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家庭诚信教育的开展十篇家庭诚信教育的开展十篇

家庭诚信教育的开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26:37

家庭诚信教育的开展篇1

[关键词]诚信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9-0093-01

诚信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和事业发展的基石。教育部在2004年就C布了《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诚信教育的通知》,可见诚信教育的意义深远且重大。《后汉书・马援传》曰,“开心见诚,无所隐伏”。诚信,古今倡导,广为赞美。目前,很多学生都是留守儿童,他们的诚信品质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不足之处,撒谎欺骗,隐瞒真相,对人对事不负责任,甚至有偷盗等诚信缺失现象发生。那么,我们如何对中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呢?

一、家庭诚信教育

“家庭是孩子与社会接触的第一站,是培养各种综合能力的基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所以,我们要加强家校联系,争取得到家长的积极配合,共同做好中学生的诚信教育。家长的行为习惯、思想作用、法制观念、监护力度、管教方法等都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子女的内在素质和外在形象,有时甚至能够左右子女的前途和命运。良好的家庭法制教育可以抵御社会不良风气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但是,有的家长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管教无方,法制教育更谈不上;有的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更危险的是放任自流,最终无法管束;有的父母思想意识不健康,自身缺乏法制意识,甚至家人中就有违法乱纪现象;有的家庭感情不和,父母离异,孩子缺少家庭温暖,等等。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由家长、学生和教师共同配合,做到以下几点。

(1)开办家长学校,开展家庭教育的教研活动。

(2)学校与家庭建立联系制度,定期家访或开家长会,互相通报和交流学生表现及教育情况。

(3)开展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互相帮助和监督活动,相互检查日常行为。

(4)开展对特殊家庭学生的特别帮教活动。

二、学校诚信教育

1.用正确的言论教育形成诚信导向

学校要加强对中学生的诚信教育,充分利用晨会、校会、主题班会展开讨论,深入理解什么叫“诚信”,怎样做才算是讲诚信。

2.树立榜样,引导诚信理念

教师要让中学生学会诚信,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做好诚信“典范”。提高中学生的诚信水平,教师要处处讲究“诚信”,以高尚的诚信人格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做好诚信的表率和楷模。对待学生要做他们的长者,理解他们的苦衷,宽容他们的过失,保护他们的天性,要求他们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

3.努力创设校园的诚信环境

(1)学校方面:营造良好的校园诚信环境,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诚信教育。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园宣传栏、校园广播、黑板报,大力宣传诚信教育内容、要求和意义,形成“人人知诚信”的良好氛围。此外,学校应多举办有关诚信教育的活动,如:诚信故事演讲比赛,出诚信文明的主题板报或手抄报,举行诚信主题征文比赛,评选“诚信标兵”等活动,进一步加强诚信教育的渗透性。

(2)班级方面:班级也要创设诚信环境氛围,班级黑板报、格言、班训、专栏、条幅等都可以围绕诚信的内容设计,班主任及各科任教师要经常教育学生实事求是。班上还可以开展“诚实守信,做文明中学生”演讲比赛、评选班级诚信之星等活动,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

4.采取有效措施,规范中学生的诚信行为

学校要加强中学生的诚信教育,教师不但要做出榜样,还要及时规范学生的诚信行为。一是加强预防,防微杜渐,及时纠正不良行为。二是鼓励表扬。三是循序渐进,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要有重点、有要求、有落实、有检查,使学生形成稳定的良好行为习惯,以促进诚信习惯的养成。

5.加强对中学生的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和班会,加强对中学生的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通过教育,增强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使学生成为诚实、正直、遵纪、守法的好学生。

三、社会诚信保障

家庭诚信教育的开展篇2

1.国家助学贷款信息虚假、逾期不还

国家助学贷款的性质是信用贷款,借款学生不需要办理任何贷款担保或抵押,但需要承诺毕业后按期还款,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贷款的对象主要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贷款的偿还主要依靠贷款学生的自觉性。国家助学贷款从本质上讲是学生个人的信用消费行为,它是学生在现有的财产和收入上暂时不能满足高等教育需求的情况下,通过贷款来满足教育消费需求的一种经济行为。1999年以来,国家助学贷款审批人数和审批金额总体呈上升趋势,已帮助998.9万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2013年,贷款审批人数109.10万人,审批金额148.46亿元。但大学生毕业后的偿还能力具有不确定性,使国家助学贷款具有较大的风险。我国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个人信用制度不完善,社会信用意识淡薄,在整体信用环境欠佳的情况下,大学生的诚信意识也表现出妥协的一面。目前,有的高校学生虚假提供家庭经济困难信息申请国家助学贷款,有的贷款学生逾期不还,导致国家助学贷款未能落到实处或贷款违约率居高不下。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截至2012年底,全国借贷学生平均违约率接近20》,少数高校违约率甚至高达80》以上。贷款诚信问题日益凸显。

2.家庭经济困难生认定中提供虚假证明材料

在高校资助工作中,各类经济困难资助的发放均以家庭经济困难生认定为基础,也就是说,大多数资助金的评定发放都要求获得者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生认定程序一般为,由学生本人根据自身的家庭经济状况自愿提出申请,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目前困难生认定的主要依据是学生提供的加盖了家庭所在地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公章的《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证明表》和学生提交的困难生认定申请中关于家庭经济情况的说明。很多学生为了获得资助,在家庭经济困难证明表中填写虚假信息,夸大家庭经济困难程度,这就造成了一些家庭经济并不困难的学生被认定为“困难生”,从而获取不该属于自己的资助金。这种学生将虚假证明材料作为认定的“资本”,将不诚信行为作为获取利益的一种手段,诚信教育亟待加强。

3.资助工作程序的缺陷影响评定公平性

在各类资助评定工作程序中,基本依据学生提交的家庭经济困难证明表,实行班级民主评议制度。首先,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证明表中的盖章可以轻易取得,部分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审核不严格,随意盖章,使表中信息的真实性受到质疑。其次,高校在家庭经济困难生认定工作中,由于人力、物力和财力的限制不能对申请者的家庭进行逐一走访、核查,难以保证困难生认定结果的准确性。此外,在班级民主评议环节,评议小组由于人员组成等因素,使其客观公正性也经常受到质疑。比如贫困申请者讨好评议小组成员或承诺共享资助金,从而造成贫困生资格认定结果出现偏差。

4.资助监督机制不健全

当前高校资助工作重视评定和资助,相对忽略了资助金的使用管理和助后监督,对于资助金的使用是否符合资助政策的本意,是否存在困难生资助金使用不当的现象,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从而导致了资助工作中不诚信现象的恶性循环。国家资助政策的初衷是给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费或生活费用资助,使困难生顺利完成学业,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部分获得资助的学生并没有正常使用助学金,而是随意挥霍,如用于购买高档手机、笔记本电脑、高档服饰或化妆品,用于恋爱、上网游戏、聊天、请客吃饭,有的同学直接将资助金分配给评定小组成员或作为班级活动经费,有的同学获得助学金后不积极缴纳学费和住宿费,部分同学并没有因为获得资助而心存感恩,反而因获助等次金额较低而不满。这些现象与受助者身份极为不符,虽然仅为少数现象,但在学生中产生了不良影响,成为受助学生诚信缺失的重要表现。

二、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

1.学生诚信认知有待提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利益主体意识和逐利动机日益增强,在新形势下,部分大学生重视自身利益的发展,缺乏良好道德品质的自我塑造,意志薄弱,对诚实、守信的理解出现了言行不一的现象,对诚信的认知有待提高。例如,部分学生对国家助学贷款的认识出现偏差,他们认为国家助学贷款是国家的钱,既不要抵押,又不要担保,产生了“不贷白不贷”“先贷再说”“能拖则拖”的思想,守信观念较差。

2.高校资助诚信教育和管理不完善

长期以来,学校和社会都把追求高升学率、就业率作为首要任务而忽视基本道德观教育。高校教师在对学生道德观教育时,缺乏深度和感召力,学生的诚信意识得不到强化。另外,大多数高校至今尚未建立起强有力的道德约束机制和师生诚信体系,资助诚信教育大多停留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表面,对不诚信行为的惩罚力度不大,对诚信学生不能给予一定的保护,有时甚至听之任之,置诚信教育于尴尬的境地。

3.社会个人信用制度的不完善

目前,我国个人信用征询系统不健全,建立个人信用评价系统还需要一个过程,银行很难评估学生的信用;同时毕业生就业后流动性大,借款银行、学校无法及时掌握借款学生的最新联系方式,很难有效控制贷款风险;此外,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学生身心健康和良好道德的养成产生很大的影响。资助工作中如果学生失信会造成影响毕业生个人信用、对银行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影响学校声誉、在社会群体中形成心理暗示、导致不诚信行为的蔓延等后果,最终影响资助的公平性,使国家资助政策无法落到实处,违背济困助学的宗旨,无法保证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顺利完成学业。

三、高校学生资助诚信教育创新模式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诚信意识

高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诚信意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首先,在政治理论课等课堂上,突出诚信教育的重要性,使大学生牢固树立诚信意识,让大学生真正懂得“人无信不立”。其次,高校要将国情教育、自立自强教育、心理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等贯穿资助工作始终,与大学生诚信教育相结合,努力做到在经济上照顾,在思想上关心,在学习上激励,引导他们诚实守信、端正不良动机、树立正确的道德观。第三,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进行知恩、知足、知责的“三知”教育,邀请专家、家庭经济困难生校友为困难生举行讲座,通过介绍诚信人物、典型事例引导同学们珍惜国家资助政策,使学生明白诚信不仅是个体的道德需求,更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第四,积极开展诚信教育主题活动,如开展贷款诚信宣传,组织贷款毕业生签订“诚信还款承诺书”,建立贷款毕业生动态信息档案及还款联系人信息卡,举办以诚信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征文比赛、思辨会等,将诚信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加强对困难生的教育和引导,营造良好的诚信教育氛围。

2.建立高素质的诚信教育教师队伍

高校中,教师的人格素养会对学生产生很大影响,开展诚信教育,教师应以身作则、立德树人,用真诚和爱心教育引导学生,发挥教师的榜样力量。首先,要合理配置诚信教育教师结构,以专职教师、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辅导员为主,以其他教师和工作人员为辅,实现以专为主,专兼结合的人员结构。其次,兼顾不同年龄层次和性别比例的教师。使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教师,分工明确,各有所长。第三,加强对高校诚信教育教师的培训和再教育。提高高学历的人才数量,定期组织教师开展交流、培训、调研等活动,增强教师实际工作能力。

3.完善困难生档案,实行困难生动态管理体制

首先,不断完善家庭经济困难生管理体制,建立动态的经济困难生数据库及个人诚信档案,内容包括学习信息、家庭经济情况详细信息、所获奖助学金、荣誉称号鉴定等。将学生诚信情况与学生入党评优、奖贷申请、综合测评、就业推荐相结合,有助于增强大学生诚信意识。其次,在困难生认定工作中,采取出具当地民政部门证明和写出个人详细材料的方式进行申请,并经班级评议小组及学院困难生评议小组评议,根据各班及个人实际情况确定经济困难生名单。对突发经济困难的学生,经核实后随时增补名单。第三,通过同学访谈、班委汇报、班主任了解、调研校园一卡通消费情况等多方渠道,深入细致地掌握经济困难生情况,由上到下,分层次、有计划地做好困难生资助工作。第四,重视新生困难生的工作,以典型案例讲解等方式帮助新生了解资助政策及诚信的重要性,从新生抓起树立诚信意识,有效提高资助诚信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以困难生认定为起点,完善资助工作的监督机制

困难生认定工作开始后,形成专门的认定工作小组,负责开展困难生的认定审核工作。为保证民主评议的公正、公开、公平,在班级内形成由班主任担任组长、每个宿舍推举一名学生代表,组成班级评议小组,全程参与民主评议,扩大民主评议的参与范围,使之具有代表性和广泛性。另外,建立健全公开反馈机制,学生可将某些不诚信学生的行为通过电话、邮箱、QQ群、微信等平台进行反馈,辅导员根据反馈的信息进一步调查摸底,确保资助工作的公平性、第三,资助时要明确资助资金的使用方向以及受资助学生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保证资助资金主要用于学费和基本生活费支出、第四,每学年困难生认定或调整时,对意见反响大的困难生进行专门的排查监督,对其他贫困生的复查形式可以按一定的比例采取信件。电话。实地走访等形式进行随机抽查、也可向所有困难生家庭所在地民政部门发函,调查困难生家庭实际经济情况,一方面验证学生提交的材料是否真实,另一方面让民政部门与学校共同做好学生的资助工作、对企图弄虚作假的学生起到监督。震慑作用,保证资助工作的公正。公平。公开、

5.形成高校和地方教育合力,实行资助诚信责任追究制度

家庭诚信教育的开展篇3

 

关键词:诚信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氛围社会风尚

孔子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是个人的立身之本,是做人的首要德行。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在中学生中广泛开展诚信教育,有着十分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正确估价、辩证分析和评价学生的诚信道德

在中学生中开展诚信道德教育,主要目的是培养他们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应该说,经过多年的教育,绝大多数中学生的道德素质是好的。但是,也要看到,目前社会上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等活动的蔓延,一些家长在日常行为中不讲信誉的行为,都给中学生的成长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有些学生在诚信过程中受到欺骗,使他们潜移默化地把这种欺骗转嫁给其他同学;有的同学内心想说真话,但是又不愿在老师面前说真话,怕说了真话会遭到老师的批评;有些同学对不关自己的事情漠不关心,既不得罪老师,也不愿得罪同学,做“老好人”……

二、教师要以诚信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在教育的过程中,一切都应该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性格”。人格的魅力是德育工作者不可缺少的素质。试想,一名教师说话不算数,不讲信用,那么他的学生就可能会不信任他,他也就难以培养出诚实守信的好学生。教师要以高尚的诚信人格影响学生,做诚实守信的表率。只有这样,才会不失信于学生,才能在学生的心目中形成榜样的力量。一个人的人格魅力是无穷的,是主动、具体、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的教育资源,教师以身作则,把言教和身教结合起来,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可以培养出诚实守信的学生的。

三、实施诚信教育,须净化校园环境

第一,学校应该形成一种人人讲诚信、处处有诚信的氛围。诚信的基本要求是真实,没有真实也就没有了诚信。在日常学习中,针对同学中出现的脱离诚信的现象,教师应该发现苗头,及时加强引导与教育。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场所,他们的日常交往活动也是在学校的大氛围中实现的。学校要营造诚信教育的环境,培养学生“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背信弃义为耻”的道德规范,让他们处处感受到“诚信”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的益处,使之受到感染和影响,从而远离虚伪和欺诈的环境。这是诚信教育的重要环节。

第二,学校要深化诚信道德体验教育。诚信道德是在道德实践中形成的。要创设道德情景,让学生在家庭、学校、社区和大自然中主动寻找诚信角色,通过切身的实践和体验,接受诚信道德教育,使之在实践中丰富对诚信的体验,不断积累经验,认识到诚信道德对其成才、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从而自觉和主动地参与诚信实践活动,在参与活动、体验互动中学会诚信做人,恪守诺言。比如开展无人售报活动,即在校园一角设置无人售报箱,给出报刊单价和投币箱,由学生自己投币取报,并组织学生轮流管理负责清点报纸和钱币,并把每天的情况作记录,写下自己的感想。小小售报活动充分利用学生参与管理、记录情况、发表感想等形式,使学生真实的体验了校园的诚信状况,并作出反思,较好地达到了诚信自我教育的目的。

第三,形成诚信道德的校园舆论氛围。学校在实施诚信教育活动过程中,要开展相应的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利用橱窗、宣传板报、校园广播、电视和校报,宣传诚信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强化“诚信光荣,不守信可耻”的道德观念,真正形成“诚信者受赞扬,不守信受贬斥”的校园氛围。尤其对校园发生的不诚信的事情,要看准苗头,认真对待,及时进行舆论谴责。

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要密切结合

家庭是孩子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是诚信教育的启蒙学校。现在诸多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任教师。家长在诚信教育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这种教育不仅仅是一种理念或者理论的灌输,更多地是父母的言传身教和示范作用。实际生活中,有些家长帮助学生完成作业,帮助他们开脱或者撒谎,有时甚至还“谆谆教导”孩子,以为老实人吃亏,那样,孩子们必然在心灵上打上不诚信的烙印。家长应该正确引导孩子,担当其对子女进行诚信教育的最佳指导教师的责任,学校教育只有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才能取得应有的教育效果。另外,社会教育也要和学校教育密切结合起来。政府职能部门在诚信道德的宣传教育中,要有号召,更要有行动。诸多报刊、电视对不诚信的案例宣传,在广而告知市民的同时,也有

[1] [2] 

家庭诚信教育的开展篇4

在中华文化传统中,诚信,一直被奉为立身立国之本。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他每日三省其身,其中就包括与人相交是否诚信。他还说:“民无信不立”,意思是说如果没有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国家就不会稳固。《左传》里也有“信,国之宝也”的说法。在如今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诚信的意义和价值更加突出。要建立和巩固一个社会的诚信价值体系,教育是最重要、最根本、最长远的途径。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在其忠诚教育传统的基础上,面对现实社会环境,在多年的实践过程中探索出了一整套有中国特色且行之有效的诚信教育模式,有明显的总结和推广价值。

作为一所为党和人民培养忠诚卫士的学校,广西警专有着长期开展忠诚教育的传统。在此基础上,广西警专采取制定诚信守则、签承诺书、诚信宣誓,专门设立无监考人员的“诚信考场”等方式,把诚信教育与学校教学工作、学生学习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学校和家庭、社会相结合,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学生不仅在学校提倡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对诚信有了深刻的认识,做到自觉以诚信自律,而且还实现了由“诚信”向“忠诚”的升华。学生不仅在学校里做到“零欠费”,在一言一行中实践着自己的诚信承诺,而且毕业后在自己的岗位上表现也十分突出,受到社会用人单位的普遍肯定,毕业生中还产生了多名烈士和全国英模。

西方社会同样十分重视诚信教育,他们在高校中也普遍开展这项教育,并且在学生手册和网站上公开对学术诚信做出细致的规定,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广西警专在诚信教育方面的实践探索,在很多方面已经超越了西方,摸索出众多富有中国特色且更加有效的具体模式和做法。譬如,广西警专在诚信教育过程中十分重视情感投入,学校在强调诚信的同时,也强调对学生的关爱。学校还特别注意与家庭建立紧密联系,给进入“诚信考场”的学生家庭寄送喜报,对困难学生家庭进行家访和资助,甚至通过提供信息和渠道帮助贫困生家庭脱困。这些富有中国特色的做法,在诚信教育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不管在哪个社会,“诚信”都包含着两个重要方面,即个人诚信和公共诚信,个人诚信包括每个人建立自己的个人信誉,以及建立对他人的信任;公共诚信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公信力的建设,包括建立公民对社会公共部门的信任和各类社会机构之间的信任。就此而言,在警官学校开展诚信教育更是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一方面,个人诚信的建立有利于一名警察有效地执行公务;另一方面,警官也是社会公共部门的重要代表,其在执行公务过程中的诚信也有利于促进社会公信力的建立。广西警专的成功经验,首先是在同类学校中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同时对其他学校开展诚信教育也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

家庭诚信教育的开展篇5

1加强实施诚信人格教育的现实意义

开展诚信人格教育必须要有规划、全方位且注重实效,切忌搞形式主义,政治挂帅,空洞无物,脱离实际,把道德与人格割裂开。其现实意义表现为:可以真正解决(纠正)下列当前诚信人格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1)全社会忽视诚信教育,加上体制问题,出现了信任危机,在某些地方和邻域不正之风盛兴,成为潜规则。例如:在手机和互联网上,诈骗信息满天飞且花样繁多,防不胜防。知名大公司造假、夸大产品功效欺骗消费者等缺诚信行为不断被曝光。(2)在家庭人格教育中,有些家长功利化现象明显,且方式简单粗暴,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例如:只重视智商,忽视情商培养,造成有些学生逃学厌学,为人处世自私、冷漠,不讲信用,个别学生追求高消费信用卡逾期不还;就业后助学贷款不还。有些家庭奉行“棒头出孝子”,缺乏爱的教育和平等沟通,特别是家庭暴力、离婚和留守儿童问题会严重伤害孩子的健全人格。(3)一些高等职业学校还停留于“应试教育”,只讲毕业率和办学效益,对人格教育投入少。部分专业教师只教专业知识和技能。德育课教师和班主任(辅导员)重形式轻内容;只灌输讲权威,与学生交流互动很少;在公共场合不起诚信表率作用。此外,还可以使高职生切实受到优良的诚信人格教育可以使高职生与时俱进,能和发达国家接轨,成为有健全人格、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对五年制高职生加强实施人格教育,特别是诚信人格教育的关注点和实效措施

2.1开展高职生诚信人格教育,需要并加强四方合作要搞好诚信教育,需要认识到目前学校人格教育存在的许多问题是社会文化和落后的教育观念、家庭因素、学校及教师自身因素和学生自身因素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它由四个方面组成:学校和教师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人员,为健全人格的培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尤其是职业教育中的德育课程,是进行诚信教育的主阵地。当然,高职生的基本人格是在家庭环境中逐渐形成的,家庭对人格的影响力极为重大。还有社会环境包括政府、各类群体、大众传媒,特别是互联网出现后,在多元化思潮和各种社会现实冲击下,对高职生诚信人格塑造影响更大,毁誉参半。最后,起关键作用的是学生自己,其是人格教育的主体。有效的诚信教育需要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塑造来完成。其中,前面三方是教育者和影响者,后一方是被教育者和被影响者。这四方合作的特点是“三方支持,一方主动参与”。(1)四方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大社会正能量和诚信宣传。不得相互矛盾、指责和推卸责任。主要措施有: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要制定相关政策,指导全社会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要求全体公民必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大众传媒及互联网要积极配合政府和学校,加大诚信道德宣传,可采用头版头条,经常报道;各行各业为了重视诚信职业道德,可以定期褒奖诚信单位和个人,提高其福利待遇等。(2)四方要尽快建立常态的合作机制,制定有效和细化的合作方案,并落实到实处,定期考核。这个合作机制要由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牵头,学校主抓,其他各方配合建成;学校和教育管理者来承担制定有效和细化的合作方案的任务,并贯彻到日常的教学和教育管理工作中去;学校要和学生及家长约定好,一学期合作诚信度考核一次等。(3)还要重点抓好学校与家长以及和学生之间的合作。主要措施有:学校与家长要建立常态化有效的联络机制,常见有电话联系、告家长书、家长会、家长在学生成绩单上填反馈意见,新的有微信和QQ家长群互相联络交流;教育管理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全面而深入了解学生的人格状况,尊重学生,循循善诱和因势利导,还要提供优质的德育课程,严肃校纪校规,同时要采用目标和情景激励、评选优秀学生及干部和写诚信总结等方式最大限度激发学生自主诚信教育的积极性。

2.2在实施高职生诚信人格教育的过程中,还需要抓好四个环节(1)抓好教学环节(课堂教学、班会课);(2)抓好校园管理环节(学生校园生活表现、遵章守纪情况);(3)抓好互动环节(设置情景场合、演练);(4)抓好考核评估环节(众多参评者、考评项目和等级)。这四个环节,环环相扣,一环也不能少。

2.3开展高职生诚信人格教育,还需要分清三个层次,因材施教(1)对低年级(高职一、二年级)学生实施一般的诚信教育,要以社会公德中的礼仪诚信和遵守规章制度为侧重点;(2)对高年级(高职三、四、五年级)学生实施高级的诚信教育,要以职业道德中的诚实守信和法律规范为侧重点;(3)针对个别学生,例如有性格缺陷、心理障碍、自控能力差等情况时,要实施特殊的诚信教育,不能熟视无睹。发现个别学生经常说谎、冷漠和孤独等时,应该在正常的诚信教育同时及时联系家长摸清情况,加强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情感交流,还要让学生接受挫折教育,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心理,重塑人格。

2.4开展高职生诚信人格教育,还需要结合三个不同的生活空间(1)真实的家庭生活;(2)真实的校园生活;(3)模拟的职业生活(实习生活)。

家庭诚信教育的开展篇6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教育;原因;解决对策

诚信是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是公民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原则。诚信作为公民道德规范,其基本内涵是诚实、不欺骗、遵守诺言,它是人的一种最重要的品德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种思潮的影响,当前大学校园中,考试作弊、抄袭作业等现象随处可见,大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诚信危机。社会各界对当代大学生中出现的诚信危机深深地担忧,因此,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高校教育面前的紧迫任务.

一、大学生诚信危机的主要表现

1.考试作弊严重。诚实守信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基础,也是一个大学生应有的基本道德品质。大学生的诚实更多地体现在学业、成绩上。当前大学校园中诸如考试作弊、""代考、研究中的数据造假等等现象都很普遍。

2.抄袭成风,蒙混过关。大部分高校中,为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性,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将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用于自习、涉猎课外知识或参加社团活动等,但据笔者了解,现在有很多学生把这些时间用来睡觉、打牌下棋、上网聊天或是全都用于涉猎课外知识或参加社团等各种活动上,并没有认真按时完成各科任老师留的作业,待到要交作业时,便采用抄袭作业、从网上下载资料东拼西凑等"便捷式"完成作业的方式,这在许多学生学习生活中已经习以为常了。

3.恶意拖欠学费。高校中的贫困生是个弱势群体,为此国家在实行教育改革过程中,规定大学生实行缴费上学的同时,又强调不允许一个大学生因为贫困交不起学费而辍学。然而在现实中,面对大量的家庭贫困学生,高校不容易弄清谁是最困难或是真正困难的,加之开具家庭经济困难的证明手续非常容易,这就给有意欠费者造成可乘之机,在笔者进行调查的学生中,就见着不少打着欠费申请的“大款学生”。

4.助学贷款处境尴尬。高校中的贫困生是个焦点问题,为了保证经济困难的大学生能顺利完成学业,在各高校基本上都实行了奖、贷、缓、助、免等一系列的政策的同时,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其中,大力开展国家助学贷款是一项涉及面广、支持力度强、深受广大学生欢迎的重要举措。国家推行政府贴息助学贷款政策,无需抵押,能否如期还贷,靠的正是学生的诚信。可是从近几年助学贷款还贷的结果来看,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都不能按时履行这个还贷的义务,例如中国教育报报道的“截至今年3月20日,中国政法大学745名进入还款期的贷款毕业生中,有190人未按时足额还贷,违约率26%。这个比率超过中国人民银行有关文件规定的警戒线,工商银行北京新街口支行就此中止与整个学校的助学贷款业务”。此举让学校和银行处于尴尬境地,继续开展助学贷款受到影响,这是大学生诚信缺失的重要表现。

5.制造虚假履历。随着高校扩大招生,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有些学生在求职履历上作文章,涂改成绩、夸大事实、制造假证件、虚构社会实践经历等,制造虚假求职材料的现象屡出不穷。有一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收到某学校同一班级多名学生的自荐材料,结果发现许多证书或获奖证明都是经过“克隆”的。同一个班上,竟有4位班长,6位校学生会主席。

6.缺乏诚信,背信违约。在笔者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过程中,发现不少学生多家用人单位签订协议书或同时约定几家用人单位,有的甚至毁约。有据为证: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2年曾对北京地区的大学生在求职与就业过程中,签约与违约的调查表明,有16.3%的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违约,而违约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诚信.

7.恋爱动机不诚。大学生谈恋爱很普遍,但不少大学生对待恋爱不真心,谈恋爱不是为了结婚,在大学生恋爱的动机系统中,情感亲密的动机、自我确认、自我证明的动机、甚至是性满足的动机,比结婚的动机占有更大的比例,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大学生谈恋爱成功率只有10%。当然,大学生谈恋爱成功率低也不排除社会阅历等多方面客观原因的影响,但不少大学生对恋爱态度不是很严肃,更多地抱有一种游戏态度,多角恋爱,用他们自己的语言说,就是“玩玩”而已,这也是事实。

二、造成大学生不诚信的成因

1.历史原因包括:(1)家庭教育。孩子的心灵本是一张洁白的纸,纯真无邪。童心染黑,孩子缺失诚信,这固然与学校教育的不到位、与社会大环境的污染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家庭教育。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老师,家庭则是孩子受教育的重要课堂。家长乃至家庭成员的一言一行都将对孩子的成长、性格的养成和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家长对儿重的诚信教育有着义不容辞、不可推卸的责任。

1.1初期学校教育。中国的教育制度长期以来所强调的是智育,只要得高分、进名校,其他方面都是次要的,甚至是可以忽略的。因此导致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有的学校教育只重视学习成绩的好坏,而忽略日常对他们的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平时的不诚实行为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有的教师不能以自身的行为影响学生,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不诚信缺陷也是导致部分学生诚信危机的原因之一。少年时期学校的诚信教育对大学生诚信的品质的养成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2.高校教育内部的原因主要包括:

2.1教师个人的诚信素养、教育价值观、职业道德、专业水平等都会影响教师教授诚信教育。

2.2教育方式、方法问题。目前高校中,教育方法以灌输、说教为主,将德育教育视为政治说教,或把德育教育当作知识“传输”,忽视情感教育,学生不易接受。

2.3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原因。由于高校内部管理不严给大学生不守诚信提供了可乘之机,也是造成大学生不诚信的原因。

3.教育外部:教育外部原因的影响主要是指学校教育以外的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学校作为社会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的生存和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和家庭环境有着极大的关联。时下,社会大环境和家庭的负面影响对学校的冲击很大。从社会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到社会关系中人际交往感情的淡漠、诚信的缺失、安全感的缺乏等,使人们对传统的道德观念和诚信原则发生了动摇和怀疑,也使我们当前进行的诚信教育及大学生的诚信观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解决对策

1.教师首先要做诚信为人,诚信育人的楷模,为学生示范

教书育人,是教师工作之本。一般地说,“教书”是指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发展学生的智能;“育人”是指教师通过课上课下的教学和教育活动,通过教师的行为对学生进行的一些显性的或潜在的政治、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目的就是要为社会培养和造就“德才兼备”的人才。诚信是道德修养、成才做事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教书育人一定要抓住诚信教育这个根本,坚持诚信无小事,时时事事处处突出诚信教育。笔者认为,加强诚信教育主要应从三方面入手:首先,教师要以身作则,给学生作诚实守信的榜样;其次,课堂教学要随时注重诚信教育。课堂是教师教书育人的主阵地,一定要充分发挥其育人的强大功能,把诚信教育落到实处,教师要在学科教学中善于抓住时机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想性,结合教学环节培养诚信品质,把诚信教育有机地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从而实现教书和育诚的统一,最终完成教书育人的终极目标;其三,充分利用学生课外活动,充分依靠全体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和经常搞学生活动的团委等部门,通过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深入细致的有针对性的进行诚信教育。

2.教育环境也得诚信为本

“育人环境”是一个广泛的、多层次的系统工程,包括学校、社会和家庭的方方面面。笔者这里仅讨论高校的办学理念、校园环境(含文化环境和网络环境)和舆论环境如何体现诚信教育。一是学校的办学理念要以诚信为本,它是一个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二是校园环境建设要体现诚信教育。例如精心规划设置诚信教育专栏,在教室、寝室和公共场所适当设置诚信格言、警句牌,在校园网上设置诚信教育的网站或在各种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中充实诚信教育的内容等等,以形成良好的诚信文化氛围,让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受到教益。三是营造良好的诚信教育舆论环境,要充分运用广播、板报、校报、电视、网络等正面舆论引导人,用诚实守信的榜样鼓舞人,用弄虚作假、欺骗欺诈的反面教材警示人。特别是要利用辩论、讨论、思想交流等多种形式,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摆事实讲道理,驳斥错误的看法和言论,帮助学生分清是非,提高思想认识。例如经常有针对性地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辩论赛,成立道德法庭,组织对现实生活诚信状况的调查活动等。

3.在管理体制中要强化诚信教育

大学生作为成年人毕竟有其年龄、心理特点,进行一两次诚信教育是不可能有明显效果的,必须打持久战。所以,一方面教师要有耐心,坚持开展长期的诚信教育活动,与此同时,诚信作为一种优良品质,是社会要求人们遵守的一种行为规范,它带有某种程度的强制性,因此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各种诚信制度和诚信教育制度,以强化诚信教育。所谓诚信教育制度,是指学校加强诚信教育的有关规定。例如在为学生建立诚信的考评体系和相应的信誉档案,加大对不诚信行为的处罚力度,这是诚信制度执行的关键和强有力的手段,它会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这些制度可以促使学生诚信品质的规范化培养,更有利于诚信行为习惯的养成,这也正是诚信教育规范化、制度化的一种表现。

4.在学生自育时要强调诚信教育

随着高校素质教育的逐步推行,学生的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自我意识、自立意识、自主意识有很大增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评价的能力有很大提高,各种学生社团蓬勃建立,为学生自我诚信教育打下了良好的组织基础。现在要做的工作,一是要引导学生干部及其学生党员发挥好带头作用,自觉认识诚信和诚信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这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先导;二是引导学生干部、学生党团员以身作则,作诚实守信的模范,发动组织同学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把诚信认识化为诚信情感,变为诚信行为;三是引导学生建立诚信自律制度和相应的考评体系,这是诚信教育能否坚持久远并卓有成效的重要一环。

参考文献

[1]助学贷款遭遇诚信缺失[J].中国教育报,2004.4.25(2).

[2]林文麟.浅谈高校新时期的诚信教育[J].福州大学高教研究,2002.2.

家庭诚信教育的开展篇7

【关键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诚信感恩教育;进课堂;途径

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诚信感恩教育进课堂的重要性

随着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工作逐步完善,已经形成了“奖、助、贷、勤、减、免、缓”八位一体的资助体系。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物质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然而物质上的扶助要和精神上的帮助和培养结合起来,使学生不仅能够通过国家的资助而完成学业,同时还可以通过培养他们优良的品德、良好的心态、正确的价值观而实现精神上的富足。目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考试作弊、随意毁约,恶意拖欠学费、拖逃贷款等,部分学生夸大家庭困难、开具虚假困难证明,争抢资助名额等。另外,感恩情怀缺失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孩子体会不到父母的艰辛,花钱大手大脚,不懂得体谅父母,也不懂得为他人考虑,养成了自私自利的习惯和“等靠要”的依赖心理[1]。因此,搭建有效的资助育人平台意义深远,其中,诚信感恩教育已经成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的重要部分,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开展诚信感恩教育进课堂是对资助育人平台建设的有益探索。

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诚信感恩教育进课堂工作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理论和经验的匮缺。由于目前在我国开设诚信感恩教育课程的高校屈指可数,所以相关的理论探索和有益的实践经验都非常缺乏。2.作为一门思想品德类课程,如果不能很好的和实践相结合,就容易出现授课内容“假大空”的现象。不注重针对学生的特点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以一贯的集中授课的形式进行教学,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再加上教育资源配备上的不足,例如师资不足、教材设计的滞后等都会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3.社会环境因素对大学生诚信感恩教育的认识影响大目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转型期,社会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攀比心理等腐朽思想正影响着“90后”的大学生们。在这种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部分学生功利心较重,价值扭曲,没有诚信感恩意识。如果课程内容和社会大环境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学生就会认为这门课在讲空话套话,课程内容不接地气。4.诚信感恩教育作为一个资助育人工作的平台,应和八位一体的资助工作相辅相成,然而此项工作的研究和制度的设计还未提上日程,更不用说很好的融入实际工作了。5.授课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教材的选择性非常少。诚信感恩课程的实践正处于初始阶段,少数开设了此课程的高校中课程主讲老师也多由辅导员老师担任,专业培训的机会也不多。

三、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诚信感恩教育进课堂途径的探索

高校开展诚信感恩教育,必须在教育途径上进行探索和创新,使得学生在校期间以及进入社会之后都能有诚信意识和感恩意识,真正把诚信感恩意识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念,从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格,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1.从课程设置、师资储备和教材编写三个方面加强课程的系统性

课堂教学是开展思政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结合教学实际,增强诚信感恩教育的系统性,首先要进入思政课和学生思想品德课的课堂。任课教师在向学生授课时要结合各门课程的特点,把诚信感恩教育渗透到各门课程的指导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2]。其次,每一个学科都包含着对大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任务,应该在学科教学中进行渗透。要求教师把传授专业知识和培养学生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融合起来,引导学生将诚信感恩自觉代入自己的职业品德和社会公德建设中去,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操守。另外,要逐步单独开设诚信感恩课程,从而使课程更具针对性,增加课程的深度和广度。。综合三个方面,就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就可使诚信感恩教育富有系统性,使诚信感恩进课堂的教育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要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训,要对思政和其他专业的老师进行理论培训并提出要求,还要培养出一批具有较高的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的专职老师讲授诚信感恩课程,对课程进行研究和推进。通过教学实践积累经验,对教材进行不断的完善。课程教材除了文字和资料展示之外,还应增加更多图片、视频等不同形式的教学材料,从而增加课程的生动性,使得课程更加直观和具有感染力。

2.抓住时代的特点,利用互联网进行教学方式和方法上的改进和创新,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便捷性

根据大学生接收信息的习惯以及对互联网越来越多的依赖,构建诚信感恩教育网上课堂,如慕课等,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传统大学课堂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存在的一定的局限性,而且在教学形式的变通性上存在不足,如果利用互联网的便捷性和多样性将诚信与感恩教育开发成一种在线开放课程,比如以视频记录传播的慕课课堂,从而不受上课时间地点的限制,利用大学生感兴趣的互联网传播方式,不但可以增加受众的接受教育的机会,同时可以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方式,提高诚信感恩课程的吸引力。同时,慕课的形式也弥补了校内诚信感恩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的缺陷,可以邀请相关专家、教授进行慕课形式的教学,甚至可以邀请企业领头人物、社会精英等通过明星效应进行远程教学,教学效应该会有显著提升[3]。

3.在诚信感恩教育课堂教学中结合社会现实和学生思想状态的实际,增强课程的时代性和针对性

要使诚信感恩教育进课堂取得良好的效果,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结合时代特点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找准理论学习与大学生成长进步的结合点。只有在充分掌握学生的困惑点和兴趣点的所在,才能找准学生诚信感恩教育的敏感点,真正做到晓之以学生可以理解的真理,动之以学生可以共鸣的真情。从而使得课程内容得到学生的认同、接受和实践。在课程讲授中,结合的实例最好是最近发生在身边的事情,学生更容易发生共鸣。教师还要尽可能去了解学生的生活背景,思想倾向,做到因材施教。

4.从理论向实践拓展,将诚信感恩教育与具体的实践活动相结合,加强课程的实践性

学生不喜欢纯理论课堂。应该把实践活动和课堂教学融合在一起,把课外实践作为理论教育的延伸和深入。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紧密连接在一起。可以安排学生开展以诚信感恩教育为主题的暑期实践活动,学生通过亲身感悟,增加对诚信与感恩的理解,唤起内心的价值共鸣。也可以结合课堂内容,进行移动课堂的教学实践,带学生通过设计小游戏、演绎诚信感恩小故事等方式加强理解。带学生去一些名人纪念堂等,感受历史人物的浩然正气。也可以带领学生走进企业,与企业家探讨个人成长成才的要求以及企业对员工的品德要求。积极开辟第二课堂,通过开展演讲比赛、专题性的研讨,征文比赛、画报展览等活动,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5.构建诚信感恩的校园文化氛围,让诚信感恩之风充满整个校园,加强课程与校园大环境的协调性

诚信感恩教育要善于和高校的组织团体、学生社团活动相结合。比如,利用党校团校组织的各种多媒体平台宣传诚信与感恩教育;应通过开展知识竞赛、演讲赛、主题征文、辩论赛等多种学生竞赛活动来加强宣传;应通过院校各级网站以及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宣传诚信感恩教育的正能量;应在大学生中开展诚信感恩先进典型的评选,如校园十大人物中的最感动校园人物、最具孝心人物的评选,让学生感觉榜样就在身边,起到很好的同辈引领的作用。

6.制定量化考核标准,提高课程的实效性

要将诚信感恩教育效果化,就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量化考核指标。例如,学生在校期间,要把诚信感恩课程成绩和具体现实表现情况作为各种评优评先和推荐就业等的硬性指标。另外,把学生考试作弊率以及贷款违约率等作为考核学院绩效的标准之一。督促各学院在学生的诚信感恩教育上多下功夫。综上所述,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学生中开展诚信感恩教育进课堂活动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需要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方面不断完善。诚信感恩教育进课堂需要整个高校各部门联合起来、重视起来、共同努力在学生的各项管理和课程教育中慢慢渗透,为祖国的建设培养出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良好的品德和职业道德的优秀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王慧.高校资助体系下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诚信感恩教育研究[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6.18(5):92-93.

[2]曹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课堂应注重“三个结合”[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3):99-101.

家庭诚信教育的开展篇8

论文摘要:中学生的诚信意识决定着明天的社会信用。在中学生的诚信教育中,学校教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此外,家庭和社会也有重大的责任,三者必须形成合力才能取得良好的诚信教育效果。

孔子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是个人的立身之本,是做人的首要德行。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在中学生中广泛开展诚信教育,有着十分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正确估价、辩证分析和评价学生的诚信道德

在中学生中开展诚信道德教育,主要目的是培养他们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应该说,经过多年的教育,绝大多数中学生的道德素质是好的。但是,也要看到,目前社会上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等活动的蔓延,一些家长在日常行为中不讲信誉的行为,都给中学生的成长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有些学生在诚信过程中受到欺骗,使他们潜移默化地把这种欺骗转嫁给其他同学;有的同学内心想说真话,但是又不愿在老师面前说真话,怕说了真话会遭到老师的批评;有些同学对不关自己的事情漠不关心,既不得罪老师,也不愿得罪同学,做“老好人”……

二、教师要以诚信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在教育的过程中,一切都应该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性格”。人格的魅力是德育工作者不可缺少的素质。试想,一名教师说话不算数,不讲信用,那么他的学生就可能会不信任他,他也就难以培养出诚实守信的好学生。教师要以高尚的诚信人格影响学生,做诚实守信的表率。只有这样,才会不失信于学生,才能在学生的心目中形成榜样的力量。一个人的人格魅力是无穷的,是主动、具体、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的教育资源,教师以身作则,把言教和身教结合起来,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可以培养出诚实守信的学生的。

三、实施诚信教育,须净化校园环境

第一,学校应该形成一种人人讲诚信、处处有诚信的氛围。诚信的基本要求是真实,没有真实也就没有了诚信。在日常学习中,针对同学中出现的脱离诚信的现象,教师应该发现苗头,及时加强引导与教育。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场所,他们的日常交往活动也是在学校的大氛围中实现的。学校要营造诚信教育的环境,培养学生“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背信弃义为耻”的道德规范,让他们处处感受到“诚信”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的益处,使之受到感染和影响,从而远离虚伪和欺诈的环境。这是诚信教育的重要环节。

第二,学校要深化诚信道德体验教育。诚信道德是在道德实践中形成的。要创设道德情景,让学生在家庭、学校、社区和大自然中主动寻找诚信角色,通过切身的实践和体验,接受诚信道德教育,使之在实践中丰富对诚信的体验,不断积累经验,认识到诚信道德对其成才、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从而自觉和主动地参与诚信实践活动,在参与活动、体验互动中学会诚信做人,恪守诺言。比如开展无人售报活动,即在校园一角设置无人售报箱,给出报刊单价和投币箱,由学生自己投币取报,并组织学生轮流管理负责清点报纸和钱币,并把每天的情况作记录,写下自己的感想。小小售报活动充分利用学生参与管理、记录情况、发表感想等形式,使学生真实的体验了校园的诚信状况,并作出反思,较好地达到了诚信自我教育的目的。

第三,形成诚信道德的校园舆论氛围。学校在实施诚信教育活动过程中,要开展相应的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利用橱窗、宣传板报、校园广播、电视和校报,宣传诚信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强化“诚信光荣,不守信可耻”的道德观念,真正形成“诚信者受赞扬,不守信受贬斥”的校园氛围。尤其对校园发生的不诚信的事情,要看准苗头,认真对待,及时进行舆论谴责。

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要密切结合

家庭是孩子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是诚信教育的启蒙学校。现在诸多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任教师。家长在诚信教育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这种教育不仅仅是一种理念或者理论的灌输,更多地是父母的言传身教和示范作用。实际生活中,有些家长帮助学生完成作业,帮助他们开脱或者撒谎,有时甚至还“谆谆教导”孩子,以为老实人吃亏,那样,孩子们必然在心灵上打上不诚信的烙印。家长应该正确引导孩子,担当其对子女进行诚信教育的最佳指导教师的责任,学校教育只有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才能取得应有的教育效果。另外,社会教育也要和学校教育密切结合起来。政府职能部门在诚信道德的宣传教育中,要有号召,更要有行动。诸多报刊、电视对不诚信的案例宣传,在广而告知市民的同时,也有相当的负面影响作用。社会的倡导、号召和公务人员的以身作则都会在无形中对学校诚信教育带来良好的促进作用,成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效补充。

参考文献:

[1]梅秋华/《诚信在召唤——对中学生诚信教育的一些思考》/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7期

家庭诚信教育的开展篇9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道德;思考

1大学生诚信道德缺失的主要表现

高校学生诚信的整体状况是积极向上、稳定发展的。但是,在社会的变革过程中,由于利益格局不断变更,利益关系不断调整,社会趋利性影响进入大学校园,使尚不完全固化和坚实的大学生的诚信体系受到冲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通过对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绝大部分大学生能恪守诚信道德,但也有部分学生在某些方面存在着诚信道德的缺失,其主要表现为:考试作弊,屡禁不止;剽窃成风,蒙混过关;求职履厉,泡沫重重;助学贷款,羞涩尴尬;不守信用,背信违约等。

2大学生诚信道德缺失的原因

2.1社会大环境对大学生诚信道德的影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双刃性凸显,一方面它有助于人们形成竞争、效率、公平、创新等意识;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趋利性,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原则,也使人们滋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倾向,急功近利、唯利是图、见利忘义、损公肥私等行为时有发生,不讲信用、弄虚作假,坑蒙拐骗成为社会公害。受市场经济影响至深的高等教育和大学生群体不可避免地陷入这个漩涡中,社会诚信意识的弱化和缺失对大学生诚信道德的养成造成了不良影响,这是导致大学生对诚信意识背离的一个重要原因。

2.2诚信法律制度和机制尚不健全

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诚信的基础首先是法律,因而完善社会的法律体系是我们营造和保护讲诚信的社会环境的首要任务。中国目前的现状是法律的地位和尊严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制度尚不完善;社会诚信的评价机制、监督机制尚未形成。主要体现在:其一,没有制定信用激励和惩罚制度。守信用者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失信者未受到严厉制裁。在不少情况下却是守信者失利,失信者得利。其二,在判决执行上软弱无力,判决执行率低。法律作为市场经济运行规则的最高维护者,在处理违约赖账行为时显得苍白无力。债权人为追索到期债务,往往要通过诉讼方式追索债务,而采用这种方式的成本费用越来越高,不要说因种种原因败诉,即使是胜诉了,真正能够执行裁决的也很少,这使债权人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失信者没有受到应有的处罚,客观上助长了诚信缺失现象的泛滥。有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不高,处于人生成长阶段,在涉及个人利益时,难免会走上不诚信之路,这是大学生诚信意识缺失的制度体制原因。

2.3高校诚信教育体系不完善

无论在教育理念、教育投入、文化建设,还是学生管理等方面,都很少考虑诚信教育的必要性,对诚信教育没有予以足够重视。从诚信教育内容看,一些高校为了扩大招生和就业,高度重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学,而思想道德教育包括诚信教育相对弱化,从教学计划到课程设置、课时安排都与专业课无法比拟。从诚信教育机制看,很多学校没有建立大学生诚信评价体系及诚信档案,许多学校口头重视,行动轻视,从学生管理、教学到服务没有形成诚信育人的环境,使诚信失去了文化传承的最佳途径,有大约54%的同学认为学好专业知识比诚信道德更实惠。

2.4家庭教育的影响

家庭也是诚信道德教育的环境之一,家庭环境及家长的言行对学生诚信道德的养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当前中国教育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仍然未走出应试教育弊端,许多家长为了让孩子考上名校、重点大学可谓不遗余力,把孩子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除了文化课恶补之外,一些家长又走到了教育的另一个极端,认为把孩子的琴棋书画等特长培养好,就是提高了他们的个人素质,结果,忽略了素质教育中的道德、健全人格的培养。导致新生代大学生过度关注自我,在校期间除了学习学科知识,就是考各种技能证,当涉及个人前途和利益时他们往往会放弃诚信道德。

3加强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的对策

3.1构建道德约束和法律强制有机结合的诚信建设社会环境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环境决定人,反过来人对环境又具有反作用。环境只有与我们的教育目标相一致,才能在育人中发挥作用。要形成良好的诚信建设社会环境。

首先,要加大对诚信的宣传力度,发挥社会舆论在大学生诚信道德建设中的引导、评价、监督作用。一方面,大力报道和宣传诚信人和事,使诚信的正能量在全社会充分释放,使诚实守信成为社会风尚;另一方面,加大失信行为的曝光力度,加大失信行为的风险成本,从而,在全社会形成诚实守信光荣,背信弃义可耻的社会氛围。

其次,完善社会诚信法规的建设。市场经济既是信用经济,也是法律经济。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法律是信用建设的保障。诚信不仅是道德问题,也是法律问题;诚信建设不仅是道德建设问题,也是社会管理问题。诚信缺失的解决之策根本上需要加强法治保障。一方面,要抓紧制定社会信用管理法律法规,完善社会诚信行为规范。理顺社会信用管理体制机制,明确有关部门的责任,加强社会信用管理,强化对守信者的鼓励和对失信者的惩戒。另一方面,诚信制度建设还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法律实施不到位也有直接关系。没有法律的有效实施,诚信体系也难以真正建立。通过上述努力,让大学生感受到法律的威严,形成守信意识,践行守信行为。

3.2完善学校诚信教育机制

更新诚信道德教育理念,增强诚信道德意识。诚信道德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学校作为诚信道德教育的主体,应该把对大学生的诚信道德教育寓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把发展学生的诚信道德素质纳人高校教育目标的完整体系之中,以建立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的诚信道德教育体系。

(1)把诚信教育作为高校教学的重要内容。充分利用“两课”阵地,结合时代的特点和需要,把诚信教育纳入学校德育教育体系,加强规划、统筹管理,并融入到学校教学和管理各个环节,通过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演讲比赛、知识竞赛、“诚信承诺”万人签名活动、网上“诚信论坛”、“诚信你我他”征文及专题报告等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在全校营造“人人讲诚信”的教育氛围,让学生真正了解诚信对个人及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认识到诚信乃安身立命之本。

(2)建立约束与激励机制。一方面要有诚信的约束机制,让学生诚信有章可循,违背诚信有章可罚,提高学生失信行为的风险成本;另一方面建立诚信激励机制,学校对学生诚信行为选择进行精神褒奖和物质奖励的机制,学生因其诚信的行为选择而获得心理坦然和精神满足,这样学生会更加追奉诚信。

(3)建立大学生个人诚信档案。内容包括家庭基本情况、基本经历、奖惩情况、学杂费缴纳、助学贷款、学习情况、社会实践、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以及违纪情况的诚信记录,并将其与奖学金、助学金、干部选拔、组织发展、就业推荐等环节联系起来,使这份诚信档案成为大学生走向社会的第二张身份证。是其道德信誉的保证,也是社会录用人才的道德“通行证”。形成人人学诚信、处处讲诚信、事事守诚信的浓厚氛围。

3.3尊重大学生在诚信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大学生是诚信教育的主体,诚信教育是否见效,归根结底依赖于被教育对象的自我教育。因此,在诚信教育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指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强化是自我教育的一种表现,具体包括自我命令、自我检查、自我奖励、自我惩罚等,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对诚信道德的认知能力及选择与评价能力,培养道德自主和道德自律意识,使他们自觉主动的践行诚信,实现他律向自律的转化。

3.4营造诚信教育的家庭文化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诚信品德对子女影响很大。任何一个道德主体都离不开家庭道德环境的熏陶,因此要重视家庭伦理建设和家庭诚信道德环境建设,从而为道德主体诚信品性的养成创造良好的家庭道德环境。中国家长需要焦虑的事情,不是我们给孩子花了多少钱,而是花了多少时间,去认识、管教、支持孩子,使孩子成为身体健康,人格健全的社会公民。因此,家长应充分重视自身言行、道德习惯、家庭氛围等对子女所起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作为家长一方面要严格要求自己,注重身体力行,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培养正确的家庭诚信教育观念和意识,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做人做事,当出现负面行为时及时纠正,给孩子树立一个诚信的榜样。另一方面,针对孩子在校期间发生考试作弊等不诚信行为,不愿告之家长的情况,家长还应主动用书信、电话、短信等方式全面关心孩子在校期间的思想、学习、人际关系等状况,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同时,积极配合学校教育,共同优化诚信道德教育的文化氛围,努力形成学校诚信教育和家庭诚信教育目标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任海宾.诚信教育的反思与重构[J].教学与管理,2003(3).

[2]何建娥.高校学生诚信缺失刍议[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3]张建华,肖艳玲,李丽萍.大学生诚信教育研究[J].科技和产业,2008(9).

家庭诚信教育的开展篇10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对策

一、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建设与管理

诚信档案应该包括“大学生诚信承诺书”、“个人信息”、“家庭背景”、“品行评议”、“学习成绩”、“贷款状况”、“奖惩记录”、“个人意见”、“学校意见”、“备注”等内容。大学生诚信档案的简历需要专人负责、专人管理。

第一,广泛征集意见。学生的个人信用信息要经过老师、班干部、学生的意见征询。有条件的话还要征询社会上有关大学生诚信的各个部门,如银行、电信、医疗、学校附近餐馆等。了解不同人群、不同部门对学生诚信度的认识和评价。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诚信档案真正反映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第二,专人负责填写。大学生诚信档案应该有教师、学生会、团委中抽出固定的人专人填写,把每一个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期间的信用情况一一记录在案,并对档案记录的内容进行核实;第三,把大学生的诚信档案信息同入党、就业、奖学金评定和大学生评优挂钩。使诚信档案起到一定的监督和激励作用,使学生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

二、大学生失信教育与处罚制度建设

大学生失信教育与处罚制度作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学生诚信状况获得否定性评价后必然遭遇的权利减损,它表现了诚信制度制定的归属所在,更加突出地彰显了诚信的道德和法律价值。

在失信行为发生后,尤其是大学生做出失信行为有明显的主观恶意,而且行为造成了一定的社会危害或者产生较为恶劣的影响时,仅仅依靠单纯的说服教育是难以收到实效的,必须依赖于约束力更强的特殊教育方式,即失信处罚。在对大学生进行失信处罚前,需要对其行为进行失信行为的认定,按照失信行为信息收集―失信行为评估――失信行为认定结果送达等环节进行认定。根据失信行为的情节和造成后果的严重性不同,对不同程度的失信行为给以不同的处罚措施,分别承担相应的责任,失信处罚的运用种类包含训诫、教育行政处分、社会公开谴责、司法介入等。

三、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的教育互动

家庭是诚信教育的直接场所,社会是诚信教育的大课堂,学校是诚信教育的主体,这三方面总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家庭不能脱离社会而孤立存在,家庭也是社会关系的一个缩影。家庭教育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和方式,都来自一定的社会,从属于社会的教育目的,为一定的政治经济服务。学校诚信教育也必须同社会的需要相一致,同国内外的发展形势和党的方针、政策相协调。

在发挥高校诚信教育的主导作用的同时要注意随着具体情况的变化不断调整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合理实施各项教育。一方面,三者的教育目标要相一致,都应该按照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有理想、有文化、有知识、有纪律的要求,坚持全面发展,争做一代新人。其次,家庭、学校、社会要加强联系,形成“教育环”模式。学校同社会的联系也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走出校园,通过参观、实地调查访问等接受教育;另一种是请进来,邀请社会上的先进模范人物或有关人员作报告、开座谈会、介绍情况等,把社会诚信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系统之中。

四、注重诚信教育与专业课学习的结合

第一,抓住专业学习过程中带共性的诚信教育问题。如工作和学习的诚信态度,这些问题虽不同于具体的专业内容,却来源于专业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对待专业态度、观点,是其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的主要表现。在各种专业学习开展的同时,有针对性地结合专业学习表现出来的本质性的思想问题,以专业学习为中心,有针对性地结合专业学习进行大量细致的工作,把诚信教育工作做到实处,以带动各项工作的开展。

第二,发动专业课教师做好诚信教育工作。专业课教师熟悉专业的内容和特点,也比较了解学生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的思想活动和学习内容的接受规律,能够较为清晰的掌握在什么环节上的思想问题以及该有什么方法解决。发动他们做好诚信教育工作,并进行相应的培训和说明工作,这样的诚信教育将更具有针对性,更有说服力。

第三,将诚信教育与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个人就业设计结合起来。职业道德应当在大学学习初始阶段就抓起,对职业的忠诚和在职业行为中守信是对职业人的基本要求;大学生的个人就业设计、个人简历信息要真实,承诺兑现,应表现出良好的诚信素质。

五、整合高校内部各方面资源

大学生的诚信教育,要依靠高校的各个单位和部门的党组织、行政部门以及共青团、学生社团等群众团体和广大师生,建立诚信教育工作的综合体系,相互配合、协同努力。