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管理硕士毕业论文十篇管理硕士毕业论文十篇

管理硕士毕业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0:37:04

管理硕士毕业论文篇1

中图分类号:可从学校图书馆中图分类号中查阅,经济管理类为中图分类号中F类。

单位代码:我校单位代码10425。

学    号:以《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显示的学号为准。

密   级:保密论文须直接注明密级及相应的保密期限,如系公开论文此项不标注。

论文题目:应准确、鲜明、简洁,能概括整个论文中最主要和最重要的内容。论文题目中所用到的词应考虑到为检索提供特定实用的信息(如关键词),一般不宜超过25个中文字,若语意未尽,可用副标题补充说明。副标题应处于从属地位,一般可在题目的下一行用破折号“——”引出。论文题目应避免使用不常用缩略词、首字母缩写字、字符、代号和公式等。

工程领域:项目管理/工业工程。

研究方向:按照2008年招生简章要求。

校内导师:指导教师的署名应以研究生院批准招生的为准。

现场导师:工程硕士所在工作单位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

二、独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书

学位论文的独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书的内容和格式见第三部分图示,必须由作者、指导教师亲笔签名并填写日期。

三、摘要

中文摘要内容包括:“摘要”字样,摘要正文,关键词。对于中英文摘要,都必须在摘要的最下方另起一行,用显著的字符注明本文的关键词。

摘要是学位论文内容的简短陈述,应体现论文工作的核心思想。论文摘要应力求语言精练准确,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中文摘要一般约500~800字。摘要内容应涉及本项科研工作的目的和意义、研究思想和方法、研究成果和结论,硕士学位论文必须突出论文的新见解。

关键词:是为用户查找文献,从文中选取出来用来揭示全文主题内容的一组词语或术语。关键词一般为3~5个,按词条的外延层次排列(外延大的排在前面)。关键词之间用逗号分开,最后一个关键词后不打标点符号。

英文摘要:为了国际交流的需要,论文须有英文摘要。英文摘要的内容及关键词应与中文摘要及关键词一致。英文和汉语拼音一律为timesnewRoman体,字号与中文摘要相同。

四、目录

目录既是论文的提纲,也是论文组成部分的小标题。目录按章、节、条序号和标题编写,一般为二级或三级,目录中应包括前言、论文主体、结论、参考文献、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致谢等。

五、主体部分

论文主体一般应包括:前言、正文、结论等部分。

1.章节标题及层次

论文主体分章节撰写,每章应另起一页。

章节标题要突出重点、简明扼要、层次清晰。字数一般在15字以内,不得使用标点符号。标题中尽量不采用英文缩写词,对必须采用者,应使用本行业的通用缩写词。

论文的章节按混合编排格式,即:一级标题用“第1章”、“第2章”……。从二级标题开始,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在不同层次的数字之间加一个下圆点相隔,最末数字后不加标点。例如:

第一级标题    第1章(居中)

第二级标题    1.1(标题数字左侧顶格,标题内容与数字之间间隔一格)

第三级标题    1.1.1(标题数字左侧顶格,标题内容与数字之间间隔一格)

正文中的标题层次一般不应超过四级,四级以后可单独编号,编写作(1)(2)(3)层次以少为宜,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各章题序的阿拉伯数字用timesnewRoman体。

2.前言

前言一般作为第一章,是论文主体的开端。内容应简要说明研究的问题、目的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理论基础及研究思路、方法,研究内容的基本框架、逻辑结构等。应言简意赅,不要与摘要雷同,不要写成摘要的注释。不必赘述一般教科书中有的知识。前言一般不少于3000字。

3.正文

正文是学位论文的核心部分,占主要篇幅。

作者应根据研究工作的内容,阐明研究方案和实验方法,突出自己的创新性和特色工作,做到论点明确、论据充分、结论可信,与同类和相关工作的比较分析清楚。工程硕士论文重点应与相关的实际工作相结合。

正文应该结构合理,层次分明,推理严密,文笔流畅,内容集中简练,图表、参考文献规范。硕士学位论文一般为2.5 ~4.0万字。

4.结论

学位论文的结论单独作为论文的最后一章。

结论是整篇学位论文的总结,是整篇论文的归宿。要求精炼、准确、完整地阐述论文的创新点。在结论或讨论中可提出尚待解决的问题,进一步研究的设想,与论文工作有关的建议等。结论根据研究内容分段总结,不必分节次。

5.参考文献

管理硕士毕业论文篇2

一、财经类硕士毕业论文指导与写作的现状

课题组对保定某高校20xx届财经类专业的硕士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达96%。通过对调查问卷结果进行统计与分析,大致了解财经类硕士毕业论文指导与写作的现状。

(一)财经类硕士毕业论文的选题。

1.选题与专业的一致性。调查结果显示,83.3%的毕业论文选题与专业相符,16.7%的毕业论文选题与专业不相符。

2.选题的来源与内容。课题组统计调查问卷时,将财经类硕士毕业论文的选题来源分为几个方面:(1)对社会某个经济现象或热点进行调查分析,例如《大学生网购市场营销对策研究》《康师傅方便面大学生市场营销对策研究》等。(2)对实习单位的经营管理问题进行研究,例如《丰宁富兴大酒店内部控制问题研究》《L公司应收账款风险及防范》《XH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研究》《北京新姿服装服饰有限公司财务风险分析及建议》等。(3)对区域经济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例如《涉县花椒产业发展与对策研究》《顺平县桃林产业发展现状及应对措施》《满城县草莓产业化经营研究》《宽城满族自治县板栗产业发展问题研究》等。(4)根据统计年鉴数据或上市公司财务数据进行研究,例如《河北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及提升对策研究》《华谊兄弟融资问题研究》等。(5)泛泛地对某一经济问题进行研究,例如《我国中小型企业无形资产评估的探讨》《人力资源政策对内部控制环境的影响》《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等。

上述调查结果表明,目前绝大多数财经类硕士毕业论文的选题与专业目标相一致,而且绝大多数毕业论文是对社会经济热点问题、区域经济发展问题或者实习单位经营管理问题进行调查研究而撰写的,这与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硕士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对硕士毕业论文的定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是相符的。

 

(二)财经类硕士毕业论文的写作。(1)实际数据资料的获得途径。调查结果显示,85.4%为互联网,44.8%为统计年鉴,39.2%为实习单位,16%通过问卷调查获得,11.5%通过政府部门获得,13.9%通过亲戚或朋友提供。(2)实际数据资料的获得难度。调查结果显示,23.3%的毕业生认为难度较大,74%认为难度不大,2.7%认为比较容易。(3)论文撰写时间的充裕情况。调查结果显示,49.7%的毕业生时间充裕,47.9%时间够用,2.4%时间不充裕。(4)撰写论文期间哪些事情耗用了毕业生的大量时间。调查结果显示,54.5%的毕业生认为是找工作,各种考试如考研、考公务员、考银行分别为24%、25%和11.8%,20.8%的毕业生选择其他。(5)对待毕业论文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79.5%的毕业生态度认真,17%态度一般,0.3%态度不认真,3.1%心有余而力不足。(6)论文的写作难度。调查结果显示,11.8%的毕业生认为论文写作难度很大,55.9%认为写作难度较大,31.9%认为写作难度不大,0.3%认为论文容易写。

 

上述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学生获取实际数据资料的难度不大,实际数据资料的获取过多地依赖互联网,撰写论文的时间充裕或比较充裕,对待论文的态度认真,感觉撰写论文有一定难度,找工作、参加各种考试等牵扯了毕业生的精力。

(三)财经类硕士毕业论文写作的收获。

1.撰写论文的收获。调查结果显示,28.8%的毕业生收获很大,66%收获较大,5.2%收获较小,没有收获的毕业生为0。

管理硕士毕业论文篇3

根据《沈阳药科大学关于硕士学位研究生提前毕业的暂行规定》和《沈阳药科大学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细则》要求,硕士、博士研究生提前达到毕业要求的,可以申请提前毕业。现将受理硕士、博士研究生提前毕业申请的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受理提前毕业申请的范围

本次受理提前毕业申请的对象为XX、XX级全日制硕士、博士研究生,非全日制的研究生不在本次申请之列;XX级硕士、博士研究生可申请提前一学期毕业(XX年12月),XX级硕士、博士研究生可申请提前一学年毕业(XX年6月)。

二、申请提前毕业的条件

(一)XX级硕士生申请提前毕业条件

1.已修满全部学分,各门课程的考试或考察须一次性通过,且有五分之三科目的成绩达到优良(80分);

2.毕业论文已经完成初稿;

(二)XX级硕士生申请提前毕业条件

1.已修完学分,各门课程的考试或考察须一次性通过,且有五分之三科目的成绩达到优良(80分);

2.毕业论文已经开题并进展顺利,且已经通过学校统一组织的中期考核;

(三)XX级博士生申请提前毕业条件

1.已修满全部课程,且各门课程的考试或考察须一次性通过;

2.毕业论文已经完成初稿;

3.已发表符合《沈阳药科大学博士研究生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规定》要求的学术论文,须有原件或接收函原件;

(四)XX级博士生申请提前毕业条件

1.已修满全部课程,且各门课程的考试或考察须一次性通过;

2.毕业论文已经开题,且论文进展顺利;

3.已经撰写完成符合《沈阳药科大学博士研究生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规定》要求的学术论文,且保证在申请答辩前达到学校关于发表学术论文的相关规定。

(五)XX级原生物基地班硕士和XX级原理科基地班博士

1.已修满全部课程,且各门课程的考试或考察须一次性通过;

2.毕业论文已经开题,且论文进展顺利;

3.原基地班研究生提前毕业需满足生物基地班或理科基地班培养方案的要求。

三、受理提前毕业申请的时间

各学院受理提前毕业申请的时间为9月17日-9月26日。

四、申请提前毕业的程序和要求

1.本人提交《研究生提前毕业申请表》及成绩单各三份、一份到各学院,由研究生秘书对其课程成绩论文进行初审,经导师和学院分管院长签署意见后,于9月29日以学院为单位交《研究生提前毕业申请表》及成绩单纸质版各二份、情况和汇总名单纸质版和excel电子表格各一份[含学号、姓名、专业以及提前毕业时间(XX年12月和XX年6月)]到研究生处学位办公室,经研究生处审核后,报学校批准,发文执行。

管理硕士毕业论文篇4

摘要:针对硕士生普遍提前工作的现象,提出就业压力动因,运用博弈论中的上策均衡进行了分析。通过对硕士生知识积累的探讨,给出了硕士生是否应提前工作的建议,并指出高校和用人单位应有所作为。作为一个探索性研究,提供了有助于管理工作的参考性意见,值得进一步深入,为教育管理方法和决策的理论与应用提供有益的补充。

关键词:硕士生;就业;博弈论;上策均衡;知识积累

1提前工作的动因

高校毕业生包括本专科毕业生、应届硕士毕业生和应届博士毕业生。自本科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便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2008年金融危机开始后更是成为热点问题。新闻报道2008年中国应届本专科毕业生的就业率不足70%,部分地区甚至传出应届硕士毕业生的就业率首次低于应届大学生就业率的信息,社会惊呼“皇帝的女儿也愁嫁”。而2009年,正如前一年年底主席在辽宁考察时对大学生求职者表示的那样,“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将有超过700万应往届高校毕业生需要解决就业问题。事实上,伴随着全球性金融风暴愈演愈烈,国内外的经济环境日益恶化,国内人才市场的需求减少与高校扩招政策综合作用,形成了一个非良性的流程。

如图1所示:大学生就业困难,于是转向升学,升学需求的增加迫使硕士扩招。硕士毕业生的增加使人才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在挤占大学生就业岗位的同时也造成自身就业水平的下降,因而出现了所谓“1500应届硕士竞聘卖猪肉”、“十万年薪聘请大学生掏粪”的新闻现象。并且,由于预计2010年博士学位的年授予人数将达到突破历史性的5万,已经开始有学者开始担心博士培养质量的下降,质量下降的博士毕业生以后还要去培养硕士生和本专科学生,势必进一步造成硕士毕业生和本专科毕业生质量的下降,从而更加剧了他们的就业压力,令他们倾向于尽早适应市场,做出提前工作地选择。

本研究仅以硕士生为对象进行探讨。硕士生是高级科研人才的后备军,而高级科研人才的培养对国家的科技发展和创新能力而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此,对硕士生的培养需要投入充足的时间和资源,若硕士生提前工作则有可能令实际培养时间不足,培养质量不能得到保证,对其今后的就业也将产生影响。所以,于国于己,硕士生的选择都值得商榷了。

2博弈理论概述

博弈论也叫对策论,是20世纪50年代由冯诺依曼和奥?摩根斯坦首先提出的,是一种“研究具有斗争或竞争性质现象的数学理论和方法”。博弈论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在经济学、政治科学、军事战略问题、进化生物学以及当代的计算机科学等领域都已成为重要的研究和分析工具。此外,它还与会计学、统计学、数学基础、社会心理学以及诸如认识论与伦理学等哲学分支有重要联系。

一个博弈论模型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局中人,方案集和局势。局中人是指在一个博弈中有权决定自己行动策略的参加者,一般要求一个博弈中至少要有两个局中人。策略集是指可供局中人选择的,实际可行的,完整的行动策略的集合,每个局中人的策略集中至少应包括两个策略。局势是指一个博弈中各局中人所选定的策略形成的策略组。当局势出现后,博弈的结果也就确定了。

本研究采用博弈论中的上策均衡理论。上策是指这样一种策略,不管其他局中人采取什么策略,这种策略都是最优的。博弈论中的均衡是指一种稳定的结果,当这种结果出现的时候,所有的局中人都不想再改变他们所选择的策略。因此,所谓上策均衡即指一种局中人选择的都是上策时的博弈均衡状态。

3高校、用人单位和硕士生的博弈

3.1博弈模型的建立

3.1.1三要素设定

出于能够更明确地表现分析结果的原因,本研究使用两两博弈的方式。局中人包括高校、用人单位和硕士生,其中硕士生按照意愿倾向还可分为两类,因此实际的博弈模型一共有五个,以报酬矩阵形式表现。

每个局中人的策略集都包括两个策略。高校可以选择允许或者不允许硕士生提前找工作,用人单位可以选择接收还是不接收在读硕士生,两类持不同意愿倾向的硕士生都可以选择提前工作或者毕业后工作。

每个局势包括模型中各局中人可选择的一个策略,每个模型产生四个局势,通过分析可得出其中满足上策均衡的局势。

3.1.2度量方式设定

本研究的重点在于分析每个局中人对各种选择所产生结果,假设这种结果可以用满意或不满意两个属性值来度量。

一般来说,高校希望硕士生能够静下心来搞科学研究,一方面能够对导师的研究方向进行进一步的实践,另一方面高校培养硕士生的目标就是使硕士生具有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如果没有科研和论文的培养则有失这个目标的要求,如果硕士生提前进入找工作阶段则科研的最佳时期——研二和研三——就没有发挥作用。从上述角度来看,可以说高校不允许硕士生提前找工作才能保证满意的结果;若做出允许的选择则总会有一部分硕士生提前工作,高校的培养结果达不到效用最大化,可以认

为是不满意的。

而作为用人单位,也有出自短期利益的考虑,他们要求自己员工的综合素质越高越好,独立行为能力越强越好,因此硕士生能否提前来单位实习决定了要不要在硕士生毕业正式上岗后付出一笔培养成本——工作上手前支付的工资和其它费用。可以认为,用人单位选择接收在读硕士生的结果是令自己满意的,而选择不接收的结果则是不满意的。

最后,按照硕士生的意愿倾向可以把硕士生分为倾向提前工作,倾向毕业后工作两类。对于第一类,假设选择提前工作将得到满意的结果,选择毕业后工作将得到不满意的结果;对于第二类,假设选择提前工作将得到不满意的结果——提前工作影响学业完成的质量,选择毕业后工作将得到满意的结果。

为了便于分析,设满意的值为1,不满意的值为-1,以此量化不同选择带来的结果。

3.2高校与用人单位的博弈

根据上文对高校和用人单位选择结果的假设,本研究可以构建如表1所示的报酬矩阵,矩阵的每一个局势设为(e,S)。

当高校允许硕士生提前找工作时,若用人单位选择接收在读硕士生则能得到满意的结果,而高校则因此不满意(1,-1);若用人单位选择不接收在读硕士生则必定不满意,而因为在读硕士生即便找工作也没有接收单位,所以高校最终得到满意的局势(-1,1)。当高校不允许硕士生提前找工作时,硕士生受到纪律限制,则高校不管怎样都将得到满意的结果,而用人单位无论做何种选择都接收不到在读硕士生,结果必定是不满意(-1,1)。

由此可以分析得出,高校与用人单位的博弈达到一个上策均衡,即高校不允许硕士生提前找工作,用人单位却接收在读硕士生。两方的最优决策是相冲突的,而这恰恰解释了现状,即本研究前面说的高校要实现培养目标,而用人单位要追求用人成本的最低化。后面的分析中,高校与用人单位的这种冲突将不断得到体现。

3.3两类意愿倾向的硕士生与高校和用人单位的博弈

3.3.1倾向提前工作

如表2和表3所示,本研究把硕士生与高校的报酬矩阵内的每个局势设为(m1,S),把硕士生与用人单位的报酬矩阵内的每个局势设为(m1,e)。

先来分析硕士生与高校的博弈,现实中总存在接收在读硕士生的用人单位。当硕士生选择提前工作时,若高校也允许提前找工作,则前者与后者形成的一个局势是(1,-1),若高校不允许提前找工作,则前者受到纪律约束的局势为(-1,1)。当硕士生选择毕业后工作时,则高校的选择不再重要并总会获得满意的局势(-1,1)。由此本研究又得到了一个上策均衡,即硕士生选择提前工作而高校不允许提前找工作。

再来分析硕士生与用人单位的博弈。当选择提前工作的硕士生面对接收在读硕士生的用人单位时,结果自然是“双赢”(1,1),若用人单位选择不接收在读硕士生时,则结果自然是“双输”(-1,-1)。当硕士生选择毕业后工作时,用人单位的选择也不再重要,结果总是双方都不满意(-1,-1)。这里的上策均衡是“双赢”。

在这两个博弈中,硕士生面对的最优决策总是选择提前工作,而高校和用人单位的最优决策与由它们之间的博弈得出的上策均衡相同,互相冲突,这就解释了倾向提前工作的硕士生们为何会采取各种手段“欺骗”高校,出去寻找工作。

3.3.2倾向毕业后工作

如表4和表5所示,本研究把硕士生与高校的报酬矩阵内的每个局势设为(m2,S),把硕士生与用人单位的报酬矩阵内的每个局势设为(m2,e)。

迫于经济压力以及别的原因不得不提前找工作的硕士生只要高校允许,就会达成(-1,-1)的局势,若高校不允许硕士生提前找工作并为其提供必要的生活补助,则硕士生和高校仍能达到“双赢”的结果。当硕士生不存在经济困难或自己另想办法克服了困难时,必然会坚持好好完成学业,毕业后工作的选择,这种情况中高校与硕士生总是“双赢”。所以高校不允许硕士生提前找工作和硕士生选择毕业后工作是这一博弈中的双方最优决策。

用人单位选择不接收在读硕士生的结果必定与硕士生的意愿“合拍”,局势总是(1,-1)。当用人单位接收在读硕士生时,只有选择了提前工作的硕士生会让其实现满意的局势(-1,1)。这里的上策均衡却是硕士生选择毕业后工作而用人单位选择接收在读硕士生。

高校最喜欢的自然是愿意毕业后工作的硕士生,就如同用人单位最喜欢选择提前工作的硕士生。然而这并不是说无论持何种意愿倾向,只要选择了提前工作,用人单位都无差别的一视同仁。本研究在前面就已经探讨过,用人单位希望聘用的员工综合素质越高越好,而硕士生的科研水平无疑是衡量其素质的一个重要因素,可以认为只有愿意毕业后工作的硕士生才最有可能主动静下心来学习和从事科学研究,从而达到令高校和用人单位都满意的科研水平,很遗憾用人单位选择接收在读硕士生的结果恰恰不可能接收到其最满意的对象。也就是说,用人单位的最优决策与其最满意的硕士生的最优决策相冲突,再换句话说,用人单位的成本最低化目标与对员工素质的期望相悖。

本研究的博弈分析就进行到这里,此时的问题是,硕士生是否应该提前工作以及高校、用人单位是否应该有所作为。本研究在最后就此进行一个探索性地讨论。

4关于硕士生是否应提前工作的讨论

4.1硕士生是否应该选择提前工作

让硕士生们产生不同意愿倾向的重要原因可能是对未来预期收益的不确定,对此本研究认为可以从知识的可积累性给出探讨。

知识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与劳动力、土地和资本不同,“知识溢出足以抵消固定生产要素存在引起的知识资本边际产品递减的趋势。因此知识积累过程不会中断。”社会知识就在人类社会的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并得以延续和更新,而个人知识积累得益于社会知识的积累沉淀,同样不断增长。这种知识积累是质和量双方面的,在当今的经济形态下,已成为整个经济的基础。在校学习可看做知识积累的最稳定途径之一,因此硕士生花在在校学习与科研方面的时间越长,作为生产要素的知识积累得越多,其创造价值的潜力越大,可以预期较大的未来收益。若提前工作,放弃的学习时间不谈,在工作中能获得知识多少也是不确定的。

事实上人们选择读硕士的目的不外乎希望在科研方面有所建树和找到比之前更好的工作两个,这两个目的的实现都要求知识积累到一定水平,因为前面已经分析过用人单位也希望能招聘到科研水平最高的硕士生。如果硕士生都能明白这一点的话,就不会受到经济环境和就业环境的影响,认真完成学业,在毕业后凭借优异的知识积累接受社会的选拔应该成为他们的最佳选择。

这里不能不提到的是,整个社会,包括所有的高校和用人单位,都应该为促成硕士生做出这种选择而有所作为。

4.2对高校和用人单位提出的建议

(1)高校安排好硕士生的日常生活。在推广自费制的同时,设置更多的奖学金和生活补助项目,提高物质激励的比重以降低硕士生的总成本,解决高校与持提前工作意愿的硕士生的冲突,并保障完成对硕士生的培养目标。

(2)用人单位要把目光放长远,对接收在读硕士生工作的决策应当有所限制。应当看到一个科研功底扎实的硕士在未来三年,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为单位创造的价值将远远大于一个水平一般,仅仅多半年或一年工作经验的硕士,足以弥补用人单位短期的成本损失。

(3)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冲突的化解之法,除了提高各自的认识外,最好能够更多地进行“产学研”合作。用人单位欢迎高校前来调研和利用知识储备解决问题,高校根据用人单位的实际情况确立科研项目,设置硕士生的培养计划。如此,一方面硕士生通过“干中学”和“学中干”把科研和实践联合起来,必能提高其知识掌握水平,另一方面用人单位为高校协助解决的问题支付的费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硕士生的经济状况。

(4)整个社会应当保证舆论的正确导向,不要宣传急功近利的浮躁思想,并为创造良好的就业条件努力发展经济。

5结论

管理硕士毕业论文篇5

中国人民大学:学科齐全、实力强大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部有7个学院级的实体单位,且每个学院都实力强劲,这在综合性大学里是很少见的。各个学院的主要研究方向如表2所示。

汗青经济与金融高级研究院

2007年新成立的汗青经济与金融高级研究院里的全职教授全部获得海外著名高校的pHD(学术型博士),该院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一流学术人才,可以说汗青经济与金融高级研究院是人大经济学部新锐派的典型。从表3可以看出汗青经济与金融高级研究院自成立以来三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2011届毕业的40个硕士研究生中,选择出国深造的毕业生最多,有30%;选择进入就业市场的毕业生中,去银行和证券公司的居多,银行主要有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和招商银行等,而证券公司则主要有中金、中信建投证券和民生证券等;还有15%的学生选择到银监会、北京银监局等事业单位就职。

2012年的情况有些变化,毕业生选择到证券公司工作的最多,有28%;其次为银行;然后是选择国内外深造;到政府机关或者事业单位就业的学生数量大幅下滑且人数最少,仅占5%。

2013届硕士研究生中,出国深造的学生依然最多,占26%,包括宾大、加州伯克利等名校;选择银行、保险行业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居其次,首次超过了证券、期货行业就业的人数;选择到国泰君安、中信证券等证券公司工作的占比15%左右;到政府部门或者事业单位就业的毕业生依然最少,占5%。

统计学院和劳动人事学院

人大除汗青以外还有传统的教学单位,我们以统计学院和劳动人事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就业情况作为分析的基础,详见表4,其他的学院可以类比得出相似的结论。本文以统计学院2007―2009届学生和劳动人事学院2010―2012年毕业的研究生为依据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最近几年人大经济学类的硕士研究生就业单位选择多数为金融类机构,而博士研究生就业单位的选择更多的是高等院校;(2)关于区位的选择,绝大多数的学生选择在北京就业,还有少部分学生选择到广州、深圳或者上海等地区发展。

北京大学:高端、大气、上档次

北京大学具有经济类专业招生权限的实体单位除大家熟知的经济学院、光华管理学院和国家发展研究院(nSD,CCeR的前身)之外还有汇丰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软件学院和人口研究所等。汇丰商学院是2008年由汇丰银行捐赠1.5亿元支持北大建设世界一流商学院而产生的,致力于建设一流的“商界军校”,可以授予经济学硕士,管理学硕士,经济+金融双硕士和非全日制的工商管理硕士等;马克思主义学院可以招收政治经济学专业;软件学院设有金融学系;人口研究所可以招收政治经济学和人口、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汇丰学院相对于经院、光华和nSD而言成立较晚,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人口研究所的招生数量少,因此我们分析的重点是前三者。

经济学院

在北大经济类招生的单位中成立最早的当属经济学院,现设有经济学系、金融学系、风险管理与保险系和发展经济学系等。经院2011、2012届硕士和博士的就业情况如图1和图2所示,显然可得出结论:经院的硕士和博士毕业生选择四大行、中金、中粮和中国五矿等国企的比例超过半数;选择到财政部、银监会、发改委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的比重均超过10%;选择到西门子中国、博时基金、摩根斯坦利、宝洁和麦肯锡等机构的比重变动较大;对于继续深造的学生而言,国内深造的学生人数多于出国留学的学生数量。

国家发展研究院(nSD,nationalSchoolofDevelopment)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nSD,nationalSchoolofDevelopment)是2008年在CCeR的基础上组建的,昔日由林毅夫、张维迎和海闻等海外归来的经济学家创建的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现在该中心已成为nSD的一个内设机构。nSD拥有当前国内一流的师资队伍,不但有宋国青、林毅夫、周其仁、海闻和陈平等大牌教授,还有姚洋、卢峰、黄益平、汪丁丁和李玲等后起之秀。

对于nSD研究生的就业,本文以2012届和2013届硕博毕业生为依据进行简单的分析,详见表5,可得出结论。

2012届毕业生选择就业最多的除了银行就是“其他”类,“其他”包括五矿、国家电网等大型央企,证监会、财政部、工业与信息化部等政府机关和到其他高校做博士后研究的毕业生;选择出国深造的全部为硕士研究生;到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就业的也不占少数。

从2013届毕业生的就业数据来看,进入银行工作的毕业生最多,占26%;去高校任教的毕业生紧随其后,占到24%,博士毕业生在人大、央财、北师等高校谋求教职的不在少数;由于中国股市的冷清,证券、期货市场变得冷清;“其他”类学生选择到国企、政府部门和外资企业工作的居多。

光华管理学院

光华管理学院以“创造管理知识,培养商界领袖,推动社会进步”为使命,已成为亚太地区最优秀的商学院之一。光华管理学院拥有国内一流的师资队伍,包括厉以宁、张维迎、蔡洪滨、曹凤岐、龚六堂和周黎安等知名学者。从图3可见光华的学生培养体系,在职mBa学生的数量虽然很多,但是全日制的本科、硕士、博士依然占据光华的半壁江山。光华管理学院不仅给成功企业家提供继续学习的平台,研究生教育也是光华管理学院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光华管理学院的硕士毕业生就业去向最多的是金融行业,2011届有80%左右的学生选择到金融行业就业,其中最多的是证券和基金公司;2012届硕士研究生有82%选择了金融行业,其中更多的选择到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从就业单位的性质而言,均有50%左右的学生选择了国有企业就业。

光华管理学院的博士毕业生多数选择进入高等院校任职,几乎100%都进入了“211工程”重点院校,不乏有人拿到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甚至北京大学等名校的教职。从表6可见光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的薪酬情况,2011届硕士生的最低年薪为2万元,最高年薪为70万元,平均薪酬18.1万元,中位值12万元;2012届硕士研究生的最低年薪为2.5万元,最高值和2011届相同,平均值为19.4万元,稍高于2011届,中位值和2011届相同,均为12万元。

清华大学:后起之秀

在人们传统的观念里清华大学是工科名校,社会科学相对较弱,经济学自然也不强。其实不然,清华大学的经济学发展迅猛,尤其是2012年原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并入清华大学之后,清华大学经济学更是如虎添翼,根据表1教育部学位中心2012年应用经济学(0202)排名可知,清华的应用经济学已经跃居第6位。

清华大学经济学招生单位有国务院前总理朱基担任首任院长的经济管理学院;可以招收经济史、经济思想史、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社会科学学院;可以招收金融硕士和会计硕士的深圳研究生院;被誉为金融界“黄埔军校”的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并入清华大学后,诞生的以“培养金融领袖,引领金融实践,贡献民族复兴,促进世界和谐为使命”的五道口金融学院。五道口金融学院的导师阵容是国内任何院所都无可复制的,翻开博士生导师的名册:周小川、吴晓灵、郭树清、戴相龙、刘鸿儒和李剑阁等业界“大牛”的名字映入眼帘,不得不让人震惊,硕士生导师中巴曙松、夏斌和李若谷等也很优秀,截至2011年已有1800多名硕士、240多名博士从这里走向央行、金融监管当局、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机构。

经济管理学院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是国内知名的经管学院,拥有国内领先的教授团队,钱颖一、李稻葵和白重恩等知名学者执教于此。本文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1届和2012届的硕士研究生就业数据进行分析,从经济管理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就业区位的选择可以看出,其主要的就业区域集中在北京(详见图4和图5),2011和2012届硕士研究生中有各有71%、75%的学生选择在北京工作,选择到上海就业的分别为4%和6%,选择其他地区的占比都比较低,其中2011届的学生中有6%的毕业生选择到港澳台工作,可见清华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的国际化视野。

2011届130位硕士生中超过一半的学生选择到金融行业就业(详见图6),包括德意志银行、巴克莱资本、美林证券、汇丰银行、四大行和国内大型商业银行等在内的金融机构;其次是能源化工行业,占比11.8%;选择到政府机关工作的研究生占9.4%,单位有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外汇管理局,甚至总参谋部等;然后依次为电信、新媒体、高科技、咨询、房地产和制造业等。

2012届118位硕士生中有54.4%的学生选择进入金融行业工作(详见图7),包括四大行、摩根斯坦利、花旗和汇丰等;12.6%的硕士生选择到诸如国务院办公厅、财政部、国家外汇管理局、银监会和上交所等政府机关、事业单位、非营利性组织;8.7%的学生选择到能源化工行业就业;7.8%的学生选择到咨询行业工作,如贝恩咨询、德勤管理咨询和麦肯锡咨询等著名咨询公司。然后就是电信、新媒体、高科技、房地产等企业,还有包括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和中国铝业在内的大型央企。

清华大学2011届经管学院硕士毕业生的就业率为97.5%,不求职的有10人,其中1人选择创业,定向就业1人,国内外继续深造6人,就业学生的年起薪(基本薪酬,不包括奖金和各种津贴)平均值为16.25万元人民币,详见表7。2012届经济管理学院的118名毕业生中,求职人数为104人,就业率99%;不求职人数为14人,其中国内外继续深造学习的有13人,和去年相比有所增加,暂不就业1人,就业毕业生的年起薪(基本薪酬,不包括奖金和津贴)平均值为12.2万元人民币。

南开大学:低调而奢华

南开的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两个一级学科都是国家重点学科,南开大学经济类的招生单位有经济学院;专门研究日本问题的日本研究院;体现南开多学科综合优势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以海外归国人才为主体,以南开大学金融学这一国家重点学科为依托,专门从事金融前沿问题研究的金融发展研究院;以管理学、会计学、公司治理等学科为主的商学院。本文以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和金融发展研究院的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情况为例进行说明。

经济学院

经济学院2011届硕士毕业生共313人,从行业看(见图8),33%的毕业生进入到包括建设银行总行、工商银行总行、国家开发银行总行在内的银行类金融机构;27%的毕业生进入证券基金等金融投资机构工作;27%的毕业生进入国有企业及民营机构;8%的毕业生选择出国和继续读博深造;5%的毕业生服务于政府机关及事业单位。

从就业的地区来看,南开经济学院硕士生的就业区域比较分散,区域位列前4位的依次为天津、北京、上海、深圳,合计占总人数的69%,其他沿海城市占总人数的29%。因为硕士毕业生工作单位大多选择金融行业,而金融行业的分布多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地区,所以沿海经济发达城市成为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毕业生就业的首选。

金融发展研究院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每年招生约30名,专业包括金融学(含银行管理与金融监管)、证券投资(含私募基金)、公司理财(含收购兼并)、国际金融(含外汇交易)、金融工程(含衍生工具)等研究方向,学制为两年。金融发展研究院成立时间虽然比较短,但是毕业生的就业非常好。2011届金融发展研究院毕业人数总计为30人,就业单位统计见图9,从图中可见,绝大多数的硕士毕业生都选择了金融行业就业,证券公司的就业人数最多;其次为银行、基金和信托等;选择继续深造的学生占比达13%。

2012年金发院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数量是32人,其中1人升学,1人暂不就业,就业人数30人,就业率达到96.88%。我们对此进行了统计分析(见图10),其中选择到银行就业的数量最多;金发院的硕士毕业生抓住了信托行业的快速发展的良好机遇,17%的学生投身于信托行业;基金公司就业的毕业生数据也有13%;选择保险公司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就业的毕业生较少。数据分析发现87%的毕业生选择去了金融行业,只有13%的学生选择去了非金融类企业就业,说明绝大多数的硕士毕业生依然偏好金融行业。从就业区域看,选择在天津工作依然是首选,其次是北京、广东、上海和山东等地。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财金黄埔

中央财经大学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创办的第一所新型高等财经院校,1996年正式更名为中央财经大学。学校拥有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和会计学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并且应用经济学在本轮学科评估中排名高居第二位。央财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首批试点高校,被誉为“中国财经管理专家的摇篮”和“中国财金黄埔”。

中央财经大学是国内著名的财经类大学,经济类专业研究生的招生单位有经济学院、金融学院、财政学院、保险学院和中国金融发展研究院等实体单位。本文以中国金融发展研究院的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统计数据为例对中央财经大学的就业进行分析说明。

中国金融发展研究院

中国金融发展研究院始建于2006年初,是中央财经大学为实现国际化战略而组建的“经济学与公共政策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的成员之一。金融发展研究院的硕士学位项目,包括金融学、国际金融学、证券投资学三个专业;博士学位项目设金融学一个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证券投资及国际汇率,授课方式均为全英文教学。由表8可见,选择去往银行工作的毕业生数量一直占据很高的比例,证券基金就业的学生数量随着年份的波动幅度比较大,大型国有企业就业的学生比例一直比较稳定。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财经外语类大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创建于1951年,是中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和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高校,也是中国经济建设事业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以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国际经济法)、金融学、工商管理、外语(商务外语)等优势专业为学科特色,学校与美、英、法、德、日、俄、意、澳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一百多所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合作交流关系,不断开展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面向世界办学的特色更加鲜明。

自1951年建校始贸大就一直从事保险理论和实务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原中国金融学院保险系的加入为贸大保险学院注入了新的活力。保险学院逐渐形成了六大学术团队,包括企业风险管理、精算与风险管理、保险法、健康管理与卫生经济学、社会保障、劳动经济学等。故此,本文选取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的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数据作为样本进行分析。

保险学院

从保险学院2011届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数据可知,约有72%的毕业生选择在北京工作,选择去往天津、河北、湖南、云南、安徽等城市工作的学生占28%。

表9显示了保险学院2011届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去向,从统计数据来看,保险学院的研究生毕业生选择银行和保险公司的最多。签约单位均为国内知名银行和保险公司,如中行、工行、建行、国开行、人保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中国人寿财产保险有限公司、新华人寿保险公司等。2011届研究生毕业生去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国企工作的人数也较多,国企的签约单位有中国航天集团、中国轻工业品进出口公司、中国人保财产保险有限公司。相比较而言,选择外企工作的学生并不是很多。

管理硕士毕业论文篇6

一、全日制工程硕士概述

1.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涵义全日制工程硕士是指以全日制教学方式为主培养工程领域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其培养目标是面向工程实际,侧重工程实践,复合型、应用型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高层次人才。

2.全日制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的比较两者都以全日制教学方式培养工科领域的高层次人才,毕业时符合条件者都可同时获得研究生学历和硕士学位。但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的培养方式、培养目标各有侧重。工程硕士强调“工程”,即学术理论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工学硕士则强调“科学”,即理论实际分析能力的培养。前者主要面向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培养高级工程技术研究人员;后者主要面向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培养高级科学理论研究人员。

3.全日制工程硕士与非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比较两者都按工程领域招生,以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为培养目标。不同点在于,非全日制工程硕士是学位教育,招收有一定工作年限和经验的在职人员,以半脱产或不脱产的方式进行培养,并对满足相应条件的学生授予学位;而全日制工程硕士不限定报考者的工作年限和经验,实行学历教育,即以全日制教学方式进行培养,对符合条件的学生颁发研究生学历证书(毕业证)和硕士学位证书。

二、研究生“培养链”分析

研究生是国家重要的高级人力资源。根据研究生培养的类别,调整研究生培养方式,创新人才“培养链”,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有着重要意义。

1.“培养链”概念的引入研究生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才的社会过程,同企业生产一样,必须有一定的步骤、程序以及在此基础和交接过程中的各项活动。“培养链”就是所有这些程序、步骤、活动的有序集合。

2.“培养链”的基本框架根据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特色,参照教育部、相关高校以及科研机构招收培养研究生的实际条件和现状,“培养链”基本框架可概括为图1所示。

3.“培养链”框架下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现状三年来全日制工程硕士招生普遍遇冷,生源不足,导致录取分数线较低,甚至绝大多数要靠学术型硕士生源调剂。导致考生及其家长误以为专业硕士入学门槛低,认知度差,愿意第一志愿报考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考生愈来愈少,以致招生形成恶性循环[2]。全日制工程硕士在课程设置、课程教学、课程考核等课程培养环节,基本上走学术型道路,应用型课程与实践比较少;实践培养环节尚不完善,实践设置、项目研究等过程比较盲目,专业应用针对性不强;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增大,学生的专业实习环节被忙于求职所取代。总体而言,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链”各环节还没有形成良性链接,监督机制还未发挥作用,质量监督体系还不健全。因此,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体系亟需改进和完善。

三、基于“培养链”的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改进

目前全日制工程硕士来源主要以应届毕业生为主,其中相当部分是调剂生,缺乏社会工作经验。但是这部分应届生仍然具有一定的“专业硕士特色”,他们定位清晰,职业性相对明确;虽工程实践经验欠缺,但工程实践意识较为强烈;面对就业形势,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同时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都比较强[3]。应针对这些学生的特点对他们循序培养,提高其在知识结构、道德文化以及创新、研究、管理、工程实践等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

1.培养目标应坚持静态和动态相结合(1)坚持培养目标的基本原则不变。要坚持培养高级应用型、复合型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目标原则。我国现在处于培养全日制工程硕士探索阶段,培养效果不可避免地会与预定目标出现偏差,但要时刻认识到开展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的重要性。实现这一原则性目标任重道远,必须循序渐进,不可求急。(2)培养目标的定位要切合实际,与时俱进。要根据不同的学校、不同的专业领域,制订不同的培养目标,并根据实际现状随时调整目标定位,凸显培养目标的应用性和综合性。要结合特定的专业领域和实际条件背景,使工程硕士成为不仅具有专业应用能力,而且能够掌握多学科知识,集技术、管理和设计于一身的综合性人才。

2.突出专业特色,创新招生模式(1)加强招生宣传力度,锁定目标生源。全日制工程硕士作为新生事物还没有被人们所广泛接受,目前招生的生源不太理想,奖学金比例低、学费高,很大程度上把勇于充当“试验品”而无经济来源的应届生拒之门外。尽管2010年以来大多数高校大幅度提高奖学金比例,部分高校甚至全“公费”培养,但起初几届考生入学成绩相对较低,毕业生就业情况有待观察等原因,对全日制工程硕士招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招生情况仍不容乐观。因此加强对全日制工程硕士招生培养的宣传工作势在必行,使有志于成为应用型、复合型高级工程师的学生能够提前明确目标,端正人生态度,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之路。(2)招生模式多样化。应届生与在职人员一起上课能够相互补缺基础理论和工作经验的不足,取长补短,因此招生时应积极鼓励有工作经验的人员和应届生同时报考;在录取时可根据生源不同区别对待,协调各自的录取比例。要积极推行定向招生,“订单式”培养。允许应届生先签约,实行校企联合培养;面试时邀请专业领域的企业人事部门人员,与学校教师组成面试团,对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等能力和素质进行全方位考察。

3.强化知识传授和实践应用相结合(1)课程设置与教学体现综合性和应用性。专业硕士不仅要学习本专业的理论知识,还要通过对管理、人文等相关交叉学科的学习来培养一名合格工程师所需要的各方面能力。目前在多数学校全日制工程硕士仍然采用工学硕士的教材,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课程的综合性、实用性不强。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课程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将知识和工程实践相结合,突出应用性。第一,增加实践课程,与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交叉设置,保证专业课程与专业实践课程同时进行。以东华大学为例,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英语类课程同时设置了视听说与语言实践两门课程,着重实用性和口语训练。第二,强化参与式教育。改变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授课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从而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校企联手共同设立课程,邀请企业内部培训师与学校教师对学生联合授课。目前知名的优秀企业内部一般都设有企业大学,如服装行业有:美特斯邦威大学、红豆学院、七匹狼内部管理学院、柒牌管理学院、鸿星尔克学院、劲霸夹克学院等。高校应积极与这些企业培训机构联手,从专业知识、理论实践、职业素养等各方面对学生进行联合培养,这对高校教育、对学生自己、对弥补企业高级人才不足等都大有裨益。(2)课程实践与考核体现多样性。课程实践与考核要多样化,可以通过做一些与专业有关的工作进行课程实践,也可以根据任务完成的情况以及工作过程中的表现对课程进行考核。课程实践与考核的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专业知识,考核专业应用能力。

4.实践培养强调综合能力的锻炼和提高(1)实践过程体现灵活性和系统化。实践培养作为课程培养的补充和完善,对研究生综合能力的锻炼和提高十分重要。实践方式除了课程实践外,还包括企业实习、专业课题攻坚、自主创业等。但是后者持续的时间较长,一般要求数月,因此不同的实践方式要求安排不同的时间长短。另外,实践培养要与课程培养协调,如根据专业领域和实践方式的不同将实践培养环节放在最后一学年或每一学年的第二个学期。在实践过程中,特别是在攻坚课题项目研究中,学生要完成规定的任务,需要坚实的专业知识,更需要专业知识应用、与人沟通、团队合作、创新等多种能力的综合。针对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需要在温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不断学习新知识。(2)实践考核体现阶段性和综合性。实践培养时间相对较长,因此不仅要对学生作出最终综合考核评价,还要通过指导教师或评核小组对学生做好阶段性评价,赞其长处继续发扬,指出不足进行弥补,进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5.学位论文体现实用性和灵活性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学位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具备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同时工程专业背景要明确。论文的实践性和应用价值以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要作为重要的评审标准。学位论文的实用性决定其论文形式和完成时间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学位论文可以是结合工程课题的论文、工程设计及其分析研究或科技发明等,为了保证学位论文的完成质量,可放宽学位论文的提交年限,毕业证与学位证分离发放,先发毕业证,等论文答辩及评审通过后再授予学位。

6.加强质量管理监督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质量关系到社会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评价,并直接影响其就业和发展。因此加强对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管理和监督,严格把好出口关显得至关重要。(1)加强全过程各环节管理。政府、学校、企业要相互协调,通过建立并严格贯彻招生准入、课程考核、实践考核、毕业论文考核等制度对学生进行客观考核和评价,不断完善相关考核制度。如为防止在考核过程中学校与企业考评人员(一般为企业指导教师)存在个人因素出现较大考评偏差,可建立考评小组,也可对学生、学校、教师、企业考评人员等建立相互考核体系[4]。(2)建立质量监督保障体系。建立各级质量监督委员会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学校质量监督委员会可以组织学科专家、企业专家、学校领导及学生代表对整个过程进行监督,同时欢迎第三方社会监督机构对整个培养过程进行监督。

7.多种方式推进就业工作就业情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社会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认可和接受程度。目前社会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大多持怀疑态度,加之首届研究生就业情况还不明朗,就业工作还没有形成良性的循环机制。因此通过多种方式推进全日制工程硕士就业工作,并建立就业反馈机制至关重要。(1)政府部门推行相关扶持政策。目前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刚刚起步,国家顺势推行就业扶持政策,将更有利于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招生、培养、就业各环节形成良性循环。全日制工程硕士是应用型工程管理技术人才,国家在公务员及事业单位人事招考上除了科研理论岗位之外,其他岗位可以侧重并优先录用全日制工程硕士;同时推出相关奖励政策,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偏远地区及中小企业从事有关工程技术管理岗位的工作。(2)校企协调,创新就业方式。校企联合,探索全日制专业硕士新的就业方式。目前各高校实行的“订单”培养,定向就业,建立就业见习基地等方式,已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这些就业方式以前主要是针对高职高专和本科生的,大部分研究生对就业期望较高,而“订单”培养限定了就业选择,对部分研究生不适用。而就业见习基地则存在选择面广,但录用率不高等问题。因此,学校可以和企业建立行业共同定向培养机制,毕业生和行业内的企业可以根据自己需求双向选择。(3)建立就业反馈机制。全日制工程硕士要求具有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专业应用等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但这些都需要在其工作之后才能得到检验和反馈。学校、企业、政府部门要联手建立就业反馈机制,及时反馈毕业生就业以及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随时调整培养、监督、管理体系,改变培养方式,有助于提高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促使就业工作良性运行。

四、总结与思考

目前我国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刚刚起步,正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形成有效、完善的培养模式体系,而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培养模式体系是一件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长期不断地探索和完善。本文根据我国研究生“培养链”基本框架对各个培养环节和过程,提出了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改进意见,期望对我国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构建和完善有所帮助。同时提出两个思考性问题:

管理硕士毕业论文篇7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维护祖统一、民族团结,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2.为下列人员之一:

(1)已获硕士学位的人员;

(2)全日制学历教育应届硕士毕业生(最迟须在2012年9月1日前取得硕士学位);

(3)符合硕士毕业同等学力要求的人员:硕士毕业同等学力报考条件:获得学士学位后在所报考学科专业或相近领域工作六年或六年以上(从获得学士学位到2012年9月1日),且已在报考领域核心期刊上发表过至少三篇与所报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第一作者)。

以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在职类的mpa、教育硕士、法律硕士等专业学位和高校教师/中职教师攻读硕士学位)方式即将取得硕士学位的人员,属于非学历教育,不发国家承认的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不能以应届硕士毕业生资格报考。若网上报名时未取得硕士学位,须达到上述(3)所列条件。

在大陆以外地区获得学位的人员须达到上述(1)或(3)所列条件,同时提供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认证材料。

提前毕业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须获得毕业学校研究生主管部门的提前毕业批准,并已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开题工作。

3.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的相关要求。

4.年龄一般不超过45周岁。

管理硕士毕业论文篇8

l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中所凸现的主要问题

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使原本存在的质量问题更加突出。目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基本上是数量方面的增加,这种数量的增加,对于一个国家的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来说,无疑是十分必要的,而且也为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事业产生质的进步准备了量的基础。但硕士研究生教育如果只顾规模的扩大,而不能保证质量,只能导致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贬值。随着在校研究生和毕业研究生数的迅速增长,研究生质量呈现出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学生考研动机复杂生源质量差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大军,硕士生的生源呈现多样化趋势。生源质量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培养质量。

1.1.1越来越多的应届大学毕业生考研近年来,普通高等教育连年扩招,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逐渐向大众教育转变,毕业生就业率呈下降趋势,很多应届大学毕业生本着逃避就业的心态,加入了考研大军。有些应届毕业生选择考研是因为本科上了一个冷门专业,就业前景不好,希望考研可以有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同时延缓了就业压力。

1.1.2越来越多的在职人员选择在职或脱产攻读硕士研究生随着社会对高学历、高素质人才的青睐,以及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众多在职人员因为现有工作不如意,希望通过考研来改变自己的工作环境及待遇。

1.1.3还有一些人盲目攀比学历考研动机具有过多功利性,硕士学位对他们来说已不再是学术有造诣的标志。

1.2研究生缺乏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

人们习惯上认为,经过层层选拔的研究生已经是“精英”了,在思想、道德、文化、心理和身体等各方面都已经具有较高的水准,并且具有一定的科研创新能力,但事实上,一些研究生价值观念扭曲,功利心重,人文素养差,社会责任感低,缺乏科研实践能力,其含金量已经大打折扣。由于研究生教育是以科学研究为主要特征,以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为主要目的,因此,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科研活动的开展情况,研究生科研能力的训练状况,研究生科研所达到的水平、程度等,就成为衡量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准。而在目前的教育中,主要体现于对专业文化教育的重视,而忽视了研究生教育中培养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性。由于种种主观和客观的原因,有的高校没有提供足够的科研基金和科研实验的场所,以及所需的实验设备,科研工作只能处于理论研究的初步阶段,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因此,培养出的研究生科研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十分缺乏。

1.3社会不良风气严重影响研究生学习态度和整体素质

近十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规模经历了一个高峰期,在校硕士生数和毕业硕士生数都随之迅速增长,硕士生的就业压力随之而来。市场经济的冲击,就业的压力,外部社会形形色色的诱惑,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态度。读研究生只是为了一纸文凭,找个好工作,所以对课程学习和毕业论文敷衍了事。学校或专业不理想,就业形势不乐观等因素,使许多硕士生产生了消极心理,无心向学。随着市场经济对个人价值的尊重,一些人被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所沾染,滋长了急于求成、追名逐利的思想。有的研究生学习不刻苦,做论文没深度,就易避难,不愿到现场调查研究,怕苦怕累,这样必然导致硕士毕业生的质量下降。不好就业,或者就业不理想,都使得学生对研究生教育产生消极的看法。硕士生大部分时间忙于找工作,无心学习,导致课程学习和论文写作无法保质保量完成。学生对学位论文急于求成,拼凑应付,研究生教育质量势必受到影响。

1.4研究生的社会认可度逐渐降低

进入市场经济后,用人单位的人才的消费观念增强,使得人才市场的供需状况正在悄悄发生变化。用人单位不愿意招收高学历的学生,部分单位认为,硕士研究生可塑性不如本科生,在科研学术方面不如博士生。目前国内许多企业经济效益下滑,严重制约了市场对毕业生的需求量,市场的吸纳能力已大不如从前。研究生的社会认可度正呈

下降趋势。

2提高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建议

面对众多问题,提高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已经成为一个紧迫的问题。结合我国研究生培养特点,笔者提出“精选拔”、“重管理”、“严出口”的三步提高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建议。

2.1精选拔

精选拔,指的是在高等教育逐步走向规模化的同时,严格把关研究生入学考核及条件,从根本上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硕士研究生招生质量是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入口,其生源对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具有很大的影响。但鉴于当前我国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普遍不足及应试教育的弊端,研究生选拔考试已越来越为专家学者所诟病。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门槛”,我国研究生入学考试设置的主要目的是选拔具有学术研究潜质和研究志趣的人才。有学者提出,研究生入学考试改革的总体指导思想,“应是由偏重知识、技能型向偏重能力、创新潜能等综合素质转轨。应当建立一套以考察科研所必需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为前提,以考察科研所必需的人格、合作精神及有关非智力因素等综合素质为参考,以突出能力和创新潜能为核心的考评系统”。考试的改革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只有从研究生教育的入口抓起,彻底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才能为提高我国研究生含金量提供基本保障。

2.2重管理

重管理,指的是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管理,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贯穿研究生教育全过程的,应本着“厚基础,宽知识”的原则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在硕士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科学研究与课程学习各占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一半时问,在这个阶段,需要加强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相关领域知识与实验技术的学习,扩大知识面、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为进人论文阶段做准备,并为以后的科学研究打基础。因此,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首先要合理构建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重视课程设置在体系上的相对完整性;突出课程设置的前沿性;明确课程设置体系的层次性;强调课程设置体系的个性化。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和强化研究取向。谢安邦教授指出,研究生教学,其目标指向不仅在于对系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而且要凸显专业领域的研究,或为专业领域的研究提供知识背景和方法论。在教学和研究的关系处理上,则是以研究来组织教学。这就决定了研究生教学活动不是一种教案式的规范化过程组织,而是以学术性的研究为取向,灵活地、弹性化地组织教学活动。

2.3严出口

管理硕士毕业论文篇9

关键词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必要性;可行性

1概述

为适应我国新时期国家建设对于城市设计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丰富人才培养类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议依托建筑学一级学科,针对已经获得建筑学学士或建筑学硕士专业学位的建筑从业人员,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

2必要性

首先,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是积极响应国家建设亟须和研究生教育改革精神的具体体现。2012年,党的十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发展目标。2015年12月,时隔37年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报告中提出,要加强城市设计,提倡城市修补,加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公开性和强制性。要加强对城市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会议报告中还提出,要全面开展城市设计,完善新时期建筑方针,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目前,我国共有39种硕士专业学位,其中包括建筑学硕士(1993年设置)、风景园林硕士(2008年设置)、城市规划硕士(2010年设置)3个人居环境科学领域的硕士专业学位。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可以依托建筑学一级学科下的“城市设计及其理论”二级方向。这已经成为国家建设中刻不容缓的需求。其次,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有助于大力培养具有城市设计意识和水平的专业人才。今天,中国的城乡建设对城市设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非全日制和全日制)已成为当务之急。这样的专业学位设置方式也与世界上大部分建筑院校建筑系中设置的、作为非评估类第二硕士学位的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接轨。目前,在职职业建筑师获得硕士学位大多以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非全日制)为途径。这样的方式部分满足了行业需求。但是,由于工程硕士学位设置的专业针对性不强,无法满足培养城市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可以通过授予非全日制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的方式,大幅度提升获得建筑学学士专业学位在职建筑师的学位层次,在较短时间内输送国家建设所急需的城市设计专业人才。而针对已获得建筑学硕士专业学位的职业建筑师,也可以将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非全日制)作为其第二专业硕士学位。事实上,不少已获得国内建筑学硕士专业学位的毕业生选择了去国外攻读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针对获得建筑学学士专业学位的应届毕业生,可以通过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全日制),系统地培养应届毕业生成为职业建筑师中的城市设计专业人才。最后,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可以彻底解决我国建筑学专业学位重复颁发的问题。我国在学士层次上设置的专业学位仅有一个,即建筑学学士。大部分立志成为职业建筑师的建筑学专业学生在获得建筑学学士学位后,如果希望获得更高层次的学位,只能选择继续攻读建筑学硕士专业学位。随着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工作的持续开展,越来越多的建筑院校获得了建筑学本科和建筑学硕士的专业学位授予资格。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同时获得建筑学学士和建筑学硕士两个专业学位。这部分毕业生既包括连续攻读本科和硕士的学生,也包括在本科毕业一段时间后再攻读硕士学位的学生。这是学位资源浪费的一种表现。近年来,部分建筑院校免试推荐硕士研究生的名额增加,使得毕业生在同一所建筑院校获得建筑学学士和建筑学硕士两个专业学位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专业学位重复颁发,造成学位资源浪费的状况日趋严重。因此,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可以丰富硕士学位类型设置,彻底解决建筑学专业学位重复颁发问题。

3可行性

首先,我国建筑院校已拥有充足的师资力量,可以开展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的人才培养工作。目前,我国建筑院校从事城市设计课程教学的教师呈逐年增长的态势。他们在城市设计教学、研究以及设计实践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积累了指导建筑学硕士研究生进行城市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研究的丰富经验。在通过建筑学硕士专业教育评估的38所建筑院校中,特别在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建筑院校中,相当一部分建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的研究领域属于城市设计范畴或与城市设计相关联。这为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提供了充足的师资保障。其次,我国建筑院校已开设大量城市设计相关专业课程。今天,我国大部分建筑院校特别是通过评估的建筑院校已将城市设计课程作为硕士研究生的必修课程。城市设计引论、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等课程成为建筑学硕士培养方案中不可缺少的必修环节。2009年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推行以来,在贯穿整个培养过程的设计课程中,城市设计课程更是其中的必要环节。可以认为,已开设的大量城市设计专业课程,为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奠定了基础。最后,我国建筑设计行业已拥有成熟的实践基地,可以提供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所要求的实习培养环节。我国的专业学位设置对实践基地有着明确要求。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越来越多的建筑设计领域的设计院、境内外建筑事务所等设计机构将学生的设计实践作为其发展的重要平台,形成了一大批既具有丰富工程设计经验,又掌握教学规律的高水平建筑师。特别是2009年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推行以来,体制化的设计实践基地快速成长。这为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搭建了实践平台。在新时期,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既是积极响应国家建设亟须和研究生教育改革精神的直接体现,又具备很强的可操作性。通过这一专业学位的设立,建筑院校可以和行业共同协作,大力培养城市设计专业人才,为提升我国城市设计专业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

4附录

4.1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草案)

(1)为适应我国新时期国家建设对于城市设计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人才培养类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依托建筑学一级学科,针对已经获得建筑学学士或建筑学硕士专业学位的建筑从业人员,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2)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英文名称为masterofUrbanDesigninarchitecture,简称mUDa。(3)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掌握城市设计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熟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知识,能够胜任城市设计相关行业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4)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的招生对象,一般为建筑学学士学位获得者,或已获得建筑学硕士专业学位的职业建筑师。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学制为2年,分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培养模式。(5)城市设计硕士的课程设置要充分反映城市设计实践领域对专门人才知识与素质的要求,注重以城市设计的思路、理论和方法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应体现整体性、综合性、实用性和一定的前瞻性,应以设计课程为重点,贯穿整个培养过程。(6)城市设计硕士的培养过程须突出城市设计实践导向,增加实践教学。研究生进行城市设计实习的时间不少于半年。(7)城市设计硕士专任教师须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重视吸收来自城市设计实践领域的专业人员承担专业课程教学,构建多样化的师资结构。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指导教师宜由建筑院校教师和设计机构实践基地的建筑师担任。(8)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设计)选题应与城市设计实践紧密结合。学位论文(设计)应有一定前瞻性、难度及必要的工作量,其形式可以为城市设计理论研究或城市设计专题。学位论文(设计)必须由攻读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者独立完成,能体现其综合应用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9)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设计)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均需有城市设计实践领域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10)修满规定学分、完成城市设计实习并通过论文(设计)答辩者,由国家批准的研究生培养单位授予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11)根据2015年7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关于《学位证书和学位授予信息管理办法》的通知,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证书由学位授予单位自行印制。

4.2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简介(草案)

(1)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性质与特点。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是为适应我国新时期国家建设对于城市设计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设置的。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的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适应城市设计行业和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专业学位与工学学位处于同一层次,培养规格各有侧重,在培养目标上有明显差异。工学学位按学科设立,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培养学术研究人才;而专业学位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在于突出城市设计实践导向,课程设置充分反映城市设计实践领域对专门人才的知识与素质要求;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分析能力和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应体现整体性、综合性、实用性和一定的前瞻性。(2)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系统掌握城市设计与设计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熟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知识,能够胜任城市设计工作和城市设计管理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城市设计专门人才。(3)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方式。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采用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学习方式;学制一般为2年;采用课程学习、设计实习和学位论文(设计)并重的培养方式。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采用学校导师和实践基地导师“双导师”培养,或学校导师负责的指导方式。“双导师”培养模式中,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由本单位相关学科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担任,并聘请设计机构实践基地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人员担任联合导师。(4)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特色。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在培养目标上,培养城市设计领域中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第二,在培养方式上,专业学位课程设置以设计实践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设计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教学内容强调理论性与实践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设计实践课程;教学过程重视运用设计专题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整个培养过程中,要求有为期至少半年的实践环节。(5)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方式。学位培养计划包括3个主要环节:第一,专业课程学习1年,以城市设计专题为主干课程;各专业课程重视和加强与城市设计实践的关联性,培养学生的城市设计能力和城市设计管理能力。第二,专业实习0.5年,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够在城市设计机构进行至少为期6个月的专业实习,并由相关单位出具专业实习证明。第三,学位论文(设计)工作0.5年,学位论文(设计)应当针对城市设计实践中的理论问题和设计问题开展研究,或与较为重要的城市设计项目相结合。学位论文(设计)应有一定前瞻性、难度及必要的工作量,其形式可以为城市设计理论研究或城市设计专题。学位论文(设计)由两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评阅,其中必须有一位来自校外的设计机构或管理部门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学位论文的答辩委员会由至少3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组成,其中至少包含一位来自校外的设计机构或管理部门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6)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招生。招生对象主要为获得建筑学学士专业学位的应届毕业生和已获得建筑学硕士专业学位的职业建筑师。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需参加硕士生全国统一入学考试,择优录取。考试科目为:政治理论,全国统考。英语一,全国统考。城市设计基础,由招生院校组织命题和考试。考试内容包括:城市设计理论、建筑学基础知识、中外建筑史、中外城市规划史等。以简答题、论述题为主要题型,考卷满分为150分。城市设计考试内容:以快题设计形式完成2~5公顷范围地段的城市设计。考试时间为3小时,考卷满分为150分。(7)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就业与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城市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城市设计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选择的主要用人单位是从事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城市规划等领域的相关机构和管理部门。今天,中国城市发展的重点已经由规模和数量的增加转变为品质和质量的提升。城市设计关注空间的形式与风格,其目标在于创造美好的城市风貌。从国际上看,几乎所有的境外建筑事务所,包括著名的建筑师事务所都把城市设计作为其主要的设计领域。也就是说,建筑师是建筑行业中城市设计领域的主力军。目前,中国越来越多的建筑设计研究院设立了城市设计所、城市设计中心等专业部门,在城市设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创作方面取得了大量优秀成果。不少建筑院校已经设置了城市设计研究所等教学和科研机构,并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在本地区和本行业中有影响力的城市设计人才。同时,很多高校的建筑设计研究院在城市设计实践中同样取得了丰硕成果。新时期建设“美丽中国”的发展目标,意味着中国未来的城乡建设对城市设计人才的需求将越来越大。

4.3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申请基本条件(草案)

管理硕士毕业论文篇10

读者:

我是一名公务员,毕业已经三年,我一直想考研究生,但又不想放弃现在的工作。请问我国在职考研共有哪些方式可供选择?

如今,每年的考研大军中,非应届考研的队伍越来越庞大,比例高达50%,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在职考研生。相对于应届考生,目前国家在职人员获取硕士学位方式共有三种:第一,参加每年1月份的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获得国家认可的“双证书”(学历证书和硕士学位证书),这是我们最为熟知的也是竞争最激烈的获得硕士学位的方式;第二,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这是国家在现行的硕士学位教育渠道之外开辟的一条使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人员获得学位的渠道;第三,参加在职专业硕士学位教育。这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方式,尤其是随着我国专业硕士学位教育的迅猛发展,除了我们熟知的工商管理硕士外,工程硕士、教育硕士、法律硕士等也开始成为在职人士深造的热门方向。

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须具备的条件

读者:

我是一名非应届的本科大学毕业生,我听说现在国家有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的政策,请问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须具备哪些条件?

一般来说,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须具备以下条件:1.获学士学位后具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2.通过学位授予单位的资格审查;3.通过学位授予单位组织的课程考试;4.通过在每年的5月进行的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的外国语水平及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5.在通过全部考试后的一年内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

从表面上看,该方式是“免试入学,边学边考”,应该很容易获取学位,其实并非如此。按照规定,申请人自通过资格审查之日起,如果未在4年内通过学位授予单位的全部课程考试和国家组织的水平考试,则本次申请无效。由于不少学校奉行“宽进严出”的政策,因此这种方式获得学位并不容易,有些专业的通过率甚至不到10%。此外,不少学校还要求学生在读期间必须公开发表一定篇数的学术论文,这无形中也给毕业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专业硕士有利也有弊

读者:

我是一名在职人员,听说现在有一种在职专业硕士的考研方式很流行。请问什么是专业硕士?与其他在职考研方式相比,它有什么特点?

专业硕士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种形式,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定位,专业学位为具有职业背景的学位,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专业硕士在规定学习期间,修满规定学分、成绩合格并通过硕士学位论文答辩者,即可获得硕士学位证书。目前,我国高校共设有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法律硕士、临床医学硕士、建筑学硕士等39种专业硕士学位。

在职专业硕士与其余两种在职考研方式相比,获得硕士学位的难度最小,但其花费可能是最高的。不少工商管理硕士的学费动辄十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其他热门专业的学费也在3万元至5万元之间,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很难顺利完成学业。此外,目前在职专业硕士的选择面相对来说还比较窄,不是所有的在职人员都能找到与自己职业相对应的方向。

三种在职考研方式的选择与比较

读者:

我是一名事业单位的在职人员,我想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一种在职考研的方式,请问能否将在职考研的三种方式作一下分析和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