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综合部内控管理制度十篇综合部内控管理制度十篇

综合部内控管理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20:19

综合部内控管理制度篇1

(一)建立严密的内部控制综合评价体系

人民银行内部控制综合评价活动应由总行统一部署,各分行统一组织,中心支行具体实施。内部控制综合评价工作应每年进行一次,采取下查一级的办法。应制定统一的内部控制综合评价办法和操作规程。各级行应设立内部控制综合评价领导机构——内部监督委员会,负责内控评价的组织计划、监督管理、等级认定和责任人处理。各级内审部门作为内部监督委员会的常设办公机构,具体组织内部控制综合评价活动,行使直接评价职能。内控建设评价属于内部控制健全性评价范畴,是对被评价单位及时贯彻落实上级行金融方针、政策和有关规章制度情况进行的评价;内控执行评价属于内部控制遵循性评价范畴,是按主要业务类别及其主要内部控制点,对被评价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执行过程和执行结果进行的有效性评价;内控保障评价主要是根据“三道防线”的控制要求,对专职监管部门和岗位履行监管职能情况进行的评价。

(二)明确评价内容和标准

内部控制评价的范围是人民银行所有业务活动的全过程,重点是单位内部最容易发生风险的失控点,主要集中在直接管人、财、物、权力的重要岗位或环节上,特别是对财务、资金的监督要作为重点。评价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控制点:

1、内控建设评价。内控建设评价采取通过调查问卷或召开座谈会的形式,了解被评价行各项业务的管理模式,分析这些管理模式能否将不相融岗位分开设置,岗位之间相互制约,工作环节衔接,决策按程序进行。

2、内控执行评价。内控执行系统评价是对各职能部门为完成工作目标和防范风险,对各项业务和内部管理活动进行风险控制、制度管理和相互制约体系的评价。

3、内控保障评价。根据“三道防线”的内部控制要求,对业务主管部门履行监管职责的评价,主要是评价业务主管部门是否按规定对所属机构开展业务检查,是否配备检查人员,对检查发现的问题是否落实整改措施并有整改回复,对重大问题是否移交监督部门。

(三)设定科学的计分方式和评价等级

综合部内控管理制度篇2

 

   为了加强本区人口综合调控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合理调控本区人口的总量和结构,提高人口的综合管理水平,促进本区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根据市政府21号文件和市人口综合调控领导小组会议的精神,现对我区人口综合调控管理体制及工作职责提出以下设想:

   一、关于本区人口综合调控的管理体制

   根据上下对应的原则,将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小组、区外来流动人口管理领导小组“二合一”,成立区人口综合调控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区人口办挂靠区计委,职能上要体现“权威性、综合性、操作性”,以及“规模小、部门全、职能实”的要求,其性质为综合协调的工作机构,不取代现有政府各职能部门的管理职责;现有各职能部门的基本职能不变、执法主体不变、与上级部门的对口关系不变。

   各镇、街道、园区相应建立人口综合调控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并配备1名专职人员。各镇、街道、园区根据精干、高效的原则,整合本地区内的劳动保障、治安、人口计生、卫生、房屋租赁、社区保安等协管力量,组建一支社区综合协管队伍。社区综合协管队伍由各镇、街道、园区人口综合调控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统一领导,接受公安、劳动保障、房屋土地、工商行政、人口计生、卫生等市、区有关职能部门的业务指导。社区综合协管队伍人员配置由各镇、街道、园区辖区内外来人口规模和实际需要确定。

   二、关于人口综合调控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

   区人口综合调控领导小组负责本区人口发展工作的统一领导、统一决策、统一政策、统一协调和统一推进。具体职责包括:1、执行市人口综合调控领导小组有关人口综合调控的政策和规章,落实市人口综合调控领导小组的决定事项;2、确定本区人口发展的战略、方针、目标和任务;3、审定本区人口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4、审议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素质、促进合理分布等人口综合调控的重大政策;5、推进本区计划生育、人才引进、外来人口管理和户籍制度改革等有关政策措施,以及决定对本区人口方面重大群体性矛盾的处理意见等。

   区人口办要加强对本区人口综合调控的指导、协调和督办,为区人口综合调控领导小组加强人口综合调控提供决策依据。具体职责包括:1、执行市人口办有关人口综合调控的政策和规章,落实市人口办的决定事项;2、提出区领导小组审议的议题,落实区领导小组的决定事项;3、组织编制本区人口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平衡常住人口的年度控制总量和结构指标,并监管执行情况;4、对本区综合性的人口问题进行协商研究,并提出处理意见,报区领导小组审议;5、组织开展本区重大人口问题的战略性、前瞻性、综合性研究,并提出对策建议,供区领导小组决策;6、沟通信息,汇总情况,向市、区领导提供有关人口工作动态信息和专题材料;7、完成市人口办及区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事项。

   各镇、街道、园区人口综合调控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负责落实辖区内人口综合调控和外来人口管理工作。具体职责包括:1、执行区领导小组的决定事项,完成区人口办交办的任务,2、组织编制辖区内人口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平衡常住人口的年度控制总量和结构指标,并监管执行情况;3、组织社区综合协管队伍协助相关职能部门开展社区治安、房屋租赁、务工经商、综合保险、计划生育、卫生防疫和疾病控制、统计信息管理,以及有关证件管理等工作。4、沟通信息,汇总情况,向区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提供有关人口工作动态信息和专题材料。

   三、关于下一步工作要求

综合部内控管理制度篇3

1992年,美国会计总署了关于内部控制的CoSo报告——《内部控制—整合框架》,认为内部控制涵盖三个目标和五个组成要素,即内控的目标在于是否能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是否能提高经营活动的效率及效果、是否能遵循相关法律法规等,具体包含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五个组成要素。此后,美国又颁布《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2004年,CoSo委员会正式颁布《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将CoSo报告的五个组成要素扩展到八个,被理论界和实务界公认为内部控制最新最科学的理论成果。

为了规范我国各级企业单位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也为我国事业单位存货管理提供借鉴,2008年至2010年,我国先后颁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简称“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医院药品管理内部控制是指医院在药品请购、购进、验收、储存、养护、调配及使用等药品管理活动中形成的规范、措施及制度。我国颁布了《药品管理法》,2011年先后了《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医疗机构药品监督管理办法(试行)》等法律法规,为我国医院药品管理内部控制奠定了法律基础。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从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方面进行研究。CoSo报告主要从经营目标的实现、报表的可靠性、法律法规的遵循三方面考察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Kinney认为有效的内部控制本质上在于对企业的各级信息进行管理,从而支持企业的管理决策,合理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

(2)从控制环境是否对内控产生影响进行研究。KpmG的《内部控制:实务指南》认为,内部控制系统会随着外界各种环境变化,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包括制度设计是否有效及执行是否有效两个方面,持续监督能保证内控的有效性。

(3)从内部控制是否有效的评估和测量方面进行研究。国际审计机构组织认为如果内部控制符合适时适量标准、成本效益标准、功能设计的一贯性标准,则认为其有效。Dr.DavidBrewer及williamList把传统内部控制分成七个层次,考虑成本效益原则,用时间度量来测定其是否有效。michaelRamos以实体内部控制的目标为横轴,以内控的可靠性水平为纵轴,利用二维评价法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二)国内文献我国关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研究起步较晚。在《基本规范》颁布前,我国学者主要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在《基本规范》颁布后,逐步利用各种模型进行定量研究。学者骆良彬、王河流基于CoSo报告,利用层次分析和模糊数学的理论对企业内部控制是否有效,设计各级指标进行测评。华娟参照eRm框架将内控要素扩展至八要素进行定量研究。韩传模、汪士果基于风险导向,借鉴三维结构,解析并模糊综合评价了整个企业的内控系统。杨洁构建了基于pDCa循环理论的内部控制综合评价指标用以测评企业内部控制是否有效及有效性程度。

总之,国内外研究主要针对整个内控体系进行综合评价,操作性有待商榷,鲜有对企业具体环节及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进行评价的。鉴于此,本文参照我国内部控制法律法规及《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医疗机构药品监督管理办法(试行)》等法律,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通过定性分析构建对医院药品管理内部控制有效性判断的总框架,再构建数学模型进行定量判断,试图评价医院药品管理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三研究设计

(一)理论依据本文利用美国运筹学家a·L·Saaty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层次分析法(theanalyticHierarchyprocess,简称aHp)及模糊数学的相关理论,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将分析目标按层次结构进行分解,综合判断确定内控各组成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建立评价医院药品管理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各级指标及定量化模型。文章基于国际公认的CoSo报告、内部控制相关法律法规及《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药品监督管理办法(试行)》、《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等法律文件,从药品管理内控的建立及执行有效性来设计内控质量评价体系,考虑到医疗行业的特殊性,设计涵盖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及问责制的28个主要指标。评价总目标是内部控制有效性,将影响因素分解成三级,目标层、准则层及具体因素层,梳理出评价中小医院药品管理环节内控有效性的总思路,见图1。

(二)样本选取本文依照卫生部颁布的中国现行《医院分级管理办法》的规定,对广东省21个地市涉及多种所有制性质的挂牌为三级乙等以下的医院进行分层随机抽样调查。以实地调研为主,对随机抽中的127家中小医院进行调查,调查样本基本覆盖了广东省21个地市的三级乙等以下医院,剔除数据不全及不符合调查要求的样本问卷,共选取有效数据114份,有效率为89.8%。

(三)变量定义根据图1的评价思路,设计药品管理内控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四)模型构建基于以上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判数学模型构建指标权重,建立药品管理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模型。

(1)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设H为一级指标,即目标层,即问题分析的总目标——药品管理内部控制有效性。Xi为二级指标(i取1到6),影响药品管理内部控制最主要的指标。Xij为影响一级指标H的更具体的三级指标,影响X1的指标为X1j(j取1到7);影响X2的指标为X2j(j取1到3);影响X3的指标为X3j(j取1到9);影响X4的指标为X4j(j取1到3);影响X5的指标为X5j(j取1到3);影响X6的指标为X6j(j取1到3)。采用不完全层次结构设定各级指标,因为上层的各因素并非完全支配了下一层的所有因素,或被其影响。

(2)建立指标的评价等级集V,确立权重集w。第一步,建立对评价对象定性描述的评价评语集,本文分五个等级建立评价评语集。第二步,精选熟悉中小医院药品管理内部控制各环节和各流程的专家对指标权重进行评分,需要对专家的意见进行多次反馈,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计算指标权重。求出中小医院药品管理内部控制二级指标层(Xi)相对于一级指标层(H)、三级指标层(Xij)相对于二级指标层(Xi)及三级指标层(Xij)相对于一级指标层(H)的权重和指标一致性比率CR,检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求出各组相对权重的平均值,获取指标的相对权重,构建权重集。

(3)构建模糊评价矩阵评价。建立二级指标Xi的单因素模糊关系R(i取1到6),R为H到V的模糊关系矩阵(评价矩阵),如下所示:

r11r12r13r14r15r21r22r23r24r25……ri-11ri-12ri-13ri-14ri-15ri1ri2ri3ri4ri5

rij表示评价因素Xij的第j个评语,构成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用权重集w左乘评价矩阵R,得到关于二级指标的六个最大隶属度向量F(i取1到6),最后再利用B=w*F(w表示二级指标的权重组,F是二级指标的六个最大隶属度向量F)计算得出模糊综合评价结果。

四、实证检验

中小医院承担着重要的国民就医任务,本文对其进行实证考察用以测试所构建的药品管理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指标。

首先,选择该领域的专家和教授共5人,运用层次分析法原理进行多次测试,得出各评价指标的权重(见表2)。

其次,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各指标进行评价,分五个等级建立评价尺度集,即V={Vl,V2,V3,V4,V5},V1,V2,V3,V4,V5分别对应评语集{非常有效、中等有效、基本有效、中等无效、根本无效}。文章以实地调研为主,对广东省21个地市涉及多种所有制性质的三级乙等以下医院进行调查,发出问卷127份,收回有效问卷124份,统计得出各调查指标的隶属度数据,如表3所示。

运用表2所得权重及表3隶属度数据,采用模糊数学理论建构矩阵综合评判,最终评价结果为H=(0.2233,0.4203,0.3138,0.0421,0.0004)。广东中小医院药品管理内部控制有效性测评最大值为0.4203,表明广东中小医院药品管理内部控制“中等有效”,本结果基本符合广东省中小医院药品管理实际情况。主要原因有:一是广东省改革开放较早,市场化程度较高,经济走在全国前列,为广东中小医院药品管理内部控制奠定了经济基础;二是药品管理内控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药事管理人才(药品的供应人员、药房工作人员、医护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思想素质等。广东作为经济强省,吸引了全国优秀人才的同时,也促使本地人才素质显著提高,为其药品管理内控奠定了人才基础;三是广东省信息化程度比较高,现代互联网技术在医院药品管理系统中尤其是关键环节的广泛应用,实现了药品的快捷、高效、智能化管理;四是随着我国《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医疗机构药品监督管理办法(试行)》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系改革的意见》等法规的颁布,为中小医院建立、执行药品管理内部控制提供了一个法律框架。因此,基于CoSo报告的中小医院药品管理内部控制的评价结论与广东中小医院药品管理内部控制实际情况基本一致,表明本文设计的指标体系可信。

五、结论

药品管理内部控制不健全或执行无效将严重影响到医院的效率,增加医院的风险。本文基于国际公认的CoSo报告,以药品管理的业务流程为基础,建立了广东中小医院药品管理各环节和各流程的内部控制有效性测评指标,为我国各级医院药品管理内控有效性的测评提供了重要参考。本文采用广东省中小医院药品管理的调研数据,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的相关理论研究,实证结果表明本文构建的内控评价指标有效。本文所选取的指标也适用于综合测评某地区、不同类型医院药品管理内部控制有效性,也可用来具体评价某医院药品管理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还可视具体情况对评价指标加以修正,用于其他行业存货管理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

参考文献:

[1]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

[2]骆良彬、王河流:《基于aHp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模糊评价》,《审计研究》2008年第6期。

[3]韩传模、汪士果:《基于aHp的企业内部控制模糊综合评价》,《会计研究》2009年第4期。

[4]杨洁:《基于pDCa循环的内部控制有效性综合评价》,《会计研究》2011年第4期。

[5]王莲芬、许树柏:《层次分析法引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6]CommitteeofSponsoringorganizationsofthetreadwayCommission.internalControl-integratedFramework,July1992edition.

[7]CoSo,2004,,enterpriseRiskmanagement-integratedFramework.

[8]williamR.KinneyJr.ResearchopportunitiesininternalcontrolQualityandQualityassurance.auditing:aJournalofCorporateFinance,2000,(7):83-90.

[9]Dr.DavidBrewerandwilliamList.measuringtheeffectivenessofaninternalcontrolsystem.JournalofCorporateFinance,2004,(7):209-233.

[10]michaelRamos.Justhoweffectiveisyourinternalcontrol?.JournalofCorporateaccountingandFinance,2004,(15):29-33.

[11]顿巧玲:《内部控制有效性及其评价研究》,《财会通讯》2011年第17期。

[12]邹玮:《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的博弈分析》,《财会通讯(综合)》2011年第6期。

[13]李思靓、付佳彦、陈岩:《资产评估机构内部控制制度浅析》,《财会通讯》2011年第35期。

[14]刘杰、傅奇蕾:《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研究》,《财会通讯》2009年第5期。

[15]李慧玲:《医院资产内部控制有效性分析及评价——以某三甲医院为例》,《财会通讯》2012年第17期。

[16]戴春兰、彭泉:《中美内部控制评价方法运用比较》,《财会通讯》2011年第19期。

综合部内控管理制度篇4

关键词:电网企业;综合计划;管理;问题;建议

一、目前电网企业计划管理的现状

本世纪初,我国电力开始实施市场化改革,基本实现厂网分开,重组了发电和电网企业,初步建立了电力市场运行规则及政府监管体系,行成了竞争、开放的新型电力市场。在新形势下,为适应电网企业的生产经营需求,规范和统一各级电网子企业的计划管理行为,把经营工作的各个环节纳入目标管理,不断提高电网企业经济效益,实现持续健康协调全面发展,电网企业初步推行实施综合计划管理模式,对涵盖企业整体效能价值目标的各项指标进行编制、平衡、控制、调整、监督及考核等全过程的管理。在企业及各级子企业内部建立综合计划的业务流程,建立有关企业安全生产、建设、财务、营销、物资、人力资源等各方面中央数据平台,实现计划管理的基础数据信息化,确保各指标可控在控,为企业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综合计划管理模式与一般单体计划管理模式相比,体现了现代企业管理中系统管理、目标管理、量化管理、过程管理、信息化管理等先进的管理思想,主要特点为追求企业整体利益最大化,注重各指标之间的协调平衡关系,注重各企业之间及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实现企业整体经营状况控制与分析、企业基础信息数据集中整合与管理,实施动态跟踪管理分析。

二、综合计划管理体系的重要作用

近几年,电力企业综合计划管理体系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综合计划的建立,为企业年度发展指明了方向和目标,使各项活动均在统一的目标下进行,增强了企业决策管理层对生产经营活动的指导和控制作用;二是整体效益观念形成。在资源配置、电网投资、资金管理等方面,遵循局部服从企业、专业服从综合、注重总体的原则,做好综合平衡优化,充分挖掘内部潜力,合理组织人、财、物,积极寻求企业整体效益最优化;三是建立了扁平化、清晰化的组织管理机构,完善分层分专业的管理体系,从各个细节优化业务流程,部门之间协调顺畅、有机统一的工作机制得到进一步加强;四是企业的基础数据集中管理和信息一致性已经形成,“四统一”即“统一编制、统一上报、统一下达、统一调整”的要求已经初步实现。

电力企业将综合计划管理作为全年生产经营工作重点来抓,“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工负责”的计划管理模式已经形成,实现了“制度完善、指标科学、流程清晰、调控有力”的目标,计划管理职能得到进一步发挥,企业各部门发挥各自优势,形成整体合力,促进了电力企业整体运作和全面协调发展,确保了年度综合计划各项指标全面完成。

三、综合计划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公司在实施综合计划管理过程中,将综合计划指标作为考核各集团公司、分公司的重要依据。综合计划指标分为公司经营业绩、电网发展、资产质量、供电服务4大类指标,全面体现了供电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客观准确地反应了供电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但是综合计划管理作为供电企业的导向性管理手段,在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管理范围和管理手段方面还需要不断强化。

1.综合计划管理的龙头导向作用需要加强。为保证综合计划的全面实施,必须保证综合计划编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将综合计划管理与供电企业发展、电网发展和市场发展等有机结合起来,使其成为实施供电企业年度目标计划的重要载体和途径,成为供电企业各专业层面工作的主要依据,成为涵盖供电企业发展层面和生产经营层面的龙头。

2.计划管理理念需要转变。计划管理中,各单位相对独立的条块分割式管理理念没有根本改变,计划依然为分散、多头管理,不能体现企业规模经济、整体利益,“归口管理,分工负责”的计划管理模式尚未完全形成,只重视日常工作和生产而轻视总体计划的观念依然存在。

3.管理流程不够优化。目前,在综合计划管理中,各部门相对独立的条块分割式管理理念没有根本改变,使计划管理缺乏全局性和系统性,存在计划分头编制、简单汇总集成、各自为政的现象,由于分口管理、条块分割,可能造成专项计划与综合计划不一致。综合计划的统筹协调作用没有完全发挥。

4.计划管理制度不健全。计划涉及到生产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由于相关制度不够健全,有时造成各部门职责分工不明确、工作流程不顺畅,影响到计划的管理在各个工作环节出现偏差。

5.综合计划管理的全面预控和监督工作需要进一步深化。公司实施综合计划以来,虽然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部门对全面丁作任务和主要指标进行了分解下达。但在具体的过程监督和过程管理与控制方面还存在研究力度不够、措施不力等问题。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部门虽然已逐步加强管理,但还没有形成一套严格的管控机制,以监督各专业层面完成预期指标:综合计划管理没有形成计划下达、过程监控、考核评价、总结提升的闭环管理机制。供电企业的整体管控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6.计划覆盖的广度不够,深度不足,不能适应企业新形势下的发展需要。

7.计划下达部门和执行部门为一体的情况仍然存在,计划管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尚未很好建立。

四、加强综合计划管理的建议对策

综合计划是供电企业发展经营的年度目标,综合计划管理是供电企业提升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确保供电企业完成年度主要经济指标和工作任务的实施措施。因此,建立与供电企业战略规划一体化的综合计划管理管控体系十分必要。

1.管理目标的完善。综合计划管理模式中,综合计划指标的建立是关键,涵盖了电网企业全面的经营活动及体现企业最高效能价值。电网企业对国家的经济建设负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同时负有保护电力消费者最大利益的责任。企业本身又要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推动电力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促进可持续发展。综合计划指标应在实施中逐步实现体现电网企业保护国家能源安全和支持经济建设的使命,以及为消费者提供质优价廉电力服务的社会责任,创建企业发展的良性氛围。以综合计划管理为手段。全面强化预算管理,加强资金项目成本管控工作,建立综合计划、财务资金预算、工程项目管理一体化的协调管控机制:以预算管理为龙头,强化资金预算审批管理。通过综合计划管理来跟踪资金流向、资金运作和资金周转率,从而提高供电企业整体运营水平。

2.转变管理观念,优化管理流程。要坚持局部服从全局、专项服从综合、各要素优化配置的原则,加强各项计划指标的综合平衡,科学合理地确定计划目标,努力实现公司总体效益最优,进一步提高综合计划的调控力。坚持“四统一”原则,综合计划由计划管理部门负责统一编制、统一上报、统一下达、统一调整,确保计划的唯一性和权威性。纵向上,处于公司生产经营的最前端的各基层公司,负责提出生产一线需求。公司各部门深入研究,上下沟通,综合平衡优化,形成建议。各专业、各基层公司计划据此调整、细化和深化自己的计划。横向上,各专项计划的责任部门,均是公司综合计划的管控部门,负有审核把关、监督执行的责任。计划部门负责综合平衡,形成计划草案,报公司决策。

3.建立管理制度和办法。以“完善制度”为目标,建立健全企业综合计划相关管理办法和制度,对计划编制、审批、执行、监督、检查与考核等环节进行具体规定,明确管理职责,理顺管理流程,使综合计划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有序化;同时在企业内部建立月度综合计划跟踪分析制度和季度综合计划分析例会制度。

4.完善考核体系。综合计划管理的主体就是实现制定的目标,健全监督考核体系,是实现综合计划管理的主要手段。考核体系的设立应该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发挥激励作用,有效地实现竞争机制,体现管理参与者的价值观。努力做到每项工作都细化到事、量化到人、分解到位,并有具体的、可操作的评价标准,形成各级综合考核体系。为了建立供电企业一体化的管控体系。必须建立供电企业指标和任务的考核激励机制,将供电企业现行的年度业绩考核、绩效管理、月度考核、综合计划指标、专业考核等全部纳入考核体系,建立供电企业一体化的综合考核平台,形成年度绩效合约,通过月度经济责任考核和管控,确保年度绩效合约的全面完成。

5.强化管控力度,提高综合计划管理水平。一是拓展综合计划管理的范围和深度,积极贯彻上级公司要求,对涉及投资和资金支出的的各项投入等都要制定专项计划,控制好规模。二是加强综合计划的全过程管理,在综合计划管理流程上要突出“分析、决策、执行、监督、考核”五个环节,要抓住主要矛盾和重点难点问题,制定针对性的措施,确保计划的全面落实。要进一步加强强化月度动态分析工作,不断提高综合计划的分析深度和广度,加强异动指标动态分析,形成综合计划的闭环控制。

6.建立效果评估体系。管理创新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把新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应用于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的管理之中,以求获得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一个企业来说,持续不断的管理创新是其生存发展的根本保障,特别是在当今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前景下,创新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的高低是衡量企业竞争和生存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决定企业社会地位和成长潜力的基本因素。建立电网企业综合计划管理创新效果评价体系本身也应是计划管理创新的内容之一,通过效果评估体系正反两面结果的反馈不断地改进和完善综合计划管理模式,使其在电网企业的发展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7.完善信息系统。结合SG186工程数据平台,在系统分析综合计划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构建数字化平台,加快综合计划管理业务应用系统的推广,尽快实施到直属单位,延伸到地市公司。通过信息化手段,规范业务流程,加快信息集成,加强综合计划应用系统与预算、财务、营销、生产、人资、安监等应用系统的衔接,统一数据口径,实现信息共享,确保数据信息的唯一性、准确性和及时性。

综合部内控管理制度篇5

[论文摘要]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出现了与证券、保险等业务领域逐渐融合的综合化经营趋势。如何在我国现有“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法律框架内实现对银行综合经营的有效监管,逐步构建科学的银行综合经营监管模式,防范和控制银行综合经营风险,稳步推动银行综合经营发展,是亟待研究的课题。从理论与实践两个角度分析了国内商业银行以金融控股公司实现综合经营的发展趋势,反映出国内现行监管模式面临的挑战并对其问题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借鉴美国的伞型监管模式形成一系列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金融一体化的发展不断加速,面对我国加入wto后,金融业尤其是商业银行顺应世界金融潮流和市场经济规律实行综合经营的呼声越来越高。综合经营在

(一)监管主体、职能及监管体制框架

监管主体主要包括:

(二)基于伞型监管体系下的监管措施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各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机制以及机构之间的监管数据的共享建设。在现阶段,可考虑在强化各监管机关的责任、分工的基础上,建立各监管机关间规范化的协调制度和有关负责人定期联席制度。通过有关机关负责人的定期联席会议,解决监管中出现的矛盾和冲突。同时,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建立金融监管资料信息共享制度,提高监管效率。

2.监管者应从控股公司层次强化对控股公司的外部监管措施,包括对金融控股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的审查和谈话机制,控股公司信息披露的方式和规格以及控股公司各子公司间的防火墙措施,如业务限制、人员限制和信息限制等。通过这些措施,配合其他功能型监管机构的工作,实施对金融控股公司整个业务流程的控制。

3.督促和鼓励控股公司建立基于自身业务风险管理的内部风险控制的机制和评价体系,实施自律性质的风险约束。防范经营风险不仅是外部监管对公司的强制要求,也是公司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选择。监管者应积极支持公司的内部风险控制和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并充分了解这一体系的运作和有效性。

4.监管当局应建立资本金与控股公司运作风险相联系的计算方式,迫使金融控股公司加强内部管理,降低风险资产的比重。综合监管者可以在各功能型监管者对各自监管对象所需要资本金的总量评估基础上确定控股公司应该交纳的资本金。

5.健全金融自律型组织,充分发挥其监管作用。金融自律型组织是金融业自我管理、自我规范、自我约束的一种民间管理形式,它可以通过行业内部的管理,有效的避免不正当竞争,规范其行为,与监管当局共同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安全。金融自律组织参与监管,主要负责金融从业人员的培训、会员的管理、为会员提供信息服务,及时与监管当局沟通情况,及时向社会有关监管信息等。

四、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我国综合经营发展趋势以及国内商业银行监管模式的研究,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综合部内控管理制度篇6

【关键词】农业综合开发;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引言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我们所拥有的五千年文明史基本上都属于农业文明。但是,仅仅依靠农业经济已经不能满足于社会发展需要,所以从上个世纪中期建国以后国家大力提倡和发展工业经济,并且取得了伟大的成就。虽然说农业的地位相对来说衰弱了,不过不可否认的是,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并未改变,依然稳处于整个社会所有产业重要性之首。经过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的发展,我国逐渐摆脱了过去落后的局面,成长为世界经济大国。但是,最为主要产业之一的农业发展与国家发展还不相适应,我们的农业现代化建设要大大滞后于工业化的发展速度,并逐渐成为制约经济提升的短板,因此,我们必须要花大力气把农业开发做好做强,才能真正的称为世界强国。当然,国家和政府也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每年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农业综合项目的开发建设,但是这些资金的使用能否到位,能否真的用到实处,就需要我们做好相应的管理工作。做好这一切工作的基础,首先要从内部会计控制开始,本文即对农业综合开发内部控制框架建设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完善制度建设和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内部控制的若干建议,希望能为相关单位提供一点参考。

1农业综合开发内部控制框架建设

会计的职能很多,但是首先是用来记录、核算和监督经济业务的。在市场经济主体下,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与经济、资金牢牢联系在一起,各种经济活动都可以与会计联系在一起,双方之间关系紧密。在农业综合开发内部控制体系中,内部会计控制是基础。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1岗位分工控制

首先要对现有岗位建立起明确的分工控制,明确会计的相关责任和职能范围,建立起岗位责任制。建立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这项工作要从实际出发,坚持高效率高质量,切实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办事有要求,工作有检查,保证会计工作有序进行。各岗位的会计人员在明确分工的前提下,要从整体出发,发扬团队精神,紧密配合,共同作好会计工作。其次,建立回避制度。在目前的国情下,相关负责人亲属尽量应该回避,尽可能的不要担任会计负责人,尤其是直系亲属,更应该尽量回避,包括出纳、销售、税务和往来结算会计、稽核、总账与报表会计等等也最好不要担任。

1.2会计信息控制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会计信息正在变得更加复杂,信息量不断增大,传输速度不断提升,传统的内部控制体系面临着新的挑战。为了适应变化了的控制环境,我们应围绕内部控制的目标,结合会计信息化条件下内部控制的特点,构建一套较为完善的、适应网络化背景的内部控制体系。为了保证农业综合开发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必须加强以下几方面的控制:(1)会计数据记录控制;(2)会计报告控制;(3)会计数据储存控制,建立农业综合开发会计档案保管与销毁制度;(4)电子信息技术控制。通过以上种种手段,减少人为的失误以及信息的泄露,完善信息的保存并及时传送,从而最大程度上确保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实施。

1.3货币资金控制

货币资金的使用控制是所有农业开发项目的重点,要做好相应的控制工作就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货币资金管理制度,严格按照申请、审批复核、支付的程序办理货币资金的支付业务,并及时准确人账重要货币资金支付业务,实行集体决策和审批;

(2)建立现金管理制度,实行现金库存限额控制,明确现金开支范围,严格控制现金坐支,严禁擅自挪用,借出货币资金;

(3)加强银行账户管理,禁止多头开户。定期检查,清理银行账户的开立和使用情况根据银行对账单.查对银行存款余额是否属实;

(4)明确各种票据的购买、保管、领用、背书转让、注销等环节的职责权限和程序,防止空白票据遗失和被盗用;

(5)财务专用章应由专人保管,个人名章应由本人或其授权人员保管。严禁一人保管支付款项所需的全部印章,严格签字或盖章手续。

2完善相关制度建设,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内部控制

(1)在前期准备上,不应将群众筹资才受资及银行贷款列入开发投资规模。一旦群众投资不到位,银行惜贷,投资不足,就会影响农业综合开发相关措施的落实,最终使开发计划和目标难以实现。

(2)在会计核算上,不应该将有偿资金排除在外。根据县级报账制的有关规定.县级农业综合开发为事业机构只对无偿资金进行会计记录核算,而对有偿资金借出后不要求核算。因缺乏会计一监督,致使有较大部分有偿资金到期难以回日丈、

(3)在资金拨付上,无时间上的硬性规定,使不少农业综合开发专项资金被滞留迟拨。有的省级农业综合开发办事机构也存在迟拨现象。因此,必须明确规定拨款时段,对超时拨款的,也应视同截留挪用农业综合开发专项资金处理。

结束语

十结束之后,党和政府明确提出了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宏伟决策需要所有人的共同努力,农业作为第一产业,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必须要实现现代化,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农业综合开发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引导和契机,我们一定要这些项目做好,切实帮助百姓、企业实现增收,因此必须要对这些项目严格控制,而内部会计控制作为一项重要管控方式就必须要落实到位,切实帮助这些项目发挥应有作用。

参考文献:

[1]杜成发.农业综合开发工程项目的内部会计控制[J].农村财政与财务,2004(02).

[2]李根元.努力提升农业综合开发水平──来自攸县的调查[J].湖南经济,2000(04).

综合部内控管理制度篇7

1财务管控在企业信息化环境中的综合作用

1.1资金合理使用的有效管理渠道

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由于企业综合多元化的发展,因此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在各个项目建设的过程中,不同经营项目、集团公司等方面的综合运行中,不同的财务核算体系中,会呈现出不同的运行模式,就需要结合相关的财务手段,在企业财务管理中要有财务报表以及其他相关的财务数据模式,这样,通过信息化建设的综合管理,尤其是在使用科学规范的财务管理系统中,管理者可以从宏观角度进行财务资金使用方面的调控、调配等,并将每一份资金都用到最精准的位置上。

1.2财务成本控制的有效管理模式

通过对企业财务管理实施信息化的综合运用,在具体的管理中,针对项目实行有效的财务控制方式,突出在项目资源的综合运用,尤其是在科学、合理地制定综合管理项目,形成项目资源供应的计划成本控制,在综合性的资产评估过程中,形成企业资产的有效核算管理。同时,对企业在固定资产、流动资产以及各个财务的盘点分析中,全面分清楚企业的综合财务状况,并能定期地对企业的资产储量、分布结构以及综合效益等进行全方位的监控管理,制定出相应的财务管理办法,实行精细化的管理措施,促进闲置资金的综合利用,有利于全面盘活资金的综合使用。

2企业信息化环境中财务管控的现状

2.1资金管理还不够严格

在企业信息化管理中,由于建设资金投资相对较大、周期较长,资金结存的时间也相对较长。因此,就会造成资金建设等方面的混乱性,在整个资金的使用上难以综合控制和把握,尤其是在财务综合情况的管理中,会缺少严格的管理约束机制,加之综合管理的监管力度不严,就会造成资产的相对浪费,以及国有资产的流失。尤其是在资金管理相对混乱、随意性相对较大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腐败现象,不利于企业财务管理的综合性。

2.2制度化运用不够完善

在企业信息财务管理中,由于历史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尤其是一些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中,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原有的旧制度不能与现代化的建设需要相吻合,新出台的制度在执行上缺少相应的力度,也就不能全面的实施到位。同时,在企业内部的综合管理中,也可能出现财权分割、资金账外循环等情况,就会导致企业在综合运行中出现分散状态、私设小金库等现象,在财务部门的综合管理中不能实现有效的掌控,也就不能全面地为领导者提供企业综合运转的综合记录,不能形成制度化管理的综合模式。

3企业信息化环境中财务管控的全新模式设计与运行

3.1信息化环境下的业务流程系统

通过对企业财务系统的信息化建设与综合管理,对企业业务流程形成综合性的控制,其中,主要是通过建立阳光可操作的处理模式,在具体业务流程与综合设计中,构建规范化、自动化、信息化的监督管理机制,实现财务管理与控制在技术、制度运行中的无缝对接。譬如,在企业资金管理的系统操作中,可以实行系统化的管理方式,通过建立网上申请、审批、监督等系统业务流程,形成在资金流向、使用说明等方面实时控制管理,对于出现的疑问以及各种相关问题,形成系统预警与报警模式,能有效的实现资金的集中及时处理。在综合预警以及报警系统中,可以采取红黄橙等警示灯的方式进行及时的监控预警,并对每一个交易形成扫描式的诊断,进行及时的反馈跟踪,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各类交易风险,形成综合管理效能的提升。

3.2信息收集系统的有效搭建模式

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要针对企业财务管理的综合性质,在基础信息系统的管控中,形成综合信息的集中处理,有效地减少财务运作中的工作量和快速反应管理的相关难度,有效地控制整个综合管理平台。因此,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要考虑基础信息与生产系统信息中的财务数据的收集管理,尤其是突出在基础信息平台建设方面的内容,形成数据报表、财务监控、数据收集分析等各个系统功能的实现,在每一个财务信息化架构的建设中,根据管理的综合需要,及时对系统进行相应的更新或者替换等,在财务信息管理平台、基础信息收集平台、生产系统管理平台等多方面,形成统一的管理标准,并结合不同层级的财务信息管理需求,做好财务系统设计的数据库集中处理模式,从而有效地优化企业的综合处理能力。

3.3信息化管控模式的综合设计

在财务管控模式的设计中,可以采用横向设计与纵向设计的方式,在横向设计的过程中,主要是针对企业在组织架构中形成的管理模式,根据企业信息系统在不同领域的管理依存关系,形成综合性与系统性管理的原则,并设计不同管理系统的沟通机制,在财务管控模式的纵向设计中,可以根据企业经营业务范围的流程方式,注重审批流程等,并按照财务管控模式中的制衡性原则,形成信息设计的传递与控制机制,这样,能形成多方面的有效控制。在综合管理过程中,主要在会计核算、全面预算、应收应付与合同管理、资金管理、项目管理等动态化的评价机制,并且在采购业务、资产管理、销售业务、财务报告、合同管理等方面的动态监督,更好地实现整个财务控制综合管理。

3.4构建企业专项资金管理模式

对企业的资金管理实行“统收统支、收支两条线”管理的方式,设计专项管理,每天及时存入所在地的通行费收入专户,银行方面的结算都由统一结算中心来实施。事前明确责任,事后落实责任的一系列行为规范。管理者对管理目标的有效管理,除用必要的利益激励机制把收益化暗为明以外,还要落实责任压力,施以相应的产权约束,强化监督机制。强化收支预算管理的硬约束,严格“统收统支,收支两条线”管理及“专款专用”、“专户存储”管理的方式。财务预算的有效完成是一个全员参与实践的过程,光靠财务部门自己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财务部门作为财务管理的核心位置应该主动协调与其他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不能继续以往很多财务部门“视权而骄”的态度。财务部门应该对每一阶段的预算目标全面的把握,在与预算目标不符时,及时向领导阶层报告。

4结论

综合部内控管理制度篇8

(1)我国目前的金融法律体系不够完善从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来看,我国的金融行业实行的都是分业经营管理制度,我国的金融业分业的法律体系的框架是由《证券法》、《商业银行法》和《保险法》组成的。但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综合化经营起步的比较晚,因此,我国的金融监管机构至今还没有制定出一个合理的适用于金融控股公司的法律。

(2)我国现有的金融监管模式与商业银行综合化的经营不符在我国目前的金融业分业的制度下,我国先后设立了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而这些机构是分别对各自分行业进行监督管理。我们应该明白,现有的金融监管模式其实是不利于我国商业银行的综合化经营的发展,目前我国的金融监管模式中首先缺乏一个能对金融控股公司进行系统化的监管机构。其次监管部门在监管金融控股公司时,各个部门的监管机构的监管职责不够明确,从而导致了金融控股公司存在着一定的经营风险。

(3)我国目前的金融市场不够完善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目前的金融市场还不够完善,还有许多的漏洞,比如,在如今火爆的证券市场中往往会出现“老鼠仓”的现象,往往还有一些不合法的内幕交易情况的出现,甚至会出现一些散步虚假信息和歪曲证券价格的现象等,这些现象都说明了我国的金融市场的完善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与此同时,我国大多数的金融机构都是照搬国外的制度来实行的,没有创新的精神,目前我国的金融衍生物的种类远远没有发达国家的多,而且还都是以商品的期货居多,因此我国目前的金融市场还要进行进一步的创新。

(4)我国部分的金融控股公司的内部控制管理机制不健全由于我国改革开放的时间比较的晚,金融市场的起步也比较的晚,所以金融控股公司产生的也比较的晚,就目前我国的金融控股公司来说,其内部的管理制度还存在着以下几个弊端:首先,金融控股公司的董事长和总经理往往由一个人来担任,这样就会导致该公司的董事会缺乏相对的独立性;其次,金融控股公司中往往还存在着股东们与董事会以及董事会与管理部门之间存在着某种利益上的冲突,这样就会导致该公司的业绩下滑;最后,金融控股公司可能和银行、证券公司以及保险公司在权利和职责上存在着冲突,这也影响了公司的发展。

二、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综合化经营管理中的问题制定相应对策

(1)国家要制定出新的金融法律法规我国是法制国家,而我国的社会却在不断的发展中,因此以前的金融法律体系也不符合如今社会的发展,所以,国家要不断的对我国的证券法和商业银行法等一些法律制度进行修改和完善,从而为我国的商业银行的综合经营管理提供保障。

(2)对如今现有的金融监管模式进行调整和改善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的综合化经营来说,只有不断的调整现有的金融监管模式,才能够符合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在金融监管中,应该要设立一个专门的监管部门,该部门要与我国的银监会和证监会以及保监会一起对金融控股公司进行监督和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金融控股公司能高效的运行。

(3)我国要不断地加快金融市场的建设完善的金融市场往往能够促进我国商业银行的综合化经营管理,因此,我国要不断的加快对金融市场的建设,要求市场投资者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以及金融从业人员要严格遵守职业道德,严厉的打击一些有损于金融市场形象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金融市场的和谐,才能够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

(4)要完善金融控股公司的内部控制管理机制一个公司和一个企业只有建立了一个有效的内部控制管理机制,才能够促进该公司和企业的发展,才能够带来利润。因此,商业银行在进行综合化经营是也必须要完善自身内部的控制管理机制,而金融控股公司作为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的主要模式之一,也必须要重视公司内部的控制管理机制,在管理上,金融控股公司首先就要保证董事会的独立性,在管理上要保证一半以上的董事应该与该公司没有任何的关系,并且董事长和总经理不能够由一个人来担任,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公司管理的独立性。其次就要将董事会和股东以及管理部门之间的职责和权利划分开来,只有这样,才能够进行更好的管理与监督,才能够使公司有效地运行,确保公司能够更加持续长久的发展。

三、结语

综合部内控管理制度篇9

”萨班斯法案“的执行是从上市公司的业务流程开始,要求上市公司对其业务行为和流程进行内部控制、风险测试和风险评述,联同企业的财务报表一起由外部审计师进行审计。

西方管理模式和监督制度中判断和衡量事物的结果往往按照事物自然形成的过程进行“因果式”逻辑推理。“萨班斯法案”的执行也是从上市公司的业务流程开始,要求上市公司对其业务行为和流程进行内部控制、风险测试和风险评述,联同企业的财务报表一起由外部审计师进行审计。这是一场带有变革式的监管模式,不仅仅只是注重上市公司的财务结果,更关注财务结果的形成过程。

美国“萨班斯法案”的出台无疑是监管机构挥出的一记重拳和最严厉的监督法律,目的是提高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质量和数据的可靠性,维护公众投资人的利益、巩固资本市场中最核心、最本质的诚信文化。从当今世界范围来看,证券市场的诚信文化应该视为一项核心的竞争力,是该地区或国家最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美国“萨班斯法案”的冲击波必然对全球其他地区的证券监管机构提供借鉴和参考的模式。未来各国监管机构对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的质量、透明度的要求只会是层层加高。因此,中国上市公司的高管要意识到这是大势所趋,从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和国家利益出发,及早动手全面规划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战略、逐渐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为上市公司提供持续发展的后劲和抵御内部风险的屏障,借机全面提高上市公司的运营效率,提高其综合竞争力,重塑企业形象和在公众中的影响力。

一、加强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紧迫性

美国“萨班斯法案”将上市公司的Ceo和CFo作为承担公司财务信息出现重大缺陷和公司舞弊事件的第一责任人。中外历史事件提示人们,上市公司出现重大舞弊和欺诈的主要责任人均在上市公司的高管中产生。这种自上引发的舞弊和欺诈一旦被曝光后,直接的后果是对上市公司市场价值的打击是毁灭性的,资本软杀伤力的威力在于一旦投资人信心动摇,就像秋后的一场大风,将昨天还是绿油油的树叶在短时间内刮落。中外诸多案例表明,最终受损失最大的还是公众股东和资产所有人。

上市公司的高管作为资产所有人和公众股东的受约人,管理上市公司的资产、对上市公司实施经营管理。在欧美成熟的资本市场国家中,资产所有人同资产经营人已经实现权责分离。但中国的现状是,有些上市公司的高管既是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又兼任上市公司高管。暂且不讨论中国上市公司的高管身份,就上市公司本身而言是公众公司(publicLimitedCompany),已经在占用公共资源。因此,无论上市公司的股东结构如何,其高管是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公允、准确的第一法律责任人的义务是成立的,无论中外都是如此。尽管现在中国的法律对于上市公司的高管没有实施强制性刑事责任,但是借鉴外部成熟资本市场监管的经验,尤其是上市公司出现舞弊等资本诈骗的根源之一是来自高管的特性,中国监管机构不会不在这方面加紧实施。

二、外部压力不只是来自监管部门和证券市场,也包括世界一流的竞争对手

中国资本市场的远景会逐渐向全流通发展,这是资本市场走向成熟和真正意义上对社会资源进行优化组合的最佳模式。中国上市公司高管对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和重视程度,不仅仅是应对监管层在动用法律手段的施压,更要意识到资本市场中不单单只是比拼硬件实力的战场,驾驭资本运作的背后是比拼“控制能力”。资本市场中兼并、重组、跨国收购等在有形的资金滚动和流转过程中,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能力将直接影响和决定资本效益、资本安全和能否实现战略重组,以落实企业目标等。同世界一流公司相比,中国上市公司在公司治理和信息披露上的差距明显,见表1:

资本市场中竞争对手之间的较量是全方位的,不仅仅只是在常规的商品和贸易市场杀。当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有误或被竞争对手抓住某项信息不当的把柄时,会对上市公司的市场价值造成沉重打击。因此,中国上市公司的高管要有所警觉,未雨绸缪,及早行动。

三、全面规划内部控制体系的步骤

1.公司高管牵头,制订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的总体规划和实施目标

内部控制系统是一项涉及面广、覆盖所有的业务和职能部门,将有形的业务行为、业务结果信息和财务信息联同企业内部管理条例与质量标准等整合在一个大的体系下的监督管理体系。随着当今企业组织结构和资源的多样性趋势越来越明显,尤其是it系统在整个企业运营和管理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体系需要从企业全局出发,总体规划和综合实施内部控制管理系统。表2简单阐述了内部控制体系的规划和最终实现的目标(见表2)。

2.通过内控体系改善上市公司报表质量要从业务行为开始

监管机构颁布的法规和准则只是一般性的原则和准则,由于上市公司的业务和经营类别以及管理结构和业务流程的模式各不相同,上市公司首先要清楚法规和准则的核心内容,并结合公司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和产品特点,实施内部控制系统的建设。尽管上市公司经营的产品和业务流程差异较大,但是就内部控制系统中具有共性的核心要素是趋同的,包括业务行为、业务结果、财务结果。这三者之间是有逻辑关系存在的,在内部控制体系中,三者之间存在必然联系,归纳起来有三个核心要点(见图1):

*对业务行为进行风险评估和测试;

*提供适当的证据;

*财务信息和数据的准确。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系统中基础性法规和测试程序的建设步骤如下:

(1)适应法规和准则框架的约束

结合上市公司组织结构、责任描述、业务特点和业务流程等,起草适合上市公司运营的内部控制制度,尤其是细则和控制测试的标准,这也是整个内部控制体系中最重要的控制点之一,是内审同外部审计师共同关注的核心问题。判断和评估内部风险和实施风险测试的标准其实是将业务行为同公司管理程序、控制细则之间进行风险测试。例如发生一笔交易时是否是在有人监督和行使内部相关控制程序下完成的,并要附有相关的证据和文字记录。

(2)及早准备内控制度和审核程序等文本

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为应对“萨班斯法案”的最后期限要求所做的大量工作之一,就是完善内部流程、控制条例、审核程序和风险测试的文本资料,主要借助外部顾问公司进行实施。很多问题已经暴露出来,首先是内部制度的建设和实施应是最大限度的在规则框架下,能满足企业运营,适合现有企业的流程和业务特点,而不是将标准的模式机械地套在上市公司中。而且短时间内起草相关的程序和控制条例等,很可能在实施过程中会出现书面的制度不能实施或同有形的业务之间形成冲突,造成业务执行中的不兼容。

(3)内控程序的起草应覆盖上市公司业务的主流和核心控制点

内部控制的文本描述也是本着在符合企业运营和业务流程的自然形成过程,在业务的客观规律和控制原则下进行的。因此,行文和措词上要把握公司的核心业务和主要的控制点。行文要简洁、用词要简单,要让非专业人员能读懂和理解。

(4)内部独立业务审核应与业务分析和绩效考核相结合

内部审核和风险评估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企业运营效益,提高资源的使用率,以及提高财务报告体系的集成能力。同时,对企业运营和管理流程进行深度的分析,为管理层提供综合业务运营效率、风险测试,对比业务目标进行效益分析,并提供有建设意义和价值的流程整改和资源利用报告。

(5)储备和培养高素质的内部控制人才

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和流程设计中会大量触及企业的核心商业秘密,因此上市公司应及早储备懂管理和精通内部控制,能进行文字分析和总结的高素质人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是一项持续性的工作,同企业运营同步,内部控制条例等法规性的建设和准备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受到外部法规、内部运营模式和业务流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上市公司要拥有高素质人才来应对外部法规的变化、企业运营和企业战略调整的需要。

(6)人员培训及同外部审计师、顾问的交流

借鉴外部公司的经验和管理理念,评估公司内部控制系统,进行必要的改进。组建培训团队,包括内/外部审计师和顾问等,对公司员工进行讲解程序、条理和法则的培训等,为实施内部控制体系的推广打下基础,同时提高员工的风险和控制意识。

(7)推广和实施要注意策略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一种本能的对监督的排斥和抵触心理,因此上市公司在内部推广和执行时要注意策略。整个内部控制体系中最核心的因素是人,是人与人之间在规则和准则的约束下进行交往活动。因此,应该在保持独立性的同时,在公司内部营造富有人性化的监管氛围。

四、制订综合的系统解决方案

上市公司需要综合解决方案以满足组织、运营、监督、绩效、财务报告、审计等多方面的要求。尤其是在新经济和新商业模式下。例如网络交易和电子商务在企业日常交易中日趋重要的情况下,企业组织结构和交易方式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复杂。

信息披露和财务报告可靠性的提升,必须找到合适的技术手段,比如it平台,将企业流程规范化,将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系统规范化,内部控制规范化,防范企业的风险,增加外部投资者对企业的信任度等等。高智能化的it解决系统,特别是全套的解决方案必不可少,将企业业务流程、控制测试、信息流、财务报告系统、支持性的文本记录等联为一体,实现财务报告系统快速准确地集成财务信息,并可追索历史记录和证据查验。

目前,市场中成熟的应用类软件和可提供的解决系统很多,但并不是花钱就能实现各系统之间的高度整合和高集成效率。这首先是一个管理理念问题,也是上市公司内部高管的理解和认识问题。综合解决方案的规划和实现是需要为上市公司的高管Ceo、CFo、Cio和其他职能部门的高管一起就核心的问题达成协议,形成共识。

综合解决方案是要实现上市公司组织和运营、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企业战略绩效管理、财务报告、内/外部审计等综合需要,因此综合it解决方案的总体规划和设计要能满足上市公司的综合需要,上市公司要从五个方面综合规划(见表3)。

全面实现上市公司业务流、控制测试、信息流同财务报表的高度数据集成,要在上市公司发展战略、it战略和现有监管法律和规则下进行。在新经济模式的带动下,尤其是企业要顺应市场、调整企业战略、推行新的组织模式和业务流程时,必然会对现有系统和风险测试等进行适当的调整和适度的修定。因此,公司在设计和规划综合解决方案的同时,要适当为未来的发展留出系统空间。

综合部内控管理制度篇10

一.工期管理分析

1.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调试项目的影响因素

变电站的综合自动化按照工程进行的时间先后,现场调试可大致分为前期准备阶段、调试准备阶段、调试阶段、监控四遥验收阶段、投运前准备阶段。在目前组成的各个阶段又包含了各阶段所需要完成的任务和达到的目标,要找影响综合自动化调试项目工期的原因,首先必须对项目各阶段所包含的任务进行分解,明确任务的性质以及任务间的相互关系,而且各阶段的侧重点和注意事项各不相同,从而影响综合自动化调试项目工期的因素也不相同。

前期准备阶段主要是对全站一、二次设备进行初步了解,对全站有个系统的印象。调试准备阶段主要是结合设计图纸审图、制作详细的调试记录表。调试阶段即为结合设计图纸和调试记录表,对站内各保护装置和测控装置进行全面细致的试验。监控四遥验收阶段,主要是全面系统检验综合自动化系统遥信、遥测、遥控、遥调的正确性和唯一性。最后是投运前准备阶段,主要是调试报告的整理汇总,运行、巡检人员的培训答疑,文件资料的整理和移交。

调试阶段成为这些阶段中可能对调试项目工期影响最大的因素,因为在调试过程中,涉及到班组的配合,与运行人员的配合以及与各各厂家之间的配合,归纳起来,影响综合自动化调试工程项目进度的因素很多,有人为因素、材料设备因素、技术因素、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等。

2.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调试的计划制定

对于综合自动化调试计划的制定,是与各参与单位的工作进行统一的安排和部署,按照与调试项目相关工作的依赖关系以及工期的估算,考虑和解决局部与整体、当前与长远、以及各个局部之间的关系,利用科学的方法统筹地制定合理的进度、资源分配和时间管理计划,确保变电站工程项目从调试到投产试运行全过程的各项工作能按照计划安排的日程顺利完成。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要求计划制定者对综合自动化调试工程项目的资源情况、人员情况等进行综合、全面、系统地了解,明确所需的资源情况和具体的条件限制,对由项目工期的估算与项目相关工作的依赖关系进行综合计算后出现的不一致和冲突给予解决,并标示出关键的工作。

3.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调试的工期控制

综合自动化调试项目的进度控制要求管理者对项目各阶段的工作内容、工作程序、持续时间和衔接关系编制计划,对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出现偏差时进行及时纠正,并控制整个计划的实施。进度控制在变电站的工程项目建设中与质量控制、成本控制之间有着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

从经济角度衡量,并非要求工程项目的工期越短越好。要根据工程项目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保证工程项目在预定工期内完成调试任务,避免工程的延误或延期,确保调试的如期完成。调试阶段进度控制的主要内容包括了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采用网络计划技术控制项目的进度,与基准进度相比较,或按照设定的关键点、里程碑检查和评审项目的进展情况,优化项目的进度,再出现影响项目时间的因素时,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确保项目计划的进展。同时应该对进度评审结果进行及时地分析,以便确定项目进度变化和预测发展趋势,并制定相应的对策。

二、综合自动化调试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分析

1.综合自动化调试工程项目的质量需求分析

综合自动化调试工程项目的质量需求包括质量目标和标准两方面内容。综合自动化调试项目具有技术密集性的特点,从设备方面看,涉及到站内UpS、GpS、保护信息子站、直流接地系统、测控装置等等,从技术专业看,综合自动化调试项目包含了从继电保护、测量、故障录波、远动装置等多学科多专业的技术和知识,面对数量如此繁多,技术如此复杂的质量控制对象,需要项目管理者进行分类和分析工作,针对不同的质量对象确定质量目标和质量标准。

2.综合自动化调试工程项目的质量保证与控制

综合自动化调试项目的质量保证是保证质量管理计划得以系统的实施全部活动,包括定期评价总体项目执行情况,以便提供项目满足质量标准的信心。质量保证通过质量管理系统实现。建立和维护质量管理系统以保证有效的沟通和输出实施质量管理计划的结果。综合自动化调试项目的质量控制是指为了满足工程项目的质量需求而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具体监控项目活动的进程和结果,以便确定其是否符合相关的质量标准;分析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并制定相应措施来消除导致不符合质量标准的因素,确保项目质量得以持续不断地改进。

三、综合自动化调试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分析

1.影响综合自动化调试工程项目成本因素的分析

影响综合自动化调试项目的施工成本的因素很多,既包括施工企业的管理水平,也包括建设单位的管理水平。主要有变电站设计之初,对于站内实际使用材料估算不足,致使从各厂家所订网线及光缆不能满足现场使用,造成预算成本估计不准;或者各厂家因为内部装置,不能使用同一规约进行通信,造成需要更换装置内部装置,而导致拖延工期,或者材料的管理存在失误,造成材料、人工和设备利用浪费等等,都会影响施工成本。

2.综合自动化调试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

成本控制不仅仅是财会人员的职责,所有有关人员都应该各负其责,项目负责人更应该重视这方面的工作,要确定严格的成本责任系统,以保证目标成本的实现,使项目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