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十篇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十篇

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17:02

智慧城市综合管理篇1

>>“清洁城市”的智慧信息化技术下的智慧城市与智慧校园建设研究智慧城市评价系统的设计研究用智慧的理念看“智慧城市”智慧城市与智慧园区的发展智慧社区:智慧城市的“细胞单元”智慧照明,光影下的智慧城市基于智慧城市的知识社区研究城市的智慧化演变智慧城市的管理之道基于Soa的GiS让城市更具智慧智慧城市:以人为本,实现城市的无限“智慧”全球智慧城市系列(五)智慧城市中的教育智慧城市的“深圳模式”城市应急中的“智慧”浅析智慧城市的发展2013智慧城市的背后iBm的智慧城市之道智慧城市的交错时空读懂城市的智慧内涵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20130129.

[2]雷之宇,朱训宇,张麟.Java实用组件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3]林胜利,王坤茹.Java优化编程[m].2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4][美]HeRBeRtS.Java编程Cookbook[m].张君施,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5][美]JoHn2.0应用程序调试[m].陈缘,邹建峰,郑琼,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6]武俊生.双基、改性双基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3,36(2):3539.

[7]梁爱虎.Soa思想、技术与系统集成应用详解[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8]薛辉,邓军,叶柏龙,等.分布式数据交换平台在电子政务中设计与实现[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2,35(6):4447.

[9]文雄军,刘树锟,廖曙光.智能公交系统电子站牌的研究与设计[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2,35(5):4246.

智慧城市综合管理篇2

关键词:“智慧城管”;城市管理;体系研究

中图分类号:C931.2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6-0000-03

一、“智慧城管”研究综述

“智慧城管”是基于“智慧城市”发展而来的互联网技术在城市综合管理方面的应用,要了解“智慧城管”评价指标体系的发展情况,就要先知道“智慧城市”的概念和发展状况。

(一)国外研究现状

美国iBm公司最早提出“智慧城市”的概念,其目的在于更加全面的提升政府管理城市的能力。马克卢普和波拉特等美国学者从宏观层面出发,着重分析信息技术对于国家经济建设的促进作用,这属于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日本学者则建立“指数测评法”,通过将经济、社会和科技进行融合,提升社会的信息化水平;荷兰代夫特理工大学、奥地利维也纳理工大学等欧洲研究机构则联合测评,最早欧洲各城市的“智慧”程度排名。这一系列研究都旨在加快“智慧城市”和“智慧城管”的发展。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于“智慧城管”的研究,起步较晚,不过发展也较迅速,理论研究和实践建设上都有了较多突破,对于如何衡量“智慧城管”建设的指标体系也有较多学者提出自己的观点。较为典型的是李胜权等人的观点,他认为“智慧城管”的建设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感知层是基础,包括设备和设施等;网络层是运营,包括网络服务和信息交换等;应用层是平台,主要涉及相关理论和技术的开发和维护。吴坚也认为,“智慧城管”可以让“小城管”发展成为“大城管”,这是城市综合治理水平的全面提升。

“智慧城管”首先需要技术上的突破,由技术上的突破带动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的变革。张才明教授则认为“智慧城管”的兴起源于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改革的主体是管理手段和管理理念的变化。北京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信息装备服务中心主任宋刚认为,技术手段仅是“数字城管”到“智慧城管”的变化之一,对象、理念、主体和参与方式的改变才是更为核心的东西。

综上所述,不少学者和机构都提出了有关“智慧城管”的发展理念,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却都一带而过,缺少系统科学的研究。而作为“智慧城管”发展前提的智慧城市而言,其绩效测评体系却较为成熟。因此,我们应当在解读“智慧城管”发展理念的同时,综合智慧城市绩效评估体系,争取将两者结合,整理出一套依附于“智慧城管”的评价指标体系。

二、“智慧城市”相关概念、理论及研究

(一)“智慧城管”的界定

“智慧城管”知识社会创新2.0环境下城市化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互联网+”模式下的城市管理新模式。它不同于一般的传统城管,拥有新一代时时通信技术的支撑,将对知识社会的演进、民主社会的发展以及政府服务的质量起到决定性作用。此外,随着“智慧城管”的发展,新一代管理模式也将反作用于当代社会,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进步、创新2.0的推动产生一定影响。

(二)“智慧城管”的特征

智慧城市有以下四个特征:第一,全面透彻的感知。通过新一代传感技术,实现城市管理中的综合监测;第二,智能融合的应用。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全面互通、互联、互动都得以通过无线网络、有线网络等技术得以实现,这为城市管理的实时应用提供了可行基础。第三,宽带泛在的互联。由于全面感知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多的成为信息的者,这大大增加了数据的量,使城市管理成为开放而复杂的巨系统。最后,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重新解读用户、应用与协作,重新评估群众的力量,技术社会重塑知识社会,知识社会产生人本理念。

(三)“智慧城市”的驱动力

“智慧城管”的驱动力有二,一是城市创新生态下的知识社会,既当前政府所推行的“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政策,另一个则是以与计算、移动互联和实时通信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也既政府所推行的“互联网+”模式,这两者共同促使“智慧城管”的逐步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创新2.0是智慧城市的两大基因,缺一不可。前者是技术创新层面的技术因素,后者是社会创新层面的社会经济因素。由此可以看出创新在智慧城市发展中的驱动作用。

三、我国“智慧城管”及评价指标体系建设现状

(一)“智慧城管”发展现状

近两年来,我国开始着手建设城市管理信息化,解决了部分城市管理难题,但离真正实现数字化、自动化甚至智能化的城市管理还有很大距离。因而有必要借助于最新的物联网技术,构建新型的城市管理体系,以便可以快速自动地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并迅速做出反应和决策,满足现代化城市管理的要求,真正构造“数字城管”、“自动城管”、“智慧城管”。

(二)“智慧城管”评价指标体系建设现状

当前,我国有关“智慧城管”的建设如火如荼,但有关其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却一直停留在基础层面,缺乏科学的、定量的、可操作的评价体系。此外,随着“十三五”计划的制定与落实,很多还不适合发展“智慧城管”的城市开始盲目启动相关项目,“形象工程”大行其道。在缺乏监督与测评的情况下,多数项目并未起到应有的作用。

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步骤

本文通过对“智慧城管”的相关解读加以理解,融合“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有关经验,通过以下步骤完成整个指标体系的制定。主要步骤包括:

(一)确定指标体系层次结构

本文将“智慧城管”的基础维度划分为:体制顺畅、机制高效、社会认同、服务过硬。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实用型的“智慧城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表1)。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一级指标设定为: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社会认同、服务质量四大指标。每个指标都有若干个二级指标相对应。其中,管理体制包括:体制健全、责任落实、基层建设3个指标;运行机制包括:法治化、高效率、可持续3个指标;社会认同包括:公众参与、社会监督2个指标;服务质量包括:便民性、创新性、公正性3个指标。总的二级指标共有11个。具体指标如下:

(二)指标选取原则

在实际的评价过程中,“智慧城管”评价指标体系应该能够客观评价“智慧城管”建设的实际效果,城管的智慧化程度较为清晰,并且能够简练地表现如今的发展状况。此外,该体系还应该体现“智慧城管”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不足,以便为期之后的发展提供建议。根据以上要求,本文借鉴国内外构建指标体系的经验,确立一下原则:①科学性原则。②普适性原则。③可获取性原则。④可操作性原则。

(三)确定指标选取范围

该研究在“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广泛收集有关“智慧城管”的资料,从城市管理和市民感知的角度出发,确立出指标选取的范围。北京、上海、浙江等省市作为我国“智慧城管”建设起步较早的城市,已经先后颁布了各自的“智慧城管”建设规划纲要,这对于其他城市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此外,当前我国正处于“十三五”计划的开局阶段,相关规划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它为“数字城管”的深化发展提供了方向。

(四)指标选取

指标选取的过程主要包括:①指标初选。由于缺乏“智慧城管”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经验,本文只能借鉴国内外“智慧城市”的相关成果,将已有的指标按照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社会认同和服务质量四个维度进行分类,将不符合我国国情的指标提出,同时也融合重复或者相近的指标,最终完成数据库的构建。②指标精选。同过实际调研与专家沟通,将初选指标进一步精华,最终获得24个三级指标。

表二、“智慧城管”三级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

管理体制体制健全在线服务机构的建设与运作

相应的组织体系建设

责任落实对横向上责任到位的推进

对纵向上有机衔接的推进

基层建设基层街居终端建设

基层管理机构建设

运行机制法治化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健全程度

对专业规划的宣传效果

对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普及

高效率时效性

应急事件的处理速度

可持续资金人才保障

“智慧城管”能力建设水平

社会认同公众参与行业开放度

公众参与率

社会监督政务公开水平

绩效评估与奖罚机制

服务质量便民性为弱势群体服务水平

为群众办实事制度建设水平

创新性更新速度

理论研究与实践革新

公正性执法规范程度

监管的有效程度

廉洁勤政提升程度

五、“智慧城管”评价指标解释

(一)管理体制

1.体制健全

市委市政府有高层次的城市综合协调机构、在线服务平台和网络保障体系,并长期规范的运作;有科学合理的在线城市管理体系,与“智慧城管”相配套的组织结构健全,职能清晰,分工明确,相关部门的单位性质、规格级别、人员编制与“智慧城管”的工作任务基本适应。

2.责任落实

纵向上,城市居民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在门店和街道的管理得以落实之余,使“门前三包”的责任制度得到完善和拓展;横向上,明确“智慧城管”服务部门的具体职责,引导社会组织的积极承担力所能及的城市管理任务,积极高效的开展城市管理工作。

3.基层建设

城市基层街居能够且拥有有效的在线终端,基层居民积极的在上面建言献策,参与到城市管理中来;基层管理机构对上对下都可以方便联络,工作效果显著。

(二)运行机制

1.法治化

完善与“智慧城管”有关的规章制度,并及时将这些信息在民众可见的平台上;此外,还应积极宣传这些规范标准,多维度地开展普法活动,运用各项技术,尤其是新一代实时通信技术,随时、随地、随需、随意的提供法律援助。

2.高效率

智慧城市管理系统建成并正常运行,能够发现问题、反映问题甚至能解决问,自动进行任务分配、评估和其他及时有效的活动;新闻媒体、社会团体和城市管理部门的相互交流,案件调查、新闻宣传、社会活动等信息传输的及时性;健全的应急响应机制,通过实践、修改和测试,及时锁定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更及时地做出响应。

3.可持续

坚持科学发展观,对长远发展有明确规划,在合理运作的同时减少资源的浪费。引进齐全、先进的的设备,并及时更新,做到最低损耗,最大回报。改善资本、人才、技术、设备和其他机制使“智慧城管”项目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提升“智慧城管”各职能部门的信任度和支持度,做到可持续发展。

(三)社会认同

1.公众参与

行业开放水平高。“智慧城管”与“数字城管”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公众的参与程度,这种参与不仅体现在信息获取的速度上,更体现在政府主动沟通的态度上。在这方面,城市管理应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积极学习商业运作模式,为百姓提供各类简洁有效的沟通方法。此外,还应对这群众的诉求做出及时反馈,营造良好的“政府―群众”关系,让每个市民都积极参与到“智慧城管”的建设中,对其未来的发展谏言献策。

2.社会监督

政务公开,全程监督。借助电子政务发展的契机,主动公开各项城市管理活动,尤其是并联审批、行政程序、法务活动及案件处理等。接受群众和媒体的外部监督,做好检察机关的内部监督,主动公开资金使用情况及人员调整安排等。召开经常性的群众座谈会、听证会,定期向社会各界通报“智慧城管”工作进展,主动和外部对接。

(四)服务质量

1.便民性

真正为人民群众考虑,以人为本,完善各项便民措施,真正发挥出“智慧城管”的便民效果。此外,更应该就爱强队弱势群体的服务和保护,让“智慧城管”体系为群众办实事,而不仅仅作为摆设。最后,还需要主动探索服务新模式、便民新方法,学习其他城市的经验,做到与时俱进,不断进步。

2.创新性

主动探索新型电子政务模式,结合“一站式服务”、“在线服务”、“上门服务”等新型服务方式,推进“智慧城管”的创新发展。与此同时,以自身为案例,资助“智慧城管”的理论研究,做到“有方案有理论,有理念有创新”。最后,加强各类宣传,树立典型,借助舆论的力量,为“智慧城管”的建设和发展造势。

3.公正性

公平、公正、公开,对不同部门、不同群体、不同活动一视同仁,对各类焦点问题实行有效监管和公正处置,保证公民的心态平和及利益安全。对于城市管理部门做错的事,主动公开相关细节,承认错误,保证不良行为不再发生。

六、结语

2016年是“十三五”计划的开局之年,“智慧城管”建设被越来越多的城市提上日程。互联网时代城市居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体现为多样性和多层次性,因此当前政府职能发展的方向是扩展公共服务职能,而“智慧城管”的建设恰恰有利于拓展城市管理部门职能范围。与此相对应,“智慧城管”评价指标体系建设也应加快脚步,这不仅有利于纠正传统城市综合治理的不足,也能根据评价体系探索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建立一套科学、完备、可操作的“智慧城管”评价指标体系,较为准确的评价不同城市指挥管理水平的高低,为各地区城市管理的发展做出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1](美国)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大数据时代[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2](日本)DanKoh.智慧城市评价体系研究[J].城市建筑,2014(2).

[3]荣文戈,熊璋,CoopeRDave,李超,盛浩.智慧城市体系结构:实现技术和设计挑战(英文)[J].中国通信,2014(03).

[4]迈克尔・巴蒂.未来的智慧城市[J].国际城市规划,2014(6).

[5]沈健等.智慧城市:城市品质新思维[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6]李林.智慧城市建设思路与规划[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

[7]李圣权,齐韬河江.杭州智慧城管建设探究[J].智能处理与应用,2013(9).

[8]吴坚.基于数字城管的智慧城管建设初探[J].产学研互动与科技创新,2014(1).

[9]陈观林.基于智慧城市视角的浙江省智慧城管推进机制研究[J].科技与经济,2015(3).

智慧城市综合管理篇3

1.为什么建智慧城市?

1.1环境分析

谈到为什么要发展智慧城市建设,往往会谈到外部环境的综合分析。首先,国内外的经济发展形势迫切需要智慧城市建设的拉动。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四年之后,全球经济处于衰退边缘,复苏艰难,2012年全球的GDp增长仅为2.3%。同时,金融危机还导致从企业危机转换到国家危机,并曾经一度转换至货币危机。这对中国的经济而言,也出现了30年来的结构性的减速,当然这也是由于我国体制性经济增长的消失所致,自2011年以后,我国经济呈两位数增长的速度一去不复返,尤其是金融危机以后大量的资金投入导致了产能过剩。

总的来说,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的经济,都迫使我们共同去思考一个问题,即如何寻找产业动力。目前,国内外都提出了很多新兴产业,如我国在“十二五”规划中就提出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不仅是在重新寻找产业动力,而且是在重新构建新经济秩序与科技体系,这是对智慧城市的外在呼唤。

其次,是自然环境与能源。目前化石等自然资源正在不断枯竭,但能源结构却又很不合理,不仅污染严重,而且影响全球气候。在我国能源依存度非常高且利用率不高,面对这一态势,我们提出了城市工业革命的概念,即“物联网+可再生能源”引导的革命。这种革命往往产生于经济低潮期。

最后是政策环境。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治,2012年我国召开的十及相关的经济会议中,都从单纯的强调经济发展转到了要健康发展。一方面既要保持经济持续健康(非较快)发展,又要持续改革,以“红+绿”的发展模式,从经营结构上加强产业化。目前,中国在转变经济发展模式,逐渐由投资型低成本转向创新型的产业;另一方面国家提出了新四化融合(城镇化),五个统一(生态)总体布局,而智慧城市的建设无疑将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最大动力与机遇。

1.2城镇化与智慧城市

近年来,社会各界都比较关注我国城镇化的规划和发展,这不仅仅是因为城镇化是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内需、产业结构升级调整、促进经济和社会,以及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而且也蕴涵着巨大的商机。我国城镇化增速约1%,年吸纳1300万农村人口进城就业;同时,人均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至少需要10万元,有效形成了对众多行业与领域的经济拉动。据统计,如果城市人均3至5倍的消费拉动,将会形成1300多亿元的消费内需市场。

未来城镇化的趋势有四大类:第一,变传统的房地产发展模式为产城融合、产业先行的发展模式,重视城镇质量与效益提升。产业要跟城市的发展结合在一起,而不是我们实行二三十年以房地产为龙头的开发,产业先行是今后城镇化的特色。

第二,新型城镇化等于信息化+生态低碳。国家以前单独在考虑协同性的问题,现在环保、住建部等部门都加入到了城镇化建设。智慧城市不再是一个单纯信息化的问题,也不再是单纯数字城市的问题,而是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及低碳这样一个综合性的问题。

第三,加强市民化改造,重视人口的城镇化而非单纯的土地城镇化。我国的城镇化超过51.2%,但我们的市民化却只有30%,意味着有两亿多的人没有稳定的住房、医疗,这是我们巨大的商机,同时也是一大问题。

第四,科学布局,中小城市试点,避免集中爆发的大城市病问题。在大城市进行复杂的社会化建设,这不是特别现实,且改造起来难度非常大。因此在中小城镇设立试点,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而就建设智慧城市而言,单纯从经济角度评测,传统城市:信息化城市:智慧城市=1:1.5:2.5;同时,它还会产生经济拉动、管理服务提升、生态环境改善、促进产业升级、可持续发展等诸多好处,所以智慧城市的建设不仅仅是经济效益的问题。

1.3科技与文化并重才是未来城市化发展的根本之道

正因如此,我国依靠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等形成了对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近年来随着城市的不断地发展,已遇到了很多瓶颈和问题,如环境问题、安全问题、能源问题、资源问题、城市管理问题等。而且为了解决这些城市发展的瓶颈,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也都采取了很多措施。

通过对大量城市发展进行研究,CSSt认为解决这些问题应分三步走:第一步是硬环境改善,就是以交通、通讯、电网、园区、写字楼、住宅等为主体的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第二步是软环境改善,以平安城市、智能交通、数字城管、数字社区与家庭等为主体的智慧城市系统和平台建设。前面两步主要是利用科技手段加强硬件环境的改善,从生产效率的提升与生活质量改善的角度进行,而第三步则主要是对人文环境的改善,以新闻出版、综合教育、文艺体育、娱乐休闲、生态旅游等为主的文化教育产业建设,加强组织协调能力与环境和谐共存。

总之,城市的科技与文化内涵要均衡发展,哪方面过强都是灾难性的(冷漠/专制)。目前城市建设过于强调科技,形成了简单可复制的“摩天大楼+机动车道+绿化”机器模式,却往往忽视了对人与生活的关注,从而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矛盾,因此是不可持续的发展。

2.建什么样的智慧城市?

从古代到现在的城市,从中国到外国的城市,综合分析它们的发展,可从中寻找到城市的三大内涵――生存繁衍、社会交往和文化信仰,它们是城市发展中需要解决的三大类问题,也是人类在城市生活的三大类基本需求。发展到现在生存繁衍已不再是解决温饱问题,而更多地是转向为安全和健康的问题;社会交往更多的是强调便捷、高效问题;文化信仰则是教育、宗教、文化等问题。

智慧城市的建设,正是通过智慧化的手段及一些道德、法律的约束去综合解决这些问题。从人类建设城市以来,这些手段都在不断地变化,只不过发展到现在,更多地是强调信息化、物联网、可再生能源等新型的手段,实现智慧化地改善。

因此,CSSt提出了以智慧化的手段建设城市的安全、便捷、健康、高效、文化等职能。这五大类职能不仅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内涵与内容(见图1),而且从产业的角度而言,它们还是一个个的产业。

对于智慧城市的建设,包括科技和文化两方面的内涵,即“科技进步与现代化+和谐宜居与人性化一智慧城市”。因此建设一个智慧城市,首要是打造安全的城市,我们强调建设平安城市,强调各行各业的安全,如卫生安全、食品安全等。这些问题如今都较为突显,且容易形成较大的社会矛盾,因此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保障城市生活的安全。

其次是城市的便捷,包括交通、物流、电子信息系统等行业智慧化的建设。在平安城市建设中,如早期的安徽、山东等等都做了大量的项目,这些城市都建设了很多子系统,从而使它具有这方面社会化的职能基础。

第三,一个城市不仅需要具备安全、便捷的职能,更需要的是健康。健康包括了人的健康和环境的健康。目前中国社会结构面临着非常严重的老龄化问题,人的健康就涉及了远程看护、紧急救援、智慧医疗、居家养老等一系列建设内容。此外,就是城市的环境和气侯的健康,因此我们提出了环境保护、修复、自理,以及垃圾处理和再生资源等内容。目前,国内很多城市的环境已经被破坏,已由保护转向了怎样治理和修复,如垃圾处理、土壤修复等现实。同时,大规模节能减排和新能源等项目的推出,要求我们不能再破坏环境,而是改善环境,唯有这样人身的健康才能得到保障,才能形成健康的形势。

第四是城市的高效,通过智能化系统、机器人、云计算中心等,提高一个城市的效率是很重要的。

最后是城市的文化内涵,它包括有活力的城市、可持续的城市、人性化的城市的三层子系统。如深圳,以前提到深圳是一个有速度,深圳是一个有活力的城市,单纯资源型的城市,依靠煤矿很难形成可持续发展,必须综合各个行业来考虑,这是一个人性化的城市,生活、居住很舒适。当下,北京市的环境就明显不是人性化的城市。

3.怎样建设智慧城市?

3.1CSSt的智慧低碳产城融合示范区概念和建设模式

在进行城市化、信息化的研究与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合肥等成熟的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困难重重。

首先是前期数字城市建设中,行业的信息化发展形成的信息孤岛。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要打造一个共性与应用平台,实现统一运营;其次是城镇化与市民化非同步发展。城市化是社会化、数字化,在发展过程中很多市民都没能充分享受到安全、便利、高效等城市职能,因此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都要进行全面发展;三是城市级的行政体系难突破,主管部门模糊,有的城市一个环卫工人甚至由几个部门对其进行管理。因此,需要小规模的新城试点和一把手的工程;四是前期地产先行和人为造城模式的余波,产生了很多负面效应;五是单纯片面的信息化,不仅技术不全面,而且百姓受益少;六是内地中小城市的城镇化以承接沿海发达城市淘汰后产业,如高碳产业等形成大量污染的产业。因此在现在发展智慧化产业为新兴产业时,硬件门槛不高,内地城市具有后发选择优势。

因此,结合实际情况,CSSt将智慧城市的规划建设聚焦到国家、地方各级已批复的产业园或开发区,对5至10平方公里的具有实际可操作性的区域,创造性提出“智慧低碳产城融合示范区”概念和建设模式。同时,我们秉承“蓝图必将绘于‘白纸’之上”的理念,要形成一把手的工程,从顶层的规划设计开始,如此才会形成一个完善的智慧城市建设试点,从而使智慧城镇建设具备可行性。

智慧低碳产城融合示范区的实践示范虽具有可实施性,但智慧城市的建设任重而道远,CSSt提出了将其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的智慧城市建设战略发展思路(见图2)。首先,我们要做智慧的行业、智慧的单元,如平安城市、智能交通、智慧环保、智慧建筑、智慧园区、智慧社区、智慧医疗等行业领域;其次是打造智慧新城,先在一个小区域进行小型城镇化建设;最后,才能建设综合性智慧城市,如智慧北京、智慧武汉、智慧深圳等。

3.2智慧低碳产城融合示范区的愿景

然而我们到底要建设一个怎样的城市?CSSt提出了以建设宜业、宜居、宜商、宜学、宜游的和谐新城为目标,以安全、便捷、健康、高效、文化五大职能为建设理念,在传统新城建设的基础上,将智慧、低碳的技术与新城的功能定位完美的融合起来,通过建设五大类智慧系统,并引入全新的服务和运营模式,打造一个智慧低碳的新城(见图3)。

3.3智慧低碳产城融合示范区商业模式及发展模式

CSSt建设智慧低碳产城融合示范区,从规划设计、融资、具体工程项目总包,再到运营管理服务都有一揽子服务方案。从产业发展、工程建设聚集了很多项目的孵化,从前期的概念规划、详细的规划、解决方案、工程的建设、产业的发展、具体项目、规模化引资、资金融资等形成了综合的解决方案。

目前,CSSt整体业务战略布局――建设智慧低碳产城融合示范区的核心是智慧产业园,在公司具有综合服务体系、运营管理体系、安全保障体系之上,提出筑巢、引凤、齐鸣三步走的战略(见4)。

基于培训基地、人才基地、基础设施、后勤服务、安全服务、办公服务等综合服务保障体系,CSSt提出了“技术+资本+市场”三孵化器模式,推动智慧低碳产城融合示范区的产业园发展。如针对技术概念,CSSt积极与科研机构合作技术资源整合,使其形成原理样机;经过中试阶段,鼓励园区企业优化生产工艺、提高工艺质量,并通过对产品进行试销售,从而使其产品化。此时,CSSt再通过配置技术、人才、资金等资源,鼓励园区企业建设专业的生产线,并利用CSSt遍布国内各地业务网络优势,为成熟技术项目产品打开市场空间。

3.4智慧低碳产城融合示范区的运营与评估

智慧低碳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好后,接下来问题就是如何运营。运营包括两个层面含义,即综合性管理和综合。其中,我们首先要分清楚哪些是政府应该做,哪些是我们企业可以做的。首先在管理层面,政府是主体,而企业协助或承担部分功能;而在服务层面,企业承担或政府授权企业进行服务,这其中就包括综合运营商、各类服务商。

智慧城市综合管理篇4

近年来,以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智慧城市”改变了政府、企业和市民相互交往的方式。对于城市服务、公共安全、交通、环保、民生等各种需求做出快速、智能的响应,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将政府各个部门的职能发挥至最大限度,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在北京、上海和南京等国内城市,城市管理经历了电子政务、电子管治到智慧管治的类似转变,转变过程伴随着市民参与度的提升。除了政府和市民的纵向合作之外,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多部门、多主体共同参与和合作的协作性事业,因此在政府各个职能部门之间必须加强横向沟通和交流,促进资源共享。

2天地一体卫星技术城市综合信息共享平台解决方案

2013年卫星应用学术交流与研讨会上,相关专家学者提出了标准化、体系化的建设思路,通过技术平台之间的接口统一、协同配合、综合生产指挥调度建设、信息集成化管理和综合运用,为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行业用户提供即时信息的互联互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管理水平。为充分利用天地一体卫星技术,促进政府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厦门精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研发了综合信息共享平台,其以高分辨率遥感数据为主要数据源,以北斗导航定位和卫星通信为技术支撑,面向城市管理综合决策部门进行应用,同时又为城市管理的专业机构提供通用基础服务。卫星、无人机等技术手段获取到多时相、不同分辨率的遥感影像,结合城市基础矢量数据,嵌入在城市综合信息共享平台,由共享平台提供接口发放给政府部门。城市综合信息共享平台架构图对于国土、测绘、规划、民政等强GiS部门,数据的获取处理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但对于社保局、计生局等弱GiS部门,遥感数据作为工作底图在民生项目中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平台的作用在于将数据实现政府部门之间的共享,尤其对于弱GiS部门而言,通过接入信息共享平台,可以不再通过传统方式获得数据,节约了时间成本,提高了管理效率。从天地一体产业化发展角度,以本项目架构的城市综合信息共享平台为辐射点,平台开放统一标准接口,政府部门以接口形式进入平台,通过搭建桥梁,为城市各部门应用卫星影像、平面矢量数据提供统一的服务平台,实现遥感影像等空间信息资源的融合、共享、服务、二次开发拓展能力。该系统在厦门市先试先行,实现了城市地理信息的一站式服务,以平台出发辐射到规划管理、应急服务和民生服务等应用领域,为数据资源整合、技术结合到业务应用搭起桥梁,满足现代城市管理的智能化、移动化、可视化、协同化、集约化的需求。实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的“多规合一”,形成全市空间布局的“一张蓝图”;为城市精明增长的扩展模式奠定基础,处理好山、水、城和人之间的关系。在平台基础上,厦门消防、安监、地震等应急部门,充分融合共享专业数据,在共享平台上嵌入物联传感技术,提高灾害事故的应对效率和应急指挥能力。

3平台展望

智慧城市综合管理篇5

2010年,苏州工业园区定位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和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的创新型、生态型新城区”,这意味着苏州工业园区从“工业园区”上升到“新城建设”层面,园区的产业、创新、城市、社会等各方面都面临着一场转型升级的大变革。苏州工业园区引领了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前沿,它以变革创新为增长引擎,是极具吸引力的试点智慧城市。2013年2月,住建部公布的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中,苏州工业园区以高分成功入选,智慧城市建设进入崭新的阶段。

信息化建设成绩显著

自1994年建区以来,苏州工业园区坚持顶层设计,注重经验借鉴,并且加强信息化应用体系建设,信息化建设成绩显著。如今,苏州工业园区拥有覆盖广泛、高速便捷的基础网络环境,将城市宽带、移动网络、无线wi-Fi囊入其中。园区已实现电信、广电等宽带信息网络、高清数字电视网络的全覆盖,光纤入户、城市光网建设也已全面展开,并在全省率先试点了户外wi-Fi覆盖。

目前,苏州工业园区以“四维、三库、三通、九枢纽”为智慧城市应用架构,打造智能公交系统、数字城管系统、智慧环保系统等,并致力于围绕智慧城市需求,大力发展融合通信、电子商务、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兴信息产业,形成产业集群,推动产业创新,将该区域建成全国领先的信息化高科技园区和国际一流的智慧型城区。

未来3到5年内,园区将形成“基础设施畅达易用、城市管理协同高效、公众服务整合创新、智慧产业快速发展”的智慧城市运营体系。

“众智云集”建“智慧园区”

为协助推进园区“智慧城市”建设,1月23日,苏州工业园区正式成立“智慧城市实验室”,协助园区的智慧城市推进工作,按照“以信息化推进新型工业化、以信息化推进城市化、以信息化推进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并且积极响应园区《智慧城市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建设“宽带园区”、“协同园区”、“宜居园区”、“亲民园区”、“云彩新城”的“四区一城”信息化建设目标,推进园区的信息化建设。

“智慧城市实验室”具体从事创意、项目、产品、技术的征集、展示、测评、推荐,以及与智慧城市相关的规划建设、产品技术、建设运营、评价指标等体系的研究与实验工作。

打造“智慧综保区”

苏州工业园区于8月3日正式启动“智慧综保区”公共服务平台,这是全国首家综合保税区。智慧综保区是在综保区内应用物联网技术,集成各类传感器,综合道路、卡口、停车场、泊位、仓库、人员、单证、系统各环节的资源,建成集过程控制、绩效评估、政务公开、信息推送、多媒体展示“五位一体”的综合应用平台,全面支撑智能物流的发展。企业也可以实时查询通关进度,追踪后续步骤,及时办理各种手续。该平台上线后,节省了大量的人力,提升了车辆的周转率。

园区海关运用物联网技术优化物流监控体系,实现了卡口智能化、场站智能化、查验智能化。启用ReiD电子车牌管理,应用物联网技术,在车辆通过主卡口时直接提示“查验”或“放行”,从而减少车辆进场等待的滞留时间,加快实货放行速度。场站内通过统一的后台调度体系,依靠短信推送、大屏显示等多渠道信息指引车辆行驶、停靠及离场。另外,将视频监控系统延伸至企业装货平台,建立查验移动作业系统,实时采集和传输现场查验作业信息,及时录入查验结果,提高查验效率和质量。

创新园区发展模式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的重大合作项目,1994以来,在中新的共同努力下,园区广泛借鉴国内外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之路。经过十多年的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已成为我国协调发展最好、竞争能力最强的开发区之一,被誉为“改革开放试验田、国际合作示范区”的引领者。

2013年初,苏州工业园区高分入选首批全国智慧城市试点。目前,在新加坡与中国两国政府的合作下,苏州工业园区的智慧城市发展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发展,并且已经成为新中两国互惠互利合作模式的又一个成功案例。

苏州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主任杨知评表示:“苏州工业园区很荣幸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选为智慧城市的试点城市。自2008年苏州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将信息化定位为实现现代化的驱动力以来,我们实施了一系列方案措施,使园区的发展保持在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前沿。”

据了解,10月22日,苏州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SipaC)与新加坡资讯通信发展管理局(iDa)、新加坡国际企业发展局(企发局)共同签署了关于智慧城市发展战略合作的备忘录,这是开启新一轮智慧城市“双区互动”的举措。此次战略合作备忘录的签订将进一步通过信息技术加深两国在智慧城市方面的长期紧密合作关系。

通过此次中新智慧城市的“双区互动”,新加坡资讯通信发展管理局、新加坡国际企业发展局和苏州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将在新加坡及苏州工业园区内各选择一片区域进行智慧城市试点。该合作将通过公开创新的采购模式如新加坡的“征求合作计划”,构建企业与政府合作的桥梁,为中新企业提供一个展现其智慧城市发展技术能力的平台。双方政府也将有机会在其他城市和区域部署相关创新方案前,在该区块率先进行试点。

“新加坡与中国在发展智慧城市方面具有共同的愿景,那便是建设一个适宜工作生活的良好环境。信息技术是任何智慧城市得以发展的支柱,每天我们都接触不断被创造出来的新数据,所以,如何以创新的方式抓取、转移并诠释这些数据以提升公民的生活素质变得至关重要。”新加坡资讯通信发展管理局执行副主席雷纳德(steveLeonard)先生表示,新加坡资讯通信发展管理局将与苏州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共同发掘新的机会,利用新加坡企业的优良经验,进一步发展苏州工业园区。

相关链接

物联网开创园区“智慧物流”新时代

近年来苏州工业园区海关一直致力于研究运用物联网技术优化物流监控体系,实现了“三个智能化”:

卡口智能化启用ReiD电子车牌管理,应用物联网技术,在车辆通过主卡口时直接提示“查验”或“放行”。从而减少车辆进场等待的滞留时间,加快实货放行速度。

场站智能化,场站内通过统一的后台调度体系,依靠短信推送、大屏显示等多渠道信息指引车辆行驶、停靠及离场。

智慧城市综合管理篇6

关键词智慧城市重要内涵路径探索

中图分类号:F406文献标识码:a

智慧城市代表了现代城市的发展方向。专家认为,智慧城市建设是网络汇聚人的、以大系统整合的、物理空间和网络空间交互的、城市管理更加精细、城市经济更加高端、城市环境更加和谐宜居的是城市化的高级阶段。由此可见,走智能化发展道路、建设智慧城市,成为我国推进新一轮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必然选择。

一、智慧城市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涵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加快推进,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城镇人口大幅增加,城镇化率达到50%,对经济快速增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城镇的急剧膨胀也带来了一系列突出问题,比如规划管理无序、基础设施不健全、服务功能不完善、城乡发展不协调、环境保护压力加大,等等。近年来全国大中型城市交通拥堵现象频繁出现,特别是一些城市出现的暴雨灾害以及全国大范围的雾霾天气,充分暴露出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坚持信息化带动,加强科学谋划和部署,积极稳妥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真正破解城镇化发展困局,推动城市发展转型。

智慧城市是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和知识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产物,是工业化、城镇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并向更高阶段迈进的体现。相比数字城市而言,智慧城市实现了几个方面的突破:在理念上,把人脑空间作为一个最重要的空间来考虑,实现了从双空间理论拓展到三空间理论,同时更加注重面向人的需求和应用来拓展城市的内涵;在资源开发上,实现了由it技术应用为主导向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的转变;在技术手段上,随着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变革,实现了技术水平上的突破;在应用上,实现了由简单初级的数字化应用向自动化、智能化和智慧化的转变,走上互联、互通、应用协同的路子;在基础设施方面,实现了由分散向宽带融合、智能移动、泛在互联的转变。从“数字”时代到“智慧”时代,将为城市的发展带来深刻变化,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一系列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是带来科学合理的规划决策模式。城市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如何在城市的规划和功能布局中既能保障人们生活的便利,又能提升企业生产的效率和效能,从而构建一个高效运行、绿色环保的和谐城市,对城市的规划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通过借助各类信息技术手段,收集经济、地理、人口、文化等综合信息,在各方数据协同的基础上,建立数据模型,把城市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变成一个真正可量化和可衡量的实施目标,科学分析,从而实现辅助规划的目的,有效避免以往靠主观经验决策而导致的失误,以此来建设一个“智慧政府”,进一步提高城市规划决策的效率、质量和科学化水平。

其次是带来集约高效的经济发展模式。当今中国,传统的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能的发展模式已经不可为继,经济社会发展日益受到空间、土地、能源等资源短缺的约束,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从根本上转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通过智慧城市的建设,不断加强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可以深入推进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优化生产工艺,提高工业控制智能和智能化水平,促进企业节能降耗减排,走上产业升级的道路,实现提质增效。同时,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可以培养带动一批具有高创新性、高成长性和高附加值的智慧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实现增量调优。

其三是带来统筹协调的社会管理模式。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不仅带来了经济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同时也出现了经济主体多元,利益诉求多样,社会矛盾增多,管理难度加大等问题。传统的管理方法和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社会管理工作新的要求。而智慧城市的引入,可以进行快速感知,智慧识别应急和突发事件,结合城市管理的预案,使政府部门拥有了智能化的调控,有助于准确、有效、及时的判断和决策,实现不同行业、区域的协同应对。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已经成为推动社会管理创新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其四是带来幸福宜居的现代城市生活方式。智慧城市建设必将更加深刻地影响人们的生活、娱乐、工作、社交等几乎一切行为方式。智能交通让出行更加顺畅,食品安全的智能监管使市民能够买得放心、吃得安心,智能化社区建设使得居民能够住的舒心。还有智慧的教育、智慧的安防、智慧的物流……与城市居民息息相关的每一个方面都充满了智慧。所有这些,都必将推动未来的城市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

综上所述,智慧城市代表着城市发展的未来,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是推进科学发展的应有之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是破解城镇化建设中各种问题挑战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对智慧城市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充满期待。

二、建设智慧城市的路径探索

一是统筹规划、一体发展。统筹规划、一体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城乡保障体系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起覆盖全市域的多尺度、多类型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同时,依托城市网络资源和信息平台,整合资源,优化流程,建立集办公、业务、服务为一体的智慧镇(街道)信息管理服务系统,最终把包括乡镇、街道在内的整个市域逐步纳入“智慧城市”的总体布局。

二是政府主导、多元投入。坚持财政投资与市场化运作并重的原则,建立多元化智慧城市资金保障体系。市财政设立智慧城市建设专项资金,实行归口管理,统筹安排全市项目建设,并积极探索电子政务建设、服务、运维外包模式,进一步提高政府信息化资金使用效率。同时,积极争取国家、省有关项目资金,加快建设进度。在此基础上,发挥政府组织推进、政策导向作用,运用市场规律,积极和通讯运营商、知名it公司、金融机构合作,探索利用社会化运作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新模式。

三是资源整合、节约集约。智慧城市最大的价值就是实现各种信息资源的有机整合、集约利用,对各种信息资源服务平台进行充分整合,最大限度地降低管理成本,提高信息采集分析处理效率。在电子政务方面,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互联网为依托、以信息安全为保障、以资源整合为手段、以体制创新为动力、以便民高效为目标,构建基于互联网的电子政务新模式。在农村信息化建设方面,整合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等涉农服务资源,建立“市有中心、镇镇有站、村村有点”的三级新农村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涵盖农村综合信息网、农业农村信息资源数据库等主要内容的农业农村综合服务平台,进一步提升农村综合信息服务水平。

四是“四化”同步、协调发展。按照“四化”同步的要求,依托产业集聚区、城市社区、现代农业产业基地等有效载体,进一步提升智慧城市建设水平。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方面,按照“政府推动、企业主体,示范带动、全面推进”的思路,积极引导、支持企业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在信息化带动新型城镇化方面,全力打造智慧建筑、智慧社区、智慧城管,进一步提升城市发展的质量效益。加快智慧社区试点项目进度,通过以智能物业管理系统为平台向业主提供智能化的物业服务和社区服务。积极发展绿色建筑,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示范项目,在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维护等建筑全过程,大力推行智能化技术。建立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立业务流程管理、视频监控、GpS卫星定位、公用产品在线质量监测等平台及子系统,形成集多媒体展示、动态交互、无线数据采集、可视化管理、远程监控、智能引导、应急指挥调度、统计查询、决策分析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城建专业基础资源平台。在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方面,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产业基地建设,充分发挥产业基地、龙头企业、新型农业合作组织的作用,把智能化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流程管理、农业科技推广、农产品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进一步提升农业产出效益和农产品附加值,推动了农民的持续增收。

五是以人为本、注重应用。现代科技是为人类生产生活服务的,技术的生命在于应用。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应坚持以人为本这一基本的执政理念,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根据发展需要和市民需求来统筹规划信息服务平台。在便民服务方面,将可整合的热线实现统一号码、统一办公、统一系统平台,并接入到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中,形成统一热线服务信息数据库,为市民提供最大化的便利。在物联网应用面,开展统一视频监控、地下管网监控和交通信息智能服务平台等项目建设工作。根据公安、住建、交通、教育等对视频监控的需求,对城市所有的视频监控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建设,并全部纳入电子政务网,形成统一的视频监控平台;利用物联网技术、传感技术等技术手段对市政、自来水、燃气、电力、通信、供热等地下管网进行智能监控,保障城市安全运行;以大交通信息化和智能化为出发点,建立多部门共建共享的综合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推动综合运输体系建设,逐步实现交通实时路况信息广播,公交车抵达预报,停车场诱导、出租车电召等服务,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便捷化和均等化服务。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高新民:智慧城市,信息化时代城市发展的新模式,2013,(3)

[2]董宝青:从数字城市迈向智慧城市,,2013,(3)

[3]成思危:建设广义智慧城市的八项主要任务,http:///opinion/mssd/shtml,2013,(2)

[4]徐愈:对推动智慧城市的考虑,http:///html/detial/info/201301/html,2013,(1)

智慧城市综合管理篇7

关键词:智慧执法;社会管理;政府服务

行政执法是指建立在近代国家立法、执法、司法三权分立基础上的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委托的组织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行使行政管理权,贯彻实施国家立法机关所制定的法律活动。具体地说,是指在实施国家公共行政管理职能的过程中,法定的国家行政机关和得到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依照法定程序实施行政法律规范,以达到维护公共利益和服务社会的目的的行政行为。而智慧执法已成为各政府部门提升公正廉明执法的重要抓手,社会管理部门的智慧执法就是提高社会管理监管感知化、互联化、智能化水平,实施更为高效的社会管理,南京市有必要大力推进社会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依托信息网络技术推动信息化应用,通过信息化促进流程规范、业务衔接,通过网络化实现管理协同和信息共享。

一、智慧执法是政府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

行政执法是实施国家法律规范的主要途径;行政执法是依法行政、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关键性环节;行政执法是实现国家行政管理职能的重要方式。而社会管理综合执法改革的着力点应是智慧执法,不同社会管理领域的执法力量通过智慧的手段统一整合,使得多头执法、职能交叉造成的管理缺位问题得到彻底改观。

在现代社会,行政权已经介入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行政管理的角度来看,行政执法活动是实现政府管理社会目的的必要途径。智慧执法在南京社会管理“市场准入、动态监管、行政执法、公共服务、决策支撑”五大业务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进行应用服务软硬件支撑平台和一个社会管理信息资源库建设,包括开发行政审批系统,对社会管理行政许可业务流程进行统一梳理;建立上对国家、省,下对区县多级联动的市民网上办事大厅,提高行政审批效率,为公众提供便捷服务;开发以数字水印技术为核心的网络动态监管系统和以网络爬虫技术为核心的网络监管系统等。

政府通过智慧的社会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可以精准打击一些社会相关方面的违法活动,净化社会市场。从私权保护的角度来看,行政执法活动可以保护公民的私权利,维护纳税人应该享有的利益。智慧的社会管理行政执法是依照政府所颁布的社会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条例对社会管理及市场经营活动行使的行政管理权。

智慧执法在社会管理精细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①为各级“打造服务型政府”提供方法和路径,真正实现由注重管理向注重服务上过渡。②拉近政府与市民的距离,让市民有信赖和安全感,从而从技术层面提高政府公信力。③可以为“公正执法、透明执法和精准执法”提供便利,不仅可以节约大量的行政成本,更可以做到执法“科学性、规范化和制度化”。

二、智慧执法通过程序优化实现预防权力异化

社会管理综合执法主要是指主动的行政执法,它对执法的缘起及执法程序有一定的规范,尤其是智慧执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各级政府日常检查或接举报、投诉或上级交办案件均有电子存档。②进行案件调查或者检查时,执法人员不得少于两人,并应当向被调查人或者有关人员出示执法证件。执法人员进行现场检查时,应当场填写《现场检查笔录》;在尚不能确定所发现的某些物品是否为“证据”时,可填写《抽样取证凭证》对所发现的物品进行抽样取证,以备核实,突出数字化取证。③对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执法人员应当填写《先行登记保存物品审批表》,经负责人批准,对证物进行登记并电子存档。④执法人员进行调查时,应当填写《调查询问笔录》;对当时不具备调查询问的相关条件,需择日进行询问的,应填写《调查询问通知书》,送达被调查的相关人员,与此同时信息化平台同步实时监控。⑤有客观的违法事实,但情节显属轻微的,可以要求其停止违法行为,填写《当场处罚决定书》进行处罚并立即进行整改。对于情节较重不适合当场进行处罚的,应报请主管领导审批立案,信息化平台做到同步有案可查。⑥行政案件进入调查取证阶段,对先行登记保存的物品用后续所取得的相关物品都应填写《查封扣押物品审批表》经负责人同意后下达《查封扣押决定书》。经调查取证,对违法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程序合法的,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罚。在做出处罚决定前,应当填写《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并送达行政处罚相对人。⑦对于在规定时限内行政处罚相对人无异议的,对行政处罚相对人做出行政处罚决定,并将《行政处罚决定书》送达当事人,同步落实电子备案。⑧行政处罚决定履行或者执行后,填写《行政处罚结案报告》,智慧执法综合平台动态跟踪备查。

在社会管理智慧执法与办案的程序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对性质比较严重,案情比较复杂或重大的案件,要对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社会危害程度、办案程序等进行合议,并填写《案件合议记录》;在送达《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时,应告知当事人违法事实、处罚的理由和依据以及当事人依法享有陈述、申辩、要求听证和行政复议的权利;在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时,应当场填写《陈述申辩笔录》;对重大、复杂的行政处罚案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集体讨论,并填写《重大案件集体讨论记录》;行政相对人要求进行听证或行政复议的,应依法进行听证或进行行政复议;行政相对人对执法行为不满的有权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真正做到让智慧执法综合平台“实时监测,动态管控”。

三、社会管理综合执法面临的困难要靠智慧化手段化解

政府的行政执法一方面要严格依照法律所规定的程序和权限进行。另一方面,执法的力量及社会各类市场经营者的素质却还远未达到一个让广大市民满意的程度,使行政执法在执行中还面临着许多的困难。社会管理智慧执法综合平台责无旁贷。

就南京的社会管理综合执法而言,面临的难度很大。根据2012年的统计,南京市共有5a级景区4个、4a级景区2个、3a级风景区8个,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共90项(其中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部级的6项、省级的38项);以南京市的文化综合执法为例,总队执法人员共不到40人,各区县平均执法人员不到7人,从执法装备看,按规定每3人一辆执法车,事实上却几乎没有车,其他执法装备也是少之又少,执法人员只能依靠人力去执行任务。要想管理好“1076家网吧、262家游戏厅、393家歌舞娱乐场所、全国级文保单位27家81个文保点、省级文保单位127家181个文保点(市级和一般的文保单位更多并在不断增长中)”,这是摆在各级社会管理部门面前的难题。

解决上述困难要靠智慧化手段化解。现在实际的执法工作主要依靠群众举报,群众不是专业的执法队员,他们没有取证的权力,所以执法人员接到举报后再去检查时往往已是时过境迁,因没有确凿的证据而不了了之,社会管理监管的力度是比较薄弱的。在现有编制、装备的条件下,要做到对社会管理有效监管存在很大难度。只有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引进和应用,智慧执法综合平台方能大显身手。

四、创新智慧执法理念,提升市场监管及服务能力

行政执法虽然面临着许多困难,但政府不能因为有这些现实存在的困难而放松甚至放弃监管,相反还必须要努力把执法工作落到实处,这就需要我们立足于现实,创新执法理念,创新执法手段。事实上现代科技为我们实现这样的有效监管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那就是科技的力量,我们完全可以在不增加人员的基础上,依靠科技的力量,用“智慧”来实现实时有效的监控。

应用现代技术创新监管方式,主要是运用电子技术,利用传感器和网络的终端平台进行实时监控和信息综合。具体来说就是把我们需要的信息汇总到我们执法单位的综合服务平台,通过智能和人工结合的方式将信息分发到相应的执法人员终端,由执法人员依据相关规定进行实时处理。

①所有的社会管理的场所都按要求利用一个终端软件通过互联网或手机,把所有动态与图片连线传到执法单位管理终端,执法单位可以通过检索和实时查看图片来管控社会管理场所的突发事件和群众举报线索。

②将所有社会管理的场所之监控与执法单位的监控终端相连,执法单位可以通过监控设备实时观察这类场所的人员活动情况,同时将监控内容进行自动保存。当发现这些场所有违规的现象时,执法人员可以前往现场进行处置。这样既避免了以往最常见的,接到举报后不能实时取证的囧态(有实时记录的图像作为直接证据),也是对这类经营场所进行的不间断的提醒。

③给各种社会公共设施安装传感器和监控器。当某一公共设施遭到破坏时,在执法单位的监控终端就会接到传感器的报警,执法人员就能及时通过监控设备察看公共设施的情况,对这些设施进行实时的保护,避免以往多数是在公共设施已经遭到破坏后才接到举报的情况发生。

④南京市的任何一个市民都可以选择成为“人体传感器”,只要在有GpRS功能的手机或ipad上下载一个客户端应用软件(我们姑且叫它“我的城市”),他们就可以利用这个应用软件成为名副其实的“人体传感器”。如:以前有人发现某“文保设施”遭到破坏威胁时,通过电话通知政府部门,有人不知道打哪个电话、通知哪个部门,或打通了电话却说不明白具体的地点,或者举报的其实不是文保设施。现在市民只要打开“我的城市”应用软件,拍下照片点击发送按钮,即时的情况报告、GpRS定位系统数据就可以直接被发送到政府的综合服务平台上,中央处理器就把这个“举报信息”转到社会管理综合执法单位的处理平台上,相关执法人员就能在个人的执法终端上收到这个信息并按照具体情况作出反应。

⑤设立奖励基金,建立互动机制。对“人体传感器”实施个人信息保密制度,对愿意留下电话号码且举报属实的个人按举报贡献的大小实施一定的奖励(制订并公布具体的奖励办法),鼓励市民下载“我的城市”应用程序并利用它一起对南京的所有社会管理场所进行监管。

五、将“社会管理智慧执法”融入智慧城市建设中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为应对当代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严峻挑战而提出的新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的基础上;它所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它特别关注的是: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强调对资源、环境有利的经济活动应给予鼓励,反之则应予摒弃。城市“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位一体的高度协调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容。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应循之路,也是城市发展的最终目标。“智慧城市”建设是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实践,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是一致的。

“社会管理智慧执法”是“智慧城市”的构成部分。城市是由关系到城市主要功能的6个核心系统组成:组织(人)、业务/政务、交通、通信、水和能源。这6个核心系统是以一种协作的方式相互衔接,关联运行的。城市的业务/政务系统代表着业务/政务所面临的政策和管制环境,而社会管理监管则是该系统中的一部分,是这个核心系统中的子系统。只有每一个子系统和6个核心系统都正常运行,才能保证“智慧城市”这个主系统的正常运行。

社会管理执法力量薄弱、规范程度低,违法查处不及时,长期处于社会管理监管的“末端”,更谈不上提升服务水平。根据“职权下放、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的原则,南京可以通过组建多部门联合监管、义务监督员协助的全方位、立体化监管体系,实现城乡社会管理监管的“无缝”对接,一改过去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的情况。智慧执法综合平台就是一个非常给力的实践形式。

“社会管理智慧执法”促进“智慧城市”发展。社会管理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一个没有社会精细化管理的城市是没有发展前途的。这里的社会管理也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即与现实的政府以服务为主导相衔接的,一个城市的综合管理,包括环境卫生、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市民休闲旅游和文物保护等等。一个城市的综合社会管理要在文化传承和智慧执法的基础上有所突破,衍生出一个全新的系统化的人文关怀体系,引领全省乃至全国的“全面发展”潮流,那么这个城市就会更加欣欣向荣。

智慧城市综合管理篇8

关键词:智慧城市;大数据;湖南

基金项目:2016年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智慧城市建设对湖南省经济转型的促进作用”阶段性成果(16C0408)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湖南省智慧城市建设现状及思考

收录日期:2016年11月22日

一、湖南省智慧城市建设基本条件与现实基础

(一)区域创新能力及高新技术产业有了较大提高。2015年,根据科技部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与湖南的经济实力相比,湖南的创新实力跑在了前面。区域创新综合能力从“十一五”末全国第15位,升到了“十二五”末的第11位。

湖南省有五个部级高新区,17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2015年,全省电子信息技术实现增加值789.64亿元,增长22%,电子信息领域企业增加63户,增长25.2%。湖南限额以上信息产业实现增加值1,079.99亿元,占全省GDp比重达到3.7%。2015年,湖南省电子商务发展势头强劲,全年电子商务增速66.7%,电子商务购买额位居全国第11位,销售额位居全国第13位。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7%,提高6.3个百分点。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6,128.82亿元,比上年增长17.8%,是2010年的3.1倍,年均增长25.7%。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1.1%,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投资额275.4亿元,比上年增长127.5%。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投资额318.7亿元,比上年增长46.36%。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13.3%。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新引擎。

(二)城市信息化升级的条件逐步建成

1、基础网络基本覆盖。基础网络建设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首要任务。“十二五”期间,湖南省完成14个市州数字城市建设,数字城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为民政、公安、交通等20多个部门搭建了150多个专题系统。2015年湖南省网民总数达2,685万,网民规模在全国排第9位,普及率39.9%,网民规模增速4.1%。手机上网用户快速增长,移动互联网用户净增480.5万户,总数达到3,639.1万户。到2020年,宽带网络全面覆盖城乡,城镇地区实现光网覆盖,城市家庭用户带宽实现100m以上接入能力。98%以上行政村实现光纤到村,85%以上自然村实现光纤、4G网络覆盖到村,农村家庭用户带宽实现50m以上接入能力。4G网络实现全面覆盖全省城市、乡镇和行政村。

2、政务信息系统正在完善。智慧政务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领域。湖南省市县三级已建立各类网站3,900多家,形成了省政府网站为龙头,各级各部门网站为支持,统一入口,上下联动,相互联接的全省政府网站体系,基本建成了上通国家,覆盖省、市、县三级,部分联通乡镇,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内网平台。不少市州建成统一的办公平台,财政、公安、商务部门均已实现无纸化办公。全省统一电子公文输送系统、信息报送系统基本完成。湖南省推动全省网上政务服务和电子监察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部门间数据共享。

(三)政策支持体系不断完善。2011年,湖南推出了《数字湖南建设纲要》和《数字湖南规划(2011-2015年)》,把“数字湖南”作为湖南省信息化发展的主要目标,把“智慧湖南”的发展明确为必由之路。2012年10月,省政府和中国电信公司签署《共同建设“数字湖南・智慧城市”信息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2014年11月,《湖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实施纲要(2014-2020年)》,提出了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具体要求。湖南省14个市州都把智慧城市建设作为信息化、城镇化的发展战略。长沙市把建设“智慧长沙”列入《长沙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2015年10月,制定《湖南省实施“互联网+”三年行动计划》,推动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和创新发展。湖南省逐步建立起保障智慧城市建设的政策体系。

二、湖南省智慧城市建设现状

目前,湖南省有19个智慧城市试点。湖南省智慧城市建设围绕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区域中心城市为重点,县城和中心镇为依托,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各有重点的思路进行。

(一)长株潭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基本形成。长沙的单项智慧城市服务用户非常活跃,交管、医疗、人社、文化生活等月活跃用户,均排名全国前十位。长沙建成了数字监控及报警系统、线路管网管理系统、城区智能停车管理系统等整体推进战略布局的系统。实现了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地下管线项目建设,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化应用工程已经启动,实现智慧交通、智慧水务、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社区来服务城市生活。长沙梅溪湖生态城为国家首批绿色生态城区试点,开展智慧管理和智慧服务,在网络建设上首创“网运分离”,建设全光纤城市区域网和全覆盖无线网,“三网融合”一次性到位,提升片区环境、管理、交通、监控、服务等城市功能。

株洲市成立了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智慧株洲云计算中心项目正式启动。以智能交通指挥调度平台、交通管理数据中心为基础,集成122接处警系统、交通信息采集系统、信号控制系统、道路交通电视监控、交通诱导等10余个系统。在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电子政务、“数字城管”、“智能交通”、“数字电视”及“一站式公共服务”等信息化领域取得良好成绩,“数字株洲”信息化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湘潭市提出借智慧城市建设打造精美湘潭的目标。光网城市、无线城市、“三网”融合试点建设成效显著,基础信息网络逐步完善。“智慧九华”综合平台正式运行,“智慧韶山”建设正全面启动。湘潭市经开区成为湖南首个列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园区,“智慧九华”综合指挥中心,48块等离子屏幕构成的幕墙,遍布全区1,378个监控摄像头。全区已划分为87个网格,实现整个区域无视线死角。

(二)区域中心城市为重点格局正在形成。各区域中心城市以智慧城镇的建设为粘合剂,将集约、低碳、绿色、人文等新理念融入城镇化全过程。邵阳打造微信智慧城市,建立微信+城市服务,建立微信+城市管理,建立微信+农村电商的邵阳模式。衡阳主要建设“一个中心、两级平台、四大核心应用系统”,建成数字城市管理体系及云计算数据中心,初期配置小型机、pC服务器120多台,实现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的统一管理、分配、部署、监控,支撑智能交通监管系统、数字城管系统。益阳重点实施“三大任务,五大平台,十大工程”,主城区智能交通系统将投入使用,智能交通主要建设交通诱导信息、交通电视监控、道路信号控制、闯红灯违法记录、公路车辆监测记录等系统和指挥中心、核心机房。常德投入6,000多万元建设高标准云计算机房,初期配置300台左右pC服务器,支持2,000多个虚拟机的应用需求。岳阳数字城管已基本建成,“数字城管”采用了“一级监督、二级指挥、三级考评、四级联动、分口处理”的管理模式和大城管平台。郴州正式建成数字城管和云计算中心系统,对66平方公里主城区进行精细化管理,包括城市供水、供气、排水、排污、通讯等,可对地下管线实施有效管理。

(三)县域智慧城市创建工作提速。湖南省共有嘉禾县等11个县纳入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嘉禾县主要注重城乡一体化与信息化的结合,体现“智慧城乡”的创新,大力发展城镇、农村互联网、物联网,建设智能交通、智能建筑,大大降低城镇通勤成本、交易成本。安乡县搭建智慧城市模型,建设云计算中心、信息交换平台和城市信息传感系统等,并在社会管理、城市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农业、智慧水利等诸多领域上与企业展开深入合作。桃源县智慧城市重点项目(一期)总投资5.82亿元,内容涵盖智慧城市综合服务大楼,综合档案馆、公共信息平台、基础数据库及智慧安防、智慧交通、智慧政务等相关信息化系统。宁远县建成了县公安局视频监控中心和管理维护平台。2015年全县辖区新增视频监控点位403个,总计新增摄像机585个,并制定《宁远县“智慧城市”发展规划(2016-2020年)》。

三、湖南省智慧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省级统筹规划与引导,盲目跟风。智慧城市建设强调做好顶层设计,通过政府部门牵头起主导作用,调动政府机关、企业、社会团体等各方力量共同参与。湖南省没有成立智慧城市建设省级统一领导小组,没有形成金字塔式的管理模式,只有株洲、常德、衡阳、永州等市州成立了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和办公室,且大多各自为政。在政策的制定上,缺少具体操作层面的指导意见。各地区对智慧城市的实质与评价标准不明确,工作思路不清晰,盲目跟风,没有结合自身实际。

(二)数据共享困难,“信息孤岛”严重。大数据分析是实现智慧城市建设的有效途径。大数据来源广泛、类型丰富、数据量大、非结构性数据在数据分析中占比加大,大数据存储成本过高,不同系统之间接口复杂,大数据中的规律和信息无法被充分利用。再加上各部门之间横向、纵向协同困难,行政分割、管理分治的现象普遍存在,各系统独立建设、条块分割,或者出于信息安全等因素,资源整合困难,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到目前为止,湖南省也没有制定基础数据共享、个人信息保护等方面的技术标准,智慧城市建设标准规范体系有待于完善。

(三)各区域基础差异较大,特色不明显。由于各地区经济水平发展差异,智慧城市建设成果有差异,但没有形成自身特色。湖南省长株潭经济发达,对智慧城市建设从领导层重视,资金来源相对多元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建设成效明显要高于其他城市,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智慧交通、智慧城管、智慧医疗来提升城市服务品质。其他区域中心城市,经济较为发达,公众信息平台及云计算中心大多已建成,数字城管及智能交通取得较好成效。县级试点城市都已启动智慧城市建设,但是信息化升级的基础建设有待于完善。固定电话及移动手机的普及率很高,但是宽带接入和互联网的普及率仍很低,第四代移动通信网和无线宽带网络覆盖率不高,电子政务基础网络建设有待完善。各地区没有以智慧城市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本地区的比较优势,或者着力解决阻碍自身发展的问题为目标,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建设智慧城市。

(四)缺乏资金上的支持,投融资渠道单一。智慧城市建设周期长,见效慢,涉及到基础设施的信息化升级,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因为属于民生工程,私人资本的参与性偏低,融资渠道单一,很大部分资金还是依靠政策来填补。许多试点城市,特别是县级试点城市,融资相当困难。再加上没有统筹规划,资金分散,各地区也没有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智慧城市建设,致使整个工程项目进展缓慢。有些地区对自身的比较优势不清,没有结合实情形成自身特色,照搬照抄,造成资源浪费。

四、推进湖南省智慧城市建设的建议

(一)政府加强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各部门关系。智慧城市建设以政府起主导作用,调动各方力量共同参与。政府基于城市发展的长远角度,结合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做出统筹规划。同时,以某一城市作为典范,引导示范。各级政府对本地区的智慧城市建设在省级规划的基础上,明确本地的优势及劣势,确定建设目标、建设特色、建设重点、建设难点及难点的攻破,其他各部门的配合与支持。

由于整个社会信息共享意识淡薄,对信息集成共享存在误区,政府以云计算、大数据理念,与信息技术平台有机对接,建立统一综合的信息平台,实现“数据”共享,探索建立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打破各系统独立建设、条块分割的局面,通过连点成面的方式对各部门的信息进行整合。

(二)出台评价标准,保障信息安全。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难以确定主要表现为数据的缺乏、方法的缺乏和经验的缺乏,难以量化分析。可以将基础设施、智慧产业、智慧服务、智慧生态等几大领域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如基础设施可细分为:无线网络覆盖率、光纤接入覆盖率、户均网络带宽、智能电网技术和装备应用、部级重点实验室等。智慧产业可从智慧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特色产业及占本地区GDp的比重,对就业的贡献率指标进行量化。智慧服务可以从交通堵塞的改善情况、城市管理效率(如城市脏、乱、差情况)、公众办事的效率(如办理事务缩短的时间)、满意度及公共服务应用普及率等。智慧生态包括环境污染(如污水处理)、能源消耗、空气质量、城市绿化率、噪音控制情况等进行评价。只有智慧城市建设形成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各地区根据自身情况,才能建设适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智慧城镇。

智慧城市建设中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可能带来一定的风险,企业及个人的隐私可能泄露,甚至国家安全可能将受到信息武器与网络恐怖主义的威胁,大数据可以按照数据安全储蓄要求,存储在任何空间,通过数据加密的方式为数据流的上传与下载提供有利的保护。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明确信息资源的责任主体和监管主体,保护各主体的合法权益。立法机构和监管部门也要出台相关保护个人隐私的措施。

(三)引入社会资本,创新投融资渠道。目前,湖南省的大部分资金来源主要靠政府财政支持,单纯依靠政府投入和信贷远远不够,将政府财政投资、银行贷款、债券融资和第三方投资完善融合是解决智慧城市建设资金短缺的重要方式。各类资金来源合理搭配,坚持开发性融资与商业性融资并重。创新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挖掘、应用大数据信息商业价值,利用资本市场收回投资和政府购买服务支出的渠道,实现政府和企业在智慧城市建设上的合作共赢。吸引民营资本参与建设,通过与高新科技企业合作,企业获得利润增长新动力的同时,也促进智慧城市建设。向商业银行贷款或获得政策性银行的支持可以作为短期资金来源。充分利用智慧城市建设的红利,如土地增值,既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又可以用于智慧城市的建设,可以与短期融资方式互相补充。公众是智慧城市建设最后的检验者,可以通过购买投资智慧城市建设运营的股票、基金、地方国债、公司债等金融性资产参与到智慧城市建设中来。

(四)注重区域差异,形成特色发展。湖南省的旅游资源丰富,湘西农村有优秀的民俗文化,如歌舞文化、体育文化、巫蛊文化,可以开发以民俗文化为特色的智慧旅游。长沙作为湖南省的省会城市,交通拥挤较为严重,以智慧交通、智慧城管为主要建设目标发展智慧城市,然后再依次推进智慧医疗、智慧水务、智慧社区等。株洲大部分地区是重工业区,是重酸雨区,可以将智慧生态作为主要目标,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衡阳城市建设可以智慧城管作为重点进行建设,避免齐头并进,效果不显著的结果。湖南省智慧城市建设因为资金、经验的不足,应该避免盲目跟风及全面推进,应发挥自身优势或以弥补自身短板为主要目标,分层次、有针对性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主要参考文献:

[1]湖南省统计局.http://.

[2]新华网.http://.

智慧城市综合管理篇9

abstract:inrecentyears,withtheprogressofscienceandtechnology,digitalcitydevelopmentinChinahasachievedgreatachievements,greatlyexpandedthedevelopmentspaceofthecity.ifwanttorealizenewindustrialization,newurbanization,informatizationandagriculturalmodernization,wemustwalkinthewayofwisdomcity.onlybyfollowingthepathofwisdomcity,canwebemoreperfectdigitalcity.inthispaper,basedonpreviousresearch,theauthorstartsfromthedevelopmentandachievementsofdigitalcity,andanalyzesthemaincontentofthewisdomurbanconstruction.

关键词:数字城市;智慧城市;探索

Keywords:digitalcity;wisdomcity;explore

中图分类号:p2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0-0188-02

1数字城市的发展及成就

数字城市的建设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随着人们对数字城市认识的不断加深。数字城市的核心理念是信息共享,运用信息技术,将物质城市数字化重建,而数字城市就是把“数字地球”思想延伸到城市范围来具体实现,并根据此来整体研究解决城市问题的综合系统,数字城市的建设也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同时,“数字城市”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大规模存储技术为基础,以宽带网络为纽带,运用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测、仿真-虚拟等技术,对城市进行多分辨率、多尺度、多时空和多种类的三维描述,即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把城市的过去、现状和未来的全部内容在网络上进行数字化虚拟实现。我国数字城市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多重要的成就,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基于数字城市的城市网格化管理与服务所谓网格,就是将目标对象划分为一个个的“网格”,使这些网格成为政府管理基层社会的单元。网格化管理则是指在城市管理与社会服务管理领域,将城市管理与服务对象划分在细分的网络当中,通过信息技术来对网络内的人、地、物、组织、事等进行信息的监控、采集、立案、管理、结案和完成上下双向沟通的管理过程。网格化管理中的城市各个区域被分成了若干个的网格单元,然后再每个单元格明确一个责任人进行辖区内的城市管理和监控,从而实现了城市管理的无缝连接,从城市的分级、分区域进行全域管理。城市网格化的管理和服务基于数字城市的相关技术,使城市的管理更加人性化、科学化和高效化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进步。

1.2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试点进展良好从2006年以来,我国就组织了30多个城市开展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试点。在试点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进展比较良好。比如在试点中,有些城市建立了较权威的、统一的城市地理信息平台,为各类信息的交互使用和整合应用带来了方便,提供了技术支撑,避免了信息不统一等状况的发生。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试点较好的城市具体的主要有烟台的公安警用地理信息系统、太原的环保监测管理信息系统、嘉兴的工商管理应用系统等。这些信息通过专业信息和地理信息的融合,实现了对经济、社会和其他人文信息的空间统计分析和决策支持,提高了政府部门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宏观决策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工作效率。

2从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就是将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建筑、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形成物物相联,然后通过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将其整合,实现社会与物理世界的融合。它是将数字城市、物联网与云计算向结合的。同时,智慧城市是城市全面数字化基础之上建立的可视化和可量测的智能化城市管理与运营,包括城市的信息数据基础设施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网络化的城市信息管理平台与综合决策支撑平台。因此,要进行智慧城市建设必须从以下几个内容方面入手。

2.1基础设施建设若要想建设智慧城市,必须要进行物理基础设施的建设,比如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等。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计算机的软件和硬件、数据库、宽带网络、通信网络、互联网等一些it的基础设施。

2.2信息数据信息是用数字、文字、符号、语言等介质来表示客观事物的内容、数量或特征。数据是信息的载体,信息是数据的内涵。我们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需要利用不同的手段来进行数据的获取,这些信息主要包括自然、社会、人文等各种信息。数字城市向智慧城市的转变是四化建设的必经之路,是城市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城市实现信息化的一个新的阶段。数字城市的建设已经获取整合了大量的各种信息,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运营等各方面提供了保障服务。因此,数字城市可以为构建智慧城市提供空间支撑,充分利用和整合优化数字城市的已有成果数据,将极大提高智慧城市建设成效。

2.3管理决策平台我们建设智慧城市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我们城市管理更加科学具体,能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让市民能够享受智慧城市建设的成果。因此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在数字城市建设的基础上完善和构建管理决策服务平台,促进智慧城市建设的成果在交通、远程医疗服务、数字家庭、城市公共安全服务、国土等方面进行广泛的应用。比如可以通过智能交通系统提高交通的运行效率、安全性和机动性等;在开展地下管道和线路的检查基础上,可以建立一个城市的地下管道和线路信息系统,促进城市地下管道和线路和检测维修和安全运行;又如武汉市共有800万人口,200多万的部件设施,每年发生的意外事件有近60万起,我们可以通过建立一个管理决策平台和智能系统,通过收集有关数据,智能分析数据来实现对人口、设施和意外事件进行有效管理和服务。

综上所述,要想取得技术的进步和不断的满足我国人民群众的需要以及为了和世界其他发达国家走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必须要进行数字城市向智慧城市的发展。同时,要实现这一技术必须要依靠云计算、物联网、传感器等相关技术来进行。但是要想真正的从数字城市向智慧城市转变技术难度还是比较大的,必须要突破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从以前感知信息的接入,要发展为将信息进行有机的整合,并且综合利用这些信息;二是资源的分布式存储和逻辑式集中也要进行变化,变化为云计算和宿主资源;三是服务的对接也要发生变化,变化成知识引擎和按需服务。

参考文献:

[1]李德仁,龚健雅,邵振峰.从数字地球到智慧地球[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0(02):121-127.

[2]李德仁,邵振峰.从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n].中国测绘报,2011,01(14):3.

[3]张永民.“智慧城市”高于“数字城市”[J].中国信息界,2011(10):12-17.

[4]张永民.构建“智慧中国”的模式与对策[J].中国信息界,2011(06):5-12.

[5]中国电信智慧城市研究组.智慧城市之路:科学治理与城市个性[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9.

[6]牛文元.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2009[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6.

智慧城市综合管理篇10

关键词:智慧城市环境气候图动态规划

智慧城市建设是历史发展到一个阶段的必然产物,既是中国当前面对的重大挑战和重大机遇的汇聚点,也是推动信息化、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好抓手和好平台。但目前在所有智慧城市建设的规划或是顶层设计中,对城市气候学信息知识加以应用的非常有限,这对一个具有更透彻的感知、更全面的互联互通、更深入智慧化的城市,显然是一个明显的失误。这一失误将对城市建设规划、城市总体布局及城市环境保护产生重大影响。从城市规划和管理角度来看,如果不重视城市发展对局地环境气象条件的影响,以及气候变化对城市区域的影响,很可能会造成难以逆转的严重后果。尽管在污染治理上投入大量资金,最终改进大气环境质量的收效可能会被抵消。相反,如果在城市发展中合理考虑气象条件,科学规划布局,会对于改善城市大气环境条件,实现良好的人居环境,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智慧城市建设与城市环境气候图

我国在快速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城镇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城市的蔓延式发展,改变了城市区域的土地利用结构和下垫面特性,使得原有的自然植被或土地被各式各样的建筑物以及大量的沥青、水泥马路所代替,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改变了城市大气的热力和动力状况,进而城市生产、建筑物、气候和环境间的矛盾也日趋凸现。城市工业排放的大量烟尘、气溶胶、颗粒物以及城市道路上汽车尾气和工地扬尘等对于城市的气温、湿度、能见度、风和降水都有影响,带来了一系列的城市问题,产生了“城市热岛”、“城市干岛”、“城市混沌岛”、“城市洪峰”等城市特有的现象,反过来又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如何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治理环境污染和改善城市形态,从而创造舒适和谐的人居环境,是摆在城市建设和管理者面前的重大课题1[1]。

智慧城市就是运用先进的信息感知、通信、网络、数据处理等技术手段将城市生态系统中的基础设施、资源环境、市政管理、经济产业和社会民生等系统的核心信息进行感知、传输、处理、分析和共享,最终实现反馈控制2[2]。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工程,由于不同城市信息化发展基础不同、城市发展侧重点不同、城市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以及城市文化的不同,智慧城市建设的规划呈现出各具特色的形式。但无论何种特色,在规划中关注城市环境气候的影响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传统的城市规划及管路的观念和方法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中,关于气象因素对城市建设和城市环境的影响已经有所考虑,主要是以风玫瑰图和污染系数为依据。客观上这种方式也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和客观性。但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张、城市功能结构的变化、城市环境问题日益地突出,这种方式就出现了局限性,迫切需要寻找基于大气环境优化的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新理论和新方法。智慧城市的建设为解决这个问题带来了新的机遇和途径。借助智慧城市建设所汇聚的海量数据,利用大数据挖掘手段,通过数据的智能分析得出城市运行相关的各类智慧信息,包括气象因素对城市建设和城市环境的影响,深刻认识城市发展以及城市区域间相互影响的规律,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是各级城市政府应对发展不确定性、规避市场风险和实行宏观调控的必要手段。

在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城市环境气候图是建立在统一的空间地理信息系统(GiS)基础上,由一系列基础数据输入图层和城市环境气候图构成3[1]。其中基本输入图层包括气候和气象数据的分析图、地理地形图、绿色植被覆盖图以及规划数据。城市环境气候图分由两张图组成,分别是城市气候分析图和城市气候规划建议图。

1.城市气候分析图

城市气候分析图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针对热环境的分析,主要分析城市热岛效应以及不同城市生物气候的分析状况,特别是受冷压或热压影响的不舒适地区;二是针对风环境的分析,主要描述和表达当地空气交换循环风流动的模式及阻挡风流通的建筑物或工厂等;三是确定空气污染区域,特别需要描述出人为污染源和受污染影响不同程度的区域。通过对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利用建立在空间地理信息系统上的基础数据输入层的信息,对城市的热环境、空气流通以及空气污染分布状况都可以得到精细的了解,对解析现存城市气候状况是至关重要的。

2.城市气候规划建议图

城市气候规划建议图的制作过程就是利用城市气候分析图的气候信息和评估结果,结合其他相关数据,通过智能化的分析,指出明确气候问题和敏感区域,并提出在后期土地开发、城市发展、人口布局等方面相应的规划策略。在绘制城市气候规划建议图的过程中,要明确智慧城市建设应该遵从其所处的自然气候这一基本原则,充分考虑城市化进程中的外部气候,以及城市发展如何影响其内外气候,避免当规划实施后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其应对措施只集中解决眼前的问题,而不去评估规划进程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后果。

二、智慧城市建设赋予城市环境气候图新的内涵

智慧城市的建设只有信息技术的参与是远远不够的,智慧城市建设应该是一种综合性的建设,是一个综合性的城市发展的概念,它包含市民素质的提高,创造力的提升,城市交通、污染问题的解决,整个社会的透明、公开、公正、公平,这些都应该属于智慧城市建设的范畴。智慧城市的建设目标应该是服务于市民、服务于企业和服务于政府。而城市规划也并非一项纯工程技术行为,也非发展蓝图的描绘,它具有强烈的公共政策属性。因此智慧城市使“规划就是向权力诉说真理1[1]”成为可能。

另外,智慧城市建设程度越高的地区,越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因为智慧城市运转高度依赖于一个综合复杂的网络体系以支持其交通运输、卫生健康、教育服务及能源和通讯设施。这些基础设施之间密集的交叉关系会使气候变化对其影响更加复杂。如降水和暴雨会造成“城市洪峰”,高温影响会造成“城市热岛”,干旱和水资源短缺会造成“城市干岛”等。也正是因为智慧城市的建设,通过绘制城市环境气候图,在城市规划阶段就严密的考虑这些气象因素的影响,使得克服这些城市通病成为可能。

1.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能够综合考虑影响城市发展和运行管理的各类因素,这其中就包括气象因素的影响。绘制更加精准的城市环境气候图是智慧城市建设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

2.智慧城市的城市环境气候图实现了由滞后向实时、由粗放到精细、由静态到动态、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变。

3.由于智慧城市的建设,使得城市环境气候图的绘制不仅仅依赖土地利用信息,而是在土地利用信息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建筑楼宇信息、生物气候学信息等,制定更为完善的智慧城市环境气候图。

4.智慧城市环境气候图的应用范围远远超出城市规划辅助工具的范畴,其应用将扩展到环境治理、人口布局、节能低碳和应对气候变化等相关工作。

5.在智慧城市规划建设的理念下,对城市环境气候影响的重视将被提到空前的高度。将在政策保障、工作机制、人才培养等方面会有比较大的提高。通过宣传教育,从市民、企业到政府部门,对城市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会有显著的改变。

三、智慧城市环境气候图绘制思路与实施路径

通过智慧城市的建设,使得能够实时收集城市乃至全世界不同气象观测站的气象数据,在综合分析气象、气候、土地利用和地理地貌等因素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城市统一的空间地理信息系统(GiS),构建智慧城市环境气候评估与应用信息平台,利用该平台制定有针对性的生态可持续智慧城市规划建议,从而改善城市千城一面的发展模式,提升城市品质和市民健康舒适的生活。这就是绘制智慧城市环境气候图的主要思路和目的。构建环境气候评估与应用信息平台是绘制智慧城市环境气候图的关键步骤,参与平台构建的不应仅仅是气候学研究人员,还应该有城市规划人员、建筑师和房地产商等相关人员的参与。

智慧城市环境气候评估与应用信息平台应该纳入智慧城市建设的总体架构之中,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的应用,成为城市动态规划的主要依据。动态规划现已逐渐在国内外被规划界所接受,把规划看成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既注重建设行为的协调性,更注重运用政策杠杆,更加关注近期的需要并强调灵活性,规划不再是被动的蓝图,而成为一个改善城市主动而具体的工具2[1]。智慧城市的环境气候评估与应用平台从传统的单纯辅助制图向规划信息管理、决策支持方面扩展,从单个城市的规划信息平台向区域一体化、城乡统筹的规划信息化应用拓展,将成为提高城乡规划科学性和权威性的重要支撑手段3[2]。通过构建智慧城市的环境气候评估与应用平台,实现了城乡区域性规划多源、多尺度、多时态空间信息数据和应用资源的整合,顺应了未来区域层面各类规划信息数据共享化趋势。智慧城市的环境气候评估与应用平台的技术架构及实施方案将另文撰写。

智慧城市环境气候图的绘制应该充分考虑目前国家大力提倡和要求的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各级政府可以召集发改委、规划、国土、气象、环保等部门联合制定有关政策和工作机制,在各部门资源汇聚共享的基础上,开发研制智慧城市环境气候评估与应用平台,依据该平台绘制出环境气候图,并确保在实际规划、环保及土地利用过程中得到应用。

参考文献:

[1]程大章主编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导论科学出版社2012.11

[2]唐建荣童隆俊邓贤峰著智慧南京城市发展新模式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

[3]蔡博峰陆军刘兰翠等译城市与气候变化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