聚的场,能把不同年龄段的观众汇聚到这里来。所谓‘和而不同’在艺术上的体现得是最突出的。在尊重共性规律的同时,也兼容个性的发挥,这是艺术最打动人心的地方。”陈鑫认为。

 

院馆合作:艺术院校与美术馆相得益彰

 

事实上,全国很多美术馆和专业艺术院校的联系都是十分紧密的,尤其体现在志愿者的参与程度上。李雯介绍道:“志愿者像是我们的分身一样,主要做活动策划,而不是展览导览服务。我们对于艺术院校志愿者的选拔非常严格,淘汰率很高,平均二三十人选一人。浙江美术馆有大约十个品牌活动项目,每个项目招募一两个志愿者。与嘉宾联系、现场主持等工作都是志愿者在做。我们非常正式地给他们一个美术馆的工作邮箱,并给他们非常大的权限,使他们能够代表浙江美术馆去跟嘉宾联系。志愿者们之所以这么热情,还是因为觉得公共教育有意义。”

 

 

美术馆公共艺术教育的目的并不在于培养精英。从教育的方式和理念上来看,美术馆公共艺术教育的方式确实不同于目前中国的学校教育。观众可以根据自身已受教育的背景、个人的意愿和需要,通过自主的方式在博物馆从展览中获得所需的知识。在日本等一些国家中,有不少艺术家认为在学校教育中,由于受到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相对滞后的教材的束缚,学院艺术教育失去了应有的魅力。而在美术馆的公共艺术教育活动中,因为不受教学大纲和传统教材观的影响,教学效果非常好。

 

公共艺术教育由于不需受到既有教育体制的束缚,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确实拥有更大的自由度。“今日美术馆的公共艺术教育活动做的比较好的一点是哪怕我们只讲美术,也要讲它的外延性,让美术与其他艺术门类产生联系,让艺术和文化产生联系,让艺术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联系,包括哲学、数学、自然科学等。艺术对人的影响是非常深远和有意义的,它除了让人们去观察与思考世界,还涉及到人面对自己内心的方式。”当前,我国美术教育强调技法的准确性大于艺术在精神上的特质,美术教学也是以知识点为主的教学。在陈鑫看来,艺术应该作为一门基础课,应该与语文、数学、英语一样获得同样的地位,并充分与其他学科关联,这种通识教育的理念可以在美术馆的公共艺术教育中率先实践。

 

回到美术馆:

 

关于美术馆公共艺术教育本体性的讨论

 

美术馆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在中国已经走过十多年的历程,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丰富的形式。并且随着技术的进步,新媒体的发展为美术馆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如何思考美术馆的公共艺术教育的本体性?是应该乘着技术发展之便继续走多向数字化?还是应该更多地强调一种走进美术馆的体验?对此,多数专家还是持较理性的态度,认为美术馆的公共教育应该更加强调一种走进美术馆的体验。

 

关于美术馆公共教育的本体性,陈鑫介绍了一个的例子:“某次,某个年长的志愿者在做公共艺术教育时,故事讲得很精彩,很多小朋友连续两周去听。但最后我们问小朋友记住这个作品了吗?小朋友说没记住,光记住故事了。那么我们认为这个教育活动是不成功的。因为基于美术馆的本体性,首先要让观众感受到作品的本体美在哪里。对于一个展览来讲,观众不可能记住所有作品,但是如果能有几件甚至一件作品触动了内心,就达到了公共艺术教育的目的。其实,观众来美术馆的意义就在于此——找到属于自己内心的那一点感动。”

 

人才瓶颈:

 

高等艺术院校亟需完善博物馆专业教育

 

2016年,今日美术馆要推出一种自助式的公共教育形式。具体地说,他们会准备一些小卡片,在卡片上做一些提示观众如何欣赏作品的文字和一些艺术类的游戏。观众拿到卡片后,可以一边看展览,一边完成艺术游戏,从而使观众对展览产生更大的兴趣。从自助看展这种新颖的种做法,一方面可以看到今日美术馆公共艺术教育的原创力,另一方面也是出于一种无奈,因为面对踊跃报名的观众,美术馆没有足够的人力带领观众看展,反应出公共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方面的瓶颈。据介绍,今日美术馆2015年公举办公共艺术教育活动428场,而公共教育中心的工作人员是全馆最少的。

 

然而,关于美术馆公共艺术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国内目前的情况不尽如人意。作为人才的输出方,我国高校的博物馆、美术馆教育比较滞后。全国范围内开始博物馆、美术馆艺术教育方向课程的高校非常有限。杨应时介绍:“相比于国外,我国博物馆、美术馆艺术教育起步较晚。我在哥伦比亚大学读艺术类博物馆专业博士的时候,我的导师已经培养了数十名博士了。而我国艺术类博物馆教育方面的人才培养起步比较晚,我2009年回国以后才开始在中央美术学院开设这方面的研究生课程。所以在博物馆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方面,我们和国际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还需要各方面不断努力。”

 

美术馆公共艺术教育要满载情怀,做好文化发展的守望者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美术馆公共艺术教育一方面要致力于面对最广泛的受众群体,发挥艺术对促进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独特作用;另一方还要有作为教育者所必须具有的持续的坚守精神。陈鑫有一句话说道出了公共艺术教育者的心声,他说,“做教育,要有大情怀,要有小方法;要有新的思路,要有勇于开创的精神;要有理想主义者的心态,现实主义者的脚步。在公共艺术教育领域这个年轻的领域,大家互相推动着不断进步。”

 

“曾经有人问我,美术馆公共教育的影响力能有多大?我说我们在做活动的时候不会考虑这个问题,我们只知道一个个项目慢慢去做,能够影响一个人就是一个人,但是我们要坚信自己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还有人问我,如果一个活动报名的人数很少,还去做吗?我说当然要去做,因为活动的意义不是靠参加的人数多少来判定的,而是要看参与者是否真正有所得。我们要用专业的眼光设定一个标准,让公众来适应我们的标准,而不是我们去迎合公众的标准。美术馆不应该迎合大众,而应有一种引领的作用。因为美术馆公共教育跟娱乐产业不一样,娱乐产业只要让大家开心就行,而美术馆是社会文化定位的引领。美术馆一定要有自己的标准,并坚持自己的标准。至于这个标准现在有多少人喜欢、有多少人能够跟上,都不是问题。只要坚持下去,慢慢就会看到成绩。”刘端玲说。

 

随着我国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我国美术馆的公共艺术教育事业在大众美育方面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并且面临诸多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不可否认,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与发达国家较为成熟和完善的美术馆公共教育体系相比,我国的美术馆公共教育仍是一个新兴领域。一方面,应正视我国美术馆公共艺术教育与国外在发展理念、发展模式、人才培养方面的差距和差异,理性借鉴;另一方面,也应遵循我国文化发展的轨迹,找到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美术馆公共艺术教育事业发展的本土道路。当前我国社会物质生活已经非常丰富,而广大公众的精神需求还得不到有效的满足。在这样的背景下,美术馆公共艺术教育事业实际上肩负了重要的历史责任和社会责任。希望在美术馆公共教育的引领和陪伴下,公众能够成为美术馆的常客,去那里安静欣赏作品,享受艺术的浸染,而当离开的时候,可以带走艺术给予的一切美好。现实的美术馆是有围墙的,而艺术带给人们内心的触动、滋养和希望却是没有隔断的。通过美术馆的公共艺术教育活动,希望艺术能够真正走进公众的心里,并对国家的发展有所贡献。

艺术公共教育篇6

关键词:高职公共艺术教育目的原则

艺术教育是人类重要的文化教育活动,在人类文明发展和思想进步的历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艺术门类以其自身独特的语言形式不但可以丰富着学生的精神世界,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还能潜移默化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所以艺术教育在我国各层次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体现出了其重要的作用和价值。包括高等职业院校在内的大学生接受一定的艺术教育,了解艺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审美能力,并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使他们不仅可以从艺术作品中得到丰富的精神享受,更重要是使自身具有完备的知识结构和较高文化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在以后学习、工作中的长远发展。高等职业院校有其自身教育、教学特点,公共艺术课程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与实施的教学原则应适合高职学校的特点和在校生的能力水平。

一、高职公共艺术教育的目的

(一)智育目的

艺术教育属于美育范畴,但它却和智育关系紧密,相互联系与渗透,尤其是学生从中、小学模式化的线性教育进入到大学开放的发散引导式教育为主的阶段,艺术的智育目的显得尤为重要。智育是知识与智力的教育。高职公共艺术教育中包含了许多知识教育,如基本的艺术理论、艺术常识、艺术鉴赏及一些审美方面的知识等,这些可以使学生开阔眼界和增加知识面。高职公共艺术教育中也包含着许多智力教育,如艺术感性思维的创作方法,艺术想象及联想的表现方式,这些内容可以增强高职学生的想象力,拓展思维能力,为国家培养更多具有创新意识的实用技能型建设者。

(二)德育目的

德育在我国学校教育中起着指导教育方向的重要作用。而艺术以其独特的语言形式在内容与任务上对学校的德育工作发挥着良好的效果。高职公共艺术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这是各任课教师通过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内容与过程所要达到的重要目的之一。同时,使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渗透德育这一重要目的在高职公共艺术教育中要贯穿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也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以美育人、以德树人的培养目标和育人方向。对于高职公共艺术教育来说,要使学生在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提高对各种艺术门类认知与理解,并通过对各门类艺术形式的深入学习,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为国家培养更多具有健康审美观,坚持社会主义理想的合格人才。

(三)美育目的

美育即审美教育的简称,又称为美感或美学教育。高职公共艺术教育的美育目的一方面融入在课程教学内容、方法之中,另一方面又体现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上。美育目的是高职公共艺术教育主要目的,其从四个方面得以体现。1.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在公共艺术课程教学中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主要通过艺术作品中的形象、色彩、声音所反映出的自然美、思想美及艺术美等内容与形式的鉴赏、感受来实现的,对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2.培养审美感受力。公共艺术课程通过对现实事物、思想意识、艺术作品等审美对象审美感受力的培养,使学生体会、领悟这些审美对象的内容与形式,从而得到审美过程中的愉悦感,提高学生发现、感受事物美的能力。3.培养审美鉴赏力。高职公共艺术教育着重强调对学生审美鉴赏力的培养,主要通过教授审美常识、艺术史论、艺术作品赏析等相关知识与能力来进行的,最终使学生掌握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和树立正确的审美情趣及理想。4.培养审美创造力。审美创造力的培养体现在高职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赏析环节中,学生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教师以引导、开发式的教学手段,使学生通过审美想象对身边与艺术作品中相关的事物“再造想象”增强自身的审美创造力。

二、高职公共艺术课程的基本教学原则

(一)德育与审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高职公共艺术教育中德育与审美教育相结合是其重要的教学指导原则之一。我国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把德育摆在一切教育、教学工作之首,所以,高校各学科教学都必须围绕德育这一目标开展工作,使其渗透、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艺术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在实际教学中形同手足密不可分。通过艺术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素养,也能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这样来看,在实际教学中高职公共艺术教育和德育是相互联系与渗透,互为补充的关系。艺术教育往往是运用生动的视听语言使学生不仅在感官上得到美的享受,想象力得到提升,思维能力得到拓展,还通过艺术作品和艺术理论间接承担了道德育人的作用。传统的道德教育以说教为主,较为生硬,缺少情感色彩和人文关怀,而艺术教育则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它主要通过独特的艺术视、听语言运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进入学生的情感世界,增强他们的审美感受力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并接受道德教育。所以高职公共艺术课程作为高等职业院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遵循审美教育与德育渗透相结合的原则,这是高职公共艺术教育的首要基本原则。

(二)感性入手与理性指导相结合的原则

根据高职院校的教学特点和方式以及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水平,在高职公共艺术教育中,课程教学是以感性方式为主要手段的,无论是各门类艺术理论、艺术史还是具体的艺术作品赏析,大都是教师以感性的语言讲解使学生理解、感受到各种艺术之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意识。另一方面大学开放、自主的学习方式使得现代大学校园中各种社团蓬勃发展,这其中不乏大量的艺术社团,公共艺术课教学就是这些艺术社团活动的扩展与外延,艺术社团活动如果有教师的参与就更加的规范,这时教师就要运用理性的技能与技巧进行指导。那么教师在完成感性的课堂教学后,还要结合课堂教学对艺术社团中的学生进行理性的技法指导。这一知行统一观,反映了高职公共艺术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书本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关系。在教学中,我们应正确把握和贯彻感性入手与理性指导相结合的原则。

艺术公共教育篇7

关键词:中外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对比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一、中外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特点对比

1.中国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特点

早期中国由于受到战争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发展比较迟滞,对公共艺术教育不够重视。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取得了大规模的发展进步。但是由于起步较晚,并没有比较完备的课程体系,所以中国很积极地参照苏联、日本等国家的教育方式来对中国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进行改革。由于苏联、日本等国家的教学方式不太适合教育体制,所以短时间内中国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仍然落后于一些国家。

经过一次次的变革,中国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目前,中国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以及中央美术学院代表了如今中国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水平。以这两所高校为代表的中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在长期的发展中充分学习了国外优秀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极大地促进了中国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发展。

2.以几个典型国家为例探析外国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

(1)美国。美国一直重视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而且美国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多种多样,非常适应美国高校教育的发展。美国设置了不同种类的艺术院校,每一所艺术院校都有其独特的发展优势与教育方式。美国擅长运用强大的师资来带动高校学生的学习进步,为以后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例如,美国的耶鲁大学艺术学院,其优秀的培养能力与教育模式为美国的百老汇以及好莱坞提供了许多高素质人才,这些人才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美国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

(2)英国。英国是一个以严谨著称的国家,英国的严谨不仅体现在其待人接物的态度上,也体现在教学上。作为一个十分看重教育的国家,英国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有严谨的教学制度与管理体制,但是英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模式非常轻松,教学质量很高,轻松不拘束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英国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发展,并且为英国的公共艺术教育开拓了一个广阔的舞台。

以温彻斯特艺术学院为例。英国的温彻斯特艺术学院有着悠久的历史,其独特性与典范性使其在英国高校的教育中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温彻斯特艺术学院的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模式几乎代表了整个英国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模式。与英国的严谨作风一样,温彻斯特艺术学院在管理制度上非常严格、严谨,要求学生仔细记录其学习过程与学习经验。而在教育模式方面,采用了非常轻松的教育方式,鼓励学生开拓进取,拓展思维,带动了学生们学习公共艺术的积极性。

(3)德国。德国优秀的教育模式与教学体制对西方国家的公共艺术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其他国家不同,德国不仅重视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方面的理论研究,还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理论付诸实践活动,从而让学生们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以包豪斯设计学院为代表的德国高校,这所仅仅维持了14年教学的设计学院却对德国,甚至是整个西方国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的教育模式充分展现了德国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的优势,其创设性的“双元制”教育体系更是为后期德国高校的公共艺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中外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对比对中国的启示

想要有所发展就必须有所学习。任何国家都要积极进行学习、改革。中国的公共艺术教育想要取得进步,就必须跟上世界以及时代的步伐,向国外高校学习,借鉴其优良的教育模式,改善我国并不完善的教育体系,以此来促进中国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

1.提高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认知水平

对比中国,许多较为先进的西方国家都把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摆在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而中国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与影响,对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视度并不高。艺术教育的特殊性、艺术人才的重要性以及艺术对中国今后发展的重要性都要求中国将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提升到一个更高程度,从而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艺术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可以全方位地提高人们的艺术素养与艺术修养,塑造更加完美的人格,这就要求我们提高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认知,提升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观念层次,使其更加顺应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好地塑造学生的人格。

2.构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完整体系

想要促进我国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就必须将教育目标、教育形式与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构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完整体系。中国高校应向德国与英国学习,将认知与实践相结合,在轻松的教学模式中运用较为完善的公共艺术教育体系来促进学生们的学习与发展。

首先,要确立教育目标。目标是旗帜,教育目标的确立可以使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有一个稳定的并且确定的发展方向,这是构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完整体系的前提,它指导并且指引着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其次,要确定中国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形式,制定较为多样化的教学方案,使其可以适应不同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最后,要大胆创新教学方法,推陈出新,保留优良的教育传统,与此同时向国外借鉴新型的教育模式与教学方法,大胆创新,在保留原有的基础上向国外学习,逐步探索既适合我国国情又代表现代意识的教学方法,不落后于世界,并且将其运用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创建。

3.加大投入,改善管理状况

要促进中国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发展就必须加大投入,提供足够的人力、物力支持,保证从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都可以满足对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支持。

在管理方面,要着重改善管理状况,加强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活动的管理,加强对师资力量的培训,在给学生们提供更好的教师资源的同时,改善管理状况,这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中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

中国与外国不同的历史背景与发展状况造成了现如今中外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不同,通过中外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对比研究可以发现,我国不能囿于传统,要突破观念,学习国外先进的公共艺术教学观念,同时保留我国固有的教育精华,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更好地促进中国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阿楠.地方综合性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研究[D].荆州:长江大学,2014.

艺术公共教育篇8

关键词:当代;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策略;探微

在当今素质教育理念深入人心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这对高校教育带来了新的思考。为让人才与社会接轨,学校必须全方面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由此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为目标的公共艺术教育应运而生,而且迅速的在当代高校中占有一定地位,成为学生所喜爱的课程之一。但是我国高校教育模式影响着公共艺术教育发展,使其并未展现它的真正功能。为了实现真正的综合素质培养,做好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策略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1公共艺术教育在当代高校教育所起到的作用

1.1公共艺术教育的内涵

当代高校中的公共艺术教育是对所有专业学生开设的选修课程,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艺术内涵、培养鉴赏审美能力、健全人格,以实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为目标。相比较于高校艺术教育来说,公共艺术所针对的群体更加的广泛,因为公共艺术的“公共性”决定了它非艺术类专业学生也可以学习课程,但从高校自身课程性质角度来看,公共艺术教育更偏向选修课程。但也有部分公共艺术教育是几个专业通用的,这些公共教育课程则属于必修课范围。

1.2公共艺术教育的作用

从当前高校教育方式和目标来看,公共艺术教育在校园的顺利开展,能有效的提升和培养学生艺术修养。①拓展学生的艺术学习。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热爱艺术形式和追求。但并不是每位学生都可以真正进入艺术专业进行专业性的艺术学习,在这样情况下很多学生热衷的艺术追求都会因为环境关系而放弃公共艺术教学。公共艺术教学的开设,为这些有艺术追求学生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在这样情况下,既不会让他们荒废自己的第一专业,也让他们能有接触艺术的机会。②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艺术修养是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慢慢养成,但是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如今中小学教育都以学习为第一任务,艺术教育相对的处于劣势,在这种情况下想要推行公共艺术教育的培养,就只能在高校中推行了。

2高校在公共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从如今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来看,其存在一定的错误地方,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误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艺术教育的了解有待提高

在当前的高校教育理念下,教育重点还是放在专业教育上,艺术作为专业课程之一,被师生认为是一门绝对专业课程看待。从选修课方向来看,高校有公关礼仪、教育心理学、日语等等。但是从艺术选修课来看,开设的课程还是相对较少。这种情况下,会使参与艺术教育课程师生对艺术认识出现错解和不正确的认识。从而影响到他们对公共艺术课程的重视程度,艺术是一项相当高深的学科,高深内容应该作为专业课来学习。

2.2教学资源的投入有限

众所周知,公共艺术教育对人的素质提升具有重要作用,每个高校都开始开设了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但并未取得显著的效果。普通高校艺术公共教育的资源相比较艺术类院校是不足的。本来追求创建良好的公共艺术教育环境目标,却由于一些高校资源的限制,而没达到预想的效果。2.3教学方法的限制教学方法比较落后这也限制着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都是由艺术教育专业讲师来完成,他们习惯用对艺术专业的学生的看法来交非艺术类专业学生,这让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处在尴尬地位,教师要简化教学让学生在能接受情况下喜欢上这门课程。

3提升高校公共艺术教学的方法

3.1正确认识公共艺术教育

要提升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就必须让师生正确的认识公共艺术真正内涵所在,为艺术教学的开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让学生深刻的认识到公共艺术在提升自己的修养的作用,使学生主动的参与到公共艺术教学中来。

3.2规划合理的艺术教育制度

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每个高校需要依据自身的教育特点,来制定符合本校的教育制度。可以进行专业学科的交叉(建筑学和艺术专业、医学和公共艺术),这样的学科交叉不但能让学生产生对公共艺术的热爱,同时也能提升学生自己的专业课成绩,可谓是一举两得。3.3改革艺术教育方式艺术表现形式多样,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以人为本”原则。用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艺术的热爱,在学生提高素质的同时,也能实现自己的艺术追求。

公共艺术教育作为提升大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高校必须对公共艺术教育进行全面认识,大力推行、支持公共艺术教育的开展。推行公共艺术教育能提高高校教育、为社会培养了全面素质人才还能提升整个社会的艺术氛围。

作者:刘牧原单位:黄淮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邵萍.当代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策略探微[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03:85-87.

[2]陶涛.当代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策略探析[J].现代装饰(理论),2016,04:224-225.

艺术公共教育篇9

新建地方高师院校在公共艺术教育方面面临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缺乏独立的公共艺术教育体系

公共艺术教育是师范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它对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创新精神、提升人文修养和综合素质等,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很多新建地方高师院校由于在办学目标、学科建设、校园基础建设、迎接教学评估等各方面的工作千头万绪,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很难得到学校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更无暇顾及公共艺术教育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公共艺术教育规划和实施途径、教学保障等严重不足。如安徽新建三所地方高师院校(一所本科,两所专科都是近几年新建的地方高师院校)均没有独立的公共艺术教育体系。

1.2没有专业的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

新建地方高师院校一般把公共艺术教育作为一种辅助形式,交给专门的艺术院系,课程教学任务也是由这些院系的专业教师额外承担。由于艺术院系在学科专业方面本身就存在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很难集中精力把工作重心放到公共艺术教育教学上来,专业教师也由于其专业背景的限制,对公共艺术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差异性缺乏了解,在课程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套用专业教育的模式实施教学,说教式教学现象普遍,缺乏参与性、互动性、实践性、体验性、探究性等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手段,致使非专业学生不理解、对艺术课兴趣不大、学习的热情不高等问题大量存在,影响了公共艺术素质教育的实效性。公共艺术素质教育的作用难以得到有效体现。

1.3有效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没有形成

教学部门缺乏合理和科学的调研与论证。课程设置既缺乏系统性,不仅没有达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所列指导课程设置的基本要求,又与基础教育师资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需要二者关系严重脱离。没有从面向地方,以及未来教师自主学习、自我发展、实践能力、综合能力、校园文化活动、班主任工作等方面进行调研和论证。地方高师是基础师资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特别是高师培养对象与知识需要的角度,构建有效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衔接好培养与需要的关系是新建地方高师院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设置的根本出发点。

1.4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实践内容的缺失

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教学在课型的选择上,既缺乏系统的艺术理论知识,又缺乏实践内容模块,艺术教育是一种实践性、情感性教育,只有参与到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才能真切体验到不同艺术形式的内涵、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陶冶审美情操。目前新建地方高师院校仅在公共艺术教育第一课堂零星地开设了一些理论方面的课程,而作为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模块普遍缺失。

1.5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地方特色不突出

地方高师院校很大的一个优势在于地方艺术资源的独特性。而目前新建地方高师院校在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中往往忽视了地域优势,尤其是地方艺术有效资源没有充分利用,特色课程教材开发严重不足。民族民间艺术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学生从熟悉的艺术资源入手并走入系统的艺术素质教育,必然能从中得到更多的乐趣和启发,也更适应地方基础教育发展对未来教师岗位的现实需要。综上所述,新建地方高师院校在公共艺术教育方面面临的困境,既是很多地方高师院校业已存在的问题,也有其自身在发展当中碰到的新问题。既有学校顶层规划设计的原因,也有教育教学部门执行偏差的因素。如何在起点低,条件不充分的基础上,探索适合本地本校富有特色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方案,是新建地方高师院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教学需要解决的首要任务。

二、新建地方高师院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

针对当前新建地方高师院校公共艺术教育中存在的不足,探索适合本地本校富有特色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的有效途径,首先要理清建设思路。学校有关部门应从观念上认清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根据地方高师培养新型基础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基础教育新课改的现实需要,吃透教育部有关文件的精神实质,加强顶层规划与设计,建立健全公共艺术教育机构,完善基础条件保障。其次,承担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主体单位应加强公共艺术教育教学规律研究,在调研与论证的基础上,设计出符合新建地方高师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方案;在方案反复验证的基础上,构建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共艺术教育体系的实践模式。

2.1加强顶层规划与设计,明确建设思路

“不重视美育,损害的是一代人的心灵世界,影响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想象力和创造力。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认真研究制定未来十年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规划。”(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2010年在吉林市举行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新建地方高师院校有关主管部门应从思想上重视公共艺术教育的性质和作用。一是要深入领会教育部、省市有关艺术教育方面的政策、规划等文件的精神内涵。《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通知》(教体艺厅[2006]3号)指出“:公共艺术课程与高等学校其他公共课程同样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是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真正从办学思想上转变艺术教育观念。二是在吃透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实质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加强顶层规划与设计,明确建设思路,成立独立的公共艺术教育机构,研究制定公共艺术教育实施办法,建立健全相关教育教学制度,配齐师资,完善相关基础条件保障。切实解决“认识不到位、开课不足、师资不足”等三大需要正视的问题。

2.2加强公共艺术教育教学规律的调查研究

作为承担公共艺术教育教学任务的职能部门,应加强公共艺术教育教学规律研究,在调研与论证的基础上,设计出符合新建地方高师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方案。在制定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方案之前,首先要根据地方高师培养新型基础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基础教育新课改的现实需要,进行深入系统的调研。一是对本地区中小学教师艺术素养与能力现状进行调查。对中小学校园文化的多样化、特色化建设等现状进行调研,对中小学生艺术兴趣爱好、艺术活动参与方式等进行调研,对中小学教师的艺术素养、知识能力、活动模式、组织能力及效果等情况进行实地调研;二是对地方高师公共艺术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对地方高师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与实践的各个环节、各专业大学生的艺术需求与评价、校园文化建设与社团的组织机构、制度保障与师资建设等进行针对性的调研;三是对国内外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成功经验进行调研,有选择地借鉴课程标准、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材开发、课程实施与管理等优秀做法。调查是方案设计的前提,在系统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摸清公共艺术教育教学规律,设计出符合新建地方高师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方案。

2.3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实践体系

以调查研究为依据,以新建地方高师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有效模式的建构为中心,探索既符合新型教师人才培养要求又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实践体系。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对新建地方高师院校是一个新的课题,既要学习借鉴同类院校的优秀做法,又要在低起点上加强公共艺术教育地方特色的探索,做到低起点,高规划。输在起点,但不落在思维。因地制宜、取长补短、求同存异、发展特色应是新建地方高师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比较好的做法。例如合肥师范学院近几年在公共艺术课程设置与教材建设方面就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该校结合地情校情,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进行了公共艺术综合性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改革,拟定了包括限定性选修、任意性选修在内的共计十二门公共艺术系列课程的综合改革与建设计划,涉及审美素质教育多个艺术领域和多种内容,从作品赏析、前沿知识到艺术实践体验等方面,形成综合系统性的公共艺术审美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在知识模块上,系列课程建设覆盖了影视、动漫、服饰、建筑、书法、设计、思潮、民间艺术、摄影摄像、钢琴名作、中外美术、新媒体等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主要学科内容,课程知识内容自成体系,贴近当代大学生的审美需要和学习兴趣。为体现安徽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的特点,部分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中还大量增加了安徽传统文化艺术资源的内容,如徽州建筑、徽派版画、界首剪纸、芜湖铁画等,充分体现出地方文化艺术的特色。

三、结语

艺术公共教育篇10

当前,从我国公共艺术教育师资及各类硬件设施的匮乏来看,艺术教育资源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现象。2012年,本刊曾就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做过调查,调查的结果显示,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资源严重不足,教育管理者对公共艺术教育价值的认识严重不足,可以说这两方面是造成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步履艰难的重要原因。

公共艺术教育需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

关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价值,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彭吉象教授一再重申:“综合大学的艺术教育有双重作用,即加强学生的艺术素质和提高其艺术修养。艺术教育是人的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虽然很多高校已经意识到公共艺术教育的价值所在,但是苦于缺乏公共艺术教育资源,致使学校教育中这一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领域被严重忽视。由于长期以来被观念所左右,很多高水平的艺术教师不愿意开艺术普及课,而低水平的艺术教师又让学生对公共艺术教育课产生了厌倦心理,这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如果多一些像彭吉象那样二十几年坚持给本科生上课、坚持开艺术教育普及课的教授或学者,相信我们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必是另外一番景象了。

相比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社会公共艺术教育则更多地体现了文化传承的意义。如以书法教育为例,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分党组书记赵长青建议通过中国书法进万家等活动,把书法事业纳入各地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捐建命名兰亭学校,培养书法后备军;培养专业的书法教育人才,不断输送中小学书法教师,还要组织引领书法家、书法工作者成为志愿者,担任校外辅导员,捐助老少边穷地区。全国人大代表、西泠印社副社长陈振濂则认为,书法的传承事关文化安全,书法进课堂非常有必要。他建议,目前书法教育更应该培养大批的书法老师,以满足“书法进课堂”的需要。他说:“我们不但要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更要从国家文化安全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而书法教育的目的也并不是让每个人都成为书法家。”今天我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可以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越是刻意追求某种事物的成功时,越会出现盲目跟从的现象。“书法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让每个人都成为书法家”,这需要我们的社会及媒介给予正确的引导。

公共空间中艺术氛围的营造

在公共艺术教育方面,学校和社会共同承担着责任,二者在实现的过程中也是互相渗透的。而与公共艺术教育相比,公共艺术则更加彰显了政府和纳税人的责任和义务。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公共艺术研究所主任翁剑青认为,“公共艺术”的核心概念就是要国家、社会把纳税人交给政府的一部分钱拿出来做公共空间的艺术,公共艺术区别于画廊、学院的艺术,也区别于美术馆、博物馆的艺术。无论世博会、奥运会,还是城市建设,比如道路、广场、公园、车站、学校、医院里的公共空间的艺术都是一个地标,代表一个城市的人文素养。但无论是公共空间的艺术,还是公共艺术教育,都是基于人的美育度的一种培养、提高,是对人精神层面的提升。从大的方面来说,我们的公共艺术教育还在起步阶段。

在大多数博物馆和艺术馆免费向公众开放的今天,公共艺术教育的开展已经向前迈出了一大步,而博物馆和艺术馆仅仅是人们主动接受公共艺术教育的途径之一,其对大众的熏陶作用并不能完全实现艺术教育的隐性价值,相反,当人们的生活空间被高品位的艺术氛围所笼罩和包围时,人们才能在耳濡目染中获得精神的提升。

如今,城市雕塑已成为热门艺术,优秀的城市雕塑能够提升一座城市的文化艺术品位,而近年来却一度出现了很多惹来非议的城市建筑或雕塑,那些不能愉悦身心却让老百姓很虐心的景观,只能降低人们的欣赏水准和艺术品位,也会给人的精神带来消极的影响,这样的公共艺术是不该出现在我们的公共空间中的。与其盲目地做一些看似有个性实则不知所表达为何物或代表着低极趣味的公共艺术,不如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如何让老百姓生活在高雅的环境中后再行动。因为一座城市的文化和艺术氛围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长期努力的结果。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雕塑院院长吴为山认为,城市雕塑是人民的艺术,是美丽中国的文化表现,因此要建立规划,立项应科学,使之与城市环境、文化空间相契合;其次是应遴选专业强、水平高的艺术家和制作团队,根据大众化与高雅性相统一的原则进行设计与制作;而这些的基础是要增强人才的专业化程度和人文素养。此外,还应重视管理维护,避免城市雕塑破损残旧。

社区公共艺术教育不可或缺

在构建学习型社会的今天,社区教育这一新型的教育形式正发挥着重要作用,社区艺术文化活动是社区教育的主要形式,所谓社区艺术教育,正是因其具备了娱乐性和教育性的双重属性而颇受社区群众欢迎。虽然当今全国各地开展社区艺术教育的成果有限,但不乏受群众欢迎的社区文化艺术活动:

据《扬子晚报》报道,3月7日,“霓裳丽影――张广才云南写生作品走进南京社区展”活动在南京金盏花文化艺术中心举行。画展现场张广才教授还为社区居民做了怎样欣赏中国画的讲解,获得了大家的好评。

《城市晚报》3月14日报道,白山市浑江区53个社区基本上都有了自己的艺术团,他们有的是专业队伍,也有的是草根组建起的团体,但无论社区的艺术团体是否专业,都为社区居民的业余生活增添了许多欢乐。近年来,浑江区也积极扶持社区成立各种文艺队伍,为其提供活动场地,尽可能提供各种服务,并向有关部门争取各种支持。同时,浑江区还加大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为社区购置音响设备,组织专业人员到社区对社区文化人员进行培训,为社区文艺爱好者们送去指导老师,使社区文化不断繁荣发展。

天健网消息,今年3月13日下午,由大连话剧团主办,沙河口区文化馆承办的“高雅艺术进社区”系列演出走进南沙街道后山社区,为辖区居民奉上了一场视觉盛宴。此次演出包括相声、小品、歌曲、舞蹈,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作为文化惠民“五进”工程的高雅艺术进社区活动得到了大连市京剧团、话剧团、歌舞团、杂技团的无偿支持,专业演员们进入社区,和广大市民面对面进行交流,使广大市民不需要走出家门就可以欣赏到高雅艺术,受到了广大居民朋友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