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现代化城市管理十篇现代化城市管理十篇

现代化城市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25:20

现代化城市管理篇1

关键词:城市排水管网;现代化管理;设施管理

中图分类号:tU82文献标识码:a

城市排水管网是现代化城市众多基础设施中的一部分,发挥着防汛、污水收集和输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城市排水系统不仅要建设的科学合理,在平常维护管理过程中也要遵从一定的规则,以便科学高效的对其进行使用。随着城市现代化的进行,城市的扩建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排水管网在保证人们日常的生活和生产中的重要功能日益凸显,但是,城市排水管网的日常管理却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此问题展开讨论。

一、城市排水管网概述

城市排水管网是城市建设中出现的产物,大多分布在城市地表层和建筑物下面,通过人工修建管道设施遍布城市各个方向,其分布规模不亚于地面上四通八达的公路运输系统,主要功能是对污水进行收集和处理,以及对雨水、洪水等进行引流和排除,可以说城市排水管网就如同城市的静脉系统,通过对城市污水、雨水的收集、净化、再生等处理达到畅通城市水循环的作用。

面对如此庞大的排水、排污处理工作,城市排水管网究竟是采用什么模式完成这样大量的工作任务的呢?怎样才能提高城市排水管网的利用能力以发挥其作用呢?对于以上问题,我们先来看看我国普遍采取的是什么模式。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尤其是大中城市有口密集,在比如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这一现象更是较为突出,甚至是出现了“人口过剩”,如此多的人口对城市生活、生产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对于城市公共基础建设如学校、医院更是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城市建设的同时,就必须考虑到排水管网的科学建设,才能保证生活生产污水的正常排放。那么,采取何种模式才能保证这样的大型城市的排水管网发挥其作用呢?答案是合流制和分流制管理模式。现代城市排水管网的走向从横交错,并不是单项模式分布。因此只有结合具体的地形,分流区域和管道的走向等状况才能选择合适是分流制还是合流制模式,或者是两者的结合,如此方能保证防汛、排污同时进行。排水管理在履行自己责任的同时,也可以保证排水设施正常运行,以确保人们的生产生活正常运转。尽管如此,排水管理还是没有达到人们的期望,由于诸多因素,当前我国的城市排水管网还存在一些问题。

二、城市排水管网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排水管网系统缺乏整体规划

城市排水管网整体规划问题上是最近几年才被充分重视的,在早期的管网规划和设施的管理过程中,大多都是注重建设速度和建设规模,缺乏具有针对性的评估和管理,对于相应的管网需要承担对应区域的排水任务也缺乏系统的建前规划,导致建成后的排水管线在实际应用中不能发挥其应用的作用:一部分的管线铺设因为其埋深较浅,而标高较高致使周边的排水管网无法对接;还有些管网流向不一,部分管段的流向同流域整体流向相反。这些问题都表现出排水管网的建设缺乏整体的规划和系统的管理。

2、数据系统不完整

当前城市化的建设对于排水管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近几年环境的变化也导致暴风雨、洪水等不期而至,城市排水管网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尤其是在面对突发状况如洪水、暴雨等需要对排水管网进行排查和水流疏散的时候,排水管网数据系统不完整的问题就凸现出来。面对城市排水管线的复杂分布,人工排查和分流都显得力不从心,借助现代化决策管理系统,在提高效率的同时,还可以保证人民的安全生活生产。然而,由于排水管网大多是分期建设,是随着建筑物、城市道路交通等同步建设的,所以不同期间管线建设的数据、图标等没有在统一的系统中得到体现,就会出现数据缺失、不完整、不全面等情况,这样就会直接导致在面对查询分析、调用数据、布局优化分析和紧急情况处理时无法使用科学决策系统迅速做出准确判断。

3、养护技术落后

排水管网在经年累月的使用中,也会像其他零部件出现零件脱落等机器故障现象一样,出现管道堵塞、爆裂等问题。在面对这样类似的现象的时候,传统的手段就是通过肉眼观察判断对其进行故障排查,这样不仅效率低下,而且无法明确的知道管道内部具体病症所在,从而不能准确的施工和补救。在管道养护手段上也存在效率低下,技术落后等问题,致使不能达到预期的养护效果。

三、城市排水管网的现代化管理手段

1、利用GiS技术进行检测、模拟的综合管理

传统的走访式的肉眼判断在当前管网分布的形势下已经逐渐被淘汰。要想对管网进行科学的维护和准确的决策判断,就要借助于科技产物。排水管网信息系统是基于系统软硬件和网络支持为前提,利用GiS、数据库以及虚拟现实等计算机技术,对排水管网进行数字化模拟,把具体数字信息在系统中进行输入、存储、调用、分析等类似操作,让科学的系统决策成为现实。基于GiS技术实现的排水管网信息系统可以建立起完善的管网数据库和动态的检测机制。利用这一技术可以实现科学的数据管理、空间分析、管网模型分析功能,为复杂的决策分析提供科学的参考意见。

2、采用先进技术实现管道检测

定期检查是保证排水管道安全作业的必要任务,利用新技术-CCtV检查可以完成对新管道的验收和老管道的内部情况检查。这一有效手段自上世纪末期引入国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CCtV检测仪装备由摄像头、爬行器和灯光系统等组成,由带遥控器操纵杆的监视器对其控制,可以完成基本的影像处理和让摄像头定位旋转,利用这一技术能对管道内的情况全方位检测并做出科学的评估。

3、加强排水管网的管理措施

现实生活中,常有居民私自将自家的排污管道直接接入排污口意图方便,这样不仅会对周边的人们造成生活的不便,和环境的污染问题,同时,也会导致政府高价造成的排水管网闲置。所以城市排水管网的管理措施是否健全和落实是管网发挥其作用的关键。加强排水管网的管理不仅能方便人们的生活生产,同时也能让管网发挥其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加强排水管网的管理是城市排水管网日常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城市排水管网不仅是一个结构复杂,规模庞大的网络系统,更是城市防汛、排污的净化器,是城市基础设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排水管网的日常管理与维护对于保证城市生活生产的正常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总而言之,城市排水管网在城市基础设施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保障城市居民的生活生产具有重要意义,为保证其发挥出应有功能,就要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相关措施,对其进行科学、严格的管理,让排水管网为城市化建设也出一份力。

参考文献

[1]李学军.城市排水管线及污染源调查[J].地下管线管理,2008

现代化城市管理篇2

关键词:城市规划:规划管理:投资环境;探索与思考

1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城市建设和发展步人了一个新的时期,城市正处于一系列激烈的社会经济变革之中,面对经济体制转轨、产业结构调整、城市急剧扩张和城市化进程日益加速等诸多变化,传统城市规划受到了空前的挑战。因此,有必要对当前城市规划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进行分析,寻求解决对策,使城市规划和建设事业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2现代化域市规划与城市规划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2.1城市规划基本概念及所面临的新挑战

城市规划的基本概念是:“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城市规划是综合性、政策性很强的政府职能,城市规划也是一门跨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因此,城市规划对城市建设的调控主要采取的是一种机械的目标管理和计划控制的方式。但是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城市建设也逐步由以前的政府投资行为转变为市场调节为主的多元投资行为。城市的开发建设表现为多种经济法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或者是经济法人与公众利益的关系。传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城市规划体制无论在自身机构、管理机制、还是规划方法等方面都难以适应这种新的经济关系。主要表现在:

1)传统的城市规划对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价值认识不足,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城市建设资金短缺;

2)传统的规划管理强调的是计划性和强制性,若严格按照城市规划进行管理,则投资商没有任何选择余地,容易影响投资商的积极性,若规划执法不严又容易产生各种腐败现象:

3)城市规划代表的是城市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目前我们低规格的城市规划管理机构,难以承担起市场经济条件下调整和协调经济法人与公众利益关系的职能;

4)传统的城市规划是以土地利用控制为核心的一种静态的物质规划,规划缺乏实施可行性论证和评估,造成了规划的目标过于僵化,实施中缺乏可操作性,难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从而造成大面积的违法建设;

5)传统城市规划关注的是既定规划蓝图的实现,而忽视了城市规划对城市土地开发过程的调控功能,容易引起土地的投机活动;

7)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商对经济效益过度追求往往会侵害公众的利益,造成土地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而作为城市整体利益的代表,城市规划部门难以对这类行为进行有效的干预和调控,使得公众利益受到损害,社会公益事业的建设得不到有效保障等等。

2.2提高现代城市规划与管理的认识

城市是现代文明的标志,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载体,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它的出现极大地推动区域内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国际来看,伴随城市化的发展,西方国家各主要大城市都出现过交通阻塞、环境污染等为特征的“城市病”;为解决这些问题,世界许多国家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国外在城市管理方面的经验与教训,为我们提供了借鉴。我国一些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出现供水紧张、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不足等问题,有的问题已成为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在以往的城市管理中,往往“重生产、轻管理,重经济职能、轻社会职能”,以单纯的片面的经济增长指标,来作为考核和评价城市政府政绩的主要标准。于是,政府在完成各项经济指标的过程中,无暇__顾及城市经济、社会、生态、人文、环境的协调发展问题,导致城市管理处于较低层次状态。因此,建立科学有序、先进高效的城市管理新模式已刻不容缓。

2.3城市规划管理对投资环境的影响分析

城市规划管理因其工作的综合性、复杂性、系统性、周期性、对投资环境的影响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引导城市规划管理对投资引导通常通过公共政策制定、规划的编制和规划信息的管理来实现。通过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对城市的自然资源进行配置,对自然环境的利用提出要求,对城市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作出安排、对城市功能进行布局、对城市土地的开发方式作出规定。

2)调控城市规划管理是政府对经济实行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①城市规划管理可以协调不同利益主体(如政府与投资者、投资者与投资者、投资者与当地居民)之间的利益关系:②城市规划管理可以控制投资开发方向、结构、空间、速度、节奏,它对投资的调控主要是通过规划编制、规划政策和规划项目的审批来实现。

3)规范投资行为是一个市场行为,而没有规范的市场行为只会导致市场秩序的混乱和投资的失败。

4)保障投资是有风险的,这种风险来自许多方面,其中一个风险来源于他人对投资者利益的侵犯和损害。城市规划管理对投资者合法利益的保障作用通过规划审批管理和规划监察管理来实现。

5)投资需要服务,这种服务来自各方面。

城市规划管理也是一种服务,它对投资者的服务主要通过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服务来体现。规划局部机构设置和运转效率、规划管理人员的服务质量优劣、规划局形象好环等等,都会直接影响投资者的心理行为和投资效果。

3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城市规划管理机制的探索

确定既适合我国国情和市情、立足现实又着眼长远的城市规划,这是建立和健全城市管理机制的前提,这就要为城市进行功能定位。近年来,由于按此定位规划,符合于客观实际,有效推动了城市建设的进程。

3.1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建立高效、合理、动态发展的城市管理网络,是提高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的内在要求和关键所在。

目前,我国的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尚在探索之中,经过多年的实践,目前已基本形成了共识,认为“建管分开、建管平行、管理实体”以及“二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模式比较合理,它的内涵是,在坚持集中统一的前提下,通过理顺建设职能和管理职能的关系,合理调整市区分块,理顺条块关系,强化城区的属地管理等功能,朝着“统一规划、分级管理、以块为主、条块结合、条条保证、权责一致”的方向迈进,从部门行业管理转向综合管理,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3.2实现城市规划“经济主导型”向“社会主导型”管理模式的转变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城市规划管理上是一种“经济主导型”管理模式,忽视对城市公共社会环境和城市文明的建设与管理。实现城市管理模式从“经济主导型”向“社会主导型”的转变,提高域市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必须改革和完善评价、考核城市的政府政绩的方法及其指标体系。除包括必要的经济增长指标之外,应以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水平和质量,公共基础设施的完菩程度,环境绿化、美化的程度,科技文化、教育和社会公用事业的发达程度,以及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等为重要指标,来评价、考核政府的政绩,引导和制约政府的行为。

3.3引入市场机制,充分利用多种资源,加快城市发展

近年来,不少城市认真探索筹措城市建设和管理资金的路子:

①建立有地方特色和优势的产业结构,着力培植地方财力,利用地方税收政策支持和鼓励国内外资金投入城市基础建设。随着税收,特别是地方税收的增加,使用更多的财力投入于城市建设和发展。

②采取灵活的资金筹措办法,包括收集城市建设配套基金、收取市政设施有偿使用费、国外政府贷款等多种渠道进行筹集。拓宽引资融资渠道,利用外资通过建造、经营、转让方式,向外资出让部分路桥专营权、筹资建设其他路桥等设施,是国际国国内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成功经验。通过引进外资,加快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弥补了地方财力的不足,给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注入__了新的活力。以法治城是我国城市管理手段和方法转换的关键环节,也是城市管理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4创新现代化城市规划管理体系的思考

在现代化城市规划设计与管理上,应始终坚持“三关一跟踪”,对规划建设项目进行严格管理,并在管理方法和方式上创新,有效地制止违反规划进行建设的现象,确保规划管理工作落实到位。对现代化城市规划创新管理体系具体思路如下:

4.1严格把好规划选址关

“一书两证”中选址意见书的发放是基本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的第一关,处于立项之前,也是最难的、在整个规划管理最具决定性的一关。当建设单位提交建设项目选址申请时,首先应审核该项目是否符合城市总体规划、项目的可行性如何、与政府的政策是否基本一致这三个基本条件,再去现场察看,检查申报内容与现场是否一致,项目占地周边的情况是否适宜,用地范围和建筑体量以及附属配套设施如何安排管线的走向如何考虑,建设项目与道路红线距离等基本情况,然后作出是否同意这个项目选址的决定。

4.2认真把好规划设计关

规划设计是实施城市总体规划在建设方案中的具体体现。因此在管理实践中十分重视把好规划设计关,主要要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1)规划设计对于城市建设与未来发展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城市总体规划下,是否优化,如何优化规划设计等处决与城市规划设计者本身的专业水准,因此,抓好设计单位的资质审定,优化设计方案,对于提高城市整体规划水平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抓好设计单位的市场选择,引进竞争机制,逐步放开规划设计市场,鼓励引进高资质、高等级规划设计单位参与城市基本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

3)抓好方案的审核和确定。审核一般项目的设计方案,主要审核规划设计总平面图和建筑方案设计图,特别是影响主干道城市景观的项目不管大小都要严肃认真地把关,确保了城市主干道规划设计格调的一致性。

4.3认真把好规划评审关

在规划管理中,对重大基本建设项目和成片建设项目都按照技术规范组织严格的规划设计方案评审,确保城市总体规划的基本要求能在规划方案中真正得到落实,如住宅小区项目、公共绿地项目以及主干道街景观项目,在规划设计完成后都组织专家和相关单位进行认真严格的评审,并提出评审修改意见,使这些项目的规划设计按照详规的要求,更趋于完善。

4.4切实抓好规划实施的跟踪管理

在规划设计方案确定后,为使方案中的各项内容真正落实到位,切实抓好了方案实施的跟踪管理,主要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1)抓规划沿线。在施工前,首先检查项目建筑工的定桩放线,使其和规划设计方案中的建筑红线相一致。

2)抓材料关。对建设项目所运用的材料特别是影响项目景观效果的建筑材料包括:墙砖、外墙涂料、路灯以及墙面色彩配置、绿化的布局等都给予指导和把关,以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

3)实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正副本制度。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如发现少数建设单位在办完“一书两证”后,违背规划设计要求,擅自改变建设项目的规划用途或扩大建筑面积等问题,对此对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发放可实行正副本制度,。

4)抓工程竣工测量。为及时掌握规划区域建设项目的变化情况,同时又能及时地督察建设项目完工时是否按规划设计方案施工,在建设单位工程竣工验收前,组织力量对建筑物体量、平面位置等方面进行测定,为规划验收、发放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正本准备基础资料。

5)抓规划验收。即在建设工程项目竣工验收后,由建设单位提出申请,以规划设计图为依据,对项目的主体建筑、园林绿化、道路路灯、管理用户等附属配套设施和环境建设进行系统的规划验收。验收合格的,方可换发放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正本。反之,根据验收中提出的意见,限期整改,从而实现对规划实施全过程跟踪管理的目的。

现代化城市管理篇3

肖来青

现代城市具有人口高度密集、流动性强、人际交往频繁等特点。一旦发生城市灾害及重大公共危害事件,不仅会危及本市市民生命财政安全,带来较其他地区更为严重的后果,还往往波及农村和其他城市,甚至影响社会全局。因而,城市应急管理应当更具超前性,走在其他区域前面。

一、城市应急问题: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城市应急问题,既是一个早已引起人类关注的老问题,也是一个具有崭新社会内涵的新问题。说是“老问题”,就中国而言,至少可以追溯到唐代以前。唐朝已有关于火灾报告的规定,《唐律疏议》云:“诸见火起,应告不告,应救不救,不救减失火罪二等(谓从本失火罪减)”。即凡发现起火者,均应报警并与火场附近人员共同扑救;如果发现起火而不报告不扑救,则应治罪,其刑罚比照失火罪减去二分之一。宋代还出现了“潜火队”这种相当于今天的消防警察的专门力量和“军巡辅”这类专司消防的机构。以后,在洪灾、地震等灾害应急方面,都有大量探索。说是“新问题”,意谓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应急管理,是在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核电技术、生物技术出现之后的事情。一方面,在科学技术推动下,人类防范灾害的措施、手段日益进步,对火灾、洪水、地震、台风这样一些灾害,采取了许多防范和应急处理的新对策和新的技术手段;另一方面,科学技术事故的发生,诸如核辐射、有毒化学物质泄漏、新病(毒)种扩散、危险物种侵入等等,可能造成不仅是大面积而且是新的未曾认识的人类危害甚至生命威胁,从而成为城市应急的新领域。对此,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许多国家,都在积极探索新的应对措施。比如,在核辐射事故应急方面,由于1979年美国的三哩岛核事故和1986年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列核事故震惊了世界,各国际组织,特别是iaea,采取了有力措施援助前苏联;各核电国家积极地吸取教训,检讨并改善自己的应急计划和应急准备;和其他国家一样,中国也对自己的核设施和核电站的应急计划和应急准备作了全面检查,采取很多措施加强和改进应急工作,如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在中国核辐射防护研究院设立了辐射事故应急技术支援中心,作为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的辐射事故应急技术后援组织。1993年国务院出台了《核电厂核事故应急管理条例》。在化学事故应急方面,近年来,我国也逐步采取了一些措施,化工部于1997年发出《关于实施化学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加强重大化学危险源管理的通知》,国家化学品登记注册中心和国际化学品制造商协会会员企业已于2002年7月15日在北京举行了化学事故应急响应服务协议签字议式。在病(毒)疫应急方面,我国已于1989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在当前抗击非典的斗争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些地方政府,如江西省于2003年3月着手组建反恐医学应急系统,组织开展反恐培训,加强传染病菌(毒)种管理,防止因菌(毒)种扩散或遗失,引起传染病发生和传播,防止生物恐怖活动;建立各部门协调机制,提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暴发疫情、新发传染病、不明原因疾病和反恐斗争的快速反应和处理能力。

尽管如此,在大力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应急管理仍然滞后于灾害事故的应急需求。在一些城市,由于人口膨胀迅速,城市扩容较快,人们对城市管理、城市经营等各项工作还比较陌生,一些决策者,首先注意的是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以及市民生活质量,对于尚未看见的市民可能遭遇的自然灾害和重大突发事件带来的生命安全的应急问题,注意不够,研究不够。有的城市行政上虽然“升级”,但其应急管理系统还是老“版本”,并未“升级”。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城市的应急网络不健全,应急机制不完善,应急手段比较落后,一旦灾害事故突如其来,“应急神经”就显得反应迟顿,决策者不能快速、高效地作出以救生为核心的减灾决策。特别是对新的灾害事故由于缺乏科学预测和先期预案,往往不能使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大量灾害事实和应急实践,特别是当前许多国家正在遭遇的这场非典型性肺炎(SaRS)病疫,使许多领导者特别是城市领导者寝食难安。严酷的现实表明:城市应急问题,是一个无法绕开、不可小视的问题。应当说,它是摆在世人面前的一个非常现实又非常紧迫的重大问题。一个城市是否具备现代意义上的应急功能,不仅关系到城市本身的发展或城市化进程,更关系到广大市民甚至全社会的生命安全、人身健康和财产安全,还将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广泛而持续的影响。作为城市领导者、决策者,不能不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自身智慧与能力,深谋远虑,在大力推进城市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进程中,切实抓好城市应急管理工作,增强灾害事故应急处理能力,确保作为区域中心的城市成为名副其实的“宜人化”生存生活空间。

二、每个城市都应建立灵敏高效的应急系统

所谓城市应急系统,就是能适用于城市灾害事故和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一个比较稳定的组织网络。建立这种网络是加强城市应急工作的重要内容。美国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组建了国家层面的专门应急机制──联邦应急管理局(Fema)。它为整个美国的应急管理设定全部操作标准和指导纲要,开展各种应急培训,为各州及灾害发生地提供财政支持,协助联邦划分州和地方各级政府及部门的职责,明确灾害事故发生时,人们应该与谁联系,怎样联系等等。韩国针对水灾、火灾频繁,还时有家畜口蹄疫发生的现实,建立了中央灾害对策部,作为常设机构,它的主要任务是,有效地推进各种防灾对策,审议国家防灾基本计划,协调各地的防灾工作,制定年度防灾计划等。英国也于2001年设立了非军事意外事件秘书处,负责协调政府部门、非政府部门和志愿人员的紧急救援活动。该秘书处下设3个具体职能部门,包括评估部、行动部和政策部。分别负责全部评估可能和已经发生的灾难的进程和规模以及影响范围,信息;制定和审议应急计划,确保中央政府作好充分准备有效应对各类意外事件和危机;参与制定后果管理政策,起草有关法规等。日本建立了全国危机管理中心,指挥应对包括战争在内的所有危机。国外的经验对国家应急体系和城市区域的应急体系建设无不具有借鉴意义。应当说,外国的这些应急机构实际上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应急管理部门,它把所有级别和所有类型的应急工作总揽起来,统筹研究和分析,然后作出各种预案。在中国,目前虽然已出现多种专业性应急组织,包括消防、防汛、防震与抗震、疾病防控以及前面所提到的核事故应急技术支援组织等等。但是,它们都不属于综合性应急管理机构,仅从一个方面履行应急职责,无法突破部门限制,而且这些机构大都担负着应急处理以外的其他职责,所以,每当灾害事故发生,它们的协调组织能力和应急处理权力都显得非常有限。平时,它们很难拿出跨越自身业务范围的灾害应急处理预案。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从中央到地方,虽然建立了多种从某一方面履行应急职能的机构,但是,这些机构之间往往缺乏纵向和横向的贯通,即不能在运作层面上形成联系密切的网状系统。如果说,此种状况,对于像洪灾、火灾、地震以及空难、火车巅覆等不易扩散或蔓延的灾害来说,还能勉强应付的话,那么,对于像非典之类传染性很强的病疫和有毒物质遗失、危险物种侵入等灾害,就难以适应了。从非典出现到蔓延的过程,我们看到了在一个城市发现首例患者,其他城市不能作出迅速反应的现象。这是传染病应急系统横向贯通不够、灵敏度不高的表现。同时,我们还看到,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各级政府都成立防治非典领导小组或指挥中心,并由政府主要领导兼任“小组”或“中心”负责人。这既说明政府对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高度重视与负责,也说明现有的专业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缺乏组织协调各方面力量的权威,成立这种“小组”可以对已有应急处理系统的缺陷起到弥补作用,也能更好地发挥已有应急处理系统的作用。这样,实际上形成了一个“临时应急指挥系统+专业应急处理系统”的专门网络。这种网络的效力是不可否认的。但是,它仍然存在明显的缺陷。因为它是在灾害发生时临时组建,所以,许多应在灾害发生前做好的日常准备工作,诸如应急资金筹措、应急人力资源管理、应急人才培养、应急演练、应急知识普及、灾害保险以及跨部门行业的应急预案的制定,都难以保证。实践告诉我们,真正灵敏、高效的应急系统必须具备以下条件:有组织协调、业务指导和现场处理的权威和能力;网络是环环相扣、纵横贯通的;不是临时搭建而是常设性的。按照这些要求建设应急网络,可以有三种模式:一种是,“综合性应急管理系统+各专业应急处理系统”,即:由政府设立一个综合性应急职能机构,像美国的联邦应急管理局和韩国的中央灾害对策部那样的常设性机构,直接领导和协调各部门的应急工作;各专业应急系统负责现场应急处理事宜。另一种是,“应急指挥系统(常设)+各专业应急处理系统”,即政府常设一个灾害应急处理领导小组,由政府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任组长,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统一领导应急救助和突发灾害处理工作,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平时与各部门及应急事件顾问团(可以由各行业专家兼职)保持密切联系,收集信息,研究制定预案;一旦灾害发生,迅速与相关部门的专业应急处理机构共同拿出可供领导小组讨论的参考意见。还可在灾害发生时,设立应急指挥中心,与办公室合署办公,但指挥长应由政府领导担任。现在广州、上海的城市应急中心大体属于这种模式。第三种是,把上述模式结合起来,形成“应急指挥系统+综合性应急管理系统+各专业应急处理系统”的模式。不管选择何种模式,都要以快捷反应、高效运作为目标。

三、还须建立和完善城市公共应急机制

城市应急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应急机制建设。科学的社会公共应急机制,不但能使应急系统更好地发挥作用,而且能使公众应急行为更加自觉和有序,从而产生巨大的协同效应。建立和完善公共应急机制,应突出以下几个重点:

首先,要建立和完善城市公共应急的法治机制。经过20多年的法制改革和发展,我国公共应急法制已有一定基础,但还远不完善,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以这次抗击非典为例,疫情暴发后,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沉着应对,采取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遏制疫情蔓延,中央领导亲临抗击非典一线,国家将非典列为法定传染病,并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进行规范和管理,同时公布施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政府各部门也根据法律授权,采取了一系列相应措施,使抗击非典的战斗举国展开。但是,由于非典是新发传染病,过去未曾经历,有关公共卫生紧急法律制度就凸显缺陷:一方面现行法律尚不健全,需要充实完善的地方颇多;另一方面,已有法制在一些地方执行不到位。因此,必须建立政府应急事件处理的法律机制,提高政府应急处置能力;尤其对加大政府部门协调、组织机制落实、人财物调拨的力度等,要有明确的法律规定。要通过完善公共应急法律规范来维护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权保障所需的法律秩序,明确公民在紧急状态下应当承担的相应权利和义务,使公民权利如生存权、健康权、知情权获得更有效的法律保护,使公共权力特别是行政权力能够更有效的依法行使,一句话,要使应急举措遵循法制,且得到法律保障。

其次,要建立和完善城市公共应急的政策机制。这是政府加强应急管理、健全应急机制的重要内容。20世纪90年代是“国际减灾十年”,防灾与减灾已成为世界各国应急政策的主要内容,所以,这些年各国虽然遭受过如此多的自然灾害和重大突发事件,但世界还是保持了总体平稳。总结中国和世界应急政策的经验,有几个要点应当把握:一是要着眼于事发前的准备。俗话说“有备无患”,虽然对于难以预料自然灾害和重大突发事件,很难做到完全“无患”,但“有备”或“无备”结果大不一样。防范于未然,往往可以使灾害减缓,使重大突发事件可能带来的危害减轻,可以减少或消除因灾害、事故带来的人身、财产和经济发展的损失。在应急政策上,美国特别注重对灾害与突发事件的预防。二是要体现政府救助、社会救助和受灾者自救的相结合的原则。在美国等经济发达国家,应急政策主要体现为政府救助为主的原则,但中国国情不同,我们国家不仅财力有限,而且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长期以来,依靠这种伟大的精神,已经战胜和正在战胜诸如特大火灾、洪灾、地震、非典等一次又一次自然灾害和重大突发事件。所以,政策原则不能丢。三是要有激励和约束力度。在这方面,我们国家积累了丰富经验,比如,对抗洪英雄、抗击非典的白衣战士,不仅大力宣传表彰他们可歌可泣的事迹,还在政策上明确规定,其子女招工、参军、上学等优先录取,而对于在应急工作中有违纪行为者,都要从重从严从速查处。在这次抗非斗争中,对个别工作马虎、玩忽职守的领导干部就果断地进行了严肃处理。这种奖惩分明的政策对于增强国家公职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责任感,很有作用。

再次,要建立和完善城市公共应急的保障机制。“巧妇难为无未之炊”,应急工作离不开资金和物资的保障。物资也可用资金换取,所以说到底,还是要有钱。那么,受灾社区和受灾者的钱从何而来?一种方式是实施灾害保险。在美国,主要是通过联邦和州财政资助,实行全部灾害保险。在我们国家,灾害保险制度也已实行。在抗非过程中,中央明确要求保险部门把非典列入灾险范围,并迅速理赔。作为城市政府的领导者,一定要看到灾害保险对人民群众在灾后迅速恢复生产生活、维护灾后社会秩序的重要工作,积极组织灾害保险,以此分解国家在灾后重建中的经济压力。另一种方式是,建立政府应急基金和由政府临时增拨应急经费。采用这种办法,无论对于加强宏观控制还是对解决现场应急处理的资金困难,都比较有效。城市政府每年应从本级财政收入中拿出一定数量的资金充实政府应急基金,以确保应急需要,避免因政府财政乏力而给人民群众和国家造成更严重的损失。此外,还可以通过接纳社会捐助来弥补应急经费的不足。社会各界的捐助特别是企业的捐助,可以在平时通过常设机构,如应急管理机构、民政部门、慈善机构、红十字会等募集和管理,也可以在紧急事件发生时,由临时成立的专门机构动员和组织。对应急资金和物资,还要特别加强管理,要以十分严格的制度,确保这些钱物能用到“刀刃”上,及时到位,保障供给。

城市公共应急机制还包括领导机制、协调机制、督查机制、舆论机制等等,都应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完善。

现代化城市管理篇4

关键词:城市建设;档案管理;创新

1.城建档案管理面临的新形势

1.1世界经济一体化下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要求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形势在不断的变化,对城建档案管理工作来说,至少提出了两点新要求:①要求我们的档案管理工作要更加规范,要尽可能缩短与世界发达国家档案管理水平之间的距离,满足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要求;②要求档案管理要发挥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支撑和依据作用,随时为城市规划与建设、招商引资等提供“全、新、准”的信息。

1.2我国加快现代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形势

对于城镇特别是大城市来说,加快现代化与城市化进程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城市快速、不断地向横向拓展和纵深发展。老城由于空间有限,进步更新改造往往采用立体化方式向空中和地下纵深发展,为更好地解决老城问题,很多城市特别是大城市还将向新区拓展。城建档案管理面临的将是信息量加大和更新速度加快带来的工作量的加大,这对管理手段和管理效益提出了新要求。

2.城建档案管理的特点

2.1复杂性

城市作为功能多元的综合体特征,决定了城市档案管理的复杂性。城建档案涉及了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管理、城市环境保护、抗震防灾、城市规划管理政策法规等数十个方面或专业,包含城市空中、地面、地下的各种建筑物、构筑物、管线、设施等各种类型,以及文字、图表、声像、电子数据等不同形式的记录,其复杂性可想而知。

2.2动态性

城市无论是兴旺还是衰落,都在时刻经历着不断变化的过程,而作为真实记录城市发展变化过程的城市建设档案,其保管的城建信息具有动态性的特征。动态性就是要求档案管理能够及时提供真实反映城市建设管理现状的最新信息,发挥档案信息的时效性作用。

2.3准确性

大到与城市相关的系统性基础设施的改扩建、尤其是地下系统的建设,中到某一个建设工程的改扩建,小到一套房子的法律纠纷,城建档案作为历史性记录,都将成为重要的建设和法律依据,如果不能保证其准确性和可靠性,将会给国家、企业、个人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甚至引起灾害性事故。

3.以创新的服务手段逐步实现城建档案管理现代化

3.1以创新的工作管理模式逐步实现现代化管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当前,我国经济迅猛发展,改革开放深入进行,城市化步伐加快,城市建设日新月异,这些对新时期城建档案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档案观念和老的做法已经难以适应新的形势。所以,如何创新性的开展城建档案工作,逐步实现工作的现代化是我们城建档案工作者着重思考的问题。城建档案管理现代化其实质是档案管理模式和工作方式从传统的以档案实体保管为主向现代化的档案数字化收集、存储、转送等转变,以信息化形式为社会提供服务。因此,只有创新工作管理模式才能逐步实现现代化管理。

(1)档案载体不断发展导致管理载体方式的创新。档案载体是档案信息存储的介质,它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档案的载体从古代的甲骨、金石、简牍、纸张逐渐发展到现在的以胶片、光盘、磁带等为代表的影像技术载体。尤其是随着计算机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计算机系统所需的信息载体越来越成为现代档案的主要载体,电子文件、电子档案也会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新型载体档案需要特定的保管条件、技术和利用手段,这些都是传统档案管理方式所不能胜任的。另外,岁月的流失使得古老档案逐渐自然老化,也需要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抢救。档案载体的现代化必然导致档案管理现代化。

(2)现代化城市建设发展是实现创新管理的主体。城建档案是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的真实记录,是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依据和城市管理科学化的窗口。与一般档案相比,城建档案有其独特性、真实性、广泛性、系统性和依据性。随着我国城建开发事业的蒸蒸日上,城建档案数量剧增,工作量不断增加,利用率越来越高,城建档案的管理难度也将日益增大。原始的手工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化城建档案管理的需求,城建档案管理工作正在逐步从原始的手工管理向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过渡,由实体化管理向信息化管理发展。

3.2以创新的服务理念逐步实现管理现代化

为经济建设服务、为城市建设服务是我们城建档案工作的根本目的。城建档案工作必须紧紧围绕这个中心。所以,城建档案工作必须关注社会变化、跟踪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紧随城市化的潮流,适应经济建设、城市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潜在需求,注重服务观念、方式、手段的不断创新,实现传统型服务向新型服务的转变,实现城建档案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服务观念上实现创新。在服务观念上,要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要破除“重藏轻用”的旧观念,树立“以用为主”的新观念。破除旧观念、树立新观念,必须根据社会的需求对档案的文件材料进行认真地分析,开展主动上作,把城建档案由“死”变“活”。

服务方式上实现创新。服务方式的创新是服务工作创新的具体体现。社会愈发展社会需求愈呈现多元化、个性化,信息的接收也多样化,要求服务方式社会化、多元化、高效化。城建档案服务也不例外。①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本单位的信息网站,将有关城建档案的文件材料、现行文件等向社会开放。②积极主动地参与本单位有关城建方面的各项活动,提供主动服务。③开展多种形式的编研工作,及时将城建方面的信息进行整理、加工,提供给公众和领导,使公众了解城市规划与建设,使领导决策有科学的依据。

服务手段上实现创新。服务手段的创新是城建档案工作创新的载体。传统的手工操作已经落后.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现在全国正掀起信息化的浪潮,各地正积极建设“数字城市”,城建档案是城市建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应该抓住机遇先行实现档案管理的数字化建设。

3.3在创新工作中随时发现和关注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信息化发展参差不齐。目前,我国各地城建档案信息化水平发展参差不齐,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档案管理部门信息化水平相对较高,在管理模式、手段和方法上大多比较规范,而中小城市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业务发展水平的不同,有些信息化程度比较高,管理比较规范,有些就远远不够。因此,制定全国统一的、科学的档案管理规范和技术规则,是档案电子化和网络化的需要,也是我国城建档案管理事业的需要。档案管理模式的规范化,便于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城建档案管理中的应用,没有规范化的模式就没有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只有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提高档案管理的质量和效率,才能更好地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服务。

不断加强档案人员队伍建设。实现城建档案管理现代化离不开高素质、多元化的复合型档案管理人才。城建档案的内涵十分广泛,涉及城市规划、城市勘测、城市建设、土地管理、建筑管理等多个专业部门的档案。具有涉及面广、环节众多、内容复杂、综合性和整理性强等特点。因此,城建档案管理人员不但要有一定的城建档案专业知识,同时又要熟练掌握计算机系统管理、计算机数据库、硬件管理、程序管理和信息系统管理技术等现代化管理技术手段,以适应信息化建设时代的发展要求,最大程度地发挥好城建档案作用。

新型载体档案的安全性问题。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给人类的工作、生活和学习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带来一定的麻烦和不安全因素。它与传统的纸质文件相比有着本质的不同:如电子文件的数子化信息形态、信息与载体的可分离性、读写信息的系统依赖性、信息的易修改、易丢失和共享性等特点,存在严重不安全性。因此,档案管理系统必须采取一定的安全防范措施,提高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保护系统硬件和软件免受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确保档案信息的安全。

现代化城市管理篇5

关键词社会治理城市管理问题思路对策

一、一场由“管理”转变为“治理”的深刻变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十八届四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管理”和“治理”虽然只有一个字之差,但是管理往往主体单一,而治理强调的是主体的多元化。传统的行政式管理强调的是政府大包大揽,全能全职政府,其问题表现在:观念上,重经济建设,轻社会治理;主体上,重政府作用,轻多元参与;环节上,重事后处理,轻源头治理;手段上,重行政手段,轻法制建设。而社会治理则是强调政府和社会力量共同管理社会事务的过程。按照中央的正式提法是――“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除了治理的主体发生改变,治理的方式也相应改变。例如,传统的方式是重管制控制,轻协商协调,而社会治理则除了行政的管理外,还要强调加强法治建设、思想道德规范建设、诚信体制建设、信息化管理、舆论引导、心理疏导、人民调解、基层社会自治等多种方式、多个方面进行有效的治理。社会治理的内容主要是: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维护社会成员的合法权益,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的安定有序。社会治理强调多中心多主体,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公民四个主体要形成多元共治的局面。光是政府一家在唱“独角戏”,做得再好也不是治理。事实上,脱离了多元共治,政府再卖力也唱不出令人民群众满意的“独角戏”。

二、上海城市管理的突出问题和挑战

(1)人口快速增长与城市承载能力有限之间的矛盾。本市常住人口近2400万,其中流动人口数近1000万。闵行、嘉定、松江、青浦、奉贤5区流动人口数量已超过户籍人口。在城市承载能力有限、商业等公共配套滞后的情况下,城郊结合部、“城中村”市容环境脏乱、违法搭建泛滥、设摊聚集等现象十分突出(如彭浦夜市)。然而,相对城市建设而言,城市管理投入并不算高。世博后市级城维资金每年不足20亿元,区县尚未建立城市维护经费投入正常增长机制。全市17个区县保洁作业定额执行率平均仅为60%,个别甚至不足50%。市容环境往往依靠重大活动才有专项资金,没有建立稳定的管理投入机制。

(2)公共服务需求提升与管理服务水平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郊区新城、大型居住社区等迅速进入城市化,人们对公共服务的需求水涨船高。此外,市民对城市管理诉求更加宽泛、更加多元、更加个性化、要求更高。然而,与公共需求相匹配的管理服务水平则相对滞后。一些基层购买社会服务或聘用协管人员加强城市管理,不规范行为时有发生。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还存在管理盲点,如社会噪声治理就是体现不同利益群体诉求的一个典型案例。一些市民诉求无法及时得到解决,对政府管理能力提出质疑。黑车、群租、无序设摊等也因为有市场需求而屡禁不止。

(3)管理执法资源分散与需要整体协同之间的矛盾。城市管理的社会化特征和专业化要求越来越突出,迫切需要齐抓共管综合治理和各司其职精细管理。但市、区、街镇管理职责交叉不清的情况还没完全消除,推诿扯皮现象存在,有时管理层次过多,扁平化不够。不同管理模式在顶层衔接还有待深入探索,如城市网格化管理和大联勤、大联动平台的融合仍局限于基层探索。涉及城市管理领域的部门之间法规、标准、规范、制度等成体系地进行整合还处于初级阶段。例如,摊、亭、棚、牌、场的设置往往存在历史遗留问题,公共空间统筹管理难度较大。又如无序设摊管理,涉及工商、卫生、食品、文化、交通等多个执法主体,联动管理效果还不明显。

(4)城市安全脆弱与应急保障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城市基础设施数量巨大,交通车流急剧增加,建设工程仍然很多。全市共有10.5亿平方米房屋建筑,1.7万多公里道路,300余万辆机动车(其中本市注册机动车262万辆),567公里的轨道交通,约12万公里各类地下管线,在建工地约6000多个,生活垃圾分类减量难度大,违法建筑拆除困难,各类设施权属复杂,这些都给城市安全运行提出了新要求。但目前城市安全管理机制相对薄弱,建设初期考虑安全不够,风险预测机制和常态下的有效分析评估机制都还不健全,缺乏针对风险预测而储备的管理政策和应急措施,政府、企业、公众的良性互动还不顺畅等。例如,黄浦江死猪事件、9.13暴雨事件等都给我们很大警醒。

三、加强上海城市管理的总体思路

(1)更加注重依法管理。增强法治思维,多用法治方式,加强管理体系构建。坚持规划引领,完善标准规范,保障科学投入,整合管理资源,完善体制机制,转变政府职能,形成较为完备的城市管理框架体系。

(2)更加注重重心下移。在加强市统筹指导的基础上,强化区县属地管理责任,突出做实街(镇),促进事权财权在基层更加匹配,强化基层综合管理的法规支撑,推动编制等资源向基层倾斜,切实加强基层管理力量。

(3)更加注重城乡统筹。注重协调城乡二元结构在城市治理中的矛盾,积极应对城市化进展和人口导入带来的诸如“城中村”、设摊聚集点等情况,切实推动旧区、新城、大居、城乡结合部等区域城市管理跟上城市发展步伐。

(4)更加注重社会参与。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宣传引导和制度设计,强化市民群众城市管理主体意识,调动社会积极性,拓展参与渠道,推动全社会共创共建。

(5)更加注重疏堵结合。充分认识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根据民意需求,在城市可承受范围内,按照分类管理原则,创新管理方法,适当采取疏导措施,实现柔性管理和严格执法有机结合。

(6)更加注重科技创新。结合智慧城市建设,深化拓展城市网格化管理模式,优化完善“12345”市民服务热线等数字化城市管理手段,积极推动城市维护技术技能水平和设备设施的现代化能级提升。

四、加强上海城市管理的对策建议

(1)健全法规体系,提升法治水平。贯彻市政府《2013年至2017年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意见》,推进城市管理领域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一是加强法律资源统筹,不断健全城市管理法规体系。完善现有法规体系,提升城市治理地位,将城市治理寓于城市发展、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等全过程,明确社会市民参与城市治理的责任义务(如德国法规明确居民和商户必须清扫门前5米范围内积雪)。加强城市规划、产业发展、设施运行、综合交通、市容环境、生态保护、基础建设等领域涉及城市管理内容的统筹衔接,推进综合立法(如香港通过《建筑物条例》,实现房屋规划、建设、维修管理、拆迁的全程管理),研究形成一部城市治理的综合法规(如《南京市城市治理条例》,明确了城市规划建设、市政设施、市容环卫、道路交通、生态环境、物业管理、应急处置等公共事务和秩序地综合服务和管理措施),切实落实“管建并举、重在管理”理念。二是强化法规操作执行,加快形成一套较为严密的实施细则。梳理城市治理领域现有法规,细化管理要求,指定管理权限,完善标准规范,增强法规操作性和实效性。坚持正面引导和严格执法并重,提升全民守法的自觉性,如完善市容环境责任区制度、实施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管理办法等。三是加强执法力量联动,探索建立一支综合管理执法队伍。进一步理顺城管执法体制,提高执法和服务水平。加强城管执法、环境执法、路政执法、交通执法等多种执法力量联动。在条件适合的时候,整合执法主体,相对集中执法,推进综合执法,探索建立城市秩序执法局。

(2)完善管理体制,优化职能配置。继续发挥中心城区“两级政府、两级管理”和郊区“三级政府、三级管理”体制优势,坚持顶层设计和基层实践相结合,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发挥大部门制度优势,明确市区分工,市落实指导协调和考核监督,区县落实属地管理主体责任,一是做实做强基层,建立街镇城市综合管理服务中心。加大街镇属地化城市管理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和法律地位支持,加强其本区域城市管理的总牵头、总协调、总监督职责,推广建立街(镇)城市综合管理服务中心或类似机构(如七宝镇、曲阳街道等都成立了类似机构),统一指挥专业条线派驻部门和街(镇)管理力量,推动城市管理问题“微循环”,提高问题处置及时性和有效性。二是引导全民参与,积极培育社会自治组织。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倡导基层结合实际,建立社区弄管会、楼宇党支部、城中村村民自治组织、疏导点摊贩自治小组、社会志愿者组织等形式多样的自治组织,由政府给予一定扶持或经费补贴,推广成熟的区域自治管理形式,培育行之有效的基层自治管理模式,推动城市管理“自循环”。

现代化城市管理篇6

关键词:市政污水管网施工措施

市政的污水管网建设,既是一个城市应该具有的基本工程,又是一个城市公用工程的重要部分。它是以收集污水并对其进行处理为主要工作的管网系统。因此,它是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方法之一,也是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来源。所以,进行科学严谨的城市污水管网规划,不仅仅会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高服务大众的能力水平,还能够增加城市经济发展。

一、市政污水管网工程的特色

1、市政污水管网工程位于城市道路两侧,紧靠各类建筑物,过往人员较多,施工展开的面积较小;

2、地面障碍物较多,由于地下管线规划的不合理,各种管线交错,协调工作量较大,施工难度大;

3、污水是自流排水,为防止污水倒流等现象,对污水管网的标高要求较高;

4、污水管网沟槽较深,安全隐患较多;

5、污水中含有各种有害物质,如果发生渗漏将会对地下水造成严重污染,直接影响一个城市的水资源,因此对管网的严密性要求较高;

6、污水管网工程属于地下施工工程,为避免施工以后地面凹陷,施工中对回填土要求较高。

二、市政管网建设管理技术存在的问题

1、管网管理缺失,责任单位交接存在着严重问题。

①责任管理单位土地产权结构发生变化后,土地的使用权由所有者自由支配,因此导致了专用管道的所有权及维护责任不清晰,管网管理缺失;②随着一些工矿、企业的倒闭,其专用管网则将失去正常的维护保养;

2、管线情况复杂,排水设施存在未交接等问题

我国新建的道路排水设施,由于标准不统一,更由于施工单位众多,施工质量良莠不齐,造成污水管网纵横交错,交接困难。

3、责任单位不负责任问题,后期维护不到位。

市政污水管网属于地下工程,在开挖等工程操作中,由于操作不当,经常性的会出现排水管网遭到破坏的情况,如果排水系统出现问题或者遭到破坏,如在地下管线施工过程中,排水设施经常遭到破坏,由于排水管线出现问题后反映周期较长,发现问题后责任单位一般不能及时处理,造成了排水管理的被动和对城市环境的污染。

4、市政污水管网的检查监测不到位。

交付使用的市政污水管网在日常使用中,主管部分的检查和监测明显缺失,经常性会出现“无人维护,无人管理”的局面,严重影响了市政管网在城市污水排放中的作用。

三、市政管网建设管理问题解决的对策

1、以科学化为设计标准的专业排水规划,能够对污水管网的施工建设起到指导作用。不过目前多数城市的排水规划仍然欠缺科学化,原因之一是换领导也会换思路,上一个规划思路正在设计中就要被废除,而新的规划思路还没有成型,使得规划缺少连续性;原因之二是规划过于夸夸其谈,规划看似恢宏其实深度太浅,实际施工起来困难重重;原因之三是城市中各个地区规划设计无法统一,总体规划无法顺利知道区域规划;原因之四是规划欠缺严谨性,有些规划中已然明确污水管网的建设,但是常常会因为个别部门,随意取消管道建设与施工,或者缺少投资而中途中断,进而对施工后期周边建筑群的排水产生影响,严重的甚至制约了城市整体规划的进行。所以,应当设立一个机构,对其进行整体规划,统一协调,进行专业的规划设计,以整体性,科学性和严谨性为规划的出发点,增大规划的范围与深度。规划中,对新城区要建设与规划同时进行,对老城区要改造为主保留为辅,对于城区内的一些化工企业与工业企业,要合理的对其进行污水处理规划,而对于乡镇排水规划与区域排水规划要结合地区的具体情况进行规划设计。要将污水管网的规划视为整体,协调城郊,城乡,城区之间的规划,杜绝出现规划的空白区和死角。而且加强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提高处理能力。制定的规划一旦确立,要以其为指导进行连续的不间断的建设,不要因为领导更换而中途停止。

2、进一步加强对污水管网工作的统一领导,实现统筹兼顾和可持续发展。

依照城市公共管理部门的相关规定,以系统集成为主要方法,对现存的污水处理各个职能部门进行检测,依照相互之间的耦合度进行筛选,选择耦合度高的职能部门进行重组,升级为新的职能部门,而相对较低的,则设立公共模块,来提升其耦合度。3、转变政府职能,给予市政污水管网建设以强有力的支持。

政府作为第三方,应该发挥其调节的作用,使分属不同资产的管网能够协同工作,发挥更有利的作用。而除了制定一些法律法规来对其进行约束外,还应进行以下工作:

(1)给予经济支持。排水管网的建设与规划,直接关系到城市居住者的生活质量,也关系着城市发展与环境的基础设施,所以政府应该采取不同的经济措施,来对管网的建设进行支持与辅助,保证其正常运行。

(2)加强监控。政府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对排水管网进行监控:其一是对专用管网进行监控。对专用管网进行监控,可以弥补管网运行单位没有处罚权的空缺,政府可以引用一些先进技术对专用管网进行监控,而对一些业主分散的管网企业,政府也可以对其进行集中监控,避免企业与物业之间发生一些恶性纠纷。其二是对排水主干网络进行监控。政府以资产所有者的身份对管网的运行进行监控,同时又以管理者的身份对其进行监控,并处理一些投诉问题。这样可以促进一些污水处理机构更好的完成处理工作。

4、加强源头管理,结合排水许可制度逐步建立重点排污户档案

污水管网运行中,管理者常常会遇到一些偷排与超排的问题,这些问题给管理者带来了不小的困扰。此类问题的难点在于查找排放源时很困难,而这类问题又会对污水管网与污水处理厂产生严重影响。其中合流制节流式管道还会对河道与饮用水源产生污染,造成安全事故。所以需要推广一些建设项目的综合验收,在目前实行的一些验收机制上,增加污水审核,接管备案与排放许可等制度。对排放源头所排放的水质,水量,掺杂污染物与排放口设置等进行总结收纳,建立排污档案进行统一管理,按污染物影响程度与危险级别对排放源进行分级对待,以此来实现对排放源的控制和管理,保障污水管网顺畅运行。

5、规范污水管道施工企业的施工行为,严格工程竣工验收和项目移交的管理。

就目前的污水管道施工来讲,仍然存在着一些传统的质量问题:比如说一些施工方按照自己意图对图纸进行修改,使得竣工图纸同施工图纸根本不相符合;比如污水管道接口处采用质量稍差的接头,发生一些脱节与错位的情形,而且为了盲目的通过闭水试验和止水试验,在检查井的管道里随意设置封头,使得管道排水能力出现问题;再比如拆卸封头的时候不彻底,处理形式仓促没有作用,进行道路基层作业时,为了减少工作量而将石块与土灰等杂物填进检查井内,有的甚至掩埋了检查井,使其不复存在,进而造成检查井周边发生沉降等问题。这些质量问题都会给污水管网的正常运行产生隐患,会使工作人员的管理和检查工作变得复杂起来,所以需要在施工时对施工方进行监督与管理,而道路与市政工程相配套的一些污水管网的施工,则需要我们更加重视。一般来说,我们可以再产权交接时,要求施工方提供更多的竣工资料,实际图纸与修改图纸,竣工检验报告与闭水试验报告等,同时亲自检验管道与检查井的质量,对一些封头与接头要格外重视,如果出现质量问题,及时与施工方协商,直到解决问题才能决定接受。

城市的排水工程可以说是市政工程中一个重要的施工项目,是服务公众的基础设施之一,它能够有效的帮助城市进行排水防涝,而且还可以协调城市的污水排放,对改善城市环境与节约水资源有着重大帮助,对城市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不可小觑的促进作用。因此需要我们加强对污水管网的管理,确保其能够安全顺畅的运行,以此来为公众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

参考文献:

现代化城市管理篇7

1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概念和组成 

1.1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概念 

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就是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和指挥系统,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管理主体具有多元化的特征,通过多元主体的参与不断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构建过程中需要使用到多种现代科学技术,例如无线网络、GpS全球定位技术、遥感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来获取地理信息,创新了城市管理的模式,并实现了城市监督和管理这两项职能的合理分工,采用的管理方法包括城市事件管理法、城市部件管理法和万米单元网络管理法等。 

1.2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组成 

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是由各种基础数据和图集组成的。其中基础数据包括监督网络数据、地理编码数据、单元网格数据、城市部件数据、社区以上境界数据和城市地形数据等;图集包括城市管理单元网格图集、城市管理部件图集和城市管理监督网络图集等。 

2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基础数据的采集 

2.1城市部件的定位、分类和编码 

在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基础数据的采集中,首先要完成城市部件的定位和分类。城市部件的分类主要利用相关的地理编码技术将各类的城市部件分成几大类,然后通过地理坐标定位,将城市部件定位到万米单元网格图中,这样就可以通过网格化城市管理平台对城市部件进行分类管理。成熟部件的划分种类基本都是相同的,可以将其分为C类、B类和a类。其中C类城市部件主要是指能够概略表述空间位置的部件,常见的有停车场、桥梁等,在C类城市部件的定位中,要求其定位的误差在±10m之内;B类城市部件主要是指边界和空间位置都比较明确的部件,例如户外广告、亭和垃圾箱等,在B类城市部件的定位中,要求其定位的误差控制在1.0m以内;a类城市部件主要是指边界明确和空间位置明确的部件,包括路灯、井盖等,对于这类城市部件的定位要求其定位的误差在±0.5m之内。另外,根据具体的城市部件也可以将城市部件分为道路交通类、公共设施类、园林绿化类、市容环境类、房屋土地类和扩展部件类。其中道路桥梁类主要包括城市道路、桥梁、公交车亭和停车场等;公共设施类主要包括路灯和水、气、电等设施;园林绿化类主要包括街头座椅、绿地、古树名木和城市雕塑等;市容环境类主要包括果皮箱、广告牌匾和公共厕所等;扩展部件类主要包括斑马线、盲道和旅游指示牌等。按照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的相关规定,市容环境设施类城市部件分为13个小类,交通设施类城市部件分为31个小类,公共设施分为58个小类,园林绿化类部件分为10个小类等。 

完成了城市部件的分类之后,还要对城市部件进行编码,编码过程中要求每一个城市部件的标识码具有唯一性。城市部件的标识码由部件代码和顺序代码组成,其中部件代码为10位数字,顺序代码为6位数字,所以部件标识码一共由16位数字组成。其中10位部件标识码又分为市辖区代码、大类编码和小类编码。 

2.2数字化城市单元网格的划分和编码 

城市单元网格的划分要遵循一定的原则,结合城市单元网格的管理现状、地理布局、属地管理、面积等,要遵循方便管理、相对稳定原则以及无缝拼接原则等来进行划分。划分好单元网格之后,同样也要进行单元网格编码,单元网格的编码同样也要遵循一个单元网格对应一个唯一的标识码的原则。单元网格标识码一共由15位数字组成,分别为县级或者县级以上的行政区划代码,一共为6位数字;街道代码或者镇乡代码,一共为3位数字;社区代码或者村代码,为3位;最后是单元网格的顺序代码,一共有3位数字,这样数字最终组成了单元网格编码,并且能够确保一个单元网格对应一个唯一的编码。 

2.3城市地理编码 

城市地理编码就是根据面、线和点等来对城市的地理实体进行标示,通过地理编码,就可以对地理空间进行大致定位,在空间位置上显示出城市中不同数据资源的地理信息,可以实现人们对空间信息的读取,在不同空间位置内实现对城市信息的相关整合和优化,最终实现整合优化城市资源的目标。在城市地理编码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各种地理编码技术来对城市的部件进行分类,并实现分项管理,确保对城市的精确管理,改变以往管理过程中的盲目管理现状,将以往传统的城市人工管理向现代信息化管理转变。 

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数据的建库要实现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数据的建库,首先要对数据进行普查。在城市数据普查过程中,需要对部件的属性信息、部件的空间位置以及部件的照片拍摄等进行普查。其中,城市的部件基本属性主要分为附加属性和基本属性这两个方面,基本属性包括城市部件所在的单元网格、专业部门、部件的名称、部件的标识码、部件的使用状态、部件数据的来源以及城市部件的初始日期和变更日期等。在普查过程中需要完成对相关数据的普查,采用实地调查的方式进行普查。城市部件的附加属性是指专业需要增加的属性或者根据行业的特点特征增加的附加属性。例如,对于井盖这一城市部件来说,井盖材料就是附加属性。在对城市部件进行普查的过程中,一定要明确界定部件普查的范围。对于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数据来说,在普查过程中主要普查的内容为城市道路,包括部分居民区的地上设施和城市市政管理的公共地上设施等。完成城市部件的普查之后,就要开始数据建库,采用没有压缩的e00格式对调查之后的部件属性数据信息以及图形数据信息等进行逐一核实,核实后将其输入到部分数据库中,最终完成整个数据部件库。在输入城市部件的属性时,应该将城市部件的采集数据、地质普查数据以及单元网格划分数据等按照部件数据属性信息表的格式录入到数据库中,以完成建库。 

3结语 

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就是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和指挥系统,是我国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产物,作为一种整合优化城市管理资源的重要手段,其可以使城市管理的流程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实现对城市的有效管理。因此,一定要做好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基础数据的采集和建库工作,以提升我国城市管理的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燕.数字化城市管理部件普查方法探讨[J].城市勘测,2015,35(6):24-27. 

现代化城市管理篇8

【关键词】小城市;数字化;城管建设;策略

21世纪的今天,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时代的进步,现代化城市进程加快的同时更加注重数字化的城管建设发展,在当前的城市发展中,传统的城市化管理模式难以适当当前城市发展建设的根本需要,而数字化城管模式作为一种全新的模式,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方向,同时也是时展的必然。

一、小城市数字化城管建设的重要意义

随着时代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现代化城市建设进程逐渐加快,传统的城市管理模式难以和现代化城市发展要求相适应,而基于数字化城管建设发展模式作为一种新的形式,更是借助于先进的移动通信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对整个城市的所有部件以及事情进行综合性的处理分析和管理,并从根本上保障城市人流、信息流以及交通等的协调,并推进时代性先进的城市化建设,加强城市化的高效管理。

小城市数字化城管建设,不仅仅是时代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同时也推进了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发展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小城市数字化城管建设有着一定重要意义。

二、小城市数字化城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小城市数字化城管建设虽然推进了现代化城市的发展,但是就其实质性而言,小城市数字化城管建设中同样也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具体体现如下:

1.信息资源整合度差,共享度低

对于小城市而言,数字化城管建设中,对于信息资源的建设整合中,仅仅注重硬件设备的建设,往往将各个行业之间的信息连接加以忽略,同时各个系统间的信息资源以及业务的交换也难以实现共享,以至于信息建设仅仅流于形式,重复建设和信息孤岛的产生,信息网络资源有着相对较低的利用效率。

2.缺乏高技术性信息人才

城市信息化进程的发展中,对于人才同样也有着大量的需求,而小城市数字化城管建设中,对于高技术性的信息人才有着一定的缺乏,人才的业务素质能力相对较低,数字化城市建设法制体系缺乏完善性,人们落后的思想观念严重影响着小城市数字化城管的建设发展。

3.信息建设缺乏规范化和标准化

小城市数字化城管建设发展中,同样也缺乏规范化和标准化的信息建设,而数字化城市建设发展中,虽然有着相对成熟的地理信息,但是对于地理信息数字化的适应性和实际的变化有着一定的缺乏。我国政府在小城市网站建设中,有着普遍较低的电子政务水平。

总而言之,小城市数字化城管建设存在的问题并不仅仅局限于以上几点,在数字化城市建设中,同样也存在更多的问题,企业有着缓慢的信息化建设以及存在不完善的电子商务系统,同样也严重制约着小城市数字化城管的建设发展。

三、小城市数字化城管建设的具体策略

小城市数字化城管建设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涉及范围相对较广,企业、个人以及政府均有参与,小城市数字化城管建设中,不仅仅需要结合信息化技术发展的方向,同时也要基于小城市实际情况,通过对小城市的各项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调查,并借助于先进的科技技术,综合加强小城市数字化城管建设。就其实质性而言,做好小城市数字化城管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做好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

小城市数字化城管建设发展中,就要对信息化数字化专业人才进行综合性的培养,做好人才工程战略的实施工作,为数字化城市的建设发展提供人才的支持。加快人才资源开发的进程,积极的引进人才,对信息化发展相适应的专门人才进行综合性的培养,并将人才的作用充分发挥,进而推动现代化信息化社会的人才资源的相关准备工作。

2.做好已有资源的整合工作

小城市数字化城管建设中,就要加强对建设的重视度,全面调查小城市已有的资源,保证资源的共享,依据于地理信息数据库,并在数字化城管地理信息建库中,对数据和坐标进行统一化的管理,并为数字化城管数据库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对数据采集范围合理的确定

小城市数字化城管建设中,更要合理的确定数据采集的具体范围,合理的规划市区的面积,并对旧城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在对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确定时,就要适当的调整正在建设区域内一些公共设施的相关处理工作,一旦旧城改造完成,对其相关的数据信息进行及时的补充,并实现小城市数字化城管建设的实时管理。

4.做好系统平台和中控大厅的合理建设

系统平台建设中,就要对集中建设和集群发展模式加以采用,并做好资金的节省工作和系统的维护工作,保证有着相对较强的数据通用性,对不同城市的个性化管理需求加以满足。在当前系统平台建设中,更要对模块化结构设计加以采用,对系统的开放性和可扩充性加以保证,做好系统的升级工作。而中控大厅的建设中,就要对大屏幕加坐席的形式加以采用,采取高清投影仪对资金投入进行合理的控制,将初期建设费用着重降低。

总而言之,小城市数字化城管建设发展中,更要对系统建设加以避免,结合现代化数字化城管的具体要求,并做好小城市数字化城管的规范性和标准化建设发展。

四、结语

随着信息化和数字化技术的日益成熟,当前城市管理形式也在处于不断的转变中,而对于小城市的城管建设发展而言,更要基于数字化的基本发展方向,顺应时展的潮流,结合小城市城管建设的现状,加强城市数字化城管建设的监督力度,做好数字化建设各个管理部门职能的有机整合工作,有效节约初期建设费用,进而推进现代化数字化城管建设发展,为小城市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张鸿祥,王德峰.浅谈郑州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1,34(5):132-134.

现代化城市管理篇9

浅谈现代城市管理理念的转变

城市化战略与现代城市管理模式探索1.城市化的质的规定性目前,在定义城市时还偏重于对人口的量的表征,即农村人口向城市聚集或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这一可计量的变化过程。但我认为,城市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和标志,城市化作为现代化的组成部分,更为重要的方面是其质的规定性,即城市文明向农村的扩散,这才是城市化的真正的实质意义之所在。否则,按照前者的观点,要实现城市化,只要用行政方式,把人口的居住形式从分散转为集中,或改变一下统计方式,就可以实现城市化(或人们所说的城镇化)。例如,去年以来强调了城市化,城镇人口统计数一下子就上跳五个百分点,而按前几年统计,每年一般只增0.5个百分点。如1997年城镇人口为29.9%,1998年是30.4,1999年为30.9,而这次20xx年的人口普查却达到了36.09。就是说20xx年一年中,我国城镇人口上升了5个百分点。当然,这中间有一个统计方式的变化,例如,把到城市打工人口也算到了城市人口中去了。城市学界有一个理论依据,认为一般讲城市人口达到3o%以后,就进入了城市化的快速起飞阶段。但城市化的质的规定性,对于快速推进阶段的城市化的健康发展尤为重要,对于城市管理的目标与宗旨的讨论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城市化战略中国的城市化道路的选择要有一种“全球-本土化”的战略视野。“小城镇,大战略”的确是依据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国情作出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发展战略。但当跨入21世纪、世界进入经济全球化时代,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激烈,以及我国基本解决温饱和开始进入小康阶段的现代化进程的背景下,城市化战略选择中是继续推进小城镇战略还是也要发展大都市战略?也许是目前城市化战略讨论的焦点。“城镇化”和“都市化”都是城市化的一种表述,但是其内涵显然是有区别的。我的观点是,当前中国的城市化应该是大都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只有经“都市化”而重返“城镇化”才能真正实现文明扩散意义上的城市化,也就是说,只有经过一定程度的都市化的发展,即城市文明的高度发展后的那种“郊区化”式城镇化,才更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更具有全球性的启示与价值。郊区不等于乡村,郊区相对于城市而存在,附属于城市而发展。郊区化不是“逆城市化”,而是“后城市化”、“超城市化”或者说是一种“深度城市化”的体现。那是一种在高度文明后的城镇化,一种人口的适度分散、追求生活环境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的自然趋势。所以,在这之前,中国需要有一定的都市化的进程。这实际上是城市化的质的规定性的的要求,也是中国人口和土地资源寻求最佳配置的一种战略选择。此外,未来的全球化竞争,某种意义上是一种都市圈的竞争,没有大都市的强有力的发展,中国是无法在国际上占有重要席地的。光靠星罗棋布的小城镇是无法完成中国的集约式的经济发展和中国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的综合国力的快速提增的。3.城市管理模式的选择全球化背景下城市管理模式的选择,同样需要全球化视野与本上化实践的结合。首先需要澄清在城市管理范畴或概念上的许多片面性。何谓城市管理?城市管理主要管什么?怎么管?记得98年刚开始组织关于城市管理的跨学科课题组讨论时,不同学科的学者对城市管理的概念就提出了各不相同的解释和定义,有的学者认为城市管理主要应该是法规管理即城市的法治问题,有的学者则坚持应该限定在城市的物质空间领域内,还有的学者则更多地视城市管理为社会管理的组成部分;有的认为当前城市管理的关键是加强城市规划的权威性,有的则认为城市管理更紧迫面临的难题是城市建设质量的控制,当然,对于城市日常运行管理的长效性的呼吁则是高度一致的。我曾经在去年的本论坛上阐述过一个“全球-本土化”的城市管理模式的基本构架,主要强调的是一种超越传统“非此即彼”式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在坚持“以人为本”、“可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确立精干高效、系统综合的目标原则基础上,强调现代城市管理内容上“经济—社会(区)—环境(市政)”的综合性、管理主体上“市府—市场—市民”的多元性以及管理对象上“规划—建设—运行”的全程性。公共管理理念的变革与城市政府职能的转换“管理”的多义性和城市管理的归属关于城市管理的讨论还涉及到对于管理本质的探讨和认识。城市管理中的“管理”是一种怎么样的管理?中文中的“管理”是一个含义十分宽泛的概念。政府管理和企业管理是否是一回事?行政管理和商务管理有何异同?我发现,在英语中至少有4个词可以译为“管理”:management是用得最多、最广的“管理”,主要指“私域”的管理,如企业管理、经营管理,现在正在不断泛化为一般性、普遍性意义上的管理(其实,第一个“经理”倒是从事公共事业管理的);administration也是“管理”,主要指行政管理,主要用于“公域”的管理,即公共管理;governance也是一种“管理”,通常译为“管治”或“治理”,现在的用法已经超出单一的政府管理范围而具有了更为宽泛的含义;regulate也含有“管理”的意思,主要是指一种“管治”或“管制”,因为规范化本身不也是一种管理吗?但这个词中的规则化、条例化倾向是十分强烈的。那么,城市管理究竟是何种管理呢?也许是一种更具综合性、多样性、上述4种含义兼而有之的“管理”。城市管理总体上属于公共管理范畴,但随着“新公共管理”或“管理主义”思潮的兴起,正在世界范围内引发公共管理的一些重要变化,这主要是指公共事业的市场化和公共事务管理的企业化倾向。在城市管理领域,人们正在不断推进城市基础建设中的市场化改革(如建设项目的公开招投标制度和建设监理中的企业化运作方式改革等),城市管理的“管理”也从传统公共管理的“管理”(administration)改为企业管理的“管理(经营)”(management),反映的正是这一种趋势。但我觉得,当前正在广泛使用传统上主要用于政府管理的governance(管治或治理)这一概念,则正反映出人们对城市管理完全市场化趋势的一种疑虑和保留,值得我们认真思索,现代讲的governance并不是政府一家的事,而是社会的一种共同事务的治理。实际上,国际管理学界强调从科学管理向人本管理的过渡也是一种对管理领域过度市场化、过分技术化乃至于片面效率论倾向的一种反拨。2.“重在管理”:“全能政府”还是“有限政府”?去年的论坛上我提出了上海城市发展的“后建设”视野问题,并着重阐述了这一概念的三种基本内涵,即“后发”的城市建设、“软建设”(环境和功能建设)为主、“元建设”(形而上)的思考。这主要是一个战略性的时空定位问题。我要特别指出的是,这是一个多维时空的概念。我认为,上海市政府提出的“建管并重、重在管理”也正是基于某种类似的考虑。在强调城市的环境建设和功能开发阶段,管理的任务更为艰巨也更为重要和紧迫,在一定的意义上,管理也是一种建设,管理也许更能出效益。但是,如何进行精干高效的现代城市管理呢?特别是城市政府在城市管理中的职能究竟该如何定位呢?这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不要以为一讲“加强管理”就是政府包办一切。这也就是我强调在城市管理的主体论上一定要有“市府—市场—市民”的三主体观,充分发挥政府监控、市场调节、公民参与的三手并举、缺一不可的原因。在强调“重在管理”的时候,千万不要重蹈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全能政府”的覆辙。“全能政府”的模式显然是不适应现代经济迅速而多变的市场环境的,也是与现代城市管理改革中的市场化、社会化、法治化取向相悖的。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曾经形成了政府一家包办、一手独大的“全能政府”的城市建设和管理体制和机制。国家是全能的,政府也是包干的。强有力的政府干预手段的全面运用,也使老百姓养成了一种思维的惯性和惰性,什么事都找政府的。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应该是一种“有限政府”。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转换也许是当前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中的一个关键,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个转换正处一种交叉与过渡阶段,即出现了一种被称之为“审批经济”的特殊阶段,实际上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一种变种。这也是目前许多困难难以解决的症结之所在。所以,政府职能的转换已经成了深化改革的关键,这也是中国加入wto后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而城市政府职能的转换也已经成了城市发展与管理现代化的关键。徐匡迪市长在今年两会期间,明确表示今后工作重点在于政府职能的转变,提出了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的改革思路。这里实际上也是包含了一种由“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转换。政企分并已经讲了很多年了,也有不少推进,城市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要从直接当“水手”向如何当好“舵手”上转化。政事分开跟城市环境管理关系很大,也是当前需要大力推进的方面。政社分开更是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实现城市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这三个分开,是我国城市政府职能转换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现代“有限政府”趋势的必然。3.“新公共管理”理论与城市管理当前,在城市管理的研究中,“新公共管理”思潮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新公共管理”或“管理主义”是西方20世纪70、80年代兴起的一股思潮,其要义就是把更多的传统上由政府管理或专营的公共事务、公益事业及公共产品的提供改由私营企业共同参与或干脆实行“私有化”,如英国撒切尔夫人执政时期的大规模的私有化运动,涉及铁路、航空、邮政等等大量传统上由国家控制或独营的领域。“新公共管理”理论突出效率、效能与效益原则,强调管理的“市场化”导向,的确是现代公共管理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新公共管理”思潮在一定意义上也促进了“政事分开”,应该说在实践中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的,如纽约市政府把一个尽管连年增加财政拨款、但一直难以有效管理的城市公园承包给私人公司后,出现了井然有序的新面貌,获得市民们一致的好评。但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并不是万能的,尤其是公共事业和公共产品关系到国民的日常的基本生活保障,一旦出现“市场失效”,其后果影响巨大。如本人所知,在美国某州实行电力系统的私有化后,经常出现供电障碍,引起当地居民的极大不满。所以,我们在推进城市管理中的市场化改革中,一定不能忽视政府的职责之所在。其实,在公共事务和公共产品的供应方面,政府的调控是十分重要的,就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在公共事务的私营化过程中,政府仍然起着巨大的作用,如纽约政府把公园承包给私人公司经营后,政府的拨款不变,并保持必要的增额,这就使得私营公司也有利可图,同时却大大地节省了纳税人的钱,增进了纳税人的利益。而众所周知,美国的私立大学每年从各种渠道获得的政府经费是非常巨大的,以致于美国卡内基基金会把每年获得政府科研资金的多寡作为“研究型大学”的基本标准,事实上,如果没有政府的资助,私立大学是很难真正生存下去的。因此,“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启迪是十分宝贵的,对于国内方兴未艾的公共管理研究,包括城市管理的探索都是值得借鉴的。在城市管理领域,企业化、市场化、社会化都是不可与缺的改革,现代的城市管理决不是政府一家的事,当然也不是任何私人或企业能完全承包得了的。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有一种新的“政企不分”倾向,即过去的政企不分,是要求企业家当政治家,其极端形式就是“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现代政企不分,是政府部门想当企业家,“裁判”当“球员”,那可是一种“越位”和“错位”。整顿市场秩序,规范市场行为,政府应该摆正位置,有退有进。在公共管理领域,政府的职责应该加强,但这种加强不是包揽,不是独营,而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市场、企业乃至于市民的积极性,在共同参与的基础上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监督。比如,“以人为本”也是不少企业的广告词,但以何人为本?企业强调的是以顾客为本,叫做“顾客是上帝”,房地产开发中渐露端倪的城市“空心化”倾向,既是市场经济价值规律的使然,也有城市设计和规划中的偏差,有无急功近利的过分商业化导向在起作用呢?而目前房地产商的广告中充斥的所谓“成功人士的选择”、“白领阶层的乐园”等等,又是否是我们城市发展的根本宗旨之所在呢?城市政府的考虑应该是全体城市居民的利益与方便,特别是对社会弱势群体的照顾,也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总之,市场与政府这两只手的作用都是有效而又有限的。因为在效益与公平的关系上,对于企业,效率优先,天经地义;对于政府,保障社会公平则是最重要的责任,这也是保护纳税人的根本利益之所在。所以,在当前城市建设与管理事务上更多地由企业参与的条件下,政府的监控作用尤为重要。“新公共管理”是一把利弊兼具的双刃剑,不能简单照搬套用,特别是它的“市场化”取向与“私有化”往往搅合在一起,这是我们在借鉴时不可忽视的。我们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此外,把公共产品提供给企业或私人管理,还涉及到公共社会的培育与成熟,包括第三部门(thirdSector)的成长,即非政府组织(nGo)与非营利性组织(o)的活跃,这些是公共社会成熟标志,作为大城市特别是上海应该率先探索这种可能性。这也涉及到一种观念的创新,即在现代的城市管理中,不应把老百姓看成是“训政”的对象,而应该视作是管理的主体。对公共事务的管理,群众应该拥有更多更大的发言权和决定权,这也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内在要求。国家功能的转换与“无为而治”理念的创新1.国家功能的转换城市政府职能的转换还涉及国家功能和作用的定位,学术界讨论已久(这里讨论的“国家”主要是指国家机器,即英语中的state。此外,关于“国家”和“政府”的概念也是有区别的,“国家”的功能和职责及其作用都大大超出了“本届政府”的含义)。17世纪英国哲学家霍布斯曾把国家比喻为《圣经》中的怪兽Leviathan,一种可怕的海兽,但又是人类自己创造出来、结果反被它所控制的巨兽。20世纪是国家功能和作用空前膨胀的时期,国家机器成为一种高高凌驾与社会之上的巨兽。但是20世纪末,传统民族国家的权威受到多种挑战。这种挑战不仅来自于跨国公司和金融巨头的“超国界行动”,更来自于某些跨国家组织的干涉。“北约”在科索沃问题上所谓的“人道主义干预”是对国家主权的严重挑战。而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一些世界性的经济组织正在成为超国家的Leviathan,例如wto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等,都具有比传统民族国家更为强大的功能和作用。但是,伴随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同时,是政治多极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并存。在这种国际背景下,民族国家的政府功能的强化也是必要的。而在国家创新体系(niS)的构建和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方面,国家的作用仍然是不可与缺、甚至是举足轻重的。城市的“善治”与政府职能的转化但是,与此同时,政府在国内事务的管理职能却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变化。这就是伴随上述“新公共管理”思潮的出现,与20世纪的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先后兴起的一个“政府再造”运动相关,在反思国家与个人、政府与社会关系的基础上,曾经盛行一个“小政府、大社会”的理论,90年代提出并开始大量研究“善治(goodgovernance)”的理论。我认为“善治”的实质主要并不在于政府的大小,而在于政府的有效性,其涉及的正是政府职能的转换。有关这一问题的讨论在中国正方兴未艾,特别是围绕加入wto后政府行为方式的转换,目前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政府面对挑战,应加强经济干预,重点扶植国营大中型企业,以应对并参与国际竞争。第二种观点认为应顺应世界潮流,实现国际接轨,大幅度减少政府干预,要重点解决“市场失效”与“政府实效”问题。第三种观点认为在目前转轨时期,国家应在更多领域发挥作用。这三种观点,各有道理。我认为,现代政府对外的功能要加强,维护民族利益,保护国民权益;但在对内的功能方面则完全可以更为减弱一些,也就是更多的放权于基层。社会主义的民主决不能停留在传统的“为民作主”上,而应该是大力推进和扩大“由民作主”的范围,如在城市的社会管理上,能否让城市的居民委员会真正发挥其民主自治的作用呢?我们应怎么看待城市政府职能的转化问题,怎么建立一种以环境建设为本的新的城市政府的管理职能呢?构建适应现代化市场经济发展的环境,不只是城市基础设施构成的“硬环境”,还包括政策、法规、社会氛围等“软环境”的建设,这是城市政府的重要职能。特别是软环境的建设,要强调精干与高效(包括效率与效益),更应该强调信誉与信用,用各种政策和法规使守规者不亏、诚信者获利。没有全社会的信用制的建立,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是不可能真正建立起来的,这也就是江泽民总书记所提出的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结合。3.“无为而治”:以“无为”之形,求“有治”之实从中国传统的“礼治”到现代社会的“法治”,真正的“德治”应该是一种与“法治”相结合的新型的“善治”,而不是简单地回归中国传统的“礼治”。中国传统的“礼治”是以一种等级制、身份制为基础的,“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是典型的人治。而现代社会的法治,强调的是契约制,其理论前提是自然法论和自然权利说,更合乎自然之本来,人间正道是沧桑。虽然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并不存在西方那种带有宗教神秘主义色彩的自然法论和自然权利说的思想资源,但中国古代智慧中的“德治”理想和各种“治道”的研究却是有着十分丰富和宝贵的启迪的。这里既有孔子的有为之治,即儒家的“修齐治平”之道,亦有道家的“无为而治”之道。有为与无为是对立的统一,政府总想“有为”,但有为与无为,要有个度的掌握。特别是“强政府”的优点在于能为老百姓做许多实事与好事,但一旦做了一件错事或坏事,其后果之大、影响之坏,就不是几年、十几年能消除的。比如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政府决策的失误所造成的损失往往是难以弥补的。当然,在城市发展和改造的启动阶段,特别是在城市的基础设施还很不完善,需要集中人力、财力、物力进行有计划的大规模建设时期,政府的作为是十分重要的,这也许可以说是那种“修齐治平”理想的实践。但是,当现代城市进入发展的成熟期,特别是如我们所分析的进入以功能开发和环境建设为主的“后建设”时期,政府的直接介入就可以逐步减少,政府在城市发展和管理中的角色就应该也完全可以有所转换。要做到“依法治市”和“以德治市”的结合,现代政府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能否也借鉴一点老子的智慧呢?现代政府能否从老子的“无为而治”中学一点“善治”之道呢?“无为而治”是以“无为”之形,行“有治”之实,不要信“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以为只有政府或专家有智慧、懂规划、会管理,真正的“善治”不是去规定和指挥老百姓干这干那,而是只需规定哪些不能干,至于具体怎么做,让企业家和老百姓去开动脑筋,发挥才智,人民城市人民管,这也是一种法治,“法无禁止即自由”嘛!不要自以为政府是最高明的,在城市的建设和管理中,政府的重要作用是导向而不是指令。所以,借鉴“无为而治”以为现代政府的城市管理理念也可以视为一种现代的“德治”理念。何谓德?“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万物皆因得“道”而成形。故“德”为有形之道,“道”为无形之德。中国古语中“德”同“得”,各得其所,各就其位,“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老子曰:“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辞(治),生而不峙,功成而弗居。”自然而然,无为而治,“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这可是“大智”,才有“大治”,也才有文明的发展与进步。所以,“德治”可以是儒家的“修齐治平”之德,也可以是道家的“无为而治”之德。城市政府在城市管理中的最高境界,也许正是这种“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德治”,以“无为”之形,行“有治”之实,而达“无为而无不为”之境界。而只有这样,城市文明才能发挥其最大的魅力以为人类未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理想家园!

[1]

在百度搜索:浅谈现代城市管理理念的转变

现代化城市管理篇10

关键词:城管单位;管理现代化;电子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5.035

1城管档案管理的定义

城管档案管理是一项围绕着城市管理活动由单位工作人员通过文字、图片、数据、声像等形式呈现出来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资料。城市管理关系到城市市容市貌的建设,在城市发展中起到尤为重要的作用,准备地记录和输入城市管理中的相关数据、文字、声像对一座城市的发展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城管一线工作人员对城市基层商贩、乱摆乱放的状况最为了解,95%以上的档案资料都是由一线人员在工作中采集出来的,对具有保存价值的材料实行现代化和电子化管理,对促进今后城市管理水平意义非凡。

2城管档案管理现代化和电子化发展的必要性及意义

2.1城管档案管理现代化和电子化发展的必要性

首先,在所有领域逐步实现自动化、电子化、现代化管理已是一种时展趋势。城市管理作为维护和规范城市发展的重要部门,实现其档案管理现代化和电子化发展是十分有必要的。其次,加强文明城市建设中,城管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角色,对道路两旁的卫生、商贩及门店门前产品的摆放具有规范管理和监督的职能。城管工作繁杂,信息备注点多,若只是采取纸质化管理,其工作效率慢,保存时间不长久,资料备查也不方便,现代化和电子化城管档案管理更方便快捷。最后,对于大批数据的处理与核对,采用电子化管理能够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

2.2城管档案管理现代化和电子化发展的意义

2.2.1是机关工作备查依据

城管单位档案管理能够为机关工作提供备查依据,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1)可查城管工作和历史情况的记录。城管档案记录了一座城市的发展与演变,从城管档案中能查到城市历史发展状况,为国家城市建设的发展提供资料和数据支持。(2)成为诉讼案件的证据。随着经济往来更为频繁,人们的法律意识也逐渐提高,当出现一些相关诉讼案件时间,可从城管档案中调取。因此,城管档案管理并不是城管的次要工作,应当作为机关单位行政工作的一部分来抓,必须要引起领导和全员的重视,统一思想,在人财物方面给予最大的投入,确保城市档案管理工作科学发展。

2.2.2为城市发展指引方向

城管档案管理作为国家档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料的真实性能够折射出某一历史时期该城市向世人呈现出来的物质文明程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城市档案管理是城市文明的一张底片,它印证了城市的发展与蜕变,也为城市日后的发展指引了方向。它要求现代城管人员要从以前的资料中汲取有效的管理经验,并从中找到适合现代化发展的管理方法,推进文明城市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与之前城管档案存在区别的是现在采用的现代化、电子化、网络化的管理手段,所有资料可保持性强,数据也足够准确,能够为城市现代化发展留下美好的印记。

3我国城管档案管理建设存在的问题

3.1档案搜集不完整

档案的收集与管理是城管工作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完整的、全面的、有效的档案材料能够反映出城市发展程度。如今中国处于高速发展的状态,国家对各级政府的办事效率和执行力度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此时城管档案资料收集不足与上级要求间存在的矛盾逐渐显现出来,它影响了城管档案的利用效果。城管档案材料收集不足主要表现在两方面:(1)档案门类不齐全,以纸质档案为主,图片、声像形式的材料过少,无法适应现代化城市管理的需求。(2)执法业务门类不齐全,即许多工作人员对自己的岗位职责和工作范围不清楚,一些材料在办事时为及时录入档案和更新,导致材料不完整、更新速度慢、可利用性低。

3.2档案利用不充分

由于城管单位将档案管理看作次要工作,对档案管理不重视,导致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一些应当执行和登记的材料未能及时录入,不少市民对城管工作的认识存在偏差,因此收集到的材料利用率也不高,很少有人定期查阅档案,了解城市发展的阶段性成果。大多数档案材料作为开具证明而查阅,在复议、诉讼程序的案件中很少用到,在涉及城市发展的文件中也很少提及,使城管档案材料的收集与录入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

3.3信息化发展不平衡

信息化发展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将信息化、电子化、网络化管理渗入到每个部门同样需要一段时间。随着大学生下基层的人数增多,一些小城市的城管单位也配置了计算机,对其工作内容和有效材料进行录入和登记,但材料收集不足、档案门类不齐全、计算机软件更新慢等这些因素都限制了我国城管单位的工作力度。实现现代化、数据化、电子化的管理模式,是时展的需要,是城市管理工作的需要。

4城管单位档案管理现代化和电子化发展策略

4.1健全档案管理制度

在城管单位档案管理部门应加大《档案法》的宣传力度,建立行之有效的档案管理制度,规范档案管理部门人员的工作内容和作风,加大执法力度,按照规定做事,杜绝任何舞弊行为。除此外,在录入档案时避免档案的随便变更,应在每天计算机上设置密码和编号,对其登录信息由后台监督,允许对材料内容采取阶段性更新,但尽量不要在原始材料上更改,这样就失去了档案管理的目的和真实性。

4.2提高档案管理水平

提升政府单位的服务意识是近年来上级领导一直在抓的工作重点,要求机关单位不仅要做实事,而且要有工作成果。城管单位档案管理工作是检验一线人员业务能力的标准之一,同时能够记录城市发展成果,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作为档案管理人员,应在提升服务理念的同时,挖掘和发挥档案管理的强大信息功能。除此以外,要求档案管理工作者要有创新意识,扩展信息渠道,推进政务公开,实现网上办公,促进城市管理综合档案得到有效利用,让市民了解和认识城管执法内容,能够真正的做到公平公正。

4.3完全实现信息化管理

完全实现信息化办公,需要几方面的因素:(1)硬件支持,即需要独立的计算机和互联网,能够实现信息的共享与上传;(2)软件支持,即需要城管单位内部系统的支持,实现文字、图片、声像的上传和保存;(3)优秀的档案管理人才,内部培养或从外部招聘该类人才。在城管单位完全实现信息化管理仍需一段时间,但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与政府单位软硬件的配备来看,完全实现档案信息化、电子化、数据化的管理是势在必行的。

4.4构建档案管理网络系统

档案管理的工作内容非常繁杂和琐碎,若采用纸质档案管理,一是材料查收困难,二是材料保持时间短,三是可损坏性强,但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实现档案管理的电子化和信息化管理,不仅能够节约工作时间,而且提高了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发挥了档案管理的作用。构建城管档案的网络系统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外部系统,即实现网上办公与信息共享,让广大市民了解和熟悉城管岗位职责和内容;二是内部系统,即支队机关与直属大队能够实现资源共享和监督。

4.5培养档案管理人才

出色的档案管理人员一定要能够静下心来,具有仔细、认真、坚忍的工作态度,能够将图文、声像、电子资料储存和备份好,以备不时之需。出色的档案管理人员可从外部引进,也为现在的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机会,或从内部培养,集中学习相关专业知识,提供业务技能,并能够在实践中加以应用,达到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机结合,为城管单位培养出符合现代化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孙昭霞,刘献文,刘湘桂等.基层事业单位文件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实现路径探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3(12):1216.

[2]陈晓娜,陈令军.对劳动人事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探索[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3,6(1):1520.

[3]陈晨,张亚飞,况广收等.加强档案管理工作制度创新推动城管档案事业科学发展[J].办公室业务,2013,5(2):1619.

[4]蔡卫忠,高正礼.管理创新与档案电子化变革的关系[J].档案天地与研究,2013,5(6):2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