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建筑运营管理十篇建筑运营管理十篇

建筑运营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12:14

建筑运营管理篇1

关键词:绿色建筑;建筑节能;运营管理;节能减排;经济激励;环保

0引言

近年来,在社会的巨大需求和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我国绿色建筑以较快的速度发展。截至2016年3月底,中国已获得绿色建筑标识项目4195项,建筑面积达48728万平方米,如表1所示,但其中运营标识项目仅245项,占总数的6%左右,也就是说90%多的绿色建筑是没有达到绿色运营标准的,显然这与我国发展绿色建筑、实现节能减排的理念不符[1]。2013年1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了《绿色建筑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在《方案》中强调绿色建筑的“全寿命周期理念”和“建设运营”,用科学的运营管理来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2014年4月15日住房城乡建设部的GB/t50378—2014《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总结了8年来全国绿色建筑运营的实践经验和教训,提高了运行效果在绿色建筑评价中的权重[2]。赵丰东等人针对北京市投入运行的绿色建筑项目进行现场调查研究,分析了绿色建筑在施工和运行环节存在的问题[3]。李圣英等人认为绿色建筑运营效果是反映绿色建筑水平的重要依据,通过天津地区某绿色住宅项目的运营评估,对项目在水体景观、集中空调、室温调节等方面存在的技术和管理问题进行了分析[4]。本文为了进一步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对我国绿色建筑运营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进而提高绿色建筑在运行阶段的管理水平和运行效果。

1绿色建筑运营管理现状

所谓绿色建筑,就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化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的人居环境[5]。首先在运行效果方面,绿色建筑的运营管理就要严格按照绿色建筑的设计要求,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最大化地实现绿色建筑的技术、设备的运行效率。其次,在市场环境方面,由于绿色建筑运行成本较高,单纯依靠市场调节机制很难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制定相应的经济激励政策已成为促进建筑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必要措施。

1.1绿色建筑运行阶段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现状

节地和节材方面是由设计和施工阶段所决定的,在建筑的运行阶段很难起到很好的改善效果。故本文主要对绿色建筑在运营阶段的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现状进行分析。

1.2绿色建筑运营经济政策方面

为了促进开发商、物业管理者、消费者的积极性,政府相继制定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来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各省份也根据自己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条件,相继制定了适合本地区的经济激励政策,包括税收减免、财政补贴、信贷激励政策等一系列奖励政策。

1.2.1财政补贴政策

在某些省份或城市,获得绿色建筑运行标识的项目可获得一定的政府财政奖励。如厦门地区,厦门市建设局和财政局共同制定的《厦门市绿色建筑财政奖励暂行管理办法》规定,对于取得绿色建筑运行标识的项目的建设单位,根据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可分别获得30元/m2、45元/m2、80元/m2的补助。

1.2.2减免相关费用

在某些省份,获得绿色建筑标识的项目可获得政府收取费用的减免。如内蒙古自治区规定,取得一星级的绿色建筑可获得政府30%的城市市政配套费减免,二星级和三星级的减免程度更大,分别达到了70%和100%。青海省也了《关于加快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意见》的经济激励政策,对获得绿色建筑运行标识的建设项目,按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分别减免30%、50%、70%。

1.2.3信贷激励政策

绿色建筑相对于普通的建筑,其建设、运行成本较高,投资回收期较长。因此,一些省份为推动绿色建筑开发商的积极性,放宽了对有关绿色建筑项目的贷款条件,并给以一定比例的优惠政策。比如安徽省,针对不同的相关主体,制定了不同的金融服务政策。对于开发商,在开发绿色建筑项目的过程可享受降低1%的贷款利率的政策;对于消费者,在购买绿色建筑产品时,可享受金融机构下浮0.5%贷款利率的优惠。该项政策的制定不仅推动了信贷机构在绿色建筑方面的业务规模化发展,也提高了开发商开发绿色建筑项目的积极性及消费者购买绿色建筑的热情。

1.2.4税收优惠政策在某些省份,为了支持和鼓励绿色建筑在运营阶段的管理,若达到《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相关规定的,可享受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如广东为了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通过了《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绿色建筑的通告》,规定绿色建筑投入运行后,若获得绿色建筑运营标识二星级、三星级或者获得DBJ/t15—83《广东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运行评价标识Ⅱa级以上(含Ⅱa级)的,可依法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

2绿色建筑运营管理阶段存在的问题

2.1绿色建筑在运营期间管理成本过高

相对于普通建筑而言,绿色建筑运用了大量的新技术和先进设备,因而在运行的管理过程中需要投入更多的技术人员和能耗监测设备来保证各项技术和设备的正常运行,进而导致了绿色建筑运营管理成本过高,影响绿色建筑的推广。以某获得三星的绿色运营标识项目为例[10],其在运营中所用到的绿色建筑技术及增量成本比例如表3所示。根据我国对绿色建筑的定义,绿色建筑不仅要给人们带来舒适的环境,更重要的是产生明显的效益。绿色建筑的效益包括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直接效益主要是指绿色建筑在运行阶段通过运用有效的管理和技术而节约的各种资源效益。间接效益指的是绿色建筑运行给人们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虽然这种效益不能给人们带来直接的金钱利益,但这种效益在绿色建筑的效益中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如何有效地将绿色建筑运行带来的间接效益转化为直接效益,以弥补绿色建筑运行成本过高的问题已成为当前不可回避的问题。

2.2主体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

绿色建筑运营管理是一个系统的管理过程,我们要全面考虑各个部门和人员在管理中所扮演的角色,并根据其在管理过程中的作用制定相应的管理策略[11]。绿色建筑运营管理的主体主要包括开发商、物业公司、用户、政府。在当前的绿色运营管理过程中,各个主体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和运行管理机制,责任划分不明确,导致各主体之间在运行管理过程中不能有效的合作,进而导致前期设计没有考虑运行成本,后期绿色技术在实施过程中落实不到位,设备系统的参数不能达到设计的要求,使绿色建筑运行的效果大打折扣[12]。

2.3绿色建筑运营管理体制还不够完善

绿色建筑运营管理体制主要包括制度体制和激励体制两方面的内容。首先在绿色建筑的制度体系中,并没有强调获得绿色建筑设计标识的项目必须获得运行标识,导致绿色建筑在设计阶段和运营管理阶段的发展严重失衡。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统计,到目前为止中国已获得绿色建筑标识项目中运行标识项目212项,只占总数的5%。也就是说在获得绿色建筑设计标识的项目中,只有极少数是达到绿色建筑运行标准的。由于绿色建筑的能耗80%是在运行阶段发生的,如果获得绿色建筑设计标识的项目达不到运行标识的标准,所谓的绿色建筑也就达不到真正的“绿色”。其次由于激励机制不够完善,各主体缺乏绿色建筑运行管理的动力。绿色建筑效益的产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期内难以得到回报。由于相关方面缺乏相应的激励措施或者激励措施制定的不合理,导致在运营管理的过程中各个主体之间互相推诿,很难实现节能降耗的目标。

2.4绿色节能理念不足,缺乏有效的宣传机制

绿色建筑在运营管理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宣传与推广,致使许多民众对绿色建筑的了解停留在表面,而不知如何实现绿色建筑的节能与环保。比如垃圾分类这一举措,根据调查显示大部分民众是愿意进行垃圾进行分类的,但是有意愿参与垃圾分类的居民大部分都面临着无法区分可回收垃圾与不可回收垃圾问题,垃圾分类宣传工作往往也是蜻蜓点水。缺乏实际指导与具体知识宣讲,使许多节能和环保措施的实行大打折扣。

3推进绿色建筑运营管理的建议

针对以上在绿色建筑运营管理过程出现的影响绿色建筑运行的问题,从全寿命周期的角度出发,借鉴国外绿色建筑运行管理的经验,并结合我国绿色建筑运行管理的现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引入碳排放交易机制

引入碳排放机制就是政府机构根据节能减排的目标确定本地区的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然后通过一定的手段,对绿色建筑运行阶段的碳排放进行精确的计算,通过市场的调节作用,引入社会资本的加入,合理制定碳排放的交易价格,进而将绿色建筑的减排外部效益内部化,最大化地减小运行成本的回收期。

3.2强化主体之间的合作

绿色建筑的运营管理是一个系统的管理过程,需要不同的参与者之间相互配合和合作,从全寿命周期的角度出发进行管理。如图4所示,在绿色建筑的设计阶段,项目的投资方应邀请设计单位和物业管理公司开展项目可行性研讨会,讨论项目中绿色技术、设施的可行性,并最终给物业公司提供一份建设、运行成本的分析资料以及各设施的运营方案,以说明该设计的合理性以及可持续性,为后期绿色建筑的运行提供参考资料。政府作为绿色建筑的主要推广者,应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激励政策,来正确引导建设者、物业公司和用户之间的关系,明确各方的责任和利益划分。用户作为绿色建筑的使用者,物业管理公司加强对用户的技术引导和绿色理念的宣传,使用户能够按照绿色建筑运行标准来实现绿色建筑节能、节水等目标。

3.3加强申报绿色建筑设计、运行标识的联系

针对获得绿色建筑设计标识和运行标识项目比例严重失调的现象,应在绿色建筑申报时进行一定的约束。首先在政府层面,应严格制定有关绿色建筑运行标识标识申报的法律和法规,对于获得绿色建筑设计标识的项目,要求在项目运行1~3年之内达到规定的运营标准,否则取消绿色建筑设计标识的认证,并剥夺给与的相应优惠政策,甚至强制要求实行绿色建筑运行标准。其次在绿色建筑评价机构层面,创新绿色建筑的评价机制,引入全寿命周期评价机制,将绿色建筑评价分为设计阶段、施工阶段、运行阶段,总分为100分,每个阶段的总分分别为30、20、50分,同时每个阶段都有最低分标准,只有每个阶段都达到了最低分标准,同时最终总得分达到60分以上,才能给予企业颁发绿色建筑标识证书。只有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措施,才能使绿色建筑真正地实现“绿色”。

3.4加大绿色建筑理念的宣传

在住宅小区定期开展各类宣传和推广活动,通过各种形式向居民宣讲节水和节能相关的举措、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等。首先编制《绿色建筑运行操作指南》,在《指南》中要详细介绍各种节能设备的功能以及正确的操作方法、节水器材的推广和使用方法、垃圾分类和污水利用等具体的绿色环保措施,指导居民在日常的生活中正确实施绿色建筑的运行管理,真正使用户体会到节能环保的宜居环境。其次制作各种形式的节能和环保手册,定期组织有关节能环保的宣讲。通过这些措施对居民提高节能意识进而用实际行动来实现绿色建筑的“四节能一环保”目标具有非常好的指导作用。

4结语

总之,绿色建筑要想实现真正的绿色,离不开有效的运营管理,而在绿色建筑的推广过程中,由于运行成本过高、激励政策不完善,各个主体之间互相推卸责任、利益划分不够明确等因素,导致绿色建筑的发展很难有质的提升。因此,我们必须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落实绿色技术措施,实现绿色建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设计目标,推动我国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程大章,黄莉.《绿色建筑后评估技术指南》解读之六运行管理[J].建设科技,2016,(22):30-33.

[2]王建廷,刘盈.2014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变化及推进建议[J].建筑经济,2015,(12):75-78.

[3]赵丰东,乔渊,孟冲,等.北京绿色建筑实施效果调研及验收管理研究[J].建设科技,2014,(6):54-59.

[4]李胜英,汪磊磊,陈颖.天津地区绿色住宅项目的运营评估分析[J].建设科技,2015,(24):56-57.

[5]马维娜,梅洪元,俞天琦.我国绿色建筑技术现状与发展策略[J].建筑技术,2010,(7):641-644.

[6]徐伟,刘姗姗.绿色建筑节能技术增量成本与效益研究[J].建筑节能,2016,(5):109-112.

[7]毛艳辉,王云海.基于碳排放的绿色建筑容积率奖励额度测算[J].建筑经济,2016,(6):88-91.

[8]李晓锋,冯莹莹,陈娜.《绿色建筑后评估技术指南》解读之二节能与能源利用[J].建设科技,2016,(22):17-19.

[9]曾捷,吕石磊,李建琳,等.《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节水与水资源利用[J].建设科技,2015,(4):23-25.

[10]阳春,路宾,孟冲,等.北京地区绿色建筑运行实效调研分析[J].建筑科学,2014,(6):114-117.

建筑运营管理篇2

关键词:Bim;建筑运维管理;探索

中图分类号:tU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2-34-2

0引言

建筑是有生命的系统,建筑由诸多系统构成,建筑需定期维护才能保证其安全运行和功能的正常使用。建筑业长期以来重建设、轻运营维护和房地产开发的快速建造,造就和积累了大量的建筑隐患,而要保证建筑在整个生命周期的正常运行,必须投入大量的维保资金才能保证建筑的基本使用功能和安全,如何在现有条件下节约运维资金,提高运维效率,是业界亟待解决的问题。Bim技术的运用为物业运维企业节约运维成本、提高运维企业工作效率提供了一种技术上的可能。

1建筑运营维护的现状和常见问题

建筑实体由设计、施工过程转化而来,建筑运营维护难易一定程度上基于设计和施工期间的水平和技术力量。

设计期相对整个建筑生命周期较早,建筑运营期要远远长于建设期。设计时的思想和理念遵循当时的法规、规范做出,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当下,设计规范同时在逐步进行更新,以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需要。建筑逐渐变得更加节能、绿色、环保、造型各异。随着时间效应的增加、建筑结构负荷的增加、外部环境的侵袭,建筑发生安全事件的概率会越来越大,老旧建筑突显出功能和安全的滞后性,建筑运维难度不断加大。

建设期,由于房地产开发节奏过快,为了赶工期,快速回笼建设资金,大量建筑被快速建造,这样,势必造成潜在的建筑质量问题,在建筑运维期时有安全事故发生,造成人身和财产的损失。如由于围护材料的开裂,常有外墙抹灰空鼓脱落后砸伤路人;防水施工质量差,不按规范施工,北方地区温差大材料老化变化快,形成屋面漏雨,给业主造成损失;各种管线由于施工质量问题,常有跑冒滴漏发生;电气等隐蔽工程不按规范施工造成严重的火灾灾害和隐患。繁杂的质量缺陷对建筑后期的运营维护企业造成的后果就是运维任务繁重,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巨大,而运维效果不明显。

运维期的业主装修拆改问题十分严重。如墙体的拆改、移位,改变了原有的建筑结构,结构受力随之发生改变,可能造成建筑结构抗震破坏的隐患。再如为了追求个性化需要,家庭装修过于复杂,装修增加荷载超过原设计,给建筑物的耐久性带来潜在的危害。

建筑的运营维护需土建、水、电、暖、安防、消防多专业配合。而物业运维企业现状是为了节约成本往往缺少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通常是人员少,任务重,人员素质相对较低,一人分饰多角,综合工种开展维护工作,手工操作,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物业运维企业在接收项目时,往往收到的竣工资料或图纸档案不全,接收到的档案资料不能如实反映建筑实体信息,运营维护企业运用现代化的信息程度不高,缺乏现代的运营维护方式,效率低下,运维效果差等问题突显。

2建筑Bim概念

建筑业信息发展的脚步从来就没有停歇过,国内自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间,建筑业信息化进程从设计师的图板手绘到计算机CaD辅助设计,再到计算机辅助管理eRp,再到如今的Bim概念和Revit应用,每个十年都是在信息化的推动下,实现着建筑业界的高速发展。

Bim简单地说就是建筑三维模型,是设计师将想象中的设计思想变为三维模型,再由建造者演化为实体的三维过程。它提供了可视化的思路,让人们将以往的线条构件演变成三维立体实物图形展示在人们面前,在Bim建筑信息模型中,由于整体都是可视化的,以得在设计、建造、运营过程中都可以在可视化的状态下进行。建筑三维模型的信息化、参数化、构件关联性集成是它有别于其他模型的特征,它以三维数字技术为基础,集成了建筑工程项目各种相关信息的工程数据模型,是对工程项目相关信息详尽的数字化表达。

基于Bim的建筑融合了以下思想:在三维空间中建立起单一的数字化建筑信息模型,建筑的所有信息来源于模型,并将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保存在数据库中。在数据之间创建实时一致的关联,并支持多种方式的数据传输,特别是支持网络传输。单一建筑模型;统一的关系数据库实现了信息集成;实现了信息共享,协同工作。Bim成为业界建筑管理的最佳、最有效、最便捷的工具之一,它的运用使使用者变得更加直观,易用性更强。

3Bim与建筑运维管理的关系

在建筑的使用寿命期间,建筑物结构设施、设备都需要不断维护,一个成功的维护方案将提高建筑性能,降低能耗和修理费用,进而降低总运维成本。

Bim技术是三维数字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的解决方案。它基于先进的三维数字设计和软件构建“可视化”的数字建模,为各环节人群及最终用户提供“虚拟模型和分析”的平台。通过参数模型,整合建筑的各种相关信息,在建筑项目的运维周期中进行信息共享和传递,为管理方提供完整的项目建筑信息,直接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避免管理风险。

经Bim理念设计的建筑可以在建设项目完成建造投入使用移交到物业管理部门时,获取到建筑全局信息的真实状态和与运维相关的文档和资料。实现包括隐蔽工程资料在内的竣工信息集成,不仅为后期的物业运维企业管理带来便利,并且可以在未来进行了翻新、改造、维护过程中为业主提供有效的信息。

4Bim在建筑运维中的必要性和应用优势

现代建筑越来越在提升功能、安全适用、环保节能、轻质高强新材料等应用上下功夫,建筑造型变化多样,促使建筑管理不能依旧停留在旧有的平面阶段,而有了Bim建筑模型,就可以充分利用模型信息,快速地被查询、调用、修改,并在可视化模型的状态下对建筑进行更加有效快捷地管理,以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

5Bim的应用优势举例

5.1便于数据的统计分析

Bim富含的大量建筑信息数据,可以详尽记录建筑构件、设备信息。借助这些信息,通过导入所需软件中,可以快速调用原始数据,对所需进行的工作进行统计分析,大大减少了录入的过程,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人工操作的工作强度,避免了人为操作带来的数据错误,尤其对体量巨大的建筑项目更能发挥其高效的优势,提高运维管理水平。

5.2与公用设备、设施的系统嵌入

①安防监控系统。可以把现有的安防监控系统纳入Bim建筑模型中,更加直观地观察每个监控的所在位置,并通过监控对各类人员进行动态观察,对可疑人员进行有效的观测和威慑,对突发事件能及时发现并快速到达现场处置,使整体安保工作的水平有了质的提高,同时,有利于管理者对安保人员的巡视状况管理。电梯系统与监控和Bim模型的动态结合,能快速地定位某部电梯的故障和人员被困情况,及时排除安全隐患,解决问题。

②供水、供电系统结合。与水箱水位和水泵传感器的连接,在可视化模型中能实时观察设备的运行情况,及时发现故障进行处理;电气系统中的电力故障在Bim模型中显示的清晰明确,兼具由于电气系统故障引起的火灾防范的及时应对。

③结合条码、二维码和射频技术,合理制定公共设备、设施维护保养计划,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行。模型中的设备能看到其在三维建筑中的位置信息,再结合设备条码或二维码射频标签,在设备运维管理中,维保人员可以利用移动设备进行扫描,快速高效地读取设备维保信息,巡查设备的使用状态和,并将巡查结果通过网络传回系统进行数据的更新,根据模型信息合理制定设施设备的维护保养计划,对设施设备提前做好维护保养工作。

6现阶段Bim在建筑运营维护企业应用的难点

①建筑设计阶段运用Bim建立模型本身难度大,还要把各类数据附加其上,集成应用起来难度较大,需更多的成本投入,要使Bim真正发挥作用,还要参与各方和业界管理者付出更大的努力。

②Bim是近十年建筑业发展的新技术,目前,主要应用于设计、施工阶段,虽Bim模型建立了大量的信息数据,但在运维阶段的运用经验还甚少,可借鉴的案例也不多。

③运营维护企业管理层对Bim新技术认识投入不足,管理技术和管理思想的滞后影响其推进速度。

④中小城市对新技术推广缓慢,没有形成业界的足够重视,没有形成有效的培训机制,造成相关人才的缺失。

建筑运营管理篇3

成立了第三分公司”今年是分公司成立的第一年,年6月22日公司承接了汽车运输综合实验室工程及公路桥梁安全检测加固实验室工程(以下简称“桥梁实验室工程”按照公司的总体部署。打基础,练内功、关键性一年。分公司紧跟公司改革的步伐,按照“三个有利于”要求,扎扎实实地开展各项工作,使本单位的经营工作、质量生产、安全文明施工以及稳定工作有了良好的开端。

一、生产经营情况

各个职能部门的支持下,2011年分公司在公司的正确领导下。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与时俱进,认真完成公司下达的各项生产经营目标任务。经过全体员工的努力,截止12月底,分公司共完成产值150万元,新增合同额13.元,为公司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得到客户的好评。

一)成本管理工作

能有效地降低工程成本,加强项目成本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增强企业的生存竞争力和盈利能力。桥梁实验室工程是分公司承揽的第一个工程,采用的切块承包的模式。因此要想完成公司制定的承包指标,分公司有一定的利润,不下大力气降低项目成本,千方百计做好成本挖潜、增加利润,不可能达到目标的成本管理作为项目部管理工作的重点之一,主要抓了以下几个环节:1.材料成本管理

直接关系到项目总体的成本高与低。项目部从进场时就狠抓材料管理,材料管理的好与坏。按照公司提出的要求,首先从材料管理入手,坚持材料的市场调查询价。从供应商的选择,材料进场的计量验收以及周转材料的退场方面摸索了一定的经验,积累了一定的资源,建立了一些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分公司针对材料需求和材料使用制定相应的奖罚制度,奖罚分明,做到谁提料,谁负责”加强材料现场使用的管理力度,降低材料采购成本,减少材料使用过程中的浪费。

2.加强工期管理

尽可能地压缩工期。目的减少项目成本的支出,保证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同时加强现场管理,制定科学的方案,合理调配有限资源,减少施工浪费。

但在地下室四周的条形基础受地下室进度影响不能进行回填,例如桥梁实验室基础施工。本工程为独立柱、条形基础(局部地下室为箱型)±0.00左右独立柱间均有一道地拉梁。设计为先回填土然后再浇筑地拉梁砼。如果按图纸要求进行施工则地下室的进度将进入关键工序,影响整个工程的结构工期。为使工期不受大的影响,项目部积极主动地与设计单位进行了协商,做了大量的工作,最后设计同意该部位地拉梁可先支模板浇筑砼,拆模后再回填。这样使得结构总工期不再受地下室进度的影响,提前了月左右的时间。

3.优化施工方案

采取对不同方案进行经济、质量对比分析的办法。通过集体讨论,制定对项目成本影响较大的施工方案时。优先采用能够保证一定质量要求,方案可行而成本支出较小的施工方案。

提出的方案有4种:⑴全部使用木模;⑵柱使用定型组合钢模板,例如:制定框架梁、柱模板施工方案时。梁使用木模;⑶使用市政钢模板,局部附以普通小钢模及木模;⑷全部采用普通小钢模。对以上4种方案进行经济、质量对比分析结果为:第一种方案达到质量效果较好。模板需要全部购买,而由于本工程框架梁、柱截面较小,工程结束后剩余模板的板面很小,不能继续在今后的工程中使用。讨论结果:此方案质量满足要求,但在经济方面投入太大,模板一次性使用,没有剩余价值,此种方案不予采用。第二种方案达到质量效果最好。定型组合钢模板为租赁,仅梁木模需要购买,模板投入相对较小。但定型组合钢模自重较大,入模、出模及垂直运输需使用塔吊(或汽车吊)讨论结果:此方案质量满足要求,模板投入不大,但需要增加大型起重设备费用,方案不可行,此种方案不予采用。第三种方案能最小限度的满足质量要求,市政钢模为租赁,木模购买量小,投入不大。讨论结果:质量满足要求,经济性较好,方案可行,决定采用。第四种方案不能满足质量要求,小钢模为租赁,投入最小。讨论结果:虽然此方案经济性最好,但不能满足质量要求,不予采用。

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4.因地制宜。

各个工程项目所处的地理区域、施工环境都不尽相同,由于建筑施工流动性大。如果对有利的环境资源加以利用,能够减少一定的项目成本支出。

特点是机动灵活、价钱低廉、没有进出场费用,对于桥梁实验室工程有利的环境是⑴、地处郊区县。郊区有大量的小型挖掘及运输机械。适合于土方量不大、工期要求不高的土方分项工程。本工程中,人工湖、回填土等分项工程中采用了此类机械,节约了大量的机械费用。⑵、本工程在交通部公路试验场院内。施工中充分利用了试验场原有的硬件设施:a施工临时用水。以往施工我临时用水一般都使用市政自来水,费用较高。本工程我除生活用水使用自来水外,其它工程用水均利用了试验场现有的绿化用水井。由于井水收费较低而且不计流量,施工结束后只需一次性支付较少的费用即可。b冬期办公临设采暖全部使用了暖气,直接从试验场暖气管网接入。以往的工程临设采暖,一般使用电暖气,或设立锅炉供暖,需要投入的费用比较高,而且有安全隐患。本工程办公临设用的暖气片、管材,均为提前购入的正式工程用暖气片、管材(采暖结束后可直接用于桥梁实验室工程)一次性投入几乎为零。而试验场收取的采暖费不足万元。

二)安全管理工作

分公司按照公司《项目管理办法》要求,安全管理方面。首先建立健全了分公司安全保证体系,并制定了相应的一系列的分公司规章制度和管理方案。对分公司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加强安全教育,重点灌输搞好安全工作的重要性,使所有管理人员都清醒地认识到具备安全的作业环境是干好一切事情的前提和保障,而且也是能否完成其他各项指标的前提和保证,管理者的安全意识有明显的提高。日常的安全检查和管理工作中,分公司遵循减少形式化工作,增加实质性工作的原则,坚持安全管理工作与施工进度同步的做法,杜绝违章指挥,杜绝违章作业,不允许只做表面文章,而是要求脚踏实地、切实解决具体问题,发现安全隐患及时纠正和消除,有效地保证了工程项目的安全施工。

分公司坚持将安全管理作为日常管理的重点,施工中。将确保职工的生命安全作为第一要务。框架工程,支撑体系和临边防护是安全管理的重点,为此,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了管理工作:①加强安全技术交底工作。通过进场时的三级安全教育、上岗时的专项安全交底来加强职工的安全意识。②加强安全检查和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杜绝安全隐患。同时,对现场的全部设备实行了专人专机管理。设备进场时分公司统一进行检查,合格后进行接收。定期进行设备的维修、保养和检查,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及时进行修理更换。整个施工期间。未发生重大安全事故,一般安全事故控制在1.5‰以内,保证了广大职工的生命安全,达到预期安全生产目标的要求。

三)分公司管理工作

提高企业文化素质和形象,为了使企业员工做到有章可循;按章办事;责、权、利分明;提高工作效率;鼓励全体员工为企业的发展献计献策当好企业创业人和管家人。扩大企业知名度和信誉度,使企业健康发展。根据现状分公司设置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及一系列规章制度。

1组织机构设置

职责分公司设置组织机构为“三部一室”包括工程管理部、经营财务部、物资供应部、综合办公室。各部室分工明确。

工程管理部:负责工程技术、图纸、资料、供水、暖气、电气、钢筋、试验、质量、安全、现场施工指导等项工作。

经营财务部:负责工程项目投标、工程预算、决算、合同分析、工程报价、固定资产核算、支票现金管理、办公用品采购和发放等项工作。

物资供应部:负责工程材料采购、租赁、库房材料保管、现场材料保管等项工作。

综合办公室:负责办公区安全卫生、公司劳动纪律、考勤、接待、后勤管理(食堂、宿舍管理)车辆管理等项工作。

2各项规章制度

分公司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根据分公司实际情况。实施后各项制度落实到位、运行良好,为分公司工作的顺利开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主要的规章制度有:劳动纪律、请销假制度、车辆管理制度、办公用品领用制度、资料档案管理、固定资产管理、材料采购制度、出、入库制度、支票管理制度、现金管理制度、后勤管理制度、办公区安全卫生制度、宿舍管理制度、奖惩制度等。

二、经验教训

一)分包队伍的选取

报价和分包队伍的实力上过于侧重于报价,分包队伍的选取过程中。而对其实力考察不足,对本工程的复杂程度考虑不足。这次选用的四川力量土建施工队伍,对于高层、其它普通建筑的施工应该是没有问题的而这个工程楼层不多、层高高、占地面积大、单位工程分散面广,加上又是验收标准高的试验室,一个相对复杂的工程。工人对某些部位施工的积极性不高(如木工愿意支柱子模板,不愿意支花篮梁模板)而要求的工资又相对较高,致使在一定的时间内,人员变动频繁,四川力量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对人员调配的能力,施工人员匮乏,施工工期一度拖延。这种情况直到四川力量将e区放弃,定州队接替后才有了改观。

今后的工程在选取劳务队时,痛定思痛。首先要考察其是否是整建制队伍,否有自己稳定的施工人员,其次才考虑报价。一个有着较强实力的劳务队伍,即便是开始时报价高于其它队伍,但由于他实力强、人员充沛,施工工期可能提前很多,能够将项目的租赁费用、管理费用、水电费用等开支节省下来。这样总体算下来,可能用这样的队伍反而会增加项目的收益。

二)分包队伍管理

加上项目上马时间仓促,分包队伍管理上由于缺少成熟的经验。前期准备工作不够充分,劳务合同签订存在拖泥带水的现象。另外劳务合同在某些方面的条款,考虑的不是很周全、不是很详细,给今后相关的工作带来了麻烦。

队伍交接方面考虑不周全。虽然项目对四川队已完e区更换施工队伍时。

合同中是对损耗率有明确规定的交接时没有制定出一个可行的方案来,墓こ塘拷辛讼晗傅暮怂悖⒂?方进行了签认。但对于原来由四川队限额使用的物资(如租赁材料。给今后和各施工队结算时留下了麻烦。

三)预算、核算工作

不能够给项目决预算、核算人员工作不准确、不及时。

和主要的分包、分供方的谈判、选定都需要预核算人员提供详细准确的工程信息。只有这样,策层、相关部门提供及时、有效、准确的信息。如:大宗物资的采购。谈判的过程中我才能占主动地位。

四)外聘人员的管理

发挥他经验、特长,分公司现有人员1其中外聘人员占5能否充分调动外聘人员的积极性。使他人尽其能,对分公司的工作能否正常开展起到关键性作用。

分公司把对外聘人员的管理作为人事管理的重点。首先,为此。分公司根据岗位的重要性、期望薪金、个人能力,分别同每位外聘人员商谈岗位工资,对于有意向录用的人员,分公司在合理的范围内尽量满足他薪金要求。其次,日常的工作中,分公司领导经常性地同外聘人员谈话,解他想法,及时发现他思想动向。与他做好思想沟通,并且尽可能为他解决生活上的问题,以消除他后顾之忧。再次,为了激励外聘人员的工作热情,分公司制定了相应的奖励制度:员工为项目提出合理化建议被采纳后;员工在突发事件中抢救、补救措施得当挽回损失...等等,分公司均会进行相应的奖励。

但在外聘人员的管理上仍有需要改进的地方。现在外聘人员工资为死工资,没有月奖金、年终奖(或工程奖)工作热情没有被完全激发出来。今后应引入奖金制度,每月对外聘人员工作进行考评,并实行奖金与考评挂钩的方法,尽管分公司做了不少工作。进一步提高他积极性。

三、职工思想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情况

分公司一直把对职工的思想教育当成重点来抓,自分公司成立以来。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开展对员工的思想教育。坚持“以人为本”营造人才强企的文化氛围。

大力引进人才的同时,2011年。下力量建立人才的能力导向、业绩导向、成就导向机制,把好的优秀的人才留住,把企业内部有能力、有潜力、品质好的人才发掘出来,加以重用。围绕人才建设,重点从“理才”和“留才”上下了功夫。

分公司内部形成关心青年进步、鼓励青年成才、支持青年干事业的氛围,根据分公司青年人居多的情况。重点培养经营管理型人才、专业技术型人才以及复合适用型人才,下大力量抓好青年人才队伍建设;针对青年人才知识层面高、成长环境优越、富有个性、工作生活中顾虑少和勇于承担压力的特点,制定出以引导为主的各种富有竞争的管理、激励机制,以留驻青年人才和充分发挥青年人才的才智。

经营管理思路及内部建设规划四、2012年工作计划。

将进一步把经营管理工作作为项目管理的核心工作来抓。要通过深化管理,2012年我抓好工程安全质量工作的同时。贯彻落实项目承包制,来增强企业市场开拓能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着力打造核心竞争力上下功夫。结合我今年积累的经验和教训,2012年我将重点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人才建设

一项系统工程。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人才高地的构筑。环环相扣,哪一个环节都不容忽视,不可掉以轻心。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之间的竞争,又是人才管理体制和模式的竞争。因此,2012年我要着力于创建良性的软环境,触发人才潜能的发挥,用各方面的优势,去建设一个和谐、进取、平等、稳定的工作环境。

要加快高新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以工程项目为舞台,1加快人才培养。加快培养青年人才,让他施工第一线挂职锻炼。

培养不仅要着重于专业技能教育更要注重素质教育。另一方面对培养的青年人才要“加荷”使用部门要根据青年人才的具体情况安排工作,2从现有的人员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是企业人才获得的一个最重要的来源。而培养人才的着重点是如何把青年培养成为能够适应企业发展、完成企业使命的人才。使他工作中把学到知识融会贯通,变为自己的技能,通过大胆放到关键岗位使用激发其潜能。

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是留住人才的关键环节之一,3提倡“团结、启发、互助、提高”工作形式。不仅要对青年人的稳定工作做思想工作,同时还要强调业务骨干、基层领导的工作作风和领导方法问题,通过与青年人“教技术、谈心声、交朋友”为青年的更快成才搭建舞台。打造有战斗力的项目管理队伍。坚持以人为本,搞好青年人的培养工作,构建合理的人才梯次。

使项目管理制度化,4搞好项目部管理机制的建设。规范化。提高成本管理意识,研究成本挖潜的方法,提高管理工作的科技含量,向管理要效益,向技术要效益。完善管理人员绩效考核制度,实现多劳多得、奖罚分明。

大力选树优秀典型。分公司将设立一系列表彰活动,5实行荣誉激励制度。激励员工爱岗敬业的进取意识,让广大员工学习身边的先进典型,掀起比、学、赶、帮、超的竞争高潮。以创先争优的各种活动中,将评优重心向青年人才倾斜,激发他昂扬向上。

二)经营开发方面

时有真假难辩,经营开发工作是一项相当复杂的工作。

稍有不慎,鱼目混珠的局面。就会误入歧途,让工作变得被动。所有的项目在运作前都要采取规避风险的措施,对项目、合作人员要进行详细的调查、解和筛选,承接一个项目不但要有经济效益,更要有社会效益。

冷静地分析市场,1坚持以求真务实的态度。确定企业自身的实力和在市场中的位置。进一步密切关注市场动态,认真分析市场趋向,根据市场需求,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资金实力雄厚、回款能力好、社会影响大、利润高的项目上。通过适时转换经营格局,充分挖掘市场潜力,为分公司经营工作稳步提速,加快发展做好扎实的工作。

大力宣传经营理念。使得全体员工明白经营工作不仅仅是个别部门、个别人员的工作,2深化全员经营意识。不仅仅是投标作标书的工作,而是全体员工的任务,做好每一件工作的任务。实现全员经营模式,充分发挥企业每一名员工的积极性,以增强分公司在市场竞争中的整体实力。坚持诚信经营,靠优质的产品、优质的服务去赢得市场、赢得信誉、赢得效益。坚持换位思考,保证在施工程质量,为业主提供满意的服务,强化施工人员“每个在施项目都是新起点”经营意识,发展和加大后续任务量,真正做到干一项工程立一座丰碑交一方朋友,得到一批新的经营信息。

进一步拓展、扩大市场。坚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3利用社会一切可利用的关系、渠道。大力宣传公司整体优势和综合实力,开通信息渠道,扩大信息储备量。包括外埠人员、外单位人员在内,形成一支分公司的经营队伍,以此,扩大企业的影响力和信息渠道,形成固定的经营渠道,争取自揽任务的比率调整至主导位置,提高市场占有率的同时,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三)项目管理创新。

建筑运营管理篇4

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为国家创造了巨额财富,也提供了数以亿计的就业机会。即将出台的国家十三五规划顶层设计中强调,我国的产业结构的调整,一带一路、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建设等国家战略实施都离不开建筑企业的参与和支持。企业的营运资金是潜在的资金源泉,它关系着企业的生死存亡,是施工企业经营和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也代表着一个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因此,为了保证建筑企业的资金运作可持续,就必须加强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提高抗风险的能力,积极构筑行业壁垒,为建筑企业营造一个健康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2建筑企业营运资金的定义

营运资金可分为狭义和广义概念。广义的营运资金是指企业全部的流动资金,包括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账款、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预付账款、应收利息、应收股利、存货等项目,也称为营业周转资金,是企业资金中流动性最强、周转速度最快的部分,是企业正常运转和获得利润的根本保障。狭义的营运资金是个静态数据,是指在某个时点企业的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差额,即所谓净流动资金。净流动资金的多寡代表企业拥有的流动性地位,净流动资金越多表示净流动资产越多,其短期偿债能力越强。狭义的流动资金管理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流动资产管理,另一部分是流动负债管理。对建筑企业来说,流动资产管理主要涉及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和存货,而流动负债管理主要涉及到应付账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应付利息等项目。本文所指的是广义的营运资金管理。

3建筑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3.1垫资现象普遍,流动资金压力大

建筑业本来就属于竞争性行业,近年来由于受国内当前经济下行和供求关系的影响,处于完全竞争状态,是一种不受阻碍、干扰和控制的市场结构,施工方是价格的完全接受者。建筑企业为了承揽工程或者获得更多的工程份额,垫资施工已经成为企业的一种竞争手段,也成为一种行业常态。一般来说,施工企业的垫资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投标期间垫资:投资方在发出邀标书时,要求竞标单位提供投标保证金,投标结束后,投资方会退还未中标单位的保证金,而对于中标单位,保证金被计入签订的正式建筑合同中,以工程进度款等形式返还。

2)项目启动垫资:对中标单位,投资方要求施工方提供保证金作为工程项目启动资金,保证金在施工过程中根据工程进度返还,造成垫资施工。

3)工程期间垫资:对工程进度款的不足额支付,造成部分垫资施工。比如在双方的施工合同中约定承包方报送的月进度报表经发包人确认后,于次月支付确认工作量的70%,这样的付款条件造成承包人对当月已经完成工作量形成100%的垫资,在次月对上月已经完成工作量形成30%的垫资施工。

4)按约定形象进度垫资:在双方的施工合同中约定,如基础全部完成且发包方检验合格后开始支付进度款;或者结构封顶后按一定比例支付工程预算价款等,使得建筑企业承担垫资。

5)全额垫资施工:在建设工程施工期间,发包方不向承包方支付任何工程价款,承包人自行负担工程期间的所有资金费用,只有工程项目建设完工经竣工验收合格后,发包方才按照合同约定支付工程款。

3.2存在大量的应收账款,三角债严重

应收账款是营运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资产负债表里位列货币资金之后,从理论上说,应收账款的变现能力优于其他流动资产,但实际运作中却由于诸多因素导致应收账款无法及时变现,给企业增加了资金压力。由于建筑业社会生存环境较恶劣,应收账款的数量和所占流动资产的比例几乎都高于其他行业,也是三角债的高发区。建筑企业应收账款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应收账款数额和所占比例大。我国建筑业已经进入微利时代,每个建筑企业为了获得行业的平均利润率,或者争取较高利润率就必须采用激进的营运资金政策,往往采用垫资方式承接业务,增加了应收账款的坏账成本、机会成本、管理成本等运营成本。

2)应收账款账龄长,三角债严重。由于对投资方的资金实力调查不充分,工程竣工之后工程款不能及时支付给建筑方,进而导致了拖欠工程款。但是政府多次出台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政策,施工企业为了及时发放农民工工资,不得已向银行办理贷款或承兑汇票,加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同时施工企业拖欠工程物资供应商的款项,供应商又拖欠生产厂家,生产厂家又拖欠原材料供应商,形成了社会资金的恶性循环,因此,建筑业成为典型的三角债高发领域。

3)忽略应收账款的合同管理。在建筑合同签订前,缺乏对合同关键条款或内容的严格把控,一般按投资方起草的法定合同范本稍做改动就签订合同。在建筑合同签订后,未设置专人和专门机构对其进行保管、收款统计、收款登记、收款对账、收款进度对比、收款的全面跟进,出现收款条款的缺失或收款条款不执行等情况,尤其对工程尾款数额或工程质保金的确认,需要具备资质的第三方中介机构进行审价或工程监理部门审核确认,这就需要建筑企业对合同的严格管理,否则由于拖欠时间太长,发生应收账款坏账的可能性就非常大。甚至,有些施工单位碍于情面或考虑到以后的长期战略合作,采取先施工后签订合同的作法,造成施工单位在工程竣工投产后在预决算金额、工程量的认定等方面产生分歧,引起了大量的法律纠纷和官司,但是很难清偿甚至无法追款的结局。

3.3营运资金内部监督机制较薄弱

监督机制是现代公司制度的固有组成部分,良好的内部监督机制是保证公司正常运转的重要条件,其中内部审计是内部监督机制的关键组成部分。而我国建筑业在营运资金内部审计方面,存在以下三个主要的问题。

1)领导不重视内部审计。在不少的建筑企业里,由于领导认为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或者公司营业执照年检时的需要,因而存在随意撤并或精简内审机构的现象。有的企业甚至不设置内部审计部,只在财务部门下设内部审计,或者设立一个内审室,或者临时抽调财务人员应付检查。凡此种种,使得建筑企业的内审机构势单力薄,内部审计在建筑企业常常流于形式,被管理边缘化,或者受控于管理层,缺乏独立性,难以获得符合实际的第一手资料。

2)内部审计质量差。内审的作用不仅仅限于事后监督,更多的应该是事前预防与事中控制。而大多数建筑企业尤其是中小型建筑企业,只重视事后的审计结果,忽略在项目的运行前期和整个过程中,内部审计对整个项目的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和评价,导致内部审计的质量较差,无法达到治标与治本的效果。

3)对外部审计的抵触情绪。虽然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都要进行外部审计,且理论上来讲对其监督是客观的,但大多数建筑企业对外部审计存在抵触心理及其诸多因素的影响,很难达到对管理者预期的监督、提升和改进效果。

4加强建筑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建议

4.1加强建筑企业应收账款管理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存在的大量应收账款是建筑企业的癌细胞,将直接减少建筑企业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入,使得现金净流量减少,严重加大了建筑企业营运资金风险。因此如何减少、盘活、优化应收账款就成为了建筑企业的头等大事。建筑企业要切实把工程项目作为管理重心,着眼工程项目的全过程,抓好资金营运特别是抓好应收账款管理工作,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在承接项目前,管理层和法务部应该仔细研究工程合同,尤其是涉及工程价款的支付进度和方式、工程施工工期、工程尾款支付时间、违约解决方式等关键环节的合同条款。企业坚决不承揽价格偏低又没有资金保障的项目,规避可能的大量应收账风险。

2)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建筑承包方要及时向投资方报告工程进度,办理工程进度结算,结算工程价款,比照工程进度与资金结算的匹配,严格关注投资方的财务状况,使建筑企业的主营业务所产生的现金流入有可靠的保障。如果出现投资方有严重违反合同,无法按照进度支付工程价款的问题,应该立即进行协商并关注事态的发展,避免形成大量的应收账款,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3)在工程施工完工后,积极办理完工决算报告和相关签证手续,对形成的应收账款加大催款力度。要与投资方充分沟通、谈判和协商,对于处于资金困难的投资方,建筑企业应该积极应对,采取债务重组、非货币资产抵债、应收账款保理、债务转股权等方式,消化应收账款,盘活营运资金。

4.2加强建筑企业商业信用筹资能力

商业信用是指在商品交易中由于延期付款或者预收款项而形成企业间的借贷关系,是企业之间的直接信用行为,属于自然性融资,一般都无息,具体包括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收账款等。商业信用筹资具有容易获得、一般不提供抵押物担保、无需办理繁琐的筹资手续、企业具有较大的主动权等优点,因此建筑企业在诚信、确保如期履行各种契约关系的的基础上,谨慎使用商业信用,全面提高商业信用筹资能力,进而减轻营运资金压力。

1)充分考虑商业信用筹资所带来的风险。结合企业实际财务状况,利用财务分析方法,正确评估商业信用筹资风险,对商业信用筹资的成本收益进行比较,分析选择适合自己的商业信用政策,避免发生无法按期偿还的信用风险。

2)充分认识信用管理的重要性。商业信用是社会信用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很大的外在性,影响着其它信用的发展。建筑企业应该加强商业信用管理,使重视信用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一种自觉理性选择,为企业信用筹资提供良好的保障。

4.3加强建筑企业营运资金管理能力

1)建立符合企业实际的营运资金管理制度。营运资金管理制度包括:做好前期营运资金计划和预算、中期的营运资金控制、后期的营运资金考核机制、年底的营运资金反馈和修订等,目的是做到对营运资金规范、合理和有序的管理,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2)建立符合企业实际的资金统一结算中心。建筑企业的资金分散是导致建筑企业资金链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发挥资金的规模效应,建筑企业应该建立集团内部的资金结算中心或者财务公司,统一资金调度,降低资金的使用成本,提高资金的周转率,发挥资源配置优势,增强集团融资与偿债能力。

3)提高资金财务部门人员素质。人才是企业的发展根本,不少建筑企业的领导依然保持着陈旧观念,认为财会人员只是出纳和管钱,资金财务部门不能为企业创造利润。随着我国的电子商务、电子结算、网络银行、网络金融的快速发展,财务和资金部门工作内容和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因此建筑企业应该通过积极培养、内部选拨、对外招聘或者培训人才等措施,提高资金部门人员专业素质和综合修养,以应对我国不断发展的网络结算的快速变化,进而保证企业营运资金结算往来的安全。

4.4加强建筑企业营运资金的内部审计

1)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只有保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才能作出客观公正、不偏不倚的审计评价。要做到内部审计完全独立于企业经营,首先应该明确内部审计机构的定位。从建筑企业的实际来看,当前建筑企业设立内部审计机构的情况不一。我国有些大型建筑企业或上市公司几乎都设置审计委员会来指导审计部的工作,审计部都是由监事会、董事会或企业总会计师的领导。而现实中,大部分建筑企业只设立了审计部且审计部等同于一般行政职能管理部门。因此建筑企业应该建立完善的内审制度,成立专门的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直接隶属董事会或者企业最高领导机构,审计人员的工作为审计委员会负责而不是为总经理和管理层负责,以此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审计的客观公正性。

2)完善内部审计职能。随着我国建筑企业的发展,有的大型建筑企业已经完成上市或者正在申请上市,有的已经走出国门,成立了海外子公司分公司或者项目部等,因此建筑企业内部审计的工作内容要实现相应的转变:从财务收支审计向内部控制审计、预算审计、决算审计转变,积极开展关于建筑企业经营活动范围内的资金流动、营运资金管理、资本运用、负债状况等的管理审计和评价,进一步丰富内部审计内容,并针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提升和扩展内部审计职能。

3)提高营运资金审计工作质量。内部审计能否有利于建筑企业加强管理和防范风险,能否改进经营与内部控制的分析与建议,实现企业价值的保值增值并改善组织运营的目标,取决于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内部审计只有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深入结合建筑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恪守客观公正、不偏不倚的职业道德,才能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紧紧围绕建筑企业发展战略目标,主动行动有所作为。

建筑运营管理篇5

关键词:三网融合基础设施公共配线间

中图分类号:tn9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416(2013)07-0024-02

1引言

三网融合试点建设工作除了遇到通信信息技术和体制管理两大障碍之外,城市建筑通信接入基础设施也是影响三网融合进程障碍之一,这是因为建筑通信接入基础设施决定了接入网络的物理载体和所采用的技术类型,以至于影响到了入户业务形式。

现阶段对于三网融合来说,在通信信息技术方面,无论是业务承载,还是业务融合均已经在技术层面得到实现;在体制管理方面,各个行业主管部门和地方城市都在不停地探索,并已经开始出现不少可借鉴的成功经验,如深圳电信和深圳广电部门就已经成功实现业务合作,市民可通过电信的宽带网络,收看广电的有线电视节目;在城市建筑通信接入基础设施方面,由于涉及部门多,产权复杂,在行业内还没有较深入的探讨分析,也没有探讨出较好的模式。

本文根据深圳市三网融合试点建设经验,并结合深圳市通信接入基础设施标准规范制定,初步分析了三网融合环境下城市建筑通信接入基础设施在产权、管理和结构等方面的变化,并寻求一种适合三网融合进程的城市建筑新型通信接入基础设施。

2三网融合的用户感知目标

相信三网融合目标已经众所周知,即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张网络融合互通,实现业务承载与物理介质无关,但对于普通用户来说,最直接、最基本感知目标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灵活性。用户根据运营商服务质量、资费等因素,可以随时选择运营商,这种换网的成本应该接近于零,且不受其它因素限制。

(2)统一性。用户可以从同一个运营商购买包括电视、计算机、电话以及其它家电设备等在内的各种网络接入业务和应用,实现业务打包从而降低使用成本。

(3)高带宽。由于各种终端的接入、并且考虑以后的产品与业务发展,为用户提供接入带宽应该尽可能大。

从以上三网融合的三个层次的目标可以看出,为满足现阶段三网融合及以后通信信息业务发展,城市建筑通信接入基础设施应该具备三种特性:一是用户对入户的通信接入基础设施有支配权;二是入户的接入网络物理介质应该通用性和共用性;三是至少从目前的技术来说,该接入网络应该具备高带宽以及可扩展性。从以上三重要特性,我们可以分析出为推进三网融合,新型城市建筑通信接入基础设施的特征,并以此逐渐改变现有通信接入基础设施。

3现有通信接入基础设施及网络现状特点与影响

3.1现有通信接入基础设施现状

狭义的城市建筑通信接入基础设施包括建筑引入管道或桥架,通信机房、红线内通信管道或桥架、配线间、楼层配线箱、入户线管及信息面板等,广义的通信接入基础设施还应包括建筑内通信接入网络,包括光缆、铜缆和跳线或配线设施。

现有通信接入基础设施典型结构如图1所示。

从在图1现有的城市建筑通信接入基础可以看出,通信接入基础设施均由入驻的通信运营商投资建设,产权属于入驻运营商,一旦入驻运营商完成建设,用户很难再选择其它运营商。当然不同运营商结构有所不同,其中有线电视运营商的接入基础设施可能更为简单。当多运营商入驻时,可能要建设多套驻地网络和通信接入基础设施,从而造成投资浪费。

3.2现有通信接入基础设施及网络的特征

在我国通信业务管理体制影响下,城市建筑的现有通信接入基础设施及网络逐渐形成了几个显著的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入户的接入网络由运营负责投资建设,产权属于运营商。房地产开发商出于成本考虑,目前城市的大部分建筑的入户的接入网络由运营在用户入伙之前,由房地产以“准许”或“准入”的方式,确定通信运营商进入小区进行入小区和入户的通信接入基础设施和网络的建设,由于运营商在进入小区后都要求签订排它协议,这样用户在购买物业后,不得不选择该运营商的业务。另外一个方面,运营商往往把房地产开发商的准入成本转嫁在用户身上,造成用户消费成本提高。

(2)入户的接入网络一般分为承载宽窄业务的通信网络和承载有线电视的有线电视网络,宽窄业务的通信网络一般有三家运营商在竞争投资接入,而有线电视网络只有有线电视运营商独家建设,有线电视网络由于缺乏竞争,投资往往也由房地产开发商负责,从而造成市场竞争不充分的现象。

(3)不同运营商建设的通信接入基础设施往往不同。由于不同运营商推行的技术不同,主推的通信与信息业务也不尽相同,对城市建筑通信接入基础设施的建设原则、方法和要求也不尽相同,造成一旦运营商进驻后,其它运营商难于进入,除非再建设一套通信接入基础设施,这是造成投资使用效率不高的根源所在。

现有通信接入基础设施的特征,也正是影响三网融合进程的主要障碍,要推动三网融合发展,必须消除现有通信接入基础设施在结构、建设和管理方面存在的弊端,推出新型的城市建筑通信接入基础设施。

4三网融合环境下的通信接入基础设施

4.1新型设施需要重点解决的几个问题

结合三网融合的用户感知目标,并通过分析现有城市建筑通信接入基础设施对三网融合工作的影响,三网融合环境下的通信接入基础设施应综合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在结构方面,首先要保证入户线缆(接入网络)与用户房室是一一对应关系,属于同一整体。现有通信接入基础设施的入户线缆都是与运营商接入网结合,根据运营商的建设习惯或组网需要进行组网和投资建设。由于入户线缆的权属和运营商接入网络建设原因,必然造成用户无法自由选择运营商,因此要改变现有通信接入基础设施的结构,在城市建筑内根据建筑面积与结构的实际情况,设一个或多个公共配线间,把建筑内所有入户线缆统一端接在建筑的公共配线间,并在公共配线间集中调配业务,这样通过把用户与运营商的接口从原来的用户房屋内移出,并统一设置在公共配线间的方式,统一为多个运营商提供入户业务的接入服务。

(2)在产权方面,需要实现入户线缆属于房屋业主所有。在进行建筑设计时,统一把公共配线间和入户线缆的设计纳入到建筑弱电整体设计中,在建筑设计时统一规划设计公共配线间,并把公共配线间和入户线缆的投资纳入到房地产开发整体投资中,这样通过结构与产权两个方面来确定入户线缆与运营商接入网络无关性,为用户实现自由选择运营商和业务提供前提。

(3)在管理方面,按产权归属进行管理。在城市建筑通信接入基础设施分别由房地产开发商和通信运营商负责,按产权归属分别进行管理与维护,属于业主产权的入户线缆、桥架和小区管道,可由物业公司或者委托第三方专业公司进行管理和维护,避免由运营商管理和维护而引起不公平竞争。运营商负责投资的部分由运营商自行管理与维护。

4.2三网融合环境下的通信接入基础设施概貌

通过在前面结构、产权和管理方面的分析,三网融合环境下的新型城市建筑通信接入基础设施需建设模式如图2所示:

在以上城市建筑新型通信接入基础设施建设模式中,总体上可以分为四大部分:即引入部分、机房部分、配线部分和入户部分。

引入部分包括引入管道(桥架)和线缆,其中引入管道由开发商统一规划投资建设,但容量须考虑多家运营商(一般不少于三家运营商)的需求。运营商根据业务与自有网络情况,自行布放线缆。

机房部分主要是指运营商用于接入建筑内各种业务的通信用房及其配套设施,包括通信用房、配套电源、接地系统、环境系统和网络设备。通信用房由开发商考虑多家运营商需求统一规划设置,为运营商提供机房空间和通信电源接入等,并提供空调、照明、通风等配套设施。入驻运营商可自行装修机房和建设相应配套系统,安装自有的通信网络设备,多家运营商入驻时要考虑相互独立和保密要求。

配线部分主要包括建筑内公共配线间、小区管道或桥架、连接线缆等,其中开发商负责统一建设小区管道或桥架、设置公共配线间,运营商根据业务情况敷设通信机房到公共配线间的连接线缆,运营商业务网络与入户线缆在公共配线间内跳接。公共配线间也是运营商与用户接口。

入户部分主要包括公共配线间到用户房屋内的入户光缆、垂直与水平桥架、入户暗管等,这部分全部由开发商负责投资建设,并计入建筑成本。

4.3三网融合环境下的通信接入基础设施的特点

三网融合环境下的新型通信接入基础设施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采用光缆作为用户业务接入载体,比较支撑泛在网络需求,具在容量大,通用性好特点,符合通信信息技术发展方向,也满足国家宽带提速战略要求。

(2)通过开发商统一建设入户网络,引入“公共配线间”,可以满足用户随时选择运营商的需求,降低了用户换网成本,真正实现用户可以自由选择运营商。

(3)由于部分通信接入基础设施由开发商建设,产权属于业主,所以在通信接入基础设施的管理与维护方面对物业管理公司提出了更高要求,可通过委托第三方的专业维护机构进行维护的方式解决。

建筑运营管理篇6

关键词:建筑施工;经营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1-0000-01

一、引言

对于建筑施工企业而言,科学高效的经营管理策略能够从根本上保证企业的健康稳定运行,并在很大程度上为企业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建筑施工企业要从主观上加强对于经营管理的重视程度,从建设施工的全过程落实企业经营管理的制度化,使经营管理能够有章可循,为建设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态势下不断增强自身竞争优势,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与壮大。

二、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的特点

1.复杂性

一般而言,建筑工程是由分部分项工程组合而成,而且参与施工建设的队伍也比较多,建筑工程施工的经营管理会牵扯到多个方面,需要将多个学科进行综合运用,才能很好的完成建筑施工企业的经营管理。此外,建筑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不确定因素,这就决定了建筑工程具有多变性,整个施工过程都需要协调不同经历的施工队伍,或者对他们进行科学的管理和有机结合,才能实现预期的施工目的和管理目标。可见,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工作难度较高,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2.系统性

在建筑施工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会对建筑工程施工有关的技术进行有序集成,工程施工管理就是要对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机械设备、施工队伍等要素综合协调,从而实现建筑工程的整体目标。目前,在我国的建筑工程经营管理的过程中,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系统化的思想都是不可或缺的,这也是建筑工程经营管理的精髓所在。

3.综合性

由于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要对施工技术进行有机集成,因此,建筑工程常和特定的企业、特定的建筑材料联系在一起,而对建筑工程的经营管理就是对不同的施工技术进行协调,将不同的产业联系在一起,并对它们进行综合性的管理。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会用到很多的资源,对其进行管理,可以有效的提高建筑工程资源的利用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节约建筑工程的资金成本投入,协调建筑工程管理的主体与建筑工程环境的关系。

三、新时期建筑施工企业的经营管理策略

1.树立市场化的经营理念

建筑施工企业要树立以市场为主导的经营管理理念,为建筑施工企业的创新经营管理提供战略基础。建筑施工企业要树立全新的市场意识,对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做出科学全面的调查研究,正确评估企业的现实状况,在任何时候都必须以市场作为导向,牢牢把握企业经营的关键环节,针对企业内外部环境,结合自身特点,明确市场定位,扬长避短、科学合理的制定出适合自身长期发展的经营战略,同时要坚持组织机构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原则,能够审时度势、精心谋划,按照市场的需求对企业的经营策略、经营方针、经营目标做出科学合理的安排和调整,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企业经营管理策略。

2.突出重点,落实责任,加强工程质量建设

坚持以严格的质量规范为准绳,以严抓细管为手段,努力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坚持不懈地教育职工,牢固树立“今天的质量就是明天的市场”的观念,做到事事有人负责,环环有章可循,项项有据可查。一要强化过程控制。根据工程项目的构成情况、难易程度、施工合同要求,确定创优目标,明确创优标准,编制创优计划,分解好岗位创优和工序创优责任。从激励和约束两个方面,增强项目创优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二要提升质量意识。逢会必讲工程质量,使力创精品形成所有员工的共识;三要强化质量督查。坚持实行自检、互检、专检制度和一案三工序制度。并随时对工程质量进行抽验;四要落实责任,层层签订责任状。公司同基层签订工程质量目标责任书,施工单位同本单位工程管理人员、质检人员、施工人员分别签订责任书,把工程质量责任落实到人;五要按设计和技术规范施工,预防和克服工程质量通病。在施工过程中发现违规施工或达不到标准要求的工程坚决返工。在材料进场上严格检测把关,对不合格的材料决不准使用;六要坚持工程创优与技术攻关相结合。适时组织技术攻关确保重点工程、特殊工程的施工质量。比如我公司之前就重点解决并完善了大直径筒仓施工中出现的跑、涨模现象和中心井架不稳定及逆作法施工的难题,使大型筒仓施工技术逐渐成熟。同时以诚信履约夯实品牌,认真做好施工工程回访工作,对各方面的质量信息及时回复并认真整改,为业主提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3.完善制度,加强管理,提高企业基础工作水平

坚持以“突出预防为主,注重行为规范”为指导思想,根据新形势和新要求,注重完善制度,规范工作程序,促进基础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强化合同管理,严格审批程序,杜绝无效合同或无违约责任条款的合同,有效防范经营风险。强化预结算管理,加大工程预结算工作的考核力度,有效遏制项目成本的“出血点”。同时加大对预算人员的考核力度,杜绝自编自审现象。强化项目成本控制与管理,切实做好全员、全方位、全过程成本核算及各项考核工作。认真做好经济活动分析,使项目始终处于受控状态,减少浪费,提高效益。强化资金计划管理,统一平衡调度各单位、各部门资金支出计划,合理安排资金支出的数量和时间,杜绝“无预算、无合同、无有效凭证、无完备审批程序”的资金使用行为。转变物资设备采购方式,严把供货商和供应物资的准入资格,大型物资设备采购,采取招标方式,货比三家,择优采购,不仅避免了暗箱操作,降低了成本,而且还提高了设备质量。强化施工设备和周转材料管理,建立健全完整的责任奖罚考核体系,提高设备和周转材料的综合效能,保证资产保值增值。实行项目动态管理,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强化项目运作过程中的实际成本管理,减少不必要的非生产性开支。以市场运作的方式,合理配置项目机械设备,增强机械设备的有效运营,实现投入产出的最佳结合。坚持进行“成本一体化考核”、“绩效考核”等,加强成本费用控制核算。积极开展“双增双节”活动,减少浪费、不断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胡君.建筑企业经营管理浅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06).

建筑运营管理篇7

关键字:建筑工程总承包运营模式改进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a

一、建筑工程总承包运营模式的重要性及其现实作用认知

在建筑工程中,工程总承包引入运营模式,有助于提高其市场竞争力,优化施工组织,切实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与技术水平,有助于降低工程施工成本,推动总承包企业稳健发展。其重要性及作用具体表现为:第一,有助于施工组织设计的有效优化与资源整合。依托总承包合同,工程总承包单位能够对项目工程的设计方面进行综合性与整体性的考量,以工程实际勘察设计为基础,高度重视设计方案并积极优化,从而在根源上解决工程设计方案存在的问题,整合各种施工资源,有益于降低工程造价,合理控制施工工期。第二,有助于提高建筑工程整体质量与技术水平。在优化施工组织的基础上,选择出较好的施工分包商执行施工作业,在总承包单位合理协调下,将工程设计与工程施工实现配合的密切性,优化各种资源配置,加强工程施工质量、施工工期、施工造价与施工安全的控制,在保障建筑工程质量的基础上,提高其技术水平及综合效益。第三,有助于降低工程造价。引入工程总承包运营模式,能够有效降低工程造价,尤其是项目的统一管理方式,能够节省工程管理费用。采取总承包运营模式,有助于总承包主体提高市场核心竞争力,打造高质量建筑工程,在实现其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实现较好的社会效益,推动总承包企业的成长与发展。

二、建筑工程总承包运营模式应用中存在的困境问题

建筑工程总承包运营模式在国内发展时间较晚,其运营模式尚未成熟,在实际运营中仍存在着一些困境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缺乏对工程总承包的准确认知

当前,建筑领域缺乏对工程总承包的准确认知,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市场因素、政府因素及企业自身因素等共同作用的结果。我国于2003年不再设立工程总承包资质,让具备工程勘察资质、工程设计资质与工程施工总承包资质的企业,依据自身资质等级许可,可以开展工程总承包业务。当前国内工程总承包项目较少,多表现为施工总承包,然而施工总承包其在运行中效益较差,利润较低,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

(二)较多的非市场因素干预,完善的分包市场尚未形成

在法律法规层面,尚缺乏对工程分包的明确规定,且其内涵及外延难以界限。在国际上,一些大型的承包商多是没有自身的施工队伍,而是在承包工程之后进行分包处理并交付给不同专业的分包商,而在我国,其规定主体结工程需要由总承包企业来实现,这种规定严重制约了我国企业项目总承包管理效益,影响了其发展效益。

(三)人才缺乏属于工程总承包运营的重要问题

缺乏高素质与高水平的专业型人才,是影响我国发展工程总承包的人力资源因素。工程总承包企业在发展中存在着较多的土建专业人才,而缺乏具备大型工程项目投标组织能力,工程报价设计能力,合理承包与合同签订等能力的商业性人才,缺乏项目管理优秀人才,尤其是在工程施工质量、施工造价、施工进度与施工安全等领域,缺乏复合型的综合管理人才

(四)建筑工程总承包运营中仍存在较多风险问题

工程总承包公司在进行工程总承包相关业务时,仍存在着较多的风险问题,其所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非系统风险与系统风险两大类型。其中非系统风险指的是项目方能够通过管理手段与运营方式进行管理控制的风险,系统风险则指的是与市场环节相关,超出项目单位能够自身控制范畴的风险。工程总承包,其运营中所面临的系统风险主要包括法律风险、违约风险、经济风险、不可抗力风险等。

三、建筑工程总承包运营模式改进路径探究

(一)切实提高对工程总承包的的认知

从广泛意义上来看,施工总承包只是属于建筑工程总承包的构成部分,而劳务分包与专业承包则属于分包内容。施工总承包企业仍属于传统类型的建筑企业,而工程总承包则不同,其不属于建筑类型企业,其在本质上以建筑工程管理作为主导方向。工程总承包的主体可以是由具备相应实力的施工企业、监理公司、设计单位、咨询单位等来承担,其工程总承包管理的过程,即施工阶段分包过程。由此可以看出,我国要求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企业需要自行完成项目工程的主体结构,则无法将其进行专业分包,不利于施工项目的管理且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资源浪费。工程总承包的发展,深化了工程项目合在设计环节、施工管理、管理环节与采购环节等方面的交叉联系,有助于降低工程造价,增加企业利润,其发展综合效益良好。为此,应积极推动智力密集型工程总承包发展,不断提高企业市场核心竞争力。

(二)完善专业分包模式,提高工程项目利润水平

实施与落实建筑工程总承包管理,切实做好项目专业分包是重点问题与难点问题。企业总承包项目部属于整个项目的管理中心,由其中心实施各专业分包,积极探索科学的专业分包模式,引入分包竞争机制,让主承建单位与专业分包队伍参与竞标,通过签订分包合同,对分包权责利等进行明确规定,以合同及劳务资源为依托,选择实物量分包、平方米清分包、劳务清包等多种分包方式,以降低项目管理成本。在项目分包管理机制上,应明管理权限,避免出现多层管理与责任不清问题,加强管理与协调力度。

(三)推动建筑工程总承包人才培养

工程总承包运营,其不仅仅关注于项目的设计与施工层面,要求项目管理不仅要明确工程技术,还需要认知相关的组织形式,掌握项目设计管理、施工管理、采购管理、合同管理及相关项目管理知识技能。为此,应积极引进人才,加强内部人才培训,积极推动综合型商业型人才与复合型人才培养,为建筑工程总承包运营提供人力资源支撑。

(四)项目总承包运营中的风险应对

在项目总承包运营管理中,要求管理阶层树立风险意识,切实认知风险对工程总承包所产生的相关影响与危险性。工程总承包其运营风险较多,但大部分风险属于可预测与可控风险。为此,应针对项目实际开展风险超前预测,采取积极的风险管理对策。积极采取技术性对策,加强各个环节管理以降低风险,重视合同管理,降低合同风险,为实现工程总承包整体效益提支撑。

四、结语

随着建筑行业发展,其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推行建筑工程总承包运营模式,有助于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实现其发展综合效益。在认知建筑工程中总承包运营模式引入的重要性与现实价值的基础上,对其运营中存在的困境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切实提高对工程总承包的的认知,完善专业分包模式,提高工程项目利润水平,推动建筑工程总承包人才培养与项目总承包运营中的风险应对等措施,积极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实现其发展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崔华.我国建筑工程总承包项目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J].管理学家,2014,(12):299-299.

[2]孙鹏远,王雪.建筑工程总承包项目管理模式转变探究[J].科技信息,2012,(27):336.

[3]张之华.浅谈建筑工程总承包绿色管理体系构建[J].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2012,(1):120-121.

[4]林春华.论建筑工程总承包管理与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3).

建筑运营管理篇8

【关键词】节能建筑;特点;技术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4-115-01

一、节能建筑施工特点分析

节能住宅建筑是利用现代节能保温材料以及科学的设计实现建筑物使用过程中节能目标的建筑。受其设计目标影响,节能住宅建筑的施工具有其自身的特点以及管理工作的难度。例如:利用技术的节能住宅建筑在施工过程中不仅需要对建筑主体结构进行有效控制,还需要对光伏技术应用基础进行管理。针对光伏技术运用中对建筑结构的需求进行强化控制,以此实现节能住宅建筑需求。在对现代节能住宅建筑施工技术特点的调研与分析中可以看出,节能住宅的施工中应用了更多的新型材料与新兴施工技术,同时其节能设计也与传统建筑结构有着极大的区别。因此,现代节能住宅建筑施工企业必须针对节能住宅建筑施工特点进行管理工作的改革,以此实现节能住宅建筑建设使用目标。

二、节能建筑所受到的制约因素

建筑行业在施工、运营阶段由于管理严重脱节,再加之建筑施工的多样化形式,如地质、气候、经济、生活习惯等诸多不同,导致了千差万别的运营模式。虽然节能在一些地区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推广,但工程实际应用情况与理论混淆不清,政府管理部门及公共建筑部门管理不利所导致的能源消耗问题仍很严重。

(一)运营管理水平低下所造成的原因

运营管理作为节能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对整个建筑行业都是十分重要的,但就目前来看,运营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普遍偏低。运营管理的工作实际上是“看机器”与“维修”为一体。而缺乏了对整个项目系统的掌控和调节能力。缺乏能源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因此造成了极大的能源浪费,提高了其运营成本。另外,对于大型设备运营情况,工作人员只是利用机械做数据信息记录,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设备信息数据记录的重要性,使刻录不完整的现象十分严重。导致对运营数据无法进行整理与分析,造成了数据源的大量流失。另外,由于施工的设计人员基本不到现场,而运营管理人员又无权参与前期的方案与技术探讨,被动接手施工方案使原本的设计理念无法真正传达出去,导致设计与运营岗位之间严重的脱节。

(二)政策和管理缺失的问题

建筑节能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与其相关的政府与管理部门众多,如果按建筑过程来划分的话,设计部门由规委协管,而施工则是由建委协管的。建筑工程建成以后的使用管理缺位严重,导致了有些问题出现多头管理、而有些问题则无人管理的现象,建筑节能中的政府错位现象十分严重。地方政府即便是要求负责也不知道该让哪个部门负哪一方面的责任。同时,建筑节能所要求的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和管理质量都是十分高的,这必然会带来一定的成本和人力增加,而建筑行业节能的效果则是长效的。“节约没好处、浪费没关系”是目前建筑节能的一个不利状况。

三、墙体保温施工技术关键

墙体节能的过程中,墙体保温系统的实施处于重要环节。在设置保温层的时候,一般都设置在墙体的里面或外面其中一侧。将保温层设置在墙体外侧的优点是不占用房体内部面积,但也存在黏结性弱、造价高和易出现建筑方面问题等缺点。保温层施工采用抹灰的方法,保温材料和施工方法也因施工技术措施的不同而变化。

(一)施工前应做好保温砂浆的验收工作,进行相关方面的检查并确保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步的工作

施工的时候,通常使用抹灰方式,从上到下进行保温砂浆的涂抹。在施工的过程中,以下四方面是需要特别注意的:1.需要做好基层的表面处理工作,如清洁、湿润等;2.需要依照设计标准弹好所需的各种线,如标准水平线等,同时做好护角等相关工作;3.抹灰的厚度控制在10mm左右,抹灰时应在底层有强度后方可抹第二层,同时注意养护时不可用水冲;4.通常保温砂浆设置在内侧,如需设置于外侧,则应做好相关的施工技术保证措施。

(二)聚氨酯泡沫塑料、保温涂料等通常运用喷涂的方法进行

要按照各种产品的性质和要求来限定施工时的湿度和温度,喷涂之前要做好基层表面的处理工作,喷涂时应保持喷涂均匀,把握好喷涂角度和距离。

(三)干挂工艺

干挂工艺通常用于外侧保温,具有效果优以及隔热性和防水性较好的优点,不足的是造价高,因此民用住宅使用较少,通常用于公共建筑。在施工之前,要处理好施工现场的易燃材料,确保无明火;干挂系统需把各种不利方面考虑进去,确保体系的强度及稳定性。施工过程中也要把好各种物件材料的质量关。

四、保温屋面施工技术关键

一般来说,保温屋面施工技术是指将保温材料放在防水层和屋面板两者中间的施工措施。依照这种正铺法,现在有多种保温材料可供使用,这些保温材料根据形状、组成材料等不同而分为多种。与正铺法不同,反铺法是把保温层放在防水层之上。

建筑运营管理篇9

[关键词]营改增;交通运输;建筑服务业

[Doi]10.13939/ki.zgsc.2017.01.189

1营改增主要内容概述

营业税改增值税主要是指之前缴纳营业税的应税项目改成缴纳增值税。与营业税相比,增值税只是对产品或服务的增值部分进行征税,避免了重复纳税。实施营改增后意味着营业税将成为历史,增值税制度将变得更加规范。从2016年5月1日开始,我国全面实施“营改增”,提供交通运输、邮政、基础电信、建筑、不动产租赁服务,销售不动产,转让土地使用权,税率为11%。提供有形动产租赁服务,税率为17%。境内单位和个人发生的跨境应税行为,税率为零。具体范围由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另行规定。除以上三条外,税率为6%。[1]

2营改增对各行各业的影响分析

2.1营改增对建筑行业的影响

i改增实施后,建筑行业自然会受到一定程度影响,具体表现如下:①积极影响。首先,营改增能够避免建筑企业重复缴税。对货物及劳务供应商统一征收增值税后,不管是外购货物还是劳务,对应的税费如果能够取得合法有效的扣税凭证均能够得到抵扣。所以建筑企业所需缴纳的增值税金为销项税扣去进项税,这样建筑企业仅需为劳务及货物的增值部分缴纳相应的增值税。其次,有利于规范建筑企业经营行为。一直以来,很多建筑企业是以分包经营模式为主。[2]部分建筑企业只承接工程项目,但对所承接的项目基本上实施分包。这种经营模式容易给建筑产品质量带来不利影响,易出现安全隐患。实施营改增后,若建筑企业将项目分包给无资质的建筑施工企业,所取得的进项税发票将无法抵扣。这样也就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非法外包行为,有利于规范建筑企业经营行为。②消极影响。一方面,对于一些建筑集团公司而言,采购事项基本上由集团总部全权把控。施工企业所消耗的建筑材料均由集团调配,进项税增加幅度并不大,但税负增加幅度较大。部分建筑材料若按照简易办法税率为3%,但在销项税情况下税率为11%,无疑增加了纳税成本,使得施工企业税负有所增加。[3]另一方面,实施营改增后,建筑企业会计核算要求更高,难度更大,且纳税申报更为复杂。

2.2营改增对交通运输业的影响

与建筑行业一样,营改增有利于降低交通运输企业重复缴税额。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增值税属于价外税。交通运输企业在出售服务或商品时,价款当中已经包含了税款。企业最终获得的营业收入是去除所交增值税后的实际金额。[4]但营改增之前,会计报表当中的营业收入便是销售收入。征收增值税后,需在销售收入中扣除增值税部分,使营业收入降低。另外,营改增后交通运输业将采用11%的税率,替代了过渡时期7%的计算抵扣,税率大幅度上调,会给部分企业带来较大的税务负担。

2.3营改增对服务业的影响

对于服务业而言,实施营改增有利于理顺上、下游企业税制关系,促使行业拓展业务。理顺增值税抵扣链条能吸引下游企业向纳税人购买应税服务,同时,企业所提供的服务可为下游增值税纳税人创造进项抵扣条件,从而推动服务业发展。在营改增之前,除部分国际运输服务及技术转让服务可以获取免税政策外,多数企业向境外提供服务时,需根据实际收入全额缴纳营业税。实施营改增后,企业向境外提供符合条件的应税服务也可享受(增值税)零税率政策,且物流、广告等服务均可享受此政策。[5-6]这对于跨境贸易服务显然具有刺激作用,有利于企业拓展境外业务,为其提供更大的业务空间。

3营改增环境下各行各业应对策略分析

3.1建筑行业应对策略

在全面实施营改增的背景下,建筑企业要想保证自身利益,就必须做好纳税筹划工作。对于建筑行业乃至各行各业而言,税收是刚性的,但可以选择合适的方法来减少纳税额。建筑企业可适当增加机械设备购入,控制人工劳务支出,从而降低税负。同时,要注重发票管理。进项税抵扣必须凭借专项发票才能落实。因此,在管理发票过程中,为了预防纳税人垫资缴税,可以把收到业主所支付工程款的日期作为增值税开票和纳税义务发生日,这样能够延迟纳税,为企业资金流动带来利好。[7]另外,建筑企业管理者要密切关注相关政策变化,及时对涉税策略进行调整,利用政策来获取优惠,以此来降低税负。

3.2交通运输业应对策略

从宏观上来看,由于不同交通运输企业在规模及结构上有所不同,所承受的税收负担自然有所差异。由于新购进的固定资产可以纳入增值税抵扣范围,但由于营改增范围扩大,增值税税率与营业税相比相对较高,且在2009年1月1日前购入的固定资产不能参与抵扣,导致短时间内企业的税收负担显著增加。对于税负增加幅度较大的企业,政府方面可考虑给予财政补贴,以降低其在税改过程中出现的损失,以此来保持交通运输企业对税改的积极性。同时,在进项税抵扣审批流程方面应进行简化,建立快捷通道,让纳税人能够较为快捷地获得补贴资金。另外,要改变传统发票管理模式,大力推行电子发票管理。推广电子发票,不但可以节约纸质发票印刷成本,并且电子发票可直接通过互联网进行防伪验证。[8]纳税人在发票申请、认购上也只要通过网上认证,便可完成相关流程,极大程度地节约了纳税人的成本,大幅度提高了办事效率。

3.3服务业应对策略

一方面,服务业企业应该构建良好的内部环境。企业需加强财税人员业务技能培养,并构建健全的纳税规章体系,让财税人员能够迅速适应新税改环境及相关业务流程,为企业开展纳税业务提供保障。账务处理方面,要注意与之前收入及成本费用记账核算的区别,以保证企业纳税活动的合法性,尽可能降低纳税成本损失。另一方面,要对账务处理流程进行完善,并与相关部门密切沟通,及时掌握税收动态。通过准确核算各类税额、编制财务报表来提升自身税务管理水准。

4结语

营改增落地会对各行各业带来短暂的冲击。在短时间内,由于很多企业要适应新税改环境,其正常运营必然会受到一定影响。为尽快适应这种变化,企业应密切关注政策及行业动态,充分落实基础财务工作,特别是发票管理,以此让自身纳税业务能力不断提升,以应对营改增所带来的挑战。

参考文献:

[1]非言.全面“营改增”时代来临[J].首席财务官,2016(5):14-15.

[2]熊艳君.“营改增”对建筑行业的影响[J].知识经济,2016(6):41.

[3]王烨.浅析营改增对建筑行业的影响及过渡期应对[J].会计师,2016(6):74-75.

[4]李东辉.营改增对交通运输行业的影响探究[J].福建质量管理,2015(12):102-103.

[5]冯秀娟,郭芹,邢悦.“营改增”对现代服务业的影响[J].时代经贸,2015(14):102-105.

[6]李春瑜.“营改增”对企业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J].地方财政研究,2016(1):66-71.

建筑运营管理篇10

【关键词】建筑企业;战略管理;战略管理会计

对于建筑企业而言,有效的来制定相应的战略计划,并据此来进行管理,将更有利于保证建筑企业的长期利益。而战略管理会计在建筑企业中的应用,是对原有管理会计不足的一种完善与提升。这样的会计管理方法,更符合企业发展的要求,其将企业内外部因素相结合,对建筑企业的资源进行了更为合理的分配,更加灵活的、全面的为建筑类企业提供了相应的参考数据,为建筑企业的战略决策制定提供了准确的依据。但是作为管理会计中的新兴型领域,在实施的过程中依然存有许多的不足,有待人们进一步的去完善、改进。

一、建筑类企业实施战略管理会计的必要性

“一带一路”的建设指导思想提出后,为我国的建筑类企业创造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提高了对于该类企业的管理要求。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建筑类企业要想在当今的市场经济中走的更远,谋得更好的发展,首先应加强自身的内部管理,以战略的角度来重新审视自身的发展。这便要求企业应以更为科学的方法来进行企业管理,借以调控、整合好企业的内外部资源,以增强自身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而将战略管理会计应用到建筑类企业的管理中,可转变原有该类企业,只考虑短期效益,而忽略长远利益的弊端性经营行为,是非常有利于该类企业长远而稳定发展的。同时还将外部的国际环境因素考虑进企业的经营发展中,以帮助企业确定准确的未来发展方向。就这一角度而言,战略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完善了其原有的管理机制,整合了内外部资源,加强了自身的控制,为企业在市场未来的经营发展争取到了更大的空间,是顺应时展的一种必要性管理方法。

二、战略管理会计在建筑企业应用中的具体方法及作用

(一)价值链分析法的应用

对于建筑企业而言,将自身的管理提升到战略角度,将企业的外在环境因素考虑其中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价值链分析法的应用,就是根据外部的市场环境、企业竞争对手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评估、分析,进而对当前自身企业的经营发展中所存在的不足、缺陷,进行相应的改进与提升,以调整、制定出更具竞争力的企业战略管理目标。具体来说,建筑类企业的工程周期较长,在项目的运作过程中,需要对建筑材料进行采购,工程的进行中需要进行相应的管理。而该类企业只有在工程结束,项目成功运营后,才能收回相应款项,实现利润。而在这个建设周期内,外部的市场环境可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此时完工的项目,未必能实现项目实施初期所预计的利润。然而,若是将战略管理会计运用到企业的管理中,则可将外部环境因素考虑其中,进而通过价值链分析法来对企业的未来战略管理目标的制定进行分析,以帮助企业制定出符合市场发展规律,更适合企业未来发展,能为企业谋得更大经济效益的战略目标。

(二)战略成本动因分析法

对于建筑类企业而言,恰当的、科学的来对企业的成本动因进行分析,可更为全面的、有效的来对企业进行成本管理。在战略成本动因分析法下,主要是对建筑企业进行两类的成本动因分析。一类为执行性成本动因分析,一类是结构性成本动因分析。其中执行性成本动因分析,主要是对建筑类企业在项目的具体执行中所发生的成本进行分析。采用这一方法,可对现有的经营策略进行完善,更为合理的来分配企业的现有资源,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而结构性成本动因分析,则是对建筑类企业的基础性结构成本进行分析。换而言之,便是根据企业的行业特点,结合市场的经济走势,来对项目运营中所产生的相应成本进行分析,以对项目的合理性、远期运营的获利能力进行评估,进而为企业谋得更好的发展,争取到更多的利润。

(三)竞争对手分析法

竞争对手分析法是战略管理会计中,重要的管理方法之一。建筑类企业采用这一方法,可及时的了解到竞争企业的动态信息。进而对相关的信息进行比较、分析,以吸取其他企业的精髓,改进、完善自身的经营管理,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而对于企业而言,在恰当的、科学的战略管理目标指导下,企业将会得到更加持久的发展,获取到更大的经济效益。

三、战略管理会计在建筑类企业实施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建筑类企业自身成本管理意识淡薄

虽然在当代,建筑类企业的市场运营已经非常的成熟,但是此类企业的经营管理却处在一种较为落后的状态下。这主要是因为,就企业利润率而言,该类企业的获利能力较强。因而多数建筑类企业,并未在思想上重视企业的成本管理。而战略管理会计作为一种新型的成本管理方法,更加未能引起其的关注。而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外部经济环境发生变迁,巨大的竞争压力下,原有的管理方法,将无法为企业的经营、发展赢得竞争上的优势。

(二)成本管理主体认识上存在偏差

在目前的建筑类企业中,进行企业成本管理的部门主要是财务部。而成本核算的主体也是围绕着,相关的财务数据来进行计算、分析的。然而对于企业而言,成本的核算是一项具有综合性的指标事项。因而成本的核算分析应涉及到建筑企业运营中的每一环节,只不过其以货币的形式所表达出来。而由于人们对于成本管理主体认识的偏差,进而使得战略管理会计在建筑类企业中实施较为被动。多数建筑类企业并未真正的开展、实施这一管理方法,执行力度明显较差。

(三)战略管理会计的落实度不高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目前我国的建筑类企业已经处在了发展的成熟期。科学化的管理对于企业的进一步经营、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战略管理会计有效的、深入的实施,将起到促进企业经营、发展的作用。然而在当今的很多建筑类企业中,虽然也将战略管理会计引入到企业中。但是在实际的工作进行中,未能深入化的实施,依然停留在较为肤浅的表层管理阶段。这样的一种实施状态,无疑将影响到战略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度。

(四)相关的体系尚不完善

由于战略管理会计的提出年限尚短,因而很多建筑类企业围绕其而实施、建立的相应管理制度、体系还不够完善。进而影响到了战略管理会计,在建筑类企业中的顺利实施,也未能对企业提供出有效的、恰当的战略管理方面的信息内容。

(五)相关人员的素质不高

企业战略管理会计的最终实际操作,是需要相关专业人员来完成的。因而此类人员的专业素养、道德修养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战略管理会计的最终实施效果。而就目前建筑类企业此一方面的人员素养来看,多数人员专业水平较低,进而无法准确的来完成相应的战略管理会计工作,无法为企业提供有效地、恰当的相应数据,以帮助企业的管理层人员来准确的完成战略目标的制定。

(六)原有的成本管理方法落后

在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过程中我们发现,原有的成本管理方法,并不能有效的来完成企业战略管理相关的数据分析、收集、处理,进而无法有效的为企业提供出战略角度下的相关参考信息,以帮助企业制定出更有利于企业经营、发展的战略方针。

四、如何来应对当前建筑类企业战略管理会计实施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提升自身对于战略管理会计的认识

虽然建筑类企业从事的是一种相对粗线条的工作,但是对于任何企业而言,在对自身的管理上都应是精细化的。这与行业的性质不发生任何的冲突,而对于建筑类企业而言,要想强化自身的管理,首先应提高对于战略管理会计的认识。充分的去对战略管理会计进行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来应用战略管理会计,以推动企业的经营与持续化发展。

(二)端正企业管理主体的认识

战略管理会计的实施,将管理范围扩大到了企业的各个环节上。不单单只局限在财务管理的范围内,而是站在企业战略的角度上来对企业的各环节进行管控,此时战略管理会计的主体也扩展到了企业的各领域。因而,要想高效的对建筑类企业来实施战略管理会计,首先应端正对于管理主体认识上的偏差,明确成本的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事物,应该由企业的多部门协调、配合来完成。

(三)深入化的进行战略管理会计在建筑类企业中的应用

建筑类企业应真正的将战略管理会计应用到企业的各环节中去,不单单只是停留在管理的表层,将其深入到企业的管理内部,此时才能将战略管理会计的作用发挥出来。进而促进建筑类企业以战略的角度来进行发展,实现企业持续化经营、发展的目标。

(四)完善相关体系,健全相应制度

对于建筑类企业而言,制度的健全、体系的完善是对战略管理会计有序化实施的保证。完善的制度体系,规范了企业的管理流程,使得战略管理会计在进行相关数据的分析、总结的过程中,有章可依。就这一层面而言,规范性的建筑企业管理,将管理提升到了战略的角度,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提高相关人员的素质

建筑类企业应加强企业内部相关人员专业技能、道德素质的培养,以满足企业管理上的需求,使其更为专业的来完成相关数据的核算、分析、评估等工作。进而为企业提供出更有价值的战略管理数据,更好的来服务于企业。

(六)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

建筑类企业应改善原有的相关管理方法,将如Bot管理模式引入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该方法的使用,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项目的运作效率,加大了企业的获利能力。同时也弥补了原有管理方法的不足,完善、提高企业管理,进一步的推动企业的持续化经营、发展。

五、结语

战略管理会计在建筑类企业中的实施,既保证了财务管理工作的有序化进行,又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企业的管理,将企业管理提升到了战略化层面,于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促进企业持续化发展的作用,顺应了当代的国际化发展,为完成“一带一路”的建筑战略目标的实现打下了来良好的基础,因而建筑类企业应加深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

参考文献

[1]李昱.关于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应用的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5(23).

[2]芦燕.建筑施工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研究[D].河南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