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美术教学学情分析方案十篇美术教学学情分析方案十篇

美术教学学情分析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18:24

美术教学学情分析方案篇1

论文摘要:案例教学法在我国高等师范教育教学中得到一定程度的运用,但在美术理论课程中,案例教学法的研究和运用比较少,缺少理论性指导和可资借鉴的实践经验。运用案例教学可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典范来呈现实际教学中可能发生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实际教学情境做出判断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在我国高等师范教育教学中已得到一定程度的运用,但在美术理论课程中,案例教学法的研究和运用比较少。缺少弹论性指导和可资借鉴的实践经验。运用案例教学可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典范来呈现实际教学中可能发生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主动探究学习,进而把握之中的基本原理、问题解决技巧等,促进学生的实践体验,进行评价反思,培养学生对实际教学情境做出判断的能力。 

 

一、案例教学法概念的界定和理论研究 

 

案例教学法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撰写或编辑起来的原始材料、案例报告或案例研究,包含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是对一些实际教学情境的描述。高师美术学理论类课程中的案例教学法可界定为:以一些典型的美术教学现象为媒介,以问题为向导,分析体验再现的、真实的美术教学情境,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与自主学习的开放式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在美术理论课程中的运用研究具有理论和现实两方面的意义。 

美术理论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的理论依据主要有建构主义学习论和后现代教学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已知识经验的过程,将主体原有知识经验与新的学习活动相互联结,进而成为内化的知识经验。美术理论类课程案例教学通过创设美术教学论、中外美术史、汉画像石艺术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活动,将美术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与教学实际情境结合,从而建构起自己的亲身体验与内化知识。小威廉姆e.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预测的教育领域是一个复杂的、多元的、不可预测的系统或网络,永远处于转化和过程之中。在教学目标、教学模式、师生关系、评价手段等环节案例教学都依据后现代课程观的理念,教师与学生在共同探究有关课题的过程中相互激发提升。 

 

二、美术理论课程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模式 

 

案例教学法在美术理论课程中的应用需要将案例课程的设计、案例课堂运用的基本过程和案例教学的评价与反馈,作为相互关联的部分,引导学生把美术教学理论与技能运用到教学情境中。案例课程的设计首先应明确教学目标,比如,录像案例《苏州园林》的教学目标为,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让学生了解苏州园林的艺术价值和其中蕴涵的人文精神。案例在教学中施行的步骤包括案例引入、创设问题情境、案例呈现、案例讨论、诠释与总结。案例教学在本质上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探究性学习,案例教学可说是随着系列问题不断深入的思维激发。教师首先向学生呈现要展开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以问题为中心观看案例并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录像形式的案例比较感性鲜活,可在学习的初级阶段运用;案例教学进展到更深层面时,可使用凝练的文字形式的案例。在条件允许下,可以运用人物角色扮演、视频播放、实地调查、艺术作坊考察、参观博物馆和美术馆等新型的案例呈现形式。 

三、案例教学法在高师美术理论课程中的开发运用 

 

美术教学论课程包括美术教学的前提、美术教学理论的基础、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的演变、中国学校美术教学的历史、美术教学设计、美术教学的内容及方法、美术教育评价、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美术教学研究、美术教师专业化成长,通过案例教学,可以丰富学生对美术教育教学原理的认识。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生在开始接触美术教学论时会对定义、原理等抽象概念感到枯涩、乏味,由此学习兴趣缺失。引入案例教学,在感性切入的基础上原理更简明清晰,使教学原理和教学实例一体化,具象与抽象结合,达到理论与实践统一;可使学生体验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所培养的学生不仅具备教育教学知识,而且具有实际的教育教学技能;可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学教育教学实际景况。通过教学录像等创设现实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学习经验丰富的教师怎样进行课堂教学。 

中外美术史是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本科专业的必修课程,是提高学生美术理论水平和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系统的介绍中外美术的整个发展过程,及各个时期优秀的美术作品,涉及绘画、雕塑、工艺、建筑等艺术形式,重点放在绘画部分。使学生了解中外美术史的全过程,并学会分析评价美术作品,提高学生美的鉴赏能力。通过对中外美术史历程中若干问题的讨论,引发学生对中外美术史料的把握以及对美术发展规律的探讨的兴趣,掌握美术史学习和研究的方法,为以后进一步研究美术史以及从事艺术创作奠定良好的基础。结合教学,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课程设计、课题研究等实践活动,播放中外美术史视频资料、图书馆阅览画册,以及参观博物馆和美术馆等。 

唐代绘画是中国古代艺术的黄金时代,革故鼎新,形成了恢弘豪放、雄健宏大的风格。以唐代人物画单元探究学习为例开展案例教学,可分为兴趣导入、分组探究、实践体验及信息搜索、展示探究成果、相互评价五个阶段。兴趣导入:了解唐代人物绘画发展概况,搜索相关书籍做好笔记,并分组;各小组接受学习任务,并制订学习计划。分组探究:各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校园局域网上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以及因特网上查找的信息,了解唐代人物画文化背景知识及技法;各组将获取信息整理归纳并为制作演示文稿作准备。实践体验及信息搜索:学生通过教师的唐代人物画师生互动网页,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一幅唐代人物画进行临摹,对唐代人物绘画进行切身感受;学生对信息资料进行分析,并制作成演示文稿。展示探究成果:各组发言人通过多媒体制作的演示文稿,展示自主探究学习成果:学生通过发言人的讲解体会唐代人物画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的联系,并解答由发言人提出的本组研究的问题:根据演示文稿对唐代人物画不同风格的发展进行比较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相互评价:最后各组展示实践活动的成果,谈谈对人物画现代地位的亲身体会,发表自己对人物画与不同艺术题材之间相互作用的看法,畅谈振兴人物画的想法;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最后教师做总结。使全体学生对唐代人物画这一艺术的理解更深刻。本案例通过系统的对唐代人物画的探究学习,结合情感体验,使学生了解唐代人物画的基本特征,使凝聚着数千年来中国文化精髓的艺术精神得以传承与发扬。重点对历史政治画与绮罗仕女画进行探究,教师采用有效的情境设置,学生通过调查、比较、分析等探究性学习,掌握绘画艺术风格,进而进行临摹与创作,培养学生审美情操。 

汉画像石艺术赏析主要讲述中国汉画像石艺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介绍汉画艺术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分析汉画艺术的内容和形式,分析汉画艺术的美术史意义,为进一步研究汉画艺术奠定深厚的基础。有利于学生理解本民族和i徐州地区的艺术传统,提高民族自信心,从而培养学生自觉发扬民族传统,弘扬民族文化的精神。对徐州地区的文化特色,汉画像石做赏析式讲解,教学内容应注重科学性、应用性、实践性。结合教学,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课程设计、课题研究等实践活动,播放汉代画像石视频资料、图书馆阅览画册,以及参观国内画像石博物馆等。例如学习徐州地区汉画像石的艺术风格和代表作品,包括徐州狮子山楚王陵汉墓、徐州汉画艺术馆经典藏品、徐州白集画像石墓的图像配置和观念信仰和徐州茅村画像石墓考察与研究;学习作为传统文化元素的汉代画像石艺术在现代社会的古为今用,从袁运生的油画作品看汉画像石在中央美院教学的具体应用为案例,探讨汉画像石艺术在现代社会的产业化开发。充分利用徐州本地区丰富的楚汉文化艺术资源,在实地考察中加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与关注,提高作为文化传播者与传承者的文化自觉性。 

对案例教学的评价不应只限于课程教学结束后的终结性评价,而应采用多种评价形式,在教学活动中采取过程性评价,绝对评价、相对评价与个人内评价相互结合,自我评价、互相评价、教师评价与校外评价共同进行,从而对教与学的双向活动进行有效的调节,使学生内在素质得到成长,教师持续反思提高教学技能与智慧,促进优质课程的生成。 

 

参考文献: 

美术教学学情分析方案篇2

关键词:美术案例;教研;教学方式

用案例分析作为教学研讨的方式可以帮助教师分析困难和事件发生背后的造成原因,而且通过讨论可以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方式,教师可以及时地对教学行为进行调整。

案例教学是一种互动式、开放式的新的教学方式。案例教学事先进行周密的准备和策划,教师要准备好特定的结合一定理论的案例并要求学生在上课之前先阅读,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研究和探讨,通过学生之间思想的碰撞,形成不断的交流和互动,通过各种想法、观点、经验的交流来达到启迪思维和启发创意的目的。

一、通过对比同一教材的不同教学方式,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新课程改革实施中因为不同的教师对新课程改革标准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也不同。在教研活动中,为了提高每一位教师的教学能力,通过几位教师交流对比同一教材的不同教学方式发现,因为教学目标和教育理念的差异,教师的教学方式改变会造成完全不一样的教学效果。过程会比内容更起作用,整个教学过程会影响到教学内容的实施。举个例子,采用对比教学,针对同样的教材内容的教研方式,请具有不同经验、经历的教师分别进行教学,然后对这些教师采用的教育理念、教学风格、教学方式进行研究和总结,可以帮助别的教师寻找教学思路,举一反三,借鉴优秀教师的经验。

在教研活动中,选取了小学一年级课程《淅沥的小雨》一课的引入环节,分别请三位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展示。其中一位教师展示了南拳妈妈的歌曲《下雨天》的mtV片段,为了迎合学生喜欢听流行歌曲的爱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学生对淅沥的小雨的理解,另一位教师向学生展示了自己和朋友拍摄的下雨天的照片,让师生之间的关系更近了,学生对教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第三位教师给学生放了一段下雨声的mp3。对比教师之间不一样的教学设计,会给教师很大启发,让其他教师对教学方式产生灵感,教师展示的教学过程中所蕴涵的教学方式可以引导教师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和行为。

二、透过典型案例剖析本质上的教育问题

案例是在展示一个实际的情境。在典型的案例中,往往包含一个或多个难题,这些往往也是现实教学中客观存在的难题,同时,教师的案例教学展示过程也展示了解决这些难题的办法。案例展示不仅是重现美术教师个人的教学方式,而且是一种对美术教育历史的记录过程,情境展现不仅有对教师教学实践的参考价值,而且也包含了共性的教学理论价值。教师结合平时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了解到的实际情况,将美术教学活动中发现的普遍存在的难以解决的问题筛选出来,围绕某一典型难题,引导美术教师用新课程改革的观点和看法进行深入地研究。得出标准答案不是案例教学的教研目标,而是在于提高教师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进一步反思,提高调整教学方式的能力

在案例教学的教研活动结束后,美术教师把自己亲历的教学问题用文字的方式描述出来,结合自身的美术教学实际情况,撰写教学案例,可以进一步提高教师总结教学方式的能力。及时认真地写好教学反思,可以表现教师在教学方面积极进取、责任心强,是教师进行自我反思的一种好方法。可以总结过去美术课堂教学的教训和经验,为之后的教学方式提供更加多样化、灵活、有创意的方案。案例反思的过程,也是总结课堂教学方式的过程,可以加强教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难题的认识,明白教师以后努力的方向。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才能不断地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对美术课程学习的兴趣,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通过案例教研,教师可以从中吸取经验,借鉴其他人的教学方式到自己的美术教学中,这样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更佳有效。通过教研观摩可以让教师的教学活动更有效,把课堂教学的价值发挥得更好,让美术课程变得更有意义。

参考文献:

[1]唐应山.远程美术教育初探[J].中国大学教学,2011(02).

美术教学学情分析方案篇3

关键词:感受;观察;体现;面具文化;案例

青少年时期,正是学生思想从认识走向形成的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步确立的阶段,引导学生感受、观察、体验面具脸谱文化,在案例背景指导下,通过理论指导、教学方式、面具文化,结合教材分析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学实践达到自己预想的效果,通过专家的评课和自己的案例反思总结出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正。

一、案例背景

在案例的背景下,《角色的游戏》这节课将改变传统的技法学习,从理论指导到教学方式以及面具文化进行调整,让学生感受、观察、体验面具脸谱文化。

理论指导:新的美术课程标准强调美术学习应当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美术教学要创设一定的文化情景,增加文化含量,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培养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文化涵养及人文精神。新的课程标准主要是要打破传统的训练,增加更多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化内涵精神。

二、教材分析

本课的设置,改变了以往课程中只侧重于面具的制作技术,而忽视对美术文化的学习,引导学生关注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面具的由来、演变和不断变化的过程,了解不同国家、地域、民族对面具的理解以及出于这种理解的不同的情感、态度和审美习惯。本课与中国传统瑰宝脸谱紧密联系起来。了解脸谱的造型特点、脸谱表现三国时人物形象特征和性格特征的常用手法,通过体验脸谱的色彩和造型,进一步认识、理解脸谱深刻的中国文化内涵。

《角色的游戏》一课,安排了面具的由来、发展、功能等内容,让学生了解面具的文化、历史,同时让学生了解现代生活中面具的主要功能、面具的特点及面具的制作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体现脸谱的功能以及脸谱给学生带来的乐趣。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面具艺术的欣赏,培养学生丰富情感的表达方式和审美习惯,认识面具的演变、发展过程,了解面具与人类、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从文化、民族、宗教等多角度认识面具艺术,从而进一步了解面具的文化内涵。

(2)通过对京剧脸谱面具艺术的欣赏,分析脸谱面具的造型、色彩,了解面具的设计特点和造型方法,了解面具在表现人物外形特征和性格特征上常用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初步学会脸谱面具的设计与制作。选用恰当的材料,运用彩绘等技法,设计制作平面或立体的面具。在与同学合作完成作业中,锻炼协作能力,培养互助精神。

(4)通过京剧自编自演面具表演活动,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使学生体验脸谱面具带给自己的乐趣,培养学生的丰富情感,感受脸谱面具独特的艺术魅力。京剧脸谱作为一种中国独有的艺术,已经成为世界的艺术瑰宝。

(5)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培养学生爱国思想、自我规划、组织的能力。

三、教法分析

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部分:

1.感受做先导

2.观察为铺垫

3.了解面具

四、反思

这是一节教学展示课,通过认真的反思,发现了一些问题:首先京剧脸谱文化博大精深,如何和学生的表演切入点进行完美的对接是我苦思冥想的问题。在这个思考过程中,我和音乐老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沟通。我认真揣摩人物形象如何用肢体语言更加生动表现出来。其次,学生活动设计过程,也发现一旦想法变成现实时,一切应该想得更加细致,因为我们不知道会有什么情况发生。发生后如何更快、更好地解决,而不会影响我们的本意和想达到的目的。

通过各位专家老师对我的指导评价及自己对教学视频的反思和对教学案例的研究,我觉得自己还有不少不足的地方。我会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多向各位老师、专家请教,多看一些教学上面的论文杂志等资料,大量拓展自己的知识,拓展自己的思维,多实践、多总结,使自己得到更大的锻炼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宋金华.面具的设计与制作.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2]何俊.中学美术体验性教学的探究.福建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11.

[3]焦艳.京剧进课堂的实践与体会[J].青海教育,2011(2).

[4]黄雪飞.以高中美术欣赏课为平台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1(11).

美术教学学情分析方案篇4

[关键词]工作任务创设情景课程改革

[作者简介]刘卉(1967-),女,山东烟台人,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美容产品及美容企业管理教学。(北京100029)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7-0143-02

“美容企业管理实务”课是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的主干课。形象设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有很大一部分将到美容院就业。美容行业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快速发展,北京目前有大型美容机构上千家,人才需求量极大。目前企业对高职学生的主要定位是,经过基层岗位锻炼使学生快速成为懂专业技术的管理人员。正因为企业需求如此,所以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均开设了美容院管理类课程,但各学院的主讲老师主要是从事经管专业的教师,许多人并不了解行业的特点,很难在有限的课时里讲授学生就业真正需要的知识,造成课堂教学和职业需求的脱节,为此,笔者提出了一些改革的建议。

一、教学内容改革

(一)基于岗位能力需求合理设置教学内容

职业教育的本质是强调构建以工作过程为逻辑主线、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课程体系。高职课程的特征首先是它的职业性,所谓职业性就是通过课程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因此,课程体系的构建首先需要对职业进行仔细分析,按照企业对学生就业岗位的技能要求,初级职位对美容技师、晋升职位美容顾问、主管等岗位的技能要求,找出职业教学中的工作逻辑,以此确定职业工作所需的知识能力与素养。找到职业技能的教学载体和情境,以工作过程为逻辑主线,以工作任务为中心,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建构知识。其次,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应当保证“工作过程结构的完整性”。在企业实践中,不同职位、不同教育背景和不同经验者所从事的工作不同,扮演的角色也不同,但其完成工作任务过程的基本结构却是相同的,即可分为“明确任务”“制订计划”“作出决策”“实施”“控制”“评价反馈”6个阶段。将不同的职位和岗位相关知识组合,最终创造出集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培养于一体的工作过程。

(二)结合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需求

为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了《关于支持和促进就业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明确毕业生从毕业年度起三年内自主创业可享受税收减免的优惠政策。优惠的政策加上美容行业创业起点较低,使得许多形象设计专业的大学生都选择自主创业。所以,在涉及教学内容改革时,学校应结合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需求,基于艺术类专业与其他专业学生相比文化课要求相对较低的特点,以及艺术类学生更注重形象思维的特点,确定以学生自主创业、管理企业的工作过程为逻辑主线。与此同时,在教学内容选取上,以产业需求为依据,以学生就业为目的,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素质、创业能力。

为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教学内容应结合行业特点,从美容企业管理的实际工作出发,按照企业从建立到经营管理再到文化建设的“场景”进行。与一般的管理学教学相比,美容企业管理课,内容上作了很大的改变,它将管理学、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知识进行整合,课程知识结构是建立在创建企业、经营管理、文化建设的大场景上。传统管理学一般共十四章,分为管理与管理者、管理思想与理论的演进、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组织环境与组织文化、组织结构、组织的变革与发展、决策、计划、战略管理、领导、激励、沟通、控制、管理的绩效。加上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其他课程,按照常规教学安排,需要几百学时,而实际情况是大多数院校给美容院管理的课时一般不会超过80课时。于是,为了帮助学生能在有限的学时内掌握相应的知识,我们通过反复的企业调研,在教学过程中抛弃了大量的管理学理论知识介绍,结合美容企业的实际运营,重点介绍了操作实例和技能,力争为学生以后的实际工作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

总之,教学内容的改革应针对行业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理论教学应以“必需、够用”为度。按照企业创立、企业战略规划、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管理、财务管理、企业文化等模块进行改革,以使企业评价能基本满足学生上岗后的工作需求。

二、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根据学情而定,因为艺术类学生擅长于形象思维,而形象思维主要是由意象、直观感受以及想象等形象性的观念而成。形象思维不能满足对已有形象的再现,它更多致力于追求对已有形象的加工,之后再获得新形象产品的输出。所以,艺术类课程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主要选择情景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和案例教学法。

(一)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的、以形象为主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注意,增加其主观感受的能力,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在课堂上根据相应的内容创设相应的场景,由学生组成小组展开讨论,设计方案并展示,最后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对方案提出改善意见,构建一个学生、教师、场景有效互动的氛围。教师可根据学生自身的经验,包括正规学习前的非正规学习和日常概念,帮学生提供信息,以助于其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提出自己的见解,最后通过讨论、教师讲评获得正确的知识。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所以教学应使学习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同时,由于情境教学法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所以,在讲美容院可行性分析时,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到不同的地域了解租金情况,观察客流量,到美博城调研各种项目及仪器的价格等,帮助学生学会掌握最新的资料。在讲解质量管理时,可带领学生到美容院实地参观、参加员工例会、讲解各项管理制度等,还可以请学生对存在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学生与职业现场的“零距离、零适应”。

(二)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企业管理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其目的在于运用戏剧表演的方法,使人发现问题,了解问题的症结所在。由于在角色扮演中,人们能亲身体验和实践他人的角色,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处境,体验他人在不同情况下的内心情感。角色扮演法有利于建立新的师生关系,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所以,角色扮演法是一种能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方法。

角色扮演法在具体应用时,要求教师在培训情景中给予学生角色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在真实的模拟情景中,体验相关岗位的具体职能。学习内容要选择切实的工作任务,所以本课程一般要求学生模拟顾客投诉、入职培训、日常管理行为、工作绩效考核等场景。举例来说,使用角色扮演法讲授绩效考核这一知识点时,让学生们分别扮演美容院员工、部门经理、总经理及顾客等不同角色,帮助学生切实体会现实工作中的考核流程、考核方法、考核任务与分工以及考核结果的反馈等环节。与此同时,学生在角色扮演时要学会角色互换,这样的话,学生不但掌握了同岗位的知识和职业能力,而且还学会了与人相处的技巧,锻炼了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19世纪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HarvardBusinessSchool)所倡导,主要内容是采取一种很独特的案例形式进行教学,而这些案例大多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透过此种方式教学,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实施之后,颇具绩效。1986年,美国卡内基小组特别推荐案例教学法,认为它在师资培育课程上也有重要意义与价值,并将其视为一种相当有效的教学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讲,案例教学也是一种间接的实践,一方面可以深化理论学习;另一方面,案例教学也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种手段。

在案例教学中,恰当选择案例是进行案例教学的基础。案例选择要针对高职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理解能力来选择,案例的篇幅不宜太长,内容不宜太复杂。同时,案例要对所讲述的理论有支持作用,尽量用真实、有时代感的案例和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望的热点话题和事件。例如,在讲解顾客满意度时,可选择某美容机构发生的顾客对美容顾问服务不满意动手打人的案例,组织学生讨论顾客打人的深层次原因,讨论面对比较挑剔的顾客时的应对方法,最终引申出顾客满意度的知识点。其次,组织好案例的讨论分析,要求学生通过案例进行归纳总结,形成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案例教学不同于举例说明,老师一定要创造自由讨论的氛围,让学生成为案例讨论的主角。与此同时,为了让学生有充分的准备,教师应当在课前将案例和相关要求发给学生,要求同学在课前仔细阅读,查找相关资料,在讨论中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以此给学生较大的自由想象空间、较多展现自己的机会。总之,老师在案例教学中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和点拨,以确保讨论不偏离既定的轨道。最后,教师要做好案例点评工作,注重分析案例应用的基本理论和在分析中应该注意的问题。通过点评环节,指出同学分析不到位或者分析不够准确的一面,以便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所学的理论。案例是沟通现实和理论的桥梁,可以帮助学生通过个别了解到一般,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多种方法灵活综合运用

高职教育主要目的是为就业服务,为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实现学校与企业“零距离”目标。学校应结合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多组织学生走进美容企业、美容市场身临其境地进行现场教学。还可聘请在美容企业一线工作的、具有丰富经验的行业人员给学生开专题讲座,传授具体操作经验。介绍相关案例时,将案例教学与角色扮演相结合,情景教学与启发教学相结合,通过各种手段的综合,调动学生的感性认知,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研究调查发现,通过以上教学实践,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有明显进步。通过2008年、2009年和2010年学生的考试成绩对比,我们看到,高分数学生逐年增加,低分数学生逐年减少,学生平均成绩逐年提高。课程结束时学生的问卷也显示出,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场景学习中的案例为记忆最深刻的学习内容,他们喜欢角色扮演、模拟管理、积极讨论等课堂氛围。

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有较强实际动手能力和职业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在“美容企业管理实务”的教学改革中,以教会学生有效学习为理念,强调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的学习方法,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改善学生的学习态度。总之,一切改革的目的都在于为教学工作提供可行便捷的方法,使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美术教学学情分析方案篇5

小学美术教案设计应结合学生知识水平。教师应有效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根据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状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方法,采取必要的教学措施,制定符合学生知识、能力水平需要的的教案,有效的促进教学与学生求知,使学生更加容易的掌握所学的知识,从而为下一阶段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案不单纯是教师教学的方案,而必须设身处地从学生角度出发,其设计要有利于学生学习与发展。目的是要教师改变传统观念,把课堂的主导交给学生,教师起到的是启发、引导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编写美术教案时要充分了解学生,把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特点融进整个教案,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编写教案时,遇到较抽象的理论课时,有经验的优秀教师就会考虑是否有必要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又极易理解的课题。”小学美术教案设计要考虑学生的能力,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也要考虑学生具备的理解能力、学习特点等,以避免把目标设定得过高或过低,在教具学具的准备方面也应根据学生的经济水平,选择适当的教学用具。有利于编写出优质的教学案例,这样,“在设计案例时各个方面都考虑到学生,不仅有利于编写出优质的美术教案,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还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师生能够融洽相处,愉快学习。小学美术教案设计应符合学生素质培养需要。”现在美术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与美术欣赏能力,运用基本的美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最终使学生达到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

二、小学美术教案设计与教学方法手段的关系

传统美术教学的教学设计往往取决于教师个人经验,优秀教师的成果大多建立于个人经验的教学艺术,这虽然十分重要,但毕竟因缺乏理性的指导和理论的归纳而难以推广。当代的小学美术教案设计中的教学方法手段,应依据学生情况,尽可能把课程教学转化成学生较易理解又普遍喜爱的内容形式,确定课业类型,应根据课程类型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方法手段的改变,是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同时也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是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基本理念。小组合作是通过组内学生的自主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可以实现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减轻学生压力,增强自信;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小组合作学习是对传统学习方式的革新,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为进一步合作学习创造条件。构建与小组合作学习相适应的评价机制,形成与小组合作学习相适应的评价机制是小组合作学习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美术课程的评价不仅要看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指标及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效果,此外还应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发展潜力。

三、小学美术教案设计的要素

首先,做好课前准备工作。编写优质教案,要求我们应尽量使自己编写的教案符合新课改中对小学生美育的各项要求。同时还要多研读一些优秀的小学美术教案,注意其对教材的理解、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思路的阐述、教学活动的组织。其次,重视美术课程的整体设计。确定课业类型,根据课的类型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了解学生基本情况,如年龄特征、身心发展特点、具有怎样的能力、思想状况、知识水平、学习爱好等特点,通过分析,找到适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和过程。确定教学目标,根据小学美术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按照新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的要求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即让学生懂得什么知识、学会什么技能、完成什么作业。过程与方法目标,即采用什么学习方法和先后顺序,如何使教学更有效。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即如何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同时要清楚地了解,一节课的容量是有限的,不可能将三维目标全面实现,所以,又应根据实际情况,宁缺毋滥,不必求全。设计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指教学知识的要点和要害所在,根据设计的教学目标确立最重要的教学重点,再依据学生的特点确立教学难点,第三,列出教具和学具。美术教学用具要针对性强、可操作,范画、板画、板书及现代媒体等设计布局要合理。教学反思,即教后心得体会,要及时总结、分析,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对策。

四、小学美术教案设计的优化

第一,延伸教材与工具材料。小学生爱好美术,不仅因为可从习作中获取成就感,得到成功的体验,而且还因为能从工具和材料的运用中获得审美愉悦。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教师不应该企图将知识硬塞给学生,而应找出能引起学生兴趣、刺激学生的材料,然后让小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小学生兴趣的稳定性差,并带有很大的情境性和情绪性,如果提供的知识是单一的,久而久之,会使他们感到厌倦、乏味,从而降低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不断的改变与拓新教学内容与工具材料,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第二,灵活运用多媒体课件扩展学生思维空间。当代环境下的美术教学,整合现代的视听教育手段来进行教育活动,它具有形象化、生动性和表现手法多样化特点,对于启迪学生思维,拓展思维空间,提高创造力有着积极有效的作用。课前我们可以利用ppt、FLaSH等软件,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制作自己的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形声信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友好的人机对话环境中,在图文并茂、声影一体的呈现过程中,变抽象说教为形象演示,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试之积极的设想、主动的思维,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扩宽他们的认知空间。”

美术教学学情分析方案篇6

关键词:《永恒之美》教学案例美术鉴赏课美术作品

美术鉴赏教学是一种使学生通过艺术作品的赏析获得审美知识,提高审美能力的活动。美作为抽象的哲学概念,难以用具体的语言进行表述,为此,很多美术老师在课堂上欣赏如雕塑、油画等作品时,不知如何入手才能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到作品的美,为何而美。我根据上海师范大学王大根教授所著《美术教案设计》中提出欣赏课的四个过程,即“感知作品―理解主题―发掘意蕴―表达感受”[1]为基本模式,以苏州沈兰老师的《永恒之美――古希腊雕塑》作为教学案例来分析优秀高中美术鉴赏课的过程。沈老师从感知入手,引导学生层层深入了解古希腊雕塑之美,分析这些作品中所蕴涵的各种艺术形式的组合,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其中具有的和谐的理想美,理解古希腊所建立的理想美的原则及其影响,经过分析,从而使学生认识什么是“永恒之美”,把握美的深层涵义。

一、感知作品的艺术形式

艺术形式与艺术内容并举,指的是艺术作品内部的组织构造和外在的表现形态,以及种种艺术手段的总和。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在美术欣赏中,观赏者在观赏美术作品时,最初的感受往往是获得美感的重要基础。而感知作品的艺术形式是让学生感知美的重要前提。美国艺术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认为不能读懂艺术作品很多情况下是因为我们的眼睛和思维机器不能成功地发现那些能都描写或表达这些特征。需要对视觉的效能进行系统的分析,以便指导人们的视觉,并使它的技能得到恢复。

为了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作品的艺术形式,沈老师在ppt上仅仅呈现两根非常简单的线条:。沈老师就利用这两根简单的线条来阐述和对比古埃及和古希腊雕像的动态,如古埃及雕塑的基本形象是双手双腿紧束在一起,头直立不动,就像1字形,表现了神的庄严。而古希腊的雕塑在熟练的雕塑家手下,展现了其优美的S型动态,从而使得学生理解古希腊雕塑比古埃及雕塑要更活泼、更生动、更具美感。就像18世纪英国画家威廉・荷加斯在《美的分析》中指出波状线比任何线都更能够创造美,在最优美的形体上,直线最少,并认为蛇形线赋予美以最大的魅力。[2]接着沈老师让学生搬出维纳斯的石膏像,放在讲台前,让学生结合维纳斯的神情和姿态,鼓励学生谈出对作品本身的感受,感受维纳斯的石膏像虽为残缺之像,但在艺术家手下,其身体的各部位处于运动之中,体悟其和谐之美。能让学生理解这种动态形式美,是欣赏作品的一大关键。

二、理解作品的内容和主题

在美术课堂中,教师应注意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进一步体会美术作品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沈老师结合背景知识引导学生仔细解剖古希腊的最著名的雕塑作品,她注重先和学生讨论古希腊文化的相关知识,为学生深入理解古希腊雕塑的美的原由作铺垫。在导入环节中,她从地理、历史、人文、艺术等方面全面介绍了古希腊,先让学生了解古希腊文明是欧洲古典文明的起源,然后将学生一步步带入到课堂主题:古希腊精美绝伦的神庙建筑和非凡的雕塑作品的艺术美。如:沈老师问学生这些古希腊雕塑形成的原因是什么?从学生的答案中得出三个方面;神话故事,社会风俗习惯,以及政治原因。这样学生就理解了雕塑《维纳斯》的主题是来自古希腊的神话故事,米隆的《掷铁饼者》是古希腊崇尚体育运动的社会风俗习惯、战争频繁等政治原因,还进一步知道了为何《掷铁饼者》着意强调强壮的体魄,而且是裸身运动。沈老师让学生了解这些雕塑的文化背景知识,不仅仅调动了学生想要深一层去理解作品的愿望,还使他们有了对雕塑背后崇高精神的敬意,为学生进一步感知美作了铺垫。

三、发掘作品的深层含义

教师在讲解一件美术作品时,除了通过作品的外在形式,揭示其一特定的主题以外,往往还要挖掘其更深层的内涵、更隐秘的意蕴,这样学生才会对作品产生深刻的理解和审美情感的升华,进而达到学生的个人经验与艺术家所创造的带有普遍性的审美经验的交融。沈老师在赏析雕塑《维纳斯》时,根据维纳斯全身的比例,上身的比例,以及宽度的比例,揭示了美学规律黄金分割点和黄金分割比,让学生从理性的分析中对作品中的对称、节奏、和谐,进行一个再认识。沈老师在分析雕塑《拉奥孔》时,让学生探究:为什么拉奥孔被蟒蛇撕裂肉体时是恐惧的、挣扎的,而艺术家却对他的造型还是非常克制的?在对学生的讲解和讨论从中得出答案:艺术家最终是为了追求美的感觉,这就是古希腊雕塑所追求的完美的理想与和谐美。沈老师在这堂课中对古希腊雕塑进行了细致的欣赏,她不仅仅停留在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上,更是深化到古希腊艺术背后所体现的崇尚理想、和谐美的原则。这样深层次的挖掘让学生从各个角度都深刻地理解了古希腊雕塑的美的原则。

四、让学生充分感受和体验美

美术教育从某种方面来讲是一种感受教育,现代美术教学都非常重视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通过创设情境,师生在特定的审美情境中获得审美情感的体验,怡情养性。沈老师的课堂,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中都能充分地让学生体验,表达他们自己对美的感受,表达真实的思想和情感。正如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李力加老师在《让学生自主地表达》一文中就提出这样的思考:“教学活动能够更加回归学生生活,让学生在个人的感悟中体验和理解学科概念及表现技能,可以认识得更深刻,记忆得更牢固。”[3]可谓不谋而合。

沈老师还善于把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融入课堂实际教学中去,她在分析米隆的《掷铁饼者》时,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铁饼,并鼓励学生上台展示摹仿掷铁饼者的动作,让学生切身地体验雕塑的动态美,场下的学生也被气氛所感染,叫好声一片。在生活中学生们都有过掷铁饼的体验,沈老师把体育运动的健美与美术的理想美结合起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雕塑的动态美。沈老师在课堂上还引导学生进行体验性学习,让学生亲历鉴赏的过程,感悟古希腊雕塑。她在讲解《维纳斯》的时候,还搬来了真实的维纳斯石膏像,这让学生有了视觉上360度立体的观感享受,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无比兴奋,他们能从视觉和触觉上更真切地感受到维纳斯那种婀娜的体态和动人的曲线。沈老师还让学生到石膏像旁边,在维纳斯的身上寻找黄金分割比的点,让他们先表达自己对比例美的感受,并让他们在寻找的过程中学习了黄金比例的知识。这样一个真实体验的过程,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他们的情绪,激活了他们的思维,让他们获得了愉快与成功的体验。

五、结语

什么是美?什么是艺术之美?人类对美的认识是怎样开始的?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是这课的重点、难点,其最难之处在于美这一概念的不确定性和抽象性。沈兰老师从感知入手,让学生层层深入体验美的基本原则,她认为本课对于学生的要求也是一种感知上的要求,她希望能让学生真的认认真真、真诚地去感受艺术的“美”,并发现自身的潜在艺术审美心理,达成感官的、心理的情感满足。沈兰老师的这堂课欣赏课,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启示,也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如何根据以上四个主要欣赏方法,结合具体的艺术作品进行全面探讨,让学生充分感知美。同时也提醒我们,在懂得教学方法的同时,为了深化美术鉴赏课教学,我们必须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懂得艺术形式、艺术含义、艺术功能、艺术教育的目的等问题,从而把握住美术鉴赏的实质,设计更精妙的教学过程,让学生感知美。

参考文献:

[1]王大根.美术教案设计.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23.

美术教学学情分析方案篇7

引言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深入研究与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开始重视学习分析技术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010―2013年连续四年,新媒体联盟和美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协会提出了学习分析技术,并预测其将成为教育技术领域的主流技术。[1]这一技术的提出使得传统教学中无差别化的大班教育模式的弊病逐渐得到改善,教师一味灌输、学生单纯接受的学习方式逐渐变成以学生为中心,尊重个体差异化,“因材施教”变成了可能。

国内已有的研究大多以模型对比分析或基于概念框架的案例分析为主,从构成要素、分析方法、分析工具等多维度入手对案例进行解读。但很少有研究从学习分析的各个环节对案例进行剖析,因此笔者借助西蒙斯学习分析过程模型对案例展开对比分析,从数据类型、分析过程、追踪预测、个性化或适应四个环节对三所国外高校的具体应用案例进行对比分析,寻求不同项目之间的差异及其原因,为建立更为普适性的模型奠定基础,同时为国内相关案例的开展提供借鉴。

国外案例分析框架

1.概述

模型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本文使用西蒙斯学习分析过程模型对来自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自我导向学习”、美国普渡大学“课程信号”、马里兰大学“自我检查活动”进行四个关键环节的对比分析,得到不同案例之间的共通性与差异性。

2.案例分析框架

(1)学习分析过程框架

在西蒙斯的学习分析过程模型中[2](如右图),数据来源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学习管理系统、课程管理系统产生的数据,或来自移动设备、社交媒体的交互数据,这类数据用于分析学习者特征以及所处情境并生成学习者档案;另一类是来自课程、作业、测验成绩等具体学习数据,通过使用语义分析以及连接技术得到有关课程知识习得情况的智能数据。经过两类学习数据以及实时数据追踪进行分析计算,并合理建模预测,系统根据预测结果推送个性化学习资源、工具等。学生进行自我诊断并自适应,教师进行及时干预、警告和协助。

(2)具体环节

①数据类型主要分为学习者数据以及智能数据两类,在学习者数据中学习行为类型可分为活动参与度(登录平台次数、平台在线时长、课程访问数量)、积极性(新消息查看时间、新任务查看时间、作业提交时间)、态度(教学材料的点击次数、课程资源浏览时长)、自我诊断(根据教师反馈修改次数、修改及时性、修改时长)四个方面,智能数据可分为同伴协作(讨论区提问次数、解答回复次数、回复内容被赞频率)、学习效果(作业测验完成百分比、测试成绩、作业评定)两个方面。

②分析过程指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法、语义分析法、内容分析法、统计法、数据挖掘[4]等学习分析技术对搜集到的数据结合情境因素进行深入分析阐释,了解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学习需求,形成学习者风格,分析复杂的交互过程,建构预测模型。

③追踪预测环节通过对学习者的数据进行实时追踪,使用已有的预测模型,对学习者的学习结果进行预测,对高危学生提出预警,并根据实时数据对预测结果不断修正。

④个性化或适应[3]作为学习分析的最终目标,一方面指系统个性化向学习者推荐学习资源、同伴、工具、路径等,根据不同学习者的特征以及学习进度进行推送。同时教师根据可视化分析给予学生相应的帮助,选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另一方面,学生自我诊断,实现学习者对资源的自主建构,提高主观能动性。

3.案例描述与分析

(1)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自我导向学习”

【项目目标】为了对学生学习成绩预测的各项指标进行合理建模,以便为学习者的自我导向提供支持,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对学生三个学期基于Blackboard的在线生物课程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并建模,使得学习者可以进行自我监控,在掌握学习数据的同时与同伴进行比较,以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

【项目流程】通过对课程内容的访问、论坛、聊天室、测验、自主交流工具等方面的分析,将与学习者学业成绩呈显著相关的变量归纳为3个关键变量,为了得到有效的LmS追踪数据,只保留完成所有课程的学生数据,最终选取了118名学生作为样本。[5]

其中,使用编写工具、搜索功能、访问成绩、查看资料等操作记录作为交互过程被搜集为学习者数据,通过这些数据可得出学习者的简要介绍,同时为之后的分析提供数据支持。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聊天室、讨论区信息的发送数目等作为智能数据与学习者数据一起用于分析。[6]为了实现实时数据分析,本案例使用Snapp社会网络分析工具与LmS无缝对接,提取学习者在线学习产生的数据,形成交互视觉图,以更直观地显示学习者的学习动态。当LmS中有成员在论坛中消息时,网络结构图会实时更新。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以81%的准确率预测了该门课程将会不及格的同学,从理论层面证明了基于LmS数据挖掘开发“早期预警系统”的可能性,教师可以根据预警系统快速识别处于“危险”中的学生,从而及时给予干预。

【总结】通过本案例我们看到了学习分析的广阔前景,较高的预测准确率使得自我导向预测模型的可靠性有了提高,从理论层面上实现了对“早期预警系统”开发的可行性,同时在数据处理时形成完整的步骤,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依据。但是用作科学预测的指标还需进一步完善,寻找是否还有其他指标对成绩有预测作用。[7]对用于指标的探索性因子分析应在更多的教学情境中检验和修正。

(2)美国普渡大学“课程信号”

【项目目标】随着班级规模的持续扩大,在高等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尤其是在线学习中学生缺席、未充分参与课堂、学习滞后等现象频繁出现,但作为教师很难快速识别高危学生并及时调整课程。为了缓解持续下降的新生保有率以及持续增长的毕业周期等问题,使学生尽快跟上教学节奏、避免掉队,美国普渡大学启动了“课程信号”项目帮助学生优化学习过程。

【项目流程】“课程信号”项目于2007年实施。基于Blackboard平台,课程信号系统对学生数据进行搜集。数据来源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包括学习者地区、种族、性别、奖惩、前期学业历史、与系统交互次数、课程努力程度等一系列学习者特征的数据,此类学习者信息帮助生成学习者档案;另一类是来自课堂表现,即学生所获学分百分比的数据。系统结合两类数据,并根据SSa算法分析计算得出每位学生的数据,由所得数据在学生和教师端显示红、黄、绿三色信号灯预警。系统进行有效干预[8],推送合适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完善学习过程;学生也可以及时自我修正,有效避免了毕业周期延长的现象;同时教师也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各类问题。对比数据发现[9],使用课程信号系统后,成绩为a、B的学生增加了10.37%,学生的整体学习成绩有了明显提升。

通过对比各项数据与成绩的相关性,并经过多次的完善与调整,该系统建立了较为科学的SSa算法进行预测,并对学生数据采取实时追踪,更加精确、及时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分析。

【总结】作为学习分析领域的经典项目,经过不断优化完善,“信号课程”项目积累了大量的学习数据可供参考分析,其项目流程以及该系统在美国应用广泛。

(3)美国马里兰大学“自我检查活动”

【项目目标】为实现学生的自我诊断与评估,以直观的数据形式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进程并与匿名同学之间进行比较学习,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隐私,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充分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后,通过自我组织学习过程,制订学习计划、学习策略等方法,从各角度进行自我修正与提升。

【项目流程】美国马里兰大学(UmBC)在2007年开设了“自我检查活动”(Cma)[10],这个学生自我检测评估工具利用数据仓库集合从学生管理系统中获取的背景资料、等级等学习者档案信息数据,以及从Blackboard平台中收集的课程访问次数、时间、点击次数等学习者与系统的交互数据,作业成绩等智能数据。该系统在集成两类数据后通过Googleanalytics对学生数据进行提取分析,形成可视化分析报告提供给师生,学生根据分析报告中的可视化描述,可清晰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以及学习活动的参与度,同时该系统支持同学之间匿名进行比较,使他们能快速了解自己在班级中的活跃度及所处位置等。学生通过实时更新的个人化反馈,及时修正自己的行为;对于使用的教学材料,教师也可以进行相关干预。

Cma项目的实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为期两年超过110门课程的跟踪调查中,有39%的学生等级有较为明显的提升。

【总结】在学习分析过程中,基于Blackboard平台的数据大多关注用户的文档管理、电子邮件的发送、聊天室讨论区的互动;而Cma项目则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对学生进行合理评估,同时学生通过与其他同学的比较找到差距,提升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并增强了对学习的责任感。

(4)案例分析总结

通过对国外三所高校的学习分析案例比较后,笔者就数据类型、分析过程、追踪预测、个性化或适应进行比较分析(如上页表)。

通过比较分析可得出:

①所获取的数据维度越广,需要的分析方法越多。

三个项目的分析过程中,学习者参与度、态度、学习效果数据均被搜集但有一定的局限性,数据来源应更加多样化,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搜集到同伴协作的智能数据,并使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学习者学习网络的构建情况进行解读,涉及学习情境因素对学习者的影响。相比而言,美国普渡大学及美国马里兰大学的数据来源范围较窄。

②项目目标不同使用的分析方法也不同,精准预测需要建模。

为了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进行预测,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及美国普渡大学需要建立相关算法模型,而美国马里兰大学只需进行数据挖掘,即可分析形成可视化描述。

美术教学学情分析方案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工具案例分析实践反思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新的课本的教学内容已经发生了一定变化,初中各学科的教学也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引进到课本中。例如:美术把电脑绘画作为绘画的基本技能;数学把计算机编程引入解题方法之一;音乐把音频的数字化处理指定为创作的工具。尽管这还是教学中的一部分教学内容,但它己给我们一个信息:新课程已经把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了有机地整合,整合已经成为了大环境、大方向、大趋势,它必将改变我们的教育。教师和学生在这一改变中应如何应对,让教学适应这一变化是我们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值得思考的问题。

本人在与同事进行教学研究中,大家都认识到:新课程已经把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机地整合了,整合已经成为了大环境、大方向、大趋势。为了用好信息技术教学工具,实践新课程教学内容,笔者对初中学科教学内容中有关应用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的案例进行了简单分析,通过反思其中的缘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对策对于我们广大的一线教师具有积极意义。

下面就本人在与同事进行教学研究中遇到的一部分案例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实践与反思。

[案例一]美术老师的困惑

讲述:一次笔者在与一位初中美术老师交谈中她提到了一个困惑。她把最新的九年级第二学期的美术书给我看,然后对我说:“刚上完第一课,现在要上第二课,但我不知道第二课怎么上。”我一看第二课的教学内容是《另一种绘画的方式》,就是讲如何用电脑软件进行绘画创作。于是我开玩笑地说:“这还不简单,把学生拉到电脑室,讲一下如何用电脑画画不就得了。”她说:“我都不会用电脑画画,怎么给学生讲啊?”我说:“这你得首先自己要学了。”

分析:这件事让笔者感触颇深,新的美术教材中已经要求老师必须首先自己要会用电脑软件画画,然后还要教学生用电脑创作绘画作品。教师必须用信息技术进行讲授和演示,要求学生必须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活动,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学的必要的工具。

实践:这位美术老师在同行的帮助下,认真学习了如何用photoshop进行电脑绘画,并借助网上的多媒体演示教程进行教学,最后学生用photoshop进行作品创作,完成了新课程要求的教学的目标。

反思:是否其他的学科,如语文、数学、英语等也存在着必须使用信息技术才能使教学活动顺利开展下去的情况呢?是否没有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真会像那位美术老师讲的那样:“我这课没办法上下去了呢?”

在笔者看来新课程之所以“新”,原因之一在于:它要求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之后,要让学生学会“学以致用”,信息技术就是学习的工具,它和学生的画笔一样都可以用来画画。另一方面,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与技能,来适应新课程教学的变化,从而为自己的教学服务。

[案例二]英语老师的自觉行动

讲述与实践:最近,我校的英语老师开始对英语的听力、口语教学在尝试新的教学方式: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他们发现新的教材与教参的书后面有光盘,有些老师把光盘放入光驱,打开一看,豁然开朗,里面有好多现成的课件,做得都非常好,而且使用起来很方便,尤其是听力、口语(朗读)对教学很实用。于是他们自觉地尝试着将课堂搬到多媒体教室,在练习听力、口语时,直接通过课件进行教学,要听哪个单词就可以点哪个,可以重复多次播放。经过试验,他们发现以前用录音机进行的15分钟多的教学内容,用课件一般只要78分钟就能完成,效果也非常好,因为课件可以实现文字和声音同步,学生也更喜欢这种方式的教学。

[分析]比较以前英语老师用录音机进行听力、口语教学,利用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有它的优势:老师上课操作起来方便,用录音机上听力、口语时教师一直要来回的倒带(快进、快退),这样既不能精确定位,同时也浪费教学时间,效率自然就不高,用了课件就能克服录音机的这一局限,课堂教学的效率明显提高。

美术教学学情分析方案篇9

关键词:美术欣赏课审美情趣教学目标

1.美术欣赏课的现实背景

长期以来美术欣赏课都是采用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教学形式。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适得其反,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据不完全调查,大部分教师非常重视绘画课的教学,手工课则选择较容易的内容,而对于欣赏课,大部分教师则是一跳而过,认为它并不重要。其实,手工课与绘画课是培养审美情趣的基础,欣赏课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想象能力,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这一目标。

2.教育教学感受

教师应该怎样把握好每堂美术欣赏课呢?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主动参与,真正达到欣赏教学的目的?我通过教育教学实践,谈谈体会。

2.1备课要与学生实际贴近,教案要实用。

例案:《看!我们的画》

[描述]1

本课中的范画本来就少,学生早就看过几遍了,失去新鲜感,更何况,受书本的局限,范画不可能很多,很全面。所以,我在备课中补充了一些充满童趣的、具有强烈时代感的漫画,利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欣赏。

[评析]

我出示的范作构图简洁,形象稚拙,具有强烈的儿童绘画特征,学生和这些小作者有着相似的生活经历,能够产生亲切感,进而激发“我也想画一幅”的冲动。

[描述]2

在《看!我们的画》一课中,我特意选了几张风格不同的作品,拿给学生们欣赏,并且讲明这是上一届同学的作品,起先,在欣赏时,学生发出感叹:比书本上的还要好。学生想:上一届同学可以做得这么好,相信我也能做到,甚至会更好。下课时,我再问学生:你们制作的纸版画能超过他们吗?学生毫不犹豫地回答:“能!”

[评析]

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可以特意选一些往届学生的作品加以欣赏。学生在欣赏的同时产生了这样的想法:这是往届同学作品,只要我们认真,就一定能超过他们。促使学生在欣赏中形成自信心。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好的欣赏对象可以说是一堂欣赏课成功的关键。

2.2以兴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例案:《漫画欣赏》

[片段]

本课中,学生看了解放前后的两个不同的三毛。

师:“你们有什么想法?”

(学生想象后进行讨论)

生:“我觉得三毛在新中国成立前一定很可怜,经常饿肚子,还不能上学。新中国成立后,他不再受欺负了,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我以后要认真学习,珍惜现在的生活。”

[评析]

学生通过对漫画的欣赏,加入个人想象,认识了新中国成立前的种种阴暗面,了解了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翻身当主人的新生活,更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抓住想象这一点,进行审美教育。爱因斯坦说:“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自主探究知识的内在动力。这对于美术教学更重要,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克服困难探索科学的奥秘;有了兴趣,学习就不再是负担,而是乐此不疲的享受;有了兴趣,也就有了真正的参与和自主探究。[1]

[描述]

在《卡通卡通》一课中,我首先播放动画片的音效,然后请学生想象那是什么场景,然后播放图像与音效,比一比,加上图片更有趣了,感受更深了。

[评析]

小学生比较单纯、率真,能够随感而发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他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特别喜欢画画。这些因素正是培养学生欣赏兴趣的助力。那么,用哪些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讲小故事、展示教具、播放录音等,都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好方法。

2.3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

例案:《纸版画欣赏》

[描述]

本课中,有的学生认为很好看,有的学生认为这种美术样式不好看,都不如自己的画。此时,教师不评论学生的审美水平对或错,高与低,不做任何表态,完全让学生自己讨论。

[评析]

在讨论中逐渐加深对纸版画的认识,接受这种美术样式。反之,教师如果批评学生欣赏水平低下,那么学生的积极性将会遭到打击,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失去欣赏兴趣。教师再讲授纸版画的特点等,只是徒劳。

[片段]

我问:“你们知道纸版画有什么作用?”

学生得出了很多孩子气的答案,抓住时机,教师组织学生欣赏,学生便会很投入,直到找到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为止。

[评析]

由此证明,用启发的方法能够激起学生的欣赏欲望。用录音引入,效果也很不错。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很多,但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欣赏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

2.4欣赏过程中学生要实践参与,体验了解。

例案:《秋风瑟瑟》

[描述]

上这课时,正值入秋,我带着孩子来到校园里,金秋的缤纷色彩少不了红叶的丝丝点缀,一阵阵微风吹过,树叶片片,发出“沙沙沙”的响声,偶尔有几片树叶坠落在草地上、地上迎风闪动着些不知名的小花……孩子们围坐在草地上开心地述说着自己发现的美:有的孩子说:“我发现树叶变黄了,树上的叶子渐渐地往下落了。”有的孩子说:“老师,我发现天空好像并不只是蓝色,你看那边……”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我看到天边的缕缕橙色的彩霞。有的孩子说:“我发现我们学校的教学楼特别美,像刚刚洗过一样。”还有的孩子索性背起了诗……

[评析]

孩子们在轻松的氛围中亲身感受到了自然的美,这样更为强烈的情感体验,使他们获得了更多的美的浸润和熏陶。与其在教室里欣赏自己带来的东西,不如走出教室,自己寻找美、发现美、体验美。

美术教学学情分析方案篇10

[关键词]案例分析比赛 由来 发展 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4-0087-05

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近年来一些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相继采取了案例分析教学的形式,并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案例分析比赛活动。此项活动的开展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值得对其进行回顾与总结,以作为今后开展此项活动的指导。但目前尚未看到此方面的成果。因此,笔者愿不揣浅陋,对此方面的情况做一个梳理。

一、案例分析比赛的由来与发展

案例分析比赛作为高校专业教育的一项重要课外学术活动,经历了一个从产生到发展的较为漫长的过程。下面我们试对其作一个回顾。

(一)案例分析比赛的由来

所谓案例(也称个案、个例、实例等)就是含有问题或疑难情景在内的真实发生的典型性事件。即是说,首先,案例是一个事件。它是人们对一个事物或现象的某种实际情况的动态性把握,而不是对该事物或现象的某种静态的缺乏过程的描述。其次,案例是一个含有问题或疑难情景在内的事件。它能够吸引人们对其进行分析与探讨,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或办法。再次,案例是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人们从对这个事件的分析中能够说明、诠释类似的事件,因而能够给人们带来这样或那样的启示。最后,案例是一个真实发生的事件,而不是一个杜撰的子虚乌有的故事。

所谓案例分析,对于高校人才培养来说,则是在专业教育中,在学生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条件下,让其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现实中发生的一些典型事件进行分析、讨论,从而提高其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活动或方法。这一方法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古希腊的哲学家和教育家苏格拉底(Socrates,前469-前399)的“问答法”教学法。这一教学方法的精神实质有六个部分:第一,由问题构成的思考方式——精神助产术;第二,从常识出发——启发式;第三,让回答者自证其伪;第四,反诘——突破传统认识;第五,对方的主动性——知识是自足的;第六,问答双方是平等的——信心的产生。正是由于受到苏格拉底“问答法”教学方法的启发,1870年,美国律师出身的克里斯托弗·哥伦布·郎代尔(ChristopherClumbersLangdell)在出任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后,针对美国法学教育当时盛行的讲授式教学法的弊端,开始倡导案例分析教学法。郎代尔指出:“如果你阅读了大量案例,特别是判决正确的案例,真理就会出现在你的面前。”。因此,郎代尔主张,在法学教育中应以法院案例作为教学内容,以案例分析作为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具有像律师那样思考的技巧与能力。此后,美国哈佛大学等领头高校都相继推行了案例分析教学法,并且从法学教育领域扩展到商学教育等领域。20世纪80年代以后,案例分析教学法开始登陆我国,并逐渐成为我国高校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种重要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