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心理咨询的干预方法十篇心理咨询的干预方法十篇

心理咨询的干预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15:22

心理咨询的干预方法篇1

关键词:心理咨询;价值中立;价值干预

一、引言

随着人们现代生活节奏的日益紧张,面对升学、就业、工作、恋爱、婚姻等诸多方面的压力,心理咨询(psychologicalcounseling)逐渐走进现代人的生活。心理咨询在解决人们的心理困扰方便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心理咨询是咨询者通过与来访者建立一种和谐而特殊的人际关系,帮助来访者解决心理失常问题,促进身心健康,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过程。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咨询者需要帮助来访者澄清自己的思想,重新认识自己的价值。而来访者不是精神病患者,而是一个有思想的,有价值观的行为偏离的主体。

美国的《心理学百科全书》认为心理咨询有两种模式――教育模式和发展模式。该书认为:“咨询心理学始终遵循着教育的模式,而不是临床的、治疗的或医学的模式。咨询对象(而不是患者)被认为是在应付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和任务方面需要帮助的正常人。咨询心理学家的任务就是教会他们模仿某些策略和新的行为,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已经存在的能力,或者形成更为适当的应变能力。”同时,“咨询心理学强调发展的模式,它试图帮助咨询对象得到充分的发展,扫除其成长过程中的障碍。心理咨询中价值问题的实质,实际上是如何处理价值的问题。那么什么是价值(Value)?威廉斯(R.williams)说价值是“合乎需要的事态的概念,这个概念在挑选的行为中被用来作为偏爱或选择的标准,或者作为拟议的行为或实际的行为的正当理由”。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有一套自己的价值体系,它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可见价值是主体的行为准则,来访者寻求帮助,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寻求价值支持,来访者的价值观是心理咨询过程的关键因素。那么,对于来访者的价值观,我们是保持“价值中立”(Valueneutrality)还是进行“价值干预”(Valueintervention)?

二、人本主义心理理论与“价值中立”

心理咨询“价值中立”的理论源自于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提出的“来访者中心疗法”。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C.Rogers)认为健康的人有自发追求价值实现的内在倾向,这是人的本性。咨询者的工作不是要改变来访者,而是提供一种氛围,使来访者能够自己帮助自己。每个人都有独一无二的自我实现的倾向。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相信每一个人都可以以一种积极的、自我实现的方式成长,除非这一过程被阻挡了。遇到与来访者自我概念不一致的信息时,应该更少地使用扭曲和否认等防御机制。咨询者的工作就是允许来访者回到他们自己积极成长的轨道上去,继续朝着积极的方向进步。潜能的存在不是教育的结果,而价值的实现也不是干预的结果,不恰当的价值干预反而会阻碍价值的实现,所以,避免“价值干预”提倡心理咨询过程中的“价值中立”就成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重要思想。

三、心理咨询“价值干预”的理论研究

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中的“价值中立”,希望将价值干预排除在心理咨询的范畴之外。将人本主义的“价值中立”作为心理咨询的重要原则,它尊重了人的尊严与价值,但也忽视了来访者心理困惑的根源恰恰就是他们的价值出现了偏差,他们所要解决的正是价值的问题。人本主义心理学过份强调个人在自我实现中的作用,忽视社会发展、社会实现对个人自我实现的决定性意义,放弃了社会文化伦理对人性的制约与促进。

经典操作理论的研究者斯金纳(B.F.Skinner)认为,传统人文研究将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截然分割是一个极端的谬误,他主张任何价值判断都是关于事实的判断。人们认为好的东西是能产生正强化的东西,是正强化物,人们认为坏的东西则为负强化物。斯金纳反对用主观的良知、善恶感等来解释人的价值与道德。如果没有是与非的标准,就没有正确的强化物,就不会习得正常的行为。社会行为即是社会强化的结果。可见,行为主义咨询理论并不回避价值干预问题,承认价值干预的作用。

认知学派的凯利(Georgea.Kelly)从临床心理学经验得到的启示是:任何使患者本人对自己和自己的问题的看法有所改变时,都会使他的病情有所好转。人对客观存在的认识个人的经验、思想观念是影响人格形成、发展以至导致变态的主要因素,他提出了建构理论,假如构念――个体的思想、观点、看法(类似于价值一类的)――与事实不符,而人又不能改变自己的构念就会产生偏差。重新认识、重新构建新的价值体系,就是心理咨询解决问题的关键。可以看出认知学派赞成要用价值干预来帮助来访者区分理性信念和非理性信念,帮助来访者重构正确的信念和价值。

可见,有很多心理学派未放弃对价值干预的认同与使用,甚至认为咨询过程中的价值干预和价值引导是必不可少的。“价值中立”并不是心理咨询理论的通用原则,它是服务于人本主义心理咨询理论的原则,是个性而非共性的原则。“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四、心理咨询中“价值干预”的实践研究

人本主义的心理治疗法只对一小部分希望通过咨询解决问题的人有帮助,创设恰当的氛围有利于人的成长,这可能对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许多观察者有效(事实上,他们所观察的大部分都是心理健康的人,比如说马斯洛(abrahamH.maslow)提出自我实现理论是通过观察48位杰出人士而总结出来的),但是对那些极端心理障碍的人帮助甚少。同样思考人生的价值和目标对于一个受过良好教育、中产阶级的来访者很有帮助,但是对那些生活在艰难、动荡的环境中,或者挣扎在心理困惑中的人有帮助吗?来访者中心疗法可能会解决某些问题,但是对大量前来咨询的,有严重心理障碍的人帮助甚少。

实际上,一些心理问题是由明显的价值偏差引发的,如不解决价值偏差的问题,心理问题很难解决。比如焦虑,焦虑是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它主要表现为躯体紧张和对未来的担忧。焦虑在个体身上可能表现为主观的不安感,一系列的行为表现如忧心忡忡、烦躁不安,也可能表现为某种源自大脑的生理反应和反射性的心跳加快或肌肉紧张;那么作为心理咨询者首先要帮助来访者认清其思维方面的弱点,它他们依赖于什么样的非理性观念而导致焦虑,并查明推理上的错误,然后咨询者与来访者一起用合理的观念取代非理性观念,消除焦虑。

帕特森(C.H.patterson)说心理咨询就是一种人际关系,是一个人际互动的过程。在进行心理咨询时,咨询者的目光接触、眼神、微笑、姿势等表情都流入来访者的眼里,甚至有的来访者会在意咨询者与自己身体之间的距离。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有很多咨询者会去揣摩咨询者的话里之意,留意咨询者选择的话题,希望取得咨询者的认同,博取咨询者的注意或好感,而主动求价值影响。正如杰拉德・考利(GeraldCorey)所言,“即使你认识到把你自己的价值观加于来访者不合适或者不合道德,你仍然会以某些微妙的方式影响他们赞同你的看法。”即使咨询者非常小心地隐藏自己的看法,来访者也会像福尔摩斯一样扑捉到咨询者价值观的蛛丝马迹,尤其是缺乏自信和主见的来访者。

五、心理咨询中“价值干预”的策略

(一)以功能干预为主,内容干预为辅

我国的学者江光荣把价值干预分为价值的功能干预和价值的内容干预。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强调提倡价值的干预功能,避免价值内容上的干预。但我认为应当以功能干预为主,内容干预为辅,不能完全没有内容干预。某种意义上讲功能干预是手段,内容干预是目的,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比如对于青少年等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完善的来访者,在对他们进行心理咨询时,可以适当的进行内容干预。这种干预有可能是“植入”性的,也有可能是纠正性的。因为这类群体的价值观没有形成体系,有可能是混乱、残缺的,他们自身也需要外界的强力给予支持,需要咨询者给予是与非的标准。同时服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议的需要,心理咨询者在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咨询的时候,有进行社会主义德育的义务,尤其是在校园从事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的咨询者。

(二)价值干预方法适当、力度适中

每一个来访者都有自己原有价值体系,那么咨询者应当首先认识来访者的价值体系,尊重来访者的价值体系。咨询者必须避免将价值观强加给来访者,而是采用适宜的方法,以便能让来访者更容易接受新的道德观念或价值取向。循序渐进,不可一蹴而就,如果价值干预的方法不适当,价值干预的力度过大,矫枉过正,过犹不及,往往适得其反。尤其是目前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的思想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各种思想、文化的强烈冲击使人们的价值观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有时候根本没有是与非,只有适合与不适合,要把来访者置于其生存的社会环境中来共同分析,使来访者认识到接受其他价值观念或改变其原有观念的必要性和有益性,引导其朝合理方向发展方为正道。

(三)设身处地的理解,无条件地积极关注

咨询师不管来访者是什么人,都应当抱以一种热忱的、积极的和接纳的态度,这种态度没有私欲、没有评价、没有保留。不管来访者有什么行为,咨询者总是继续尊重他。咨询者的积极关注总是不变的、不动摇的。来访者因此能自如地表达和接受自己的全部思想和情感,不必担心会遭到咨询者的拒绝,真诚自我表露。朱拉德(SidneyJourard)认为人只有通过自我表露才能更接近真实的自己,更能逐渐认识自己。将模糊不清的情感、信念转为完整的解释经常能发生顿悟的效果,于使患者实际上变成了自己的治疗者。咨询关系是双向的,心理咨询中的表露也是双向的,许多研究发现咨询者适当的自我表露与来访者的进步呈正相关。

(四)做科学家型的实践者

早在1986年,卡拉瑟(t.B.Karasu)就统计出世界上各式各样的心理治疗学派的数量多达400种。但是由于心理问题的复杂性,在实践中人们认识到,没有任何一种单一的理论和方法是“万金油”,能在所有情境下解决所有人的所有心理问题,其效果各有所长。咨询者应当追踪科学领域的最新成果,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或综合采用几种不同学派的方法,进行心理咨询实践。凯利曾说人像科学家一样,能够不断提出并检验自己对世界的假设。咨询者应不断学习与心理咨询相关的交叉学科,比如神经科学、社会学等,了解文化、社会和发展对人们心理的影响,对来访者的心理障碍及其成因进行研究,积极总结评估自己对来访者的咨询方法和手段是否有效,做一个科学家型的实践者。

参考文献:

1、江光荣.心理咨询中的价值干预[J].心理学动态,2001(3).

2、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评价新探[J].心理学探新,1999(19).

3、郑雪.人格心理学[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

心理咨询的干预方法篇2

【关键词】失恋大学生;干预组;对照组;心理咨询干预

失恋是当代大学生中非常多见的一种情感危机,如果不能很好的疏导、处理,很容易诱发当代大学生心理疾病。对失恋大学生积极关注,并及时进行心理咨询和疏导,是高校心理卫生工作者和辅导员的工作重点之一。本文作者分析了本校(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在校失恋大学生的抑郁和焦虑的情绪,并了解了其不良情绪和认知,对其采用了心理咨询干预和疏导。其结果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对68名本校失恋大学生做为观察被试。其中女性被试36人,男性被试32人;年龄21~25岁(平均22.8±6.8);大二学生26人,大一学生42人。随机将被试分为心理咨询干预组(n=34);对照组(n=34),两组被试在心理辅导教师指导下填写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anxietyscal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depressionscalSDS)记分评估。心理咨询干预组经两个月心理咨询干预后,与对照组再次进行SaS、SDS及心理访谈,以观察心理咨询干预效果。(其中有4被试无明确原因自行脱离实验)

1.2心理学调查方法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心理学调查。分别将SaS、SDS中的20个项目各项分数相加,即得到粗分,然后通过公式转换:Y=in+(1.25X),即以粗分乘以1.25后,取其整数部分为标准分(indexscor,Y)。

1.3心理咨询干预手段

对咨询干预组的被试,尤其失恋后焦虑、抑郁自评量表分得分较高的失恋大学生,采用心理咨询理论中,认知理论中的合理情绪疗法(aBC理论)进行咨询干预,以纠正其歪曲的认知,缓解其焦虑和抑郁引发的不良情绪。

2结果

两被试的年龄、性别、及文化程度无明显差异。心理学调查见下列表格,两组被试在进行心理咨询干预前SaS、SDS标准记分无明显差别(p>0.05);而心理咨询干预组经两个月心理咨询后,SaS、SDS标准计分明显降低;对照组有所显增高,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

3讨论

大学生因心理素质、挫折承受能力等诸方面的差异,遭遇失恋后往往会表现出一些不良情绪反映及心理失衡现象。其失恋后的挫折感受和不良情绪反应与失恋者的性格、童年期与父母依恋关系的好坏、恋爱时间的长短及恋爱关系的深浅程度的不同而有差异。对于绝大部分遭遇失恋大学生来说,他们能正视和接受现实,平稳度过失恋后的心理波动期,然而也有些失恋学生会长时间沉浸于失恋的痛苦中,并出现程度不同的不良情绪反应和歪曲的认知。

本研究对本校68名失恋后大学生进行心理学调查(SaS、SDS)和不良情绪、歪曲认知的访谈,以期发现失恋后异常的情绪、不良认知引起的心理变化,并对心理咨询干预组采用不同方法进行心理咨询干预,结果发现心理咨询干预组不仅SaS、SDS标准得分减少,而且不良情绪和歪曲认知明显改善,而对照组的被试,其焦虑、抑郁情绪明显增加,歪曲的认知没有改善,还有部分被试出现顺面的问题。在此,作者建议高校心理卫生工作者以及负责学生工作的相关人员和辅导员,应根据大学生不同的心理变化和需求,关注失恋的大学生,主动采取积极、有效的心理咨询干预,可以很好的防止失恋后的大学生陷入情感危机,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对于高校维护正常学习氛围,创建和谐校园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曼,郝风贤.大学生吸烟行为的心理社会危险因素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2:81.

心理咨询的干预方法篇3

由《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编辑部、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分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生命伦理学专业委员会等全国多个相关学会联合举办的庆祝中国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研究30周年大会暨中国生命伦理学发展研讨会正当其时,此次会议总结了学科发展的经验,肯定了学科前辈们的突出成绩,表彰了为学科发展作出贡献的先进单位、个人,也鼓舞了后来者继续为学科发展书写辉煌,这必将促进我国医学伦理学的发展。

笔者作为《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的创办者和首任主编,也是我国医学伦理学最早的研究者之一,与全国诸多同仁一同见证了我国医学伦理学30年的发展历程,感慨良多。在庆祝活动之初,笔者曾撰文《在实践中走向成功一纪念中国医学伦理学研究30周年》,阐述了文化背景在医学伦理研究中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在现代科学技术视域下对我国医学伦理学发展的思考。

中西方不同的文化核心和价值取向折射到医学伦理学领域里,形成了许多相映成趣的对比:中医理论体系所蕴含的是比西方医学体系中的那种工具主义理念复杂得多的文化内涵;而西医理论体系则以科技为基石,以实验医学为基础,以循证医学为先导,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完善。在这两种理论体系基础上的医学伦理观自然不同。反映在健康责任上,以外向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为基础的中国医学伦理学和以个体为核心的西方伦理观则有着明显的观点冲突。

中国传统伦理对当代医学伦理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根深蒂固的传统伦理必然与当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新伦理观念产生冲突。

在我国,发展市场经济并不意味着对医德建设及医学伦理学研究的否定,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在伦理是非判定标准的认同上是一致的。因此,在我国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从大多数人群利益的角度出发,坚持医学伦理学研究的协调性与进取性,优化卫生资源配置,促进人群健康,探索和完善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健康伦理,将理论转化为人民健康利益实现的行为实践,是探索创立具有时代特点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中国医学伦理学的必由之路。

医学伦理学在我国巳经发展了30年,在现代科技充分发展的今天,我们需要对“生”与“死”进行重新审视,需要引导大众转变对死亡的认识,使其科学、客观的面对死亡,积极开展安乐死多学科研究,高度重视并积极推进临终关怀建设。

医学伦理学的研究发展是全球性的,中西方医学伦理学研究存在着诸多的不同,当代中国医学伦理学的发展更多地表现出对西方医学伦理理论的移植,而对我国社会特定的文化背景关注不够。因此,我国医学伦理学研究应立足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背景,以适当的方法吸取国外优秀的研究成果,在某些重要的共性伦理问题上与国际社会达成共识。

中国医学伦理学学科就是一个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在它的发展中,需要不断与各学科相互渗透融合,笔者长期从事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等的研究,退休后,长期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在多年的工作过程中发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各种新的社会现象的出现,心理问题越来越成为一个严重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前来咨询。在这其中,也涉及了大量的医学伦理问题,往往使心理咨询工作者陷人两难境地,很有必要进行研究。

1心理咨询与干预概说

在20世纪八十年代初,心理咨询与干预在我国一些综合医院的门诊出现。起初,人们误解其主要是针对精神状态处于非正常状况下的人群设置的。其实,精神分裂、心理障碍、幻觉大量存在,其会对身体产生危害,而往往真正心理不正常的人未必有求医需求。心理咨询与干预是广泛应用于各个专业、各个组织以及每一位个体的一门应用性科学。

当前倡导的医学模式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而真正能够践行这样的模式的医疗机构并不多。心理咨询与干预关注的是医学的前沿领域,而在这个领域的伦理道德冲突问题也较为前沿。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或心理危机,生活中的大小事情都会与之发生关系。无论是正面事件还是负面事件,一8一都会给个体的生活方式和心态带来一定的影响。当这些事件的困难程度超越了个体解决问题的能力或引起个体需求上的极大变化时,通常会致使其心理不安,并伴随着一定程度的紧张、焦虑、挫折感或迷茫感,甚至会引发不当行为,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如果个体不能及时调整自身的心理状态和认知情绪以应对变化,就容易发生心理困惑或心理危机。而心理咨询与干预则可帮助人们摆脱这些困扰或心理危机,克服不良习惯,也可帮助人们平和心理、控制情绪,维护心理健康,积极面对应激性事件,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甚至具有拯救生命的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保健需求的增加,希望得到心理咨询与干预的事情也在逐年增长,但心理咨询与干预的专业队伍与日益增长的需求比例失衡,专业人员较为匮乏。社会上各种类型的心理咨询、培训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从业人员来自各行各业,有教师、医师、公务员、学生、警察及一些自由职业者。根据相关资料,我国的心理咨询工作者与心理咨询从业人员非学历培训中存在着准人条件过低、培训内容不够合理、实习训练不足、职业伦理要求不严、缺乏有效督导和培训机构缺乏监管等问题。m即使在巳建立的“心理咨询资格考试制度”下获得心理咨询师资格的很多人,但由于对精神科学、社会学的系统理论知识不足,以及缺乏临床实际经验,无法熟练应对求助者的访问,不能较好的完成心理咨询工作。在此情况下,出现于心理咨询与干预中的许多道德冲突是医学伦理学应该特别关注的问题。

2.心理咨询与干预中的道德冲突

2.1重“心”轻“体”

“健康”与“疾病”都存在心理与躯体因素的影响,重视健康的心理因素是一种高层次的保健,比如有抑郁、焦虑、强迫情绪的人能够找心理医生去咨询,但心理因素与躯体因素是互为因果的。在心理咨询与干预中,由于当前的心理咨询师大多为通过劳动人事培训的社会心理咨询师,往往缺乏医学知识,容易就心因论心因而忽视了躯体因素,而一部分心理因素就是因为躯体的病理状态而引发的。只看“心”,单单注重心理、精神方面的因素,而不去排除躯体因素引发的心理障碍,往往会延误病情,贻误大事。

2.2听真话,密隐私

来访的心理障碍者一般羞于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甚至连自己的基本信息也不愿意告诉咨询师,也不愿意让他人知道自己有心理障碍,这样不利于咨询、解答。因此,咨询师要掌握倾听技巧,善于捕捉信息,要能从来访者的表面语言听出其内心的真实想法,听出“真话”。同时,获得了真实的信息,须严格恪守职业道德,必须为来访者绝对保密,不能让来访者的隐私外漏。2.3共情与移情共情是咨询师进行探询与干预的手段,利用共情能够进人来访者的精神世界,感受到来访者的内心想法,能将心比心地体验来访者的感受,并对来访者的感情作出恰当的反应,有利于治疗的进行。移情是将感情或者观点转移到他人身上,而咨询师对患者的移情或者患者对咨询师移情都将会影响治疗关系甚至破坏治疗。

2.4来访者为中心

心理疾患与躯体疾患不同,咨询与干预工作必须从来访者的思维、观念、行为出发去探寻、干预,弄清楚来访者的内心世界;在治疗过程中,不能以咨询师的观念去训导,不能把自己的观念强加于来访者,也就是说,应该做朋友、做导师而不应该是教员或教练。

2.5治疗的方法选择性与综合性

每个人的生活阅历、知识背景、社会地位、风俗习惯等都不一样,在实施干预时,一定要根据每位来访者的障碍内容特点选择有效的方法。如果忽视了这些差异,不分来访者的障碍内容,不考虑其社会角色等情况,而是根据固有的理论采取某一种办法,将难以进行有效的交流,从而影响治疗。如精神分析一贯到底,意象疗法始终意象等,都是不科学的,且是费力而无效的。

2.6设置的必要性与灵活性

当咨询师初步掌握来访者的障碍后,干预活动应该有个设置。一般来说,根据障碍的情况确定治疗方案,应该有个大致的计划,选择一种适合的方法,明确步骤(分几次、每次多长时间等)和每次的重点。同时,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与随机出现的问题,应该能够灵活调整,以掌握方案的进行。不能盲目地对话了解,聊到哪停到哪,这是对患者的不负责,也是对自身的不负责,所以要克服盲目性和无计划性。

2.7收费必要性与价格的公平

心理咨询或者俗称“话疗”,应该是收费的,因为从事心理咨询工作人员付出了劳动,应当获得报酬。但当前的收费差异很难界定,收费的质量价值更无法评估。

但也存在一些商业操作,把医学这一神圣的义务当作了赚钱的工具,这是不道德的,也是一个需要医学伦理学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心理咨询的干预方法篇4

(一)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优点

1.保密性、隐蔽性

网络环境具有匿名性,非面对面等特性,因此是一个相对比较私密和个人化的环境,大部分人的戒备心理和防御心理比较少。相关研究也表明在这种环境下,大部分人比较容易自我暴露,呈现真实的自己(true-self)而不是实际生活中的自我(true-self)。相对于实际生活中的“面具”自我,网络环境中的真实自我更有利于个人表达自己,暴露自己的心理问题,尤其是涉及道德和社会敏感问题的心理健康,如:自杀、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焦虑、抑郁以及成瘾行为等。因此,网络干预的保密性和隐蔽性相对传统的面对面的心理咨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2.助人自助

现有的心理咨询主要理论基础就是人本主义的理念,即很多心理咨询师相信只有来访者才是最了解自己状况的,所以心理咨询师的任务是通过专业的心理咨询或心理引导,帮助大学生认清自己的心理问题,掌握合理、科学的方法来帮助自己解决心理健康问题,即“助人自助”。传统的面对面心理咨询在这方面也许有些力不从心,但网络心理干预在某种程度上能很好地弥补,通过论坛、BBS、空间、微博、博客等网络平台提供科学、专业的心理学相关知识,尤其是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对大学生实现“助人自助”有重要的意义。

(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

网络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平台,为心理健康教育开辟了新途径,但是正如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网络是把双刃剑,在充分发挥网络作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也必须认识到以网络为媒介的网络心理干预同样也存在一些问题。

1.过度交流

(extreme communities)。网络平台相对没有太多的限制,如:论坛、BBS、Q群、微博等都可以相对自由地表达,相对自由地书写自己的想法,但是这种自由可能也会带来网络干预问题。网络心理干预的目的主要在于通过书写表达、情绪表达等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或缓解不良情绪状态,但是由于这种网络表达的自由性,可能很难界定有效表达和无效表达,尤其是与心理健康无关的闲聊等。因此实施网络心理干预必须与病理性网络使用即网络成瘾区分开来,现有的研究一般把上网时间和网络活动主题作为区分健康上网和病理性上网行为的依据,每天/每周上网的时间远远超过正常网络使用时间,网络活动的主题不明确,尤其是主要以游戏、聊天等为主可能与病理性网络使用有一定关系。另外,网络干预可能与网络成瘾有关的同时,也可能减少大学生与家庭成员、周围同学、朋友的面对面交流,减少这些人际交往对于心理健康反而可能产生诸多不良的影响,如抑郁、焦虑和孤独等。因此,在网络干预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如何防止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以及如何控制这些因素对干预效果的影响。

2.信息渠道相对单一

计算机科学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同样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现有网络干预主要还是以文字和图像为载体,通过文本和图片对心理健康进行干预,心理咨询过程中的非语言信息,如:外表、语气、语速、表情等有利于咨询交互作用的重要信息可能就会忽略,但是这些非语言信息有时候甚至比语言信息能提供更多的学生信息。因此,相对面对面的传统心理咨询,信息渠道相对单一也可能是影响网络心理干预的重要因素,尤其是非语言信息的缺失可能对心理咨询活动带来很多的不良影响,限制了心理干预的进行。

3.网络成瘾

中国互联网心理中心最近的调查表明中国互联网用户约为5.38亿,其中青少年网民占了近1/5。相关研究表明青少年逗留网络时间越长,心理健康问题越严重。因此,适度地使用网络对心理健康是有一定促进作用的,但是过度地使用网络反而可能会诱发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如:情绪障碍、人际关系等。

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注意事项

(一)伦理性

网络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相对私人化的网络空间,但是心理干预的研究又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心理干预过程和效果的状况,因此研究的需要与隐私保护的权衡是网络心理干预研究中的重要伦理问题。相关的姓名、联系方式、兴趣爱好等各种个人信息的保护是网络研究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专业性

网络心理干预不同于面对面的传统心理治疗,对于咨询师的资质要求相对比较具体和客观,网络心理干预对于干预者和预者都是相对未知的。因此网络心理干预过程中对于干预者的专业基础和技能的掌握状况也是网络干预效果的重要考虑因素。

三、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和通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科技日新月异,大学生网民占了很大的规模。网络心理干预具有匿名性、开放性,不受时间、地点、场合的限制,同时也可以实现一对多、多对一、一对一的交流模式,因此网络干预可以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和新视角,我国一些教育心理学研究者也对此模式进行了探讨和研究,提出了一些可行的模式,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借鉴国内外网络心理干预的理论和方法,采用多种干预方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有效干预。自助网络心理干预模板主要是通过心理知识、心理图片,以及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相关的心理专题为主。心理互助的网络干预模式主要以QQ群、微博等大学生常用的网络媒介为依托,通过朋辈辅导和老师指导为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最后通过在线咨询、咨询预约和离线交流的网络心理咨询模板。

(一)网络自助式干预

近年来随着网络治疗(web-based treatment)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心理学研究者开始尝试通过网络媒介进行心理干预,很多研究通过网络的论坛、e-mail等平台进行抑郁状况、家庭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干预,结果表明这种基于网络的自助式干预对这些心理问题具有一定效果。

(二)认知行为治疗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很多网络心理干预都以认知行为治疗(CBt)为指导,通过e-mail、聊天等形式进行干预,通过实验组前后测的比较来衡量干预效果,对于心理健康问题以及心理因素引起的生理症状具有一定的效果。国内部分研究者也通过网络认知行为疗法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等进行干预也表明网络的认知行为治疗在改善心理健康问题方面有一定的效果。

(三)小组治疗

(Group psychotherapy)通过网络建立社交群体,群体内成员根据一定的主题进行网络互助活动的小组治疗。小组治疗能节省心理咨询或干预所需的人力,也能利用群体的力量产生积极相互影响的效应。网络干预的小组成员都具有一定的共性,容易产生共情,相互鼓励、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等。相关研究也表明这种模式对于改善心理健康问题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心理咨询的干预方法篇5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危机 危机干预 转介机制

目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在学习、生活、适应、情感、就业等方面面临着许多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心理挑战,容易产生心理危机。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防范和化解,除了提高学生个人的心理调适能力外,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弥补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薄弱环节,帮助大学生度过心理危机并将危机转化为成长的契机。实践表明,转介对防范和降低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如何保障转介工作的有效运转,是大学生危机预防与干预中的重要问题。所谓转介,是指学校师生接触或发现严重心理危机学生后,在征得危机学生当事人(简称当事人)同意的情况下,按照学校事先制定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操作流程,将当事人稳妥地介绍或推荐给与其危机干预相匹配的专业机构,由心理咨询师对当事人的心理危机程度做初步的评估或由精神专科医师对当事人的心理危机或精神疾病做进一步诊断、治疗的有效处置办法。

一、行使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领导小组的职能,确保转介的有效开展

领导小组是全面规划和领导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指挥机构,负有督促相关部门或单位认真履行危机干预工作的职责,为重大危机事件的处理作出决策,确保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转介有效地开展。

1 全面规划和指导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领导小组,要全面规划和指导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保证心理危机干预中的转介及其处置快速、科学、有效;要确保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工作经费的落实,确保教育、测查、评估、诊断、干预等各项工作正常运转;要督促有关部门或单位认真履行危机干预工作的职责,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及时防范和有效处理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或严重化。

2 加强专业队伍建设,保证危机干预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队伍。”做到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转介工作有专人负责、有专职队伍、有专业人员和有危机专门培训,使从事心理危机干预的人员一旦遇到灾难性或重大的心理创伤事件时,有能力提供紧急的、质量有保证的服务。

3 经常组织检查评估,保证危机干预工作的可持续性。学校在日常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管理中,要加大对心理危机事件处置的责任追究和检验评估力度:一是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度。要求学校各单位严格按照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方案和流程执行,做好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凡未按学校的规定和要求执行,一旦出现问题或出现重大心理危机事件,将根据具体情况对直接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二是定期检查评估。学校定期对院(系)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进行检查、督导和评估,评估结果作为考核院(系)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二、加强心理危机干预知识的教育,提高全体师生的转介意识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知识的普及与教育,主要由大学生心理咨询研究中心组织实施,其他各相关部门密切协调配合,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及时防范和有效处理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或严重化。对于心理危机特别严重的学生,中心负责人应上报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1 提高危机转介意识。在日常心理健康与危机干预知识的宣传普及中,提高全体师生认识健康心理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树立全体人员的心理健康与危机干预转介意识。通过课程教学和渗透式教育:一是宣传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有关服务内容和转介方式,使在校师生了解增进学生心理健康和危机干预的方法和途径,提高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识别和干预能力;二是教育解析心理现象,帮助师生了解常见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其表现,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心理问题,拥有自助、互助、求助的意识和技巧,构建有效心理危机防火墙。

2 熟悉转介流程。全体师生应熟悉和了解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转介的流程,确保危机干预转介工作的快速有效。一是校内之间的转介,即院系教师或学生发现有问题的学生,能及时向学校相关部门上报;二是学校与精神专科医院之间的转介,当发现疑似严重心理危机学生时,通过学校相关部门及时转介到与学校具有合作关系的精神专科医院进行诊断和治疗。

3 把握转介原则。实施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转介时,要坚持心理危机干预转介中的有关原则。一是主动干预原则。对处在心理危机状态下的学生,学校要主动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帮助学生化解心理危机。二是危机时限原则。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帮助学生化解心理危机,保证其生命安全并将可能造成的伤害降低到最轻程度。三是保密性原则。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转介中,既要保护危机学生的生命安全,也要做好危机学生个人信息的保密工作。但是,也应认识到保密原则的有限性,如发现危机学生有伤害自身或伤害他人的严重危险时,保密原则必须例外,即危机学生周围的相关人员不要承诺向危机学生的家人和老师保密,让危机学生知晓学校将通告其父母和院系的实事,并请危机学生签字确认。为了保护心理咨询专业人员和危机学生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在对危机个案进行干预或干预转介时,应签订转介协议和个人生命安全协议,以确保危机学生的生命安全为第一要务。

三、实现多层级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转介

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学校相关部门和人员应根据大学生心理危机个案的危机类型与级别,按照事先编制的转介操作流程及时予以合理转介,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确保心理危机干预的科学有效。

1 基层向心理咨询中心的转介。教师或学生发现有心理危机学生后,及时上报院系学生工作负责人,然后由院系向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上报并征得学生同意的情况下,最后由学校心理咨询中心通过初步评估后,再决定是否转给校内心理咨询师还是校外精神专科医生。如果情况特别紧急,须要向学校心理危机领导小组和学生工作部及时上报,保证危机干预工作的科学有序。

2 心理咨询师之间的转介。心理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若遇有较为严重心理危机或精神疾病的学生,必须及时向心理咨询中心负责人汇报,与中心负责人讨论危机学生的状况,然后安排其他咨询师接案或向校外转介。为了保证转介的准确性,需要心理咨询师提供书面材料,描述当事人的详细情况,以作为转介后其他咨询师了解和熟悉学生问题的重要内容。

3 心理咨询中心与校医院之间的相互转介。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对咨询中发现的有严重心理危机的学生,应按照转介原则和程序及时转到校医院,由医生进行相关检查。校医院医生在日常接诊中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也应及时与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取得联系,转介到心理咨询中心接受心理咨询。

4 心理咨询中心与精神专科医院的转介。从心理咨询中心向精神专科医院转介,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对危机学生当事人的心理状况把握不准时,可由学院陪学生先行到精神专科医院接受进一步的诊断。二是对呈现严重心理危机或精神疾病的学生,一般由家长陪同学生到精神专科医院进行诊断。如因特殊情况,家长暂时不能陪同时,应由家长签订委托书,然后由危机学生所在院系有关教师陪同到精神专科医院做进一步诊断,以判定危机学生的危机程度和下一步应采取的救治措施,避免误诊误治。三是心理危机学生的行为已经对自身和他人的生命构成威胁,严重影响学校正常生活教学秩序而学生家人还没赶到学校时,学校可以联系公安部门,强制将危机学生送往精神专科医院监护,等学生家人到校后,再由学生家人办理就诊事宜。

5 校医院向精神专科医院的转介。对那些具有一定心理危机但又不特别紧急的学生,一般应根据学校的医疗外出就诊管理规定,由校医院开据外出就医转诊单,由学生自行或院系学生工作负责人陪同,前往指定的精神专科医院就诊,然后再回校报销符合规定的诊疗费用。

心理咨询的干预方法篇6

一方面,高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建立心理问题筛查、干预、跟踪、控制一体化的工作机制,做到早期发现、及时干预和有效控制,提高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另一方面,高校还要构建一个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立体支持系统,这是成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保障。

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立体支持系统的原因。首先,引起大学生心理疾病的因素很多,心理问题也是千变万化、多种多样,因此,解决大学生心理疾病和问题的方法、手段与渠道也必须要有一个立体的支持系统。专业的学生心理咨询中心由专业教师、工作人员通过电话、信函、面对面等手段解决学生面临的心理疑难与心理障碍,它针对性强、专业色彩浓,是目前解决学生心理疾病和问题,进行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途径。但是我们也要承认,专业心理咨询中心进行危机干预的作用也是有限的。一方面,大学生心理问题类型不同、程度不同、层次不同,一般的心理障碍、精神疑难可通过辅导咨询解决,如果上升到神经官能症,出现精神疾病,就必须去专业医疗机构了。而即使是专业辅导与咨询、专业医疗机构,对复杂的心理病也不是就能彻底根治好。另一方面,专业心理咨询中心与学生接触有限,虽然能够通过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建立心理问题档案,进行跟踪。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必须通过系统全面、直接专业与业余相结合的方式,多渠道、多手段地进行。

其次,关心大学生的成长是全社会的责任。学校与社会是紧密相联的,社会心理与社会潮流都会在学校得到反映。社会任何变化,尤其是时尚、文化性的东西,在青年学生中都能很快找到根基与生命的土壤。从某种程序上说,学校就是一个小社会。从长远看,学校培养的学生最终要走入社会,学校的学生就是社会的学生。目前学校要解决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是整个社会面临的心理学难题。

心理咨询的干预方法篇7

心理援助热线能有效降低自杀危险、改善负性情绪。然而,研究也发现很多热线的咨询人员并不能够像热线服务要求的那样主动、全面系统评估所有来电者的自杀危险,并与来电者探讨自杀问题。原因之一可能与热线缺乏相对规范的咨询操作平台有关,如没有设置电话录音系统,没有明确规定咨询员在热线干预中必须完成的基本项目,这样就为危机论文联盟干预热线工作的随意性提供了机会,不利于热线服务质量的监控和管理,也不利于热线服务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同时无法保证每个来电者接受到相近的高水平服务。因此,建立规范化的、易操作的热线咨询操作系统成为热线必然的发展趋势。

北京市心理援助热线电脑系统具有来电监控和记录、全程录音、实时的监听系统、来电业务统计和咨询员工作量统计等功能,为监控热线服务质量、评估工作效率和系统使用效率、合理分配热线服务人力、人员培训方向等提供了依据。系统自2003年5月建立后,于2004年8月、2008年底圾2011年1月进行了3次更新。更新后的系统进一步完善了对来电者自杀危险评估、热线干预效果及热线咨询员服务质量评估的监测项目。本文将对热线咨询电脑操作系统的8个功能模块进行介绍。

1基本信息模块

该模块记录来电者的一般信息。电话接通后该来电的咨询记录单会自动弹出,自动显示电话号码、来电地区、来电次数、咨询所用时长等信息。在咨询过程中热线咨询员收集与记录来电者的性别、年龄、职业、婚姻状况、受教育年限,既往的诊断、治疗和现在治疗情况,咨询主要问题及处理措施等。以上信息记录均设计为可选择的下拉菜单,不需要咨询员书写。咨询员需要在电脑上输入的内容是本次来电者所谈问题及具体处理方法。

2评估模块

心理援助热线的主要功能是缓解情绪压力、减轻来电者的痛苦和自杀风险。因此,系统评估来电者的抑郁情绪、自杀危险及相关因素非常必要。评估时,咨询员点击评估模块,按系统设置逐项进行评估即可。

抑郁情绪及自杀危险评估具体条目是在《抑郁症诊断筛查量表》中有关抑郁症状筛查和前期自杀研究结果基础上制定的。抑郁评估用时约10分钟,评估完成后热线咨询系统会自动显示评估结果,分为:无抑郁情绪、轻度抑郁情绪和重度抑郁情绪。自杀危险程度由低到高分为7级。同时,按0~100分的方式评估来电者的希望程度、痛苦程度及想死的程度。

3高危来电随访模块

自杀高危来电是心理援助热线的关键服务对象。但是,仅仅通过一次的电话干预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也无法得知干预后的后期实际效果。建立高危来电随访制度及高危来电随访模块可以部分解决此类问题。该模块包括高危来电者亲友的联系方式、与亲友的联系结果,危机者本人的联系方式、姓名以及三次高危随访预约记录和随访结果具体内容记录。如果一个来电者被热线咨询员评估为高危来电,并在自杀危险评估结果一栏标明为高危来电,热线系统会自动弹出高危来电处理原则和方法提示框,以指导咨询员接听高危来电。电脑会在高危随访预约处显示为红色,提醒咨询员要做高危随访预约。在结束通话前与来电者约定随访日期和具体时间,并留下来电者方便的联系方式。高危随访共安排3次:24小时、一周和一月随访。

4既往来电识别及记录模块

该模块的目的是:对于使用同一部电话来电的来电者,热线系统会自动识别其来电号码,并显示其来电次数;如果同一个人使用不同的电话来电,咨询员询问既往来电号码并输人曾用电话栏位置,热线系统也会自动调出其用原号码咨询的信息,并累加到当前来电号码中。所以,对于反复来电者,咨询员可以点击该模块查询既往来电咨询记录,获得一些对本次来电有参考意义的信息,保持热线咨询的相对连续性,避免每次来电处理的重复性或不一致性。

5反复来电计划管理模块

反复来电是指一个月内来电超过5次者。咨询员要对反复来电进行登记。热线负责人查阅登记记录

转贴于论文联盟

后,逐一听来电录音,根据来电者的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接听原则、计划和注意事项,并把这些计划添加在电脑系统中。当该来电者再次来电时系统会自动提示咨询员针对该来电者制定的具体管理计划,咨询员可按此管理计划规范统一接听处理来电,以保证不同咨询员对此来电处理方式的一致性。热线负责人随时检查咨询员对此计划的执行情况,并按需要做出及时调整。

6服务质量随访模块

为保证向来电者提供高质量的热线咨询服务,热线每季度安排时间对咨询员的服务质量进行调查随访。在预约质量随访期间,通话时间≥10分钟的首次来电者为质量评估随访对象。在征得来电者的同意后,在其来电咨询结束前与来电者约定7天后的随访日期及时间段,并填写在记录单的预约栏内。每次电话随访的时间为5~10min。每季度顺序预约150例随访,至少完成随访120例。

北京市心理援助热线服务质量随访评估问卷共22个条目,包括4个方面:①热线服务质量评估条目,为1~5等级评分,得分越高,表示服务质量越好。②评估热线干预方法对来电者的积极影响存在与否。③热线干预效果评估。④其他,包括了解来电者未去转介机构寻求帮助的原因及其认为热线对他提供的哪些干预方法有效等内容。

7转介机构模块

热线咨询服务有其局限性,部分来电者需要到精神卫生机构或心理咨询服务机构接受更加深入的评估和治疗。这就要求咨询员根据来电者的具体情况,在鼓励他们进一步寻求治疗的情况下,给予适合其需求和现实情况的专业转介服务。在该模块中咨询员可以在线查阅国内各省、市的精神卫生专科机构、心理服务机构、法律咨询机构等相关信息。该模块给出了各相关机构的服务范围,提供服务人员的资质、服务时间、联系方式和地点等。热线对转介机构每半年进行一次信息核实并对其服务质量态度做简单评估,随时更新、添减转介机构,为来电者提供便捷、可靠、专业的治疗和咨询服务机构的准确信息。

8知识库管理模块

根据咨询员的需求及常见来电类型添加与热线咨询服务相关的知识信息,如,高危来电评估和处理流程,常用自救小方法,抑郁情绪、焦虑情绪的处理要点,悲伤来电的处理原则和技巧,精神疾病患者来电接听原则与禁忌,常用精神科药物的作用与副作用等。在接听电话过程中咨询员如遇有难以处理的问题时可以点击此模块,查阅相关知识以帮助自己顺利接听热线。

心理咨询的干预方法篇8

1.来访经过

2007年9月26日,某高校辅导员接到学生心理联络员反映,大二学生张松最近情况有些异常。辅导员遂与张松进行谈话,张松向辅导员讲述了自己在成长历程中妈妈对自己的“迫害”,说妈妈对自己不好,以前总是压抑,但这几天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情,内心非常怨恨母亲,甚至有过要拿刀砍她的冲动。辅导员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立即与分管本学院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心理老师取得联系,帮张松预约了一次心理咨询。张松按照预约时间于2007年9月28日准时来到咨询室。

2.问题简介

张松预约走进咨询室的时候,情绪很激动,不住地哭泣,他说自己的人生很失败,什么都没有了,甚至连最应该爱自己的父母家人,都无法给自己安全和温暖,而且他们连最基本的尊重都没有做到。

张松来自于贫困的山区,家里有父母、哥哥、嫂子和一个小侄女。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山民,没有什么文化。父母对张松的期望都很高,希望张松能够出人头地、光宗耀祖,但却总是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经常否定他。在童年时,父母关系不合,母亲觉得父亲没有本事,经常羞辱父亲,父亲虽然很生气,却从不还口。张松觉得父亲没有自尊,没有给自己树立一个男子汉的榜样,母亲像个母老虎。“我希望他们理解我,尊重我。可是他们却那样的对待我,仿佛我是寄人篱下的狗,给我食物,让我上学就是对我的关怀,在家里,我没有尊严,妈妈总是在同龄人面前让我丢人,当着同学的面唠叨我的不好、骂我。有一次同学到我家聚会,她竟然把同学都赶走了,她知道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邀请朋友来家做客,对我伤害实在太大了。”

从初三时,张松就开始不和人说话。“总觉得周围人的眼神特别不对劲,他们似乎特别瞧不起我,特别让我伤心。有一次,我光着脚栽葱,不小心被玻璃扎了,周围其他在田里干活的邻人看我的眼神都是漠不关心,甚至觉得我不可理喻,觉得我是个很不懂事的人。在这种环境下生活,非常的痛苦。从初三到现在,我已经忍了五年,实在不想再忍。国庆节回家一定要和父母做个了断。请亲戚朋友都参加,让伯父主持会议。如果爸妈当面认错,道个歉,就什么都算了;否则就一人砍一刀完事。”

3.咨询老师的初步评估

鉴于张松来到咨询室时,情绪比较激动,部分意识模糊,具有要“刀砍父母”的强烈伤人动机,对自己的伤人想法有部分自知力,担心自己一冲动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无法控制,自制力不完整。离回家还有3天,张松还在犹豫之中,情况十分紧急,这属于需要进行危机干预的事件,按照学校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制定的“危机干预工作办法”,需要首先稳定当事人情绪,取得当事人的信任,让他放弃用武力解决问题的念头。

危机干预过程

1.危机干预的介入

在首次访谈中,心理指导老师运用人本主义的咨询原则,特别是运用关注、倾听、共情、温暖等技术,让张松体验到被理解、被关怀、被温暖,很快建立了信任关系,也让他建立起了改变现状的信心。在结束咨询之前,当咨询老师说:“让我介入你的家庭,协助父母和你沟通,解决这个勒得出血的心结”时,张松很愉快地接受了。

2.制定危机干预方案

按照校“危机干预工作办法”,咨询老师当晚就将这一事件上报学生工作处主管处长,主管处长第二天立即召集张松所在学院的副书记、辅导员、班主任及寝室心理联络员开会,深入了解情况后,制定危机干预方案,指导心理教师进行实施。

(1)马上查阅张松的心理普查档案,仔细了解他的家庭成员与主要社会关系情况。

(2)班主任、辅导员、心理联络员以内紧外松的原则密切关注学生的情绪和行动,及时给予帮助。

(3)三级网络中的有关人员确保信息传送畅通。

(4)立即与家长沟通。咨询老师给张松的父母和亲人中唯一有信赖感的伯父打电话。向他父母讲明利害、道理及基本建议的要求,向他的伯父详细通报张松情况,并请他协助家长及学生做好劝解和协助工作。

(5)咨询老师尽量多创造沟通机会,保持接触与关心。

3.实施危机干预

(1)与家长沟通――预警、关注

首先与张松比较信赖的伯父取得联系,通过40分钟的电话交谈,了解当事人的家庭情况,日常表现和基本性格特征。由于伯父已有60多岁,身体欠佳,不能回家处理,所以建议他常往家里打电话,随时关注张松的情绪和举动,并留下咨询老师的电话。

与张松的父母联系,让父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取得父母的配合。建议家长尽量少和孩子怄气,孩子难得在家,应该给他机会好好享受家庭的温暖,在语言上要多加鼓励。在态度上,不要把孩子当病人,什么事情都不让他做,而是要把他当作正常人。

(2)心理咨询老师随访

2007年9月30日上午,咨询老师再次约谈张松,通过理性情绪疗法和内观疗法让他体验到父母和家人,尤其是妈妈和哥哥对自己的关心和爱。2007年10月1日早晨,张松登上回家的列车,咨询老师给张松发去短信:“父母和孩子之间总有割舍不了的亲情,在这几天中,用心去感受一下家庭的温暖吧!”

张松回信:“嗯。”

2007年10月2日,张松刚到家,就发送了短信确认平安并报告情绪稍缓。晚上咨询老师又给张松打去电话,他说:回家时,妈妈第一次在村口笑着迎接他,还给他煮了一碗热腾腾的面条,端到他面前说:“上车饺子下车面,我儿出门保平安。”他很感动,躲在自己房间就着眼泪吃完的面条,味道里全是妈妈的好。伯父也打电话给张松,让他如果感觉在家里不舒服的话,可以到伯父家玩两天。

2007年10月3号,张松没有去伯父家玩,而是和父亲一起上山劳动,感觉心情很不错,天也蓝,地也阔。

2007年10月3日,张松觉得应该在家多和父母聚一聚,放弃了召集大家开会的念头。

2007年10月5日,张松从容的回到学校。危机干预阶段成功结束。

(3)转入长程咨询

干预成功后,咨询老师与张松建立了长期的咨询关系。张松的气质类型是抑郁质和胆汁质的混合型。张松的妈妈反映,他的脾气极为暴躁。伯父认为孩子的本质还是很好的,主要是受了家庭的影响,无法面对和解决困难,所以做事情有点极端。通过综合来访者的叙述和辅导员、同学、家人的反映,咨询老师判断可能是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导致了张松人格发生畸变。要想彻底解决问题,必须消除抑郁和焦虑症状,改变张松的不良认知模式,唤回他的安全感和责任意识,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冲动行为,最终达到人格的完善。

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咨询后,张松已变得更平静、阳光,对自己的父母充满感恩。在这个危机事件的处理中,每个环节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用爱温暖了冰冷的心,拯救了张松那几乎处于犯罪边缘的灵魂。

成功干预的启示

1.危机干预网络的作用

在这个危机干预案例中,首先提供情况的是心理联络员。在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网络中,心理联络员处于最基层,能及时、快速地反映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状态。心理联络员的职责是负责本寝室同学的心理危机预警工作,通过对同寝室其他同学心理健康异常情况的早期发现和上报,能够避免学生危机事件的发生。

心理联络员将信息反映给班主任、辅导员或院系副书记。专职学生工作干部是危机干预体系的第二级网络,负责定期召开“心理联络员”会议,听取汇报,对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进行及时处理与解决,并对容易导致心理冲突的事件及相关人员情况及时上报学校心理健康指导部门。

心理健康指导老师是危机干预的第三级系统,其职责是实施抑制危机的基础教育工程、具体参与制定不同层次危机干预程序,辅导和直接干预危机事件;同时承担着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危机预警档案、开展个案跟踪、培训院系学生工作专职人员及学生骨干的工作任务。在这个案例中,心理健康指导老师发挥了职业敏感性和职业热情,在接到辅导员汇报后,能够第一时间预约学生面谈,对准确评估问题的性质,及时向学生处领导进行汇报,体现了较强的全局意识。

2.行政指导的作用

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应重视在专业原则指导下的行政干预工作。在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为了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现实困难,常常需要各个部门的配合。作为高校主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应该从全局上把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原则,建立由学生工作处(含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教务处、研究生院、校医院、保卫处、人事处、财务处、团委等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领导小组,出台一系列的政策和制度,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实施进行规划、指导、监督、检查和保障。

3.家长的作用

心理咨询的干预方法篇9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41-1413(2012)01-0000-01

摘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发展问题,也决定了国家将来的兴衰。探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是是全面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本文尝试从心理预防、心理咨询、建立和完善危机预警和干预机制三个层面讨论如何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心理预防危机预警干预机制

大学生作为祖国的下一代,是每个国家的希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发展问题,也决定了国家将来的兴衰。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纲要》的出台标志着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战略部署基本成型,说明了党和国家对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因此,探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是是全面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也是解决当代大学生实际问题的需要。本文从心理预防、心理咨询、建立和完善危机预警和干预机制三个层面讨论如何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一、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心理预防

(一)充分调动师生的主动性,建立健全心理预防体系

1.建立、健全学校、院(系)、学生班级三级心理预防工作网络

参照互联网的网状结构,建立并逐步健全以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为平台,由学校的心理健康专职教师及专、兼职心理咨询师、院(系)辅导员和学生班级心理委员组成的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由心理健康教师负责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为在校大学生讲授相关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使大学生们具备认识自我和自我调节的能力。学校专职心理咨询师一方面为院(系)辅导员和学生班级心理委员开设相应的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课程,帮助他们提高管理和解决学生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及时与辅导员进行磋商,就某一学生的问题进行沟通探讨,增强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法是他们具备初级的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知识,更有利于提高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意识,既可以减少因教育和管理不当产生的问题,也可以以此为依据来了解本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有心理问题的同学,给予初步的心理支持,并及时反馈给院(系)辅导员对其持续跟踪。

通过建立、健全学校、院(系)、学生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积极、有效地开展心理预防工作,筑起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道屏障。

2.充分发挥主动性,抓住大一入学教育关键期,完善大学生入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为了考取理想的大学,大学生在中学期间的绝大部分精力和时间都用在了繁忙、紧张的学业中,而忽略学生其它方面的发展。另外,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有限性也造成了大学新生对自身的心理特点不了解,对于自身所出现的心理问题也不能很好地应对。加上进入大学后,目标的暂时缺失、大学生活的丰富、评价体系的多样性等因素使得很多大学生一时很难适应,有的也会因此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影响整个大学生活。

如果能抓好大一新生入学教育的关键期,完善入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帮助大一新生顺利度过适应期,为大学生建立起心理健康的第一道屏障,为以后的大学生活奠定健康的基础。完善的入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包括:以讲座或班会的形式向大一新生介绍简单的心理健康常识、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特点、心理咨询的有关知识、学校可利用的心理健康资源等;以班级团体辅导的形式让陌生的同学尽快熟悉起来,帮助新生更快地融入到班集体中,消除新生的孤独感;邀请高年级的学生就大学四年的学习和生活与新生进行交流和讨论,帮助新生尽早地了解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尽快树立新的目标;以游校园的形式带新生游览校园,熟悉周围的环境,让新生尽快熟悉陌生的环境等。

3.引导、支持学生心理社团开展自我学习和心理健康宣传工作,建立心理健康宣传辅助系统

社团是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人相聚而成的互益组织,是各种群众性组织的总称。高校大学生社团是由大学生依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兴趣、共同的理想、自愿组成的、履行社团组织审批登记手续成立的一种群众性组织。目前,社团已成为大学生校园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社团文化也是校园文化中最活跃的部分之一。大学生心理社团是一群对心理健康知识感兴趣、希望学习相关知识,希望自我成长并能帮助身边同学的学生们自发组织的学生群众性组织。因此,充分发挥大学生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开展心理健康的自我学习和宣传是可行而有效的。

对心理社团所开展的活动,诸如心理电影赏析、心理健康茶话会、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学生心理剧及朋辈咨询等,高校心理健康教师或心理咨询师在专业上对其进行指导和支持,从而提高学生社团活动的有效性及专业性,让更多的学生从中受益。同时,心理社团也是大学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宣传的主力军,他们可以采用多种灵活的形式协助学院进行各项心理健康工作的宣传,传播心理健康知识,扩大宣传面,营造全校师生共同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

(二)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开展心理预防工作

1.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完善教学内容

课程的优点在于受众面广,即能在一定时间内最大范围地传播基础的知识。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在校大学生数量也随之有了大幅度地增加,而学校辅导员和专职心理咨询师的数量是有限的,很难关注到每一个学生,而心理健康课程恰恰能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心理健康课程主要针对的是大多数正常的学生,旨在提高个体的心理品质,目的就在于通过课堂讲授大学生最为关注和需要的积极适应、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认识自我、学会学习、积极应对挫折、树立正确的婚恋观、职业生涯规划及生命教育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较系统地学习、掌握相关心理健康基础知识和理论,帮助他们认识自我、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并学会自我调节的方法,从而维护和促进自身心理健康,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2.举办丰富多彩的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课外活动

第一,举办每年一度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周活动。每次宣传周可以围绕某个心理健康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教育活动,例如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大型现场心理咨询和心理测试、心理专家答疑、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心理剧、心理电影赏析、心理学图片展和以班为单位的心理健康主题班会等。这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以充分发挥学校的有利资源,挖掘学生自身的潜力,创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氛围,培养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为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工作提供良好的基础,让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一步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正确认识心理咨询。

第二,开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和论坛。针对不同年级开展专题讲座,如为大一新生开展学会适应大学生活、学会人际交往主题讲座;为大二、大三学生开展学习和考试心理、爱情观的讲座;为大四学生举办就业心理调试、缓解压力等专题讲座。通过讲座,使学生掌握相关心理健康常识,以科学、正确的方式应对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

3.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心理预防工作

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己成为一个重要的交流平台。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网站,以文章、图片、视频、问答、留言等方式在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也为同学们建立一个互动的平台。还可以利用QQ,建立QQ群,实现心理健康知识的共享,也使心理健康教师与班级心理委员之间、心理委员与本班学生之间及班级心理委员之间的交流更方便、及时。

二、个体心理咨询与团体心理咨询相结合

心理咨询工作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心理健康讲座和心理健康课程而言,它更具有针对性和个性化,对解决个体的心理困扰和问题有独特的效果,能达到心理健康讲座和心理健康课程无法替代的作用。通过心理咨询,不仅能直接解决困扰来访学生的心理困扰和问题,而且能间接地促使学生在认知、情感、行为上做出改变,从而提高其整体心理健康水平。

(一)坚持开展个体心理咨询

个体心理咨询可以通过两种形式来开展:预约咨询和基于新生心理普查结果的个体咨询。

预约心理咨询是有需要的学生主动来心理咨询中心进行预约的咨询方式。

基于新生心理普查结果的个体咨询则是根据新生心理普查结果筛选出一类和二类学生,先由经过培训的辅导员老师在高度保密的情况下,主动找学生进行约谈,如发现有需要寻求专业心理咨询的学生,则建议该生到心理咨询中心。

(二)积极开展团体心理咨询

团体心理咨询是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形式。团体心理咨询是在团体情景下,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知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的助人过程。

大学生所遇到的心理问题多为发展性问题,而且他们大都住校,过的是集体生活,所以在大学生中开展发展性团体心理咨询尤其适合。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可以开展认识自我、人际关系、时间管理、两性成长、职业生涯规划等团体心理咨询。

(三)开通校园心理热线和开展朋辈咨询活动

由于咨询需要提前预约、安排,因此不能立即解决大学生遇到的心理问题,而校园心理热线的特点则是能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第一时间给予帮助。朋辈咨询的优势在于,朋辈咨询员们也都为在校大学生,他们和求助学生有类似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因此,他们对求助学生的问题更能理解和接纳,同时,由于朋辈咨询员是经过专业训练和督导的,这就保障了他们咨询的有效性。因此,开通校园心理热线和开展朋辈咨询是高校心理咨询的有力补充,可以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更深一步走入学生的生活。

三、建立、完善危机预警和干预机制

高校成立“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学院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由分管学务工作的院领导任组长,学务处处长、教务处处长、院办公室主任及保卫科科长为成员,下设办公室。

建立班级、系(部)、学院三级预警机制,遇到异常和紧急情况及时向上一级报告。班级为一级预警,由辅导员(班主任)及学生骨干组成,负责广泛深入地了解同学、帮助同学。发现有危机可能的同学要立即上报给系(部)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领导小组;院(系)为二级预警,各院(系)领导、全体教师、宿管员、尤其是辅导员(班主任)要主动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成为学生心理支持力量。当发现有危机可能的学生时,院(系)负责人应立即采取措施,立即干预,并迅速上报给学校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领导小组办公室。学校为三级预警,当经过心理咨询中心评估后,根据当事人不同情况及时采取危机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彭浪.高校大学生社团文化功能浅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1):57.

[2]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二级).民族出版设:122.

[3]叶一舵.我国大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二十年.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148-155.

心理咨询的干预方法篇10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心理咨询需求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11-0011-04

【abstract】thepurposeoftheresearchistosurveyonlinecounselingdemandsofcollegestudents,andtoexplorethewaytoanswerthosedemands.Questionnairesurveywasusedinthisresearch,andresearchersselectedcollegestudentsfrommorethan20universitiesofChinaasresearchparticipantsthroughsnowballsamplingoninternet.Someconclusionsweredrawninthisresearchasfollows:①Somecollegestudentshavealreadyusedonlinecounseling.meanwhile,mostofcollegestudentsinChinaexpectedacceptingweb-counselingservice.②itisimportanttoguaranteetheservicequalityofonlinecounselingbyimprovingitsexpertiseandeffectiveness.③itisnecessarytodomoreresearchesonhowtoutilizeonlinecounselingtointerveneinmentalhealthproblemsofcollegestudents.

【Keywords】CollegestudentsonlinecounselingDemands

一、问题的提出

大学生心理健康越来越被社会所关注,向大学生提供安全有效的心理服务在心理咨询专业领域也越来越被深入的探讨。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与国际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心理咨询作为一种新兴的心理咨询形式应运而生。大学生对网路心理咨询的需求如何,该如何满足这些需求,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网络心理咨询的概念及实践服务于1995年由murphy和mitchell提出,[1]相对于面对面心理咨询它有着方便快捷、超越时空限制、信息量丰富、保密性强、易于记录和反复阅读等独特优势。[2]虽然对网络心理咨询有不同的界定,但它一定具备以下特征:①网络为媒介;②远距离互动;③专业人员提供的专业心理咨询服务。具体而言是指网络上以一对一或一对多的特定专业咨询关系为基础所持续进行的咨询过程。网络沟通方式主要有异步的电子邮件、同步的网上聊天与视频远距沟通等方式。[3]2002年有67位心理治疗专家预测,通过互联网开展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在未来的10年里将成为第二大快速增长的服务领域。[4]

一些研究表明,大学生是网络的主要使用群体。第26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10年6月,年龄介于20岁至29岁的网络使用者所占的比重为28.1%,在所有使用群体里位居第二位,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者对于网络使用的比例已达到11.3%。[5]上网正成为大学生从事学习、了解时事、交流感情、查询信息、休闲娱乐的重要途径,成为学习、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交往也越来越成为大学生不可替代的新型交往方式。

从现有研究情况看,有47.32%的高校建立了心理咨询网站,有22.24%高校开展了不同形式的网络心理咨询,但多用来宣传心理健康知识。[6]除了高校之外,也有相当数量的个人或机构建立了心理咨询网站,有诸多心理咨询师从事网络心理咨询,但实际上国家并没有专业协会和相关部门认可这些服务,心理咨询师没有网络心理咨询专门技术训练、没有规范操作指导、没有可遵循的伦理规范,专业服务无从保障,大学生透过这些网络寻求心理帮助的现状令人担忧。

目前关于网络心理咨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采用的方式及应用的效果。[7]有研究表明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如学习障碍、人际关系不佳、社会适应困难、情绪障碍等都可以通过网络心理咨询来解决。[8]目前系统研究网络心理咨询理论的文献比较少,在实际操作中主要是继承了传统面谈心理咨询的理论,并没有建立起自身的理论体系。由于网络的特殊性,伦理问题成为了网络心理咨询重点关注的一个领域。国外诸如nBCC等组织已经列出了一些伦理规范标准。[9]

综合现有的网络心理咨询的相关文献,目前国内外通过网络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这种方法还属于刚刚开始探索与尝试阶段,虽然大学生是网络的主要使用群体,但是他们对网络心理咨询的认识和需求却不得而知。为此,本文以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试图了解大学生借助网络解决心理困扰的基本情况以及大学生对网络心理咨询需求的具体情况,进而探讨如何应对这些需求,改进和完善针对大学生开展的网络心理咨询工作。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1.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在网络上通过滚雪球式的抽样方式发放问卷,即首先将问卷在网上发给认识的大学生,再由这些学生发给认识的同学,再发给认识的同学,以此滚动,并按问卷上的邮箱地址发回研究者。

2.研究工具

本研究自行编制了《大学生网络心理咨询需求调查问卷》。编制完成后,首先进行预调查,根据预调查结果进行修改,并与专家进行讨论,形成最终施测问卷。

该问卷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基本信息;第二部分为大学生借助网络解决心理困扰的基本情况;第三部分为大学生对网络心理咨询的需求情况。

3.研究对象

问卷来自北京、陕西、四川、吉林、广东等全国22个省市64所高校,共188份,其中有效问卷151份,剔除无效问卷最后有效问卷151份,有效率80.31%。被试的基本情况(见表1)。

4.统计分析

研究采用SpSS16.0forwindows统计软件包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1.大学生网络使用基本情况

大学生日常网络使用情况主要由上网频率、每天上网时长、上网时段来呈现(见表2)。

大学生上网频率出现一边倒趋势(见表2),78.8%大学生每天都会上网,而一周上网4~5次的人数也占到了16.6%,一周仅上网2~3次甚至1次及以下者仅占3.3%及1.3%。上网时长每天5小时以上的百分比最高,占总调查数的36.4%,第二位是每天上网3~5小时占33.1%,每天上网3小时以下占第三29.8%。从上网时段来看,62.3%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全天均可上网;相比7.9%选择一般白天上网的同学,晚上上网的同学相对多一些,占25.8%;没有学生选择只能在周末上网。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

2.大学生借助网络解决心理困扰的基本情况

(1)接受网络心理咨询的一般情况

在本研究中,有24.5%的学生尝试过借助网络解决心理困扰。使用过网络心理咨询的学生基本满意的占41.2%,感觉一般的占47.1%,有11.8%的同学对自己的咨询效果不满意。

(2)借助网络寻求心理帮助的途径

通过多项反应分析(见表3),在借助过网络解决心理困扰的同学中使用最多的途径是通过网络做心理测试进行诊断(27.5%),其次是通过实时聊天工具与他人进行讨论(23.2%),排在第三位的是获取心理健康教育类信息及浏览心理学网站、心理学家博客(均为17.4%),另外还有11.6%的大学生通过在论坛或留言板提问来解决心理困扰,而仅有2.9%的同学认为接受过专业网络心理咨询。

(3)获知网络心理咨询服务的途径、使用频率、服务提供方

接受过网络心理咨询的大学生中,有41.2%的人是通过网络搜索获知该服务的,23.5%的人是通过论坛帖子,另外17.6%的人是通过学校的宣传获知的。

调查显示只有5.9%的人选择了一周一次有规律的咨询,而70.6%的同学选择了“其它”,主要填写的是“偶尔”和“很少”。

分别有29.4%的人和35.5%的人接受过高校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及非盈利性公益组织的帮助;5.9%的人寻求过社会上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帮助;没有人接受过医疗机构的帮助;但是另有29.4%人次选择了“其它”,主要为接受个人提供的网络心理咨询。

3.大学生网络心理咨询需求情况

(1)大学生寻求网络心理咨询的意愿

在进入研究的151名研究对象中,有87人表示无论之前是否接受过网络心理咨询,当再遇到心理困扰时愿意接受网络心理咨询,占总调查人数的57.6%(见表4)。

在愿意接受网络心理咨询的被试中,吸引其接受网络心理咨询的原因里,29.9%的学生认为网络心理咨询专业性强,而认为网络心理咨询方便快捷,及不受时空限制的人数比例分别为24.1%和23.0%。另有16.1%的人认为网络心理咨询匿名性好,有6.9%的人认为价格合理(见表5)。

(2)大学生对网络心理咨询方式的需求

网络心理咨询方式的期望:62.1%的调查对象首选在线交谈或聊天室这种形式,23%的选择了电子邮件,另有8%和6.9%的人分别选择了实时视频和留言板或论坛。说明大学生最期望透过文字得到咨询帮助,这很好地体现了网络隐匿性的特点(见表6)。

(3)对网络心理咨询设置的需求

首先是希望服务的时段,在需求一般时,50.6%被试选择了晚上,有24.1%选择全天均可,另有20.7%的人选择愿意在周末接受网络心理咨询。但是当需求迫切时51.7%的调查对象认为全天任意时段均可,32.2%的人选择了晚上。

大学生期望的服务提供方与那些曾经接受过的服务提供方情况基本相似,选择非盈利性公益组织的最多,占40.2%;医疗卫生机构最少,占6.9%。高校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及社会盈利性心理咨询机构中,分别为25.3%和26.4%。

另外,41.4%大学生能够接受的网络心理咨询费用上限为20~50元,占比例最高,其次为20元以下占27.6%和50~100元占21.8%,100元以上所占的比例最低为9.1%。

(4)期望通过网络心理咨询解决心理问题的类型

调查显示,期望通过网路心理咨询解决心理问题的类型最多的是心理/情绪障碍占到22.2%,其次是人际交往问题占17.6%,再次是就业问题占到13.4%,异往问题占到10.9%,学业问题占到10.5%,生活问题占9.6%,适应问题占8.4%,最低的为亲子关系问题和失眠问题均为3.3%(见表7)。

(5)对网络心理咨询的顾虑及认为消除顾虑的方法

结果显示(见表8),42.2%的学生认为自己可以解决心理困扰,所以暂时没有求助动机,另外18.8%的被试对网络心理咨询师信任度不高,15.6%的被试对治疗效果存在质疑,10.9%的被试认为网络心理咨询不够专业,4.7%的人认为网络心理咨询不够安全,1.6%的人存在客观条件不允许情况,另有6.2%的人选择了“其它”。

调查对象认为消除他们顾虑可用的方法,首先是咨询师/机构能够提供资质证明(占42.5%),其次是咨询师详细介绍网络咨询流程(占21.8%),再次是双方签订保密协议(占18.4%),以及先进行一次面询(占17.2%)。

四、讨论与建议

1.大学生已经使用和更多期待使用网络心理咨询

从调查的结果看,被试中有24.5%的大学生已经透过多种方式在网上寻求过心理帮助,也就是说大学生已经是网络心理咨询的实际使用者。如果将来有心理困扰,有57.5%被试愿意选择网络心理咨询获得帮助。而在以往的研究中,大学生在现实中出现心理困扰求助,接受过心理咨询的大学生只有9%,愿意接受心理咨询的为40%。[10]这似乎表明大学生更乐于接受网络上的心理咨询。这一结果与张永红等所研究大学生更愿意接受网络心理咨询的结果相一致。[4]

大学生对网络心理咨询接受的原因:一方面他们是网络的使用者,在本研究所调查人群中,78.8%的大学生每天上网,只有1.3%不上网或很少上网,网络成为他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可以直接透过网络寻求帮助;其二网络本身的特点决定学生愿意选择通过网络进行心理咨询,一个是网络的方便快捷,不受时空限制,另一个特点就是匿名性,有63%的学生将这些作为选择网络心理咨询的原因。而这些特点同时也是面对面心理咨询所不具有的优势;其三,大学生期待透过网络解决的心理问题范围涉及面很广,也使网络心理咨询服务的功能性提高。

2.提高网络心理咨询的专业性和有效性是服务的重要保障

在研究结果中,虽然大多数学生有意愿接受网络心理咨询,但是他们也有一定的顾虑,即担心网络心理咨询的专业性和有效性。

首先是专业性,心理咨询作为一种专业助人活动,与一般人际帮助活动不同。专业性透过提供服务人员的专业身份、专业服务设置、专业服务管理规范等多项内容来体现。专业身份包括咨询师的受训背景、资质证明、专业学会认可、所属机构的专业性等。[11]专业服务设置包括有专门网络服务平台、咨询服务范围介绍、咨询服务时间的安排、咨询服务的形式如电子邮件或在线聊天或视频、咨询费用、转介制度、伦理规则等;[12]专业服务管理规范涉及诸多文本文档管理、案例管理、督导管理、危机处理方案等。这些专业服务设置的确定是评估服务是否专业的重要指标。从研究结果看,大学生进行网络心理咨询服务的时间段、提供服务的机构、接受服务所承受的费用等需求,在设定咨询规范时应有所考虑。

其二是有效性。要使咨询服务有效,需要对专业人员进行持续不断的培训、督导,在实践中探索总结经验。关于网络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方法目前的研究还极为有限,理论上现多集中在叙事疗法、焦点解决疗法、认知疗法,认为这些疗法比较适宜网络心理咨询。[13]在咨询方式上,有电子邮件咨询的初步研究,也有少量即时聊天咨询的研究。[3,6,13,14]本研究结果显示,有62.1%的调查对象首选是在线交谈或聊天室这种形式。究其原因,一方面随着即时通讯工具的发展,QQ、飞信、mSn等成为大学生上网交流时使用的主要工具。鉴于这样的使用习惯,在线交谈或聊天室作为网络心理咨询方式自然更受大学生群体青睐;另外,通过聊天软件进行即时文本交流相对于电子邮件交流来说,缩短了间隔时间,互动更加直接,信息反馈快。但是不管怎样,网络心理咨询的理论、方法等问题都还处在起步研究阶段,要保证对大学生心理咨询服务的质量和效果,需要对以上几个方面有大量的服务实践和理论探讨。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

3.需加强对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网络心理咨询干预的研究

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大学生休学、退学、犯罪和意外死亡的首要问题。[15,16]在本研究中,大学生倾向于通过网络心理咨询解决的心理问题类型范围比较广,其中心理/情绪障碍最多,占到22.2%,这与用SCL-90对全国6大区16所高校的5280名大学生进行测试所得结果,即22.4%有心理障碍相一致。[17]其他选项所占百分比较为平均,涉及人际关系问题、就业问题、学业问题等发展性问题。针对大学生的这些需求,需要研究心理/情绪障碍如抑郁症等如何通过网络心理咨询来解决,透过网络使用哪种理论方法更有效,咨询程序、技巧如何进行等。其他发展性问题如人际关系等问题,也涉及到如何通过QQ、电子邮件等方式来进行咨询干预,对这些问题是否有具体的技巧和方法。有了这些研究结果,才有助于咨询员的临床实践。

另外,如何透过网络心理咨询来进行自杀危机干预挑战就更大,因为危机干预需要即时的、以及与其他社会支持系统一起进行干预,但是网络上隐匿性、空间上的距离,给干预带来很大的困难,网络心理危机干预如何操作也需要专门进行研究。这样才能使其真正发挥作用。

面对大学生对于网络心理咨询的实际需求,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重视网络心理咨询的发展,尤其是要提高网络心理咨询的专业性和有效性。同时,对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网络心理咨询干预也将成为未来网络心理咨询研究的新方向。

参考文献

1杨晶、余林.网络心理咨询的实践及其存在的问题[J].心理科学进展,2007(15):140~145

2谢四元、林桦.湖南省高校网络心理咨询服务现状研究[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0(2):118~120

3王翔、邱芬.网络心理咨询研究文献综述[J].科技广场,2009(2):249~250

4张永红.大学生对网络心理咨询的认知、应用调查与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9(2):114~116

5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网易科技,2010

6邱芬.我国高校网络心理咨询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教育学院,2008

7李德鲜.网络心理咨询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的可普及性概述[J].科教文汇,2008

8陈国龙、蒋年韬.高校网络心理咨询的现状及其运作模式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7(2):158~160

9沈玉培.网络咨商守则与道德顾虑[J].谘商与辅导,2007(253):2~7

10李华香、钟向阳、余喜.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知调查[J].青年探索,2006(05)

11王智弘、林清文、刘淑慧.台湾地区网络谘商服务发展之调查研究[J].教育心理学报,2008(3):395~412

12marlenem.maheu(2003).theonlineclinicalpracticemanagementmodel[J].psychotherapy:theory,Research,practice,training,Vol.40,no.1/2:20~32

13庄博凯.影响台南县市国中生使用网络谘商相关因素之研究[D].私立长荣大学人文社会学院,2008

14张均铭、王智弘.以全球资讯网为界面之认知治疗网络即时谘商研究:以抑郁情绪当事人为例[J].教育心理学报,2009(1):45~68

15周舒冬、邹宇华、张东权等.大学贫困生生活状况与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5(6):460~461

16陈启山、温忠麟.高职大学毕业生的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2):92~97

17程科、王洪.当代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0(1):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