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网络经济的含义十篇网络经济的含义十篇

网络经济的含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22:30

网络经济的含义篇1

本身含义的不同、包含内容的不同、存在意义的不同。

本身含义的不同:基础电信业务是指提供公共网络基础设施、公共数据传送和基本话音通信服务的业务。电信增值业务是相对于传统的电信语音业务而言,指的是凭借公用电信网的资源和其它通信设备而开发的附加通信业务,其实现的价值使原有网路的经济效益或功能价值增高。

包含内容的不同:增值业务包括在线数据处理与交易处理业务、国内多方通信服务业务、国内因特网虚拟专用网业务、因特网数据中心业务、存储转发类业务、呼叫中心业务、因特网接入服务业务、因特网信息服务业务、移动网和固定网信息服务业务。基础电信业务具体包括固定网络国内长途及本地电话业务、移动网络业务、卫星通信业务、互联网公共数据业务、网络元素出租业务、网络的承载和接入及网络外包等业务、国际通信基础设施、国际电信业务、无线寻呼业务、转售的基础电信业务。

存在意义的不同:基础电信业务需要建设全国性的网络设施,影响用户范围广,关系到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充分发挥规模经济的作用,保证基础设施运行平稳、协调发展。增值业务存在的意义是对原有通信网基本业务(电话、电报业务)以外业务的扩展,如数据捡索、数据处理、电子数据互换、电子信箱、电子查号和电子文件传输等等业务。

(来源:文章屋网)

网络经济的含义篇2

[摘要]区域创新网络不仅是国内外经济界、地理界、产业界共同关注的理论前沿,而且也为我国解决现实区域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区域创新网络是融合区域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创新经济学、经济社会学、经济地理学等多学科内容的综合性理论,因此,区域创新网络的理论基石也是多角度的。

[关键词]区域创新网络;理论基石;逻辑演进

[中图分类号]F06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801(2006)02-0076-07

一 区域创新网络:一个新的分析框架

区域创新网络的完整概念自20世纪80年代末出现以来,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Freeman、Cooke曾经对此作过概要性论述[1],我国学者1992年将之引入国内,对区域创新网络开始了初步研究。国内外学者对于区域创新网络的定义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维度:系统性创新的基本制度安排;创新主体赖以创新的有效载体;创新主体相互依存的集体学习环境。这三个维度实际上分别揭示了创新的方向(系统性创新)、载体(区域网络)和动力源泉(互动学习),因此,从创新视角考察,区域创新网络就是各行为主体在区域基础上以互动学习为动力、以创新为目标指向而结成的密切的、相互交织的网络联系。

从其特征看,创新性和互动性是区域创新网络的根本性特征,创新不足和互动缺乏的地区,即使拥有极好的硬件设施,也不能称其为区域创新网络。此外,区域创新网络还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它会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变化而不断调整,也是不断发生着“创造性破坏”的创新过程。因此,动态性、生态性和开放性是区域创新网络的基本特征。而根植性则是区域创新网络的隐含性特征,企业通过在区域创新网络中的根植可以充分享受其中蕴含的丰厚的社会资本,从而增强企业乃至整个区域的创新活力,但这种效应却是隐形的。

就其实质看,区域创新网络是一种“有组织的市场”,或者说是一种松散的组织。威廉姆森和尼尔森称之为“中间性体制”组织。它相对于市场来说,因其整体性而颇具“准组织”色彩;相对于组织来说,又因其松散而彰显市场本质。因此,区域创新网络既摈弃了组织结构的严密等级控制,又能够有效规避市场对于个体的巨大风险。也就是说,区域创新网络既解决了外部“市场失效”,又克服了内部“系统失效”。它兼具市场与组织的优点,是现代经济中自由放任与政府调控的有机结合,因而它一经出现,便对经济增长产生明显的推动效应,使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呈现出极强的创新活力和经济竞争力。

对于区域创新网络的作用,学者们从理论上归纳为四点:1.分工和专业化的深化;2.交易费用的节约;3.便利学习和隐含性知识的获得;4.网络式创新。piore和Sabel等人的实证研究表明,不论是在美国的硅谷,还是在意大利的艾米利亚一罗马格纳地区,区域创新网络在实现创新资源有效配置和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理论与实证的前期研究为我们结合国情分析中国的区域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中国区域发展的一个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区域差距“顽疾”至今仍然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后,和谐理念深入人心,从而确立了协调发展理论的主流地位,中央适时提出统筹区域发展战略(东部沿海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东北振兴战略,中部崛起战略),试图实现“推动公平的经济增长”[2],并切实解决上述问题。但四大战略的实施必须找到一个切入点,就是说,东部领飞、西部跟进、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的方略要通过什么途径才能够既分别实现、又不失偏颇,既分别发展、又有机协调。通过分析笔者发现,区域创新网络的根植性、创新性等特点能够打造不同地带独具特色的“活力源”,从而使国家区域经济呈现出各具特色、缤彩纷呈的发展局面,进而有效地解决地区差距问题。因此,区域创新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地区差距的崭新视角。就目前实施的统筹区域发展战略来说,笔者认为,创新能力的差距已经成为区域差距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而构建区域创新网络则是提高落后地区创新能力进而缩小地区差距的有效工具。当前,东部地区已经建立起区域创新网络(雏形),正带动东部地区加快实现“两个率先”;西部地区如果不建立自己的区域创新网络,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只会更大。从更一般的意义上说,落后地区只有根据自身特色、量身打造自己的区域创新网络,才能引领本地区的发展,才有可能缩小与发达地区的相对差距。因此,区域创新网络的构建对于实现统筹区域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由此可见,区域创新网络成为近10年来国内外经济界、地理界、产业界共同关注的理论前沿并非偶然。从理论上看,区域创新网络理论是一个崭新的理论研究领域,尽管它还构不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但它却以其鲜活的生命力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吸引了大批学者对其进行跟踪研究。从方法论视角看,它是一种分析方法、分析工具、分析框架和研究视角,是一种相对于市场范式和等级组织范式而言的网络范式。从实践角度看,它是一种解决现实问题的制度框架,在这一制度框架内,所有影响区域差距的因素均可得到合理的解释。区域创新网络是所有这些影响因素的集合,是缩小区域差距、实现统筹发展的一揽子方案。

二 区域创新网络的理论基石

区域创新网络是融合区域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创新经济学、经济社会学、经济地理学等多学科内容的综合性理论,因此,区域创新网络的理论基石也是多角度的。

(一)区域创新网络与聚集经济(外部经济)理论

德国人韦伯最早系统地阐述了聚集经济理论。韦伯认为,聚集实质上是工业企业在空间集中分布的一种生产力布局形式,聚集能够使企业获得成本节约的聚集经济,但只有把存在着种种内外联系的工业按一定规模集中布局在同一区位,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成本节约。这就是韦伯(weber)创立,胡佛(Hover)、艾萨德(1sard)等人完善的工业区位论的内容实质。区位聚集理论尤其强调了工业企业在空间上的规模化,将聚集经济视为一种规模经济效益,或者说聚集能够享受专业化分工的好处。然而,分工的深化意味着专业化与多样化并存,专业化经济和多样化经济是分工经济的两个维度。经济学家常用“范围经济”概念来解释这种多样化经济,它通常是指企业因事业领域或经营区域的广泛而获得的经济利益。对外部范围经济的追求,也是企业地理空间聚集的重要诱因。

因此,确切地说,聚集经济是由与专业化相对应的规模经济和与多样化相联系的范围经济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复合经济,其实质是一种外部经济[5]。

外部规模经济(聚集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聚集范围经济)所散发的向心力吸引着各行为主体尤其是企业在区域范围内结网成群。但外部性仅仅是形成企业集群的重要诱因,却不能够保证所有企业集群都能保持长期繁荣,实际上,很多企业集群一度是非常成功的,因为它们享有企业空间聚集所产生的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但是这种优势很容易被伴随企业空间聚集而生的“拥挤成本”等因素所削弱,最终使企业集群失去竞争力。正如我们在自然界中经常看到的生态系统变化一样,某些区域尽管具有自我调节的机能和内部通过新陈代谢进行更新的发展机制,但是如果不注意动态的创新和技术的引进吸收,不注意增加知识的积累和流转,不注重区域内社会资本、人力资本等的培育和吸引,不注意克服空间聚集而生的“拥挤成本”和负反馈机制的破坏,也会出现类似“生态平衡破坏”的失调状态,就会失去已有的优势,在与别的区域进行竞争的过程中,就会处于被动的地位。波士顿128公路地区一度占优势的半导体产业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向硅谷地区转移,我国东北三省老工业区的财富80年代之后逐渐向东南沿海转移,等等,这些都说明,单凭聚集经济带来的静态竞争优势并不能有效阻挡“区域替代性规律”的发挥,区域经济谋求长期繁荣的关键在于积极地营造区域创新网络以寻求基于创新的动态竞争优势。

(二)区域创新网络与交易成本理论

按照张五常的观点,交易成本是指“除了直接的实物生产过程的成本(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之外的所有其他成本”[4]。因此,交易成本可以看作是一系列制度成本,包括信息成本、谈判成本、制定和实施契约的成本、界定和控制产权的成本、监督管理的成本和制度结构变化的成本等。因此可以认为,交易成本是伴随着交易过程的发生而产生的,即交易过程中,“所有解决问题的方法都存在交易成本……如果所有的交易成本是零,那么不论生产和交换活动怎么安排,资源的使用都相同的”[5]。更有学者认为,即使在没有交易的社会,也存在交易费用[4]。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交易费用在经济发生过程中的重要性。

在交易成本理论中,科斯把企业和市场看作两种执行相同职能而又相互替代的机制,并认为,企业的出现是对市场机制的替代,是因应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失灵而出现的。威廉姆森认为,针对不完全竞争市场中的失灵现象,企业往往通过资源的内部化战略,形成一体化的等级组织,来减少市场交易行为发生的次数,降低机会主义的发生和不确定性,从而降低交易成本[6]。但随着企业的内部化程度加深,又容易形成等级组织。层次繁多的等级组织,不但增加了管理成本,而且降低了知识、信息等要素的流动速度及其准确性,减少了创新的机会。所以,随着技术的进步,劳动分工的细化,生产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企业已不再单纯地将资源的内部化战略视为惟一的“法宝”,而是逐步由原来的垂直一体化转向垂直分离,越来越多地走向市场交易,因为这样所获得的生产成本的节约远远大于在此过程中交易成本的增加[7]。而且,即使在相对完善的市场体制中存在正式的制度安排,也难免出现信息不畅和信任难以建立的问题,企业也不得不通过非正式的联系解决这些问题[8]。由此看来,科斯和威廉姆森等仅仅考虑利用企业与市场两种力量来交替调控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配置活动的观点是很片面的,除此之外,还存在影响交易成本的第三种力量――网络[9]。

区域内结成的网络能够及时快速地传递信息、知识和技术,同时也使企业间短期的市场交易关系逐步演化为长期的以信任为基础的关系。信任是最有价值的资源,它一方面有助于减少行为主体之间的信息封闭、独占与扭曲,扩大对知识的共享和扩散,使信息变得富足且便宜[10],从而最大限度地减低信息成本与交流成本;另一方面,一旦信任建立,就可以帮助各行为主体简约法律契约关系的环节,不仅有利于节约谈判与签约成本,而且还能够节约监督合约实施的成本。

可见,信任对于交易成本的节约至关重要,而区域创新网络的根植性则是产生信任的最好机制。在区域创新网络内,任何经济行为都受到其所根植的社会背景的巨大影响,如果各行为主体具有共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准则,那么建立信任的难度以及由此而发生的成本都会降低很多[10]。正如科尔曼所认为的,社会网络关系对产生信任、建立期望、实施规范以及规避欺虞有重要影响。在区域创新网络内,如果社会规则惩罚欺骗者,而且众人都遵守这些准则,那么受到惩罚的威胁可能有效防止机会主义行为[11],而且网络成员之间基于信任的频繁互动和牢固的联系纽带使得经济活动具有可靠性与可预见性,从而尽可能地规避交易双方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高交易成本以及由此而带来的效率损失。由此可以说,源于交易双方根植于当地社会制度环境的网络关系和基于信任的制衡力量能够有效克服机会主义、有限理性和不确定性等行为从而带来交易成本的节约。

不仅如此,交易在区域网络范围内的集中还会“由于分工网络效应的存在而大大提高交易效率”[12]。很显然,网络关系可以节省企业搜索市场信息与所需人才的时间与成本,网络成员之间的合作与彼此信任可以促使交易双方很快达成并履行合约。因此,基于信任关系的区域创新网络不仅能够节约交易成本,而且还有利于提高交易效率。世界成功的区域创新网络无一不是信任机制导引下节约交易成本和提高交易效率的结果。

(三)区域创新网络与创新理论

熊彼特将创新定义为: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新组合的内容包括:引进新产品、引进新技术、开辟新市场、开发原材料的新来源、实现工业的新组织;其实质就是“创造新产品,并实现其市场价值”(图1)。

创新=新的创意+市场价值

首先,在创新理论的演进过程中,创新被赋予了制度内涵。morgan认为,熊彼特创新概念主要局限于技术创新方面,没有强调指出社会制度在创新活动中扮演的不同于市场的角色。对此,演化学派以整体的、综合的和动态的视角来理解创新,试图从整个社会经济系统中把握和规定区域创新,认为创新既包括企业和产业的技术创新,也包括区域和国家的制度创新,既包括组织创新,也包括管理创新,因而具有广泛的含义。morgan对创新进行了全面地阐释,认为“创新既包括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或者组织创新,又包括企业外部产业、区域和国家层面上进行的社会文化与制度创新等”[13]。由此可见,创新理论

的制度性内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所发现和认同。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道格拉斯・诺斯就反复强调“制度创新比技术创新更优先和更根本”,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也多次发出“制度重于技术”的强烈呼吁。英国经济学家弗里曼将这种扩展了的广义创新概念称为“新熊彼特主义”,他认为创新是全部创新的统称,涵盖科技与经济、哲学与政治、组织和制度、商业与金融、文化和艺术、思想和观念等各个领域的一系列创新活动。这些创新活动彼此作用、相互促进,在区域创新网络的制度安排框架之内,共同演绎着地区经济发展的佳话。

其次,在创新理论的演进过程中,创新被赋予了空间含义和多点(网络或非线性)特征。在熊彼特创新理论中,创新被隐含性地设定为“发明―开发―设计―中试―生产―销售―扩散”的线性模式,“新熊彼特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米切尔把这种线性创新过程形象地比喻为“急速前进的队伍”,认为熊彼特的创新概念忽略了创新的空间维度。事实上,1980年代以后的大量文献证明,创新不一定是从发明到扩散的线性模式,而是在企业价值链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发生(图2),而且通常是以一种“创新簇”的面貌出现,是一种网络激发式的创新过程。

第三,在创新理论的演进过程中,创新被赋予了社会特征。不难看出,熊彼特创新理论过分强调创新是企业家“个人英雄式”行为的表现。“新熊彼特主义”则进一步拓宽了视野,强调创新的集体性、互动性、社会性,认为创新是集体的努力而非个人英雄主义式的,即创新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下的互动模式。基于这种认识,德鲁克提出了“社会创新”的概念,认为创新就是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社会行为。欧盟的《创新绿皮书》也指出,创新是“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内成功地生产、吸收和应用新事物”;“它提供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并使得满足个人和社会的需求成为可能”;“创新不仅是一种经济机制或技术过程,此外还是一种社会现象”。

以上可见,创新理论是一个逐步演进与完善的过程,它经历了一个从技术创新到制度创新、从线性创新到网络创新、从企业家创新到社会创新的演化过程。这一过程同时也是区域创新网络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创新的空间含义推动着区域科学与创新理论的交叉研究领域――区域创新的衍生,区域创新作为创新理论的特殊分支进一步完善了创新理论体系,是创新理论的最新发展。同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区域创新因其同时被赋予了空间与制度含义、网络与社会特征,因而成为区域创新网络的理论基点。

(四)区域创新网络与区域竞争优势理论

在知识经济时代,传统禀赋要素的影响已然大大削弱。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区域竞争优势的重要性已经超越了区域比较优势,而且静态的竞争优势正逐渐向动态的竞争优势转变。因此,波特直接提出,当前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指导理论,已从比较优势理论转向竞争优势理论。

1.竞争优势理论:从国家竞争优势到区域竞争优势。美国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在其论著《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出了竞争优势理论。该理论指出,产业集群是获得产业竞争优势乃至国家竞争优势的“本垒”(HomeBase),是在全球获得竞争优势的组织基础。一个国家不可能在所有部门都获得国际竞争的成功,各国只能在本国有特色的产业中获得国家竞争优势。而特色产业成功发展的表现形式则是在区域内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从而凸显出区域的竞争优势。由此可见,波特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区域竞争优势的概念,但他从产业竞争优势到国家竞争优势的论述中,确实没有忽略产业竞争的区位因素,恰恰相反,他以产业集群的形式赋予了特色产业明确的区域内涵和空间含义,从而对区域竞争优势作出了实质性的阐述。

2.区域竞争优势:从静态竞争优势到动态竞争优势。一般说来,区域竞争优势主要来自两个层面:由聚集经济产生的成本优势和由创新网络带来的创新优势。聚集经济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企业成本(包括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的节约以及由此带来的生产效率的提高,因此聚集经济优势归根结底是基于要素资源集中所获得的低成本优势。不过,这种优势的获得是很不稳固的。因为聚集经济阶段的企业集群类似一个群体企业相互作用而成的静态网络,在这种静态网络中,由于信任的有限性、资产专用性程度较低、企业间只有编码化程度低且复杂性有限的知识和信息流动、企业间合作半径有限等,多数企业以模仿创新为主,容易导致恶性竞争,虽然也可以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但这种建立在低要素成本之上的竞争力是脆弱的,难以持久,一旦出现要素成本更低的地区,竞争优势就会削弱。因此,随着企业集群的成长,必须转变竞争优势的基础,提高企业集群的学习与创新能力,以赢得动态网络的竞争优势。

3.区域创新网络与区域竞争优势。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地方性知识和能力的积累与再造将是地区优势的根本,因此,如何保持地区的创新活力及其“知识基础”对于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是关键性的。一般来说,在进入成熟期后,企业集群往往会因为创新内源力的缺乏而丧失竞争优势,如何培育地区创新网络,使竞争优势的基础由聚集经济向创新网络演进,是区域经济获取长期繁荣的关键。一般来说,创新网络所带来的创新优势比集群内企业由于深入的分工协作带来的成本优势更持久,因为聚集经济带来的静态竞争优势很容易随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削弱,而动态的竞争优势是基于地方化知识和能力体系,难以复制和转移,故可以获得更长久的“超额利润”。因此,从竞争优势的持续获得来看,基于聚集经济的静态优势向基于创新网络的动态竞争优势演进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

综上所述,创新是一个地区获得动态竞争优势的关键,而区域创新网络的形成则是区域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与之相适应,只有在竞争优势较强地区才能发展起区域创新网络的雏形,只有构建起区域创新网络的地区,也才能保持长期、动态的区域竞争优势。

(五)区域创新网络与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Growthpoles)的概念和理论是法国经济学家佩鲁于1955年提出的。佩鲁认为:“增长并不是同时在任何地方出现;它以不同强度首先出现在‘增长点’(Growthpoints)或‘增长极’,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扩散,而且对整个经济具有不同的终极影响。”为了分析经济的非均衡增长,佩鲁引入了“推动型单位”(propulsiveUnit)的概念。推动型单位是指一种起支配作用的经济单位,当它增长或创新时,能诱导其他经济单位增长。推动型工业是推动型单位的一种。“把推动型工业嵌入某地区后,将形成聚

集经济,产生增长中心,推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增长”,如果一个有支配效应发生的经济空间被定义为力场,那么位于这个力场中的推动型单位就被描述为增长极。增长极概念的最初提出是作为“经济增长极”的纯经济概念应用于经济增长理论,1966年,保德威尔把“经济增长极”理解为相关产业的空间集聚,使这一概念在经济增长含义之外又增加了地理空间含义,从而形成了完整的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理论的核心是,在经济增长中,由于某些推动型单位(尤其是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或行业)在一些地区的聚集,形成一些资本与技术高度集中、具有聚集经济效益、自身增长迅速并能对邻近地区产生强大辐射作用的“增长极”,通过“增长极”地区的优先增长,可以带动相邻地区的共同发展。由此可见,增长极理论实际上是一种合成理论,作为区域创新网络的雏形理论,它已经暗含了“聚集”、“创新”、“网络”等基本词汇和基本概念。首先,从增长极的形成来看,资本、技术、生产、贸易等要素与活动的空间聚集是增长极形成的直观表现,而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和企业家群体的聚集及其创新活动更是增长极形成的主体动力;主体要素与物质要素在空间上的有机结合营造出具有生产与服务、贸易与金融、信息与决策以及交通运输等多种功能的增长极,这些功能在增长极的一体框架内结成经济、技术、社会网络,推动整个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其次,在增长极产生之后,各行为主体尤其是企业在地理上的空间聚集更加有利于其结成网络关系,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在创新主体即企业家的带领下,通过彼此协作与竞争不断进行网络式创新,其所推出的新技术、新产品、新组织与新生产方法再通过网络关系传播出去,对本地以及周边地区产生技术以及制度的影响。而这些也正是区域创新网络的基本功能所在。

从实践上看,增长极战略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能否保证推动型工业的地方化;二是能否防止其成为“飞地”。实践表明,“飞地”型“增长极”不能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而区域创新网络则能够以其“根植性”有效克服“飞地”风险。因此,在近年对于区域创新网络的理论分析中,许多学者把增长极作为分析的理论基础,认为区域创新网络是增长极的高级形态和特殊典型。从动力机制上说,区域创新网络也是增长极不断发展的发动机,增长极的持久兴盛必须依托于区域创新网络的构建。而且,区域创新网络是培育增长极的有效手段。

三 理论评析与逻辑演进

按照亚当・斯密的观点,分工所引致的专业化生产能够提高企业效率,但专业化必须与大规模化相结合即所谓“专业化大生产”才能获取基于生产成本降低的规模经济效益。然而,分工意味着专业化和多样化的同时发展,专业化经济和多样化经济是分工经济体系的两个分支。多样化经济在一个地区的聚集容易获取范围经济效益,而范围经济效益来源于交易成本的节约。科斯认为,企业之所以能够相对于市场而产生,正是由于市场交易存在费用,过于细分的生产单元的专业化优势不能抵消相互之间频繁交易的费用,这些生产单元集中在一个企业内就可以使交易费用得到节约。威廉姆森进一步指出,正是由于市场交易的风险和高度不确定性,所以许多企业愿意把纵向生产过程集中在一起,从而可以克服市场交易的机会主义行为,节约交易费用。但随着企业内部纵向一体化程度的加深,企业又容易形成等级森严的科层组织,其最大的垢病就是管理僵化和效率损失。由此看来,市场能够提高经济效率,却无法阻挡交易费用的增加;企业能够节约交易费用,却不能够避免科层组织导致的效率损失。市场和企业这两种组织形式都未能很好地解决交易费用与市场效率的“两难困境”,从而使新古典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都陷入了迷惘,但是同时也催生了新的理论学说的出现。无论是新古典经济学还是新制度经济学,都没有给予“空间”以应有的位置。区域经济学家则努力使“空间”因素就位,并利用它来寻找解决上述“两难问题”的第三条道路。这第三条道路就是介于市场和企业的等级组织之间的“中间性体制组织”――网络。“网络比市场更为巩固,而比企业的内部组织更为柔性”[14]。在网络范围内,交易成本被赋予了“空间”意义,原本属于“企业纵向一体化”的关联厂商被平面化为“空间横向一体化”,这样既冲破了科层组织的效率障碍,又获得了范围经济所带来的交易费用的节约。也就是说,网络组织(范式)有效地解决了上述“两难问题”。

但成本的节约,无论是规模经济所取的生产成本的降低,还是范围经济所取的交易成本的降低,由此所获得的成本优势还仅仅是一种基于聚集经济的静态竞争优势。这种优势很容易被削弱和模仿,而一旦聚集经济优势丧失,企业会选择转移到更有聚集经济优势的地区,最终企业集群所在区域会因此陷入长期没落,成为“问题区域”。因此,要使聚集经济区域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就必须引进创新因素。研究表明:创新网络所带来的创新优势比聚集经济所带来的成本优势更持久,因此,基于聚集经济的静态优势向基于创新网络的动态竞争优势演进是保持区域生命力的必然要求。然而,创新网络的构建必须要有一定的基础条件,增长极则是向区域创新网络演进过程中最为便宜、最为接近的中间环节。因为在增长极的地域空间中,聚集经济的获得、交易成本的节约、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区域竞争优势的潜能都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体现,或者说区域创新网络的萌芽已经有所孕育[15]。因此,笔者认为,增长极是区域创新网络的初级形态。

正是由于上述诸多理论基石的奠基、交汇与融合,加之实践发展的需要,区域创新网络理论正变得日渐丰实和完善起来。区域创新网络及其理论基石的逻辑演进关系如图4所示:

[参考文献]

[1]FreemanC.networksofinnovators:asynthesisofresearchissues[J].Researchpolicy,1991,(20).

[2]世界银行.中国:推动公平的经济增长[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景芝英,徐雪梅.试论聚集经济的本质[J].财经问题研究,1998,(11).

[4]张五常.经济解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5]CoaseR.theproblemofSocialCost[j].JournalofLawandeconomics,1960,(3).

[6]williamsono.e.transaction―CostRelations[J].Journaloflawandeconomics,1979,(22).

[7]盛洪.分工与交易[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2.

[8]Granovetterm.economicactionandsocialstructure:theproblemofembeddedness[J].americanJoumalofSociology,1985,(91).

[9]thoreliH.B.networks:BetweenmarketsandHierarchies[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1986,(37).

[10]malecki,J.&tootle,worksofsmallmanufacturersintheUSa:Creatingembeddedness[J].lntaylor,m.&Conti,S.(eds).independentandUnevenDevelopment:Global―localperspectives[m],ashgatepublishingLtd&ashgatepublishingCompany,Hants(england)&Vennent(USa),1997.

[11]RabellottiR.externaleconomicsandCooperationinlndustrialDistricts:aComparisonofltalyandmexico[m].macmillanpressLtd,1997.

[12]杨小凯.经济学原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3]Kevinmorgan,thelearningregion:institutions,innovationandregionalrenewal[J].RegionalStudies,v31,n5,July,1997.

网络经济的含义篇3

一、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

国际贸易,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国际商品流通,具体来说,是指的商品、劳务和技术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之间所进行的交换或者买卖的活动。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有着显著的区别,具体表现在国际贸易是超出本国国界而进行的,不仅仅限制在本国的国民经济范围内,而是超出了本国的国民经济范围而进行的一种商品交换活动。而国内贸易在地域上是局限于本国国内的,而且其商品交换活动也只是在本国的国民经济范围之内进行的。国际经济关系的基本形式就是国际贸易,无论是在世界经济体系的运行,还是在其发展中,国际贸易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国际贸易也是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才有的产物,在原始社会,社会制度会原始的公社制度,因此也就不存在国际贸易,随着奴隶制的出现,奴隶制的国家也开始形成,才使得商品的流通超出了本国的国界,最初的国际贸易由此而形成。

二、国际贸易创新的概念及内容

所谓国际贸易创新,具体来说指的就是在近十多年来,国际贸易及其关系发生的一些列的改革与调整的现象,这些改革与调整涉及到了国际贸易的整个过程和领域。

(一)思想和理论的创新国际贸易的创新,首先体现在其观念上的创新,观念上的创新首先是把贸易开放看成了本国对外开放的起点和一个最基本的方面,所以,一个国家贸易的开放程度也就成为了这个国家对外开放的程度。其次,对于外贸的重视程度也有所提高,充分发挥了国际贸易在本国经济中的推动作用,同时国际贸易也是协调国内贸易和国内经济的一个重要手段。最后,外贸还成为了处理国家关系的一种重要的外交手段。在西方国家,还有着许许多多的新的国际贸易理论,比如说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收入偏好理论等等,这些理论的产生都从不同的方面诠释了外贸的特征,具有对于理论创新和实践的指导意义。观念和理论的创新也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一个核心和基础,影响着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各个方面。

(二)制度和局势的创新从过去军事和政治色彩较重的贸易集体转变为根据地区和领域划分的各贸易利益集团,全球经济的两极分化趋势开始淡退,接连而来的是多极化格局的出现和发展。更多的新生力量出现并相互制衡,区域性为特征的贸易利益集团发展迅速。国际贸易的主要市场向东部地区转移。在制度上的创新首先表现在组织制度上,世贸组织的出现已彻底取代关贸总协定,标志着国际贸易组织制度的一大创新。世贸组织管理的幅度和范围、协调机制的系统性和全面性都优胜于关贸总协定,wto更具权威和有效性。其次是协调制度的创新。区域性贸易利益集团的发展驱使着相应的贸易协定和协调制度的建立健全。再次是管理制度上的创新,管理制度的规定更加全面和公正。贸易制度上的创新和局势的转变都是国际贸易根本性转变的标志和特征,同样意味着以往的贸易格局和制度的淡退和新制度的产生和推广。

(三)产品和政策的创新从目前国际贸易的形式来看,股权投资及其他投资工具以及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开始成为主要的贸易产品和工具。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提高,国际贸易也迎来了新的贸易方式和平台,网络信息以其独特的优势迅速占领市场,颠覆着国际贸易的格局和传统模式。具体包括国际贸易的结算、筹资、销售和运输等各个方面,促使国际贸易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不断革新和进步。贸易限制措施由过去直接性为主转变为间接性为主,贸易限制措施更具适应性和灵活性,同时也更加隐蔽低调,贸易政策与经济政策、财政政策和外交政策等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贸易政策的综合性更强,更加全面,包含的范围也越广。区域性贸易集团的政策措施逐步得到相关成员的认同和自觉遵守,标志着区域性贸易格局的逐步发展和强化。在当代的国际贸易中,其创新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件,同时,国际贸易的创新也是当代国际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现象。国际贸易的创新呈现出了许许多多的鲜明的特征,其中最为突出的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当代的国际贸易创新,具有全面性和立体性,这种创新集合了政策、构成和工具等各个方面的创新,并使其充分体现在了国际贸易的各个方面;第二,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在时间上也有着较为明显的分水岭,其立体性和全面性使得国际贸易创新在时间方面呈现了同步性,这些时间的分水岭准确地划分了国际贸易的不同发展阶段;第三,在当代的国际贸易创新中,自由和开放是其所突出的主题;第四,国际贸易创新的发动者、主导者和主要参与者还是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对于国际贸易创新的发展方向起到了重要的把控作用。

三、电子商务的产生

(一)电子商务的含义所谓电子商务,包括了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的含义,它兴起于近些年,并且在全球范围内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狭义方面,电子商务指的是在对数据进行处理和传输的基础上,通过网络的平台来进行商业贸易;从广义上来讲,电子商务是指融合国际互联网、企业内部网和外部网的商务活动,并对这些商务活动进行综合的电子化的运作。

(二)电子商务的产生对我国经济的影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普及,电子商务才逐渐得以兴起,它的出现,颠覆了传统的商务模式,对于国际贸易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电子商务的出现,使得国际贸易的程序不再像之前那么纷繁复杂,而是更为的简化,对于国际贸易的时间以及空间距离都有大大的缩小作用,从而使得国际贸易的效率得到了大大的提高,也实现了国际贸易活动简洁化、智能化以及全球化。电子商务的出现对于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电子商务使得国际贸易市场的效率更加地高,因为电子商务使得所有的信息都能够在互联网上进行传递和交换,而不再受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大大地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和交易速度,同时有效加速了全球经济一体化。此外,电子商务的出现也使得新的国际贸易主体产生,实现了更加快速高效地供给给全球市场以产品和服务。第二,电子商务对于国际贸易的运作程序有了大大的简化,使得国际贸易的整个运作流程更加的流畅,不再受限于传统的单向物流运输的格局,大大地提高其服务效率。

四、网络贸易的兴起

(一)网络贸易的含义所谓网络贸易,是指的交易的双方直接在网上进行一种在线交易,网络贸易的实质也是也是电子商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网络贸易所利用的主要是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同时融合了国际贸易的各个流程,使得国际贸易的交易流程可以全部在网上完成,而不再需要交易双方面对面地进行,省去了传统国际贸易中很多不必要得环节。

(二)网络贸易的兴起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虽然我国得网络技术和经济都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就网络贸易而言,我国仍然处在起步阶段,国内的经济体制虽然得到了改革,经济水平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我国的整体环境还并不适宜于网络贸易的发展。虽然如此,但我国的网络贸易发展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国家开始对于网络贸易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政策上在资金上都有所扶持。网络贸易的发展使得我国的经济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为网络贸易不同于传统的贸易活动,但是传统的贸易活动在我国经济中又占据着较大的比重,所以必须对于传统的贸易意识加以破除,才能使得网络贸易得到良好的发展。因此,对于网络贸易,我们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积极的对其发展方式加以探索,只有将网络贸易成功地运用到我国的国际贸易中去,才能使得我国在国际贸易中提高竞争力,面临风险和挑战时能够无所畏惧,并借国际贸易来发展我国的市场经济。

五、我国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一)迅速转变观念思想,快速适应新形势当代已经是信息经济时代,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普及,网络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直接影响到全球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趋势和格局。因此,我国的企业应当积极适应当前经济格局的变化,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明确战略定位,转变思想和理念,提高对时代变化的适应性,从而提高国际贸易的竞争力,获得竞争优势,提高经济效益。因此,作为我国的国家化企业,应当用大局的眼光看待电子商务和网络信息技术对经济的影响,正确认识国际贸易的创新方式,使我国能迅速适应当前国际贸易格局的变化,稳定国际竞争地位。

(二)提高网络信息技术,提供网络信息保障我国幅员辽阔,地区之间的经济水平差异显著,在一定层面上看,影响了电子商务和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信息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迫在眉睫,这将直接作用于我国对国际贸易创新方式的适应和运用能力,因此尽快进行信息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非常必要,通过基础设施条件的提高,从而确保我国电子商务和网络信息技术的顺利推广和提高。

(三)重点扶持企业网络技术的学习国际贸易的主体是企业,因而电子商务和网络贸易的运作方也主要是企业,因此必须加强对企业网络信息技术的培训和普及,从而为电子商务的推广扫清障碍,促进电子商务和网络贸易在我国的顺利发展。但是由于我国普遍存在信息网络技术应用难的问题,所以需要从管理入手,首先实现管理的网络化,再逐步展开,实现全方位网络化经营。

六、结语

网络经济的含义篇4

幂律分布(powerlawdistribution)是一种常见的统计现象。具有幂律分布的数据,表现为一条斜率为幂指数的负数的线。在这里,幂的含义是指乘方,例如x的n次方,其中n就为幂的指数。具体到幂律分布,出现连接数为k的概率p(k),反比于k的n次方。其中,n称为幂数。

对互联网来说,幂律分布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互联网中一些核心的现象,都与它有关。幂律分布不仅在技术现象中体现出来,而且在经济现象中体现出来。因此理解幂律分布,对于深入把握互联网特征,具有技术与经济、理论和实践双重意义。

幂律分布在互联网技术和经济现象上的表现

1、幂律分布揭示了互联网典型的技术结构特征。

无尺度网络(scale-freenetworks)理论首先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无尺度网络理论是复杂网络权威巴拉巴西对互联网研究做出的一个重要贡献。幂律分布是无尺度网络最核心的现象。幂律分布告诉人们,网络兼具“大世界”与“小世界”两种属性。后来的六度空间理论,就是在小世界网络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和人们在SnS实践中的发现十分吻合。象《六度分隔》作者瓦茨就说,“不是由人群中的个人直接相互选择,面是他们简单地选择加入数个群组”。现在,这种小世界网络思想,已成为SnS、微信等算法的重要基础。

在发现幂律分布之前,人们对互联网有一种典型的误解,认为网络是扁平化的,把扁平化与无结构等同起来。随着实践和理论的发展,人们认识到这是一种错误的看法,网络相当于是介于扁平化(如市场组织)与结构化(如分层组织)之间的一种结构,兼具二者特征,但又不同于二者。

这种不以金字塔方式进行组织的结构,到底是以什么结构来运作的呢?与工业组织结构存在于管理幅度与管理层级的关系中不同,互联网的结构存在于联结与节点的关系之中,其中映射着图论中顶点与边的关系的隐含范式。幂律分布归纳的正是顶点与边的关系。

无尺度网络的典型特征是,在网络中的大部分节点只和很少节点连接,而有极少的节点与非常多的节点连接。在统计上,这种技术现象特征就表现为幂律分布。

幂律分布在互联网结构认识上的意义在于,人们终于找到了机械组织与生态组织的区别所在。互联网是有结构的,只不过这种结构不是工业组织那种机械结构,而是生态结构。生态结构具有自组织、自协调的性质。节点与节点虽然只是随机链接,表面上是无组织的,但放在大世界尺度看,却呈现出幂律分布特征。有人提出,“凡有生命的地方,有进化、有竞争的地方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无标度现象”。抓住了背后的规律,人类对可进化的结构才开始入门。人们在哲学上常说的涌现和生成,终于落到了地面上,从空想变为现实。

2、幂律分布揭示了互联网典型的经济结构特征。

令人称奇的是,幂律分布在互联网经济现象中同样呈现出来。著名的长尾理论,就建立在幂律分布的统计发现的基础之上。长尾曲线就是幂律分布的另一种说法。

此前,帕累托在19世纪已经发现,美国财富的分布服从幂律分布,这被称为帕累托分布。随后的数据表明,欧洲各国的财富分布同样服从幂律分布。而且诺贝尔奖获得者西蒙提出的齐普夫(Zipf)法则已相当接近巴拉巴西的发现。钱德勒则从规模(SCaLe)与范围(SCope)的对比中,首先从商业上捕捉到幂律的实质性的经济含义。

在整个工业化时代,幂律分布与信息革命深层次的联系,并没有被发现。到了互联网时代,情况终于产生转机,以太网的发明人梅特卡夫开始产生了幂律的感觉。他提出网络价值等于节点平方的法则(metcalfe’sLaw)。第一次用乘方来表示网络的经济性。幂的本质就是乘方,这里的平方就是幂的指数,而指数是直线的斜率。安德森《长尾理论》则直接发现了幂律分布的商业模式含义。

长尾理论揭示的幂律分布是,少数大热门产品构成短头,而大量小批量产品构成长尾,互联网将推动经济重心从前者转向后者。安德森实际上把幂律分布解释为托夫勒所说的从单一品种大规模生产转向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方式转变。这比巴拉巴西的发现要深刻了许多。

幂律分布的技术经济本质及观测尺度

1、幂律分布还可以从更深层次理解,首先要看它把握的对象到底是什么。

无尺度这个词比较特别。它的原文是scalefree。Scale固然有度和尺度的意思,但应该译为度的是degrees,比如六度空间中的六度(SixDegrees)。我个人认为Scale还是应译为它的本义“规模”。scalefree实际是“规模无限”的意思。

在幂律分布中,立轴应该是scale,即节点的连接数,表示连接规模。横轴应该是节点数。所谓幂律分布在这里是指有少数“爆发”性的节点,获得很大规模的连接;而大多数节点,只有很小规模的连接。所谓scalefree,指少数热门节点规模大得超过了——相对于正态分布和泊松分布而言的——限制。

有人不是这么理解的,而认为是指幂律分布不断延伸,没有尽头,所以叫无尺度。“不断延伸,没有尽头”,在安德森对幂律分布的解释中,是对曲线的长尾部分的描述。与这里节点对应的,是品种数,是异质性程度的刻度而非规模刻度,换成钱德勒的语言,应是对SCope(范围)而非sCaLe(规模)的计量。所以无尺度如果要指向横轴而非竖轴,应该叫ScopeFree,而不应叫scalefree。

2、这就涉及对幂律分布更深层次理解的问题,即尺度本身的问题。

无尺度网络(实际是规模无限网络)虽然测出了幂律分布,也发现了小世界网络向大世界网络自然进化的模式,其中对路由在互联网中的特殊作用(短连接)有深刻认识,并对p2p网络发展有直接指导作用,但巴拉巴西同安德森不同,他思维还比较传统,看重的主要还是幂律分布中的短头,而不是长尾。因此观察节点的尺度,还主要是scale,而非Scope。事实上,幂律分布本身是客观的,它可以显示出对它的主观解释之外的内容。巴拉巴西所描述的幂律分布本身已显示,其长尾部分面积(相当于节点数乘以规模数)的总和,并不亚于短头部分面积的总和,这个面积实际上可视为利润的积分,表现的是幂律分布的流量价值。

网络经济的含义篇5

关键词:高等院校区域创新网络产业群产学研

区域创新网络、产业群与产学研

哈兰德(HarlandC.m.)在《网络与全球化》一书中提到,网络是指以不同的形式表现的行为主体之间的联系。哈肯森(Harkanson)认为,网络是具有参与活动能力的行为主体,在主动或被动的参与活动过程中,通过资源流动,在彼此之间形成的各种正式或非正式关系。网络类型有多种,如果强调行为主体是企业,则可称为企业网;如果强调网络中的活动是为了创新的目的则可称为创新网络;如果强调区域,则是区域创新网络。强调创新的产业群是一种重要的区域创新网络。

按照michalee.porter的定义,产业群具体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的相互关系的、在地理位置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国外众多研究者对波特产业群定义进行了进一步的继承和发展,取得了一个基本公认的产业群的定义:为了获取新的和互补的技术,从互补资产和知识利用的结合中获得收益、加快学习过程、降低交易成本、克服(或制造)市场中的进入壁垒、取得协同经济效果、分散创新所带来的风险,关联性很强的企业(包括专业供应商)、知识生产机构(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工程公司)、中介机构和顾客通过一个附加值生产链相互联系形成了网络,这种网络就是产业群。

提到产业群自然会联想到我国现在大力提倡的“产学研”工程。该计划从1992年开始实施以来,有力促动了我国企业界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与交流。产学研中的“产”是指企业界,“学”主要指“高等院校”,“研”指“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是基于产学研各方各自拥有丰度(数量、质量)不同的资源禀赋类型,期望以不同利益主体的资源互补,使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产学研主要强调的是产业界、科技界、高等院校或者说是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合作。而产业群则包括产业界本身的合作、产研合作、以及产学合作等。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们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产业群=企业群+产学研”。产学研合作主要讲的是产、学、研之间有关产业方面的联合,一个企业不仅可以与本地的科研机构合作,而且可以与所在区域外的,甚至国外的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强调的是产业性联合,不含区域的意义在内,而产业群则不仅包含有产业的意义,而且有区域的意义。

波特认为,“为更有效地利用投入要素,需要持续地创新”。而持续的创新,需要一个重要的基础,就是区域创新网络。区域创新网络是地方政府、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等行为主体之间交流与合作的系统。应该积极地在产业群中开展产学研合作,增加企业之间、企业与中介服务机构(创业中心、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其他服务机构)之间、企业内部各阶层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产学研联合体,构建本地化的知识网络。

基于产业群的区域创新网络

简要的讲,产业群是由某一区域的物质生产机构(企业)、知识生产与持有机构(高等院校、中试基地及科研院所)、中介机构(行业协会、技术咨询、生产力中心等)以及制度生产机构(政府)之间及其内部交互联系而形成的网络。区域创新网络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在政府提供的经济发展环境中,企业与高等院校等科研机构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通过长期合作形成且以增强创新能力为目的的稳定联系网络。与一般的区域创新网络相比,基于产业群的区域创新网络要完善的多,集群本身对高等院校等辅助性机构有很高的要求,同时集群长时间的演化也促进了它们的成熟。

第一,经济活动集中的产业群是创新的“温床”。创新能力取决于区域经济的创新潜力和创新环境,一个区域的创新潜力和创新环境主要取决于高质量的教育培训和科研机构、先进的制造业产业和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据研究,在原西德的区域经济发展中,经济活动集中的区域不仅完成了本区域内70%的研发活动,而且还将区外50%-80%的研发活动吸引到区内进行。根据熊晓云提出的信息关联系数的计算方法,有利于准确地衡量产业群的创新网络中各主体共同创新的程度。 第二,产业群环境有利于知识和技术的传播与扩散。集群内企业、机构通过地理接近性和相似的产业文化,便捷了企业间通过人员流动与私人交流等形式建立稳定和持续的关系,为组织内部及不同组织之间的隐含经验类知识准确地传递与扩散提供了基础条件,从而有利于提高创新速度。所以,马歇尔在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中指出:“行业的秘密不再成为秘密,而似乎是公开了,同行们不知不觉学到了许多秘密。” 第三,企业之间的合作竞争有利于提高集群内企业创新能力。由于产业群内集聚的是“同质”和关联度很高的企业,某个新产品和工艺技术溢出和模仿,使一个创新活动发展成为一群创新活动。由于创新从过去线性模式向现在的非线性、复合模式转变,单个企业难以在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保证创新的成功率,企业只有联合起来进行技术创新,形成一种持续不断创新的路径依赖,才能满足市场差异化需要。正是企业之间的这种有效的合作网络,产生了一种内生力,使当地经济迅速增长。

第四,政府部门对集群创新的作用集中表现为培育区域创新环境。一方面,通过改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来营造企业发展和创新的硬环境;另一方面,致力于营造一种适合创新主体发展的氛围和软环境,即包括正确引导集群发展的法律法规、产权保护、金融、财政等政策、劳动力供给、可持续发展等公共政策,进而影响或引导技术创新的直接参与者。区域创新网络与区域创新环境有效叠加就构成区域创新系统。网络将企业链接到更广泛的创新系统中,进一步使创新活动在地理空间扩散。

第五,中介服务机构是促进企业间网络联系、产学研结合的纽带或桥梁。中介服务机构一般包括半官方性质的企业联盟、行业协会、商会、创业中心(孵化器)、各种服务中心等,这些中介服务机构专业化程度高、活动能量大、组织形式先进,由于集聚了信息、技术、投资、管理等各方面的专家,为企业提供了专业化的质优价廉的服务,有效降低企业成长初期的竞争风险,使技术成果迅速商品化与专业化,使科技发明尽快进入到相关经济领域。

高等院校在区域创新网络构建中的作用

网络经济的含义篇6

国际贸易,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国际商品流通,具体来说,是指的商品、劳务和技术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之间所进行的交换或者买卖的活动。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有着显著的区别,具体表现在国际贸易是超出本国国界而进行的,不仅仅限制在本国的国民经济范围内,而是超出了本国的国民经济范围而进行的一种商品交换活动。而国内贸易在地域上是局限于本国国内的,而且其商品交换活动也只是在本国的国民经济范围之内进行的。国际经济关系的基本形式就是国际贸易,无论是在世界经济体系的运行,还是在其发展中,国际贸易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国际贸易也是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才有的产物,在原始社会,社会制度会原始的公社制度,因此也就不存在国际贸易,随着奴隶制的出现,奴隶制的国家也开始形成,才使得商品的流通超出了本国的国界,最初的国际贸易由此而形成。

二、国际贸易创新的概念及内容

所谓国际贸易创新,具体来说指的就是在近十多年来,国际贸易及其关系发生的一些列的改革与调整的现象,这些改革与调整涉及到了国际贸易的整个过程和领域。

(一)思想和理论的创新

国际贸易的创新,首先体现在其观念上的创新,观念上的创新首先是把贸易开放看成了本国对外开放的起点和一个最基本的方面,所以,一个国家贸易的开放程度也就成为了这个国家对外开放的程度。其次,对于外贸的重视程度也有所提高,充分发挥了国际贸易在本国经济中的推动作用,同时国际贸易也是协调国内贸易和国内经济的一个重要手段。最后,外贸还成为了处理国家关系的一种重要的外交手段。在西方国家,还有着许许多多的新的国际贸易理论,比如说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收入偏好理论等等,这些理论的产生都从不同的方面诠释了外贸的特征,具有对于理论创新和实践的指导意义。观念和理论的创新也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一个核心和基础,影响着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各个方面。

(二)制度和局势的创新

从过去军事和政治色彩较重的贸易集体转变为根据地区和领域划分的各贸易利益集团,全球经济的两极分化趋势开始淡退,接连而来的是多极化格局的出现和发展。更多的新生力量出现并相互制衡,区域性为特征的贸易利益集团发展迅速。国际贸易的主要市场向东部地区转移。在制度上的创新首先表现在组织制度上,世贸组织的出现已彻底取代关贸总协定,标志着国际贸易组织制度的一大创新。世贸组织管理的幅度和范围、协调机制的系统性和全面性都优胜于关贸总协定,wto更具权威和有效性。其次是协调制度的创新。区域性贸易利益集团的发展驱使着相应的贸易协定和协调制度的建立健全。再次是管理制度上的创新,管理制度的规定更加全面和公正。贸易制度上的创新和局势的转变都是国际贸易根本性转变的标志和特征,同样意味着以往的贸易格局和制度的淡退和新制度的产生和推广。

(三)产品和政策的创新

从目前国际贸易的形式来看,股权投资及其他投资工具以及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开始成为主要的贸易产品和工具。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提高,国际贸易也迎来了新的贸易方式和平台,网络信息以其独特的优势迅速占领市场,颠覆着国际贸易的格局和传统模式。具体包括国际贸易的结算、筹资、销售和运输等各个方面,促使国际贸易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不断革新和进步。贸易限制措施由过去直接性为主转变为间接性为主,贸易限制措施更具适应性和灵活性,同时也更加隐蔽低调,贸易政策与经济政策、财政政策和外交政策等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贸易政策的综合性更强,更加全面,包含的范围也越广。区域性贸易集团的政策措施逐步得到相关成员的认同和自觉遵守,标志着区域性贸易格局的逐步发展和强化。在当代的国际贸易中,其创新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件,同时,国际贸易的创新也是当代国际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现象。国际贸易的创新呈现出了许许多多的鲜明的特征,其中最为突出的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当代的国际贸易创新,具有全面性和立体性,这种创新集合了政策、构成和工具等各个方面的创新,并使其充分体现在了国际贸易的各个方面;第二,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在时间上也有着较为明显的分水岭,其立体性和全面性使得国际贸易创新在时间方面呈现了同步性,这些时间的分水岭准确地划分了国际贸易的不同发展阶段;第三,在当代的国际贸易创新中,自由和开放是其所突出的主题;第四,国际贸易创新的发动者、主导者和主要参与者还是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对于国际贸易创新的发展方向起到了重要的把控作用。

三、电子商务的产生

(一)电子商务的含义

所谓电子商务,包括了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的含义,它兴起于近些年,并且在全球范围内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狭义方面,电子商务指的是在对数据进行处理和传输的基础上,通过网络的平台来进行商业贸易;从广义上来讲,电子商务是指融合国际互联网、企业内部网和外部网的商务活动,并对这些商务活动进行综合的电子化的运作。

(二)电子商务的产生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普及,电子商务才逐渐得以兴起,它的出现,颠覆了传统的商务模式,对于国际贸易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电子商务的出现,使得国际贸易的程序不再像之前那么纷繁复杂,而是更为的简化,对于国际贸易的时间以及空间距离都有大大的缩小作用,从而使得国际贸易的效率得到了大大的提高,也实现了国际贸易活动简洁化、智能化以及全球化。电子商务的出现对于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电子商务使得国际贸易市场的效率更加地高,因为电子商务使得所有的信息都能够在互联网上进行传递和交换,而不再受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大大地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和交易速度,同时有效加速了全球经济一体化。此外,电子商务的出现也使得新的国际贸易主体产生,实现了更加快速高效地供给给全球市场以产品和服务。第二,电子商务对于国际贸易的运作程序有了大大的简化,使得国际贸易的整个运作流程更加的流畅,不再受限于传统的单向物流运输的格局,大大地提高其服务效率。

四、网络贸易的兴起

(一)网络贸易的含义

所谓网络贸易,是指的交易的双方直接在网上进行一种在线交易,网络贸易的实质也是也是电子商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网络贸易所利用的主要是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同时融合了国际贸易的各个流程,使得国际贸易的交易流程可以全部在网上完成,而不再需要交易双方面对面地进行,省去了传统国际贸易中很多不必要得环节。

(二)网络贸易的兴起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虽然我国得网络技术和经济都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就网络贸易而言,我国仍然处在起步阶段,国内的经济体制虽然得到了改革,经济水平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我国的整体环境还并不适宜于网络贸易的发展。虽然如此,但我国的网络贸易发展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国家开始对于网络贸易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政策上在资金上都有所扶持。网络贸易的发展使得我国的经济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为网络贸易不同于传统的贸易活动,但是传统的贸易活动在我国经济中又占据着较大的比重,所以必须对于传统的贸易意识加以破除,才能使得网络贸易得到良好的发展。因此,对于网络贸易,我们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积极的对其发展方式加以探索,只有将网络贸易成功地运用到我国的国际贸易中去,才能使得我国在国际贸易中提高竞争力,面临风险和挑战时能够无所畏惧,并借国际贸易来发展我国的市场经济。

五、我国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一)迅速转变观念思想,快速适应新形势

当代已经是信息经济时代,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普及,网络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直接影响到全球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趋势和格局。因此,我国的企业应当积极适应当前经济格局的变化,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明确战略定位,转变思想和理念,提高对时代变化的适应性,从而提高国际贸易的竞争力,获得竞争优势,提高经济效益。因此,作为我国的国家化企业,应当用大局的眼光看待电子商务和网络信息技术对经济的影响,正确认识国际贸易的创新方式,使我国能迅速适应当前国际贸易格局的变化,稳定国际竞争地位。

(二)提高网络信息技术,提供网络信息保障

我国幅员辽阔,地区之间的经济水平差异显著,在一定层面上看,影响了电子商务和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信息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迫在眉睫,这将直接作用于我国对国际贸易创新方式的适应和运用能力,因此尽快进行信息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非常必要,通过基础设施条件的提高,从而确保我国电子商务和网络信息技术的顺利推广和提高。

(三)重点扶持企业网络技术的学习

国际贸易的主体是企业,因而电子商务和网络贸易的运作方也主要是企业,因此必须加强对企业网络信息技术的培训和普及,从而为电子商务的推广扫清障碍,促进电子商务和网络贸易在我国的顺利发展。但是由于我国普遍存在信息网络技术应用难的问题,所以需要从管理入手,首先实现管理的网络化,再逐步展开,实现全方位网络化经营。

六、结语

网络经济的含义篇7

关键词:商业模式;经营模式;收入模式;客户模式

中图分类号:F724.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6116(2012)02-0013-06

一、商业模式的概念及研究框架

商业模式涵盖了企业从资源获取、生产组织、产品营销、售后服务、收入方式、合作关系等几乎企业的一切活动。不同的学者对商业模式的定义并不一致。笔者对商业模式的定义是,商业模式是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兴起而出现的一个全新的企业研究视角,其内涵是企业选择经营对象、经营方式、实现收益的一系列商业规则,通俗地讲就是指企业从何赚钱和如何赚钱。

商业模式这一概念是随着网络企业的兴起而产生的一个全新的企业研究视角。虽然任何企业都面临选择经营对象、经营方式以及实现收益等一系列问题,但是,商业模式是随着网络企业的出现和兴起才被大量引用和研究的一个概念。在网络企业出现之前,对企业的研究不是从商业模式的角度进行的。随着商业模式理论体系的发展,这一视角完全可以发展成为一种综合的企业管理理论体系,并适用于对所有企业的分析、研究。

商业模式概念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和运用。

明确其内涵是企业选择经营对象、经营模式和实现收益等的前提。根据这一定义,企业商业模式可以分解为经营模式、客户模式和收入模式三个方面。其中,经营模式是指企业的经营业态和方式,即是提品还是提供服务以及如何提品服务的问题;客户模式是指企业所服务目标对象的定位,即为谁服务的问题;收入模式是指企业获取经营收入的方式。从逻辑上看,经营模式、客户模式和收入模式这三个模式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互为补充的关系,共同组成完整的商业模式,缺一不可。企业正是依靠这种整体性结构的创新和优化来实现企业发展和盈利的。

这一定义提供了商业模式创新方法研究的框架模型。商业模式概念内涵丰富、头绪繁多,商业模式分解为三个核心环节之后,为研究商业模式创新方法、创新实现路径等商业模式创新领域的关键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框架。本文对商业模式创新方法研究也主要基于这个框架进行的。

需要补充的是,在对商业模式概念的研究中,很少有人提到商业模式的假定前提问题。笔者认为,任何能够称为商业模式的案例,都必须遵循“可持续性”和“规模性”这两个假定前提。

二、网络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内涵

商业模式创新,是指企业家创办新企业而采用不同于以往企业的商业模式或者企业根据经营环境和内部资源的变化而改变和丰富其现有商业模式的实践活动。本文研究网络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方法,需要明确界定网络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一些相关概念。

(一)网络时代的商业模式创新与网络企业商业模式创新

网络经济的兴起对所有企业的商业模式都是一种崭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新的网络环境下,传统企业的商业模式会发生一些改变,也有全新的商业模式被创造出来。具体说来,网络时代的商业模式创新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传统企业的商业模式被改造,即传统的商业运作模式可以通过网络技术提供的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造,形成商业模式创新;二是产生新的商业模式,与传统的商业模式进行竞争;三是新经济所提供的全新的商业机会形成新的商业模式,即传统企业无法企及的领域,用传统商业模式无法实现的手段向消费者提供全新的产品和服务。广义地说,这些变化都称为网络时代的商业模式创新。

本文研究网络企业商业模式创新问题,与广义的网络时代的商业模式创新的概念并不完全一致。网络时代的商业模式创新是指在网络背景下以所有企业为主体的商业模式创新。网络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是以中国网络企业为主体的狭义的商业模式创新,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上面网络时代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中所提到的三类商业模式创新中的第二和第三类商业模式创新。

(二)网络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静态含义和动态含义

网络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概念具有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的含义。首先,从静态含义上说,跟传统行业的企业类型相比,网络企业因为是近十几年来才出现的新型企业组织,并且多是与传统企业商业模式不同的新型商业模式,因此所有网络企业商业模式实践都可以视做商业模式创新,也即静态意义上的网络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其次,从动态含义上说,“商业模式的本质就是创新”,任何商业模式都有风光不再的时候,企业必须随时审视和梳理既有的商业模式,主动发现弱点和机会,并进行适时调整,以应对变化,这样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保证其经营目的和盈利目标的实现。网络企业商业模式也不例外,而网络企业对已有商业模式的调整和创新,构成动态意义上的商业模式创新概念。

静态意义的商业模式创新与动态意义的商业模式创新具有十分密切的逻辑关系,共同构成网络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的内容。静态意义的商业模式创新是动态意义商业模式创新的基础,不了解现有的网络企业商业模式,从实践和理论上都无从理解动态含义上的网络企业模式创新;而动态意义商业模式创新是静态意义商业模式创新的丰富和补充,没有动态意义的商业模式创新,则静态意义的商业模式创新难以持续和成功。因此,本文中的网络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在研究中并没有刻意区分静态意义的商业模式创新和动态意义的商业模式创新,而是把两种含义的商业模式创新都作为商业模式创新的内容进行研究,共同构成本文的研究对象。

三、网络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网络经济理论基础

成功地实现商业模式创新的网络企业,往往受网络经济特有的一些规律支配。网络企业运营中的诸多现象,经常与传统经济学的理论大相径庭。网络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及网络企业的运作方法,也常常跟传统企业的运作背道而驰。比如,用户在网络上搜索、浏览信息以及使用很多在线服务都是免费的,不少网络企业早期都不考虑收入与盈利,而是依靠风险投资(VC)大规模“烧钱”。

这些看似不理性的网络经济的规律,对传统经济学产生了巨大冲击,也是认识研究网络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钥匙”并构成其理论基础。

(一)注意力经济

稀缺(scarcity)理论是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之一。在网络经济里,稀缺理论不再是颠扑不破,注意力经济更能反映网络经济的基本特征和规律。

注意力经济也经常被称为眼球经济,指在网络时代信息过渡超载情况下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这一理论解释了信息超载和注意力缺乏,使得帮助网民快速找到所需信息成为现实的需求;对网络企业来说,则要求不断改进服务质量,向网民提供其所需信息和服务,以便把网民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才能获得经济利益,实现商业模式创新。注意力理论是许多网络企业商业模式中采用免费这种收入模式的根据之一。

注意力经济理论催生了许多网络企业的商业经营模式,搜索引擎服务就是注意力理论的一个典型应用。在信息超载的情况下,对网民来说,最有价值的服务就是能够帮助他们对所需信息进行定位、过滤,以便让他们能及时获得所需要的信息,这就是搜索引擎服务这种经营模式变得很有价值的原因。

(二)经验产品

信息的生产成本很高,但是复制和传播的成本很低,花费上亿美元制作的好莱坞大片,在网络上复制传播的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信息产品的这种高固定成本、低边际成本的成本结构,使得传统的以成本为基础的定价已经不起作用,信息产品的供应商在商业模式上只能根据顾客的价值而不是生产成本来为产品定价。

如果消费者必须尝试一种产品才能对它进行评价,这可以称为“经验产品”。在传统企业里,几乎所有新产品都可以称为经验产品,企业对这种样品常用的推广方式是免费样品、促销定价等。对于信息产品来说,每一次被消费的时候都是经验产品,用户尝试了这种经验产品,就不需要再次尝试它。这对网络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包括经营模式、客户模式和收入模式各个环节都有一定的影响。作为信息传播的载体和提供者,网络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必须充分考虑经验产品的特点。

(三)网络效应

有的产品和服务,使用的用户越多,对其中每一位用户的价值体现越大,这被称为产品和服务的网络效应,网络效应机制的实现过程也被称为正反馈。

互联网许多产品和服务的发展就显示出网络效应和正反馈。电子邮件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全球第一件电子邮件是1969年出现的,但是直到20世纪80年代,电子邮件都只是在技术人员中使用,之后便呈现爆炸式的增长,因为使用的人多之后,电子邮件的作用就会增强,其通信功能就会发挥得更充分。在只有一个人使用电子邮件的时候,电子邮件是毫无价值的。其他的像即时通信、短信服务等都经常会出现这种网络效应。

网络效应对网络企业商业模式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首先,从收入模式上看,网络企业在推广其产品和服务的时候,往往需要采用免费的形式提品和服务,以便加速其用户量尽快增长达到网络效应和正反馈。其次,网络效应也影响到网络企业商业模式的有效性,在互联网没有显示出网络效应的时候,由于用户数量比较少,再完美的商业模式都很难成功。但是,在网络效应出现的时候,网络企业商业模式成功的可能性就比较大。从中国网络企业的实践来看,很多网络企业创立一段时间之后,难以坚持下去而倒闭破产或被并购,往往不是因为它们的商业模式有问题,而是没有把握住企业运作的节奏,在网络效应出现之前,消耗了太多的资源。

(四)锁定效应

在网络信息时代,锁定是一种经常见到的现象。锁定指的是当用户从一种品牌的产品和服务转移到另一种相同或类似品牌的产品和服务时,需要付出包括心理、经济等方面的成本,这些成本越高,说明锁定效应越强。

锁定在本质上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转移成本会随着时间增长或减小,但是它们不会一成不变,可以用图1来动态地理解锁定。

图1的锁定周期表明,顾客一旦已经习惯了试用品牌,产生了偏好,然后就进入锁定阶段。在进行下一个品牌选择的时候,很显然,顾客如要选择其他品牌,会面临转移的成本,包括失去偏好的痛苦甚至经济成本。

锁定有利于创新的网络企业商业模式的成功,但同时对后出现的商业模式创新和实现往往会产生阻碍。

(五)微创新

网络效应使某家网络企业容易形成一家独大的市场格局;锁定效应则解释了一旦一家网络企业通过商业模式创新获得市场优势,则会对后进入者形成强大的市场壁垒,可能成为商业模式创新的阻碍。在中国网络经济领域,网络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为何仍能够不断出现?这种结果或许受益于“微创新”。

微创新理论最早由奇虎360公司创始人周鸿神提出。他认为,对于网络企业尤其是创业型企业,要想对其他已经拥有优势的企业和模式进行颠覆性创新非常困难,一种商业模式创新要想成功,可从用户体验入手,持续地改进产品和服务,挖掘用户的需求,积小成大,从而能够实现商业模式上的成功创新。

微创新规律的核心有两点,一是从小处着眼,贴近用户的需求心理;二是专注一个方向,快速出击,不断试错。微创新并不意味着就能一炮走红、一招制敌,微创新需要持续不断地寻找用户的关注点,然后持续地去发现和满足用户的需求,积少成多,实现商业模式创新。

四、网络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方法研究

(一)经营模式创新方法及性质、关系

1.三种创新方法

(1)产业链法。是指在互联网产业的链条中寻找新的产品和服务角色的创新方法。从互联网的发展来看,互联网的建设本身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网络接人、域名和虚拟空间、内容提供、信息交流等都是这个产业链条里的节点。网络企业要实现经营模式创新,可以在这个产业链条中寻找新的机会和位置。

从中国网络企业的发展历史看,从早期的接入服务(iSp),到后来的内容服务热潮(iCp)、网络游戏以及电子商务等几乎所有成功的网络企业的经营模式都是沿着这条产业链确立的。当然,互联网产业链条的每一个节点都可能成就许多企业。互联网产业链条节点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而且每一个节点里都可以产生出不同的网络企业经营模式。

产业链法的链条节点之间没有必然界限,经营模式的确立也不是一劳永逸的,网络企业必须在产业的链条上不断地寻找机会,伺机与网络企业已经确立的资源进行整合,形成新的经营模式。搜狐公司原本是一家著名的门户网站,向网民提供内容产品和服务,在2002年,该公司通过收购进入iSp接入服务,从内容提业层次进入了技术支撑产业层次,从而丰富了其经营模式,实现了商业模式创新。

(2)效率方法。是指利用互联网的效率优势分化、改造、替代传统产业的经营模式,从而实现经营模式创新的方法。这也是互联网经营模式创新的一种重要思路和方法。网上零售经营模式能够成立,是因为网络经营对买卖都产生了效率,对网民而言,他们可以节省时间和去逛商场的路费,对网上零售的网络企业来讲,它们不需要租用房屋去建立现实中的书店、商场,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节约成本,向网民提供更便宜的商品,而且由于网络技术能够帮助企业很好地分析和研究顾客的购买行为,能够让它们更好地改善商品的结构。很显然,网上零售的经营模式就是利用互联网络效率分食传统商业的例子。随着网络环境的改善,利用互联网的效率改造传统产业的经营模式的例子会越来越多,效率方法是网络企业经营模式创新最有潜力的一种方法。

(3)版本划分方法。是指改造和优化网络企业现有产品和服务的一种经营模式创新方法。版本划分进行产品系列规划有两个基本的原则,一是根据不同的顾客需求提供不同的版本,一个完整的产品系列会使经营模式价值最大化,二是根据版本的方法设计产品系列时要突出不同的顾客群体的需求,以便每位顾客可以选择最适合其需求的版本。腾讯QQ初期只提供免费的即时通信工具服务,后来腾讯开始把QQ用户分为免费用户和不同的Vip会员客户,从而利用这种版本划分方法,为不同需求的用户提供不同的增值功能并进行收费服务,从而实现了经营模式创新。

2.三种方法的性质和关系

网络企业经营模式创新的方法具有不同的性质,一般出现在网络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

产业链法和效率法主要是指网络企业经营模式的静态创新方法,是网络企业经营模式外延式创新,这两种方法可以拓宽网络企业的经营模式,使网络企业的经营模式向更深更广的领域延伸,经常是用在网络企业的初创时期。

版本划分法主要是指对现有网络企业经营模式进行内涵式的创新,一般说来,它并不扩展网络企业经营模式的外延,而是对现有的网络经营模式进行改良和改造,从而实现网络经营模式的创新。经常是用在网络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

当然,这些方法是互补而不是互斥的,一家网络企业在经营模式创新的时候既可能会选择某一特定的方法,也可能同时采用这些方法,进行经营模式的创新。

(二)收入模式创新方法

收入模式包括收费模式和支付方式。所谓收费模式,是指网络企业是否向其客户收取费用以及收费的根据;支付方式则是网络企业通过何种途径向客户收取费用。网络企业收入模式创新方法研究,包括收费模式创新方法和支付方式创新方法。

1.收费模式创新方法

(1)免费法。网络企业提供免费的信息产品和服务是网络企业商业模式中常见的一种方法。网络企业为了确立自己的经营模式,并尽快达到网络效应的正反馈状态,需要吸引大量的注意力,这个时候往往需要采用免费的模式。奇虎360提供免费的网络安全服务,在短短几年内就培育了超过2亿的用户,而通过在线广告等多种方式实现收入和盈利,就是这样的一个经典案例。中国互联网行业的电子邮件服务、内容服务、即时通信服务、网上拍卖业务等多种经营模式,都曾经采用免费法。

(2)锁定效应收费法。免费模式是互联网上常用的一种手段,但是网络企业所有的经营和服务不可能都是免费的,否则网络企业的经营就难以持续。在通过经营模式的免费服务获得足够的注意力之后,利用网络经济里的锁定现象进行收费,可以称为锁定效应收费法。

(3)版本划分法。利用版本划分对产品进行系列化,并逐渐把免费用户向收费用户驱赶,从而达到收费的目的,实现网络企业收入模式创新,可以称为“版本划分法”。版本划分法也是经营模式创新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比锁定效应收费法温和。新浪的电子邮件服务收费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2001年,新浪开始把其电子邮件产品进行了版本划分,在提供免费邮箱的同时,提供了Vip系列收费的电子邮件产品。

(4)注意力出售法。内容型网络企业提供的内容信息大部分都是免费的,正是因为免费,才能吸引到大量的网民对网站进行访问。在信息超载时代,网络企业通过出售注意力来实现自己的收费模式,可以称为注意力出售法,这即是通常所说的付费式的网络营销,包括网络广告、搜索引擎竞价排名以及销售分成模式。

2.支付方式创新方法

(1)预付法。就是要求网民先预付一定的资金,然后接受网络企业提供的服务,在预付的资金用完后,网民再进行续资才能接受服务。实现形式包括购买服务卡、游戏点数、虚拟币等。

与电信运营商合作实现支付方式是网络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创新,在这种支付方式中,电信运营商成了网络企业的支付平台,网民消费了网络企业提供的服务,可以通过电话费的形式支付,然后由电信企业再与网络企业分成。

(2)第三方支付。就是一些和产品所在国家以及国外各大银行签约并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保障的第三方独立机构提供的交易支持平台。在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交易中,买方选购商品后,使用第三方平台提供的账户进行货款支付,由第三方通知卖家货款到达、进行发货;买方检验物品后,就可以通知付款给卖家,第三方再将款项转至卖家账户。目前,已经有包括支付宝、快钱等多家第三方支付平台,而这一支付方式的创新,也极大地推动了电子商务发展。

(三)客户模式创新方法

在商业模式中,客户是重要的环节和组成部分,没有客户就没有商业模式,网络行业里一些常见的商业模式名称,就来源于客户的分类,如B2C、B2B、C2C。我们可以结合客户定位、顾客分析的一些理论,研究总结网络企业在开发客户、利用客户价值的一些方法。

1.客户定位。实质上就是选择企业的特定顾客群。企业只有明确了自己的服务对象,才能真正了解顾客的真实需求,进而为顾客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这一点在网络企业的商业模式里也不例外。网络企业商业模式中必须明确自己的客户对象,形成自己的客户模式。网上零售型的网络企业,客户是在网站上购物的网民,其客户模式也经常被称为B2C的模式,即企业对消费者,是一对多的关系;而网上拍卖型的网络企业,其实质就是一个交易平台,为买者和卖者服务,其客户模式又经常被称为C2C,即消费者对消费者,是多对多的关系,当然,也有的网络拍卖型企业,如阿里巴巴网站,其服务主要是为企业间搭建交易的平台,因此,根据顾客定位,这种模式称为B2B,即企业对企业,也是多对多的关系。

客户定位的关键是对顾客进行细分。即根据消费者的多样性和购买行为的差异性,将全部顾客划分为若干具有某种相似特征的顾客群的过程。这样,企业就可以选择目标顾客群,明确企业的服务对象。

客户定位的基础是了解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购买规律以及购买过程中的整个消费心理活动。需求驱动和感性因素是决定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基本因素。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因素分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类。内在因素包括消费需要、购买动机、购买认知、购买感情和消费者个性;外在因素包括家庭、参照群体、社会等级、文化、促销活动。

2.顾客分析。互联网所提供的相互沟通能力大大增加了网络企业研究顾客的机会和方法。取得顾客信息在网络上有两种主要方法,一是注册和开账单,二是观察。

注册是许多网络企业最常采用的方法,网民使用每一家网络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几乎都要求网民进行注册,注册数据可以用来设置网络广告费率、进行电子邮件列表等数据库营销服务等。

观察网民的网上行为也是了解顾客的另一个主要途径。现在大部分网站都允许用户搜索它们的内容,这是非常有价值的信息,可以知道网站的用户常常在自己的网站上搜索什么,当然,这只是观察网民上网行为的一个方面,可以称为“监控搜索”。除此之外,网络企业也可以观察顾客的“点击流”,即他们访问网站时的一系列行动。网站运行记录文件包含了许多关于顾客行为的有用信息。

网络经济的含义篇8

[关键词]经济效果传播效果电子支付

1994年10月,美国《热线杂志》站点卖出了全球第一个网络广告,开创了互联网广告的新时代,也标志着数字媒体开始成型。今天,大大小小的网站上都挂上了各种网络广告。2005年全球因特网上的广告支出已达到147亿美元,2006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规模将达到46亿元;至2010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157亿元。

网络广告效果的测定,不仅能对企业前期的广告做出客观的评价,而且对企业今后的广告活动,能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它对于提高企业的广告效益,不论是宏观的经济效益或是微观的经济效益,都是十分重要的。

一、网络广告效果评估的含义和意义

1.网络广告效果评估

网络广告效果是指通过广告调查、广告策划、广告创意和制作、广告和实施等网络广告活动,对广告主、消费者,以及社会所产生的效益和作用。

按广告效果内容分类网络广告效果可分为经济效果和传播效果。本文正是以这两个为基准进行效果评估的。

(1)网络广告的经济效果。网络广告的经济效果是指广告活动在促进产品、劳务销售,增加企业利润等方面的作用。www.133229.Com网络广告的经济效果是广告活动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效果,也成为网络广告的直接效果。

(2)网络广告的传播效果。网络广告的传播效果是指广告活动在消费者心理上的引起反应的作用。广告的传播效果是一种内在的具有长远影响的效果,也成为网络广告的间接效果。

2.网络广告效果评估的意义

(1)有利于完善广告计划。通过网络广告效果的评估,可以检验原来预定的广告目标是否正确,网络广告形式是否运用得当,广告时间和网站的选择是否合适,广告费用的投入是否经济合理等等。从而可以提高制定网络广告活动计划的水平,争取更好的广告效益。

(2)有利于提高广告水平。通过收集消费者对广告的接受程度,鉴定广告主题是否突出,广告诉求是否针对消费者的心理,广告创意是否吸引人,是否能起到良好的效果,从而可以改进广告设计,制作出更好的广告作品。

(3)有利于促进广告业务的发展。由于网络广告效果评估能客观地肯定广告所取得的效益,可以增强广告主的信心,使广告企业更精心地安排广告预算,而广告公司也容易争取广告客户,从而促进广告业务的发展。

二、常用的网络广告效果评估方法

1.网络广告经济效果评估的内容及指标

网络广告的最终目的是促成产品的销售,广告主最关注的是由于网络广告的影响而得到的收益。收益是广告收入与广告成本两者之差,网络广告经济效果评估的内容及指标主要包括网络广告收入和网络广告成本。

(1)网络广告收入(income)。网络广告收入就是指消费者受网络广告刊登的影响产生购买而给广告主带来的销售收入。

(2)网络广告成本(cost)。目前有以下几种网络广告的成本计算方式:①千人印象成本(costpermille)。千人印象成本是指网络广告所产生1000个广告印象的成本,通常以广告所在页面的曝光次数为依据。②每点击成本(costperclick)。所谓每点击成本就是点击某网络广告1次广告主所付出的成本。③每行动成本(costperaction)。所谓每行动成本就是广告主为每个行动所付出的成本。

cpm是目前应用最广,也是使用起来最简单的指标。其含义是:广告显示1000次所应付的费用。cpc也是目前常用的指标,在这种模式下广告主仅为用户点击广告的行为付费,而不再为广告的显示次数付费。由于cpm和cpc两个指标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有人提出了cpa指标。cpa指标对于广告主最有借鉴意义,因为网络广告的最终目的就是促进产品的销售,这是通过消费者的行动来实现的。

2.网络广告效果评估基本方法

(1)通过服务器端统计访问人数评估;

(2)通过查看客户反馈量评估;

(3)通过广告评估机构评估;

(4)通过网络广告效果评估软件评估。

三、电子支付评估网络广告经济效果

1.电子支付的概念

电子支付是指单位、个人直接或授权他人通过电子终端发出支付指令,实现货币支付和资金转移的行为。

电子支付从基本形态上看是电子数据的流动,它以金融专用网络伪基础,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传输电子信息来实现支付。电子支付的类型按电子支付指令发起方式分为网上支付、电话支付、移动支付、销售点终端交易、自动柜员机交易和其他电子支付。按照支付指令的传输渠道电子支付可以分为卡基支付、因特网支付和移动支付。

2.电子支付工具

电子支付系统中使用的支付工具可以分为以下三大类:

(1)银行卡电子支付工具,主要包括信用卡和借记卡;

(2)电子现金支付工具,如mondex、netcash等;

(3)电子票据支付工具,如电子支票等。

3.电子支付评估网络广告经济效果的原理

电子支付评估模型

网络广告引起的购物过程

(1)无效果阶段。顾客可能被网络广告的广告词、画面或者是其他因素吸引进入产品页面,但并未对所宣传的产品产生兴趣,于是离开。这个阶段可视为广告失效,并未对顾客产生任何效果。

(2)传播效果阶段。顾客对产品产生了兴趣,于是浏览该产品。但可能因为诸多因素,顾客仍然会离开,不选择购买产品,但其对产品已经有了一定了解,留下印象。如果顾客对产品感兴趣,便会有购买欲望,当顾客下订单,选择支付方式,便完成购买。但这个阶段并不代表顾客已经完全确定购买商品,存在许多因素使得顾客改变购买计划,取消支付,那么网络广告的经济效果并未实现,实现的是网络广告的传播效果。这样的潜在用户可能会有再次购买行为,产品的特性已经印在他们的脑海中。

(3)经济效果阶段。处于该阶段的顾客已经完成支付过程,即不会出现退货或者未支付货款行为。电子支付的完成,标志着网络广告经济效果的完全实现。因存在安全隐患问题,许多顾客会选择线下支付,选择线下支付的顾客在完成确认订单后视为经济效果实现,因为商家在收到线下付款后便会确认订单,然后发货。

第三个阶段的完成,说明了网络广告为企业直接带来了经济效益,以电子支付完成为评估点,每完成一个,说明网络广告该次点击是有效的。在支付系统中设置一个计数器,来统计完成电子支付的次数n,确认订单数为m(等于电子支付次数n和非电子支付次数m-n之和),商品价格x,每次购买量y。在确认订单处设置开关n,当n=1时,表示支付完成;当n=0时,表示未完成支付。在电子支付处设置开关s,当s=1时,表示选择电子支付;当s=0时,表示选择线下支付,s取值的前提是n=1。nsx∑y称为纯电子支付经济效果,记为ne=nsx∑y;(1-s)(m-n)x∑y称为非电子支付经济效果,记为e=(1-s)(m-n)x∑y。那么网络广告实现的最终经济效果为:n[nsx∑y+(1-s)(m-n)x∑y],记为b=n[nsx∑y+(1-s)(m-n)x∑y]=ne+e。

例如,一位顾客某一次点击网络广告并完成购买,那么n=1,若选择电子支付,那么s=1,所购商品单价为10元,一共购买了5件,那么网络广告实现的最终经济效果就是纯电子支付经济效果,因为(1-s)=0,那么,s=1,x=10,y=5,n=1

ne=nsx∑y=1×1×10×5=50

若该顾客选择线下支付,则,s=0,x=10,y=5,m-n=1-0=1

e=(1-s)(m-n)x∑y=(1-0)(1-0)×10×5=50

两次所得结果虽然相同,但是所包含的意义不同,第一次是电子支付经济效果为50,第二次为非电子支付经济效果为50,那么为什么网络广告实现的最终经济效果为两者之和e+ne,仍是50。因为我们计算的只是一次购买行为,选择了电子支付,ne就为0,选择线下支付,e就为0,因为一个人一次不可能又选择电子支付又选择线下支付,所以选择电子支付时b=n[nsx∑y+(1-s)(m-n)x∑y]=ne+e=ne+0,选择线下支付时b=n[nsx∑y+(1-s)(m-n)x∑y]=ne+e=0+e。再来看个例子,某商品在一个月内的购买情况如下:

被确认订单购买了10次,即m=10,其中有6次选择电子支付,即n=6,那么m-n=10-6=4,该商品单价x=10,在6次电子支付中,每次购买的数量为5,3,6,7,1,4,即y1=5,3,6,7,1,4,另外4次线下购买中,每次购买的数量为2,4,9,1,即y2=2,4,9,1。

则,

记住,单位可不是元,因为效果并不是效益。这里的几个结果所反映的是网络广告到底产生多少经济效果,而网络广告的传播效果是无法精确计算,例如每个人对产品的记忆程度是不同的,或者是偏好有所不同,导致广告对其影响程度会有很大差异。

四、电子支付评估网络广告经济效果模型的利弊

1.直接反映出网络广告带来的经济效果

本模型的根本目的就是估算网络广告的经济效果,因为对经济效果的评估是网络广告效果评估最主要也是最根本的目的。对经济效果的科学估算,可以为企业对网络广告的实施效果提供分析基础,企业可以根据评估结果,分析网络广告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不仅可以为企业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也可以为其他网络广告提供有用的参考数据。

2.与电子支付相结合,完全的电子化是未来发展必然趋势

电子支付已经成为网上购物一种必不可少的支付手段,方便快捷的特点使得电子支付替代线下支付成为可能,但电子支付存在的各种不安全因素也制约着电子支付的普及进度,也就会影响本模型的使用。但随着网络安全性地提高,电子支付趋势势不可挡。

3.将网络广告经济效果和传播效果基本分开,有利于评估直接经济效果

网络广告的经济效果和传播效果是很难完全分开的,因为广告对人们心理造成的影响会导致购买行为,但也会慢慢消失。如果顾客一次点进就完成购买,这样评估便容易许多了。本模型利用电子支付完成确认订单就增加一次经济效果评估系数n,可以很清晰的将传播效果和经济效果分开。

4.以技术手段进行评估,排除人为因素对评估效果的影响

因为评估的采集和计算都是由计算机完成,因此可以排除很多人为造假因素。技术手段进行评估更为科学、准确,并且评估结果能够用数据来表示。

5.模型简单,不能完全反映出例外情况

模型构造还不够完善,只是简单的总体评估。支付模式本身也存在很多不同的形式,所以例外情况不可排除。

6.参数数值存在缺点,不适合过大数据的计算

参数的设置对于小数额的评价极为有利,但是网络广告经济效果的数字评估结果往往是巨大的数额,这样对计算和显示都存在不利,也就会失去评估的意义。在公式参数的选取和效果的计算上,应更科学准确。

7.线下支付很难统计,为评估模型带来新挑战

网络经济的含义篇9

关键词:神经网络;预测;经济增长;滚动优化;归一化

中图分类号:tp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20-5586-02

economyGrowthmodelofRollingoptimizationBasedonneuralnetworks

ZHaoYuan-yuan

(Collegeofmanagement,Henan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y,Luoyang471023,China)

abstract:economyisasystemaffectedbymanyfactors,soitisdifficulttoforecasteconomicgrowth.amodelofeconomyforecastbasedonartificialneuralnetworks(ann)ispresentedinthispaper.Rollingoptimization,arrangingsampledataaccordingtoyearsequence,maymakethemodelofeconomyforecastlearnnewstatisticalinformationduringtrainingprocessandmemorizetheseinformation.therefore,thistechnologyimprovestheforecastprecisionofeconomicgrowth.Grossdomesticproduct(GDp)ofChinaisalsosimulatedandforecastedbytheforecastmodelofeconomicgrowth,anditisprovedtobefeasibleandsuperiortouserollingoptimizationinforecastmodelofeconomicgrowth.

Keywords:neuralnetworks;forecast;economicgrowth;rollingoptimization;normalization

经济受到多变量因素影响,不适合用解析函数来描述。通过训练达到稳定的人工神经网络可以映射任意复杂的样本函数[1]。Bp网络模型是最成熟,应用最广的人工神经网络。文献资料中出现过很多基于神经网络的经济增长模型,这些经济增长模型只对样本数据进行简单模拟,并没有使预测模型达到稳定,而把模拟的结果当成了预测结果。例如,文献[1-3]就犯了这样的错误。基于以上不足之处,在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型中加入滚动优化技术。将这种新型的经济模型应用于对全国GDp增长趋势的模拟和预测中,使预测模型在不停地滚动训练,每次迭代都产生新的权值,预测模型逐步达到稳定状态,极大地提高了模型的预测精度。

1基于滚动优化的GDp预测模型

通常,经济增长模型是按照经济学原理建立一个模型,该模型类似生产函数或需求函数。这种建模方式需要建模者具有深厚的经济学背景知识,要将大量的精力用于经济分析和经济理论模型研究上。神经网络建模主要考虑输入层与输出层之间的关系,将过程交给复杂的中间层,中间层就像是“黑箱”一样,负责建立起输入层与输出层之间的关联性。如此建模方式不必将过多的精力放在经济学上,大大降低了建模的难度。影响GDp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的因素有就业人数、固定资产投资、出口贸易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前一年的GDp[1~5]。就业人数和固定资产投资反映了生产力对经济增长的创造作用;出口贸易总额和社会消费品总额分别反映了国外市场需求和国内市场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激励作用;前一年的GDp属于经济增长的惯性作用,即对前一年GDp的依赖性。因此,GDp预测模型描述为下列的函数关系式更加适合:

o(n)=f[i1(n-1),i2(n-1),i3(n-1),i4(n-1),o(n-1)](1)

其中,o(n)――第n年的GDp;

i1(n-1)――第n-1年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i2(n-1)――第n-1年的出口贸易总额;

i3(n-1)――第n-1年的就业人数;

i4(n-1)――第n-1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o(n-1)――第n-1年的GDp。

从式(1)函数关系可以看出,本文预测第n年的GDp时所用的数据都是前一年的统计数据,我们认为这更符合预测的实际意义,因为当我们要预测未来年份的GDp时,该年份的统计数据还没有呢。

1.1Bp网络模型

Bp神经网络包含多层,每一层又包括多个神经元,神经元拥有自己的阈值和传递函数,通过“权值”将上下层之间的神经元互相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网络化结构,其中某个神经元都与其上下层中所有的神经元相关联。Bp神经网络中除输入层和输出层外的其它层通常称为中间隐含层(或黑箱),隐含层承担着输入层到输出层的映射。K.funahashi从理论上证明了Bp神经网络映射连续函数的可行性。他证明,只要Bp神经网络包含足够多的隐层神经元,那么此神经网络就能以任意精度逼近任意的函数关系式[6]。但是,K.funahashi并未提供Bp神经网络的具体建模方法。通常先建立Bp神经网络的初始结构,让初始结构经过多次的训练和测试,根据测试结果调整初始结构,直至网络模型达到稳定状态。通过分析,本文建立一个具有三层结构的Bp神经网络经济模型,如图1所示。

图1中,输入层的神经元节点分别是i1(n-1)、i2(n-1)、i3(n-1)、i4(n-1)和o(n-1),它们的含义见式(1)的说明。中间隐含层包含20个节点,输出层包含1个节点表示第n年GDp的输出值。

1.2滚动优化

滚动优化的基本思想是:把样本数据按时间序列化,重新构成新的样本,使网络形成“学习―预测―学习”的循环结构,让网络在训练过程中不断学习新的信息,从而产生存储记忆的功能。

以本文为例,把1998~2003年数据作为学习样本,2004~2007年数据作为检验样本,滚动优化示意图如图2所示。

图2中ii(1)和o(1)表示1998年的统计数据,ii(n)和o(n)表示2004年统计数据。滚动经济模型首先用1998~2003年数据模拟网络,使网络学习到各权值和阈值后,输入2003年数据得出预测值;然后抛掉1998年数据,加入2004年数据再训练网络,网络得到新的权值和阈值后再进行预测;以此类推就可以得到以后各年份的预测值。

2应用实例――基于Bp神经网络的滚动优化全国经济增长模型

用滚动优化技术建立全国经济增长模型。表1是1998年至2007年的统计年数据,将1998年至2003年间的数据根据滚动优化技术序列化为样本数据,2004年至2007年间的数据作为预测数据检验模型的预测精度。令网络模型迭代两万次,取误差精度为ε=10-6,学习率η=0.05,动量因子α=0.1[7-8]。

本文采用matLaB工具箱中的归一化处理方法将本文中的经济指标归一化为-1至1之间的数,如此对数据预处理后可以加快网络的训练速度。数据归一化后,经多次筛选[10],预测网络为5-20-1的拓扑形式时最稳定,其模拟和预测的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中的对比结果可以看出,采用滚动优化技术之后,预测的相对误差在随着时间的接近在降低,到2007时预测结果达到理想状态。说明了滚动优化技术在将样本数据按时间序列化的同时,也使得网络得到了多次训练学习,达到了稳定的状态。

3结束语

本文将滚动优化和Bp算法相结合应用于经济增长建模实践中,模拟和预测了全国GDp数据,验证了经济增长模型的正确性。实验结果表明了滚动优化技术能够提高预测结果的精度,可以作为经济增长建模的一种新方法。

由于2008年国内发生了汶川大地震,举办了第29届北京奥运会,这些因素属于影响经济的不确定性因素,本文的经济预测模型不合适这种突况,因此文中的经济数据只取至2007年。另外,北京理工大学的博士生杜保林对本文也做了一些工作,在此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欧邦才.基于Bp神经网络的经济预测方法[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2):11-14.

[2]汪劲.人工神经网络构造经济预测模型方法的探讨[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7(3):254-256.

[3]韩震,姜照华.基于神经网络的大连经济增长模拟与预测[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1,41(6):752-756.

[4]郅跃茹,朱维彰,诸静.链式数据重组与神经网络在经济预测中的应用[J].控制理论与应用,2004,21(4):643-645.

[5]郭海湘,诸克军.基于模糊神经网络提取我国经济增长的模糊规则[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2(3):57-62.

[6]杨力,韩静.非线性经济建模中的Bp神经网络模型研究[J].技术经济,2003,185(5):61-63.

[7]ZhangF,wuJ.BasedonimprovedgreyBpneuralnetworkoftheregionallogisticscostforecast[J].iCma,2004:357-363.

[8]wangshu-ming,XiaGuo-ping.methodofflyingdynamicreal-timeforecastbasedonBpneuralnetwork[J].JournalofBeijingUniversityofaeronauticsandastronautics,2001,27(6):636-639.

网络经济的含义篇10

【关键词】信息经济;网络信息经济;网络信息资源管理

一、信息经济与网络经济

在经济理论中,信息是一种公共产品。申农把信息定义为不确定性的减少,这便是信息经济学的起点。而作为网络经济的起点,计算机网络是以能够相互共享资源的方式互联起来的计算机系统的集合。

信息经济是以高技术为物质基础,信息产业起主导作用的,基于信息、知识、智力的一种新型经济。对于网络经济的含义分为两类:第一类认为网络产业即为网络经济,网络经济就是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产业群;第二类认为网络经济包括社会再生产各环节在内的一个总体经济的概念。二者都是对新经济形态的描述,表达的对象是一致的,主要是看问题的角度和强调的重点有区别,信息经济强调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在经济中的重要性,而网络经济强调信息及其技术与经济的网络化特征和效应。

二、网络经济的内涵

从经济形态和规律角度来看,网络经济是一种新经济形态。作为信息经济的产物,与传统物质经济不同,网络经济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基础经济形态和结构。网络经济更关心信息商品、版本划分、网络效应、路径依赖、锁定、正反馈、电子版权、竞争与合作、信息政策等这些在传统经济领域和信息经济初期没有的新事物、新规律。

从产业经济的发展变化来看,网络经济的主体是网络及其相关产业。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网络经济研究中心(CReC)1999年的研究报告把以因特网为核心的网络经济分作:网络基础结构层(internetinfrastructure)、应用基础结构层(internetapplicationsinfrastructure)、网络中介服务层(internetintermediary)、互联网商务应用层(internetCommerce),每一个层次都有其代表产业和公司。

从商业模型的角度来看,网络经济促生了电子商务和虚拟市场。一般来说,电子商务就是指计算机与电子网络基础上,利用现代电子设备和软件实现商业交换和业务管理的全过程。虚拟市场是伴随着因特网和电子商务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市场环境,是网络环境的产物。在虚拟市场中既有对现实市场的模拟,又有全新的交易规则和交易体验。根据梅特卡夫原则,因特网的价值会随着用户的增加而呈平方级的增加,所以网络经济对社会实际的经营活动影响潜力不可估量。

三、网络经济对经济理论的影响

网络经济对经济理论的影响源于网络改变了社会信息交流的模式,进而改变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运动规律。在这些改变中,较明显的有2个方面。

(一)挑战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在工业社会中,边际收益递减是普遍的经济规律在网络经济中边际收益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而显现出递增趋势,这种特征来源于信息的共享性和信息产品与信息服务消费的非竞争性。网络经济的主要产品是信息产品,它可以零边际成本大量复制生产,而每一份信息产品的价值并不因此而降低,从而在信息产品生产领域,网络经济表现出强烈的边际收益递增特性。

(二)对市场均衡、垄断等产生重大的影响。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有着特殊的成本结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产出规模越大,平均成本越低。在网络经济中,供求难以均衡或即使均衡也不稳定的特点不仅使市场充满了不稳定性和风险,也增加了确定信息产品和服务价格的难度,产品的价格更多地由市场的需求曲线和市场结构所决定。

四、国内外网络经济学学科发展综述

国外网络经济学研究起步早,并且已经取得了许多阶段性成果。谢伊提到网络经济产品区别于传统经济产品的四个重要特征:互补性、兼容性和标准;消费外部性;转移成本与锁定;生产的显著规模经济性。他以博弈论为分析工具,按产业类别讲述了软件产业、硬件产业、电话、广播、信息市场及其它网络产业。

国内学者将网络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进行了比较。纪玉山等指出网络经济是一种知识经济,网络经济不会改变和取论经济学揭示经济本质的规律,但在经济现象形态上会拓展应用经济学研究的新领域。周朝民针对网络经济这一新兴现象进行理论探讨。他认为网络经济学较之传统经济学,特别是西方经济学,有其独特的理论基础。黄宗捷等(2001)介绍了网络经济和网络经济学、网络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网络经济与传统产业的关系、电子商务、网络经济的十大瓶颈等。濮小金、司志刚介绍了网络经济的概念、特征、基本理论,网络产品生产、营销、网络垄断和竞争,网络经济对社会的影响及网络安全问题等。

五、存在问题

没有将网络经济学与网络实务区分开来,大部分学者的著作内容有关网络实务,不讲隐藏在网络经济背后的经济规律和原理,网络经济学学科内容与名字相去甚远。

已有的研究是零散的,没有系统化。个别教材或教学也讲了网络经济学原理,但宏观的多,微观的少,不系统、不完整。宏观知识多,微观知识少,并没有形成一个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和概念体系,也不适应经济形势发展需要。

我们应把与相关学科交混、粘结在一起的网络经济学从这些学科中剥离出来,确定网络经济学独特的研究对象、目的、任务、方法和理论框架应该是进一步研究的方向。针对国内外网络经济学教材偏重实务、很少讲原理的现象,国内外学者应抽出隐藏于网络经济背后的规律、定理和原理。研究中要更侧重于微观,并且重点应放在西方经济学特别是微观经济学未探讨或未做深入探讨的问题上面,对网络经济产品的特征进行详细论述。网络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内容、定理、规律等,是不可能在短期内规范出来的,需要在长期的实践和学术争鸣中形成。因此十分有必要介绍解释网络经济现象的不同观点。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