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综合管理标准化十篇综合管理标准化十篇

综合管理标准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17:30

综合管理标准化篇1

城市,作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承载体,其安全运行、和谐稳定直接决定着国家的社会和谐、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大局。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管理的难度越来越高。要实现城市高效、有序运转,需要实施现代化的城市管理。“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加强城市综合管理”,这是从国家层面首次提出加强城市综合管理的要求,对保障城市的安全运行、提高城市的运行效率、方便市民的生产生活、构建和谐城市与和谐社会将产生深远影响。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这可见,现代化城市治理就是克服个人经验型管理,实现城市管理的精细化、标准化、规范化。

城市综合管理客观上要求实施标准化管理。实施城市管理标准化,就要在城市规划、城市建设、政府服务、电子政务、城管执法、环卫保洁、园林绿化等方面按标准化的原则、方法来实施。通过协调机制、细化标准、量化目标、明确责任,实现城市管理的全覆盖,让城市管理的每一个问题,都有标准要求、责任规定和考核办法,有助于更好解决城市管理的热点难点问题,达到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塑造良好城市形象、打造和谐人居环境的目标,确保广大市民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解决,提升市民满意度,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一、确立城市综合管理标准化的内涵与意义

(一)城市综合管理的内容界定

对城市管理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城市政府对城市行政辖区内一切人、事、物的管理,是广义上的城市管理。城市政府对城市行政辖区内一切人、事、物的管理,宏观上可以按事权范围划分成两大类:一是对城市基础功能和公共空间的管理,目的是维护城市的健康正常运转和良好秩序,特点是一个管理部门要涉及多个系统的专门事权,是城市的综合管理,也就是所谓狭义的城市管理;二是对城市各种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活动的管理,也就是对城市衍生功能的管理,目的是保障人的合法权益和活动的正常进行,促进城市的政治文明和经济文化繁荣,特点是一个管理部门通常只涉及一个系统的专门事权,是城市的专门管理。[1]

对城市基础设施平台进行细分可以发现,现代城市已经离不开道路交通运输、给水排水污水处理、能源动力供应、邮政电信、垃圾收运处理、公园绿化等基础支撑系统,这些系统一旦得不到保障,城市局部或整体立刻陷入瘫痪,因此称为城市基础功能。而其上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体育活动称为城市衍生功能。对城市空间的分析认为,城市空间可以细分为专属空间和公共空间,专属空间是自然人和法人经行政许可取得部分使用权的空间,其他城市空间属于公共空间。城市居民的住宅空间、单位组织的办公空间即为专属空间,国家法律保护其空间使用权不受侵犯,道路广场、公园绿地等即为公共空间。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维护城市基础功能和保障公共空间有序使用的工作是城市综合管理的内涵。对在基础设施平台上进行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体育活动等衍生功能的维护则属城市专门管理范畴。[2]

根据以上分析,城市综合管理的完整定义为:城市政府或城市政府依法成立的城市综合管理部门依照法律授权或行政授权,依法维护城市基础功能,管理城市公共空间,保障城市健康运行,促进市民和谐相处的行政行为。城市综合管理的目的是保障城市健康运行、促进市民和谐相处。本文所指的城市管理标准化,实质上就是城市综合管理的标准化。

(二)城市综合管理标准化的概念

标准化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中,凡具有多次重复使用和需要制定标准的具体产品以及各种定额、规划、要求、方法、概念等,都可成为标准化对象。它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标准化的具体对象,即需要制定标准的具体事物;另一类是标准化总体对象,即各种具体对象的总和所构成的整体,通过它可以研究各种具体对象的共同属性、本质和普遍规律。

管理标准化,是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为根本目的、以管理领域中的重复性事物为对象而开展的有组织的制定、和实施标准的活动,通过建立标准来约束执行者的业务活动。一般而言,标准的建立来源于大量同类业务所产生的最佳实践活动的总结。

城市管理由于其自身特性,适合采取标准化管理。城市管理,指城市综合管理,特性主要有公益性、综合性、强制性、简单重复性和个体损益性。公益性指城市管理工作的受益者是广大社会公众,而不是某个部门或某个群体,具有普遍的公益性。综合性指城市管理涉及的领域众多,管理具有综合性。强制性指城市管理部门在实施城市基础功能和公共空间管理活动时,体现的是国家强制力,管理对象必须配合或服从,要求有一支处罚队伍保障城市管理活动的正常进行。简单重复性指城市管理面对大量日常的、琐碎的、不断重复出现的细小事件,这使得管理工作具有简单重复性。个体损益性指城市管理处罚环节是为了整个城市的正常运行而采取必要的惩罚措施,同时又会使处罚对象个体利益受到损害。城市管理的这些特点,适合采取标准化的方式进行规范和理顺。

城市综合管理标准化即是以获得城市基础功能的最佳发挥,达到城市公共空间最有序管理为根本目的,以城市中包括道路交通运输系统、供水排水和污水处理系统、电力燃气等能源供应系统、垃圾收运处置系统、信息通讯系统和园林绿化系统等六大功能和公共空间为对象,按标准化的原则、方法来实施管理的活动。这包括对城市管理目标的量化、管理标准的细化、管理流程的规范、管理责任的明确等,以此增强各级、各部门城市管理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管理城市的积极性,增强广大市民的环境意识和责任意识,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使城市管理工作进入标准化、精细化、制度化长效管理运行轨道。总之,城市管理标准化是城市形象的主要载体,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城市综合管理标准化是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过程

我国城镇化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至2012年,城镇化率已达到52.6%。也就是说,全国有一半以上人口生活工作在城市。《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要“加强和创新城市社会治理,完善城市治理结构;顺应城市社会结构变化新趋势,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加强城市社会治理法律法规、体制机制、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面对城镇化过程中城市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生产生活环境的剧烈改变,人口和资源的高速流动,社会结构和利益群体的多元化,城市管理走上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前台,但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科学的城市管理还在孕育中,必须重新审视和创造。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运行最基本的六大支撑体系,能否在高负荷情况下相得益彰地运转,这需要一套标准化的运行方案,作为各个部门间交叉工作的剂,落实到每一项管理业务的始末,连接到每一个节点,使每一套系统都能在超大城市规模的背景下有序、高效地运行。[3]城市管理标准化作为一把科学的钥匙,它的应用犹如期待已久的精细化管理大幕徐徐拉开,必将有效促进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

二、当前城市管理标准化的现状与问题

(一)城市管理标准化现状

近年来,许多城市开展了城市管理标准化的实践,一些城市在推行精细化城市管理的过程中,将标准化作为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抓手。比如:西安市莲湖区以标准化理念作为城市管理工作的重要抓手,在深化数字化城管、标准化执法、市容环卫标准化管理的基础上,将标准化理念由城管执法延伸至城市管理的各个方面,从城市管理的持续性、长期性出发,使城市管理从突击型、临时性向长效型、规范型转变,切实提高城市管理能力和执行能力。2012年11月,南京市公布了《南京城市综合管理标准化建设工作实施方案》,从2013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标准化长效管理,努力实现城市综合管理标准化全覆盖。贵州清镇城市精细化管理围绕市容环境、交通秩序、旅游景区、园林绿化、街巷院落小区、建筑工地、城市环境保护、市场秩序、娱乐场所、乡镇环境等10个方面,明确细化了10项具体的细化管理内容、43项工作标准和109项任务指标。石家庄市裕华区了《裕华区城市精细化管理标准手册》,其中涉及市容环卫、广告牌匾、园林绿化等13大类、174项操作标准。这都是以标准化建设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的重要举措。

(二)城市管理标准化存在问题

1.城市管理标准化体系尚未建立

目前,大部分城市管理标准化还停留在各行业建立、完善标准阶段,还没有建立起一套标准化管理体系。这套标准化管理体系应该包括组织保障体系、标准化管理体系、网络化监管体系、数字化技术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以及标准化执法体系。

2.市区两级事权不清、责权不明

城市综合管理要求明确各级政府部门的行政职责,各级管理各级的事务,避免城市管理过程中职责不清、任务不明、行政效率低下的现象。目前,城市管理中还存在市区两级事权不清、责权不明的现象,不利于城市管理标准化工作的开展。比如,在城市管理工作的重心下移、事权下放的形势下,有些市级单位将一些工作难做、没有收益的项目下放给区级政府、街道、社区。但在事权下放的同时,却没有配套资金支持,影响了区级工作积极性。

3.管理资源没有较好整合,部门协调性不强

城市管理工作综合性较强,涉及的部门较多,特别强调各部门的协调配合。目前,在许多城市部门协调性不强,不利于城市标准化管理工作的开展。

4.标准设定缺少统筹,配套性与系统性较差

城市管理标准化工作没有得到系统梳理,各区、各行业进展不同,各项标准的设定缺少统筹,配套性和系统性较差,不利于整体工作的统一运行。

三、明确城市综合管理标准化的目标要求

(一)管理体系科学

标准化管理是一种科学管理,必须从分析把握城市管理的规律和特点入手,结合城市、区(县)的经济现状、发展水平、文明程度,用指标、数字、模型分析城市管理工作,以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指导城市管理工作,不断提升管理层次和管理水平。城市管理是一个多目标、多功能、多层次的综合性工作,在确定标准时要注意各部门的统筹协调、注意标准设定的系统性与配套性。

(二)管理目标明确

标准化管理首先要明确管理目标。城市管理要达到的目标大致包括:市容市貌靓丽,环境卫生整洁,园林绿化秀美,市政设施完好,建筑工地规范,行政执法文明,窗口服务便捷。将这些目标细化量化,是城市管理标准化的基础。标准化管理还要突出以人为本,体现人性化特点。标准设定要以人的需求为导向,不断提高城市环境品位和居民生活质量。在市政公用设施管理、市容环卫管理等方面,要体现人性化服务理念,方便市民使用,并体现对弱势群体的关爱。

(三)管理职责明晰

随着城市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城市经济的发展,“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管理模式日趋完善,[4]管理主体多元化、市场化和复杂化特征更加明显。只有科学地进行分类,明晰管理责任,才能实施有效的管控。要充分分析职能配置,按照不同类别实行层级式细化分类,以有利于确定科学、实用的监控办法。[5]

(四)参与主体多元

把政府行为、市场体制和社会机制有机结合,建立城市管理多元主体参与机制。按照城市管理的目标、类型和服务性质培育城市管理的多元主体,实现城市管理集权与分权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社区、企业、协会、个人等社会主体参与城市管理的作用和潜力。[6]要制定城市管理的多元主体参与的政策、措施、规章制度,以此来激励各方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可以探索城市管理的市民听证制度,建立由政府主导,专家学者和市民代表组成的城市管理咨询机构,广泛吸纳社会各方意见,择优配置社会民意和社会智力。[7]

建立一套完整的、闭合的部件、事件反馈处理标准化系统,有利于真正做到“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处置问题、第一时间解决问题”。

首先,综合多种力量,建立城市管理部件、事件的多元采集渠道。除了城管人员自查巡查、视频监视系统获得等主动采集外,还有电话投诉、网上投诉、投诉等被动采集。事件的提供者既可以是市民、企业、社团组织,也可以是各个城市管理职能部门。指挥中心接入事件后,根据事件信息确定是否要受理。

其次,城市管理部件、事件的分派与综合调度。对于要受理的事件,指挥中心将对其进行分派和调度。分派调度的具体流程为:(1)指挥中心根据事件信息,将其分派到二级联动单位。(2)二级联动单位根据事件性质,或者退回事件并说明理由,或者直接依法处理事件并办结回复,交由中心去审查结果,或者将事件分派到街道或三级联动部门办理。(3)三级联动单位负责在规定期限内办理分派下来的事件,并完成后进行归档和向其上级回复或上报。

再次,城市管理部件、事件处理的跟踪督察、督办。指挥中心对所有事件处理都进行相应的回访、监察、督办等。事件办完后,中心对结果进行审核,对结果符合要求的事件办结,对于不符合要求的进行补充回退处理。

(五)考评奖惩标准化

1.考评内容标准化

结合城市特点,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要求,建立具体和可操作的评价考核指标,通过指标考核,实现城市管理标准化。比如,西安莲湖区在市容环卫方面制定了《莲湖区市容环卫工作检查评比奖惩办法》,以对市容环卫工作进行评价。以道路清扫为例,规定:未按规定时间完成普扫的,每路段扣2分;清扫垃圾和门店前垃圾未按时清理的,每处扣0.5分;路段出现漏扫,每百米扣1分;普扫不彻底,每处扣0.5分;焚烧垃圾的,每处扣2分。

2.考评方式标准化

按照工作全覆盖、推进全过程、督查全方位的要求,建立“阶段工作评估、区与区工作评比、规定项目评分、工作效果评价、总体工作评价”的评价机制。对城市管理情况进行日、月、季、年考核,并将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布。

考评方法主要应包括综合评价、社会评价、专业评价和问题评估四个方面。综合考评主要包含工作效果、管理效能和创新创优三个方面,是市级、区级政府间、上级管理部门对下级部门或部门内部进行的考评;社会评价一般包括社会公众满意度调查、环境热线统计、志愿者信息反馈等内容。公众满意度调查方式可以采取向公众发放调查问卷,进行入户调查等方式,可以是政府部门去做,也可以委托第三方去做;专业评价是指由主管部门组织的专业检查评价机构按标准实施打分评价;问题评估是指根据媒体、群众投诉等渠道反映的城市管理问题进行评价。

考核手段上,要运用信息化手段,借助数字城管平台,建立起数字化城市综合管理考评机制。可以把各项管理标准、责任部门、责任人、完成时限、考核内容、扣分办法等录入城市管理考评软件系统中,由指挥中心按照工作流程进行计算机考核管理。

考核方式上,要广泛引入社会公众参与。可以引进社会中介机构,定期进行公开评价。开展城市管理满意度调查活动,充分利用市民沟通渠道,发挥城管热线、供水热线、公交热线、门户网站等作用,强化对市民反映情况的整改,形成市民评价、社会评价、专业管理机构评价的有机互补,让民意评价成为考核评价的重要检验尺度。

3.检查监督标准化

采取日常巡查、随机抽查、联合检查、社会督查等方式,及时发现问题,促使采取必要措施,加快完成目标。同时建立热线监督、网络监督、市民监督、舆论监督、测评监督相结合的社会监督体系。

4.奖惩办法标准化

按照“责任分解、责任到人、责任量化和责任追究”的原则,明确市、区级职能部门从局长到科室负责人,街办从主任到城管科长,公司从经理到员工的工作职责。根据各项考评结果,对表现优秀的区县、部门、单位、个人进行奖励,奖励标准要分层次。对考评不合格的区县、部门、单位、个人要进行处罚,处罚标准也要分层次。奖励方式有奖金、评优等,处罚方式有书面或公开检查、诫勉谈话、调整岗位、免职、解聘处理等。

五、城市综合管理标准化需要构建保障协调机制

(一)大城管组织保障机制

标准化只是一种较为科学、先进的城市管理手段与方式,城市管理的成功主要还是依靠合理的体制、机制及完善的制度来实现。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行政管理体制,标准化的优势才能充分显现。

要成立由市、区政府领导牵头组织,城市管理和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的城市综合管理委员会,负责对城市管理工作进行宏观决策,组织领导和指导城市管理工作的实施。[9]综合管理委员会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审议城市管理的重大事项,安排城市管理重大资金使用,审查城市管理执行情况,听取城市管理工作的进展情况,研究并协调解决城市管理日常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下设城市管理办公室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强化宏观指挥、监督、协调职能,建立健全指挥、监督、考核、评价、奖惩体系,实现城市管理的常态化、制度化。如,西安莲湖区建立起了“大城管”管理体系,实现了分散管理向联动管理的转变。

城市管理综合协调机构的工作重点还有以下几点:

一是健全部门合作协调机制。多部门合作是解决城市管理疑难问题的有效手段。要综合建设、规划、公安、工商、法院等部门力量,进一步完善工作联动机制,对区域内乱设摊、乱搭建、跨门经营等管理难度大、反复性强的违法现象,以及领导和群众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开展联合整治。

二是充分发挥街道、社区优势。理顺街道、社区市容管理、卫生保洁等工作职能,进一步强化其在城市管理中的基础地位,调动起区、街、居各级共同参与城市管理工作的积极性。

三是理顺规划、建设、管理等部门的关系,提高管理建设的协调性。提升城市管理水平,要正确处理城市建设与管理的关系,以高水平的规划来调控城市建设,以标准化管理实现城市有效运转。城市规划编制和建设设计时,提前征求城市管理部门的意见,将城市管理中的某些问题在规划和建设设计之时进行规避,以更加有利于城市发展。

(二)广泛的社会参与机制

发动社会力量和人民群众参与城市管理,是实现城市长效管理的基础性工程。鼓励非政府组织在规范化、法治化的环境下积极参与城市治理,以减轻政府本身的财政负担和管理成本,提高城市社区基层参与城市治理能力。[10]加大城市管理的宣传教育力度,把加强宣传教育作为城市管理标准化的一项长期性、基础性工作,广泛利用宣传媒体,有计划、多层次地开展针对性强的城市管理宣传教育活动,增强社会支持和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利用各种媒体,开辟城市管理标准化专栏,宣传政府城市管理标准化的举措和投入,加强政府与市民的沟通;加强市民公德意识教育,着力提高市民素质;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城市管理意识和爱护城市园林绿化、市政、公用设施教育;开展形式多样城市管理宣传活动和公益活动,引导公众参与城市管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聘请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社会人士担任义务监督员,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城市管理,提高广大市民关心、参与和支持城市建设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翟宝辉.厘清城市管理的概念,构建城市综合管理体制[J].城市管理与科技,2009(6).

[2]刘文俭.现代城市管理论纲[J].现代城市研究,2008(3).

[3]赵锦辉.西方城市管理理论:起源、发展及其应用[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9).

[4]马溯川.西方城市管理模式的多维探索[J].城市管理与科技,2008(4).

[5]王枫云.从城市管理走向城市治理――我国城市政府行政模式转型的路径选择[J].思想战线,2008(1).

[6]曾万涛.城市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硅谷,2008(2).

[7]余峰,岳林云.城市管理体制改革:从相对集中到综合执法[J].城市管理与科技,2008(1).

[8]王萍.城市管理体制的创新思路[J].四川省情,2008(6).

综合管理标准化篇2

关键词:标准化管理;集团型企业;解决措施

标准化管理是系统工程的重要方法之一,是现代企业进行科学管理的基础。特别是对制造类集团型企业,在应对复杂综合产品和多产业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过程中,标准化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随之带来的挑战也越来越激烈。加强标准化管理,走标准化建设之路是集团型企业不断提升效益、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举措。

一、标准化方法的应用与发展

标准及标准化必须要伴随着技术的进步、市场的需求不断地发生适应性改变。特别是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今天,“标准”必须适应“数字化”环境,标准化活动也必须要充分利用信息化工具。

1.标准内容“结构化”

按照模块化设计的思想,在对传统标准内容“可分解与组合”原理支撑的基础上,将整份标准分解为若干具有独立功能、能够独立表达相关要求的单元,而这些单元又可以继续分解为一些基本的标准元素(如方法、活动、指标、参数、属性、步骤等),这些单元与基本标准元素的组合可形成不同层次的模块。信息化条件下标准内容的“结构化”可以保证对现有标准资源的重复利用和全新标准的快速制定,从而加速标准的研发、验证和制定过程。

2.标准服务“定制化”

传统标准的表现形式是纸型的,标准内容不能直接应用于产品研制的数字化环境,亦不能被产品数字化设计、数字化仿真试验、数字化制造、数字化管理等各个环节所利用,给标准的高效实施带来困难。为适应产品“研制与管理数字化”的需要,标准应以“数字化”工具的形式存在于“网络”中,以保证实现标准数据基于网络的“定位检索”、“信息关联”、“按需定制”和“即时”等需求,实现“使用即标准”。

3.综合标准化应用

综合标准化是一种标准化方法,前苏联标准化工作者于20世纪60年代创造,80年代传入中国,是对传统标准化的补充和超越。综合标准化的核心主要体现在综合性、目的性、成套性、整体协调性、闭环控制和计划性等方面,在解决复杂系统的问题上有明显优势。对于集团型企业,可以利用综合标准化的方法解决多项目、多专业、多研发单元的标准化问题,提升企业管理效率。

二、制造类集团型企业标准化管理特征

制造类集团型企业标准化的多维度需求,带来了标准化管理上的显著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多元化

多元化的产品和宽泛的专业领域决定了标准化管理的“多元化”。企业所贯彻标准来源多样、标准水平参差不齐。可能同一对象,因客户不同而采取了不同机构的标准;也可能同一对象,因产品标准化的角度不同,而采用不同类别的标准。

2.多目标

长业务链和多项目、多单元协作的特点决定了标准化管理的“多目标”。为了尽可能重复利用企业内外部资源、尽可能同一事项采用同一方法和流程,集团型企业均会要求标准同时满足不同项目的需要,在项目应用中进行剪裁。

此外,企业也期望在一份标准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同时解决面临的多方面问题。如技术水平问题、工作效率问题、协作关系问题、考核指标和检测问题、成本费用问题等。

3.单元性差异

内部单元(母子公司等多种经营模式)差异性决定了标准化管理的“单元性差异”。由不同产业模式、不同业务形态和不同文化基础构成的多“成员单位”集团型企业,由于各个单元的基础不同、核心能力不同、研发和生产流程不同,造成了执行贯彻标准的“单元性差异”。

4.关联性效应

内部多维度协作和外部强关联性决定了标准化管理的“关联性”。许多集团型企业都是围绕着一个复杂产品开展各项活动,如飞机、坦克、发动机研制。这些复杂产品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需要多专业、多单位、多领域的协作。这种“关联性”体现在标准上,就是对标准体系的整体协调,即每一项标准的增加、修改都会影响到相关联的若干项标准。

三、制造类集团型企业标准化管理的方法和工具

为了适应制造类集团型企业标准化管理的多元化、多目标、单元性差异、关联性效应等特征,集团型企业标准化管理应采用新的方法建立标准体系、制定标准、组织实施以及监督反馈。

1.基于产品特征和研制协作模式的标准体系建立方法

针对集团型企业,由于涉及专业过于宽泛,产品类型复杂,如果按照专业展开制定企业标准体系,则容易失去目标,给使用和管理带来麻烦。完整的企业标准体系需包括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因此,必须要将pBS(productBreakdownStructure,产品分解结构)标准综合体与wBS(workBreakdownStructure,工作分解结构)标准综合体进行选择、综合。为了构建相对稳定的标准综合体,应优先选择pBS标准综合体,补充wBS标准综合体。同时,考虑专业方向之间的差异,做到体系完整,同一对象,统一标准。

pBS标准综合体按照综合标准化的方法构建,选择pBS的单元作为细分对象,细分时应保证在具体产品或项目的系统、分系统分解时参考同一规则。wBS标准综合体按照综合标准化的方法构建,选择wBS单元作为标准体系的细分对象,一般包含论证、设计、试验、制造、检测、服务、市场、管理、质量、计量、专业工程等活动。各pBS标准综合体与wBS标准综合体逐级搭建成“标准体系”。

2.基于实例和数据的标准制定方法

(1)Coe模式下的标准综合体选取

制造类集团型企业推行的Coe(Centersofexcellence,优异中心)专业化整合模式,Coe的定位和管理模式与标准综合体的应用十分相似。如国外空客公司按照流程的完整性、资源的相似性和支撑的共用性为原则,构建了机翼Coe、电子Coe等多个中心。集团型企业标准的目标就是在集团公司范围内共享最先进的技术、流程和工具,提升核心能力和资源利用率,增强竞争优势。因此,以Coe为标准化工作单元,可进行标准综合体的研发。

(2)知识管理模式下的标准生成

标准是技术和经验的结晶,在标准制定过程中须重视过程数据、案例和经验的收集和整理。标准制定活动是企业知识收集、分析、整理和提升的过程。在信息化条件下,这一活动与企业知识管理活动的对接成为可能。美国国防部了一套“联合规范指南(JSSG)”标准,将要求、验证以及经验教训融为一体,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标准形式,在各军种、各供应商范围内引起了强烈反响。在“标准数字化”的发展趋势下,标准将在“企业大数据库”中与知识实现关联。因此,标准制定必须要考虑知识管理模式下的应用和融合,在标准编制时,进行“关联”设计。

(3)“数据”离散型式的标准载体及应用

“标准数字化”的趋势下,标准在信息化环境下将突破传统的“纸型”载体,软件、工具、流程、数据库等都可以成为标准。事实上,我们很多工作已经被数据离散形式的标准载体所标准化。如Catia建模软件操作、多项目协同平台使用、数控机床操作程序等。

3.基于集中管控模式的标准化管理方法

集团公司标准体系覆盖了集团范围内的所有产品、技术和服务,因此标准化管理必须进行全集团的集中管控,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统一计划,步调一致。由集团公司按照标准体系建设需求统一下达各项工作计划,确保各专业领域协调一致,确保标准配套完整;

(2)统一对外,归口一致。由集团公司统一对外进行标准战略部署,如行业标准、国家标准,避免成员企业独自提出从而影响集团整体规划;

(3)统一宣传,执行一致。由集团公司统一对内对外进行标准及标准化管理制度的宣讲,避免误解、漏解,并细化具体操作;

(4)分工配合,协作协调。按照各业务单元(或事业部)、各成员单位分工和定位,对专业领域内的标准化工作进行协作。

(4)基于业务流程的标准化实施监督与反馈方法

标准实施状态需要在最终活动或产品效果上才能体现。传统的标准实施监督是跟随标准走,即标准内容约束什么就检查什么,可能造成“某一环节符合这项标准,但整体产品达不到其他标准要求”的情况。这种模式对于简单产品有效,对复杂产品或系统就不能达到效果。

在集团型企业标准化管理中,应坚持“基于业务流程的标准体系应用模式”,以解决问题为基本目标,伴随着业务流程的进展,选择标准综合体进行实施,并监控实施情况。主要操作方法包括:

(1)建立业务流程活动标准,明确输入、输出和配套资源;

(2)按照标准要求开发、集成数字化的工具,达到“使用即标准”的效果;

(3)利用信息化系统和工具,直接采集实施信息;

(4)结合产品阶段评审环节,进行标准化实施情况检查和评价;

(5)按照技术成熟度选择标准执行力度;

(6)按照工作单元进行信息的监督和反馈。

四、标准化管理实践案例

李春田教授提出,企业标准化战略有“三步曲”:第一步,产品标准化战略;第二步,综合标准化战略;第三步,标准化平台战略。对我国大多数企业而言,还停留在“产品标准化战略”阶段。对于制造类集团型企业,其标准化管理使命更加任重而道远。下面以中航工业集团公司为例,简要介绍本文所述企业标准化管理方法在集团中的实践。

1.标准化管理实践

中航工业集团公司是大型央企,属于典型的制造类集团型企业,设有航空装备、飞机、发动机、直升机、通用飞机、特种车辆等多个版块,采取集团、直属单位、成员单位等多层次管理构架,下辖200余家成员单位。1998年集团公司整合之初,集团公司各单位使用各类各级外部标准近十万项,成员单位企业标准四万多项,基本上是“试飞标准一机一样,设计标准一所一样,制造标准一厂一样”的标准格局。

2010年起,中航工业集团公司开始启动“集团公司标准(Q/aViC)工程”建设工作。创新标准化工作机制,健全标准化规章制度,投入专项经费,建立集团公司标准化运行体系。对集团公司成员单位企业标准和3000多项项目标准进行了集中备案及分析,结合集团公司主要产品pBS及企业工作wBS,针对同一对象在集团各成员单位间统一标准,优化构建了包含16000多项标准的集团标准体系,并实施动态维护。在五年多时间里,编制集团标准2000多项,实施500余项。结合专业化整合需求,集中开展了包含1800余项飞机专业标准和1000余项发动机专业标准的两个主要产品综合体的标准开发。同时,对标准进行了离散化、元素化处理,形成了结构化的“智标”数据库,在集团内部网络上提供在线服务。开发了三维标准件库、三维模型检查、产品定型软件等一系列标准数字化工具,集成在企业数字化应用系统,推进标准实施。

2.标准化管理成效

中航工业集团公司标准化管理伴随着大航空、强航空战略实施,主要实现以下效果:

(1)初步实现“同一对象,统一标准”,集团公司内部管理和各研制活动有据可依,有效提升了集团公司运行效益和保证了产品研制;

(2)全员标准化意识显著,集团公司标准(Q/aViC)成为中航工业不可或缺的有形资产;

(3)集团公司标准(Q/aViC)成为航空制造业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标准,对供应链控制和供应商管理发挥重要作用。

五、结论与建议

1.结论

本文通过对标准化发展新趋势的分析,阐述了制造类集团型企业标准化管理的特征,提出了标准化管理的方法和工具,并在中航工业集团公司得以运用。通过上述分析,主要结论如下:

(1)标准化是集团型企业科学管理的基础,目前已具备完整的方法论,正朝向数字化和综合化方向发展。

(2)集团型企业标准化管理可采用综合标准化的方法,建立信息化条件下的“标准化管理与服务支撑平台”,可采取“基于产品特征和研制分工模式建立标准体系”、“基于实例和数据制定标准”、“基于集中管控模式开展标准化管理”、“基于业务流程进行标准化实施监督与反馈”等工作对策。

(3)集团型企业开展标准化管理,可使标准成为不可或缺的有形资产和核心竞争力,可建立起生产、经营的最佳秩序,提升企业营利能力。

2.建议

标准化工作是集团型企业面对未来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创新性工作。建议:

(1)标准化理论方法是开展各项标准化工作的基础,应持续开展各种业务形态下的集团型企业标准化管理方法研究,不断完善集团型企业标准化管理理论体系。

(2)我国标准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是集团型企业标准化的水平,政府应推动、引导大型企业集团标准化工作,不断总结企业的最佳实践并进行推广。

(3)标准化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一支精于理论、方法研究和应用工具开发的专业队伍,需重视培养集团型企业标准化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春田.标准化概论(第五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李春田.现代标准化方法―综合标准化.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1.

综合管理标准化篇3

关键词:综掘;安全;质量标准化;探索

一、综掘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的存在问题

1.综掘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的存在问题。煤矿安全生产作业环境特殊,实现经济效益和效率最大化,必须采取有效的管理和防范措施,以保证安全生产。但在现场作业管理中,由于对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认识和管理上的不足,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是职工对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有松懈思想和厌倦情绪,盲目追求进度,形成“九天松,一天紧”的局面,搞好安全质量标准化全靠突击,导致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滑坡,埋下事故隐患;二是班队长重视生产进度,轻视安全质量标准化。班队长是现场作业的兵头将尾,大多是靠苦干实干,提拔为班队长,对安全质量标准化认识不足。往往把规程、措施当做开工“护照”。认为进度是硬指标,安全质量是软指标。三是安全规程培训和作业规程贯彻不到位,煤矿职工总体文化素质偏低,刘庄煤矿综掘队职工90%以上是初中以下学历,其中10%是文盲或半文盲。特别在刘庄煤矿产能迅速提升,大量招用新工人,造成综掘队伍新老工人比例失调,新工人现场作业经验不足,素质低下。技术员所编规程大而全,针对性、实用性不强,工人记不住。四是作业规程贯彻落实不到位。班前会上讲完规程让工人签字了事,谈不上学懂弄通。在规程执行上,缺乏安全质量标准化监督考核,进度是硬指标,对质量标准化考核缺乏激励和约束机制。

2.提高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的认识,摆正安全质量标准化与生产进度的关系。提高职工对安全质量标准化的认识,实现由被动接受向主动认识和提高的转变。要广泛深入地进行宣传动员,统一思想,强化职工对安全质量标准化的认识,特别提高班队长思想认识。要把综掘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同效益指标个人利益紧密相连。改变“以进尺论英雄”的评比方式,改变盲目追求进尺,野蛮操作设备,忽视安全质量标准化的倾向。安全与生产、质量标准化与效益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要利用班前会、安全例会时间多讲质量标准化工作,让职工充分认识抓安全工作标准化,生产与安全质量不相悖,安全质量出效益的观点。安全质量标准化既是生产的客观需要,同时也是职工的生存需要。抓好综掘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使生产作业各个环节保持设备质量完好标准,使安全生产始终处于的良好状态,是综掘队完成任务,提高效率的需要,也是实现矿井长治久安的需要。

二、加强综掘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的环节

1.抓好综掘安全质量标准化制度建设。根据《安全规程》、《操作规程》等规定要求,结合综掘队实际,组织实际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明确考核方案、管理办法、安全措施、奖罚办法等。对掘进机操作、锚网锚索支护、设备管理等各个流程进行手指口述管理,坚持“上标准岗、干标准活”,施工工序坚持抓细节、抓岗位、抓配合、抓协调,要求干一道工序合格一道工序,不合格不得进入下一道工序。防止得过且过的问题,防止设备带病运转,盲目操作,或者检修不认真,糊弄了事。对检查存在的问题严格用制度约束。在制度建设上体现人本管理思想,把检查结果、事故分析与处理结果同激励措施挂钩,严格考核。质量标准化工作不力的班组和个人不能评选先进,质量标准化不合格要扣分,通过检查考核奖优罚劣,落实相关制度。

2.加强综掘安全质量标准化培训。抓管理,首先要提高职工队伍综合素质、操作能力和技术水平,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在各自的岗位上自主保安、规范操作。环境与条件是煤矿客观因素,而主观因素是人,安全规程的贯彻与实施靠人,设备操作使用以及生产管理靠人,职工的素质问题是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的主要问题。针对掘进职工队伍现状,开展强化培训、岗位训练、经常教育、广泛宣传的措施,对新招工人采取“进矿先进校、上岗先培训”的措施来强化安全意识,提高其技术素质、操作技能和工程质量标准化意识。对职工采取脱产培训、业余培训、现场培训等方式,不断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安全知识教育和专业知识教育,尤其是特殊工种,要持证上岗,每年严格进行考核,定期复训。目前,掘进队伍中新工人比重占50%以上,他们在理论培训考核中合格了,但是在操作上没有达到合格标准,这就要结合实际,加强现场操作的培训,以提高岗位实际动手能力为主,通过培训教育使职工既是懂理论又具有实践经验,成为标准化工作的行家里手。同时,通过安全知识竞赛、技术比武和广播宣传等形式搞好宣传教育,提高职工的整体素质。把“要我安全”变成“我要安全”的自觉行动。

3.综掘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关键在考核。安全质量标准化制度、培训是标准,考核是关键。通过日检周查,使职工掌握质量标准化的差距,通过考核检查纠正自己的不足。要按旬、按月检查公布质量标准化工作情况,促使班组履行安全责任制。形成工作有计划、有检查、有结果监督考核和反馈。做到工序不合格不验收,不支付工资。通过检查结果的考核反馈,把标准化工作做细、做实、做严。并把安全质量标准化达标班组和个人作为评选先进、晋级和奖惩的主要依据之一。结合现场作业实际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稳步推进质量标准化工作。

4.营造班组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宣传教育氛围。班组是企业的细胞,班组成员在作业中能否坚持干标准活是质量标准化的坚实基础。要结合安全例会、班前安全教育、现场抽考培训,开展每日一题教育、签订师徒合同、三违帮教、事故追查与处理、案例教育等形式,营造质量标准化建设氛围。通过持续不断的安全文化建设,逐步规范职工的安全意识与行为,使职工自觉遵章守纪,牢固树立安全质量标准化意识。明确安全质量标准化的重要性,制度是执行规程的保证;对违反标准化管理的职工严格兑现奖惩,通过坚持不懈地进行质量标准化建设,培养优秀的班组长和熟练的技工,确保安全生产。

三、创新综掘工作面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

1.采用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安全质量标准化水平。“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实现安全质量标准化,就要投入先进的安全装备,从装备上,夯实标准化基础,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一是依靠科技进步,走机械化生产作业的新路子。二是投入先进的综掘设备,实现掘进自动控制及远程遥控,在推进方向监控、切割电机功率自控调节、切割断面轮廓尺寸上实现自动监控;对掘进机工况进行监测和故障诊断,为维护保养提供准确的诊断数据。三是实现掘锚一体化,掘进机上装备锚杆钻机,进行超前临时支护,提高工作效率。通过采用高科技,对作业环境在时间和空间上实施连续性的监测,有效地减少因人为失误而引起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这些都在安全管理中发挥着极大作用。

2.运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和模式,按照安全生产的规律,采用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推进质量标准化进程。随着采深和开采强度的加大,安全装备的投入逐年在增加。刘庄煤矿综掘采用先进综掘设备,可切割岩石硬度f=10~15,截割功率200kw~450kw,新型设备投入使用,实现合理集中生产,减轻工人劳动强度,促进安全质量标准化。设备更新了,安全设施完善了,就会出安全、出进尺、出效率、出效益,也提高了整个矿井质量标准化水平。人是安全管理系统的支持者、控制者和完善者,所以职工的素质是安全质量标准化的核心,即核心层次;管理理念要通过科学的业务流程来实现,所以流程问题便成为核心的第二层次;而管理理念、管理制度、业务流程能否有效地贯彻执行,则事关管理的成败,因此执行力的问题便成为核心的层次。层次是指导安全质量标准化总的理念,是实现安全生产总的途径。在生产流程、技术流程中做到科学有效管理,发挥其保障作用,一是实现综掘管理技术、方法的科学化,做到作业流程设置科学有效。二是安全检查监督过程中各项职能的作用相互协调配合,使安全管理的责、权、利相统一。三是安全制度管理规范化,发挥约束和激励机制。安全质量标准化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力度,激励调动技术和管理人员积极性,积极推广应用新设备、新技术,围绕安全质量标准化开展工作,提高综掘设备的稳定性、可靠性。

综合管理标准化篇4

引言

现代经济快速发展条件下,为了有效地提升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水平,企业需要对经济发展的管理水平进行提升,明确实际的工作重点和工作要点,按照新体制、新经济的综合发展趋势,准确的分析符合现代经济发展的主观和客观要求。按照企业整体经济效益和有效利益的综合组织发展标准,明确市场发展的发展标准,重视产品形象的快速提升,加强企业财务管理。财务管理在企业有效的经济建设过程中,需要不断加强财务综合化的管理建设。

一、财务综合化管理的必要发展需求

财务管理过程中是以有效的资金获取为基础,通过使用管理工作的内容分析,对企业实际的经营发展水平进行评估,确保企业整体有效组织和分配标准,按照实际有效的资源分配和功能建设,不断提升财务管理的快速发展,明确财务管理好坏对于企业整体经济效益的直接影响关系。

1.财务管理中企业适应现代市场环境发展的基本要求特征

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快速发展,需要不断明确实际经济体制建立的综合发展需求,不断完善,不断改进企业财务管理的有效适应程度,加强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需求,明确企业管理的科学性,明确企业目标建设的职能标准。按照实际企业的目标建设发展需求,不断完善内部环境的动态平衡,依照财务管理标准形式和技术要求,实现对企业整体市场环境的发展建设。以有效的财务规范管理为基础,不断提升财务管理的市场运营发展水平,解决现有的市场发展不足问题,对企业实际的环境发展状况,基本需求特征进行合理的分析,充分研究现代财务管理的重要特征和特质,满足现代企业整体环境的适应程度。采用有效实施的技术决策标准,保证内外环境的动态平衡,加强财务的综合化管理,不断提升企业整体适应发展水平,确保市场环境的合理性。

2.加强财务管理对于企业整体经济效益水平的综合发展途径

企业资金的有效运筹和运用,产品的基本成本,综合经济效益,都需要由企业的财务管理和决策标准来实现。按照财务综合管理的水品个,对财务管理的成本进行主动发展,借助科学现代化管理技术标准,利用现有的分析方法,制定合理的决策方式,和计划方案,通过资金成本的分析,主动的研究分析企业筹措资金结构的合理性,逐步降低企业资金的成本控制水平,明确司机经济效益和发展前景。按照企业资金成本的分析过程,对企业臭作的资金结构进行分析,制定科学有效的企业决策和计划实施方案。通过资金成本的合理分析,对企业筹措的资金结构进行合理化的分析,逐步降低企业的成本,合理的分析企业成本、经济效益分析过程,明确实际企业综合有效经营发展过程中的好坏变化情况,决定实际未来经营发展的策略标准。按照实际风险分析和管理能力水平,准确的研究企业未来发展过程中可能会面临的各类风险问题,从而有效的化解或避免各类风险问题。煤炭企业是自然资源开采的有效企业,是经济效益综合发展,资源有效利用的过程,受市场经济效益的影响,往往需要以科学的有效分析方法,明确实际决策,投资和经营方案。

3.财务管理的综合制度发展需求

现代企业发展制度中要求企业产权需要明确,清晰,管理需要科学,权责划分需要明确。资本社会化需要良好的投入发展平台。按照投入的资本实际发展水平,对实际保值增效的过程进行合理的调整。企业需要以生存为必要的收支抵扣标准,明?_实际企业综合发展的扩大收支水平,按照财务管理的流程,围绕企业有效目标建设开发标准,综合进行有效的发挥作用分析。按照相关的亏损问题,分析国家企业的调查明细表内容,对政策性可能存在的亏损问题进行分析,以客观原因分析实际亏损占比范围。分析实际经营管理中不善管理的亏损问题和标准。按照企业实际整体管理和运用的财产范围,明确企业财政经营发展的基本要求。以有效的企业政策管理和运用,控制企业财产的经营发展理念水平,确定实际经营利益和竞争动态下的发展过程,逐步加强财务管理效果,对资产进行有效的保值增效,控制整体经济效益水平的有效提升。

二、财务管理的中心作用发展需求

伴随着我国综合经济改革制度的不断深化,财务管理中心作用是以有效的企业经济和发展为前提,通过有效的价格形态动态发展标准,不断提升企业资金的运用,实现对综合性发展管理的规范建设,渗透实际贯穿企业的综合经济发展活动水平,明确企业实际财务管理的重点和要点,结合实际中心作用,不断提升企业综合效益发展的需求过程。

1.财务管理决定的企业发展目标建设水平

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是以利润最大化为发展标准,准确的分析企业实际生存发展理念,从实际中获取综合管理的目标,这离不开财务的资金筹措,投入和资金的运用。需要通过财务管理的实际过程,不断的提升财务管理的目标化建设,以有效的制定生产和销售过程,充分的体现现在目标建设的基础方法和发展前提,实现财务管理综合企业发展效益核心价值水平的提升。在权属和经营发展过程中,需要以经营分配为标准原则,对企业的资源开展有效的实时化管理。通过检验实际的分析过程,明确实际财务成果的经营发展范围,对实现相关目标建设,财务管理水平进行控制。煤炭企业的体制改革需要不断的深化分析,以合理的企业价值为最大化发展建设水平,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效果。

2.财务管理综合质量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快速发展

财务管理的对象是企业经营活动和流动资金的过程。如果说资金是企业的血液,那木财务就是企业资金控制运用的发展脉络。企业经济运行的过程中,从资金投入开始,到资金的回笼过程中,往往需要对实际的投入进行有效的调整,不断深化体制改革过程,加强企业综合价值的作用发展效能,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运用有效的利润循环过程,明确实际财务管理的标准,由资金随意流动,对企业的各类管理进行健全的分析,明确实际企业的目标建设水平。同样的资金往往给予不同的企业,经过多方面的调整,对企业实际的发展财务水平进行运用。煤炭企业需要结合行业的快速发展经营分析特点,逐步加强全面的资金管理,围绕企业实际的资金运动过程,对主动脉资金量进行分析,不断加强财务管理的各类生产经营发展环节的有效控制力度,以有效的财务管理协调发展进行各项问题的管理,形成有力的结合效果,对企业的未来经济利润进行最大化的提升。

3.财务管理过程中筹措资金与投资对企业整体生产经营发展过程的基础标准

财务管理过程中,需要明确实际筹资、投资和资金运作、分配利润的过程,其中包含对企业生产经营整个过程的建设。通过分析产、供、销建设的各个基本环节内容。按照筹资与投资的实际发展效能,对企业实际的生产经营发展状况进行基础性奠定状况的分析,明确企业实际可以进行的生产经营发展标准。按照有效的资金投入量,对企业的筹措的资金量进行分析。煤炭行业需要有综合的总体劳动密集建设产业发展标准,以全面的劳动生产率为发展前提,合理的控制产品加工的不合理性??题,控制市场经营风险过程中的不足之处。针对实际行业的综合发展特点,结合有效的资金投资结合标准,降低投资量,控制有效的风险标准。

三、加强煤炭企业财务综合有效管理的中心作用分析过程

1.优化企业资金的配置标准

明确企业实际资金的资源配置,在一定的有效范围内,分析资金的制约标准。对企业的经营范围和水平进行分析,逐步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中对于市场经济的客观和综合发展能力,对企业的资金发展趋势进行调整,确定实际优化配置的限制资源,对企业管理的用处,资金的发展进行调整,部分煤炭企业的内部管理存在松懈的现象,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弱化,企业的资金配置不合理。为了有效的提升企业的综合生产管理经营范围,以市场发展为导向,积极调整企业产品的发展结果,对项目的投入量进行科学标准的分析和预测,充分拓展财务管理的整体作用发展水平,逐步加强资金管理和有效运用水平,提高资金的综合利用水平。

2.建立合理的财务规范管理机制

按照煤炭企业实际财务管理过程,准确的分析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深化财务改革,重建良好的市场财务管理适应机制。从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发展过程中,寻找可以适应生产需求的,运用的科技内容,顺应市场经营发展环境,利用新技术管理,计算机集成化制造,生产制度等进行全面的分析,不断提升现代市场化的规范。

综合管理标准化篇5

关键词:综掘;安全;质量标准化;探索 

一、综掘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的存在问题

1.综掘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的存在问题。煤矿安全生产作业环境特殊,实现经济效益和效率最大化,必须采取有效的管理和防范措施,以保证安全生产。但在现场作业管理中,由于对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认识和管理上的不足,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是职工对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有松懈思想和厌倦情绪,盲目追求进度,形成“九天松,一天紧”的局面,搞好安全质量标准化全靠突击,导致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滑坡,埋下事故隐患;二是班队长重视生产进度,轻视安全质量标准化。班队长是现场作业的兵头将尾,大多是靠苦干实干,提拔为班队长,对安全质量标准化认识不足。往往把规程、措施当做开工“护照”。认为进度是硬指标,安全质量是软指标。三是安全规程培训和作业规程贯彻不到位,煤矿职工总体文化素质偏低,刘庄煤矿综掘队职工90%以上是初中以下学历,其中10%是文盲或半文盲。特别在刘庄煤矿产能迅速提升,大量招用新工人,造成综掘队伍新老工人比例失调,新工人现场作业经验不足,素质低下。技术员所编规程大而全,针对性、实用性不强,工人记不住。四是作业规程贯彻落实不到位。班前会上讲完规程让工人签字了事,谈不上学懂弄通。在规程执行上,缺乏安全质量标准化监督考核,进度是硬指标,对质量标准化考核缺乏激励和约束机制。

2.提高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的认识,摆正安全质量标准化与生产进度的关系。提高职工对安全质量标准化的认识,实现由被动接受向主动认识和提高的转变。要广泛深入地进行宣传动员,统一思想,强化职工对安全质量标准化的认识,特别提高班队长思想认识。要把综掘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同效益指标个人利益紧密相连。改变“以进尺论英雄”的评比方式,改变盲目追求进尺,野蛮操作设备,忽视安全质量标准化的倾向。安全与生产、质量标准化与效益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要利用班前会、安全例会时间多讲质量标准化工作,让职工充分认识抓安全工作标准化,生产与安全质量不相悖,安全质量出效益的观点。安全质量标准化既是生产的客观需要,同时也是职工的生存需要。抓好综掘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使生产作业各个环节保持设备质量完好标准,使安全生产始终处于的良好状态,是综掘队完成任务,提高效率的需要,也是实现矿井长治久安的需要。

二、加强综掘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的环节

综合管理标准化篇6

【关键词】工业废水;城市综合污水;环境风险管理

引言

就我国目前的水污染来说,不仅受到了传统污染物所造成的耗氧有机污染以及水环境富营养化的威胁,还受到了有机毒物污染的严峻挑战,在近几年的饮用水水源检测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有毒有机污染物的存在。因此,为了避免有机毒物污染的扩散,必须加强对于有机毒物污染源的环境风险管理。在进行强化环境检测的过程中,应该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与具体国情,积极的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促进我国水环境的环境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

一、工业废水以及城市综合污水环境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到目前为止,应用于人类社会的化学品已经超过了十万种,而且还有源源不断的新型人工合成有机物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这些化合物在合成以及生产的过程中,也会产生许多的副产化合物,对环境会产生严重的危害。在这些化合物中,大部分都有毒性,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以及自然生态环境产生了很大的威胁。就目前已知的,绝大多数的可疑致癌物以及致癌物,都是来自于这些外来化合物,而且这些化合物还会对繁殖功能产生损害,严重威胁物种的生存。因此,必须加强对于有机毒物的生产、应用以及排放管理,尽可能的减少其带来的危害。

在我国的东南沿海发达地区,依旧存在着许多的化学工业基地,这些基地除了包括传统的化工业以外,还有许多的染料、医药、农药、兽药以及石油化工等企业,这些企业经常排放一些化学组分复杂,毒性巨大的工业废水。但是,对于这些废水并没有经过严格的处理,就直接进入了城市的污水处理厂,部分污水处理厂所接入的工业废水,甚至达到了整个污水处理的百分八十以上,这就严重影响了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工作质量。所以说,我国目前的城市综合污水不仅具备排放量大的特点,而且在这些污水中的化学组分成分也是相当复杂的。但是,就目前的污水检测中,所依据的参数太少,仅仅依靠CoD等参水很难衡量污水的排放标准,为此必须实施有效的环境风险管理,强化对于城市综合雾水以及工业废水的检测,为生态环境提供可靠地保障。

二、环境风险评价与管理

在我国当前的环境管理中,实质的内容就是加强对于环境质量的风险管理。环境风险评价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对污染物的环境浓度进行确认,进而测量对生态环境无害的污染物浓度。通过环境风险评价方法,可以有效地将潜在的风险进行识别,从而实现最终的风险管理。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的是,对于环境浓度的检测来说,并不是一个确定的数值,而是要找出这些数值的分布范围,然后再根据这些数值来确定不同的风险系数。通过这些风险系数,就可以将潜在的风险进行划分,针对不同的潜在风险,采用不同的管理措施。

所以说,对于环境浓度以及预测环境浓度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用分布范围来进行表示,从而根据最终选取的实测环境浓度来进行风险系数的确定。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经常会有不同的因素对于最终的结果产生影响,这种不确定性以及变异性会影响最终的风险系数。而造成这些变异性以及不确定性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人为因素造成的误差以及生态环境系统内部自然生物的变异。就我国目前的技术来说,在这方面的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应该积极的吸收发达国家的经验,采用先机的计算机模型处理方法,提高环境风险管理的水平。

三、污染物的化学检测以及各类标准

(一)污染物化学检测在环境风险管理中的不足

在工业废水以及城市综合污水的环境风险管理中,为了对废水以及污水的排放进行严格的监控,在制定污染物的排放标准时,必须严格的按照水质标准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排入的化学污染物的环境浓度,能够满足自然环境对于污染物的水质标准。在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规定下,国内外最常用的环境管理手段,就是对工业废水以及城市综合污水的化学污染物进行化学检测,从而有效的对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放进行监控。但是目前的化学检测方法,在应用到工业废水以及城市综合污水的环境风险管理中,还存在着许多的缺陷,很难对有毒有机污染物进行有效的监控。首先来说,目前并没有完整的毒理学资料,来对水质的排放制定明确的标准。其次,对于化学组分十分复杂的工业废水以及城市综合污水污水的定量分析有一定的困难,其中的有毒有机化合物,很难进行定量测定。最后,在记性工业废水以及城市综合污水的精确定量测定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成本过于高昂。

(二)污染物的各类标准

就目前对于污染物制定的标准来说,主要包括水质标准、水质基准以及排放标准等。尽管目前形成的污染物的水质标准所包含的化学物质没有超过所有化学物质的百分之零点一,但是对于水质的标准来说,它依旧是水环境风险管理的可靠保障,能够为城市综合污水以及工业废水的排放与风险监控提供最为根本的科学依据。而水质标准以及水质基准确定的科学依据,就在于污染物的化学物质浓度,这也成为了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基础。就我国目前的环境质量标准研究来说,研究的基础还十分的薄弱,在这个领域的研究,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尽管我国目前在地表水的质量标准,大部分都是参考的国外的标准制定的,但是这些标准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并不能很好的适应我国的具体国情,仅仅是权宜之计而已。因此,必须加快制定我国工业废水以及城市综合污水的环境风险管理的各项标准,从而完善我国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提高我国污染水处理的水平。

结语:

在我国的工业废水以及城市综合污水的环境风险管理过程,依旧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因此应该积极的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与经验,来弥补我国现阶段存在的不足。只有我国的环境政策以及各项环境法规能够得到完善,并且得到彻底的贯彻,才能更好的加强对于污染点的监控,提高我国工业废水以及城市综合污水的环境风险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周健根;;城市污水处理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若干问题探讨[J];上海环境科学;2009年06期

[2]龙振永,曹孟;城市污水处理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环境管理;2003年S1期

综合管理标准化篇7

关键词:综合评价法;医疗质量;层次分析法

医疗质量管理是医院最核心的管理内容之一,医疗质量是医院生存发展的基础。应用适当的方法对医疗质量进行综合评价是医疗质量管理的基本手段[1]。本文选取2008年5.12汶川地震后医院2009~2013年近5年主要反映医院质量水平的10个指标,运用综合评价法评价我院医疗质量的变化,为医院质量管理和医院管理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来源于德阳市人民医院2009~2013年病案管理系统、门诊与出院诊断及危重患者统计表、住院医疗工作指标完成情况统计表、门诊工作报表、出院患者诊断质量分析表等相关统计报表,资料真实、准确。

1.2方法运用综合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进行分析处理,使用电子表格eXCeL2007版进行统计分析。主要步骤是:①文献检索,选取有代表的指标;②标准化处理,消除量纲;③确定指标的标准值;④运用指标值与标准值的比值,得到相对化后的指标值;⑤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⑥相对化后的指标值与指标权重相乘,进行求和,得到加权后的每年医疗质量综合值。

1.2.1指标选择查阅文献,选取能代表医疗质量诊断水平和工作强度的10个指标:门诊人次、出院人次、手术台次、病床周转次数、实际病床使用率、治愈好转率、抢救成功率、入出院诊断符合率、出院者平均住院日、病死率,见表1。

1.2.2同度量化处理[2]同度量处理对资料进行相对化处理,以消除量纲影响。先对评价指标确定一个标准值,用各指标实际值与标准值进行比较。表1中x1~x8为正向指标,采用实际值除以标准值得到标准化后的值[3]。x9、x10为逆向指标,采用标准值除以实际值。

1.2.3标准值选择评价2009~2013年我院医疗质量的变化情况,故标准值采用这5年的平均值为标准值。病床周转次数、病床使用率、治愈好转率、抢救成功率、入出院诊断符合率、平均住院日、病死率均采用原始数据加权后及时平均值,见表2。

1.2.4指标权重运用层次分析法(aHp)[4],邀请20位医院管理专家对10个指标分别进行两两比较和重要度评分,评分标准采用t.L.Saatyt-9标度评分标准,收回专家的评分表进行频数统计,以频数最高的作为该评分的标准。经计算,10个指标的权重,见表3。经检验,随机一致性比率CR=0.073

2结果

经过相对处理化后的指标值与权重之间的加权求和,得到各年度的医疗质量综合值。医疗质量综合值从高到低的年份分别是2013、2012、2011、2010、2009。说明医疗质量综合值呈明显上升趋势,医疗质量逐年好转,见表4。

3讨论

3.1医疗质量指标是反映医院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医疗质量的改善不是一朝一夕能发挥效果的。质量管理是医院管理的基石,与医院的医疗安全、服务能力、医院品牌建设息息相关。医疗质量管理需要得到医院管理层大力支持,医疗管理工作者勤勉务实,脚踏实地,严格要求,临床医护人员遵守医疗核心制度和相关规定。我院医疗综合指标改善,是我院开展临床路径规范医师行为,把医疗质量月度考核纳入平衡计分卡绩效考核体系,实施医疗质量及行政指令性任务管理、医疗质量重点制度管理、医疗安全管理、临床路径管理、合理用药专项管理等具体措施的结果。

3.2高度重视医院医疗质量统计指标。确保数据来源准备、客观,加大专家审阅病历,并定期进行病历书写展览[5]。医疗统计在医院管理中越来越扮演重要角色。在医保付费改革过程中,医保付费机制从按照项目付费单一付费方式,逐渐向按照病种、治疗效果、单病种费用等多种付费方式转变。医疗质量统计指标为医保付费提供了参考,也是医院未来合理博弈医保付费改革,稳定医院业务收入的方式。

3.3综合评价法评价医疗质量,多因素,多角度直观分析医疗质量的变化情况。综合评价法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医院管理者重视[6]。医疗质量评价可以为医院管理提供可靠的信息,评价年度或者阶段医疗工作质量,推进医疗质量数据化,为医院建设起到价值导向作用[7]。通过医疗质量评价,指导医院抓内涵建设,从规模性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①提高工作效率,增加服务数量,扩大服务半径,②改善医疗服务水平,开展适合当地常见病、多发病的适宜技术,加快设备投资论证,促进设施设备更新换代,改善就医环境。

参考文献:

[1]黄红建,凌岳怀,孙军湘等.综合指数法在评价医院质量的应用[J].中国医院统计,2009.16(2):154-155.

[2]张丽华.用综合评价法评价我院医疗质量[J].中国医院统计,2012.19(1):31-31.

[3]王海辉.用综合评价法评价某院2003-2007年医疗服务质量[J].中国医院统计,2009.16(2):151-152.

[4]萨蒂tL.领导者:面临挑战与选择--层次分析法在决策中的应用[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18-32.

[5]陈锦华.应用topSiS及RSR分档法综合评价某院近15年的医疗质量[J].东南国防医药,2003.12(6):440-443.

综合管理标准化篇8

一、综合监管示范区创建标准

综合监管示范区是指在综合监管责任区的基础上,通过集聚工商职能、集成监管要素、集约资源配置,达到“职能综合化、人员责任化、计划科学化、过程精确化、痕迹档案化、考核数字化”监管目标的示范性监管区域。

鼓励基层工商分局运用信息化、标准化等现代化手段积极开展综合监管示范区创建工作,创新监管手段。

(一)综合监管示范区内市场主体的证照管理工作按照《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证照管理规范》实施规范化管理。其中重点行业营业执照持照率100%,亮照率100%;其它行业持照率95%以上,亮照率90%以上;未持照、亮照的处置率100%。无照经营处置按照《工商系统无照经营处置工作指导意见》进行,在合理的时间内做到处置率100%,处置留痕率100%。

(二)综合监管示范区内消费者申投诉举报处置率100%,达到诉转案标准的处置移交率100%。上级部门监测发现并通报的不合格商品下架率、处置率100%。

(三)综合监管示范区内的重点行业市场主体每年不少于一次实地巡查,商品交易市场的监管按照信用分类监管的要求巡查率达100%,其它行业的市场主体的检查比例不低于30%;法律法规、《经济户口管理办法》要求或二版软件中提示需实地检查的市场主体巡查率达100%。

(四)综合监管示范区内建立食品经营信用档案,信用档案建立率100%;经营者培训教育100%;乳制品经营户、连锁配送企业、食品批发企业、食品总经销(总)、大型商场(超市)实施电子溯源管理率100%,食品经营者以留存可追溯进货票据等形式进行进货查验率100%。

(五)综合监管示范区内商标印制企业“六项制度”建立率100%,商标印制违法行为的发现处置率100%;驰名、著名、知名商标企业推行商标管理规范,商标管理制度建立率100%。

(六)综合监管示范区内户外广告登记规范,未登记户外广告处置率100%;经工商部门登记的户外广告内容合法率100%;经登记的户外广告,登记证号规范标注率100%。

(七)综合监管示范区内经营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主体索票索证率100%,建立进销货台帐率100%,国家禁用农资商品率0。

(八)综合监管示范区内巡查监管发现案源的处置移送率100%。

(九)其它工作标准:

1、示范区内根据市场主体的实际变化于5个工作日内及时认领退还,市场主体的认领准确率100%,巡查监管后的市场主体重热点行业标注准确率100%。

2、示范区内各类信息采集完整,录入及时率100%、准确率100%。

3、示范区内监督管理痕迹档案保存率100%。

4、示范区内责任人与经营者、消费者联系渠道畅通,“监管服务联系牌”公示到位率100%。鼓励有条件的示范区在社区、商场超市、校园周边设立监管联系点(站),在显著位置制作公示栏、提示栏、留言栏;鼓励与公安、城管、税务等部门联合成立综合管理办公室,对示范区实施综合管理。

5、完成上级交办的其它监管任务。

二、综合监管示范区创建工作职责

直属分局综合监管示范区创建工作职责:

(一)在工商局综合监管示范区创建工作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框架下分别制定本单位综合监管示范区创建工作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

(二)整合部署上级下达以及本级安排的各种突击性的专项检查任务;

(三)指导、督查和考核本单位综合监管示范区创建工作;

(四)提供示范区创建的相关设施和装备保障;

(五)组织对综合监管责任区进行初步验收工作,在验收合格的基础上向工商局提交综合监管示范区验收申请;

(六)完成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

基层工商分局综合监管示范区创建工作职责:

(一)制定本单位综合监管示范区创建年度工作计划;

(二)确定、划分综合监管责任区,明确人员和岗位职责;

(三)组织开展综合监管工作;

(四)开展本单位创建督查,落实奖惩措施,确保综合监管各项目标的完成;

(五)完成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

巡查监管人员综合监管示范区创建职责:

(一)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在本责任区域内开展综合监管工作;

(二)对照综合监管示范区创建工作规范和标准主动开展创建工作;

(三)做好各类信息的采集、归类、报送、录入和保存工作,根据需要建立健全综合监管档案;

(四)宣传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

(五)完成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

三、综合监管内容

综合监管内容主要包括九大类:主体资格类、信用监管类、经营自律类、商品质量类、12315申投诉受理调解、行政调解类、交易竞争类、商标、广告、合同管理类、服务发展、行政指导类、协调配合类等工商行政管理职能工作。

(一)市场主体资格监管

1、检查市场主体是否登记注册、领取营业执照;是否按规定参加年检或验照,是否亮照经营;是否设立后超过六个月未开业或者自行停业连续六个月以上(非公司制企业为1年)。

2、检查市场主体登记事项是否与实际一致:字号名称是否规范、法定代表人(负责人)是否一致;经营地址是否与登记一致(涉及一照多址、社区一照、市场一照的地址审查另行规定);注册资本的核实由各分局结合年检验照工作统一开展,日常巡查中对未接到注册资本不实投诉、举报或交办的市场主体可以不单独核查;通过现场检查的方式核实经营项目是否超出核准登记范围。

3、根据上级监管部门的部署,开展内外资企业分期出资的监管工作。

4、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确定的职能范围和省局重点行业检查要求进行危险化学品、流通领域食品销售、商标印制、广告经营、农资、市场、直销等重点行业的检查。重要检查内容必要时可在检查表简述栏中补充说明。

5、完成上级交办的其它日常监督管理工作。

(二)市场主体信用监管

1、按照《企业登记管理警示制度》的要求对市场主体实施警示管理:对检查中发现需要限期改正的、已停止经营的或查无下落的企业,应将检查结果录入经济户口管理信息系统,生成警示;警示事由已改正或消除的,检查人员根据权限应当及时解除或提请相关部门解除警示;对相关警示企业履行实地检查职责;根据实际需要对被警示的市场主体实施信用分类监管。

2、按照《关于建立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制度的指导意见》的要求对示范区内商品交易市场实施信用分类监管。

3、开展“重合同、守信用”认定活动。

(三)教育引导市场主体加强自律,指导有关经营户建立健全商品溯源机制。

(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测办法》等法律法规,按照上级工商部门制定的产品监测计划和实际需要,认真组织、实施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督。

(五)受理处置12315申投诉。

受理调解《工商系统行政调解暂行办法》中委托范围内的消费争议、合同争议、商标知识产权侵权赔偿争议等应当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调解的争议。

(六)对巡查监管过程中发现的属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确定的职责范围内和上级委托授权范围内的违法行为,及时依照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进行处置。

对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可以当场查处,需要内部移交的案件线索及时办理移交手续移交给专业执法机构并做好配合协同工作。

对发现的市场主体违法行为属于其他行政机关管辖的,应当及时上报。

对上述两种情况,巡查人员要依法在职责范围内采取有效监管措施并做好定期回查工作,不得以移交或上报的形式推诿、转移监管责任。

(七)根据工商行政管理职能,做好商标、广告、合同管理工作。

(八)运用主体准入、商标广告发展、知识产权保护、信用评价、动产抵押、商标权、股权质押等工商职能服务市场主体发展。

监督管理人员应当按照《关于全面实施行政指导工作的指导意见》和行政指导十个分类实施方案的要求,综合运用注册登记、商标广告管理、“重合同、守信用企业”认定等工商行政管理职能,引导各类市场主体知法、守法,防范创业准入、交易、竞争和退出过程中的法律风险、信用风险,提高企业遵纪守法、依法经营的自觉性。

(九)与相关部门建立协调联系工作机制,相互配合做好综合监管工作。

四、综合监管工作流程和形式

综合监管示范区监管的流程:

(一)健全经济户口。根据登记信息的变化及时认领和退还综合监管责任区内的市场主体。

(二)制定检查计划。按照经济户口分类监管要求、年度综合监管计划、专项整治要求并结合本阶段工作实际制定出具体的检查计划。重点明确检查对象、内容、要求以及检查结果的处置等相关检查要素。

(三)实施监督检查。综合监管的检查方式分为书面检查、实地检查、商品检验、监测检查。

(四)录入监管信息。责任区监管人员对巡查监管结果和巡查中采集到的市场主体各类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将有关信息及时录入经济户口管理信息系统。

(五)归档监管痕迹。对监督管理过程中的文书档案、音像资料等痕迹材料进行整理,按照规范进行归档保存。

(六)总结监管成果。对监督管理过程进行分析、研究,总结综合监管示范区创建的成果。

综合监管示范区监管的形式:

(一)日常巡查。指有计划分批次按序时的对示范区内市场主体进行巡查,动态掌握市场主体基本情况。日常巡查主要适用于:主体资格类、经营自律类、商标、广告、合同管理类、服务发展、行政指导类。巡查方式主要为书面检查和实地检查为主。检查时应携带与日常巡查相关的资料、法律文书,必要的录像与勘察工具。

(二)定向监管。指以研判舆情分析、违法违规行为发生规律、专项整治的内容、时间和区域等要素特征为基础而作出的对特定市场主体进行的预先检查。定向监管主要适用于:商品质量类、经营自律类、交易竞争类、12315申投诉受理调解、行政调解类。巡查方式主要以实地检查、商品检验和监测检查为主。检查时应选准检查对象,明确检点,制订检查计划,录入相关信息,制订处置预案,健全监管制度。

综合管理标准化篇9

一、电网企业综合计划管理现状

目前大多数电网企业采取综合计划管理模式,即以企业整体效能价值目标为中心,对各项指标进行编制、平衡、控制、调整、监督及考核等全过程的管理模式[1]。综合计划管理模式在推进企业整体运作方面卓有成效,实现企业内部良好的资源优化配置,但是综合计划管理模式在电力行业的市场化改革过程中仍显露出以下不足:一是综合计划管理的指标体系不够完善,二是综合计划管理的反馈机制不够健全,三是综合计划与各专业计划指标的关系不够明确。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在长期经营实践中针对综合计划管理模式的不足进行了改进,逐步形成了以指标精益分解和项目全面覆盖为基础、以月度综合计划管理为主要管控方式的“两精益三机制双反馈”综合计划管理体系,使公司的综合计划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极大地推动了公司经营发展及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两精益三机制双反馈”综合计划管理体系概述

“两精益三机制双反馈”综合计划管理体系改变原有专业管理为主的模式,转变成以综合计划为龙头,融合公司运营监控指标,与专业管理密切结合的方式,同时优化投资结构,科学安排投资规模和项目,提升公司管理效率和效益,构建指标和项目的“两精益”管理模式;实施月度综合计划管理,建立季度经济活动分析制度,发挥两级决策机制作用,建立月度指标分析、季度经济活动分析及五位一体保障机制的“三机制”模式,同时以“双反馈”确保分析结果的反馈作用,进一步提高计划管控力,提升综合公司计划管理水平(综合计划管理体系详见图1)。

三、“两精益三机制双反馈”综合计划管理体系的方案设计

(一)实施“两个精益”

指标体系是综合计划管理的核心,贯穿于综合计划管理的每个环节。国网公司以卓越管理战略思想为指导,实施指标分解与设置管理精益化、综合计划项目储备管理精益化为主要内涵的“两个精益”。通过对指标体系的优化设计,增加运营监控类指标及部分核心过程指标,加强过程管控以确保公司目标的实现;在公司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公司项目储备管理实现全口径覆盖、全信息化管理,围绕强化管控的目标,应用电网发展诊断和经营诊断成果,实现企业战略和规划、计划与预算工作的有机衔接。

(二)建立“三个机制”

综合计划是公司既定的年度发展目标,实现年度目标,过程管理十分关键。实施月度综合计划管理,提高计划管控力,是提升综合计划管理水平和实现综合计划目标的有效方法。

在综合计划过程管理中,公司通过构建月度分析和季度经济活动分析预警机制、两级决策机制、五位一体协同保障机制在内的“三个机制”,实现综合计划管理的月度过程管控,并通过预警机制在综合计划实施过程中及时给出指标落地的偏差,极大地提高了计划实施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三)强化“双反馈”

公司通过加强综合计划的闭环管理,建立包涵月度指标分析反馈、季度经济活动分析反馈的“双反馈”,进一步强化反馈作用和闭环整改力度,确保综合计划指标和综合计划储备项目的实施过程可控、在控,以月度总结、季度总结的形式保障综合计划管理这艘大船的航向。

四、“两精益三机制双反馈”综合计划管理体系的具体实现

(一)精准事前计划编制

综合计划编制的准确性与否决定着公司整体战略能否全面实现,因此为提高综合计划编制的准确性,宜采取指标历史趋势分析及各单位资源禀赋的差异性分析的方法来优化综合计划指标设置,融合运营监控指标,强化综合计划项目储备管理的全口径覆盖、全信息化管理。

1.综合计划指标精益化管理

在指标体系建设上,根据精益管理需要,将国网下达的综合计划指标开展指标体系分解与设计研究,融合运营监控类。将单位分类,包括分公司、有限公司、成本单位、子公司和检修公司等五类。基层单位指标包括电网建设、资产质量、供电服务、经营业绩等四类。公司本部增加购电类和损益类。

电网发展指标中,设置工程资金需求指标以便提前掌握下月资金需求情况,为融资及资金管理提供参考依据;设置电网工程建设节点和工程前期节点,为公司掌握下月新开工、投产工程预期以及前期节点进度提供依据。

资产质量指标中,设置资产负债率和流动资产周转率指标以便掌握子公司单位指标安排进度情况;设置应收电费余额指标来掌握电费回收预期。

供电服务指标中,设置城市和农网的电压合格率、供电可靠率指标,是为了能够对该指标进行过程控制,避免偏离年度目标。

经营业绩指标中,设置售电量、购电量、线损率指标以便掌握电力市场预测情况以及各单位指标安排;为了优化售电结构,实现公司均价目标,设置售电均价指标;设置销售收入、内部利润、可控费用等指标来了解各单位预计财务指标情况,为公司整体掌握预算指标进度提供依据。

设置购电类指标是公司每月的月度电厂电量交易计划安排,是测算购电成本的依据。

设置损益类指标体现公司利润总额进度的总体安排,达到业务计划与财务预算的融合。

2.综合计划项目的全口径储备及全信息化管理

在项目储备管理上,一是根据公司规划和电网规划,结合经营发展要求,梳理项目需求,细化到年度项目,超前开展各专业投资项目三年行动计划的编制,形成逐年度的前期项目库;二是规范可研论证、评审、批复工作,保证储备项目合理、程序规范、批复有效,储备项目与规划前期在工作流程和工作时序上紧密衔接;三是实事求是、优选项目。综合考虑投资能力、效益投资等因素,坚持实事求是先急后缓的原则,结合前期工作进展情况,优选项目列入年度投资计划,保障项目按计划节点实施;四是建立健全项目储备管理的工作机制,统一启动编制工作,建立形成月通报和检查机制,适时召开阶段性成果汇报会,形成工作常态机制。

(二)强化事中过程管控

事中过程管控作为全过程控制的重要环节,对于企业目标的实现有着直接的影响。事中过程管控的前提是编制月度综合计划来实现年度综合计划的细分。月度综合计划的编制下达一般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基层单位编制月度综合计划,第二阶段为本部审核基层单位月度计划并形成公司月度综合计划。事中过程管控的内容即月度综合计划的有效执行,其执行过程也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重点指标执行情况分析(又称异动分析),主要对售电量、售电均价、线损率等指标进行分析,为公司月度工作例会指标分析奠定基础,第二阶段为月度综合计划执行情况分析,需要对年度综合计划目标执行情况及月度综合计划执行情况都进行分析。最后,对月度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汇总分析。

1.建立月度分析和季度经济活动分析预警机制

运用信息化技术构建月度综合计划管理体系。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战略构想的指引下,中国电力企业信息化正在获得快速发展,利用信息化技术构建月度综合计划管理体系在大大减少管理环节的同时也会极大地降低企业的人力成本。电网公司应该通过信息化系统建设构建较为完整的综合计划管理体系,建立综合计划管理信息平台,设置确保流程正常运行的专业管理绩效考核标准与控制措施,综合平衡各项指标,以实现指标分层和归口管理。

创新企业运营能力指标体系。传统的电网企业运营能力评价主要通过同业对标、企业负责人绩效考核等来实现,然而由于同业对标、企业负责人绩效考核等缺少评价标准极易造成结果的不客观性,因此,重新设计一套更加客观的、面向能力评价的方法变得非常必要。基于以上的不足,公司从有别于现有评价体系的全新视角出发,选择公司的价值创造能力、持续改进能力、永续发展能力作为企业运营能力评价的内容,在完成对评价指标梳理改进以及评价标准设计的基础上,采取适当的权重设置方法对评价指标进行权重设置,最后对企业运营能力做出综合的定量评价(企业运营能力指标体系详见图3)。该企业运营能力评价体系极大地克服了传统的电网企业运营能力评价中普遍存在的主观臆断性,创造性地实现了电网企业运营能力评价的客观化与标准化。

创新指标评价预警机制。决定电网企业整体运营情况的基本指标一般为运营绩效、业务运营状况、资源利用情况三个方面,而决定这三个指标的优劣均可以由管理波动性、成长水平高低两个维度进行描述,因此可以利用波士顿矩阵的变形,设计电网企业指标评价预警机制,以此全面掌握公司整体运营情况,做出正确的决策(公司指标评价预警机制详见图3)。公司指标预警机制的应用将提高电网管理人员的分析和战略决策能力,同时帮助他们以前瞻性的眼光看待问题,更深刻地理解企业各项业务活动之间的联系,及时调整企业的业务投资组合,收获或放弃萎缩业务,加大在更有发展前景的业务中的投资,紧缩在没有发展前景的业务中的投资。

2.构建两级决策机制

在项目决策阶段对项目的可行性做出正确的判断是项目成功的关键,对工程项目的长远经济效益和战略方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电网企业在决策环节应制定项目决策管理办法,具体做法如下:一是设立两级项目决策管理机构,严把项目入口关,提升项目计划安排的科学性、准确性;二是逐项制定各专业项目节点计划,实施项目专业平衡会制度,强化项目计划过程管理,确保计划执行刚性;三是建立月度总额计划指标体系,开展指标月度计划管理;四是在计划执行中,及时掌握国网公司相关政策变化,处理好各部门指标间平衡关系,推动各项指标调整,使其更加科学合理。

(三)做实“双反馈”,及时修正计划偏差

综合管理标准化篇10

关键词:计量;标准化;管理

标准化计量是供电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础,是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供电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就是销售电量,计量标准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反映到企业经济效益上。要实现计量的标准化管理,首先要建立针对性强的计量标准化实施体系,概括来说需要分三部,即技术标准化、管理标准化、人员及服务标准化。

1技术标准化

要实现计量的标准化首先要从技术上提供支持,在技术管理上形成制度、方法和体系,以达到相关标准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提高计量精度,促进计量仪表的标准化、规范化

(1)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品:更换国家明令禁用或淘汰的电能表,加大计量技术改造力度,逐步实现远程抄表和计量数字化,提高计量自动化管理水平。电能计量装置必须满足计量规程要求,选择高精度、稳定性好的多功能电能表,采用电流、电压互感器的专用二次回路,不与保护、测量回路共用。根据计量规程要求,开展计量点的改造工作,完善计量装置

(2)计量监督加大检验力度:严格执行计量监督,加大对电能表检验、二次压降及综合误差测试、互感器变比调整考核力度,发挥技术优势,提高计量精度。按负荷的类别选择所需要的准确度等级,并在投产前做好试验调校工作,使计量装置的误差满足要求。

(3)运行管理周检和轮换:加强计量运行管理,根据规程进行周期校验和轮换。电压、电流互感器的合成误差在要求的二次负荷范围内,均可以用准确度等级来控制。电压互感器的二次导线压降所造成的误差,无法直接用准确度来衡量,在计量综合误差中占有相当的比例,可以通过合理的调整互感器误差互补或采用电压二次导线电压误差补偿器进行补偿,从而降低计量综合误差。

1.2加强计量选型定表的综合性分析,提高计量准确性

(1)正确接线:针对电力系统的不同情况采用正确的计量和接线方式,减少计量误差。

(2)合理定位:合理选择计量点的位置,尽量靠近现场,减少互感器二次负载和二次回路损耗,提高计量精度。

(3)合理选型:合理选择电流互感器变比,正常负荷电流要大于电流互感器额定电流的三分之二以上,对季节性较强负荷,采用多抽头的电流互感器,保证互感器在高精度范围内运行。

(4)综合分析:开展计量点的综合分析,提倡计量装置的整体校验,通过开展综合误差分析,做好电能表、互感器现场的周期校验和周期轮换制度及电压互感器二次电压降的周期检验工作。

1.3保证检验用具及条件符合标准

严格组织进行计量监督及定期校验,按相关标准对照执行。标准电能表和电能表现场校验仪每一年送检一次。凡检定的计量标准器具和标准装置,不合格应停止使用,进行修理调整,经检定合格后,方能使用。现场检验条件应符合规程规定的要求。

1.4不断推广使用先进技术

不断瞄准当代计量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大计量检测和计量管理的现代科技含量,结合供电企业实际,完善计量检测体系。

1.5加强同专业部门联系,得到上级部门技术支持

积极争取上级专业主管部门的技术指导、支持,不断学习,推广和应用新技术、新产品,为电力计量标准化的深入开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管理标准化

2.1依法办事

以法律为依据,加强宣传,切实贯彻《计量法》、《电力法》等法律法规,将其作为企业计量活动的行为准则,依法管电。

2.2领导重视

在组织管理上,要建立行政一把手直接管理的组织形式,把计量管理工作放在突出位置上。

2.3建章立制

建立健全各种制度包括“计量管理技术规范”、“计量标准周期检定制度”,“计量标准技术档案管理制度”、“计量标准使用维护制度”,“周期检定(轮换)制度”,“现场检验管理制度”等针对计量管理各个环节标准化管理的制度,确保计量标准器具和在用计量器具的准确可靠。

2.4部门配合

注重各部门、各岗位工作的配合、制约及衔接,对计量器具从选型、购买、配备、建档、检测、维护、检查、报废等各个环节采取闭环动态管理,责任到人,措施到位,严格奖惩制度。

2.5强制检验

加强电能计量表的强制检定,对新购、在用表计按检定规程要求,利用现场校验仪进行现场校表,现场校验不合格的表计,送指定计量站进行全指标检查和实验,如不合格,要求用户更换表计。从而控制不合格表的使用,同时为每块计量表计建立原始档案,进行归档管理。也为用户减少因计量不准造成的损失,外树企业良好形象。

2.6档案管理

完善的计量档案,做到专人专责,提高计量管理水平。对计量管理中的各种记录、图纸资料、检定证书、使用说明书等建立台帐,并进行动态的档案式管理,随时补充更新数据,保证资料的准确性,便于进行综合分析。保证计量仪表的数据准确、可靠,为正常计量收费提供了有效的法定依据。

3人员及服务标准化

3.1队伍建设

加强计量队伍建设,提高计量人员素质,为计量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开发智力和人力资源。

3.2技术交流

加强技术交流和技术培训,提高计量人员技术素质。计量标准化管理的深入实施与先进技术的应用和高素质计量人员的分不开的。提高计量人员的技术素质和业务能力,对推进计量管理标准化、规范化有着积极的作用。要经常组织计量管理人员开展政治和业务学习,不断研究和探讨计量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结合不同企业计量管理的特点,有针对性的组织培训班,听计量专家讲座,学习有关计量技术的理论,了解计量产品的性能和发展方向。使计量人员系统地学习计量技术理论,提高计量人员技术素质。

3.3咨询服务

对用户开展电力计量咨询服务,广泛宣传计量使用的相关知识,使用户清楚计量检测工作程序和必要性,积极配合计量管理工作,使计量标准化工作顺利开展下去。同时,要提高社会计量检测工作的服务质量,以公开、公正、公平为原则,在供需双方之间架起有效沟通的桥梁,全方位的推行计量的标准化工作。

3.4服务标准

加强服务标准的实施力度,大力推进服务标准化。建立健全营业室服务、服务制度及业务流程、收费标准、维修及装拆服务、抢修抢险服务及服务监督等服务标准及奖罚标准。将服务标准进一步细化到人员的一举一动,时间上的一分一秒,费用上的一分一厘,规范所有的操作审批程序,强化监督检查机制,加大奖惩力度,使承诺服务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